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立初期

明朝建立初期
明朝建立初期

明朝建立初期,国力强盛。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经济上,由于明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促使经济迅速恢复发展起来,商品经济空前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开始出现。在这个基础上,明朝进入我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活跃时期,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交往。同时,边疆各族进一步得到发展。这是我们前几节课学习过的内容。但是,在明初发展的同时,由于封建制度在中国社会已渐趋衰落。所以在明朝后期出现了封建统治的危机。当时,在辽东有新崛起的满洲建立的清朝的威胁。在明朝封建统治内部,出现了政治和经济危机。这些危机导致了什么?明末农民起义同以往的一些农民起义有何不同?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公元一六四四年三月十九日,崇祯皇帝吊死煤山,史家以此作为明亡的标志。其实,明朝此时尚有大量的正规军存在,而满清的铁骑则不过区区数万人,明朝的军队在数量上无疑占有着绝对的优势,而且满清入关伊始也并没有“入主”之想,他们只不过想要劫掠一番,衣锦还乡而已。

一、明末农民大起义

明朝后期政治腐败是导致农民战争的重要原因,而统治者对农民残酷的经济压迫是导致农民战争的另一原因。明朝后期,土地集中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太湖流域有9/10的农民失去了土地。政府还不断加派田赋,增加苛捐杂税。农民失去了生活的基本保障,又逢天灾,到处闹饥荒,很多地区草根、树皮都被吃光了,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

(设课堂讨论一:结合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归纳总结历次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历次农民起义,具体原因各异,但主要原因就是两点,一是统治阶级政治上的腐败和暴政;二是对农民残酷的经济剥削,主要形式是兼并土地和繁重的赋税徭役。使学生明确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是历代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1628年,农民起义首先在陕北爆发,很多地区的农民纷纷响应,涌现出了李自成、张献忠等几十支起义军,号称“十三家七十二营”。后来,他们齐聚荥阳,联合行动,打破明军进剿。又千里东进,破凤阳,焚皇陵,给明政权以极大的打击。后来高迎祥牺牲,李自成等人坚持战斗。

河南是当时各种矛盾十分尖锐的地区。1640年,李自成接受谋士的建议,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均田”就是平分土地,“免粮”就是不交田赋。起义军还处死了贪暴的福王朱常洵,把他的粮食、财物分给饥民。广大人民拥护农民军,城乡流传着“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民谣。

(设课堂讨论二:“均田免粮”的口号有什么作用?这个口号能否实现?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均田免粮”反映了广大农民要求得到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愿望,因此起到了发动广大农民支持拥护起义军的作用。但这一口号在没有新的阶级、新的生产关系产生的封建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

1643年,李自成占领西安,第二年初,建立政权,国号大顺。这年2月,李自成率百万大军,东渡黄河,攻太原、陷大同,占宣化,破居庸,兵临北京城下。进军途中,起义军颁布了“三年不征,一民不杀”,“平买平卖”的政策,得到人民的支持。

二、清军入关和农民军失败

明王朝灭亡后,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率大军南下,明朝最后一支劲旅驻扎在山海关,在吴三桂率领下投降了清朝。李自成亲率20多万大军直杀山海关,在山海关下与吴三桂军展开了大战。当时战况惨烈,又逢狂风大作,飞砂走石,吴军眼见不支,突然以逸待劳的清军杀到,苦战两天的农民军被清军冲乱了阵势,被迫退兵,清军尾随入关,杀奔北京。

李自成退回北京后,急急登位称帝,然后退出北京转战陕西、四川、湖北。清军一路尾随,伙同明降军和地主武装剿杀农民军。1645年李自成带少数随从在湖北九宫山查看地势,突遭地主武装袭击,壮烈牺牲,时年39岁。李自成率领农民推翻明王朝,后人永远纪念他的历史功绩。

三、南明和人民的抗清斗争

(这一部分为阅读内容。教师指导阅读时,应说明两点:第一,清军入关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清军南下时,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杀戮累累,人民的反抗斗争是必然的、正义的。第二,史可法是南明抗清的英雄,他头可断,志不可屈的精神,值得后人颂扬和学习。)

吴三桂与陈圆圆

陈圆圆是明末清初传奇式人物。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率山海关守军投靠清军,帮助了清王朝的建立。

吴三桂的“红颜”即为爱妾陈圆圆,因为她被李自成(或说刘宗敏)掠走之后,吴三桂一怒之下引清兵入关,中国的历史由此改变。陈圆圆成为改朝换代的关键人物。

传说中国清朝入关初期宫廷里发生的太后下嫁、顺治出家和雍正窜改朱批夺取皇位的3件事。由于史料不足,史学界长期聚讼未决,诸说并存,因此,多年来被称为疑案。

太后下嫁,指顺治朝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下嫁给摄政王多尔衮。博尔济吉特氏史称孝庄文皇后,系清太宗皇太极妃。她一生扶立两代幼主(子顺治帝,孙康熙帝),影响朝政数十年。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太宗时封和硕睿亲王。福临以冲龄即位后,多尔衮以摄政王辅政。太后下嫁多尔衮之说,清初即已流传,清末排满时重又复炽。20世纪30年代,明清史大师孟森著《太后下嫁考实》,力辨其无。但近代学者亦有持太后下嫁确是事实之说,迄今难以定论。

顺治出家,指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顺治帝福临宠爱的皇贵妃董鄂氏病逝,他十分悲痛,辍朝5日,并将她追封为皇后。传说半年之后,福临勘破红尘,于次年正月遁入五台山,削发为僧。民间流传此说甚广。民国初年,孟森撰写的《世祖出家事实考》一文考证详尽,认为福临死于痘疹,并没有出家。但对其中一些关节没有作出解释,因此仍是悬案。雍正帝胤禛是否窜改朱批夺取帝位,从其嗣位时起民间就有种种传说。一说康熙帝临死前曾手书遗诏“皇位传十四子”,而胤禛在隆科多的帮助下,把“十”字改为“于”字,变成“皇位传于四子”,皇

四子胤禛即登皇帝位;一说康熙帝临死前并没有立遗诏,而是隆科多耍了手腕,将康熙帝死前宣召十四子(胤禵)改成宣召四子;还有说康熙帝本来就以四子胤禛为帝位继承人,众说纷纭,并由民间传说引申到学术领域,作为一个史学课题进行研讨。孟森撰写《清世宗入承大统考实》一文,认为胤禛矫诏夺位实属事实;但不少学者持胤禛是合法嗣位之说。

清初三大疑案

传说中国清朝入关初期宫廷里发生的太后下嫁、顺治出家和雍正窜改朱批夺取皇位的3件事。由于史料不足,史学界长期聚讼未决,诸说并存,因此,多年来被称为疑案。

太后下嫁,指顺治朝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下嫁给摄政王多尔衮。博尔济吉特氏史称孝庄文皇后,系清太宗皇太极妃。她一生扶立两代幼主(子顺治帝,孙康熙帝),影响朝政数十年。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太宗时封和硕睿亲王。福临以冲龄即位后,多尔衮以摄政王辅政。太后下嫁多尔衮之说,清初即已流传,清末排满时重又复炽。20世纪30年代,明清史大师孟森著《太后下嫁考实》,力辨其无。但近代学者亦有持太后下嫁确是事实之说,迄今难以定论。

顺治出家,指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顺治帝福临宠爱的皇贵妃董鄂氏病逝,他十分悲痛,辍朝5日,并将她追封为皇后。传说半年之后,福临勘破红尘,于次年正月遁入五台山,削发为僧。民间流传此说甚广。民国初年,孟森撰写的《世祖出家事实考》一文考证详尽,认为福临死于痘疹,并没有出家。但对其中一些关节没有作出解释,因此仍是悬案。雍正帝胤禛是否窜改朱批夺取帝位,从其嗣位时起民间就有种种传说。一说康熙帝临死前曾手书遗诏“皇位传十四子”,而胤禛在隆科多的帮助下,把“十”字改为“于”字,变成“皇位传于四子”,皇四子胤禛即登皇帝位;一说康熙帝临死前并没有立遗诏,而是隆科多耍了手腕,将康熙帝死前宣召十四子(胤禵)改成宣召四子;还有说康熙帝本来就以四子胤禛为帝位继承人,众说纷纭,并由民间传说引申到学术领域,作为一个史学课题进行研讨。孟森撰写《清世宗入承大统考实》一文,认为胤禛矫诏夺位实属事实;但不少学者持胤禛是合法嗣位之

(一)“太后下嫁”说的由来及其论争

所谓“太后下嫁”是指孝庄太后下嫁其小叔睿亲王多尔衮。此事在《清朝野史大观》、《清史演义》及《清宫轶闻》中多有记载,且绘声绘色,十分逼真。但这些文人骚客的描写,与信史相证,常破绽百出,虽不足为据,然也并非全是空穴来风。

(二)“顺治出家”事出有因,查无实据

关于“顺治出家”之说,作为清初一大历史疑案,自清初以来,就成为人们街谈巷议、耳熟能详的传说。

(三)雍正究係“矫诏篡立”还是“合法继位”?仍需进一步研究考实

在清初三大历史疑案中,关于雍正继位问题最为复杂。他究竟是“矫诏篡立”,抑或是“合法继位”?从清代当时直到目前,一直是中外学术界感到困惑,经多方研究考证,仍未取得令人信服结论的棘手问题。

《明朝的统治》优教教案

《明朝的统治》优教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明朝建立的基本史实; 2.掌握朱元璋和明成祖强化皇权的措施及作用;概括明朝强化皇权的特点;3.掌握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及评价明朝的科举制度; 4.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情况; 5.认识到明朝强化皇权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 三、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灭亡元朝,逐步统一全国。为巩固统治,他推行一系列强化皇权的措施。朱元璋采取了哪些专制集权的措施?与前代相比,明朝的官僚机构和科举考试有什么变化?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优教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明朝的建立 教师结合优教课件展示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结合明朝版图,总结归纳。 学习与探究:明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朱元璋强化皇权——中央改革官制 教师结合优教课件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分析史料,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学习与探究:据材料一,指出明太祖对丞相作用的看法。为此,他是怎样做的?材料二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学习与探究:从材料二中可看出,元朝的行省制度有何弊端?为改变这一弊端,明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明朝官制改革的影响。 朱元璋强化皇权——监视臣民 教师结合优教课件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分析史料,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材料三一次,大臣宋濂在家中请客,第二天,朱元璋问他:“喝酒了吗?请了哪些客人?”宋濂一一如实回答。朱元璋笑着说:“全对,你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幅画,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 学习与探究:朱元璋为什么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明朝类似的机构还有什么? 朱元璋强化皇权——八股取士 教师结合优教课件展示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读图分析史料,培养论从史出读图分析的能力。 材料四 学习与探究:读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八股取士对教育、选官等方面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经济的发展——农业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 知识点汇总及同步课时作业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知识点1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政治腐败:明朝中后期,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社会动荡: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知识点2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3.原因 ( 1 )主要原因: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 2 )直接原因: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 4.过程 ( 1 )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 2 )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 3 )起义军英勇作战,纵横于河南、湖广等10余省。 ( 4 )1643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5.结果:1644 年4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城,明朝末帝崇祯自缢。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知识点3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6.满洲兴起 ( 1 )后金建立: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2 )清朝建立: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7.清兵入关 ( 1 )清兵入关:明朝灭亡后,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 ( 2 )李自成战败: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明朝的皇帝,有的纵情享乐,把政事交给宦官处理;有的酷爱木工……其中有一位皇帝,他20年不上朝,致使不少机构瘫痪,政事乏力,国势日衰。他是( C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明神宗 D.明熹宗 2.明朝中后期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B ) A.贫苦农民纷纷起义 B.朝政的混乱 C.土地兼并 D.外戚干政

明朝的统治

《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 一、课标内容 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二、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理性思维比较弱,但是好奇心比较强,因此,对于本课皇权加强的特点和影响、八股取士的危害,教师要深入浅出的讲解,并让学生小组探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学习四方面内容: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这四部分内容之间关系密切。明朝的建立是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基础。朱元璋强化皇权为的是巩固明朝的统治;科举考试的变化进一步促进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从而巩固了明朝的封建统治;明朝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为明朝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 社会环境 四、学习目标

五、目标1: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的具体措施和经济发展的表现; 目标2:列举明朝全面改革官制的具体措施,概括明朝皇权 加强的特点及影响,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重难点) 目标3:对比唐朝科举制与明朝科举制的异同点,总结八股 取士的负面影响。(重难点) 目标4:列举明朝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了解明朝经济发展 的状况。 五、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播放视频:明朝第一大案胡惟庸 视频中提到的胡惟庸是谁,朱元璋为什么废除宰相制度,这节课,让我们走入明朝,走进朱元璋,看看他是如何治理明朝的?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识记】结合电子教材或者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的具体措施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结合授课端——课前预习——《明朝的统治》导学任务单,任务一,《明朝的统治》自学检测,答案解析,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 师:在进行这节课的问题探究之前,我们先认识一下朱元璋。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称明太祖,卓越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他在1368年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建立明朝之后,采取什么措施巩固王朝呢? (2)合作探究 出示任务:任务二 【合作探究】 1.阅读教材,归纳概括朱元璋为强化皇权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关于朱元璋的历史故事

关于朱元璋的历史故事 朱元璋为何能一统天下? 元朝之后,就是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朝,元朝是朱元璋推翻的,似乎元朝军队也主要是 朱元璋灭掉的。然而,在元末的各路起义军里,朱元璋所部是消灭元朝军队最少的一支。 那么,灭元军最少的朱元璋为何能最终一统天下?朱元璋是如何以较小的代价登上开国皇 帝宝座的? 在那个群雄并起的年代,有枪便是草头王。话说到了1356年,各路起义军都抢到了 一定的地盘:刘福通拥韩林儿为帝,拥有安徽、江苏、河南、山东等大片领土,并不断向 北方和西北进攻。徐寿辉称帝于武昌,拥有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张士诚称王于苏州, 拥有江苏、浙江等地。明玉珍则杀入四川、云南,也欲称帝。这四支队伍是消灭黄河以南 元朝势力的主力军,他们已控制了黄河以南绝大部分地区。 此时的朱元璋占据安徽中部的滁县、和州一小块地方,他手中只有两三万兵马,这还 是继承其岳父郭子兴的遗产。他力量虽弱,但慧眼独具。他发现南方当时还有一块地盘在 元朝手里:那就是张士诚和徐寿辉势力中间的江苏中西部直到浙江中西部的一长溜地方。 这里人口众多,物产丰富,而且其中还有一个虎踞龙盘的历史名城建康南京。于是朱元璋 立即发兵,由采石矶偷渡长江。攻下南京后,又继续向南进攻。用四年时间,一直打到浙 江的金华、衢州。 此后朱元璋在南方就一直和其他汉人武装打,再也没有打过蒙古人。元朝在黄河以南 的军队大部分被灭于其他起义军之手,朱元璋所部消灭元朝军队最少。这期间,刘福通领 导的红巾军大举北伐,分四路向元朝进攻。他自己在中路,打下了河南全部,并迁都于开封。北路沿山西一直打到元朝的大都。东路打下了山东。西路一直打到陕西凤翔。一时间,红巾军号称百万,几乎掀翻元朝。 本来,按照刘福通的力量,完全有可能彻底推翻元朝。但刘福通的战略出现大的失误,他没有集中兵力猛攻北京,却是兵分四路,四面出击。结果是分散了自己的力量,让元军 得以各个击破。再者,元朝出了一个奇人察罕贴木尔。此人出身布衣,却精通军事。在短 短十年间,他依靠自己建立起来的军事力量,在北方全力对抗红巾军,创造了几乎百战百 胜的奇迹,并终于打败了百万红巾军,维持了元朝摇摇欲坠的半壁江山。 红巾军溃败后,朱元璋在安徽的领地,直接处于察罕帖木尔的威胁之下。如果察罕帖 木尔挥师南下,首当其冲的就是朱元璋。以朱元璋当时的实力和南方四分五裂的局面,是 绝对无法与之相抗的。 天助朱元璋。正在这时,元军内部开始冲突。贵族出身的元朝悍将博罗帖木尔,嫉妒 察罕帖木尔这样布衣出身的人实力和地位都将超过自己,竟然提兵向察罕帖木尔的军队进攻。察罕帖木尔也不甘示弱,于是双方军队在山西、河北不断发生摩擦。蒙古人没完没了

明朝的建立和专制统治的加强

第六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1、起讫时间: 2、阶段特征:① A、明朝: B、清朝: ② 3、世界历史:进入新时期——表现: ① ② ③ 4、中国历史:未能与时俱进,从以后逐渐落伍——原因: A、 B、 第一节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 本节学习重点: 1、明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和都城; 2、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特点及其表现(特别是废除丞相和三司的名称、职权); 3、《大明律》的特点和作用; 4、明朝的主要特务机构及其影响; 5、八股取士的目的、命题范围和文体; 6、靖难之役发生的原因及其发动者; 7、迁都北京的时间、人物。 一、明朝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建立:①时间:②建立者: ③年号:④都城: 2、君主专制的加强——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 ①中央——政治上:A、 B、 ②中央——军事上:A、 B、 五军都督府: 兵部: 战时: ③地方——实行三司:内容:A、 B、 C、 相互关系:

二、《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 1、《大明律》:①制定者: ②内 容:A 、 B 、 ③实 质: 2、设立特务机构:①目 的: ②设立者: ③机构:锦衣卫:A 、 B 、 东厂、西厂:由 统领, 直接控制。 三、八股取士 1、目的: 2、特点:①命题范围: ②答题要求: ③文 体: 3、影响: 四、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 1、靖难之役:①背 景:A 、明太祖: B 、建文帝: ②时 间: ③发动者: ④结 果:A 、 下落不明, 登位 B 、1403年改元 ,改 为 2、迁都北京:①时间: ②人物: 基础网络 (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②设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管监察司法和军政。 年,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南下。1402年攻破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 1402年,明成祖朱棣即位。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 三司互相牵制 大权统归中央

人教部编版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练习题(含答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1.如果你是明初的一个地方官员,有事到都城参见明太祖,应去() A.南京 B.北平 C.西安 D.洛阳 2.明太祖独揽大权以后,每天要处理很多公务,忙得不可开交。这是因为他() A.废除了丞相制度 B.废除了行中书省 C.废除了“三司” D.废除了锦衣卫 3.明太祖设立的监视官民的特务机构是() A.市舶司 B.锦衣卫 C.东厂 D.三司 4.被明朝万历皇帝钦笔御批“第一甲第一名”的状元赵秉忠的长达2460字的殿试卷子,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份状元卷。这份状元卷的内容以哪本书为标准() A.《齐民要术》 B.《孙子兵法》 C.《资治通鉴》 D.《四书集注》 5.下列关于明朝八股取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B.采用八股文的形式写作 C.考生可针对时弊谈古论今 D.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6.如果你生活在明朝,下列作物中,你能吃到的是() ①玉米②甘薯③占城稻④马铃薯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内容可以入选的有() ①废行省,设“三司”②设立锦衣卫③八股取士④实行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8.《稗史汇编》记载:“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这反映了明朝时() A.京官和妻子的感情很好 B.京官很悲观 C.京官度日如年 D.君权空前加强,对百官的震慑极大 9.“聪明才智人士为了从这一条窄窄缝隙进入政府,不得不把全部生命消磨在九本儒书之中,再也没有精力谋革命了。”材料主要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实行有利于()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扩大统治基础 C.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D.稳定社会秩序 10.“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摆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反映了() A.魏晋以来高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明朝建立初期

明朝建立初期,国力强盛。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经济上,由于明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促使经济迅速恢复发展起来,商品经济空前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开始出现。在这个基础上,明朝进入我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活跃时期,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交往。同时,边疆各族进一步得到发展。这是我们前几节课学习过的内容。但是,在明初发展的同时,由于封建制度在中国社会已渐趋衰落。所以在明朝后期出现了封建统治的危机。当时,在辽东有新崛起的满洲建立的清朝的威胁。在明朝封建统治内部,出现了政治和经济危机。这些危机导致了什么?明末农民起义同以往的一些农民起义有何不同?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公元一六四四年三月十九日,崇祯皇帝吊死煤山,史家以此作为明亡的标志。其实,明朝此时尚有大量的正规军存在,而满清的铁骑则不过区区数万人,明朝的军队在数量上无疑占有着绝对的优势,而且满清入关伊始也并没有“入主”之想,他们只不过想要劫掠一番,衣锦还乡而已。 一、明末农民大起义 明朝后期政治腐败是导致农民战争的重要原因,而统治者对农民残酷的经济压迫是导致农民战争的另一原因。明朝后期,土地集中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太湖流域有9/10的农民失去了土地。政府还不断加派田赋,增加苛捐杂税。农民失去了生活的基本保障,又逢天灾,到处闹饥荒,很多地区草根、树皮都被吃光了,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 (设课堂讨论一:结合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归纳总结历次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历次农民起义,具体原因各异,但主要原因就是两点,一是统治阶级政治上的腐败和暴政;二是对农民残酷的经济剥削,主要形式是兼并土地和繁重的赋税徭役。使学生明确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是历代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1628年,农民起义首先在陕北爆发,很多地区的农民纷纷响应,涌现出了李自成、张献忠等几十支起义军,号称“十三家七十二营”。后来,他们齐聚荥阳,联合行动,打破明军进剿。又千里东进,破凤阳,焚皇陵,给明政权以极大的打击。后来高迎祥牺牲,李自成等人坚持战斗。 河南是当时各种矛盾十分尖锐的地区。1640年,李自成接受谋士的建议,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均田”就是平分土地,“免粮”就是不交田赋。起义军还处死了贪暴的福王朱常洵,把他的粮食、财物分给饥民。广大人民拥护农民军,城乡流传着“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民谣。 (设课堂讨论二:“均田免粮”的口号有什么作用?这个口号能否实现?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均田免粮”反映了广大农民要求得到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愿望,因此起到了发动广大农民支持拥护起义军的作用。但这一口号在没有新的阶级、新的生产关系产生的封建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 1643年,李自成占领西安,第二年初,建立政权,国号大顺。这年2月,李自成率百万大军,东渡黄河,攻太原、陷大同,占宣化,破居庸,兵临北京城下。进军途中,起义军颁布了“三年不征,一民不杀”,“平买平卖”的政策,得到人民的支持。

第14课《明朝的统治》习题 2(含答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1.元朝末年,政治腐败。1351年,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领导的队伍逐步壮大,消灭东南各地群雄后向北进军。2.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朝。随后攻占元,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3.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书省,设立“”。在中央,废除了和,提升职权,还分散兵权。 4.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还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这两个机构合称“”,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知识点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5.明朝提倡。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6.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个部分组成,称为。 知识点四经济的发展 7.明代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甘薯、、花生和等。 8.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随堂巩固案 1.(荆州市中考)明朝的开国皇帝是() A.朱元璋B.朱棣 C.朱允文D.朱标 2.(2015年福州市)我国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废除于()A.秦朝B.汉朝 C.唐朝D.明朝 3.我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到明朝时发生了巨大变化。明朝科举考试最突出的特点是() A.“八股取士” B.以诗词歌赋为主要内容 C.试题类型繁多 D.鼓励考生发表个人见解 4.下列农作物传入我国的先后顺序是() ①胡萝卜②占城稻③甘薯 A.①②③B.③①② C.①③②D.②①③ 选择题 1.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统治的事件是() A.红巾军起义爆发B.朱元璋攻占应天府 C.朱元璋建立明朝D.明北伐军占领大都 2.据史书记载,明初朱元璋为解决君相之争,对丞相胡惟庸抄家灭族,并对行政制度作了

重大改组。“重大改组”体现在() ①设立锦衣卫②设立军机处③设立驻藏大臣④废除宰相制度 A.①②③B.③④ C.②③④D.①④ 3.(徐州市中考)如右图所示,从图一到图二政治制度的变革发生在() A.秦朝B.汉朝 C.唐朝D.明朝 4.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这一现象说明() A.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C.设立了锦衣卫、东厂 D.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5.《明史?选举志》记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从以上史料中不能获取的信息是()A.科举考试的答卷文体 B.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 C.沿袭唐宋的考试科目 D.稍变唐宋的考试方法 6.我国的科举制度经历了从积极推动社会进步到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转变。这种转变始于() A.设置进士科B.开创殿试和武举 C.设置明经科D.明朝“八股取士” 7.明朝时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有() A.洛阳和长安B.开封和临安 C.北京和南京D.北京和洛阳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罢宰相不设,拆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司。帝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材料二明朝洪武(明太祖年号)年间,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宴请宾客。第二天,明太祖问宋濂,昨天请了些什么人?做了些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如实回答。明太祖听后说:“你说的全对,没有欺骗我。”说完,拿出一张图。宋濂一看,是昨天家中宴请宾客的座位情况,不禁吓出一身冷汗。

第76集明太祖朱元璋

元朝末年,地主豪强大肆兼并土地,加以官吏贪污,天灾瘟疫,上百万人沦为流民,,到处哀鸿遍野,尸骸枕藉,元朝社会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走投无路的流民,头包红布,扛起锄头、竹竿、长枪、板斧,杀向腐朽残暴的元朝政府。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红巾军起义。红旗漫卷,吼声动地,千万条红巾变成愤怒的烈火,在中原大地熊熊燃烧,成燎原之势。在这些呐喊的人群中谁将脱颖而出,谁将成为旧时代的终结者和一个新王朝的创建者呢。 这就是安徽省凤阳县太平乡,今天,一户村民家里为孩子过满月,四邻乡亲们都要过来喝喜酒。喜宴上的凤阳花鼓是不可或缺的,没有人统计过,千百年来这里有多少个孩子降生。但显然有一个人的出生会被经常提起,特别是在为孩子过满月的喜宴上。 距今六百多年前的公元1328年九月,在太平乡一个叫孤庄村的村子里,传说一个农妇做了一个梦,她梦见一位道人让自己吃了一粒闪闪发亮的药丸,此日早晨,农妇嘴里依然源源不断的飘出缕缕奇香。当天农妇产下一个男婴,这个婴儿就是朱元璋。跟中国历代许多帝王的奇幻出身一样,朱元璋的降生充满吉祥的意味,他的到来,似乎要给这片苦难的土地以无限希望。然而,多年以后,这里却唱出这样一段传遍全国的花鼓戏: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元璋,十年倒有九年荒。 似乎真的印证了花鼓戏中所唱的十年九荒,朱元璋从出生开始就不断饱尝人世间的种种苦难,朱元璋一家原本是为官府服役的淘金户,后来成为给地主种地的佃农,生活贫困,遇到荒年,常以野菜为食,然而这样的日子也难以为继。就在朱元璋17岁的那一年,一场巨大的灾难突然降临。 公元1344年,淮河流域遭遇百年未遇的旱灾,大地裂缝,庄稼几乎颗粒无收,祸不单行,蝗灾和瘟疫接踵而来。朱元璋祖祖辈辈生活的太平乡,一天死掉几十个人。家家死人,天天死人。厄运同样落到朱元璋一家头上。半个月内,朱元璋的父亲、大哥、侄子和母亲先后死掉。没有寿衣,没有棺材,朱元璋和他的二哥,只好用草席裹了亲人的尸体,亲人死无葬身之地,兄弟俩央求地主,被断然回绝,幸而有好心人可怜兄弟俩,最终给了块地方,死去的亲人这得以安眠。 陈梧桐:经过了八十几年的统治,元朝的社会已经是不行了,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水利年久失修,灾荒不断地发生,广大老百姓就是饿死一大片,那么他这个家庭就是当时最底层农民的一个缩影,走投无路了。 朱元璋无路可走,进皇觉寺做了和尚,说是和尚,其实就是混口饭吃,朱元璋每天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煮饭,洗衣,然而,但打杂的日子也不长久。皇觉寺本来靠租米过日子,可这一年灾情太大收不到租,寺院也闹起了饥荒,僧人也被迫要出去化缘。这时,朱元璋进入寺院才五十余天。这样,一个木鱼,一个瓦钵,朱元璋离开了皇觉寺。 朱元璋捡年岁收成相对比较好的地方去,他先往南到了合肥,转向西,来到固始、光州、息州、罗山、信阳,再北转到汝州、陈州,东返,由鹿邑、亳州到颖州。朱元璋跋山涉水,走村串户,对着大户人家敲木鱼,吃人家施舍的残羹剩饭,受尽人生苦难。 毛佩琦:这样一个草野之民,这样一种社会经历,对于朱元璋的性格的形成有非常深刻的影响,因此,他知道老百姓需要什么,他知道老百姓要吃饭,要有社会秩序。 经过三年的颠沛流离,朱元璋不仅饱尝而来人生的辛苦,也开阔了眼界,这位二十岁的青年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此时的社会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几年后,红巾起义爆发,熊熊烈火迅速烧遍了大江南北,包括朱元璋的家乡。朱元璋回到皇觉寺,他呆在寺里,天天听着外面的风声,却不知自己何去何从。一天,有人从濠州给他捎来一封信,劝他参加红巾军。

明朝的建立复习题

项选择题: 1.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那么,宰相制度是什么时候被废除的()ziyuank https://www.360docs.net/doc/452844518.html,C.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D.八股取士 3. 下列措施中与明成祖加强君主专制有关的是() A.废除丞相制度 B.大兴文字狱 C.执行削藩政策 D.设立军机处 4. 明成祖迁都北京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B.摆脱南方大地主的控制 C.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骚扰 D.发展北方的经济 5. 焚书坑儒和八股取士的共同点是() A.加强思想控制 B.培养人才 C.统一思想 D.有利于国家安定 6. 明末思想家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者有甚于咸阳之郊”,意思是说两者都()A.削弱了儒学地位 B.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C.损害了国家统一 D.引发了文字狱 7. 以监视、侦查官民言行举止为主要职责的机构是() A.六部 B.厂卫机构 C.军机处 D.尚书省 8. 中国古代设置和废除丞相的朝代分别是() A.西汉、明朝 B.秦朝、明朝 C.唐朝、清朝 D.秦朝、元朝 9. 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有() ①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②实行削藩政策 ③设立厂卫特务机构④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10. 明太祖分封藩王是为了() A.巩固统治 B.让儿孙们共同治理国家 C.遏制异姓王族的势力 D.控制各地的百姓 11. 中国历史上封建君主的权力总体上呈不断强化的趋势。在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表现是()*源%库 A.汉高祖刘邦 B.隋文帝杨坚 C.元世祖忽必烈 D.唐高祖李渊ziyuan https://www.360docs.net/doc/452844518.html,15. 明朝时,掌管地方的行政机构是() A.三省六部 B.中书省 C.行中书省 D.三司 16. 读图回答问题。

历史趣谈:明朝开国帝王朱元璋和杨宪之间是什么关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朝开国帝王朱元璋和杨宪之间是什么关系 导语:朱元璋生于1328年,又名朱重八,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著名的皇帝高太祖,明朝时期开国帝王。杨宪生于1321年是明朝时期的一 朱元璋生于1328年,又名朱重八,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著名的皇帝高太祖,明朝时期开国帝王。杨宪生于1321年是明朝时期的一位臣子,最终因为李善长的弹劾被朱元璋所杀。那么朱元璋杨宪是什么关系呢? 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陷建康,杨宪投奔了他,后来杨宪就作为朱元璋的一个情报人员了。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非常多疑的,所以杨宪在朱元璋内心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刘基曾经评价过杨宪,说他有做宰相的能力但是却没有做宰相的度量。杨宪作为一名情报人员秉持的原则一向都是,宁可错杀三千不能漏网一人,这在现代看来是非常不人道的,可见他的心胸确实狭窄。当然杨宪的存在也为朱元璋解决了很多的麻烦,在攻打陈友谅的时候,很多政要的情报都是杨宪提供的,这些情报对于打败陈友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来朱元璋对自己的亲戚不放心,派杨宪去追查报告情况。杨宪并不因为那个人与朱元璋有亲戚关系而有所隐瞒,最终朱元璋下定决心杀了那个亲戚。 就这样朱元璋更加信任杨宪,让他进了中书省,但是杨宪这个时候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她开始无端评论,为了排除异己在朱元璋面前说臣子的坏话,那时候他非常讨厌李善长,多次在皇帝面前说这个人不可用,最终朱元璋察觉了他的意图。最终李善长弹劾杨宪,杨宪被朱元璋杀死。 朱元璋凭借着杨宪成就了自己登上帝位,但是最终他也认清了这位臣子,最终杀了他,所以说知人善任还是很重要的。 生活常识分享

从管理者角度分析朱元璋的统治

从管理者角度分析朱元璋的统治明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强化的一个封建王朝。开国君主明太祖朱元璋在元末腐败统治,农民起义四起的社会背景下,以一个贫农的身份加入农民起义军,领导并推翻了蒙古的统治,先后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建立大明王朝,完成中国历史又一次大一统。他不容置疑的是一位成功的领导者。 明朝建立伊始,中华大地经历了近二十年战乱的破坏,经济社会一片萧瑟狼藉。面对这种局面,明太祖朱元璋为巩固统治,采取与民休息、发展生产的政策,加大水利兴修与赈灾饥荒的措施,这无疑是有效的管理与统治,然在制度上与对待勋臣上的管理模式却有待讨论啦!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为强化专制主义皇权,推行了一系列的中央集权政策,巩固政权。具体措施有以下:用胡蓝党案废除丞相制,设置六部;设都察院执掌纠察检举大权;废除大都督府,分化为五军都督府;将地方权力一分为三等。这无疑是将所有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朱元璋成为了这个管理体系中最高的管理者。这虽有利于皇权的巩固,然在这些管理方式上及朱元璋采取的一些屠戮功臣、分封置藩等措施上却存在着众多的弊病和管理缺陷。 首先,明太祖朱元璋作为一个最高管理者未明确认识自己的职能与任务。作为高级管理者是以制定组织总目标、总战略和建立一支良好运作的高层管理团队为主要任务,而不是事事躬亲。朱元璋将自己的中层管理者(丞相)抹掉,集大权于一身,什么事都由自己裁断,这无疑容易造成决策失当,很难高效率完成自己预期目标。 其次,明太祖朱元璋在管理技能上,由于个人生性多疑、焦虑猜忌、个人独断等性格上的缺陷,造成他忽视了人际技能在管理中的作用,处理事情时缺乏民主,未能集众人智慧制定出最佳的决策。明太祖朱元璋由于信子疑臣、猜忌功臣,推行子孙分封置藩制度,大肆屠戮功臣,以至其管理团体人心惶惶、不敢说出自己真实想法;明成祖朱棣在其死后发动政变,朝廷无人能挡,可以算是朱元璋自己种下的祸果,众叛亲离啊!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练习题(新课标人教版附答案)(最新整理)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练习题(新课标人教版附答案)第17课明朝的灭亡 1.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日益腐败。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2.明朝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3.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怨声载道。广大农民纷纷起义,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领导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4.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5.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1644年攻入北京城,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6.明朝后期,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7.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8.明朝灭亡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重镇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 材料一乙卯(1615年)……上既削平诸国(女真各部),每三百人设一牛录额真,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五甲喇设一固山额真。每固山额真左右设两梅勒额真。初设有四旗,旗以纯色为别,曰黄、曰红、曰蓝、曰白。至是,添设四旗,参用其色镶之(黄、白、蓝镶红边,红镶白边),共为八旗。――《清实录》材料二满洲制度规定,“八旗子弟,人尽为兵。” 清代八旗兵甲胄 1.这是哪一少数民族的管理制度?这一制度的名称是什么?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这一制度的实质是什么?女真族(满洲)。八旗制度。八旗的编制是军事的编制。 2.这个少数民族是由谁统一的?努尔哈赤。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7课《明朝的灭亡》习题 2(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练习 第17课明朝的灭亡 一.选择题(共8小题) 1.为了解除“犯上”罪名对部众的心理压力,改族名为满洲,改国号为清的是() A.努尔哈赤B.皇太极C.鳌拜D.康熙 2.下列城市未被女真(满洲)族作为国都的是() A.赫图阿拉B.沈阳C.北京D.南京 3.下列对明清时期阶段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大一统”局面的首次出现 B.封建社会繁荣和开放 C.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4.下列史实与对应的历史人物,不存在内在联系的是() A.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B.明成祖﹣﹣设内阁 C.清顺治帝﹣﹣改国号为“清”D.清雍正帝﹣﹣设军机处 5.清朝开始对全国的统治是在() A.16世纪40年代B.16世纪60年代C.17世纪40年代D.17世纪60年代6.“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梅花岭上有一位扬州英雄的衣冠冢,他是() A.文天祥B.李庭芝C.岳飞D.史可法 7.你认为在清朝初期,皇帝的权力受到下列哪个机构的制约() A.中书省B.内阁 C.议政王大臣会议 D.军机处 8.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少数民族首领,他们对本民族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元昊﹣﹣契丹B.成吉思汗﹣﹣满洲 C.完颜阿骨打﹣﹣党项D.努尔哈赤﹣﹣女真

二.填空题(共3小题) 9.男真的杰出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 错误:正确:。 10.1616年,统一女真,建立金国,史称后金。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迁都北京,逐渐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11.明朝后期,统一女真各部的杰出首领是努尔哈赤。(判断对错) 三.辨析题(共1小题) 12.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辽国和元朝还是少数民族建立起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错误:改正:. 四.解答题(共1小题) 13.1616年,称汗,建都赫图阿拉,国号金,史称后金。1635年,改女真族名为满洲,并在1636年改国号金为清。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新人教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目标解读】 【课程标准】 1.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 2.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戚继光抗倭的反侵略斗争的性 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课本和教师提供的图片以及“相关史事”等资料,了解郑和下西 洋和戚继光抗倭的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学习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1.郑和下西洋。 2.戚继光抗倭。 难点:郑和下西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公元1405年7月,在浩瀚的海洋上,第一次出现了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这支由大明王朝永乐皇帝派遣、郑和统率的船队,在此后的二十八年间,七下西洋,出访了东南亚、南亚、西亚,远至阿拉伯地区和东非的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史称“郑和下西洋”。这一和平之旅是古代世界航海史上时间最早、规模宏大、技术先进、活动范围广的洲际航海活动,堪称十五、十六世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驱。 六百多年过去了,我们依稀可以看见那历史的帆影和波涛。我们在自豪与敬佩中思考:是什么力量使得郑和完成了这不可思议的航行?他率领船队穿越了怎样的暴风骤雨和海上迷宫,成就这辉煌的古代中国航海事业,令世界赞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追溯那段历史,共同学习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新课探究】 1.郑和下西洋 (1)郑和简介

①史料再现: 材料一 材料二郑和,云南人……永乐三年六月命郑和于海外……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凡三十余国。 ②具体解读:郑和(1371—1433),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人,回族,明代航海家、地理学家。他从小听说了许多海外的情况,学到了很多航海知识。明成祖朱棣登基后,于1403年提升郑和为内宫太监,并赐他姓郑。1405—1433年,前后28年,郑和率领船队7次出航,远达30多个国家,行程数万里。最后一次航行时,年已六旬,回国不久病逝。 (2)名词解释——西洋 《明史·外国传》说:“婆罗,又名文莱,东洋尽处,西洋所自起也。”可见明代以文莱即东经110°(我国雷州半岛以及加里曼丹岛西岸)为界来划分东、西洋,把文莱以西的地方叫“西洋”,文莱以东的地方叫“东洋”。郑和出使的国家,都在当时“西洋”的范围内,故郑和的七次出使叫作“下西洋”。 (3)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①史料研读: 材料一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材料二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好转,眼光开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扬明朝声威,进一步建立完整的朝贡体系。 材料三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罗盘针的发明、应用,气象测量的进步,航海的勘探等,海外地理知识也日见丰富。 材料四郑和经道衍和尚(姚广孝)召引,受菩萨戒皈依佛教。由于他“才负经纬,文通孔孟”“博辩机敏”“谦恭谨密,不避劳”“有智略,知兵习战”,又兼有伊斯兰教徒与佛门弟子两种身份,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便命他率领船队出使西洋(当地一些国家信奉伊斯兰教,另一些国家信奉佛教)。 ②问题探究:依据材料归纳郑和下西洋有哪些有利条件。(郑和为什么能够成功地实现远航?) 答案提示: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学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明朝建立情况。掌握明太祖加强皇权的主要措施;知道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及评价明朝的科举制度;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 2、过程与方法 利用课件的展示出示有关资料辅助教学,通过情景的创设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到明朝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 【学习重点】: 明朝的建立及强化皇权的措施 【学习难点】: 正确评价八股取士 学习过程: 自学提纲 1、教师展示学生自学成果:(用投影仪或提问学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示答案)(1') 2、学生巩固基础:明确上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诵读、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记忆上述知识点(4')

3、基础巩固题。(7') 针对基础提纲提问,并适当拓展。 1)、明朝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 2)、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谁? 3)、朱元璋实行措施的目的。 4)、朱元璋在地方上采取的巩固统治的措施。 5)、朱元璋在中央上采取的巩固统治的措施? 6)对于知识分子,朱元璋采取什么措施控制的? 7)、明朝时期引进的农作物新品种有哪些。 4、师生共同探究(12') (1)请同学们把本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下面,请其他小组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2') (2)师生共同探究下列问题:(10') 材料解析题:

五、〔课堂小结〕:(2')

明朝的统治明朝的建 立 朱元璋强 化皇权 经济的发展 全面改 革官制 中央 地方 设锦衣卫 改革科举 制度 废丞相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设五军都督 府 分散行省的权力,巩固皇权 表现:考“四书”“五经”,写八股文 影响:禁锢思想自由,培养顺从者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时间 人物 都城 【知识小结】 六、〔当堂检测〕:请快速完成下列问题。(8' 一、选择题 1. 朱元璋不但出身农民,而且家庭贫寒。他白手起家,清扫六合,驱逐蒙元,打造了一个社会发展、“治隆唐宋”的王朝。其发展壮大的措施不包括() A. 建东厂 B. 高筑墙 C. 广积粮 D. 缓称王 2. 《皇明祖训》记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A. 扩大六部权力 B. 改革丞相制度 C. 扩大地方权力 D. 加强君主专制 3. 影片《Hello锦衣卫》是一部穿越都市爱情电影。讲述的是某皇帝派锦衣卫穿越到现代为其寻求长生不老药,锦衣卫从天而降偶遇都市小白领若林,从此两人上演了一场不同寻常的古今之旅。材料中的某皇帝最有可能是() A. 李世民 B. 武则天 C. 朱元璋 D. 忽必烈 4. 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虽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 A. 汉代的中外朝制 B. 唐代的三省六部制 C. 元代的行省制 D. 明代的内阁制 5. 下列文物中,最能体现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的是()

引言明代自太祖朱元璋建国,到崇祯17年灭亡,前后共16帝,二

引言:明代自太祖朱元璋建國,到崇禎17年滅亡,前後共16帝,二百七 十餘年。 朱元璋平民出身,以武功平定天下,懂的軍權和兵制的重要。而為了要去配合高度的中央集權政治需求,還有各族民眾和蒙原勢力的反撲,和抵禦倭寇的騷擾等等因素下,朱元璋及其後繼者,建立了數百萬的常備軍,並改革元代兵制和以唐宋兵制為基礎,建立了以衛所兵制為主體的一套軍事制度。而明朝的商業。手工業及商業的發達,商品貨幣經濟中葉後更顯活躍。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使火器的研究又進展到一個新的階段,也導致了軍隊編制裝備的變化,組了中國史上的第一個獨立的火器部隊-------神機營和火力與機動合一的車兵營,以及由步、騎.炮、車合組成的京營軍。 自明初起,便將樞密院改為大都督府,洪武13年再將其改為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分領在京各衛所和在外各都衛所。兵部專業兵政,有出兵之令而無統兵之權;五軍都督府有統兵之權而無出兵之令。凡事皆須奏皇帝裁決,實行君主專制下的部、府互相制約的軍事領導體制。因為明是軍民分制的,民有民籍、軍有軍籍,隸屬於衛、所。軍為世襲,平時屯田自給,戰時才接受五軍都督府派來將官所指揮,所以是將不專兵,兵不私將。 在明代前期地方最高軍事領導機構為都指揮使,他率領衛所隸屬五軍都督府,同時又聽命兵部。明中葉後,作為戰時領導體制中的總兵官及其總督、巡府的地方化、制度化,總督、巡府成為凌駕于總兵、都司之上的地方最高領導。 明太祖師法唐代府兵制,寓兵於農立軍衛之法。軍衛法由劉基所奏定。天下初定,于全國各要害之地,遍置衛所。小者為所,大者為衛。大抵一郡設所,連郡設衛。五千六百人為衛,千一百二十人為千戶所,百二十人為百戶所。士兵的來源,從明史中提到:「其取兵,有從征,有歸附,有謫發。從征者,諸將所部兵,既定其地,因以留戌。歸附,則勝國僭僞諸降卒。謫發,以罪遷隸為兵者。其軍皆世襲。」再洪武二十六年定天下衛所,內外衛三百二十九,守禦千戶所六十五,共計一百九十萬餘人,多為屯田兵。 各衛所外統於各都指揮使,內統于武軍都督府。遇有征伐,則命將充總兵官,調衛所兵征之。戰後官兵各回衛所,使將不得專有其兵,完全仿效唐代府兵制的作用。 五軍都督府和兵部 接下來深入的介紹統馭的機構。五軍都督府,每府設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從一品)、都督僉事(正二品)等各一員,以公侯伯充任。府屬經歷司(從五品)、都事(從七品)各一員。五軍都督府作為中央最高統兵機構,其主要職能是「掌軍旅之事,各領其都司、衛所,以達于軍部。」五軍都督互不相統攝,各自與兵部進行聯繫。其掌印都督,分別掌管所屬都司衛所的軍籍和軍馬數目。兵部和其他衙門的長官都不得干預。

历史趣谈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有多强大 又是怎样灭亡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有多强大又是怎样灭亡的 导语:明朝当时思想界的开放和活跃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和地步,建议大家可以去看一下,明朝思想界之开放活跃,眼界之宏大,简直令人匝舌,春秋战国时 明朝当时思想界的开放和活跃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和地步,建议大家可以去看一下,明朝思想界之开放活跃,眼界之宏大,简直令人匝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壮观景象,竟然在数千年后的中国大地上在明朝统治下,重新出现,明朝思想家远远走在了同期西方思想家的前面,说是百家争鸣半点不夸张。 在数学上,明朝的中国数学家先于牛顿发明了导数的数学工具,而这个数学典籍的意义直到最近才重新被认识到在工业上,煤矿开采技术也领先于世界,象煤矿瓦斯排除技术都是从中国流传入西方,还有锌的发现,锌铜合金的冶炼,都是当时中国独有的技术科学上,在明末,一下子涌现出一大群领先于世界的大科学家,比如瘟疫学,地质学,生物学,物理学等等而明朝成祖、宣宗等都亲自带兵出塞北征。明武宗甚至亲自上阵砍杀蒙古兵。明朝和西方国家也交过战,英舰被明军大炮轰退,葡萄牙海军和明军水师交战皆败退。明成祖五次出征蒙古,每次都是五十万大军,军粮的供应源源不断,这在其他朝代根本做不到说来有意思,蒙古当时最强盛的就是鞑靼和瓦剌,明成祖很有趣的一点就是看见哪个强盛起来,他就去攻打哪个? 一开始是鞑靼比瓦剌强大,所以明成祖第一次出征蒙古就攻打鞑靼,结果把鞑靼打屁滚尿流,实力一下子衰弱下去,结果在瓦剌和鞑靼的争斗中,瓦剌开始占优势,明成祖看见瓦剌有可能统一蒙古,于是又进行第二次亲征蒙古,结果又把瓦剌打的屁滚尿流,这一下的瓦剌的实力又被他打的衰弱下去,结果鞑靼又开始占上风,并且不太驯服和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