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柳青《创业史》的人物形象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柳青《创业史》的人物形象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论文:柳青《创业史》的人物形象分析

绪论

《创业史》(第一部)是柳青先生在一九五三着手创作的,这部小说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柳青本来打算写出四部《创业史》,遗憾的是只写到第二部便去世了,第一部主要写互助组阶段,整部小说围绕梁生宝的互助组展开,主要展现了我国的农业在社会主义的改造过程中体现的历史情景以及在创建互助组时农民的情感变化。柳青自己就出身农村,所以对农民的描述非常的独到,其中关于农民的心理描写更是别的作家难以企及的,再者柳青作为知识分子,对农民的描写总是体现着知识分子的独特视角,保持着知识分子的趣味。

《创业史》对农民的描写及其体现出来的知识分子趣味在中国20世纪文学的发展中具有转折性的意义。而在当时由于新中国的建立,使得农民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众多的作家将视角转向农村社会,关注农民。在此种背景下,对那个年代这类文学重要性的最好阐释其实就表现在柳青对《创业史》的重视上。再者当时的知识分子趣味经过新中国的净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显现出新的活力。柳青在《创业史》中对农民形象的塑造是五四期间的左翼文学、乡土文学的叙事传统以及赵树理等作家完善的解放区文学所不及的,可以说《创业史》是对其的超越。

《创业史》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在这些人物中有着各阶级的典型形象,正是这些人物形象使得作品中的画面得以拓展,其中对农民形象的描写展现给读者一个广阔的农村社会,并且,柳青在创作时刻意展现不同人物性格的独特性以及形成不同人物性格的历史背景,这就使得作品中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完整的生活史。在对作品中人物深度挖掘的时候,柳青重点突出了各种矛盾,并在矛盾激化时将各种现实问题展现给读者,引发读者思考。

柳青的《创业史》虽然主要把握的是合作化运动之中所塑造的农民形象,但是这其中也流露出了显而易见的知识分子趣味,其实不论柳青写真实的农村生活,还是塑造准确的农民形象,这些本身就是知识分子趣味的体现,柳青本身就是知识分子,这是他在作品中所掩盖不了的,因而柳青也便对此不加掩饰。《创业史》的另一亮点是他在塑造农民人物形象时比前人更真实,更深刻,并且还保持着自己独具的知识分子趣味。他的作品中与陕西后期的作家不同的是他总是在用叙述人的口吻描述着一些客观事实,并以此来告知读者自己并不是以农民的身份去写农民,而是以非农民的身份去叙述故事,他自身有着完备的叙述模式,那就是始终保持和党的意识形态的一致,

在《创业史》中他能真实地塑造农民形象,正是他在情感上对劳动者彻底的认同的具体体现,加之他一直使用的非农民身份的叙述人方式又使得《创业史》充满了自身知识分子独特的趣味,这些都让他成为了十七年文学的主要生产者之一。

一、《创业史》的农民形象的塑造

历史上的每个新事物的出现以及成长都是经历了与旧事物的激烈斗争。在这个时期中,有些人仍然沿袭着自己走过的老路,但是有些人却能够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新事物,这一现状就是柳青笔下的陕西省渭原县中名为“蛤蟆滩”这样一个小村落上演的农业变革,作者选取广阔的农村视角,真实地描述了建国后开展农村合作社时的各种矛盾冲突,并且还重点描述了生产资料在向公有制转变时所引发的不同农民的思想变化,以此为基点深入挖掘,塑造出了许多生动鲜活的农民形象。

(一)小说中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类的主要代表人物——梁生宝

梁生宝童年时逃荒讨饭过活,少年时在东家家里做长工,并且整个少年时期晚上都睡在马棚里,青年时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抓壮丁而逃到秦岭深处浑噩度日,他整个早期的成长历程都饱受了苦难,他并不知道造成他苦难的源头,当接触到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后,他便知道他和继父一次次创业的失败根源便是万恶的私有制,因而他下定了决心将自己的时间、精力、聪明以及热情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党所倡导的事业中,并且他认为在党的指引下为群众办事虽苦犹甜。在大家心目中他是一个勤劳实在的农民,是一个公道、聪明、能干的领袖人物,积极地担当起了蛤蟆滩走向合作互助的重担。他在工作中从不摆领导者的做派,也不夸夸其谈、指手划脚,甚至在人们看来他是一个面嫩口拙的人,尽管如此,他仍然深深地爱着党倡导的社会主义,并且愿意为此付出一切,这些都是他宝贵的精神品质,在创建合作组时,他会忘了瞌睡,忘了吃饭,甚至淡漠女人对他的关怀,他不惜和家里人闹翻,哪怕将自己的生命献出都毫不吝惜,只为了要在党的领导下走出一条和梁三老汉不一样的创业之路。比如,他进城“买稻种”的时候,为了帮互助组里的乡亲多买些种子,他不下馆子,不住宿,一心一意为大家办实事,在他的心里互助组的事就是天大的事,他虽然是个粗人,但也有心思缜密的一面,当他注意到渭河和汤河在地理环境上有所不同时,他便想到这会不会对稻子的生长产生影响。他遇到工作上的难题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党的指示和党的政策,因为他知道这些都是党的精华所在,能够让痴迷的人觉悟,,比如“组员退组”,“吸收痞子白占魁入组”以及“进山割竹”都充满了思想斗争,最终还是依据党的指示说服乡亲让白占魁能够参与到互助合作组中。党的路线在蛤蟆滩胜利的体现,正是

因为梁生宝遵循党的指示,以及教育、依靠蛤蟆滩的农民群众,使得他创建的互助组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新式秧田”工作的开展,使农民获得丰收,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优越性,梁生宝创建的合作社成为全区第一个合作社。

梁生宝虽然在事业上勇于进取,但是对待自己的爱情却束手无策,他不敢追求爱情,或许正是爱情和事业有着太多的重合,为了完成党交给他的任务,甚至将自己的爱情推至秋后再谈。对于爱情这个话题,梁生宝毫无经验,因而显得十分拘束,但是作为《创业史》中的新人形象,他身上所体现的坚忍不拔、积极向上、无私奉献以及实事求是的优秀品质为读者所青睐。而柳青对这一点的精细把握使得梁生宝的形象能够深入人心,体现在梁生宝的骨子里有着陕西农民特有的语言习惯、感情状态、行动方式以及精神气质,从而使得这个人物丰富饱满,充满魅力。

(二)走社会主义道路思想矛盾的人物形象

《创业史》中成功塑造了一系列非常具有艺术水平的农民形象,其中梁三老汉,是塑造的比较出彩的老一代的农民形象。在他的性格里,具有着双重性,一直在集体致富和个人发家这两条道路上动摇,梁三老汉的形象才是真正体现农民真实性格的形象,他精神世界充满的复杂性,也正是那个年代农民思想的艺术写照,十分具有典型意义。

《创业史》中成功地塑造了梁三老汉这一形象,在旧中国,梁三老汉是个贫农,他那三起三落创家立业的辛酸史,致使他对土地改革十分拥护,但作为一名小生产者,他希望能够得到土地,并且坚信用自己拼命的劳动能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家业,然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确立时,他却接受不了这些。他的骨子里根植着中国传统的私有制观念,但是他还是那么朴实、善良、勤劳,在旧社会他被地主剥削,心灵受到压迫,因此使得他喜欢和生宝们、党支部以及王书记挨近,然而梁三老汉小生产者的观念根深蒂固,他虽然对儿子办合作组强烈反对,但是他的心里还是时刻关注着合作运动的命运,这一矛盾性的性格被作者刻画的生动精彩,同时这一矛盾也体现了梁三老汉踏上社会主义之路的艰辛,起初他反对互助组,但又对自己的旧路开始怀疑,直到最后他又不得不承认儿子选的路是对的,从而坚定地站在了合作化一边。老汉的这一前一后的矛盾,把当时农民脱离私有制,接受公有制时的思想变化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些描写足以看出老汉艰辛地心路历程,他一直在内心中挣扎着,这些描写细腻、完整、震撼人心,并且令人惊叹,通过对梁三老汉的形象描述,使他成为现当代文学上典型的艺术人物。

(三)阻碍社会主义发展的阶级矛盾形象

《创业史》中的郭振山形象的塑造给人们的警策意义极其深刻,郭是一名共产党员,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发家致富,曾经对互助组不屑一顾,并且一直宣扬打击互助组的理论,他就是合作化中的绊脚石,他虽比较精明,头脑也活泛,然而却和党的制度想背离,因此他在群众中是没有什么威信的,他明知道自己走的路不对,却一直是指手划脚、强词夺理、背道而驰的家长作风。在小说中,对他的言行举止以及他和梁生宝言行的对比将他的内在性格进行了深刻地揭示,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最终目的告诫了人们,想在党内去追求自己的个人私利,是没有出路的,如果不把这种人清理出党的队伍,会给党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而他若继续一意孤行,也会毁掉自己的政治前途。

郭世富内奸外善、狡黠贪婪、谨慎精明,他自己想着发家,在暗地里跟党的号召相对抗,姚士杰是富农分子,对新社会有着极大的仇恨,他虽然外表积极、老实,但内心却阴险无比,一直用诡计进行捣乱,这就是阶级敌人的本性。由此看来,姚世杰和郭士富作为两个主要的反面人物,他们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他们一致抵制合作化,但是由于地位的不同,他们又有着各自的行为特点。除此之外,秀兰、生宝妈、王二直杠、任老四等也都有着鲜明性格的农民形象,在他们的圈子里谁都无法被取代,他们作为独特的个体组成了矛盾统一的农民世界,这让作品充满了农民思想的意蕴。

(四)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农村妇女形象

徐改霞就读于蛤蟆滩小学三年级,之所以她很早就成为了一名团员,是因为其有着先进的思想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她自己在解放之前已经定了亲,随着解放后中央政府颁布了婚姻法,她大胆地解除了父母包办的婚姻,这体现了社会主义里农村妇女破除陋习的精神,她在爱情上大胆出击,曾经她迷恋郭振山,但是后来摆脱了郭振山的思想束缚,也不再迷信于他。她热衷于社会活动,并且希望为祖国的工业化贡献出自己的青春热血,对自己的生活也是充满了期待与向往,她并不甘心做个庄稼人的媳妇,因而她最终舍去爱情奔赴到国家工业化建设的第一线,她就是这样时刻都充满着奉献的激情。

二、《创业史》塑造农民形象的主要手法

(一)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作者在《创业史》中塑造人物形象着重使用的一个手法。这就造成了一个新颖的局面:农民的过去曾经一直概念化的群体丰富了起来,通过作者大规模的开发了各

种类型的农民们的心理世界,并且完整的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就叙述特点而言这些并不止表现在量上,它已经完全的摆脱了前人只描述自己的观察,而更多是的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就这么经过调整叙述视觉,将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寄寓在它进入农民心理世界的时候,因而读者阅来很容易进入了他们各自的内心世界中,从而引发共鸣。举一个例子来看,梁三老汉五十多岁,他已经把腰累弯,肩背上也被压出了一个死肉疙瘩,并且到了春天和冬天就会咳嗽哮喘,再也没有力气去终南山了,然后他在心里向终南山告别。

别了!心爱的终南山啊!

这句心理话完全是作者自己的口吻,一个老农是说不出来的,虽然这一心理活动用作者自己的口吻说出,但是这不会让人感到有唐突之处,因为这之中已经有了伏笔,读者能够自然地进入老汉的内心,将老汉的内心自然而然的表现出来,这种心理描写拉近了与读者的心理距离。

刘禾说这种看似比较自由间接的引语,其实是打破作品叙事声音和人物内心对白界限的手段,也正是作品中对人物心理的描写与刻画,能够让读者深入人物内心,感受到不一样的人物情感世界,这是柳青塑造农民形象的成功之处。

(二)语言描写

柳青对艺术追求一种深刻性和准确性,因此他往往将文学的语言和群众的语言融合到一起,深刻、准确地刻画人物,这就超越同时代其他作者在创作农村题材作品时的随意性,例如在描写合作化运动时,赵树理也写有这一题材的作品,他的《三里湾》就是其中之一,在描写时,赵树理笔下的人物语言是随着合作化过程的开展而一步步进行的,也可以说这是一种“过程语言”,这样就使得个性不足,并且人物性格的深度得不到挖掘,就造成了“重事轻人”的问题。《创业史》在夹叙夹议的叙述中,人物的语言被充分的口语化,但是作家叙述的语言则是标准的书面语,这些结合了乡土气息,但是又不落俗套,充满了书卷气,但是又不伤平实,并且幽默处彰显着深沉。

过去的左翼文学作家塑造农民形象时有所突破,那就是将一些属于农民的语言和他们自身的反抗性融入到作品中,但是并没有将自身的观察视角改变,这种前车之鉴在柳青的较早创作中有所体现,先不说《地雷》这种更早的,就连《种谷记》这种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的小说也可以看到这种影子,但是在《创业史》中这种影子已经不是很明显了。柳青不再是可以地去模仿农民的语言,而是直接用农民的话语表达出来,这方面的把握来自柳青对农民生活的体验,这与其他作家刻意模仿而造成文学作品比较生硬的效果,形成了

明显地区别。

(三)感性眼光

说到感性眼光,就不得不提到准确性和真实性,它们在某些层度是有一定相似性,却又是有所区别的。就准确性而言,它不常被人们所用,从而与真实性相比弹性较小,而柳青对艺术的准确性把握是非常值得注意的。艺术中常用到的象征性和超越性可以靠准确性来进行融合,不过作者本人却更注重笔下所塑造的人物所拥有的性格逻辑,这是要通过感性眼光,站在所塑造的人物角度出发,借着他们的眼光去描写环境,描述人物的外貌、衣着、身体特征等都使得作品有了一定的质感与强烈的画面感。这一眼光使得读者在有限的框架内能够充分感受出农村人物形象和农村环境的准确性。

在《创业史》中有很多感性的描写,特别是在叙述人物之前所写到的环境,这些环境一般都是作者所看到景物后直接诉诸笔端,还有一些人物的外貌描写,都给人以感性的感觉,例如夏天的夜晚,雨中的庄稼以及一些天气的变化,还有梁三老汉佝偻着的身体,浓眉大眼的梁生宝,以及穿着漏着破棉絮棉袄的高增富,这些都是作者感性认知在文章中的表现,并且在描写人物时还往往交代人物的历史,这是对当时意识形态的感性认知,不敢违背意识形态来进行创作,例如梁三老汉、梁生宝、高增富、素芳、王二直杠这些人物的出场都是首先被作者介绍了他们的历史,文中次要些的人物如秀兰、素芳、梁大老汉、生宝妈等,这些人物也都是根据作者感性的意识形态观念以交代各自完整的历史后相继出场,并且这些人物的历史也就成为了他们行为的根据,或许作者是迫于意识形态的强大压力,不能理性地描述人物的各自性格,但是尽管感性地对人物形象在意识形态的高压下塑造,也使文章描写农民形象的真实性缺失,这是柳青创作时的不足之处。

(四)人物塑造的概念化倾向

柳青在《创业史》中非常重视对人物的细节描写,这些描写到今天仍然具有着生命力和艺术价值,但是太过于概念化便显得有些失实。

例如在介绍梁生宝外貌时,作者由他继父的眼睛反映出来,那就是“小伙子红着面颊,浓眉大眼,嘴唇比较厚些,看起来十分忠厚”,他的恋人则看来“生宝笑着,大步走着,白色衬衫敞着领口,露出了红红的脖颈。”

读者可以注意到,不论是梁三老汉对生宝的描述,还是改霞的描述,都用一个红字来形容生宝,红字之后配上略厚的下唇和浓眉大眼,这便是一个革命者,一个党的卫士的肖像描写,这很显然,柳青对梁生宝的塑造完全取材于以往革命者的概念,并以此外化出梁生宝的肖像。再如对郭振山的外貌描写,郭振山长着“满腮胡渣”和“大鼻梁”,并且在作品中多次写到了郭振山的鼻孔,一再强调郭振山长着“多毛的大鼻孔”,当郭振山被别人批评时,作者也是写到“他那多毛的大鼻孔,长长地嘘了一嘘气”。再者柳青在塑造白占魁的肖像时,写他长着“地细灰暗长脸”,还有“两只三角眼”“戴着旧毡帽”,这些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单独来看十分真实、形象。但是组合到一起观察便可以看出,作者完全用了正反两面的手法来塑造,并且所塑造的细节是符合作品中人物性格需要的,从而形成了对人物形象的褒贬,好人被正面的细节刻画,变得形象高大,坏人则加之反面细节,从而变得丑陋不堪,但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描写,都突出了概念化的特征,塑造好人就用传统好人的概念进行塑造。塑造坏人,则用坏人的传统概念去刻画,这些都是作者在刻画农民形象时表现出来的概念化倾向,但是这种概念化的手法把握不准,或者偏向主观便造成了失实的后果,使得作品的真实性受到损害,这一点作为不足之处是需要特意指出的。

三、《创业史》所体现的知识分子趣味

(一)一般知识分子趣味

一般知识分子的趣味这并非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新一代作家,尤其是被五四文学熏陶过的作家骨子里都深深扎根着这一概念。而作为新一代作家的柳青,尽管他在《创业史》中把握住了合作化运动之中所塑造的农民形象,但在其中也明显的流露出知识分子的趣味。身为作家的柳青本身其实就是一名知识分子,因此不论他是写出真实的农村生活,或是塑造了准确的农民形象,这些全是他知识分子趣味的鲜明表现。当然,柳青对此是不加掩饰的,只不过在叙述言语间多数掠现了知识分子趣味的描写,充满激情突出描述人物的存在是我们在其他作家的农村作品中几乎无法看到的,而这个描述人就是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与农民的趣味对比,在文中表现的虽然不那么直观,但是经过我们深层地挖掘后,我们可以发现这已经不仅局限在语言。洪子诚就曾说过,“《创业史》主要是运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并且文中人物的语言都是经过作者提炼的口语,而叙述语则是规范的书面语,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这两种语言描述,柳青本人也是相当欣赏的。其实农民语言的口语化并非仅在表现其身份地位,同时也向读者们传达着属于农民的趣味。作者所

作出表述相当完整,但不管其塑造人物所表达的语言多么精炼,但其实却是欧化的书面语,例如梁三老汉年老了,春天冬天没有进终南山的力气了,作者用到了“别了!心爱的终南山呀!”这句话就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口气,《创业史》中这样的表述还很多,再如土改后梁三老汉心情十分高兴,他在睡梦中都会梦到鸡鸭成群的景象,并且院子里的嘈杂声音,对老汉来说就是一种让人陶醉的音乐,这一个比喻也完全是知识分子用语,由此看出,梁三老汉是体现知识分子趣味最成功的形象。

经过长期文化改造而形成的情感记忆与语言层面上的表述体现了一般知识分子的趣味,这种特点在《创业史》中也有反映。例如,柳青在描写改霞和生宝的爱情时,就有着五四爱情小说的“现代浪漫”痕迹,改霞在《创业史》中是一个三年级的学生,她自身的文化素养并不高,但是在描写她大胆地追求爱情时竟像一个现代的都市女子,她的理想不是做庄稼人的媳妇,而是想投身于工业化的建设中,她大胆地解除婚约,并且自己去寻觅意中人,甚至在和生宝的爱情中,她表现的要比生宝主动,她会在通往集市的路上,或者是在夏天夜晚的稻地里等着生宝,这种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已经不是一个文化素养不高的农村女性能够表现出来的,她完全成了一个具有现代都市气息的女青年。柳青还按照自己的知识分子趣味设置了一些浪漫的情调,原本该严肃的主题获得了一份轻松与愉悦,在写到过汤河时,改霞将自己软软的手塞到生宝长满茧的手掌里,加之当时的夏夜那样迷人,使得整个场景十分的浪漫,这些都是作者对一般知识分子趣味的体现,这不同于《三里湾》里面那种没有爱情的爱情的干涩描写,也不同于《青春之歌》里的“革命爱情”。柳青笔下的爱情更多地充满着人性,这在当时的文学上是十分突出的,这也导致了众多作家对柳青进行攻击,他们认为柳青没有将改霞的形象尺度把握到位,其实柳青写了众多作品,像改霞一样的农村少女的形象并不少见,难道柳青偏偏在《创业史》中描写这一形象时出现了差错吗?

这一点自然是错误的,很明显柳青在塑造改下这一形象的时候融入了一般知识分子的趣味,而同时就文中改霞的思想也有了其先进性。两者交融到一处,使得改霞的形象与其所处环境背景有所出入,甚至像是过分的去渲染。这里又得提到一个问题,《创业史》中人物如此丰富,怎么就偏偏只有一个改霞会与“农村气质不太协调”呢?小说里的改霞也不是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柳青描写她时花费的笔墨仅比主人公生宝少一点,对于一部描写农民合作化运动的严肃作品来说这样的笔墨安排似乎不合情理,如要真正了解这一点,只能归结为柳青所体现的一般知识分子趣味了。并且这种知识分子趣味是无法消除的,虽然这将具体的人物和大环境分割开,但是读者看不到任何知识分子的优越感,反而是比较

喜闻的人物的形象,这也算是柳青不同于前人的创新之处。

(二)革命知识分子趣味

革命知识分子趣味,最基础的就是反映整个社会的主流意识趣味,这些趣味有高亢、豪放、激烈、宏大以及狂热、浮躁,但是在六七十年代之后,主流的话语便十分倾向于负面趣味,当然这在《创业史》中还不是很明显,恰恰相反的是柳青对杨书记、梁生宝这些正面人物描写时都是在着重突出他们的成熟稳重,并且通过写他们对革命事业的忘我投入,以及作者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升华后便产生了振奋人心的浪漫主义感情,体现了一种更加富有自信且、更加充实的革命知识分子趣味。

不同于一般类型小说,《创业史》的革命话语并非一味的模式化,而是蕴藏着作者的某些感悟,且将其巧妙的与一些小资产阶级的话语融合到一处,展现了柳青绝妙的叙事手段。但是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过度拔高这些话语放在整篇文中就显示出了瑕疵。不过《创业史》所表现出来的革命知识分子趣味与一般知识分子趣味之间的与众不同却也更好的展示了出来,饱含了情感、理想、信念的革命话语完全区别于僵硬化的一般知识分子趣味的用语那种端庄与内敛。而这浪漫的革命话语正是那个时代精神的体现。

革命知识分子的趣味是值得肯定的,他们不是生成的,也不是复杂化的,而是转化得到的,这种转化就是知识分子对农民重新审视之后,对农民这一体力劳动者自身价值的肯定,例如高增福虽不善言辞,但是有着极强的原则性,他家里平困,加之妻子亡故,他一个人带着孩子,每天都穿着漏出棉花的棉袄,尽管如此,他也不是落魄的形象,而是自尊心强大,特别负责任。读者也能够从这样的人物身上发现很多高贵的品质。这不是一个农民,或者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所能做到的,柳青歌颂的不仅仅是勤劳、忠实、真诚、纯朴等这些劳动人民被普遍描述的正面素质,柳青描写出来的是农民身上高贵的素质。高贵通常不属于处在底层地位的农民,这种高贵其实还是柳青在描写中所体现的革命知识分子趣味,柳青对此十分执着,尽管高贵与农民形象通常不搭调,但是他还是将高贵嫁接到农民身上,不光嫁接了,更重要的是嫁接得还那么自然,这也反映了作者为反映新的意识形态所做出的努力。

《创业史》在表现革命知识分子趣味时不同于前人,在提到一些劳作场面时,不管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都被描写在内,甚至是反面人物也被描写在其中,这样就将代表不同阶级的人物画在了一个圈内,同时他们的劳动也便有了不同的内涵,梁生宝是在遵守党的指示以完成自己的创业梦想,其他人则是通过实实在在的劳动获得收获,这些都是对劳动者的彻底尊重,不管是正面还是反面人物,劳动即光荣,柳青称劳动是人类最崇高的行

为,不论思想有什么问题,总之劳动不会错,劳动便惹人喜爱,能够让人看到希望,这就是柳青笔下的革命知识分子趣味,这也是作品的主流意识。

总结

《创业史》无疑是一部成功的著作。柳青凭借着自身的艺术功力加之其思想的深度与广度很成功地塑造出一批真实丰富的农民形象,同时也在其中完整展示了知识分子被压抑的趣味。农民形象以及知识分子的趣味这两者在《创业史》的研究中占有了一定程度的重要性,因为这已不仅仅是对柳青这个作家的研究了,当然也并非完全是对当时陕西文学发展的考察,而是站在了整个文学发展史的角度进行更深入的阐释与研究。从这些来看,柳青在同时代的作家中无人可及,而他更是向我们读者展示他创造的那新的艺术高峰。农民形象的深刻刻画与知识分子的趣味鲜明再现,使我们重新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农村里那些被人遗忘的场景,这些都使得我们更加的钦佩于他,他的非凡毅力以及创作热情是值得今天的作者们去学习去认识的,而更要在将来将其弘扬光大。

四大名著人物分析

一、《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明朝著名小说家。 主要内容:本书主要描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故事,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 作品特点:①这部小说善于说故事,可读性强;②善于塑造人物形象,它所塑造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使人过目不忘;③全书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像和大胆奇特的夸张。 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孙悟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三借芭蕉扇 桀骜不驯、敢作敢当、敢于反抗压迫、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正直无私、行侠仗义、无所畏惧、幽默;喜欢“戴高帽”、好胜心强、喜欢搞点恶作剧 猪八戒:四圣试禅心、三打白骨精、 一方面好吃懒做、见识短浅、爱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另一方面又不失忠勇和善良、战斗勇猛、能知错改错、淳朴憨厚 唐僧:三打白骨精、四圣试禅心、崇信佛法、严守戒律、目标明确、立场坚定、勇往直前的精神坚不可摧;但有时贤愚不分、好坏不辨。 启示:人生的道路上也有九九八十一难,我们要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战胜困难的过程,往往孕育着成功。 推荐理由:《西游记》创造了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天上地下、龙宫冥府,鲜活的人物,离奇的情节,让我们百读不厌。 二、《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 主要内容:《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它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是一部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 作品特点:①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惟妙惟肖;②本书采取了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使小说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头绪众多而线索分明;③语言上,小说采用古白话,所以本书语言描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鲁智深(花和尚):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嫉恶如仇、俠肝义胆、粗中有细、勇而有谋、豁达明理。 武松(行者):血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 崇尚忠义、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不足:滥杀无辜)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吴用(智多星):智取生辰纲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林冲(豹子头):误闯白虎堂、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雪夜上梁山武艺高强、勇而有谋,但为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被逼上梁山 李逵(黑旋风):真假李逵、中州劫法场、嫉恶如仇、俠肝义胆、脾气火爆、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论文精编版

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 ----《三国演义》之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艺术性很高的作品。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他的性格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他既是一位旷世之英雄:具有军事家和政治家、文学家的才能;同时又是一位乱世之奸雄:生性多疑,奸邪诡诈,玩弄权术。曹操是奸雄与英雄的统一体,是古今奸雄中的第一奇人。历史上的曹操本来就是一个性格十分复杂的人物。他集功罪于一身,也集褒贬于一身。既是扫荡群雄,逐步统一北方的英雄,又是残酷镇压农民起义的凶手;既是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的功臣,又是“所过多所残破”的罪人;既是善于广泛收罗.人才,“不念旧恶”的创业之主,又是奸诈忌刻,随意置人于死地的不义之徒。乱世之奸雄 曹操是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大奸臣。他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终归是封建社会,封建统治阶级中的英雄人物,他也不可避免 的有着特定历史烙印 1、奸诈狡猾,玩弄权术 《三国演义》第一回中曹操的出场就这样写到:曹嵩生操,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叔父惊告嵩,嵩忽视之。操故无恙。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信其言。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因此,操得恣意放荡[1]。由此可以看出曹操从小就有了极深的心计,长辈被玩弄于股掌之间,曹操奸诈之才能令人感慨,如此事例如杀王垕、“割发权代首”等。 2、生性多疑,滥杀无辜 曹操他的多疑表现在他常滥杀无辜,错杀好人。他身边的人常遭无妄之灾,也全因他的多疑,能体现出曹操多疑的例子莫过于他误杀“吕伯奢”一家了。《三国演义》第四回有写到:曹操暗杀董卓没有成功,遭董卓通缉,投奔吕伯奢庄上,吕盛情接待,欲杀猪相款。曹操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但闻人语曰:“傅而杀之,何如?”[2]曹操顿时杀了八口人。后来发现杀错了,索性昧着良心将吕伯奢也杀了,曰:“宁叫我负天下,

四大名著艺术特色

九年级优生培训(四) (四大名著专题) 班级姓名 一、四大名著艺术特色 一、《西游记》明代白话长篇小说。吴承恩作。 《西游记》通过神话的形式,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曲折地反映出现实的社会矛盾,表现了人民群众惩恶扬善的愿望和要求。在孙悟空身上集中反映了人民群众反抗专制压迫、战胜黑暗势力和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西游记》,真可谓述变幻恍惚之事,寓玩世不恭之意,使人陶醉。 二、《红楼梦》又称《石头记》,长篇小说。曹雪芹作。 《红楼梦》,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是中国创作的巅峰之作。它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红楼梦》语言最特殊、最成功的地方首推人物语言这方面,作者运用对话、独白、诗词曲赋等多样化的艺术手段,把每个人物复杂多样的性格特征描绘得分寸适宜。作者语言艺术的高度运用,使人物具有更为丰富的生命和内容。《红楼梦》是一部充满想象的书、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它高妙的艺术价值在于它浸透并散发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是一部永垂不朽的巨作! 三、《水浒传》中国明代长篇小说。施耐庵作。 《水浒传》以它杰出的艺术描写手段,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过程的一些本质方面。《水浒传》的社会意义首先在于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说明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水浒传》通过艺术形象表现的“官逼民反”的现象和只手遮天的社会状况,深刻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本质,有力地冲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水浒传》作者以其高度的艺术表现力,生动丰富的文学语言,叙述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塑造了众多可爱的个性鲜明的壮士形象。 四、《三国演义》明代长篇历史小说。罗贯中作。 《三国演义》反映了公元三世纪前后黄巾起义与被镇压的过程,广泛而具体的描写了魏蜀吴等封建政治集团内部斗争,反映了当时某些历史情况。《三国演义》并不是简单的复述三国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而是一部经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加工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些性格鲜明、影响深远的艺术形象。智慧先知的诸葛亮;奸诈雄霸的曹操;忠贞勇毅的关羽;胸怀大志的刘备……这些英雄人物形象都融汇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看法,认清这些艺术形象反映的实质,才能将《三国演义》理解得更透彻。而《三国演义》就是这样,将英雄本色诠释地淋漓尽致。 二、四大名著常见题目及答案 ⒈《三国演义》中“刘玄德三顾茅庐”欲请出诸葛亮,它最初由徐庶推荐的。 “身在曹营心在汉”指的是徐庶,同时他也是进曹营一言不发的人。 ⒉《三国演义》中“群英会蒋干中计”蒋干是中了周瑜的计。

人物形象分析模板

人物形象分析模板 1、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一个王子,他是一个人文主义形象,这和他在“威登堡大学”里所受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 2、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他像一个思想家那样地思考许多哲学问题,却找不到答案。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 3、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造成他行动上的延宕。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 4、他的悲剧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存性格弱点的主观原因。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从《哈姆莱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 一、《哈姆莱特》的创作背景。《哈姆莱特》是他创作最辉煌时期的作品,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体现了莎士比亚悲剧的最高成就,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戏剧的典范。它取材于十二世纪末丹麦王为父复仇的故事。莎士比亚以人文主义观点处理原来的题材,把只是单纯地为父复仇的故事改编为社会悲剧,使它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剧情发生在丹麦,但剧中所描写 的宫廷内荒淫无度,朝臣们阿谀奉承、阴险狡诈,国内民怨沸腾,社会动荡不安。克劳狄斯不仅是封建暴君,也是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中的野心家。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冲突是全剧的主要冲突,其实质是资产阶段人文主义者同新旧社会邪-恶势力,人文主义思想与现实 社会尖锐矛盾的反映;同时也反映出人文主义思想在社会的普及,以及哈姆莱特的内心对于自由和理想的渴望。哈姆莱特在剧中没有自己的生活,他的生存意义在于为父亲报仇。对仇人的憎恨和与仇人的斗争成为哈姆莱特的感情基础,这是这部悲剧的主题和思想。 三、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在哈姆莱特的形象里,莎士比亚体现 了他的时代最优秀的进步的人类特点,哈姆莱特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出身王室,却在当时新文化中心的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了人文主义教育,他出身上层统治阶级,却接近人民,他痛心周围社会的丑恶现实,抱有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的崇高理想,同时对“人”抱有美好的看法: 四、《哈姆莱特》深刻的社会意义。在鬼魂出现之后,他知道父 亲是谁害死的,并立志复仇。对于哈姆莱特来说,复仇既是自己作为儿子的责任,又因为凶手是当今的国王,是专制王朝的代表,推翻了国王,也就扭转了这混乱的局面,拯救了这濒于崩溃的国家,因而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还是关系到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问题。他勇敢地承担了这一责任,同时也深感这一责任的重大:“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这一方面表达了

论 文 题 目:《西游记》人物形象分析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西游记》人物形象分析 学生姓名刘凤兰 学号 11117403553003 类型网络教育 专业汉语言文学教育 层次本科 指导教师骆晓倩 日期 2013年3月

《西游记》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它那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在世界上极负盛名。不说作品的整体价值,单就其成功塑造的众多的人物形象,已经具备了深刻的借鉴和思考价值。其中,而唐僧则是兼圣僧和凡人形象为一体。一方面表现出意志坚定、仁爱、谦怀;另一方面却呈现骄矜、迂腐、以及是非不明的反面形象。孙悟空机灵敏捷、足智多谋、神通广大、勇于斗争、为民除害、率性而为,桀骜不驯;又是一个蔑视皇权和追求高官的矛盾体;且最让人回味的是其充满矛盾的人格特征:怯懦与勇敢、迂腐与变通、出世与入世、盲目相信与不信任。猪八戒是猪、人、神的统一,他有猪的外形,猪的习性,身上的毛病多,恨不能浑身净优点。因而有了猪八戒的妙趣横生,也少不了呆子气。沙和尚身上有着传统美德,勤劳稳重,任劳任怨,却也存在着人性的特点,精明世故,逆来顺受,他的存在调和了集团内部矛盾,保证了取经的顺利进行。 关键字:唐僧,孙悟空,猪八,沙僧,形象

目录 摘要………………………………………………………………………I 一、绪论 (4)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5) 三、唐僧形象分析 (6) (一)意志坚定、仁爱谦怀的圣僧形象… (二)骄矜、迂腐和是非不明的凡人形象 (三)充满矛盾的人格特征 四、孙悟空形象分析 (9) (一)足智多谋、神通广大、勇于斗争和为民除害的英雄形象 (二)率性而为、桀骜不驯的自由个性形象 (三)蔑视皇权和追求高官的矛盾体 五、猪八戒形象分析 (13) (一)、猪八戒是个贪婪的人 (二)、猪八戒是个既懒又勤的人 (三)、猪八戒是个愚笨又聪明的人 六、沙僧形象分析 (18) (一)稳重踏实, 细心周全 (二)精明世故, 逆来顺受 (三)、奴性人格 七、结论 (23) 参考文献 (24) 附录 (25) 致谢 (26)

孙悟空的人物形象分析

孙悟空的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古代一部展现英雄性格发展的光辉著作。它那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在世界上极负盛名,无疑是中华民族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而它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对现实的深刻揭露与批判。在众多人物中,尤其以贯穿作品始终的四大典型人物之一孙悟空最具代表性,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是我们经常评议的话题。它让我们看见了一个英雄成长的过程,从无知和率性到施善于天下,从为自身喜好而行为到为造福万民而取经,孙悟空从懵懂的孩童最终成长为天下人都喜欢的英雄。 [关键词]孙悟空英雄形象反抗性 仰承天地山川灵气的石头,孕育了“坚毅勤勉”、“叛逆无畏”、“聪明灵气”、“济困扶危”、“恤孤念寡”的“齐天大圣”——孙悟空。 为求得佛仙的长生不老之法,孙悟空“云游海角”、“远涉天涯”、“朝餐夜宿”,历经曲折艰险,却仍始终坚守着自己最初的信念。悟空拜师学艺数载,一改花果山时的好动习性,勤勤勉勉的学习各种礼仪和论道,以成就自己的梦想。悟空的坚毅和勤勉沁入其漫漫学艺的道途,作者吴承恩也无不是在诠释:漫漫人生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凡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人应该似悟空为追求理想而通彻的奋发。 初来人世的悟空,孑然一身、无亲无故,可作者吴承恩轻轻冗冗赋予悟空的不是“悲戚凄惘”的基调,而是让悟空的出场“轰轰烈烈”甚至“玄乎喜气”,这无不投射着悟空非“凡夫俗子”、“等闲之辈”,为后面他的出场时的“升天入地”、“大闹天宫”,“偷食蟠桃园仙果”等涂抹了一层“桀骜不驯”的色彩,可也暗示了孙悟空也是个“社会中的角色”,他勤勤恳恳拜师学艺,是为了“更好的立足社会”。即使他已修得一身本领,即使他离经叛道,他仍渴求在“社会中谋得一个职位”,当他获悉“弼马温”只是个不入流的“小脚色”时,愤然开始了他的对“尸位素餐的朝野权贵”的“招安”“限制自由”的反抗,于“上尊下卑”的世界,悟空胸中燃烧起的“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熊熊烈火,最好的体现了他“叛逆无畏”的性格。但悟空的叛逆只是对于不自由不平等的“社会”,而不是背离“做人的最起码道德标准”;他的无畏也并不是匹夫之勇和无理取闹,而是遭遇强权的镇压和限制时的无所畏惧。如,他推翻太上老君的炼丹

四大名著人物性格特点

花和尚鲁智深其性格特点: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有时粗中有细,豁达明理。豹子头林冲其性格特点:武艺高强,有勇有谋,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一直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忍无可忍才被逼上梁山,是上层人物被迫造反的典型。 呼保义宋江为人仗义疏财, 有组织和指挥能力;有浓厚忠君思想。在家大孝,人唤孝义黑三郎,江湖上唤作山东及时雨。 行者武松其性格特点:武艺高强,有勇有谋,崇尚忠义,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从为兄报仇开始,他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一步步走向反抗道路,他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的一个。 黑旋风李逵其性格特点:和鲁智深同样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先比又有些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人物(绰号)相关故事性格特征 鲁智深(花和尚)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嫉恶如仇、侠肝义胆、粗中有细、勇而有谋、豁达明理 武松(行者)血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崇尚忠义、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不足:滥杀无辜)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吴用(智多星)智取生辰纲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林冲(豹子头)误闯白虎堂、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雪夜上梁山武艺高强、勇而有谋,但为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被逼上梁山 李逵(黑旋风)真假李逵、中州劫法场、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宋江(及时雨)私放晁盖、怒杀阎婆惜、三打祝家庄为人仗义、善于用人,但总想招安。 杨志(青面兽)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精明能干、粗暴蛮横 三国演义重要事件罗贯中 1、七擒孟获。主要人物是诸葛亮七擒孟获是智、不杀是仁。 2、空城计。主要人物是诸葛亮与司马懿。由于马谡失了街亭,司马懿15万兵直打诸葛亮所在的只有2500兵的西城县。表现司马懿谨慎多疑。诸葛亮平生第一次用险招,聪明大胆、临危不乱的性格。 6、草船借箭。主要人物诸葛亮、曹操、周瑜、鲁肃。周瑜用计害诸葛亮做10万箭,在鲁肃帮助下向曹操“借”了10万箭。表现诸葛亮的聪明善谋(利用四时气节和阴阳变化、清楚周瑜、曹操的心理)、曹操的谨慎、周瑜的心胸襟小及多谋。鲁肃的老实善良。 9、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忠心。 10、温酒斩华雄。主要人物华雄、关羽、曹操、袁绍。关羽自荐去PK华雄,袁绍说关羽低等武将不佩与别人PK,曹操以酒送行。表现关羽勇敢、忠义,曹操慧眼识人,袁绍不能唯才是用。 11、过五关斩六将。主要人物关羽、表现关羽忠义,勇敢,重情。

(完整版)浅析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毕业设计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浅论鲁迅小说中人物子形象的塑造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引言.......................................................................................................... ..2 一、本文阐述的背景 (2) 二、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 造 (3) 三、鲁迅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的社会意 义 (9)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浅析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 摘要:鲁迅的小说主要塑造了现代中国的两类型人物形象,一类是以孔乙己、陈士成、吕纬甫、魏连殳、子君和涓生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或惨受封建教育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以孔乙己、陈士成为代表);或有进步要求和变革愿望的现代知识分子(以吕纬甫、魏连殳等为代表);亦或是“五四”后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知识青年(以子君和涓生等为代表)。通过对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抨击知识分子的弱点和缺点。鲁迅在深刻批评他们的同时,也不掩饰自己对他们遭遇的同情,愤怒地控诉毒害和葬送他们的黑暗制度,替他们大声喊出了“封建礼教吃人!”另一类是以阿Q、闰土、祥林嫂、杨二嫂等为代表的农民形象。一个个鲜活的农民形象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苦难的旧中国农民,他们肉体和灵魂的双重枷锁。可以说他的小说有自己的历史价值,更有

中国四大名著中典型人物分析

人物分析 山中高士晶莹雪,任是无情也动人 -------------题记 在《红楼梦》塑造的无数形象鲜明的人物当中,薛宝钗是很难让人下定语的一个。我们无法断定她是单纯的好人或坏人。而这也正好体现了这个人物形象的矛盾之处。 在文章一开头,便为我们塑造了宝钗这一封建的淑女形象。她“唇不画而红,眉不描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她穿着“不见奢华,惟觉淡雅”,她“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这就概括地写出了她谨守封建礼教,顺应环境的个性特点,勾勒了一个封建淑女的轮廓。她是那样美丽,林黛玉无疑是美中翘楚,但宝钗却更有一种健康状态下的自然美。 出生在“珍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宝钗却并不爱那些奢华的装扮。她全身上下没有一点富丽闲妆,对屋子的布置也是十分素净,唯一的装饰便是一个供着菊花的土定瓶。她宽容大度,对事情考虑周全,并且洞察人情。当黛玉无心说出闲书上的话时,她好心劝谏;当宝玉写诗不妥时,她帮忙改动;当湘云要开诗社时,她帮忙筹划;当惜春要作画时,她开列清单。她能看到湘云与邢蚰烟生活的不易,私下里劝袭人不要让湘云做活计,帮邢蚰烟拿回所当的衣物。就连贾府的下人,她都能体贴他们的辛苦,为他们谋筹一点额外的进益。也正因为如此,贾府上下人人对她称赞有加。 可是,她有一个最大的缺点,那就是冷漠无情。当金钏投井时,她反而开导“杀人凶手”王夫人。尤三姐自杀,旁人都十分悲伤,她却毫不在意,反说是前世命定的。这些都体现出她的无情。 因为她的种种特点,最后王夫人等选定她做了宝二奶奶,在她拜堂时,黛玉香消玉殒。她赢得了婚姻,可却无法赢得宝玉的心,纵使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当宝玉毅然选择出家时,她的结局也便成了悲剧。

曹操的性格分析

大多数人了解知道曹操,都是来自于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历史上典型的奸雄形象,但是三国演义毕竟是一个小说,既然是小说,就必定有其塑造人物时要做到的典型性,难免有夸张以及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情况出现,但是三国演义的地位,导致大多数人对于曹操的形象有了一个“奸雄”的定位。那么,真实的曹操是什么性格的人? 曹操无疑是个有真正才华的人,一个没有任何本事只会做到阴险狡诈的人是走不到曹操那个位置的,他的雄才大略,知人善用,当机立断,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有着一颗心怀天下的心,曹操初入仕途,当时政治腐败,宦官弄权,他并没有纨绔子弟的无知和目空一切,而且,他做到的,不仅仅是这些,他立法图志,改革弊端,已经初露锋芒,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的气度。以及后来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举措让他稳定了政治局势,巩固政权,这都充分的说明了他的领导才能,从那时起,曹操就已经开始有了他的雄心壮志,他统一天下的决心。 曹操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他的知人善用,他为此做过的最大的举措,莫过于以丞相的身份颁布的三道求贤令,提出唯才是举,他这一举动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正是因为他明白人才的重要性,在那个人才辈出的年代,曹操手下的能人猛将不在少数,也为他日后的称霸打下了基础。 但是,三国中讲的曹操也不是毫无根据的,曹操也确实有其性格的多面性。 他勇猛正直又阴险狡诈。他的心机从小就已经有所显露,他的叔叔向父亲说他整日“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为了对付叔叔,他便开始诬陷,小小年纪已经懂得使诈陷害,曹操的狡诈不得不说是可以运用到出神入化的境地了。 他求贤若渴又心胸狭隘。从之前的求贤令,看出的他对人才的渴望,但是杨修之死,又充分的表明了他嫉妒英才,他用人又疑人,他怕背叛,他严重的猜忌心也是导致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他狭隘的心胸,成就了他一代奸雄的称号。 他性格的多面性是无庸质疑的,也正是由于他复杂的性格,他矛盾的思想,他奸诈凶残又忠厚善良,历史事实已经无法考证,但是,曹操在历史长河中的贡献是无法磨灭的。

哲学毕业论文人物形象分析与小说读解

人物形象分析与小说读解 (一)人论观念 十九世纪后期,浪漫主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的某些观点 在现代主义小说及其理论中都有明显的投影,一些现实主义小说 家和小说论者,还有处于临界点的小说家和小说论者的小说理论 与创作,也在一些方面对现代主义产生影响。如福楼拜强调“取 消私人性格主义”,主张不偏不倚地再现生活,要求小说家与其 小说主人公保持一定的距离。陀斯妥耶夫斯基联系客观现实描写 人物内心的同时,主张通过梦幻、意识流等手法,开阔人的深层 意识,表现人物的变态、双重人格;他创作的“复调小说”的主 人公具有独立意识,独立性,被看作是一个自身的充分思想观念 的创造者,已经“不是作者言论的客体”,“也不是作者意识的 传声筒”,与作者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契科夫淡 化情节。康拉德在小说中追求风格的完美,着力从心理深度上刻 画人物,他时而让小说中的人物担任叙述者,与“我”对话,时 而又由几个人充当叙述者,而且他认为展示人物,不应按时间先 后平铺直叙,打破叙述时间的顺序。这些小说理论和小说创作的 衍化、发展,进一步表现从外部世界遁入内心世界的“心理真实”,小说家退出小说等理论观点。这种情况,在十九世纪末至 二十世纪初亨利?詹姆斯的小说理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结 构分析兴起来后,对人物的理解就形成了两种意见:“纯粹派” 的论点——如今在批评家中占优势——指出,人物只是作为使他 们得以产生并使他们的行动作为各种形象和事件的一部分而存在,除此之外,他们根本就不存在。倘若费尽心机想把他们从特定的 上下文中抽取出来,把他们当作真实的人加以导轮,那就是感情 用事地误解了的性质。各种现实主义的观点倾向于在某种“还原

名著中猪八戒人物形象分析

《西游记》猪八戒人物形象分析 内容摘要:《西游记》是吴承恩所著,被明代人所称为“四大奇书”之一,是传统积累型小说,且它是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小说的作者以自己的风格完全溶解了前人对唐僧取经故事所提供的艺术材料,使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烙上了独创、属于他的个人风格的印记。《西游记》具有浓郁象征意味的神魔小说的代表作,而猪八戒则是作者吴承恩在这部作品中着力塑造的一个喜剧典型。在他的身上既有人的吃苦耐劳、憨厚率直的品质以及贪婪自私的本性,又有神的本领,同时还有猪的形体特征,这充分的体现了作者把人性、神性、猪性的完美结合。本文通过对猪八戒这一古型文学艺术形象的内涵和意义有更加全面和更加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猪八戒形象分析特点 《西游记》是我国一部具有浓郁象征意味的神魔小说的代表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吴承恩着力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等一系列的典型形象,猪八戒是作品中喜剧典型的代表。在他的身上作者赋予了独特的美学意义,同时也赋予了他人性、神性、猪性,是人、神、猪的完美和谐的结合体。 曾经有人说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与猪八戒的形象的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比,这样的观点似乎很具片面性。猪八戒是一个喜剧典型,他虽然外表丑陋常常被人们看作笑料,却有着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喜剧的笑是艺术,它的生命就是笑,笑是喜剧之所以成为喜剧的关键,也是人类区别“是”与“非”,“美”与“丑”的标准。而在喜剧中,美是间接的被肯定的,一般认为正面而具有某些缺点的形象,他的特点就是幽默、就是讽刺性喜剧的美学特征。艺术美是基于生活美的,它不限于生活美,同时也包括生活丑。而猪八戒的形象正是作者将生活中的丑加以典型化和审美化之后,使他成为美的事物的对立面,经过艺术美与丑的冲突和斗争,从而将美与丑的事物展现在我们读者面前,通过对美的肯定达到对丑的否定,这样才使得猪八戒的丑具有强烈的艺术美的效果。 按照中国传统的观点,猪八戒在人们的心目中并不是一个好的形象。他往往意味着懒惰、丑陋、愚笨等。但是对于这一形象,千年来,人们还是很喜爱的,并在一定的程度上人们喜欢他超过了喜欢孙悟空,而且最近几年更是兴起了猪八戒热,有电视剧《春光灿烂猪八戒》、《福星高照猪八戒》,电影《阳光灿烂猪八戒》等等,这都充分说明猪八戒是非常受宠的。

中考小说人物形象分析与概括教案(详案)

小说阅读复习课教学案例设计: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中考小说人物形象分析与概括 武穴市第三实验中学郭国品 教学目标:1.学习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体会其作用。 2.掌握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性格概括方法。 3.培养观察与阅读习惯,做一个有志、有识、有恒的人。 教学重点:怎样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和概括人物性格。 难点:结合内容全面、准确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立足课本、联系中考、迁移课外。表演法(道具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过程 导入:由离中考还有80天的时间说起。开门见山,为同学们带来一堂课,希望有所帮助。齐读题目。解释俗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提出疑问该俗语与本课有何关系? 一、复习小说文体知识。 1、调查了解,初中阶段学过哪些小说?(不含名著阅读,共13篇) 2、精讲知识点 ①小说的定义,以及与散文的不同之处。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性质:虚构,与散文最大的区别 目的:反映社会生活(世事洞明皆学问) 特点:剧情更集中,情节更吸引人,目的性更强 我:并非作者本人。 ②解读信息,三要素及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小说为何要“以人为本“。通俗解释“塑造”即虚构,方法是“模特法”。 精讲:1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2小说的主要任务是塑造(虚构:模特说。)人物(主人公),写出 鲜明的人物形象来,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 3、勾连学生已有的经验,谈谈:怎样知人,从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分析。了解正面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 :即通过别人的描述、衬托对比等方法塑造人物。 4、重温课本猜猜看。体会课本中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 ①体会外貌描写的作用。 例1问:下文中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概括闰土的人物形象。 他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 实的手(健康可爱) 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 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苍老穷困) ②体会动作描写的作用 例2:体会下面句子加点词反映了孔乙己的什么形象特点和心理状态。 他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答:“排”说明此时孔乙己有钱,且试图以此回应短衣帮对他的嘲笑;"摸"表现了此时孔乙己已经穷困潦倒,没有心思顾忌脸面。两词有力地表现了 孔乙己的经济状况,反映了他迂腐的性格特点。 ③语言描写。 例3:2名学生表演朗读菲利普夫妇的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1、我父亲突然好象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 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2、(当她听到卖牡蛎的像于勒时)我母亲也怕起来,吞吞吐吐的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3.(当他证实那人真是于勒后)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 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回答:第1句表现了菲利普乍见到于勒后的又惊又怕的心理。第2句表现 了菲利普太太担心、震惊和犹抱一丝丝希望的心理。第3句表现了菲利普太太 确认真相后暴怒、失望的心理,表现了她唯利是图、自私冷酷的性格特点。 ④体会文章中主人公和线索人物以及见证人的区别。 承接前面教学片段,快速提问:谁才是文章的主人公?于勒和“我”的作 用是什么?

四大名著主要人物性格特征及故事

四大名著主要人物性格特 征及故事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朝代:元末明初 主要人物性格特征及故事: 1、诸葛亮:他胸怀大志,具有文韬武略,,有着远大的抱负,协助刘备成就了一番大事业,他神机妙算,有胆有识、足智多谋、谨慎小心、鞠躬尽瘁。故事:《六出祁山》《七擒孟获》《草船借箭》 2、曹操:雄才大略、敢作敢为、善于用人、狡猾奸诈、疑神疑鬼、故事:煮酒论英雄孟德献刀 3、关羽:老实忠厚、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粗心大意故事: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 4、张飞:为人勇猛,惜英雄重英雄,脾气暴躁,骄勇善战,有勇无谋 5、刘备:真诚、懦弱、心胸宽阔、情深意重故事: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 6、周瑜:心胸狭窄,嫉妒贤能,故事:火烧赤壁诸葛亮三气周瑜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朝代:中国元末明初 主要人物性格特征及故事: 1、宋江:宋公明,人唤“及时雨”。孝顺,忠君,有领导才能,梁山泊首领。平素为人仗义,好结交朋友,以及时雨而天下闻名。主要事迹:杀阎婆惜,浔阳楼题反诗,三打祝家庄, 2、吴用:机巧聪明,曾读万卷经书。使两条铜链,一生屡出奇谋,屡建战功。 故事:《智取生辰纲》《用计劫法场》, 3、武松:江湖上人称武二郎,武艺高强、性格刚烈故事:,《醉打蒋门神》、《武松打虎》 4、李逵:黑旋风,直爽、忠诚。主要事迹:坐堂寿张县、为母杀四虎 5、林冲:京城八十万禁军教头,忠厚老实、武艺高强、善良。故事:风雪山神庙、火并王伦 6、鲁智深:花和尚鲁智深,见义勇为、武功高强、力大无穷 故事: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野猪林救林冲 《西游记》 作者:吴承恩朝代:明代 主要人物性格特征及故事:

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

目录 一.内容摘要 (2) 二.关键词 (2) 三.正文 (3) (一)、残酷多疑,奸诈多变的曹操 (3) (二)、重视人才,以诚待人的曹操 (5) (三)、才华横溢,谋略出众的曹操 (7) (四)、大气实在,慷慨多情的曹操 (9) (五)、总结曹操的形象 (10) 四.注释 (12) 五.参考文献 (13)

浅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内容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中出类拔萃的长篇巨著。作者罗贯中在这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真实的历史人物形象,曹操便是其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塑造得最成功的艺术典型。曹操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个“奸邪、诈伪、阴险、凶残”的绝代奸雄。小说中还写了他的其他性格特点,他有着无穷贪欲和权势欲,用假仁假义,小恩小惠去笼络,收罗人才,为他所用。本文就曹操形象的主要方面:既具有多疑、自私、残忍,又有雄才大略和才智等方面的性格特征来分析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少见的富有独创性的艺术形象。 关键词:曹操;政治家;军事家;奸雄 Abstract:“The Legend of Three Kingdoms” is an outstanding historical novel in Chinese masterpiece. In this work Lou Guanzhong creates a large number of real historical figures, Cao Cao is one of the pivotal figures and he is also the shape typical of the most successful art. Cao is not only an outstanding statesman, military strategist but also a “treacherous, fraud, false, cruel” crafty hero. Luo also wrote the other character, his desire to have an endless greed and power, and to use hypocritical, petty favors to win and enlist talent for his own use. In this paper, Cao’s main aspects: not only has the paranoid, selfish, cruel, there are ingenious and intellig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character traits, to analysis the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and the world's literary history rarely and original art image. Key Words: Cao Cao;statesman; military strategist; crafty hero

红楼梦小人物之形象特点-毕业论文

红楼梦小人物之形象特点 ——以林小红为例 摘要: 《红楼梦》,历来是久唱不衰的经典名作之一,它几乎可以成为一部万能的百科全书,不仅对世间百态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对于小人物的形象尤其是一些有特点的、典型的小人物形象,描写刻画的却是非常地生动形象。其中,在众多小人物形象的描写刻画中,林小红—这个原本只是宝玉身边的三等丫鬟的姑娘,却成为大观园里为数不多地具有较好结局的女子。林小红作为《红楼梦》中一个比较出彩的同时也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小人物形象,也是受到不少红学研究家的关注。本次论文主要通过对《红楼梦》中的小人物进行分类,来探究小人物的形象特点,进而通过对林小红这个形象的分析,来探究林小红这个饱满的小人物的形象。 关键词 小人物、《红楼梦》、小红、形象特点

The image features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 --The case study of Lin Xiaohong Abstract: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classic works for a long time to sing not bad, it can almost become a universal encyclopedia, the attitudes of the world not only elaborated, for small characters especially some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small characters, to portray the is very vivid. Among them, in numerous small figure description description, Lin Xiaohong this just Bao Yu around three servant girl, has become the Grand View Garden is one of the few to have better outcomes for women. Lin Xiaohong as "a brilliant and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is a controversial small characters, but also by many studies focused on concerns about the house.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classification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in the small, to explore the image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characters, and the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Lin Xiaohong Lin Xiaohong, to explore the tiny plump figure. Key word The little guy,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red, image features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三国曹操和刘备人物性格比较分析

三国曹操和刘备人物性格比较分析 1.天下人想评曹操为奸雄,莫不提吕伯奢之事。 《世语》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 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 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遂行。 不难看出,这些都是出自一个误会。大家试想在兵荒马 乱的年代,经过那些惊心动魄的事情之后,任何人都已无法保持 冷静的头脑了。这些都是出自于一种求生的本能而已了。成大事 者不拘小节,你不杀人就要被人杀,试问大家如果身处于当时的 情景,各位会作出何种反应? 另:有人说,陈宫就是因为吕伯奢之事而离开曹操的, 此言差矣。《世语》曰:岱既死,陈宫谓太祖曰:“州今无主, 而王命断绝,宫请说州中,明府寻往牧之,资之以收天下,此霸 王之业也。”此时已经是初平三年。而吕伯奢之事是在中平六年,时间上已经过去很久了。 而我们大仁大义的刘皇叔呢?就没有曹操那么真率了, 一张伪善的面具一直戴到临死。让徐州之美谈,自然是大家一场戏,演给天下看罢了:“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借此 手段来收买赵云人心,真是委屈阿斗了;白帝托孤时以退为进, 可叹临死了还不忘玩弄手段。可叹诸葛亮这个小流氓一直都给刘 备这个大流氓玩弄于鼓掌之间。亦犹自感叹遇之明主。为了不让 吕布为曹操所用,刘备也玩了一手阴的。“布告玄德曰:”公为 座上客,布为阶下囚,何不发一言而相宽乎?‘玄德点头。操回

顾玄德曰:“何如?’玄德答曰:”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布目视玄德曰:“是儿最无信者!’(吕布以为找到了救命的 稻草,没想到却是催命的阎罗)。 2.“若无孤,天下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大家都在说曹操是大奸臣,可惜终其一生都未曾称帝。 相反的他都是一直在竭力维持着汉家王室。抑制豪强,加强集权。 公元190年,曹操和各路讨伐董卓大军一共十几万人马,在陈留附近的酸枣(今河南延津西南)集合,组成一支联军,大 家推袁绍做盟主。但是,在酸枣附近讨伐董卓的联军却互相观望,按兵不动。大家可一点也不热心。连盟主袁绍都不想动,谁还愿 意先动手呢?曹操看出他们只想保存实力,不想打董卓,心里很 生气,就决定单独带着五千人马,向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 进兵。遂败亦无可奈何。 曹操二十岁那年,当上了洛阳北部尉。他一上任,就叫 工匠做了二十多根五色大棒,悬挂在衙门左右。他立下禁令,谁 要是犯了禁,不管他是豪门大族,都用大棒责打。那时候,蹇硕 有个叔父,是个出名的恶霸,依仗蹇硕的权势在洛阳横行不法, 谁也不敢惹他。有一次,他在夜里带刀乱闹,触犯了曹操的禁令。曹操不管他来头多大,把他抓起来,用五色棒一阵痛打。经受不起,当场就死了。这件事轰动了整个洛阳。大家都赞曹操不怕权势,执法严明。宦官对他又恨又怕,后来,把他调出洛阳,去当 一名县令。按理说:曹操是出自宦官世家,结果他背叛了那个腐 朽的阵营,昭示了他进步,向往光明,公正严明的一面。 至于“大忠臣”刘备呢?汉献帝还未被废,他就偷窥大宝。二个儿子。一个刘封,一个刘禅。“封禅”都充斥了他的大脑!

论文 贾探春人物分析

西安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贾探春人物分析 姓名 学号 所在分校 指导教师

西安广播电视大学制 贾探春人物分析 内容摘要:贾探春,贾府三小姐,在《红楼梦》中是一个“补天式”的出色人物,作者在书中给予其“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的高度赞赏。她有才干、有眼光、敢作敢为,是一个关注家族命运,富有忧患意识的大观园中的女“政治家”。本文从形象、性格、才能、心理、结局五个方面分析了贾探春这一人物。 关键词:《红楼梦》、贾探春、形象分析 《红楼梦》众多人物形象中探春是浓墨重书的人物之一。她在十二钗正册排位第四,紧次于钗、黛和元春;她是一位妇女却没有妇女的悲天悯人;她又极强的理财、治家能力,却不能尽情发挥;她有自己的一丝政治豪情,但始终摆脱不了封建伦理的桎;她有着姑娘的尊贵体面,却又因庶出的身份处境尴尬;她是行将没落的侯门闺秀中的一个改革者。在她身上凝聚着曹雪芹对完美女性品质的塑造,更寄托了他对封建家族的期望。 一、贾探春的形象 (一)见之忘俗的神采 贾探春早在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时就与迎春、惜春一起出场。一出场,作者就有意识的轻轻“点”了一笔,使她脱颖而出:当宝玉欲送“颦颦”二字为黛玉之表字时,探春便问“何处出典?”又道“只恐又是杜撰。”短短一两句话,却适时突显出她的不同。“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这是作对探春的描述,也是探春留给黛玉的印象。一样的妆扮,探春却能给黛玉留下“见之忘俗”的深刻印象。黛玉进贾府时探春的年纪也应不大,于是这“文彩精华,见之忘俗”就愈发显出她的不寻常。 (二)他人眼中的探春 贾府是个钟鸣鼎食的大家族,人物众多,关系纷乱复杂。探春在王熙凤眼里是个臂膀,说她“心里嘴里都也来的,又是咱家的正人……正该和他协同,大家做个膀臂,我也不孤不独了。” 平儿也说探春“二奶奶这些大姑子小姑子里头,也就只单怕他五分” 。可见王熙凤对她是抱着赞赏的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