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塌、泥石流、滑坡区别

崩塌、泥石流、滑坡区别
崩塌、泥石流、滑坡区别

崩塌与滑坡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崩塌发生之后,崩塌物常推积在山坡脚,呈锥形体,结构零乱,毫无层序;而滑坡堆积物常具有一定的外部形状,滑坡体的整体性较好,反映出层序和结构特征。也就是说,在滑坡堆积物中,岩体(土体)的上下层位和新老关系没有多大的变化,仍然是有规律的分布。

2、崩塌体完全脱离母体(山体),而滑坡体则很少是完全脱离母体的。多属部分滑体残留在滑床之上。

3、崩塌发生之后,崩塌物的垂直位移量远大于水平位移量,其重心位置降低了很多;而滑坡则不然,通常是滑坡体的水平位移量大于垂直位移。多数滑坡体的重心位置降低不多,滑动距离却很大。同时,滑坡下滑速度一般比崩塌缓慢。

4、崩塌堆积物表面基本上不见裂缝分布。而滑坡体表面,尤其是新发生的滑坡,其表面有很多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纵横裂缝。比如:分布在滑坡体上部(也就是后部)的弧形拉张裂缝;分布在滑坡体中部两侧的剪切裂缝(呈羽毛状);分布在滑坡体前部的横张裂缝,其方向垂直于滑坡方向,即受压力的方向;分布在滑坡体中前部,尤其是以滑坡舌部为多的扇形张裂缝,或者称为滑坡前缘的放射状裂缝。

什么叫山地灾害??

山地灾害特指只在山区发生的自然灾害,是山区自然环境发展演化与人类经济活动共同作用的产物。

山地灾害有哪些种类??

山地灾害的种类有泥石流、滑坡、崩塌、山洪、冰崩、雪崩、水土流失等7种,前6种为突发性山地灾害,水土流失为渐进性山地灾害;也有人称为缓发性山地灾害。泥石流、山洪、滑坡、崩塌是我国主要的山地灾害类型,是本科普专栏介绍的重点。

我国山地灾害的主要分布区域?

我国有灾害性泥石流沟一万多条,滑坡数万处,崩塌数十万处,广泛分布在高原、山地和丘陵地区,主要分布在川滇山地、秦岭、云贵高原、黄土高原、燕山、太行山、长白山、天山和青藏高原等地区。山洪分布更为广泛,除上海市以外,各省、市、自治区的山区都可能发生山洪灾害。

山地灾害的危害?

中国是世界上受山地灾害危害最严重和暴发最频繁的国家之一。山地灾害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毁坏城镇、村庄、农田,破坏工厂、矿山、交通、通讯、电力、水利和国防等各种设施,破坏生态环境。山地灾害每年造成的损失大概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总损失的四分之一。近几年来,全国平均每年因山地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7亿元,死亡和失踪人数达1000到1500人。

山地灾害危害城镇

山地灾害危害交通

山地灾害危害水利水电事业

山地灾害危害工厂、矿山和村庄

山地灾害危害旅游

山地灾害危害农田

山地灾害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地震对山地灾害的影响?

地震本身是一个破坏活动,它会造成山体开裂和错位移动,使岩土松动。地震发生时大地震动强烈,被破坏的山坡非常容易顺破裂面向下滑动,从而形成滑坡。中国山区在地震后的滑坡非常多,有的山坡整体往下滑形成山崩,并伴生规模大小不同的滑坡、崩塌、山剥皮等。数量众多的滑坡、崩塌又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一旦有合适的降水,就会形成泥石流。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诱发了15000余处山地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地震总损失的1/3……

人类活动对山地灾害的影响?

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主要通过改变山地灾害的形成条件,导致山地灾害的发生发展。人类不合理的活动主要有,对森林的过度采伐、乱砍滥伐,毁林开荒、陡坡耕作,采矿、筑路等大型工程建设任意开挖山坡、任意排弃废石废渣,水利设施修建标准低、质量差等造成水库或渠道渗漏、溃决,在行洪区修建城镇从而挤占河道、缩小行洪断面等。这些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或者为山地灾害的形成提供固相物质,或者为山地灾害的形成提供水源条件,或者使建筑物处于山地灾害的危险区,促使了山地灾害的发生发展。

要山地灾害类型在成因上有什么联系??

各种山地灾害均发生在唯一特定的环境即山地环境内,因此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各种山地灾害在形成上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形成的同一性和互动性。

山地灾害形成的同一性

山地灾害形成的互动性

什么是山地灾害链??

山地灾害链是指一种山地灾害发生后,其他山地灾害也接连发生,各种山地灾害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的灾害现象。山地灾害链有下列9种。

泥石流→崩塌或滑坡灾害链

崩塌或滑坡→泥石流灾害链

冰崩或雪崩→泥石流灾害链

泥石流→崩塌或滑坡→高含沙山洪→山洪灾害链

崩塌或滑坡→泥石流→高含沙山洪→山洪灾害链

冰崩或雪崩→泥石流→崩塌或滑坡→高含沙山洪→山洪灾害链

水土流失→高含沙山洪→山洪灾害链

水土流失→高含沙山洪→崩塌或滑坡→泥石流→高含沙山洪→山洪灾害链

山洪→高含沙山洪→崩塌或滑坡→泥石流→高含沙山洪→山洪灾害链

山地灾害能够预防吗??

山地灾害和刮风、下雨等自然现象一样具有一定的活动规律,并逐渐被人类所认知。目前,从事山地灾害研究防治的专业人员,已经可以根据山地灾害发生的背景条件划分出灾害的危险区,使人类活动避开危险区;并通过对灾害点的监测,及时捕捉灾害发生前出现的异常征兆,对灾害进行预测和预报,迅速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将灾害发生时造成的危害减小到最低程度。可以肯定地说,人类可以预防和减轻山地灾害。如,1985年6月12日,发生在湖北省秭归县境内长江西陵峡新滩镇的大型滑坡,由于预报准确及时,撤离措施果断有效,新滩镇457户的1371居民无一伤亡。

为什么要特别重视城镇、重要居民点的防灾、减灾工作??

山地城镇是一个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财富,是山区精华之所在,居民点亦是人口集中之地,即使小规模的山地灾害发生在城镇、居民点或周边地区,都可能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在这方面有很多惨痛的教训。如1987年巫溪县南门湾岩崩仅有0.7万立方米,却造成电力公司楼房和民房被毁,死亡102人。2001年5月1日,重庆武隆县城乌江北岸,一个体积仅1.2万立方米的小型崩塌性滑坡摧毁了一幢九层商住楼,造成79人死亡,7人受伤,319国道中断4天4夜。

同时,山地灾害的突然暴发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对人们造成强烈的精神冲击,从而可能造成本地区政府管理职能的暂时中断,引起社会动荡。这种危害造成的间接损失有时可能超过灾害造成的直接损失。因此积极开展城镇

和重要居民点的山地灾害的防治,就抓住了防治工作的重点。

什么是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现象,是由泥沙、石块等松散固体物质和水混合组成的一种特殊流体。它暴发时,山谷轰鸣,地面震动,浓稠的流体汹涌澎湃,沿着山谷或坡面顺势而下,冲向山外或坡脚,往往在顷刻之间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泥石流在各地的叫法不一样。西北地区称为“流泥、流石”或“山洪急流”,华北和东北山区称为“龙扒”、“水泡”、“石洪”或“啸山”,云南山区称为“走龙”或“走蛟”,西藏地区则称为“冰川暴发”,台湾、香港地区称之为“土石流”。

泥石流的类型?

根据泥石流的性质、激发泥石流的水源条件、发生位置、危害性、流体中固体物质颗粒组成、发生频率高低、规模大小、泥石流形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对泥石流进行分类。从不同的方面去认识泥石流,然后把各种分类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就可以较全面地认识泥石流,为有效防治泥石流提供科学依据。常见的泥石流分类有8种。

泥石流的流体性质

激发泥石流的水源条件

泥石流发生的地貌位置

泥石流的危害性大小

泥石流流体中固体物质颗粒组成

泥石流发生频率的高低

泥石流一次带出的物质量

泥石流形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泥石流形成区的特征?

泥石流形成区一般位于泥石流沟的上游段,地形呈漏斗状,周边高,中间低,出口向下游,沟床纵坡陡急,地形有利于松散碎屑物质和水流的汇集,形成泥石流

的松散碎屑物质主要由此段供给。这里山坡陡、表层破碎,坡体不稳定,滑坡、崩塌、岩堆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很多,植被的生长环境差、覆盖度低,水土流失严重。泥石流在此段形成,并向下游流动。

泥石流流通区的特征?

泥石流流通区一般位于泥石流沟的中游地段,多为峡谷地形,沟谷两侧岸坡急陡,沟床纵坡大,多陡坎或跌水。此区段是连接泥石流形成区和堆积区的中间地段,泥石流以通过为主,流量变化不大。

泥石流堆积区的特征?

泥石流堆积区又被称为泥石流的沉积区,位于泥石流沟的下游,多呈扇形或锥形,是泥石流体的停积地段。这里大小石块混杂堆积,地面坎坷不平,有的还有多条与沟道大致平行的起伏状垄岗。由于每一次泥石流堆积物的停积部位不一致,受泥石流堆积物阻塞的影响,这里的沟道不稳定,常常发生改道等变化。

泥石流堆积扇和堆积锥?

在泥石流沟下游的平缓开阔地带,因泥石流活动停止而留下了大量泥沙石块,又被称为泥石流堆积物或沉积物,其平面形态往往呈扇形,故称泥石流堆积扇;也有的呈锥形,称为堆积锥。

山坡型泥石流有什么特征??

山坡型泥石流一般发育在尚未形成明显沟槽且陡峻的山坡(坡度20~40度)上,有一定汇水条件的凹型坡面,坡体上有一定厚度的松散碎屑物(一般不小于0.5 m)。山坡型泥石流规模较小,流域面积一般≤0.5 平方公里,没有明显的形成区和流通区,堆积物多为一次性搬运,泥沙输移量为数十立方米至数千立方米

形成泥石流的条件?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有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丰富的水源和陡峻的地形等三个基本条件。

形成泥石流的固体物质条件

形成泥石流的地形条件

形成泥石流的水源条件

形成泥石流的固体物质条件?

沟内的斜坡或沟床有足够数量的松散堆积物,能为泥石流形成提供必要的固体物源。山坡表层岩石风化破碎后形成的残积物、坡积物,滑坡、崩塌发生后在坡脚和沟床上形成的松散堆积物,沟谷中各种沉积物及人工开山采石、采矿、隧道施工和筑路开挖、水利水电站工程建设等的弃渣,是最常见的泥石流固体物质的来源。

形成泥石流的地形条件?

泥石流沟一般具有陡峻的地形,为泥石流形成和向下运动提供必要的位能(势能)条件。典型泥石流沟上游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漏斗状地形,山坡坡度多为30°~60°,沟床纵坡一般大于13°。这样的地形条件有利于承受周围山坡上的松散碎屑物质,也有利于集中水流,还有利于水流与松散碎屑物质混合和在运动过程中搅拌,进而转化为泥石流。

形成泥石流的水源条件?

水不仅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泥石流的动力条件,而且还是泥石流暴发的激发因素。在我国,形成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来自暴雨;在青藏高原边缘现代冰川发育的地方,冰雪融水也是泥石流重要的水源。此外,冰湖、水库、堰塞湖等溃决时,下泻的水体,也是激发泥石流的水源。

诱发泥石流的主要因素?

在我国,暴雨是诱发泥石流的主要因素,其次为冰雪融水。在多雨年份,区域性或局地性暴雨多激发群发性泥石流灾害。如1981年夏季,我国的广大地区普遍发生暴雨,导致泥石流和滑坡强烈活动,四川省山区同时有1000多条沟暴发了泥石流。

多大的暴雨容易或者可能激发泥石流??

泥石流与降雨强度的关系密切。有研究表明,日雨量超过暴雨标准(日雨量≥100毫米),或10分钟降雨≥11毫米、1小时降雨≥36毫米发生在山区就可能激发泥石流。

人为泥石流?

因人类经济活动而强化了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引起的泥石流事件,称为人为泥石流,如因采矿弃渣引起的泥石流称为矿山泥石流。

可能诱发泥石流的人类活动有四种。

破坏森林造成人为泥石流

不合理的工程开挖造成人为泥石流

弃土、弃渣造成人为泥石流

水库、引水渠道渗漏造成人为泥石流

破坏森林造成人为泥石流?

过度砍伐森林、陡坡开垦农田和放牧使森林植被破坏,山坡失去保护,山体裸露,加剧水土流失,导致山坡冲沟发育,破坏山体的稳定性,造成滑坡、崩塌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大量出现,最终就可能造成泥石流活跃。

合理的工程开挖造成人为泥石流?

在铁路、公路、水利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中,不合理的工程开挖造成山体滑坡、崩塌发生,进而引起泥石流发生。

弃土、弃渣造成人为泥石流?

工程建设、采矿、采石、不合理的弃土、弃渣,为泥石流的形成直接提供了大量的松散碎屑物质。

水库、引水渠道渗漏造成人为泥石流?

水库、引水渠道渗漏和斜坡上的水田渗漏,造成大量水体渗入斜坡岩体诱发滑坡后,产生泥石流;水库、渠道溃决,直接造成溃决型泥石流。

泥石流的主要危害?

泥石流是最具危害性的山地灾害之一,常常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国家区域发展和公共安全等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严重阻碍了山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据国土资源部统计,全国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年均造成约1000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50~100亿元。

泥石流的危害方式主要有冲刷、淤埋、冲击、磨蚀和堵塞等。

在泥石流的形成区和流通区的强烈冲刷

在泥石流沟的下游及堆积扇淤埋各种建设物

冲击和撞毁桥梁、堤坝、房屋等建筑物

泥石流通过排导沟和坝体时造成严重的磨蚀

泥石流体堵塞涵洞、桥梁,形成漫流改道

泥石流爬上岸坡造成意外损失

在泥石流的形成区和流通区的强烈冲刷?

在泥石流的形成区和流通区,大量坡面土体和沟床内的泥沙被泥石流冲走,山坡上土层被冲刷而形成难以利用的荒坡,沿沟岸坡垮塌,使两岸堤防、农田、房屋、交通、水利电力设施等遭到破坏。

什么是滑坡和滑坡灾害??

斜坡上的部分岩、土质,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坡内的一个或多个软弱面产生整体向下滑移的现象称为滑坡。滑坡的发生给当地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危害称为滑坡灾害。

斜坡是滑坡发生的必要条件;岩土是滑坡发生的物质基础;重力是滑坡发生的动力,斜坡内的软弱结构面(带)是滑坡滑动面发育的基础;滑坡的运动是滑动而不是滚动、跳跃等形式。

滑坡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滑坡的基本要素有滑坡体、滑动面、滑坡后壁,滑坡侧壁和滑坡剪出口等(见下图)。

(1)滑坡体(简称滑体):斜坡上发生滑动的岩土体。

(2)滑动面(简称滑面、滑带):滑坡体沿其下滑动的界面。滑动面常为平整、光滑的结构面,多有擦痕。

(3)滑坡床(简称滑床):滑坡体以下的稳定岩土体。

(4)滑坡后壁:滑体下滑后,后缘暴露出的陡壁。

(5)滑坡侧壁:位于滑坡体两侧的陡壁。

(6)滑坡剪出口:在滑坡体的最前端,滑动面与地表面的交线。

(7)滑坡洼地和滑坡湖:在滑坡体后部,由于差异运动形成的洼地称为滑坡洼地,积水后便是滑坡湖。

(8)滑坡台地和滑坡台坎:由滑坡体的分级滑动而形成的阶状地形,缓倾为台地,陡倾为台坎。

滑坡组成与剖面特征?

滑坡体的物质组成与原坡体(未滑动前的斜坡体)基本相同,但滑体内部结构与原坡体相比较却有很大差别,其主要表现是结构变得十分松弛,甚至出现架空、空洞等现象。

滑坡的危害?

滑坡的危害是指滑坡发生后对地表各种建筑、江河水体、森林生态和人类生命财产的危害。

滑坡对线性工程的危害

滑坡对房屋的危害

滑坡对江河的危害

滑坡对森林生态的危害

滑坡对人们生命财产的危害

滑坡对线性工程的危害?

滑坡对线性工程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线性工程在滑坡体上,滑坡滑动推动线性工程一起运动,使线性工程毁坏。

(2)线性工程在滑坡前缘,滑坡发生后将线性工程埋没,产生灾害。

滑坡对江河的危害?

滑坡对江河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滑坡体下滑,堵断江河,形成土石坝;回水对上游产生淹没危害,溃坝后对下游两岸产生强烈冲刷。

如1989年重庆市巫溪县中阳村滑坡阻断西溪河,回水淹没坝上游下堡镇和一个小型发电厂。2000年4月19日,在西藏林芝地区发生的易贡扎木隆巴大滑坡堵断易贡湖口,形成高100多米的土石坝,回水淹没坝上游的茶厂和数万亩菜园,60天后溃决,冲毁318国道和数万亩森林,洪峰直达印度北部,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2)滑坡前部伸入江河中,阻碍航运。

著名的新江滑坡和鸡爪子滑坡前部都伸进长江航道中,使河床形成了险滩,给航船通行造成困难。

(3)毁坏沟河两岸建筑设施

沟河两岸滑坡,首先是破坏沟河两岸的原始地貌环境,及建设在沟河两岸的各类建筑物。

滑坡对森林生态的危害?

西部山区森林植物大多比较好,一旦发生滑坡,对其危害也是相当大的。1996年9月18日,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所科学家在四川省西昌市关把河进行地质灾害考察时,大暴雨骤然来临,突然见到大片森林向关把河方向运动,他们立即停下脚步往下看,前部的泥土已向沟冲来,见到前部-中部的树木依次倒下,十多分钟后后部的森林也全部向一个方向倒下,沟里堵成高30多米的土坝。

滑坡形成的条件?

滑坡形成的条件可分为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滑坡形成的内部条件主要受地质、地形影响,主要有:地形坡度、坡型、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外部条件是滑坡形成的诱发因素,当滑坡形成的内部条件满足时,在某种外部因素的激发下,就会发生滑坡,滑坡形成的外部条件主要有:降水、流水、地震及一些人为因素。

地形条件

地层岩性条件

地质构造条件

降雨对滑坡形成的作用

流水对滑坡形成的作用

地震对滑坡形成的作用

地形条件?

据调查统计分析,易于滑坡形成的地形坡度多在10°~35°,尤其以20°~35°的坡度最利于滑坡的发生。

地层岩性条件?

有利于滑坡形成发生的地层岩组称为易滑岩组。如侏罗纪、白垩纪的泥岩、页岩泥质砂岩、粉砂岩、煤系地层、三叠纪以前的砂板岩、千枚岩等。

地质构造条件?

滑坡滑动需要在坡体内有完整的软弱结构面,滑坡的后缘及两侧则可能是层面、节理、裂隙等。这些在滑坡形成中可供利用的结构面称为优势结构面。

降雨对滑坡形成的作用?

雨季是滑坡的多发季节,尤其是大雨暴雨后和长降雨中更容易发生滑坡,据统计80%以上的滑坡发生在雨季。雨水降到地表后,会对坡体产生3个作用。

①侵蚀软化作用:雨水渗透到地下,在软弱结构面上富集,使岩土侵蚀软化,抗剪强度迅速降低。

②增重作用:雨水渗透到地下,可迅速增大坡体的自重、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从而造成滑坡的发生。

③水劈作用:雨水到地面,沿裂缝迅速渗透到地下,并很快充满裂缝,对裂缝两侧壁产生较大的侧向压力(水劈作用),使滑坡迅速启动。

流水对滑坡形成的作用?

流水对陡坡脚的冲刷,使起支撑作用的坡脚岩体被破坏,从而引起滑坡发生。

地震对滑坡形成的作用?

地震对斜坡的振动作用十分复杂,水平振动和垂直振动几乎同时交替进行,其作用结果相当于增大滑坡的下滑力,减小滑坡的抗滑力,使滑坡在地震过程中同时发生。

据调查研究,地震区的滑坡分布主要集中在VI度以上烈度区,VI度以下烈度区很少有滑坡分布,所以可以把地震诱发滑坡的烈度下限定为VI度。

滑坡形成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人为因素在加速滑坡的形成、加快滑坡的发生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滑坡的形成

过程中人为因素很多,如开挖坡脚、大药量放炮振动、生产生活用水的侵蚀作用和人工堆填加载作用。

开挖坡脚引起滑坡

大药量爆破引起滑坡

生产生活用水、渠塘渗透引发滑坡

人为加载作用引发滑坡

开挖坡脚引起滑坡?

开挖坡脚削弱滑坡体前部的抗滑支撑作用,铁路,公路等工程建设常常因不科学的的开挖坡脚,引起了大量的滑坡崩塌,如317国道妥昌段K351老滑坡因公路扩建开挖坡脚引起复活而滑动。

大药量爆破引起滑坡?

大药量爆破对地表产生的振动作用不可忽视,重庆市华蓥山煤矿厂区、川南煤矿区,因坑道放大炮采矿引起了地表大量塌陷。放炮采石引发滑坡的例子也不少。

生产生活用水、渠塘渗透引发滑坡?

生产生活用水、渠塘渗透引发滑坡的例子也很多。四川省汉源县东沟昔达格地层滑坡,因新开稻田灌水渗漏引起,体积80多万立方米,滑到冲沟对岸,埋没民房,造成34人死亡;1970年,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山公园滑坡,因水池渗漏而引起滑动。

人为加载作用引发滑坡?

在新建公路、铁路、矿山的外边坡上,不合理的堆放大量的废石或弃渣,增大了边坡的下滑力,从而容易引发滑坡。

滑坡形成的过程?

滑坡的形成一般要经历蠕变、蠕滑、滑动和停止四个阶段。

(1)蠕变阶段:滑坡形成的初期,地表无明显的开裂变形迹象,滑动面还未形

成,滑动面连带土体仅开始蠕变,没有位移。

(2)蠕滑阶段:滑坡后缘弧型裂缝开始形成,裂缝逐渐扩大联通,滑动面从后缘、前缘逐渐向中间发育,但滑动面未完全贯通。到本阶段末期,滑动面上段有蠕滑变形,没有整体位移变形。

(3)滑动阶段:后缘裂缝出现加速变形,滑动面完全贯通,整体滑动开始。因滑动面上的抗剪特性不同,可能出现高速滑动、中速滑动和低速滑动。

(4)滑动停止:对于中高速滑动经过一个滑动过程便进入停止滑动的相对稳定阶段,对于低速滑动,滑动阶段和停止阶段交叉进行,可能经历数天、甚至数年。

滑坡的类型有哪些??

滑坡的类型很多,分类方法也多种多样。如按滑坡体的组成物质可分为:土质滑坡、半岩质滑坡和岩质滑坡三大类;按滑坡形成的外部条件可分为:暴雨滑坡、地震滑坡、冲刷滑坡等八类;按滑坡的规模可分为:微型、小型、中型、大型、特大型、巨大型等;按滑坡运动力学特征分为:牵引式、推动式两类;按滑坡运动速度可分为:蠕动型、低速、中速、高速、剧冲型滑坡等;也可按滑坡发生地斜坡的性质划分:如河岸滑坡、库岸滑坡等。

滑坡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滑坡调查是指滑坡形成条件的自然地质环境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是:

(1)滑坡及临近地区自然地质环境调查,为滑坡形成分析用。

(2)滑体基本特征调查包括滑体表部微地貌和剪出特征。

(3)滑坡发生过程、历史、灾害调查。

(4)滑坡防治调查,包括已有防治方法和今后防治措施建议。

你知道滑坡发生前的地表前兆吗??

据专家多年的滑坡发生现场调查,滑坡发生前地表都要发生开裂。起初裂缝很小,与坡横向延伸,断断续续,不是很清晰,还无法判断是不是滑坡裂缝,过一个时期,斜坡地表裂缝逐渐明显,横向成弧型延伸,裂缝不断加宽加深。位于滑坡后缘的裂缝称为滑坡后缘圈椅状裂缝,位于滑坡两侧的羽状剪切裂缝,在滑坡前缘有的还出现鼓张放射状裂缝。在滑坡发生前,滑体前端向前“凸”出,甚至有小规模塌垮。

滑坡勘察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滑坡勘察是指地表调查无法了解的滑坡内部情况的地质勘察工作,主要内容有:

(1)钻探:在设定好的勘探剖面处钻孔取岩芯,分析确定滑体的组成、结构、滑动面位置和滑床岩性特征、地下水状态和特征等。

(2)沿勘探剖面,选用物探或地质雷达,同时进行勘探。

(3)在勘探剖面两端布置探坑、探槽,探测滑动面后缘和前沿剪出口的位置。如何快速估算滑坡的体积??

滑坡体的几何形态大多不规则,体积量测时大多采用近似方法进行估算。

(1)野外滑坡现场体积量算

①滑坡长量测沿滑坡主轴用皮(钢)尺测量滑坡的长L;

②滑坡平均宽量测垂直滑坡主轴方向用皮尺或钢尺从前部到后部测量3~5次宽度,取平均值即为滑体平均宽度b;

③滑体平均厚测量若有滑坡主滑段面的钻探,用滑坡断面前、中、后部滑体深度取平均值即可h,用下式估算滑坡体积S=L×b×h(立方米)。

(2)在地形图上量算滑坡体积

①在地形图上用求积仪量算滑体平面面积A;

②量算滑坡主滑断面地形坡度α;

③用钻探或野外调查,估算滑体平均厚度h,用式S=A/(cosα×h)(立方米)估算滑坡体体积。

如何进行滑坡预防调查??

滑坡是在特定的自然地质环境条件下形成的。若有的山坡已完全具备了滑坡形成的基本条件,但它现在没有发生,是因为它自身的抗剪强度还比较大,外部条件作用还不够强烈。要知道斜坡发生滑坡的危险性,就必须进行滑坡预防调查。

(1)首先按滑坡形成的条件,对广大山区进行滑坡危险性分区,分按滑坡发生的危险性,将调查区分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和低危险区;

(2)对高危险性区、中危险区进行更详细的调查,找出可能发生滑坡的点,建立滑坡地面变形观测网,落实负责人、监测人,定时进行观测;

(3)每年汛前(4~5月)、汛后(10~11月)对上述滑坡危险点进行观测,地面巡视调查。综合上述各方信息资料,就可对滑坡发生的可能性时间作出预测分析。

滑坡的工程治理措施有哪些??

可从滑坡发生的不同阶段来考虑滑坡的治理。

在滑坡发生以前,实施必要的工程措施中断滑坡形成过程,称为滑坡超前防治;滑坡发生以后,如有再次滑动的可能,可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防治再次滑动,常用的工程是:排水工程类、改变滑坡应力平衡类、拉滑支挡工程类、滑坡锚固体系等。

滑坡防治的排水工程

滑坡减载压脚工程

滑坡抗滑挡土墙工程

滑坡抗滑桩工程

格梁+预应力锚索抗滑工程

滑坡防治的排水工程?

据调查,80%以上的滑坡发生在雨季,与水(大气降水、地下水)作用有关系。因此,滑坡排水工程在滑坡防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几乎所有的滑坡防治工程都有排水措施,据排水沟布设的位置可分为:

(1)“八”字形环形排水,修在滑坡后缘及两侧稳定斜坡上,截排后山坡及两侧地表水。

(2)树枝状排水明沟,修在滑体地表,排除低洼地表积水。

(3)滑体内排水盲沟(渗沟),修在地下2米左右,排除滑体内地下积水。盲沟实际上是地下汇水廊道,将两侧地下水汇集于沟中排除。沟内需填实了渗水性非常好的粗沙、砾石、碎块石,以便地下水尽快排出。

除此还有地水排水井,修建在滑坡体中部,采用钻孔集水排除地下水。

滑坡减载压脚工程?

所有的滑坡发生都是因下滑坡力大于抗滑力引起的,若能想办法减少下滑力,增大抗滑力,使滑坡的下滑力小于抗滑力,此滑坡就不会滑动。根据这一思路人们研究了减载压脚工程。即在滑坡产生下滑力为主的部分(滑体中一后部,称为驱滑段),削减一定量的土石压在滑坡前部(阻滑段),增大滑坡的抗滑力。

减多少方,在滑坡前缘压脚多少方可满足滑坡稳定要求,要通过滑坡稳定性计算得出。

滑坡抗滑挡土墙工程?

抗滑挡土墙是滑坡防治中最常见的工程,建在滑坡前缘,阻挡滑坡滑动。根据抗滑挡土墙使用的材料,可分为块石(片石、条石)浆砌抗滑挡土墙、混凝土抗滑挡土墙、钢筋石笼抗滑挡土墙和木头框架石笼抗滑挡土墙。最常用的是“块(片)石浆砌抗滑挡土墙”。

挡土墙的设计仍应依据挡土墙设置位置的滑坡推力大小进行设计,挡土墙的基础应深入滑动面以下1米左右,最好嵌入基岩0.5米以上,确保挡土墙不与滑坡一起滑动。

由于普通挡土墙不适用于滑动面较深的滑坡防治,近10多年研究发展了预应力锚索抗滑挡土墙。在普通抗滑挡土墙顶上加了一排预应力锚索,锚索的下端深入滑动面以下10米,最好锚于基岩中,此种抗滑挡墙的功能明显增强,适用范围更加广范。

滑坡抗滑桩工程?

抗滑桩也是滑坡防治常用的工程,在铁路、公路滑坡的防治中用得很广泛。将抗滑桩置于滑坡体前部,或被保护对象下侧,阻止滑坡滑动。

按抗滑桩的几何分布形态分为圆形、方形和梯形,应用最多的是圆形和方形两种;圆形按直径大小分为:微形(a<0.5m)、小形(0.5~1.0m)、中形(1.0~2.0m)、大形(2.0~3.0)、特大形(d>3.0m);按施工方法分为人工挖孔桩、机械成孔桩和旋喷桩;按建筑材料和桩的结构分为混凝土桩、钢筋混凝土桩和木桩。在滑坡防治工程中常用的是钢筋混凝土桩;近二十年为了增加抗滑桩的抗倾覆稳定性,研究出了预应力锚索抗滑桩,使抗滑桩的抗滑性得到充分发挥。

格梁+预应力锚索抗滑工程?

格梁+预应力锚索抗滑工程是近十多年来发展起来的,该复合结构抗滑工程适用于滑坡前缘为陡坡的地形。由格梁和预应力锚索两部分组成,格梁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或现浇),紧贴坡面嵌入地下与地表齐平,格梁相交点为预应力锚索施加的位置。

预应力锚索下端(锚固段)应深入滑动面以下8-10米,最好锚在岩石里。锚索用量的设计应依据滑坡推动力计算,格梁结构和断面尺寸设计应依据每组锚索施加预应力大小进行设计。

格梁框内应填满耕作土壤,以便种草绿化。

滑坡的简易观测有哪些??

天然滑体的形成一般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少则2~3年,多则7~8年,到10多年,滑坡形成过程中,地表要出现变形开裂,依据地表变形开裂的特征,可分为微裂变形阶段、匀速裂变阶段和加速裂变阶段。若在匀速裂变开始对滑体进行观测,到加速裂变,就可对滑坡发生的时间作出较准确的预测。

滑坡位移、开裂变形观测的方法很多,简易的观测方法有以下几类:

滑坡平面位移观测(经纬仪法)

滑坡地表裂缝观测(排桩法)

滑坡上房屋开裂观测(打钉、贴片法)

滑坡平面位移观测(经纬仪法)?

方格维经纬仪观测法是比较简单且常用的方法。

首先,在需要进行观测的滑坡两侧稳定的斜坡体上,布设横向观测基桩A1、A2、A3作为仪器安置点,A1、A2、A3是基准点。在滑坡体后缘外侧,滑坡前缘沟对岸稳定斜坡布设纵向观测基桩,B1、B2…B4为仪器安置点:B1、B2、…B4为照准点。以上纵、横观侧线在滑坡体上交叉的位置,布设观侧点,如图中的N1、N2、…N12,每次观测用两台经纬仪分别安在A、B断面仪器安置点上,对准照准测两线交叉处观侧点的位移。

滑坡平面位移观测最先进的是GPS卫星定位法,在滑体上布置若干GPS固定观测

桩,每次观侧只需将GPS置于观测地准确的位置上,读GPS显示的经纬度坐标,记在纪录本上,经3-5次观侧就可计算出滑坡的水平位移。

滑坡地表裂缝观测(排桩法)?

滑坡在形成过程中,滑坡中后部地表大多存在多条裂缝,最后一组圈椅状裂缝就是滑坡发生时的后缘。可选用市场上的滑坡裂缝统计、水平位移仪、伸缩仪等仪器进行观测。但这些仪器为金属结构,在野外2~3年后就锈蚀,无法长期使用,现在使用最多最广泛的是排桩法。若对滑坡后缘主裂缝进行观测,在裂缝两侧埋设木桩用钢尺测量两桩之间的距离。若对滑体内多条横向裂缝进行观测,只须沿主滑方向布设2~3条排桩观测断面即可。最上一条裂缝之上稳定斜坡设置基桩,以此测量滑体内桩间之距离,就可得出滑体裂缝的变形位移

滑坡上房屋开裂观测(打钉、贴片法)?

滑坡形成过程中,滑体上的房屋也会因此而产生变形。主要表现在房屋墙体开裂、混泥土(三合土)晒坝开裂,木头榫柱结构的房屋榫头拉出,古坟、古墓歪斜开裂,对这些变形现象进行观测,对滑坡形成、预测预警的研究也是非常有用的。近期对房屋墙体的变形开裂观测比较多,常用的方法是钉钉法、上漆法和贴片法。

①钉钉法是在裂缝两侧各钉一钉,每次观测只需观测两钉间距离即可。

②上漆法只需在裂缝两侧各画一条红细漆线,测量两线间距离即可。

③贴片法是在垂直裂缝上贴一纸片写上贴的时间,过几天去看纸片,若纸片被拉断,表明此房屋所在斜坡在滑动。

如何对滑坡进行精确的监测??

20世纪70年代初,人们开始用钻孔垂球观测法测量滑动面位置,虽然方法很简单但很实用,可靠性比较高,一直用到现在。

首先在主滑断面上打钻孔3~5个,穿过推测深层滑动面2m以上,用工程pvc

管护壁,管外壁与孔壁之间隙用粗砂、细砾石填实,然后从孔口放入下端系着垂球的测绳,记下垂球下到底的深度。以后定期观测,将测绳往孔口提,一旦滑坡蠕变滑移,滑动面联通,滑动面处就会出现剪切变形,带球的观测绳提到滑动面位置就卡住,可认定垂球被卡的位置是滑动面;如果从孔口再放入一个垂球的测绳,下到孔中某深度外就不能往下了,看是否与孔底向上提的那个测绳深度一致,若相差1米以内应示为同一滑动面(带)位置,若相差在2米以上可认为有上下两个滑动面。

崩塌滑坡的形成条件和动力破坏因素

滑坡崩塌形成条件简述 一、形成条件分析 崩塌滑坡是长期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地结果,崩塌滑坡地形成,受各种条件地控制。 ①地形地貌:地形条件地受复杂程度及斜坡坡度控制着岩崩滑坡产生地监空条件.深沟大川强烈地形陡峻切割,悬崖临空高耸地直截了地形条件是崩塌滑坡最有利地发生地段.各级阶地和剥夷面间地斜坡地带,崩塌滑坡也十分发育.上下陡中部缓地折线山坡,当山坡上部成马蹄形地环状地形.且汇水面积大,易产生沿基岩面滑动地土层滑坡.受水流冲刷,淘蚀地山区河流凹岸、黄土地区高阶地前缘斜坡(受水侵湿,土地强度降低)均易发生滑坡。 ②地层岩性:斜坡地地层岩性,是发生滑坡地物质基础.有地斜坡由坚硬地岩石组成,有地斜坡由软弱岩石组成,有地斜坡则由土体组成.由于地层地岩性不同,它们地抗剪强度各不相同,发生滑坡地难易程度也就不同.通常,人们根据土石在剪切力作用下地破坏变形特征,将它们分为脆性和塑性两种类型.石灰岩、花岗岩和石英岩等致密坚硬地块状岩石,都是脆性地抗剪强度很大,能经受很大地剪切力而不变形,完全由这些岩石组成地斜坡高陡而稳定,很少发生滑坡.相反,页岩、泥岩和其他各种地表覆盖层,如粘土、碎石土多是塑性地,这些土石体地抗剪强比较低,很容易变形和发生滑坡.实践证明,在我国,凡是下述地层分布地地区,都是容易发生滑坡地地区:粘性土、黄土、类黄土和各种成因地松散、松软沉积物(崩积、坡积、洪积和人工堆积等);砂岩、页岩和泥岩地互层地层;煤系地层;灰岩、页岩或泥灰岩地互层地层;泥质岩石地变质岩如板岩、千枚岩、云母片岩、绿泥石片岩、滑石片岩等地层;软质或易风化地火成岩如凝灰岩等.所有这些地层,岩性都比较软弱,在构造作用、水、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防治措施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及防治措施 研究动机 泥石流作为山区城镇常见的地质灾害,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发性、破坏性、运动快、历时短等特点,且具有强大的侵蚀、搬运能力。发生泥石流往往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不良影响。当前,我国山区城镇泥石流问题十分突出,且灾情十分严重。因此,分析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研究目的 让人从根本上了解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并以此做出正确的预防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将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研究方法 上网或在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 研究内容 一、产生原因 (一)客观条件 1、在地貌上,流域形状便于流水汇集。 2、在水源上,有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

3、在松散物质来源上,上游应有丰富的碎屑物。常见于岩石结构松散,水土流失严 重的地区。 (二)人为因素 由于工农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欲求逐渐增大。如今,因为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开发造成的滑坡和泥石流的数量也在日益增多,一方面,在修建公路、铁路时的不合理开挖破坏了山坡表面。另一方面,滥伐乱垦使植被消失,山坡失去保护、大大加重水土流失,进而山坡的稳定性被破坏,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结果就很容易产生泥石流。 二、危害影响 1、对居民点的危害:淹没人畜、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 2、对公路和铁路的危害:泥石流可直接埋没铁路、公路,致使交通中断,还可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汽车颠覆,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 三、预防措施 1、修建铁路、公路、工厂、城镇等,应合理地进行。工厂、城镇尽可能选在开阔的盆地和平原上,决不能造在滑坡体上;铁路、公路、桥梁、车站应尽量避开滑坡和泥石流的活动范围。 2、保护植被是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不仅可以防止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根据土质条件和气候特点选择适当造林方法,科学种植。

预防崩塌、泥石流、滑坡措施

预防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安全技术措施 汛期是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高发期,为响应上级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的要求,要认真编制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建立防灾责任制、落实地质灾害险情巡查、汛期值班、灾情速报、应急抢险等各项制度,组织广大职工群众,建立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体系,切实减少灾害损失。 1、加强水文、气象的预报工作,特别是对小范围的局部暴雨的预报。因为暴雨是形成泥石流的激发因素。当月降雨量超过350毫米时,日降雨量超过150毫米时,矿防汛指挥部开始发出泥石流警报。 2、汛期地质灾害,主要与降雨有关,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特别是要注意与降雨有关的气象预报。还要注意收听收看地质灾害天气预报。 3、注意房前屋后山坡坡体及沟谷内水流夹带泥砂的变化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这些异常情况,采取监测措施或主动采取躲避措施。 4、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前,都有一些程度不同的前兆,比如山体裂缝、岩石掉块、泉水变浑、沟谷内水流夹带的泥

砂增多、家畜家禽出现异常反映等,发现这些情况时,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并积极采取搬迁避让等有效措施。 5、禁止开挖坡脚、开山采石、在沟谷内大量弃渣、在坡体上大量蓄水等一些人类活动,避免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6、房屋不要建在沟口和沟道上,占据沟道的房屋应迁移到安全地带 7、不能把冲沟当作垃圾排放场,在冲沟中随意弃土、弃渣、堆放垃圾。在雨季到来之前,必须清除沟道中的障碍物,保证沟道有良好的泄洪能力。 8、保护和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提高小流域植被覆盖率,在村庄附近营造一定规模的防护林。 9、雨季不要在沟谷中长时间停留,一旦听到上游传来异常声响,应迅速向两岸上坡方向逃离。雨季穿越沟谷时,先要仔细观察,确认安全后再快速通过。 10、泥石流监测预警,监测沟岸滑坡活动情况和沟谷中松散土石堆积情况,发现上游形成泥石流后,及时向下游发出预警信号。 11、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对矿区工业广场和周围山体经常进行巡查,发现不安全因素时,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山体溃决引发泥石流灾害。

滑坡泥石流灾害预防

滑坡、泥石流灾害预防常识 一、什么是滑坡、泥石流? 滑坡、泥石流都是山区常见的自然地质现象。 滑坡——是指山坡受到河流冲刷、降雨、地震、人类工程开挖等因素的影响,上面的土层或岩层,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斜坡向下滑动的现象。滑坡也叫做地滑,许多地方的群众,还形象地把滑坡称为“走山”、“垮山”或“山剥皮”(图1、图2) 图1 滑坡景观示意图(未滑动)

泥石流——是指在降水、水坝溃决或冰川、积雪融化形成的地面流水作用下,在沟谷或山坡上产生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俗称“走蛟”、“出龙”、“蛟龙”等(图3)。 滑坡的特点是顺坡“滑动”,泥石流的特点是沿沟“流动”。不论是“滑动”还是“流动”,都是在重力作用下,物质由高处向低处的一种运动形式,因此,“滑动”和“流动”的速度都受地形坡度的制约,即地形坡度较缓时,滑坡、泥石流的运动速度较慢;地形坡度较陡时,滑坡、泥石流运动速度较快。 当滑坡、泥石流运动速度较快,并且当滑坡上,或者滑坡、泥石

流运移路径上有城镇、村庄分布时,常常由于人们猝不及防而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所以,人们又常把滑坡、泥石流称为突发性地质灾害(图4、图5)。 在山地环境下,滑坡、泥石流现象虽然不可避免;但通过采取积极防御措施,滑坡、泥石流危害确实可以减轻。 所谓突发性,也是相对而言。事实上,所有滑坡、泥石流活动都要经历一个孕育→发生→发展→休止的过程,只是时间上有的长、有的短。在孕育阶段,都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有一些前兆显示。如果能及时捕捉到这些前兆,就为我们防灾、避灾赢得了宝贵时间。 二、怎样识别滑坡和泥石流沟? (一)滑坡的识别 地形地貌依据:斜坡上的圈椅状、马蹄状地形,多级不正常的台坎,其形状与周围斜坡呈现明显的不协调;斜坡上部存在洼地,斜坡下部常常有泥土挤出或有丘状鼓起,坡脚挤占河床;两条沟谷的源头在斜坡上部转向并汇合等等。上述地形特征的存在往往是曾经发生过滑坡的地貌判别依据。斜坡上有比较明显的裂缝,裂缝有加长、加宽现象,坡体上的房屋发生开裂、倾斜等,是潜在滑坡的识别依据。

崩塌与滑坡的区别和联系

〖滑坡与崩塌的关系〗滑坡和崩塌如同孪生姐妹,甚至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它们常常相伴而生,产生于相同的地质构造环境中和相同的地层岩性构造条件下,且有着相同的触发因素,容易产生滑坡的地带也是崩塌的易发区。例如宝成铁路宝鸡至绵阳段,即是滑坡和崩塌多发区。崩塌可转化为滑坡:一个地方长期不断地发生崩塌,其积累的大量崩塌堆积体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滑坡;有时崩塌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滑坡运动,且这种转化是比较常见。有时岩土体的重力运动形式介于崩塌式运动和滑坡式运动之间,以至人们无法区别此运动是崩塌还是滑坡。因此地质科学工作者称此为滑坡式崩塌,或崩塌型滑坡、崩塌、滑坡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诱发、互相转化:崩塌体击落在老滑坡体或松散不稳定堆积体上部,在崩塌的重力冲击下,有时可使老滑坡复活或产生新滑坡。滑坡在向下滑动过程中若地形突然变陡,滑体就会由滑动转为坠落,即滑坡转化为崩塌。有时,由于滑坡后缘产生了许多裂缝,因而滑坡发生后其高陡的后壁会不断的发生崩塌。另外,滑坡和崩塌也有着相同的次生灾害和相似的发生前兆。 崩塌与滑坡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崩塌发生之后,崩塌物常堆积在山坡脚,呈锥形体,结构零乱,毫无层序;而滑坡堆积物常具有一定的外部形状,滑坡体的整体性较好,反映出层序和结构特征。也就是说,在滑坡堆积物中,岩体(土体)的上下层位和新老关系没有多大的变化,仍然是有规律的分布。 2.崩塌体完全脱离母体(山体),而滑坡体则很少是完全脱离母体的。多属部分滑体残留在滑床之上。 3.崩塌发生之后,崩塌物的垂直位移量远大于水平位移量,其重心位置降低了很多;而滑坡则不然,通常是滑坡体的水平位移量大于垂直位移。多数滑坡体的重心位置降低不多,滑动距离却很大。同时,滑坡下滑速度一般比崩塌缓慢。 4.崩塌堆积物表面基本上不见裂缝分布。而滑坡体表面,尤其是新发生的滑坡,其表面有很多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纵横裂缝。比如:分布在滑坡体上部(也就是后部)的弧形拉张裂缝;分布在滑坡体中部两侧的剪切裂缝(呈羽毛状);分布在滑坡体前部的横张裂缝。其方向垂直于滑动九向,亦即受压力的方向;分布在滑坡体中前部,尤其是以滑、坡舌部为多的扇形张裂缝,或者称为滑坡前缘的放射状裂缝。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后有哪些影响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后有哪些影响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后有哪些影响呢?滑坡和崩塌都是 自然界中的重力地貌过程。滑坡是在重力作用下,岩土物质沿着斜坡作整体的下滑运动,诱发滑坡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震、降雨和融雪等。 崩塌,是陡坡上的岩石土体受重力影响突然而迅速的垮落的现象。崩塌一般发生在悬崖峡谷,或者是坡度大的湖、海岸的陡峭地段。崩塌的速度比滑坡快很多。 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岩屑、泥土、沙石、石块等松散固体物质和水组成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坡面或沟床向下运动。 很多人分不清泥石流和滑坡,这是两种不同的自然灾害,泥石流沿着沟床流动,在流体和沟床之间存在着泥浆滑动面,没有山体破裂面;而滑坡是山体破裂沿着坡面下滑,这是泥石流和滑坡的不同。

泥石流的活动可以分为三个过程:形成—输移—堆积。在形成区,暴雨浸润打击,水分充分浸润饱和,大量积聚的泥沙、岩屑和石块等物质会沿着斜坡形成土、石和水的混合流体,山坡坡面土层渐渐失稳,沿着斜坡下滑。 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 崩塌前兆是:崩塌的前缘不断发生掉块、坠落、小崩小塌的现象;崩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偶然听到岩石的撕裂摩擦声;出现热、气、地下水异常;动物出现异常。 滑坡前兆是: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出现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气或水;在滑坡前缘坡角处,有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涸;动物出现惊恐异常现象;滑坡体上的观测点明显位移;滑坡前缘出现鼓丘;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

(完整版)崩塌与滑坡的定义及区别(精)

崩塌与滑坡的定义及其特征 一、崩塌的定义 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滑移,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这一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二、滑坡的定义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滑坡的别名叫做地滑,我国许多地方山区的群众,形象地把滑坡称为“走山”。 三、崩塌滑坡的差异性和共同点 (一)差异性 1、滑坡沿滑动面滑动,滑体的整体较好,有一定外部形态。而崩塌则无滑动面,堆积物结构零乱,多呈锥形。 2、崩塌以垂直运动为主,滑坡多以水平运动为主。 3、崩塌的破坏作用都是急剧的,短促的和强烈的。滑坡作用多数也很急剧、短促、猛烈,有的则相对较缓慢。 4、崩塌一般都发生在地形坡度大于50度,高度大于30米以上的高陡边坡上,滑坡多出现在坡度50度以下的斜坡上。 (二)共同点和联系 1、崩塌滑坡均为斜坡上的岩土体遭受破坏而失稳向坡脚方向的运动。 2、常在相同的或近似的地质环境条件下伴生。 3、崩塌、滑坡可以相互包含或转化,如大滑坡体前缘的崩塌和崩塌堆载而形成的滑坡。 四、滑坡的相貌 斜坡产生滑动之后,形成环状后壁、台阶、垅状前缘等特殊的滑坡地貌,外表看去很象一只倒扣过来的贝壳。 滑坡的发生通常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酝酿阶段或蠕动变形阶段。首先山坡上部

出现裂缝,接着裂缝下侧的土体发生缓慢位移,每月仅数厘米。这一阶段历时较长,有的达数年、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常常伴随出现各种异常现象,如地下水增多、山坡坡脚土体变形,以及出现震感和响声等。二是突变阶段或剧烈滑动阶段。当软弱岩层被完全剪断,滑动面或滑动带形成之后,位移速度加快,一般每小时数米至数百米,有时可达数千米,在少数情况下甚至发生急剧快速的滑动。在突变之前,常见泉水变浊,坡脚局部坍塌或掉落土块。三是残余变形或渐趋稳定阶段。这是在突变阶段之后发生的,位移速度减慢,各块间变形逐步停止,滑带在压密下排水而固结,地表无裂缝、沉陷发生,最后完全稳定下来。也有的科学工作者将滑坡的发生划分为六个或四个阶段,对于最后两个阶段(剧烈滑坡和稳定压密),不同的划分大同小异,主要差别在于对蠕动变形阶段的划分。划分四个阶段的人把蠕动变形阶段分为蠕动挤压和滑动两个阶段,在蠕动挤压阶段,滑体只有蠕动变形并受到挤压,没有明显移动,而滑动阶段滑体已有明显位移,滑体上裂缝纵横交错,滑舌出水并发生坍塌。 为了正确地识别滑坡,判定斜坡上有没有滑坡的存在,首先需要知道组成滑坡的不同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和位置。一个发育比较典型的滑坡,通常由滑坡体、滑动面、滑坡裂缝、滑坡壁、滑坡台阶、滑坡台阶、滑坡舌、滑坡鼓丘等要素所组成。 滑坡体斜坡边缘与山体(母体)脱离并且向下滑动的那部分土石体,称为滑坡体,或简称滑体。滑坡体上的土石松动破碎,表面起伏不平,裂缝纵横,有些洼地积水成沼泽,长着喜水植物。不同滑坡体的体积差别很大,小型滑坡只有十几到几十立方米,大型滑坡体可达几百万至几千万立方米,特大型的甚至可达几亿立方米或更大。 滑坡周界滑坡体与其紧挨着的周围不动土石体(母体)的分界线,称为滑坡周界,有些滑坡周界明显,有的周界很不明显。只要确定了滑坡周界,滑坡的范围也就圈定了。 滑坡壁滑坡体后部与母体脱离开的分界面露出在外面的部分,在平面上多呈圈椅状或其它形状,其高度视滑动量与滑体大小而定,从数米至数百米不等。陡度多在30°-70°间,似壁状,称滑坡壁或滑坡后壁。一般在新的滑坡壁上,都可以找到滑动擦痕,擦痕的方向即表示滑体滑动的方向。 滑坡台阶由于滑坡体上下各段各块的滑动时间、滑动速度常常不一致,在滑坡体表面往往形成一些错台、陡壁,这种微小的地貌称为滑坡台阶或台坎,而宽大平缓的台面则称做滑坡平台或滑坡台地。 滑动面、滑动带和滑坡床在滑坡体移动时,它与不动体(母体)之间形成一个界面并沿其下滑,这个面就叫做滑动面,简称滑面。滑动面以上揉皱的、厚数厘米至数米的扰动地带,称为滑动带,简称滑带。滑动面以下的不动体(母体),叫做滑坡床。有些滑坡并没有明显的滑动面,在滑坡床之上就是软塑状的滑动带。 滑坡舌滑坡体前面延伸至沟堑或河谷中的那部分舌状滑体,称为滑坡舌,也叫做滑坡前缘、滑坡头部或滑坡鼓丘。在河谷中的滑坡舌,往往被河水冲刷而仅仅残留下一些孤石。称做滑坡鼓丘时,常常是由于滑坡体向前滑动过程中受到阻碍而形成了隆起的小丘。

崩塌、泥石流、滑坡区别

崩塌与滑坡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崩塌发生之后,崩塌物常推积在山坡脚,呈锥形体,结构零乱,毫无层序;而滑坡堆积物常具有一定的外部形状,滑坡体的整体性较好,反映出层序和结构特征。也就是说,在滑坡堆积物中,岩体(土体)的上下层位和新老关系没有多大的变化,仍然是有规律的分布。 2、崩塌体完全脱离母体(山体),而滑坡体则很少是完全脱离母体的。多属部分滑体残留在滑床之上。 3、崩塌发生之后,崩塌物的垂直位移量远大于水平位移量,其重心位置降低了很多;而滑坡则不然,通常是滑坡体的水平位移量大于垂直位移。多数滑坡体的重心位置降低不多,滑动距离却很大。同时,滑坡下滑速度一般比崩塌缓慢。 4、崩塌堆积物表面基本上不见裂缝分布。而滑坡体表面,尤其是新发生的滑坡,其表面有很多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纵横裂缝。比如:分布在滑坡体上部(也就是后部)的弧形拉张裂缝;分布在滑坡体中部两侧的剪切裂缝(呈羽毛状);分布在滑坡体前部的横张裂缝,其方向垂直于滑坡方向,即受压力的方向;分布在滑坡体中前部,尤其是以滑坡舌部为多的扇形张裂缝,或者称为滑坡前缘的放射状裂缝。

什么叫山地灾害?? 山地灾害特指只在山区发生的自然灾害,是山区自然环境发展演化与人类经济活动共同作用的产物。 山地灾害有哪些种类?? 山地灾害的种类有泥石流、滑坡、崩塌、山洪、冰崩、雪崩、水土流失等7种,前6种为突发性山地灾害,水土流失为渐进性山地灾害;也有人称为缓发性山地灾害。泥石流、山洪、滑坡、崩塌是我国主要的山地灾害类型,是本科普专栏介绍的重点。 我国山地灾害的主要分布区域? 我国有灾害性泥石流沟一万多条,滑坡数万处,崩塌数十万处,广泛分布在高原、山地和丘陵地区,主要分布在川滇山地、秦岭、云贵高原、黄土高原、燕山、太行山、长白山、天山和青藏高原等地区。山洪分布更为广泛,除上海市以外,各省、市、自治区的山区都可能发生山洪灾害。 山地灾害的危害? 中国是世界上受山地灾害危害最严重和暴发最频繁的国家之一。山地灾害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毁坏城镇、村庄、农田,破坏工厂、矿山、交通、通讯、电力、水利和国防等各种设施,破坏生态环境。山地灾害每年造成的损失大概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总损失的四分之一。近几年来,全国平均每年因山地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7亿元,死亡和失踪人数达1000到1500人。 山地灾害危害城镇 山地灾害危害交通 山地灾害危害水利水电事业 山地灾害危害工厂、矿山和村庄 山地灾害危害旅游 山地灾害危害农田 山地灾害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公路滑坡监测技术简介》考试答案

《公路滑坡监测技术简介》考试答案 第1题 以下不属于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类型的是: A.滑坡 B.崩塌 C.地面塌陷 D.雪崩 答案:D 第2题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滑坡编目工作组于上世纪90年代建议将滑坡的众多因素归纳为场地条件、地貌作用、自然作用和()四大类 A.人为作用 B.流水作用 C.风场作用 D.生物作用 答案:A 第3题 我国2013年1至10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5196起,哪种灾害类型发生的最多() A.滑坡 B.崩塌 C.地面塌陷 D.雪崩 答案:A 第4题 以下不属于滑坡监测主要内容的是() A.地表位移 B.地下变形 C.水文 D.自振频率 答案:D 第5题 以下不属于滑坡监测中地表变形监测方法的是 A.大地测量 B.近景摄影 C.GPS D.测斜法 答案:D

以下不属于滑坡监测中地下变形监测方法的是 A.大地测量 B.重锤法 C.重锤法 D.测斜法 答案:A 第7题 以下设备中,()是滑坡监测中地表变形监测的主要仪器设备 A.风速风向仪 B.水位计 C.GPS D.测斜仪 答案:C 第8题 静力水准仪能够在以下哪种滑坡监测内容中使用 A.环境 B.地声 C.地下变形 D.水文 答案:C 第9题 滑坡预测预报研究开始起步的时间是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答案:B 第10题 经过多年国内外滑坡专家的潜心研究、不断探索,滑坡理论有了较大发展,纵观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以下不属于滑坡研究发展阶段的是 A.现象预报和经验式预报 B.位移—时间统计分析预报 C.滑坡预报模型 D.综合预报模型及预报判据研究 答案:C 第11题 新世纪初,()地调局的滑坡灾害减灾战略规划将滑坡过程和诱发机理研究列为首要任务A.美国

滑坡与崩塌的主要差别

滑坡、崩塌、泥石流三者除了相互区别外,常常还具有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1、滑坡与崩塌的关系 滑坡和崩塌如同挛生姐妹,甚至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它们常常相伴而生,产生于相同的地质构造环境中和相同的地层岩性构造条件下,且有着相同的触发因素,容易产生滑坡的地带也是崩塌的易发区。例如宝成铁路宝鸡一绵阳段,即是滑坡和崩塌多发区。崩塌可转化为滑坡:一个地方长期不断地发生崩塌, 其积累的大量崩塌堆积体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滑坡;有时崩塌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滑坡运动,且这种转化是比较常见。有时岩土体的重力运动形式介于崩塌式运动和滑坡式运动之间,以至人们无法区别此运动是崩塌还是滑坡。因此地质科学工作者称此为滑坡式崩塌,或崩塌型滑坡、崩塌、滑坡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诱发、互相转化:崩塌体击落在老滑坡体或松散不稳定堆积体上部,在崩塌的重力冲击下,有时可使老滑坡复活或产生新滑坡。滑坡在向下滑动过程中若地形突然变陡,滑体就会由滑动转为坠落,即滑坡转化为崩塌。有时,由于滑坡后缘产生了许多裂缝,因而滑坡发生后其高陡的后壁会不断的发生崩塌。另外,滑坡和崩塌也有着相同的次生灾害和相似的发生前兆。 2、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关系

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易发生滑坡、崩塌的区域也易发生泥石流,只不过泥石流的暴发多了一项必不可少的水源条件。再者,崩塌和滑坡的物质经常是泥石流的重要固体物质来源。滑坡、崩塌还常常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泥石流,或者滑坡、崩塌发生一段时间后,其堆积物在一定的水源条件下生成泥石流。即泥石流是滑坡和崩塌的次生灾害。泥石流与滑坡、崩塌有着许多相同的促发因素。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

https://www.360docs.net/doc/4515673858.html,/shuiyuhuanjing/2007/0 711/content_1076_9.html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1) 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参考性附录,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及有关单位共同起草。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殷跃平、张作辰、张茂省、郑万模、魏伦武、吴树仁、张永双、张开军、李晓春、胡瑞林、鄢毅、王军、王治华、李媛、孟辉、杨旭东、侯春堂、杨冰。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解释。 引言 为规范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指导全国地质灾害高发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的开展,制定本规范。 二十多年来,我国先后在全国有计划地开展了1∶50万环境地质调查、大江大河和重要交通干线沿线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工作。1999年以来开展了约70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初步摸清了我国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划分了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了群测群防体系,有效减轻了地质灾害损失。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呈加剧趋势,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亟需系统翔实,尤

其是更大比例尺精度更高的调查资料。 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土资源部《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将在全国地质灾害高发区开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进行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区划,将围绕人民生命、财产、生存环境和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重要矿山、国家级或省级旅游景区开展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工作(比例尺:1∶50000),为各级政府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实施地质灾害预警工程提供基础依据。 全文共分十四章,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总则、基本规定、调查分级、区域地质环境条件调查、滑坡灾害调查、崩塌灾害调查、泥石流灾害调查、不稳定斜坡灾害调查、基本调查方法、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基本原则、设计编写和成果报告编制、质量检查与成果验收等内容。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1∶50000) 错误!未指定书签。 本标准规定了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的目的任务、内容、控制精度及基本调查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滑坡崩塌泥石流及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详细调查。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GB5002—2001 岩土工程勘查规范 GB/T14158—93 1∶5万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 DZ/T0096—1994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万—1∶20万) DZ/T0097—1994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万—1∶5万) DZ/T 0190—1997 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1∶5万)

滑坡与泥石流灾害的调查报告

滑坡与泥石流灾害的调查报告 ----北仑中学高一(1)班胡烨一.研究动机 北仑大碶街道青林 村,一个山清水秀的美 丽村庄,但前晚肆虐的 “卡努”台风却给这个平 静的小村庄带来了一场 意想不到的灾难:昨晚 10时左右突发泥石流,众多木结构的老宅轰然倒塌,8人不幸丧生,另有1人失踪。 可见,泥石流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威胁。而滑坡亦是如此! 二.研究目的 泥石流作为山区城镇常见的地质灾害,是一种含有大量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高浓度的液相、固相混合流),其中的固体物质特指泥、砂、石。泥石流具有突发性、破坏性极大、运动快速、历时短暂等特点,且具有强大的侵蚀、搬运能力等自然属性,其是以冲撞(击)、淤埋和堵塞等方式对其流经路途上的各种城镇设施进行破坏,危害程度往往比单一的滑坡、崩塌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对人类生产生活场所、交通运输、水利水电工程、矿山等造成严重损失。当前,我国山区城镇泥石流问题十分突出,且灾情相当严重。因此,分析山区城镇泥石流灾害及其成因,对于加强城镇泥石流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 采用调查研究,通过数据整理出数据 四.研究内容 1.泥石流的相关概述 (一)泥石流的概念 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一些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状况地区的自然灾害,是山区沟谷或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泥石流大多伴随山区洪水而发生。它与一般洪水的区别是洪流中含有足够数量的泥沙石等固体碎屑物,其体积含量最少为15﹪,最高可过80﹪左右,因此比洪水更具破坏力。 (二)泥石流的类型

(完整word版)我国滑坡、崩塌多发区概述.doc

我国滑坡、崩塌多发区概述 各区概况分述如下: 1 横断山区 本区指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三江并流区。出露地层主要是古老的变质岩、碎屑岩、燕山期花岗岩和新生 代喷出岩。岩体破碎,风化强烈,风化带厚度一般都在30 米以上。沿三江发育三大活动性断裂带。晚新生 代以来,新构造活动动强烈,火山喷发频繁,地震接连不断。自1400年以来,发生5级以上地震50 余次,5 级以下的小震几乎天天都有。地形切割强烈、陡坡发育,梅里雪山主峰为6740 米,而怒江谷地高程850 米。本区年总降水量1300 —1800 毫米,多暴雨和较长时间的持续降雨过程。 区内滑坡、崩塌点( 约 200 余处 )分布密集,呈带状沿“三江”分布,危害甚大。如原碧江县城旁侧有两处大 滑坡,使县城受到滑坡危害,经济损失近亿元,又无合适城址可迁,因此该县建制被撤销。六库地段,面 积 8 平方公里,有滑坡灾害点 3 处。其中,贵家坟滑坡 ( 怒江西岸 )属堆积层滑坡,体积 252 万立方米, 1976 年 复活滑动,已对东岸的六库镇形成潜在威胁。 整体看来,本区的滑坡、崩塌主要受构造和地震的控制,而暴雨又是直接的重要诱发因子。因此,要特别 注意研究灾害性天气 ( 如特大暴雨 ) 对滑坡、崩塌灾害的诱发作用。 Ⅱ 黄土高原区 在华北、西北黄土高原,连续地分布着面积达43 万平方公里的厚层黄土。在黄土堆积的第四纪时期,由于 地壳运动和气候的干湿变化,大约从中更新世开始,曾多次出现过沉积间断,并于间断面上形成多层倾斜 不一、厚度不同的古土壤层。全新世以来,在整个黄土地区由于地壳的振荡性上升运动和频繁的地震活动, 使黄土继续遭受侵蚀破坏,促使黄土沟谷进一步加深,被纵横沟谷分割的塬、梁、峁形态坦步缩小,在沟 谷下游切入下伏基岩达数十米。这样,加大了黄土边坡的天然坡度和边坡土体的临空高度,为黄土滑坡、崩 塌的形成和分布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和岩性条件。尤其是当冲沟切割至基岩后,一遇暴雨或其它诱发 作用,很容易产生滑坡、崩塌。这类滑坡的典型实例有甘肃洒勒山滑坡(1983 年 3 月 7 日)、宝鸡卧龙寺滑坡(1958 年 8 月 18 日)等。另一类滑坡是滑动面在黄土层中,或沿古土壤层、砂层顶、底板滑动。这类滑 坡颇多,其规模一般较前一类要小。1920 年 12 月 16 日海原一固原8.5 级强震,一举诱发了657 处滑坡、崩塌,伤亡惨重。这些滑坡、崩塌多属后一类。黄河上游龙羊峡至刘家峡河段,发育有黄土滑坡23 处,岩质滑坡 175 处。关中盆地周缘的黄土滑坡密集成带状分布,年年发生;沿渭河修建的陇海铁路宝鸡—天水段仅滑坡、崩塌就有 200 余处,严重地影响和危害了铁路的安全和运营,被称为“发炎的盲肠”。特别是在丰水年和暴雨季节,经常中断运输[4] 。属于频次较高的多发区。 Ⅲ 川北陕南山区 本区广泛发育分布的残、坡积层、崩积层,沿其下伏的基岩顶面 (常有薄层粘土层 ) ,很容易产生滑坡,而且这种滑 坡对暴雨特别敏感。陕南、川北广大山区自 1981 年以来,气候异常,多降灾害性暴雨,因此近 10 年来滑坡、崩塌 连续不断。同时,这种堆积层的滑坡几乎都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有关。如在坡地 (25 °以上的 ) 垦荒、种植,在坡脚开挖等。略阳发电厂建于山前,受到几个堆积层滑坡危害,就是典型的例子。 四川南江县白梅垭在暴雨中发生滑坡,后转化为泥石流,造成重大伤亡。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滑坡、崩塌变形与泥石流活动的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点网布设、监测资料整理,以及变形破坏或活动预报等技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已经发生过且可能继续或再次发生变形破坏和活动的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监测,以及有可能发生崩滑的自然的或人工的斜坡和泥石流活动的沟槽(或斜坡)的监测。 本规范以专业监测为主,部分内容可供群测群防监测参考。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DZ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DZ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3.1 变形监测 deformation supervision 对地表和地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岩土体与其上建筑物、构筑物的位移、沉降、隆起、倾斜、挠度、裂缝等微观、宏观现象,在一定时期内进行周期性的或实时的测量工作。 4 总则 4.1 监测任务 a)监测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形变或活动特征及相关要素。 b) 研究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地质环境、类型、特征,分析其形成机制、活动方式和诱发其变形破坏或活动的主要因素与影响因素,评价其稳定性,为地区经济开发规划和建设计划提供资料,促进经济建设顺利进行。 c)研究和掌握滑坡、崩塌变形破坏与泥石流活动的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为灾害防治提供资料,并指导防治工程设计、施工,检验防治工程效果,保证防治工程质量和效益。 d)研究、制定滑坡、崩塌变形破坏判据和泥石流活动判据,及时地按程序进行预报。预报灾害发生、发展及其时间、空间和强度(量级),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不断提高预报准确率。 4 总则 4.2 专业监测 专业监测的滑坡、崩塌与泥石流,应是不稳定的滑坡、崩塌与泥石流。 专业监测站(点)按其所处位置的重要性划分为四级,见表1。站(点)具备表中受威胁的人数和造成的经济损失中的任一指标,应为该等级。 4.3 群测群防监测 列入群测群防监测的滑坡、崩塌与泥石流,一般是潜在不稳定的和受威胁的人

滑坡与崩塌的主要差别

xx与崩塌的主要差别 崩塌xx 01.斜坡坡度一般>50°一般<50° 02.发生的斜发生在坡面上,或在坡脚处、甚至只发生在坡脚以上的坡面上 坡部位在坡前剪出 03.边界面特侧面和底面各自独立存在,侧面和底面有时可连成统一的曲面征不能构成统一平面(平面或曲面) 04.底面摩阻 底面摩阻大底面摩阻小 特征 05.群体的底各崩塌块体底面往往各自独 各滑动的底面有时为统一的滑动面面几何特征立存在 06.运动本质弯裂剪切 07.运动速度极快至极慢 08.运动状态多为滚动、跳跃相对整体滑移 很小—较大,块体一般不超 09.运动规模较小~极大 过数千立方米 10.典型标志坡面上出现反向错台地表裂缝,滑坡平台 11.典型内部松动开裂,局部架空,叠瓦总体上保持岩层原始结构、构造特结构状构造征。也可出现叠瓦状构造

12.堆积体名 倒石堆滑坡体称滑坡、崩塌、泥石流三者除了相互区别外,常常还具有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1、xx与崩塌的关系 滑坡和崩塌如同孪生姐妹,甚至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它们常常相伴而生,产生于相同的地质构造环境中和相同的地层岩性构造条件下,且有着相同的触发因素,容易产生滑坡的地带也是崩塌的易发区。例如宝成铁路宝鸡—绵阳段,即是滑坡和崩塌多发区。崩塌可转化为滑坡: 一个地方长期不断地发生崩塌,其积累的大量崩塌堆积体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滑坡;有时崩塌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滑坡运动,且这种转化是比较常见。有时岩土体的重力运动形式介于崩塌式运动和滑坡式运动之间,以至人们无法区别此运动是崩塌还是滑坡。因此地质科学工作者称此为滑坡式崩塌,或崩塌型滑坡、崩塌、滑坡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诱发、互相转化: 崩塌体击落在老滑坡体或松散不稳定堆积体上部,在崩塌的重力冲击下,有时可使老滑坡复活或产生新滑坡。滑坡在向下滑动过程中若地形突然变陡,滑体就会由滑动转为坠落,即滑坡转化为崩塌。有时,由于滑坡后缘产生了许多裂缝,因而滑坡发生后其高陡的后壁会不断的发生崩塌。另外,滑坡和崩塌也有着相同的次生灾害和相似的发生前兆。 2、xx、崩塌与泥石流的关系 滑坡、崩塌与泥石流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易发生滑坡、崩塌的区域也易发生泥石流,只不过泥石流的暴发多了一项必不可少的水源条件。再者,崩塌和滑坡的物质经常是泥石流的重要固体物质来源。滑坡、崩塌还常常在运动过程中直接转化为泥石流,或者滑坡、崩塌发生一段时间后,其堆积物在一定的水源条件下生成泥石流。即泥石流是滑坡和崩塌的次生灾害。泥石流与滑坡、崩塌有着许多相同的促发因素。

地质灾害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监测

地质灾害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监测 ①绝对位移监测:是基本常规监测方法,用监测点的三维坐标,得出测点三维变形位移量、位移方位与位移速率。崩塌、滑坡的监测点分为地表和地下监测。 ②相对位移监测:是了解灾害体变形部位点与点之间相对位移变化(张开、闭合、下沉、抬升、错动等)的一种常用的监测方法。主要用于裂缝、崩滑带、采空区顶底板等部位的监测。 ③倾斜监测:是对地面及地下(钻孔)倾斜监测。监测地面或建筑物的倾斜方向和倾角变化及崩滑体内(钻孔)倾斜变形。 ④声发射监测:检测岩体破裂时产生的声发射信号。采用声发射仪检测岩音频度[单位时间内的声射事件次数(次/分)]、大事件[单位时间内振幅较大的声发射事件次数(次/分)]、岩音能率[单位时间内声发射释放能量的相对累计值(能量单位/分)],用以判断岩体变形情况及稳定状况,并进行预测预报。 ⑤应力监测:在地表或地下(钻孔、平斜硐内)埋设地应力计,测量灾害体内地应力的变化情况,分辨拉力区、压力区及压力变化,用以推断岩体变形。 ⑥地下水监测:对测区内的地下水露头(人工的和天然的)进行系统的水位、水量、水温、水质等项目的长期监测(有条件可以设置孔隙水压监测)。用以掌握区内地下水变化规律,分析地下水与地表水及

大气降雨的关系,掌握地下水的动态特征,进行其与崩滑体变形的相关分析。当崩塌、滑坡变形破坏与地下水具有相关性时,特别是在雨季或地表水位抬升时,若崩滑体内有地下水时,应予以监测。 ⑦地表水监测:监测崩滑体周围沟谷、溪、河的水位、流速、流量,分析其与地下水的联系和与降雨量的联系、分析地表水冲蚀与崩滑体变形的联系。 ⑧气象监测:利用常规气象监测仪器如温度计、雨量计、蒸发仪等进行以降雨量为主的气象监测。由于降雨是影响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主要环境因素,故应进行降雨量监测,并收集气温、河流水位的数据。(2)泥石流监测 泥石流监测内容,分为形成条件(固体物质来源、气象、水文条件等)监测、运动特征(流动动态要素和输移冲淤等)监测、流体特征(物质组成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等)监测。 泥石流固体物质来源是泥石流形成的基础,应在研究其地质环境和固体物质、性质、类型、规模的基础上,进行稳定状态监测;气象、水文条件监测主要为监测降雨量和降雨历时等,当上游有水库、渠道时,应评估其渗漏危险性;泥石流动态要素监测包括爆发时间、历时、过程、类型流态和流速、泥位、流面宽度、爬高、阵流次数、沟床纵横坡度变化、输移冲淤变化和堆积情况等,并取样分析,测定输砂率、输砂量或泥石流流量、总径流量、固体总径流量。 2、监测技术方法

滑坡崩塌现场鉴别

一、地形地貌特征:崩塌山体坡度为55°以上,且高差大(大于30m),坡体成孤立山嘴、山峰或凹形陡坡。滑坡在斜坡上常成环谷(如圈椅、马蹄状地形)地貌,或斜坡上出现异常台坎及斜坡坡脚侵占河床(如河床凹岸反而稍微突出)。滑坡体上常有鼻状凸丘或多级平台,其高程和特征与外围阶地有差异。在边坡高处的陡坡下部出现洼地、沼泽及其它负地形。滑坡体两侧常形成沟谷,并有双沟同源现象。崩塌滑坡体上有裂缝、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现象。 二、地层岩性特征:崩塌体坡脚有块石大小相差悬殊结构零乱的崩塌堆积物,又叫倒石堆,崩塌体前缘小型崩塌、坠落不断发生。坡体内部裂隙发育,尤其是垂直和平行斜坡延伸方向的陡倾裂缝发育,或顺裂隙、软弱带发育,坡体上部拉张裂缝发育,裂缝不断加长加宽,速度突增,裂缝即将可能贯通,使之与母体(山体)形成分离之势,滑坡体内的岩土常有扰动松脱现象。基岩层位产状特征与滑坡体外产状不连续,有时局部地段新老地层呈倒置现象。常见有泥土,碎屑充填或未被充填的张性裂缝,滑坡体上普遍存在小型坍塌。含有软弱夹层的顺向坡,当坡度角大于岩层倾角,而岩层倾角又大于10°时,常常容易产生滑坡,岩层倾角20°-30°时,滑动者较多,大于30°的一般都会产生滑坡。 三、水文地质特征:斜坡含水层的原有状况常被破坏,使滑坡体成为复杂的单独含水体。在滑动带前缘常有成排的泉水溢出。 四、滑坡边界及滑床:滑坡后缘断壁上有顺坡擦痕,前缘土体常挤出或呈舌状凸起;滑坡两侧常以沟谷或裂面为界。滑坡床常具有塑性变形带,其内多由粘性物质或粘粒夹磨光角砾组成,滑动面很光滑,有擦痕,其擦痕方向与滑动方向一致。 五、与坡积物及断层的区分 (一)土地滑坡与破积物的区分 土体滑坡与坡积物的主要区别是:坡积物在地貌上和周围相协调,斜坡坡脚不侵占河床,坡积物上的平台与外围阶地高程,特征基本一致;滑坡体上有醉汉林、马刀树和出现地面裂缝,房屋倾斜下座开裂等现象。坡积物无滑床等一些滑坡要素。 (二)基岩滑坡与倾向坡脚的断层的区别,野外地质调查中,倾向坡脚的断层容易误认为是基岩滑坡的滑动面(滑床)而将基岩滑坡与断层混淆。 崩塌与滑坡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崩塌发生之后,崩塌物常推积在山坡脚,呈锥形体,结构零乱,毫无层序;而滑坡堆积物常具有一定的外部形状,滑坡体的整体性较好,反映出层序和结构特征。也就是说,在滑坡堆积物中,岩体(土体)的上下层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程》DZ/T 0223—20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223—2004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程 为了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减轻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促进社会安定和国民经济建设,制定本规程。 1 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本规范规定了崩塌、滑坡(含崩滑危岩体,统称崩滑体,下同)变形和泥石流活动的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点网布设、监测资料整理等技术要求,以及变形破坏或活动预报等。 1.2 本规范适用于已经发生过且可能继续或再次发生崩滑变形破坏和泥石流活动的监测,以及有可能发生崩滑的自然的或人工的斜坡变形破坏和泥石流活动的沟槽(或斜坡)的监测。 2引用标准 ZBD l4001—89 《工程地质编图规范》(1∶50万~1∶100万) ZBD 14002—89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万~1∶20万) ZBDl4003—89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万~1∶5万) DZ/T0060—93 《岩溶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万~1∶50万) GB12328—90 《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 3 术语

3.1 崩塌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与地质条件下,组成斜坡的部分岩土体,在以重力为主的作用下,向下(多数悬空)崩落的块体运动。规模大的称山崩。有可能崩落的岩体称危岩体。 3.2 滑坡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与地质条件下,组成斜坡的部分岩土体,在以重力为主的作用下,沿斜坡内部一定的软弱面(带,一个或多个)发生剪切而产生的整体下滑破坏。滑坡的下滑速度,一般较慢,但有的为高速。 3.3 泥石流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与地质条件下,沟谷中或斜坡上,饱含大量泥土和大小石块等固、液两相流体,呈粘性层流或稀性紊流。泥石流形成、爆发的主要条件是:有利的地形,丰富的土石固体物质,大量且集中的水源。 崩塌、滑坡和泥石流之间,都有一些过渡类型,详见附录。它们往往突然发生,来势凶猛,历时短暂,破坏力强。 3.4 地质环境由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组成的体系,主体由岩石圈及其风化产物—土壤两大部分组成。 地质环境是地球演化的产物,是在最新造山运动与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后形成的。人类及其他生物依赖地质环境而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活动又不断改变着地质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特征。 3.5 地质灾害在自然和(或)人为因素作用或影响下,直接或间接恶化环境,降低环境质量,危害人类和生物圈安全与发展的地质事件,统称地质灾害。狭义的定义是:在自然和(或)人为因素作用下或影响下,对人民生命财产、经济建设和环境造成损失的地质事件。按致灾速度,地质灾害可以分为突发性的和缓慢性的两大类。 4 总则 4.1监测目的与任务 4.1.1研究崩滑体、泥石流的地质环境、类型、特征,分析其形成机制、活动方式和诱发其变形破坏或活动的主要因素与影响因素,评价其稳定性。为地区经济开发规划和建设计划提供资料,促进经济建设顺利进行。 4.1.2研究和掌握崩滑体变形破坏与泥石流活动的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为灾害防治提供资料,并指导防治工程施工,检验防治工程效果,保证防治工程质量和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