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牛顿第一定律教案设计

沪科版牛顿第一定律教案设计
沪科版牛顿第一定律教案设计

沪科版牛顿第一定律教案设计

课题教学目标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课时 1 总 1课时第 1课时课型:新主备人授审查人1·知道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2·能够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 3·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重点难点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的推理得出教具教学方法粗糙程度不同的斜面、小球、杯子、硬纸板、惯性演示器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

学习环节一、复习提问学习内容复习前面所学的内容教师活动出示四个问题: 1、摩擦力? 2、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如何减小摩擦? 4、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活动二次备课回答老师提问的间题。

二、 1、思考课题想象引入教师引导:力的效果之一是改变力的作用效果,如果物体不受力时将会怎样呢?看课本回答出亚里士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新课改理念。副板的目的: 1、把两种不同的观点清晰地描述出的探究实验; 2、在观点上学生形成对立的两大派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 3、讲完牛顿第一定律后回扣时使用。

2、自学让学生自学课本126页分析,阐“物体运动需要力吗?”多德的观点是什么,明观点这一部分,特别提示学

生伽利略的观点是什理看出每副图画的意思,并么。出示相应的“自学指导”: 1、课本中两个著名的人物及对立的观点各是什么? 2、你支持谁的观点,请举例证明。书:需要力维持。学生表明自已支持哪位科学家的观点,并3、讲述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亚里士多德:物体运动举例证明。在讨论过伽利略:物体运动不需学生们逐渐形成现两要力维持。大派。当同学们意见不统一时,教师借机点明:这两位科学家的观点截然相反,肯定有位对的有位错的,到底哪部分同学追随的科学家是正确的呢?要想知道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通过实验进行推理。程中,于观点不同,来,以便引出下面

三、实验探究

1、感受情景,提出问题

2、猜想假设老师摆出事先安装好次出示下面的问题: 1:当小车从斜面上以相同的速度滑上水平桌面上的木板和毛巾表面阻力一样大吗? 2:那么小车运动的远近一样吗? 3:同学们此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教师分析学生提出的思考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的斜面、小车、毛巾。顺时,小车所受的摩擦力即各种问题,最后师生共同确定一个探究问题:阻力对物体运动有怎样的影响?让学生根据自已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学生思考、讨论,最后一名学生代表阐明方

案。 3、设计方案教师给学生留出适当的思考、讨论时间,设计出

4、规范实验步骤

5、强化注意事项一个合理的方案来证明他们的猜想是正确的。教师帮助学生理清实验1、小车从斜面滑向表面距离s1; 2、小车从斜面滑向表面记录距离s2; 3、小车从斜面滑向表面距离s3;师提出下面问题: 1、小车在不同表面上运动的远近与什么因素有关? 2、这个实验探究的是谁对谁的影响? 3、应该让小车到达不同表面时的速度怎样? 4、如何使速度一样? 5、这种实验方法叫什么?思考并修正自己的方案。思考并回答: 1:与小车的速度和受到的阻力大小有关。 2: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一样大。 4:使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一生到黑板画学生画在练习本上。这样设计问题的目的是规范操作注意事项,确保实验的成功。培养学生设计表格的能力。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结论一定要学生自行得出,以培养学生处理思路,并明确实验步骤:粗糙的毛巾,测出并记录相对光滑的木板,测出并光滑的玻璃,测出并记录当规范好实验方案后,教 5: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实验能出表格,其余的

6、设计实验表格归纳总结科学推理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需要测的两种物理量及实验次数设计出实验表格。大小对物体运动距离的影响。把结论用

直观的图象形式表达出来:时将会是怎样的运动状态呢?还有可能处于什么状态?板书推理。对照着推理教师进一个推理和著名的牛顿第牛顿第一定律是什么样的分组合作完成实验在老师的指导表格中数据的课本的结论:小车运动的距小车受到的阻小的越慢。数据、归纳总结的能力。用直观的图象形物体运动远近的有利于降低抽象培养相互协作的能力和科学推理的能力。 1、增强学生实验探究后的成就感,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2、引出本节课所学的第二个定律。

7、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下,通过对实验式把阻力大小对比较,自行填写影响表示出来,平面越光滑,想象的难度。离越远,这说明力越小,速度减 8、处理数据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阻力9、简化抽象引导推理:物体不受力互交流共同得出推理。思考讨论,相问题:牛顿第一步引导:同学们得出的这一定律差不多,那真正的

四、得出结论自学牛顿第一定律加深理解学生回答牛顿第一定律的同时,教师板书。考题:让学生思考当细线剪断的瞬间一切外力全部面的思考题:1、在利用牛顿第一定律都假定是物体不受外力律成立的前提是物体不看书并找出牛顿第一定律。思考并回答。1、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中物体两种运动状态的理

解; 2、为利用惯性知识解释惯性现象作准备。使学生明白研究不同的问题要先用合适的研究方法。生不可过分迷信肓从,要经过冷静的思考后再做出正确的决定。

六、巩固提高七、明确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方法

板书完成后,出示两道思消失,小球将怎样运动?做完习题后,教师出示下解释上面练习题时,我们的,也就是说牛顿第一定受到外力的作用,但在现实中,这个理想的前提存在吗? 2、现实中不存在这样的定律是怎样得出的呢?律虽不能从实验中直接理想状态,那么牛顿第一答1:不存在。目的地是教育学答2:在实验的权威,凡事不要来的。教师点明:牛顿第一定基础上推导出得了来,但从定律中得出八、回扣课本的一切推论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因此它已成为公认的基本定律之一。教师再让学生看前面的副板,就清晰地知道亚里和原先的观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点对照,知道哪伽利略的观点是正确的。位科学家是正确的。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一、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亚里士多德:持物体运动需要力维持。二、牛顿第一定律伽利略: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维持们,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提出问题:阻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怎样的影响?猜想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结论:板书设

计课后反思

课题教学目标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课时 1 总 1课时第 1课时课型:新主备人授审查人1·知道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2·能够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 3·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重点难点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的推理得出教具教学方法粗糙程度不同的斜面、小球、杯子、硬纸板、惯性演示器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

学习环节一、复习提问学习内容复习前面所学的内容教师活动出示四个问题: 1、摩擦力? 2、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如何减小摩擦? 4、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活动二次备课回答老师提问的间题。

二、 1、思考课题想象引入教师引导:力的效果之一是改变力的作用效果,如果物体不受力时将会怎样呢?看课本回答出亚里士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新课改理念。副板的目的: 1、把两种不同的观点清晰地描述出的探究实验; 2、在观点上学生形成对立的两大派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 3、讲完牛顿第一定律后回扣时使用。

2、自学让学生自学课本126页分析,阐“物体运动需要力吗?”多德的观点是什么,明观点这一部分,特别提示学生伽利略的观点是什理看出每副图画的意思,并

么。出示相应的“自学指导”: 1、课本中两个著名的人物及对立的观点各是什么? 2、你支持谁的观点,请举例证明。书:需要力维持。学生表明自已支持哪位科学家的观点,并3、讲述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亚里士多德:物体运动举例证明。在讨论过伽利略:物体运动不需学生们逐渐形成现两要力维持。大派。当同学们意见不统一时,教师借机点明:这两位科学家的观点截然相反,肯定有位对的有位错的,到底哪部分同学追随的科学家是正确的呢?要想知道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通过实验进行推理。程中,于观点不同,来,以便引出下面

三、实验探究

1、感受情景,提出问题

2、猜想假设老师摆出事先安装好次出示下面的问题: 1:当小车从斜面上以相同的速度滑上水平桌面上的木板和毛巾表面阻力一样大吗? 2:那么小车运动的远近一样吗? 3:同学们此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教师分析学生提出的思考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的斜面、小车、毛巾。顺时,小车所受的摩擦力即各种问题,最后师生共同确定一个探究问题:阻力对物体运动有怎样的影响?让学生根据自已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学生思考、讨论,最后一名学生代表阐明方案。

3、设计方案教师给学生留出适当的思考、讨论时间,

设计出

4、规范实验步骤

5、强化注意事项一个合理的方案来证明他们的猜想是正确的。教师帮助学生理清实验1、小车从斜面滑向表面距离s1; 2、小车从斜面滑向表面记录距离s2; 3、小车从斜面滑向表面距离s3;师提出下面问题: 1、小车在不同表面上运动的远近与什么因素有关? 2、这个实验探究的是谁对谁的影响? 3、应该让小车到达不同表面时的速度怎样? 4、如何使速度一样? 5、这种实验方法叫什么?思考并修正自己的方案。思考并回答: 1:与小车的速度和受到的阻力大小有关。 2: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一样大。 4:使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一生到黑板画学生画在练习本上。这样设计问题的目的是规范操作注意事项,确保实验的成功。培养学生设计表格的能力。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结论一定要学生自行得出,以培养学生处理思路,并明确实验步骤:粗糙的毛巾,测出并记录相对光滑的木板,测出并光滑的玻璃,测出并记录当规范好实验方案后,教 5: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实验能出表格,其余的

6、设计实验表格归纳总结科学推理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需要测的两种物理量及实验次数设计出实验表格。大小对物体运动距离的影响。把结论用直观的图象形式表达出来:时将会是怎样的运动状态

呢?还有可能处于什么状态?板书推理。对照着推理教师进一个推理和著名的牛顿第牛顿第一定律是什么样的分组合作完成实验在老师的指导表格中数据的课本的结论:小车运动的距小车受到的阻小的越慢。数据、归纳总结的能力。用直观的图象形物体运动远近的有利于降低抽象培养相互协作的能力和科学推理的能力。 1、增强学生实验探究后的成就感,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2、引出本节课所学的第二个定律。

7、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下,通过对实验式把阻力大小对比较,自行填写影响表示出来,平面越光滑,想象的难度。离越远,这说明力越小,速度减 8、处理数据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阻力9、简化抽象引导推理:物体不受力互交流共同得出推理。思考讨论,相问题:牛顿第一步引导:同学们得出的这一定律差不多,那真正的

牛顿第一定律课标解读及教案说课讲解

《牛顿第一定律》课程标准要求解读: (一)、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牛顿第一定律深刻揭示了运动与力的关系,是人类对世界本质规律认知的成果。学生在学习本节的过程中应树立起对科学、真理的追求。 (二)、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本节内容的难度中等,适合学生自主讨论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牛顿第一定律是整个力学的基础,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一)基本目标 1、了解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于运动关系的结论。 2、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物理学上思想实验的实质。 3、经历实验,让学生学会用分析与论证的方法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 4、运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利用惯性及防止惯性危害的方法并初步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掌握理想实验。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形成过程,并运用惯性解决问题。 二、教法设计: 1、课型课时: 本节属科学探究型课。课时:1教时。 2、教学策略: (1)牛顿第一定律: 第一阶段:采用“矛盾冲突法”,展示生活现象、亚里士多德观点与

生活现象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第二阶段:实验探究。这一阶段要肯花时间,教师仅起一个指导者的作用,尽量让学生自己分析、交流、推论并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第三阶段:主要以教师讲述的形式,指明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性,通过对定律内容的理解指导,帮助学生认识力与运动的关系。 (2)惯性: 除了课本上实验,还安排学生做一做运动物体由于惯性而表现出来的现象,以突出惯性“维持其原有运动状态”的实质。“安全带的作用”由教师利用多媒体系统或制仿真动态投影片予以展示。 三、教具和学具 教具: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课件、有关网站下载图片资料、羊角锤等。 学具:斜面、木板、透明胶布、棉布、毛巾、玻璃板、小车、刻度尺、长方体窄木块、盛有大半杯水的烧怀、惯性演示仪等。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多媒体播放古代人劳动的漫画:边播放边说,人推车走,不推车停,由此看来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不运动——这是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说的。是这样吗? (二)伽利略理想实验 教师:同学们就利用桌子上的器材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让学生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分别研究: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情感目标: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教学建议 本节课的重点是揭示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教法建议 1.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困难在于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观念,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如推一个物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静止。为使学生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首先要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这是为了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的重要铺垫。其次,通过实验确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概念。再通过推理建立“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的概念。 2.通过演示实验的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是本节课的核心,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实验中可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渗透研究方法。 3.本节课可按着人类对知识的认识顺序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规律的认识过程,对学生进行学史教育。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研究——笛卡尔的补充——牛顿的总结。 教学设计示例 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重点: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 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 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教学用具: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玻璃板,微机,实物投影,大倍投电视。 教学过程 一、实验引入:批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沪科版牛顿第一定律

沪科版版《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3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堂反思五个方面来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五节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两方面的内容。本节设计有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牛顿第一定律是本章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主要推理过程;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学会分工与合作,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2.感悟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曲折,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之所以确立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力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规律。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那就是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念,转变错误认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严密推理,才能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九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学习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二)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三)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多媒体 教师演示用: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等 学生分组器材: 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斜面、毛巾、棉布、乒乓球等 丰富的教学设备,尤其是身边的器材拿来实验,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4.1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正确理解力跟物体运动的关系,掌握惯性的概念. 2.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人们经过由表及里,由片面到全面长时间的认识过程.通过本节的学习要 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认识论的观点,同时体会到人们认识世界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3.物理实验是科学研究的方法,对实际问题做出合理的抽象,进行理想实验的研究正是伽利略得到力与 物体运动正确关系的基础.我们要学习这种科学抽象的方法,并把它用到今后的物理研究中去.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的重点是正确认识物体运动跟力的关系,在物体不受力的情况下,应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 止状态.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加深对惯性概念的理解. 2.生活常识使人们对力和运动的关系形成了不正确的认识,通过教学要让学生们克服传统观念,形成正 确的认识,需要下一定的功夫. 三、教具 1.说明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装置,自制导轨和小球. 2.说明物体在不受阻力下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气垫导轨和滑块. 3.演示惯性的小车和木块.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介绍本章的地位:在第一章我们学习了物体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的受力问题,这时物体处于平 衡状态,所受的力为平衡力.这部分内容在物理学中叫做静力学. 第二章研究了物体在直线上的运动,包括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在变速运动中重点讨论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这部分内容在物体学中属于运动学. 在前边两章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在第三章里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这部分知识的基础是牛顿第一定律和第 二定律.这部分内容在物理中属于动力学. 学习动力学的知识后,可以在知道物体受力情况后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在知道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情况 下,可以确定它的受力情况.动力学的知识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如研究交通工具 的速度问题,天体的运动问题等.我们从牛顿第一定律开始. (二)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一、牛顿第一定律 实验:在桌上放着一本物理书,它是静止的,怎样才能让它运动起来呢?要用力去推它.从这个例子可 以看出物体要运动,需要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吗? 这是一个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对它进行了研究,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历史.一、历史上人类对运动与力的关系的认识 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根据当时人们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提出一个观点:必须有 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 这种观点的提出是很自然的.我们从周围的事情出发,如当拉着玩具小车前进的时候,给人的直接体验是:只有用力拉小车,小车才会前进;停止用力了,小车就会停下来;用力大的时候,小车就运动得快些;用力小的时候,小车就运动得慢些;往哪个方向用力,玩具小车就向那个方向运动等等,好像没有力的作用,物体运动不可能维持,力决定着物体运动的快慢,还决定物体运动的方向。人们的直观感觉虽然是外界事物的真实反映,但它具有片面性和表面性,根据直接观察所得出的直觉的结论不是常常可靠的,因为它们有时会引到错误的线索上去,然而人们不能毁灭了直觉的观点还是凭直觉来看问题,错误直觉印象在人脑中有很深的潜意识,形成思维定势.因此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统治了人们的思维两千多年。 直到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才指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他分析到:运动的车停下来是由于摩擦力 的原因,运动物体减速的原因是摩擦力.伽利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物体一旦具有某一速度,没有 加速和减速的原因,这个速度将保持不变.这里所指的减速的原因就是摩擦力. 为了证实结论的正确,他设计了一个理想实验: 实验:伽利略曾注意到,当一个球从一个斜面上滚下而又滚上第二个斜面时,球在第二个斜面上所达到的

牛顿第一定律 教案及说课稿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实验、讨论建立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推理、尤其是“理想实验”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加上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让物体运动,如果没有力的作用,它就要停下来。”对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是不能接受的。知道“惯性”这个词,但并不理解她的物理含义。不少学生认为“静止的物体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没有惯性”。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经过分析、归纳和推理建立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2.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并能用于分析简单的实际现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初步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之所以确立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力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规律。 难点是纠正学生已有的错误观点,正确认识没有力物体还能运动,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一种

初中物理教案-牛顿第一定律

初中物理教案: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目标: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回忆思考的形式提出问题:如果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通过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直观的看到物体运动距离与阻力大小的关系,为讲解伽利略的推理作准备。然后讲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过推理得出的结论,再介绍迪卡儿对伽利略结论的补充,牛顿最后总结得出的牛顿第一定律。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许多人研究的基础上的,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所看的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最后指出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用科学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定律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给

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本节课的重点是揭示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教法建议 1.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困难在于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观念,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如推一个物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静止。为使学生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首先要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这是为了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的重要铺垫。其次,通过实验确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概念。再通过推理建立“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的概念。 2.通过图9-1演示实验的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是本节课的核心,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实验中可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渗透研究方法。 3.本节课可按着人类对知识的认识顺序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规律的认识过程,对学生进行学史教育。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研究——笛卡尔的补充——牛顿的总结。 教学设计示例 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重点: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

(完整版)《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铅山县第一中学陈志峰 ★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正确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教学中应联系生活、贴近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l、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的例子进一步体会,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这对以后研究问题,受力分析都是非常重要的。 2、惯性与质量的关系是这节课的难点,通过举例反复体会。 ★学生分析 1、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人们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同样学生要正确认识它,也要克服日常经验带来的错误认识,所以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实验,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来澄清错误的认识。 2、惯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虽然学生在初中接触过,但仍有一些学生误认为“物体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有惯性”。不理解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要解决这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慢慢接受。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2、帮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的习惯. 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材,比如:小球、木块、毛巾、玻璃板等,来对比研究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现象明显,而且更容易推理。 2、培养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 3、利用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4、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教学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了解牛顿第一定律。 能力目标:1、通过斜面小车的运动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目标: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对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教学方法:控制变量法、实验推理法、情景问题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具:斜面、小车、毛巾、棉布、小红旗、木板、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重点:通过对小四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 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教学过程: 一、实验引入: [演示1]:教师在桌面上用手推动粉笔盒,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去推力,粉笔盒立即静止。 师:同学们在我做的这个实验中,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1:粉笔盒原来是静止的,后来运动,最后又静止了。 生2:粉笔盒受力后由静止变为运动,力消失后又静止了。 教师分析: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例子,(如同学推桌子),从表面现象上看,“必须有力作用在粉笔盒上,才能让粉笔盒运动,如果没有力的作用,它就要停下来”即:粉笔盒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于是,在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根据这些现象总结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这种观点在历史上曾被沿用了两千多年。但是沿用两千多年的是否就一定正确呢?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这个实验: 二、新课教学 [演示2]:在桌面上放一个小球,用力推它,小球滚动,手离开小球后,小球还滚动了一段距离才停下来。 师:哪位同学从这次的实验现象中发现了与前面实验现象不同的地方? 生1:小球在不受力的作用时仍移动了一段距离,最后受到阻力的的作用还是停下来了。 生2:前面用的是方形的,这次用的是球形的。 师:看来大家都观察得很仔细,非常好。从实验中我们可以知道:“小球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仍可以移动。”即: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个结论是两千年后的科学家伽利略提出的。这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相矛盾,那么,这里有两个相互矛盾的观点,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应用什么办法呢? 生:用实验探究法来确定。 师:好,现在就根据你们桌面上给的器材,四人一组,相互讨论,设计一个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江苏省丰县初级中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2.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并确认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经历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2.能通过生活经验和大量事实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学习科学思维方法。 2.通过惯性现象的认识,树立交通安全意识。 3.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由“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三部分内容组成。“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是研究力与运动关系的重要实验,做好这个实验并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猜想是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关键。运动和力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理现象。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直到伽利略和牛顿时代,这个问题才得以解决。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不仅深化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而且体现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人类思维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指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它是整个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基础。要让学生完成对它的认识,最重要的是揭示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牛顿第一定律说明了物体有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与生活联系紧密,人们有时可以利用惯性,有时应注意防止惯性给人们带来危害。 重点: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难点: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推理过程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知道惯性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惯性和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难点:惯性、惯性现象的解释。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演示1:手中的粉笔头自由下落→学生观察回答:粉笔头受重力作用,从静止变为运动而且速度会加快。 演示2:乒乓球掉到桌面弹起→学生观察回答:乒乓球受弹力作用,从向下运动变为向上运动。 引问:从上述两个例子中可以了解,力能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加快、减慢,或改变运动的方向,也就是说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那么,大家想一想,如果物体不受到任何外力作用时,将会怎样呢? 学生自由回答(几种可能性):①马上停止不动;②继续运动,而且不受影响; ③先运动一会儿再停止…… 过渡:同学们想得很全面,这很好,但你们说的是否都正确,都有道理呢?我们先来做几个演示实验,然后再证明大家的想法。 (二)讲授新课 演示3:把粉笔盒、教学小车、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学生观察、思考、回答)设问:它们现在怎样?→停着不动。 设问:处于什么状态?→静止状态。 设问:如果没有外力对它们作用,它们会不会运动?→不会。 设问:那是不是说明它们不受外力作用时,一直保持不动?→是。总保持原来的状态。 说明:静止的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 演示4:斜面实验 先讲解斜面实验基本情况,出示小黑板,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下面几点: 思考1:这个实验的相同条件是什么?→同一斜面、同一小车,从同一高度静止下滑,使小车进入水平面时的速度相等。 1

沪科版牛顿第一定律教案设计

沪科版牛顿第一定律教案设计 课题教学目标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课时 1 总 1课时第 1课时课型:新主备人授审查人1·知道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2·能够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 3·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重点难点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的推理得出教具教学方法粗糙程度不同的斜面、小球、杯子、硬纸板、惯性演示器实验法、讲授法、讨论法、 学习环节一、复习提问学习内容复习前面所学的内容教师活动出示四个问题: 1、摩擦力? 2、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如何减小摩擦? 4、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活动二次备课回答老师提问的间题。 二、 1、思考课题想象引入教师引导:力的效果之一是改变力的作用效果,如果物体不受力时将会怎样呢?看课本回答出亚里士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新课改理念。副板的目的: 1、把两种不同的观点清晰地描述出的探究实验; 2、在观点上学生形成对立的两大派有利于学习兴趣的提高; 3、讲完牛顿第一定律后回扣时使用。 2、自学让学生自学课本126页分析,阐“物体运动需要力吗?”多德的观点是什么,明观点这一部分,特别提示学

生伽利略的观点是什理看出每副图画的意思,并么。出示相应的“自学指导”: 1、课本中两个著名的人物及对立的观点各是什么? 2、你支持谁的观点,请举例证明。书:需要力维持。学生表明自已支持哪位科学家的观点,并3、讲述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亚里士多德:物体运动举例证明。在讨论过伽利略:物体运动不需学生们逐渐形成现两要力维持。大派。当同学们意见不统一时,教师借机点明:这两位科学家的观点截然相反,肯定有位对的有位错的,到底哪部分同学追随的科学家是正确的呢?要想知道这个问题,我们必须通过实验进行推理。程中,于观点不同,来,以便引出下面 三、实验探究 1、感受情景,提出问题 2、猜想假设老师摆出事先安装好次出示下面的问题: 1:当小车从斜面上以相同的速度滑上水平桌面上的木板和毛巾表面阻力一样大吗? 2:那么小车运动的远近一样吗? 3:同学们此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教师分析学生提出的思考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的斜面、小车、毛巾。顺时,小车所受的摩擦力即各种问题,最后师生共同确定一个探究问题:阻力对物体运动有怎样的影响?让学生根据自已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学生思考、讨论,最后一名学生代表阐明方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牛顿第一定律》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一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第一节。 牛顿运动定律是联系力和运动(动力学)的桥梁,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理论的基础,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教材针对“运动是否需要力来维持”这一问题,利用简单实验批判亚里士多德单纯从经验出发得出的错误结论,在此基础上引入伽利略利用逻辑思维构造的理想实验,利用逻辑推广得出“没有摩擦力时,小球将沿水平面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说明“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然后介绍由牛顿总结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教师要补充深化该定律的物理意义:(1)提示了物体在不受外力(合外力为零)时,物体的运动规律;(2)揭示了任何物体都有(隐含)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惰性且屡教不改);(3)提示(隐含)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4)揭示了 在任何惯性参考系(加速度等于零)中,观察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等价的。 在学习之后,学生不但应当能用这个规律解释力与运动的关系相关问题,而且还应该认识到理想实验是比简单经验总结更合理的科学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把在第二章学习到的运动学知识和第三章学习到的力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为后面牛顿第二定律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中科学家自身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一年级大部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较强,学习热情高,有参与意识。这是在教学中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前提。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和力”的基础知识,对定律又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故他们对定律的认识比较熟悉,大部分学生都能接受定律本身知识,但是在具体应用和认知上会有片面现象,所以迫切需要深入理解规律来弥补已有知识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的缺陷,而且好奇心强是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物理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为全面提高接受能力。 本节内容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定律的理解还不深入。所以高中阶段的学习,应该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其理解上存在的问题、深入对本定律的理解,这样才有利于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进而培养他们对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并且这一时期的学生好奇善问,对于物理实验及媒体中所展示的各种现象具有浓厚的兴趣,会产生探究其本质的愿望。 【教学目标】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一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第一节。 牛顿运动定律是联系力和运动(动力学)的桥梁,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是动力学理论的基础,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教材针对“运动是否需要力来维持”这一问题,利用简单实验批判亚里士多德单纯从经验出发得出的错误结论,在此基础上引入伽利略利用逻辑思维构造的理想实验,利用逻辑推广得出“没有摩擦力时,小球将沿水平面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说明“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然后介绍由牛顿总结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教师要补充深化该定律的物理意义:(1)提示了物体在不受外力(合外力为零)时,物体的运动规律;(2)揭示了任何物体都有(隐含)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惰性且屡教不改);(3)提示(隐含)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4)揭示了在任何惯性参考系(加速度等于零)中,观察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等价的。 在学习之后,学生不但应当能用这个规律解释力与运动的关系相关问题,而且还应该认识到理想实验是比简单经验总结更合理的科学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把在第二章学习到的运动学知识和第三章学习到的力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为后面牛顿第二定律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中科学家自身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高一年级大部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较强,学习热情高,有参与意识。这是在教学中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前提。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和力”的基础知识,对定律又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故他们对定律的认识比较熟悉,大部分学生都能接受定律本身知识,但是在具体应用和认知上会有片面现象,所以迫切需要深入理解规律来弥补已有知识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的缺陷,而且好奇心强是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物理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为全面提高接受能力。 本节内容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定律的理解还不深入。所以高中阶段的学习,应该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其理解上存在的问题、

人教版—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一?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任务分析 1.内容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改变了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为进一步探究力和运动之间的定量关系指明了方向,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牛顿第二定律。它是在真实实验的基础上,利用理想化方法建立起来的。并且,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物体存在惯性、确立了惯性参考系,所以,牛顿第一定律被称为牛顿力学的基石、力学的第一原理。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中使用的理想化方法,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品质以及敢于质疑、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对学生能力和德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课程标准中要求“理解牛顿运动定律,能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在本内容标准条目中要求学生理解牛顿运动定律,包含牛顿第一、二、三定律的理解。与初中课程标准中的“2.2.5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能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要求比较可知,知识的要求由初中的“认识”提高到了高中的“理解”。说明高中的教学应加深学生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3.教材分析: 人教版教材中,牛顿第一定律的前面安排的“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相互作用”等3章内容,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内容后面紧跟着安排了“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因此,牛顿第一定律是力学教学的重点内容。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除了“惯性与质量”这一问题没有专门涉及外,学生关于本节其他的知识都有了大致地了解。但是大多数学生只知道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只知道伽利略是通过一个理想实验得出的牛顿第一定律。同时,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与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头脑中,也形成了一些错误的前概念,例如,“物体受到了惯性作用”“产生了惯性”“受到惯性力”等。高中阶段的学习,应该在学生已有认识的基础上,纠正学生头脑中这些片面、不恰当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对相关问题的认识。 因此,正确形成惯性概念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了解牛顿第一定律建立的历史过程。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与惯性。 3.知道质量是惯性的唯一度量,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4.能举例说明一切物体具有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新版沪科版

第一节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经历牛顿第一定律的发现,学会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 2.认识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可靠的实验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推理得到的,感受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即“实验+推理”科学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验探究活动的参与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并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及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实验研究的方法及过程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节物理课,希望同学们踊跃发言,积极探究,下面,请同学们观看视频,看航天员在太空吃食物时的场景。 播放视频:杨利伟在神舟五号上的DV 思考:为什么手与食物脱离后仍然会运动呢?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让学们一起来学习第八章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板书:8.1 牛顿第一定律)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二)、自主预习案 1.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做实验得出吗? 3.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物体会处于什么状态? 4.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任何力,物体会处于什么状态? 5.什么是惯性?惯性与什么有关?静止的物体有惯性吗? 6.请举出生活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的危害的实例。 (三)课内探案 自主探究一:牛顿第一定律 1、提出问题:维持运动需要力吗? 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的解释。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 科学家伽利略却通过理想实验,运用逻辑推理,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伽利略认为: 对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观点进行评价,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对同一种现象,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解释。都有其理由。到底哪个说法正确,仅仅靠思辨不能回答,让我们自己动手、动脑来探究论证吧。 2、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1)阅读“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先完整地看一遍实验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王运淼)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北京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王运淼 〖设计思想〗 1.注重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是力学的第一原理,它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这就是,原来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运动需要力,而现在是运动不需要力。这样的重大科学发现,称得上是真正的科学真理。因此,我在设计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时,注重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让学生理解科学的完整内涵,同时在人文、德育方面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2.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建构新知识的乐趣 在初中阶段,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已有大致了解,知道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是错的,也知道伽利略通过研究澄清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他们还常常下意识地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去分析,这说明运动和力的正确关系在学生的头脑中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时,注意创设情境,突出研究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头脑里的前概念与物理学里的科学概念激烈交战,引导学生在现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构建新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知道惯性的概念,知道惯性大小跟质量有关,能够正确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将研究物体运动原因的相关史料合理剪裁,融入物理教学,历史地展现伽利略的批判精神、逻辑推理的方法、猜想与假说的魄力和实验验证的科学作风,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感受他的研究方法、科学精神,得其精髓、有所借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对人们的世界观、自然观、思维方式的改变都在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学实录〗

部编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牛顿第一定律》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并能用语言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什么是惯性,能够列举生活中有关惯性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科学方法,经历“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2、通过实验和观察活动,体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物体不受力时怎样运动,形成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惯性的应用,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与难点 重点:“理想实验”法,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1

难点:让学生确信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内涵。 教学准备 教师:小车、木块、纸条、玻璃板、象棋子、杯子(内盛水)、硬纸板、鸡蛋。 学生:斜面、小车、木板、棉布、毛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明确任务 引导学生看两张来自生活的图片(多媒体投影): ①警察叫司机系安全带,为什么? ②亚洲飞人柯受良驾车飞越黄河,他凭什么有这种胆识去飞越气势磅礴的黄河呢? 师: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首先来研究有关“牛顿第一定律”的知识。 板书课题:牛顿第一定律 投影:学习目标 2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了解它的探究历程。 2、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二、维持运动需要力吗?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知道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可见力和物体的运动有密切的关系。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个观点——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他的观点一直维持和统治人们的思想近两千年,直到三百年前伽利略才提出了新的观点——物体运动不需要力。你同意谁的观点呢?请各小组自主探究。 投影:自主探究提示: (1)观察课本第44页图12.5—1,想想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从这些现象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吗? (2)结合生活体验回答下列问题:①怎样能够使静止的足球运动起来?②足球离开运动员的脚以后,在草地上滚动的过程中速度有何变化?③骑自行车时,如果停止蹬车,自行车运动情况会有什么变化? 3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主题】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时间】1课时 【课程标准】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内容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力学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分析、 概括,推理能力很好的素材。本节课是在学习了运动学和力学知识基础上,首次将力和运动联系起来,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和规律的知识,本课内容在初中物理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后面平衡力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教材比较注意科学地编排内容,它把理论联系实际,还把物理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能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物理的兴趣。本节需要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安排学生实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第二课时要理解惯性的内容。 【学情分析】通过实验并不能直接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它是总结事实,分析、概括、推理得出的,这方面要注意强调。 【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具体事例,知道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知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 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通过教师整合说明,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4、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 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评价设计】1、通过问题1、2、3、4、5、6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问题7、8、9、10、11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教师整合说明和问题12检测目标3的达成。 4、通过问题8、9、10、11检测目标4的达成。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根据学生看到的演示实验,在设置问题,引发深入思考) 出示斜面、小车演示: (1)、用力拉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前进。

高中物理 沪科版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太白中学侯雪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2)理解惯性,知道日常生活中由于惯性而产生的简单现象,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把物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知道科学研究过程的艰难,领悟实验加推理的科学研究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伽利略理想实验,难点是对惯性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探究式教学,按物理史实为线索展示物理规律的形成。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新课引入 引导学生看一张图片(多媒体投影): 说明本章与前四章间的关系,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 有一个基本问题,几千年来都因为它太复杂而含糊不清。这就是运动的问题 ——爱因斯坦

2.自读课文,思考讨论问题 问题1、关于力和运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什么?对吗?为什么? 问题2、伽利略的的观点是什么?他是如何得到这一观点的? 学生: 问题1.亚里士多德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在得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后,设问:你认为这个观点有什么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也许有不同的观点,由于初中已学习过这部分知识,所以学生会得到此观点是错误的,但不少同学心中的疑虑还是存在的。 在学生提出的观点后指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一直维持和统治人们的思想近两千年,才到三百年前伽俐略才指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指出亚里士多德在当时提出了很多观点,有时候提出问题比证明一个问题更难,所以说亚里士多德毫无疑问是伟大的。 问题2.伽俐略的观点:物体运动不需要力 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探求物理规律的真伪,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深刻体会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结论:引起亚里士多德错误观点的“罪魁祸首”是:摩擦力(说明自行车停下,停下不是没有受外力,而是受了摩擦力才停的,如没有摩擦力,会永远运动下去不停,看来物体运动是不需力的)。 介绍伽俐略创造的方法:理想斜面 这个想法是如何产生的呢?伽俐略注意到,当一个小球沿斜面下滚时速度会增加,小球沿斜面上滚时时速度会减小,他由此猜想,当小球沿水平面滚动时,它的速度应该不增不减,实际上他发现,球越来越慢,最后停下来,伽俐略认为:这是由于摩擦阻力的缘故,他推理:若没有摩擦力,球将永远滚下去,为了说明他的思想,他设计理想斜面实验。 (1)请学生讲解理想斜面实验整个过程(说明:主要是为了理解伽俐略的思想) 通过对理想斜面实验的演示,说明物理研究中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必要性,同时也展示了物理研究思想的美妙和逻辑的力量。 3.定律的学习、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