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史(纲要1)

中国古代建筑史(纲要1)
中国古代建筑史(纲要1)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建筑在古代史上主要成就在于三方面:

一.建筑方面:1)各个时期都有其特点,其发展脉络非常清晰

2)现存的很多实例都很好的体现了其所属时代的特点:山西佛光寺大殿,

独乐寺观音阁,应县木塔

3)在中国古代建筑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建筑类型,在建筑师上有很重要的意义

4)建筑木结构的各种做法

5)建筑装饰

6)建筑布局方面:北京故宫,天坛,唐·大明宫

二.规划方面:1)唐.长安

2)元,明,清北京

3)宋.南京

4)宋.汴洲

5)周.王城

三.园林方面: 1)中国园林的艺术特点

2)北方皇家园林

3)江南私家园林

4)欧洲园林与中国园林的比较

一,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分析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建筑,是从建筑的共性出发,以利于在复习和研究建筑实例的时候能全面的思考问题,能从其所在的朝代,历史背景出发,使建筑实例自身的共性成为回答问题的突破点,再在起基础上分析其个性。

1)汉.建筑特点

整个汉朝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反战促使建筑显著进步,形成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第一个高潮。

它的突出表现为:木构架技术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很大发展。

·木构架技术:1)抬梁式和穿斗式木构已成熟。

2)斗拱已普遍使用,但很不统一。其结构作用明显----即为

保护土墙,木构架和房屋的基础,而用向外的斗拱承托屋

檐有足够的深度。

3)未解决大空间,大跨度的技术。

4)屋顶形式多样,有五种基本形式:庑殿,悬山最普遍,攒

尖,歇山,囤顶也已应用。

5)=卯精巧,木构架施工技术已相当熟练。

6)由于整体性的提高,已出现多层楼阁。

·砖石技术: 1)砖:

------主要用于墓室,墓室结构由梁式空心砖逐步发展为

顶部用拱券和穹窿,解决了商朝以来醇墓不能解决

的防腐,耐压的问题。

------拱券除用条砖外,还创造了楔形的有=砖。

------发券方法:券伏相间的方法,科学合理。

------砖砌下水道,陶水管使用普遍。

2)石:

------石建筑在两汉----尤其是在东汉得到突飞猛进的发

展。

------石墓:在岩石上开凿岩墓或利用石材砌筑梁板式墓

或拱券式墓。

------地面建筑:东汉出现了全部石郭的建筑,石祠等。

------刻石技术和艺术也逐步提高。

2)唐.建筑特点(618—907年)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建筑技术也有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其特点有:

·城市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长安是我国古代都城规划最严整的

·建筑组群处理愈加成熟

----宫殿,陵墓等建筑加强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纵轴的方

----利用地形和前导空间与建筑物来陪衬主体建筑的方法(明清宫殿,

陵墓布局的渊源)

·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

----风格特点:气魄宏伟,严整而又开朗(长安城,大明宫,含元殿) ----建筑艺术加工与结构的统一:无纯粹为了装饰而加上的构件,斗

拱的结构职能极其鲜明

----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一庄重大

方的印象

·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

----大明宫麟德殿,面积5000㎡,面阔11间,进深17间

斗拱构件形式和用料都规格化,出现用才制度

·砖石技术进一步发展

----佛塔:采用砖石构筑增多

砖石塔形式:楼阁塔(西安大雁塔),密檐塔(小雁塔,河

南登封法王寺塔),单层塔

·设计施工水平提高

----“都料”沿用到元朝,出现用才制度

3)宋.建筑特点(960—1279年)

北宋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是我国古代较为衰落的朝代,但在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上都有发展,科学技术有很大的进步;南宋时,人口南移,南方手工

业,商业发达,但统治集团荒淫腐朽,国力更弱。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使建筑

水平达到新的高度,其特点有:

·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

----里坊制度和宵禁名存实亡

----城市消防,交通运输,商店,桥梁有新的发展

·建筑组群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面的空间层次,以衬托主体建筑

·建筑艺术方面,建筑色彩,装饰有很大的发展

----大量使用格子门,格子窗,门窗格子除方格外,还有球文,古钱

----木架部分采用华丽的彩画,“五彩遍装”“碾玉装”“解绿装”“丹

粉装饰”

----屋顶部分大量采用琉璃瓦

----普遍采用高桌椅,室内空间增高

·木架建筑采用古典的模数制

----颁布了建筑预算定额《营造法式》(北宋·李戒)

把“材”作为造屋的尺寸标准

·砖石技术达到新的高度

----主要是佛塔:木塔已少用,多为砖石塔

发展出八角形平面可供登高远眺的楼阁式塔

(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84米)

(河南开封佑国寺塔,最早的琉璃塔)

(福建泉州开元寺东西两座石塔,规模最大)

----桥梁:数量多,有拱式,梁板式

泉州万安桥:540米长,石梁有11米

·园林兴盛

封建社会后期(元,明,清 1271—1911年)

元,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艘处于迟缓状态,有时还出现倒退,尤其以元代和清代为甚。

4)元.建筑特点(1271--1368年)

·出现藏传佛塔(喇嘛塔)

----北京妙应寺白塔(尼泊尔工匠哥白尼设计建造)

·简化木构件

----减柱法:减去室内斗拱等,进一步加强了木构件本身的整体性和

稳定性(山西洪县·广胜下寺;山西永乐宫)

5)明.建筑特点(1368—1644年)

明初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到晚期,社会内部已蕴育了资本主义萌芽。明中叶以后,封建制度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枷锁。明代社会经济,文化呈现南北不平衡,其建筑特点有:

·建筑组群处理更加成熟

----明代天坛,北京故宫

·建筑艺术加工日趋定型化

----门窗,隔扇,天花已基本定型

----彩画一旋子为主

----砖石雕刻圆和纯熟,花纹趋于图案化,程式化

----建筑色彩运用琉璃瓦,红墙,汉白玉台基,青绿点金彩画等鲜明

色调而产生强烈对比和极为富丽的效果

·木建筑结构方面,经元代简化,到明代有了新的定型化的木构架。

----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小,梁枋构架的整体性加强

----出现了木工行业的术书《鲁班营造法式》

·砖已经普遍应用于民居砌墙

----出现了全部砖拱砌成的建筑—无梁殿

南京灵谷寺无梁殿(无量殿)

北京故宫皇史

·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应用更广

----南京报恩寺塔

----山西洪洞县广胜寺飞虹塔

----山西大同九龙壁

·官僚地主私园发达

·明代家具闻名世界,风水术发展到极盛

6)清.建筑特点(1636--1911年)

清朝是少数满洲贵族对各族广大人民的统治,封建专制比明朝更加严厉,政治上,经济上的控制和压迫极为残酷,在文化思想上,采用高压政策,压制自由思

想,阻碍学术进步,提倡八股取士,鼓励奴才思想,窒息了我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发

展,出现了落后欧洲国家的局面,建筑上因袭明代传统,其建筑特点有:

·提高群体建筑的设计水平

----群体布置达到相当成熟的水平

苑郁建筑在结合地形空间处理上,造型变化有很高水平

·简化建筑单体设计,提高了设计和装饰水平

·建筑制度

----官式建筑用官式规范的形式固定下来

《工程做法》

用斗口标准确定其他大木作构件尺寸

·建筑技艺仍有创新

----采用水湿压弯法,使木材形成弧檩枋

----玻璃的采用—门窗格子发生变化

·藏传佛教建筑兴盛

----西藏拉萨布达拉宫

----承德避暑山庄东侧和北侧的“外八庙”

·住宅建筑百花齐放,丰富多彩

·供统治阶级享乐的园林达到极盛期

二,中西园林比较:

分析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建筑,是从建筑的共性出发,以利于在复习和研究建筑实例的时候能全面的思考问题,能从其所在的朝代,历史背景出发,使建筑实例自身的共性成为回答问题的突破点,再在起基础上分析其个性。

1)中国园林的艺术特点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是造园的创作主旨,目的在于求得一个概括,精炼,典型的山水环境。

创作需合乎自然之理,获得天成之趣。所谓“虽由人做,宛自天开”。

主要表现在模仿自然的三种造园要素上:

··叠山----用自然石块堆砌假山,用有限的地段展现山林的气

··理水----开凿各种水体对自然界的河,湖,溪,涧进行概括,

在有限的空间里模仿天然水景的风貌。

··植物配置----以树木为主调,发人联想自然生态。用少量树

木的艺术概念表现天然植被的气象万千。

·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

中国古代木框架建筑,空间,形态的灵活多样,使建筑无论多寡,性质,功能,都能与山,水,花木有机组合在一个风景画面中,并作为画

面的构图中心或点睛之做。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道家对待

自然的“为而不持,主而不宰”的态度。

·诗画的情趣

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融合诗画艺术与园林艺术中,处处体现诗情画意。

诗情:不仅仅把某个诗文的境界具象的表达出来,还指在云林的规划设计中,接见文学艺术的结构,章法,注重起承结合。

画意:不仅仅是某些风景片断所具有的“画意”,还指一最简约的笔墨获得最深远,广大的艺术效果。把山水画以三度洞见的形式复现到现实

中来。

由此可见,中国绘画与造园的关系密切,形成“以画入圆,因画成景”

的传统。

·意境的蕴涵

意境是指作者把自己的情感,理念融入客观生活,景物中,引发鉴赏者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

在园林中是指借助具体的风景画面间接的传达意境的信息,运用园名,景题,匾额,对联,通过文学艺术表达,深化意境内涵。

2)中国皇家园林的特点

皇家园林不单是游息的地方,而是多用途的综合体。

·两部分:

----宫室:占据前面的位置,便于交通,使用,而且布局完整。

----园林:位于后侧,犹如后园,自由布局。

·造景的知道思想;

----集彷各地的名园胜迹与园中。

----全园划分为若干景区,每区形成不同风景点。

·布局形式:

----除宫室部分外,多随宜布置,与地形结合紧密。

----建筑样式多变,体量都较小,灰瓦卷棚,不用斗拱,装修间接,不用彩画

----皇家园林由自然山水改造而来,各园均巧于利用地形,因地制宜,形成不同特色。

3)中国私家园林的特点

·特点:

----需要大量的居住房屋,园林作为宅第的扩大和延伸,许多日常的活动都在园中进行。

----既有城市的优厚生活,又有幽禁雅致的山林景色,园林创造可游,可观,可居的城市山林。

----面积不大,以小见大,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多变的环境。

·五种原则手法:

----划分若干景区,各有特点,相互贯通,联为一体。

··空间处理:空间之间不完全隔绝,利用走廊,漏窗似隔非隔,增

加景深和层次。

··划分手法:多样变化,错杂使用。

··空间与景物的布置:主次分明,相互对比,用大小空间疏密相间的对比手法。

··设置观赏路线:给游人以连续的画面,主要路线由曲廊引导,更增层次。

··对景:有两种,一较隐蔽,一教明显。多布置在游园的必经路线上,以不经意发现者为妙。对景考虑相互欣赏,联为一体。

----水面处理:

··池有大小主次之分,水有聚分的不同

··以聚为主,以分为辅,聚则水面开阔,虽为人工开凿也寓有自然情趣,分则似断似续,构成深远趣味。

··采取不规则形状

··水面分隔不用堤,而用桥,廊,岛,以桥,廊为妙,景色相互渗透,似分似联。

··池岸不宜高,直。

----假山(为表现我国园林风格最重要的手法)

··目的:创造山林景色。

··基本原则:须与自然山林形象相近。

··体形高大的山林,可在其上建亭阁,登高远眺,达到扩大空间感的目的。也可阻隔视线,增加园中宁静气氛。

··造山必须山石并用分为四种:土山;土多岩少;土少岩多,石山。

----建筑处理

··山,池,树木为园景中的骨干,建筑是园景的构图中心,既是风景观赏点,又是观赏对象。

··一般围绕山池,花木布置,用廊子串通。

··造型轻巧淡雅,玲珑活泼,装饰精致,色调调和。

··空间开畅流通,内外通达,融为一体。

··建筑用于对景最为明显。

----花木种植

··以单株欣赏为主,以老树为难得,落叶也常绿结合。

·中西园林艺术比较:

西方园林以古罗马园林,意大利园林,法国园林为代表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是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研究的理论著作。主编刘敦桢。1965年书稿完成,1980年由建筑工程出版社出版。该书简要而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建筑各历史阶段的发展和成就,旁征博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对于考证我国古代建筑具有重要的研究作用。全书共64万字,图片487幅。 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理论著作,简要而系统地叙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并引证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记录。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遗产。中国古建筑在世界上形成了独特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本书简要而系统地叙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引证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记录,文字简要,叙事详明,资料图片丰富,附图质量较好,有不少资料是过去未曾发表的,在目前同类书和资料中是较好的一部,对建筑历史研究工作和建筑教学工作都具有参考价值。 中国建筑是世界上传统延续最长的建筑体系。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特别长,社会变化缓慢,另一方面是中国的地理环境比较封闭,周边有大海、高山、沙漠的阻隔,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很少受到很大的外来影响。更因为中国的文化一般地高于相邻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即使某些外来因素传人中国,也会很自然地融人,而成为中国自己的东西。 中国建筑自其萌芽,直到今世,一脉相承,可以说是具有很大的

稳定性,与历史上西欧建筑的剧烈变化大不相同。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医、国画、民乐等相似,有中国自己特有的传统,是延续数千年的独特体系。从都城的规划建设,到建筑的设计施工,乃至于装修装饰,都有自己的理论与方法,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有着很卓越的成就。它不仅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认真加以研究总结,还可以为当今的建设提供可贵的借鉴。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和古老的中华文化差不多是同步发端和发展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稳定的系统,通过中国的古代建筑,可以清晰的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脉络。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尽管我国建筑受到了西方建筑的影响,但在很大的方面还传承与发展着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人们对中国传统民居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研究的角度也越来越丰富。 现代建筑受古代建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上。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一. 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北方很大一部分人在沿用着这种庭院式布局。两坡式屋顶,四面有院墙或者是一些建筑,中间围成一个天井。 二.巧妙而科学的框架式结构。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由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到了明清以后,由于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这种建筑虽然很少在住宅中看到,但在许多的旅游景点都能看得到这种木制的传统的建筑来吸引游客的参观。 三. 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 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中国古代建筑经过长时期的努力,同时吸收了中国其他传统艺术,特别是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艺术形象,并在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点。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富有装饰性的屋顶 中国古代的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木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和屋面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同时,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加以装饰性的处理。宋代以后,又大量采用琉璃瓦,为屋顶加上颜色和光泽,再加上后来又陆续出现其它许多屋顶式样,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具有

各朝代建筑与颜色

各朝代建筑与颜色 https://www.360docs.net/doc/443513370.html,/dy/jichu/Instructs/20060816/141525287-2.html 中国建筑颜色最初体现着自然的功能,唐代以前没有颜色,突出的是材料本色。 唐代:颜色体现等级到了唐代,建筑有了统一的规划,建筑归"礼部"管,有了等级制度的划分。唐朝时期的建筑,一律采用朱红与白色的组合,产生了鲜艳悦目、简洁明快的色彩美。黄色成为皇室特用的色彩,皇宫寺院用用黄、红色调,红、青、蓝等为王府官宦之色,民舍只能用黑、灰、白等色。可以说,唐代是用色彩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唐代建筑气势雄大,造型质朴,体态遒劲。这一时期的建筑,砖的应用更加广泛,琉璃的烧制更加进步,建筑构件的比列逐步趋向定型化。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保留至今较为完整的有五台山的南禅寺正殿和佛光寺正殿,还有许多没能保存住而被记录在壁画当中。此外,舍利塔遍布各地,粗大挺拔、风格朴实的建筑构件和刚劲富丽之美,使大唐的装饰艺术具有夺人的风采。唐代盛行直棂窗,窗棂上的纹样有龟锦纹及花纹繁密的球纹等。室内壁面上往往会有壁画,天花板形式很简洁。这时候的彩画构图已初步使用"晕",它对以对晕、退晕为基本原则的宋代彩画有一定的启蒙作用。在使用花纹方面,除莲瓣以外,窄长花边上常用卷草构成带状花纹,或在卷草纹内杂以人物。这些花纹不但构图饱满,线条也流畅挺秀,还常用半团窠及整个团窠相间排列,以及回纹、连珠纹、流苏纹、火焰纹及飞仙等富丽丰满的装饰图案。 宋代:色彩反映主流唐宋一脉相承,宋代建筑是唐代建筑的继承和发展。油漆的大量使用,以及印度佛教的影响,建筑颜色突出为红色。这一时期的色彩反映了当时的主流文化。宋代喜欢稳而单纯、清淡高雅的色调,是受了儒家的理性主义和禅宗的哲理作基础的宋代社会思想所致。宋代的建筑规格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宋代的建筑受唐代影响很大,主要以殿堂、寺塔和墓室建筑为代表,装饰上多用彩绘、雕刻及琉璃砖瓦等,建筑构件开始趋向标准化,并有了建筑总结性著作如《木经》、《营造法式》。装饰与建筑的有机结合是宋代的一大特点,寺塔的装饰尺度合理,造型完整而浑厚。苏州虎丘塔、泉州仁寿塔都是典型之作。昭陵的石刻、墓室的图案都具有刚劲、富丽之美,对后来的民间图案发展有着指导性的意义。在装修方面,这时期建筑上大量使用可开启的、棂条组合极为丰富的门窗,与唐、辽建筑的板门、直棂窗相比,不仅改变了建筑的外貌,而且改善了室内的通风和采光。房屋下部的须弥座和佛殿内部的佛座多为石造,构图丰富多彩,雕刻也很精美。柱础的形式与雕刻趋向于多样化。柱子除圆形、方形、八角形外,还出现了瓜楞柱,且大量使用石柱,柱的表面往往镂刻各种花纹。同时,室内空间加大,给人以开朗明快的感觉。屋顶上或全部覆以琉璃瓦,或用琉璃瓦于青瓦相配合成为剪边式屋顶。彩画和装饰的比例、构图和色彩都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效果,因而当时建筑给人以柔和而灿烂的印象。 元代:风格秀丽绚烂元代宫室建筑也承袭了唐宋以来的传统,元朝以后的装饰纹样倾向平实、写实的路线,宫殿建筑的色彩和图案为精密研究,风格秀丽且绚烂。宋亡而元兴,建筑一度受到外来工匠的影响,并以北方工匠为主,其建筑结构多大胆粗犷,其艺术风格也狂放不羁。元朝由于民族众多,而各民族又有着不同的宗教和文化,经过相互交流,给传统建筑的艺术增加了若干新因素。这时宗教建筑相当发达,从西藏到大都建造了很多喇嘛教寺院和塔,带来了一些新的装饰题材与雕塑、壁画的新手法。大都、新疆、云南及东南部的一些城市陆续兴建伊斯兰教礼拜寺,开始和中国建筑相结合,形成独立的风格,装饰、色彩也逐步融合起来。而过街塔是喇嘛教的另一种建筑类型。以北京的云台最为著名。在云台的券石上和券洞的内壁,刻有天神、金翅鸟、龙、云等喇嘛教纹样及六种文字的经文。这些雕刻都是高浮雕,人物的姿态和神情都很雄劲,各种图案有着生动跳跃的热烈气氛,与汉族传统风格不同,是元代雕刻中的优秀作品。喇嘛教的雕刻题材和手法给予明清建筑艺术不少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史发展

中国古代建筑史发展 人类的文明是以人们学会使用工具为起点的,从此之后,人们学会发明使用各种工具,各种技术,并且逐渐拥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文化。随着人们文明的发展,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不能忍受风餐露宿的生活,所以使用工具制造供人们进食,休息,并且能够遮风挡雨的场所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所以建筑也就随之产生了。 在世界不同的地域,由于不同气候,地理条件,以及各种偶然或必然的事件的发生,形成了几乎全然不相同的技术,文化。归结起来,就成为了我们所说的四大文明古国。我们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中国的建筑也是世界建筑三大体系(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之一。中国古建筑在其千年的发展史中,以中华文化为脉络,逐渐形成了中华文化特色的建筑体系。可以说,中国古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原始社会至汉代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在其早期人们都是利用天然的洞穴或者是树木构巢来达到遮风挡雨的目的。到了原始社会的晚期,我们的祖先学会在利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或浅穴居,以后又逐步发展到地面上,南方出现了干栏式木构建筑。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商代,已经有了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建造了规模相当大的宫室和陵墓。西周及春秋时期,统治阶级营造很多以宫市为中心的城市。原来简单的木构架,经商周以来的不断改进,已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瓦的出现与使用,解决了屋顶防水问题,到了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砖使用的痕迹。瓦与砖的发明与使用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 到了战国的时候,随着商鞅变法的进行,宣告了奴隶制度的废除和封建制度的正式开始。进入封建社会后,生产力产生了质的飞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商业也迅速发展,这样就使得城市的发展建设达到了一个高潮。城市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建筑水平的提高,而且随着手工业发展,新的工具不断被发明,从另一个方面也很大的促进了建筑水平的提高。 两汉的时候,封建社会发展迅速,生产力发展迅速,使得汉代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木构建筑在这个时期日渐成熟。并且,随着金属工具的进步,石与砖建筑有着巨大进步,技术日趋成熟。虽然,对于这个时间段的建筑史籍描绘众多,但现存真正的建筑遗物,则仅墓室墓阙数处,他为间接的材料,如冥器汉刻之类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政治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的情况下,宫殿与佛寺之建筑活动仍极为澎湃。而佛教之兴盛则为建筑活动的一大动力。实物之在艺术表现上吸收有"希腊佛教式"(Greece Buddhist)的种种圆和生动之雕刻,饰纹、花草、鸟兽、人物等的表现手法,脱离汉代时的格调,创新作风,遗存至今的有石窟、佛塔、陵墓等。另外,在此期间,由于豪门贵族追求奢华生活和士大夫寄情山水为高雅风气的影响,兴起于秦汉时代的山水式风景园林有了重大的发展。隋朝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局面。但是隋炀帝的暴政使得隋朝很快的就灭亡了。所以,短暂的隋朝可以说是为社会经济文化达到鼎盛的唐朝拉开了序幕。

中国建筑史考研-重点知识点.

中国建筑史讲义 第一篇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一章前言 一、什么是建筑,什么是建筑历史: 什么是“建筑”,作几十个定义恐怕也难结束,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可以这么说: 建筑是人为的人类生活空间; 为保障人类生息、躲避灾害之用而创造的空间; 为满足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而创造的空间; 建筑包括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但外部空间不只是建筑。 《老子》第十一章(该书成于公元前500多年的战国初期)有: 埏(Sha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Yo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著名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的“二、建筑的构成”一节中说:“建筑是由希腊人称作塔克西斯的法式,称作狄阿忒西斯的布置、比例、均衡、装饰,和称作奥厄科诺弥亚的经营构成的”。(高履泰译《建筑十书》10-11页) (该书大约写于公元前27至前23年间。)在西方人的语汇中,没有“建筑空间”这一概念。对建筑的这种认识,延续并指导西方建筑达2000年之久,成了西方建筑文化的传统和教义。直到现代建筑开始之后,有机建筑的创始人、“举世公认的二十世纪的一位伟大的建筑师、艺术家和思想家”(《赖特》引言)在谈到过这个观念和中国老子的关系时说:“正是老子,在耶苏之前五百年,首先声称房屋的实在不是四片墙和屋顶,而是在于内部空间,这个思想完全是异教徒的,是古典的所有关于房屋的观念的颠倒。只要你接受这样的概念,古典主义建筑就必然被否定。”(《赖特》40页)赖特1941年提出:“内部空间是建筑的主体,房间本身应显露出来,否则建筑物就缺乏现代感”(《赖特》40页)赖特说“原先我曾自诩自己有先见之明,认为自己满脑子装有人类需要的伟大预见”。当然,赖特所说的“古典建筑”是指“西方古典建筑”。 由此可见,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古典建筑观有着根本地不同。 研究或说明这些空间的形成及不同时期的发展,就是《中国建筑历史》。 二、建筑的发展及其发展的原动力: 建筑是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所必需的空间,因此,建筑与人类的这两种生活相关联;两种生活中,精神生活依附于物质生活,生产是物质生活的基础,所以,生产是建筑发展的原动力,而生产中的生产力是建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根据一般公式: 生产力=劳动力(体力和脑力)+劳动工具(包括科学技术) 有什麽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麽样的建筑;这种相适应的特点,贯穿于整个建筑发展的历史过程之中。这就是本课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三、中国建筑历史的分期:与通史的分期相同: ⒈古代史:公元前270 万年─公元1840 年。 ⑴. 原始社会 ⑵. 奴隶社会 ⑶. 封建社会 ⒉近代史:1840年─1949年 ⒊现代史:1949年─至今 附:中国古代通史时序: 原始社会:古猿从思维与制作工具开始,成为人类 旧石器时代:公元前500万年─公元前1万年; 早期:公元前500万年─公元前10万年; 1999年在云南元谋竹棚地区发现500 万年前的古猿人头骨化石;史称:猿人(直立人),打制石

中外建筑史教学大纲

《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外建筑史 总学时数32 讲课30 实 践 2 周 学 时 2 多媒体30 市场调研、考察0 学分 2 习题作业0 作业小结 2 开课单位艺术设计系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 先修课程《环境写生》、《环境艺术设计概论》 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类型素质拓展课(专业限选、 任选) 选用教材1、《中国建筑史》.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第5版1次 2、《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陈志华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4月.第3版1次 主要教学参考书1、《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侯幼彬、李婉贞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1次 2、《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25次 3、《建筑历史》.沈福煦编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1次 4、《外国建筑历史图说》.刘松茯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版1次 5、《外国建筑历史图说》.罗小未、蔡琬英主编.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1次 本课程地位(作用)和任务 中外建筑史是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素质拓展(专业限选、任选)课群选修课,培养学生认识建筑的本质和它的系统结构,它将为今后环境艺术设计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牢固的基础。本课程全面地分析了中国建筑与外国建筑的发展历史,讲授不同时期国内外建筑的特点与风格及建筑的基本词汇与设计手法。对中外建筑的起源与发展概况,对中国古建筑发展、古建筑特征、各建筑类型和国外各历史阶段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风格、建筑流派、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建筑艺术欣赏能力,建立和巩固专业思想,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建筑和建筑设计,提高学生的建筑艺术素养,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认识到“建筑与艺术”是历史的产物,它与所处的社会的政治、地域、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建筑特点。为后续课程建立起比较全面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认识论,为今后的学习和设计创作道路树立正确的理论基础。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章节简介】 绪论 第一节自然条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1、为了抵御严寒,北方的房屋朝向采取南向,以便冬季阳光射入室内。在温暖潮湿的南方,房屋多采取南向或东南向,以接受夏季凉爽的海风,或在房屋下架空干阑式构造,流通空气减少潮湿。;森林地区往往则采用井干式壁体。为了防止野兽也有采用干阑式构造。 第二节中国建筑发展的几个阶段 1、商朝已经有了成熟的夯土技术。 2、北宋随着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该拜年了汉以来历代都城采用的封闭式里坊制度,改为沿街设店。 第三节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一、结构 1、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木结构主要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其中抬梁式使用范围最广。 2、斗栱是在方形坐斗上用若干方形小斗与若干弓形的栱,层叠装配。斗栱最初用于承托梁头、枋头,还用于外檐支撑出檐的

重量,后来才用于构架的节点上,而出檐的深度越大,斗拱的层数也越多。 3、斗栱的发展商末已有,到汉朝大量使用,到唐朝斗栱样式逐渐统一,并用栱的高度作为梁坊比例的基本尺度。后来这种基本尺度发展成模数制,即是“材”。“材”的大小共有八等,而“材”又分为十五分,以十分为宽。这种做法简化了设计手续,可预制加工,提高了施工速度。 4、宋朝以后随着柱身加高,房屋空间的扩大,木构架节点上使用的斗栱越来越少,这种由复杂趋向去简练的过程到明清两代更为显著。 5、穿斗式也是沿着房屋进深方向立柱,但间距小,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数层“穿”贯通各柱。其主要特点是用较小的柱与“穿”,做成相当大的架构。这汇总架构在汉朝已经相当成熟。 6、井干式使用天然圆木或者方形矩形断面木料层层累叠,商朝后期的陵墓已使用井干式木椁。 7、古代木架构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的优点:a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类似于框架结构,建筑物灵活性极大;b便于适应不同气候条件;c又减少地震危害可能性;d材料供应方便。 8、周初有了瓦,战国时代出现花纹砖和大块空心砖,汉代已经有预制配装的空心砖坟墓,且出现了各种花纹的贴面砖(类似瓷砖装饰)。而砖拱结构用于地面早起仅见于塔的局部,至元朝开始

仿古建筑的设计要点

仿古建筑的设计要点 李冲 保定市城乡建筑设计院工程咨询处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何为仿古建筑以及仿古建筑的特点,如何利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来实现古建筑中的各个节点和构件,在仿古建筑的结构设计时应着重考虑的节点。 关键词:仿古建筑;苏式古建;结构设计 Abstract:this article mainly expounds the antique buildings and what 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tique buildings,how to use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to achieve the ancient buildings each node and the component,the structure design of antique buildings should focus on the consideration of node. Keywords:antique buildings;Su shi the lachlan Macquarie;Structure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仿古建筑的概念和特点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建筑和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古老建筑的六大组成。中国建筑文化历史悠远,形成独特,建筑物造型优美,结构严谨,宏伟中不失细腻,庄严中不失优雅。而“仿古建筑”一词正式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但直到上世纪末学术界在理论上的探讨,褒贬不一,可以说它经历了一个坎坷不平的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仿古建筑”与古建筑几乎相同,但它已经完全脱离了具体型式的案臼,如果仅停留在型式上的理解,那么对传统建筑的因袭照搬就在所难免,也是对仿古建筑形式的偏见。所以说对“仿古建筑”一词全面和准确的表述是模仿古建筑设计的外在表现形式。 仿古建筑形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现代建筑材料或传统建筑材料,对古建筑形式进行符合传统文化特征的再创造狭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传统建筑材料,在特定范围内对古建筑的复原,严格讲属于文物修复范畴,本文所论及的只是广义的仿古建筑形式。通俗点讲既是用现代的施工工艺体现古代建筑的外形,而我们知道的由于古代建筑材料和理论的局限性,古建筑并不存在高层结构;故而现今的仿古建筑也以单层和多层为主。众所周知,现代多层建筑多为砌体结构和框架结构。所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应用在仿古建筑中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体现在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并保持构架制原则。为了保护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

南京大学中国古代建筑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前言及绪论 中国建筑历史沿革 1、早期: 萌芽期:夏、商、西周 成型期:东周、秦汉 2、中期: 交融期:魏晋南北朝 成熟期:隋唐、五代、辽、宋、金、元 3、晚期:明、清 4、近现代时期:19世纪中~1949年 (1)祭祀建筑: (2)坛庙形制: (3)宫殿与坛庙的关系: (4)陵寝形制: 建筑形式的多样性 南方气候炎热而潮湿的山区有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 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的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 新疆维吾尔族居住的干旱少雨地区有土墙平顶或土坯拱顶的房屋(密肋平顶),清真寺则用穹窿顶 黄河中上游利用黄土断崖挖出横穴作居室,称之为窑洞 东北与西南大森林中有利用原木垒成墙体的“井干”式建筑 木构架承重的建筑,这种建筑广泛分布于汉、满、朝鲜、回、侗、白等民族地区,是中国使用面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 木构架建筑特点 取材方便,易于加工。 适应性强,使用灵活。 抗震性能优越,结构体系成熟。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 施工简便,速度快、周期短。 便于修缮,易于拆迁。 经济适用,造型优美。 木构架建筑根本缺陷 砍伐林木,破坏自然 受潮虫朽,屡遭火灾 简支梁架,空间不大 穿斗式木构架的特色 穿斗式(或称“串逗”式)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这种木构架方式,广泛应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穿斗式木构架示意图 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 特点是: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 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南北各地宫殿、庙宇、厅堂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抬梁式木构架示意图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 ——前言及绪论 穿斗式与抬梁式木构架比较 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才能使用(如居室、杂屋) ;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南北方的一些庙宇、厅堂中,多混合使用二者 单体建筑构成 喻浩:“凡屋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宋沈括《梦溪笔谈·技艺·木经》。现代说法:台基、墙身、屋顶。 平面以“间”为单位。“间”由相邻两榀屋架构成(四柱为间),由此建筑物的平面轮廓与结构布置简洁明确,只需观察柱网,就可大体知道建筑室内空间及其上部结构的基本情况。 平面、结构、造型三位一体。 结构形式抬梁式、穿斗式、混合式、井干式、拱券式、密肋平顶等。 建筑群组合 院落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院落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 北方有开阔的前院,以求冬天充足的阳光。南方为减少夏日曝晒之苦,庭院常做得很小,称“天井”,还可增强室内的通风效果。 山地建筑,往往无规整、开阔的庭院布置 公共建筑,因大规模活动场面而要求宽宏的院落。 庭院围合方式:1.主房与院门间用墙围合。2.主房与院门间用廊围合,称为“廊院”。 3.主房前东西两侧相对建厢房,前设院墙与院门,称“三合院”。如将前院墙改建为房屋(“门屋”或“倒座”),则为“四合院”。 建筑与环境 相土尝水、卜宅择基 巧于因借、因地制宜 整治环境、诗情画意 趋吉避凶、藏风聚气 建筑类型 穴居、巢居、地面 建筑分类

中国古代建筑电子书一览表

中国古建筑电子书籍书目 1、《营造法式》.jpg陶本 2、《营造法式》.pdg全四册1933年初版 3、《营造法式注释》.pdg—梁思成 4、《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pdf—陈明达【有原书】 5、《营造法式解读》.pdf—潘谷西(部分)【有原书】 6、《营造法式》研究札记.pdf(续一)—陈明达【有原书】 7、《营造法式》图样.jpg 8、《营造法原》.pdf—姚承祖【有原书】 9、《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pdf【有原书】 10、《梁思成全集》.pdf(缺第十卷)【有原书】 11、《清式营造则例》.pdf—梁思成【有原书】 12、《中国古建筑图典》.pdf—林洙 13、《枓栱》—潘德华(部分).jpg【有原书】 14、《工程做法注释》.jpg—王璞子(部分)【有原书】 15、《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pdf【有原书】 16、《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pdf—陈明达 17、《中国木构建筑营造技术》.pdg—马炳坚【有原书】 18、《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pdf—刘大可【有原书】 19、《中国古代建筑史》.pdf—刘敦桢【有原书】 20、《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二卷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有原书】 21、《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三卷宋、辽、金、西夏建筑【有原书】 22、《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四卷:元明建筑【有原书】 23、《中国古代建筑史》.pdf第五卷清代建筑【有原书】 24、《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pdf【有原书】 25、《祁英涛古建筑论文集》.jpg【有原书】 26、《山东广饶关帝庙正殿》—颜华 27、《应县木塔》.pdf—陈明达【有原书】 28、《园冶》【有原书】 29、《中国城墙》.pdf—罗哲文 30、《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pdf 3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pdf—付熹年【有原书】 32、《中国古典园林分析》.pdg—彭一刚【有原书】 33、《中国古建筑构件图典》.pdf 34、《中国古建筑装饰彩绘工程技术》.jpg—速算速询卡【有原书】 35、《中国建筑设计参考资料图说》.pdf—冯建逵 36、《中国建筑史(光盘)参考图》—潘谷西主编 37、《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电子教案 38、《中国塔》.ebook—张驭寰 39、《中国古建筑二十讲》.pdf 40、《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pdf—梁思成 41、《中国清代官式建筑彩画技术》.pdf【有原书】 42、《中国营造学社汇刊》.pdf 精装十一册【有原书】 43、《营造法式初探》.pdf—潘谷西

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建筑历史部分: 原始社会: 长江流域多水地区——巢居——干阑式建筑 黄河流域——穴居——木骨泥墙房屋 青藏高原——碉房 半坡村仰韶文化:房屋平面大都是圆形和长方形。 陕西凤雏原始宫殿——四合院的雏形 龙山文化 战国:高台宫室建筑盛行、筒瓦、板瓦已经广泛使用。 秦朝:阿房宫、秦始皇陵、秦长城。自然山水式园林秦汉时兴起。 汉朝:抬梁式、穿斗式形成,斗拱出现。悬山、庑殿普遍。多层木建筑普遍。西汉也有较多高台建筑。石建筑飞速发展。 主要建筑:东汉高颐阙、东汉幽州书佐秦君墓表、山东肥城孝堂山墓祠 三国、魏、晋、南北朝: 建筑概述: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石窟。自然山水式园林有重大发展。北魏主要建筑: 大兴佛寺、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北魏嵩山寺塔-——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砖石密檐塔) 正定义慈惠石柱(柱顶有小建筑模型,庑殿顶,奇数阶)石柱——墓地象征 建筑细部:人字栱出现——增加了建筑的挑檐 柱础——覆盆式、莲花式 收分——上细下粗 隋唐五代: 历史背景:隋朝全国统一,迎来了又一次复兴;隋文帝后期与隋炀帝前期,国家富足强盛,社会空前繁荣。唐代的各种法制法令、行政机构设置、军队编制等无一不承隋制,就连辉煌的唐长安城,也是承继了隋代的大兴城。隋代开挖的北大运河南起杭州,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南北交流。唐朝以长安为南京,洛阳为东京,而长安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继续经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建筑概况:隋代建筑可以说是南北朝建筑向唐代建筑的转变的一个过渡,它的斗拱还比较简单,鸱尾形象较唐代建筑清瘦,但建筑的整体形象已变得饱满起来。建筑技术进一步发展,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木结构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经定型化。 主要建筑: 赵县安济桥(隋李春) 石拱桥。位于河北赵县洨河上,比欧洲兴建同类的桥早了700多年,在桥梁建筑史上有重要意义。 南禅寺大殿(公元782年)。是厅堂型构架的歇山顶三间小殿。它的立面以柱高为模数,以柱高3倍为通面阔,再按2:3:2的比例分间。大殿是我国最古老的

绪论,建筑史第1章要点与第一次作业

《中国建筑史》 李永春教授 北京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504922664@https://www.360docs.net/doc/443513370.html, 课程说明:《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必修课,考试科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建筑发展的基本过程和成就,掌握不同类型、不同时期、地域建筑的风格特征。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建筑的能力,为后一步的理论学习和建筑设计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学习者丰富对中华建筑历史的了解,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艺术与审美情趣,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主要教学参考书 (一)教材: 1、潘谷西主编:《中国建筑史》(第六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 (二)主要参考书: 1、《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年; 2、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3、刘致平著:《中国建筑的类型与结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李允鉌著:《华夏意匠》,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4 5、梁思成著:《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6、梁思成著:《图像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 7、《中国古代建筑史》(多卷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 8、有关建筑历史与理论的书籍、刊物等。 第0章绪论 0-1 中国建筑史的创始人与贡献 一、向梁思成、林徽因先生致敬 27岁在东北大学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 发现当时中国最早的唐代木构建筑佛光寺; 完成了第一本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中国建筑史》;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和国徽设计清华小组的领导者; 真正具有文化视野的建筑大师。 二、建筑史要研究什么 梁思成曾对他的学生说:“搞建筑史,绝不是等别人把一件古董摆在你面前,让你坐在那儿,慢慢地去品味它。不是这样的,建筑是文化的记录,研究建筑史的人,要能敏锐地区别时代的艺术特点,能感到历史的步伐。” 学习建筑史的目的就是要了解前人的设计观念,从而要建立自己观念。 贺陈词:“就建筑而言,不勤读永远只是图抄公,算不得真正的设计者。勤读的作用在建立观念,在开发思想的泉源,在灵台清明,此之谓潜力。靠着潜力雄厚,才能在图桌上运用自“重现实而轻理念,绝非学问之道,且注定只能在图桌上做唯妙唯肖的效颦”。如,举重若轻。” 历史与历史观

中国古代建筑史总结

中国古代建筑史总结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中国古代建筑史总结 一二章总结 1.中国原始建筑存在着“构木为巢”的巢居“穴而处”的穴居。前者经历了由单树巢、多树巢向干阑建筑的演变,后者经历了由原始横穴、深袋穴、半穴居向地面建筑的演变。 2.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榫卯结构,标志着巢居序列已完成向干阑建筑的过渡。 3.穴居分为原始横穴、深袋穴、半穴居三种类别。 4.西安半坡F1大房子遗址是现在已知的最早的“前堂后室”格局。西安半坡F24中显示出“间”的雏形。 5.辽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属红山文化,国内至今发现的最早的祭祀建筑。 6.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的奠定期夏、商、周三代。选择 7.从夏商都城到东周列国都城,可以看出中国城市的两种形态--“择中型”布局和“因势型”布局均已出现。 8.最早划分为外城、内城、宫城的是河南偃师尸乡沟商城遗址。选择 9.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简答题。默写画简图。 10.陕西岐山凤雏村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四合院,是第一个出现的完全对称的严谨组群,是第一次见到的完整的“前堂后室”格局,是第一次出现的用“屏”建筑,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用瓦建筑。

11.刻在铜板上标志战国时期大型组群所达到的规划设计水平的是战国中山王陵墓兆域图。 12.正式屋顶分为硬山顶、悬山顶、歇山顶、庑殿顶。 三章总结 1.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时两汉时期。 2.明堂、辟雍、宗庙属于礼制类型建筑。 3.木构架的两种形式是抬梁式和穿斗式木构架。 4.中国木构架建筑的体系成熟期是两汉时期。 5.汉代首都是汉长安城今西安。 6.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轮廓规整、功能分区明确,南北轴线非常清晰的都城是曹魏邺城。 7.明堂、辟雍是双重外圆内方格局。 8.春秋战国时期盛行台榭建筑类型,东汉盛行楼阁式建筑。 9.阙盛行于汉代时期、汉代建筑在门前设左右双阙,汉代是建阙的盛期。 10.现存仿木构型的石阙典范是四川雅安高颐阙 11.河南登封少室阙是土石型的典范形象。 12.中国现存最早的建于地上的非地下的房屋形态建筑实物是山东长清县孝堂山石祠。 1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是秦始皇陵。 14.汉承秦制陵山呈覆斗型称为方上。 15.抬梁式构架是中国木构架结构体系的主要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史论文建筑的秩序

中国古代建筑史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的秩序

中国古代社会,统治者为了保证理想的社会道德秩序和完善的建筑体系,往往制定出一套典章制度或法律条款,要求按照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差别,来确定其可以使用的建筑形式和规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建筑等级制度。在中国古代建筑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等级制度造就了中国城市、聚落和住居空间的组织原则。 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制度已经成为当时的根本制度之一,对建筑的类型、尺寸、数量和色彩等方面做出规定。这方面的文献典章保存的比较完整,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重视 建筑体量及其相关方面,对建筑群 组的控制和建筑之间的形态和邻 里关系的重视,对建筑群体各部分 之间的比例关系更加关心和确定, 建筑群体形象更为定形。北京故宫 就在这方面达到了艺术的顶峰,体 量、空间关系推敲十分深入。中国 古代建筑等级制度的发展,经历了 从较粗疏到缜密,从重宗教到偏世 俗,从多象征到更注重美术效果的 诸多转变,其间极大地影响了古建 筑的形态、空间的发展变化。 建筑等级制度的文化内核追求善与美的统一,中国古代建筑布局,是以儒家上下之礼和男女之礼为基本构思,所谓“前朝后寝”,“前堂后室”等。历代对礼制的规定不断引经据典,充实祥化,从而在诸多方面体现了对“礼”、对善与美的统一追求。具体分析,影响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市、聚落的等级和城市内各居住区的等级。《春秋典》中对城市的等级就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城)天子九里,公七里,侯五里,子男三里”。其它典籍中也有类似记载。城市之中,不同的居住区也有不同的等级规定。皇城位于最重要的位置,旁边是贵族区,色彩鲜明,建筑精美。然后围着的是灰暗、低矮的平民区,充分烘托出帝王的尊贵地位。这也体现了《吴越春秋》中“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民”的都城建设思想。 二则是住居空间的等级和秩序化。中国古建筑中单体建筑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功能上、视觉上的要求,而且是依礼仪来设计。《礼记》中对此有多处记载,如堂阶制度,“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诸如此类。在住宅建筑中,建筑因其服务对象的不同,按三纲五常的人际关系展开,相应大小、位置、装饰均不同,使建筑群体得以理想地体现政治秩序和伦理规范。从而在整个组合中,主从区别明确,单一方向的秩序感得到强调。古代中国是一个礼制的社会,建筑的伦理化、秩序化成了建筑设计追求的目标,反过来,其效应又因建筑的礼制化而加强,二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使等级化和礼制化了的建筑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鲜明特色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的构筑方式从一开始就从天人合一的理念出发,并始终认为人不能从宇宙自然中抽离出来,建筑不应该游离于自然之外。所以,中国古代建筑

整理中国古代建筑史_615建筑学基础考试内容范围

中国古 JUNE 2021代建筑 史 整理人尼克 知识改变命运

615建筑学基础考试内容范围 一、公共建筑设计原理部分 1.公共建筑设计与建筑构图的基本原理 2.公共建筑的空间构成与组合基本原理 3.公共建筑技术设计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4.场地设计的基本概念及其一般规定 5.建筑设计内容的图解表达 二、建筑史部分 一)中国建筑史: 1.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各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与主要成就,熟悉中国古代建筑类型、特征与发展概况。 2.熟悉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演变规律,掌握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重点城市建设的实例,针对现存历史城市形态,具备一定的认识和分析批判能力。 3.熟悉聚落的基本概念,掌握传统住宅型制演变及构筑类型的不同特点。 4.熟悉宫殿、坛庙和陵墓建筑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掌握各类空间形制的基本特征及其价值意义,具备一定的认知和分析批判能力。 5熟悉宗教建筑的风格特征和技艺成就,掌握不同类型及其代表性建筑的型态特征,具备一定的认知和分析批判能力。 6.熟悉中国古典园林与风景建设的历史价值及其现代意义,掌握不同类型园林的空间特征及其主题性表达的设计方法,具备一定的认知和分析批判能力。

7.熟悉古代木构建筑的基本特征,掌握古代建筑若干习见的局部形制与构造及其演绎变化情况。 8.熟悉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思维过程及其意匠性表达方法,对传统建筑设计具备一定的认知和评价能力。 二)外国建筑史: 外国建筑史包含:1)《外国古代建筑(十九世纪末叶以前)》,2)《外国近现代建筑》两部分 1.了解外国建筑历史中,各个阶段占主导地位的建筑类型、相应的建筑型制与风格,熟悉相关历史演变进程及其建筑文化与时代的特征,掌握历史建筑的本质和系统结构,及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主要社会功能和流变规律。 2、了解建筑与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熟悉材料、结构技术对建筑型制、风格与城市的选址、规模和布局的相关演变规律,对典型性案例具备一定的认知和分析批判能力。 3.熟悉西方近现代建筑理论与思潮的演变历程、建筑成就及思想内容,掌握建筑设计的一般性原则和基本方法,对代表性建筑师及其建筑创作,具备一定的认知和分析批判能力。 4.了解多元化时期不同的建筑思潮及其流派,熟悉相关演变机制,掌握正确的历史观和建筑价值观,正确认识建筑、建筑学与建筑创作的辩证关系。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弗莱切尔建筑史》 ?1896年第一版,并未涉及西方以外的建筑文化,仅仅将正统的西方建筑文化为主线, 以“历史性风格”为主题,从埃及、希腊、罗马到中世纪、文艺复兴等一一论述。 ?1901年出版第四版,由小弗莱切尔编写,将当时已经成为热点的印度、中国、日本、 中美洲等非欧洲建筑文化列入,定义为“非历史性风格”。 ?著名的“建筑之树”正是首次出现在这一版当中,一直持续到第16版。 ?1961年,由考丁雷教授编写了第17版。 ?在体例上虽然仍然保留原来的两大部分,但是以“东方建筑”(Architecture in the East) 替代了“非历史性风格”(The Non Historical Styles),以“古代建筑和西方的继承和发展” (Ancient Architecture and the Western Succession)替代了“历史性风格”(Historical Style)。考定雷教授明确的指出:“以往版本第二部分的总题目(非历史性风格”是不合适的;东方的建筑应该和西方的建筑同样历史性的。” ?“建筑之树”被取消。 ?随后1975年的第十八版和1987年的第十九版,都在体例上有了进一步的改进;取消了 东、西两大部分的布局,以全球性的眼光,将各个建筑文化体系按时间分为章节来论述。 ?并请各个国家的有关专家撰写相应的章节,如中国清华大学的郭黛姮教授和同济大学的 吴光祖教授。 ?1996年又出版了庆祝该书一百周年的第二十版,在第十九版的体例基础上更进一步的 扩充了内容。 ?从《弗莱切尔建筑史》的再版变更,我们可以看到西方的建筑历史学家对非西方的建筑 文化有一个认识的过程,从无知和偏见到客观和全面。 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研究历程 ?第一阶段: ?梁思成、刘敦桢、朱启衿等 ?历史使命感+民族自尊感,“中国人研究中国的建筑”、“中国的建筑教学不能只用外国 的教材”,深厚的国学根基+西方的科学方法,深入实地调查研究,从史料的收集、艺匠的寻访到制度的探索、“天书”的破译等。基本建立了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头绪和体系(通史)。 ?主要成果: 《营造学社汇刊》、《梁思成文集》、《江南园林志》童寯、《营造法源》姚承祖、《中国民居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中国建筑类型和结构》刘致平、《中国伊斯兰教建筑》刘致平、《工程做法注释》王璞子 ?第二阶段: ?继承成果,并向纵深发展,由“通史”的研究转向专题研究,建国之前就已经开始,建国 之后更取得了较大进展,并在文革之后得以继续发展,广为开拓。 ?专史研究——技术史、断代史、城市史 ?类型研究——住宅、园林、宗教建筑、民族建筑、书院、长城等 ?专题方面——文物保护、防灾、风水、匠师等 ?近代史研究 ?主要成果:

中国古代建筑史复习资料

1、《兆域图》 1977 年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王陵中发掘的一幅陵区图,以金银线镶嵌于铜板。兆域——墓地。该图按比例正投影绘制,是我国第一幅建筑总平面图。 2、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匠人营建的王城,九里见方,每面城垣开辟三座城门。城内辟有九条南北方向的道路与九条东西方向的道路,每条道路可以走九辆马车。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寝宫,后面是市场和民居,朝廷宫室和市场占地一百亩。 3、辟雍 周天子的大学,位于城郊,圜如壁,周水。与明堂一起失传。汉以后与明堂概指礼制建筑。 4、明堂 古代帝王所建最隆重的建筑物,用作朝会诸侯、发布政令、秋季大享祭天,并配祀祖宗。5、黄肠题凑 代陵墓的最高制式,黄肠——柏木段,题凑——排成箱体结构 6、抬梁式木构架 春秋时完成,沿进深方向布置石础,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立瓜柱,架短梁,最上是脊瓜柱,构成一屋架;在屋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系柱顶,梁头与瓜柱顶做横向的檩,檩上承受椽子和屋面,使屋架完全连成一个整体。 7、穿斗式木构架 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的一个整体框架。这种木构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8、井干式结构 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结构。这种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井干式结构需用大量木材,在绝对尺度和开设门窗上都受很大限制,因此通用程度不如抬梁式构架和穿斗式构架。中国目前只在东北林区、西南山区尚有个别使用这种结构建造的房屋。 9、九脊屋顶 即歇山顶。用于殿阁则称九脊殿,用于亭榭、厅堂则称厦两头造。 10、四阿屋顶 即四面坡的庑殿顶,宋代称四阿顶,或称五脊殿。 11、栌斗 一组斗栱最下面的构件,或称大斗、坐斗。 12、叉手 脊桁两侧的斜杆,用以固持脊槫,其形状犹如侍者叉手而立,故名。多见于唐、宋、元、明的建筑上。 13、托脚 宋代建筑上各槫均用斜杆支撑固持。其中支撑脊槫的斜杆称为叉手,其余的称为托脚。14、华栱 宋式斗栱上外跳之栱。 15、卷杀 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做弧形(其轮廓由折线组成),形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称为卷杀。“卷”有圆弧之意,“杀”有砍削之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