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不足之处

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不足之处
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不足之处

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不足之处

一、浅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题目

(一)青海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青海省地处青躲高原东北端,面积72万平方公里。与其他中西部省区相比较,青海省既是一个特色突出、潜伏上风深厚、尚不为人知的旅游资源大省,也是旅游资源开发小省和旅游经济弱省。总体来说青海省旅游业现状可以概括为:“一流资源,二流着名度,三流开发,四流交通,五流经营。”

进进二十一世纪以来,青海旅游业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各级旅游部分牢牢捉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大旅游开发的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全方位、多形式宣传青海,如推出系列特色旅游新项目和旅游专线,开展节假日旅游活动,同时不断进步旅游综合质量,使青海省的旅游事业呈现较快发展的势头。2002年,青海省旅游业接待的人数和旅游创汇收进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使其成为青海省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近几年伴随着青海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青海旅游业也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1.旅游客源逐步扩大,创汇不断增加。2002年,青海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2

2.35万人次,创汇990万美元,旅游收进达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

3.2%。

2.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及民族风情旅游日趋升温。以青海湖、鸟岛、孟达天池、南山、互助北山、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可可西里、阿尼玛卿雪山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旅游人数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以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塔尔寺、瞿坛寺、清真寺等宗教圣地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也日趋升温。

3.旅游业的产业带动和社会效益已在显现。2002年轻海旅游业为社会提供直接就业岗位5000余个。目前,全省直接旅游从业职员达1.9万人,间接从业职员近7万人。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乡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扩大了社会就业,增加了城镇居民和农牧民群众收进。

4.旅游业引进市场机制,全力推进投资结构调整,一大批非公有制旅游企业蓬勃发展。目前,全省101家旅行社中,52%为股份制和民营企业;39家星级宾馆中股份制和民营企业占了38%。

(二)青海省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题目。

目前,青海省旅游业固然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同国内发达省市相比,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各项旅游指标在国内仍处在落后位置。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思想观念相对滞后。青海旅游业观念陈旧的原因在于,青海的经济发展落后,国有经济改革进程普遍慢于东部其他省份,国有经济比重高于全国均匀水平,很多人仍然抱着“靠国家吃饭”的老观念、老思想。要实现青海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观念和思想的大解放,摈弃传统的思维模式,突破传统的观念障碍。

2.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由于旅游景观的吸引力不仅来自于其本身的旅游美学价值,还来自于其可进进性。进进青海省的直达客运列车太少,京广南线、宝成线、兰新西线等线路目前尚无列车开通。一到客运高峰,客票就十分紧张,很多西行的旅客因换车麻烦,只好放弃到青海游玩的意愿。省内的旅游专线和民航也存在着通达区未几、线路少服务设施陈旧和老化等题目。

3.旅游相关产品结构过于简单。青海省旅游资源具有突出的多元化特点,具有开发多元旅游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青海有青海湖、日月山、鸟岛、塔尔寺等著名的旅游景区,但青海省对旅游相关产品开发利用非常不足。在东部发达省份,旅游业已形成了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产品和特种旅游产品并存的多元化产品供给结构,而青海旅游的产品仍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

综上所述,青海省旅游产业要实现快速发展必须克服上述3个主要题目,克服这些题目,并非一挥而就。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防止在发展规划中对旅游产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及作用的过高预期,避免由于盲目地“上项目”、“辅摊子”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应充分熟悉到旅游产业对青海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充分熟悉旅游业发展在青海省的重要地位,克服障碍因素,积极促进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

全面发展。

二、正确定位青海省旅游的发展道路

(一)加强政府对旅游业的主导作用。

“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的完整表述是:在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的条件下,以政府政策为导向,全面发动社会气力,进一步加大旅游发展的力度,加快旅游发展的速度,使旅游业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政府主导并非不要市场机制的调解,而是以市场为主体,结合政策引导,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回根结底要以市场为基础来配置资源,达到资源的优化,达到经济效率的进步。

政府在旅游业的发展方面的主导作用如何有效发挥出来呢?从旅游业发达国家发展旅游业的经验来看,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应体现在政策、资金和立法等多个方面:

1.制定保证旅游业健康发展、稳定发展的法律、法规。政府不仅是旅游业发展的投资者,而且应该是旅游业的治理者。青海省政府应该更加重视对当地旅游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2.根据本省旅游业发展计划,为增加对旅游业的资金投进创造条件,加强资金导向。在青海省,资金短缺成为了制约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要解决旅游业所需资金,可以考虑鉴戒国外经验,征收一定的旅游税费,如在饭店、宾馆按房费确定一定比例,或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游客必经之地按票价的一定比例或固定数额征收。除征收旅游税收以外,政府还应该为旅游业提供更多融资机会,如增发旅游企业债券,增加旅游企业上市公司;通过制定财政、金融、税务、工商等政策,大力吸引外资和国内私人资本对旅游业的投进。

3.政府应该在大型旅游活动的宣传中发挥作用。青海省现在每年都举办一次“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王洛宾文化艺术节”等一系列的节庆活动,吸引大批的游客来观光游览,以此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组织大型活动能形成总体形象。

总之,只要青海省旅游业的发展坚持在遵循市场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必将迎来本省旅游业的繁荣。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青海省的现代化建设进进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当前追求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持续、健康发展成为本省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针。旅游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关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些题目已成为旅游界关注的重大话题。

这篇论文来自https://www.360docs.net/doc/4512225262.html,[教育资源网]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了一个为众人所普遍接受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青海省旅游业发展中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解决好以下几个题目:

1.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旅游区的建设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和建立是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是整个青海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青海省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清新的、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没有蓝天、青山、绿水的自然环境为依托,对于旅游者来说是没有观赏价值和吸引力的。

2.处理好重点旅游区的开发和中心城市辐射作用的关系。在青海省旅游开发中重点旅游区应发挥其示范、带动、辐射的作用。示范作用,即各中心城市在旅游开发和旅游经营上依据旅游产业发展规律做出样子,开展城市旅游;带动作用,就是依托中心旅游城市,带动周边旅游开发,带动周边旅游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的旅游经济和整体经济发展。辐射作用,即中心城市的旅游开发和旅游经济发展辐射范围放大到一个地区或一个省,甚至到部分省区。

三、发展青海省旅游业的相应措施和办法

(一)加快体制创新步伐,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关键举措在于进行旅***业治理体制创新和企业制度创新,积极发展以特色

旅游作为目标、以产品创新为推动机制的旅游开发模式。青海省旅游业发展从产业规模、经营效益、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产业竞争力等方面都和东部省份存在着明显差距,形成这种差距的原因除了经济发展水平和区位等硬环境的制约因素外,软环境的落后,尤其是体制的落后更是一个重要因素。

青海目前旅游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交通服务瓶颈。现代旅游要求为旅游者提供快捷、舒适、安全的交通工具,以缩短旅游者的旅途时间,减少疲惫度。而青海偏离中国经济中心和沿海高出游率地区,地域辽阔,景点间路线较长,路况较差,必须大力发展包括航空运输、铁路运输和公路三位一体的综合运输网,构建区域快速旅游网络。总之,要加快体制创新,加大对旅游景点地区城市建设的投进,从根本上搞好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公道开发利用上风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青海省的旅游资源繁多,千差万别,这些旅游资源的社会条件和自然环境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就要有针对性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开发多种多样的旅游项目、旅游产品。青海省的自然、社会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种类齐全,分布广泛,等级和品位高,开发潜力很大。

1.原生态旅游项目。青海省的自然资源上风尤为突出,有大量的湖泊、草原、沙漠、戈壁、动植物,等等。其中草原生态旅游是很好的生态旅游产品,草原与数以万计的草原植物、动物,以及传统的游牧文化、风土人情相结合,构成了一类生态旅游目的地。

2.民风民俗旅游项目。青海省属于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大力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有很大的挖掘空间。青海省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大省,应捉住这一良好的自身上风而大做文章,而且青海省的很多少数民族在青海省是特有的,比如土族、撒拉族等。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青海“花儿”、玉树歌舞、土族的“安昭舞”、那达慕、赛马会、躲戏等对广大的游客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3.宗教文化旅游项目。神秘的宗教旅游资源已成为青海省旅游业新的亮点。青海是我国古代由中原通往西域、吐蕃(今西躲)的要道,因此其文化受到了中原文化、印度文化及阿拉伯文化的影响。加之青海省民族众多,宗教的文化底蕴非常浓厚。青海省的主要教派有躲传佛教、伊斯兰教和道教,也有少数人信仰***教。位于青海省湟中县的塔尔寺是躲传佛教的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是广大黄教信徒朝拜的圣地。昆仑山被视为万山之祖、王母娘娘的居所、道教祖庭,西宁的东关清真大寺是一处伊斯兰教庙宇。这些丰富的宗教旅游资源品位高,更有很高的可游性。

总之,青海要树立超前意识,以市场为导向,深层次、高品位、多元化地开发青海旅游资源,实事求是地开发新的旅游线路和景点,逐步形成以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观光、避暑度假、登山、探险、徒步朝圣、野生动物观赏、民俗风情、森林生态、科学考察等为主的旅游产品,使“行、游、住、吃、购、娱”配套发展,资源得到深层次开发。

(三)树立良好旅游形象,加强旅游宣传,招徕旅游客源。

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体现在做好旅游服务和旅游公共关系的工作上。一个地区的旅游总体形象是该地区在强手如林的市场上树立起的一面与众不同、独具魅力的旗帜。像青海省这样旅游资源潜力巨大、旅游业发展相对缓慢的省份如何运用好策划、塑造和广泛传播自己的旅游形象异常重要。策划旅游形象没有固定的模式,一切因地制宜。可以设计旅游地的形象标识,用鲜明、独特的图形符号或本地标志性景观的图象显示自己的特色,同时用精练、形象、明快、易记的文句加以概括,如“青海:长江、黄河的摇篮”或“青海:高原瑰宝”——以此来显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塑造旅游形象是品牌经营这一当代商战策略在旅游地宣传中的运用和发挥,一经选定要相对稳定、长期使用、反复宣传,给人们留下深刻影响。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客源推出不同的旅游产品或节庆活动设计的宣传口号。我们还应该在名人、大事上做好文章,比如:日月山上文成公主进躲的故事;海北金银滩王洛宾先生的“在那远远的地方”,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文化载体。

论加快西部旅游开发与发展的途径和主要措施

进一步加快西部旅游开发与发展的速度,既是西部大开发的需要,也是新世纪中国实现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需要。要加快西部旅游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步伐,根据旅游业性质特点,选

择科学可行的发展道路和战略非常重要。

一、认识和把握旅游投入与收益的变动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对于政府、企业和居民来说,发展旅游业的投入-产出关系变动,一般要经历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富民不富政。在此阶段,政府对旅游的投入产生的直接财政收入很少,旅游企业、旅游区及其附近地区居民的旅游收入增加,对于政府财政来说是只见投入不见或少见收入,但实际上因旅游及商业、餐饮、娱乐、交通、电讯等相关企业和居民收入增加,政府来自这些方面的税费收入也会增多。目前贵州和西部大部分地区处于此阶段。在此阶段,由于政府直接从旅游业获取的收入、利益比较少,导致对旅游业的性质、功能、效益等存在着比较广泛的疑问,成为争取旅游投资和解决旅游发展相关问题比较困难的主要原因。为了发展"吃喝玩乐"的旅游业要花费非常紧缺的财政资金,同时又不能马上增加财政收入,很多党政机关和财政部门的决策者是很难这样去做的。

第二阶段:富民又富政。在此阶段,政府继续增加旅游投入,旅游的带动作用逐步显现,旅游所产生的财政收入逐步形成并增长。进入这个阶段,旅游增加经济和财政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繁荣市场、增加劳动就业等经济功能不断显化,成为非常实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社会、财政、企业、个人收入,旅游在投资开发、资金技术投入、劳动就业、美化环境等方面的产业特点和优势才逐步展现出来,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对旅游业的认识、旅游政策和资金等要素才能逐步到位。在这个阶段,旅游所发挥出来并被广泛接受、认可的主要是其经济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尽管客观存在,但掩映在巨大的经济功能的阴影中,很难被大多数人所发现。目前,我国西部的少数地区、中部的部分地区和东部的大部分地区已经或正在进入这个阶段。

第三阶段:富民富政富社会。到了这个阶段,旅游业自身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增强,社会和市场性旅游投资成为主体,政府和财政对旅游业的直接投入所占地位、比例下降,居民、企业、财政从旅游业所获得的收入都全面持续增长,旅游的关联带动作用和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逐步显现并被社会各方面所普遍感受、认可,旅游的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逐步从巨大的经济功能的阴影中发出越来越强的光芒。进入这个阶段,旅游经济功能自身非常强大,并仍然在不断增强,但与生态功能、社会功能相比地位下降,逐步将主导、主体地位转让给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此时,旅游的产业性质、地位、发展目标、政策等也都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如从吸引区域外入区旅游、增加旅游收入和利润等重要的增收创利产业,转变成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地区环境质量和加强内外交流、展示地区和城市形象、扩大影响、提高声誉的社会文化事业,旅游业的开发建设目标、考核内容和方式、促进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也都相应地进行重大调整,例如实行国民旅游计划,开发国民旅游资源,鼓励和支持居民外出旅游等。目前,上海、江苏、广东等我国东部的部分地区和日本、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已经或正在进入这个阶段,江苏省在国内率先实行国民旅游计划,广东省实行旅游倍增计划等,就是重要标志。这些国家和地区、城市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发展的水平都比较高,与工业和其他产业所创造的收入相比,旅游业所产生的经济收入所占比重非常有限,它们大力支持旅游业发展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就不再是增加收入等经济功能,而是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服务产业功能、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扩大地区影响。同时,在此阶段,旅游收入、就业客观上必然继续增加。所以,旅游业成为富民富政富社会的重要行业。

二、按照旅游产品特性抓好旅游开发和宣传促销工作

由旅游资源到旅游产品、项目是旅游经济活动的第一次转化,是使用价值形态的改变和价值的形成过程。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从生产经营者,经过流通环节转到旅游者手中,由旅游者进行消费,是旅游经济活动中的第二次转化。第二次转化是旅游产品使用价值和价值在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转让,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实现过程。按照马克思的商品经济理论,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中,价值的运动和转化比使用价值的运动和转化,对于生产经营者更为重要,也更为困难,被马克思称为"惊险的跳跃"。对于生产经营者来说,生产经营的目的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价值,要通过使用价值的形成、运动来实现价值增殖,实现资本的增殖和赚钱的目的,即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商品本身只是手段。第一次转化是在生产者手中完成的,主要决定因素是生产者自身的技术、组织和要素投入,因此,过程中的关系相对比较简单,主要是以生产者为主体的人力、技术、资金、资源、生态环境、设施设备之间的关系。第二次转化则是在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之间完成的,涉及到旅游产品自身的性能、特征、价格和包装、运输、储存,涉及到产品信息传递、广告宣传、销售方式与服务,更涉及到产品适应消费需求的状况和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消费习惯和偏好、心理预期等主观与客观因素。商品能否顺利地实现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从生产到消费的运动,确实是一次惊险的跳跃。要顺利实现产品从生产和生产者到消费和消费者的运动,产品信息的沟通非常重要。需要通过广告宣传、产品介绍等方式,让消费者了解产品的功能特性、质量、价格和购买渠道、使用方法等,产生购买和消费欲望,并将其变成实际的购买和消费行为。在社会化、国际化的市场经济中,"皇帝女儿不愁嫁"、"酒香不怕巷子深"都是过时和非常有害的。因此,旅游如果处于"四流的宣传促销"状态,即使资源等都是一流的,但不能充分、及时、高效地通过宣传促销实现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到旅游消费的转化,就使得旅游生产经济活动过程没有完成,旅游收入、利润不能产生。更为重要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生产的根本目的是要满足人民不断增长、不断提高的旅游消费需求,不通过有效的旅游宣传促销,就不能顺利实现旅游产品、项目从生产者到旅游者的运动,也就不能很好地实现旅游生产的根本目的,使旅游生产经营活动失去了意义。对于旅游这种综合性、服务性产品,由于其销售先于生产、生产与消费同步、不可储存、不可移动等特征,决定了搞好宣传促销、以及时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的转化运动更为重要,没有这个运动旅游生产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不存在的,充分体现了消费、销售决定生产的规律性特征。西部旅游业一定要避免出现"一流的资源、二流的开发建设、三流的管理服务、四流的宣传促销"现象。

政府和旅游企业在宣传促销的职责分工是,政府主导旅游形象宣传,企业负责旅游产品宣传促销。旅游宣传促销必须根据旅游产品的特性来进行。旅游产品是无形的组合性产品,由旅行社、酒店、餐馆、民航、铁路、公路、参观游览点、娱乐休闲场所、购物点等多个厂商、多个环节、多个方面的单项产品组合而成;生产与消费时间同步、空间同地,且生产后于销售,即在厂商销售和消费者购买时旅游是尚未生产的未来产品;生产与消费是产地导向型的,而销售则是异地(客源地)导向型的。这些特性决定了旅游产品不可能象一般商品那样,可以由厂商带着样品去展示、推销,也不能象建筑产品那样让购买者和消费者看样定货或购买,而必须由权威可信的组织去宣传推销。按多数国家的经验和我国当前社会经济运行机制状况,政府组织、主导旅游宣传促销是最佳选择。旅游市场开发具体包括旅游地整体形象的塑造、宣传和具体旅游产品的宣传销售两个方面。前者具有投入多、基础性、先导性和效益的综合性等特点,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是政府主导、各方参与,包括旅游部门自身,新闻宣传、文化娱乐、教育科研、外交外事等部门以及文体交流、会展节庆、招商引资、公务商

务、务工经商、探亲访友等官方、民间活动等,都应突出旅游宣传内容。旅游产品的广告宣传销售应以旅游行业和企业为主,政府引导、督促和协调服务,在初期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也是必要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在这两个方面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政府增加投入,广泛发动,在近期起步阶段旅游企业实力较弱、产业规模小的情况下,政府要首先承担起市场开发的主要任务。此外,要注意将形象宣传与旅游销售很好地结合起来,现在节庆、展览等办了不少,但旅游宣传特别是面对旅行商、旅游记者的内容、安排不足。

市场开发应该与旅游项目开发同步进行。市场开发在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可以开展,都可以收到实效,等到交通、接待、配套服务和产品基本成熟后再进行宣传促销效果更有保证的观点不科学、不足取。就普通产品看,在项目策划阶段就应突出市场策划,在项目建设阶段进行形象塑造宣传,竣工投产时销售宣传立即跟上,产品出厂即可启动实质性销售活动。旅游产品是一种梯次型产品,始终处于开发、改进、丰富、更新过程中,在其待开发、初步开发、成熟完善、深化提高等各个阶段都有独特之处,都有吸引力,都可以供旅游者享用。在未开发时,旅游者欣赏享用的是其原汁原味的自然状态。目前有很多国内、国际旅游者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来旅游,不是看这些地区现代化、城市化水平有多高,而正是要看起纯朴、自然的地方,为此不惜忍受比较差的交通、住宿条件。在开发建设时期,旅游者看到的是正在建设过程中的景象。一旦完成开发和配套建设,成为成熟完善的旅游产品和项目,旅游者感受到的是其奇特的旅游项目、齐备的设施、周到规范的服务。旅游欣赏领略的实质是异质文化和文化差异,从发达国家和地区来的旅游者需要的,主要不是在其居住地随处可遇可求的舒适、现代的交通、住宿、娱乐等,而是与之不同的感受、知识、阅历,处在待开发和初步开发状态的旅游区和旅游产品正好适应了这一要求。市场开发不能等,要与产品和项目开发同步进行,旅游发展必须尽快和首先抢占市场制高点。旅游市场开发,特别是在初期,在综合运用新闻舆论、互联网和参加展览会、交易会等方式的同时,政府进行集中性投入,承办、申办和策划组织全国性、国际性旅游及相关内容的博览会、交易会、展销会,是进行形象宣传、扩大地区影响、提高旅游产品知名度的重要方式,在这方面近年来上海、大连、云南、四川、海南、新疆等省区市均积累了十分成功的经验。中西部地区其他具备条件的大中城市应该借鉴这一经验,积极组织、申办区域性、全国性的旅游交易会、展销会、博览会,策划旅游形象和地区形象主题、品牌。

三、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建设必须持续深入和不断创新

产品生命周期及其不断延长的必要性。按照经济学理论,商品生产和销售具有阶段性特征,被称作商品的生命周期。要延长商品的生命周期,主要是延长其生产、销售和消费的高峰阶段,以更多地获取生产经营收入和利润,就必须不断改进、优化产品的性能,改进宣传销售方式和服务,降低价格等。其中,改进产品性能,包括增加其功能用途、满足消费者更多、更高的消费需求,是一条主要途径。旅游产品是可以不断进行开发、深化、丰富的过程性产品。很多旅游资源在未经开发建设的原始状态就可以供人们旅游消费,如自然状态下的山峰、森林、河流、天然湖泊和用于生活居住的村寨、民居等,它们作为旅游资源在没有进行配套建设、开发包装时,人们就可以去旅游观光、参观考察。黔东南的很多民族村寨和自然景观就基本处于这种未开发状态,但有不少人去游览。为了方便人们去旅游和进行必要的管理,就要对旅游资源进行初级和基本开发,如修公路和游览步道、景区大门、管理房,黔东南很多旅游区点处于这种初级开发阶段。第三步,为了更好地服务旅游者和进行管理,就必须修建厕所、停车场、观景台(亭),设置垃圾箱、休憩椅凳,黔东南有部分旅游区这样做了,大部分正在这样做。第四步,为了使旅游更方便、安全、优质,建设游客中心、消防

设施、安全防护设施、宣传展示设施和餐饮、购物、娱乐设施,有的还要修建住宿设施、索道或观光车道等。这些都还主要是硬件的开发建设,旅游区在策划包装、导游解说、宣传促销、制度和规范建设、人员培训等软件开发建设方面也可以且必须分步骤不断深化、丰富、提高。很多旅游区的产品性质可以转化,从单一项目、单一功能发展为多种项目和功能的综合性旅游区。如以自然观光为主的旅游区(雷公山、云台山、铁溪),在市场和开发建设条件成熟时,就可以逐步开发娱乐、休闲、度假和探险、自然考察等项目;以温泉疗养健身为主的旅游区(剑河温泉、浪洞温泉),可以逐步开发娱乐、度假、民族村寨观光考察和会议旅游。不进行后续开发旅游区和旅游产品就没有生命力与竞争力。从实践情况看,一些传统的著名旅游项目(贵州就有明显的例证),由于几十年就是一个面孔,20年前去看什么,今天去还是看什么,当年怎么去、怎么看,今天也依然如此,别的什么也干不了,反而是环境、秩序不如从前了,如民风没有那么淳朴了,小商小贩多了,尾随兜售、强买强卖、坑蒙欺诈产生了等,现在其自身都有"高处不胜寒"甚至"沉舟侧畔千帆过"的感觉。要成为有生命力、竞争力的旅游区、旅游项目,长期停留在低层次初级开发状态是不行的,必须不断深化文化内涵,不断丰富项目内容,不断提高设施、服务水平和旅游质量。

四、西部地区要采取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和走跨越式旅游发展道路

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是指政府在旅游发展的初期和一定阶段,组织、调动各方面的要素和积极性,通过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和方式、手段创新,推动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第一,政府主导不意味着党委、人大、政协等机关在旅游发展中的任务就少一些,责任就轻一些,这里的政府应该是大政府的概念,是指承担区域经济、社会、行政、司法的组织、领导、管理、监督等各项事务的机关、机构的统称,包括党委、人大、政协等各级领导机关、权力机关、参政议政机关及其工作机构。第二,政府主导不等于政府主办,更不是政府包办,也不是忽视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政府承担的主要是组织、协调、动员、引导、规范等任务,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必须统一起来。第三,政府主导和旅游业的特性决定,政府必须进行基础性、配套性、先导性投入,政府必须始终在旅游宣传促销、规划、培训等方面承担组织、协调等主要任务,其中特别是对经营性旅游项目进行先导、示范性投入非常重要,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倍增功效。实行政府主导型战略是旅游业及旅游工作的性质特征决定的。首先,旅游业具有综合性特征,开发、发展与管理中涉及很多方面、领域、环节,需要组织、协调的事项多,主要靠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工作难度比较大,特别是在条块分割、区域封锁比较多的情况下,必须借助政府等机关的权威。其次,旅游业的很多项目具有多领域、多方面的共享性,在为旅游者、旅游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为社区居民、其他经营者提供产品和服务。这在经济学上称为经济的外部性,具有外部性的产业、产品,应由政府作为主要提供者。再次,旅游还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功能,旅游对人的素质的提高和地区、城市形象提升、影响扩大等都有重要作用,承担社会功能的产业政府必须积极参与。此外,如前所述,旅游产业的基础性、配套性投入具有共享性,必须以政府投入为主,政府还必须进行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导向性、示范性投入,在旅游市场开发特别是形象宣传方面也要以政府组织为主。最后,我国当前仍然是政府行政主导型的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党和政府在经济运行和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组织、领导、管理、引导、规范职能,对旅游业也不例外。

西部地区要选择走跨越式的旅游发展道路。首先,从旅游业的特性和西部地区旅游发展的资源、条件、机遇看,西部地区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实现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我国和很多国家旅游发展的实践表明,旅游业具有顺序成长与反顺序成长并存的特性。服务于不同的目

标,可以按近距离旅游、国内旅游到出国旅游和入境旅游等顺序来发展旅游业,如大部分发达国家,也可以率先发展入境旅游,然后再逐步发展国内旅游和出国旅游,如我国和一些以旅游为主要外贸、外汇收入来源和支柱产业的国家。率先发展入境旅游,投资、开发建设、经营服务、宣传促销的起点就很高。对于西部地区来说,可以借鉴东中部地区和国外的经验、资金、市场,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有利的机遇、配套条件,来实现高标准、高起点的开发建设和管理服务,不必走别人走过的路,特别是避免走别人走过的弯路。另一方面,国内旅游迅速发展的市场条件,也为西部地区旅游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只要政策到位,措施有力,方式科学,西部地区的很多地方可以在比较短的时期内达到并超过中东部地区的旅游发展水平。所谓"一张白纸能够画出更新更美的图画",就看画画的人如何去画和能够利用什么样的画笔、颜料(即旅游发展条件)去画。而中东部地区的一些地方要改变旅游业的项目布局、产品结构,难度就比较大,包袱相对也比较重。其次,西部旅游必须跨越式发展。如上所述,西部地区旅游发展具有很强的紧迫性,跟在中东部地区后面亦步亦趋是不能满足人民、环境、形势等需要的。从消费来看,西部旅游要吸引大量的且是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也必须在借鉴、参考中东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创新,生产出品位更高、配套更好、服务更优的旅游产品和项目。现代旅游者多不会满足于在西部地区消费与其他地区基本相同、已经享受过的旅游产品,他们的旅游消费质量需求水平也是不断提高的。因此,西部地区现在开发和发展旅游业,如果仍基本沿袭中东部地区以前的做法是不行的,与中东部地区现在的水平一致也会影响其竞争力和吸引力。所以,旅游消费和市场的需要决定了西部旅游必须走跨越式发展道路。再次,跨越式发展是超常规发展,必须要实行超常规政策和措施。所谓跨越式发展,就是要同时跨过别人走过的几个台阶,意味着速度要快,水平要高,力度要大。因此,跨越式发展就是超常规发展,而超常规发展需要超常规的政策措施。对于西部地区和黔东南州来说,要加快旅游业发展和建设旅游大州、将旅游培育成支柱产业,就必须有资金、人力、物资方面的强力投入与切实保障,必须思想到位、政策到位、组织到位、政策到位、措施到位。否则,跨越式发展就可能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这方面,西部各省区市的情形是鲜明的例证。总体来看,近年来西南地区旅游发展快于西北地区,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采取超常规政策措施、加大投入是共同的经验。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有的省市起步是比较早的,一段时间还居于全国各省市的前列,资源基础、配套条件和国家政策环境也相同,但后来却落后了。西南地区各省市区之间也有差距,广西是比较早地抓旅游业的,力度一直比较大,所以始终保持了比较好的势头。云南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逐步加大旅游工作力度,首先大量投资进行机场、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两年一次的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两次承办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每年举办昆明出口商品交易会等世界或全国大型宣传活动,来迅速提高知名度,使得旅游业迅速发展,后来居上。四川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切实加大旅游业发展投入,并创新方式,吸引民营企业集团和外省市资金,增加旅游开发投资,近年来旅游发展势头强劲。重庆市借助改为中央直辖的良机,用结构调整资金(开始为每年3000万元,由市旅游局支配)等方式,加大对旅游业的支持力度,配合其他方面的政策措施,也见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五、正确处理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和注意解决深层次问题

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依托,没有资源发展旅游业就会非常困难,因此,资源保护是与资源开发利用同等重要的大事,破坏资源就是破坏旅游业自身。环境是最重要、最宝贵的旅游资源,因此,生态环境保护极为重要。但是,现在对此的提法和认识仍存在问题,包括在处理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关系的原则上。习惯和大家都接受的提法是"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但我认为如果提"积极开发、有效保护、永续利用"更为科学和准确。

资源就是可资利用的事物,换句话说,有利用价值的才能称为资源,不进行开发利用就很难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因此,可开发利用是资源最本质的特性,进行开发利用是资源存在的基础和内在要求。但资源的功能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某个方面的开发利用不应影响其他方面的开发利用,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基本保持资源自身的功能特征不发生变化。现在的提法所表达的意思,与我在这里提出的表达方式是相同的,但字面含义不够准确,伸缩性很大。何为"严格"不太好界定,实践中往往成为一些部门干预和一些专家反对开发利用的武器,因为保护到什么程度为严格,可能连做出此规定、倡导此提法者本人也难以说清楚。不好界定往往还会影响保护工作自身,可以用制度是严格的、态度是严肃的、措施是严厉的等等来辩解、搪塞。所以,先提"积极开发",是切中了资源的本意(可资利用之源),也只有通过积极开发体现资源价值,才能产生保护的动力。没有价值就不是资源,谁也不会去保护,不开发利用就体现不出资源的价值,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等于无用之物,保护工作的群众基础和环境大受影响,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有效保护"是从保护的效果来提要求,无论在开发和保护中是如何做的,最终以结果论,否则态度再端正、制度再健全、措施再多都是没有意义的。"永续利用"是目标。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和创新机制是西部地区加快旅游开发与发展必须着力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对于西部很多地区来说,制约旅游发展的瓶颈是交通等基础和配套设施落后,其主要原因是投资不足。但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条件下,政府、金融机构和民间投资都没有停顿过,当前各种资金更是非常充裕,市场上存在大量游资需要寻求投资机会。实现资金、其他要素与项目开发建设有机结合的关键,在旅游运行和发展机制,周边的四川、湖南等省利用出让景区开发经营权等机制创新就取得骄人的成就。解决问题的最终关键因素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和统一认识。思想解放推动机制创新,机制创新带动资金投入,资金投入改变落后条件,最终导致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旅游发展的初期,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等决策者和各部门、各方面的负责人等管理者,是决定发展状况、速度和效率的关键因素,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又是我国旅游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而旅游业的发展涉及很多方面,需要各方面和广大社会公众的参与、支持。所以,要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首先争取决策者、管理者的重视、支持,提高他们对旅游的认识,引导他们改变一些观念,同时让各方面和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旅游开发和发展。此外,西部在旅游开发和发展过程中,还要主要适时适度地规范市场,确保质量、声誉和形象。对于西部大部分地区的旅游业来说,当前第一位的任务是开发和发展,但及时进行规范管理,避免出现大的质量、秩序、安全方面的问题,也是少走弯路、加快发展的客观需要。对于新开发发展的旅游区来说,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声誉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形象被污损,扭转和改进就非简单容易的事。

青海省旅游业分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不足之处

青海省旅游业分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不足之处 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浅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青海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端,面积72万平方公里。与其他中西部省区相比较,青海省既是一个特色突出、潜在优势深厚、尚不为人知的旅游资源大省,也是旅游资源开发小省和旅游经济弱省。总体来说青海省旅游业现状可以概括为:“一流资源,二流知名度,三流开发,四流交通,五流经营。”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青海旅游业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各级旅游部门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大旅游开发的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全方位、多形式宣传青海,如推出系列特色旅游新项目和旅游专线,开展节假日旅游活动,同时不断提高旅游综合质量,使青海省的旅游事业呈现较快发展的势头。2002年,青海省旅游业接待的人数和旅游创汇收入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使其成为青海省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近几年伴随着青海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青海旅游业也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1.旅游客源逐步扩大,创汇不断增加。2002年,青海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2 2.35万人次,创汇990万美元,旅游收入达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 3.2%。 2.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及民族风情旅游日趋升温。以青海湖、鸟岛、孟达天池、南山、互助北山、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可可西里、

阿尼玛卿雪山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旅游人数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以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塔尔寺、瞿坛寺、清真寺等宗教圣地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也日趋升温。 3.旅游业的产业带动和社会效益已在显现。2002年青海旅游业为社会提供直接就业岗位5000余个。目前,全省直接旅游从业人员达1.9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近7万人。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乡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扩大了社会就业,增加了城镇居民和农牧民群众收入。 4.旅游业引入市场机制,全力推进投资结构调整,一大批非公有制旅游企业蓬勃发展。目前,全省101家旅行社中,52%为股份制和民营企业;39家星级宾馆中股份制和民营企业占了38%。 (二)青海省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青海省旅游业虽然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同国内发达省市相比,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各项旅游指标在国内仍处在落后位置。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思想观念相对滞后。青海旅游业观念陈旧的原因在于,青海的经济发展落后,国有经济改革进程普遍慢于东部其他省份,国有经济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很多人仍然抱着“靠国家吃饭”的老观念、老思想。要实现青海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观念和思想的大解放,摈弃传统的思维模式,突破传统的观念障碍。 2.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旅游景观的吸引力不仅来自于其本身的旅游美学价

旅游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模板

旅游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模板

旅游业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会展业与旅游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会展一般都会选择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一定基础设施的地方举办,而知名的成功会展又会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更加重视发展会展旅游业。今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会同市旅游局、市会展办和市政府研究室等部门,联合开展了会展旅游业发展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会展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会展旅游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会展经济蓬勃发展,产业特色初步形成。从全国范围来看,合肥会展起步偏晚,但发展较快。自以来,展会数量年均增速达40%。全市举办各类展览40余场次(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18场次);达69场次,较上年增长70%,参展人数增长141%,当年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大型会展25个;举办各类较大的展览66场次,特别是第十六届国际美术大会的举办,标志国际性大展取得零的突破,当年参展人数总计达28万人次。,全市举办各类展览突破70场次(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32场次),营业收入、展览面积、参展人次都再创历史之最。,全市共举办各类展览102场,展种涉及科技、工业装备、文化艺术、农业、服装服饰、人才、粮油机械等领域,其中全国性展览有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合肥展暨合肥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徽商大会等8

场。我市举办各类展览122场,其中,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各类展览45场,同比增长10%,总展览面积达63.9万平方米;安徽省红三环体育馆举办展会25场,总展览面积16万平方米,参展人次达60万。 会展企业快速增加,办展水平逐步提高。截止底,全市有展览业务的企业已达60多家,其中专业展览公司30多家,直接从事与展览相关的广告、装璜、物流等关联业务企业近200多家。以安徽国际会展中心为龙头,形成了体育馆、科技馆及商务中心、公园、广场等室内外大小适宜、分工自然的展场体系。会展企业呈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在激烈市场竞争中适时进位、选项定位的发展趋势。专业展览公司的发展壮大,加速了合肥会展经济的崛起。几年来,我市成功举办了“第十六届国际美术大会”、“全国农机产品订货会”(连续四年)、“中国畜牧业交易会”、“第38届全国新特药品交易会”、“第57届全国汽车零配件交易会”、“第48届中国教学仪器设备展览会”、“第十三届中国艺术博览会”、“首届中国国际动漫交易会”、连续两届“中国坚果炒货食品节”、“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等国际性、全国性大型会展40多个场次。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很多全国性大型展会,即使是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也不是轻易能够申办到的,比如“全国农机产品订货会”在我市连续举办四届的基础上,和已经确定继续在合肥举行,特别是“第四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在合肥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合肥已经成为中部区

最新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及战略对策研究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及战略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文章从分析我国国内旅游业现状入手,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从7个方面对国内旅游业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发展国内旅游业的对策建议。关键词:旅游业发展趋势对策 国内旅游业发展现状 从旅游者年龄结构看,以中青年散客为主,老年组团为辅。2000年以来,散客旅游者比例处上升趋势,占80% 以上。在国内,由于单位公费旅游为主,故中青年业务骨干结合业务的旅游居多,而老年人旅游仅仅是其中少数人为主的行为。 从旅游者的费用来源看,以公费旅游为主,自费旅游为辅。目前国内旅游人员的构成大体是:先富裕起来的农牧民外出旅游,离退休干部的疗养旅游,职工干部的奖励旅游,企事业单位人员、教师、学生等的度假旅游和各种公务旅游。 从地域分布及客源流向看,以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为主,内地及县镇为辅。由于我国经济往来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点,并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知名度较高,旅游基础设施较完善的旅游胜地,一些风景点,由于交通不便相对处于温冷点。 国内旅游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旅游者获得出游信息的途径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对于受访旅游者来说,最赞成由单位出面组织出游,亲友同事的介绍以及旅行社/旅游公司的推荐,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捕获他们出游的眼球,而对于时下电视电台等媒体报道以及报刊、旅游书籍等传媒的宣传则不是特别敏感。 文章从两个方面分析以上结果,第一,受访者对于单位组织出游的高度信赖和支持。所以对于员工来说,单位组织的出游基本上会占据他们以往所有出游的大部分比率,这让受访者把票投向了单位组织。第二,诚信度方面决定了媒体广告宣传的不受欢迎。从心理特点上来说,人们对外出旅游都比较谨慎,他们愿意依赖眼见为实或者周围可信赖人的亲身经历来做出决定。 (二)旅游者选择出游方式的分析 图2显示受访旅游者出游时的方式及其占比情况,与家人一起(26%),单位集体出游(23%),与朋友结伴而行(22%),这三种方式对于他们是不错的选择,而参加旅行社(19%)方式也是除上述三种之外的一种可以接受的方式,但对于独自出行这种现今流行的出游方式,旅游者的反应则非常冷淡。究其原因,大多数的旅游者更愿意集体活动,因为旅伴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饱览秀美风景的同时,身边有亲人、朋友相伴,其满意度高。因此,受访者对独行的选择会慎之又慎。 (三)旅游者选择出游交通工具的分析

未来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中国、世界旅游业发展趋势调研 一、世界旅游业发展趋势 世界旅游业从形成到发展,现在进入了稳定发展时期,21世纪将是旅游业的第二个黄金时代。旅游业将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旅游者将达到空前的规模,来自各个国家、各个阶层的旅游者将把他们的足迹印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尽管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以及旅游业的发展模式不同,但就整个国际旅游业来看,将出现下列发展趋势。 (一)旅游业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 旅游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产业,每年国际旅游业的交易额已超过3000亿美元。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00年底,国际旅游人次可望达到6.6亿,相当于世界总人口的10%左右。旅游收入将增至5000 亿美元,旅游业将取代石油工业、汽车工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创汇产业。1992年世界旅游与观光理事会根据总收入、就业、增值、投资及纳税等几个方面的分析,证明旅游业作为世界上最大产业的态势正在形成。因此,世界旅游与观光理事会指出:旅游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就业部门,共产生 1.27亿个工作岗位,约占世界劳动力总数的6.7%;旅游业是创造高附加值的产业,其增值额已达到14490亿美元;旅游是各国财政中主要的纳税产业之一,全世界的旅游企业及从业人员的纳税总额高达3030亿美元。旅游业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仅是产生的产值和提供就业岗位的贡献,它同时还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的经济效益。 (二)国际旅游区域的重心将向东转移 欧洲和北美是现代国际旅游业的两大传统市场。在80年代以前,它们几乎垄断了国际旅游市场,接待人数和收入都占世界总数的90%左右。80年代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区一批新兴市场的崛起,使国际旅游业在世界各个地区的市场份额出现了新的分配组合。尤其是东亚、太平洋地区,近些年来,国际旅游增长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达到7.5%。预计到2010年国际旅游者人数将达到1,9亿。在迈向21世纪的发展中,欧洲和北美地区国际旅游市场上的份额将呈进一步缩小之势,旅游重心由传统市场向新兴市场转移的速度将会加快。随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繁荣,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居民去邻国度假者必定会增加,区域性国际旅游将大大发展。特别是随着全球经济重心也相应东移,使亚太地区成为未来国际旅游业的“热点”区域。从中国的情况看,1996年至1998年三年间来华旅游入境人数平均每年以11%的幅度增长。1998年旅游入境人数达6347.84万人,显示出非常强劲的增长势头。 (三)国际旅游客源市场趋向分散化 长期以来,国际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在地区结构上一直以西欧、北欧和北美为主。这两个地区作为现代国际旅游的发源地,其出国旅游人数几乎占国际旅游总人数的四分之三左右。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旅游客源国中,除亚洲的日本、大洋州的澳大利亚

青海省旅游业竞争力分析

青海省旅游业竞争力的经济学分析 青海是具有世界级高原特色的旅游资源大省和富省,是中国旅游业发展向西部转移的一个重要后备资源基地和新的增长极;但青海同时也是旅游资源开发小省和旅游经济弱省,资源优势远未转化为经济优势,竞争力在全国处于后进状态青海旅游业发展现状可以概括为:一流资源二流知名度三流开发四流交通五流经营旅游业要成为青海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就必须提高竞争力目前研究青海旅游业竞争力的科研成果很少,仅有几篇豆腐块式的论文,系统性和理论性都不够强本文以波特钻石模型为工具,从六个要素方面,对青海旅游业竞争力的现状作出了全面剖析。 一、波特产业竞争力钻石模型简介 在产业竞争力研究领域,最有代表性最具权威的经典分析模型是美国著名学者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它为国家F或地区.竞争力研究提供了一个经济分析范式该模型认为一国(或地区)特定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取决于该国(或该地区)国内(区内)六大因素的互动和组合作用过程这六大因素即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公司战略及同业竞争相关及辅助产业状况发展机遇与政府行为等,其中前四大因素是产业竞争力的决定要素,组成钻石的主体,它们与两个辅助因素:发展机遇与政府行为,共同构成了钻石模型(如图[所示)六大因素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动态的竞争系统和综合体系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以产业为基础,最初用于国家竞争力的分析,后来扩展应用于地区竞争力的分析解释和政策建议中 二、青海省旅游业竞争力的钻石模型六要素分析 (一)生产要素条件分析 生产要素条件主要是指资源环境等,可从优势与劣势两方面分析 1、优势分析 无论从总量丰度,还是从可持续利用等方面来看,青海旅游资源在世界上都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都堪称中国之最乃至世界之最,是旅游者所憧憬的旅游胜地,如青海湖塔尔寺古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坎布拉风景区可可西里动物保护区等景点,都可以作为中国旅游业不断升温的引爆旅游工程。

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国内游市场概况 2014年中国旅游市场实现平稳增长,国内旅游36.11亿人次,同比增长10.67%。一方面,旅游人次在增加,国民的旅游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攀升。2014年国内旅游总收入达到30312亿元,同比增长15.40%。从全年形势来看,我国旅游业已经进入“大众旅游”阶段,人们的出游意愿不断高涨,国内旅游市场可以继续保持相对乐观的预期。 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旅游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指出,2014年国内的宏观经济稳步回升,以此带动的商务活动增多,商务旅行市场前景广阔。加上节假日的影响,交通网络、酒店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改善,三大市场中,国内游市场需求仍然旺盛,保持高热度。 2014年促使国内游市场不断膨胀的因素主要有两点,首先是在线旅游的发展。随着在线旅游行业的火爆,手机无线端功能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出行时选择用“无线预订”来节省出行时间,享受便捷。2014年,在线旅游无线客户端已经成为旅游市场的竞争核心,各商家纷纷推出各类无线端预订活动来抢夺市场份额。《2014中国旅游百度指数报告》指出,2014年1月-10月旅游日均搜索指数为1570万,比2013年同期增长23.00%。7、8月暑假期间保持稳定上升,搜索指数相比2013年同期上涨27.00%。就目前看来,无线化在拉升旅游搜索指数方面已经显示出较大的推动力。未来,在线旅游无线化操作模式仍然是行业巨头主要的运行方式之一。 图表2014年中国旅游业相关搜索指数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另外一方面,区域旅游合作加深也是推动2014年国内游市场发展的一大因素。近年来,寻求区域合作和共同发展已成为旅游业的共识。2014年,区域经济联系日趋紧密,旅游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缩小了各个地区之间的旅游发展水平差距。 除了造成国内旅游市场火爆的因素之外,关于国内游客的旅游满意度也引人关注。2014年全国游客满意度指数为74.10,处于“一般”水平,与2013年水平相同但具体指数值下降0.78。但各季度指数又呈现持续回升趋势,具体数值分别为72.62、72.84、74.52以及76.39。具体来看,2014年旅客对于城市银行、 中投顾问·让投资更安全经营更稳健

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要点

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分析 【摘要】: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潜力巨大的出境旅游市场已引起全球瞩目,但是入境旅游市场却持续低迷,出境旅游这一高额利润市场也受到国内外旅行社的普遍关注。本文采用市场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对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现状的分析,揭示我国旅游贸易逆差的原因,以及入境旅游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个人建议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 出境旅游入境旅游旅游逆差 旅游业是为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的食、行、游、住、购、娱等需求,提供相关旅游产品与服务为主的复合性产业,主要包括:观光产业、度假产、康体产业,商务产业、文化产业、娱乐产业、教育产业等等。而在一定条件下商业、餐饮业、旅游地产业等产业也由于本身具有重要特色而会归入其范围内。因而,旅游业可说是一种无烟产业,优势明显。 在当今时代,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解决就业,帮助扶贫开发方面成效显著,产业不断提高。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的中国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拉动、社会就业的带动、以及对文化的提升与环境的改善作用也日益显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我国旅游人数逐年增长,旅游资源日益丰富,旅游市场日趋完善。在中国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的现象之下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出入境旅游业发展的分析。 一、我国出入境游客数量状况 据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13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32.6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3%。全国国内旅游收入26276.1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5.7%。入境旅游人数12907.78万人次,比上年下降 2.5%。其中:外国人2629.03万人次,下降 3.3%;香港同胞7688.46万人次,下降2.3%;澳门同胞207 4.03万人次,下降2.0%;台湾同胞516.25万人次,下降3.3%。中国国家旅游局3日宣布,截至2014年11月,中国内地公民当年出境游首破1亿人次。 从旅游局发布的数据来看,我国旅游市场中出入境游客数量分布不均,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处于低迷状态,出境旅游市场则发展良好,这就造成了我国旅游业的贸易逆差,近几年来我国旅游业贸易逆差持续增大,据有关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旅游业境外消费1020亿美元,贸易逆差519亿美元;2013年境外消费1287亿美元,贸易逆差769亿美元;2014年前6个月境外消费700亿美元,逆差470亿美元,预计2014年贸易逆差会超过1000亿美元。 二、出现旅游贸易逆差持续增长的原因

未来中国旅游业发展趋势

未来中国旅游业发展趋势 在线旅游格局鲜明,巨头之下无完卵 2018年是中国在线旅游二十年的收局之年,风云变幻,群雄割据,在2018年末迎来了同程艺龙的上市,但是已经无关大局了,在这个格局鼎定的一年中,携程依然是在线旅游的龙头老大,但是格局已经悄然改变。 在互联网的国度中,“消灭你、但与你无关”的跨界威胁从未停止,即使是携程这样的老大,也面临着跨界巨头来势汹汹的威胁,在在线旅游的格局中,携程去哪儿、美团点评、阿里飞猪将会在2019年呈现出更加清晰的市场格局,场景迁移成为重要手段,在巨头之下,资本寒冬带来的是在线旅游企业第二梯队、第三梯队的真正艰难时刻。之所以说场景迁移非常关键就在于随着手机里app越来越多,很多非常用场景的app就会被弃置甚至删除,常用场景的app才得以保留。携程因为是是行业龙头,且在酒店、航空、景区、游记攻略等方面都有联动效应,且它是行业的龙头企业,折扣力度大,才得以在手机中保留。携程2017年年度销售总额(GMV)达到6000亿,是行业当之无愧的巨无霸。 其他的在线旅游企业,诸如马蜂窝、同程艺龙、途牛、驴妈妈、众信

等无论是在资讯还是在SKU方面远远不及携程,跨界巨头进入旅游业后,首先承压的就是这些第二梯队、第三梯队成员,面临app被删除的可能性巨大。 如果把餐饮娱乐等泛休闲旅游进行合并的话,美团点评这一巨头就进入了视野,从2015年开始,美团点评在酒店、景区等领域陆续发力,已经取得一定的效果。美团点评在餐饮端的良好应用场景,成功的绑架了一大批都市人群,使之成为都市人群的必备app,在场景迁移中,由餐饮向泛旅游的酒店、景区的迁移较为平滑,而且积分通用、激励券互动等都能够带来良好的转化效果,这种场景的迁移极易被使用,配合专业化团队,能够润物细无声的带来客户,这也是华南区美团点评在长隆门票销售代理逆袭携程的重要原因。 因此,美团点评虽然在目前的在线旅游中份额并不太高,但是未来的发力不可小视,2019年这种资本寒冬中,这样润物无声的巨头介入,更添行业压力。 阿里飞猪的成长则是依托于阿里集团,能够充分享受阿里淘宝、天猫、支付宝、蚂蚁金融、阿里白条、借呗、花呗……等整个阿里系的资源,2016年阿里飞猪的年销售总额达到1000亿,2018年双11,购买旅行商品的用户同比增长了30%;机票公务舱产品销售同比增长300%,据阿里飞猪负责人介绍,阿里飞猪预计到2020年GMV将达到万亿。

中国旅游业发展状况分析及政策建议

中国旅游业发展状况分析及政策建议 【摘要】21世纪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光辉的前景。作为亚太地区的大国,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更是生机勃勃。被称为朝阳产业,这说明了它的发展前途和生命力。但是,这个朝阳需要整个社会来托起来。本文主要通过对影响旅游发展的多因素分析,建立以旅游收入为被解释变量,若干影响因素为解释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应用2002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截面数据回归得到的模型,对中国的旅游发展显著因素分析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旅游产业可支配收入旅游业投资国际游人数 (一)引言部分 旅游业是由旅行社业、住宿业、交通业、商业等相关产业的集合,是一种关联带作用较大的综合性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不但对增加就业和扩大内需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优化产业结构,而且可以增加国家外汇收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和加强国家、地区间的文化交流。20世纪90年代,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其增加值超过了石油、钢铁、汽车等传统产业,而我国第三产业产值只占GDP的33%左右,2002年旅游产业的产值只有5530亿,占同年GDP很小一部分,而我国的旅游资源是很丰富的,我国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 (二)研究目的 我们通过收集数据、建立模型来对影响我国旅游收入的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一方面力求为增加旅游方法的研究指出明确的方向,另一方面通过模型的分析针对重要的影响因素提出我们对增加旅游收入的一些建议。 (三)理论支持 根据对旅游收入的分类,旅游收入可分为国内旅游收入和国际旅游收入,我们的模型的设定以这一分类为基础,另外,考虑到旅游产业收入的发展除受外在因素影响以外,还很大程度上受其产业本身的发展水平影响,因此进行旅游收入分析模型设定时,我们还引入旅游的固定资产作为解释变量。 (四)模型的设定和数据的收集 1、根据理论分析和经验,我们最初选择了居民可支配收入、旅游业固定资产、国际游人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公共绿地面积、污染的直接经济损失、居民消费水平和旅客周转量等因素作为参考,但是经过反复的回归实验,我们发现有些因素或是不符合经济意义,或是显著性检验不能通过,或是不能改善拟合优度,同时对其他参数有明显影响,与我们的预计存在很大差距,所以我们就认为这些都是多余变量,不宜引入模型,最后,我们选择了影响最为显著的三个因素,建立计量经济模型:Y i=β0+β1X1+β2X2+β3X3+u i 其中:Y为旅游企业营业收入(万元),X1为居民可支配收入(元),X2为旅游业固定资产(万元),X3为国际游人(万)人次。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影响国内旅游收入的因素代表,国际游人是影响国际旅游收入的因素,而旅游固定资产则体现了旅游产业的发展规模。 2、为了避免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本模型使用截面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分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不足之处

分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不足之处 一、浅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青海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端,面积72万平方公里。与其他中西部省区相比较,青海省既是一个特色突出、潜在优势深厚、尚不为人知的旅游资源大省,也是旅游资源开发小省和旅游经济弱省。总体来说青海省旅游业现状可以概括为:“一流资源,二流知名度,三流开发,四流交通,五流经营。”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青海旅游业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各级旅游部门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大旅游开发的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全方位、多形式宣传青海,如推出系列特色旅游新项目和旅游专线,开展节假日旅游活动,同时不断提高旅游综合质量,使青海省的旅游事业呈现较快发展的势头。2002年,青海省旅游业接待的人数和旅游创汇收入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使其成为青海省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近几年伴随着青海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青海旅游业也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1.旅游客源逐步扩大,创汇不断增加。2002年,青海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2 2.35万人次,创汇990万美元,旅游收入达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 3.2%。 2.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及民族风情旅游日趋升温。以青海湖、鸟岛、孟达天池、南山、互助北山、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可可西里、阿尼玛卿雪山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旅游人数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以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塔尔寺、瞿坛寺、清真寺等宗教圣地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也日趋升温。 3.旅游业的产业带动和社会效益已在显现。2002年青海旅游业为社会提供直接就业岗位5000余个。目前,全省直接旅游从业人员达1.9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近7万人。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乡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扩大了社会就业,增加了城镇居民和农牧民群众收入。 4.旅游业引入市场机制,全力推进投资结构调整,一大批非公有制旅游企业蓬勃发展。目前,全省101家旅行社中,52%为股份制和民营企业;39家星级宾馆中股份制和民营企业占了38%。 (二)青海省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青海省旅游业虽然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同国内发达省市相比,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各项旅游指标在国内仍处在落后位置。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思想观念相对滞后。青海旅游业观念陈旧的原因在于,青海的经济发展落后,国有经济改革进程普遍慢于东部其他省份,国有经济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很多人仍然抱着“靠国家吃饭”的老观念、老思想。要实现青海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观念和思想的大解放,摈弃传统的思维模式,突破传统的观念障碍。 2.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为旅游景观的吸引力不仅来自于其本身的旅游美学价值,还来自于其可进入性。进入青海省的直达客运列车太少,京广南线、宝成线、兰新西线等线路目前尚无列车开通。一到客运高峰,客票就十分紧张,许多西行的旅客因换车麻烦,只好放弃到青海游玩的意愿。省内的旅游专线和民航也存在着通达区不多、线路少服务设施陈旧和老化等问题。 3.旅游相关产品结构过于简单。青海省旅游资源具有突出的多元化特点,具有开发多元旅游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青海有青海湖、日月山、鸟岛、塔尔寺等著名的旅游景区,但青海省对旅游相关产品开发利用非常不足。在东部发达省份,旅游业已形成了观光旅游、度假

信息化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信息化和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正文】 21世纪是一个以网络计算为核心的信息时代,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是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旅游业,作为一类对信息和信息技术依赖性很强的产业,将如何适应信息革命的挑战,未来的旅游业如何发展,都是旅游工作者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目前我国旅游业主要由旅游代理商、旅游供应商、旅客三个因素组成。旅游方式主要分为散客旅游和旅行社组团旅游两种,采用传统的旅游接待方式,旅游中的许多工作是由人的密集劳动来完成的。其特点是: 1.营销手段以传统的旅游营销方式为主,即通过报纸、电视、杂志等媒介广告宣传的手段认同企业根据技术人员自身设想或意愿研制产品,但效果往往难尽人意,而且成本高。 2.商品交易旅游业的商品交易都是通过现金交易完成,顾客随身携带现金,既不安全,也比较烦琐。 3.联系方式旅游接待方式主要通过电话、电报、传真进行联系,时间长且费用高。 落后的旅游管理手段及方式,严重制约着我国未来旅游业的发展,当前,经济全球化与网络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潮流,信息技术革命与信息化建设正在使资本经济变为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并将迅速改变传统的经贸交易方式,旅游经济在相应地受到了冲击的同时却也赢得了发展的机遇。旅游经济以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要求,完全可以适

应并有必要走上信息化的道路,这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二、旅游业信息化的必然性 信息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业的信息密集性(Information —Intensive)是推动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广泛应用的关键所在,信息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1.旅游业的信息密集性决定旅游业的信息发展道路 从旅游活动的方式看,“在旅游市场流通领域活动的不是商品,而是有关旅游商品的信息传递引起的旅游者的流动”。[1 ]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业的核心是信息,因此,对旅游企业来讲,收集、整理、加工、传递信息是重中之重,这是旅游商品的无形性、不可移动性和非贮藏性决定的。无形的旅游产品在销售时是无法展示的,而且通常是远离消费地点被预先销售,因此,信息传播对旅游业而言至关重要。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食、宿、行、游、购、娱并不是在物质上传递给旅游代理商,并且将它们贮藏并出售给旅客;相反,其交流和传递的是有关服务的可获得性、价格、质量、位置、便利性等方面的信息。同样,在电子货币应用广泛的国家,真正付款的通常不是通过代理旅游商传送给供应商,佣金也并非从旅游供应商直接传送至旅游代理商,而是通过信用卡或电子支付手段将借贷的信息输出去。旅游经营管理者之间的联系也不通过产品,而是通过信息资源,同时伴随着数据流和资金流。可见,信息是旅游业内部诸环节保以联结的纽带。 旅游业信息密集性的特点还可以从旅游业的脆弱性来分析。从外部原

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旅游发展迅速,覆盖面广,但总的说来仍然处于一种低消费、大众化、低水平、中近距离旅游的状况。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仍不能适应国内旅游发展速度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从总的旅游人数和回笼货币来看,旅游人次数稳步增加,旅游消费额逐步提高。每一年人数平均增长10%以上,旅游消费总额平均年增长率亦在10%以上。 2、从旅游消费方式和旅游消费结构来看,绝大部分属于观光旅游,文化型、享受型极少。即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型旅游活动多,而修学、健身、寻根、考察、探奇、了解风土人情的专项特点旅游较少,一般游客住低档旅馆,饮食简单。据统计,在旅游消费结构中,吃住行比重高达85%,游览购物仅占15%。旅游整体消费水平低,据不完全统计1985—1992年,国内旅游人均消费额仅58元。 3、从旅游的地域性和客源分布来看,国内旅游热点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知名度较高,旅游基础设施较完善的旅游胜地,如北京、江浙泸、广东等地,象敦煌、九寨沟、西双版纳、黄果树瀑布等风景点由于交通不便相对处于温冷点。从距离上看,一般以中近距离旅游为主,远距离旅游为辅。如桂林主要以粤湘鄂的旅游者为主。从客源分布来看,以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为主,内地县镇为辅。旅游者停留时间较短,一般在2. 5天~3. 5天“一日游”也占有很大比重。 4、旅游人员构成广泛、公费旅游占有很大比重。目前国内旅游人员的构成大体是:先富裕起来的农牧民外出旅游,离退休干部的疗养旅游,职工干部的奖励旅游,企事业单位人员以及教师学生的度假旅游以及各种公务旅游。虽然随着消费观点的改变和经济收入的提高,社会各阶层、各行业都有相当数量的人加入自费旅游队伍的行列,但是,公费旅游仍占主要地位。 我国的旅游业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才起步的新兴产业。虽然我国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名山大川和历史文化名城较多,但由于过去几十年的闭关锁国,加上国家财政困难,对旅游业长期缺乏投资,以致我国的旅游业设施落后,近十多年来,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经过努力追赶,有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远远不能适应国际竞争和国内经济发展的要求。 5、所谓旅游业,实际包括住、吃、行、游、娱、购六要素。改革开放十几年来,由于我国对上述旅游服务设施仅有少量直接投资,而在利用外资方面,因有的项目开放,有的不开放,以致服务设施不配套。从总体上看,外资主要局限于饭店宾馆,其他旅游配套设施项目如交通、商业购物尽管也都涉及,但比重很小,投资十分有限。对景点建设,除国家指定的度假区外,外资不能插足,因而景点内设施落后,其中突出的是卫生条件差。 旅游业的对策 由于我国国内旅游业起步基础差,水平低,远远不能适应人们的旅游消费需求,我们必须探讨以下制约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1、扩大开放范围,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龙头—旅行社为了保护我国的旅游业,特别对旅行社服务,目前我国采取的策略是“中度开放、高度保护、鼓励参与”。然而,旅游业能否高度发

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不足之处

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不足之处 一、浅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题目 (一)青海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青海省地处青躲高原东北端,面积72万平方公里。与其他中西部省区相比较,青海省既是一个特色突出、潜伏上风深厚、尚不为人知的旅游资源大省,也是旅游资源开发小省和旅游经济弱省。总体来说青海省旅游业现状可以概括为:“一流资源,二流着名度,三流开发,四流交通,五流经营。” 进进二十一世纪以来,青海旅游业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各级旅游部分牢牢捉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大旅游开发的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全方位、多形式宣传青海,如推出系列特色旅游新项目和旅游专线,开展节假日旅游活动,同时不断进步旅游综合质量,使青海省的旅游事业呈现较快发展的势头。2002年,青海省旅游业接待的人数和旅游创汇收进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使其成为青海省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近几年伴随着青海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青海旅游业也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1.旅游客源逐步扩大,创汇不断增加。2002年,青海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2 2.35万人次,创汇990万美元,旅游收进达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 3.2%。 2.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及民族风情旅游日趋升温。以青海湖、鸟岛、孟达天池、南山、互助北山、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可可西里、阿尼玛卿雪山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旅游人数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以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塔尔寺、瞿坛寺、清真寺等宗教圣地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也日趋升温。 3.旅游业的产业带动和社会效益已在显现。2002年轻海旅游业为社会提供直接就业岗位5000余个。目前,全省直接旅游从业职员达1.9万人,间接从业职员近7万人。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乡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扩大了社会就业,增加了城镇居民和农牧民群众收进。 4.旅游业引进市场机制,全力推进投资结构调整,一大批非公有制旅游企业蓬勃发展。目前,全省101家旅行社中,52%为股份制和民营企业;39家星级宾馆中股份制和民营企业占了38%。 (二)青海省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题目。 目前,青海省旅游业固然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同国内发达省市相比,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各项旅游指标在国内仍处在落后位置。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思想观念相对滞后。青海旅游业观念陈旧的原因在于,青海的经济发展落后,国有经济改革进程普遍慢于东部其他省份,国有经济比重高于全国均匀水平,很多人仍然抱着“靠国家吃饭”的老观念、老思想。要实现青海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求观念和思想的大解放,摈弃传统的思维模式,突破传统的观念障碍。 2.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由于旅游景观的吸引力不仅来自于其本身的旅游美学价值,还来自于其可进进性。进进青海省的直达客运列车太少,京广南线、宝成线、兰新西线等线路目前尚无列车开通。一到客运高峰,客票就十分紧张,很多西行的旅客因换车麻烦,只好放弃到青海游玩的意愿。省内的旅游专线和民航也存在着通达区未几、线路少服务设施陈旧和老化等题目。 3.旅游相关产品结构过于简单。青海省旅游资源具有突出的多元化特点,具有开发多元旅游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青海有青海湖、日月山、鸟岛、塔尔寺等著名的旅游景区,但青海省对旅游相关产品开发利用非常不足。在东部发达省份,旅游业已形成了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产品和特种旅游产品并存的多元化产品供给结构,而青海旅游的产品仍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 综上所述,青海省旅游产业要实现快速发展必须克服上述3个主要题目,克服这些题目,并非一挥而就。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防止在发展规划中对旅游产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及作用的过高预期,避免由于盲目地“上项目”、“辅摊子”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应充分熟悉到旅游产业对青海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充分熟悉旅游业发展在青海省的重要地位,克服障碍因素,积极促进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

现代旅游业发展趋势分析

现代旅游业发展趋势分析 全国“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着力加快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旅游产业现代化水平。为了全面理解如何转变、在哪些方面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必须弄明白什么是“旅游产业现代化”,从哪些方面提升旅游产业现代化水平。 现代旅游业是对传统旅游业的继承、创新和提升,但又具有与传统旅游业所没有的新特征、新业态、新功能。现代旅游业的主要特征是:一、旅游资源。二、旅游产品。三、客源市场。四、科技支撑。五、旅游企业。六、产业队伍。七、产业形态。八、与自然环境关系。九、产业功能。十、国际合作。虽然现代旅游业比之传统旅游业有着如此多的优点,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和平环境也日益稳定,生态旅游提上日程,可持续旅游越来越受到关注,旅游理念也从“人类中心论”转变为“生态中心论”。并且现在人们旅游的自主性占据着人们旅游心态的大半,各类自驾游等陈处不穷。种种这些,让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也变得多种多样。 总得来说有以下几种趋势:1、旅游多样化、大众化趋势。2、文化性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3、形式与内容的多元化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旋律。4、旅游服务逐渐向人性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5、旅游业科技化趋势日益突出。这几种趋势都有着各自的特色、优点,但必须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这里所分析的是“形式与内容的多元化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旋律”。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主旋律,它需要从两个方面分析。第一就是从形式,第二就是内容。因为在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们主要以游览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为目标。但随着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观山看水”,而更多地是要求在旅游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体验生活。人们旅游需求的多层次发展势必迫使旅游业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均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形式上:(1)自助游等旅游形式将越来越普遍。自助游有这么几个形式: 1.完全自助游:不需要旅行社参与,但所有行程、票务、食宿都需要自行安排; 2.不完全的自助游,最为常见:只是借助旅行社或一些专业的旅游预定组织(如携程、希尔顿预定中心等)进行订住宿、交通票和门票,其他的则可以自行安排也可以有选择地找旅行社帮忙。 3.参加一些自助游团体,如车友会之类的。这类形式是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众多旅游者越来越不满足多年一贯制的观光旅游,而希望能够在旅游中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积极的探索、参与和休息,人们将更加重视精神疲劳的消除。人们消费是为了实现自我爱好,为了自由娱乐,表现丰富的感情等。传统的观光、娱乐等旅游方式已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旅游方式朝着个性化、多样化、文化化的方向发展,各种内容丰富、新颖独特的旅游方式和旅游项目将应运而生。(2)体验式旅游方式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体验式旅游是一种预先设计并组织的、游客需要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参与的,对环境影响小、附加值高的旅游方式,游客通过与旅游产品间的互动,获得畅爽旅游体验,实现自我价值。是一种以追求心

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分校(站、点):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完稿日期:

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目录 内容摘要 (3) 关键词 (3) 正文 (3) 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5) 二、国内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6) 三、我国旅游业发展对策 (7) 四、旅游营销的变革 (8) 参考文献 (12)

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2006春工商管理专科 XX小四号、宋体 【内容摘要】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称,它 已经和石油业、汽车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旅游业一般分为国际旅游业和国内旅游业。国内旅游业持续快速增长,旅游产业对社会经济作用的带动进一步加强,《2011中国旅游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旅游业三大市场实现全面恢复并较快增长,全国旅游业总收入1.57万亿元,增长21.7%。 2011年全国旅游业的预期目标为:旅游业总收入1.72万亿元,增长11%。旅游相关产业投资规模的大幅度增长,直接带动了旅游投资的快速增长,各地旅游投资出现了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为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国内旅游业是为国内旅游者服务的一系列相关的行业,它关系到国内游客、旅行方式、膳宿供应设施和其它各种事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业有了非常迅速的发展,但是比较而言,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广度深度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民对旅游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国内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讨我国国内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投资趋势及对策 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旅游业自古以来就是国家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来源,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山川秀丽;进入21世纪,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亚冬会等;加之全国经济一体化和世界多元化的形成趋势,新形势的出境旅游、工业,农业旅游、生态旅游等等,必将给我国旅游业带来蓬勃发展。下面先看看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从《中国旅游发展现状》这篇文章可以了解到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如下: (一)经济状况与旅游业的发展

青海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

青海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趋势及对策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青海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尚珑杰 摘要: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于东部地区,但其自身独特而丰富的各类资源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契机为青海省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本文分析了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及不足之处,提出应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崭新道路。 关键词:青海旅游现状问题对策 一、浅析青海省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青海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端,面积72万平方公里。与其他中西部省区相比较,青海省既是一个特色突出、潜在优势深厚、尚不为人知的旅游资源大省,也是旅游资源开发小省和旅游经济弱省。总体来说青海省旅游业现状可以概括为:“一流资源,二流知名度,三流开发,四流交通,五流经营。”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青海旅游业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各级旅游部门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大旅游开发的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全方位、多形式宣传青海,如推出系列特色旅游新项目和旅游专线,开展节假日旅游活动,同时不断提高旅游综合质量,使青海省的旅游事业呈现较快发展的势头。2002年,青海省旅游业接待的人数和旅游创汇收入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使其成为青海省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近几年伴随着青海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青海旅游业也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1、旅游客源逐步扩大,创汇不断增加。2002年,青海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万人次,创汇990万美元,旅游收入达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2、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及民族风情旅游日趋升温。以青海湖、鸟岛、孟达天池、南山、互助北山、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可可西里、阿尼玛卿雪山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旅游人数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以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塔尔寺、瞿坛寺、清真寺等宗教圣地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也日趋升温。 3、旅游业的产业带动和社会效益已在显现。2002年青海旅游业为社会提供直接就业岗位5000余个。目前,全省直接旅游从业人员达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近7万人。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乡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扩大了社会就业,增加了城镇居民和农牧民群众收入。 4、旅游业引入市场机制,全力推进投资结构调整,一大批非公有制旅游企业蓬勃发展。目前,全省101家旅行社中,52%为股份制和民营企业;39家星级宾馆中股份制和民营企业占了38%。 (二)青海省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青海省旅游业虽然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同国内发达省市相比,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各项旅游指标在国内仍处在落后位置。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思想观念相对滞后。青海旅游业观念陈旧的原因在于,青海的经济发展落后,国有经济改革进程普遍慢于东部其他省份,国有经济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很多人仍然抱着“靠国家吃饭”的老观念、老思想。要实现青海省旅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