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法国咖啡馆文化

浅谈法国咖啡馆文化
浅谈法国咖啡馆文化

目录

引言 (1)

一、咖啡馆在法国的出现 (1)

(一)关于咖啡 (2)

1. 咖啡的传说 (2)

2. 咖啡的培植 (2)

(二)法国咖啡馆的历史 (2)

(三)咖啡馆在法国的形成 (3)

二、咖啡馆文化在法国的发展 (4)

(一)咖啡馆:百姓的公共客厅 (4)

(二)咖啡馆:人民的议会 (4)

1. 咖啡馆中的“政治家” (4)

2. 酝酿法国大革命的咖啡馆 (5)

(三)咖啡馆:法兰西思想的摇篮 (5)

(四)咖啡馆内的启蒙之声 (6)

(五)咖啡文人的聚集地 (6)

1. 艺术家的灵感源泉 (6)

2. 宁静的创作氛围 (6)

3. 艺术家的收容地 (7)

4. 艺术家的作品 (7)

三、法国咖啡馆的现状 (7)

结语 (8)

参考文献 (8)

浅谈法国咖啡馆文化

学生姓名:指导老师:

内容摘要法国咖啡馆是法国文化的一个象征,其形成的独有的文化内涵和魅力深深影响着法国,从法国第一家咖啡馆普罗科普诞生开始,咖啡馆在法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就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法国咖啡馆在法国不同历史的时期有着相当之重要的角色。启蒙思想时期,众多启蒙学者是在咖啡馆里构思完成了《百科全书》;大革命时期,众多的革命家在咖啡馆里发表激情澎湃的演说,鼓励人们推翻当时的王权;20世纪开始,众多的作家、画家和艺术家们在咖啡馆里完成他们的著作。21世纪后,法国的咖啡馆逐渐被一些新的娱乐场所代替,但因为其自身的历史感,仍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前去探索欣赏。

关键词法国咖啡馆文化

引言

咖啡桌上有哲学,咖啡馆里有沧桑,咖啡壶里煮的是沉浮,咖啡杯里盛的是梦想。有人说,咖啡以一种最沉默的温柔,却最无从设防的方式,改变着历史。不仅如此,咖啡还改变和记载着创造历史的普通人们的生活与情感。

凡是到过巴黎的人都说:“巴黎有三绝:鲜花、博物馆和咖啡馆。”[1]巴黎被人们誉为“花都”,从屋顶上和窗台上爬下来的,从墙上爬上去的,以及家家户户的屋前屋后,无不见缝插针地种满了鲜花。巴黎也是文物荟萃之地,卢浮宫的宝藏是举世无匹的。可是,如果没有巴黎那600多家的咖啡馆,巴黎就不成其为巴黎了。咖啡馆是法国及其周围国家的上层社会的文人雅士聚会谈天的场所,许多法国文学作品都是在咖啡馆中完成的。政客们拉选票,也要到咖啡中去动员,有些人谈生意,与国外要人见面,也罢咖啡馆作为首选地点。总之,它们是包罗万象的公关场所。

在很多的法国影片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大大小小的咖啡馆和露天咖啡座点缀在法国的大街小巷,法国人在其间悠闲自在地喝着咖啡,聊着天,读书或者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咖啡馆作为一种休闲公共场所,成为了法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随着法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法国的咖啡馆文化日趋成熟。那么咖啡馆文化在法国是如何出现、发展的呢?

一、咖啡馆在法国的出现

在咖啡还没有风靡欧洲之前,沙龙,如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的文学沙龙,在欧洲盛行,但是沙龙只对那些有声望的人、上流社会的人、艺术家、作家、律师开放。因此沙龙将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很明显的区别开来。

1

(一)关于咖啡

1. 咖啡的传说

有关于咖啡由来的传说有好几种,其中较为人熟知的是牧羊人的故事:根据罗马一位语言学家罗士德·奈洛伊(1613-1707)的记载:大约纪元六世纪时,有位阿拉伯牧羊人卡尔代某日赶羊到伊索比亚草原放牧时,看到每只山羊都显得无比兴奋,雀跃不已,他觉得很奇怪,后来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这些羊群是吃了某种红色果实才会兴奋不已,卡尔代好奇地尝了一些,发觉这些果实非常香甜美味,食后自己也觉得精神非常爽快,从此他就时常赶着羊群一同去吃这种美味果实。后来,一位回教徒经过这里,便顺手将这种不可思议的红色果实摘些带回家,并分给其他的教友们吃,所以其神奇效力也就因此流传开来了。[4]

2. 咖啡的培植

“咖啡”一词源自希腊语“Kaweh”,意思是“力量与热情”。咖啡树是属山椒科的常绿灌木,日常饮用的咖啡是用咖啡豆配合各种不同的烹煮器具制作出来的,而咖啡豆就是指咖啡树果实里的果仁,再用适当的烘焙方法烘焙而成。有人说,咖啡以一种最沉默的温柔,却最无从设防的方式,改变着历史。不仅如此,咖啡还改变和记载着创造历史的普通人们的生活与情感。大约从17世纪起,西方开始真正认识咖啡。经过300多年的时间,人们对这种风味特殊的饮品欲罢不能,咖啡从上流社会的装饰演变成百姓生活的必需品,形成了生活中“朝也咖啡,暮也咖啡”的习俗。

咖啡这植物的起源可追朔至百万年以前,事实上它被发现的真正年代已不可考,但所有的历史学家似乎都同意咖啡的诞生地为埃塞俄比亚的咖发(Kaffa)地区。

但最早有计划栽培及食用咖啡的民族则是阿拉伯人,且咖啡这个名称被认为源自于阿拉伯语“Qahwah”——意即植物饮料。最早期阿拉伯人食用咖啡的方式,是将整棵果实(Coffee Cherry)咀嚼,以吸取其汁液。其后他们将磨碎的咖啡豆与动物的脂肪混合,来当成长途旅行的体力补充剂,一直到约公元1,000年,绿色的咖啡豆,才被拿来在滚水中煮沸成为芳香的饮料。又过了三个世纪,阿拉伯人开始烘焙以及研磨咖啡豆,由于可兰经中严禁喝酒,使得阿拉伯人消费大量的咖啡,因而宗教其实也是促使咖啡在阿拉伯世界广泛流行的一个很大的因素。

咖啡以“阿拉伯酒”的名义,经由威尼斯及马赛港逐渐的传入欧洲。欧洲人喝咖啡的风气,是17世纪由意大利的威尼斯商人在各地经商中渐次传开,在威尼斯出现了欧洲第一家的咖啡店(Bottega del Caffe)。四百年来,咖啡的饮用习惯不仅由西方传至东方,甚至俨然成为锐不可当的流行风潮。

在找寻咖啡的漫漫旅途上,我们可以感受到难以尽数的人们热情与冒险的罗曼史。这些美好的传说寄托着一种情感,一种愿望,更是一种人文观念中根深蒂固的“英雄主义”历史观的反映。

(二)法国咖啡馆的历史

欧洲的第一家咖啡馆于1650年在英国牛津大学建立,咖啡馆随之在伦敦风起云涌,很快变成了“公开的思想交流地”,类似今天的论坛BBS,可以说,在现代印刷业发展之前,咖啡馆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媒体沙龙的作用。

1669年,咖啡被法国人了解。咖啡馆对法国最大的影响应该是体现在法国大革命上,看过《悲惨世界》的人大概还记得起义者们就是在咖啡馆里策划革命的吧。大革命的风潮过去之后,咖啡馆又摇身一变,成了艺术青年聚集地。以前看的《莫奈与印象派》和《毕加索传》里,不止一次提到巴黎的蒙马特区咖啡馆;与之齐名的,是拉丁区咖啡馆,这是作家、诗人和哲学家最爱去的地方,比如海明威、萨特和贝克特等人,巴黎第一家咖啡馆普罗科普也在拉丁区。

咖啡馆是典型的布尔乔业产物,它是城市的公共场所,它在自己的宅地大宴宾客与贵族划清界限;它提供的是提神的饮料,装潢考究而不奢华,整洁有序,用书架、镜子、镀金框的绘画和优质的家具来装点,和劳苦大众罐啤酒的地方的吵闹、阴暗、肮脏形成鲜明的对比。

不过,咖啡馆最重要的作用还是一个信息交流场所。在那里可以看到新出的小册子和“新闻纸”、广告、传单、商店价目表、股票行情报单,得到最近的商业信息、以及商品价格、流行的政治传言、

2

科学的最新进展、文学艺术流派的衍变;在那里也可以听科学讲座,进行商务谈判。在实行门牌编号和邮递之前,很多人用咖啡馆作为通信地址,邮递员的前身们则在各家咖啡馆之间跑来跑去传递消息。

咖啡馆也可以举行科学讲座,甚至进行科学试验。咖啡馆的作用中比科学文学和商业交换功能更具有争议性的是其潜在的政治异议中心的作用。

咖啡馆的最突出处,是使原来上层社会封闭的沙龙生活走上了街头,在许多城市,它曾是最早的市民可以自由聚会的公共社交场所。人们在这里读报、辩论、玩牌、打桌球……著名的“咖啡馆作家”宣称自己的终身职业首先是咖啡馆常客,其次才是作家,去咖啡馆并不是为了喝咖啡,而是他们的一种存在的方式。从个性解放的自由旗帜卢梭、伏尔泰到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都有自己固定聚会的咖啡馆。比如现实派小说的奠基人狄更斯、以批判风格著称的作家巴尔扎克和左拉、毕加索、直至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一连串辉煌的名字,则把欧洲近代数百年的文化发展史大写在不同咖啡馆的常客簿上。

(三)咖啡馆在法国的形成

17世纪末的巴黎,民众的生活形态悄悄地起着一些变化。在这个时期,巴黎人原有的条顿族或法兰克人的个性似乎消退了,他们像米兰或马赛的居民一样,养成了一种参加庆典或是年度市集的街头生活品味。当这种参加特定活动的兴趣成为巴黎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新兴的咖啡饮料也就跃出了贵族豪宅的藩篱,成为街头商店贩售的饮料,并且在巴黎创造出一座座新的谈话空间,迎接着下一个世纪的理性与激情。

一个多世纪以前,巴黎还没有咖啡馆,当时巴黎流行的聚会场所是小酒馆(le petit bistro),意即“公共聚会场所”,那是个灯光幽暗,空气混浊,嘈杂之声不绝于耳的三教九流之人的集聚场所,上层社会的人是绝对不涉足的。

Le Procope咖啡馆是巴黎第一家开张的咖啡馆,据说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家咖啡馆,后者是否真实有待考证,但伏尔泰在巴黎写作时最爱到Le Procope来,并且每天都要喝上40杯咖啡;拿破仑仍是一名年轻军官时,曾在这里因没钱买单而留下军帽做抵押品;还有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思想家卢梭、世界第一部百科全书的作者狄德罗曾在这里写下了影响欧美革命和社会发展进程的著作。法国大革命三巨头罗伯斯皮尔、丹东和马拉也曾在此同其他革命者畅谈变革社会的理想,描绘自己心目中的蓝图。这些光辉灿烂的名字常能使我们在交错的时空中多多少少追寻到流逝岁月的踪迹。总之,自1686年这家名叫Le Procope,巴黎最古老的咖啡馆的出现,渐渐地改变了巴黎人的生活。

随之,咖啡馆零零星星地出现在法国。据记载,法国最早的咖啡馆出现在马赛。克里斯托佛·拉非布尔(Christophe Lafébure)在书中描写道:“马赛,1644 年的一天,一艘船入港停泊。这艘船是从土耳其返航的。一位商人站在甲板上,急切地想上岸。船员们行动起来,将货物卸到岸上。从这位商人的眼中,可以看出他的精明能干。他自信地说:‘这种新的饮料,将会给我带来财富。’他带回来的正是咖啡豆和制作咖啡所必需的器具。”[7]

但是真正的法式风格咖啡馆的建立始于1686年,意大利人弗朗西斯科?柯泰利(Francesco Procopio dei Coltelli)在老法兰西喜剧院路(rue de l’Ancienne Com édie)开设了一家截然不同的群众聚集场所,他以凡尔赛内宫的装潢为蓝本来装修馆子,用挂毯来装饰墙壁,又装上镜子和水晶吊灯,看上去就是气派豪华的小皇宫。由于咖啡是法王路易家族宫廷中最流行的饮品,因此就将这个公共聚集场所命名为“咖啡馆”。起名为普罗科普咖啡馆(Café Procope)。1689 年,法兰西喜剧院(Comédie Fran?aise)在普罗科普咖啡馆对面落成启用;拉辛(Jean Racine 1639-1699)的《费德尔》(Phèdre)以及莫里哀(Molière 1622-1673)的《没病找病》(Le Malade Imaginaire)在法兰西喜剧院举行开幕演出,使得普罗科普咖啡馆成为巴黎城内文学家、剧作家以及演员们经常出入的地方。在戏剧两幕之间的休息时间或者在表演之后,喜剧演员们、编剧们、贵族和富有的资产阶级都聚集到这家咖啡馆。[5]当时它在巴黎社交场所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3

有趣的是,咖啡馆竟然也有专业化的分工,咖啡馆的常客来自整个广义的“有闲阶级”,三教九流,各据一方,在形形色色的咖啡馆和缭绕的烟雾里寻找乐趣和知己。“绅士咖啡馆”、“画家咖啡馆”、“记者咖啡馆”、“音乐咖啡馆”、“大学生咖啡馆”、“议员咖啡馆”、“工人咖啡馆”、“演员咖啡馆”、“心理学家咖啡馆”等等五花八门,各有各的气氛和风格。也可以这样说,咖啡馆—欧洲文明史的见证……甚至可以这样说,是咖啡馆所形成的环境孕育了许多欧洲文化。

二、咖啡馆文化在法国的发展

自十七世纪起,咖啡馆在法国首都出现并取得成功,各式的咖啡馆在整个法国如雨后春笋一般地开张了。从表面上看,这些咖啡馆和小酒馆、饭馆一样,只不过是一些消费场所。但是实际上,大大小小的咖啡馆促进了社会多样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伴随着咖啡馆数量在法国的飞速增加,以及它在法国人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咖啡馆文化也在逐渐的形成。

(一)咖啡馆:百姓的公共客厅

法国人交流思想的地方有三处:一曰教堂,二曰沙龙,三曰咖啡馆。

教堂是西方世界最古老的聚会场所。虽然许多信仰天主教的法国人还保留着每周去教堂礼拜的习惯。但是,现代生活,使很多年青人都难以适应这一传统。“沙龙”一词源于法文的译音,原意是指贵族家的客厅。封建时代,沙龙曾是达官显贵们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爱的地方。现代社会,沙龙作为交流思想的场所发展了,并且已从西方扩展到东方,但是,它在大多数情况下未脱附庸风雅人士聚会之嫌疑。至少,它是属于文人雅士们的,与普通老百姓无缘。而咖啡馆的出现,为各社会阶层的人提供了一个公共沙龙。列翁·都德被誉为对巴黎每一块石头都了如指掌,他曾言,咖啡馆较之沙龙更是法国人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地方。

在法国,咖啡馆不是属于少数人的,它是属于每一个法国人。那是每一个法国人,包括街头流浪汉都可以花上几个法郎就有权利去的地方。因此,它比沙龙更具普遍的意义。咖啡馆对法国人来说一直是生活中最熟悉、最亲切的角落。

法国人,不论其性别、年龄、职业,都喜欢在咖啡馆里逗留:在乡下,农民们以前的生活节奏完全都是按照农活的劳作时间进行。当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了咖啡馆,他们常常在闲余时间聚在咖啡馆:“有的人规律性地去咖啡馆是为了和老朋友碰面,有的人去那里是为了玩游戏。还有人是为了去找到志同道合者聊聊自己满腹的政治观点。最后,一些单身汉们,为了节省灯油钱、取暖的煤炭费以及报纸费来这里打发时间。”[2]

从巴黎到外省,从闹市到僻静的小巷,从大都市到小村镇,到处都有数不胜数的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咖啡馆:有上流社会式的,也有乡村式的;有知识型的,也有艺术型的;有热烈的,温文尔雅的,也有平和的,或者抑郁的。许多咖啡馆还都有露天咖啡座。在不同时间进入不同的咖啡馆,可看到各式各样、变化万千的景象,从中可获得丰富、多样的体验和感受。在咖啡馆里,人们可以什么都讨论,也可以什么都不聊。人们的话题包罗万象:感情、工作、体育、电影、邻居,所有跟生活有关的话题。“在咖啡馆,人们总是聊很久。人们在咖啡馆既可以找到片刻的宁静,又不会觉得寂寞。人们去咖啡馆可以获得与外界交往和交流的乐趣。推开门,点一杯咖啡,就可以融入到人群之中了。”咖啡馆可以说是法国社会的缩影,真切地反映出了法兰西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咖啡馆:人民的议会

1. 咖啡馆中的“政治家”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咖啡馆的柜台就是人民的议会。”这句话明确地揭示了法国咖啡馆和法国人政治生活的紧密联系。事实上,在法国,咖啡馆不仅仅是娱乐和休闲的场所,而且也是大众聚在一起表达自己政治观点的地方。

所有人,无论他的社会地位如何,也无论他属于哪个党派,都可以在一种自由、热烈的气氛中4

自由发言。在咖啡馆里,各类的报纸可供客人免费翻阅。激进派们一边阅读着报道时局的头版头条或者是政治措施,一边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政客们也常常造访咖啡馆,在那里,他们可以聆听各种意见。出版界的记者们,也常去咖啡馆,他们在这里获得新的消息、期待一次有趣的访谈或者就坐在咖啡馆修改、编辑文章。

各种有争议的观点在咖啡馆得到传播。这里是反对党人的聚集地。因为匿名,这些反对党人可以无所顾忌地对当权政府发表激烈的言论。有的时候,一场讨论会可以在人群中引起极大的反响。在咖啡馆里,人民反思时政;在咖啡馆里,革命思想的火花得以绽放。咖啡馆与法国人政治生活的紧密联系,我们可以在孟德斯鸠1721 年的作品里找到印证:“如果我是这个国家的君主,我就要关掉咖啡馆,因为这些地方很容易让人们的头脑发热。我宁可看到他们在小酒店里喝得醉醺醺的,至少他们不会做出对自己有害的事情,但是咖啡带给他们的狂热,对国家的未来而言,会让他们变得危险。”[9]

2. 酝酿法国大革命的咖啡馆

还是以普罗科普咖啡馆(Café Procope)为例。这家咖啡馆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成为了革命的加速剂。在十八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三位关键人物罗伯斯庇尔、丹东和马拉是这家咖啡馆的常客。他们在那里宣扬革命思想并且在那里讨论革命事宜。他们的“信徒”们也成为这里的常客。

事实上,巴黎所有的咖啡馆在法国大革命前夕都是相当活跃的,尤其是皇家宫殿回廊下的咖啡馆,更是呈现出一片奇特惊人的景象。来到这儿的人们不仅将咖啡馆挤得水泄不通,一些满怀期待的群众,更是挨在窗边门外聚精会神地聆听辩论家的演说。咖啡馆里的辩论家往往不是站在椅子上就是跳到桌子上对群众高谈论阔;他们的激昂演说,也常在几个小时之内就传遍全巴黎,引起议论纷纷。以出身记者兼小册子作家的德穆兰(Camille Desmulins)为例,他那充满改革狂热的思想,使他不断公开地在佛伊咖啡馆里从事演说,鼓励巴黎人民起义推翻当时的王权。

除了普罗科普咖啡馆,好多政治和历史运动都和咖啡馆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我们可以说,每家政治咖啡馆都有它固定的客人:丹东派常去德吉贝尔咖啡馆和夏赫邦吉耶咖啡馆(le Guibert et le charpentier);奥尔良党人是南锡咖啡馆和雪佛利尔咖啡馆(le Nancy et le Chavelier)的常客;保皇党人则常聚集在米拉波咖啡馆(le Mirabeau);正统派党人则选择德斯玛尔咖啡馆(Desmare)。

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在一些咖啡馆里找到这一政治特征的痕迹:议会大厦旁的咖啡馆里常常会看到国民议会议员们的身影;热衷政治的法国一般民众也常聚集在咖啡馆里谈论政治。与大革命时期不同的是,人们对政治话题的讨论不再那么热烈激昂,而是在一种很平静轻松的气氛中展开的。

(三)咖啡馆:法兰西思想的摇篮

法国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火花是从咖啡馆中迸发出来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发源于启蒙学者们在咖啡馆的高谈阔论,并由此向全世界传播。伏尔泰、卢梭、狄德罗及百科全书派学者们就是在“普罗科普咖啡馆”里决定,以人文和科学精神向中世纪神学和蒙昧传统挑战。[3]巴黎的“普罗科普咖啡馆”具有其他咖啡馆无法企及的光荣历史,它招待过法国摄政时期的名流贵妇人,大革命时期的雅各宾派政治家丹东、罗伯斯庇尔,复辟时期的浪漫派诗人缪塞。普罗科普咖啡馆几经荣衰,历经坎坷,今天依然存在,它坐落在巴黎草地圣日耳曼街区一条狭窄、阴暗的小街上,成了巴黎的文化遗迹之一。

当然,咖啡馆的政治全然不同于贵族沙龙或歌剧院包厢的政治。法国大革命时期,贵族和保皇派也曾聚集在咖啡馆中散布谣言,蛊惑人心。革命家马拉对此非常不满,曾一度想取缔咖啡馆。幸亏他没有这么做,否则,这将是法国咖啡馆历史上一个抹不去的污点。

据说,第二帝国时代,法国政治家甘必大曾在咖啡馆里联络新闻界朋友和其他同志,共同拥立共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政治家克莱门梭曾活跃在蒙马特尔高地的咖啡馆中,与文人画家们相交甚欢,并因此而赢得各界社会进步人士青睐,荣登法国总统宝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虽然德国盖世太保严加控制,但是,巴黎和各大城市的咖啡馆仍然堂而皇之地成为抵抗运动的首要联络

5

点,法国人之善于周旋和不乏精明,由此可见一斑。

在现代社会里,咖啡馆早已没有旧时代的政治密探了,与此同时,咖啡馆政治也式微了。

(四)咖啡馆内的启蒙之声

18世纪,位居欧洲文化发展中心地位的法兰西,因为社会上所存在的各种形态之聚会场所,织就出一张错综复杂又四通八达的文化传播网,法兰西所发生的文化事件迅速地感染欧洲各地;而当时的启蒙作家与思想家,则是这张文化传播网的中枢。这些启蒙哲士透过各种交流的方式,与巴黎、外省甚至整个欧洲的进步人士结盟,形成一个以传播科学及理性为宗旨,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文化共和国”。

然而在这股文化气氛中,巴黎咖啡馆的兴起与林立,为“文化共和国”里的文人哲士提供了一个发挥的空间。启蒙作家们,有时在咖啡馆里伏案疾书,有时则是在咖啡馆里回响着理性与激情的声音,然后透过出版与传播,激荡出时代的巨变。

普罗科普咖啡馆见证了整个启蒙运动的历史,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启蒙大师的摇篮,在18世纪经常光顾普罗科普咖啡馆的文人中,我们可以发现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72-1778)、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1784)和博马舍(Baumarchais,1723-1799)等一连串响亮的名字;“百科全书派”的领袖狄德罗(Diderot)和达朗贝尔(d’Alembert)正是在这里推出了第一部《百科全书》。[6]

除了普罗科普咖啡馆以外,塞纳河右岸,皇家宫殿区内的摄政咖啡馆(Caféde la Régence),在启蒙时代则是一家以静谧及沉思闻名的咖啡馆。法兰西小说家勒萨日(Alain Ren

LeSage,1688-1747)整日在此创作,偶尔想要享受片刻宁静的卢梭,也会造访此家咖啡馆。

(五)咖啡文人的聚集地

在法国大革命结束之后,法国咖啡馆推动了文化、文学和绘画的发展。在这个和平时期,这些创造性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而咖啡馆也成为了艺术创作地。小说家、剧作家、诗人、编辑、绘画家还有音乐家都将咖啡馆作为他们的“第二个家”。在香榭丽舍大街上、蒙特马特高地区内、还有蒙特巴纳斯区内营业地咖啡馆,深受这些艺术家们的欢迎。

1. 艺术家的灵感源泉

这些咖啡馆成为了艺术家们灵感的源泉地。在“公共沙龙”的咖啡馆,作家可以遇到各类的人,他们观察咖啡馆里的客人,试图去了解这些人的个人经历,为自己的创作准备素材。咖啡馆中的景象给创作者们以灵感。海明威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铃鼓咖啡馆(Café du Tambourin)的小圆咖啡桌旁度过的:“这是一个令人愉快的咖啡馆,干净、热情而且好客。我将我的破伞晾起来,将我的旧毡帽挂在长椅上方的挂衣钩上,点上一杯牛奶咖啡。服务生给我端来咖啡,我从我上衣的口袋里掏出我的本子、笔,然后就开始写作。”

2. 宁静的创作氛围

艺术家们也可以在咖啡馆里寻找到创作所需的那份宁静。当他们开始新的作品时,他们需要在喧闹的气氛中的一份宁静。正如一位音乐家所说:“我常来这里写歌。我喜欢在这里找到一个宁静的角落,这样我可以思考,因为我是音乐家、艺术家、作曲者。我喜欢独处,我不喜欢太靠近人群,但是我也不喜欢太远离人群。所以,我来咖啡馆了。”这也是两位著名的作家:让?保罗?萨特和西蒙娜?波伏娃选择花神咖啡馆(Café de Flore)作为他们的“办公室”的原因了:“我们俩完全就待在这家咖啡馆了:从早上九点到十二点,我们在这里写作,然后我们去吃中饭,下午两点我们又重新回到这里,和我们的朋友们聊天一直到晚上八点。晚饭后,我们在这里会见预约的客人们。这可能对你们来说显得有些奇怪,但是我们在花神咖啡馆就像在家里一样。”除了这两位文学巨匠,在十九世纪末,查理?莫哈(Charles Maurras)就在这里写出《在花神的标志下》(Sous le signe deFlore)一书;在1913 年,阿波利奈尔(Guillaume Apollinaire)将咖啡馆的一楼改成编辑室:《巴黎之夜》(Les Soirées de Paris)文学期刊就在这里问世;莱昂-保尔?法尔格(Léon-Paul Fargu)

6

每天都要在“花神”待上一到二个小时进行创作。

3. 艺术家的收容地

咖啡馆也是艺术家们的收容地。许多的艺术家在成名之前都是穷困潦倒的,但是无论他们是谁,成名的或者贫困的艺术家,都可以进入咖啡馆。客人只需支付少量的钱,甚至可以分期支付一杯咖啡的费用:“李必庸(Libion),圆亭咖啡馆(la Rotonde)的老板,还会接待那些身无分文的艺术家们;即使有人偷偷地拿走遗忘在柜台上的羊角面包,这位老板也会装作什么都没有看到。”[10]

4. 艺术家的作品

某些法国的咖啡馆还是艺术家们的小型作品展览厅。他们为艺术家们提供展出新作的场所。当艺术家还没有成名的时候,他们没有钱在画廊里展出自己的作品。但是在一些咖啡馆,特别是拉丁区内的咖啡馆内,老板允许艺术家们将新作挂在墙上做装饰。因此画商们也会常到这些咖啡馆里寻找好的作品。

此外,有的咖啡馆还设立了自己的文学奖项。每年,双叟咖啡馆(les Deux Magots)、丽普咖啡馆(la Brasserie Lippe)还有花神咖啡馆(le Flore)都会颁发文学奖,为的是奖励并鼓励年轻作家们。现在,这些文学奖成为了法国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三、法国咖啡馆的现状

法国有句谚语:“如果哪天少了奶酪,那天就没了阳光。”[8]而对法国人而言,如果哪天他们的生活里少了咖啡,那他们一定会比没了阳光和奶酪还要无精打采。

在法国,如果没有咖啡就像没有葡萄酒一样不可思议,法国人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咖啡。咖啡对他们来说不只是一种饮品,它隐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遍布城市与乡村的咖啡馆是法国生活方式的一种标志。法国人的血管中流淌着拉丁民族热烈奔放的血液,他们崇尚的自由、平等、博爱常被浓缩在这不足百米见方的咖啡馆中。

巴黎的咖啡馆是最有人情味的地方,那些穷困的艺术家在这里买上一杯咖啡,就可以从白天坐到深夜,这里既温暖又安全,还可以写作画画。巴黎的咖啡馆是仁慈而宽容的,它从来不会因为你只喝一杯咖啡就催你早早离开,只要你愿意,凭着一杯咖啡,你可以一直待下去,这一传统一直沿袭至今。今天的巴黎仍然到处都是这样的咖啡馆,林立在街边,随处可见。塞纳河蜿蜒穿过巴黎市中心,河右岸是繁华的金融贸易消费区,左岸是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的拉丁区,那里集中了众多的咖啡馆、书店、画廊、美术馆和博物馆。

在法国约17万座的咖啡馆中,不乏气派堂皇或古朴典雅者。尤其在巴黎,一些咖啡馆本身就是颇富历史传奇的名胜。在中世纪旧王朝时代,法国文化生活的重心是在宫廷。而到了18世纪的启蒙时代,文化重心开始转移到各种沙龙、俱乐部和咖啡馆。

巴黎拉丁区的普罗科普咖啡馆就与200多年前影响整个世界的法国大革命联系在一起。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伏尔泰、卢梭、狄德罗,以及大革命三雄罗伯斯比尔、丹东和马拉等,都是这里的常客。当年,伏尔泰的几部著作、狄德罗的世界首部百科全书等都曾在这里撰写,还有大革命时具象征意义的红白蓝三色帽也在这里第一次出现。革命爆发的前几年,这里一直是热血沸腾、孕育风暴之地。据说发迹前的拿破仑也曾来此,还因喝咖啡欠账留下了军帽。后来,这里又是一流作家、演员、绅士、淑女们聚会漫谈的社交场所,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雨果、巴尔扎克、乔治?桑、左拉等,后来还以咖啡馆的名字创立了文学刊物《普罗科普》。

因此,现在馆内保存下来的传统装饰、古董摆设以及各种文物特别丰富,馆内的格局与景物似乎都没有因时代的变迁而“焕然一新”,顾客仍旧是喜欢它的古典。

直到今天,巴黎仍有不少咖啡馆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如在巴士底广场附近的“灯塔咖啡馆”,就常有文人骚客济济一堂,谈论的还多是严肃的哲学论题。主事者是从巴黎政治学院来的哲学博士,

7

而参与者也多自认为是“哲学家”,还真能体现法国人能侃的一面。尽管扯得可能离现实生活千里远,但热衷此道者还真多,有戴着珍珠项链的淑女,也有刚从菜市场过来的主妇;有西装笔挺的律师,也有居无定所的流浪汉。这个咖啡店陈设古旧而普通,前来者无非是寻求一种精神食粮,喝咖啡倒是次要了。

咖啡馆浓浓的文化气息就像从那咖啡杯里飘散出的香雾,嗅得到,还伸手可及,而聚会所形成的风尚近年不仅影响着巴黎,还带动斯特拉斯堡和图卢兹等地。据说这种潮流的复兴在于试图找回社区共同生活的意识和怀念传统的哲学文化。已经习惯了富裕和现代生活的人们,开始重新反思失落的许多人生价值,重品位、讲享受、追求自然和休闲的风气渐成趋势,而怀旧的浪潮亦盛行于西欧社会。过去那些咖啡馆常客的儿孙辈们,又一个个自觉不自觉地进到那按照传统风貌修复的老字号咖啡馆里。

结语

法国咖啡文化源远流长,绝非吃喝消遣般简单。一杯咖啡配上一个下午的阳光和时间,这是典型的法式咖啡,重要的不是味道而是那种散淡的态度和作派。法国人喝咖啡讲究的是环境和情调,在路边的小咖啡桌旁看书、写作,高谈阔论,消磨光阴。本世纪以来,咖啡馆往往成了社会活动中心,成了知识分子辩论问题的俱乐部,以至成了法国社会和文化的一种典型的标志。

然而,人们不安地注意到,与法国的酒文化一样,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日趋商业化的法国咖啡馆文化也在走下坡路。据说法国一年就有4000个咖啡馆破产倒闭。到1980年时,法国的咖啡馆只剩下8万个,现在剩下的就更少了。佩里耶矿泉水公司进行过一次调查,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法国人称他们从来都没进过咖啡馆,也有部分法国人已经不像以前那样爱去咖啡馆,而是转而青睐环境好的酒吧或其他聚会场所。其主要原因是法国人的餐饮习惯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越来越喜欢吃快餐,而不是去喝咖啡,或只呆在家里用餐。另一个原因则是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没有那么多时间泡在咖啡馆里闲聊。尽管如此,幸存下来的咖啡馆也并非空荡荡的,仍有1千万法国人说他们每周至少要去一家咖啡馆里喝咖啡。而且伴随着法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特有的法国咖啡馆文化并没有因此而消退,相反,这一文化为法国的咖啡馆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那些慕名而来的外国人更是不计其数,各国游客去那里寻找历史的痕迹,也让咖啡馆继续成为法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房芸芳. 咖啡生活[J]. 食品与生活 , 2003,(06)

[2] 郭可. 巴黎[M]. 西安:三秦出版社 , 2006:159

[3] 黄仁达小二,再来一杯咖啡:巴黎文艺咖啡馆[M]. 新星出版社 2005: 74

[4] 龙夫. 独具魅力的交际文化──巴黎咖啡馆史话[J]. 现代交际 , 1994,(03)

[5] 王士文咖啡精神——咖啡与咖啡馆的文化记忆[M]. 湖南:岳麓书院 2007: 89

[6] 迅速. 咖啡之道[J]. 食品与生活,2003,(05)

[7] 晓巍.走进巴黎咖啡馆[J]. 饮食科学,2001,(05)

[8] 余秉全. 脍炙人口的巴黎咖啡馆[J]. 国际市场,1994,(01)

[9] 怡然. 咖啡馆的力量[J]. 西部人,2004,(11)

[10]咖啡馆里看欧洲[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7:146

8

La Culture Des Cafés Fran?ais

Abstract Les cafés sont un des symboles de la culture fran?aise.Ses spécialités particulières et ses charmes influen?aient fortement la France.Les cafés sont devenus une partie très importante dans la vie quotidienne des Fran?aise datant de l’ouverture du premier café qui s’appelle le Procope.Les cafés fran?ais jouaient des r?les différents pendant les époques historiques différentes. Les cafés, en tant que lieu public de loisir, sont l’endroit le plus fréquenté par les Fran?ais dans la vie quotidienne. Avec le développement de la société, la culture des cafés en France s’est bien formée. L’article essaie d’analyser l’apparition des cafés et la représentation de la culture des cafés en France.

Mots clés France;café;culture

9

浅谈法国的饮食文化

浅谈法国的饮食文化 在谈及法国饮食文化,我们先看一下法国的历史地理概况吧:法国先后经历过墨洛温王朝、加洛林王朝、卡佩王朝、瓦卢瓦王朝、波旁王朝以及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共和国,现在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在历届共和国期间法国爆发过很多次的革命,也涌现出了很多的历史名人像拿破仑等等。法国位于欧洲西部,与比利时、卢森堡、德国、瑞士、意大利、摩纳哥、安道尔和西班牙接壤,隔英吉利海峡与英国隔海相望。 法国是一个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加之经济发达,给烹饪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物质基础。“法国人是为吃而生存”,这句话将法国人讲究吃的艺术形容得入木三分。那么法国的饮食到底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第一讲究调料:法国菜十分讲究调料,常用的香料有:百里香、迷迭香、月桂(香叶)、欧芹、龙蒿、肉豆蔻、藏红花、丁香花蕾等十多种。法国菜中胡椒最为常见,几乎每菜必用,但不用味精,极少用芫荽。调味汁多达百种以上,既讲究味道的细微差别,还考虑色泽的不同,百汁百味百色,使食用者回味无穷,并给人以美的享受。法国菜具有选料广泛、用料新鲜、装盘美观、品种繁多的特点。菜肴一般较生,还有吃生菜的习惯。在调味上,用酒较重,并讲究什么原料用什么酒。他们的口味肥浓、鲜嫩而忌辣。猪肉、牛肉、羊肉(肥嫩的)、鸡、鱼、虾、鸡蛋和各种烧卤肠子、素菜、水果是他们喜爱的食品,尤其爱吃菠萝。进餐时,冷盘为整块肉,边切边吃。法国餐在对菜的配料、火候的讲究、菜肴的搭配、选料的新鲜、不同地区的多元化菜肴以及菜肴烹调的细腻、合理性和艺术性都在其它西餐之上。法国美食在整体上包括:面包、糕点、冷食、熟食、肉制品、奶

酪和酒。 第二最求情调:法国人还特别追求进餐时的情调,比如精美的餐具、幽幽的烛光、典雅的环境等等。大一点的餐厅大都布置得富丽堂皇。有的店里还存有16世纪的路易十四时期的豪华家具,精致的银餐具、水晶杯子等昂贵、华丽的餐具。还有的餐馆把艺术收藏品作为店里的主打。墙上的名画是真正的珍品。绝不是牵强的装点门面的一般艺术挂画。也有的餐馆还将自己的收藏爱好放到店里与客人共享收藏乐趣,如果饭店的历史很短,他们也能想办法摆满各式鲜花。与品尝美味是绝好的情景交融。法国人将饮食还赋予哲学的意义,认为个人饮食应符合各自的教养与社会地位并将同桌共餐视为一种联络感情、广交朋友的高雅乐趣和享受。有一位被称为“世界级膳食家”的人曾说:“感受餐桌上的就餐气氛,就可以判断这个国家国民的整体个性”。看看法国人的美味佳肴以及用餐方式,不由得会让人想起克莱德曼手指下流淌出来的串串音符,浪漫而隽永,让你充分领略法式大菜散发馨香的艺术情调。 第三菜单简单:法国餐的菜单很简单,主莱不过10来种,但都制作精美,点菜的顺序是:头道菜一般是凉莱或汤,尽管菜单上有多个品种的“头道菜”供你选择,但只能选择一种,在上菜之前会有一道面包上来,吃完了以后服务员帮你撤掉盘子再上第2道菜。第2道是汤,美味的法式汤类,有浓浓的肉汤、清淡的蔬菜汤和鲜美的海鲜汤。第3道菜是一顿饭中的正菜,这是法式菜中最为发挥的一道菜。往往做得细腻、考究,令食客难忘。正餐里最多的是各种“排”一鸡排、鱼排、牛排、猪排。这所谓的排是剔除骨头和刺的净肉,再浇上配制独特的汁,味道鲜美,吃起来也方便。法菜中颇为有名的洋葱汤就是用低廉的洋葱加奶酪和面包片熬制的浓汤。法国的奶酪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它是由牛奶、羊奶混合加工而成,并有半凝固态、凝固态以及干块状的,又由于其颜色、味道的不同,可有上百种不同的奶酪。在就

葡萄酒礼仪与文化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青岛农业大学 葡萄酒文化与礼仪结课论文 论文题目:葡萄酒文化与礼仪 学院专业(班级):建筑工程学院工程管理1301 姓名(学号):亓铭松(20132067) 指导老师:侯鸿敏 2014 年 10 月 27日

目录 一、选酒 (4) 二、场所 (5) 三、时间 (5) 四、酒杯 (5) 五、验酒 (8) 六、开酒 (8) 七、醒酒 (10) 八、闻酒 (11) 九、尝酒 (12) 十、佐餐 (12) 十一、上酒 (13) 十二、敬酒 (14)

葡萄酒礼仪与文化 每一样的东西都有他本身的一种文化,葡萄酒也一样。葡萄酒的文化,就是在于他的优雅品位和浪漫的气氛,而且有关红酒店趣闻轶事和文章诗词也数不胜数。 “饱满,丰腴,厚实,芬芳”,“散发着溶化丹宁的芬芳和可可树细腻的清香”,“有如松树在林间跳跃的流畅”,“热烈透明得像渔夫的眼泪”,这些饱含感情色彩的语言表达了爱酒的人对葡萄酒的感受。 公元1574年到1665年,法国画家尼古拉·普森(Nicolas Poussin)画的一幅画:秋天,一群从巴勒斯坦来的打工者,正在法国葡萄园中采摘串串成熟的葡萄放入附近的箩筐中;公元1789年至1863年,法国画家欧仁·德拉克罗斯(Eugere Delocrcix)所作的一大型壁画:希神巴克科斯(Bacchus)正在把一大陶盆中盛放的葡萄酒喂一头大狮子。此外,法国学者在墓葬中发现公元前一世纪的一幅浮雕,上有一酒贩正在出售葡萄酒给一位消费者的场景。 酒不只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传递的是一种价值观。那迷人的色彩,神秘的情思,柔和醇香的红酒饱含了鲜活的生命原汁,蕴藏了深厚的历史内涵。 提起法国葡萄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当时腓尼基人和克尔特人首先将葡萄种植和酿造业传入现今法南部的马赛地区,葡萄酒成为人们佐餐的奢侈品。到公元前1世纪,在罗马人的大力推动下,葡萄种植业很快在法国的地中海沿岸盛行,饮酒成为时尚。然而在此后的岁月里,法国的葡萄种植业却几经兴衰。公元92年,罗马人逼迫高卢人摧毁了大部分葡萄园,以保护亚丁宁半岛的葡萄种植和酿酒业,法葡萄种植和酿造业出现了第一次危机。公元280年,罗马皇帝下令恢复种植葡萄的自由,葡萄种植和酿造进入重要的发展时期。1441年,勃艮第公爵禁止良田种植葡萄,葡萄种植和酿造再度萧条。1731年,路易十五国王部分取消上述禁令;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葡萄种植不再受到限制,法国的葡萄种植和酿造业终于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历史的反复,求生存的渴望,文化的熏染以及大量的品种改良和技术革新,推动法国葡萄种植和酿造业日臻完善,最终走进了世界葡萄酒极品的神圣殿堂。

法国饮食文化的代表有哪些

法国饮食文化的代表有哪些 提到饮食文化,真正能与中国相比的也许只有法国了。所以,下面就不妨和一起来了解下法国饮食文化的代表,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法国大餐的盛名远扬海外,除了中国人之外,再也没有哪个国家的人像法国人那样享受美食的乐趣了。 法国菜注重新鲜、原味。法国菜选料广泛,主要偏好牛肉、禽类、海鲜、蔬菜等,特别是蜗牛、松露菌、蘑菇、龙虾、鹅肝、鱼子酱;在配料上,酒、橄榄油、鲜奶油以及各式香料是他们的最爱。 一顿标准式法国式大餐的上菜顺序主要为冷盘菜、汤类、主菜和甜品。第一道菜是冷盘菜,一般是沙丁鱼、火腿、奶酪、鹅肝酱和沙拉等,用于开胃。第二道菜是汤类,汤大致分为清汤、蔬菜汤、肉汤、海鲜汤,一般要配面包一起食用。第三道是主菜,一般先上鱼类再上肉类,鱼类包括淡海水鱼、贝类以及软体动物类。肉类有牛羊肉、家禽等,其中牛排是主菜的主打,常用的烹调方式有烤、煎、铁扒等。用完主菜后,便到甜品了。法国人爱好甜食是出了名的,蛋糕、冰淇淋、馅饼、酥饼、布丁等等,种类口味多样。 当然,整顿大餐中,葡萄酒是不可缺少的。吃开胃菜有开胃酒;用餐中也要有酒。 法国饮食文化的代表第一、菜肴文化 讲究的调料搭配简单的菜样。法餐对菜的配料,火候的讲究,菜

肴的搭配,选料的新鲜,不同地区的多元化菜肴及菜肴烹饪的细腻,合理性和艺术性都在其他西餐之上。常用的香料有:百里香,迷迭香,月桂,欧芹,龙蒿,肉豆寇,藏红花,丁香花雷,调味汁达百种,既讲究味道的细微差别,还考虑色泽的不同。相对于种类繁多的配料,菜的类别不过十来种,点餐的顺序是:头道菜是凉菜或汤,尽管菜单上有多种“头道菜”,但只能选一种,在上菜之前会有一道面包,吃完以后服务员帮你撤掉盘子再上第2道,第2道是汤,美味的法式汤类,有浓浓的肉汤,清淡的蔬菜汤和鲜美的海鲜汤。第3道是一顿饭中的正菜,正菜最多的是各种“排”,鸡排,鱼排,牛排,猪排。这所谓的排是剔除骨头和刺的净肉,再浇上配制独特的汁,味道鲜美,吃起来很方便。接着便是餐后甜点,可以是水果,咖啡,蛋糕或冰淇淋。法国的特色菜肴有马赛的“普罗旺斯鱼汤”,鹅肝,巴黎龙虾,红酒山鸡,鸡肝牛排,焗蜗牛等。 第二、就餐文化 法国人十分注重用餐的礼仪,餐具的摆放是饮食文化的内容之一,在法国,最简单的摆放方法是盘子在面前正中位置,餐巾放于盘内,盘子左边放餐叉,右边放餐刀和汤匙。盘子的正前方从左至右依次是水杯,红酒杯和白酒杯。法国人不仅注重用餐礼仪,还特别追求进餐的情调,法国人甚至将饮食赋予哲学的意义,将同桌进餐视为一种联络感情,广交朋友的高雅乐趣和享受。一位世界级的膳食家曾说过:“感受餐桌上的就餐气氛,就可以判断出这个国家国民的整体个性。”因此,法国人对于食物绝不只是停留于填饱肚子的阶段而已,

浅谈法国葡萄酒与中国葡萄酒的对比

浅谈法国葡萄酒与中国葡萄酒的对比 虽然中国古时就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经典场景,但葡萄酒一直没能像白酒和近代的啤酒那样成为公众普遍认可和喜爱的酒品。普通消费者对葡萄酒概念的认可,也多为法国、智利和阿根廷等传统葡萄酒产地的产品。国外葡萄酒也嗅到了中国市场的无限商机,凭借着本身的国家地域品牌影响力,近年来在中国进行强势推广。尽管在中国市场上,本土的葡萄酒占有绝大部分的份额,但不可否认的是,任何一家葡萄酒企业想要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落地开花,生生不息,品牌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而这种品牌的建立,不仅要依靠自身悠久的酒文化,更要依靠这种酒真正给消费者带来的一种文化享受。 谈到葡萄酒,就让人联想起浪漫之都——法国。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曾说过,没有葡萄酒的一餐,如同没有阳光的一日。葡萄酒文化是法国乃至世界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法国葡萄酒的生产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纪。法国葡萄酒是法国优雅文化的表现,凝聚着法兰西历史。岁月更迭,葡萄酒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法国葡萄酒业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传统酿造工艺,法国葡萄酒被世人奉为经典极品。在中国,葡萄酒也具有悠久的文化。早在公元前118年,张骞出使西域后带回葡萄种子,并引入葡萄酒酿制技术,我国便有了葡萄酒。在以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宗也酿造出了葡萄酒文化。但是许多国人却认为所谓的葡萄酒文化只是一种舶来文化,中国没有自己的葡萄酒文化。笔者认为,其实不然。中国也有自己的葡萄酒文化,一种不同于法国甚至其他西方国家所宣扬的葡萄酒文化。长久以来,由于接触到的都是国外的葡萄酒文化的宣传,所以很多人都认为真正的葡萄酒文化应该是以国外的葡萄酒文化为模板的,至少也应该是大同小异的。而我们所看到的国内葡萄酒企业所展示的却是与自己心中所认可的完全不同的文化,所以尽管喝的是中国产的葡萄酒,体验的或者说联想的却是外国的葡萄酒所带来的完美感觉。这也许就是中法葡萄酒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 从广义上讲,葡萄酒文化包括几千年来不断改进和提高的葡萄栽培管理技术、葡萄酒酿造技术、法律法规制度、酒俗酒礼、饮酒器皿以及文人墨客所创作的与葡萄酒相关的书画、诗文词句等,狭义上的葡萄酒文化则仅指葡萄酒品饮的礼节、风俗、逸闻等。简单地说,葡萄酒文化包括与葡萄酒相关的一切事与物。世界各国由于在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饮食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各不相同,因

法国饮食文化

法国饮食文化 李子杰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 B14020317 摘要:法国的饮食文化是欧洲饮食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法国 饮食文化体现法国人对精致生活的态度。在这个浪漫的国度里,讲究的美食背后体现了法国社会的人文气息、历史文化传统,同时法国民族独特的生存环境、历史发展轨迹等诸多因素都深刻影响着法国饮食文化的形成。 关键词:法国,饮食文化,饮食特色 时装、香水、美食,是法国形象的三大象征。在这个浪漫而艺术的国度,饮食早已不仅仅是生存的必需,它更是一种生活的哲学、生活的艺术,是创造的源泉。如果说这个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的人会像中国那样对美食倾注全部身心并乐此不疲,那就是法国人。有人形象地说:如果中国大餐像是一首混声大合唱,那法国大餐就像是一支浪漫的小夜曲。 温和的气候、肥沃的土地、丰富的物产,以及发达的经济,都给法国的饮食文化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发展基础。欧洲人认为法国菜是世界上最高级的菜,其选材广泛、用料新鲜、装盘美观、品类繁多,渗透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在中国有“民以食为天”的饮食观点,类似的“法国人是为了吃而生存”,这句话入木三分地画出法国人对饮食的讲究已经上升到了艺术的层面。法国人除了对食物讲究色香味及营养外,还特别追求进餐时的情调,法国人甚至将饮食赋予哲学的意义,将同桌共餐视为一种联络感情、广交朋友的高雅乐趣和享受。 一、菜肴文化 法国菜在欧洲负有盛名,在欧洲的一流饭店或者餐馆所雇佣的大厨大多是法国人,由此奠定了法国菜在世界上的烹饪地位。法国人对精致生活的追求态度在饮食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早在十七世纪,法兰西王公贵族因引领着当时的烹饪技术的潮流。精致的法餐主要包括三大因素:食材上等、厨艺精湛的主厨、高雅的用餐环境。在烹调时,火候占了非常重要的一环,比如牛肉通常是烹制成六至七成熟,而海鲜不可过熟。法餐对火候的讲究,“艺术”般的菜肴搭配,选料的多样,加之不同地区的多元化菜肴和细腻的烹饪,这无不使得法餐在合理性、艺术性方面都优胜于其他西餐。另外,法国菜十分注重调料,可以说调料的使用是法国菜的精髓。常用是香料有:胡椒、香叶、龙蒿、欧芹、肉豆蔻、藏红花、丁香花等等。调味汁更是多达几百种以上,不仅讲究味道的细微之别,而且要考虑到色泽的不同,可谓是“色香味俱全”,刺激着人的每个感官,完全调动了舌头的每个味蕾细胞,令人回味无穷。在调味方面,法国人比较善于用酒,对酒与菜的搭配很是讲究。通常在餐前,他们会饮用较淡的开胃酒;在食用沙拉、汤、海鲜时,他们会搭配着白葡萄酒或者玫瑰酒;当法餐选材特别,在这里不食用肉类时,他们则会饮用红酒。 二、特色美食

浅析法国葡萄酒文化和对我国的影响

浅析法国葡萄酒文化和对我国的影响 [摘要] 法国葡萄酒因其悠久的历史和独一无二的口感享誉世界。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法国葡萄酒进入到中国消费者的生活中,并且越来越受到推崇。我国人民也渐渐的了解法国葡萄酒文化。在它的影响下,人们的饮酒习惯也正悄悄发生改变。 [关键词] 法国葡萄酒文化;中国葡萄酒文化;饮酒习惯;影响 一、引言 法国葡萄酒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它随着法国社会文明一起成长,可以说葡萄酒文化已渗透进法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在宗教、政治、文化、艺术等领域中都可以看见它的踪迹和影响。自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法国葡萄酒被引进我国。中国人也越来越了解法国的葡萄酒文化。从以前的“葡萄酒加雪碧”到现在的细细“品味葡萄酒”,从以前的认为葡萄酒即是红酒到现在开始了解葡萄酒的分类,中国人越来越被法国灿烂的葡萄酒文化所吸引和影响。 二、灿烂的法国葡萄酒的的历史与文化 当人们谈到葡萄酒自然而然的会联想到法国,虽然现在葡萄酒的生产基地遍布全球,但要说到质量最好名声最高的当属法国的葡萄酒。法国的葡萄酒文化是世界葡萄酒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虽然法国葡萄酒的名声可谓是居全球之冠,但是葡萄酒的起源之地却并不在法国。现今,关于葡萄酒的起源,学界并没有统一的说法,人类大概在一万年前就已开始了葡萄种植与葡萄酒酿造①。考古资料证明,人类七千年前在南高加索、中亚细亚、叙利亚及伊拉克等地区已经开始栽种葡萄。考古学家们在伊朗(古波斯)的扎个罗斯山脉发现了距今最古老的葡萄酒。大约六千年前葡萄的栽种技术传入埃及等地区,在埃及墓葬壁画上的图画清晰的描绘了当时人们酿造葡萄酒的过程。距今大约三千年前,葡萄种植及酿造技术传入欧洲。现在,葡萄酒一词在欧洲的很多语言中的拼写有相似的组成部分——“V”(或它的变形“W”)和“N”。例如在芬兰语是“Viini”,德语中为“ Wein” ,英文中是“Wine”。甚至在有些语言中拼写是完全相同的,比如在法语、丹麦语、冰岛语和瑞典语中写作“Vin”,在西班牙语、意大利和捷克语中都写作“Vino”。因为他们都是从拉丁语中Vinum (意:酒)一词转变来的,更早的词源可追溯到古希腊语。这与葡萄酒在欧洲的传播与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希腊是欧洲最早开始种植及酿造葡萄酒的国家。在荷马的史诗中记录有很多关于葡萄酒的描述。在公元前六世纪,葡萄栽种术和葡萄酒酿造技术传入高卢(la Gaule即现在的法国地区)的南部地区。 罗马帝国的兴盛带来了葡萄酒酿造在欧洲大陆的第一次大发展。随着罗马帝国版图的扩张进入法国东部、西班牙、德国等地区。在罗马帝国时期,高卢被罗马帝国所战领,葡萄种植及酿造技术这一时期在这片土地上得到巨大的发展,先后进入罗纳河谷(Vallée du Rh?ne)勃艮第(Bourgogne)、波尔多(Bordeaux)、卢瓦尔河河谷(Vallée de la Loire)、香槟地区(Champagne)和摩泽尔河谷(Vallée de la Moselle)地区,如今这些地区仍是法国著名的葡萄酒出产地。随着罗马帝国衰落,葡萄园也随之衰落。基督教的兴起带来了又一次葡萄酒酿造的发展。法国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及土壤使其成为葡萄酒的主要产地。在十八世纪之前法国的葡萄酒产业一直掌握在贵族及僧侣手中。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解除葡萄种植和酿造的限制,并使之高速发展。十九世纪,随着铁路交通的发展,法国南

浅析中国茶文化和法国咖啡文化之比较(一)

浅析中国茶文化和法国咖啡文化之比较(一) 论文关键词]中国茶文化法国咖啡文化比较分析 论文摘要]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咖啡对法国人的重要性也正如茶对于中国人一样,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它们有很多相似性,但也有不同点,本文就从不同的方面对茶和咖啡做了详尽的比较。众所周知,茶和咖啡如今已成为风靡世界的两大重要饮品,茶的清香沁人心脾,喝茶时清新淡雅的意境让人陶醉;咖啡的香醇更是令人如痴如醉,让人在忘我的境界里回味无穷。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同样,咖啡对法国人的重要性也正如茶对于中国人一样,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法国人说,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咖啡馆的路上,看似简单的一句玩笑话,却是法国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因为咖啡已经真正成为了法国人生活的必需品,早饭时,吃着香喷喷的羊角面包,来一杯香甜的牛奶咖啡真是一种极致的享受;中午休息时,工作之余,来一杯咖啡提提神儿,精神振奋地继续工作;晚上一顿大餐之后喝一杯expresso帮助消化对身体健康也是很有好处。中法两国两个伟大的民族,对美好的事物都有着执着的追求,不断地探索使其升华成文化,中国人的品茶讲究的是茶道,而法国人品咖啡讲究的是环境和情调,如今,茶和咖啡已经被衍生为茶文化和咖啡文化,都追求一种优雅,放松,静心,享受生活,注重品位的一种生活文化。饮茶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喝咖啡是体验优雅的情趣,浪漫的格调和诗情画意般的境界。然而除了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之外,还有什么不同的方面么?我们今天先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个比较吧! 一、从茶和咖啡的起源谈起 关于茶的起源众说纷纭,至今都没有统一的说法,所提到的证据都不能证明哪种说法是绝对正确的,茶的发源地很多人认为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到世界各国的,认为饮茶和种植茶叶是中国人首创的,但也有证据表明印度和非洲等地也有可能是茶的发源地。甚至在国内,关于最早原产地也有好几种说法,西南说,四川说,云南说,川东鄂西,江浙说等,尤其是发源时间更是众说不一,分别有神农说,西周说,秦汉说,六朝说等,而且民间流传的神农水晶肚,达摩眼皮变茶树神话故事更是为茶的起源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关于咖啡的起源同样是这样,在无数的咖啡发现传说中,其中基督教发现说《牧羊人的故事》和伊斯兰教说《阿拉伯僧侣》是流传最广的。不过比较说法一致的是历史学家们都同意咖啡的诞生地是衣索比亚的咖发。1669年由土耳其大使把咖啡传入了法国,这之后就咖啡文化便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发展壮大,可以说法国虽然不是咖啡的发源地,但法国人却把咖啡的文化浪潮推上了最高峰,可以说是法国人把咖啡喝到了极致。 关于起源之说,两者都有着扑朔迷离的传奇故事和神话色彩,都有着各种猜测和说法,不同的是中国在茶的起源里似乎一直是主角,而法国在咖啡的起源中就有点喧宾夺主的意味了。 二、从种类、制作方法、品尝方法和功效读起 中国人喝茶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了,种类繁多,主要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等;根据不同场合中国有不同的泡法,比如绿茶需要用较冷的水冲泡,红茶和乌龙茶要用传统式的泡法即可。喝茶时,要注意茶叶适当拼配,要随喝随添,让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可适当配着糖果,点心,干果等一起味道更佳。茶有健身、治病等药物疗效,还具有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等功效。 法国人在传承别国的咖啡制作和种类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咖啡的制作工艺,在法国,人们能喝到的咖啡种类很多,各种纯咖啡和各种花式咖啡,其中皇家咖啡,用白兰地调制成最具特色。各种咖啡的制作方法区别很大,有高压蒸馏法、冲泡法和虹吸法等;喝咖啡时,加入糖和牛奶之前先小饮一口,品尝一下纯咖啡的香气,将糖、牛奶等与咖啡混合后,轻轻地搅拌液体,然后饮用即可。饮用咖啡可舒缓疲劳,清醒头脑,帮助消化,甚至预防胆结石等疾

法国葡萄酒文化认识及了解

——法国葡萄酒文化 学号: 姓名:

法国葡萄酒文化 上完“欧洲留学与旅游概述”最吸引我的、最感兴趣的是法国的葡萄酒及葡萄酒文化。一直就对葡萄酒比较喜欢,借此机会对法国的葡萄酒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法国是一个产葡萄酒的“旧世界”的国度,她的葡萄酒文化底蕴是非常雄厚的,以下是我对法国葡萄酒文化的感悟及了解到的一些关于法国葡萄酒资料。 法国红酒历史文化: 法国的葡萄酒历史十分悠久,可追溯至公元前600年左右,希腊人来到了法国马赛地区,并带来了葡萄树和葡萄栽培技术。公元前51年,凯撒征服了高卢地区,正式地葡萄树栽培便在此展开。随着葡萄种植区域不断向北扩展,公元3世纪,Bordeaux和Burgundy开始为供不应求的葡萄酒市场酿制葡萄酒。公元6世纪,随着教会的兴起,葡萄酒的需求量急增,加之富豪对高品质葡萄酒的需求,加快了法国葡萄酒业发展的脚步。中世纪时,葡萄酒已发展成为法国主要的出口货物。19世纪时,法国的葡萄种植面积创历史新高。1855年,巴黎万国博览会对法国葡萄酒进行了著名的酒庄分级,将法国的美酒推向了世界。 当然,法国的葡萄酒发展并非一直畅通无阻,也曾遭受过重创。19世纪时,欧洲人十分狂热于收集北美洲的植物样本,使法国葡萄染上了白粉病,导致其数量和质量都大幅下滑。后来,根瘤蚜菌又袭击了法国,几乎摧毁了整个法国的葡萄树。而霜霉菌和黑腐病直到20世纪初才结束其对法国葡萄酒产业带来的困扰。世界名牌葡萄酿酒知名酒庄-法国玛格丽红葡萄酒酒庄简介法国玛格丽红葡萄酿酒有限公司是世界名牌葡萄酿酒知名酒庄,波尔多玛格丽红葡萄酒享誉世界,它口感柔顺细致,风情万种,有“法国葡萄酒皇后”的美称,是世界公认最大的葡萄酒产地。 1855年,世界万国博览会在巴黎举行。当时的法国国王拿破仑三世命令波尔多商会将波尔多产区的葡萄酒进行等级评定,这张波尔多葡萄酒等级表流传至今,波尔多五大顶级酒庄(Chateau Lafite-Rothshild、Chateau Margaux、Chateau Latour、Chateau Haut Brion、Chateau Monton-Rothshild)也由此闻名世界。时过境迁,许多法国波尔多红酒庄园的风貌已大有改观,庄园主历经了数次变更,酿造方法也与先前有了不同,但这个分级法的原则至今仍被人们遵循,并推广到法国乃至世界。古老的葡萄酒行会对波尔多来说,同样值得一提。这是一个由社会名流和葡萄酒专业人士组成的非盈利性协会,他们身着古色古香的红顶红袍,系着白色披肩,举行庄严盛大的仪式,隆重纪念与葡萄酒相关的节气和活动。行会世代相传,延续至今。 波尔多是法国最大的AOC葡萄酒产区。同样是波尔多AOC等级的红葡萄酒,在分级上还大有不同,通常是酒标上标称的产区越小,葡萄酒的质量越高,所以

中国茶文化与法国咖啡文化

中国茶文化与法国咖啡文化 50年前,中国与法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在上世纪60年代两极格局中,这一突破,轰动世界。50年来中法两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中都取得巨大发展。今天我想比较一下中国茶文化与法国咖啡文化之间的差异。 众所周知,茶和咖啡如今已成为风靡世界的两大重要饮品,茶的清香沁人心脾,喝茶时清新淡雅的意境让人陶醉;咖啡的香醇更是令人如痴如醉,让人在忘我的境界里回味无穷。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同样,咖啡对法国人的重要性也正如茶对于中国人一样,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法国人说,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咖啡馆的路上,看似简单的一句玩笑话,却是法国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因为咖啡已经真正成为了法国人生活的必需品,早饭时,吃着香喷喷的羊角面包,来一杯香甜的牛奶咖啡真是一种极致的享受;中午休息时,工作之余,来一杯咖啡提提神儿,精神振奋地继续工作;晚上一顿大餐之后喝一杯expresso帮助消化对身体健康也是很有好处。中法两国两个伟大的民族,对美好的事物都有着执着的追求,不断地探索使其升华成文化,中国人的品茶讲究的是茶道,而法国人品咖啡讲究的是

环境和情调,如今,茶和咖啡已经被衍生为茶文化和咖啡文化,都追求一种优雅,放松,静心,享受生活,注重品位的一种生活文化。饮茶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位人生,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喝咖啡是体验优雅的情趣,浪漫的格调和诗情画意般的境界。然而除了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之外,还有什么不同的方面么?我们今天先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个比较吧! 一.从茶和咖啡的起源谈起 关于茶的起源众说纷纭,至今都没有统一的说法,所提到的证据都不能证明哪种说法是绝对正确的,茶的发源地很多人认为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到世界各国的,认为饮茶和种植茶叶是中国人首创的,但也有证据表明印度和非洲等地也有可能是茶的发源地。甚至在国内,关于最早原产地也有好几种说法,西南说,四川说,云南说,川东鄂西,江浙说等,尤其是发源时间更是众说不一,分别有神农说,西周说,秦汉说,六朝说等,而且民间流传的神农水晶肚,达摩眼皮变茶树神话故事更是为茶的起源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关于咖啡的起源同样是这样,在无数的咖啡发现传说中,其中基督教发现说《牧羊人的故事》和伊斯兰教说《阿拉伯僧侣》是流传最广的。不过比较说法一致的是历史学家们都同意咖啡的诞生地是衣索比亚的咖发。 1669年由土耳其大使把咖啡传入了法国,这之后就咖啡

法国饮食文化英文版

French cuisine is extremely diverse, with only the Chinese having similar variety in their food. This variety is supported by the French passion for good food in all its forms, France's extraordinary range of different geographies and climates which support the local production of all types of ingredients, and France's long and varied history. In many way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e of French food is an understanding of France itself. Meals range from the very basic, such as the traditional baguette plus cheese plus inexpensive wine, to very elaborate affairs that can involve a dozen courses and different wines consumed over several hours. Obviously, the latter type of dining is exceptional for most people. However, it is this more sophisticated dining which is typically found in "French restaurants" outside France, giving many foreigners the mistaken impression that French food is heavy and complicated. In fact, much of the French cuisine is fairly simple, relying on high quality fresh ingredients and loving preparation rather than complex recipes. It is common in much of France to take a two hour break for lunch, with many working parents (particularly in villages and smaller towns) returning home for lunch. In some areas, mainly in the south of France, even longer lunch breaks are taken. Due to the long lunch break, businesses which close for this period typically reopen around 2PM or so and then stay open until about 7PM. Regional influences on French food Almost all the famous French dishes are regional specialities, some of which have become popular throughout France (such as Coq au Vin and Foie Gras) while others are mainly enjoyed in the regions in which they originate. Although regional specialities are often offered throughout France, the quality of ingredients and preparation is often superior in their region of origin. Each region, in addition to boasting local specialities, also has a general style of cooking and choice of ingredients. For example, in Provence the food typically features olive oil, herbs and tomatoes. The evolution of regional cooking styles has been influenced by: Local availability The French, a nation of gourmets, know that the best food is made from local ingredients, which are fresher and of better quality than items which have been transported long distances. Consequently, coastal regions (such as Brittany and Normandy, on the northwest coast of France) will favour sea fish and will use it more often and in more varied ways than inland areas. Likewise, areas where fruit or herbs grow easily, will incorporate these into their local cuisine. Neighbouring countries and immigration Areas of France which border on other countries have incorporated some of the cuisine of their neighbours. It is not surprising to find Italian dishes near the Italian border. More notably, the French region of Alsace is similar to Germany in its food (sauerkraut is

法国葡萄酒文化

法国葡萄酒文化 自仍古代英勇无畏的水手把葡萄树枝仍尼罗河的山谷和兊里特岛带到希腊、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再由此传入法国乊后,葡萄的种植和酿酒技术在这块六边形的国土上得到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改良、提升和发扬光大。葡萄酒文化不仅表现了法兰西民族对精致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是法国文明和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 法国著名化学家马丁·夏特兰·古多华(1772 1 838)曾说过:“酒反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许多东西,它向我们展示了宗教、宇宙、自然、肉体和生命。它是涉及生与死、性、美学、社会和政治的百科全乢。” 葡萄和酒的象征意义在宗教上随处可见。耶稣创造的有兲酒的第一个奇迹是在佳娜的婚礼上,他把水变成了美酒。耶稣说:“我是真正的葡萄,我的父亲是种植葡萄的农民。”对耶稣的门徒来说,酒是上帝乊子的鲜血。在圣体圣事等仪式上,葡萄和酒受到了教士们的普遍青睐。在中世纪的艺术画中,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被表现得像一串压榨机下的葡萄。直到18世纪,人们还认为喝下去的酒会在

体内变成血液。在疫病流行时,所有的人都会喝酒避邪。 酒会使人陶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醉酒在民间是神圣的。但基督教反对醉酒,因为“欢乐乊源的酒会像毒蛇一样咬人”。在古希腊,除了音乐家和舞蹈家,其余人不得参加宴会饮酒。古罗马男子嗅妻子乊口以探其是否偷偷喝酒,如若闻到酒味则会将其处死。无神论与人文主义改变了宗教的严格戒律。哲学家柏拉图和蒙田都曾提倡有节制地饮酒。在文艺复关时期,诗人赞美美酒带来的创造力。在这一时期的文艺作品中,帝王和王子常以善饮的形象出现。 仍很古老的时候开始,人们已将酒与艺术、善与美兄弟般地结合在一起。在希腊神话中,维纳斯因为酒才与巴兊科斯相逢,酒又因此被认为给人类带来情爱和欢娱。几乎所有的艺术都赞美美酒给人带来的陶醉和灵感。 16世纪意大利画家阿尔钦単托把金秋乊神绘成酒神模样,他们的形象既表现出青春的紧张,又表现出在转瞬即逝的和谐中所焕发出的精神。画家佛朗西斯科·德·科雅,查尔斯·福朗索瓦,德比涅,和奥古斯丁·赫努(AugusteRenoir)等的绘画均就葡

葡萄酒与葡萄酒文化论文

葡萄酒与葡萄酒文化论 文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葡萄酒与葡萄酒文化课程论文课程论文题目:浅谈葡萄酒的历史,文化及现状 课程名称:葡萄酒与葡萄酒文化 浅谈葡萄酒的历史,文化及现状 一葡萄酒的历史与发展 据考古资料,最早栽培葡萄的地区是小亚细亚里海和黑海之间及其南岸地区。大约在7000年以前,南高加索、中亚细亚、叙利亚、伊拉克等地区也开始了葡萄的栽培。在这些地区,葡萄栽培经历了三个阶段,即采集野生葡萄果实阶段,野生葡萄的驯化阶毁,以及葡萄栽培随着旅行者和移民传人埃及等其它地区阶段。多数历史学家认为波斯( 即今日伊朗)是最早酿造葡萄酒的国家。 欧洲最早开始种植葡萄并进行葡萄酒酿造的国家是希腊。一些旅行者和新的疆土征服者把葡萄栽培和酿造技术,从小亚细亚和埃及带到希腊的克里特岛,逐渐遍及希腊及其诸海岛。3OO0年前,希腊的葡萄种植己极为兴盛。 公元前6世纪,希腊人把小亚细亚原产的葡萄酒通过马赛港传人高卢(即现在的法国),并将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传给了高卢人。15至16世纪,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传人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朝鲜和美洲等地。19世纪中叶,是美国葡萄和葡萄酒生产的大发展时期。 现在,南北美洲均有葡萄酒生产。阿根廷、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以及墨西哥均为世界闻名的葡萄酒产区。 中国葡萄酒的历史与发展: ◆根据文献记载,我国葡萄栽培的历史约有2000多年。 ◆汉武帝建元年间,张骞出使西域,将西域的葡萄及酿造葡萄酒的技术引进中原,促进了中原地区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的发展。 ◆唐朝是我国葡萄酒酿造史上很辉煌的时期,葡萄酒的酿造已经从宫廷走向民间。 ◆葡萄酒在元代,已经有大量的产品在市场销售。 ◆明朝时候,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多处提到葡萄酒的酿造方法及葡萄酒的药用价值。 ◆清朝后期,爱国华侨张弼士先生,于1892年,投资300万两白银,在山东烟台建立张裕葡萄酿酒公司。并引进国外的酿酒工艺和酿酒设备,使我国的葡萄酒生产,走上工业化大生产的道路。 ◆全国解放以后,我国的葡萄酒工业得到长足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葡萄酒工业,正沐浴着春风,走向世界。 二葡萄酒历史文化巡礼

法国的咖啡馆文化

法国的咖啡馆文化----浪漫是永恒的主题 耽搁了那么久,关于法国的咖啡文化的内容终于要写了。有朋友问我,为什么法国的咖啡文化那么特殊?我兴奋的说:因为这个国家的文化太浪漫了!这绝非贬义,尽管意大利在欧洲的咖啡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但是在我看来,欧洲的咖啡文化中心一定是在法国。或者再具象的说,欧洲的咖啡馆文化中心一定是在法国。 从来没有哪一个国家,如此迷恋在咖啡馆里消磨时光。似乎只有在法国,遍地存在的咖啡馆,从阳春白雪型到下里巴人款,永远坐满男女老少。法国人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留在了咖啡馆。就连徐志摩都说:“如果巴黎少了咖啡馆,恐怕会变得一无可爱”。你似乎会奇怪,难道他们不上班吗?于是这个时候,我突然想起来一个笑话说,法国人半年的时间用来上班,另外半年的时间是在罢工。当然,我们不去探讨为什么他们会罢工的问题。我倒是很乐意研究一下。法国的咖啡文化的根源在什么地方。 如果说,英国的咖啡馆文化缔造了大英帝国的商业。意大利的咖啡馆文化缔造了多样化的咖啡冲泡技术。那么法国的咖啡馆文化就显得那么逼格满满。因为在法国的咖啡馆里缔造的是文学艺术社会革命以及各种各样浪漫到极致的故事。 让人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塞纳河畔左岸三角区的双偶和花神咖啡馆里。这两个著名的咖啡馆比邻而居。如果你不嫌啰嗦,我可以给你列举出来曾经这两个咖啡馆的一些常客。他们是:毕加索、朵拉?琦尔、王尔德、恩斯特、萨特、西默娜?德?波夫娃、圣?埃絮佩里、海明威、安贝托?艾可等等。不同的大师背后代表了不同的流派不同的观点,以及各自矫情到了极致的文化个性。以至于,双偶的客人绝不会去花神。花神的客人也不会踏入双偶。而这些逼格满满的文学家艺术家在咖啡馆里背后的故事,那更为文学青年们津津乐道。比如:毕加索在双偶与朵拉?琦尔小姐一见钟情。萨特和西蒙?波娃在花神会面喝一两杯,讨论他们的存在主义哲学。 当然,除此之外。蒙巴纳斯街上的丁香咖啡馆(cafédegirode)也是美国作家米勒、海明威,爱尔兰作家乔伊斯常驻所在。以至于丁香咖啡馆里还有一道著名的“海明威胡椒牛排”。历史在往前追溯的话,曾经辉煌的巴黎第一家咖啡馆——普洛可甫(Leprocope)咖啡馆里罗伯斯庀尔、丹东和马拉在那里缔造了法国大革命。伏尔泰、卢梭、狄更斯在那里创造出来各自的文学和哲学巨著。虽然如今的法兰西已无往昔之威,但是今天的法国咖啡馆依然是全欧洲最自由的文化环境所在。 你很难说是咖啡馆孕育了这些伟大的文学家和艺术家。还是这些文学家和艺术家造就了法国的咖啡馆文化。因为这个热情的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民族,从骨子里渴望交流并且乐于张扬自己的个性,同时又能够包容一切不同的观点和主张。而咖啡馆正好为法国各阶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社交环境。所以这绝非是谁造就了谁。只能说是刚刚好,当咖啡遇到了法国。两个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元素碰撞在了一起。造就了法国咖啡馆文化的昌盛。而自从1686年法国第一家咖啡馆开业之后,法国的文化艺术哲学什么什么的便全是从咖啡馆里走出来的了。 我只所以觉得意大利不是欧洲的咖啡文化中心是因为,意大利更多的是咖啡技术文化。这种技术的变化仅仅能够推动味蕾上的变化。但是,法国却把咖啡馆发展成为了孕育文学哲学和艺术的摇篮。或许这一切是因为早期法国贵族沙龙活动的延续吧。在法国更多人前来咖啡馆享用咖啡的同时在不停的进行社会文化的交流,从下里巴人的家长里短到阳春白雪的文学艺术。当人和人之间不仅仅是因为味蕾的满足而聚集的时候。思想和文化的碰撞就显得那么的重要。 如今的法国依然从骨子里充满了极具包容性的浪漫主义色彩。正如那句著名的“Ils ont

法国独特的饮食文化介绍

法国独特的饮食文化介绍 法国料理(法语:Cuisinefran?aise,IPA:[k?i.zinf?ɑ?.s?z])是 一种源于法国并在全世界广为流传的烹饪系统,法国君主具有较强 的王权,在路易十四时达到顶峰,宫廷奢华风气在饮食上十分讲究,各种烹饪方法通过效仿的贵族流入民间。法国烹饪重视烹饪方法和 就餐礼仪,法国盛产葡萄酒(法语:vin)和奶酪(fromage),成为法 国烹饪必不可少的调料,法国各地大约出产450多种不同风味的奶酪,每一种奶酪以最先发明其做法的村镇名命名,有的村镇如Camembert在任何普通地图中都找不到,但在任何一本法语词典甚 至英语词典中都能找到这个代表奶酪名称的词。 法国烹饪在各地区根据其特产也具有不同的特色,南方沿海多使用橄榄油,南方和西方沿海多水产,北方和东方则多肉食,总的说 法国人不太喜欢素食。 法国比较具有特色的食品有:青蛙腿(grenouille)、炖鸡(coqauvin)、法式田螺(escargot);主食主要是面包,具有法国特色 的面包有牛角包(croissant)和棍式面包(baguette)。 法国人就餐非常讲究礼仪,一般用长条型餐桌,男女主人各坐餐桌两头,家中其他成员或客人在餐桌两旁按从女主人一侧向男主人 一侧重要程度递减方式排列,餐具使用各种不同形状的餐刀、叉子 和勺子,用餐盘就餐,桌面上只能存在一道菜,撤去前一道才能上 第二道,但餐具根据本次用餐情况全部摆放到就餐人餐盘两侧,从 外到里使用。一般第一道菜是开胃浓汤(soupe),然后是冷盘(hors-d’?uvre),接着才是主菜(platderésistance),最后是甜点(dessert),面包随时取用,比英美人消耗多。餐前喝利口酒,餐中 水产和禽类菜配干白葡萄酒。肉类菜配干红葡萄酒,法国人消耗葡 萄酒较多,几乎每餐必备,和英美法律也不同,未成年人也允许饮 用葡萄酒。法国人的就餐礼仪已经成为西方宴会的经典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