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1.1.3核素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化学1.1.3核素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化学1.1.3核素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2

第 3 课时核素

[ 目标导航] 1. 了解质量数和Z A X 的含义。 2. 了解核素、同位素的概念,并了解同位素的重要作用。 3. 了解原子的结构以及各种微粒数的关系。

一、原子的构成质量数

1.原子的构成及表示方法

(1) 构成

质子( 带正电)

A原子核

原子( Z A X) 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 带负电)

(2) 表示方法

例如,162C表示的是C元素中质量数为12、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6的原子;186O表示的是O 元素中质量数为16 、质子数为8、中子数为8 的原子。

2.质量数

由于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把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分别取其近似整数值1,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原子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的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的数值叫做质量数,符号为A。

质量数( A) =质子数( Z) +中子数(N)。

点拨原子或离子中各微粒间的数目关系

(1) 原子的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

(2) 阳离子所带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阴离子所带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3) 质子数( Z) =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4) 质子数(Z) =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阴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议一议

判断正误,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1) 所有原子都由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构成( )

(2) 原子的种类大于元素的种类( )

(3) 某种氯原子的中子数是18,则其质量数是35,核外电子数是17( )

答案(1) × (2) √ (3) √ 二、核素同位素

1.核素

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如12C、13C、14C 就是碳元素的三

种不同核素。

2.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即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互称为同位素,如1H、2H、3H三种核素均是氢元素的同位素。

3.同位素的两个特征

(1) 同一种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2) 在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里,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同位素相互之间保持一定的比率,即各种同位素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是相同的。

4.同位素的用途

(1) 164C 在考古工作中用于测定一些文物的年代。

(2) 1H、1H 用于制造氢弹。

(3)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释放的射线育种、治疗癌症和肿瘤等。

提醒(1) 同位素中“同位” 指几种核素的质子数相同,在元素周期表中占据同一个位置。同位素属于同一种元素,但不是同种原子。例如:11H、12H、31H 是三种不同的原子,但都是氢元素。

(2) 同种元素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同位素原子,所以元素的种类数远小于原子的种类数。

议一议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1) 不同元素的核素的质量数一定不同( )

(2) 164C 和174N互为同位素( )

(3) 29325U 与29328U是同一种核素( )

(4) 14C 可用于文物的年代鉴定,14C 与12C 为同种单质( )

答案(1) × (2) × (3) × (4) ×

2.下列8种化学符号:11H2、12H2、164C、36Li 、2113Na、174N、37Li 、2142Mg。

(1) 表示核素的符号共________ 种。

(2) 互为同位素的是_______ 和_______ 。

(3) 中子数相等,但质子数不相等的核素是 _______ 和_________ 。

答案(1)6 (2) 63Li 73Li (3) 2131Na 2124Mg

解析(1) 11H2、12H2 为分子不属于核素范畴。

(2) 36Li 、73Li 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二者互为同位素。

23 24

(3) 2131Na 和1242Mg的中子数相等,但质子数不同。

一、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的区别和联系

例 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1H、1H、H 和H2 是氢元素的四种不同粒子

B. 4200Ca和4202Ca、石墨和金刚石均为同素异形体

C. 11H和21H是不同的核素

D.12C 和14C互为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解析元素的存在形式有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 A 项中的四种微粒是氢元素的四种不同粒子,11H 和12H 是质子数均为1,中子数不等的不同的氢原子,它们是不同的核素;12C 和14C由于其质子数均为6,而中子数分别为 6 和8,故它们互为同位素,同理,2400Ca 和2420Ca互为同位素其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金刚石与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的单质,它们互为同素异形体。

答案 B 归纳总结1.区别

名称

内容

项目

元素核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本质

质子数相同的一

类原子的总称

质子数、中子数

都一定的原子

质子数相同、中

子数不同的核素

同种元素形成的

不同单质范畴同类原子原子原子单质

特性

只有种类,没有

个数

化学反应中的最

小微粒

化学性质几乎完

全相同

元素相同、性质

不同决定因素质子数质子数、中子数质子数、中子数组成元素、结构举例

H、C、O三种元

11H、21H、13H三种核

123

1H、1H、1H 互称同

位素

O2 与O3互为同素

异形体

特别提醒(1) 在辨析核素和同素异形体时,通常只根据二者研究范畴不同即可作出判断。

(2) 同种元素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同位素原子,所以元素的种类数目远少于原子种类的数目。

(3) 自然界中,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含量基本保持不变。

变式训练 1 下列互为同位素的是(

A.H2 D2 B.

)

14

N

14

C

C

.16O17O D.金刚石石墨

答案C

解析同位素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种元素的不同核素的互称,只有 C 项符合。

二、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

区别

例 2 我国著名化学家张青莲教授测定的锑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1.760 ,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为国际新标准。已知锑有两种以上天然同位素,则121.760 是( )

A.按照锑的各种天然同位素的质量数与这些同位素所占的原子百分比计算出来的平均值

B.按照锑的各种天然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与这些同位素所占的原子百分比计算出来的平均

12 1

C.一个锑原子的质量与12C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

12 1

D.锑元素的质量与12C 原子质量的12的比值

解析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根据各种天然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这些同位素所占的原子 百分比计算出来的平均值。 答案 B 归纳总结

1.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1) 含义

12

1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该同位素的一个

原子的质量与

12

C 质量的 的比值。

(2) 计算公式

(3) 常用关系

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质量数

2.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1) 元素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

①含义:根据各种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它们在原子总数中所占的组成分数计算的平均值。 ②计算公式

M r = A ·a %+B · b %+C · c %+

其中 A 、 B 、 C 分别为各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a %、 b %、 c %分别为自然界中各同位素所占的

则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M r =15.995×99.759%+16.999 × 0.037%+ 17.999 × 0.204%≈15.999 。

(2) 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可根据各种核素 (同位素 )的质量数按上法计算。

特别提醒 (1) 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指元素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 而不是该元素的 某种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2) 已知某元素的一种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无法求解该元素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一个该原子的质量

一个 C 原子质量× 1

12

原子的含量或原子个数的组成分数, M r 是元素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 ③ 实例

如氧有三种天然同位素, 它们的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和各同位素原子含量 (即原子个数 百分比 ) 的数据分别为

O

15.995 99.759% 17 8

O 16.999 0.037% 18

8O 17.999

0.204%

变式训练 2 氧元素有三种核素 16

O 、17

O 、 18

O ,它们在自然界中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分别为

a %、

b %、

c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一个 O 原子的质量为 16 g

答案 B

解析 1 mol 16

O 原子的质量近似等于 16 g ,A 错误;某一核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在数值上 近似

等于其质量数, B 正确; 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6

O 、17

O 、18

O 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平均值, 而

“ 16a %+ 17b %+18c %”是氧元素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C 、D 错误。

1.下列有关钯原子 ( 14066

Pd)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原子序数为 46

B .质子数为 46

C .电子数为 46

D .中子数为 46

答案 D

解析 由 14066

Pd 可知,钯的原子序数为 46,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质子数= 46;核内中子数

为 106-46= 60,D 选项错误。

2.有六种微粒,它们分别是 410

9M 、420

0N 、4

180

X 、140

9Q +、420

0Y 2

+、 140

7Z -

,它们所属元素的种类为 ( )

A .3种

B .4种

C .5种

D .6种

答案 B

解析 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410

9M 、1490

Q +是 K 元素形成的微粒, 4

200

N 、240

0Y 2

表示 Ca 元素形成

的 微粒; 18X 表示 Ar 原子, 17Z 表示 Cl 。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①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是同一元素

②质子数相同且电子数也相同的两种粒子不可能一种是分子,另一种是离子 ③电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

④ 一种元素不可以形成不同单质

⑤ 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取整数值就是质量数

A .②④⑤

B .①④⑤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 B

C .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16+17+18

3

B . 17

O 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 17

D .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为 (16 a %+ 17b %+ 18c %)

解析质子数相同,一种是分子而另一种是原子时,则不是同一元素,如H2O、Ne,①错误;

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也相同的两种微粒,电性、电量必然相同,不可能一种是分子,另一种是离子,②正确;电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Na 、He 均为10 电子微粒,③ 正确;一种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如O2、O3,金刚石、石墨,红磷、白磷等,④错误;由于绝大多数元素存在同位素,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不等于某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因此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取整数值也不一定是质量数,⑤错误。

4.氯元素在自然界有35Cl 和37Cl 两种同位素,在计算式34.969×75.77%+36.966 × 24.23% ≈35.453 中( )

A.75.77%表示35Cl 的质量分数

35

B.24.23%表示35Cl 的丰度

C.35.453 表示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D.36.966 表示37Cl 的质量数

答案C

解析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按该元素的各种天然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所占的丰度计算

35

出的平均值。本题中34.969 、36.966 表示两种核素的相对原子质量,75.77%表示35Cl 的丰度,24.23%表示37Cl 的丰度。

5.在63Li 、174N、2113Na、1242Mg、37Li 、164C中:

(1) _______ 和______ 互为同位素。

(2) _______ 和______ 质量数相等,但不能互称同位素。

答案(1) 63Li 73Li (2) 174N 164C

解析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故63Li 与73Li 互为同位素;174N与164C质量数相等,但因质子数不同,不能互称同位素。

[ 基础过关]

题组 1 同位素及其性质

1.简单原子的原子结构可用下图形象地表示:

其中“ ”表示质子或电子,“ ”表示中子,则下列有关①②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互为同素异形体

B.①②③互为同位素

C.①②③是三种化学性质不同的粒子

D .①②③具有相同的质量数

答案 B

解析 由题图可知三个原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所以应为同位素, 同位素的化学性质相同。

2.下列各组中属于同位素关系的是 ( ) A .金刚石与石墨

B . T 2O 与 H 2O

C .40K 与39K

D .16

O 与

16O

2-

答案 C

解析 A 中金刚石与石墨都是碳元素形成的不同的单质,属于同素异形体; B 中 T 2O 与 H 2O

化合物; D 中 16

O 2

-是离子, 16

O 与 16

O 2

的关系为同一种元素形成的不同的微粒。 C 正确。

3.据科学家预测,月球的土壤中吸附着数百万吨的 3

2He ,每百吨 3

2He 核聚变所释放出的能量相

当于目前人类一年消耗的能量。在地球上,氦元素主要以 4

2

He 的形式存在。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

)

A. 4

2He 原子核内含有 4 个质子 B. 3

2He 和4

2He 互为同位素

C. 3

2He 原子核内含有 3 个中子

D. 4

2He 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2,所以 24

He 具有较强的金属性

答案 B

解析 原子的表示符号 Z A

X ,A 表示质量数, Z 表示质子数,所以可判断 A 、C 错误;又 4

2He 的

最 外层电子数为 2,虽然少于 8 个,但属于稳定结构,因此 D 选项错误。

4.“玉兔”号月球车用 92438作为热源材料。下列关于 92348 的说法正确的是 ( )

答案 D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有 H 、D 、T 与 16

O 、 17

O 、 18

O 构成的过氧化氢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有 36 个

A.

B.

C.

D.

解析

2934

8

与92238 的质子数不同,不能互为同位素, A 错误;

92438与 29349

均是核素,不是单质,不 能互为同素异形体, B 错误; 29348与 92238 的质子数不同,属于不同的元素, 不可能具有完全相同

的化学性质, C 错误;

92438与 92438

的质子数相同,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 D 正确。

B.H2、D2、T2 互为同素异形体

C.H2、D2、T2 在相同条件下的密度比为1∶2∶3

D.氕、氘发生核聚变反应成其他元素,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C

解析H、D、T组合H2、D2、T2、HD、HT、DT共 6 种;16O、17O、18O组合16O2、17O2、18O2、

16O17O、16O18O、17O18O共6种,构成的过氧化氢分子共有6× 6=36 个,但其中有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分子,故构成的过氧化氢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个数小于36 个, A 错误;H2、D2、T2 均为氢气

单质,属于一种物质, B 错误;H2、D2、T2在相同条件下的密度比等于气体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4∶6=1∶2∶3,C正确;氕、氘发生核聚变成其他元素,属于核反应,不是化学变化,D错误。

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一元素各核素的质量数不同,但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B.任何元素的原子都是由核外电子和核内中子、质子构成的C.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它的电子数与氖原子相同,所以变成氖原子 D.4180Ar、4190K、4200Ca的质量数相同,所以它们互为同位素

答案A

解析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其核外电子排布决定的,故同一元素各核素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一般来说,元素的原子都是由核外电子和核内中子、质子构成的,但也有特殊情况,如11H;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它的核外电子数虽与氖原子相同,但质子数仍为11,与氖原

子不同;同位素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的互称。

7.金属钛有“生物金属”之称。下列有关2482Ti 和5220Ti 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2482Ti 和2502Ti 原子中均含有22 个中子

B. 4282Ti 和2502Ti 在周期表中位置相同,都在第 4 纵行

C. 2482Ti 和2502Ti 的物理性质相同

D.4282Ti 和5220Ti 为同一核素

答案B

解析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则4228Ti 原子中的中子数为48-22=26,5202Ti 原子中的中子数为50-22=28,A错误;4228Ti 和2520Ti 的质子数相同,所以是同一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相同。与22最接近的0族元素原子序数是18(第三周期,Ar) ,由于22-18=4,则22号元素Ti 位于第四周期第4纵行,B正确;2428Ti 和2520Ti 互为同位素,同位素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 C 错误;核素是指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由于4228Ti 和2502Ti 各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中子,因此是两种不同的核素, D 错误。

题组 2 原子组成及其关系的判断

8.已知R2+核内共有N个中子,R的质量数为A,确定m g R2+中含有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

答案

有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A ( A -N -2)mol 。

A

9.(1)A 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8,其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 ________ ,该元素原子的二价阴离

子中,核外电子数为 ________ ,中子数是 9 的核素表示为 _______ 。

(2)B 元素原子的一价阳离子的核外有 18 个电子,质量数为 40,该元素原子的原子核内中子 数

为 _________ 。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B 形成 1∶1 型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

答案 (1)8 10 187

O (2)21 (3)114

解析 (1) 核电荷数=质子数, 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电荷数= 10,中子数是 9

的核素,质量数是 17,可表示为 187 。

(2)B 元素质子数是 18+1=19,质量数为 40,该元素原子的中子数为 40-19= 21。 (3) 两元素形成 1∶1 型化合物是 K 2O 2,其相对分子质量是 40×2+17×2=114。 [ 能力提升 ]

10.现有下列基本粒子: 1

H 、2

H 、 3

H 、1

H +

、234

U 、235

U 、238

U 、40

K 、40

Ca 、Cl 2、14

N 、14

C ,请回答下

列问题:

(1) 其中, 它们分属 _____ 种元素, 属于氢元素的核素有 ______ 种,属于铀元素的核素有

________ 种。互为同位素的原子分别为 ________ , ______ 。

(2) 质量数相等的粒子为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可填满,也可不填满 )。

答案 (1)7 3 3 1H 、2H 、3H 234U 、235U 、

238

U

(2) 40K 、40Ca 14N 、14C 1

H 、

1H

解析 本题考查元素、核素、同位素的相互关系,解决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并能灵活运用所 学知识。 (1) 本题列出的 12 种粒子分属 H 、 U 、 K 、 Ca 、 Cl 、N 、 C 7 种元素, 1

H 和 1

H

是同一 种核素的不同粒子, 1

H 、 2

H 、 3

H 属于氢元素的 3 种不同核素,且互为同位素。 234

U 、

235

U 、238

U

属于铀元素的 3 种不同核素,也可为同位素。 (2) 是为“质量数相等的粒子” ,而非“质量

数 相等的原子” ,否则:

1 1 + 1H 和 1

H +

不为答案。

11.用 Z X 表示原子:

(1) 中性原子的中子数 N = ____ 。

A.

m

(A -N )

mol

A

B.

m

(A -N +2)

mol

A

m ( A -N -

2) C. A mol

D.m (

A

+A

N -

2)

mol

解析 R 2

核外电子数为 (A -N -2),m g R 2

的物质的量为

m g m 2+

A g ·mol

-1=A

mol ,m g R 2

中含

(2) A X n+共有x 个电

则该阳离子的中子数N=_____________ 。子,

(3) A

X n

共有 x 个电子,则该阴离子的中子数 N = ______________ 。

(4) 12

C 16

O 2分子中的中子数 N = ______ 。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2

子核内有 x 个中子,其质量数为 m ,则 n g A 2

所含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_______________

n (m -x +2)

答案 (1) A - Z (2) A - x - n (3) A - x + n (4)22 (5) m mol

解析 根据“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的关系, (1) N =A -Z 。(2) A

X n

共有 x 个电子,中性

原子 X 的电子数为 x +n ,则 N =A -x -n 。(3) A

X n

共有 x 个电子,中性原子 X 的电子数为 x 12

16

2 - -n ,则 N =A -x +n 。(4) 12

C 16

O 2分子中的中子数为 6+8+8=22。(5)A 2

所含电子数为 m -x

[ 拓展探究 ]

12.近年来,科学家通过粒子加速器进行了一周的实验,获得了

6个非常罕见的 245

6Fe 原子,

接着,科学家又使用特制的测量仪器观测到,这 6 个原子中有 4 个发生了衰变,这一实验证 实了曾经预言的双质子衰变方式,即有一个原子同时放出两个质子的衰变方式。回答下列问 题:

(1) 245

6Fe 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 ______ ,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________ 。

(2) 以下关于 4

265

Fe 的叙述正确的是 ______ ( 填字母)。

A. 26Fe 与26Fe 是两种核素 B .科学家获得了一种新元素

C.425

6Fe 的衰变不是化学变化 D .这种铁原子衰变放出两个质子后变成 243

6Fe

(3) 某同学认为 2465

Fe 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与氧气反应, 他的判断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45 56

答案 (1)19 26 (2)AC (3) 245

6Fe 与256

6Fe 的核外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解析 (1) 4

265

Fe 的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 45-26=19,电子数=质子数= 26。

(2) 4

265

Fe 与 2566

Fe 的质子数相同,属同一元素 Fe 元素,但中子数不同,是两种不同的核素; Fe

元素不是一种新元素, 245

6Fe 衰变放出两个质子后变为质子数为 24 的新原子, 原子核发生了变

化,不是化学变化,因为化学的范畴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

+2,则 n g A 2

所含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n (m -x +

2)

m

mol 。

高一化学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一化学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原子结构与性质】 1能级与能层 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轨道,后进入3d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 (2)能量最低原理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规则 洪特规则特例:当p、d、f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4.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电子排布式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1s22s22p63s23p64s1。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例如K:[Ar]4s1。 ③外围电子排布式(价电子排布式) (2)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是指将过渡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中符合上一周期稀有气体的原子的电子排布式的部分(原子实)或主族元素、0族元素的内层电子排布省略后剩下的式子。每个方框或圆圈代表一个原子轨道,每个箭头代表一个电子。如基态硫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1.一个能级组最多所容纳的电子数等于一个周期所包含的元素种类2n2。但一个能级组不一定全部是能量相同的能级,而是能量相近的能级。 2.元素周期表的分区 (1)根据核外电子排布 确定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方法 ?若已知元素序数Z,找出与之相近上一周期的惰性气体的原子序数R,先确定其周期数。再根究Z—R的值,确定元素所在的列,依照周期表的结构数出所在列对应的族序数。 ③若已知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可直接判断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某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为4s24p4,由此可知,该元素位于p区,为第四周期ⅥA族元素。即能层为其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为其族序数,但应注意过渡元素(副族与第Ⅷ族)的能层为其周期数,外围电子数应为其纵列数而不是其族序数(镧系、锕系除外)。 (2)主族元素价电子数=族序数,副族元素IIIB--VIII族价电子数=族序数IB,IIB价电子的最外层数=族序数 (3)各区元素化学性质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特点 S区ns1-2p区ns2np1-6、d区(n-1)d1-9ns1-2、ds区(n-1)d10ns1-2 三.元素周期律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汇总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一化学方程式汇总 1、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BaCl2 + Na2SO4 ==== BaSO4↓+ 2NaCl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CaCl2 + Na2CO3 ===== CaCO3↓ + 2NaCl 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4、木炭还原氧化铜: 2CuO + C 高温 2Cu + CO2↑ 5、铁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Fe + CuSO4 ===== FeSO4 + Cu 6、氯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aCl2 + Na2CO3 ===== CaCO3↓+ 2NaCl 7、钠在空气中燃烧:2Na + O2 Na2O2 钠与氧气反应:4Na + O2 ==== 2Na2O 8、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 + 2H2O ==== 4NaOH + O2↑ 9、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 10、钠与水反应:2Na + 2H2O ==== 2NaOH + H2↑ 11、铁与水蒸气反应:3Fe + 4H2O(g) ==== Fe3O4 + 4H2↑ 1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 13、氧化钙与水反应:CaO + H2O ==== Ca(OH)2 14、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15、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2O3 + 6HCl ===== 2AlCl3 + 3H2O 16、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2O3 + 2NaOH ===== 2NaAlO2 + H2O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最全考点汇总(打印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最全考点汇总(打印版) 考点1 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和基本操作综合应用 【考点定位】本考点考查混合物分离与提纯方法与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混合物分离的主要物理方法:过滤、蒸发、蒸馏、萃取与分液等;混合物分离的主要化学方法:沉淀法等。 需要掌握各个实验的基本原理、仪器、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在化学方法中需要掌握物质分离提纯的基本原则——不增、不减、易分离、易提纯及分离提纯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精确解读】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常用方法如下表: 分离和提 纯方 法 适用范围举例 物理方法过滤法固体与液体分离蛋白质的提纯 蒸发浓缩 法 分离溶于溶剂中的溶质提取食盐溶液中的NaCl 结晶、重结 晶法 混合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NaCl和KNO3混合物分离蒸馏、分馏沸点不同的液体分离乙醇和乙酸,石油分离

络合法混合物中某一组分可形成络合物分离Al2O3和ZnO 【精细剖析】 1.分离或提纯时,若需要加入试剂,试剂的选择应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①所选试剂一般只和杂质反应; ②操作不应引入新的杂质; ③不减,即不减少欲被提纯的物质; ④易分,即欲被提纯的物质与杂质应容易分离 ⑤易得,试剂应尽可能容易获得,且价格低廉; 2.还必须做到以下“三必须”: ①所加除杂质的试剂必须“过量”,只有过量才能除尽欲除杂质; ②由过量试剂引入的新的杂质必须除尽; ③分离和除杂质的途径必须选择最佳方案; 3.物质分离和提纯方法的选择: ①固-固混合分离型:加热(包括灼烧、热分解和升华)、结晶(重结晶); ②固-液混合分离型:过滤、盐析、蒸发; ③液-液混合分离型:萃取、分液、蒸馏、渗析; ④气-气混合分离型:洗气,包括(I)采用液体净化剂时--用洗气瓶;(Ⅱ)采用固体净化剂 时--用干燥管或反应管; 【典例剖析】空气吹出法工艺,是目前“海水提溴”的最主要方法之一.其工艺流程如图所示,其中不正确的是() 【剖析】苦卤中含有溴,在酸性条件下通入氯气,可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溴单质,吹入空气,将溴分离出来,然后溴与二氧化硫发生反应生成HBr和硫酸,再通入氯气,生成溴,然

2020届高中化学必修三知识点大全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注:①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不需要加热的反应,不一定是放热反应 ②通过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可用来比较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对稳定性。 如C(石墨,s) C(金刚石,s)△H3= +1.9kJ/mol,该反应为吸热反应,金刚石的能量高,石墨比金属石稳定。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 +OH-(aq) =H2O(l) 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 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必修1全册基本内容梳理 第一部分: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AgNO3、稀HNO3 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 SO42- 稀HCl、BaCl2 白色沉淀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 把含有6.02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 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 =N/NA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超全总结--新版

高一化学必修-知识全点 第一章从科学实验中学习化学 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 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

常见物质除杂方法 ②几种重要阳离子的检验 (l)H+能使紫色石蕊试液或橙色的甲基橙试液变为红色。

(2)K+用焰色反应来检验时,它的火焰呈浅紫色(通过钴玻片)。 (3)Ba2+能使用稀硫酸或可溶性硫酸盐溶液产生白色BaSO4沉淀,且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4)Al3+能与适量的NaOH溶液反应生成白色Al(OH)3絮状沉淀,该沉淀能溶于盐酸或过量的NaOH溶液。(5)Ag+能与稀盐酸或可溶性盐酸盐反应,生成白色AgCl沉淀,不溶于稀HNO3,但溶于氨水,生成[Ag(NH3)2](6)NH4+铵盐(或浓溶液)与NaOH浓溶液反应,并加热,放出使湿润的红色石蓝试纸变蓝的有刺激性气味NH3气体。 (7)Fe2+能与少量NaOH溶液反应,先生成白色Fe(OH)2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Fe(OH)3沉淀。或向亚铁盐的溶液里加入KSCN溶液,不显红色,加入少量新制的氯水后,立即显红色。 (8)Fe3+能与KSCN溶液反应,变成血红色Fe(SCN)3溶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红褐色Fe(OH)3沉淀。(9)Cu2+蓝色水溶液(浓的CuCl2溶液显绿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的Cu(OH)2沉淀,加热后可转变为黑色的CuO沉淀。含Cu2+溶液能与Fe、Zn片等反应,在金属片上有红色的铜生成。 ③几种重要的阴离子的检验 (1)OH-能使无色酚酞、紫色石蕊、橙色的甲基橙等指示剂分别变为红色、蓝色、黄色。 (2)Cl-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的AgCl沉淀,沉淀不溶于稀硝酸,能溶于氨水,生成[Ag(NH3)2]+。 (3)Br-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淡黄色AgBr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4)I-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黄色AgI沉淀,不溶于稀硝酸;也能与氯水反应,生成I2,使淀粉溶液变蓝。(5)SO42-能与含Ba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4沉淀,不溶于硝酸。 (6)SO32-浓溶液能与强酸反应,产生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该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BaSO3沉淀,该沉淀溶于盐酸,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 (7)S2-能与Pb(NO3)2溶液反应,生成黑色的PbS沉淀。 (8)CO32-能与BaCl2溶液反应,生成白色的BaCO3沉淀,该沉淀溶于硝酸(或盐酸),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CO2气体。 二、常见事故的处理 三、化学计量 ①物质的量 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 单位摩尔符号 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A表示。约为6.02x1023 N 公式:n= NA ②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分子量 m 公式:n= M ③物质的体积决定:①微粒的数目②微粒的大小③微粒间的距离 V 公式:n= Vm 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知识点

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 一、二氧化硫(sulphur dioxide)和三氧化硫 (一)、硫(sulphur)(俗称硫磺) 1、硫的物理性质:淡黄色固体,难溶于水,可溶于酒精,易溶于CS2,熔沸点都很低。 2、硫的化学性质 ①氧化性:与绝大多数金属反应:Fe+S △ FeS 2Cu+S△CuS 2Na+S==Na 2 S Hg+S==HgS 与非金属反应:H2+S △ H 2 S 3C+S+2KNO 3===K 2 S+K 2 SO 3 +H 2 O ②还原性:S+O2点燃SO2 S+6HNO 3(浓) △ 2 SO 4 +6NO 2 +2H 2 O S+2H 2SO 4 (浓) △ 3SO 2 +2H 2 O ③歧化反应:3S+6NaOH===2Na2S+Na2SO3 +3H2O 3.用途:制火药、制橡胶、制高纯度硫酸、作医药 (二) 二氧化硫 1、物理性质: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比空气重、容易液化、易溶于水的气体。 2、化学性质 (1) 酸性氧化物------亚硫酐 ①二氧化硫与水反应:SO2 + H2O H2SO3 (亚硫酸) ②二氧化硫与碱的反应 SO 2+ 2 NaOH == Na 2 SO 3 + H 2 O ;SO 2 + NaOH == NaHSO 3 [SO 2+ 2 NaOH == Na 2 SO 3 + H 2 O;Na 2 SO 3 + H 2 O + SO 2 == 2NaHSO 3 ] ③与碱性氧化物反应:SO2+CaO==CaSO3 (2) 二氧化硫的氧化性:SO2+2H2S === 3S↓ + 2H2O (3) 二氧化硫的还原性:S O2+B r2+2H2O=H2S O4+2H B r S O 2+C l 2 +2H 2 O=H 2 S O 4 +2H C l 2KMnO 4 + 2H 2 O+ 5SO 2 === K 2 SO 4 +2MnSO 4 + 2H 2 SO 4 2SO 2+O 2 催化剂 加热 2SO 3 2H 2O+ SO 2 +2Fe3+=== 2Fe2++SO 4 2-+4H+ (4) 漂白性:使品红褪色,加热后复色(生成物不稳定) (5) 用途:制H2SO4;作漂白剂;杀菌,消毒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书复习检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书复习检测试题(含答案)

必修一全书复习检测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S 32 Cu 64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A.“天宫一号”中使用的碳纤维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B.合金具有许多优良的物理、化学或机械性能,合金的硬度可以大于它的纯金属成分C.人类历史上最早使用的金属是铁 D.“84”消毒液是生活中常用的消毒物质,其主要成分是NaClO 2、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如图所示关系,下列对概念相互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离子反应与复分解反应属于包含关系 B.化合物与电解质属于包含关系 C.金属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属于交叉关系 D.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于并列关系 3、N 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不正确 ...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 L氯气与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转移电子数为N A B.1 mol Fe与足量的稀HNO3反应,转移3 N A个电子 C.常温常压下46 g的NO2和N2O4混合气体含有的原子数为3 N A D.标准状况下22.4 L水含有的分子数为N A

4、下列化学反应,能用离子方程式H ++OH -===H 2O 表示的是( ) A .稀硫酸和氢氧化钡溶液 B .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C .盐酸和氢氧化铁 D .碳酸和氨水混合 5、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 .MnO 2与浓盐酸反应制Cl 2:MnO 2+4H ++2Cl -=====△ Mn 2++Cl 2↑+2H 2O B .水玻璃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Na 2SiO 3+CO 2+H 2O===2Na ++CO 2-3+H 2SiO 3 C .浓硫酸与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Cu+4H ++SO 42—=====△ SO 2↑+CO 2↑+Cu 2++H 2O D .AlCl 3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Al 3++4OH -===-2AlO +2H 2O 6、若在加入铝粉能放出H 2的溶液中,分别加入下列各组离子,肯定不能.... 共存的是( ) A .Fe 3+、NO 3-、Cl -、Na + B .Ba 2+、Mg 2+、HCO 3-、AlO 2- C .NO 3-、Na +、K +、CO 32- D .NO 3-、K +、AlO 2-、OH - 7、下列除杂方法不.正确.. 的是( ) A .Fe 2O 3中含Al 2O 3杂质,可以加入足量NaOH 溶液然后过滤除去 B .CO 2中含有CO 杂质,可以通入盛有CuO 的玻璃管且加热 C .Cl 2中含有HCl 杂质,可以通过盛有饱和碳酸氢钠的洗气瓶 D .FeCl 3溶液中混有FeCl 2杂质,可以向溶液中通入Cl 2 8、下列关于物质的保存,说法错误.. 的是( ) A .少量金属钠保存在煤油里 B .氯水应装在棕色瓶中密封避光保存 C .可以用玻璃瓶盛放NaOH 溶液 D .因为铁会与浓硝酸反应,所以铁罐不可以盛放浓硝酸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选修3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级与能层 2.原子轨道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记忆方法有哪些?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 轨道,后进入3d 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 能级比3d 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 能级比3d 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也就是说,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之和。 (2)能量最低原理 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 )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 )规则。比如,p3的轨道式为 或,而不是。 洪特规则特例:当p 、d 、f 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即p 0、d 0、f 0、p3、d 5、f 7、p 6、d 10、f 14时,是较稳定状态。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 2s 22p 0、12Mg 3s 23p 0、20Ca 4s 23d 0;半充满状态的有: 7N 2s 22p 3、15P 3s 23p 3、24Cr 3d 54s 1、25Mn 3d 54s 2、33As 4s 24p 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 2s 22p 6 、18Ar 3s 23p 6、29Cu 3d 104s 1、30Zn 3d 104s 2、36Kr 4s 24p 6 。 4.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电子排布式 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 :1s 22s 22p 63s 23p 64s 1。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例如K :[Ar]4s 1。 ③外围电子排布式(价电子排布式) (2)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是指将过渡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中符合上一周期稀有气体的原子的电子排布式的部分(原子实)或主族元素、0族元素的内层电子排布省略后剩下的式子。 每个方框或圆圈代表一个原子轨道,每个箭头代表一个电子。 如基态硫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举例: ↑↓ ↑ ↓ ↓ ↓ ↑ ↑ ↑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1——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3) 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3——单质的熔点 (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及其判断) (1)同一周期的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因此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得电子,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判断金属性强弱 金属性(还原性)1,单质从水或酸中置换出氢气越容易越强 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 非金属性(氧化性)1,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 2,氢化物越稳定 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1—20号,F最强;最体一样)5——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阳离子氧化性越弱;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 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 (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 (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阴阳离子的半径大小辨别规律 由于阴离子是电子最外层得到了电子而阳离子是失去了电子 6——周期与主族 周期:短周期(1—3);长周期(4—6,6周期中存在镧系);不完全周期(7)。 主族:ⅠA—ⅦA为主族元素;ⅠB—ⅦB为副族元素(中间包括Ⅷ);0族(即惰性气体) 所以, 总的说来 (1) 阳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2) 阴离子半径>原子半径 (3) 阴离子半径>阳离子半径 (4 对于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其离子半径越小。 以上不适合用于稀有气体! 专题一: 第二单元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全册

必修2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是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发明的 2、写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7个周期(三短、三长、一个不完全),周期数=电子层数 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4、碱金属元素 (1)碱金属元素的结构特点:Li 、Na 、K 、Rb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Na 与K 分别与水、氧气反应的情况 分别与出K 、Na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4)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5、卤族元素 (1)卤族元素的结构特点:F 、Cl 、Br 、I 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对其性质的影响。 (2)单质与氢气发生反应的条件与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卤素间的置换反应 (4)从上到下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性质的递变规律 (5)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 结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核素 (1)核素的定义: A P X (2)同位素: 1 1H 、 2 1H 、 3 1H (3)原子的构成: 二个关系式: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质量数A = 质子数P + 中子数N (3)几种同位素的应用: 126C 、146C 、 2 1H 、 3 1H 、238 92U

二、元素周期律 1、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能量高的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2)电子总是先从内层排起,一层充满后再排入下一层,依次是K、L、M、N (3)每个电子层最多只能容纳2n2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氦原子是2 个);次外层最多只能容纳18 个电子;倒数第三层最多只能容纳32 个电子。 2、元素周期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原子的电子层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3、第三周期元素化学性质变化的规律 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钠镁与水反应现象,比较钠镁与水反应的难易(方程式书写) (2)镁铝与盐酸反应的难易(现象,方程式) (3)比较钠镁铝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1)比较硅、磷、硫、氯与氢气反应的难易以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2)比较它们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3)向硫化氢水溶液中滴入氯水的现象 结论: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4、元素的化合价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5、在周期表中一定区域可以寻找到一定用途的元素 (1)寻找半导体材料 (2)寻找用于制造农药的材料 (3)寻找催化剂、耐高温、耐腐蚀的合合金材料 6、推测钫(与K同一主族在K的下面)的性质 推测铍的性质 推测量114号元素的位置与性质 三、化学键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1]-3

选修三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级与能层 2.原子轨道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轨道,后进入3d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也就是说,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之和。 (2)能量最低原理 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不可能同时存在4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换言之,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规则。比如,p3的轨道式为或,而不是。 洪特规则特例:当p、d、f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即p0、d0、f0、p3、d5、f7、p6、d10、f14时,是较稳定状态。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 2s22p0、12Mg 3s23p0、20Ca 4s23d0;半充满状态的有:7N 2s22p3、15P 3s23p3、24Cr 3d54s1、25Mn 3d54s2、33As 4s24p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 2s22p6、18Ar 3s23p6、29Cu 3d104s1、30Zn 3d104s2、36Kr 4s24p6。 4.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电子排布式 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1s22s22p63s23p64s1。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 ↑↓↑ ↓↓↓ ↑↑↑

人教社高中化学必修三晶体的类型与性质

第一单元晶体的类型与性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和使用到许多固态物质,在这些固态物质中,有许多是晶体。例如,自然界中纷飞的雪花、晶莹透亮的水晶,调味用的食盐、味精,以及常作甜味剂的冰糖,等等。这些物质虽然都以晶体形式存在,但它们的晶体类型和性质却并不相同。在晶体里,构成晶体的粒子(如分子、原子、离子等)是有规则排列的,根据构成晶体的粒子种类及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可将晶体分为若干类型,如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等。 研究晶体的类型与性质的关系,对于我们认识物质,以及制造新物质都很有意义。在这一单元我们将介绍一些有关晶体的知识。 第一节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

一、离子晶体 我们知道,NaCl是离子化合物,在NaCl中,Na+和Cl-是以离子键相结合的。在化合物中,像NaCl这样以离子键相结合的离子化合物还有很多,如CaF2、KNO3、CsCl、Na2O等,它们在室温下都以晶体形式存在。像这样离子间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晶体叫做离子晶体。 在离子晶体中,阴、阳离子是按一定规律在空间排列的。下面,我们就以NaCl和CsCl晶体为例来探讨在离子晶体中阴、阳离子是怎样排列的。 在NaCl晶体中,每个Na+同时吸引着6个Cl-,每个Cl-也同时吸引着6个Na+,Na+和Cl-以离子键相结合(如图1-2)。在CsCl晶体中,每个Cs+同时吸引着8个Cl-,每个Cl-也同时吸引着8个Cs+,Cs+和Cl-以离子键相结合(如图1-3)。可以看出,在离子晶体中,构成晶体的粒子是离子。 在NaCl晶体或CsCl晶体中,都不存在单个的NaCl分子或单个的CsCl分子,但是,在这两种晶体里阴、阳离子的个数比都是1∶1。所以,NaCl和CsCl是表示离子晶体中离子个数比的化学式,而不是表示分子组成的分子式。 在离子晶体中,离子间存在着较强的离子键,使离子晶体的硬度较大、难于压缩;而且,要使离子晶体由固态变成液态或气态,需要较多的能量破坏这些较强的离子键,因此,一般地说,离子晶体具有较高的熔点和沸点,如 NaCl的熔点为801℃,沸点为1413℃;CsCl的熔点为645℃,沸点为1290℃。

(完整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整理【史上最全】---人教版

高一化学必修1知识点综合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一、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1.常用的物理方法——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上差异来分离。混合物的物理分离方法

i、蒸发和结晶蒸发是将溶液浓缩、溶剂气化或溶质以晶体析出的方法。结晶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可以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结晶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度的不同,通过蒸发减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解度变小,从而使晶体析出。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例如用结晶的方法分离NaCl 和KNO3混合物。 ii、蒸馏蒸馏是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的方法。用蒸馏原理进行多种混合液体的分离,叫分馏。 操作时要注意: ①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②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应与支管底口下缘位于同一水平线上。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l/3。 ④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⑤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例如用分馏的方法进行石油的分馏。iii、分液和萃取分液是把两种互不相溶、密度也不相同的液体分离开的方法。萃取是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并且溶剂易挥发。 在萃取过程中要注意:

①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溶剂依次从上口倒入分液漏斗,其量不能超过漏斗容积的2/3,塞好塞子进行振荡。 ②振荡时右手捏住漏斗上口的颈部,并用食指根部压紧塞子,以左手握住旋塞,同时用手指控制活塞,将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③然后将分液漏斗静置,待液体分层后进行分液,分液时下层液体从漏斗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例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 iv、升华升华是指固态物质吸热后不经过液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利用某些物质具有升华的特性,将这种物质和其它受热不升华的物质分离开来,例如加热使碘升华,来分离I2和SiO2的混合物。 2、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 对物质的分离可一般先用化学方法对物质进行处理,然后再根据混合物的特点用恰当的分离方法(见化学基本操作)进行分离。 用化学方法分离和提纯物质时要注意: ①最好不引入新的杂质; ②不能损耗或减少被提纯物质的质量 ③实验操作要简便,不能繁杂。用化学方法除去溶液中的杂质时,要使被分离的物质或离子尽可能除净,需要加入过量的分离试剂,在多步分离过程中,后加的试剂应能够把前面所加入的无关物质或离子除去。 对于无机物溶液常用下列方法进行分离和提纯: (1)生成沉淀法(2)生成气体法(3)氧化还原法(4)正盐和与酸式盐相互转化法(5)利用物质的两性除去杂质(6)离子交换法 常见物质除杂方法

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必修1全册基本内容梳理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三、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 AgNO3、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 SO42-稀HCl、BaCl2白色沉淀SO42-+Ba2+=BaSO4↓ 四.除杂 注意事项: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 把含有6.02 ×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把6.02 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高中化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有很多需要记忆的知识点,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小编为大 家整理了高中化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希望可以帮助你们更好的学习,更多 高中化学知识请关注。 1高中化学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原子结构与性质1能级与能层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 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 电子先进入4s轨道,后进入3d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说明:构造原 理并不是说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2)能量最低原理现代物质 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 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 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原理。(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 叫洪特(Hund)规则洪特规则特例:当p、d、f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 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4.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 方法(1)电子排布式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1s22s22p63s23p64s1。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知识与技能: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化学计量学在实验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实验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好化学离不开实验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知识与技能:化学实验安全认识,物质的分离(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过程和方法:实验及PPT 第一课时化学实验安全 导入:化学史——化学发展与实验的关系 一、化学实验安全 化学实验安全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遵守实验室规则 2、了解一些安全注意事项 3、掌握药品、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4、污染物和废弃物的处理 具体详细知识word展示 (1)高中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2)高中化学常见的可能事故及处理方法 第二课时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知识与技能:物质分离和提纯一般方法(过滤、蒸发、蒸馏、萃取),硫酸根离子的检验过程和方法:实验 导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科学,要研究物质就必须获得纯净的物质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P5阅读 1、过滤和蒸发 概念、仪器、适用范围、装置示意图、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粗盐的提纯 实验1-1和实验1-2 总结:1、物质分离和提纯遵循的原则------不增、不减、易分离、易复原 具体需考虑问题:化学原理及试剂的选择、加入试剂的顺序、除杂试剂必须过量、过量试剂必须除去 2、蒸馏和萃取 蒸馏 概念、仪器、适用范围、装置示意图、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实验1-3 萃取 概念、仪器、适用范围、装置示意图、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实验1-4 其他物质分离提纯及检测方法 结晶、升华、洗气等;P9最后一自然段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第一课时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知识与技能: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计算 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 导入:P11 第一自然段 宏观物质计量、日常计量单位长度—米,质量—千克 设问:微观粒子如何计量 例:C+O2=CO2方程式意义(符号意义、计量意义) 1、物质的量 概念:一个物理量,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计量对象:微观粒子或原子团 符号:n 单位:摩尔mol 计量注意事项:微粒种类 国际规定:0.012Kg12C 中所含碳原子数约为6.02*1023 2、阿伏伽德罗常数 概念: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 符号:N A 数值:6.02*1023单位mol-1 微粒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粒子数之间的关系:n=N/N A N1/N2=n1/n2 例1:氧气的物质的量为1mol 水分子的物质的量为2mol 辨析:氢的物质的量为2mol;小米的物质的量为1mol 练习例题2 0.2mol氯化钡中含有多少摩尔钡离子,多少摩尔氯离子 2mol氧气约含多少个氧气分子,多少个氧原子 0.1mol的硫酸钠中,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个数分别为多少,离子总数为多少 1.204*1024个水分子的物质的量为多少 复习原子结构知识 例题3、1mol钠原子含多少摩尔质子,多少摩尔电子,1mol钠离子、1mol氢氧根、1molNH3又分别是多少 例题4 多少摩尔的水分子中含有的氧原子数与1.5摩尔的二氧化碳中含有的氧原子数相同相同物质的量的二氧化硫与氧气,其分子数之比、原子数之比分别为多少 例5 amol硫酸分子中含有b个氧原子,则阿伏伽德罗常数可以表示为? 第二课时摩尔质量 知识与技能:了解摩尔质量的含义,掌握物质的物质的量与摩尔质量、质量的计算导入:1mol不同物质中所含的粒子数是相同的,但由于不同粒子质量不同,1mol不同物质的质量是不同的 P12 观察结论: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其数值都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