(完整word版)《桃花源记》原文、译文对照翻译及相关问题

(完整word版)《桃花源记》原文、译文对照翻译及相关问题
(完整word版)《桃花源记》原文、译文对照翻译及相关问题

《桃花源记》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为:作为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沿着之:的

(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水往前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3)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夹岸:溪水的两鲜美:鲜嫩美丽英:花缤纷:繁多的样子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4)渔人甚异之。

异:对……感到诧异。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

(5)复前行,欲穷其林。

穷:尽其:那

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6)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尽:消失。仿佛:隐隐约约,见不真切。若:好像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了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小洞,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光。

(7)便舍船,从口入。

舍:舍弃,这里是“离开”的意思

(渔人)便离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

(8)初极狭,才通人。

才:仅

洞口起初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9)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渔人又往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由狭隘幽暗而变为开阔明亮。

(10)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平旷:平坦、宽阔俨然:整齐的样子之:这属:类

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这类。(11)阡陌(qiānmò)交通,鸡犬相闻。

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1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往来:来来往往的人悉:全,都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都怡然:快乐的样子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14)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乃:竟然

(桃花源中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

(15)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具:同“俱”,完全,详尽。要:同“邀”,邀请。

(渔人)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

(16)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咸:全,都问讯:打听,探问。

村里人听说来了这样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

(1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妻子:妻子和儿女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焉:

遂:于是,就。间隔:隔绝,不通音信。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和外界的人隔绝了。

(1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乃:竟然无论:更不必说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了,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1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为:给具:同“俱”,详细叹惋:惊叹

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们听了都很惊叹。

(20)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延:邀请其:他们的

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

(21)停数日,辞去。

停:居住去:离开

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告辞回去。

语:告诉足:值得为:向,对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边的人说呀。”

(2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既:已经扶:沿着向:原来的志:动词,做标志

渔人出了山洞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原先的路回去,一路上到处标上记号。(24)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及:到诣:拜见

渔人到了郡城,便去拜见太守,把进出桃花源的情况作了禀报。

即:立即,马上其:渔人志:遂:

太守立即派人随同渔人前往,渔人他们寻找原先所有权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26)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之:这个消息欣然:高兴的样子规:打算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个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27)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果:实现寻:不久问津:探访

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内容评析

1.第一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所见的美景

第二段:总写渔人的感受和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社会风尚

第三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花源家里做客以及辞去的经过

第四段:写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因迷路而不复得

第五段:写桃花源没有人再找到

2.作者的愿望: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

3.中心思想:表达作者对没有剥削、没有动乱、和平生活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4.桃花源是理想社会的原因: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人人各尽所能的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友好。

文章线索

课文以武陵渔人的进入桃源的行踪为线索

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完整word)八年级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注释

桃花源记 原文: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以捕鱼为生的武陵人。(有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前行,忘记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溪流两岸几百步内,中间没有夹杂其它的树,花草遍地鲜艳美丽,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渔人)又向前走去,想走完这片林子。桃林在溪水源头就到头了,便出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里面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离开船,从洞口进入。起初洞口极其狭窄,仅容一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洞口)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有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屋,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互相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村落间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服饰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乐在其中。(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有人便邀请他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有这样的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与桃花源以外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情一一详细地告诉桃源人,(桃源人)都感叹惋惜起来。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招待他)。停留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讲。”(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立即去拜见太守,(渔人)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要去(探访)。没有实现,不久生病死了。此后(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注释:1.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 2.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 。3.武陵:郡名,现在湖南省常德市一带。 4.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5.缤纷:繁多的样子. 6.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7.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8.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9.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明亮的样子。10.俨然:整齐的样子。11.属:类。12..纤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13.相闻:可以互相听到。14.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15.黄发垂髫:特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16.要:通“邀”,邀请。17.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18.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19.具言:详细地说出。20.叹惋:感叹,惋惜。21.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延.顺着。向,从前的.旧的。22.及郡下:到了郡城。郡,指武陵郡。23.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24.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25.遂:终于。26.南阳:郡名,治所在河南南阳。27.刘子骥:名磷之,(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28.规:计划。29.未果:没有实现。30.寻:随即,不久。31.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桃花源记全文翻译(含赏析、注释)

桃花源记 【东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

人教版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人教版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 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 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 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桃花源记》课内外比较阅读(学生)

《桃花源记》课内外比较阅读 一、《桃花源记》与《醉翁亭记》练习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悉如外人悉:(2)无论魏晋无论:(3)临溪而渔渔: 2.翻译下面句子。(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二、《桃花源记》与《结庐在人境》练习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选自《桃花源记》)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

桃花源记翻译

桃花源记 (魏晋)陶渊明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

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注释: 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 武陵:郡名,现在湖南常德市一带。 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 缘:沿着,顺着。行:前行,走。 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忽逢:忽然遇到。逢:遇到,碰见。夹岸:溪流两岸。 杂:别的,其他的。 芳草鲜美:花草鲜嫩美丽。芳:花;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非常。 异之:即“以之为异”,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惊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复:继续。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词类活用) 欲:想要。穷: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的尽头。 林:代指桃花林。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尽:消失(词类活用)便:于是,就。得:发现。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若:好像……似的。 舍:舍弃,丢弃,文中指离开。初:起初,刚开始。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副词,仅。复:又,再。行:行走。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及答案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及答案 【篇一:绝对原创.中招真题《桃花源记》对比阅读1】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6—19题。(共10分) (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 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 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 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 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 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越二岭,首 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注:①涩:不通畅。②曳:拖,拉。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④陇:通“垄”。⑤牧竖:牧童。⑥髹(xiu)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6.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异渔人甚异之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b.舍便舍船屋舍俨然 d.道不足为外人道也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17.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8.语段(一)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

《桃花源记》教师用书译文

《桃花源记》译文 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 前行,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 别的树木。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 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在那里)就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离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洞口起初很 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由狭隘幽暗而变为开 阔明亮。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 园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相互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来 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象桃花源外的世人。老 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中人)一见渔人,竟然大吃一惊,问(渔人)是从哪里来的。(渔人)一一作了回答。(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 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的人) 详细地诉说,(他们听罢)都很惊叹。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边的人说啊。” ( 渔人)出了山洞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地路回去,(一路上)处 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自己进桃花源地情况作了禀报。 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他们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迷了路,再也没找到 原来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 没有实现,不久他就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桃花源记》原文、译文对照翻译及相关问题

《桃花源记》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为:作为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沿着之:的 (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水往前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3)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夹岸:溪水的两鲜美:鲜嫩美丽英:花缤纷:繁多的样子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4)渔人甚异之。 异:对……感到诧异。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 (5)复前行,欲穷其林。 穷:尽其:那 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6)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尽:消失。仿佛:隐隐约约,见不真切。若:好像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了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小洞,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光。 (7)便舍船,从口入。 舍:舍弃,这里是“离开”的意思 (渔人)便离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 (8)初极狭,才通人。 才:仅 洞口起初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9)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渔人又往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由狭隘幽暗而变为开阔明亮。 (10)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平旷:平坦、宽阔俨然:整齐的样子之:这属:类

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这类。(11)阡陌(qiānmò)交通,鸡犬相闻。 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12)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往来:来来往往的人悉:全,都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都怡然:快乐的样子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14)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乃:竟然 (桃花源中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 (15)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具:同“俱”,完全,详尽。要:同“邀”,邀请。 (渔人)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 (16)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咸:全,都问讯:打听,探问。 村里人听说来了这样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 (17)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妻子:妻子和儿女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焉: 遂:于是,就。间隔:隔绝,不通音信。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和外界的人隔绝了。 (1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乃:竟然无论:更不必说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了,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1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为:给具:同“俱”,详细叹惋:惊叹 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们听了都很惊叹。

《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课题:《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 班级:—姓名: (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 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 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壮有所 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自《礼记礼运》) 2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B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事元大小,悉.以咨之 C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D .大道之行也 长跪而谢之 3 .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2分) ⑴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 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 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孟子有句名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_ 5 .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 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 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3分) 示例:从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 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 大同”社会中的 盗窃乱 贼而不作” (二)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 步,豁然开朗。土地平 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 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 文言文对比阅读 审核: _________ 做题: 得分: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⑴屋舍俨然 ( ⑶不独子其子( (4 分) ⑵阡陌交通 ( ⑷货恶其弃于地也( ) 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货 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 故外户 而不闲,是谓大同。 (选 用时: )(2 分)

(完整版)《桃花源记》课文、字词翻译及全文翻译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7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字词翻译。 1、缘.溪行顺着、沿着。 2、夹岸 ..数百步两岸。 3、芳草鲜.美鲜嫩美丽。 4、落英 ..缤纷落花。 5、落英缤纷 ..繁多的样子。 6、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意动用法) 7、复.前行又,再。 8、复前.行向前。 9、欲穷.其林走到……的尽头。(形容词作动词) 10、便.得一山于是,就。 11、仿佛 ..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12、便舍.船舍弃,丢弃。 13、才.通人仅。 14、豁然开朗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15、土地平旷 ..平坦宽广。 16、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1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18、阡陌 ..交通田间小路。 19、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 20、鸡犬相闻 ..可以互相听到。 21、悉.如外人全,都。 22、黄发垂髫 ....老人和小孩。 23、黄发 ..垂髫旧说是长寿的象征,所以用来指老人。 24、黄发垂髫 ..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25、并.怡然自乐全,全都。 26、并怡然 ..自乐愉快、高兴的样子。 27、具.答之详细。 28、便要.还家通“邀”,邀请。29、咸.来问讯全。都。 30、妻子 ..邑人妻子和孩子。 31、来此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32、乃.不知有汉竟然。 33、无论 ..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 34、为具言 ..所闻详细地说出。 35、皆叹惋 ..感叹、惋惜。 36、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37、辞去.离开。 38、此中人语.云告诉。 39、不足 ..为外人道也不值得。 40、既.出已经。 41、便扶.向路沿、顺着。 42、便扶向.路从前的、旧的。 43、处处志.之做标记。 44、及.郡下到达。 45、诣.太守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46、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立即。 47、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派。 48、寻向.所志从前的、旧的。 49、寻向所志.标记。 50、遂.迷终于。 51、欣然 ..规往高兴的样子。 52、欣然规.往计划。 53、未果 ..没有实现。 54、寻.病终随即,不久。 55、后遂无问津 ..者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56、后遂无问津.者渡口。 二、全文翻译。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完整版)桃花源记对比阅读含答案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 一、2006包头市(课改卷) (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6.在原文划横线的空缺处填写原句。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交通:户: 8.甲、乙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追求,不同的是,甲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乙文则是。 9.乙文中与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对应的句子是。 10.概括甲文的大意。 (一)6.讲信修睦货恶其弃于地也7.交错相通门8.描写阐述9.老有所终幼有所长10.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幸福的生活 二、2008南充市: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24.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 ⑴渔人甚异之()⑵阡陌交通() ⑶颖脱不羁()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25.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答: 26.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答: 27.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 24.⑴对……感到惊异⑵交错相通⑶束缚,约束⑷停止(2分) 25.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1分) 26.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2分) 27.①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2分)

桃花源记 文言文及翻译

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走,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写出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惊讶。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桃花源记》“陶潜,字元亮”比较阅读答案

《桃花源记》“陶潜,字元亮”比较阅读 答案 《桃花源记》“陶潜,字元亮”比较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题。(10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 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 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 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①适②融然。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③畜素琴一张, 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

1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1)缘溪行缘: (2)屋舍俨然俨然: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19、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 反差的句子。(1分) 20、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 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参考答案: 17(1)沿着(2)整齐的样子18、(1)里边(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男女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2)只要懂得琴中的真意所在,何必非要在琴上奏出美妙的音乐呢?19、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20、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这反映了他无 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 21、(1)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北飞的“归雁”一样进

《桃花源记》全文翻译

桃花源记 陶渊明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东晋孝武帝太远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芳草:芳香的青草。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讶。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异,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之:指见到的景象。 穷其林: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穷: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小洞,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若:好象 5.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渔人就离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洞口起初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便:副词,就。舍:舍弃,抛开,这里是“离开”的意思才:仅仅 6.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由狭隘幽暗而变为开阔明亮。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7.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旷:空阔、宽阔。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 8.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鸡犬相闻: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9.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 往来:代来往的人。种作:代耕种劳作的人悉:全,都。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人。 1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怡然:快乐的样子。 1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桃花源中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一一做了回答。 具:同“俱”,完全,详尽。 1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人们就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作饭,殷情款待。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赶来打听消息。 要:同“邀”,邀请。咸:副词,都,全。问讯:打听,探问。 1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妻子:妻子和儿女。邑人:同乡,乡邻。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间隔:隔绝,不通音信。 1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他们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们听了都很惊叹。乃:副词,竟。无论:更不必说。为具言: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说出。叹惋:惊叹。 1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 延:邀请。 16.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渔人逗留了几天,告辞回去。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儿的情况不值得对

(完整版)桃花源记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试题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 一、见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①遂与外人间隔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D.①停数日,辞去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 二、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悉如外人()(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仿佛若有光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答: 三、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10分) (甲)晋太元中…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

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 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 ⑴渔人甚异之()⑵阡陌交通() ⑶颖脱不羁()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1分) 3.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文: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桃花源记 [晋]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xiá),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ó)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 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yú)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 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多为直译):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往前行,忘记了路程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其它的树木,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渔人就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离船上岸,从洞口进入。洞口起初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由狭隘幽暗变得开阔明亮。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桑园竹林这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都像桃花源意外的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中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他们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从这里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地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了都很惊叹。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中,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就告辞离开。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