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典研读测试

文化经典研读测试
文化经典研读测试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检测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音全对的一组是()

A.纂组(zuǎn)踰矩(yú)粳米(jīng)数相匡救(shù)

B.股肱(gōng)愦愦(guì)恁地(nèn)罄其狂瞽(qìng)

C.笃行(dǔ)絜矩(xié)谏诤(zhèng)直言鲠议(gěng)

D.胠箧(qū)淬火(cuì)刍荛(yáo)擿玉毁珠(zh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组是()

A难易相承万籁俱寂长途跋涉姗姗来迟

B厚敛凋墙荡然无存苦思冥想风餐露宿

C一言愤事奋笔疾书豁然贯通空空如也

D如临深渊淋漓尽致光彩夺目一气呵成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一日:一旦,表假设)

B.稍从其西攀上一石隙,北转而东,若度鞍历峤。(稍:稍微)

C.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看(厌:满足)

D.然遽以此意解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遽:匆忙,草率)

4.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敏于事而慎于言②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B.①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②食之,舍其半。

C.①买者言:“我今当一一尝之,然后当取。若但尝一,何以可知?”寻即取果,一一皆尝。

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D.①其再插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孝者,所以事君也②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

B.①乃先以炬入,后蛇伏以进,背磨腰贴②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C.①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

②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与?

D.①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②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

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当登上黄山天都峰的鲫鱼背时,人们都常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那种恐惧之感。B.脱离实际,凭主观想象制订实施方案,这种闭门造车的做法能不脱离实际吗?

C.“用词贴切”提倡词语运用“妥帖、确切”,有利于避免学生华而不实的文风,防止学生考前背诵好词好句来生搬硬套。

D.近年来,中国在世界舞台的地位日趋重要,中文也水涨船高。不少国家、不少外国人都赶搭中文列车,掀起了学中文的热潮。

7.下列各组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经世致用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优良学风,特别是它在明末清初和近代的大动乱时期达到高潮,反映了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民族的兴亡和百姓大众的疾苦的品质。

B.哲学的任务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学境界,因为只有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达到天地境界。

C.中国文化不会被历史所淘汰,不仅在于中国文化有其内在的发展革新的契机,而且还在于各具特色、各有长短的中西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相辅相成的“互补”作用。

D.为了实现君主的有效统治,中国古代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谏官制度。谏官制度的核心是向君主提出建议和批评,而谏官能否发挥作用又取决于君主的开明,唐太宗就是一个能虚怀纳谏的开明君王。

8.下列各组中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在中国文化典籍中,最大的类别是"集"部。收集个人作品的称为“别集”,例如《白氏长庆集》,收录众人作品的称为“总集”,梁朝萧统编的《文选》就是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B.《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它的“简而要,详而博”的叙事风格成为后代的楷模。我们学过的《晋灵公不君》、《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都选自这本书。C.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存天理、来人欲”的口号,他的学术思想在元明清三代一直是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与之相对立的则是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一派。

D.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它融会中西,承前启后,既有对传统词学的继承和突破,也有对西方理论的接受和融通。它运用的是中国传统词说的批评形式,却体现了现代的审美意趣和批评精神,被称为中国古典诗学的辉煌终结和现代文艺美学的萌芽。是一部极具新意、极有价值的著作。

9.“‘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请从下列句子中找出类似"闹"的精彩的字,下列判断正确的是一项是()

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②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③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孔尚任《桃花扇》)

④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A.裁带弯入B.剪横弯孤

C.裁横剩孤D.剪带剩入

10文学作品往往呈现作者不同的文化思想倾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表达追求涅槃永生的佛教思想。

B“生灭原知色即[空,眼看倾国付东风”,表达诸行无常的佛教思想。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达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的道教思想。

D“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民胞物与的儒家思想。

二、现代文阅读(11、12题,每题3分,13、14题每题4分,共14分)

对中国儒教的全面剖析

任继愈

儒教,是具有中国古代特色的国教。儒教的宗教信仰核心为“敬天法祖”,当它处在原始宗教形态时,已蕴涵着它后来的基本雏形,祭天、祭祖,同等重要。随着国家形态的逐渐完善、成熟,它的“敬天法祖”这个核心未变,不断增添政治内容。古老文化5000年后半的2500年间,国家的形式与宗教形式结合得更紧。把“敬天法祖”的中心信仰凝炼为忠孝两大精神支柱。春秋战国开始酝酿如何建立一个包括黄河、长江流域广大地区的统一国家。当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百家都提出了如何“治天下”的问题。各家各派方案不同,但共同关心的是建立一个多民族的长治久安的体制。秦汉统一,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从古到今的基本模式,建成了“多民族的统一大国”。

在封建专制且多民族的国家,忠孝既是思想保证,又是组织保证。政治信奉原则为忠,家庭信奉原则为孝。几千年来,忠孝原则对社会成员起着稳定平衡作用。古代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方式,效率低下,借助政府的集中统一调配才能使少量剩余产品发挥出最大效益。精神文明建设,如修纂大型丛书、工具书等;物质文明建设,如修长城、开运河、兴修跨省区水利、抗拒外来侵略、赈济农业自然灾害,都是充分利用多民族统一集权制度,调动全国各族

人民共同努力才得以完成的。忠孝信仰起着极大的鼓舞作用。

在忠孝教化下,儒教利用政教合一的便利优势,形成团结人民、融合民族团结的纽带。儒教以外,道教、佛教,以及公元7世纪传入中国的伊斯兰教,各以自己的宗教教义与儒教密切配合,共同起着辅助王化的作用。明代中叶以后,西方基督教有几次传入,都由于没有与儒教“敬天法祖”的忠孝信仰配合,虽然多次传入,都未能立足。

中国这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区分民族的标志创造了独特的标准。《论语》“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从孔子开始,把文化标志看做民族标志。凡承认君臣从属关系的族群就是华夏,不遵守君臣从属关系的就是夷狄。“三纲”(君臣、父子、夫妇)是中国的标志,违背“三纲”就是夷狄。区别民族,不在血统而在文统。中国隋唐皇室都杂有北方少数民族的血统,但中国人民都没把隋唐皇帝看做非汉族。也有几代王朝确实不属于汉族,如与北宋对峙的辽,与南宋对峙的金,处在西北地区与宋、辽、金对峙的西夏王朝,及后来的元朝、清朝都是少数民族。但这些非汉族的统治者由于完全接受了儒教文化传统,这些少数民族的皇帝及贵族都接受儒教,尊孔子为圣人。政权尽管更迭。并没有影响儒教的法统。儒教充分利用它的政教合一的特权优势,以行政手段贯彻其忠孝原则。协助推行儒教的教义,下层得到广大个体农民的支持。上层以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为靠山,把一个多民族的大国,统治得有条不紊,建立了长期稳固的社会秩序,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文官考试制度(科举),有效地培养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儒教教职人员和官吏。以儒教的“四书”、“五经”为全民教材,在全国推行。儒教扩大其影响,得力于政教合一;儒教逐渐僵化,失去生命力,儒教后期教忠教孝流于形式。

时代变了,社会组织变了,下层小农经济的自然经济,随着土地公有而解体。政府为起自下层的劳动人民代表,君主、天子再也没有存在的基础,也就是说,儒教赖以存在的条件已不复存在。儒教已失去政治支持。宗教虽不能用行政命令消灭.但政权却是可以用武力推翻的。2000年来儒教与政权结合得太紧密,紧密到彼此不分的程度,君主制垮台,儒教随之消亡乃势所必然。

我们指出儒教的消亡,只是指当前的中国本土来说的。在世界各地的儒教照常活动。这是由于世界各地的社会条件与中国不同,儒教在海外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生存和活动情况各异,另当别论。

儒教对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人们思想深处,仍有这样那样的影响,值得今天认真总结。它留给人们的精神财富,要批判地吸收,那些不适应现代,甚至妨碍现代化的过时的历史沉渣,也要认真清理。(选自《<中国儒教论>序》,有删节) 11.下列关于“儒教一的理解,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A.儒教的宗教信仰核心为“敬天法祖”,在原始宗‘教形态时,就已经形成它的基本雏形。

B.多民族的统一大国的形成为儒教的中心信仰凝炼为忠孝两大精神支柱提供了基础。

C.儒教充分利用它的政教合一的特权优势.以行政手段贯彻其忠孝原则。

D.儒教与政权结合得太紧密,紧密到彼此不分的程度,政权垮台,儒教随之消亡乃势所必然。

12.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教一旦失去赖以存在政治支持君主制,而土地公有、人民当家作主,儒教也就会消亡。

B.只有那些宗教教义与儒教密切配合。共同起着辅助王化的作用的西方宗教,才能在中国立足。

C.批判地吸收儒教留给人们的精神财富,摒弃过时的历史沉渣要.儒教也能适应现代化经济的发展。

D.儒教在世界各地的活动照常。而在当前的中国本土已消亡,但对人们思想深处的影响依然存在。

13.在封建专制且多民族的中国,儒教倡导的“忠孝原则”起了怎样的作用?

答:

14.为什么在当前的中国本土,儒教会消亡?

答:

参考答案

(一)1.D(其余都没有涉及乌托邦世界的本质内容)2.B(A项原文没有这样的说法,C项不能排除“按功利主义者的标准来检验”,D项因果颠倒)3.康氏乌托邦世界的形成与他身上神秘主义气质的传承有关3 4.①近代史充斥着单靠权谋计算和诡计得势之人,或是拘泥于眼前利益的实用功利主义;②“百日维新”除了废除科举之外,其余的变革措施并未越过当年洋务派的纲领,政治体制改革的效果几乎为零:③康氏乌托邦构想了宏大的未来图景。

(二)1.C(A项原文是“蕴涵基本雏形”,B项原文没有“提供了基础”的说法,D项应是“君主制垮台”)2.C(文中没有提起“适应现代化经济的发展”的内容)3.①忠孝原则对社会成员起着稳定平衡作用、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上起着极大的鼓舞作用。②忠孝原则利用政教合一的便利优势,形成团结人民、融合民族团结的纽带。4.①下层小农经济的自然经济,随着土地公有而解体,君主、天子再也没有存在的基础;②儒教与政权结合得太紧密,紧密到彼此不分的程度,君主制垮台,儒教随之消亡乃势所必然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马周,博州荏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凡四度遣使催促。乃谒见,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授监察御史,累除中书舍人。

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十八年,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籍此人共康时政也。”(选自《贞观政要》)

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令奏之,事皆合旨令:命令

B. 授监察御史,累除中书舍人累:多次

C. 令直门下省直:同“置”,安置

D. 此非臣所发意意:意见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甚获当时之誉乃臣家客马周也

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太宗怪其能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

D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位尊而无功

17、对于马周所任官职,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马周最初任的官是监察御史。

B.马周曾由中书令舍人被提拔为中书令。

C.马周曾兼任中书令和太子左庶子之职。

D.辞去中书令后,马周担任吏部上书。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求贤若渴,对于自己看重的人能委于重任,十分信赖。

B.马周机敏善辩,办事谨慎周到,评论人物又能秉公直言,因此而官至吏部上书。

C.马周对太宗的心理十分了解,每次奏对,都能让太宗满意。

D.马周看问题全面深刻,能说会辩,亲近忠诚太宗,因此深得太宗赞赏。

19、翻译下列句子。

(1)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凡四度遣使催促。乃谒见,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

(2)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

【参考答案】

1.C (A令:使,让;B累:连续,积累;意:心意,意图)

2.C (A第一个“之”助词,的,第二个,用在主谓之间,不译;B“乃”分别是:动词“是”和副词“却、竟然”;D两个“而”均为连词,前一个表修饰,后一个表转折;C两个“其”都是代词“他的”。)

3.D (由“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可知,D错误。)4.B(“官至吏部上书”错,文中无此信息。)

5.(1)唐太宗当天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便四次派使者去催促。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把他安置到门下省。

(2)我近来任用他所推荐的人,多数都能合我的心意。

诗歌欣赏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①制毒龙②。

注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②毒龙:指世俗欲念。

(1)你认为这首竺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2)王维的诗,不只是“诗中有画”,而且往往“诗中有道”。此“道”即禅理、禅趣。请对王维这首诗中的禅理、禅趣作简要的分析。

根据课文填空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

(3),小人常戚戚。(《论语》)

(4)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中庸》)

(5)博学之,审问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6)君子喻于义,。(《论语》)

儒家"仁学"在文化共存中的意义

人与人的关系是从感情开始建立的, 这正是孔子"仁学"的基本出发点。"仁爱"的精神是人自身所具有的,而爱自己的亲人最根本。但是"仁"的精神不止于此。爱自己的亲人,这只是爱;爱自己的父母,再扩大到爱别人,这才叫做"仁"。对父母的孝顺要放大到爱天下的老百姓。"仁学"是要由"亲亲"扩大到"仁氏",也就是说要"推己及人"。做到"推己及人"并不容易,必须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如果要把"仁"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说的"克己复礼曰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自古以来把"克己"和"复礼解释为两个平行的方面,我认为这不是对"克己复礼"最好的解释。所谓"克己复礼曰仁"是说,只有在"克己"基础上的"复礼"才叫作"仁" 。费孝通先生对此也有一

个解释:"克己才能复礼,复礼是取得进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必要条件。克己和扬己也许正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别的一个关键。"这是很有道理的。"仁"是人自身内在的品德,"礼"是规范人的行为的外在礼仪制度,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相处。要人们遵守礼仪制度必须是自觉的,出乎内在的"爱人"之心,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认为,有了追求"仁"的自觉要求,并把这种"仁爱之心"按照一定规范实现于日常社会之中,社会才会和谐安宁。

孔子的这套儒家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治国"者,对于现在世界上那些发达国家的统治集团,不能说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把孔子的"仁学"理论用于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那么在不同文明之间就不会引起冲突以至于战争,从而实现"文明的共存"。孔子的"仁学"理论虽然不能解决当今人类社会存在的"文化的共存"的全部问题,但它作为一种建立在以"仁"为本之上的"律己"的道德、要求,作为调节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一条准则,使不同文化得以和谐相处,无疑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要使不同文化之间和谐相处并不容易,孔子提倡的"和而不同"可以提供极有意义的准则。孔子认为,以"和为贵"而行"忠恕之道"的有道德、有学问的君子应该做到在不同中求得和谐相处;而不讲道德没有学问的人往往强迫别人接受他的主张而不能和谐相处。如果把"和而不同"用作处理不同文化不同关系的原则,对于解决当今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纷争应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1.对文中下列概念的内涵解说准确的一项是( )

A."礼"作为儒家"仁学"的行为准则,指的是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礼仪制度。

B."克己复礼"是指通过克制自己的私心,使"爱人"之心出乎内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C."文明的共存"指的是世界上各个不同文明的国家和民族之间要和睦相处,不再引起冲突以至于战争。

D."和而不同"指的是有道德有学问的君子应该做到与人和谐相处,它对于解决不同文明之间的纷争有积极意义。

2.以下不属于儒家"仁学"思想的一项是( )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亲亲"扩大到"仁民",把自己的爱心推及天下百姓。

B."复礼"是进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必要条件,也是实现"天下归仁"的理想的前提条件。

C.社会要和谐安宁,需要人们有对"仁"的自觉追求,并按照一定的规范把"仁爱"实现于日常社会中。

D."仁爱之心"大人都有,而最爱的是自己的亲人,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亲人都不爱,是不可能推己及人的。

3、本文看,下列对儒家"仁学"理论现实意义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儒家的"仁学"理论,为消除当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提供了理论依据。

B儒家的"仁学"理论,为实现当今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相处提供了极有意义的准则。

C儒家的"仁学"理论,在当今可以用来规范人的行为,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使之和睦相处。

D儒家的"仁学"理论,在当今可以作为调节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有效手段,促进世界的和平共处。

4、根据本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和而不同"的原则应该成为当今社会处理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一条重要原则。

B.一旦"仁学"理论为当今社会不同国家和民族所了解,不同文明之间就不会引起冲突以至于战争。

C.儒家"仁学"理论的建立虽然距今久远,但依然对世界实现文明共存产生着积极的作用。

D.要把"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必须"推己及人",由爱自己的亲人扩大到爱天下的百姓。

1.C(A.规范的只是"行为",不包括"思想"B.只讲了"克己",没有讲"复礼"了"和"而没讲"不同";D最后一句讲的是作用而非内涵)

2.D(原文中"爱自己的亲人最根本"的意思不是"最爱自己的亲人",而是"爱自己的是起点、是基础")

3.B(A.原文是:如果把仁学理论用于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不同文明之间就不起战争。选项中说"为消除……战争提供了理论依据" 不妥C.本文议论的是"仁学"在现实生活中不同文明之间文化共存的关系,而不是指调节"人与人之关系" D."手段"不对)

4.A(B.因果关系不当。只"了解"是不会产生"引起冲突以至于战争"的结果的C.儒家理论尚未被用于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D. 因果关系不当。前后内容颠倒了)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总结

康家集初中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活动总结 现就我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关活动情况汇报如下:我校学本期起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我校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之中,并倡导通过有关课程及活动开展书法教育、国学经典诵读等活动。 一、我校设立了第二课堂。并且把书法设立在了里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 二、我校能够充分利用那些仍得以保留的文化资源和方式,如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等,加以开拓和创新,开展主题班会、专题演讲、歌咏比赛、文艺演出、手抄报、黑板报等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我校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增进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提高道德修养。 为此,我校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拓宽文化领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围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感恩教育、等主题,充分表达对祖国、家乡的热爱。 1.开展“感恩共产党”红歌比赛。 我校结合“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教育,举办“建党节红歌比赛”文艺汇演,激发全校师生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的热情。 2.开展“感恩祖国”文艺汇演。 国庆节,我校通过组织开展“喜迎建国七十周年、助力临洮脱贫攻坚”主题文艺汇演,提升学生感恩祖国、回报祖国的朴素情

感。 3.开展“感恩励志”演讲比赛。 我校通过组织以“感恩励志”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引导青少年表达对祖国、父母、老师的感激之情,培养青少年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 4.冬至节师生家长联欢包饺子传统文化教育 打造品牌和亮点,形成长效机制我校形成传统文化教育长效机制,我校开展冬至节师生家长联欢包饺子传统文化教育。 5.“感恩老师”为主题的主题班会 9月10日我校通过组织以“感恩老师”为主题的主题班会,引导我校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培养青少年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本学期来,我校扎实推进文化建设,坚持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环保教育、感恩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 第七课时 学习目标 1、回顾课本,记忆知识要点。 2、明确考纲要求,熟悉试题类型。 3、领会命题意图,掌握解题思路。 4、认真审题,规范作答。 【真题回放】 (2013?湖南)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中国语中“学”与“问”连在一起,意义至为深妙。人生来有向上心、有求知欲,对于人生来有向上心,有求知欲,对于不知道的事物欢喜发疑问。对于一种事物发生疑问,就是对于它感兴趣。既有疑问,就想法解决它,几经摸索,终于得到一个答案,于是不知道的变为知道的,所谓“一旦豁然贯通”,这便是学有心得。学原来离不掉问,不会起疑问就不会有学。许多人对于一种学问不感觉兴趣,原因就在那种学问对于他们不成问题,没有什么逼得他们要求知道。但是学问的好处正在原来有问题的可以变成没有问题,原来没有问题的也可以变成有问题。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明辨之也。 (1)上述材料都强调“学”与“问‘的密切关系,分别分析两则材料中“问”的内涵与作用。(6分)

【答案】答案要点提示:①第一则材料中的“问”指的是生发疑问,“问”能激发兴趣、促进探索,从而学有心得;②第二则材料中的“问”指的是询问请教,“问”能解决疑问、丰富知识。 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结合选文分析“问”的内涵与作用。两段文字对应两个不同内涵,作用分析要与内涵保持一致。 (2)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有关“学”的观点,简要谈谈你对学习的认识,不超过140字。(6分) 【答案】答题要求:内容紧扣“学习”论题,能够正确征引中国古代典籍中相关论述。 【解析】本题考查对学习的认识,注意紧扣“学习”论题,正确征引中国古代典籍〈论语〉〈大学〉中的相关论述,同时要联系自己的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与认识来。 小结:答题注意事项: 1、所谓“简要概括”就是用一两个简洁的词语或短句来表达。 2、表达观点不要胡乱引申,必须扣住材料中的话来说,但不是翻译原文。 3、紧扣各家经典思想来谈。 4、联系现实,先说观点,再说理由,论据只能用概括示例,不要用详细事实。 【方法指导】 解答文化经典阅读简答题,一般要遵循以下思路和方法: 1.字斟酌明要旨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心得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优秀范文5篇]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内容提要]:文化魅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前提和不竭源泉,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后盾。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时代浪潮,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相结合,成为推动当代社会发展的强劲力量。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必须将文化建设作为我国全面发展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战略性目标,努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当代的国际大环境下,对全面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 软实力 Abstract: In today’s world, culture, the premise and source of a nation’s soft power, serves as an indispensable backup force in its peaceful rejuvenation. With the coming of the era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multi-polar world, cultural soft power h as become a necessary part of a nation’s comprehensive strength, which, combined with its hard power in

economy and military, works as a strong forc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ultural soft power is st ill in its infancy stag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its long history and countless brilliant achievements, works a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improving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in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Therefore, brillia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must be utilized as a strategic tool in our country’s overall development. Key words: brilliant traditional culture; China; soft power 引言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孟宪实曾经说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的软实力之源,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1?。我国传统文化具有五千多年漫长悠久的历史,孕育了辉煌灿烂、独树一帜的中华文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形态。在以往的漫长岁月中,传统文化经过历代优秀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的阐发和完善,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和气质中不可替代的文化传统,并且深深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知识清单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知识梳理 第二单元儒道互补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古代两个最重要的思想流派,孔子和老子则分别是儒、道两派思想的创始人。 《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孔子强调“礼”和“仁”的学说。他所说的“礼”,是一种政治秩序,他所说的“仁”,则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孟轲是继孔子之后先秦儒家学派的又一代表人物,《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集中体现了他的思想。 《老子》反映的是道家的思想。老子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而“道法自然”。因此,老子主张一切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庄周是继老子之后的又一重要道家学者,他的思想比较完整地保存在《庄子》一书中。 儒、道两家的思想差别很大,却相互补充,构成了中国文化积极入世与顺应自然的矛盾统一。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往往兼有这两种思想。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仁者人也”。)实际上,“仁”就是为人类生活确立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原则,也就是以仁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 “仁”是有一系列配套主张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礼”。“礼”有上下、尊卑、贵贱的等级之分。为了实现礼,首先必须“正名”。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偿;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还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作为“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孔子认为只要每个人都安分守己,不做违礼之事,同时有“仁”的胸怀,这样的社会就是一个理想的社会。 孔子以“仁”为核心所建立的伦理道德学说,成为儒家学说的主体内容,对于后来中国传统文化浓重的伦理道德色彩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老子》(《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道”: “道”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什么是“道”?简单的说,“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老子将“道”称之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万物之宗”。 如同《论语》讲“仁”辅之以“礼”,《老子》论“道”突出的是“自然”,所谓“道法自然”,即把“自然”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则。而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他主张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他认为“大道”的废弃,是“仁义”产生的原因,同样“大伪”“孝慈”“忠臣”的产生,也分别是因为智慧、“六亲不和”和“国家昏乱”的存在。换句话说,人们之所以需要“圣智”“仁义”“巧利”,就是由于存在它们的对立面。如果将这三者都抛弃掉,它们的对立面自然也就消失了,再加上人人清心寡欲,社会就太平了。所以,他主张回复到“小国寡民”、结绳记事的淳朴社会。 儒道互补: 儒道思想虽然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不是截然对立的,只是儒道关注的问题以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有不同而已,这使得社会对儒道有可能、也有必要各取所长,融会贯通。一般而言,老子比较偏重于对哲学问题、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思考,突出宁静和谐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知识梳理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入门四问 中国文化经典在现代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仁者人也”。)实际上,“仁”就是为人类生活确立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原则,也就是以仁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 “仁”是有一系列配套主张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礼”。“礼”有上下、尊卑、贵贱的等级之分。为了实现礼,首先必须“正名”。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偿;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还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作为“正名”的具体内容。就是说,为君者要使自己符合于君道,为臣者要符合于臣道,为父者要符合于父道,为子者要符合于子道。孔子认为只要每个人都安分守己,不做违礼之事,同时有“仁”的胸怀,这样的社会就是一个理想的社会。 孔子以“仁”为核心所建立的伦理道德学说,成为儒家学说的主体内容,对于后来中国传统文化浓重的伦理道德色彩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老子》(《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道”: “道”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什么是“道”?简单的说,“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老子将“道”称之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万物之宗”。 如同《论语》讲“仁”辅之以“礼”,《老子》论“道”突出的是“自然”,所谓“道法自然”,即把“自然”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则。而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他主张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他认为“大道”的废弃,是“仁义”产生的原因,同样“大伪”“孝慈”“忠臣”的产生,也分别是因为智慧、“六亲不和”和“国家昏乱”的存在。换句话说,人们之所以需要“圣智”“仁义”“巧利”,就是由于存在它们的对立面。如果将这三者都抛弃掉,它们的对立面自然也就消失了,再加上人人清心寡欲,社会就太平了。所以,他主张回复到“小国寡民”、结绳记事的淳朴社会。 儒道互补: 儒道思想虽然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不是截然对立的,只是儒道关注的问题以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有不同而已,这使得社会对儒道有可能、也有必要各取所长,融会贯通。一般而言,老子比较偏重于对哲学问题、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思考,突出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孔子则偏重于对社会伦理问题、特别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思考,强调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强调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正是由于他们对社会、人生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解决方式,才能形成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 不仅如此,虽然老子和孔子一个侧重讲“天道”,一个侧重讲“人道”,但实际上他们身上都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两种心态。比如老子对社会的批判态度,实际上也是关心社会的表现,而且《老子》中谈论治国之道的内容也占了很大比重。同样,孔子的“道”虽然主要是“人道”,不是“天道”,但是当“人道”绝对化以后,也是与“天道”相通的。而且孔子说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并欣赏曾点的超脱旷达,这与道家的思想有一致的地方。 “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他们既以儒家的理想为追求目标,以天下忧乐为忧乐,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同时,又用道家思想调节紧张心态,往往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超然通达,静观待时。 从社会实践来看,儒道并用,也是统治者自觉的治国之术。例如唐太宗在贞观二年总结治国经验时,提出了“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现实理念,同时又认为要做到“安人宁国”,君王首先应“抑情损欲,克己自励”,其中就同时吸取了儒道思想的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其中,武术是我最感兴趣的传统文化。下面是范文大全带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心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篇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我们课本上学过的唐朝的唐诗,还有没学过的宋朝的宋词、元朝的元曲;我们经常提到的琴棋书画;还有民俗节日等等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过我还是最喜欢中华成语。 就像我见过的陈汉东伯伯,他用成语接龙的方式把20xx个成语围成五个环,象征着20xx北京奥运的五环。 第一环是:天下第一、一脉相承、承前启后、后继有人-------意有未尽、尽忠报国、国利民福、福寿齐天。 第二环是:天下为公、公正廉明、明心见性、性烈如火------意在笔先、先入之见、见物思人、人众胜天。 第三环是:天下一家、家见户说、说短论长、长命百岁------食不求甘、甘拜下风、风和日丽、丽日中天。 第四环是:天下大同、同心一意、意广财疏、疏财仗义------世代相传、传世之作、作威作福、福地洞天。 第五环是:天长地久、久负盛名、名副其实、实事求是------来去自由、由浅入深、深明大义、义薄云天。

陈汉东伯伯创作的中华成语龙,从天开始,以天结束形成了五个大圆环。不但很有意义,而且又好记又好玩。我想,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吧。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篇二: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其中,武术是我最感兴趣的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中国武术又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核心,几千年来代代相传,也是中国最引以为自豪的文化瑰宝之一。 我从小就开始练武术,虽然学武术很苦很累,但我一直在坚持,并且乐在其中。寒冷的冬天也要早早起来,我却在练功房里练得满头大汗,夏天就更不用说了。但在武术的学习过程中,我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养成了勇于拼搏、不怕吃苦的武德精神。 厩得有一次,我食物过敏扁桃体肿大,还发了烧,妈妈在头天晚上问我,第二天去不去练武术,我毫不犹豫地说要去。那天在课上我仍然练得很认真,喊得很起劲,徐老师说我很棒,我真高兴。 还有一次,我早上起来,看到外面雨下得很大,风也很大,我怕路上时间长迟到了,着急地叫妈妈快走快走。我们一到外面风夹着雨扑面而来,我两只手紧紧地握着伞,可还是被吹得东倒西歪,等我到教室时全身又冷又湿,都打哆嗦了。可我换好练功服后,很快就练得满头大汗,一点也不觉得冷了,你说神奇不神奇? 不过,练武术可不是用来打架的哦。你看。这个武字就是结合了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总结材料

让每一个孩子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健康成长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总结材料 2014年5月 漯河小学 走进漯河小学,满眼苍翠欲滴的树木中一簇簇小花点缀其间,花香馥郁。看潺潺小桥流水,听朗朗读书童声,仿佛置身于花园之中。放眼望去,一幢整齐的现代化教学楼和一个高标准的运动场镶嵌其间,在花草树木的的映衬下,整洁而神圣。漯河小学是1999年9月建成招生的市直实验性小学。是面向新世纪建成的一所现代化、高标准学校。现有教学班48个,在校学生2900多人。历经十余载努力,漯河小学在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彬彬有礼、落落大方、思维敏捷、富有创造力”的培养目标,秉承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的工作理念和坚持以生为本,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和发展奠基的教育理念,努力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近年来,漯河小学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坚持“传统文化强基,经典诵读引领,琴棋书画静心,核心价值导行”的工作思路,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培育了多项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研修和德育实践活动。“中国书法”“古典音乐”“中国棋艺”“中国剪纸”“中华武术”“经典诵读”等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中国优秀文化大餐。这些课程的创立,不但进一步丰富了孩子学习内容,拓宽了学习途径,而且使每一个孩子都充分置身于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染之中,并在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切感悟中修身明

志,健康成长。 经典诵读活动便是其中最具活力也最具引领力的教育活动。 我们学校在推行经典诵读活动过程中,坚持诵读活动与课堂教学、德育实践的有机融合,在内容、时间上给予充分保障,同时通过行之有效的评比激励机制予以促进,切实保证教育活动能够取得丰硕的成果。一是有教材。为扎实推进经典诵读活动,学校开发了校本教材《经典,与我们一路同行》读本,把《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内容收录其中,分年级段让学生背诵。依托诵读教材,我们使诵读活动走进了课堂,让师生接受了比较系统的经典文化的学习;二是有阵地。“日有所诵”是学校坚持诵读活动进课堂并使之常态化的重要阵地。每天上午课前十分钟晨诵,每天的放学路队,时时处处引导学生读背校本课程上列出的篇目,有安排,有检查,有反馈,有评比;周一上午第四节阅读诵读交流时间是学校既定的诵读交流阵地,师生利用这一阵地就阅读诵读活动的体会和感悟面对面交流,既促进了师生间的合作学习,又增强了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学校“经典文化墙”、散布在花坛草地间的“经典诗词”警示标牌,以及“清明、端午、中秋”等极具传统文化色彩的节日教育活动,是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其重要的宣传阵地,学生在这里受到熏染,陶冶情操;三是有激励。每学期进行“经典背诵比赛”,随机抽取班上5—10名学生背诵,评选出“经典诵读先进班”和“经典诵读之星”,并把获得“经典诵读之星”荣誉的学生的照片制成版面展示到学校门口的橱窗,让孩子

《论语十则》——《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整理)

《论语十则》——《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整理) 1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1)就:靠近、看齐。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2 2?4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 【注释】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

欲而不越出规矩。” 3 子曰:“由(1),诲女(2),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释】 (1)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 (2)女:同汝,你。 【译文】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4.颜渊、季路侍(1)。子曰:“盍(2)各言尔志。”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3)善,无施劳(4)。”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 【注释】 (1)侍:服侍,站在旁边陪着尊贵者叫侍。 (2)盍:何不。 (3)伐:夸耀。 (4)施劳:施,表白。劳,功劳。 (5)少者怀之:让少者得到关怀。 【译文】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5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3篇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3篇 传统文化的大众化、国际化和现代意识传播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下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中华传统文化是文明的结晶,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与自己的工作关系不大。然而,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孔子在《论语》这部书中,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普素,这些办法有时候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什么是好事情,什么事情是坏的。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结

****中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总结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更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在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始终占据重要位置。我们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教学全过程,通过学科渗透、课堂引导、课余活动得以全面展开。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墙壁也会说话。”学校是专门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个教室,操场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环境,文化的理念。校园文化所营造的育人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它具有隐蔽性和延续性的特点,它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环境育人的功能。我校在进行校园外表形象具体设计和布局的时候,一贯遵循高品位原则,尽量做到:布局合理,格调高雅,赏心悦目,寓意深刻,美观实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是中华文化相关的景观雕塑、文史雕刻,名人伟人的名言警句,师生的书画作品,从校园的整体布局到花坛里一草一木都精心设计,艺术构思。校徽、校训每天都熏陶着学生的心灵,形成“团结、严谨、勤奋、向上”的优良校风。我校被评为青海省校园文化示范校。 二、课堂教学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主渠道 我校始终坚持“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利用语文、政治等课程资源,

把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贯穿到课堂,使学生们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吸收民族精神的营养,力求将现代意识和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培养既具有现代精神,又富有中华优秀传统的“现代人”。此外,我们还积极探索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校本课程,如《中华经典诵读》、《书法》、《绘画》等选修课程,将我国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包括传说、民歌、故事、戏曲、表演、绘画等纳入课程内容,让学生更多地诵读古代浅近的优秀诗文和诵读历史上优秀人物故事,把坚持教育的“三个面向”与继承、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坚持以书法艺术教育、中华经典美文诵读为载体,把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到校园生活之中。 三、以“我们的节日”为契机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我校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主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立足当地、因地制宜、就近就便,积极创新形式和载体,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和精神内涵,广泛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宣扬中华优秀传统,营造关爱互助、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倡导文明和谐、实用节俭的现代节日理念。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期间,在全校组织开展经典诵读、节日民俗、文化娱乐、志愿服务和体育健身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活动,推动“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深入开展。如春节、元宵节期间开展“网上拜大年”、“网上猜谜”等网络文化活动;清明节期间纪念先人、缅怀先烈;端午节期间广泛开展卫生健康知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中庸之道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鲜”“与”“狷”“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3、背诵重点章句:11.16章、13.23章、13.24章、17.13章。 教学重难点:结合具体章节,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中庸的本质内涵。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初步了解“中庸”的概念: 1、展示中庸概念,指导学生初步了解其含义: 孔子曾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那么,何谓中庸呢?一般理解为: ①“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 ②中庸,儒家的处世原则,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庸,用,“中庸”即以中为用、取用其中的意思。一说,庸,常,“中庸”即中和可常行的意思。(课文注解) 以上为抽象的中庸概念,试举例阐述:如古人为父母守丧以三年为期,“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即超过三年之期,或不足三年,皆为不妥,三年就是“丧之中庸”;又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够,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头,皆是不“中”。必须办到十分,恰当好处,始称为“中”,这就是中庸之道。板书:中庸①不偏不易②中和常行 2、阅读6.29章,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庸的概念。 中道,是古圣相传之道,《尧曰篇》记载,尧命舜:“允执其中。”“舜亦以命禹。”由于世乱,先王之道废。故孔子不免发出“民鲜(音xiǎn,少义)久矣”——此道久不行的感慨! 此章,孔子把中庸视为道德的一种,而且是最高的道德,“至德”是也。可见,中庸亦非常人所能轻易企及,当以发愤求之。 三、深入理解“中庸”的内涵: 1、让学生参照课文详注,阅读17.13章、13.24章、17.24章: 师: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把好好先生理解为中庸。根据大家的生活体验,你心目中的好好先生应是怎样的形象?请作举例说明。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练习及答案

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①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②,何足算也?”(《论语•子路》) 【注】①硁硁(kēnɡ):浅薄固执的样子。②斗筲之人:指器量狭小的人。斗,古代量名;筲,竹筐,容量不大。斗、筲喻度量的狭小。 (1)孔子认为,真正的“士”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之人,请你解释其含义。 (2)孔子还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与上文对“信”的表达是否矛盾?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你对孔子“信”的理解。 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差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1)根据上文内容,你认为孔子所言“礼”的本质内容是什么?(10字左右) (2)你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孔子所言“礼”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请用简明的语言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①?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②,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注】①何事于仁:作“何啻于仁”理解。②能近取譬:能够就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1)在孔子看来,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是什么? (2)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孔子此处谈论的也是仁的问题,请结合上面选段,谈谈孔子这两处谈仁的文字给了你什么样的认识。 4.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①。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②。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③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注】①圃:音pǔ,菜地,引申为种菜。②用情:情,情实。以真心实情来对待。③襁:音qiǎnɡ,背婴孩的背篓。 (1)由上文可见,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那么他认为在上位的人应该重视什么呢? (2)孔子也曾经说过“学而优则仕”,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教育目的”的理解。 5、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子路问成人①。子曰:“若臧武仲②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③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④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第十四》) 【注】①成人:人格完备的完人。②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③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 ④久要:长期处于穷困中。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心得体会中国传统文化,是古代先贤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精华。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文化的吸收着,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来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再者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的凝聚力。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新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为此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大学生了解的方式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教育人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过程中,要求当代大学生具有先进的思想观念,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诚意,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平天下”。由此可见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当代大学生常不注意自身修养,如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在宿舍不打扫卫生等给别人造成了很大困扰,为此大学生应从平常小事做起,修身养性。 传统还注重人际关系,强调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正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个社会将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当代大学生时有缺乏为他人着想的现象,大家同在一个寝室,却不和睦相处,经常为一些琐事斤斤计较,甚至有时还大打出手。 传统经典、路还很长。自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从小到大也算接触到不少的古典文献著作,可是真的细究起来才发现,自己知之甚少。老师讲解时,时常会抛出一些问题来让我们回答,可是如果不是读过相关书籍的话,是很难解答的,平时要有很多的积累,通过长时间的琢磨才有可能求得一知半解,相比于班上一些有一定扎实的传统文化的知识素养的同学来讲,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经典著作并不应止步于你学习语文的那几年,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其实都可以找到属于不同阶段的中国文化经典来知道你的人生,而我们要做的是保持一颗进取的心,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尤其是以具有传承意义的儒家、道家为主。 从现代来看,中国文化在外国是很受欢迎的,很多外国学者都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结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更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在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始终占据重要位置。我们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教学全过程,通过学科渗透、课堂引导、课余活动得以全面展开。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墙壁也会说话。”学校是专门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个教室,操场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环境,文化的理念。校园文化所营造的育人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作用,它具有隐蔽性和延续性的特点,它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环境育人的功能。我校在进行校园外表形象具体设计和布局的时候,一贯遵循高品位原则,尽量做到:布局合理,格调高雅,赏心悦目,寓意深刻,美观实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是中华文化相关的景观雕塑、文史雕刻,名人伟人的名言警句,师生的书画作品,从校园的整体布局到花坛里一草一木都精心设计,艺术构思。校徽、校训每天都熏陶着学生的心灵,形成“团结、严谨、勤奋、向上”的优良校风。我校被评为青海省校园文化示范校。 我校始终坚持“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利用语文、政

治等课程资源, 把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贯穿到课堂,使学生们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吸收民族精神的营养,力求将现代意识和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培养既具有现代精神,又富有中华优秀传统的“现代人”。此外,我们还积极探索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校本课程,如《中华经典诵读》、《书法》、《绘画》等选修课程,将我国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包括传说、民歌、故事、戏曲、表演、绘画等纳入课程内容,让学生更多地诵读古代浅近的优秀诗文和诵读历史上优秀人物故事,把坚持教育的“三个面向”与继承、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坚持以书法艺术教育、中华经典美文诵读为载体,把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到校园生活之中。 我校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主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立足当地、因地制宜、就近就便,积极创新形式和载体,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和精神内涵,广泛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宣扬中华优秀传统,营造关爱互助、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倡导文明和谐、实用节俭的现代节日理念。春节、元宵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期间,在全校组织开展经典诵读、节日民俗、文化娱乐、志愿服务和体育健身等丰

中国传统文化展示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课题研究报告 可靠性与系统工程学院 团队成员:许庶王怡豪刘倩楠祝献捷范楚璇 2015年5月

文房四宝和汉字相伴相随已经1700多年了,它既承载了中华文化,也是最具中国元素的符号之一。我们不能眼看着这个“国宝”衰弱。 ——姜昆笔、墨、纸、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因其融中国绘画、书法、艺术雕刻、文化装饰为一体的特性,成为中华文化之“宝”,统称为“文房四宝”。安徽是文房四宝的故乡,徽笔,宣笔,徽墨,宣纸,歙砚,所以文房四宝均源于安徽。笔、墨、纸、砚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文房四宝”是笔、墨、纸、砚的雅称,在我国多个地区拥有品牌,其中尤以湖笔、徽墨、宣纸、端砚等闻名。可以说,“文房四宝”是中国式书写的基础,也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文房四宝”赖以存在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逐渐失去其实用性,远离了普通人的生活,市场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小。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文房四宝”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亲身前往北京琉璃厂参观的旅途中,我们有幸亲自瞻仰到一位国画大师亲自创作的过程。行云流水,挥洒自如,一笔一点描绘出中国山水之间的幽静。然而,在创作的过程中,这位大师也向我们表达了对文房四宝,对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的担忧,一部分是社会的现状,一部分是我们当代人年轻人对传统文化认知的不足,还有就是继承与发扬的问题。 挑战传统工艺与现代市场的冲撞 我国各个产业的生产都在快速地现代化,但是笔墨纸砚的生产技艺基本上是传统的手工方式。在宣州,宣纸生产要经过108道工序,仅处理原料青檀皮就要三蒸四洗,还要经过日晒雨淋,竹条鞭皮、捶打,历时一年。其中,捞纸工双手整天浸泡在水中,体力消耗大;而烘纸工则常年处于高温作业之中。尽管耗费了那么大的体力和精力,但市场销售并不理想。除宣纸外,笔墨砚的产量都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砚,被古人誉为“文房四宝之首”,而今歙砚的生产,基本上是依托少数几位良工来维持。墨的生产方式原始、陈旧,规模难以做大,市场更小。 挑战产业发展与后继乏人的冲撞 让人揪心的是,由于从事笔墨纸砚生产的工人普遍工资水平低于其他行业,从业者日渐稀少,后继乏人。上世纪90年代初,仅湖州善琏一个地区的制笔从业者就有2000多人,而到了2009年,整个湖州地区的从业者只剩下499名。糟糕的是,有些关键工序的技术人员,近10年都招不到人,只能延聘退休人员。其中的高端技艺,如徽墨墨模、徽砚的雕刻,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核心内容,

优秀传统文化总结

寨沟小学“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 实践活动方案 寒假将至,根据寒假期间节庆、民俗等传统文化活动集中的特点,为引导全体少年儿童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价值理念。教育学生从小做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现将在寒假、春节期间少先队员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公布如下,请各校大队、中队辅导员认真做好动员工作,让全体少先队员过一个有价值、充实、忙碌“眉飞色舞”的假期。 一、活动时间 2017年寒假、春节期间和新学期开学后 二、活动主题 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 三、活动对象 全体少先队员 四、活动内容 1.做一个文明宣传员。寒假期间,少先队员要把在学校养成的讲文明、讲秩序的好习惯坚持下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家人或亲朋好友,远离封建迷信、赌博、浪费、乱放鞭炮等不良习俗和生活习惯,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3)为长辈做一件事情。动员少先队员在寒假期间,为父母家人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如在家打扫卫生、做饭、洗衣服、喂家禽等,学习一项家务小本领,争做懂事、有责任的家庭成员,践行“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4)学讲一个传统故事。寒假期间诵读传统文化经典图书篇章,倡议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国学经典诵读读本》等,学讲一个如“精忠报国”“闻鸡起舞”“一诺千金”“孔融让梨”等反映民族精神的传统故事,感受蕴涵在传统故事中的家国情怀和精神追求,学习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开学后,班级开展故事演讲比赛。 (5)结合自己在寻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真真实实的人和事,完成一篇“我们身边的优秀传统文化”、“压岁钱的用途”、“传统故事伴我成长”等主题作文。 2.新学期开学后,各班组织一次“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主题中队会,一至三年级的少先队员,重点展示交流参加活动的体会感受;四年级少先队员开展传统故事讲故事比赛。 3.新学期开学后,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主题队会活动,进行交流分享和活动总结。并对在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少先队员进行表彰。以班级为单位,将优秀的作品制成专栏全校展示。 4.学校对全体活动开展情况和典型案例、好的经验做法等汇编成材料,并向外传宣传推广。各中队选送至少5——10件优秀作品参加学校少先队大队部交流。作品要求:文字记录有过程、有家长或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