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理论复习

大众传播理论复习
大众传播理论复习

大众传播理论

绪论

1.传播的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结合社会学和信息科学的视点)

构成要素:

①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②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

③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④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⑤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

2.人内传播:内向传播、内在传播、自我传播。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

息处理的活动。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

信息传播系统。(两个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活动)

群体传播: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结构,并反过来成为群体活动的框架。

组织传播: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3.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在面临群

体压力的情况下,个人和少数意见一般会对多数意见采取服从态度。

趋同心理:也叫做遵从性,指的是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很多情况下,个人被迫接受群体意见,正是出于这种担忧。

美国经验主义传播学

1.四大先驱(传播学四大奠基人):

拉斯韦尔宣传与传播研究美国现代政治科学的创始人之一

宣传分析研究: 1927年《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此书刺激了两次大战之间的宣传研究,使之成为当时学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传播过程研究: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此书中拉斯维尔最早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并提出了传播基本过程的五个主要环节和要素。这个过程模式虽然具有单向性和直线性的缺陷,但它明确勾勒出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

卢因“把关人”研究德国社会心理学家

群体力学:要改变一个人的态度,不仅要考虑他个人的因素,更要考虑他所属的群体因素。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当处于一个群体时会产生一种趋同性,会受到群体或多或少的影响。

“把关人”理论:卢因最早提出这个理论(牛下水的实验)。1947年,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再次论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在群体传播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霍夫兰说服效果研究实验心理学家

1953 《传播与说服》开创了态度问题研究的先河

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依据

拉扎斯菲尔德经验性传播学研究奥地利社会学家

“两级理论”的提出者认为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发挥影响

1940 “伊里调查”1944 《人民的选择》

其研究结果结束了“枪弹论”统治传播学的研究时代,从此传播效果研究进入到了“有限效果论”时期

其他学者:

施拉姆传播学科的创立《大众传播学》(创立标志)《传播过程与效果》施拉姆学派:传播学学科地位的成熟。

《男人、女人、信息、媒介——人类传播概览》:奠定其传播学集大成者的学术地位(第一部全面系统阐述传播理论专著)

2.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5W)

1948 《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中首次提出直线模式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1.传播活动经历的阶段:

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

符号与信号时代---说话和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

2.历史进程的特点

口语传播时代

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的这一漫长时期就是口语传播时代。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它是猿与人的分界线,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有了口语,人类个体的经验得以交流,从而为社会成员所共享。知识也得以传承。

局限性: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口语使用的音声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记录性较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人脑的记忆力。

文字传播时代

文字的发明与使用,与工具、火、语言本身一样,是人类历史进程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科学、艺术、政治、宗教的伟大活动都是因为人们能够阅读才得以实现。

文字发明的重要意义:

1.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它能够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

2.文字能够将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打破了距离限制,扩大了交流空间。

3.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和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印刷传播时代

圣经的印刷标志着人类规模印刷的开始。古登堡印刷术的意义在于消解了少数人对阅读和书写的垄断。

印刷传播的意义在于它激发了人们的求知欲望,推动了教育发展、文化普及和科学启蒙、社会进步。而反过来,公众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又导致了他们对于宗教、科学、哲学、文化书籍等印刷媒介的更大需求,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印刷传播时代的特点:读者主动,容量巨大,预告性强,便于保存,权威性强,依托条件简单。同时也存在传播速度和空间上的局限性。

电子传播时代

电子传播时代传播工具更加丰富,电报,电话,电影,广播,电视等。

电子传播时代的特点:

1.听众、观众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知识

2.信息传播速度快

3.需具备一定的发送和接受信息设备条件

4.社会影响面广

5.社会普及面广,老少皆宜

6.在社会上普及语言文字,造福社会

7.有利于政府进行社会工作与管理

8.满足社会公众视觉、听觉上的更高需求

最重要的是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

传播活动的发展对社会的作用

1.每一次传播革命都为人类生存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开拓新空间

2.人类传播革命与社会文明进步不仅互相促进而且步调一致,在步幅和步频上基本成

正比

3.最先发生传播革命的地方或国家,不仅社会进步和文明的程度高,而且在竞争中也

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

4.传播上的优势地位必然会导致文化上的优势地位,因此在发达国家的文化侵略面前,

弱小国家几乎无还手之力,于是,小国文化首先消融在邻近的发达大国的文化洪流之中,进一步的竞争将会逐步形成几块区域文化

传播控制研究

1.怀特的新闻把关模式

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在这个选择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到受众那里的新闻只有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图)

2.把关标准(9要素)

(1)时间跨度——一个事件的发生如果符合某种媒介的时间表,就会受到该媒介较多的关注

(2)强度或阈限价值——一个时间越是具有震动性,或事件的重要性突然增强,也就依旧越有可能受到传媒重视

(3)明晰性——事件意义越明晰、模糊性越低,越适合于做新闻处理

(4)文化接近性——事件越是接近受众文化或受众兴趣,越有可能被选做新闻

(5)预期性——符合某些既有的期待或预想的事件更容易被选作新闻

(6)出乎预料性——事件越是不同寻常,越出乎意料,越容易被选作新闻

(7)连续性——一旦某个事件被确认为有新闻价值,就会引起对该事件或相关事件的持续关注

(8)组合性——某些事件的采用出于媒介内容的整体构成或平衡性的需要,有些事件则作为对照性事件得到入选

(9)社会文化价值——受众群体或“把关人”的社会观念和文化价值也会对新闻选择产生重要的影响

3.报刊的四种理论

(1)极权主义理论

极权主义:一种在对社会事物进行评价和判断时,不是从事物本身的内在价值,而是从与外部权力或权威的关系上考虑问题的认知态度和思维方式

极权主义的媒介制度:

内容:a.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

b.报刊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力或权威,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价值

c.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行事先检查,这种检查是合法的

d.对当权者或当局者制度的批判属于犯罪行为,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

特点: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力的意志为转移,一切为统治者服务

(2)自由主义理论

内容:a.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

b.除人身攻击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合法的

c.新闻出版不应该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

d.在涉及观点、意见、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同样重要

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

(3)社会责任理论

内容:a.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b.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

专业标准

c.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

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

d.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主张媒介的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伴随着一定的义务,享受着政府赋予的特权地位

的报刊,有义务对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

(4)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内容:a.传播媒介和传播资源是国家的共有财产,不允许私人占有

b.传播媒介必须为工人阶级服务,必须接受共产党的思想和组织上的领导

c.媒介必须按照马列主义原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来传播信息,

宣传、动员、组织、教育群众

d.在服务于社会总体目标的同时,媒介应该满足广大群众的愿望和需求

e.国家有权监督和管理出版物,取缔反社会的传播内容

传播媒介

1.传播媒介的含义

(1)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

(2)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2.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主要内容

(1)媒介即讯息

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

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

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

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化

(2)媒介:人的延伸

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延伸。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

人的感官能力由“综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

(3)热媒介与冷媒介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

能够理解;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

合和丰富的想象力。(eg 照片与漫画)

麦克卢汉认为书籍、报刊、广播、无声电影、照片等是热媒介,因为它们都作

用于一种感官且不需要更多的联想;而漫画、有声电影、电视属于冷媒介

3.新媒介的特点:

(1)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增强

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是一个信息单向流动的过程,反馈迟延,而且是通过其他

通信系统进行的。与此相比,新媒介的传播系统本身即具有双向通道(eg 互联

网:电子邮件、电子论坛)

(2)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的融合

传统媒介的功能大多是单一的,如报纸仅供阅读,不能用来进行信息传输和处

理。新媒介则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丰富多彩的传播功能融合于一个系统中(3)媒介资源的丰富化

这是数字化技术发展的结果。数字化以后,不仅信息的保真性更强,传输质量

更高,而且能够大幅度节约电波频率资源

(4)信息传播的全球化

传统媒介的传播活动大多囿于特定国家和地区范围,而电子通信、卫星、互联

网等新媒介技术则为大面积的跨国传播乃至全球传播提供了条件

4.大众传播的定义

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5.大众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环境监测;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

赖特的“四功能说”:

环境监测;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施拉姆的概括:

政治:监视;协调;社会遗产、法律、习俗的传递

经济:关于资源以及买和卖的机会的信息;解释这种信息,制定经济政策,活跃和管理市场;

开创经济行为

社会: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等的信息,接受或拒绝它们;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使社会控制;向社会的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娱乐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社会地位赋予;社会规范强制;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传播受众

1.受众的基本权利

(1)传播权(传统上称为表现自由或言论自由的权利)

社会成员是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主体,有权将自己的经验、体会、思想、观点和认识通过言论、创作、著述等活动表现出来,并有权通过一切合法手段和渠道传播(2)知晓权

广义: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生存权的基本内容之一)

狭义:公民对国家立法、司法和行政等公共权力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知察的权利(基本政治权利)

(3)媒介接近权

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2.“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含义及基本模式

含义:“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的一种受众行为理论,开创了从受众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过程、考察大众传播效果的先河。

基本模式:

(1)人们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些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和个人心理起源。

(2)实际接触行为的两个条件:a 接触媒介的可能性;b 媒介印象,即受众对媒介能否满足需求的评价,是在以往媒介接触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3)根据媒介印象,人们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

(4)接触使用后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满足需求,一种是未满足。

(5)无论满足与否,都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选择使用行为,人们根据满足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不同程度上改变着对媒介的期待。

3.IPP指数

即“既有政治倾向指数”,是一个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

既有政治倾向不仅决定着人们的政治选择,而且也制约着人们对大众传媒内容的接触。因此,拉扎斯菲尔德等认为,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而对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即“选择性接触假说”

传播效果

1.传播效果的含义(双重含义)

(1)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这里的传播效果,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

(2)指传播活动有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

2.子弹论的核心观点

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抗拒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3.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

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两级传播: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一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即两级传播概念。

4.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

对某些存在对立因素的问题进行说服或宣传之际,通常会有两种做法:

一面提示:仅向说服的对象提供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

两面提示: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

5.免疫效果

“两面提示”由于包含着对相反观点的“说明”,这种“说明”就像事先接种的牛痘疫苗一样,能够使人在以后遇到对立方观点的宣传时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两面提示”的这种效果,被称为“免疫效果”或“接种效果”

6.恐惧诉求(警钟效果)

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

双重功效:对事物利害关系的强调可最大限度地唤起人们的注意,促成他们对特定传播内容的接触;所造成的紧迫感可促使人们迅速采取对应行动

由于“敲警钟”基本上是通过刺激人们的恐惧心理来追求特定效果,会给对象带来一定的心理不适;如果分寸把握不好,容易招致自发的防卫性反应,对传播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7.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

诉诸理性:通过冷静的摆事实、讲道理,运用理性或逻辑的力量来达到说服的目的。

诉诸感情:通过营造某种气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言辞来感染对方,以谋求特定的效果。

8.宏观社会效果

(1)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发表的论文《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以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2)培养分析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这一研究就叫做“培养分析”

培养分析是以一定的社会观和传播观为出发点的。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要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通的基准,社会生活才能实现协调。

(3)知沟理论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取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遇有扩大的趋势,这就是知沟理论。是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

(4)沉默的螺旋

诺依曼1974《传播学刊》

(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

结果

(2)经大众传播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做“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

(3)这种环境认知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2222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一、基本概念 (一)大众传播:1、大众传播是指媒介组织生产信息并且将其传输给广大受众的过程;也是指受众寻求、利用、理解和影响这些信息的过程。2、大众传播:当消息来源(通常是某个组织)使用一项技术作为媒介与大规模的受众进行沟通时,就被称为大众传播。3、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卢因的把关概念:指“参与传播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要从各自的观点出发,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行为,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 (三)传播制度: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一定的社会制度对大众传播的控制体现着与之相一致的传播制度。 (四)媒介:传播大规模信息的载体,是通讯社、报社、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的总称,一般又称为大众媒介。 (五)媒介分析:凡与媒介相关的研究都可统称为媒介分析。微观:了解各种媒介的传播特性,通过比较发现它们各自的优势所在,从而为有效传播提供理论依据。宏观:从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上考察媒介的社会作用,揭示媒介给人类生活、发展以及生存环境所产生的或显著或微妙的影响。 (六)多媒体:多媒体就是多重媒体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直接作用于人感官的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的统称,即多种信息载体的表现形式和传递方式。 (七)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八)信息社会:所谓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信息社会就是大量生产、传播、消费信息的社会。 (九)传播权:表现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 (十)知晓权:广义上指社会成员获得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狭义上指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等公共权利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察觉权利。 (十一)传媒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运动的权利。 (十二)受众(audience),即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也可称为受传者。受众是信息的“目的地”,又是传播过程的“反馈源”,同时也是积极主动的“觅信者”。 (十三)大众:是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公众(public):社会上环绕共同关心的公共事物或问题,通过公开、合理的讨论而形成的能动的社会群体。 (十四)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十五)传播流: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的各种过程。 (十六)信息主权:指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 (十七)文化帝国主义(文化殖民主义):1、战后许多殖民地国家在获得民族独立的条件下,帝国主义的扩张战略由军事手段和直接的殖民统治为主,转向以经济文化控制为主的变化.文化帝国主义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现代帝国主义总过程的一部分。以强大的

大众传播学 第八章 复习题1

第八章大众传播的效果(二)第一节“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复习题 一、填空题 1.美国著名新闻学家李普曼认为,大众传媒的报道活动是一种营造“()”的活动,它形成人们头脑中“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并由此影响人们的行为。 2.B.C.科恩在考察报刊的报道的影响时曾经指出:“在许多场合,报刊在告诉人们应该‘怎样想’时并不成功,但是在告诉读者(‘想什么’)方面,却是惊人地成功的。” 3.社会成员个人的(导向需求),是媒介议程设置功能得以发挥的社会心理前提。 二、选择题 1.将大众传播的环境谁知影响最早明确地概括为“议程设置功能”并进行了实证考察的是(B) A麦奎尔和S.温达尔B麦库姆斯和肖C霍夫兰与凯尔曼D卡兹和拉扎斯菲尔德2.提出“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示意图的学者是(A) A麦奎尔和S.温达尔B麦库姆斯和肖C霍夫兰与凯尔曼D卡兹和拉扎斯菲尔德三、名词解释 1.议程设置功能 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四、问答题 1.大众传播“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次,这些同时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第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活动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第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也就是说,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 2.什么是“属性议程设置”? 大众传媒报道的对象事物具有不种各样的属性,有下面的,有负面的,也有中性的;大众传媒对某些特定属性进行凸显和淡化处理,使对象事物的“主导属性传达给受众,也会影响到受众对事物性质的认识、判断和态度“,麦库姆斯把这种影响机制叫做”属性议程设置“。 3.请对比报纸的议程设置与电视议程设置效果的不同。 报纸的“议程设置”对较长期议题的“重要性排列”影响较大,而电视的“热点化效果”比较突出;报纸的新闻报道形成“议程”的基本框架,而电视新闻报道则挑出“议程”中若干最主要的“议题”加以突出强调;电视的主要影响是提供“谈话议题”,而报纸则可以进一步对“个人议题”产生较深刻的影响。 五、模式分析题 1.请画出并解释麦奎尔和S.温达尔关于“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示意图,并结合此图说明什么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和其作用机制。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

《大众传播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10519 课程名称:大众传播学 学时/学分:36/2 先修课程: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开课教研室:文秘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模块课,是目前研究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的学科,学习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有助于良好的开展传播活动,协调社会关系,为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任务: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各种媒介的特点、媒介运行的基本规律,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使用媒介。本课程从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入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了解大众传播的特点、作用,特别是让学生掌握大众传播的多种运用方式,即总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大众传播在管理中的运用。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大众传播的受众、传播效果研究、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等内容。主要教学环节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调查研究、科研训练等,在教学手段上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 成绩考核形式:课程成绩=期终成绩(70%)+平时成绩(期中考试、作业、课堂提问等)(30%)。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1.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和掌握传播的定义以及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明确传播学的学科性质;掌握传播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

传播学概论 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 传播的定义: 共享说:亚历山大·戈德《传播的定义》:传播就是信息共享的过程。 劝服说:霍夫兰等传播就是某人传递信息或刺激以影响另一些人行为的过程。 反应说:史蒂文斯,传播就是有机体对刺激的反应。 对定义的理解: 传播是信息在时间或空间中的流动和变化。 1 强调一点,中文中的传播一词,一般被理解为信息由一方传到另一方,很少让人想到 另一方的回馈或反应。但是传播学里的传播,是双向、共享意义上的信息和知识的流动过程。 2 传播不是纯粹的获取和交流信息知识,它可能创造出新的思想。 信息的概念: 1 信息是一切事物状态和特征的反映。它与物质、能量并称为人类生存环境的三大要素。 2 信息就是特定时间、特定状态下,为特定人提供的有用的知识。 3 香农:信息就是能够减少和消除不确定性的内容。 4 熵定律:从这个定律出发,信息就是事物及事物间的差异和变化。差异越大,变化越 多,信息越丰富 传播学的演化: 两大流派:美国的经验学派和欧洲的批判学派 三大来源:行为科学、信息科学、新闻学。 信息科学:信息论:香农(信息的概念;传播过程的模式) 控制论:维纳 *信息论是控制论的基础,控制论是信息论的应用。 系统论:系统论同信息论、控制论实为一组密不可分的群落,它 们的理论互相渗透,共同构成信息科学的学科基础。 四大先驱:1.哈罗德·拉斯韦尔 ①5W模式:谁——说什么——对谁说——通过什么渠道——取得什么效果 ②宣传目的:改变受众态度来支持自己,推进自己的事业,损害敌人。 方法:集中和转移公众的注意力是社会上层人物实施权力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 ③贡献:1从政治学角度研究传播,是“宣传和政治符号理论发展的先驱”。 2 在《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提出5W的传播模式。在我 国传播学教科书上属于必然谈到的入门理论。 3他论证了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 1)环境监测功能:是指大众媒体能够向个人或组织提供关于环 境变动的最新信息。 2)社会协调功能:对社会内部各子系统之间进行沟通和协调, 使之能够正常运作。这种协调既包括信息的 沟通,也包括价值观的协调。 3)传递文化遗产 4他使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传播信息进行研究。

大众传播学考试复习.doc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 题型: 一、名词解释(3, X6) 二、填空(2 ' X 6 ) 三、简答(10' X 3 ) 四、论述(20' X 2 ) 主要考点: 1、人类传播的几个阶段(P23—27) (1)口语传播阶段(局限性:转瞬即逝、距离限制、失真、中断、能量有限) (2)文字传播阶段 (3)印刷传播阶段 (4)电子传播阶段 2、传播学四大先驱: 政治学家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5W模式五个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研 究媒介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三大功能说:环境监视联系社会传承遗产 心理学家卢因:团体动力学把关人理论 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舆论领袖二级传播 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研究传播效果 3、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传播学之父传播学的创立) 4、拉斯韦尔5W模式(P5O)(直线模式) who (谁)、Says what (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向谁说)、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 直线模式的缺陷:容易把传播者与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缺乏反馈的要素或环节(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5、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P44 P65) 自我是主我与客我的统一 (1)主我:意愿和行为主体,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2)客我: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与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6、趋同心理/行为(P82) 又称“从众心理”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合群倾向,这种心理使得个体产生放弃与群体意见或规范相抵触的意识倾向,作出与自己本来意愿相反的行为,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7、集合行为(P84) 定义: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集合行为产生的3个基本条件: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 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8、大众传播(P99) (1)大众传播的概念 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1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1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 %1大众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1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特别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1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9、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P100)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1环境监视功能自然与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监控、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传播对社会起着一种“瞭望哨”的作用。 %1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由各不同部分组成,是一个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了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络、协调和统一,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九章

第九章受众 第一节受众的形貌 1、受众的含义:接受信息的人,既包括大众传播媒介的读者、听众、观众,也指人际传播的 参与者。 2、受众的角色:①信息产品的消费者 ②传播符号的“译码者” ③传播活动的参与者 ④传播效果的反馈者 2、受众的特点: ①从空间分布和存在的态势看:众多性、混杂性、分散性、隐匿性 ②从接受信息的内在机制看:自在性、自主性、自述性、归属性 3、受众的类型: ①积极选择者和随意旁观者 ②纯粹受众和介质受众 ⑴纯粹受众:终极受众,是指接收信息而不做“二传手”的人。 ⑵介质受众:兼职受众、中介者,指介于传播者与纯粹受众之间的一些人。 ③预期受众、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 ⑴预期受众:指传播者在想象中出现的或者在编码过程中预先假想的接受者或 “收件人”。 ⑵现实受众:指在现实状态下可以观其行、听其言、握其手并正在活动着的信息 “成品”的人。 ⑶潜在受众:隐形受众,指潜藏、内含在信息作品之中和传播过程之中,未能充 分体现出来的、或者在适当时候有可能要“冒”出来接收该作品的 群体。 ④俯视型受众、仰视型受众与平视型受众 ⑴俯视型受众:在接受信息和对待职业传播者时,常以居高临下、高人一等的心 理和面貌出现。 ⑵仰视型受众:以一种尊敬、仰慕、狂热、遵从的心态对待传播者及其所传信息 的人群。 ⑶平视型受众: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人数最多的受众。 补充(课件):⑴根据对信息的关注程度和内容的范围,可以分为一般受众和专门受众。 ⑵根据接触媒介方式的差异,分为读者、听众、观众,以及网络的浏览者。 4、受众的基本权利:选择权(基本权利)、知情权、表达权、反论权、监督权、隐私权 第二节受众研究的理论 1、个人差异论:该理论认为受众是有分别的,即根本不存在统一不变的大众传播的受众,不同 的人,对信息有不同的选择和理解进而有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2、社会类型/范畴论:(“个人差异论”的延续) 该理论认为,受众是可以分类的,在一定的社会阶层中由于受众在某些方面的 相同或相近,会形成不同的社会类型。 3、社会关系论:(“社会分类论”的进步) 该理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对受众产生重大影响。 4、满足需要论:(又叫作使用与满足论,由卡茨提出) 该理论把受众的社会、心理需求的产生与满足作为传播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同时把受众的角色描绘成积极主动的。 5、社会参与论:与我们最近的理论。

传播学重点考试复习资料

一、填空 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2、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包括: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3、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可分为六个时代:符号与信号时代、说话和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 1、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们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三种基本要素。 2、“三论”指的是: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 1、内向传播,或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2、人际传播的动机包括:认识自我、协调关系、控制环境和沟通情感。 3、大众传播的四种基本社会功能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1、拉斯韦尔的五W指的是: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以及取得什么效果。 2、丹尼斯·麦奎尔将传播模式分为五种类型,即基本模式、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模式、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受众中心模式和大众媒介的体系、制作、选择与流动模式。其中基本模式又包括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和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模式与其所属的模式类别连起来:施拉姆模式:控制传播论过程,拉斯韦尔5W模式:线性传播过程模式,卡茨的使用与满足模式: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赖利夫妇模式:系统论传播模式。 1、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学者是库尔特·卢因。 2、《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总结的人类四种传播制度是:集权主义传播制度、自由主义传播制度、社会责任论传播制度和社会主义传播制度。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传播学最终版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答案:现代化的传播机构或组织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向广大的受众开展信息传播的活动。 2、反馈。答案:反馈是信息的接受者在接受信息以后对传者所做出的反应。 3、传播单位。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与前面介绍的各种模式比较,它的最大特点是没有明确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而是统称为“解码者”,或者称为“传播单位”。他们把参与传播行为的各方描述成对等的,行使着相同的功能,那就是编码和译码。 4、环境监视功能。答案:施拉姆把它称为“雷达功能”。就是向人们提供种种即将到来的灾害、威胁等警告,从而提高人们的警惕,促使人们加以防御。 5、《权力的媒介》。答案:美国学者阿特休尔在上世纪80年代写的《权力的媒介》一书被认为是对《报刊的四种理论》“第一次构成了严重的挑战”。他主要想表达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一切媒介,都不是独立的、自为的,而是某种权势的“吹鼓手”,包括宗教的、世俗的;党派的、经济的,总之,是“某种权势的媒介”。并且认为,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存在四种关系:一是官方关系,是由规定、法令和条例决定的;二是商业形式的关系,主要是广告商及商业伙伴;三是利益关系形式,比如金融企业,或政党,或宗教团体等;四是非正式形式,这主要是只亲朋好友。 6、EPS。答案: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介,都经历了从上流社会走向大众,再由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大众走向兴趣一致的小群体怎么一个过程。有学者将这一规律称作EPS,其中E(elite)指上流社会、精英阶层,P(popular)指大众化、流行化,S(specialized)指专门化。

7、第四媒体。答案:互联网因其诞生在报刊、广播、电视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介之后,又被形象地称为“第四媒体”。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 8、地球村。答案:由于电子传播媒介的出现和普及,使得原来比较分散、联系不够紧密的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从而使空间距离相对缩短,就像一个城市或乡村社区内部的联系那样紧密。 9、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意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同时,这种封闭的、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其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比较弱。 10.容器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一种罐装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 11、选择性因素是帮助受众成员避开与自己固有观念不和谐的信息的骚扰,从而保持心理平衡和认识一贯性的机制。 12、传播效果。答案:一般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称。 13、意见领袖。答案:就是活跃在人际关系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人物。 14、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形状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

大众传播学复习大纲

《大众传播学》复习范围 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 1、传播学中“传播”与传播学、大众传播定义(名词解释) 2、传播的分类:(填空) A 按媒介分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 B 按范围和规模分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3、中国传播学第一代的开山人物是张隆栋和郑北渭。(填空或选择题) 4、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特点?(选择题) 5、传播学的鼻祖或传播学之父是施拉姆。(填空) 6、传播学的四个奠基人分别是拉斯韦尔、卢因(勒温)、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填空或选择题)特别注意:施拉姆不是奠基人!!! 7、拉斯韦尔主要贡献:(选择题) (1)提出了著名的传播学5w模式。首次科学地分析了传播的过程,首次较为完整地划分了传播学的五个研究领域,为传播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2)提出了“社会传播”的概念。探讨传播的社会功能。 (3)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 8、卢因的主要贡献:(选择题) (1)首创“群体动力学”与“场论” (2)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的概念。 9、拉扎斯菲尔德主要贡献:(选择题) (1)提出了“二级传播理论”及“意见领袖”,破除了“魔弹论”,开创了传播效果研究的传统。 (2)倡导、确立了传播学的“实地调查法”,使传播学走出经院书斋式研究。 10、霍夫兰主要贡献:(选择题) (1)主持“传播与态度改变”研究,形成传播学上的耶鲁学派。 (2)把心理学实验方法引入了传播学领域,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和复杂性。 注:7-8-9-10考选择题 11、传播学中的“传播”与我们平时说的传播不是一回事,仔细理解传播的含义,注意区分。(判断) 第二章传播模式论 1、模式的定义(名词解释) 2、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高度抽象性和缩略性。(填空题) 3、模式的功能(5个)(填空题或选择题) 构造功能、解释功能、启发功能、预测功能和简化功能。 4、最早对传播的过程及模式进行研究的是拉斯韦尔。(选择题) 5、拉斯韦尔“五W”模式的中文表述是、、、及。(P24)(填空题) 6、提出“七W”模式的是加拿大学者布雷多克。(选择题) 7、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创始人分别是申农(香农)、维纳、贝塔朗菲。申农—韦弗模式最大的创新是提出了噪音的概念。(选择题) 8、传播单位的四种功能(填空或选择题)

传播学期末考试复习and简答题集合、名词解释等

传播学攻略 一般来说,传播研究的重点是符号学传播媒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书上其余的就不用看了, 符号学:两个人物索绪尔巴尔特 1、媒介主要是麦克卢汉的一些理论,如: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地球村 2、人内传播:象征性社会互动(米德主我客我、库利“镜中我”) 3、人际 4、群体: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只知道大众社会理论是什么就行了) 5、组织传播集群行为 6、大众公众群体区别 7、大众传播,主要是效果,如效果研究的几个阶段、主要理论和人物 名词解释: 第三章: 1.符号:任何事物主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 2.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3.语境:又叫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务、条件或因素的总称。 4.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5.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米德“主我客我”,库利“镜中我”) 6.文化: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 第七章: 1.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电子乌托邦思想:认为网络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的倾向。 3.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第八章: 1.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2.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 3.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4.传播者: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发起人,是借助某种手段或工具、通过发出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5.大众传媒、大众传播者: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其生产规模巨大,受传者广泛。 6.技术:技术即达到实践目标为目的的知识体系,其中包括操作手段和工具。 7.把关人:传媒组织的一道关口,是一个取舍的标尺,使到达受众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大众传播学知识点

大众传播学知识点 一、根据受众选择性注意理论,传播信息应遵循的原则 从传播者如何适应受众的选择性注意考虑,传播媒介的信息要想具有吸引力,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易得性:所传播的信息必须能使受众以轻易的手段获得。 2、对比性:与环境中的其他部分形成强烈的对比常常可以吸引受众。 3、报酬与威胁:受众能灵敏地感知和记忆那些有利于其需求和兴趣的信息;而对那些可能危及自身的警告性信息则会有特别的戒备。 二、大众传播的负功能,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P103) 三、人肉搜索的社会影响,结合实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人肉搜索的社会影响: 人肉搜索”现象的积极价值 一是有利于个人情绪的平衡。封建臣民伦理强调的是民众的顺从,这一影响至今尚存。这使得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压抑个性,情绪抑郁。网络虚拟社会给个体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表达的平台,人们可以以一个本真的自我在这个社会中存在,使现实社会积聚起来的不满得以释放,有利于个体身心的发展。 二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人肉搜索”现象的出现,有利于网络社会的德治与现实社会法治的结合。通常情况下,来自社会的道德监督的声音通常比较微弱,道德一向都以自律来发挥作用,然而两种方式的效果都较差。有了“人肉搜索”就有了“道德法庭”,这样就能使德治和法治双管齐下,社会更稳定。 “人肉搜索”现象的消极影响 “人肉搜索”使用不当,容易引起网络暴力等消极影响。“人肉搜索”事件中,当被搜索对象的个人隐私被毫无保留地公布,他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人们在网络上的口诛笔伐,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也遭受到人身攻击和伤害。对于被搜索对象的搜索一旦失去控制。“人肉搜索”超越了网络道德和网络文明所能承受的限度,就容易成为网民集体演绎网络暴力非常态行为的舞台,侵犯了个人隐私权等相关权益,阻碍了“人肉搜索”发挥网络舆论监督作用。 四、什么是集合行为?它的产生需要哪些基本条件(P84)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下的干扰与破坏。集合现象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1.结构性压力 2.触发性事件 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五、培养理论的主要观点、意义(P204~P206) “培养”理论,也称为“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说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

传播学复习提纲

复习大纲 第一章概论 1、传播学缘起于何时何地何因? 2、传播学的几位奠基者是谁?有何成就? 3、传播学的两大学派差异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进程 4、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有哪几个阶段?每一阶段的传播媒介特点是什么? 5、“信息社会”的到来是如何被感知的? 6、请解释施拉姆的“最后7分钟”比喻。 第三章传播模式 7、请说出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系统模式的差异。 8、写出下列模式图并能解释每种模式的适用对象 拉斯韦尔的5W模式、韦弗——香农的数学模式、德弗勒的互动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赖利夫妇模式、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模式 第四章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9、信息的形式——符号有哪些类型? 10、爱伯特.梅热比公式说明了什么问题 11、传者意义与受者意义一致吗? 12、象征性社会互动的含义是什么? 第五章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13、人内传播指的是什么?如何解释人内传播的传受过程? 14、什么是“约哈瑞”窗口,人际交往会给它带来什么变化? 15、人际传播的特点是什么? 第六章群体传播 16、群体如何影响个体成员的态度和行为? 17、什么是集合行为?集合行为中信息传播有什么常见的现象? 18、流言的形成机制是什么? 第七章组织传播 19、组织内信息传播的方式、渠道、内容有哪些? 20、企业对内对外信息传播活动有哪些? 第八章大众传播概述 21、什么是大众传播?大众传播的信息包括哪些? 22、大众传播有何社会功能? 23、李普曼的“拟态环境”(媒介环境)指的是什么? 第九章大众传播媒介 24、大众传播媒介形态有哪些?出现及普及的时间? 25、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6、新媒介有何特点,它们的出现会取代传统媒介吗?新媒介的发展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 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吗? 27、请说出麦克卢汉的主要媒介观点。 28、大众传媒机构的组织目标是什么,为什么? 29、大众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把关人”理论要点。 30、大众传播组织为什么要提高自己的公信力?为什么? 第十章传播制度和规范理论

大众传播学方法导论复习资料

4、两种范式的不同点 假设问题实证主义解释性(人文主义)本体论真实的本质是什么?单一的、客观的多重的、互为主体的认识论研究者和被研究对象 之间是什么关系? 独立的相互依赖的 价值论在研究过程里,价值 扮演什么角色? 价值中立、无偏见有价值、有偏见 方法论研究过程是什么?演绎 寻找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研究者控制的环境 静止的设计 更多定量方法 研究者与研究工具分离 脱离情境的概括化 目的在于解释、预测、控制归纳 整体式的理解行为模式自认环境 灵活变化的设计 更多定性方法 研究者本人就是研究工具受到情境约束而发现结果目的在于理解社会变迁 修辞学研究报告的语言是什 么? 正式的、非个人化的语言非正式的、个人化的语言 5、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的区别 定量研究(是什么)定性研究(为什么) 理论基础以实证主义为理论基础,主张主、 客体分离,客体可以和能够通过工 具而认识。 以解释主义和批判理论为认识论基础, 主张主、客体互为主体,在互动中能被 重新建构。 研究目的和适用范围以探求共同性、规律性为主,适用 于判断性和宏观研究 以深度描述和分析为主,适用于微观研 究和过程研究 实施方法自上而下地提出理论和假设,通过 数据统计验证假设,强调随机抽样, 主张非参考性观察自下而上地提出理论和假设,假设可以不断修改,强调目的性抽样,主张参与性观察 数据分析进行定量的统计和分析,力求准确 性和广度 进行定性的描述和分析,力求深度 典型方法实地调查、控制实验、内容分析观察法、访谈法、生命史方法和文本批 评法 6、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理论传播研究应用传播研究 问题的本质寻求确立关于传播现象的普遍法则寻求理解传播实际问题 研究的目的产生理论,能够简化和解释复杂或 相关传播过程提供能够被决策者(即传播问题的解决者)立即使用的知识,将令人不满的现状转变为更符合决策者需要的现实 指导性理论其他学者的理论观点任何观点,包括其他学者的理论或其他 的应用研究 适用的手段理论公式和模型、检验假设、抽样、 收集资料(直接观察、访谈、问卷、 量表)、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验证 或推翻假设 观察或向行动者询问现状,对决策者想 得到的理想状况进行评价。

大众传播学复习考点

沉默的螺旋 1、沉默的螺旋假说:(三个基本命题)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者既而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对人们确定多数人的意见是什么,大众传媒起重要的作用。 2、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 ①多数传媒的报道内容具有高度的类似性(产生共鸣效果); ②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累积效果); ③媒介信息的抵达范围具有空前的广泛性(产生遍在效果); 3、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几个要点:重新提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 这个假说包含: ①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②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做“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可; ③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4、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它是一种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的关系的理论,这个理论在两个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一是它的舆论观;二是它的效果观 (1)舆论观 在此理论中,舆论与其说是“公共意见”或“公众意见”倒不如是“公开的意见”。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一种意见一旦成为舆论就具有强制力。公开与之唱反调就会陷入孤立状态。 该理论强调了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舆论是双重意义上的社会皮肤:是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又在维持社会整合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2)效果观 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包括了“认知――判断――意见――行动”的全过程。 传播媒介提示的意见环境未必是社会上意见分布状态的如实反映,而一般社会成员对这种分布又处于多元无知的状态。因此,传媒提示和强大的即便是少数人的意见也会被人们当作多数意见来认知,其结果也会引起沉默的螺旋过程的发生。传播媒介具有创造社会现实的巨大力量。 5、对沉默的螺旋的理论的研究和评价:(不同观点)P223 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这个假说的理论前提上: “沉默的螺旋”的重要理论前提之一是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优势”意见的趋同行为;

传播学复习提纲

传播学概论考纲 传播学的四大先驱: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卢因社会学家拉扎斯韦菲尔德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 鼻祖:威尔伯、施拉姆 第一章传播对象和基本问题 一、传播的定义(课本第4页) 1、三个基本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2、定义: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传播的障碍(课本第9页) 含义: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 三、传播的隔阂 含义: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见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四、传播的特点:(课本第4页) (1)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就社会关系性而言,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和发展 一、人类传播史上的几次飞跃及其影响(课本第23页) 1、口语传播时代(最基本、最常用、最灵活、受时空控制) 2、文字传播时代(第一套体外化系统,传播在时空领域发生重大变革,加速体外化媒介系统进程) 3、印刷传播时代(复制文字、生产信息) 4、电子传播时代(远距离快速传播里程碑意义:形成体外化声、影系统,电脑执行人脑功 能,数字技术发展开创媒介大融合时代) 哈特的媒介划分(课本第28页) 1、示现的媒介系统:口语或表情动作等非语言符号。(人体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 2、再现的媒介系统: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需要使用物质工具和机器,信息接受者不需要 3、机器媒介系统:双方都需要使用机器 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的一个著名观点:媒介是人的延伸。即不同的传播媒介是人的不同感官和器官向外部世界的“延伸”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一、符号的含义(课本第34页) 1、三种定义:1)永井成男:只要在事物X和事物Y之间存在着某种指代或表述关系,那么一个 便是另一个的符号,另一个便是这个指代的事物或表述的意义。

大众传播学考试复习内容

大众传播学考试复习内容 1.什么叫传播?【名词解释】 所谓”传播”即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2.什么叫信息?【名词解释】 信息是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之一。 ①事物(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②与物质与能量并列,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 ③能够用来消除或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 3.什么是符号?【名词解释】 所谓“符号”,就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一个符号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它必须具有某种物质形式、它必须指自身之外的某种东西、它必须被人们作为某种意义使用与承认。 4.什么是沉默的螺旋?【名词解释】 所谓沉默的螺旋就是说,大众传媒所表达的优势意见和对异常意见的人际支持逐渐减少,合并形成了沉默的螺旋,其中表达优势意见或不愿表达异常意见的人数日益增加。 5.传播效果研究经历哪些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到40年代初,被称为“强效果论”时期; 第二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初至60年代初,被称为“弱效果论”或“有限效果论”时期; 第三阶段: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被称作“回归强效果论”或“多元效果论”时期。

6.麦克卢汉提出的提论是什么?【简答题】 ①媒介即讯息。他认为,每一种“媒介”发出的“讯息”,都代表着或是规模、或是速度、或是类型的变化,所有这些,无不介入人类的生活。因此,这里的“讯息”,也就是技术特征。 ②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富有想象力的麦克卢汉认为,技术的任何进步,都使人类更有效地生活和劳动;媒介的任何发展,都能延伸人类五官的功能。 ③冷媒介与热媒介。所谓“热媒介”,就是具有“高清晰度”(指充满资料数据的状态)和“低参与度”(对受众而言)的媒介;“冷媒介”则相反。发展中国家是“冷”的,发达国家是“热”的;农村是“冷”的,城市是“热”的。 ④地球村。他指出,电视和卫星等技术的出现,使地球“越来越小”,人类已跨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信息在瞬息之间即可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因而,地球已变成了一个小村庄。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与世隔绝而有利于地球村之外。 7.媒介的四种理论是什么?(书P108表格)(施拉姆) 这一著作由四篇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论文组成,总结比较了有史以来先后出现的媒介体制,试图研究“当今世界不同类型的传媒背后的哲学和政治学原理或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了四种媒介理论,即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苏维埃全权主义理论。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媒介体制已不适用于传统的报业四种理论的分类了,特别是在那些发展中国家。不仅如此,自80年代以来,在社会主义国家,媒介功能和对媒介的控制也发生了显著而且连续不断的变化。 目前,就媒介的运行体制而言,世界各国的大众媒介大致可以划分为私有制、公有制和国有制三种所有制形式。媒介体制不同,采用的管理模式也有所不同。 通常,私有媒介采用股份制和董事会形式;公有媒介采用社会化管理方式;国有媒介采用政府领导方式。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2013.12(11广电、播音) (1)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 考试题型: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二、判断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三、名词解释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四、简答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五、案例分析题(共1小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1、什么是传播?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什么是信息? 3、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 4、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1、人类传播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2、如何理解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3、什么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1、简述符号的定义 2、符号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3、信号与象征符有什么区别? 4、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定义及作用 5、什么是象征行为? 6、什么是象征性社会互动? 7、共通的意义空间在传播中的作用是什么?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 2、直线模式的结构特征(拉斯韦尔5W、香农-韦弗) 3、循环模式的结构特征(奥斯古德和施拉姆、德弗勒) 4、系统模式的结构特征(赖利夫妇、马莱兹克) 5、什么是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第七章大众传播 1、简述大众传播的定义 2、大众传播有哪些特点? 3、大众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是什么?(包括其负功能) 4、大众报纸的特点是什么? 5、大众传播时代到来的标志是什么? 6、电报、电影、广播在大众传播的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7、简述电视的媒介特性。 8、简述互联网传播的特点和革命性意义。 9、简述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两种观点。 10、简述大众传播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11、什么是信息环境?理解这个概念应注意哪些方面? 12、什么是“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大众传播时代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 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1、简述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 2、如何定义技术和媒介技术? 3、简述三种不同的技术道德观。 4、简评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和局限性。 5、伊尼斯“传播的偏向”观点。 6、“电视人”、“容器人”是说明什么问题的概念? 7、什么是“媒介依存症”?如何看待网络时代的网瘾症现象? 8、当代新媒介技术的发展趋势具有哪些特点?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一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1两个方面:欧洲源流美国源流 2现代传播学在美国的诞生 3(1)拉斯韦尔开创了从内部结构上分析传播过程各要素的道路。他认为,一般的传播过程都包含了五个相互衔接的环节,即“5w’模式。(2)卢因最先提出“守门行为”和“守门人”概念。(3)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了传播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两级传播以及“领袖舆论”概念(4)施拉姆1948年编辑出版了《现代社会的传播》,这是传播学领域的的一本教科书。 二 1 传播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2.人类信息传播历史与发展:(1)口头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5)网络传播时代 三 1。符号定义:符号就是指代、指称另一种事物的事务。2符号的形式被成为“能指”,符号内容为“所指”。美国符号学创始人皮尔斯把符号分为图象符号、标志符号和象征符号三种类型。(1)图象符号中能指和所指关系表现某种性质的共同性,即看起来或听起来具有某种相似性。(2)象征符号中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自然、必然联系,它之所以成为某种对象的再现体,完全由于某种规则或约定俗成的惯例。 3.图象符号。标志符号又称信号。 4.符号主要特性:任意性、约定性、组合性、传授性、跨越性 5.符码分为:(1)逻辑性符码(2)表现型性符码(3)再现性符码(4)呈现性符码 四语言符号系统 1。语言与实际矛盾:语言是静态的,实际是动态的;语言是有限的,实际是无限的;语言是抽象的,实际是具体的。 2新闻语言的陈述方式:报道、推论、判断。 3。语言传播的原则:(1)目的性原则(2)对象性原则(3)情景性原则(4)时代性原则 五非语言符号系统 1。体语:体语是以身体动作表示意义的信息系统。体语包括:动态体语和静态体语。(1)表情和眼神(2)姿态和动作(3)触摸行为 2.视觉非语言符号:包括个人服装、化妆、使用物品,环境摆设和一些特殊图形等,这里指人体动作以外的视觉符号 3.听觉非语言符号:听觉非语言符号包括类语言和音响等类别。所谓类语言是指类似语言的符号,包括声音要素和功能性发声。(1)声音要素:涉及音调、音量、节奏、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