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中的德育教育

语文课中的德育教育
语文课中的德育教育

语文课中的德育教育

教书和育人是分不开的。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把传授知识与德育统一起来,寓德育于学科的教学中,尤其是语文课。众所周知:教学过程的本质,不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确切地说更是社会培养和造就人才的过程。《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新课程标准在肯定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的学科的性质的同时,又着重强调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培养、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目的中又特别强调了“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这一功能。

唐代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显然,韩愈把传道放在教学的首位。霍尔巴特是资产阶级传统教育派的代表,他认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教育,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德育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这就说在教学中应该既教书又育人。这二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

语文教学除了知识传播因素,能力训练因素,智力培养因素以外,还必须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当然语文毕竟不同于其它学科,它的思想政治因素是通过对具体课文的讲授进行渗透的,也就是说要把德育因素寓于全教学过程,真正做到文以载道,道以显文,同时要注意克服两种倾向:一是忽视德育因素,过分强调知识能力等因素,把语文课作为单纯的文化课讲;一是过分强调德育,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所以真正教好语文,必须正确处理德育与语文知识之间的关系。

把德育有机地融合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尤其是我国的经济迅猛腾飞,物质生活逐步提高,中学生受到开放环境的刺激,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所以必须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学中发挥语文育人的功能,把学生培养成既有科学文化知识,又有高尚思想品德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才有效呢?首先,要从学科本身的特点出发。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学习文章的布局、谋篇、文章的语言,同时也要接受文章的思想。在教给学生学习用语言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教育。语文课的德育教育是它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外加的。这是语文学科的特点。

但在加强德育教育,绝不能冲淡语文知识传授这一基本任务,两者必须相结合。否则就会割断语文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内在联系,形成“两张皮”。

语文教材,内容极其丰富。有记叙革命领袖、英雄人物崇高品质的生动故事;有描绘祖国壮丽山河,抒发爱国爱民之情;有揭露旧社会的黑暗腐朽,歌颂新社会光明等。是我们引导学生认识社会、明了人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教材,真正做到文道统一。

其次,从语文入手,突出文中的道。根据每篇课文的具体特点,按照不同的体裁内容,“因文明道,因道悟文。”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教育,如《枣核》一文,通过对美籍华人索枣核,见枣核,说枣核,议枣核的分析及人物一系列的动作表现美籍华人眷恋故土的深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教说明文时,根据教材具体的说明内容和对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苏州园林》可引导学生热爱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文道统一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在语文教学中,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全部教学活动中去,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为21世纪培养的新学生首先应该是富有民族气节,遵纪守法,热爱自己祖国的爱国主义者。近几年来,中学生、大学生崇洋媚外,伟法乱纪屡见不鲜,这正说明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基础薄弱。因此,从小学开始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打好思想政基础是新世纪的需要,也是新世纪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凭借教材进行应该是主渠道。语文,渗透德育教育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政治思想教育,让学生从小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尊敬守法,做新世纪有用人才的教育。根据小学语学科的性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谈几点粗浅的见解: 一、明确内容的广泛性 教材中,德育教育的内容上多方面的,如《日月潭》、《黄山奇石》、《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等反映我们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幅员辽阔;《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是反映新世纪祖国崭新的社会新风尚;《英雄王二小》、《珍贵的教科书》等反映祖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时英勇反抗的民族精神。这一篇篇教材构成了一个个德育教育的整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从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通过祖国的山、水、物等一个个事例,逐步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的了解,深化对祖国人民的认识,以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 二、语文科的特殊性 语文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辨证统一。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潜移默化,要在渗透上下功夫,要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受到洗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就会受到爱国激情的感染,从中接受教育。 三、德育教育要注意阶段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分年段,因人而异。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突出德育教育的阶段性。认真做到德育教育要有阶段、有顺序。根据小学生知识差距,心理差异,年龄跨度,一般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 低年级通过入学教育中“升国旗”、看图学词学句中“北京天安门”等教材,让学生明白国旗代表我们国家,升旗时行注目礼,是对国家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 中年级,要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工作,激发他们的爱热情,如:通过。《美丽的小兴安岭》、《林海》等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美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高年级,除教材中的课文外,还要通过一些课外阅读、习作、时事政治等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四、德育教育要讲求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要挖掘教材德育教育内容的同时,又要延伸好教材内容,鼓励学生重在实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开展好课外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接受教育,从活动中树立优秀的思想。要对学生树立德育榜样,积极鼓励学生要向榜样学习,从小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行德育教育 在高中语文教学之中,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不但能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和提升阅读、欣赏、分析文本的水平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启发和辅导学生使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准确吸收祖国丰富的文学遗产,增强学生的审美理念,增加学生学习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增强精神文明的建设,对增强和改善学校的德育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准确的审美观 审美观是人们对美丑的基本观点。实行语文教学,必须启发和教育学生使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场、观点、方法,充分发掘我国悠久和丰富的文学资源,着力培养学生准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1、培养崇德重义的审美观。我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崇德重义,主张义重于利,反对见利忘义或唯利是图,和西方社会以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为本位的价值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实行语文教学,就是要摒弃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而培养学生崇德重义的审美观。像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那样,培养极其伟大、极其刚强的浩然之气。像荀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那样,教育学生广泛地学习,注重自身道德修养,随时检查对照,坚持真理,改正错误。如古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树立美好远大的理想,为祖国为人民建功立业,默默奉献。教育学生“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关心人民疾苦,真正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学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放纵享乐,不卑躬屈膝,坚持准确的志向。教育学生在“生”和“义”不能得兼的情况下,“舍生而取义者也”,大公无私,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国家命运,身系民族兴亡,不忘人民的冷暖安危,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刻,能够勇敢地义无反顾地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2、培养助人为乐的伦理观。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强调助人为乐的伦理观,而与西方社会以个人本位为人生准则的观点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实行甲语文教学,应像古人那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护人民,将尊敬父母爱护儿女的感情推广到别人身上。教育学生“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某永福也”,以培养大公无私,团结友爱,相互谅解,助人为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品格,彻底批判和摒弃以个人为本位的人生观、价值观。 3、培养整体和谐的自然观。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强调“天人合一”整体和谐,而不同于西方社会以人类为中心的自然观。实行中学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整齐性、统一性、和谐性的自然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切从整体着眼,从客观入手,注重和谐、平衡、统一。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对于培养民族凝聚力,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天人合一”指的是“天道”和“人道”的结合。“灭道”,撇开其迷信、神秘的外衣,当指自然界的变化法则;“人道”,指道德准则和治国原则。“天人合一”要求人们的各种活动必须适合自然规律,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即要改造白然,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在这里,我结合我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对此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如在教授《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先让学生充分体会志愿军战士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感动氛围的基础上,再启发引导学生: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以及该如何去做才是爱国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起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而学校教育首当其中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如在学习《向沙漠进军》一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想要战胜沙漠必须付出巨大代价。其次,启发学生,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我们人类人为造成的,再联系实际,谈谈近年来西北地区发生的“沙尘暴”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然后再启发学生为了我们人类以后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我们该如何做呢?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全社会共识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精神教育 现代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滋生着个性强、突出自我和娇纵任性等缺点,尤以自我为中心表现特别严重。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要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先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由于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发挥语文教学德育功能时,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渗透品德教育 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创作动机,或阐明某种观点,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说明某个道理,不过这些内容不是像画家和演员那样直接用形象表现出来的,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因此,我们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品德教育,必须在“有机渗透”.上下功夫,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从引导学生“读文”入手,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决不能在知识讲完以后,来一段“课后语”,另搞一套政治说教。换句话说,语文教学渗透德育,要做到水乳交融,而不是油水分离。如第九册《金色的鱼钩》,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老班长的话,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就皱着眉头硬咽了下去。教这段话时,我抓住“硬”字让学生理解,“硬咽”是什么意思?老班长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明白了,这里的“硬咽”是明明咽不下去,还要勉强往下咽,班长这样做是为了把鱼汤省下来给小战士吃,好让他们坚持走出草地。这样,在词和句的教学中,学生体会到了老班长为了战友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受到了舍己为人思想的教育。 二、准确地把握住教材的德育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能否进行成功的思想教育,首先取决于对教材德育因素把握的准确与否,这包括三个方面: 1.结合教材特点要准确。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思想教育的不同侧重点,教师应该从教材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某一方面的品质教育,切忌牵强附会,无限上纲。如有的课文介绍祖国的大好河山,笔者认为,就应借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有的课文赞颂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就教育学生继承、发扬革命传统;有的课文描写旧社会儿童的悲惨命运,就借此教育学生热爱新中国…… 2.把握教材德育内容要准确。教材是我们教学的凭借,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通过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准确地把握德育内容。如讲述《我爱故乡的杨梅》,如果只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表达的是作者对杨梅的热爱,就没有把握准确课文的德育内容;如果进而启发学生,作者描述故乡杨梅的可爱,实际是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这样,课文的德育内容就把握得比较准确了。 3.引导学生的认识要准确。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处于表面、简单的水平,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中准确地受到思想教育。例如学习《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文时,学生往往提出“董存瑞为什么不想其它办法炸碉堡,为什么用手托着,牺牲自己呢?”这时就需要加以指导,引导学生认识当时情况的紧急和董存瑞的献身精神,把学生从认识的偏差中拉回来,即可以在加深认识中受到教育。 三、让学生在情感参与中受到品德教育 语文教学的品德教育要以情动人,激发学生情感是影响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一种强大动力。因此,要求教师在讲课中要有良好的情感参与,讲解中或褒或贬、或抑或扬,充满激情,使人感悟,令人振奋,从而博得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在入情入境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如笔者在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时,用充满激情的语调总结全文:回顾这篇课文,作者离开自己的祖国,心情异常复杂。这包括对亲友送别的由衷感激,对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眷恋,对自己离国而去的深深自责,对祖国前途命运的热切希望。从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郑振铎先生的殷殷爱国志、拳拳爱国情。教师的激情,感染了学生,使他们对作者无比热爱祖国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受到了爱

浅议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doc

浅议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 摘要:小学生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新生代,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就必须承担起塑造学生人格的伟大使命。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更是担负着对小学生的理想教育和科学兴国教育,培养劳动为荣、尊师守纪、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和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道德的重大任务。 关键词:德育重要性问题途径 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更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要振兴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将道德修养教育从小学生抓起。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就必须承担起塑造学生人格的伟大使命。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更是担负着对小学生的理想教育和科学兴国教育,培养劳动为荣、尊师守纪、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和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道德的重大任务。怎样才能使学生在小学时代就建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是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笔者作为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师,结合工作实际,谈一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一、在小学阶段进行德育教育的意义 (一)德育扎根于中华传统文明中,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德育内容广泛、深厚,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通过研究世界各国的发展史,不难发现,不管是雅典文明,还是希腊文明,在历史的长河里,都已经死去。而只有中华传统文明,五千年来不曾中断,虽然朝代更迭,但是,中华文明的精华与核心不曾丢失,而是在

民族融合与冲突中愈发精致与悠久。因此,传承中华名族的优秀传统,吸其精华,弃其糟粕,让优秀的文化在人民中更好地传承下去,发扬中国的灵魂,是我国在小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不容教学家们忽视。因此,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传统的德育教学,必将有利于传统优秀文化的继续传承与发扬光大,培养出来的国家栋梁才能更适合新时期的需要。 (二)小学生阶段的德育教学事半功倍,至关重要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肩负着中华民族振兴和强大的重任,可以说,小学六年,作为人的发展的一个基础时期,其思想极为纯洁,犹如一张白纸,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启蒙教育,就好比在一张白纸上作最美的画作,操作起来更为得心应手。所以,在这一时期,通过教师的努力,引导这些懵懂无知的小学生建立起正确的道德意识、道德理解、道德判断及道德品质等是极其必须的。 (三)正确的道德观是立足社会的根本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21世纪,越来越重视的是各方面都优秀的综合型人才。学历已经不再是学生成功的重点,具有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观才是最重要的。学习的重点不再是掌握知识,更多的是应该要学会如何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什么是正确的道德观念,才能满足现代社会需要。只有建立了正确的道德观,才能真正地立足社会。 二、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自古至今,德育教育一直贯穿在对幼儿的基础教育过程中,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过去的德育教育已经不适应当前对学生的培养了。主要表现在: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教师的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就是启迪人类的智慧,传播人类文明。”“解惑”就是传授知识。“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书育人。怎样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一直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探讨的重大课题,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内容都不同,我们小学教师培养的对象就象一块未经琢磨的玉石,只能由教师进行加工,才能现出瑰丽的玉石,教育在此就是琢磨的过程,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的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极赋实效。现就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思想教育必须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 知识无阶级性,而教育则是有阶级性的,教育从来都是从属于一个阶级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培养讲文明、守纪律的一代新人。我们语文书中的课文《我们爱你啊,中国》、《郑成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等等各篇无不是思想教育极强的活的教材。它无不在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着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从我做起,从小做起,这样必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根基。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一定要把握儿童心理特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与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这是他们的弱点,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好表现,喜问、喜听,争强好胜,则是其优点。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主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 在语文教学中掌握儿童心理特征,激发兴趣十分重要,学生虽然年幼,可心灵十分纯洁,他们都希望表扬,表扬会使他们加自尊自荣。为此,我常用激励性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2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结合小学生心理发育的特点,可以从以下进行尝试: 一是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剖析来体会、渗透德育; 二是抓住重点句、段、篇的朗读训练来渗透德育; 三是在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中渗透德育; 四是德育教育要注意阶段性。还要捕捉最佳理论时机,准确把握德育渗透的“度”和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与学生思想品德的切合“度”,做到教师既是“经师”又是“人师”。用真情去激发学生真情,用教师的责任感促使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日益至臻完善。[关键词]小学语文渗透德育教育 霍姆林斯基说过:“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而小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和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在传承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积极承担起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才能达到“熏感染”而又“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 一、正确认识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 1、语文的人文性。文以载道,任何语言文字都蕴含着一定的思想,并与语言文字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以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标准为依据,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指导思想。小学语文教材具有极强的人文性,并且形式生动、具体、形象。语言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语言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受到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的教育,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受到现代社会环保精神、开放意识、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的教育,为培养和谐社会的一代新人打下基础,为孩子的幸福人生打下基础。 2、语文课文所蕴含思想道德素材的广泛性。维纳说:“一个天才的儿童,如果不能在精神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他就可以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而事实上他就是个失败者。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容,大到爱国、爱党、爱社会

语文人教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案例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为一个教师,只要把功课教好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教文育人,要利用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挖掘从文内涵和美学情趣,以美怡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文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成为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 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使学生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及一般的思想教育上,而应该根据不同的文章,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深入的细致的多方面多角度的思想品德教育。下面仅就《我爱这土地》一课谈谈语文课中如何适时渗透德育教育。 一、在审明课题、介绍时代背景中渗透 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我每授一课,必定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审题,使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轮廓印象。介绍时代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二者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教学《我爱这土地》时,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读题。问:作者深爱这土地,说明了什么?他为什么要深爱这土地?不用多说,学生肯定被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打动。接着时代背景的介绍,问:1937年至1945年在我们的国土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日本侵略者在我们的家园都干了些什么?从学生的神情上便能感受到他们对侵略者的

憎恨,学生的爱国情感进一步得到加深。 二、在观察图片,领悟图意中渗透 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日本侵略者在我国土地上的惨无人道的画面,其中有老人、小孩、妇女等。一张张画面向下翻滚,一声声感叹声油然而生。老师问:看到这些画面,你有何感受?(举手回答)顿时,学生纷纷站起,控诉着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憎恨之意尽显其颜,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 三、在朗读课文中渗透 一篇课文的朗读,往往能让听者感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情感的交融,思想的共鸣。《我爱这土地》是一首抒情诗,更是要读出感情。首先教师范读,接着学生自读,再请学生试读。问: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这首小诗?(悲痛中更有憎恨)那么,哪些地方要重读?哪些地方要低沉,要放慢速度?哪些地方要高昂,要愤怒?分析后,教师再范读,学生再试读,这次效果明显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感得以表达。 四、在分析讲解课文时渗透 “文以载道”,课文是思想内容的载体,两者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学中如能把二者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能使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境界。 《我爱这土地》这首小诗,全诗只有短短10句话,110个字,却句句流露出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字字控诉着侵略者灭绝人性的暴行。用多媒体出示几个问题,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然后中心发言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北重实验小学陈占萍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就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就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由此可见,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它贯穿在人类一切交际活动中,发挥着人类交际的各种重要功能。蒋仲仁先生认为,“语文科对品德培养负有更大的责任。语文就是中小学的主要学科,教学的时数最多,师生接触最多,教师从语文课对学生思想了解最多。更重要的,语文这个学科的性质规定了应负的品德培养的责任”。可见,德育也应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尽管我们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但就是有一点不容置疑: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 一、认真钻研教材,做好课前准备。 教师要想上好每一节课,课前就必须做好充分准备,认真钻研教材,抓住重点。小学语文课文大多选取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大公无私、心灵高尚,刚正不阿的;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率美的古今诗歌等。它们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语言,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美,从而激发她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高尚的道德熏陶。例如,《去年的树》一课,主要通过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共四次对话,分别展现了小鸟与大树的约定、与树根、与门

先生、与小姑娘询问并寻找树的不同场景。此课情深意浓,带着些许伤感色彩,赞美了高尚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在课前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寻找到课文教学的德育渗透点,引导学生进行场景表演,并在小鸟望着灯火内容时配上音乐,让学生自然地走进课文,深深地感悟到小鸟与树的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与此同时学生们也受到了感染,深深地懂得了友情的可贵,更加珍惜同学间的友情。 二、充分上好课堂,完成教学任务。 小学语文教材的德育意图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的方式。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结合传授语文知识与培养能力时加以渗透。 1、课堂导入,渗透德育。要上好一堂课,课堂导入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授《雅鲁藏布大峡谷》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瞧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录像,初步领略壮丽的景观,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观瞧后的感受,再问学生:您们想不想走进课文,有更深地了解?这样,学生在领略过壮丽景观后,又会带着好奇心走进课文来学习新知识。 2、抓住重点词句,渗透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可以抓住重点词句来渗透德育,例如,在教学《颐与园》一课时,我通过颐与园的全景图投影,并配上柔美的音乐,来牵动学生的情感,然后再揭题。我先指导学生一边听读,一边重点思考作者从几方面观瞧颐与园的美丽景色,并要求学生划出有关语句。随着课文的朗读在音乐的伴奏中进行,学生们的情感已完全融汇在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当她们对美丽的颐

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发表时间:2009-11-26T15:14:24.107Z 来源:《新学术论坛》2009年第11期供稿作者:朱彩珑定西市安定区薛川学校[导读] 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元素,应该成为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摘要]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元素,应该成为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载体,在语文教学中很好地落实德育教育工作,语文教学就将担负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艰巨任务,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自然和谐地落实德育教育,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着手:一、在备课中要注重德育教学目标的设计;二、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德育 教学方法;三、利用语文教学内容中细小的人文元素,进行德育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教育近几年,由于受社会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加之多年来应试教育"智育至上"的功利现实,使得如今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状况确实令人担忧,然而语文学科以它独有的特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元素,应该成为落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载体,如能在语文教学中很好地落实德育教育工作,语文教学就将担负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艰巨任务,同时也将大力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这一系统工程,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又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自然和谐地落实德育教育呢? 一、在备课中要注重德育教学目标的设计。 综观各类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设置,其中选取的每一篇文章几乎都是先前哲人,名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哲理性的启发,针对这一优势,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利用好这些特点,留意注重对教学内容中情感、态度、价值教学目标的设计,以求使德育教育在教学中得到全面落实。 首先,要将每一篇文章或每一节语文教学的德育目标确立清楚,在具体设计中,教师要针对教学的具体内容,确立恰当的、准确的德育目标,一篇文章要么学习他人的爱国主义情怀、高尚的道德情操,要么培养学生善于同困难做斗争的意识和精神,树立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在具体教学操作中,切忌确立多个德育目标,从而造成德育目标的设计没有重点,在具体教学中只是泛泛而谈、面面俱到,得不到很好的落实。 其次,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德育目标的达成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探讨、研究,自觉感知,从而达到较好落实德育目标的目的,切忌将德育目标强硬灌输,将一堂原本生机勃勃的语文课蜕变成政治教育课或思想教育课,导致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引起学生的不满、反感,这样一来不但影响了德育目标的落实,还将语文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再次,在教学中要将德育教育经常化。一般,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有一种错误倾向,即将一节课中的德育教育作为一节课的小结或总结,在课结束的时候只是做一简单的强调,或者是说教式的灌输。其实在语文教学中小到一个词语感情色彩的教学,大到一篇文章的主题教学,其中都渗透着德育教育的内容,我们不妨在教学中随时有意渗透,让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德育教育的滋润,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 二、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德育教学方法。 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德育教学情景的创设。首先是创设德育情境中的问题(疑问)要与所学的知识本身有关联,创设的德育情景要为教学服务,德育情景是完成教学目的的手段。其次,创设的德育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有一定的探究意义,让学生在探究学习情境下,经过趣味盎然的探究过程获得知识,提高了学习语文的能力,并获得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德育教学的目的。?如: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伟大作家、诗人不胜枚举,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资料,搜集与他们有关的素材,引导学生在小组或班级中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体会诗人、作家的伟大人格魅力,并激发他们向诗人、作家学习的志向。 在教学《羚羊木雕》一文中,我们可以针对“应不应该随意接受别人贵重的东西?”“应不应该将送别人的东西又要回来?”等具有争议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抛出去,以辩论的形式激活课堂教学,教师以评论员的身份从中启发、引导学生,利用“诚信”“和谐”等主题使学生形成合理一致的认识。从而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另一方面使诚信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等德育教育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三、利用语文教学内容中细小的人文元素,进行德育教育。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学习需要想象,也离不开想象。所谓想象,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对过去经验和已有记忆表象的加工改造,构成新意象或观念的心理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德育情景,可以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在德育情景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展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进行知识拓展。同时,根据德育情景,还要鼓励学生在情景的基础上进行推理,使自己从“已然”推出 “未然”,提高学生的德育认识能力。如:在口语交际教学中,针对如何文明礼貌用语、得体用语让学生展开讨论,必将很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用语习惯,树立他们健全的人格,甚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一个诸如表示关怀的动作描写的词语都是很好落实德育教育的支点,如果我们能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好地把握,它将是语文教学中落实德育教育的一个亮点。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能够体现,落实德育教育的支点,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能够注意探究,细心总结,德育教育将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很好的落实。但是在此需要提出的是我们不能把语文教学和德育教育画等号,尤其是中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提高各种语文能力的关键阶段,我们不能在教学中为了落实德育目标而把语文跟思想品德等同起来,去本而逐末,德育教育只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小部分,而不是全部。

语文课中的德育教育

语文课中的德育教育 教书和育人是分不开的。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把传授知识与德育统一起来,寓德育于学科的教学中,尤其是语文课。众所周知:教学过程的本质,不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确切地说更是社会培养和造就人才的过程。《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新课程标准在肯定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的学科的性质的同时,又着重强调语文学科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培养、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目的中又特别强调了“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这一功能。 唐代韩愈在《师说》中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显然,韩愈把传道放在教学的首位。霍尔巴特是资产阶级传统教育派的代表,他认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教育,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德育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这就说在教学中应该既教书又育人。这二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 语文教学除了知识传播因素,能力训练因素,智力培养因素以外,还必须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当然语文毕竟不同于其它学科,它的思想政治因素是通过对具体课文的讲授进行渗透的,也就是说要把德育因素寓于全教学过程,真正做到文以载道,道以显文,同时要注意克服两种倾向:一是忽视德育因素,过分强调知识能力等因素,把语文课作为单纯的文化课讲;一是过分强调德育,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所以真正教好语文,必须正确处理德育与语文知识之间的关系。

中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中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关系 发表时间:2009-01-04T14:31:22.607Z 来源:《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08年第11期供稿作者:贾润兰[导读] 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这段话明确指出了中学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教学目的。“文道统一”是指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 一,二者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根据语文课具有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完美统一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加强思想教育。(一)范文朗读感染法。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广泛,知识丰富,体裁多样。书中典雅的诗句,脍炙人口,使人赏心悦目;散文清闲,沁人心脾,使人心旷神怡,优美的小说中,扣人心弦,使人如痴如醉。教师以情感人的朗读能收到使学生艺术上受感染思想上受教育的效果。尤其对那些抒情色彩浓厚的散文和诗歌,不放弃用朗读教学感化学生的良机。如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都是一开始朗读时就用悲恸、敬仰的语调把学生引入一种思念、缅怀总理的意境。而当读到“周总理,我们的周总理,你在哪里,你在哪里?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时,教师的感情达到顶峰,此时学生动了情感,师生思想顿时产生共鸣。周总理高风亮节,鞠躬尽瘁的光辉形象鼓舞着学生,热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思想感情油然而生。 (二)课前导入法。课前导语,“无声导入”唤起情感,激起学习欲望。备课时,教师对一篇名作应精心设计导前和教学语言,缜密思考激起学生兴趣的每一个关键步骤,或渲染课堂气氛,或设置悬念,或引用诗文佳句,或激发想象,这些就能达到艺术感染和思想教育双重目的。在教《孔雀东南飞》文前,可以利用多媒体剪切一些《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电视中的部分镜头,营造一定氛围,让学生在这些镜头中体味主人公之间那种真挚的感情,通过两对主人公的相同的感情以历,给学生造成悬念,创设意境,更主要给学生打下深刻的烙印。激发学生急于探索和挖掘造成这种婚姻悲剧的社会根源。(三)借物喻人点晴法。教材中有一些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文章。如《荔枝蜜》《松树的风格》《白扬礼赞》《爱莲说》等散文,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范文。如讲《荔枝蜜》,笔者是这样处理“文道统一”关系的,文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作者对蜜蜂感情的变化,另一条是借物喻人,引导学生领会小蜜蜂是勤劳、勇敢、奉献的劳动人民的化身,劳动人民是美的生活的创造者,激发了学生热爱劳动人民学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再如周敦颐的《爱莲说》,有两名描写荷花的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笔者重点引导学生荷花身陷污泥一尘不染的高尚情操,教育学生做一个正直廉洁的人,教此类文章“借物”是画龙,是手段;“喻人”是点睛,是目的。通过喻人歌颂先人物的气质,情操和心灵,以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四)典型形象激励法。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占主要地位。”电影、戏剧是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导演要通过完美的艺术形象对观众进行真善美的教育,学生语文教材中鲜明的典型人物形象令人目不暇接,在讲读课中,通过对典型化合物形象的分析,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有效途径。如《藤野先生》一文中的藤野先生,他那的严谨的治学态度,激励学生如何对待学习。《生命的支柱》中患高位截瘫的张海迪,以顽强的毅力向命运挑战,以乐观主义精神对待生活和人生,这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幸福观教育的好典型。中外闻名遐迩的鲁迅一直是学生崇拜的偶像,教者紧紧抓住鲁迅弃医从文这一段感人至深的经历,注意把鲁迅弃医从文思想的转变和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结合起来。有位学生在《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一文中写道:“鲁迅学医是为科学救国,为了让中国大众不再被人称为”东亚病夫,学文是为了拯救民众的灵魂,拯救愚昧落后的中华民族,我们要向鲁迅学习,在今后选择职业问题上,一定以人民利益为重,以民族利益为重。”可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典型形象教育是深刻的。(五)求异思维辩证法。在作文教学中,通过对学生实行求异思维训练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如写《昙花》可以写《不学昙花一时现》,也可以写《昙花赞》;谈志向,可以写《志者事竟成》也可写《有志者事未必成》;谈学习方法,可以写《学海无涯苦作舟》也可以写《学海无涯巧作舟》;谈思想影响,可以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可以写《近墨者未必黑》。这样立意,打破了几千年人们传统的思维定式和习惯认识,提高了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认识问题的能力。有位学生在《“班门弄斧”有何不对》一文这样写道:“ ……千百年来,人们奉行“班门”切莫“弄斧”的信条,因此它成了禁锢人们思维创新的桎梏它扼杀了多少闪光思想,它使许多本来可以成为杰出人才流为平庸之辈。“班门”真的不能“弄斧”吗?非也,我认为,“班门”本是“弄斧”地,“弄斧”必须到“班门”。“班门”前辈们,应该开放“班门”,广纳有志者,指点“弄斧”人。通过以上的思维训练,学生视野开阔了,智力发展了,全面的、辩证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六)剔除糟粕,吸其精华筛选法。在文言文教学中,注意批判地吸纳古代文化遗产。因为古代流传下来的文章,都带有该时代的阶级烙印,作者难免有历史局限性,因此要做到去精取精批判吸收。讲古文,如果不分优劣一味地采取“拿来主义”并完全“占有”,忘记了“挑选”,其后果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反而有可能使学生不知不觉感染上各种不健康的或剥削阶级思想毒素。所以在古文教学中,不仅要抓实词、虚词、句式等基础知识,而且引导学生批判其思想精华,对一些健康的有积极教育意义的思想观点,拿来古为今用。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有口皆碑名言警句,要求学生牢记并领会其深刻含义,而对一些有消极音效的内容,如苏轼在《赤壁怀古》的“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叹,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超脱世俗的清高思想,都要注意批判吸收。以上是对寓德教育于语文教学问题的初步探索,从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教师通过语文课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不能靠空洞的政治说教,它要靠语文本身的艺术特点感染学生,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这种思想教育是长期的,广大青少年就是在接受这种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过程中,不断陶冶道德情操,逐步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基于此,每位教师必须自觉地把“文道统一”贯穿于语文教学全过程,自觉地利用语文这个工具完成教书育人的伟大工程。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完整版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 渗透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台湾的着名教育家忠信学校的创始人高震东先生曾经说过:“没有德育,智育就是犯罪的帮凶;没有德育,体育就是暴力的前卫;没有德育,美育就是腐化的催化剂;没有德育,劳育就是社会动乱的根源。““有才,别人才会需要你,有德,别人才会喜欢你。……”——《忠信教育法及其评要》丁广举由此可见,教书育人首先是教给学生作一个什么样的人。 中学德育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居首要地位。而单纯的说教又使学生难于接受,我认为:教书、育人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学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二者之间应是密不可分、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深刻的体会到,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语言文字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文章则是作者思想的载体。古人写文章、评文章讲究“文以载道”,要求文道统一,说明中国历史上语文教育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语文,德育像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了学科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好处。也经常利用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德育渗透是一种隐性的德育灌输,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利用语文课堂进行德育渗透,须以课文为主要工具。课本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依据。但现状却往往是老师一篇篇课文地详细分析,语重心长、苦口婆心,学生却左耳进右耳出,没有收到德育的实效。其重要原因是老师未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心,未能将课本与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未能做到真正的“渗透”。一旦感觉的神经,把一股激动之情渗透到心灵时,我们便会获得主要的启示。只有那些为学生的感觉和情感所肯定和接受了的东西,才能成为他们在理性上肯定和接受的东西。要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全身心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让学生体验到课文中描述的生活、思想、情感,从而对这一切产生爱憎的感情。 爱国主义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话题,学生听起来离自己也比较遥远。初中语文教材有一篇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讲的就是法国人民爱祖国的故事。课文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法国的部分学校被迫改学德语为背景。课文是以一个不爱学习的学生小弗朗士的口吻叙写的,其中两处关于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 第一处是当小弗朗士得知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心理描写,我在课堂上作了有感情朗读:"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难道

(完整版)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个口号的提出,让我们意识到德育工作的普遍性,在语文教学中要不断渗透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巧用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道德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关键词】德育教育语文教学文道统一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如何加强职业学校各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当前课改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为培养合格的一代新人,我国在《教育法》、《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上体现了德育的内容,在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要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美、山河壮丽、人民勤劳智慧;了解和热爱革命领袖及中国共产党……其它学科包括数学、英语、政治、历史等教学大纲中也都明确提出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和任务。 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即“文道统一”,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可以结合语文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学习祖国五千来的优秀文化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语文课本中有相当数量的文学作品,塑造了许多“真善美”的典型,教师应利用这些有利的条件,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受到“美”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明确任务,德、智并重。德育是基础,是前提,单纯重视智育,就会忽略课文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使高中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得不到正常发展,最终导致语文能力的降低。所以,我们不能置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于不顾,单纯强调智育,应智育德育并重,真正提高学生素质。 2.感知诵读,深入人物。通过诵读,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融入其中。如讲读《荷花淀》时,教师先范读,使学生了解文章大意,再点明写作背景,指导学生朗读重点段落,揣摩主人公水生嫂、水生的心情,进而感受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课下让学生搜集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作品进一步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侵略,感受中华民族的力量,还可以编写剧本,深入理解人物心理,把握作者意图。再如学习古文《登泰山记》时,配以泰山的一些图画,师生共同反复朗读,并熟读成诵。许多学生被泰山的壮美景致所吸引,为其磅礴气势所折服,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3.复述讲解,以情动人。在朗读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即在原文基础上适当整理加工,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学生喜欢这种方法,争相发言,大部分同学在复述过程中提高了说的能力。如讲《祭十二郎文》这篇古文时,在放过一遍录音,全体同学自读一遍后,我找了几名同学复述文中讲述内容。学生复述语言十分生动,抓住了故事的要点,有的同学在听的过程中被韩愈的深深思念打动了,眼中含满了泪水。这样在复述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亲情的温暖,使他们想到了自己的亲人,想到了亲人对自己的期望,使整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事例论证,以事明理。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比重加大,要求学生学习古文的同时联系实际,进行社会调查,探究道理。讲学《劝学》时,文中作者用自己蚯蚓与蟹相对比说明学习要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