款冬花本草考证

款冬花本草考证
款冬花本草考证

款冬花本草考证

刘毅1*王允1万德光2

1.重庆邮电大学

2.成都中医药大学

摘要:目的:对款冬花的名称、产地、品种进行考证。方法:查阅古今医药典籍,结合实物标本。结果:历代本草对款冬花均有记载,同物异名者有22种。陕西、甘肃、山西、河北为主产地,东北、朝鲜、韩国、四川、重庆亦产。有蜂斗菜、橐吾及款冬花花梗混用的情况。结论:古代款冬花的产地与今天的产地相符。《证类本草》的雍州款冬花为蜂斗菜。

关键词:款冬;蜂斗菜;橐吾;本草考证

款冬(Tussilago farfara L.)为菊科款冬属植物,全属仅1种[1]。款冬花有润肺下气,止咳化痰的功效[2],为“古今方用温肺治嗽之最,”在历代本草中大多有记载。查现代的本草研究资料中,仅对古代本草的记载有零星的描述,没有发现对款冬花的系统的本草学研究,为了弄清其历史使用及变异情况,本文从名称、产地、品种、药物性效等方面对款冬花做了考证研究。

1 款冬花名称考证

款冬之名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楚辞》,《楚辞》株昭中有:“款冬而生兮,凋彼叶柯”。李时珍释名曰:“款冬生于草冰之中,则颗冻之,名以此而得。后人讹为款冬,乃款冻尔。款者至也,至冬而花也”[3]。寇宗奭曰:“百草中,惟此罔顾冰雪,最先春也,故世谓之钻冻”。

我国历代本草对款冬花均有记载,收集古代本草的名称,同物异名者有22种;详见表2.1

表2.1 历代本草对款冬花名称的记载

异名记载文献异名记载文献

款冬楚辞氐冬新修本草

菟奚尔雅款冬花本草拾遗

菟爰尔雅虎发千金翼方

颗冻尔雅款花疮疡经验全书

橐吾本经冬花万氏家抄方

橐石本经钻冻本草衍义

*作者简介:刘毅(1963-),男,汉族,四川资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药品种、资源的品质与鉴定教学、研究工作。

E-mail:liuyi80@https://www.360docs.net/doc/4518884302.html,

颗冬本经八角乌植物名实图考

虎须本经看灯花本草崇原集说

苦萃广雅艾冬花山西中药志

款冻广雅九九花中药志

蜂斗菜图经本草连三朵中药鉴定学

水斗叶图经本草九尽草青海植物志

2 同物异名原因分析

款冬花的名称主要根据其生长的生物学特征与生态环境而来。1、由于款冬花花生根茎上,迎冰雪而开放,故有款冬、冬花、颗冻、颗冬、钻冻等名字,看灯花为元宵节看灯时节,款冬花最盛之意。2、与款冬相似的植物名称,误以为款冬,如《本经》中的橐吾、《新修本草》、《图经本草》中的蜂斗菜、水斗叶等,说明古代款冬有橐吾、蜂斗菜混用的情况。3、由于古书的错字或通假字,如《本经》的橐吾误为橐石、颗冻误为颗东、菟奚误为菟爰、虎须误为虎发等。

4、近代多根据款冬的药材性状来称之,如九九花、连三朵、九尽草等。

3 款冬产地考证

《本经》中记载款冬生山谷[4]。晋代傅咸曾写有《款冬赋序》:“予曾逐禽,登于北山,于是仲冬十一月,冰凌盈谷,积雪被崖,顾见款冬炜然,始敷华艳是也”。按傅咸为陕西耀县人,“北山”应为陕西一带的某处山岭。

司马相如《凡将篇》:“乌啄桔梗芫华,款冬贝母木蘖蒌,芩草芍药桂漏芦,蜚廉雚菌荈诧,白敛白芷菖蒲,芒消莞椒茱萸。”这首全药材的诗,句中尽管没有详细的描述款冬,但这些大都是西南一带的药材,而司马相如住在四川宜宾,从而可知款冬当时的产地在四川。

《范子计然》曰:“款冬花出三辅。”两汉以长安为中心,外环为三辅,说明汉代冬花主产陕西。

梁代陶弘景:“第一出河北,其形如宿莼,未舒者佳,其腹里有丝。次出高丽百济,其花乃似大菊花。次亦出蜀北部宕昌,而并不如[5]。”按:常山(今河北石家庄一带)山谷及上党(今山西省的东南部长治、晋城一带),高丽百济(今韩国全州),河北(今河北省大名县东)蜀北部宕昌(今甘肃宕昌一带)雍州南

山(陕西,青海交界一带),华州(今陕西渭南、华县、华阴、潼关一带)。陶弘景对款冬的产地交代很清楚,与今天的产地符合。

《新修本草》注云:“今出雍州南山溪及华州,山谷涧间”。三国开始有雍州的正式行政区域划分,辖区包括现在的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

《图经本草》说:“关中亦有之”[6]。

款冬古今产地分析:款冬广布,唐以前以陕西、甘肃、山西、河北为主产地,东北、朝鲜、韩国亦有出产,川、渝虽无明确的记载,但历史上司马相如把冬花与西南药材相提并论,证明当时冬花在川、渝亦有。以陕、甘、渝交界的重庆巫溪县,属于古代的冬花出产区域。宋代《证类本草》载有晋州款冬花、潞州款冬花、雍州款冬花、秦州款冬花四种,基本概括了当时的主产地;《图经本草》把产地扩大到关中(今东北),与今天的产地相符。

4 款冬花的品种考证

4.1 款冬花主流品种历代本草大多记载有款冬,《本经》上有橐吾之异名。梁代陶弘景对冬花的描述颇为细致,记载了款冬的生态与产地。《图经本草》:“今关中亦有之。根紫色,叶似萆。十二月开黄花,青紫萼,去土一二寸,初出如菊花萼,通直而肥实无子。则陶氏所谓出高丽百济者,近此类也[6]。”详细描述了款冬花的植物特征。查《证类本草》载有晋州款冬花、潞州款冬花、雍州款冬花、秦州款冬花四种图片[7],其中潞州款冬花、秦州款冬花为采收时节的植物图,其头状花序生根上,多个成簇状,花的总苞片1-2层,且花茎细小,叶心型,与今天所用的款冬一致,应是菊科款冬Tussilago farfara L.。证实古代所用的主流款冬与今人所用一致,菊科植物款冬的花蕾。

4.2 蜂斗菜混做款冬花《证类本草》中雍州款冬花花茎先于叶生,花茎较长,总苞片多而长大,且花茎粗大,应为菊科蜂斗菜Petasites japonicus (Sieb. et Zucc.)F.Schmidt,《图经本草》文字:“又有红花者,叶如荷而斗直,大者容一升,小者容数合,俗呼为蜂斗叶,又名水斗叶。则苏氏所谓大如葵而丛生者,是也”。与蜂斗菜的叶子大的直径30cm,小的8-12cm,雌花白色,雄花黄色或紫

色相符。药材性状描述较仔细的《本草原始》上说有“黄花者,紫花者,花腹中有丝次。”并非指有不同的款冬品种,紫花者怀疑是蜂斗菜[8]。

4.3 橐吾属与其它植物混做款冬花《图经本草》所载:“根紫色,茎青紫,叶似萆[6]”。疑为橐吾属植物。因款冬新鲜根茎白色,十分醒目,植物叶以为主,茎被叶掩藏,仅冬季采花时茎才明显。古代本草多次以别名形式提到橐吾,说明当时有橐吾相混的情况。《证类本草》的晋州款冬花叶基生,微抱茎,无叶柄,与款冬有长叶柄不符,其品种值得进一步考证。

《本草纲目》仅有潞州款冬花、秦州款冬花,其图片虽然粗糙,但大体与款冬相近。李时珍去掉了雍州款冬花和晋州款冬花,表明他对这两种款冬的怀疑。《本草衍义》指出“春时入或采以代蔬,入药须微见花者良。如已芬芳,则都无力也。今人又多使如箸头者,恐未有花尔。”此规定了款冬以花蕾入药,开放后则药效减弱;并指出当时有以花梗参入的情况。另外,还提出款冬可以作蔬菜,说明款冬的安全性。

附:《证类本草》图与原植物图比较

图2.1 《证类本草》款冬原植物图( Figure 2.1 The plant of Tussilago farfara L. from ‘zheng lei

ben cao’)

图2.2 款冬植物图(《高等植物图鉴》)图2.3 蜂斗菜植物图(《高等植物图鉴》Figure 2.2 The plant of Tussilago farfara L.(Sieb. et Zucc.)F.Schmidt from‘gao deng zhi wu tu jian’

Figure 2.3 The plant of Petasites japonicus from‘gao deng zhi wu tu jian’

2.6 讨论

款冬花为古代治疗咳嗽的首选药物,为“古今方用温肺治嗽之最。”与紫苑配伍,止咳化痰,相须为用。本草对款冬的性味、归经,毒性、疗效、用法记载准确翔实,临床一直沿用至今。

《本草纲目》对款冬花的用法作了详细的记载:“疗嗽薰法:每旦取款冬花如鸡子许,少蜜拌花使润,内一升铁铛中,又用一瓦碗钻一孔,内安一小竹筒,笔管亦得,其筒稍长,作碗铛相合,及插筒处皆面泥,之勿令漏气。铛下着炭,少时,款冬烟自从筒出,则口含筒吸取烟咽之。如胸中少闷,须举头,即将指头捻筒头,勿使漏烟气,吸烟使尽。凡如是,五日一为之。待至六日则饱食羊肉一顿,永差。[3]”古人用冬花做烟熏疗法,强调效果极佳,与今日用法有差异,可做药理学研究。

古代款冬的同物异名多达22种,大多以其生物学特征与生态环境而名,对款冬的记载准确翔实;另外,也有部分通假字,要注意区别。

款冬的产地古今相同,以陕西、甘肃、山西、河北为主,川、渝、东北、华北、朝鲜半岛亦有记载。

《证类本草》上的雍州款冬花[7],从文字描述到绘图,与蜂斗菜相同,雍州款冬花应是菊科植物蜂斗菜Petasites japonicus(Sieb. et Zucc.)F.Schmidt,说明宋代有蜂斗菜混作款冬的情况。除蜂斗菜外,橐吾属(Ligularia Cass.)植物亦有混作款冬使用的情况,当时还有款冬花花梗掺伪的情况。

除本草记载外,古代文人对款冬的描述、赞美之词较多,《楚词》[13]、《尔雅》、《广雅》等均有记载,西汉司马项如、晋代傅咸、唐代张籍等的诗词中均有提及,说明款冬自古为民众熟悉的花草与药用植物,也反映出款冬为常用药材和广布植物。

参考文献:

[1] 罗献瑞,高沛璋,陈伟球,等.中国植物志[M].71卷.第1分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1部,[S]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233

[3]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054-1055

[4] 徐树楠,牛兵占.神农本草经[M],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84

[5] 梁·陶弘景著.本草经集注[M](尚志钧等辑校).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94

[6]宋.苏颂.图经本草[M],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79-180

[7] 宋.唐慎微.大观本草[M],安徽科技出版社,2003,4

[8] 明.李中立.本草原始[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120-121

[9] 元.王好古.汤液本草[M],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10-111

[10] 清.刘若金.本草述校注[M],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1,273-274

[11] 倪家漠.本草汇言[M].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2:164-165

[12] 王筠默,王桓芬.神农本草经校正[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485-487

[13] 张愚著.楚辞译注[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4,5,21

Herbalogical Study on Tussilago farfara L.

LIU Yi1,2*,WANG Yun1, WAN De-guang2

(1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China; 2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 Chengdu 611137,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clarify the names , producing areas and origin species of Flos Farfarae in ancient medicinal works. Methods Making textual research on medicinal works of past dynasties and comparison with plant specimen. Results there are 22 kinds of different names in ancient works and distribution in Shanxi, Gansu, Shangxi, Hebei as well as Sichuan, Chongqing, Dongbei. Petasites japonicus , Ligularia Cass. ware mixed used as coltsfoo t. Conclusion Coltsfoo t historical origins was very similar with present..‘Yong zou kuan dong hua’in‘Zheng Lei Ben Cao’is Petasites japonicus(Sieb. et Zucc.)F.Schmidt.

Key Words:Tussilago farfara L.; Petasites japonicus(Sieb. et Zucc.)F.Schmidt; Ligularia Cass ;Herbalogical study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清热燥湿论黄芩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清热燥湿论黄芩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的 干燥根。又名:元芩、空肠、黄文、腐肠、山茶根、(条)子芩、黄芩茶、土金茶根、小叶茶根、黄金条根、野树豆花根。原植物黄芩分布于长江以北大部分省区及西北和西南地区,为国家三级重点保护野生药材。 本品药材性状:呈圆锥形,扭曲,长8~25cm直径1~3cm表面 棕黄色或深黄色,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上部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纹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有顺纹和细皱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黄色,中心红棕色;老根中心呈枯朽状或中空,习称“枯芩”,暗棕色或棕黑色;或因中空而不坚硬,呈劈破状者,习称“黄芩瓣”。气微,味苦。栽培品较细长,多有分枝。表面浅黄棕色,外皮紧贴,纵皱纹较细腻。断面黄色或浅黄色,略成角质样。味微苦。 本品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中医临床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抗菌,抑真菌,抗病毒,抗变态反应和抗炎,降压, 利尿和镇静,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血脂, 保肝,利胆,抗氧化,抗癌,止血,解热,防治糖性白内障,解痉,拮抗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抗内皮细胞损伤,升高环磷酸腺苷,抗放射损伤等作用。李伟华等观察黄芩苷、栀子苷对神经细胞缺氧缺糖/ 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

用,在细胞水平阐明黄芩苷、栀子苷治疗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结果缺氧、缺糖8 小时结合复氧、复糖12 小时对神经细胞可造成明显损伤,导致SH-SY5Y细胞突起皱缩、变圆,可见有部分细胞漂起、细胞轮廓不清,凋亡率明显上升,线粒体的活性下降;而黄芩苷、栀子苷可以显著减轻上述损伤。黄芩苷、栀子苷对缺氧缺糖/ 再灌注损伤的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 其它药用部位:黄芩子,为黄芩的果实,主肠澼脓血。佟继铭等报道,黄芩茎叶总黄酮(主要有效成分为黄芩苷、汉黄芩苷等)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黄芩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谓“味苦,平。主诸热黄疸,肠澼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一名腐肠。” 《本草图经》曰:“黄芩,生秭归山谷及冤句,今川蜀、河东、陕西近郡皆有之。苗长尺余,茎秆粗如箸,叶从地四面作丛生,类紫草,高一尺许,亦有独茎者,叶细长,青色,两两相对。六月开紫花,根黄如知母粗细,长四、五寸,二月、八月采根,暴干用之。《吴普本草》云:黄芩又名印头,一名内虚。二月生赤黄叶,两两、四四相值,其茎空中,或方圆,高三、四尺。花紫红赤,五月实黑,根黄。二月、九月采。与今所有小异。张仲景治伤寒心下痞满泻心汤,四方皆用黄芩,以其主诸热,利小肠故也。又太阳病,下之利下止,有葛根黄芩黄连汤,及主妊娠安胎散亦多用黄芩。” 黄芩含黄酮类化合物:黄芩素、黄芩新素即黄芩黄酮II 、黄芩苷、汉黄芩素、汉黄芩苷、木蝴蝶素A、7- 甲氧基黄芩素、黄芩黄酮I、去甲汉黄芩素、二氢黄芩素、5,7,2 '-三羟基黄酮等;另有B -

天花粉的本草考证

天花粉的本草考证 摘要:本文对天花和天花粉的名称、栝楼的品种、天花粉的制造方法及应用历史等问题进行了本草学研究。认为栝楼根汉代以前就已应用,商品就称栝楼根。天花粉之名始载于宋代的《本草图经》,但古代的天花粉是指栝楼根所制之粉,虽然明清时代已有人将二者混用,但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仍有真正的天花粉商品,建议将栝楼根仍称栝楼根,栝楼根所制之粉称天花粉,并开发天花粉生产产业,以满足社会对天花粉药食两用的需要。 天花粉是 临床常用中药,又称瑞雪(《本草纲目》),花粉(《增订伪药条辨》),栝楼粉、楼粉(《药材学》),屎瓜粉(《四川中药学》)。而栝楼在古代的别名也很 多:如《尔雅》载:“果臝之实,栝楼也。”郭璞注云:“今齐人呼为天瓜。”毛诗:“果臝之实。”《传》曰:“果臝,栝楼也。”《名医别录》载:“一名果 臝,一名天瓜,一名泽姑。实名黄瓜。”现代天花粉的商品为葫芦科植物栝楼的根,古代所用天花粉是用栝楼根所制成的粉。现将有关问题考证如下。 关于天花的名称

1 雪的别称:如唐代熊孺登《雪中答僧书》诗:“八行 银字非常草,六出天花尽是梅。”宋代陆游《拟砚山 观雪》:“山川灭没雪作海,乱坠天花自作态。”金代高士 谈《雪》诗:“簌簌天花落无休,寒门疏竹共风流。 ”闻一多《雪》诗:“夜散下无数绒毛似的天花,织成一片大氅。”[1] 2 中医的病名:为痘的别名,清代袁旬撰《天花精言》六卷,前四卷专论痘证。 3 天上落下的各色香花:佛教传说,佛祖说法时感动天神,诸天神撒各色香花,于虚空中缤纷乱坠,如《心地观经一序品偈》:“六欲诸天来供养,天华乱坠偏虚空。”这里的“华”同“花”, “天华”即“天花”。[2] 4 玉米的雄花穗:天的意义之一是指位置在顶部的,如天窗。玉米的雄花穗因为长在顶部,所以称天花。[3] 5 一种真菌类:和蘑菇相似。如《饮膳正要》卷三“菜品”载:“天花,味甘平,有毒,与蘑菇稍相似,未详其性,生五台山。”[4] 关于天花粉的名称 1.栝楼的根制成的粉,颜色洁白,状如白雪。如《本

远志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远志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远志为远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细叶远志或宽叶远志的根茎。本品最早被记载于《尔雅》中,入药书首见于《神农本草经》。称现名。远志别名苦远志。主产于我国山西、陕西、河北、河南等地。于春秋两季采挖,炮制后入药。 【性味归经】苦、辛,微温。入心、肺经。 【功效主治】安神健脑、止咳化痰。主治失眠健忘、惊悸怔忡、梦遗、咳嗽痰多等症。 【现代研究】本品具有镇静催眠、祛痰、抗菌的作用。 【用药用量】常用量:每日3~10克。煎汤或入丸散。 【注意事项】 1.心经实热、阴虚阳亢者忌用。 2.本品不能同珍珠、藜芦等药物一起服用。 3.长期大量服用本品会损伤胃黏膜,出现轻度恶心等反应。 【妙方应用】 1.远志汤:远志10克,水煎30分钟,取汁,一日内分2次温服。主治惊悸失眠、梦遗等症。 2.安心汤:远志、甘草各10克,人参、茯神、当归、芍药各15 克,麦冬50克,大枣20克,将诸药一同入锅,水煎30分钟,取汁即可。每日1剂,分3次温服。主治产后心悸、虚烦气短。 3.远志丸:远志、石菖蒲各30克,茯神、人参、龙齿、白茯苓各15克,将上述药物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日三餐后用温开水送服,每用9克。有安神养心之功效。 4.远志小米粥:远志3克,小米50克,将两味放入锅中,加水熬煮成粥,每日早晚食用。 5.远志鸡蛋汤:远志5克,鸡蛋100克,葱花5克,水发木耳50 克,食盐、味精各1克,香油3毫升,做汤佐餐。 6.安神定志茶:石菖蒲、远志各6克,茯苓、人参各3克,蜂蜜5克,将几味放入杯中,以沸水冲泡,加盖闷15分钟即可饮用。 7.远志酒:远志10克,黄酒500毫升,将远志放入黄酒坛中,密封浸泡7日即可。每日早晚各饮用一小杯(约15毫升)。

黄芩炮制方法和药效研究

黄芩炮制方法与药效研究 08药学(1)班08312050 摘要:通过对黄芩不同炮制方法的研究,了解不同炮制方法对其化学成分的影响,从而为药理作用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芩;炮制;药理作用; 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为常用中药。来源于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干燥根,味苦性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等功效。多年来药理研究证明黄芩有降压、抑菌、镇静等作用。 古代医籍中记载的黄芩炮制加工方法较多,古代炮制以炒为主,并配以辅料,至清代其炮制方法已达20余种。近代黄芩的炮制方法除继承了古代的传统主要方法(如炒、酒炙、炒炭等),并发展了蒸切、煮切、蜜炙等,现代对黄芩的研究不仅集中在炮制工艺的发展,不同炮制方法对其化学有效成分、药理实验以及临床应用的影响方面是现代黄芩研究的热点。 下面就其炮制方法的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所作的整理总结。 一.黄芩的古今炮制工艺的历史沿革 1.历代黄芩的炮制方法 黄芩根部粗大,为便于配方与应用,需进行适当切制。关于切制的方法,古代文献中记载有多种。如《肘后备急方》要求“切”;《太平圣惠方》要求“锉”; 成书于清朝的《医学正传》明确要求“切片”,并一直沿用至今。黄芩应用虽早,但直到唐代《千金要方》中才有“细切”的炮制记载,至清代其炮制方法已达20余种[1].对此概括总结如下: 炒制:清炒之后,药性和缓,广泛用于中下二焦湿热之征,如胃肠湿热的泄泻、痢疾;肝胆湿热之胁痛、黄疸,湿热下注引起的带下、淋浊等[2]。多与通泄胃肠实热之大黄等药同用。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提到“凡使,先须碎,微炒过,方可入药”。《洪氏集验方》“煅,存性”。《妇人良方》“条芩炒焦”。明《仁术便览》“炒黑,治便血尿”[3]。

半夏的本草考证

半夏的本草考证 [摘要]目的:通过对半夏的本草考证,明确其品种和道地产区的时代变迁,为临床安全有效用药提供文献依据。方法考证历代本草著作,结合现代用药及药物研究进行分析。结果:今用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 的干燥根茎。半夏分布较广,直到民国除山东以外,未形成较大的道地产区。结论:尽管魏晋以来半夏品种存在混淆,但其主要品种与道地产区与今用半夏大致相同,可作为扩大发掘或扩大药源的理论依据和线索。[关键词] 半夏;本草考证;品种;道地产区 今用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 (Thunb.)Breit.的干燥块茎[1]。半夏植物分布广泛,主产于四川遂宁、昭觉、安岳,重庆万州,山东金乡、巨野,安徽怀宁、宣城、宁国,湖北荆州、襄阳、武昌、天门、老河口、阳新,河南汝南、卢氏、宁宝等地。半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散结消痞,降逆止呕的功效[2]。随著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并且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是患痰饮、咳嗽、胃病、肿瘤、痰核等病的高发群体,以半夏为原料生产的糖浆、冲剂、丸剂、片剂、浓缩颗粒及针剂等新品种剂型不断增加,同时出口量也逐年上升,为了进一步挖掘这一中药资源,本文就药用历史作一初步考察,以期提供本草依据。 1 品种考订 1.1 历代主流本草考证 《礼记·月令》曰:“仲夏之月,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堇荣……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故名。”[3]此即半夏之名的由来。郑玄注:“半夏,药草。”同样《吕氏春秋》[4]、《淮南子》[5]皆有半夏的记载。《急就篇》曰:“半夏皂荚艾橐吾。”颜师古注:“半夏,五月苗始生,居夏之半,故为名也。”因此这种半夏是因生于农历五月而得名,这与后世所用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生物学特征不符。就此孙星衍、森立之都在著作中含蓄地表达出他们的疑惑。孙星衍辑《神农本草经》[6]半夏条的按语引《礼记·月令》作“二月半夏生”,几乎所有孙星衍的辑本及黄奭的辑本都是如此,显然改“五月”为“二月”不应该视为版本误传,而是有意为之。 半夏在《神农本草经》一名水玉,孙星衍又云:“《列仙传》云赤松子服水玉以教神农,即半夏别名。”按赤松子事见《列仙传》[7]卷上,如果赤松子服用的这种“水玉”是半夏,那么此药与《神农本草经》中半夏的下品地位不符。森立之则从另一个方面对“半夏五月苗始生”作出解释,《神农本草经》半夏条按语云:“叶有细阔二种,花有紫白二样,五月叶茎

中药鉴定学 习题总结

中药鉴定学作业 第一章 1中药概念 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临床防治疾病的药物,包括药材、饮片和中成药。 2中药材概念 指仅经过简单产地加工的中药原料,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三大类。 3中药饮片概念 指药物经过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或制剂生产使用的处方药品。 4中成药概念 指以饮片为配方原料,根据临床处方的要求,采用适宜的制剂工艺,制备成随时可以应用的药物。 5中药鉴定学概念 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6道地药材概念 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生长环境适宜,品种优良,栽培、加工合理,历史悠久,生产规模大且质量优于其它产地的药材。 7中药鉴定学的任务有哪些? 1、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 2、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 3、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 4、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8简述造成中药材品种混乱的主要原因和解决途径。 主要原因:1、同物异名,同名异物 2、古代典籍,记述粗略 3、一药多源,易于混杂 4、历史变革,品种变迁 解决途径:1、本草考证,理清渊源 2、品种整理,澄清混乱 3、调查研究,规范名称 4、成分研究,结合药效 9如何理解中药的真伪优劣? 中药真伪优劣与中药的品种和质量相互关联,相互联系。 真:正品,即符合国家药品标准收载的品质。 伪:伪品,不符合上述标准规定的品种以及非药品冒充或者以他种药材冒充正品的均为伪品。优: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各项指标的中药。 劣: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各项指标的中药。 10中药质量标准的特点是什么? 1、权威性 2、科学性 3、进展性 11以版本年代为顺序,简述《中国药典》发展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组织编篡共出版了十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 药典》。它是1953年版、1963年版、1977年版、1985年版、1990年版、1995年版、2000年版、2005年版、2010年版和2015年版。 《中国药典》除1953年版为一部外,共收载药品531种。1963~2000年版都分为一部和二部,一部收载中药材、中药饮片及中成药;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2015年版,药典包括凡例、正文及通则(本版药典对各部药典共性附录进行整合,将原附录更名为通则)新版药典进一步扩大药品品种的收载和修订,共收载品种5608种。一部收载品种2598种,其中新增品种440种。二部收载品种2603种,其中新增品种492种。三部收载品种137种,其中新增品种13种、修订品种105种。首次将上版药典附录整合为通则,并与药用辅料单独成卷作为新版药典四部。四部收载通则总数317个,其中制剂通则38个、检测方法240个、指导原则30个、标准物质和对照品相关通则9个;药用辅料收载270种,其中新增137种、修订97种。 12简述《中国药典》中收载中药材的项目内容(按顺序)。 (1)名称、汉语拼音 (2)处方 (3)制法

远志,益智仁,伸筋草三样中药不但能让老人告别痴呆

远志,益智仁,伸筋草三样中药不但能让老人告别痴呆 人一步入老年,渐渐觉得精力不够用。那么,就买来三味中药,当茶喝,马上就会觉得和以前大不一样。这三味中药是:远志,益智仁,伸筋草。 前两味在药书中的功效是增加智慧,治头昏,精力不济。后一味是伸筋。医生说人老关节变形而不灵活,可我觉得还是一位中医骨科大夫说的有理。他说,“老人的关节不灵活,不是变形了,也不是骨质增生了,而且韧带板结僵硬了。”他的话,也就是咱们常说的筋缩了。那么,常喝伸筋草,就缓和了这症状。所以,伸筋草对于老人来说,是宝贝。这三味药如果常喝不但脑子灵通如年轻时,而且脚腿很活泛。我的邻居说她头昏,我就给了她这三味药,喝后效果很明显。反正我是一直喝,不怎么去锻炼,身体却比常锻炼的人还好。一味大概四五克就行,一月换一次。 这里加点说明:一次冲开水泡上后,喝完再冲。不要没喝完水就再添,这样泡出来的水容易变味。一旦一两天没喝,而茶杯里有异味,那就用自来水冲一下把水倒掉留着药材,重新用开水泡,效果是一样的。 灭去人体的四把火 第一把火:胃火 表现症状:胃肠道症状表现为胃部灼热疼痛、腹胀、口干口臭、大便稀烂、便秘、牙龈 肿痛、胃口不好等。 胃火还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轻微咳嗽、胃口不好、便秘、腹胀、舌红、少苔;实火 表现为上腹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硬。 胃火,即是胃热。对于嗜酒、嗜食辛辣、过食膏粱厚味等饮食不当引起的火气,中医称 之为胃火,通常是由湿热、食滞两方面原因造成。同时,火气也因饮食的量、质和时间 三大原因而引起。轻微胃火盛者,好像永远吃不饱,其实是胃热给大脑的错觉;到火盛 至某一个阶段,胃部出现发炎现象,就会变成什么都吃不下,可以说是物极必反。中医 认为,胃火调节应当遵循清热、清滞的原则,要饮食节制,太过热气的东西少吃,甜腻 的食物少吃,饮食上应增加黄绿色蔬菜与时令水果,以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的不足,并 且适当注意口腔卫生。药疗方面,可用川莲、灯芯花、莲子芯、麦冬等泻火。 降火食方:鲜萝卜汁、绿豆粥、西瓜 现代研究表明,萝卜有明显的抗菌作用。中医则认为,萝卜汁性味辛、甘、凉,归肺、 胃经,有胃火者可以饮用萝卜汁进行调理治疗。但属脾胃虚寒型口疮者不宜服用。绿豆 粥有清热解毒、消暑止渴、清心泻火的作用,能清心胃之火。莲子、芡实、淮山等皆为 健脾开胃之物,西洋菜、生菜、油麦菜、西红柿、枇杷等都是利于消化的食物。胃火过 热者,还可在隆冬季节通过吃西瓜来降胃火。 第二把火:肝火 表现症状:头痛头晕、耳鸣、眼干、口干舌燥、口苦口臭、两肋胀痛、睡眠不稳、身体闷热、舌苔增厚。 肝火多由外界刺激引起,所以调整情志、稳定情绪非常重要,焦躁情绪会火上浇油,保 持心情舒畅有助于调节体内的火气。睡眠不够或是睡眠质量不好,也会造成肝火上升。 经常熬夜会打乱人体正常的作息时间,肝脏不能如期休息和排毒,于是只好加班加点将 体内积存的杂质和毒素清除,这无疑加重了肝脏本身的负担。要预防肝火旺,除了睡眠 足够、心情放松,一些简单的药材或食物也有助于清火,比如药疗方面,肝太热者可用 金菊花、溪黄草、夏枯草、白芍等平肝息火的药材合煎饮服。不宜吃辛辣、海腥、过腻 过酸、煎炸食品,以及羊肉、海虾、肥肉、乌梅等,以免火上浇油。 降火食方:川贝母冰糖梨汁、枸杞菊花茶 梨含有丰富的糖分和维生素,有保肝和帮助消化的作用。菊花与枸杞都是中药护眼的药 材,特别对肝火旺、用眼过度导致的双眼干涩有较好的疗效。多吃新鲜的绿叶蔬菜水果, 如黄瓜、橙子、苦瓜、无花果、豌豆苗、韭菜等,都有良好的清火作用。胡萝卜对补充 人体的维生素B、避免口唇干裂也有很好的疗效。此外,可以口服各类清凉冲剂,如夏桑 菊冲剂、金菊冲剂等对“清火”也很有效。中医也认为,养肝可多吃猪肝或鸡肝,尤其

中药黄芩的功效和作用

中药黄芩的功效和作用 黄芩的功效和作用 1、可用于发热,或肺热咳嗽,及热毒疮疡等。黄芩治热病,常与黄连、栀子等搭配;若是治肺热咳嗽,可与知母、桑白皮等同用;对热毒疮疡,可与金银花等药同用。 2、还可用于胸闷、口渴不欲饮,以及湿热引起的泻痢、黄疸等症。对湿热泻痢、腹痛,与白芍、葛根、甘草等同用;对于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可与茵陈、栀子、淡竹叶等同用。 3、此外,黄芩还有清热安胎作用,用于胎动不安。 黄芩的附方 ①《本经》: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治)恶疮,疽蚀,火疡。 ②《别录》: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③陶弘景:治奔豚,脐下热痛。 ④《药性论》:能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壅气,治五淋,令人宣畅,去关节烦闷,解热渴,治热腹中疞痛,心腹坚胀。 ⑤《日华子本草》:下气,主天行热疾,疔疮,排脓。治乳痈,发背。 ⑥《珍珠囊》:除阳有余,凉心去热,通寒格。

⑦李杲:治发热口苦。 ⑧《滇南本草》: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治)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 ⑨《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疼,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 ⑩《本草正》:枯者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止失血,退往来寒热,风热湿热,头痛,解瘟疫,清咽,疗肺痿肺痈,乳痈发背,尤祛肌表之热,故治斑疹、鼠瘘,疮疡、赤眼;实者凉下焦之热,能除赤痢,热蓄膀胱,五淋涩痛,大肠闭结,便血、漏血。 黄芩的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茎肥厚,肉质,径达2厘米,伸长而分枝。茎基部伏地,上升,高30~120厘米,基部径2.5-3毫米,钝四棱形,具细条纹,近无毛或被上曲至开展的微柔毛,绿色或带紫色,自基部多分枝。 叶坚纸质,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1.5~4.5厘米,宽0.5~1.2厘米,顶端钝,基部圆形,全缘,上面暗绿色,无毛或疏被贴生至开展的微柔毛,下面色较淡,无毛或沿中脉疏被微柔毛,密被下陷的腺点,侧脉4对,与中脉上面下陷下面凸出;叶柄短,长2毫米,腹凹背凸,被微柔毛。 花序在茎及枝上顶生,总状,长7~15厘米,常再于茎顶聚成圆锥花序;花梗长3毫米,与序轴均被微柔毛;苞片下部者似叶,上部者远较小,卵圆状披针形至披针形,长4~11毫米,近于无毛。花萼开花时长4毫米,盾片高1.5毫米,外面密被微柔毛,

对药石菖蒲远志的研究综述

对药石菖蒲远志的研究综述 发表时间:2014-08-25T16:15:27.84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10期供稿作者:林晨安红梅 [导读] 老年性痴呆是神经系统进展性退行性疾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记忆力、判断力、运动能力等障碍。 林晨安红梅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200032) 【摘要】石菖蒲、远志是临床常用交通心肾、祛痰开窍之药对,组方为远志汤。临床应用较广,由此派生的方剂很多,本论文综述了近年来对此对药在治疗老年性痴呆(AD)、认知障碍、焦虑、失眠、小儿遗尿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石菖蒲远志对药综述 【中图分类号】R2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0-0108-02 石菖蒲、远志相伍为用,名曰远志汤,出自《圣济总录》,治久心痛。《千金要方》中远志汤加入龟板、龙骨组方成孔圣枕中丹,功能养心补肾开窍,用于治疗心神不安、失眠健忘等证。《丹溪心法》中定志丸、二丹丸等治疗失眠健忘的方药都用到了此对药。远志味苦性温,归心、肾、肺经,偏于苦降以消上逆痰浊。石菖蒲味辛性温,入心、肝、胃经,偏于辛散以化痰湿[1]。二药伍用,交心肾、通心 窍,开窍宁心之力增强。 1.对药石菖蒲、远志对老年性痴呆的治疗作用 老年性痴呆是神经系统进展性退行性疾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记忆力、判断力、运动能力等障碍,以及情感反应异常和性格改变。中医治疗老年性痴呆多运用补肾益髓法、祛痰开窍法、活血化瘀法、补益气血法等。其中远志与石菖蒲的配伍是祛痰开窍法组方用药的基本结构。 自由基损害是AD的重要发病机制。在脑老化过程中,神经元细胞膜上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而产生大量自由基。自由基能损伤细胞元,诱导神经元凋亡,促使AD的发生发展。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一种抗氧化酶,有助于自由基的清除,而丙二醛(MDA)的测定可间接反应体内自由基产生和老化程度。艾霞等[2]研究发现远志、石菖蒲可提高老年性痴呆模型小鼠脑内SOD酶活性,降低MDA的水平,且作用与剂量有一定的关系。研究提示远志、石菖蒲改善的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于减少自由基损害有关。 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异常积聚,形成神经元纤维缠结(NFT),是AD的一重要病理特征。研究表明AD患者脑匀浆中tau蛋白水平几乎比其它神经系统疾病对照组高8倍[3]。Aβ在大脑中的过量产生是AD的另一个重要病理特征,Aβ聚集成不溶性纤维,生成老年斑,导致AD发生。赵丽慧[4]对大鼠海马内注射Aβ(1-42)以制备老年性痴呆模型,随后用中药益智合剂(石菖蒲、远志)进行药物干预,实验结果发现中药益智合剂能改善AD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障碍,原因可能与其抑制tau蛋白、Aβ的生成有关。 2.对药石菖蒲、远志对认知障碍的治疗 众多研究证明糖尿病可合并认知障碍,其发病机制与高血糖状态、胰岛素作用不足、胰岛素抵抗、血管因素等有关。3-脱氧葡糖醛酮(3-DG)体内糖化、氧化反应的重要中间产物,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和生物活性,近年发现的糖尿病患者血清中3-DG蓄积较正常人增加。黄小波等[5]研究发现远志、石菖蒲能够有效降低血清3-DG水平,从而减轻3-DG在体内的神经毒性,这可能是其能改善糖尿病大鼠认知功能的原因之一。甲基乙二醛(MG)是体内糖化、氧化反应的重要中间产物,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性和生物活性,其异常蓄积是糖尿病患者认知障碍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黄小波等[6]研究发现远志、石菖蒲通过降低大鼠血清MG水平,达到改善糖尿病大鼠认知障碍的作用。 3.对药石菖蒲、远志的心肌正性肌力作用 远志汤可治久心痛,但目前对石菖蒲、远志在心脏的具体作用机制研究报道较少。朝医石菖蒲远志散与中医远志汤方药组成基本相同,崔昊震等[7]研究发现石菖蒲远志散可使离体家兔心房每搏输出量、心房搏动压及灌流液中cAMP流出量比给药前呈现浓度依赖性递增趋势。提示对离体家兔心房发挥正性肌力作用,其作用机制与β-AR-cAMP-LTCC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4.对药石菖蒲、远志对焦虑、失眠的治疗作用 《本草正》中提到“远志,功专心肾,故可镇心止惊,避邪安梦”壮阳益精,强志助力”,《本草新编》中认为“菖蒲,开心窍,除烦闷,治善忘”。石菖蒲、远志两药同用,共奏窍舒心,宁神益志之效,临床常用于对焦虑症、失眠的治疗。有实验通过采用新奇-抑制摄食、旷场行为模型、高架十字迷宫三种经典焦虑动物模型,对远志汤进行筛选,发现远志汤具有明显抗焦虑作用,且远志和石菖蒲的最佳配比是5:3[8]。还有实验发现远志石菖蒲配伍煎剂有镇静催眠作用,但没有表现协同作用,并且远志对中枢神经抑制作用较强[9]。 5. 对药石菖蒲、远志对小儿遗尿的治疗作用 小儿遗尿,中医称为“遗溺”,中医认为小儿肾精未充,肾气未盛,无以制水;心主神明,小儿心气未充,不能自控,小便自遗;小儿心常有余,心经有热,肾水不足,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亢,心肾失交。临床常见小儿梦中小便自遗,梦中不易叫醒,或醒后神志不清醒。故对小儿遗尿的治疗在补肾壮髓,收敛固涩的基础上,加用交通心肾、开窍醒神的药物。有国内学者以石菖蒲、远志的性味归经为切入点,在补肾健脾药的基础上加石菖蒲、远志,交通心神,宁心开窍,以治疗小儿遗尿,疗效颇著[10]。 对药是单味中药与复方之间的桥梁,其主要作用是增强疗效、减弱毒副作用,或产生特殊治疗效果。石菖蒲与远志配伍使用,属同类相须。石菖蒲流利五脏, 通达九窍,辟秽恶而利清阳,化湿浊而开心窍,其性自下而行于上;远志其气清升、入心开窍,交通心肾而补心益肾,其性自上而行于下。二药合用,相辅相成,气自顺而郁结自开,痰浊消而心窍自清,在临床被广泛应用于痴呆、健忘、失眠、记忆障碍等疾病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叶建红.对药远志石菖蒲的药理作用和临床运用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22):2256. [2] 艾霞. 石菖蒲、远志对老年性痴呆模型小鼠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的影响[J].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2(15):12-14. [3] 颜乾麟. 老年期痴呆精神行为障碍辨治探讨[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34(4):15-16. [4] 赵丽慧. 石菖蒲远志对老年性痴呆大鼠行为学及Tau、Aβ的影响[D]. 贵阳中医学院,2008. [5] 黄小波,王宁群,陈文强等. 对药远志、石菖蒲对糖尿病大鼠血清3- 脱氧葡糖醛酮和认知能力的影响[J]. 北京中医 药,2013,7(32):545-547.

款冬花本草考证

款冬花本草考证 刘毅1*王允1万德光2 1.重庆邮电大学 2.成都中医药大学 摘要:目的:对款冬花的名称、产地、品种进行考证。方法:查阅古今医药典籍,结合实物标本。结果:历代本草对款冬花均有记载,同物异名者有22种。陕西、甘肃、山西、河北为主产地,东北、朝鲜、韩国、四川、重庆亦产。有蜂斗菜、橐吾及款冬花花梗混用的情况。结论:古代款冬花的产地与今天的产地相符。《证类本草》的雍州款冬花为蜂斗菜。 关键词:款冬;蜂斗菜;橐吾;本草考证 款冬(Tussilago farfara L.)为菊科款冬属植物,全属仅1种[1]。款冬花有润肺下气,止咳化痰的功效[2],为“古今方用温肺治嗽之最,”在历代本草中大多有记载。查现代的本草研究资料中,仅对古代本草的记载有零星的描述,没有发现对款冬花的系统的本草学研究,为了弄清其历史使用及变异情况,本文从名称、产地、品种、药物性效等方面对款冬花做了考证研究。 1 款冬花名称考证 款冬之名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楚辞》,《楚辞》株昭中有:“款冬而生兮,凋彼叶柯”。李时珍释名曰:“款冬生于草冰之中,则颗冻之,名以此而得。后人讹为款冬,乃款冻尔。款者至也,至冬而花也”[3]。寇宗奭曰:“百草中,惟此罔顾冰雪,最先春也,故世谓之钻冻”。 我国历代本草对款冬花均有记载,收集古代本草的名称,同物异名者有22种;详见表2.1 表2.1 历代本草对款冬花名称的记载 异名记载文献异名记载文献 款冬楚辞氐冬新修本草 菟奚尔雅款冬花本草拾遗 菟爰尔雅虎发千金翼方 颗冻尔雅款花疮疡经验全书 橐吾本经冬花万氏家抄方 橐石本经钻冻本草衍义 *作者简介:刘毅(1963-),男,汉族,四川资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药品种、资源的品质与鉴定教学、研究工作。 E-mail:liuyi80@https://www.360docs.net/doc/4518884302.html,

黄芩的功效与作用

黄芩的作用与功效 黄芩别名山茶根、土金茶根,味苦,性寒。《神农本草经》列 为中品。黄芩,以根入药,并入选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 名录。有清热燥湿,凉血安胎,解毒功效。黄芩的临床应用抗菌比 黄连还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 在中草药中,黄芩具有很高的价值。许多医学典籍中,对它的 功效都有过详细的叙述。如,《药对》:“黄芩,得厚朴、黄连止 腹痛,得五味子、牡蒙、牡蛎令人有子;得黄芪、白蔹、赤小豆疗 鼠瘘。”另有《本草经疏》中记载:“黄芩,其性清肃,所以除邪,味苦所以燥湿;阴寒所以胜热,故主诸热。”此外,黄芩还常用于 治疗妇产科病症,元代名医朱丹溪称它为“安胎圣药”。 黄芩的传说 李时珍十六岁时,突患急病,咳嗽不止,久冶不愈,方圆百里 的名医都束手无策。 眼看李时珍危在旦夕之际,村里来了一位云游道士。道士给李 时珍号了脉象后说:“此病只需服用黄芩30克,加水两盅,煎至一盅,服用半月即可痊愈。”时珍的父母半信半疑地按方煎药。半月 之后,李时珍身热全退,痰多咳嗽的症状也消失了,身体逐渐恢复 健康。一味黄芩居然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 李时珍深感中国医学的神奇,更对这位身怀绝技的道士钦佩不已。从此,便跟随道人刻苦钻研医学,读遍历代医书,最终成为医

林一代宗师。在他编著的《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对黄芩这味中药 推崇备加,称之为“药中肯綮,如鼓应桴,医中之妙,有如此哉!” 黄芩的功效 黄芩在临床应用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在仍然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要药,被称为“中药抗生素”。医学临床表明,黄芩, 主要具有清热去火,凉血解毒的功效。 1、用于治疗肺热咳嗽(上呼吸道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所致 的咳嗽)。配桑白皮、浙贝母、麦冬等。 2、用于治疗急性炎症性热病。在清热方剂内,黄芩广泛应用。 3、用于治疗湿热下痢。有里急后重而属菌痢或肠炎者,配白芍,方如黄芩汤,或配葛根、黄连。 4、用于治疗因有热而致胎动不安。用黄芩配白术以清热安胎, 如当归汤;偏血虚的或与四物汤同服。 5、用于治疗动脉硬化、高血压、植物神经官能症。属肝阳亢盛,有头痛、目赤、口苦、面红、心烦等症状者,可用黄芩清热降压, 有助于消除头痛、失眠等症状,并可降压,即使长期服用也没有什 么毒性。 6、治疗小腹绞痛而属热痛者,配川厚朴、黄连。此外,在治疗 由湿热所致的便血、血淋(尿血)时,在去湿清热的方剂内,可加 入黄芩。 7、有清热安胎作用,可用于胎动不安,常与白术、竹茹等配合 应用。 8、黄芩与黄连、白芍、阿胶、熟地黄、茯苓几味中药合用(坤 泰胶囊),具有滋阴养血,补精益髓,交通心肾,调节阴阳平衡的 作用。 黄芩的作用 1、抗炎作用。黄芩甙、黄芩甙元均能抑制过敏性之浮肿及炎症,二者并能降低耳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2、抗微生物作用。黄芩有较广的抗菌谱,在试管内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以及脑膜炎 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含黄芩中成药用药规律分析

描述: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中药部颁标准》)含黄芩方剂组方规律,为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应用该平台V2.0软件,将含黄芩方剂构... [摘要]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中药部颁标准》)含黄芩方剂组方规律,为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应用该平台V2.0软件,将含黄芩方剂构建数据库,使用软件的统计报表模块,关联规则、改进的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含有黄芩方剂中常用的药物、组合规则、核心组合。通过对含黄芩的477首方剂分析,总结出黄芩常用药物组合有45个,其所用药物多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之功,核心组合用药较为集中,组方法度清晰;主治疾病23 种,对其中3 种高频疾病“感冒”“咳嗽”“眩晕”对比分析,得出黄芩可通过不同的配伍达到不同的治疗作用。因此,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0)是中医用药规律分析的重要工具;纵横对比的方法,为研究黄芩的临床用药规律提供了有效方法,同时为新药研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中药黄芩来源于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的根,是临床常用清热药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作用,现代药理研究也明确了其解热、镇痛、抑菌、抗炎、止血等作用,临床广泛应用于肺热咳嗽,痞满,泻痢等疾病的治疗,其中,对胃肠道疾病的治疗越来越被国内外所重视。有研究表明,以黄芩为君药的黄芩汤,通过联合用药,组成的PHY906能够增强结肠癌患者的化疗疗效,而且对消化道有一定的消炎作用。 本课题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建立了《中药部颁标准》的结构化数据库,借助该平台软件的分析功能对其中明确含有“黄芩”的方剂进行整理和挖掘,并分析其主治疾病、证候规律及常用的配伍组合,为其深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1 材料与方法 1.1 方剂筛选 将《中药部颁标准》结构化数据中含有“黄芩”方剂进行提取筛选。 1.2 数据分析 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数据分析”模块中“方剂分析”功能,利用系统“数据查询”功能,按指定中药“黄芩”提取出录入系统的方剂477首。然后

远志的的功效与作用

远志的的功效与作用 安神养心。 远志鸡肝菜心:远志、水发木耳、炒酸枣仁各10克,鸡肝、白菜心各100克,植物油、料酒、酱油、葱花、姜丝、盐适量。将远志、炒酸枣仁煎汁去渣,浓缩至50毫升待用;将鸡肝、菜心、木耳洗净,鸡肝切片,菜心切段。锅中放油烧热后,用葱花、姜丝爆香,加入用料酒拌好的鸡肝片,用大火爆炒出锅;再放少量植物油热后加入菜心、木耳,用大火略煸,再加入煸好的鸡肝片、药汁、盐、少许酱油,急火快炒出锅,即可食用。 宁心安神、健脑益智。 远志枣仁粥:远志8克,粳米40克,炒酸枣仁5克。粳米沟洗干净,放入锅中,加适量清水,加入洗净的远志、酸枣仁,用大火烧开转小火煮成粥。 远志的药理作用 ①法痰作用 远志含植物皂甙,能刺激胃粘膜,引起轻度恶心,因而反射地增加支气管的分泌而有祛痰作用。提取物给狗口服,可促进气管分泌,作用强度为:美远志>桔梗>远志,如用酚红排泄法则为:美远志>远志>桔梗。但麻醉犬口服远志煎剂1克/公斤,并不能增加气管粘液的分泌,可能因动物处于麻醉状态所致。 ②对子宫作用 我国西北之远志煎剂对离体豚鼠、家兔、猫、犬之未孕及已孕子宫均有兴奋作用,静脉注射6.6%煎剂3~6毫升体重16.5公斤对孕狗在位子宫也有明显的兴奋作用。 ③溶血作用 远志和桔梗相似,含有皂甙,亦有溶解红细胞的作用,溶血作用强度为:远志>美远志>桔梗,远志肉皮部比远志木的溶血作用强[2] 远志的炮制方法 远志:拣去杂质,切段,筛去灰屑。炙远志:先取甘草煎汤,去甘草,加入拣去木心的远志,文火煮至甘草水吸尽,取出,晒干。每远志100斤用甘草6斤4两蜜远志:以炼蜂蜜加入适量开水和匀,拌入炙远志,稍闷,微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100斤炙远志,用炼蜂蜜20斤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远志,先须去心,若不去心,服之令人闷。去心了,用熟甘草汤浸一宿,漉出,曝干用之。

大黄文献考证

大黄 中药里的大黄,原来不叫大黄,叫“黄根”。为什么后来叫成大黄了呢?有这么一段故事。 当年有个姓黄的郎中,他家祖传下来擅长采挖黄连、黄芪、黄精、黄芩、黄根这五味药草,到他这一辈还专门用五味黄药给人治病,所以大伙儿都管他叫“五黄先生”。 每到春三月时,五黄先生就进山采药。靠山有个小村,他每次进山采药时就借住在村里马骏家中,直到秋后才离去。马骏务农,全家只有夫妻二人和一个孩子。五黄先生与马家结下了深厚的交情。 有一年,五黄先生又来挖药,他走到靠山村发现马家的房屋没有了。乡亲们告诉他说: “马家遭难啦!去年冬天一场大火,房屋被烧得精光,他熄妇也被烧死。如今,只剩下光棍爷儿俩,跑到山上去住石洞啦。” 五黄先生十分难过,就到山洞找到马骏父子。马骏看见五黄先生,抱头痛哭。五黄先生说: “你现在一无所有,不如带上孩子跟着我挖药、卖药去吧。” 马骏很高兴,从此就跟着五黄先生学挖药。他们象风吹的杨花一样四处飘荡,不到半年工夫,马骏就学会了挖五黄药。但是,五黄先生却从不教他治病。一天,马骏说: “老哥,你怎么不教我治病呢?” 五黄先生笑道:“我看你这人性子太急,不适合当郎中。” 马骏有些不满,便暗暗注意五黄先生怎么给人治病,什么病该下什么药。日久天长,马骏多少也摸透了一些门道,就背着五黄先生也给人治起病来了。碰巧,还真让他治好了几个人,马骏十分高兴。 有一天,五黄先生不在跟前,有一个孕妇来找郎中。这妇人身体虚弱,骨瘦如柴。马骏问: “你怎么不舒服?” 妇女说:“泻肚子。” 本来止泻应用黄连,马骏却给她用了泻火的黄根。病人回去吃了两剂药,大泻不止,没过两天就死了。 病家哪里答应,一打听原来是马骏开的方子,就把他扭送进了县衙。县官审明经过,就断了马骏一个庸医害人的罪名。 这时,五黄先生赶来,跪在堂前,说: “老爷应该判我有罪。” 县官问:“你是什么人?怎么有罪?” “他是跟我学的医,我教的不清,罪在我身。” 马骏闻听,急忙说:“老爷,是我背着他干的事,跟他没关系。” 县官问明他俩的关系,感到这两个人如此重交情,很是敬佩;平日,他也听说过五黄先生的大名,所以,就尽力为马骏开脱。最后,县官罚他们送给死者家里一笔钱,就放他们两人出衙了。 马骏羞愧万分,对五黄先生说:“悔不该不听你的话,往后再也不敢自以为是了。” 五黄先生说:“学治病可不能性急呀。你看,错用了药就会出人命的。” 后来,马骏踏踏实实地埋头挖药,人也变得稳重多了,五黄先生这才教他行医。为了记住前面的教训,五黄先生从此便将五黄药中的黄根,改为“大黄”,免得后人再错用了这一味药。 【简介】大黄是多种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植物的合称,也是中药材的名称。在中国地区的文献里,“大黄”指的往往是马蹄大黄。在中国,大黄主要作药用,但在欧洲及中东,他们的大黄往往指另外几个作食用的大黄属品种,茎红色。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有砂粒感。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中药大黄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等功效。 【分类】 1.掌叶大黄又名:葵叶大黄、北大黄、天水大黄。 2.唐古特大黄唐古特大黄,又名:鸡爪大黄。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称为北大黄,产于甘肃青海等地。 3.药用大黄又名:南大黄。产于四川。 4.食用大黄

(医疗药品)生药学自测题一

生药学自测题(一) [A型题](最佳选择题)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每题1分,共40分。1.我国最早的一部具有国家药典性质的本草是 A.《新修本草》B《本草纲目》C.《图经本草》D.《开宝本草》 E.《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2.《本草纲目》记载药物的种数为 A.365种B.730种C.844种D.1744种E.1892种 3.属于单糖的是 A.蔗糖B.乳糖C.棉子糖D.水苏糖E果糖. 4.有利于生药化学成分研究及含同类成分生药的研究,应采用 A.药用部位分类法B.药理作用分类法C.自然系统分类法 D.化学成分分类法E.药名笔画顺序分类法 5.盐酸-镁粉还原反应主要用来检查 A.苦杏仁苷 B.皂苷 C.蒽苷 D.强心苷 E.黄酮苷 6.所含皂苷为甾体皂苷的生药是 A.人参 B.麦冬 C.甘草 D.远志 E.桔梗 7.强心苷苷元的不饱和内酯环多连接在 A.C10 B.C15 C.C17 D.C19 E.C18 8.目前尚未发现含有生物碱的是 A.苔藓植物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双子叶植物 E.单子叶植物 9.微量升华试验,可见黄色针状、羽毛状结晶,遇碱变红的是 A.大黄 B.黄连 C.黄柏 D.黄芪 E.姜黄

10.中药鉴定的依据是 A.《中国药典》B《中国药典》、《部颁药品标准》等 C.《中国药典》和有关专著D.《中国宪法》E.《中药志》 11.下列哪一项不符合中药鉴定的取样原则 A.药材总包件在100件以下的,取样5件B.100~1000件,按5%取样C.超过1000件的,按1%取样D.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 E.贵重药材,不论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样 12.皮类中药的采收一般选择 A.秋季B.冬季C.秋冬两季D.春末夏初E.四季均可 13.临床上一般应用制川乌,药典规定制川乌含酯型生物碱以乌头碱计不得超过A.0.05%B.0.10%C.0.15%D.0.20%E.0.25% 14.黄连断面在紫外光灯下的荧光颜色是 A.金黄色B.黄绿色C.红棕色D.黄棕色E.蓝紫色 15.主产于甘肃省的中药材是 A.三七B.地黄C.当归D.附子E.紫菀 16.皮类中药的显微构造一般可分 A.周皮、皮层B.周皮、皮层、韧皮部 C.周皮、皮层、维管束D.周皮、皮层、韧皮部、木质部 E.周皮、皮层、维管束、髓 17.下列中药材中主含生物碱的是 A.淫羊藿B.广藿香C.益母草D.青篙E.茵陈 18.以干燥成熟孢子入药的中药材是

黄芩本草考证

黄芩的本草考证 黄芩是我国常用的大宗药材,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性味苦,寒, 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 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功效。近年来黄芩的需求量逐年增加, 野生资源却日益枯竭。因此有必要进行本草考证, 弄清黄芩药用种类、道地产区及功能应用, 为更好的开发和利用黄芩提供基础资料。 1 名称考证 黄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历代本草对其名称及别名的记载较多。《神农本草经》曰:“黄芩味苦,平。……一名腐肠[1]。”《名医别录》记载:“黄芩一名空肠,一名内虚,一名黄文,一名经芩,一名妒妇[2]。”陶弘景谓:黄芩“圆者名子芩,破者名宿芩,其腹中皆烂,故名腐肠。”《本草纲目》记载:“宿芩乃旧根,多中空,外黄内黑,即所谓片芩,故又有腐肠、妒妇诸名。子芩乃新根,多内实,即今所谓条芩[3]。”《本草述钩元》有:“圆者名子芩,新根内实,其直者条芩。破者名宿芩,乃旧根。中空,外黄内黝,即今片芩[4]。此外,尚有印头《吴普本草》、苦督邮《纪事》、鼠尾芩等。《证类本草》引唐本注云:“州者大实亦好,名豚尾芩也。” [5]目前,黄芩的商品中除黄芩正名外,仍沿用子芩、条芩以及片芩、枯碎芩、尾芩等名称,前二者系指黄芩新根(子根);后三者指因加工所得黄芩碎片和根下部尾梢,其他名称则很少使用。 此外,在我国不同地区,黄芩的地方习用名有黄芩茶根、土金茶根、山茶根、小叶茶根(东北);香水水草(内蒙)[6];空心草(河北);黄金条(山东)等。 2 产地考证 历代本草对黄芩产地的记载比较广泛。《神农本草经》称其“生川谷。”《名医别录》记载:“黄芩生姊归(湖北姊归)川谷及冤句”(山东菏泽)。《本草经集注》载:“姊归属建平郡(湖北境内),今第一出彭城(江苏铜山),郁州(江苏灌云)亦有之,惟深者坚实者好。”《唐本草》载:“今出宜州(今湖北宜昌)、鄜州(今陕西鄜州)、泾州(今甘肃泾县)者佳,兖州(山东境内)大实而好。”《图经本草》及《证类本草》[8]《植物名实图考》称“黄芩生姊归山,滇南亦有。”[9]从历代本草对黄芩产地的记载看,湖北、山东、江苏、四川、陕西、甘肃、云南等省区均有黄芩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