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规划考研笔记(崔功豪)

区域分析与规划考研笔记(崔功豪)
区域分析与规划考研笔记(崔功豪)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第一章绪论

1、区域的概念

定义: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基本属性:(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2、区域的划分

依据区域的概念划分:区域的高度相关性:一是区域内部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他区域,称为匀质区域;二是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它是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依据区域的特性划分:一是整体性,使区域内部某一局部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区域的变化。

二是结构性:区域的构成单元,按一定的联系产生结构。具有层次性、自组织性、稳定性。

三是动态性:是指区域实体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时间不断变化的。一般情况下,他总是朝着自身结构不断优化的熵减方向发展的。

其中整体性和结构性是最基础的特性,是区域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反映,同时也是区域内部地域分异性的表象。

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分析p17

1、自然资源:

概念: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分类: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地下资源,地表资源

国民经济用途: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游资源等

利用方式:直接生活资源(天然食物等)和劳动资料资源{矿产、土地、森林等}

能否再生: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辐射、风、海潮、地标径流、地下径流、地热与温泉等应按

照充分利用和综合开发的原则,在可能调价下最大限度的加以利用。

可更新资源:如动植物资源、为能生长繁殖的有生命的机体。其更新速度取决

于自生繁殖能力和外界环境条件。应遵循永续利用的原则,有计

划、有限制地加以开发利用。

不可再生资源:地质资源如矿产中的金属矿、非金属矿。核燃料。化石燃料等

和半地质资源如土壤。应节约和尽可能综合利用的原则,杜绝

浪费和破坏。

特征:(1)有限性:自然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存在矛盾,即经济学观点看自然资源存在希缺性;

(2)区域性:任何一种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3)整体性:每一个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

(4)多用途性

(5)社会性

2、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p20

(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首先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再次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1)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2)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3、区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p27

资源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级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他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

的人口数量”

自然资源承载力的内涵:(1)时空内涵时期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不同,利用效率不同;不同的区域,由于资源禀赋、经济基础、技术水平等差异相同资源量所能承载的人口社会经济发展规模也不同。

(2)社会经济内涵

(3)可持续内涵

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特性

(1)有限性

(2)动态性

(3)可增强性

区域自然资源利用分配

(1)代际分配:第一级内涵:规则公正

第二级内涵指自然资源在各代人之间的分配是否公正

第三级内涵指现代人对自然资源基础及后代人的补偿行为能否实现。

(2)代内分配(1)自然资源在不同国家之间分配的公平性

(2)同一国家内部资源分配的公平性

城市与农村

不同的产业

4、自然环境及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只有区域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治理相同步,

寓保护治理于发展之中,才能有效地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

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同时区域发展也应该是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

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

5、区域发展中的外部性与区域间环境问题P60

外部性概念:经济主体之活动,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外部性指的是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的现象。

外部性环境的解决对策:外部效果内部化。政府的直接管制、基于市场的经济激励(价格控制、数量控制、责任制度)、源于科斯定理的自愿协商、社会准则与良心效应。

第三章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P67

1、区域经济背景

(1)经济特色与经济地位

区域经济:就是在一国范围内,以客观存在的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性国民经济。

区域经济特色形成原因:由区域差异(自然差、位势差、趋势差)、区域优势、产业布局指向(a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指向如农业、采矿业、水电业、森林工业等

b 原料指向钢铁建筑化工棉纺织制糖业等

c消费市场导向服务业、金融业、家具制造、食品工业等

d 劳动力导向服装、纺织、制鞋、塑料制品、烟草等

e 高科技导向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航天工业机器人和新材料等

f 交通枢纽)、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和区域利益所决定的。

区域经济特色的表现形式:(1)区域产业结构特色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基础设施

(2)区域产业布局特色与区域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2)收入水平和消费观念

(3)市场化水平:区域市场化水平时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1、市场对经济活动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是促进区域优势发挥,增强区域生产专业化协作,

促成区域具有个性特色的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2、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以及经济合理性;

3、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

4、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5、市场意识是形成经济活动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4)社会基础设施配置水平P71

2、区域文化背景分析P72

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区域文化中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潜在因素,决定着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

2、区域文化发展与经济变革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

3、区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

4、区域文化的增长力,可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

3、区域历史基础分析

主要内容:区域历史沿革的分析、区域发展的重要经济社会历史事件的分析、区域发展动力的历史变化分析

4、区域人口结构与劳动力分析

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1)生产者①人口数量对区域发展的作用;②人口素质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③人口迁移与分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消费者①人口的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的规模、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及扩大再生产的投资供给;②人口的素质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形象区域生产结构;③人口迁移及分布影响消费市场的分布。

5.区域人口结构

性别构成:受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影响。另外由于各年龄组人口迁移和一些社会生产部门对性别选择性,也使区域人口性别构成发生变化。

人口性别构成直接影响婚配和生育,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劳动力供应和就业安排时,必须重视人口的性别构成。

年龄构成:指各年龄组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0~14岁为少年儿童组,15~59岁为青年或成年组,65以上为老年组。

衡量人口年龄构成的指标主要有:老年人口比重,少年儿童比重,老年指数(又称老人、儿童比

例,即老少比)、抚养指数(负担指数),年龄中位数,平均年龄等。

影响人口年龄构成的主要因素: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迁移。

影响:人口年龄构成不仅对人口本身的再生产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职业构成:职业构成代表经济活动人口的就业分布,从一定角度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和生产布局特征。

人口的职业构成主要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生产方式的特点,并与不同产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演变、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消费和劳务交换水平关系尤为密切。

区域人口分析的目的就是研究区域人口的职业构成与区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其对劳动力的客观需要相适应得程度。

民族构成:指不同民族的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

不同的民族在人口、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及经济实力等方面存在差异。

6.人口增长分析:人口增长是人口再生产的表现形式。区域人口的增长直接受由出生和死亡所决

定的自然增长与由人口迁移所构成的机械增长的影响。

人口自然增长指标:出生率:一个区域一年中新生婴儿数与总人口数的比率

死亡率:一个区域一年中死亡人数同总人口数的比率

生育率:一年中新生婴儿数与育龄妇女人数(15岁-49岁)的比率。育龄妇

女人数占总人口的比重之乘积就等于人口的出生率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即区域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的四个类型:a.原始型;b.年轻型;c.成年型;d.衰老型

(2)人口机械增长分析:指区域人口的净迁入。用机械增长率表示

区域人口的机械变动受经济,政治,宗教,文化,战争和灾荒等因素影响。其中最主要是经济因素

3.区域人口素质分析:(1)人口身体素质;(2)人口文化技术素质;(3)人口思想素质

4.区域劳动力的质和量

(1)从量上看,在总人口中,只有一部分人具备从事社会劳动的能力,这部分人才可能称为劳动力人口。

区域劳动力资源数量:①、“适龄就业人口”;②、“未成年劳动力”或“未成年就业者”;③、“老年劳动力”或“老年就业者”;④、“求业人口”;⑤、“就学人口”;⑥、“家务劳动人口”;⑦、“军队服役人口”;⑧、“其他人口”

劳动力资源率:劳动力人口总量占区域总人口比重的相对数量指标

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已实际使用的劳动力资源人数占区域劳动力资源人口总数的相对量指标。

(2)我国劳动力就业压力:

1.国有经济部门职工下岗;

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3.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的“门槛效应”。

(3)教育成本:是为了培养一定熟练的劳动后备力量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而耗费的教育费用。

教育成本:教育的个人成本,教育的社会成本

教育收益:教育的个人收益,教育的社会收益

4、区域人口结构与人口增长分析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答:(1)区域人口结构:性别构成、年龄构成、职业构成、民族构成;(2)人口增长分析:人口的自然增长分析、人口的机械增长分析(迁入迁出)

。 5、选择某一地区,试分析其人口自然增长类型。(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答:(1)人口增长类型: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衰老型

6、教育成本与收益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19、适度人口指与一定时期内工业生产活力所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即最高人均收入)相适应的人口。

20、人口承载力: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以及智力、技术等,在保证与其社会文化准则相符的物质生活水平下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1、人口适度和人口承载力问题的出发点:人口发展必须与区域物质资料的生产和资源的供给水平相适应,必须与生态系统的载荷能力及其动态平衡相适应,人口数量的增长还必须与质量的提高相适应。

22、研究适度人口应注意:(1)因地而异;(2)因人口的消费标准而异;(3)因经济生产力的技术水平而异;(4)因时间而异。

23、技术:是人类改变或控制客观环境的手段或活动。

24、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技术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技术先进,利用范围越广,经济价值越能充分体现;(2)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非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3)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4)技术进步还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

25、技术引进:关于制造产品、应用生产方式、提供服务的系统知识的转让,但不包括货物的单纯买卖或租赁。它是从国家的角度看技术转让。技术转移:从地区的角度来看技术转让。

26、技术转让或转移的优点:(1)可以避免漫长的探索过程,为发展羸得时间;(2)可以节约大量的

科学研究和试制费用;(3)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4)有助于培养科技人才。

27、技术转移或转让分类:(1)按方式与途径:无偿转让(不需付出报酬)、有偿转让(需要支付转让费用)。(2)类别:简单的技术转移、吸收型、垂直、水平。

28、影响技术转让和转移的因素:需求障碍、资本障碍、自然资源障碍、劳动就业障碍、技术人力资源障碍、规模障碍、基础设施障碍、文化障碍、时序障碍。

29、技术选择标准:高产出、社会极限生产、高积累、时间系列。

30、中间技术:发展中国家宜采用易推广、消化的,比那些最新和最先进的资本密集型技术更简单、更廉价、更易于维修,同时比初级原始技术更优越的适用技术(符合引进国或区域的特殊条件而且能取得最大效果的技术)。

31、衡量技术是否为适用技术的目标:环境目标、社会目标、经济目标。

32、技术选择的原则:(1)有利于提高当地的技术水平;(2)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3)新技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并同时考虑市场容量问题;(4)应满足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要求。

33、国民生产总值: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规模。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区域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外区域的劳动者报酬和资产收和减去支付给外区域的劳动者报酬和资产收入。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收入概念,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生产概念。

34、联合国规定不发达国家的三项标准:(1)每人平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250美元;(2)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低于10%;(3)识字人数占全国人数的比重低于20%。

35、以国民生产总值为指标进行区域分析时,既要考虑总量指标,也要考虑相对量(人均)指标,总量指标反映了一个区域的整体实力,相对量指标则反映了一个区域的个体平均水平。

36、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unrisd的指标体系:(1)出生时的预期寿命;(2)人口中在2万人以上居民点居住的人口所占的比例;(3)人均每天动物蛋白质消费;(4)中小学入学人数总和;(5)职业教育入学人数;(6)每千人报纸发行份数;(7)每一居室平均居住人数;(8)职业人口中有电、水、煤气的人的比例;(9)工薪收入者在整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10)每个男性农业劳动者的农业产量;(11)人均电力消费;(12)人均钢材消费;(13)人均能源消费;(14)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15)人均外贸额。前九项是社会指标,后六项是经济指标。

37、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的指标体系:由一些容易获得并能够反映大多数人的不同基本需要的一系列指标组成的较为简便的综合指数,包括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识字率等。主要用来衡量居民的生活状况和大多数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程度,不能充分地反映居民生活质量的好坏。

38、刘再兴的9项指标体系:区域经济总规模、经济增长活力、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工业化结构比重

数、结构转换条件、人口文化素质、技术水平指数、城市化水平、居民生活质量。指标覆盖面较大,但经济指标、生活质量指标份量不足。

39、区域发展的阶段分析:(1)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条件前提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2)日本学者关于发展阶段的划分:a、资源大国型: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都丰富;b、自然资源大国型:劳力少自然资源丰富;(3)资源中等型:(4)资源小国型;(5)石油输出型。

40、自然资源贡献率=(农业产值+矿业产值)/人口数;

人力资源规模=人口数*平均寿命*(接受过初等教育的人口比重+1.39*接受中等教育的人口比重+1.94*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

工业化进展程度=制造工业产值/国内生产总值

41、我国学者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不发展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

42、珠江三角洲处于成长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战略:(1)扩大优势产业部门,充分利用规模经济,降低产品成本,增强价格竞争力;(2)围绕优势产业发展前向、后向、侧向的关联产业;(3)不断增植新产业,发展第三产业;(4)沿若干开发轴线培植新的或次线的增长极。

43、产业结构: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内容: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规模上的相互比例;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方式。

44、产业划分是研究产业结构的基础,是按一定的标准对社会各行各业进行归并分类。(1)从社会再生产过程各部门的相互依存关系划分: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2)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三次产业划分;(3)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主导产业、辅导产业、基础性产业;(4)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资源密集程度的划分:资源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5)按社会部门的性质划分。

45、影响结构分析的内容:(1)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社会消费、资源状况、科技水平、基础与传统、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2)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充分利用区域资源、技术先进适用、内部协调、应变能力强、经济效益高;(3)区域产业结构深化趋势:一二三、一三二、二一三、二三一、三一二、三二一。另外考虑国家产业政策、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市场容量和市场寿命、主导专业化部门的技术生命周期、区域资源供应状况的变化。

46、产业结构分析的方法:(1)偏离-份额分析法: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奖区域自身总量在某一时刻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竞争力偏离分量。(2)结构效益分析法:通过计算一些反映经济效果的指标交运用这些指标对经济效益好坏的比较来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劣。产业结构效益、结构影响指数、效益超越系数、弹性系数、投资产出系数。(3)

专业化与综合发展分析:区位熵、集中系数、结构多样化指数。

47、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即经济地域结构,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组合关系,也是经济地域的主要物质内容在地域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组合形式。具体表现为一个经济地域内的经济核心,受经济核心吸引,影响的外围地区和由交通运输网络组成的网络地域。

48、经济地域的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条件:(1)作为区域核心的现代城市的形成;(2)周围地域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3)网络系统的发展;(4)外界的影响与作用。

49、空间结构的物质内容:(1)地域空间核心:中心城市,具有组织、集聚、辐射扩散、传输等作用;(2)空间网络系统:各种交通运输线路与通讯信息线路的地域分布体系;(3)外围空间:地域空间结构内除去区域核心与网络之外的所有地域空间,包括核心以外的所有城镇,也包括广大的农村和工矿区。

50、经济活动的空间转移和扩散:(1)经济空间转移和扩散的原因:经济在各区域发展上的不平衡,表现在总体经济发达程度的差异上和经济部门结构和效率的差异上。(2)经济的空间转移和扩散的方式:资本投资、技术传播、劳动力的迁移,逐步扩张扩散方式和跳跃式扩张的转移方式。(3)经济的空间转移和扩散的影响机制:科学技术、聚集与分散、政策、资源和环境。

51、增长极效应分析:增长极是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配置在城市区,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它存在于经济区域内的一个实体,有一个自身成长壮大的过程,在上述过程中可以不断地向其周围经济空间施加影响。(1)主导部门:能有效地吸收新技术、具有高度的增长率、与其他部门有广泛而强烈的生产联系;具有回顾影响、前瞻影响和旁侧影响。

52、增长极的极化效应;(1)规模经济:在一定区域条件下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某一设施或企业的经营规模的扩大,可产生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从而获得经济利益。(2)区

(3)位经济:某一部门或行业的全部企业都可从由于配置在某一共同区位面获得经济利益。

城市化经济:由于把各类经济活动配置在一起,从而使某一处于一定级别的中心地区位的总体规模扩大,随之而出现的综合经济利益。

53、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增长极改变了区域空间结构并提高了区域的国民经济实力。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推动作用,从而使增长极与周围空间的经济不平衡性减少的过程,具体表现:(1)形成对其投入原料的新需求;(2)创造和扩大了有关部门的产出量;(3)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得到全面、综合的发展;(4)推动创造发明或有效地吸收国内外先进生产技术;(5)促进进口替代品的生产;(6)构成复杂的社会经济网络;(7)解决落后地区的劳动力转移和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54、增长极的反波效应:增长极产生对区域发展的不利影响,将抑制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扩大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和不平衡性。(1)抢先占用区域内稀缺资源;(2)吸引向增长极区位集中配置并扩大其规模,挤跨周围地区;(3)吸引高素质的人才;(4)吸引周围资金。

55、影响扩散或反波效应的因素:(1)增长极的推动型企业隶属的主导部门的类型及其性质;(2)增长极的推动型企业为核心的工业综合体系的规模大小;(3)增长极区位所在区域的区域条件(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条件);(4)区域决策系统的效率及各级管理部门的相应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等。

56、理查德的扩散效应动态过程:初始准备阶段、动量积聚阶段、持续稳定阶段;反波效应:初始阶段、发展阶段、协调阶段;两者叠加的时间—效应曲线:起动阶段、增长阶段、持续阶段。

57、成本:生产中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劳动者领取的工资及土地占用费等。

58、成本分析:(1)找出生产成本的所有要素,确定其在成本中的比重;(2)找出不能忽略的必须视之为生产的空间要素的必要条件;(3)剔除可以无须考虑的非空间要素成本。

59、最低成本区位:能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最大利润)的企业区位,乃是收入总额与成本总额之差达最大值的区位。

60、空间成本动态分析:当生产的某一空间要素成本发生变化,而其它情况保持不变,会导致赢利空间的变化,如果该要素成本的变化在空间上是一致的,企业的最低成本区位保持不变,如果该要素成本的变化在空间上不是一致的,那么企业的最低成本区位将会移动。

61、空间要素替代原理:当生产中某一要素的节约额可以补偿或超过另一要素的追加费用时,工作区位可以发生移动,并从中获益。

62、劳动地域分工: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它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表现为各个地区专门生产某种产品,或产品的某一部分,即区域生产专业化。63、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每个生产者为了他自己的利益,应集中生产在社会上有利的产品,然后用其销售所得,去购买其所需的其它所有物品。每个国家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于某些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而导致生产成本绝对低,叫做绝对利益原则或绝对优势说。

64、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如果两地区中的一个能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各种产品,两国之间的地域分工和贸易也会使双方均为有利。能较好地解释地域分工和国际贸易问题,但他单用劳动时间来计算比较利益并不全面,被认为国际贸易的纯理论。

65、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两国以两种产品相互贸易时,这两种产品的交换比率,在由比较成本决定的幅度内,取决于两国对彼此产品的相互需求,取决于一国对另一国产品

的需求弹性。需求不甚迫切、需求量不大的国家,可以从中多得好处。

66、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由于某商品的生产要素,在各地会有相对价格差异,再加上其组合状况基本一致,不同国家和地区,就会利用对自己有利的生产要素,生产商品输出,同时输入那些需用本地稀缺的生产要素才能生产的商品。

67、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论:地理分工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该劳动成果由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使生产地和消费地不在一个地方。经济利益是地理分工发展的动力。

68、区域优势: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利用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它是一个空间概念,有明显的地域性。体现在综合实现区域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上。

69、区域优势的类型:(1)有形区域优势: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交通和邮电网络、市政设施等。(2)无形区域优势:居民的文化水平和经营传统、劳动者技艺的高低、科教机构的状况、信息传递的方便程度、对外联系的广度和方向等。(3)绝对区域优势:一个区域或城市,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其劳动生产率较另一区域或城市要高。(4)相对区域优势:不是拿某种产品的成本仅同外区域或外城市比,而且还要同本区或本城市的其它产品比。(5)局部优势;(6)全局优势;(7)时间优势: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发展某种生产或产业,开展某种经济活动的良好时机。(8)空间优势。

70、优势的评判标准:(1)地区优势必须与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一致。(2)地区发展优势只有通过对区域内全部生产发展的有利与不利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后才能确定。

71、主导产业:根据国内市场需求、资源状况、出口前景等选择的可以此带动其它产业发展,并由此形成高度化、现代化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产生决定意义的产业部门。也就是带头产业,能带动带动整个区域产业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

72、主导产业对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意义:(1)能引导、带动国家和区域全部经济发展的产业;(2)随着国内外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和市场变动而有不同发展阶段的。(3)一般具有当时阶段最高的技术装备,在开发产品、开辟市场方面应走在最前头;(4)主导产业一般领先增长。

73、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1)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a、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影响,b、对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c、对区域就业的作用,d、增加价值,e、出口潜力,f、环境影响。(2)竞争能力:a、技术先进程度,b、产品质量水平,c、市场占有率,d、劳动生产率,e、利税效果。

74、主导产业的确定方法:(1)带动影响分析——乘数分析:根据乘数理论,增加一笔投资,会带来大于这笔投资数倍的国民收入。a、回顾影响:对那些向自己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的影响;b、前瞻影响:对新工业、新技术、新原料、新能源的出现和发现,c、旁侧影响:对地区经济的普遍影响。(2)特尔菲法——层次分析法: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方法,是系统工程对非定量事件定量分析的一种简便算法。(3)主成分分析法:也称主分量分析法,是一种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75、区域产业结构:区域内各种类型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

76、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目标:(1)充分发挥区域优势;(2)产业结构的整体性与系统性;(3)产业结构的先进性。

77、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1)从区域实际出发,与区域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相适应;(2)必须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3)有利于加速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开拓国际市场,增加出口创汇,并为进口结构高级化创造条件;(4)增有助于区域优势的发挥,在优势产业基础上向地区专门化方向发展。(5)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的优势,减轻劳动人口的就业压力;(6)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区域环境质量的提高。

78、产业结构优化的方法:(1)因子筛选法:运用数量方法进行建模分析;(2)优化模型的建立:产出最大化目标、消耗最小化目标;(3)计算结果及分析:既符合实际情况,又能使区域快速增长、社会协调发展的方案即为最优方案。

79、区域经济增长:指区域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长,即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

80、区域经济总增长模型:(1)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社会就业量取决于国民收入的均衡状态,而这种均衡状态的实现则是投资等于储蓄。(2)新古典学派的增长模型: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资本增长率,劳动力增长率,而且还取决于技术进步。(3)新剑桥增长模型:把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结合在一起,论述如何通过收入分配的改变来实现稳定的经济增长,在经济增长中收入分配又是如何变化的。

81、输出导向的增长模型:(1)输出基地模型:中心论题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始动力;(2)卡尔多—狄克逊—瑟尔沃尔模型:卡尔多认为区域人均产出增长的速度主要取决于区域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所带来的效益的高低;狄克逊—瑟尔沃尔将卡尔多的理论变成精确的表达方式,并突出累积因果过程对区域增长的影响方式。

82、二元经济理论——发展中地区的增长极:经济是由农业和工业两个部门构成的。(1)刘易斯的二元理论:包括最低生存费部门(农村部门)和先进部门(城市部门),认为不发达部门才是产生过剩劳动力的根源,不发达部门向先进部门提供廉价、丰富劳动力是经

济发展的关键。(2)拉尼斯——费景汉的二元理论:用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动来表示工业化程度的,而工业化程度是由技术进步决定的。工业化成功的条件是高速增加工业劳动力的需求。

83、经济增长因素分析:(1)肯德里克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首先估算出这一时期内的劳动力投入量的增加和资本投入量的增加各自对这一时期的产量增长所作出的贡献,然后把这种贡献从该时期内实际增加量中减去,剩下来的数值就是技术进步对产量的增长所作出的贡献。(2)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劳动力在数量上的增加和质量上的提高、资本在数量上的增加、资源配置的改善、规模的节约、知识进展和它在生产上的应用。84、区域规划: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即人们根据现有的认识,对规划区域的未来设想和理想状态及其实施方案的选择过程。主要任务:根据规划区域的发展条件,从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明确规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总体建设,包括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作出总体部署,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并提出实施政策。目的: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促使区域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85、规划工作的共同特点:目的性、前瞻性、动态性。本身特点:综合性、战略性、地域性。

86、综合性:(1)规划内容广泛,涉及区域内的各个部门、各个方面;(2)规划思维方法,着重综合评价、综合分析论证,强调各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协调,弥补单一部门、专项论证的不足;(3)规划方案的决策,是多方向、多目标、多方案比选的结果;(4)区域规划工作队伍,一般都由多个专业、多个部门的成员综合而成。

87、战略性:(1)规划时间跨度长;(2)规划关注问题是宏观的、全局性的、地区与地区之间需要协调的关键性的重大问题;(3)规划指标具有较大的弹性;(4)规划的实施将对区域各方发生深远的影响。

88、区域规划的内容:(1)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战略依据、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重点、战略措施。(2)工农业生产的布局规划;(3)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4)基础设施规划;(5)土地利用规划;(6)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7)区域发展政策。89、区域规划类型:(1)按功能分类:认识性的区域规划、应用型的区域规划;(2)按规划内容的侧重点分类:策略性的、物质性的、综合性的;(3)按规划区域性分类:区域分类(自然区、经济区、行政区、社会区)、规划类型。

90、规划理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增长极理论、倒u字型理论、点—轴开发模式、

生产综合体理论等。

91、中国区域规划的特点:(1)类型多样,时空尺度不同的规划互补并进;(2)规划理论取得突破,规划内容不断充实;(3)规划手段有所改进,规划方法不断革新。

92、中国区域规划的努力方向:(1)加强规划立法,使区域规划走上法制轨道;(2)重视市场的作用,加强市场因素的研究;(3)编制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促进区域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4)正确处理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关系,完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5)加强区域发展政策研究,增强区域规划的可操作性。

93、区域规划方法:(1)系统法:区域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区域系统是由相互有联系的诸要素组成的完整综合体。基本环节:问题形成、系统分析、系统评价。方法:演绎法、归纳法。特征:整体性、联系性、分解协调性、动态性。(2)传统综合方法: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不断将系统分析结果加以综合形成整体认识的一种科学方法。(3)比较法: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从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出发,对社会再生产各方面、各环节、各领域的人力、物力、财力的资源和需要进行对比,以调节和处理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和矛盾。步骤:选择比较对象、确定比较标准、分析评价。(4)数学模拟法:可以使规划建立在更加理论化、科学化的基础上,提高规划成果的质量和实用价值。

94、区域规划的程序:(1)准备工作:宣传发动、组织领导机构、筹建领导班子、筹措规划经费、规划区域地图、制订规划工作计划、培训工作人员、筹备办公地点或工作室。(2)规划工作步骤: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确定区域发展目标、课题研究与对策、规划方案设计、规划方案评估、报批定案、实施阶段。(3)区域规划是一个循环的过程:重视规划过程的循环、保持规划的弹性、定期检查规划实施状况、随时对规划作必要的调整或修改。

95、战略:泛指带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大谋划。特征:全局性、长远性、综合性、层次性。

96、区域发展战略:对区域整体发展发展的分析、判断而作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核心是要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主要内容:制定战略的依据、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措施等。

97、战略目标:是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战略思想的集中反映,一般表示战略期限内的发展方向和希望达到的最佳程度。短期目标(5年左右)、中期目标(10年)、长期目标(20年以上)。注意:目标要适中、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保时期各部门相互衔接、突出重点。

98、战略重点: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任务。关系到区域全局性的战略目标能否达到的重大的或薄弱的部门或项目。考虑内容:竞争中的优势领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建设、区域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经济转折时期的关键问题或扭转区域局面的关键因素。

99、战略方针:指实现战略目标的总的策略、总的原则,是规范地区发展行动的指南。战

略方针要服务于战略目标,须要简明、扼要,使人们容易掌握要领。

100、战略措施:实现战略目标的步骤和途径,是实现战略的手段。制订战略措施就是把比较抽象的战略目标、战略方针进一步具体化的过程。通常包括实施战略的相应的组织机构、资源分配、资金政策、劳动政策、产业政策以及经济发怕控制、激励、协调等手段。如社会福利、社会文化、环境保护措施。

101、区域发展的理想模式:是一种向往的社会和经济体系,是一种想象的合理的结构,是当代人们掌握的知识、技术、行为方式对未来发展目标的描述。

102、区域发展目标:(1)总体发展目标:区域发展战略方案的高度概括,目的在于明确区域发展方向,概括追求的区域理想模式的总体面貌。(2)具体目标:是一系列的指标体系,以总体目标为依据,又是总体目标的具体反映。包括经济目标(总量、效益、结构)、社会目标(人口构成、人口总量、物质生活水平、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建设目标(空间结构、空间规模、环境质量)。

103、区域地位:是指某区域系统中或同一层次中的排序、重要性、所起的作用和影响。评估区域地位目的在于明确区域在地域分工中所处的位置,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能起的作用和适宜扮演的角色。

104、经济发展的阶段论:传统发展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群众性高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105、区域优势与劣势:两者是相比较而言的,确定区域的优势和劣势,通常需要两种比较:区内比较和区际比较。区域优势包括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产业优势等。潜在的劣势转化为优势的条件是:技术上可能,经济上有利、生态上允许、整体上适宜。106、区域容量:人口承载力的研究,包括水资源承载力、矿产资源承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等的研究便成了区域容量研究的主要内容。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的投资水平下持续利用时的食物生产能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一定营养水平的人口数量。(人口承载力=土地生产力/人均营养水平)

107、创新:可以看作是一项发明被首次应用于一个新的领域,包括:新技术、新产品、新原料、新市场、新组织。类型: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创新活动要素:机会、环境、支持系统、创新者。具备的条件:专门人才、充足的资金和灵通的信息。特点:突出性、随机性、偶然性。

108、技术扩散:指创新技术通过市场或非市场的渠道的对外传播。创新是扩散的基础,扩散是创新的目的。经历的阶段:介绍阶段、扩散阶段、成熟阶段、衰落阶段。

109、总体环境的分析评价:(1)审时度势,了解世界发展变化的总趋势;(2)了解全国

的经济发展形势,自觉接受全国或高层次区域发展战略的约束;(3)了解周边地区的情况,分析区域与周围地区的关系。

110、产业环境分析:产业结构分析、生产状况分析、产品状况分析、产品市场状况分析、产品生产环境分析。产业环境基本上是从同一行业的全体的角度去分析,而企业或公司环境更多的是单一企业或公司的角度去考虑。

111、战略构想:将对区内发展条件和区外发展环境的分析研究的结果,综合思考出一条适合未来要走的路。其基本原则是:对区域发展的机会和障碍、区域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作综合分析研究。

112、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1)经济发展战略模式:a、自主发展战略:要发展就要独立,要摆脱不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b、高速增长战略:发展中国家、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要赶上先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必须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c、变通经济发展战略:是传统经济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发展,把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战略目标,故被称为以生活质量为中心的战略。d、初级产品出口战略:是经济起飞国家和地区的一般发展战略模式。e、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用国内生产去替代依靠进口的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f、出口替代发展战略:以新产品取代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将本国制造业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g、信息化发展战略:面对新技术发展的态势,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不再仅仅是工业化,而是比工业化更为重要的信息化。(2)空间发展战略模式:a、平衡发展战略:逐步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平衡布局生产力,使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分配收入水平趋于平衡。b、不平衡发展战略:平衡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不平衡是客观的、绝对的、永恒的。c、梯度推移战略:经济发展由低水平地区向高水平地区过渡的空间变化历程。经济梯度推移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产业的创新活动,推移的方式是有序推移,推移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镇系统逐步转移的。

113、反梯度理论:梯度理论阻碍落后地区技术革命和建设,也是同实现区域平衡发展总目标背道而驰的,技术革命将会给落后地区带来超越发展的机会,不要以为在落后地区发展新的生产就是经济效益低,或没有接受能力的。

114、多种推移并存论:推移的方式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梯度空间分布状况而异,并无固定的方式。一般说来,梯度推移是由高到低、依次逐级向下渗透和推移,但也有越级跳跃式推移的条件和可能。

115、主导论:强调从高梯度向低梯度推移是梯度推移的主流,起着主导作用。

116、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关系和分布形式,它

是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经济空间结构是经济活动的空间表现形式,它反映了经济活动的区位特点以及在地域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空间结构是否合理,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有着显著的促进或者制约作用。117、增长极理论: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作为地理空间上的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

118、推动型产业的特征:(1)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高,市场扩展和生产发展的速度快;(2)有较强的创新能力;(3)产业关联性强,能促进产业综合体的形成。(4)生产分布具有高度的空间集中倾向;(5)产业的企业规模比较大。

119、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效果:(1)增长极对周围区域产生的负效果是极化作用的结果,由于增长极主导产业的发展,具有相对利益,产生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周围区域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转移到核心地区,剥夺了周围区域发展的机会,使核心地区与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扩大。(2)增长极对周围地区产生的正效果是扩散作用的结果。扩散作用是由于核心地区的快速发展,通过产品、资本、人才、信息的流动,对其他地区的促进、带动作用。称为涓滴效应或波及效果。

120、极化方式:极化是外围向中心的移动过程。向心式极化、等级极化、波状圈层式极化。

121、扩散方式:扩散是由极化中心向外围的移动过程。核心扩散、等级扩散、波状扩散、跳跃式扩散。

122、核心—边缘理论:(1)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成熟阶段、空间相对均衡阶段;(2)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离散形、聚集形、扩散形、均衡形;(3)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核心区域一般是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经济发达;边缘区域是国内经济较落后地区,分为过度区域和资源前沿区域。(4)理论应用:a、城市是核心,乡村是边缘;b、国内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关系;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123、点轴渐进扩散理论:(1)据点开发:集中建设一个或几个据点,通过这些据点的开发和建设来影响与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2)轴线开发:将联系城市与区域的交通、通讯、供电、供水、各种管道等主要工程性基础设施的建设适当集中成束,形成发展轴,沿着这些轴线布置若干个重点建设的工业点、工业区和城市。(3)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核心: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联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4)理论依据:生产力地域组织的演变过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事物相互引力和扩散方式的普遍性。(5)点轴开发模式:在区域范围内确定若干具有有利发展条件和开发潜

力的线状基础设施经过的地带,作为发展轴,予以重点开发;在各条发展轴线上,确定若干个点,作为重点发展的城镇;确定点和轴线的等级体系,形成不同等级的点轴系统。(6)重点开发轴的选择: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有水陆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带;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特别是水资源丰富或者水源可供给性良好的地带。(7)重点发展城镇的选择:城镇发展的条件及在区域中的地位;发展规模;空间分布现状;(8)理论意义:a、有利于发挥集聚经济的效果;b、能够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作用;c、有利于把经济开发活动结合为有机整体;d、有利于区域开放地发展。

124、圈层构造理论:(1)内涵:城市与周围地区有密切的联系,由建成区至外围,由城市的核心至郊外,各种生活方式、经济活动、用地方式都有规律变化的。(2)基本特征:a、内圈层:以第三产业为主,人口和建筑密度都较高,地价较贵,商业、金融、服务业高度密集,是地区经济最核心部分,也是城市秘外扩散的源地。b、中间圈层:中心城市向乡村的过渡地带,具有城乡两重性;c、外圈层:以农业为主,农业活动在经济中占绝对优势,与城市景观有明显的差别,居民点密度低,建筑密度小。(3)城市圈层扩展的周期波动性:使城市的圈层扩张出现相应的周期性变动,形成加速、停滞、稳定等变化状态。(4)城市圈层扩展的方向性:在城市对外交通干线上,引力电大,张力最强,具有明显的方向性。(5)理论实践意义:广泛地应用于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空间规划实践,如卫星镇的规划和建设、日本国土规划、城市经济区和综合经济区的研究。125、土地:是指地球表面上的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组成的自然综合体。特性:稀缺性、恒久性、不动性和区际差异性。

126、土地利用: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为劳动对象,利用土地的特征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127、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人类利用自然资源能力和利用土地状况的一种反映:(1)土地利用率:已利用土地与土地总面积之比;(2)垦殖指数:称垦殖率。指耕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3)水面利用率:反映水面开发利用程度,指已利用水面占水面总面积的百分比。(4)耕复种指数:又称耕地利用率,指每年实际播种使用的面积与已开发为耕地面积总量的百分比。(5)草原载畜量:每平方千米草原所放养牲畜的头数。(6)建筑密度:一定范围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面积与用地面积之比。(7)容积率:又称建筑面积密度。指一定地块范围内,建筑物的总建筑面积以整个地块面积之比。(8)土地利用集约度: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投放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的数量。影响因素:土地利用类型、土地产品价格、人口密度。

128、土地的需求: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基本需要。预测项目:农业生产用地、农业建设用地、非农业建设用地。预测方法:平均增长法、回归分析法、用地定额指标法。

129、土地的供给: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对人类有用的各种土地资源数量。综合效益有生产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注意:以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为依据、根据区位条件因地制宜、注意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统筹安排各业用地。

130、土地供需矛盾的焦点: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类对土地需求的无限增加性。矛盾解决是协调好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供应之间的关系。基本原则是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

131、土地分类;(1)地貌特征: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2)土地适宜性: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临界适宜;(3)资源利用: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宜农荒地、沼泽、寒漠、滩涂、城市用地。(4)土地利用状况:耕地、园地、林地、城镇村庄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

132、土地利用分区: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主要任务是划分各种利用土地,规定各种用地地区土地的基本用途或主导功能,土地利用原则和管理措施。

133、土地利用分区的意义:(1)更好地体现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2)能够从空间布局上落实用地指标,协调产业间用地的矛盾,为各个产业的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用地条件;(3)是土地用途管制的直接依据;(4)是用地规划与用地管理联系的重要环节。

134、土地分区类型:农业用地区、种植园、林业、牧业、城镇建设、村镇建设、独立工矿、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其它用途区。

135、土地分区注意点:(1)耕地根据整体保护的原则尽可能都划入农业用地区;(2)规划开垦的宜农后备土地和沟渠及为农业生产服务的道路等设施用地以及农田之间的其它类型的零星用地,宜一并列入农业用地区。(3)农田保护区的划定,应遵循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区位保护配套统一的原则;(4)村镇建设用地应按照逐步集中,将过于分散的零星居民点逐步合并的要求,适当缩并;(5)合理确定各类用途区的最小分区面积。136、土地分区的依据:(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2)土地利用现状;(3)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结果;(4)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域布局规划;(5)土地需求量预测结果;(6)各类用地调整指标;(7)部门用地布局规划;(8)与土地利用有关的法律法规。

137、优势区规划:(1)自然保护区:为了自然保护的目的,把包含保护对象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的区域。(2)风景名胜区:指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自然景物、人文景物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区。(3)休闲区:为全面实现公民休息、休养的权力,为维护和促进身体健康,应有计划地开发、维护和合理利用自然风景,把风景保护区和合适的地区,特别是富有森林、草地和水域的地方,发展为休养区。

138、土地资源保护的必要性:(1)土地资源的有限性;(2)自然灾害和人为不当的活动使大量土地损失;(3)人口不断增加,使人口与土地的矛盾越来越突出;(4)耕地减少的速度加剧,质量损失严重。

139、保护土地的基本措施:(1)因地制宜安排各业用地;(2)适宜的土地开发和利用强度;(3)应用生物技术保护生态环境;(4)合理用水;(5)水地保持;(6)加强土地资源管理。

140、保护耕地的战略目标: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即保持现有耕地总量不再减少,并努力做到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耕地总量也有所增加。基本策略:(1)严格控制城镇发展用地规模;(2)调整村镇居民占用地;(3)开发土地后备资源;(4)进行土地整理、整治,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地土生产潜力。(5)调整土地收益分配办法,(6)改变土地管理体制,强化土地管理,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占用耕地。

141、产业:指同一属性的企业集合,它是企业与区域经济整体之间的一种中观经济层次单位。产业是区域经济的主体,也是区域生产力布局中的重要内容。

142、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产业结构特性:(1)工业化前期:一二三;(2)工业化初期:二一三;(3)工业化稳定阶段:二三一;(4)后工业化阶段:三二一。

143、第一产业规划布局:以自然资源为劳动对象的产业,主要是农业和采矿业。

144、影响农业发展的条件:(1)自然条件:光照、土地、水分;(2)技术经济条件:农业劳动力、农业技术装备、农业生产技术、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3)农业原有基础:反映了农业生产已达到的规模和水平,反映了对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以及已经形成的农业内部结构和分布状况。

145、农业区域专业化:以区域自然条件的地域分异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为依据而实施的。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是林,扬长避短,发挥区域优势,这样才能合理充分利用光照水土资源,避开自然灾害,夺取高额产量,取得良好经济社会效果。146、农业生产基地规划布局:充分研究区域各种农作物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产环境要求农业生产为主提下,并结合区域自然条件,划分出各种农业部门的适宜区和适生地,集中

教育学333考研lucky笔记高清版(1)

333教育综合笔记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笔记使用说明 【1】教育学原理相对于其他三科目来说,理论性较强,但与教育现状联系紧密。教育原理与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部分都有相通之处。建议复习要把握整体框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背诵。考试中很多大学会结合生活中教育实际(现状)出分析题,或扩展性的自我发挥类题目。这类提高题需要我们平时多积累,多关注新闻与教育发展。笔记中有复习框架,复习注意小贴士,以及知识点记忆表格等,方便大家理解、记忆。 【2】蓝色荧光橙色字代表重点,是很多学校333教育综合常考的知识点,重点内容下面主干的语句、关键词、关键句用橙色加黑字体突出,这是必须背熟练的内容。 【3】树形图中打V代表历年各校考过的真题,知识点后用红色详细标注了各个学校考过的真题,例如:17北京名,代表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考过名词解释;17北京简,代表17年北京师范大学考过简答等,17北京论,代表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考过论述题。以此类推。 【4】有超纲内容补充,这要结合自己报考学校历年333教育综合的真题来看,如果你报考的学校真题中有超纲内容,补充的超纲内容最好要看看或者相应的内容要记忆背诵。从总结2010到2017年各校333教育综合200多套的真题来看,大多数学校出题很循规蹈矩,不出超纲内容,那么,对于自己报考学校不出超纲内容的,只需要把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完全掌握就可以,超纲的内容可以不看。笔记中,超纲内容已用斜体来标注,便于分辨。【5】建议前5遍复习,不管重点、非重点,大纲内要求的所有知识点都要看,以防学校出偏题,之后几遍复习,可以重点内容重点背(后面标注考过的真题越多说明越重要),历年各校333真题从未考过的就不要看了。另外,注意自己报考学校每年333的真题,每题都要背得非常熟练,很多学校都会有考过的真题再次出现!!! 【6】对于有的学校喜欢出选择题(如华中师大、南师大),辨析题(山东师大),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一下小的知识点,例如:出现“第一”、“最早”、“标志”等知识点要注意一下。有些内容笔记中已经有相应的标注。选择题和辨析题的准备,也可参考311 的真题或者311相应每章节的题库。 【7】根据上一届同学的反应,相信大多数人的素质还是很高,但是也不排除例外。在自习室复习的时候,一定要保管好自己的复习资料,有的同学出去吃饭的空隙,资料却被别人拿走了,这样情况,真的很影响您的心情,耽误您的复习进度! 【8】333笔记是由本人学姐亲自整理,累计花费大半年的时间,参阅很多教育方面的资料,更新、修改、增加、完善所有的知识点,助您考研一臂之力,金榜题名! 【9】欢迎各位学弟学妹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第一章: 1.区域的概念: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 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发展的概念: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 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3.区域发展的新趋势: (1)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 (2)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 (3)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第二章: 1.自然资源的概念: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2.特征: (1)有限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是指自然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 存在矛盾,即用经济学观点看自然资源存在稀缺性; (2)区域性。任何一种自然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无论在数量上或 是质量上都有显著的地域差异。不同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在其品种组合上的差异; (3)整体性每一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都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其中一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可能引起系统中其他资源或环境要素的连锁反应。 (4)多用途性 (5)社会性 3.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 ①它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②它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矿藏、气候) ③虽然自然资源的范畴在不断扩大,但其自然物质基础的地位未变(技术进步)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③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4.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 (1)自然资源质的评价 主要是考察自然资源的可利用价值和对一定生产部门的适应程度。即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 (2)自然资源量的评价 主要目的是确定自然资源开发规模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或区域经济发展与布局的保证程度。 两种指标:绝对指标:反映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实际规模 相对指标:反映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地位和满足需求的潜力 (3)步骤: ①要搞清区域各类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明确区域主要自然资源(开发规模 大、重大经济价值、对区域发展产生重要带动影响作用); ②对于已开发利用的资源,则应研究其数量对现状生产的保证程度,研究其 区域自然资源的优势与潜力; ③分析自然资源相对量,进一步明确自然资源对需求的保证程度和开发利用的 潜力; ④分析比较区域几种资源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明确区域各类资源的数量配 合情况以及对区域产业结构及发展方向的保证程度。 (3)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 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影响到其被开发利用的先后次序和开发利用的成本及利用效率。 对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有利于揭示自然资源的相互关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明确在一定地域上自然资源对区域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并抓住主要资源或主要矛盾进行分析。 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还是影响地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必须搞清主导资源

333教育综合考研复习计划

333教育综合考研复习计划 本文系统介绍333教育综合考研难度,就业方向,学费介绍,333教育综合考研参考书,333教育综合考研初试经验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333教育综合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教育硕士考研机构! 一、333教育综合考研333教育综合复习建议 333教育综合的题型分为三大类:名词解释、简答题、分析论述题三种题型,包括四门课程: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这是教育硕士考研里面最难攻克的一门课,因为知识点内容多,背的东西多,还特别繁杂。 凯程老师指出,在333教育综合考研的准备过程中,一定要牢记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对知识的掌握要有轻重之分,抓重点,找主次。各个学科都是紧密联系的,复习的过程中,一定注意跨章节,跨学科之间的联系。 另外333是不需要死记课本的,凯程考研教育硕士老师会提供专业的辅导讲义和远程辅导视频,视频全程下来考生就会牢牢掌握基本知识点,打好扎实的基础。凯程老师会提供一本333的大纲解析,然后带领学生结合着各学校历年真题来整理笔记。为什么要结合历年真题呢?因为重点都在历年真题里,凯程老师通过对比历年真题发现里面出题的重复率是很高的。比如“中体西用”“简述孔子的教育理念”等等,同样一道题目,可能前年是A学校出的,去年B学校又出了,而今年C学校又出了。在讲课过程中,凯程老师会带领学生把重点与一般的重点区分开来,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此外,凯程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热点、学会思考的能力,重视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来分析现实教育问题。重视培养学生做题能力,提供给学生专门的习题并配有专门的习题解析。习题在复习的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位置。倘若平时只是进行看和记的训练,却很少练习解题,那么考试过程中就会因生疏而导致不适应感,平时讲课过程中凯程老师通过模拟训练来发现学生复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可以改建的地方。 二、如何调节考研的心态 稳定的心态:其实我觉得只要做到全力以赴,然后中间不徘徊、不彷徨,认定目标,心态基本上都是稳定的,成功的学生,除了刚开始纠结于考不考得上这个问题紧张心绪不稳定之外,后来都挺稳定的,至少从表面上看上去是这样的,或许内心深处还是不太稳定的,而且偶尔还是会出现抓狂的情况,不过很快就好了。还有就是建议大家不要逢人就说自己要考教育硕士,感觉自己考教育硕士挺牛逼,其实,你要想清楚,考哪里不牛逼,考上哪里才牛逼,你考上后再告诉别人才显得你牛逼。因为总有些人会很善意地规劝你要实际点,不要太不自量力,尤其是你的最好最亲的朋友,而这对你的考研的心态有很严重的影响,到初试结束,都没几个人知道我考教育硕士。 效率与时间:要记住效率第一,时间第二,就是说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再去延长复习的时间,不要每天十几个小时,基本都是瞌睡昏昏地过去的,那还不如几小时高效率的复习,大家看高效的学生,每天都是六点半醒,其实这到后面已经是一种习惯,都不给自己设置闹铃,自然醒,不过也不是每天都能这么早醒来,一周两周都会出现一次那种睡到八九点的情况,我想这是身体的需要的,所以从来也不刻意强制自己每天都准时起来,这是我的想法,还有就是当你坐在桌前感觉学不动的时候,出去听听歌或者看看财经新闻啥的放松放松。 坚定的意志:考研是个没有硝烟的持久战,在这场战争中,你要时刻警醒,不然随时都会有倒下的可能。而且,它不像高考那样,每天都有老师催着,每个月都会有模拟考试检验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 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发展: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 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3.区域分析: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4.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即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 础,是地球表面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相互作用的一个特殊圈层,是由岩石、土壤、水、大气、生物等自然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 5.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就是在一国范围内,以客观存在的地域单元 为基础,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性国民经济。 6.区域文化:包括反映地方特色的文化典籍、文学艺术、建筑风格、 风俗习惯,也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地方性社会意识、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7.人口素质:即人口质量,由人口的体质状况、文化技术水平、道 德修养等方面构成。 8.适度人口:处于最大收益点的人口(一个国家或区域在任何时候 都存在一个经济的最大收益点,当劳动力超过或少于这个量时,

都会引起收益减少) 9.区域政策:区域政策是根据区域差异而制定以协调区域间关系和 区域宏观运行机制的一系列政策之和,在宏观层次上影响着区域发展。 10.区域竞争力: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 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11.区域优势: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 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12.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 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 13.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 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14.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 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 15.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 关系和分布形式,它是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 16.土地:是指地球陆地表面上的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

333教育综合考研全程个人心得

333教育综合考研全程个人心得 内容来源:凯程考研徐影老师。 一、起初准备(买书、定学校) 我可能是考研大军里准备最晚的哪一个,开始准备考研已经是八月份了,身边好多同学都已经早就开始了自己的考研生活,我要考的专业是学科教学(英语),而我的本科专业是商务英语,只有英语是重合的,而我的重点自然而然就放在了333教育综合上,我之前不知道333教育综合那么多内容要看,拿到那个大纲我傻眼了,哇,好多内容啊,我要怎么看呢?因为当时什么都不懂,和现在的你们一样,我在网上报了一个新东方的视频辅导班,后来才知道那是311,又很麻烦的转让了还折钱了,接着我又在网上买了大纲规定的所有书,每一本,因为我觉得只有把这些书都买了心里才放心。我本来是想考上师的,所以就去了上师,因为那有认识的人,我买了上师规定的所有的书,但我还是先从333开始准备的,但是后来看了上师程星华编写的那本《应用语言学》,我本来以为很简单,但是我看了那本书后犹豫了,再加上上师今年又增了一本《英语教学法》,我更加犹豫了,333本来就那么所内容,我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再分给语言学、教学法,所以,我在9月底的时候毅然决定换学校。 二、333教育综合的准备 因为上师的333和我要考的学校的333都一样,所以很庆幸,我在上师图书馆看书的时候准备的333即使换了要报考的学校也是能用的上的。起初我在上师图书馆看333,我第一遍是根据大纲把王道俊、郭文安的《教育学》根据大纲看了一遍,这第一遍就很痛苦,因为书上有些东西不是那么有条理,需要你自己去总结,我之前也没接触过,所以自己摸索很痛苦。就这样痛苦的看完了第一遍的教育学,感觉很凌乱。后来,我把教育学放在一边开始着手心理学,因为我知道教育心理学很抽象,有很多专业的概念、术语都是根本不懂的,再加上我买的心理学的书上的内容和教育学不一样,教育学的书上的顺序都是和333的那个大纲对应的,而教育心理学是和大纲完全不对应的,你根本找不到你要找的东西,我迷茫了很久,找了好多书,花了好长时间把心理学大纲上规定的东西都看了一遍,有不懂的地方就上网搜,就这样把心理学理解了一遍,至于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因为我一直都觉得很简单,所以第一遍的复习就没有看。 第一遍就这样把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看了一遍,这一遍下来根本没有什么印象,看的很痛苦,没有任何重点,一看就是厚厚的书,每天都带着厚厚的书,带就带了,要是能看进去还好,可我一点都看不去,所以我决定开始一个浩大的工程,那就是整理333教育综合的笔记,因为你们也都看过书,书上那么多东西,没有重点,即使是自己划了重点也是这一句话,那一句话,跳来跳去的看,记忆起来太困难!!也许你们听着会说,不就整理个笔记吗,有什么。对啊,我刚开始也是这样想的,不就整理个笔记嘛,天天写很快就能写好,可是在我真正开始做这项工作的时候,我发现我错了,我在上师大的图书馆,每天从七点半就在门口等着抢位子,除了吃饭、上厕所,其他的时间都是在不停的写字,每天都到九点半关门才回去,这种日子坚持了近两个月,我本以为我写一遍还能加深一遍印象,可是我错了,因为内容太多太多了,不抓紧根本写不完,所以脑海里想的就有一件事情,那就是赶紧整理完赶紧背,因为考研就是一场战争吗,谁赢取了宝贵的时间谁就赢取了胜利!!我除了买了

区域分析与规划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自然资源 :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和社会性 区域经济:是指在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基础上,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各具特色和以密切联系为基础的地域经济综合体。 技术进步: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的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 科学含义是指技术科学和技术知识本身的发展和进步。 GDP: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所有常驻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GN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和价值。 绿色GDP:生态GDP,EDP,现行GDP扣除环境成本之后的国内生产总值。 国家竞争力:在一定的体制下,一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要素在全球性国际竞争中相互结合而展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国家实力。 区域优势: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较高水平。 区域规划:对未来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所做的总体部署。 狭义上指一定地区范围内与国土开发整治有关的建设布局总体规划。 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适度人口: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区域发展的新趋势:区域分工全球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区域研究的新动向:更新区域资源的观念;强调区域间关系的研究;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的研究;确立可持续发展观。 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在不断地扩大,但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基础。 (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自然资源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区域经济背景:①经济特色与经济地位②收入水平与消费观念③市场化水平④社会基础设施配置水平

333教育综合高分笔记

333教育综合考研完整笔记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学槪述 1、教冇学的任务(名解):教育学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冇规律,探讨教学艺术和教育价 值,并指导教学实践。 第二章教育质的规定性 1、教冇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冇的基本要素及其作用 教冇者:凡是对受教冇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徳等方而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教冇者是教冇活动的主导者。 受教育者:在各种教冇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教育中的成人学生。 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教冇中介系统:是教冇者与受教育者联系的纽带,是教肓活动内容和方式。 3、教冇概念 教冇广义: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徳,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无论是系统的还是零碎的,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都是教冇。它包括在家庭里.学校中和社会上所受到各种有目的的影响。教冇狭义(名解):主要是指学校教fh在教冇教学理论指导下,遵循受教冇者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一左社会现实和未来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受教冇者进行学习,提高思想品徳,掌握知识技能,增强身体素质,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促进社会发展的人。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fb还包括半日制教育、函授教育、网络教冇等。 义务教育(需解):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共性事业。 学校教冇(名解):教冇者根据一左社会要求、教冇教学理论和受教冇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冇者向预期质量规格发展的活动。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需解):一是把它与物种发展史联系起来,指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及其进化的过程。二是把它与个 体的发展联系起来,指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 2、人的发展规律及其教育意义 (一)顺序性 (1)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建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2)如儿童心里发展,他总是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喜怒哀乐一般情绪发展到道徳感、理智感等髙级情感。 (3)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我们教育活动要循序渐进的进行。 (二)不平衡性 (1)人的发展并不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 (2)不同系统的发展起始时间、发展速度、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如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 (3)同一系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如人的身髙和体重的两个生长髙峰分別在岀生后的第一年和青春发冇期。 (4)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活动要善于把握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及时施教,促进个体更好的发展。 (三)阶段性 (1)人的发展变化既有量的积累,又有质的飞跃。当代表某些新质的量积累到一左程度时,就会产生质的飞跃,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2)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和主要矛盾,而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3)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冇者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冇者必须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四)个别差异性 (1)尽管人的发展要经历一些共同的阶段,但个別差异仍然十分明显。 (2)每个人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和达到的水平是千差万別的。 (3)人的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教冇者深入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方而进行有针对性

2019教育学考研——311科目笔记整理

2019教育学考研——311科目笔记整理 第一章道德的发展 一,品德的界定 1,品德 品德是指一个人在面临一系列道德情景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人格倾向。 2,道德 依靠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行为规范的总和。 3,两者关系 1)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2)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因而离不开社会;道德的发生发展有赖社会的发展。 3)品德的发展有赖个体的存亡,但它不研究道德的具体内容和评价自身。 二,道德的形成和发展 1,过程 a) 理性化过程(名词解释或填空) 理性化过程,也就是形成道德认识的过程,发展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的过程。 儿童道德成熟的要点,首先是他道德认识上的成熟,然后是与道德认识相一致的道德行为上的成熟。儿童道德水平最明显的表露在他的道德判断和推理之中。 b) 社会化过程 形成由“自然我”向“社会我”的转化 三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理论的概括:从他律(实际上是一种合作的道德)到自律(选择或填空题) 2,柯尔伯格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前习俗水平 1)惩罚服从定向阶段 2)工具性的相对定向主义习俗水平 3)人际协调定向阶段 4)维护权威和秩序后习俗水平 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遵纪守法) 6)普遍道德原则定向阶段(具有个人独立判断的标准) 重点实验:两难性实验 四,情操 三种分类方式 1)宗教的情操,道德的情操,认识的情操,审美的情操 2)道德情操,审美情操,理智情操 3)麦独孤的分类:爱的情操,恨的情操,敬的情操 五,立身处世态度的类型 1,傲慢莽撞,盛气凌人的立身处世态度。 2,怯懦退缩,与世无争的立身处世态度。 3,胸襟坦荡,开朗坚定的立身处世态度。 六,道德行为的构成因素 雷斯特

333教育综合高分经典笔记(可打印修改)

教育学考研完整笔记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1、教育学的任务(名解):教育学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教 育规律,探讨教学艺术和教育价值,并指导教学实践。 第二章教育质的规定性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作用 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受教育者: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教育中的成人学生。 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的纽带,是教育活动内容和方式。 3、教育概念 教育广义:凡是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无论是系统的还是零碎的,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都是教育。它包括在家庭里、学校中和社会上所受到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教育狭义(名解):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一定社会现实和未来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受教育者进行学习,提高思想品德,掌握知识技能,增强身体素质,以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促进社会发展的人。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还包括半日制教育、函授教育、网络教育等。 义务教育(名解):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共性事业。 学校教育(名解):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教育教学理论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向预期质量规格发展的活动。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名解):一是把它与物种发展史联系起来,指人类在地球上出现 及其进化的过程。二是把它与个体的发展联系起来,指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 2、人的发展规律及其教育意义 (一)顺序性 (1)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2)如儿童心里发展,他总是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从喜怒哀乐一般情绪发展到道德感、理智感等高 级情感。 (3)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我们教育活动要循序渐进的进行。 (二)不平衡性 (1)人的发展并不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 (2)不同系统的发展起始时间、发展速度、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如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 (3)同一系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如人的身高和体重的两个生长高峰分别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和青春发育期。 (4)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活动要善于把握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及时施教,促进个体更好的发展。 (三)阶段性 (1)人的发展变化既有量的积累,又有质的飞跃。当代表某些新质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质的飞跃,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2)人的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和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3)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者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必须不同的内容和方法。 (四)个别差异性 (1)尽管人的发展要经历一些共同的阶段,但个别差异仍然十分明显。 (2)每个人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和达到的水平是千差万别的。 (3)人的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教育者深入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学生获得最佳发展。 (五)整体性 (1)教育者面对的是活生生、完整的人,他们不仅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还表现出独特性。 (2)事实上,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是紧密联系的,相互作用,使人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整体性。 (3)人的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育者把受教育者看成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33教育综合考研好的学习方法举例

333教育综合考研好的学习方法举例 本文系统介绍333教育综合考研难度,就业方向,学费介绍,333教育综合考研参考书,333教育综合考研初试经验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333教育综合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教育硕士考研机构! 一、333教育综合考研的一些学习方法解读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第一遍学习教材的时候,做笔记主要是归纳主要内容,最好可以整理出知识框架记到笔记本上,同时记下重要知识点,如假设条件,公式,结论,缺陷等。记笔记的过程可以强迫自己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效地加深印象。第一遍学习记笔记的工作量较大可能影响复习进度,但是切记第一遍学习要夯实基础,不能一味地追求速度。第一遍要以稳、细为主,而记笔记能够帮助考生有效地达到以上两个要求。并且在后期逐步脱离教材以后,笔记是一个很方便携带的知识宝典,可以方便随时查阅相关的知识点。 (2)第一遍的学习笔记和书本知识比较相近,且以基本知识点为主。第二遍学习的时候可以结合第一遍的笔记查漏补缺,记下自己生疏的或者是任何觉得重要的知识点。再到后期做题的时候注意记下典型题目和错题。 (3)做笔记要注意分类和编排,便于查询。可以在不同的阶段使用大小合适的不同的笔记本。也可以使用统一的笔记本但是要注意各项内容不要混杂在以前,不利于以后的查阅。同时注意编好页码等序号。另外注意每隔一定时间对于在此期间自己所做的笔记进行相应的复印备份,以防原件丢失。统一的参考书书店可以买到,但是笔记是独一无二的,笔记是整个复习过程的心血所得,一定要好好保管。 二、教育硕士就业怎么样? 教育硕士专业就业前景良好,就业渠道广阔,就业机会多。随着国家对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和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教育硕士专业正在逐渐成为一门热门专业。 就业方向:全国高校、高职、中职、高专、中专里做教师、行政、辅导员;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室里做研究人员;编辑部、报社、期刊社、杂志社做编辑;教育部、教育厅、教育局、人事考试院做工作人员或研究人员;中小学里做管理人员或教师;公司里做项目工作;培训机构做相关培训等。 三、333教育综合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人考上的多不多? 总体来说,教育硕士333考研难度不大,考试题目难度不高。据统计,录取的人基本都是跨专业的学生,其专业课认真复习后,及格很容易。 据凯程从内部统计数据得知,每年教育硕士考研的考生中95%是跨专业考生,在录取的学生中,基本都是跨专业考的。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自身的能力,

区域分析与规划

第一章 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的基本属性:(简答) (1)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这些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 (2)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区域的范围有大有小,其界线往往具有过渡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区域具有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因而区域具有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区域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3.区域科学之父“沃尔特.艾萨德” 4.关于区域科学的定义,瓦尔特.艾萨德《区域科学导论》(选择) 第二章 1.自然资源特征:(选择、简答) (1)有限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是指自然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存在矛盾,即用经济学的观点看自然资源存在的稀缺性。 (2)区域性。任何一种自然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是不均衡的,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有显著的地域差异。 (3)整体性。每一个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都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 (4)多用途性。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 (5)社会性。自然资源上附加人类劳动是人类世世代代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晶,是自然资源中的社会因素。 2.为何外部性?如何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论述) (1)外部性就是经济主体为了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或效用的最大化,但在实现这目的过程中,却有意或者无意地对与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个人或者组织造成了这样、或那样、有利或有害的影响。 (2)解决外部性最常用的办法是使外部效果内部化,针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就是要促使生态破坏或环境污染成本的内部化。 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政府的直接管制。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外部性进行直接干预,包括命令、控制、税收、法律手段、补贴、收费等。 ②市场力量,通过产权协商。在外部性的内部化中,政府应当做的只是重组产权而不是直接干预市场,只要有了设计适当的产权,就可以靠有关当事人的自愿协商或判断解决外部性问题。 ③政府和市场的结合,污染权的买卖。政府可以出售污染权给卖家,其得到的收入来改善环境质量。这样,通过供求规律、价值规律、竞争规律的相互作用,政府有效地运用了它们对环境这个商品的产权,价格机制将促成一个最佳的分配。 ④社会准则与良心效应。实际上,社会准则的内容(黄金律)和良心效应是依赖于社会机制的道德教育来解决外部性问题。 第三章 1.区域经济:就是一定范围内,以客观存在的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劳动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性国民经济。

333教育综合考研经验分享

333教育综合考研经验分享 一、起初准备(买书、定学校) 我可能是考研大军里准备最晚的哪一个,开始准备考研已经是八月份了,身边好多同学都已经早就开始了自己的考研生活,我要考的专业是学科教学(英语),而我的本科专业是商务英语,只有英语是重合的,而我的重点自然而然就放在了333教育综合上,我之前不知道333教育综合那么多内容要看,拿到那个大纲我傻眼了,哇,好多内容啊,我要怎么看呢?因为当时什么都不懂,和现在的你们一样,我在网上报了一个新东方的视频辅导班,后来才知道那是311,又很麻烦的转让了还折钱了,接着我又在网上买了大纲规定的所有书,每一本,因为我觉得只有把这些书都买了心里才放心。我本来是想考上师的,所以就去了上师,因为那有认识的人,我买了上师规定的所有的书,但我还是先从333开始准备的,但是后来看了上师程星华编写的那本《应用语言学》,我本来以为很简单,但是我看了那本书后犹豫了,再加上上师今年又增了一本《英语教学法》,我更加犹豫了,333本来就那么所内容,我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再分给语言学、教学法,所以,我在9月底的时候毅然决定换学校。 二、333教育综合的准备 因为上师的333和我要考的学校的333都一样,所以很庆幸,我在上师图书馆看书的时候准备的333即使换了要报考的学校也是能用的上的。起初我在上师图书馆看333,我第一遍是根据大纲把王道俊、郭文安的《教育学》根据大纲看了一遍,这第一遍就很痛苦,因为书上有些东西不是那么有条理,需要你自己去总结,我之前也没接触过,所以自己摸索很痛苦。就这样痛苦的看完了第一遍的教育学,感觉很凌乱。后来,我把教育学放在一边开始着手心理学,因为我知道教育心理学很抽象,有很多专业的概念、术语都是根本不懂的,再加上我买的心理学的书上的内容和教育学不一样,教育学的书上的顺序都是和333的那个大纲对应的,而教育心理学是和大纲完全不对应的,你根本找不到你要找的东西,我迷茫了很久,找了好多书,花了好长时间把心理学大纲上规定的东西都看了一遍,有不懂的地方就上网搜,就这样把心理学理解了一遍,至于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因为我一直都觉得很简单,所以第一遍的复习就没有看。 第一遍就这样把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看了一遍,这一遍下来根本没有什么印象,看的很痛苦,没有任何重点,一看就是厚厚的书,每天都带着厚厚的书,带就带了,要是能看进去还好,可我一点都看不去,所以我决定开始一个浩大的工程,那就是整理333教育综合的笔记,因为你们也都看过书,书上那么多东西,没有重点,即使是自己划了重点也是这一句话,那一句话,跳来跳去的看,记忆起来太困难!!也许你们听着会说,不就整理个笔记吗,有什么。对啊,我刚开始也是这样想的,不就整理个笔记嘛,天天写很快就能写好,可是在我真正开始做这项工作的时候,我发现我错了,我在上师大的图书馆,每天从七点半就在门口等着抢位子,除了吃饭、上厕所,其他的时间都是在不停的写字,每天都到九点半关门才回去,这种日子坚持了近两个月,我本以为我写一遍还能加深一遍印象,可是我错了,因为内容太多太多了,不抓紧根本写不完,所以脑海里想的就有一件事情,那就是赶紧整理完赶紧背,因为考研就是一场战争吗,谁赢取了宝贵的时间谁就赢取了胜利!!我除了买了大纲上规定的所有书,还买了333通关宝典,还有石油出版社出的一本大纲解析(这两本书就是垃

最新区域分析与规划43205

区域分析与规划 43205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1、区域的概念及其属性 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 的地域结构形式。 属性:①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这些空间可以是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②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其范围有大有小,是依据不同要求,不同指标体系而划分出来的;其界线往往具有过渡性特征,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地带”(自然界区域界线有时是截然的,但大部分也是过渡性的)。③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因而区域具有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纵向的、横向的)。每个分区都是一个区域的组成部分。④区域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2、自然资源评价的内容有哪些 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和组合特征,优势、潜力和限制因素,可能的开发利用方向及技术经济前提,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等问题 3、对自然资源质和量的评价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量:①自然资源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当前需要量的程度,亦即自然资源在合适的开发利用强度下的服务年限。如大型铁矿山和钢铁厂通常需要有50 年左右的铁矿石资源保证。

②对远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产力布局需求量的保证程度,即预测资源的远景需求量 质: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即利用资源所付出的代价为人们接受的程度)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并据此建立质量评价的标尺,并用此标尺来进行自然资源对一定生产部门适合程度的评价。 4、区域经济特色由哪些因素决定 ①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区域差异可分为:自然差、位势差、趋势差) ②产业布局的指向性(产业布局的指向性:产业部门向能满足它主要要求的地区接近或靠近的倾向性。) ③劳动地域分工规律 ④区域利益 5、区域产业结构的组成 区域产业结构由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基础设施三部分组成。 注(主导产业是指几个地区比较,产值比其他地区高的产业。支柱产业是指一个地区产值最高的产业。) 6、区域市场化水平从哪几个方面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一个区域的市场化水平可以从需求规模、市场层次结构、市场环境、市场意识等方面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 ①市场对经济活动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是促进区域优势发挥,增强区域产业化协作,促成区域具有个性特色的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 ②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持续以及经济合理性。 ③市场地域范围大小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

考研过来人详细介绍自己的考研数学是怎么做好笔记

考研过来人详细介绍自己的考研数学是怎么做好笔记,怎么总结的,值得借鉴!! 得数学者得天下,数学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一定要好好准备,我高中,大学数学底子还不错,自己也努力了,感觉数学里面最容易的还是线性代数和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因为题型有限,变化不大,对比历年真题就会发现。真正难的是高数,因为花样太多了,虽然考点有限,但是怎么个综合法,你就不知道了,所以高数题目要多见识,今年考研高数证明题我就看过很类似的,所以很快就做出来了,没见过的同学都不知道怎么下手。我今年数学考得不够好的原因是我线性代数和概率论各算错一道题目,后悔死了,所以大家在准备考研时,别忘记提醒自己时刻细心做题。数学的辅导书我比较反感陈文登的,蛮支持李永乐的,蔡遂林的也不错。我数学资料做了一大批。要不我把做过的辅导书点评下,仅供参考! 2008数学大纲解析:由于2009没出版,只能用2008的,这是本好书,都是真题,分析透彻,建议买。 轻轻松松考高分线代概率历年真题分类解析——李永乐,这本书对历年真题对比分析,让你知道考研真正考什么?该准备什么。强烈推荐。 2006考研数学历年真题解析与指导--高教,图书馆借的,现在不出版了,也是分析真题,很像大纲解析,如果图书馆有的话,可以看看。 2009数学考试分析--高教,近3年的试题分析,数一到数四都包括,花2天时间琢磨出题的变化,觉得不错,你会发现一些规律。 武钟祥的历年真题分析,这是我认为真题分析最全面最好的书,里面涵盖了所以年份的试题,数一到数四的都有,大家要知道,数学题目经常是今年数学一考了,明年后年可能数学三考,只是变换出题的方式,大家不要只看数学一的题目。强烈推荐。其实上面这么多书我觉得最好的还是这本,有一本就够了。 线性代数辅导讲义--李永乐,这本书要多看几遍,越看越好,越看越懂,然后做真题。强烈推荐。

西北师大教硕考研333教育综合复习建议

西北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333教育综合复习建议 333教育综合的题型分为三大类:名词解释、简答题、分析论述题三种题型,包括四门课程: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这是西北师大教育硕士考研里面最难攻克的一门课,因为知识点内容多,背的东西多,还特别繁杂。 凯程老师指出,在西北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的准备过程中,一定要牢记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对知识的掌握要有轻重之分,抓重点,找主次。各个学科都是紧密联系的,复习的过程中,一定注意跨章节,跨学科之间的联系。 另外333是不需要死记课本的,凯程考研西北师大教育硕士老师会提供专业的辅导讲义和远程辅导视频,视频全程下来考生就会牢牢掌握基本知识点,打好扎实的基础。凯程老师会提供一本333的大纲解析,然后带领学生结合着各学校历年真题来整理笔记。为什么要结合历年真题呢?因为重点都在历年真题里,凯程老师通过对比历年真题发现里面出题的重复率是很高的。比如“中体西用”“简述孔子的教育理念”等等,同样一道题目,可能前年是A 学校出的,去年B学校又出了,而今年C学校又出了。在讲课过程中,凯程老师会带领学生把重点与一般的重点区分开来,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此外,凯程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热点、学会思考的能力,重视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来分析现实教育问题。重视培养学生做题能力,提供给学生专门的习题并配有专门的习题解析。习题在复习的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位置。倘若平时只是进行看和记的训练,却很少练习解题,那么考试过程中就会因生疏而导致不适应感,平时讲课过程中凯程老师通过模拟训练来发现学生复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可以改建的地方。 西北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难度分析 本文系统介绍西北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难度,西北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就业方向,西北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学费介绍,西北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参考书,西北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初试经验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西北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教育硕士考研机构! 一、西北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人考上的多不多? 总体来说,西北师大的教育硕士考研难度不大,院校招生量较大,2015年西北师大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招生人数178人,考试题目难度不高。据统计,录取的人基本都是跨专业的学生,其专业课认真复习后,及格很容易。 据凯程从西北师大内部统计数据得知,每年教育硕士考研的考生中95%是跨专业考生,在录取的学生中,基本都是跨专业考的。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自身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教育硕士考研考试科目里,333教育综合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师范类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跨考生,都考的不错,而且每年还有很多二本院校的成功录取的学员,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思考题、考试重点整理

第一章 1、区域规划所指的“区域”概念是什么其具有何特征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组成要素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基本属性: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三维空间 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区域具有整体性和结构性 区域是客观的,区界是主观的 2、均质区和结节区的特点 均质区(同质区或均一区):根据区域内部的同质性与外部的差异性划分,地理现象呈离散、均一性分布;若是多种特征存在,要依据区内各个要素的组合来确定均质区的存在。 结节区(极化区或枢纽区):按照地理事物过程及空间的相关性划分,以一个结节点(焦点)或节点体系为中心,通过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方式对其周围地域(腹地)产生影响,结节点+腹地=结节区。 均质区内部的相关性更多地表现为一致性和同类性;结节区更强调联系性。 3、如何理解新的区域观 (一)新区域观的背景 1、知识化 知识和信息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最突出的特征是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在改造着传统产业。 2、信息化 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空间逻辑,打破了工业化形成的集中式生产模式,使集中与分散并存,“同时化”摆脱了交通的束缚。 3、全球化 全球化经济和全球文化使区域必须参与全球竞争,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循环。 4、生态化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共识,未来的区域空间将成为生态化的空间。 (二)新区域观 1、区域空间观:对区域界线和区域形态的认识发生改变 新的区域空间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流动的空间和创新的空间;区域不仅仅是一个范围的概念,也是一个具有特殊内涵的实体的概念。 2、区域资源观:对资源类型和支配资源的认识发生改变 知识和信息等无形的非物质资源成为决定区域发展的关键要素,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显着上升,区域发展的机制、政策环境、政府服务效能等区域发展的软环境,也成为一种重要的非物质资源而受到重视。对区域资源的支配能力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3、区域发展观:对发展理念、发展重点的认识发生改变 由单纯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逐步演变为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4、区域区位观:区位要素、区位层次、区位模式、区位状态改变 知识和信息区位逐步成为主导区位要素,现代交通和通讯网络不断改变着不同区域的区位优势。 5、区域市场观:市场调节方式、市场形态、市场规制改变 逐步向有限干预的现代市场经济转变,市场壁垒逐渐消除。 第二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