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乘法教案教学总结

分数乘法教案教学总结
分数乘法教案教学总结

分数乘整数教案

(第1课时)

教学内容:第2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复习题。(投影片)

(1)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2)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

(3)计算:

=++636261 =++10

3103103 计算10

3103103++时向学生提问:这道题的什么特点?计算时把什么做分子?使学生看到三个加数都相同,计算时3个3连加的结果做分子,分母不变。

2.引出课题。

分数加法是否也有简便算法?今天我们学习分数乘法。(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出示例1,指名读题。

(1)分析演示: 师:每人吃9

2块蛋糕,每人吃的够一块吗?(不够一块)接着出示如课本的三个扇形图。问:一个人吃了92块,三个人吃了几个9

2块?使学生从图中看到三个人吃了3个9

2块。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答3个人一共吃了多少块?(教师在3个扇形下面画出大括号并标出?块)订正时教师板书:

92+92+92=9

222++=96=32(块),(教师将3个双层扇形图片拼成一个一块蛋糕的32图片)

(2)观察引导:

这道题3个加数有什么特点?使学生看到3个加数的分数相同。教师问:求三个相同分数的和怎样列式比较简便呢?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算式。教师板书:392?。再启发学生说出39

2?表示求3个92相加的和。 (3)比较39

2?和12×5两种算式异同: 提示:从两算式表示的意义和两算式的特点进行比较。(让学生展开讨论)。 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出:

相同点: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 不同点:39

2?是分数乘整数,12×5是整数乘整数。 (4)概括总结:

教师明确:两个算式表示的意义相同,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两算式的意义?(引导学生说出都是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2.教学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推导算理:

由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导入。 问:39

2?表示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求3个92的和。板书:92+92+92。学生计算,教师板书:9

222++。提示:分子中3个2连加简便写法怎么写?学生答后板书:3

296932==?(块)教师说明:计算过程中间的加法算式部分是为了说明算理,计算时省略不写。(边说边加虚线)

(2)引导观察:

932?的分子部分、分母与算式392?两个数有什么关系?(互相讨论) 观察结果:

9

32?的分子部分2×3就是算式中92的分子2与整数3相乘,分母没有变。

(3)概括总结: 请根据观察结果总结39

2?的计算方法。(互相讨论)

汇报结果:(多找几名学生汇报)使学生得出39

2?是用分数92的分子2与整数3下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根据39

2?的计算过程,明确指出: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约分后约得的数要与原数上下对齐。然后让学生将39

2?按简便方法计算。 【启发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学习总结、归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反馈练习:

⑴教材第2页“做一做”第1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出乘法中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⑴教材第2页“做一做”第2题。

教师提示:乘的时候如果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⑴教材第6页“练习一”第1、2、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思路。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布置作业:(略)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教学案例.doc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 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数学课标中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数感,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用数来交流表达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在数与计算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本课在复习整数乘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引入,先回顾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然后由整数乘法的运算律推广到分数乘法,进而应用知识。整数乘法的运算律,要求学生举例说明并用字母表示,理解各条运算律的内涵。使学生明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目的是使计算更加简便。这样,学生选择运算定律时,就充分锻炼数学思维;在优化算法的基础上提高计算能力。二、学生分析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计算过程中极易出现粗心大意、审题不仔细最终导致计算出错等情况。因此,在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端正态度,多做多练,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合理、灵活将整数乘法的运用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三、教学设计项目内容教学目标1、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会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2、经历简便计算的过程,体验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3、发展学生的简便运算意识和分析能力,

体验算法的优化过程。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算式题的 简便算法教学难点合理、灵活选择算法进行简便计算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纸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师:同学们, 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掌握了运用整数乘法解决相关的数学问 题。今天,智慧老人给大家带来了三个问题,请大家拿出纸和笔 迎接它们吧!复习整数乘法运算定律(ppt出示)(1)25×7×4 (2)63×4+37×4 (3)(5+8)×8 师:现在请第一大 组的同学做第一小题,请第二大组的同学做第二小题,第三、四 大组的同学请做第3小题。(等待3分钟)谁愿意上来板书?师: 同学们都很积极,老师很欣赏大家的这种学习状态。下面我将请 三位同学到黑板上板书。(三个学生上台各板书一道题)师 巡视,后全班订正:分别请三个小老师来评判学生的板书情况, 给予及时评价:大家同意小老师的观点么?师:同学们,你们 是怎么做到这么快速又准确地将它们的结果计算出来的呢?生 1:我们运用了交换律、分配律师:你真会学以致用啊!生2: 看到25就想到4,看到5就想到8师:你对数字真敏感师:仔 细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有哪些?生1:乘 法交换律生2:乘法结合律生3:乘法分配律师:你们的记性真 好啊!(生再回答时师边板书)师:你们能用字母表示这些运算 定律吗?(请生在黑板上板书)生1:a×b=b×a生2: a×b×c=a×(b×c)生3:(a+b)×c=a×c+b×c师:看来你们用 字母表示数的能力比哈利波特还强!师:我们通过刚才对整数乘

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

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数乘分数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从而掌握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 3.养成计算仔细、书写规范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理念:在设计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创设现实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学习计算,体 会计算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2.改变学生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分 数乘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最近李老师家在装修房子,提出问题:装修工人每小时粉刷这面 墙的1/5,4小时可以这面墙的几分之几?(贴近生活,把数学知识生活化,孩子的兴趣能快速调动。) 2.学生列式解答:1/5×4=4/5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3.刚才我们解决了4小时粉刷多少的问题,那么1/4小时可以粉刷这面 墙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算? 4.揭示课题:1/5×1/4如何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数乘分数”。(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算理 1.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 用它表示这面墙,先涂出1小时粉刷的面积,涂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培养动手能力,孩子很快进入教学情境中,使课堂有序而且有效进行) 学生动手操作,交流是怎样涂的。 2.师:求1/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5的1/4是多少。小组 讨论一下,1/5的1/4应该怎样涂?(合作探究,培养合作意识,培养团结精神)小组汇报:把涂出的1/5部分再平均分成4份,涂出其中的1份。 3.师:从纸上可以看到,1/5的1/4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1/20) 我们可以得到1/5×1/4=1/20。根据涂色的过程,你能说说是怎样得到的 吗? 4.学生讨论,交流汇报,教师小结:我们先把这张纸平均分成5份,1份是 这张纸的1/5,再把这1/5平均分成4份,也就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5×4 =20份,1份就是这张纸的1/20。所以,1/5×1/4=1×1/5×4=1/20(板书)。 三、迁移延伸,归纳法则 1.提出问题:3/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师:怎样列式?1/5×3/4表示什么?(表示1/5的3/4是多少)你能涂色 表示1/5的3/4吗?(有效的训练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2.学生动手操作,交流计算方法和思路:有前面一样,也是把这张纸分成5

分数乘法简便计算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分数乘法简便计算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课题:简便计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15页—16页练习三。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小数、整数乘法,而且也适用于分数乘法,使计算简便。 2、较熟练地掌握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知识迁移能力。 4、感受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和简洁美,享受数学知识的深奥和无 穷乐趣。 教学过程: 一、回顾学过的乘法运算定律,并举例说明(举整数、小数、分 数例子各一个,并说出主要计算过程) 1、乘法交换律:a×b=b×a 2、乘法结合律:(a×b)×c=a×(b×c) 3、乘法分配律:(a+b)×c=ac+bc 2、小结。 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师:应用这些乘法的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二、基本练习(教师从中选择几题,让学生一说是怎么想的?) 1、口算: 24×+×57+×2-1

+-1--+-+×9+ 2、说说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3、板书课题(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练习) 4、拆数练习:(练习后说说拆数的目的是什么)(凑整数,使计算更简便,快捷) 93 5、在□或〇里填上合适的数字或符号,并说明使用了什么运算 定律? (1)25××=□×(□×□) (2)××=(□×□)×□ (3)×(15×)=□×(□×□) (4)25×4=□×□+□×□ (5)7×=□×□〇□×□ (6)1×25=□×□〇□×□ (7)54×(-)=□×□〇□×□ 6、教师小结:这个练习让我们又一次与乘法的运算定律来了一 次零距离的接触,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乘法运算定律不仅适用于整数、小数,而且同样适用于分数乘法,但在使用时,正确使用才是最重 要的。 三、深化练习: 1、“我能行”,用简便方法计算: (-)×60×+×25×8×(15×)× 要求:随练与板演。做后评讲校对: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分数乘法的混合运算及简便运算

分数乘法的混合运算及简便运算 ? 知识点1 分数乘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问题导入 计算 4471558+?51319106?-111()662+?451()384 ?- 1. 明确运算顺序(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整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2. 计算 ? 归纳总结:分数乘法的混合运算,没有括号的,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有括 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 知识点2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 问题导入 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看看它们有什么关系? 11112332??123123()()435435????1111111()2352535 +??+? ? 归纳总结: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 知识点3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分数乘法中的应用 应用一 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例】 计算:31556 ?? 应用二 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例】 计算:5117()678 ?? 应用三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例】 计算:11()4104 +? 举一反三 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a c b c a b c ?+?=+? 巩固:【例】 3515413413 ?+? ? 知识点4 误区警示 【例】 61(79)718 ?+? ● 考点题库 1.(重点题) 计算下面各题 313735-?5716()91035 ?-? 2.(难点题) 用简便方法算下面各题 15118()396?+-115354274211 ?? 3792425875???2322177()114346??- 3.(易错题) 在○里填上“>”“<”或“=” 31134664??797997??352352()573573 ????

《分数乘法一》教学设计

《分数乘法(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分数乘法(一)》 2、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结构特点:分数乘法(一)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法》的第一课时。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过分数,掌握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的加减法计算法则。(2)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分数乘整数,分数乘分数及分数除法的学习做铺垫。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加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后续学习分数乘分数、分数除法及分数混合运算及应用的基础。教材给出的情景初看十分简单,但是细细品味,隐藏了基本知识后面的分数乘法模型建构、画图、转化等不同的解题策略,都是不容忽视的教学点。 3、学情分析 (1)学生的认知基础: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变成了分数。 (2)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过分数,掌握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的加减法计算法则。 (3)学生学习遇到的困难:教材给出的情景初看十分简单,但是细细品味,隐藏了基本知识后面的分数乘法模型建构、画图、转化等不同的解题策略,都是不容忽视的教学点。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能正确运用“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 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核心素养):主动探究、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5、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结合具体情境 ,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运用“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6、教学方法(个性化的教学):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 7、媒体资源 白板PPT课件 8、教学过程 教学环 节 教师活动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1、说说下面乘 法算式所表示 的意义。 4×5 6×8 巩固复习,为学新 知做铺垫

小学六年级数学:《分数乘分数》教学案例与反思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分数乘分数》教学案例与反思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eaching Cases and Reflections on "Score by Score"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分数乘分数》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学实录] 一、情境引入: 师:小明与小强是好朋友,他请小强到家里做客,请小强吃西瓜,先切了一半留给自己的父母,两人吃的各占了西瓜一半的一半,问小明吃了整个西瓜几分之几? 生1:两人都吃了这个西瓜 生2:两人共吃了这个西瓜,每人吃这的西瓜的× = 师:他用了一个乘法算式来表示(板书算式),大家观察一下这个算式与原来我们学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一样? 生:这个算式是分数乘分数,以前我们学的是整数乘分数。 师:你们也能写出一些分数乘分数的算式吗? 学生自己写出一些分数乘分数的算式并汇报呈现到黑板上。 × ×

× × × × × (老师也来写一个) ………… 二、探索算法: 师:观察所有的乘法算式,分一分类: 生1:假分数与假分数分一类,真分数一类 生2:同分母分数相乘的为一类,另外的一类 生3:同分子的分为一类,另外的一类 生4:分子是一的为一类,分子不是一的一类 生5:我认为× 也可以看成分子是一的这一类,因为可以约分成 师:今天我们研究问题时就用刚才这位同学的分法,即分子是一的为一类。 (一)探究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的算法 1、请学生挑几道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乘法算式,尝试计算。 2、汇报计算情况,提出计算方法。

生1:× = ,我是这样算的,分母相乘,分子不动。 生2:我选的也是这题,两乘数的分母,分子各自乘就可以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预习后知道的。 生2:我算的是× ,结果是,我是根据刚才小强吃西瓜的题来想的,先把西瓜平均分成5份,有6个人一共吃了其中的一份,就是把这一份再平均分成6份,一共把西瓜分成了30份,他们每人吃了其中的。 师:有很多同学都确信,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只要分母相乘作分母,分子不变或相乘,你能不能想办法难验证或说明它是正确的? 3、学生举例说明或验证计算方法及结果。 4、每人有了验证或说明的方法后,小组内交流验证情况。 5、组际交流 组1(要求两人来汇报):我们验证的是× = ,因为=1÷3,那么× =(1÷3)×(1÷3)=1÷9= 也可以把一张纸平均分成3份,再把其中的一份再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一份,这样一共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9份,取了其中的一份,所以是。 师:这种方法你听懂了吗?这个9是怎么来的?

《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的教学反思

《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的教学反思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我们教师首先应该改变教学的行为,即把对新课程的理解转化为自觉的教学行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行为的层面上,呈现出新课程的所蕴涵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这一课后,我做了深刻的反思: 一、注重了情境的导入,提高孩子们的参与热情。 本节课,开启课时,我注重从孩子的身边挖掘素材,引出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加以复习巩固,紧接着引导学生回忆这些运算定律曾经运用到什么知识中,引导到小数乘法的简算中,为后面的新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达到了“以旧导新,以旧带新”的效果。 二、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与猜想,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动力。 在新授课时,我设计的两个环节,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第一,在复习完后,我让学生自己说说,你现在最想研究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孩子们表现出空前的热情,比如有的孩子谈到想研究一下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是否可以推广到分数乘法?于是我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去大胆的猜想。孩子们的思维活跃极了,甚至大大超出了我事先的预料;第二,在探究确认上述问题后,我又让学生大胆的质疑,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中会起到什么作用呢?真的能简便吗?孩子的好奇心又一次被激起,他们又乐此不疲的投入到了简算的探究中去。整堂课下来,孩子们始终处在“质疑——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 三、需要改进之处: 对学生的多样思维应加大评价力度。比如:在开始情境导入这一环节中,学生除了出现4×(2+3)和 4×2+4×3两种做法外,还出现了4×2×2+4这样的做法,虽然这种做法与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没有多大的联系,但老师却不应忽视孩子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应及时给予肯定,并加以合理的评价。再比如:孩子们在猜想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是否可以推广到分数乘法时,有一个孩子说到她是想到了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推广到分数加法,所以断定也能推广到乘法。这里,我给予了肯定,但力度不够。以上可以看出,评价一个孩子,要适时,适当,决不能敷衍,更不能抹杀,否则可能会压制孩子的思维积极性。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

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的简便计算练习题

六(上)数学分数乘法练习卷 班级: 姓名; 2、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23 ×15 ×3 5×47 ×35 25 × 4 × 34 (220 + 15 )× 5 (89 +427 )×27 6 ×(218 ×730 ) (38 - 38 )× 615 16 ×(7 - 23 ) 56 ×59 + 59 × 16 29 ×34 +527 × 34 613 ×75 - 613 × 25 21× 320 712 ×6 -512 × 6 37× 335 625 × 24 (35 + 7 )× 25 34 ×12 + 34 × 25 57 - 49 × 57 1- 514 × 2125 16 ×(5 - 23 ) 12×(724 + 56 + 34 ) 417 ×(125 × 34) (15 + 37 )×7 ×5 (24 + 83 )× 124 677 × 78 25 ×210 + 910 ×0.4-2÷5×110 23 ×15 ×3 5×47 ×35 25 × 4 × 34 (220 + 15 )× 5 (89 +427 )×27 6 ×(218 ×730 )

(38 - 38 )× 615 16 ×(7 - 23 ) 56 ×59 + 59 × 16 29 ×34 +527 × 34 613 ×75 - 613 × 25 712 ×6 - 512 × 6 21× 320 37× 335 625 × 24 (35 + 7 )× 25 34 ×12 + 34 × 25 57 - 49 × 57 1- 514 × 2125 12 + 64 × 46 16 ×(5 - 23 ) 12×(724 + 56 + 34 ) 417 ×(125 × 34) (15 + 37 )×7 ×5 (24 + 83 )× 124 677 × 78 25 ×210 + 910 ×0.4-2÷5×110 (按运算顺序算)

分数乘法

分数乘法(三)教学设计 潜江市实验小学李德强 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7—9页“分数乘法(三)” 二、教学目标:1、在操作活动中,借助图形语言,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 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运用分数乘分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1、通过具体情境, 探索并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四、教学难点: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理解计算方法 五、教具准备:分数图片 六、学具准备:长方形纸条2张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从我国古代哲学著作的情境引入 向学生介绍很有关的背景知识,来理解题目。 2、出示图 依次取出长方形纸条的1/2,1/2的1/2,再取1/2,并用乘法算式来表示这个过程。 1/2×1/2=1/4 1/4×1/2=1/8 3、折一折 (1)引导学生折一折 学生仔细听,教师介绍我国古代著作 然后理解题目的意思 拿出纸条动手操作

然后用算式来表示,可以四人一组说一说怎样用算式解决问题。 1、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竖着对折2次,然后再横着对折2次,涂也3/4和1/4。 2、思考:3/4×1/4=? 从我国古代哲学著作的情境引入,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让学生初步感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在实际操作中,借助图形语言,体会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活动过程设计意图 (2)反馈3/4×1/4=3/16 (3)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二、做一做 按照上面的方法折一折,想一想,并算出结果 1/3×1/5=2/15 1/4×2/3 3/5×2/9能约分的可以约分 三、巩固练习 课堂练习: 1、折一折,涂一涂 1/3×1/4 2/5×1/3 2、计算 3、解决问题 练一练,第3、4题 3、学生尝试总结出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分子乘分子作分子,分母乘分母作分母) 作业练习: 1、学生独立思考 2、完成1/3×1/5,5/6×1/3 然后交流结果

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 1、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引导学生在经历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进行交流的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熟练分数的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会用运算定律对分数进行简便运算。 教具准备:自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回顾学习过的乘法运算定律。 (1)请学生说一说已学过的乘法运算定律,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251348(9+12.5)12524 2、下面的每组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样的关系?

1/21/3○1/31/2(1/42/3)3/5○1/4(2/33/5) (1/21/3)1/5○1/21/5+1/31/5 3、在学生发表自己的发现后,教师明确指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也适用于分数乘法。 二、探究新知 1、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 (1)各组观察复习第2题的每组中两个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2)各组发表本组同学的发现。 2、应用 (1)教学例5.计算3/51/65. ①请试着做一做. ②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有的学生是按运算顺序计算的;有的是按运算定律进行计算的。) ③比较:哪一种方法简便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④跟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3/51/65 =3/551/6(应用乘法交换律) =1/2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教学设计(2)教学例6.计算(1/10+1/4)4 ①让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想一想,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分数乘法简便运算专项练习题

分数简便运算常见题型 第一种:连乘——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例题:1)1474135?? 2)56 153?? 3)266831413?? 涉及定律:乘法交换律 b c a c b a ??=?? 基本方法:将分数相乘的因数互相交换,先行运算。 第二种: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例题:1)27)27498 (?+ 2)20)4 152(?- 3) ()1819776?+? 涉及定律:乘法分配律 bc ac c b a ±=?±)( 基本方法:将括号中相加减的两项分别与括号外的分数相乘,符号保持不变。 第三种: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提取公因数) 例题:1) 213115121?+? 2)61959565?+? 3)75 1754?+? 涉及定律:乘法分配律逆向定律 )(c b a c a b a ±=?±? 基本方法:提取两个乘式中共有的因数,将剩余的因数用加减相连,同时添加括号,先行运算。 第四种:添加因数“1” 例题:1) 759575?- 2)9292167+? 3)232331 17 233114-?+? 涉及定律:乘法分配律逆向运算 基本方法:添加因数“1”,将其中一个数n 转化为1×n 的形式,将原式转化为两两之积相加减的形式,再提取公有因数,按乘法分配律逆向定律运算。 第五种:数字化加式或减式 例题:1)201620152017? 2)201720161998? 3)135 34 136? 涉及定律:乘法分配律逆向运算

基本方法:将一个大数转化为两个小数相加或相减的形式,或将一个普通的数字转化为整式整百或1等与另一个较小的数相加减的形式,再按照乘法分配律逆向运算解题。 注意:将一个数转化成两数相加减的形式要求转化后的式子在运算完成后依然等于原数,其值不发生变化。例如:999可化为1000-1。其结果与原数字保持一致。 第六种:带分数化加式 例题:1)513226? 2)815341? 3)13 5 127? 涉及定律:乘法分配律 基本方法:将带分数转化为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相加的形式,还可以转化成整数和带分数相加的形式,目的是便于约分。再按照乘法分配律计算。 第七种:乘法交换律与乘法分配律相结合(转化法) 例题:1) 24 7179249175? +? 2)1981361961311?+? 3)1381 137138137139?+? 涉及定律: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逆向运算 基本方法:将各项的分子与分子(或分母与分母)互换,通过变换得出公有因数,按照乘法分配律逆向运算进行计算。 注意:只有相乘的两组分数才能分子和分子互换,分母和分母互换。不能分子和分母互换,也不能出现一组中的其中一个分子(或分母)和另一组乘式中的分子(或分母)进行互换。 第八种:有规律的分数混合运算——形如 () n a a 1 +?的分数(拆分法) 例题:1)1091541431321?++?+?+? 2)19171 751531311?+ +?+?+? 3) 72 1 561421301201121+++++ 基本方法:形如 ()n a a 1+?的分数可拆分为n 1 n a 1-a 1???? ??+的形式,再进行运算。 第九种:有规律的分数混合运算——形如b a b a ?+(a , b 不为0)的分数(拆分法) 例题:1) 72 17-56154213-3011209-127++

分数乘法教学案例

分数乘法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分数乘整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知道“求几个几分之几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初步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在探索中自己发现计算方法。 4、教学新课: 一、导入 1、出示例1中的长方形直条,标出长是“1米”。 2、提问:做一朵绸花用3/10米绸带,你能从直条图上表示出已知条件吗?你是怎样想的?(体会到3/10米就是1米的3/10) 二、探索 1、现在小芳要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要用多少米绸带? 请学生上台操作:在直条图上涂色表示要用的部分。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如果用算式来表示3朵绸花所用的米数,该怎样列式? 生报,师板书。(可能有连加法算式,也可能有乘法算式) 3、你会计算结果吗?你是怎样想的? 4、组织交流。 引导学生从加法算式中体会到3/10与3相乘的意义与计算方法。 5、揭示课题:分数与整数相乘 6、如果做5朵这样的绸花呢?该怎样列式?结果是多少?请大家在自备本上独立完成。 7、组织交流:你是怎样列式的?还可以怎样列式?结果是多少?为什么不列加法算式了? 学生说明理由。 在学生计算时,教师可以作指导,分别介绍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1)先分子与整数相乘,再约分;(2)先约分,再相乘。 三、归纳 1、通过刚才两道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练习,你发现分数与整数相乘可以怎样计算?先独立思考一下,再把计算方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2、组织交流。 四、巩固 1、练一练第一题:让学生先涂色,然后把算式列在旁边。 2、练习八第一题:看图在书上分别写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说明想法。 追问:能不能写1/7╳6?为什么?体会到要根据图意来列式。 3、练一练第二题:学生先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在组织评价,提醒学生要注意书写格式。 4、练习八第3题:读题理解题意,独立解决在书上,再组织交流:你是怎

分数乘分数教学案例与反思

分数乘分数教学与设计反思 寻乌县城关小学邱小玲 教学内容:课本44—45页,分数乘分数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经验和直观图示,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探索并分数乘分 数的计 算方法。 2、 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初步分析、推理能力。 3、 经历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获 得成功 的学习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小明与小强是好朋友,他请小强到家里做客,请小强吃西瓜,先切了一半留 给自己的父母,两人吃的各占了西瓜一半的一半,问小明吃了整个西瓜几分之 几? 1 生1:两人都吃了这个西瓜- 4 1 1 11 生2:两人共吃了这个西瓜-,每人吃这的西瓜的-X -=- 2 2 2 4 师:他用了一个乘法算式来表示(板书算式),大家观察一下这个算式与原来我 们学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一样? 生:这个算式是分数乘分数,以前我们学的是整数乘分数。 师:你们也能写出一些分数乘分数的算式吗? 学生自己写出一些分数乘分数的算式并汇报呈现到黑板上。 X 3 2 X 3 2 二、探索算法: 师:观察所有的乘法算式,分一分类: 生1:假分数与假分数分一类,真分数一类 生2:同分母分数相乘的为一类,另外的一类 生3:同分子的分为一类,另外的一类 生4:分子是一的为一类,分子不是一的一类 1 2 2 1 生5:我认为-X —也可以看成分子是一的这一类,因为 -可以约分成- 4 4 4 2 师:今天我们研究问题时就用刚才这位同学的分法,即分子是一的为一类。 (一)探究几 分之一乘几分之一的算法 1、 请学生挑几道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乘法算式,尝试计算。 2、 汇报计算情况,提出计算方法。 1 1 X - 5 3 (老师也来写一个)

分数乘法简便运算教案 (1)

龙文个性化辅导教案 授课教师授课对象 授课时间授课题目分数混合运算与简便运算课型新授课使用教具教案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使学生会用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运用到分数乘法,并使一些计算简便。 教学重点和难点1、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参考教材课本 教学内容 5×6+7×3 15×(34-29)3 4 - 2 7 + 3 8 二、讲授新知 1、明确说明: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 2、举例说明 计算:4 15 + 3 5 × 7 9 观察算式说一说运算顺序。 4 1 5 + 3 5 × 7 9 = 4 15 + 7 15 = 11 15 3、尝试练习 1-4 5 × 3 8 2 5 - 6 35 × 7 12 三、巩固练习 1、计算: 8 15- 1 5 × 3 4 4 5 + 2 3 × 4 7 ( 3 4 + 1 6 )×2

(12 -15 )×45 75-25×35 12 -34 ×833 2、列式计算 1、38 与310 的差的15 是多少? 2、38 减去34 的15 ,差是多少? 3、23 的15 比56 少多少? 三: 简便运算 一、教学例5 1、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看看它们有什么关系。 (1)12 ×13 ○13 ×12 ① 通过计算,发现乘积一样,两个算式相等。 ② 说一说存在的规律。 ③ 用字母表示。 乘法交换律:a ×b=b ×a (2)(14 ×23 )×35 ○14 ×(23 ×35 ) ①通过计算,发现乘积一样,两个算式相等。 ②说一说存在的规律。 ③用字母表示。 乘法结合律:(a ×b)×c=a ×(b ×c) (3) (12 +13 )×15 ○12 ×15 +13 ×15 ①通过计算,发现乘积一样,两个算式相等。 ②说一说存在的规律。 ③用字母表示。 乘法分配律:(a+b )×c=ac+bc 2、小结。 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四、教学例6 1、计算35 ×16 ×5 (1)观察算式,说一说你有什么想法。 (2)计算过程。

六年级上册数学分数乘法的简便计算练习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分数乘法的简便计算练习题一、分数与整数相乘。 6 5×15 =24×13 48=2 21×7= 3 10×20= 5 12×4=26×6 13= 11 15×5= 2 13×6 = 14 15×30=10 11×121= 9 14×21 =5× 3 11= 1 4×8 =12×5 16=42× 9 28= 9 44×11 = 4 25×15=7 18×12=16× 9 20=17× 13 51= 7 9×7=16 27×54=11× 9 22= 14 15×20= 二、分数和分数相乘。 2 5×3 4= 6 7× 7 8= 5 9× 8 15= 9 11× 7 15 = 12 25×15 16= 4 5× 9 10= 2 3× 15 16= 7 8× 5 21= 4 9×27 16= 14 15× 25 21= 20 27× 3 8= 7 9× 18 35=

611 ×2215 = 1727 ×4568 = 1933 ×1138 = 817 ×1720 = 1234 ×1736 = 313 ×2637 = 45× 35 = 4 11 × 11 4 = 0×813 = 9×718 = 23 × 910 = 425 ×100= 三、分数乘、加、减混合。 716 ×(5063 -27 ) 45 ×1516 ×14 56 ×34 +1 23 +512 ×415 914 -59 ×2735 1-1819 ×3845 615 ×(5-513 ) 1991 ×7+813 四、分数乘、加、减简便运算。 1315 ×726 ×5 (58 +1112 )×24 914 ×17 18 ×14 1516 ×2021 ×15 910 ×23 ×56 533 ×22×12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教学案例与反思

案例与反思 在参与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教学案例与反思 【说明,本案例是苏教版第十一册教材P9-10】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师生共同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关注学生的“参与度”,而应更关注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数学的思维品质发展了没有。可以这样说:一堂好的数学课,学生的数学思维一定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下面就以“分数乘分数的计算”为例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创设情境激发参与 师:中秋节快到了,学校要买一些月饼送给幼儿园小朋友:每箱月饼5千克,24箱月饼重多少千克, 箱月饼的重量呢, 15 22生:5×4=20(千克) 5× = (千克) 153 11师:如果每块月饼千克,4块月饼重多少千克, 块月饼呢, 82 1111生1: ×4= (千克) × 是……老师,分数乘分数我们没学过。 8282 111生2: × 是。 8216 1生3:我算的答案也是,我们只要用两个分数的分子相乘的积作积的分子,16 分母相乘的积作积的分母。 师:说的很对~你们是怎么知道用这种方法计算的, 生1:我是在一次看电视时知道的。 生2:我是在预习时知道的。…………

师:你们能从其他途径或提前预习知道这些知识,真不简单~大家应该向他们学习。不过,老师想问一下:为什么要用“两个分数的分子相乘的积作积的分 1 案例与反思子,分母相乘的积作积的分母”呢, ………… 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研究的“分数乘分数的计算”。 【评析】教师能紧紧扣住“中秋节”这一学生都感兴趣的话题,在现实情境11中基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问题解决,在问题解决中生疑: × 倒底是82多少呢,教师顺应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了大胆的猜测,但学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从而使“中秋节这一话题”成为了本节课教学的催化剂。实践证明:紧张的内在的智力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思维处于高度的运作状态,并形成跃跃欲试的心理冲动,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 二、动手操作提升思维 师:“一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几块,半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整块月饼的多少,”同学们,你们可以用你们手中的小圆纸片动手折一折,同位可以讨论与交流,看看每人倒底分到多少, 学生操作,气氛异常热烈。 1生1:一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块。 4 1生2:半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的也是整块月饼的。 4 1生3:不对,应是整块月饼的。 8 1生4:是,我可以证明给大家看。 8 1(生4上台用折纸的方法进行了证明: 是 ) 8

分数乘法简便运算专项练习题2

分数乘法简便运算 教学课题:分数乘法简便运算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使学生会用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运用到分数乘法,并使一些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 分数混合运算 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相同。 例1. 计算:415 +35 ×7 9 练习1、计算: 815 -15 ×34 45 +23 ×47 (34 +16 )×2 (12 -15 )×4 5 75-25×35 12 -34 ×833 16 ×(7 - 23 ) (3 5 + 2521 )× 25 1- 514 × 2125 12 + 64 × 46 25 ×210 + 910 57 - 49 ×64 21+(45×54) 127×6+125 135×74+8 3 31×53+54 2、列式计算 1、38 与310 的差的15 是多少? 2、38 减去34 的15 ,差是多少? 3、23 的15 比5 6 少多少? 二、简便运算 1. 乘法交换律:a ×b=b ×a 2.乘法结合律:(a ×b)×c=a ×(b ×c) 3.乘法分配律:(a+b )×c=ac+bc 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a ×b=b ×a (a ×b)×c=a ×(b ×c) 53×61×5 32×41×3 9 4 ×5×18 54×97×85 75×16×5 21 135×74×14 25 × 4 × 34 6 ×(218 ×730 )

417 ×(125 × 34) 89 ×427 ×27 514 × 2125 ×75 34 × 2 5 ×7 5 25 ×210 ×56 5×47 ×35 23 ×1 5 ×6 乘法分配律:(a+b )×c=ac+bc (712 - 15 )×60 (183+ 89 )×18 ( 56 - 59 )×185 (220 + 1 5 )×5 (89 +427 )×27 6 ×(218 +730 ) (2415- 38 )× 615 1 6 ×(96+23 ) (35 +252)× 25 (924 + 83 )× 124 (207- 15 )×20 ( 56 - 5 9 )×18 12×(724 + 56 + 34 ) 417 ×(34 + 2 17) (15 + 3 7 )×35 100 63×101 677 × 78 527 ×28 36×34 35 21× 320 37× 335 625 × 24 34×34 35 613 ×12 445 ×10 2538 ×8 34 5 ×2.5 (15 + 37 )×7 ×5 (712 - 15 )×5 × 12 ( 56 - 59 )×6×18 ( 47 + 8 9 )×7×9

奥数教案 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及方教育课堂前测 前测目的:检测学生对上次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复习情况及运用 检测学生在校一周基础知识的学习情况 检测老师上周的教学效果 前测内容:学生上周所学过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以及运用情况(可以用填空,计算等的形式出题) 前测时间:每次课堂开课前十分钟,不能过多的占用课堂时间 前测要求:要求老师提前出好前测内容,及每周五中午之前交给教务老师打印或复印出来 学生做完前测后老师认真批改,人数多的可以由教务老师帮忙批改,但必须有正确答案 老师课间要求学生对前测中的错误订正并背诵或讲解,完成后老师签字方可过关。 课前测试 课前检测Name______________ 过关后老师签字__________________

及方教育课后作业 作业目的:使学生对课堂内容加以练习,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加强并明确老师教学的内容、范围 作业内容: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以及运用情况 作业时间:每次课堂后练习,下次上课前检查 作业要求:老师会对学生作业中的错误进行订正,讲解,后老师签字,确定学生掌握。 课后作业 Name______________ 知识点内容提示: 熟悉本节课所讲知识内容,正确理解并牢记分数乘法的性质,保证正确率的进行运算。注意观察运算符号及数字特点,合理的把参加运算的数字进行重新组合,使其变成符合定律的模式,从而简化运算。 作业内容: ☆ 293635? ☆ 72 2373? ☆ 200220012000? ☆ 6 1 11149+ ☆ 28314632?+? ☆ 11 29411391?+?

☆ 977228655113?+? ☆ 5 1 11521113201115?+?+? 批改情况记录: 学生确认学会: 时间:

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学案例分析

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泗阳县来安小学赵杰响 一、教材解读 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比基本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 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稍复杂一些,题目所求的数量不是已知的几分之几所表示的数量,而是与这个数量有关的另一个数量,它是基本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发展。所以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的教学基础是一步分数乘法应用题和一般复合应用题,而一步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依据实质上是分数乘法的意义。教材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思路,重点突出先求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再根据整数加、减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求出题目要求的数量的解题思路。这种解题思路,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纳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去,是后面用方程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基础。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在解题思路、数量关系与稍复杂分数乘法应用题是完全一致的。同时也与中学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相一致,为中学应用题学习打基础。所以这种思路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务必是每位学生都能熟练的掌握。教材在这种方法解答后,提出了“还有其他的解法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在解题时放开思路,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灵活解答。 二、目标预设。 1、通过学生独立的思考,生生间、师生间的多向交流,初步理解,掌握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每位学生务必学会先求单位“1”这个数量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再根据整数加、减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求出题目要求的数量的解题思路,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2、在此基础上,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解题时开放思路,探讨其他解答,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达到灵活解答。以此来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体验解答问题的多样性。 3、让学生在经历数学问题的发生、形成、解决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数学眼光,形成良好的数学思考、数学学习的习惯。 三、数学重点: 学会先求单位“1”数量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再根据整数加、减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求出题目要求的数量的解题思路,提高思维力。 四、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教学资料的开发与利用,首先每位教师深入研究教材、教参,吃透教材的精神、准确把握知识点、思维点的内涵与外延。使学与教定位处于一个适当“度”的上(包括教学的深度与广度等多个层面)。其次深入钻研《课改》的精神,使教学符合

画斜线表示分数乘分数计算结果

六上第45页例题强化训练 姓名:_______ 认真态度:________ 效果:_________ 一、在图中画斜线表示计算结果,再填空。(例题强化) (20分) (1) 21 × 41 = )()( (2)21 ×43 = )() ( (3)32 ×51 = )()( (4) 32 ×54 = )() ( 二、分层要求: (1)请发生错误的同学自觉订正。 (2)没有发生错误的同学,考虑并且写出完成任务经历的三个步骤。 成功的同学写步骤:

三、我在理解例题的基础上,独立画图,验证自己的能力,给自己信心。 (1)54 × 41 = )()( (2)83 × 52 = )() ( (3)分层要求:根据我自己的实际能力,我能画而且有时间画出两幅图。或者是我只选择 一幅图画一画,但是我绝对认真。 四、分数乘分数计算方法默写三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我正确熟练计算,欣赏我自己。 (1) 83 × 83 = (2)53 × 72 = (3)65 ×209 = (4)715 ×20 21 = (5) 103 ×95 = (6)10 33 ×35 = (7)15 × 3 7 = (8)2722 ×11 5 = 六、解决问题。 (1)学校买的足球比排球多 4 1 ,排球买了36个。买的足球比排球多多少个? (2)学校买了36个排球,买的足球是排球的 4 5 。买了多少个足球? 七、整理工作(1、订正:五、六中的错误,先查出错因;2、写出进步或者成功的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