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体系参考答案

社会保障体系参考答案
社会保障体系参考答案

第1章社会保障体系

1、社会保障: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设立的,保护社会成员基本生活和经济、社会稳定,采取保护与激励相统一的原则,对公民在年老、疾病、遭遇灾害而面临生活困难的情况下,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依法给予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

社会保障是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基础性构件,但是它对市场经济体系起到促进和调节作用。

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是自助者公助。

(一)源起:“社会保障”一词源于英文“social security”,原意是指“社会安全”。最初出现于美国1935

年的《社会保障法》。

(二)社会保障的内涵:①它的宗旨是通过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保持社会稳定,以及机制、制度和事业的总称。②它是一种以社会共同责任为本位,由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分担责任的社会机制和经济机制。③以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形式为公民提供各类保障。④一般通过立法,一种国家主导的强制性社会行为。它是现代国家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

(三)社会保障的外延界定:①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交叉)。社会福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福利较之社会保障,其内涵更为丰富。而社会保障只是这种广义福利的一个组成部分。狭义的社会福利是将其作为社会保障的一个属概念。②社会保障与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涉及的范围比起社会保障则广泛,社会保障一般限定在由国家举办的各种社会保障事业范围内。

(四)社会保障的制度特征:

⑴国家主导性。通过立法和国家行政机器进行规划、组织、管理,并对社会保障财务负有最后的(并非完全的)责任。⑵法制性。⑶社会性:①实施对象的社会性;②社会保障责任和义务的社会化;③社会化管理。⑷福利性。社会保障的目标是消除和预防贫困、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非营利性质。⑸人道性。老有所养、幼有所惜、扶弱济贫、友爱助人的人道主义精神,是社会保障的伦理道德基础。

(五)社会保障的理念基础:以个人自立为基点,承认帮助个人抵御在市场经济中可能遇到的生活和劳动风险既是社会和政府的义务与责任,也是个人的权利。

2、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制度、服务网络和工作运行机制三个方面,其中制度是核心.

保障制度结构具有整体性、层次性、运动性、相互制约性和功能性。

社会保障制度是福利国家的核心内容。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四组成大部分:

社会保险——基本保障,保障劳动者因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工资后仍能维持基本生活

社会救助——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保障社会成员的生存需要

社会福利——增进城乡全体居民生活福利的高层次社会保障

社会优抚——特殊性质的社会保障,保障为社会做出贡献和牺牲的军人及其眷属的基本生活。

四个组成部分互相衔接、互相补充,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安全网络。

(一)社会保险:指为丧失劳动能力或暂时失去劳动岗位的人提供收入的保险计划。

社会保险项目主要有:养老保险、残废保险、死亡及遗属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疾病和生育保险等。

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影响工薪家庭生活起伏波动的两个大的周期(生命周期和经济周期)有关。社会保险的存在基础:是劳动者的风险来源:生命周期和经济周期。

社会保险所实现的收入再分配是水平式(横向)的再分配,带有自助、互助和他助的性质。

(二)社会救助:解决社会保险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社会问题的一种保障形式。

社会救助的主旨是反贫困,其救助标准低于社会保险津贴的标准。

中国的社会救助包括(自然灾害救助、农村五保户救助、救灾和扶贫、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三)社会福利:政府通过免费或低费地提供某种生活用品或劳务,给人以实惠和方便,以提高生活质量。组成:①公共福利事业;②局部性或选择性的福利措施;③员工福利;④特殊社会福利。(四)社会优抚:指国家和社会对特定优抚对象—为保卫国家安全而做出贡献和牺牲的军属、烈属、残废军人、退伍官兵及其家属所给予的优待、抚恤和社会褒扬。

旨在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3、社会保险类项目和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类项目的联系与区别。

(1)共同点:都是由国家和社会对生存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的一种收入再分配的工具。(2)区别:①社会保险的再分配属于横向再分配;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救助属于纵向再分配,即社会普通成员的收入向优抚对象转移。②社会保险投保人的权利和义务在缴费上体现对等,以工龄替代缴费年限时则转化为在劳动上体现对等,对象是因风险发生而得到补偿;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救助的贡献和收益则呈非对称性,是一种单方面的给付,个人不必缴纳,对象是因做出过贡献而得到补偿。③在资金的管理上有不同的要求。保险要求专款专用,收支两条线;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救助只能由政府作为财政支出的一个项目。④社会保险与转移支付类项目应该分别制定各自的资金来源、支出及管理制度,方能提高各自的效率和总体效率。

4、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联系与区别

(一)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相同点:①都是一种风险防范与风险转移机制;②在保障对象和性质上是一致的;③从功能上看,两者都是社会风险化解机制;④都具有互助互济、分担风险、保障人民生活安定,维持经济繁荣的作用;⑤运作机理类同,如“大数法则“

(二)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①性质不同:社会保险属于政府行为;商业保险是一种商业行为。②目标取向不同:社会保险以社会价值为目标,具有非营利性质;商业保险以营利为目的。③权利义务关系不同:社会保险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在劳动上面体现对等;商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是建立在商业契约上。④资金来源不同:社会保险由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三者分担;而商业保险完全由投保人负担。⑤政府承担的责任不同:对社会保险财务承担最终的兜底责任;依法对商业保险进行监管,但不承担直接经济责任。⑥二者补偿水平及保障方式不同:社会保险是有现金补偿和服务两个方式;商业保险则主要体现货币的支付关系。⑦可承保风险的范围不同:商业保险对社会性风险无能为力。社保是动态性的社会性风险;商保发生概率稳定的个体性的风险。

(三)政府在社会保险方面具有的潜在优势:①政府有权征税以实现对社会性风险的保险;②政府能够使几代人共担风险(代际均衡);③政府可以对社会保障支出进行指数化调整;④政府可以制定和调整精算原则和财务机制。

5、社会保障三大主体的角色定位及其责任、权利和义务。

社会保障制度主体:①国家;②用人单位;③社会成员个人。

不同利益主体为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而不懈地努力,这要求在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上要保持动力结构与激励结构(相对称)、信息结构与决策结构相对称。

(一)国家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第一责任人、主体、最后非完全)

国家在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中具有第一责任人的地位,其原因:①是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中扮演着执行主体的角色;②是政府对社会保障财务负有最后的(并非完全的)责任。

政府作为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一方主体,是指中央决策机构和承担调控和管理职能的政府机构。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中的合理目标:以促进经济发展、协调社会各阶层和社会各方面的利益矛盾、保持社会安定等。

国家在财政支出方面的责任包括:①提供“兜底”的责任,扮演“最后出台”的角色;②让税、让利等优惠政策;③消化制度转轨或政策变更的成本;④中央政府有责任为地方政府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⑤承担公务员及其他公职人员的社会保险费用;⑥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的转移支付项目的资金来源。(二)用人单位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用人单位的义务:①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障费;②为本单位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障的参保手续;③代为扣缴劳动者个人应缴纳部分(由于社会保障费用的缴纳实行“源泉扣缴”的原则)。

用人单位拥有权利:①要求社会保障机构提供社会保障政策咨询;②就与本单位有关的社会保障争议提出诉讼或仲裁;③监督社会保障机构及工作人员的工作。

(三)社会成员个人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劳动者个人是提供劳动并获取保障的主体

社会成员个人义务:①缴纳社会保障费;②参与社会劳动或为社会做出贡献(先天残障者除外)。

社会成员个人权利:①在丧失劳动能力,或遭受到自然灾害及丧失劳动机会、失去生活来源时,享有按照法律规定向社会保障机构申请领取社会救助、享受社会保险及其他待遇的权利;②享有要求提供社会保障政策咨询及其他服务事项的权利;③享有就与本人有关的社会保障争议提出仲裁或者提出诉讼的权利;④享有监督社会保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有关工作状况和行为的权利。

6、社会保障水平及其适度性

社会保障水平:它是一个动态的相对概念,它所反映的社会保障程度的“高”与“低”是以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为参照系的。

衡量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的常用指标社会保障支出占该国GDP的比重。

(一)适度社会保障水平的内涵:①社会保障水平是一个质与量相统一的概念。②适度社会保障水平主要通过社会保障给付标准的社会适当性来体现。③社会适当性可以表述为社会保障是依据某一生活标准为某一类别的受保人提供有关津贴的。

“社会适当”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表现的绝对数和相对数都有很大的差异。(二)适度社会保障水平的约束条件:①是社会保障需求水平。包括: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人口总量与构成;社会保障项目的多少及其待遇标准的高低。②是社会保障供给水平。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收入与储蓄水平、财政收入、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收益率、社会保障管理机构行政和业务支出等。

社会保障水平“适当”与否的测定标准:①适应生产力水平(供求):社会保障费用支出要与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②财务可持续:即社会保障基金能够在精算基础上实现长期和短期的收支平衡。

社会保障的主要矛盾经常是需求大于供给的原因:①制度设计方面往往有先天性缺陷;②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中往往面临诸如人口老化、市场变化、生活费指数提高等难以控制的因素;③社会保障水平较多地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④社会保障水平本身具有刚性。

(三)适度社会保障水平的确定

确定社会保障水平的出发点:①要立足于解决“需求大于供给”这个主要矛盾;②要坚持从远期平衡着眼来测定近期社会保障水平;③要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存需求为主要目标。这三个方面的统一,是确定社会保障水平的出发点。

确定社会保障水平的原则:①保护与激励统一;②社会保障水平与生产力水平和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要稳中求妥,采取渐进方式。

社会保障水平应与生产力水平和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

一般地说,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长速度须有“三个低于”:低于经济增长速度;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低于工资增长速度。

7、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社会保障管理:是指为了保证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和各项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而建立一定的组织机构,配备具有一定素质的人员,对社会保障事业进行的决策、计划、指挥、监督、调节等活动,以及对社会保障基金进行的筹集、管理、支付、运营等活动。

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内涵:既包括社会保障的立法制度,也包括中央和地方之间、国家和企事业单位之间、政府有关部门之间、政府有关部门与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之间在社会保障管理职责权限方面的有关制度、方式和形式。

(一)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权力和职责界定

横向看,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权力设置遵循“三分离原则”:①“立法、行政、监督”三分离;②基金“征、管、用”三分离;③“政、企、事”三分离。

社会保障的决策和管理机构设置体现“三方性”原则:①社会保障的决策与管理机构,尤其是高层决策与管理机构,应由政府代表、雇主代表和雇员(受保人)代表组成;②三方代表都有发言权和参与决策权;

③每一方都具有相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且都具有影响、指导和服务的能力和途径;④三方代表的人员须是常设的。

(二)管理人员的地位

社会保险的管理要求是专业化管理,某些环节甚至要求是专家管理。如果社会保障的事业机构与行政机构分开设立,那么事业机构的人员管理、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就不随国家行政机构的变化而变化了。(三)分权管理的程度

社会保障机构的协调和职权划分。从纵向看,一般分上、中、下三个层次或上、下两个层次。

地方与中央之间分权管理程度的决定因素:制度结构的选择以及由此决定的人事章程和职责划分。

地方分权在行政上和财务上同中央机构的关系可分:①是全国构成一个等级分明的统一体,要求权力高度集中;②是各级机构拥有充分的自由权,要求权力相对分散。

(四)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组织机构

国外社会保障机构的设置的四种类型:①在政府内成立专门管理社会保障的部门,统一管理全国的社会保障工作,如英国。②由政府成立统一的协调机构,或由一到两个中央政府部门行使全面的一般监督,并分别由各有关部门以及半独立性质的或民间的各种协会来管理各种社会保障业务,如法国。③由政府的几个有关部门分工管理与监督一种或几种社会保障项目,如瑞士、意大利。④由工会组织管理职工的社会保障业务,并受到国家的直接监督,如某些社会主义国家。

管理机构的设置:一般是从四种主要工作和活动出发,按照任务与责任的性质进行组合。

四种主要工作和活动:①技术性业务(注册登记、保险费征缴、个人账户、保险费的分配和支付等);②评估残疾状况的医疗业务;③行政管理业务;④财务、会计和出纳业务。

8、社会保障在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定位与功能

作为一个有机体,社会经济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与发展之中,往往处于非均衡状态。可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选择的结果

自然因素:造成的风险是有形的、可感知的,且有来有去。常常是与社会经济因素联系和结合起来,而成为一股破坏社会运行安全的巨大力量。

社会因素:无处不有、复杂多变,且一般以潜在形式存在。当其滋生、累积到一定程度,对社会运行安全造成严重的、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打击。

结论:与自然因素相比,真正有可能危及社会安全运行的是社会经济中的风险因素;在社会因素存在和变化的情况下,社会选择的结果必然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二)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基础性构件

社会经济运行体系中,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三种系统:①动力系统:市场;②控制系统:政府;③稳定系统:社会保障。

这三个系统是互动的,但并不是天然地高度协调和吻合。不仅任何一方的不足都会使社会经济运行失衡或失控,而且任何一方的过度发展也都会使自身功能异化,且给另外两方的功能发挥造成障碍。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功能:

①市场经济的基础性构件。②补偿功能:通过收入补偿、支出补偿以及互助互济,使受到创伤的社会机体和个人机体得以恢复并重新投入运行,调节市场竞争机制、效率机制、动力机制与社会公平机制、均衡机制、稳定机制之间的矛盾。③自动调节功能: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作为一种经济变量对经济运行具有自动调节功能。④调节功能:缓解经济萧条,增加购买力,刺激和推动经济复苏;繁荣时,抑制需求。⑤刺激作用:通过改善劳动力质量,减少家庭生活波动;通过转移支付,制造市场需求。

评价:社会保障享有“社会安全网”和“社会稳定器”的美誉,是一种复合型社会功能系统。

9、社会保障法制化建设

社会保障法:是国家出面调动社会力量维护社会成员的生活安全和生存秩序的法律的统称。本质是对公民的生存权进行强制性保护。

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全部社会保障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组合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性、功能性联系的有机整体。其纵向结构,即由宪法、社会保障基本法、社会保障法律及其以下各层次社会保障法规的组合,按照各自法律效力层次由高到低组成,呈“金字塔”状。其横向结构,是由同一层次的社会保障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排列而成。

(一)社会保障法体系的结构与内容:①宪法中有关社会保障的条款;②社会保障法;③社会保障单行法规和实施细则;④地方性社会保障法规和行政规章;⑤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社会保障的法律规范。

社会保障法调整的对象:社会保障关系

社会保障关系:是指社会保障关系主体在社会保障活动中,根据社会保障法规而形成的一种权利和义务关系。主要包括:①社会保障职能机构之间及其内部有关职责划分、财务管理、资金分配等方面的关系;②社会保障资金筹资关系,指社会保障机构与国家、集体、个人在筹集社会保障资金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关系;③社会保障项目、标准的确立关系;④社会保障基金支付、管理、运营过程中发生的关系;⑤因执行社会保障政策而引起争议的各方面的关系;⑥监督社会保障执行的有关方面的关系等。

社会保障法的地位及其与其他法律的关系:社会保障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社会保障法隶属于社会法,是社会法的核心法;社会法与经济法、行政法、民商法、刑法并列,是同属于宪法之下的第二层次的部门法。

(二)社会保障立法

社会保障立法的基本立意: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即社会保障权

社会保障立法的基本出发点:①减少或消除贫困,使每个人都能维持基本生活;②按照每个人在职期间缴纳保险费的情况支付保险金;③社会保障不完全取代个人的自我保障,每个人都有自我赡养的责任。

社会保障法的立法模式:①分散立法模式:即针对不同类型的人口群体,尤其经济活动人口群体设置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制定若干平行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如国家公职人员、工商企业人员、农业劳动者、个体劳动者。②综合立法模式:即由国家统一制定一部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法律作为基本法,再根据需要并按照层次递进原则制定若干具体的单行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是一种诸法并行的多层次的法群化格局。

(三)社会保障法的实施机制

社会保障法的实施机制:包括行政执法、司法、争议解决的仲裁活动、法律监督程序等。要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

实施社会保障法涉及三类行为:①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及业务机构的违法行为;②企业、事业等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③被保障人的违法行为。

10、福利国家的核心内容社会保障制度。福利国家包含的两大支柱(充分就业、社会保障制度)

构建和谐社会,首当其冲的是建立健全以“底线公平”为目标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其调节机制,其中“底线公平” 是就政府和社会必须保障的、必须承担的责任的意义上而言的。

属于社会经济运行动力系统的内在机制是(市场的供求机制、风险机制)。

第二章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1、社会保障的萌芽

(一)中外早期社会保障思想

中国早期朴素的社会保障思想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国外对社会保障的认识最早出现在古代的巴比伦。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也做过与中国古代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类似的设想。西方早期的社会保障思想与当时西方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密切相关。

从实践的角度看,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一直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时期。

(二)中外早期社会保障的实践与发展

在实践中,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表现为:从私人义务,到成员间的互助互济,再到民间和宗教的慈善事业。(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前身——济贫法

1601年,英国《济贫法》,即旧“济贫法”。其基点是对无业游民实行政府救济和强迫劳动。

1834年,英国《〈济贫法〉修正案》(即“新济贫法”),进一步承认社会救济是公民应享有的合法权利,政府负有实施救济、保障公民生存的责任;实行强迫劳动与贫困救济相结合的原则,本质上已(属于)慈善救济。评价新旧《济贫法》:①均实行强迫劳动与贫困救济相结合的原则,是宗教团体慈善救济的扩大化;②是兼顾两大利益集团:有产者、雇主与贫民、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人之间的利益的一种制度;③是一项“不够格”的原则;④理论依据(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萨伊定理等)的局限性必然加速其崩溃。

新旧济贫法均实行强迫劳动与贫困救济相结合的原则,是宗教团体慈善救济的扩大化。

2、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历史背景

(一)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基本条件

①必要条件:社会化大生产;②充分条件:劳资矛盾尖锐化和工人运动的兴起;③历史和理论背景:西方新历史主义论和“福利国家论”。

(二)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历史和理论背景

理论背景:①以“福利国家论”为核心的新历史主义理论;②以“市场社会主义”为目标的费边主义。

新历史主义理论和费边社会主义为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其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改良主义。

三个社会保险计划的意义:标志工人、雇主和国家共同参与的社会保障制度正式产生。

3、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初步形成及其历史和理论背景

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罗斯福新政”:主要措施是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国家(除英国等少数国家)的社会保障立法,主要是解决工伤事故补偿、老年人年金、疾病保险等较为急迫的问题。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洲国家社会保障立法的中心目标是解决(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问题)。

(一)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形成阶段的特征

⑴阿赛·庇古的福利经济学:

对社会保障制度演进起过重大影响作用的福利经济学家是(阿赛·庇古)。

基本假定:“基数效用论”

基本命题:①社会福利将随国民总收入的增加而增大②社会福利由收入分配的均等化而增大

基本结论:①每一生产要素在各种用途中的边际社会纯产品都相等,是资源达到最优配置的标准。因此,竞争可以使边际社会纯产品等于边际私人纯产品,从而使经济福利极大化;②货币边际效用也存在递减规律,高收入者的货币边际效用低于低收入者的货币边际效用。因此,若将货币收入从富人“转移”一些给穷人,就可以增加货币的总边际效用,从而使社会满足总量增加。

⑵约·梅·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

基本判断: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生产过剩和失业

基本命题:有效需求不足取决于三个基本心理规律:①消费倾向递减规律,②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③货币流动性偏好规律。

基本结论:实行充分就业的关键在于增加有效需求

(二)福利经济学和国家干预理论对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形成的影响。

①英国经济学家阿赛?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以“基数效用论”为其研究出发点,认为社会的福利将随国民总收入的增加和收入分配的均等化而增大。依据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货币收入从富人那里“转移”一些给穷人,就可以增加货币的总的边际效用,从而使社会满足总量增加。他的论点为后来的“福利国家”理论和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提供了依据。

②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体系认为有效需求不足取决于三个基本心理规律: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货币流动性偏好规律;实行充分就业的关键在于增加有效需求,最好办法是政府干预经济,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把“福利国家”的发展当作资本主义有机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战后凯恩斯主义者和社会民主党人积极宣传的“福利国家”的理论依据。

4、福利国家的兴起与社会保障制度多样化发展

(一)贝弗里奇报告与福利国家的兴起

贝弗里奇被成为“福利国家之父”。

1942年,社会保障服务委员会报告:《社会保险和有关服务》,即“贝弗里奇报告”。

主要观点:⑴继承了新历史学派理论中有关福利国家的思想,从英国现实出发,指出影响英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五大障碍:贫困、疾病、愚昧、肮脏和懒惰。⑵社会保障的七个方面:儿童补助、养老金、残疾津贴、失业救济、丧葬补助、丧失生活来源的救济、妇女福利。⑶社会保障的原则:①普遍性原则(又称全民保障原则);②保障基本生活原则;③政府统一管理原则;④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

⑷社会保障的方式: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自愿保险。

(二)社会保障制度扩展及其多样化发展阶段

社会保障制度的扩展的四重含义:①是世界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急剧增加;②是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和受益范围进一步扩大;③是社会保障项目构成趋于体系化、网络化;④是社会保障支出的绝对值及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显著增加。

社会保障制度的多样化发展:制度类型不断增加。

社会保障制度多样化发展的表现:①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急剧增加,制度类型多样化;②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和受益范围进一步扩大;③社会保障项目构成趋于体系化、网络化;④社会保障支出的绝对值及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显著增加。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多样化发展的基本特征:①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出发点由解决劳资纠纷、缓和劳资矛盾转向构筑社会功能体系;②保障实施对象和覆盖范围,由面向特定阶层和行业劳动者、工薪收入者转向惠及全体公民的国民保障;③社会保障建立在制度化的基础之上;

④保障项目从零星分散的单项保障向全面体系化方向发展;⑤社会保障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分工体系。

5、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调整与改革阶段

(一)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挑战:①人口老龄化;②庞大的社会福利开支削弱了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③制度引发的道德风险导致信任危机;④制度运行的成本与效率状况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

(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举措。

(1)调整性改良:①提高退休年龄、延长享受待遇的所需的最低缴费年限;②提高缴费率、取消缴费的收入界限、提高缴费基数、降低计发保障津贴的基数等;③推行公共福利事业“私有化”、“市场化”;④改变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方式,增加基金增值的效率。

(2)结构性改革,即在不改变原有制度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对现有制度架构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使其结构和系统功能得以更新和创新。

(3)根本性改革,指由一种制度模式转换为另一种模式:①改现收现付制为完全的个人账户积累制度。如智利、波兰等;②由公共管理储备积累模式转变为现收现付模式。如印度、马来西亚等。

(三)改革的争论与风险:

①关于社会保障目标的争论;②关于社会保障私有化的争论;③关于福利型社会保障改革方向的争论;④改革的政治和社会风险。

(四)“福利”困境及其调整与改革

⑴资本主义经济“滞胀”及其福利困境:①高福利造成财政困难,其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增长;②高福利依赖高税收,沉重的税收负担抑制人们投资和劳动愿意;③高福利加大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经济效率;④高福利、高消费挤占了生产资金,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减慢,破坏经济的物质基础;⑤社会福利计划的扩大,需要组织一支从中央到地方的庞大队伍。

⑵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举措:①削减公共福利开支推迟退休年龄;②纠正社会福利全民普遍性;③提高社会保险税(费),延长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期限;④推行公共福利事业“私有化”、“市场化”,加强私人部门的社会保险力量。

6、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一)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及其弊端

①保障以“身份”属性取代其“社会”属性,保障范围狭窄,就业与福利、保障的高度重合;②保障基金的运行机制紊乱,保障层次单一;③保障体系项目不全,没有失业保险。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国情背景

中国基本的国情特点:①生产力水平低;②城乡二元结构;③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发展不平衡;④人口多,人口老龄化进程快;⑤传统社会保障制度对制度自身的束缚严重。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背景:①经济体制的转变;②经济结构的调整;③庞大的人口数量和人口老龄化影响;

④全球化带来金融资源、劳动力资源的流动,贸易自由化以及反倾销使产业竞争加剧。

(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三个重大挑战

①从长期看,要解决人口老龄化造成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②从中期看,要减轻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巨大社会震动;③从近期看,则要考虑如何根据宏观经济形势波动适时调整有关社会保障项目的收支水平,以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

(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前期改革轨迹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1992年,探索期。指导思想:定位于服从企业改革的需要;改革进程与内容:分项目和分地区进行的以单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在各相关项目上分别进行探索。

第二阶段:1992-今,突破发展期。指导思想: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独立于企事业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进程与内容:深化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革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探索社会保险省级统筹和行业社会保险属地化管理办法,初步形成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总体框架。

⑴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①实行退休费用的社会统筹;②养老保险基金实行部分积累的财务机制;③实行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④逐步推行企业年金(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⑤统一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⑥实行养老保险的省级统筹和行业统筹的属地化管理;⑦确保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

我国最早明确指出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部分积累的财务机制是在(1991年)

⑵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94年,改革进程与内容:在公费医疗单位实行定额包干、超定额部分按一定比例报销的改革举措,并在部分城市的企业进行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的试点。

第二阶段:1994年至今,改革进程与内容: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城镇全体劳动者,并逐步形成包括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和医疗社会救助在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⑶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①建立失业保险制度;②逐步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③失业保险和促进就业的有机结合;④失业保险与下岗职工最低生活保障相衔接。

⑷工伤、生育保险制度的改革:①工伤保险由企业保险转变为社会保险;②生育保险进入了制度化轨道,生育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规范生育保险待遇

⑸社会救助制度改革:面向不同的社会群体建立的多元化最低收入保障制度取代“送温暖”式的临时性、随机性的救助方式。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对象扩大。

最低生活保障线(贫困线)的制定采取“菜篮子法” 。

⑹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革:①统一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体制;②规范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体制;③社会保障制度的机制创新效应

(五)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深化改革的目标模式

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三大挑战:①是要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②是要完善新体制的设计;③是要实现从旧体制到新体制的过渡。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具有社会化、广覆盖、低水平、可持

续和促发展特征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途径与策略:

①制度、政策的统一性和法制化;②注重改革的长期性和复杂性;③从急需解决而又有能力解决的方面入手,循序渐进地推进改革;④对国家强制举办的社会保障项目要坚持低标准起步;⑤加强社会保障个项目之间及其与相关体制之间在各个中的协调;⑥改革与管理相结合。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①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②社会保障政策要统一,管理要法制化;③社会保障水平要与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④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统账结合”模式;⑤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和社会保险基金经营要分开,建立由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代表参加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组织。

7、当今世界主要的社会保障模式及其特征。

①福利型:北欧和一些发达国家;特点:全民保障——“收入均等化、就业充分化、福利普遍化、福利设施体系化” 全民保障;按照统一标准缴费,支付、津贴与个人收入及缴费之间缺乏联系;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于国家一般性税收,财政负担沉重。

②保险型:德国、美国、日本,权利和义务相对应;选择性原则;缴费三方性原则;公平与效率兼顾原则;以保障基本生活水平为原则。

③强制储蓄型:新加坡、智利,建立个人账户,强制劳资双方缴费,全部计入雇员个人账户;个人账户资金投入资本市场运营,实现保值增值,待遇取决于账户积累;缴费确定型的支付方式。

④国家型:前苏联,国家承担全部保险责任。

8、《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颁布于(1953年)

“三条社会保障线”是指(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欧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性结构特征有(强制性、基金性、保障性)

第4章失业保险参考答案

1、就业不足型的失业属于(非公开的失业)的一种类型。

2、我国目前的失业保险制度属于一种(强制性失业保险制度)。

3、失业程度是指(社会失业时间的平均长度)。

4、失业保险(不包括)具有赔偿性质的待遇项目。

5、农村劳动者拥有土地等生产资料,所以未纳入失业保险范围。

6、失业保险基金筹措的基本原则是(基金筹集与基金支出平衡)。

1、我国目前使用的作为评价国家和地区失业状况的指标是(城镇登记失业率).

2、按照失业的原因可以将失业划分为(摩擦性失业、季节性失业、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3、失业保险基金筹集的基本原则是(基金筹集与基金支出平衡)

4、我国目前实行的失业保险基金的筹资机制是(国家、用人单位、职工三方负担)

5、下列选项不属于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范围的是(因工致残的及病故军人的家属,按规定的条件定期享受抚恤金)

四、多项选择(6×3′)

1、构成失业的基本特点有(在劳动年龄之内、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没有找到任何职业).

2、失业保险金的管理原则有(专款专用的原则和统筹安排、适当积累、合理调剂、互助互济的原则).

3、失业保险基金的管理重点是(要规范失业保险基金的使用方向和结构、强化对失业保险基金的使用和监督).

4、政府在失业管理上的基本宗旨是(创造失业向就业转化的经济条件、提高失业者的经济和心理承受能力)。

5、我国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包括(失业保险率的统计严重“缩水”、失业保险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体制不顺、失业保险金的筹措与管理缺乏长远规划)。

6、失业保险金的给付办法有(工资比例制、均一制、混合制、一次性给付)。

五、简答题(5×10′)

1、强制失业保险的特点。

答:①国家立法规定,强制实施;②以失去工作、收入中断为前提;③以满足失业职工的基本生活需要为标准;④设立失业保险基金,社会统筹使用;⑤更重要的在于促进再就业;⑥超过一定期限后,如果还没有工作,就改为享受社会救济。

2、年失业率及城镇登记失业率的涵义。

答:①年失业率=该年度的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平均失业持续期/52周。

②城镇失业登记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从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00%。

3、失业的类型。

答:①摩擦性失业、季节性失业、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②此外据不同标准可分为:自愿性失业和非自愿性失业;公开性失业和隐蔽性失业;完全失业和不完全失业;长期失业和短期失业等。

4、爱德华兹教授对发展中国家失业的分类。

答:①公开的失业: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

②非公开的失业:就业不足型的失业、伪装的失业、隐蔽性失业、提前退休而引致的潜在失业、健康受损引致的潜在失业、无效益生产引致的潜在失业。

1、论述我国失业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①失业率统计严重“缩水”,下岗职工离岗容易离厂难;②职工下岗、失业过程中几个相关环节缺乏落实和衔接配套;③失业人数的统计口径偏小;④失业保险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的体制不顺,政、企、事合一,缺乏制衡机制和监督机制;⑤失业下岗人员中弱势群体就业难度大;⑥对减少和消除下岗职工的过激行为缺乏有效的制度性措施和应急措施。

2、论述如何深化失业保险制度改革。

答:(1)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要服务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大目标。

(2)解决隐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作为我国失业保险的主要制度功能:①强调失业保险享受资格;②熨平经济周期以减少国家抑制经济过热之后产生的失业,同时保障经济景气度偏低时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③重视提高失业和下岗人员的技能。

(3)提高系统功能:①失业保险作为短期支付类项目,其总需求取决于近期失业人数和待遇水平;②根据失业保险的主要环节,做好从员工剥离下岗到其再就业这一过程中各环节工作的衔接配套;③强化对失业保险基金筹集和使用的管理。

第5章医疗保险参考答案

1、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原则上实行(属地管理)。

2、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构成了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主体和基础。

3、因自杀所致伤残的医疗费用,(属于基本医疗服务的范围)。

4、社会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主要作用是使个人罹患重大疾病的经济风险通过“横向平衡”得以分散。

5、医疗服务的需求价格弹性(越大),道德风险越严重。

四、多项选择

1、社会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直接取决于(筹资水平)。

2、下列不能影响医疗保险费用增长的因素是(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

3、当前整个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医疗保障水平)

4、社会医疗保险的范围包括(承保对象和承保的项目范围)

5、在医疗保险领域,医院和社会医疗保险享受者之间的关系是(等价交换的关系)

1、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医疗保险费用的支付方式的有(后付制、预付制、一体化制)。

2、个人账户资金分配的技术方法有(实行比例分配制、实行就绝对额分配制)。

3、医疗保险费用支付的特点有(①费用支付和医疗服务的享受相分离;②医疗偿付关系是一种依照法律而形成的契约关系;③医疗费用偿付是有限量的)。

4、社会医疗保险费用支付制度的功能有(补偿功能、控制功能、配置功能、导向功能)。

5、社会医疗保险的实施原则(机会均等、专款专用、“危险共同分担”)。

6、属于医疗福利范畴的项目有(公共卫生服务、补充医疗保险、职工医疗互助)。

五、简答题

1、简述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的区别。

答:①保险人的内涵不同;②目的不同;③实施手段不同;④性质不同;⑤覆盖范围不同。(简要说明具体不同点)

2、简述社会医疗保险财务机制的“效率基准”与“公平基准”的内容。

答:(1)效率基准:①是否阻碍个人和企业参加生产活动的意欲;②是否阻碍社会医疗保险的财力和服务等资源的有效分配;③是否增强相关主体对社会医疗保险的费用意识。

(2)公平基准:①大多数社会成员与少数低收入者间的负担公平;②支付额与缴费额之间的公平;

③利用者与非利用者之间的负担公平;④现职一代与老人一代之间的负担公平。

3、简述“统账结合”社会医疗保险财务机制的框架结构和设计特征。

答:(1)框架结构:①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由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构成;②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计入个人账户;③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一部分用于建立统筹基金,用于“大病”的治疗;一部分划入个人账户,用于门诊。

(2)设计特征:将社会保险税模式和个人医疗保险储蓄模式综合而成的一种方式。

4、简述个人账户运行机制的基本要点。

答:“产权私有、专项消费、定向支付、自主使用、超支自理、简化管理。”

①参保人员拥有个人账户的使用权和继承权;②专项消费,个人账户属医疗专项消费资金,只能定向使用;③个人账户是封闭性的定额制,超支时应由本人自理;④个人账户的支付范围是共济账户不予支付的医疗费用。

5、社会医疗保险费用支付制度的特点及功能。

答:(1)特点:①费用支付与医疗服务享受相分离,第三方付费;②参保人员与受益人为同一人;③社会医疗保险机构与约定医疗单位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④医疗单位为参保人提供承保项目范围内的医疗服务。

(2)功能:①补偿服务消耗和医疗费用;②控制医疗保险基金的合理流量;③实现卫生资源的配置;

④对医疗行为、医德医风进行导向。

1、如何理清社会医疗保险领域涉及到的保险方、被保险方、医疗服务供方和政府之间的复杂关系。

答:①政府和社会医疗保险享受者的关系;②在政府和医院的关系是监督与被监督;③医院和社会医疗保险机构之间是商业契约关系;④医院和社会医疗保险享受者之间是等价交换的关系;⑤国家和社会医疗保险机构的关系是上下级的关系。

2、如何遏制社会医疗保险领域的道德风险。

答:(1)正确界定社会医疗保险领域参与各方的责、权、利关系。

(2)保险方和被保险方通过签订不完全保险合同,追求次优的经济效率。①扩大拒保范围;②设置年度承保上限;③实行医疗费用的共同保险;④将预防和治疗相结合。

(3)强化对医疗服务提供方的制约和控制。①弱化医疗机构提高自身效用和医疗服务提供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②完善社会医疗保险合同及其管理;③改进对医疗单位的支付制度。

第6章工伤保险与生育保险参考答案

1、劳动者获得工伤保险的赔偿是(无需)履行缴纳工伤保险费的义务的。

2、无过失赔偿原则,是指工伤事故发生所造成的一切后果(要追究责任人责任)。

3、我国工伤保险基金的筹集,采取以(收支平衡)的原则建立。

4、劳动能力鉴定主要由(劳动鉴定委员会)组织的。

5、生育保险待遇水平较其他社会保险项目要(高)。

6、子女补助为(固定补助)。

三、单项选择

1、我国的《工伤保险条例》开始实施于(2004年1月1日)

2、工伤保险最主要的任务是(工伤赔偿)。

3、伤残待遇的确定和工伤职工的安置均以评定的(伤残等级)为主要依据。

4、工伤康复分为(医疗康复和职业康复)两大类。

5、加强(劳动保护)是工伤预防的主导环节

1、工伤保险的范围包括(覆盖的人群、承保事故)。

2、下列情形应当认定为工伤的是(患职业病、因工外出下落不明者、在抢险救灾中受到伤害、伤残军人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

3、工伤保险基金的来源主要有(企业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工伤保险费滞纳金、工伤保险基金的存款利息、法律和法规规定的其他资金)。

4、死亡待遇包括(丧葬补助金、遗属一次性抚恤金、遗属定期抚恤金)。

5、我国生育保险实施范围(与劳动者建立了劳动关系的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中)。

1、简述工伤与非工伤的界限。

答:①时间界限;②空间界限;③职业(业务)界限;④除了职工本人故意造成工伤以外,只要符合其他工伤条件,都应属于工伤;⑤法定特殊界限。

2、简述“事故相关性理论”的内容。

答:劳动过程中引起伤害的因素相互关联,并按一定的顺序发生作用:①社会环境不良;②个人缺陷;③不安全行动和不安全状态;④事故;⑤伤害。

3、简述生育保险待遇的内容。

答:①医疗服务;②产假;③生育津贴;④子女补助费;⑤被抚养妇女的生育补贴。

4、简述生育保险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深化改革的思路。

答:(1)问题:①覆盖面较窄;②待遇标准不规范;③社会化管理水平较低。

(2)思路:①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提高参保率、基金到位率及统筹层次;②合理控制生育保险费率水平;

③引入竞争机制,实现津贴社会化发放。

5、工伤保险的特征。

答:①立法颁布,强制实施;②设立基金,统筹使用;③长期待遇与短期待遇相结合、保险与补偿相结合;

④政府行为,注重社会效益。

1、工伤保险待遇按其内容分为三大类,试述每类的主要内容。

答:①工伤保险按其内容分为医疗待遇、伤残待遇和死亡待遇三大类。

②医疗待遇的主要内容。③伤残待遇的主要内容。

④死亡待遇的主要内容。(必须答出具体内容否则不得分)

2、试述工伤保险的实施原则。

答:①“无过失补偿”原则;②个人不缴费原则;③实行区别待遇的原则;④工伤保险的赔偿金额以被伤害者的直接经济损失为限额的原则;⑤工伤保险与工伤预防、工伤康复相结合的原则。(必须答出具体内容)

第7章企业年金参考答案

1、企业年金积累额的可流动性、转移性(较差)。

2、(2000年)国务院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统一规范为企业年金。

3、它本质上是一种(企业福利计划)。

4、(法人受托模式)是我国企业年金基金管理的主导模式。

5、(托管人)是企业年金基金财产的实际保管者。

1、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加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形成的综合替代率,较恰当应定在(80%左右)

2、企业年金规范管理的基础是(账户管理者)

3、企业年金基金管理中的第一层关系是(信托关系)

4、企业年金替代水平的最高限约在(25%左右)。

5、不属于企业年金DC计划特点的是(企业需要承担投资风险)

1、基本养老金计划的指数化调整的形式包括(价格指数化、工资指数化、通过价格或工资两者的某种组合)。

2、企业年金管理委员会所从事的管理工作包括(收缴、存储、投资、支付)。

3、企业年金的投资方向包括(政府债券、公司债券、公司股票、海外投资)。

4、政府对企业年金的课税主要发生在(缴费环节、投资收益环节、支付养老金环节)。

5、企业年金治理结构中所涉及的责任主体包括(受托人、个人账户管理机构、基金投资运营机构、基金托管机构)。

1、简述企业年金基金风险控制措施。

答:(1)实行企业年金的市场准入制度;

(2)建立企业年金有关承办机构的退任机制;

(3)进行企业年金的实时监控。(写出每点内容)

2、简述企业年金的性质与运行的条件。

答:(1)性质:一种企业福利计划;

(2)运行条件:内部条件①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②具有经济承受能力;③履行纳税义务;④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管理体系,较好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外部条件:①法律和规则作保障;②具备健全的经办企业年金的中介机构、投资市场和监督机制。

3、简述企业年金的治理和运行框架的层次。

答:①设定企业年金的企业作为委托人,享受企业年金待遇的职工作为受益人,与受托人依据《信托法》建立信托关系;②受托人依据《合同法》分别与基金托管机构、个人账户管理机构、投资管理机构建立委托代理关系。

4、比较理事会受托模式和法人受托模式。

答:①理事会受托模式优点:可以随时掌握企业情况;可以针对性管理。缺点:基金的安全性相对较差。

②法人受托模式优点:适宜于小型企业;具有更强的独立性;能够与委托人形成更加清晰的相互制约关系;基金比较安全。缺点:在于企业年金的创建成本比较高。

1、论述政府对企业年金的税收待遇类型。

答:①TTT模式,没有免税待遇;

②EEE模式,免税待遇;

③EET模式,对退休职工从企业年金计划领取的养老金要进行课税;

④ETT模式,对投资收益及企业年金养老金进行课税;

⑤TEE模式,对缴费进行课税,对投资收益及企业年金计划领取的养老金给予免税;

⑥TTE模式,对投资收益课税,养老金实行免税;

⑦ETE模式,对养老金给予免税待遇,对投资收益课税;

⑧TET模式,对从企业年金计划领取养老金征收所得税,对投资收益给予免税待遇。

2、论述我国信托型企业年金管理制度的特点。

答:(1)四方主体:①受托人;②账户管理人;③托管人;④投资管理人。

(2)两层关系①信托关系;②委托代理关系。

(3)一个机制。

第8章社会救助参考答案

1、(中世纪的受救济者在接受救济时不受法律的保护),进入近代社会后,人们的这种权利进一步得到维护。

2、社会救助的主旨是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

3、贫困严重度等于(贫困密集度)。乘以贫困发生率。

4、阿马蒂亚?森认为一个社会的贫困程度可以用贫困人口的贫困距的加权值表示。

5、帮助贫困人口脱贫的第一要义是(造血式扶贫)。

1、现在“五保”指的: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对孤儿还有保教育的内容。

2、城乡特殊社会救助的对象是(麻风病人与冤假错案相关的人)

3、表述恩格尔系数正确的是(恩格尔系数越小,生活越富裕)

4、在社会救助资金筹集中,城乡筹集主要是供养(五保户)

5、劳动力流动的类型有(水平流动与垂直流动)

1、工业化社会之前的各类救济行为具有哪些特性(恩赐性、惩罚受救济者)。

2、社会救助制度确定受助人资格的方法(定量的方法、定性的方法)。

3、阿马蒂亚?森设计的贫困指数的特征(任何一个穷人的收入减少会导致总的贫困水平上升、传递性、单调性)。

4、政府采用怎样的社会经济政策影响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格局(大规模的收入再分配、提高富有者的生

产能力、直接提高贫困人口的生产能力)。

5、朗特里提出的绝对贫困线有三个基本限定(仅能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水平,生活的享受、智能的发展都不包括在内、贫困者的消费计算和他们的生活模式都具有严格意义上的规定、不与社会整体收入的发展水平相关,不受外界生活水准变化的影响)。

1、简述确定相对贫困四个要素。

答:①需要与其他社会成员进行比较来确认;

②相对贫困是一个动态概念;

③反映不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和经济平等与否;

④它依据一定的价值判断具有明显的主观偏好性。

2、简述社会救助基金的使用原则。

答:①专款专用和重点使用的原则;

②无偿使用和有偿使用相结合的原则;

③分散使用与集中使用相结合的原则。

3、简述贫困地区的恶性循环圈的两种表现形式。

答:①家庭、社区贫困再生产循环圈,即贫困再生产的内部循环;

②一般贫困的外循环;

③只有首先改变第一个“家庭、社区贫困再生产循环圈”,才会突破“一般贫困循环圈”。

4、简述阿马蒂亚?森的贫困指数

答:①阿马蒂亚?森设计的贫困指数为:P=H{I+(1-I)G}。其中,H为贫困发生率,I为收入距比率(平均贫困距与贫困线的比率),G为贫困人口之间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

②该指数具有两个特征:单调性;传递性。

③一个社会的贫困程度可以用贫困人口的贫困距的加权值表示:P=A(n,q,π)∑vigi其中,gi为社会成员i的贫困距,vi为社会成员i贫困距的权数,A(n,q,π)为标准化参数, n,q,π分别为总人口、贫困人口和贫困线。

5、简述社会救助的功能。

答:①社会救助是一种解决社会保险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社会问题的保障形式;

②社会救助津贴则一般与受益人不能正常劳动有关;

③社会救助是保障社会成员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是社会安全网的“网底”。

1、阐述产生贫困的原因以及消除贫困的途径。

答:(1)原因:①家庭获得生产资料和转移收入的机会少能力低;②就业机会少;③人力资本匮乏,就业能力低下;④抚养负担和赡养负担重;⑤抗风险能力低,突发事件造成收入下降;⑥社会地位低;⑦生产和生活环境恶劣;⑧贫困的恶性循环。

(2)途径:①打破贫困的恶性循环;②政府通过明智的社会经济政策影响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格局;③增加获得赚钱的机会和提高对机会的反应能力;④从产业政策角度实施的反贫困战略;⑤劳动力流动与反贫困。

2、论述社会救助管理的功能及项目。

答:(1)职能:①制订社会救助政策;②确定社会救助对象的条件、资格及申请救助的程序;③协调好与其他社会保障子系统的关系;④依法筹集、使用、管理社会救助经费;⑤指导、监督民间的社会救助活动。(2)项目:①自然灾害救助的管理;②贫困救助的管理,社会救助中常规的长期支付项目;③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与管理,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的着眼点是打破贫困的恶性循环。

第9章社会福利与社会优抚参考答案

1、居民在享受公共福利(这些福利事业提供的服务时,经常是免费或低费的)。

2、所有的文化康乐设施都属于社会福利范畴。×(文化康乐福利必须符合某些特定的条件)。

3、有些文化康乐设施的有偿服务(并不能否定)这些设施具有的福利性。

4、职业福利不是劳动者谋生的手段(它是工资收入的补充,一般不体现按劳分配的要求)。

5、老年福利津贴的发放是(与他们的收入、就业状况或经济来源无关)。

6、社会优抚对象与一般的社会保障对象没有明显的界限,是法定范围内的特殊群体。

1、社会福利机构对卫生保健的参与方式为(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

2、基本卫生保健的目标是(实现“人人健康”)

3、老年收入保障以的主体形式为(养老保险)

4、残疾人全面参与生活的前提和实现自身权利和价值的关键环节是(残疾人就业)

5、社会优抚的保障水平与当地群众的平均生活水平相比应该(不低于)

1、社会福利制度的特征是(社会福利在权利与义务关系上的普惠性、社会福利待遇标准的一致性)。

2、教育成为公共福利的内容的原因是(教育的本质是对人的培养、教育能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养和劳动熟练程度、教育能扩大人们对职业和前途的选择范围、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素质,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3、文化康乐福利必须符合的特定条件有(由国家和集体兴办和实施管理,并给与资金支持、为满足社会公众的精神需要而兴办、实行免费或减费的服务、向社会开放)。

4、职业福利可以包括的类别有(福利津贴、福利设施、福利服务)。

5、特殊教育包括的内容(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心理辅导、文化知识教育、职业技术教育)。

1、我国社会优抚体系。

①退伍军人就业安置;②现役军人及其家属优抚;③伤残烈属优抚;④军人退休社会保障。

2、死亡抚恤的对象有哪些?

①革命烈士;②因公牺牲军人;③病故军人;④革命烈士家属和因公牺牲军人家属。

3、特殊教育包括哪些内容?

①生活自理能力教育;②文化知识教育;③心理辅导;④职业技术教育。

4、我国社会优待制度包括哪些内容?

①革命烈士家属以及牺牲、病故军人家属的优待;②革命伤残军人优待;③现役军人家属的优待;④复员、退伍军人的优待。

5、社会福利的内容。

(1)公益性福利:①教育福利;②卫生保健福利;③文化康乐福利。

(2)职工福利。

(3)妇女和儿童福利:①妇女的特殊保护和照顾;②儿童福利。

(4)老年人福利:①老年福利津贴;②老年保健。

(5)残疾人福利:①残疾人的就业;②残疾人教育;③残疾人康复。

(6)住房福利。

第10章农村社会保障参考答案

1、我国居民直接收入由(就业制度)决定

2、下列不属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切入点的是(具体规划)

3、我国农村应逐步建立起以(社会互助)为主的社会保障制度架构

4、农村养老保险费的缴纳主要以(个人)为主

5、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是(制度)

1、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切入点是(城乡统筹、基础整合、总体规划、分类指导)。

2、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是:①保障水平与不同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②保障资金由个人、集体、国家共同负担③保障生活与扶持生产相结合④社会保障与家庭保障相结合。

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重点对象是:①非农就业的农民②被征用土地的农民③农村计划生育对象④村组干部、退伍军人、民办事业单位人员。

4、农村社会保障资金应由哪些主体负担(个人、国家、集体)。

5、居民的收入状况主要由(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服务制度)决定。

1、简述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可行性。

答:①从经济发展阶段看,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时机基本成熟;

②相当地区农村人口收入水平已具备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可能;

③多年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已有一定的工作基础和经验准备;

④农村财税制度改革和农村基层政权行政机构改革减轻农民负担,财政有可能在资金和政策上对农村社会保障予以更多的倾斜和支持;

⑤跳出以前的思路,进行制度创新,解决资金支撑问题。

2、你如何理解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切入点?

答:①城乡统筹;②基础整合;③总体规划;④分类指导。

3、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①保障水平与不同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②保障资金由个人、集体、国家共同负担;③保障生活与扶持生产相结合;④社会保障与家庭保障相结合。

4、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答:①从长期看应建立起以社会保险为主,社会救助为辅,以社会福利提供必要的设施和服务,以优抚保障对特殊群体提供特殊保障,以社会互助作必要补充的社会保障制度架构;②从近期目标看,普惠性质的社会救助制度包括灾害救济制度与最低收入保障制度,它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底盘。

5、简述我国土地的保障功能日益下降的原因。

答:①我国人多地少;②农产品投入大、产值较低,农民享受不到政府补贴,风险基本上是由自己承受;

③很难推行土地的规模经营,制约了土地的保障功能,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1、结合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论述改革的方向和设想。

答:(1)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乏社会统筹部分,不能起到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加之基金收缴困难,难以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养老保险制度。②从基金管理看,有两个问题:一是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是作为预算外资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还是逐步进入市场运营;二是基金由县级管理运营还是分级管理运营。③从管理体制看,农村养老保险既具有社会保险的功能,在运行中又部分引进了市场机制,这种混合性与现行体制发生碰撞。

(2)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框架设想:①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性养老与社会救助为辅;②对不同发达程度的地区采取不同的办法。

(3)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近期工作重点:①完善基本方案,研究制定非农就业农民养老保险办法;②

完善农村养老保险的管理体制,建立市场化的基金运行机制;③探索“粮食换保障”的保障方式,推进中西部地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

(4)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①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探索财政体制改革,减轻农民负担;②完善有关配套政策。

2、试论述我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答:(1)建立城乡统筹的疾病防控系统:①农村的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体系是社会管理及应急机制中最为薄弱的环节;②疾病流行模式可能以流动人口为载体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蔓延;③做好相互关联的两件事情:一是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二尽快构建一个城乡统筹、一体化联动的疾病防治网络。(2)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主体框架:①农村医疗保障的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②农村医疗保障设计方案的主体框架为“调整农业税使用方向,继续采取“三个一点”的资金筹集方式,社区筹资的形式以社区为统筹单位,建立以“家庭账户”为基础的农村医疗保险模式,并为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接轨提供一个有效借口:坚持自愿原则,实行民主管理;实行民办公助的筹资方式,保证群众享受相应权益;提高农村卫生事业总体水平。

第11章社会保障基金运行参考答案

1、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分为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和生育保险基金。

2、由于现收现付制的缴费率是按现实支出的需要确定的,津贴支付的来源是当期在职劳动者的缴费而不完全是受益人自己的缴费,因此可保证受益人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

3、一般来说,受益基准制相比于缴费基准制更倾向于注重社会公平,具有显著的再分配功能。

4、社会统筹等于公平,个人账户等同于效率。×(更多在个人账户与效率、公平的关系上,不存在绝对的对应关系。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是基金存储的两种方式,而效率或公平因素地是由基金分配和计发办法决定)。

5、养老保险津贴、伤残津贴、遗属津贴这三类津贴项目在国外通称为“年金保险”。

1、社会保障基金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基金)

2、从理论上来说,在现收现付制度下,其缴费率取决于(替代率)和赡养率之乘积

3、下列项目中不属于长期津贴项目的是(医疗保险津贴);属于长期津贴项目的是(养老保险津贴、伤残津贴、遗属津贴)

4、社会保险的支出不包括(挪用费用);社会保险的支出包括(对受保人的保险津贴支出、行政管理费用支出、投资费用)。

5、下列关于现收现付制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前提是有一个长期相对稳定的年龄结构;②一定程度上有碍于增加储蓄,制约劳动力市场供求调节;③又称为“统筹分摊式”。

1、完全积累制的优点包括(体现了社会保险的储蓄职能、有利于强化投保人的缴费意识)。

2、部分积累制又称为(混合式、部分基金式、阶梯式、比例保险费制)。

3、一种恰当的基金筹集模式应考虑的因素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动趋势、设立储备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用作储备的积累基金有无投资机会及其收益率的高低、保持相对稳定的保险费率)。

4、下列关于缴费基准制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这种模式注重对个人缴费的激励、缴费基准制一般只适用于长期性津贴项目)。

5、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包括(受保人及雇主缴纳的保险费、政府的资助或补贴、投资营运收入、对雇主征收的滞纳金与罚金)。

1、什么是部分积累制?请简析其运行特征。

答:(1)部分积累制是一种介于现收现付制与完全积累制之间的一种筹资机制。这种模式根据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社会保险费率,即当期筹集的社会保险基金一部分用于支付当期的社会保险金,另一部分留给以后若干期的社会保险金支出,在满足一定时期支出的前提下,留有一定的积累金。

(2)其优点:①部分积累制与多层次社会保险体系的兼容度较高;②部分积累制有助于解决社会保险覆盖面过窄的问题;③部分积累制的设计特征方面使之可以采取“新人新制度,老人老制度”的方式,解决新老制度转轨时期间的历史遗留问题。

2、请简要比较现收现付制与基金制。

答:(1)现收现付制:①优点:制度易建,给付及时;无通货膨胀之忧;再分配功能较强。②局限性:现收现付制难以应付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其收入替代具有刚性;可能诱发代际矛盾。

(2)与现收现付制相比,基金制:①优点:运行机制简便,易被理解、被接受;抵御老龄化;缴费与待遇关联,形成激励机制;增加社会储蓄,促进经济发展。②缺点有:基金贬值风险较大;存在基金营运风险;互济性较弱。

3、确定缴费制与受益基准制有何异同?

答:①受益基准制是根据雇员参加养老保险计划的年数和工资收入水平预先确定其退休后的养老保险计划水平,再依照精算原理确定其缴费水平。缴费基准制是先经过预测确定缴费水平,据以筹集养老保险基金,基金逐渐积累并获得投资收益,雇员退休时,以其相应的缴费及投资收益在退休时的积累额为基础发放养老金。

②确定给付制特点:以支定收;收入关联;政府承担风险;初始无基金;精算定成本;待遇调整灵活;易被老雇员所接受。

③缴费确定制特点:给付与缴费投资收益关联;机理简单,透明度高,易被接受,生命周期收入再分配;劳动者自担风险。

4、简述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和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答:①在个人账户与效率、公平的关系上,不存在绝对的对应关系;

②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是基金存储的两种方式,而效率或公平因素更多地是由基金分配和计发办法决定;

③存储和分配是社会保险基金运行的两个不同阶段,在同一种存储方式中,如果计发办法不同,效率因素也是不同的;

④社会统筹(或个人账户)与效率(公平)因素之间有联系,但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⑤社会统筹只是使社会再分配成为可能,而其中效率与平等的替换,则取决于分配过程中更为复杂的因素。

1、社会保障基金运行模式大致可分为哪几类?试比较分析。

答:(1)可分为四类:①社会统筹与现收现付相结合的模式;②个人账户与储备积累制相结合的模式;③社会统筹与部分基金积累制相结合的模式;④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模式。

(2)比较:①第一种模式:具有费率调整灵活,社会共济性强,易于操作,基金受通货膨胀和利率波动的影响小,但这种模式将面临退休高峰期养老金支付危机。②第二种模式:形成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形成预筹基金,不存在支付危机,也不会引起代际矛盾,还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建设基金,其局限性在于缺乏社会成员间的横向互济功能,高低收入职工之间生活保障程度差别较大。③第三种模式:在社会统筹制母体中建立部分积累基金,体现了互助互济,又留有一定积累,但沉淀下来的储备基金与储备积累式一样,在营运管理的有效性缺乏保证。④第四种模式:引进了个人账户储存基金制的机理,积累基金建立在个人账户的基础上,同时又保持了社会统筹互助调剂的机制。

2、分析我国社会保障基金保值增值的紧迫性。

答:①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滚存积累已具相当规模。②养老保险基金分散,养老保险基金价值被侵蚀的风险很大,养老基金面临着收益损失或贬值风险。③我国银行存款和国库券的计息方式降低它对基金的保值增值的能力。④基金管理易于受地方政府的干预和地方利益的驱动,发生滥用、挪用养老保险基金现象。

第12章社会保障基金与其他经济变量的联运效应参考答案

1、社会保险税在国外被称为薪给税或工薪税。

2、通过实行累进税制和举办社会保障事业可以实现财富和收入分配的“均等化”。×(此措施确有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但实践中,它不可能实现财富和收入分配的“均等化”)。

3、现收现付制的社会保险基金财务机制会对个人储蓄产生负影响。×(实行现收现付制是否会对个人储蓄产生负面影响目前尚无定论)。

4、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社会福利等的资金来源于剩余劳动。

5、高额的社会保障税(费)不会导致人才和资本的外流。×(高额的社会保障税(费)会挫伤劳工提高劳动技能和进行风险创造的积极性,从而导致人才和资本的外流)。

1、以下社会保障项目的资金来源于必要劳动的是(社会保险)

3、社会保险税(费)其实际税负的主要承担者是(雇员)

4、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及收入替代水平的提高与劳动力市场参与率所呈的关系是(反向)

5、有关社会养老保险财务机制对个人储蓄的影响的研究始于(费尔德斯坦)

1、我国以下社会保险费要集中统一征收的是(基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

2、以下几项社会保障项目的资金来源于剩余劳动的是(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社会福利)。

3、工资收入的高低会影响劳动力的(流向、流速、流量);工资收入的高低不会影响劳动力的哪个方面(供给总量)。

4、高额的社会保障税(费)会导致(人才外流、资本外流、劳动参与率的下降)。

5、现收现付制对个人储蓄的影响有(资产替代效应、退休效应、挤出效应)。

1、社会保障税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该税种的收入被用于社会保险支出;②一般采取源泉课税法;③具有有偿性;④具有收入再分配效应。

2、社会保险的征缴日益与税收课征相结合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①与税收课征所具有的“强制征收”的基本特性不谋而合,并且在缴费率、计发方法等方面的技术特性也与税收相类似;

②对社会保险费的缴纳者来说,无论是雇主,还是工人,其负担都无异于税收。

3、在满足哪几个条件下,完全积累制会比现收现付制更能促进更高的储蓄率和经济增长率?

答:①强制缴费率是否高于自愿储蓄率,以确定是否增加了储蓄;

②在面临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条件下,积累阶段的强制储蓄形成的社会保险基金是否真正增加储蓄;

③储蓄增加了是否意味着产出也增加了。

4、负所得税及其适用条件是什么?

答:①“负所得税”,是政府以向个人支付所得税来代替社会福利补助的一种形式;

②负所得税适用的前置性条件:一是要有健全的个人所得税制,要有广阔的税基;二是要求以社会保障税的形式进行基金的筹集与津贴的支付;

③负所得税实质是一种穷人瞄准机制,在补助低收入者的同时不养懒汉。有利于政府运用税收机制补助低收入者和调节个人收入分配。

1、请论述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收入与工资的差别。

答:(1)二者的发放形式不同。工资收入是劳动报酬形式;社会保障收入是政府支出形式发放。

(2)虽然都是个人消费品的一种分配形式,但二者的作用形式、任务和地位是有区别的。这表现在:①工资起着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作用,作为“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的一种尺度完成初次分配。社会保障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以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为尺度进行的再分配。②工资是社会收入分配的主要实现形式,社会保障只是社会收入分配的补充实现形式。社会保障不可能改变社会财富的分配形式和分配性质,也不可能取代工资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功能。

2、请论述高额的社会保障税(费)对劳动力市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①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劳动力流动性”,不利于新成长劳动力或失业人员接受较低工资标准的工作,工人更换技术工种和职业类别,及生产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所要求的就业结构的调整。

②会使得在业工人倾向于用闲暇替代劳动,挫伤工人提高劳动技能以争取更高工资的积极性,也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风险创造性的技术革新。

③阻碍了新工作岗位的产生和对缺员岗位的补充,会削弱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开放程度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程度及其竞争优势,直接导致出口收入损失,间接导致高失业率,从而会导致人才和资本的外流。

④会促使“地下经济”和“地下劳动”的盛行,这将导致劳动要素对GDP的贡献度的减少。

⑤会诱致提前退休。

第13章社会保障监督参考答案

1、社会保障的利害关系者只是社会保险监督的受益者。×(因为社会保障监督的主体是多元化的,社会保障的利害关系者也是社会保障监督的主体之一)。

2、社会保障监督体系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监督的主体和客体)。

3、社会保障基金经办机构属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行政序列,仍然是政府派出的具有非盈利性质的事业机构。×(社会保障基金经办机构虽然是政府派出的具有非盈利性质的事业机构,但它不属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行政序列)。

4、审计监督和财政监督具有相同的特点,都是社会保障监督机构采取的监督形式。×(审计监督不同于财政监督)。

5、社会保障基金监督中非现场监管是现场监管的基础。

1、下列各项中,(审计监督)不是社会保障行政监督的主要形式之一;社会保障行政监督的主要形式:①中央和地方社会保障行政管理部门上级对下级对口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②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对下级基金经办机构的监督;③财政监督。

2、在审计监督子系统里,主要部分是(国家审计)

3、社会保障监督体系中占据中心地位的是(审计监督).

4、实施有效的社会保障运营监督的首要环节是(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资格的准入)

5、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经办机构,划分内部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保证基金管理指令能够正确传达的原则为(不相容职务相分离)

1、国家权力会被滥用的原因有(国家权力具有专门管理的特性、国家权力具有权威性、国家权力具有强制性)。

2、社会保障监督系统的监督关系是由(监督主体、监督客体、监督手段)共同组成。

3、社会保障行政监督的主要形式有:①中央和地方社会保障行政管理部门上级对下级对口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②中央和地方社会保障行政管理部门上级对本级、下级基金经办机构的监督;③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对下级基金经办机构的监督;④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对下级基金经办机构的监督)。

4、我国社会保障监督管理体系的建构主要采取的原则是(政事分开、经办机构与监督机构分设)。

5、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的内部控制的核心要素是(组织程序、会计规则、双人原则)。

1、“人大”对政府管理社会保障活动主要实施哪些方面的监督?

答:(1)立法监督;

(2)对政府行为的监督:①直接监督国务院及所属各部委有关社会保障的重大的经济决策行为;②考察评判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与基金的运行状态,及其与预期目标的偏差;③协调社会保障监督系统内部的各子系统之间的功能性、结构性联系,促成系统优化功能。

2、社会保障基金运营的监督模式的分类可以从哪些方面分为哪几类?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①从时间序列上看,分为事前控制、实时控制、事后控制;

②从监管方式上看,分为审慎性监管、严格的限量监管。

3、简述对社会保障基金经办过程的监督内容。

答:①基金征缴的监管:包括对征缴机构行为的监管和对缴费单位行为的监管。

②基金支付的监管:包括对经办机构或社会化发放机构行为的监管和对参保单位或参保人行为的监管。

③结余基金的监管。

4、对于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监督,我们应该主要注重对哪些方面的内容进行有效的监督?

答:①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资格的准入;

②社会保障基金运营资格的退任;

③实施动态的基金运营风险实施监控;

1、谈谈社会保障监督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答:(1)防止滥用权力的需要:①监督基于人们对权力本身性质的认识;②国家权力之所以会被滥用的三点原因。

(2)政府管理的社会保障项目的产出和质量有可能缺乏评判的“基准线”和止损机制:①一部分社会保障项目具有转移支付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其费用支出没有统一、固定的标准;②政府的各类福利救济项目的产出通常是中间产品而非最终产品,而中间产品产生的实际效益和质量好坏难以清晰界定;③大量的转移支付项目的效益很难以金钱作为衡量标准;④有些福利保障项目有时具有排他性的垄断权力,缺乏持续的横向竞争,质量和效益指标有可能退居次要地位,同时也缺乏衡量其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基准。行政体制下缺乏及时终止不成功的社会保障项目的机制,以减少损失。

2、谈谈如何协调各方面的监督力量对社会保障基金进行全方面的有效监督。

答:(1)采用多样的监督方式:①从时间序列上看;②从监管方式上看;③从监督形式上看;

(2)遵循正确的监督原则:①独立性原则;②公正性原则;③审慎性原则;④科学性原则;

(3)构建完善的监督系统:①以国家权力机关为主体的监督子系统;②以各级政府行政管理机构为监督主体的行政监督子系统;③审计监督子系统;④社会监督子系统;

(4)实施全方面的监督:综合各方面力量对社会保障基金实施监督。

第14章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参考答案

1、在人——机系统中,对人的技术要求越高,越有利于提高信息系统安全性。×(对人的技术要求高会降低安全性)。

2、通用的安全性措施分为两类,即(物理性措施和程序性措施)。

3、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划分成用户层、软件层、数据层和网络/硬件层。

4、(用户层)是信息系统中用户直接接触的层面,系统的所有功能都要通过用户层这个接口实现。

5、社会保障业务管理网是虚拟网络。×(实时)。

1、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目标是(实现信息在全球范围内的共享)

2、业务辅助子系统包括(公文管理)

3、劳动保障政府网的主要功能包括(网上竞赛)

4、整个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是(网络/硬件层)

5、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的主干部分是(社会保障基金业务处理子系统)

1、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原则是(开放性原则、标准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安全性原则)。

2、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安全性原则的支撑条件是(整体性、一致性)。

3、社会保障基金业务处理子系统包括(基本信息维护、基金征收处理、基金拨付处理、基金的财务管理)。

4、业务辅助子系统包括(信息交换、业务助理对外咨询)。

5、社会保障的信息网络可以分为(业务管理网、办公管理网、社会保障系统内部网、对社会开放的政府网)。

1、简述社会保障信息化的意义。

答:①有利于社会保障制度规范化;

②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数据安全可靠;

③有利于增加工作的透明度和决策的科学性;

④有利于发挥社会保障体系的整体效益。

2、简述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目标。

答:①实现社会保障业务的计算机化;

②实现信息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共享;

③系统的整体结构具有高可靠性、高可用性、功能齐全、操作简便。

3、简述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中用户层的功能。

答:①社会保险基金业务处理;②社会保险基金财务管理;③业务统计查询;④决策、监测;⑤社会化服务;⑥企业远程业务处理;⑦统筹范围内业务协作处理;⑧办公自动化。

4、简述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

答:①实现社会保险各险种的基金征缴、拨付、财务管理等基本业务的计算机化;②实现社会保险机构的业务辅助、决策辅助、行政管理等办公自动化必备内容的计算机化;③实现与计算机相适应的管理科学化;

④实现与计算机化相适应的安全管理;⑤实现社会保障基金业务管理的网络化;⑥实现办公无纸化以及业务批处理、数据自动检验、数据自动备份等自动化操作。

5、简述社会保障基金业务处理子系统。

答:社会保障基金业务处理子系统也称为业务前台,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主干部分。2′它包括:①基本信息维护;②基金征集处理;③社会保障基金的支付;④基金财务管理。

1、论述我国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目标。

答:(1)现状:从整体上看,我国的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还比较落后,表现在:①信息机构和管理体制不适应信息化建设的要求;②宏观决策需求不明确;③系统建设资金和信息技术人员严重不足;④各地区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⑤数据标准、技术规范不统一;

(2)目标:①统一数据标准;②在中心城市建立资源数据库;③建立全国统一的网络;④建立网络信息采集制度;⑤创建和实施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系统核心平台;⑥规范社会保障卡。

2、论述社会保障信息网络的构成。

答:网络是信息赖以传播、处理和交换的载体和通道。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可以分为:

(1)业务管理网,是实时网络。

(2)办公管理网,主要用途是处理社会保障机构内部公文运转、内部工作计划及执行情况等信息。

(3)社会保障系统内部网,主要是为了全国社会保障系统内部的有关业务提供网络服务。

(4)对社会开放的政府网,主要功能包括:①网上查询;②网上对话;③网上办事。

第1章社会保障体系参考答案

1、社会保障: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设立的,保护社会成员基本生活和经济、社会稳定,采取保护与激励相统一的原则,对公民在年老、疾病、遭遇灾害而面临生活困难的情况下,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依法给予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

2、社会保险:由政府举办,强制从业职工在其就业年份里拨出一部分收入交纳保险税(费)作为保险基金,对由于保险计划规定的原因丧失劳动能力或暂时失去劳动岗位,又满足缴纳社会保险税(费)期限的人,提供的收入保险计划。

3、社会救助:由政府举办的,以反贫困为主旨,对因不能正常劳动等原因致使收入水平低于规定的数额(贫困线)的社会成员,提供的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以解决社会保险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社会问题。

4、社会优抚:社会优抚指国家和社会对为保卫国家安全而做出贡献和牺牲的军属、烈属、残废军人、退伍官兵及其家属等特定优抚对象所给予的优待、抚恤和社会褒扬。

5、社会福利:政府通过免费或低费地提供某种生活用品或劳务,给人以实惠和方便,以提高生活质量。主要由公共福利事业、局部性或选择性的福利措施、指员工福利和民政福利四部分组成。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6、社会保障的内涵。

①通过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保持社会稳定的安全项目以及机制、制度和事业的总称。②以社会共同责任为本位,由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分担责任的社会机制和经济机制。③以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形式为公民提供各类保障。④它作为一种国家主导的强制性社会行为,一般通过立法而确立。

7、“社会保障”一词最初出现于美国1935年的《社会保障法》。

8、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是自助者公助。

9、社会保障是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基础性构件,但是它对市场经济体系起到促进和调节作用。

10、社会保障水平应与生产力水平和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

11、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制度、服务网络和工作运行机制三个方面,其中制度是核心.

12、福利国家的核心内容社会保障制度。

福利国家包含的两大支柱(充分就业、社会保障制度)

13、衡量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的常用指标社会保障支出占该国GDP的比重。

14、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长速度应该(低于经济增长速度、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低于工资增长速度)

15、社会救助的主旨是反贫困,其救助标准低于社会保险津贴的标准。中国的社会救助包括(自然灾害救助、农村五保户救助、救灾和扶贫、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16、构建和谐社会,首当其冲的是建立健全以“底线公平”为目标的社会保障制度及其调节机制,其中“底线公平” 是就政府和社会必须保障的、必须承担的责任的意义上而言的.

17、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中的目标为(促进经济发展、协调社会各阶层和社会各方面的利益矛盾、保持社会安定)

18、属于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管理社会保障应遵循的原则的是立法、行政、监督三分离和征、管、用三分离和政、企、事三分离。

19、属于社会经济运行动力系统的内在机制是(市场的供求机制、风险机制)

20、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

①国家主导性。通过立法和国家行政机器进行规划、组织、管理,并对社会保障财务负有最后的(并非完全的)责任。

②法制性。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建立起来的基本制度之一。

③社会性。实施对象的社会性;社会保障责任和义务的社会化;社会化管理。

④福利性。社会保障的目标是消除和预防贫困、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非营利性质。

⑤人道性。老有所养、幼有所惜、扶弱济贫、友爱助人的人道主义精神,是社会保障的伦理道德基础。

21、社会保障主体的角色定位及其责任、权利和义务。

①三大主体:国家、单位、个人。②政府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执行主体;对社保的财务负有最后的(并非完全的)的责任;负责社保的职能部门、财政部门、综合调控部门、代表执行机构的有关部级机构。③用人单位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按规定为单位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障的参保手续、缴纳保费;要求社会保障机构提供政策咨询;对社会保障争议提出诉讼和仲裁;监督社保机构及工作人员的工作。④个人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劳动者个人是提供劳动并获取保障的主体,依法享有社会各项保障权利,也负有缴纳社会保障费的义务。

22、社会保障在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功能。

①市场经济的基础性构件。②通过收入补偿、支出补偿以及互助互济,使受到创伤的社会机体和个人机体得以恢复并重新投入运行,调节市场竞争机制、效率机制、动力机制与社会公平机制、均衡机制、稳定机制之间的矛盾。③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作为一种经济变量对经济运行具有自动调节功能。④调节功能。缓解经济萧条,增加购买力,刺激和推动经济复苏;繁荣时,抑制需求。⑤刺激作用。通过改善劳动力质量,减少家庭生活波动;通过转移支付,制造市场需求。

23、社会保险类项目和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类项目的联系与区别。

(1)共同点:都是由国家和社会对生存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的一种收入再分配的工具。(2)区别:①社会保险的再分配属于横向再分配;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救助属于纵向再分配,即社会普通成员的收入向优抚对象转移。②社会保险投保人的权利和义务在缴费上体现对等,以工龄替代缴费年限时则转化为在劳动上体现对等,对象是因风险发生而得到补偿;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救助的贡献和收益则呈非对称性,是一种单方面的给付,个人不必缴纳,对象是因做出过贡献而得到补偿。③在资金的管理上有不同的要求。保险要求专款专用,收支两条线;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救助只能由政府作为财政支出的一个项目。④社会保险与转移支付类项目应该分别制定各自的资金来源、支出及管理制度,方能提高各自的效率和总体效率。

24、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①都是风险防范与风险转移机制;②都具有化解社会风险、维持经济繁荣的功能;③运作机理及其所使用的很多术语和计算方法、预测方法类同。④运作机理类同,社会保险借用了商业保险的大数法则。

(2)区别:①性质:社会保险属于政府行为;商业保险是一种商业行为。②目标取向不同:社会保险以社会价值为目标,具有非营利性质;商业保险以营利为目的。③权利义务关系不同:社会保险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在劳动上面体现对等;商业保险权利义务关系是建立在商业契约上。④资金来源不同:社会保险由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三者分担;而商业保险完全由投保人负担。⑤政府承担的责任不同:对社会保险财务承担最终的兜底责任;依法对商业保险进行监管,但不承担直接经济责任。⑥二者补偿水平及保障方式不同:社会保险是有现金补偿和服务两个方式;商业保险则主要体现货币的支付关系。⑦可承保风险的范围不同:商业保险对社会性风险无能为力。

第二章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1、中国早期的社会保障思想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国外最早出现在(古巴比伦)。

2、1834年英国颁布的《<济贫法>修正案》实行强迫劳动与贫困救济相结合的原则,本质上已(属于)慈善救济。

3、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洲国家社会保障立法的中心目标是解决(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问题)。

4、世界上第一个制定《社会保障法》的国家是(美国)

5、新历史主义理论和费边社会主义为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其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改良主义。

6、《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颁布于(1953年)

7、我国最早明确指出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和部分积累的财务机制是在(1991年)

8、贝弗里奇被成为“福利国家之父”。

贝弗里奇报告中提出的四原则:①普遍性原则;②保障基本生活原则;③政府统一管理原则;④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

9、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

10、对社会保障制度演进起过重大影响作用的福利经济学家是(阿赛·庇古)。

11、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取决于三个基本心理规律是(货币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货币流动性偏好规律).

12、社会保障制度多样化发展的表现:

①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急剧增加,制度类型多样化;②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和受益范围进一步扩大;

③社会保障项目构成趋于体系化、网络化;④社会保障支出的绝对值及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显著增加。

13、“三条社会保障线”是指(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14、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面临着三个方面的挑战是(要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要完善新体制的设计、要实现从旧体制到新体制的过渡)。

15、欧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性结构特征有(强制性、基金性、保障性)

16、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条件。

①必要条件:社会化大生产;②充分条件:劳资矛盾尖锐化和工人运动的兴起;③历史和理论背景:西方新历史主义论和“福利国家论”。

17、社会保障制度多样化发展阶段的特征。

①建立的出发点:由解决劳资纠纷、缓和劳资矛盾转向构筑社会功能体系,社保制度成为市场经济制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②社保的实施对象和覆盖范围不断扩大;③社保建立在制度化的基础之上;④社保项目从零星分散的单项保障向全面体系化方向发展;⑤社保工作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分工体系。18、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举措。

(1)调整性改良:①提高退休年龄、延长享受待遇的所需的最低缴费年限;②提高缴费率、取消缴费的收入界限、提高缴费基数、降低计发保障津贴的基数等;③推行公共福利事业“私有化”、“市场化”;④改变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方式,增加基金增值的效率。(2)结构性改革,即在不改变原有制度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对现有制度架构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使其结构和系统功能得以更新和创新。(3)根本性改革,指由一种制度模式转换为另一种模式:①改现收现付制为完全的个人账户积累制度;②由公共管理储备积累模式转变为现收现付模式。

19、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①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②社会保障政策要统一,管理要法制化;③社会保障水平要与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④城镇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金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统账结合”模式;⑤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和社会保险基金经营要分开,建立由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代表参加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组织。

20、福利经济学和国家干预理论对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形成的影响。

答:①英国经济学家阿赛?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以“基数效用论”为其研究出发点,认为社会的福利将随国民总收入的增加和收入分配的均等化而增大。依据货币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货币收入从富人那里“转移”一些给穷人,就可以增加货币的总的边际效用,从而使社会满足总量增加。他的论点为后来的“福利国家”理论和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提供了依据。

②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体系认为有效需求不足取决于三个基本心理规律: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货币流动性偏好规律;实行充分就业的关键在于增加有效需求,最好办法是政府干预经济,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把“福利国家”的发展当作资本主义有机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战后凯恩斯主义者和社会民主党人积极宣传的“福利国家”的理论依据。

21、当今世界主要的社会保障模式及其特征。

①福利型:北欧和一些发达国家;特点:全民保障——“收入均等化、就业充分化、福利普遍化、福利设施体系化” 全民保障;按照统一标准缴费,支付、津贴与个人收入及缴费之间缺乏联系;社会保障资金来源于国家一般性税收,财政负担沉重。

②保险型:德国、美国、日本,权利和义务相对应;选择性原则;缴费三方性原则;公平与效率兼顾原则;以保障基本生活水平为原则。

③强制储蓄型:新加坡、智利,建立个人账户,强制劳资双方缴费,全部计入雇员个人账户;个人账户资金投入资本市场运营,实现保值增值,待遇取决于账户积累;缴费确定型的支付方式。

④国家型:前苏联,国家承担全部保险责任。

第3章养老保险参考答案

1、养老保险:是指国家和社会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障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2、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一般是指在国家行政强制力和国家信用保证的基础上,对养老保险基金采取的社会统一筹集、统一管理和统一支付。

3、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一般是指在国家行政强制力和国家信用保证的基础上,采取“个人预缴专款储金”的养老保险形式。

4、基本养老保险费率:亦称缴费率,是指在企业和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占其核定工资总额的比例。

5、养老金替代率:对个人来说,是指每个职工退休时所领取的养老金与其退休前的工资之比;对社会来说,是指平均养老金同整个经济系统平均工资或曰被包括在生效合同范围内的员工的平均工资的比例。

6、“统账结合”的财务机制将导致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从单一的“以收定支”“现收现付”转向部分积累制。

7、深化“统账结合”的制度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做实个人账户)

8、目前世界上实行养老保险的国家中,多数国家实行国家、雇主、劳动者三方共同出资,并(以企业和个人缴纳为主)的原则。

9、灵活就业群体参加社会保险低覆盖率的原因除了缺乏全国统一政策外,主要是(“制度缺陷”造成的)。

10、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为男性职工60岁,(女工人为50岁,女干部为55岁)。

11、符合缴费年限的退休者,其基础养老金为当地退休上年职工平均工资的(20%)。

12、从2000年开始,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规模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

13、养老保险的类型包括(自我储蓄养老、家庭养老、企业年金、社会保险养老)。

14、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最基本的来源是(企业缴费)

15、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应覆盖的范围包括(各类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军队转业官兵、个体劳动者及农村劳动者)。

16、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从(县级)统筹起步的

17、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计发办法的结构式构成包括(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

18、在我国,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范围的近期目标是覆盖城镇所有部门中各类企业的职工。

19、2005年12月3日,《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规定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的重点为(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

20、核定企业缴费工资的基本要求是“三个一致”,即(企业向当地社会保险管理机构缴纳养老保险基金的工资总额、职工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工资总额、职工退休后作为计发养老金基数的工资总额)三者之间保持一致。

21、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定位主要源于以下因素(增强互济功能、便于人员流动、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

22、社会养老保险的特点。

①由国家建立或实施,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具有法律强制性;②享受对象必须是因年老而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③社会保险机构必须预先储存一部分基金,基金极其增值部分必须用于支付退休金;④对老年人提供稳定的基本生活保障,使其不受物价波动的影响并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23、退休金标准确定的原则。

①同在职时工资收入要保持可比性,退休金的工资替代率应因工龄、缴费年限长短等因素而有所不同;②退休金的工资替代率应以在职时实际工资收入的全部为基数,而不应以现行的标准工资为基数;③退休金的最低额不应低于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所需要的数额;④退休金的数额一般不应超过在职时的正常收入,以体现劳动与不劳动的差别。

24、现行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的问题。

①机关事业单位的平均待遇水平要高于企业;

②由于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在养老保险方面制度不同、政策有别,人员流动时其养老保险关系难以异地接收和转移;

③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制约着相关改革的顺利进行;

④养老保险费用负担越来越重,财政和用人单位压力加大,部分地区拖欠机关的退休人员养老金问题也已突现。

25、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选择依据。

①在宏观层次上能够抵御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和未来老龄化高峰的不利影响;在企业层次上,不因企业的兴衰、变迁而影响退休人员养老金的领取;在个体层次上,使职工年老时,能够得到基本生活保障。

②筹资模式与劳动力及资本市场接轨,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商业性人身保险的市场运行机理,并且考虑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③要考虑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后的养老问题。

④制度模式的设计要与企业工资制度协调配套。

26、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办法应如何设计?

①计发办法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关键环节,应当建立在精算基础上;②参保人员每多缴一年增发一个百分点,上不封顶,形成激励约束机制;③以参保缴费年限为基础,以计发基数、计发比例和计发月数调整为重点,以建立参保缴费的激励约束机制为出发点,以保障参保人员的养老保险权益为目标,采取“新人新制度、老人老办法、中人逐步过渡”的方式设计。

27、贝克尔的家庭生产理论。

①贝克尔认为,消费者既是一个消费者,又是一个生产者;其生活必需品必然来源于市场和家庭。在家庭这一生产单位内,每一位成员都以自己的知识、技术、时间和市场产品等来联合生产子女、健康、婚姻、声望等,从而实现效用最大化;

②贝克尔将自己所创立的理论叫做“家庭生产函数分析”,表示为:Zi=Zi(xi,ti,E)其中,E表示家庭生产所处环境的变量,xi表示市场产品向量,ti表示时间向量;

③在家庭生产函数和家庭现有时间及收入的约束下,家庭实现效用最大化,均衡条件:要素价格之比等于家庭生产的边际产品之比;若要素价格下降,则家庭生产会转向相对密集地使用这种要素的技术,若要素价格保持不变,则要素边际生产力的提高会增加生产过程对这种要素的相对使用和需求;

④在家庭生产中,追求家庭产出最大化,实现家庭效用最大化,家庭分工是必然结果。家庭分工的原因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时间是家庭的稀缺资源,并且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个人的时间价值是不同的;第二,家庭成员之间的要素禀赋是不同的;

⑤按照绝对优势原则或者比较优势原则,在市场部门具有绝对优势或者比较优势的家庭成员会逐步在从事市场工作方面专门化,而在家庭部门具有绝对优势或者比较优势的成员会逐步在从事家庭活动方面专门化。

28、我国法定退休年龄实施中的问题及其改革的对策思路。

(1)问题:①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偏低与人口寿命延长的矛盾;②非正常的提前退休行为密集地发生于转轨时期的国有企业;③女干部和女工人退休年龄不统一引发劳动争议;④社会保险制度自身的缺陷为提前退休行为提供了可能性。

(2)改革对策:①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择机统一女职工退休年龄;②实施在精算基础上的弹性退休政策,弹性退休政策要求在精算基础上建立退休年龄的早与迟和领取养老金数量的多与少之间的关联和调节机制;③对从事特殊工种职工实行企业内部退养,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实行谁用工谁负责,将提前退休与享受养老金分开;④破产企业应一次性地预留一定的养老保险费用,缓解提前退休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压力。

第4章失业保险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浅析

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被称为市场经济的安全和稳定制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构的调整,社会主义国情的发展。现行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与完善。本文从社会保障制度当前的现状入手,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完善当今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了浅要分析。 关键词:社会保障问题分析应对措施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而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现阶段我国已经建成了以养老、失业、医疗三大社会保险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为骨架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也是在不断的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不断取得前进的现在,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1.中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1.1.社会保障法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是以社会保险费征缴和发放为基础、以部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居民生活救济为辅助而形成的一套制度。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法制化建设滞后,现行的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管理与使用缺乏应有的法律保障,所制订的只是一些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这种立法的低层次状况不仅导致我国社会保障法律规范的强制力低,而且也导致现行法律往往更多注重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造成各部门之间立法的矛盾和各地方立法的不协调,最终导致各地社会保障的做法难以统一。 2.2.统筹层次低,覆盖面窄 目前我国社会保险费的统筹层次很低,虽然国家也要求各地区尽快实现省级统筹,但大部分地区落实到地市级统筹,还存在不少的县级统筹。我国各地区的自然资源、天然环境各不相同,经济基础也不一样,管理水平和人才条件也存在着一定差异,这些都决定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而也决定着一个地区的资金筹措能力。目前,我国过低的社会保障资金的统筹层次直接影响了社会保障的良好运行,表现为:条件好的地方,较低的收费率即可满足当地的社会保障支出,条件差的地方,较高的收费率也无法满足当地的社会保障支出。

社会保障学参考答案

最先把医疗保险制度化的国家是(),1883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任务一试题(2014) 一、判断 3 、对受保人提供资助或直接服务的措施,通常称为“实物补助”方案。 A、正确 B、错误 9 、新加坡在20世纪80年代规定,凡是工资收入每月低于200新元的雇员,一律免缴社会保障费,而由其所在企业的雇主代缴。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A 1 、瑞典的医疗保险主要包括医疗实物补贴和医疗补贴两部分。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B 10 、社会救助的核心范畴是贫困,即确定该地区或该社会应否进行救助的关键是确定贫困。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A 4 、慈善事业的组织基础是民间公益社会团体,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第三部门”。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A 2 、英国规定劳动者一年内必须缴纳保险费26周,并且上一年度已经缴费50周,才能享受疾病津贴。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A 5 、英国的国民卫生保健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国家作为提供全体国民健康的责任主体。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A 8 、按照现行的政策规定,合作医疗的资金应该是来源于农民个人的缴费以及省、市、县各级政府的财政补贴。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A 7 、我国的新型农村医疗制度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铺开。

A、正确 B、错误 参考答案:B 6 、8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避开使用“失业”这个概念,而沿用待业。 A、正确 B、错误 C、 二、名词解释 3 、社会保障基金 1 、慈善机构 2 、受益基准制 三、不定项选择 6 、计划经济体制下相对稳定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 A、国家保障制 B、企业保障制 C、个人保障制 D、乡村集体保障 E、农村居民保障制 F、城市居民保障制 参考答案:A, B, D 25 、1952年国际劳工组织制定并通过的(),为各国制定社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轨迹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轨迹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从建国开始就非常关注社会保障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1954年)第9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且逐步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但是,正如《世界人权宣言》所指出的那样,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是受到国家的组织和资源情况制约的。新中国成立后50年来,实现宪法规定的社会保障权利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1949年到1969年。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成了当时的基本国策。政务院于1950年发布施行《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对减轻工人生活困难,保护劳动力,帮助失业者就业、转业,特别是对恢复各国营、私营企业的生产,扩大经营范围以及创办新企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颁布施行。由于1951年劳动保险条例是在国家财政经济还没有全面恢复的困难情况下制定的,某些保险待遇较低,在实施范围上也只能采取重点试行的办法。随着国家财政经济状况逐步好转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面展开,1953年1月2日政务院修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进一步扩大了劳动保险的覆盖范围,又提高了若干劳动保险的标准,到1956年已扩大到商业、外贸、粮食、供销社、金融、民航、石油、地质、水产等部门,部分集体企业参照执行,经济条件差的集体企业可以订立劳动合同。 1957年国家对原有的保障制度进行了修改,主要是放宽退休条件,适当提高了退休的待遇标准,并实行了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职工统一的退休制度,从而解决了企业和机关职工退休办法不统一的矛盾。这段时期的养老保险,事业单位由人事部门管理,企业由劳动部门和工会共同管理。 这个阶段还修改、补充了干部和工人退休、退职的规定,加强了对女工的保护,在医疗保险中增加了对职业病的保障,进一步扩大了保障范围。 第二阶段 从1969年到1978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劳动保险管理机构被撤销。1969年2月,国家财政部规定国营企业一律停止提取劳动保险金,企业职工的退休金在营业外列支,劳动保险业务由各级劳动部门管理。这样,在整个70年代,社会化的劳动保险又被办成了“企业保险”。 第三阶段

中国社会保障现状与不足

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认识121308143 戴振伟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维持社会秩序长治久安的重要力量之一。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民生问题逐渐成为国家和人民关注的重大问题。我国在取得瞩目的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适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国内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体系并不完善,诸多问题存在其中。随着祖国经济的腾飞,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速度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正确认识并分析这些问题,对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构建和谐社会有极大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和不足;建议 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以下简称《保险条例》),《保险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除失业保险外,包括养老、工伤、疾病、生育、遗属等的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已初步建立。该法规适用于国营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与此同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险制度也以颁布单行法规的形式逐步建立起来。此后的三十多年,国家也颁布了许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起了适用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保障制度。 1978年不仅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特别的一年,而且也是这个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扭转中国的混乱正太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社会条件。 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的暂行规定》,一种待遇特殊的退休制度——离休制度由此建立,并于一般退休制度一起构成了中国的退休养老制度。而1982年12月4日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修改跳过的《中华

《社会保障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2

《社会保障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作业(一) 一、填空题 1.“社会保障”一词首先使用于1935年美国“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法》)[2] 2.1952年国际劳工组织制定并通过的(),为各国制定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依据。(《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2] 3.现代型的社会保障,()必须扮演出场的主要角色,这就以为着社会保障要由()来组织和领导,并统一付诸实施和管理。(国家)(国家) 4.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的一种()制度。(安全)[2] 5。社会的提点是()、()、()、()、()。(强制性)(社会性)(福利性)(互济性)(不可逆性)[2] 6.社会保障的功能有()、()、()。(补偿功能)(稳定功能)(调节功能)。 [2] 7.社会保障的利益主体可分为()、()、()。(政府)(企业)(个人) 8.从共性上看,()、()、()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险)[2] 9.现代社会保障理论逐渐向()、()方向发展。(多样化)(复杂化)[3] 10.社会保障理论由()、()、()三大部分构成。(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社会保障资金运行理论)(社会保障制度理论)[3] 11.传统社会保障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慈善阶段)(济贫阶段)[3] 12.现代社会保障时期是以160多年前社会保障开始形成()为起点。(制度)[3] 13.社会保障制度的雏形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上半叶英国颁布实行的新()。(《济贫法》)[3] 14.从时间顺序上看,现代社会保障建立的标志是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因为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美国)[3] 15.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始建于1951年2月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3] 二、名词解释 1、社会保障(P7)[9] ——社会保障是以立法形式确定的,由国家举办并承担责任、以国民收再分配方式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的行为及其机制、制度的总称。 2、就业关联制度(P12) ——就业关联制度是对受保人提供保护的一种方法属于“收入维持”方案的一种它规定,享受年金或其他定期补助的权利,一般取决于工作或独立劳动时间(即工龄)的长短,家属津贴和工作保障,则取决于是否存在雇佣关系。政府是所有保障待遇的最后保证人。 3、普遍保障制度(P12) ——是对受保人提供保护的一种方法,属于“收入维持”方案的一种,又称按“人头”补助制度,即对公民或居民,不论其收入、工作或财产如何,均按统一的标准提供现金补助。补助资金通常来源于国家财政收的拨款,补助金一般普遍适用于已在这个国家居住达到规定年限的申请人。其中部分保障资金来自工人和雇主交纳的保险金。

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

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 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通常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社会福利以及社会互助、个人储畜积累保障,甚至包括住房制度等项目.社会保障制度是衡量社会制度健全程度和社会文明进步水平的重要标志。对建立健全当代中国行政价值观体系,进一步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 社会保障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要而且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我国当前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1. 从生产目的而言,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其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那么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必然成为我国最基本的国策。 2. 从根本任务和目标而言,要解放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首先是要保护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决定因素的劳动者应该在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及劳动力生产与再生产方面得到保护,而社会成员的富裕也以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为基础。 3. 从人道主义而言,社会主义相对其他非社会主义更具人道主义。因此它首先应当为社会成员提供最基本的物质文化保障和社会福利。在全国范围内消除贫困,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生活需要,提供最基本的物质文化保障,提供优越的社会福利,需要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保证。 (二)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老年人的数量居世界第一位。当前我国人口随着年龄增长已步入老龄社会,老有所养问题亟持解决,赡养老人必将成为社会的一大责任。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的压力是全面的。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需要。回顾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历程,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则是我们取得伟大胜利的一条最为重要、最为宝贵的基本经验。实践充分证明,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关系到全体社会成员切身利益的一项基本的经济社会制度。 (三)、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坚持统账结合、逐步做实个人账户的前提下,针对现阶段各地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低、有些地区甚至还停留在县级统筹的现实,要逐步从这种低层次统筹迈向更高目标,要依法建立健全省级调济基金、完善市级统筹、逐步实行省级统筹,最后在条件具备时实现基本养老保险金基础部分的全国统筹。养老保险基本制度要实行统一的现收现付的国民养老金制度,覆盖各类企业、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非正规就业人员、乡镇企业职工、农民工,由国家强制实施。同时,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强制实行企业年金制度,并鼓励其他单位自愿参加,以对国民养老金进行补充。国家还应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参保自愿性的商业保险,进一步提高个人养老保障水平。 (二)建立适应新的就业格局的社会保障制度为适应就业格局的多元化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首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把非正规就业人群纳入保障范围内,转变单纯以正规就业人群作为社会保障主要对象和社会保障必须依托用人单位的传统观念。同时,由于非正规就业者缴费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保障水平要做出适度合理的调整,实行低标准准入,制定多层次的缴费 标准,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保障需求,使大多数非正规就业者能切实可行地得到保障。其次,社会保障机构应设置个人服务窗口,简化个人参保程序,使跟人参保者参保登记﹑缴

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内容提要】自解放以来我国一直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障体系的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数十年来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有了可靠的保障。但从根本看,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急待继续建立和完善。本文即围绕该问题展开浅层次的论述,进行相关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社会保障,现状,不足,对策,意义

前言: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经济建设,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及实现完全意义社会主义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条件。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一直把做好社会保障工作放在当前全国发展议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这项决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近几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之快显而易见,已初步形成了以养老不保险,下岗人员基本生活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个模块共同运作的社会保障体系。在该体系下,我国的社会保障已初见成效。人民的生活已有较好的保障和改善。但是,目前的成绩并不能掩盖现行制度的缺点和不足,中国社会保障体系要符合整个国情的发展要求,仍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念和意义

社会保障制度(SOCIALSECURITY)亦可理解为社会安全,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基金,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失业,工伤,生育以及遭受意外灾害的情况下,可以得到经济补偿的一种社会经济制度,概括地说一般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互助和优抚安置等五大体系。 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每个国家必不可少的基本制度之一,由国家建立并实行。同时,国家必须立法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规范的调整。所有相关法律总称社会保障法,也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表现和实施依据。建设一个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一个人国家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从历史的角度讲,社会保障是治国安邦,人民安居乐业的根本途径,被称为“铁血宰相”的贝斯麦曾说:“社会保险是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一个期待养老金的人士最安分守己的,也是最容易被统治的。”从现实的角度讲,社会保障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注,最有切身关系的政策。社会保障制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社会保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我国加入WTO之后,经济活动迅速和世界接轨。市场变化日新月异,随着外来竞争力的影响,企业的兼并和破产使下岗和失业成为一个社会现象。只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为市场经济创建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同时也避免了下岗人员可能产生的不良心理,保证了社会稳定。从未来的角度看,我国已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不但养老金的需求增加,而且医疗需求也将大幅上升。我们人口老龄化具有的三个特点:规模大,速度快,底子薄。更说明了在当前社会建立以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性。

社会保障基础知识-习题(含答案要点)[1]

社会保障基础知识 第一章社会保障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哪一个?A A.国家 B.企业 C.个人 D.其他社会组织 2.社会保障制度旨在满足人们什么水平的生活需要? A.小康生活需要 B.基本生活需要 C.富裕生活需要 D.现代化生活需要 3.实行特殊性保障原则的国家,其社会保障的对象面向哪一层面? A.全体社会成员B.部分社会成员 C.全体劳动者 D.部分劳动者4.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依据是什么? A.社会立法 B.企业和个人的自觉性 C.思想教育 5.现阶段我国城镇职工按规定需要缴纳保险费用的社会保险有几种? A.一种 B.二种C.三种 D.四种 6.世界上第一个以立法形式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是哪一个? A.美国 B.英国C.德国 D.日本 7.下述哪一个不是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 A. 单位缴费 B.个人缴费 C.财政补贴 D.社会捐赠 8.社会保障体系中最核心的保障是什么项目? A.社会救助 B.社会福利C.社会保险 D.社会优抚 9. 现阶段我国法定的社会保险有几种? A.二种 B.三种 C.四种D.五种 10.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主要保障劳动者在什么情况下的基本生活不受影 响? A.年老、失业、下岗、工伤、生育 B.年老、失业、患病、工伤、 生育 C.年老、失业、下岗、疾病、工伤 11.我国建国早期所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哪种社会保障模式? A.储蓄保障型 B.福利国家型 C.传统保障型 D.国家保障型 12.以下哪个国家是储蓄保障型社会保障模式的主要代表? A.美国 B.英国 C.德国D.新加坡 13.最高颁布《社会保障法》的是哪一个国家? 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新加坡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

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现状 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国家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公民在暂时或者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用以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集体投保、个人投保、国家资助、强制储蓄的办法筹集资金,国家对生活水平达不到最低标准者实行救助,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逐步增进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福利,保持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区别于以往任何一种保障方式。首先,它是由社会向个人和家庭提供的经济保障,超出了家庭和社区的界限;其次,社会保障一般由政府主导,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加以实施,不同于私人的慈善行为或个人的自我保险行为;第三,现代社会保障除了提供实物援助以外还提供现金援助,并建立起发放这些援助的全国性社会行政体系。 1、社会保障制度简介 1、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法律强制实施,为工薪劳动者在年老、疾病、生育、失业以及遭受职业伤害的情况下,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的制度。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随着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传统的单位保障制度已经逐步转变为社会保险制度,社会保险基金成为社会保障总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当前社会保险制度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面向正规就业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另一类是面向城乡居民和非正规就业人员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2004)、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008)和正在试点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农保2008),正在酝酿推出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随着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参保人数和基金规模持续增长,图1是我国社会保险参加人数折线图: 图一中国社会保险参加人数折线图(万人) 2、社会救济 社会救济也称社会救助,是政府对生活在社会基本生活水平以下的贫困地区或贫困居民给予的基本生活保障。社会救济是基础的、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其目的是保障公民享有最低生活水平,给付标准低于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主要包括自然灾害救济、失业救济、孤寡病残救济和城乡困难户救济等。维持最低水平的基本生活是社会救济制度的基本特征。社会救济经费的主要来源是政府财政支出和社会捐赠。1999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2007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为城镇和农村生活困难的群众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3、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是政府为社会成员举办的各种公益性事业及为各类残疾人、生活无保障人员提

我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利弊分析与对策

构成中国特色的劳动保障体系之我见 杨远尚 劳动保障体系是指劳动保障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系统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总体。当前我国的劳动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四个方面。完善的劳动保障体系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条件,它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一、我国当前的劳动保障现状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劳动保障体系也逐步的完善,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1、我国的劳动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健全。养老、医疗、就业、住房等各类基本需求都有了比较系统的制度化保障机制。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各种保障制度的内容得到进一步丰富。劳动保障领域历史遗留问题也在逐步的化解。劳动保障体系在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我国劳动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实现全覆盖。劳动保障正在从就业人员扩大到非就业人员,从城镇居民扩展到农村居民,所有的群体都被纳入劳动保障制度覆盖范围。 3、劳动保障的待遇水平不断提高。建国60多年来,我国基本养老金不断提高。另外,医疗保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低收入生活者的生活保障标准也多次提高。近年来,几次物价上涨,一些城市还发临时物价上涨补贴,建立了物价上涨补贴发放联动机制。

4、劳动保障资金规模不断增长。近年来,大量年轻劳动力进入市场,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五项社会保险基金规模都在快速增长。这使得我国社会保障资金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二、我国劳动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1、我国人口正在逐步老龄化。人口老龄化使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问题更加突出。中国养老保险长期实行现收现付制,没有留出积累资金。老龄化提前到来,意味着“未富先老”,中国劳动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着养老负担重、筹集资金难和医疗费用大等诸多挑战。 2、当前我国的劳动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存在保障水平低、法律不够健全、监察执法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在劳动社会保障政策制定上,还存在临时性政策多,长期性政策少,制度设计越来越复杂,执行成本越来越高,而政策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等现象。 3、我国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给劳动保障带来新的挑战。目前我国每年都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他们成为城市建设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进入城市后的社会保障问题急需研究。 4、政府、企业、个人的权利与责任边界不清晰。我国劳动社会保障改革的初衷是减轻政府和国有企业的责任。但是现在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责任界定依然模糊不清。作为公民究竟有哪些权利,劳动社会保障到底保障了人们的哪些权利。哪些方面是应该由政府保障的,哪些方面应该由个人保障,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这样就导致应该被保障部分的权利没有被保障,不该由社会保障的却花费了大量财力物力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 框架:1、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2、中国大陆社会保障模式 3、中国大陆社会会保障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4、小组成员看法及启示 一、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第一阶段:创建与调整阶段第二阶段:停滞阶段第三阶段:恢复与发展阶段 创建与调整阶段: 时间;新中国成立初期至1966年内容:两项主体,三项补充 两项主体: 1、企业职工的劳动保险 2、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 三项补充: 1、农村社队集体保障 2、社会救济 3、对革命军人的优待和抚恤 停滞阶段: 时间:1966—1978年 内容: 1、各级组织、机关被撤销 2、各项制度被否定和废止,社会工作无法可依 3、社保变成企保 恢复与发展阶段 时间:1978年至今 内容; 开始恢复国家--单位保障制(是指计划经济年代,建立在“单位体制”上的“低工资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职工作为单位人,生老病死全部费用都由财政和企业负担,个人基本上不用交纳任何费用。 正式进入国家-单位保障制向国家-社会保障制(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型时期,完成了国有企业改革服务的历史使命。 成为市场经济的主要支柱,国家---单位保障制与国家—社会保障制并存 二、中国大陆社会保障模式

--中国现阶段是一个二元经济结构的社会,二元经济结构表现为城乡对立,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的对立。实施这一既定目标的前提是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是中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发展方向。 中国城镇的社会保障模式 城镇社会保障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行为主体,个人是基础,单位负有缴费责任,社会承担补充和服务保障, 政府规范、组织社会保障。通过建立了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方式,构成了法定的基本保险、企业的补充保险、互助保险和个人储蓄保险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保障社会化、一体化方向发展。 农村的社会保障模式 中国政府在农村地区推行过两项社会保障措施 ,即合作医疗和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随着农业互助合作化运动的兴起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而社会养老保险也逐渐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现阶段,我国农村的养老形式根据担任主体的不同,主要有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三种形式。由此可以看出,农村的社会保障模式大部分是由国家和企业支助的,尽量保障农村村民的基本生活水平。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1、制度不统一(按照《宪法》的精神和社会保障的原理,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享有社会保障的权利,但是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同的项目在不同的社会成员中在制度安排上有较大的差别,一部分社会成员享有较高的社会保障,而另一部分的社会成员只能享受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或者其保障待遇有较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和其他劳动者之间。在城乡之间,根据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城镇劳动者一般享有政府提供的比较完整的社会化风险保障服务,而农村就没有这么多的保障,他们缺乏社会化的生育保障、就业保障、职业伤害保障、住房保障等。这几年推行的合作医疗制度的保障水平很低,社会养老险实际覆盖率和保障待遇也很低。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和其他劳动者之间,社会保障的待遇差别也很大。养老保障方面,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的退休金一般是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的两倍以上而在广大的农村,其保障水平和支持力度差距更是大。) 2、覆盖范围小(社会保险权是现代社会中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是覆盖全体公民的,也就是说,社会保障制度没有排他性。虽然说五险的覆盖范围基本全面,可以说是“应保尽保,”但是仍有一大批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权益尚未实现。从全国来看,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资金的征集对象主要是国有、城镇集体企业及其职工三者缴费。但是仍有一部分的人参保率很低,他们是私营企业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以及个体劳动者、灵活就业的人、外地农民工。原因主要是,制度设计不合理,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适应国有企业的,二是,政府认识不到位,社会保险执法不够。) 3、资金管理隐患大(近年来,随着资金管理的不断加强,行政方面的风险有所降低,但是社会保险基金仍存在着管理主体不明、投资渠道单一、效率低下等问题。在通货膨胀的前提下,存在贬值的可能,且从长远来看,基金的增值能力和支付能力也令人担忧。我国的社保基金缺乏一个明确的投资运营管理主体。在我国现阶段,大部分省市的社保基金是县级统筹管理,基金结余基本只是存在银行。我国的社保基金在投资运营渠道单一的前提下,安全性有保证,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规避通货膨胀的风险,存在贬值的可能,我国大部分省市的养老保险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都是用的混合管理模式,个人账户很大程度上被弥补于统

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

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等。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障和社会救济制度,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现在,我国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安徽省五种社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本情况 (未标明确切日期的均指2007年) 一、失业保险 基本情况: 2006年末全省参加失业保险人数362.6万人,比上年增加2.3万人。全年失业保险基金征缴9.1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失业保险基金支出5.98亿元,比上年减少15.8%。全年共有39.8万名登记失业人员按规定享受了不同期限的失业保险待遇。 交纳标准: 单位按照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缴纳失业保险费;职工按照本人工资的1%缴纳失业保险费,由单位从其工资中代扣代缴。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本人不缴纳失业保险费。 支出范围:

(一)失业保险金; (二)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医疗补助金; (三)农民合同制工人被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的生活补助金; (四)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失业人员的丧葬补助金和其供养的配偶、直系亲属的抚恤金; (五)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接受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补贴; (六)国务院规定或者批准的与失业保险有关的其他支出。 领取标准: 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失业人员,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 (一)被解除、终止劳动关系前,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的; (二)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 (三)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按照规定同时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失业保险经办机构认定后,从次月起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并同时停止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 (一)重新就业的; (二)应征服兵役的; (三)移居境外的; (四)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五)被劳动教养或被判刑收监执行的;

社会保障包括哪些

社会保障包括哪些 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动员社会各项资源,保证无收入或低收入人群能够维持基本生活的一种国家政策。那么,社会保障包括哪些呢?目前,社会保障模式大致可分为四种:国家福利、国家保险、社会共济和积累储蓄。英国采取的就是国家福利模式,而我国采取的是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为社会保障计划速效的模式,即社会共济的模式。那么,具体来说,它们都包括哪些呢?下面,就让小编分别介绍一下国外和我国的社会保障包括哪些吧! 国外社会保障包括哪些 目前,国外社会保障体制主要以英国、德国和新加坡为代表,下面,小编就以英国为例,给大家讲一讲国外社会保障包括哪些。英国是世界上最早以立法形式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也是典型的国家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英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津贴三部分。 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各大险种,覆盖了参保人员年老、疾病、失业、职业伤害等各种情况造成的身体和健康风险;社会救助主要是针对生活水平低于社会最低标准的贫困家庭而建立的一种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救助的主要对象是低收入者、贫困的老年人和失业者;

社会津贴主要是针对特殊人群的特殊需要而建立的一种补贴制度,如残疾人津贴、疾病照顾津贴、工伤津贴、法定产妇津贴、无劳动能力津贴等。 我国社会保障包括哪些 了解了国外社会保障内容,我们再来看一看我国社会保障包括哪些。在我国,社会保障包括四项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是我国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纲领。主要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五大险种;社会救济属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层次,是针对低于社会最低生活标准的人,采取一定救济的制度;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实现社会保障的最高纲领和目标,它的目的在于增进群众福利,改善国民物质文化水平;社会优抚是指针对特殊阶层的一种社会保障,如退伍军人、残疾人、对国家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居民,由国家财政拨款,对其及家属进行优待的一种福利政策。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内容及现状分析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内容及现状分析 社会保障是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各种原因而生活困难的国民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一、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 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等。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二、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和作用 内容: 1、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以国家为责任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有劳动能力而无力工作亦即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这些劳动者以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使之能不低于基本生活水平,从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正常进行,保证社会安定的一种制度。 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纲领。一是社会保险目的是保障被给付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属于基本性的社会保障;二是社会保险的对象是法定范围内的社会劳动者;三是社会保险的基本特征是补偿劳动者的收入损失;四是社会保险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用人单位、劳动者依法缴费及国家资助和社会募集。 2、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通过建立文化、教育、卫生等设施,免费或优惠提供服务,以及实物发放、货币补贴等形式,向全体社会成员或特定人群给予帮助,以保证和改善其物质文化生活的制度。 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实现社会保障的最高纲领和目标。它的目的是增进群众福利,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它把社会保障推上最高阶段;社会福利基金的重要来源是国家和社会群体。 3、社会救助 社会救助是依据法律规定,政府和社会对因自然灾害或其它原因而无法维持

社会保障体系参考答案

第1章社会保障体系 1、社会保障:国家通过立法和行政措施设立的,保护社会成员基本生活和经济、社会稳定,采取保护与激励相统一的原则,对公民在年老、疾病、遭遇灾害而面临生活困难的情况下,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依法给予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 社会保障是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基础性构件,但是它对市场经济体系起到促进和调节作用。 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是自助者公助。 (一)源起:“社会保障”一词源于英文“social security”,原意是指“社会安全”。最初出现于美国1935 年的《社会保障法》。 (二)社会保障的内涵:①它的宗旨是通过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保持社会稳定,以及机制、制度和事业的总称。②它是一种以社会共同责任为本位,由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分担责任的社会机制和经济机制。③以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形式为公民提供各类保障。④一般通过立法,一种国家主导的强制性社会行为。它是现代国家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 (三)社会保障的外延界定:①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交叉)。社会福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福利较之社会保障,其内涵更为丰富。而社会保障只是这种广义福利的一个组成部分。狭义的社会福利是将其作为社会保障的一个属概念。②社会保障与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涉及的范围比起社会保障则广泛,社会保障一般限定在由国家举办的各种社会保障事业范围内。 (四)社会保障的制度特征: ⑴国家主导性。通过立法和国家行政机器进行规划、组织、管理,并对社会保障财务负有最后的(并非完全的)责任。⑵法制性。⑶社会性:①实施对象的社会性;②社会保障责任和义务的社会化;③社会化管理。⑷福利性。社会保障的目标是消除和预防贫困、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非营利性质。⑸人道性。老有所养、幼有所惜、扶弱济贫、友爱助人的人道主义精神,是社会保障的伦理道德基础。 (五)社会保障的理念基础:以个人自立为基点,承认帮助个人抵御在市场经济中可能遇到的生活和劳动风险既是社会和政府的义务与责任,也是个人的权利。 2、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制度、服务网络和工作运行机制三个方面,其中制度是核心. 保障制度结构具有整体性、层次性、运动性、相互制约性和功能性。 社会保障制度是福利国家的核心内容。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四组成大部分: 社会保险——基本保障,保障劳动者因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工资后仍能维持基本生活 社会救助——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保障社会成员的生存需要 社会福利——增进城乡全体居民生活福利的高层次社会保障 社会优抚——特殊性质的社会保障,保障为社会做出贡献和牺牲的军人及其眷属的基本生活。 四个组成部分互相衔接、互相补充,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安全网络。 (一)社会保险:指为丧失劳动能力或暂时失去劳动岗位的人提供收入的保险计划。 社会保险项目主要有:养老保险、残废保险、死亡及遗属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疾病和生育保险等。 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影响工薪家庭生活起伏波动的两个大的周期(生命周期和经济周期)有关。社会保险的存在基础:是劳动者的风险来源:生命周期和经济周期。 社会保险所实现的收入再分配是水平式(横向)的再分配,带有自助、互助和他助的性质。 (二)社会救助:解决社会保险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社会问题的一种保障形式。 社会救助的主旨是反贫困,其救助标准低于社会保险津贴的标准。 中国的社会救助包括(自然灾害救助、农村五保户救助、救灾和扶贫、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三)社会福利:政府通过免费或低费地提供某种生活用品或劳务,给人以实惠和方便,以提高生活质量。组成:①公共福利事业;②局部性或选择性的福利措施;③员工福利;④特殊社会福利。(四)社会优抚:指国家和社会对特定优抚对象—为保卫国家安全而做出贡献和牺牲的军属、烈属、残废军人、退伍官兵及其家属所给予的优待、抚恤和社会褒扬。 旨在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3、社会保险类项目和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类项目的联系与区别。 (1)共同点:都是由国家和社会对生存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的一种收入再分配的工具。(2)区别:①社会保险的再分配属于横向再分配;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救助属于纵向再分配,即社会普通成员的收入向优抚对象转移。②社会保险投保人的权利和义务在缴费上体现对等,以工龄替代缴费年限时则转化为在劳动上体现对等,对象是因风险发生而得到补偿;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救助的贡献和收益则呈非对称性,是一种单方面的给付,个人不必缴纳,对象是因做出过贡献而得到补偿。③在资金的管理上有不同的要求。保险要求专款专用,收支两条线;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救助只能由政府作为财政支出的一个项目。④社会保险与转移支付类项目应该分别制定各自的资金来源、支出及管理制度,方能提高各自的效率和总体效率。 4、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联系与区别 (一)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相同点:①都是一种风险防范与风险转移机制;②在保障对象和性质上是一致的;③从功能上看,两者都是社会风险化解机制;④都具有互助互济、分担风险、保障人民生活安定,维持经济繁荣的作用;⑤运作机理类同,如“大数法则“

东财《社会保障概论》在线作业三(随机)

东财《社会保障概论》在线作业三(随机)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单选)V 1. 根据《社会保险法》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以上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A. 30年 B. 10年 C. 15年 D. 20年 满分:4 分 2. 社会保障在许多国家均被称为“减震器”,这是指社会保障的()功能。 A. 稳定功能 B. 调节功能 C. 促进发展功能 D. 互助功能 满分:4 分 3. 在社会保障基金运营的中,要求收益率大于通货膨胀率是社会保障基金运营的() A. 目标实现基金保值 B. 保证基金基金给付 C. 保障基金完整 D. 实现基金的增值 满分:4 分 4. 养老保险的目标是() A. 替代家庭养老 B. 为老年人提供适合的工作岗位 C. 增强劳动者抵御老年风险的能力 D. 对家庭养老进行管理 满分:4 分 5. 失业保险的发展方向为() A. 就业保障 B. 提高缴费比率 C. 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 D. 增加失业保险待遇给付 满分:4 分 6. 社会保险制度在()最先产生。 A. 德国 B. 美国 C. 英国 D. 法国 满分:4 分 7. 现代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中,最早出现的理论流派是( ) A. 新历史学派 B. 凯恩斯主义 C. 费边社会主义 D. 福利经济学 满分:4 分

8. ()的颁布标志着中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开始建立。 A. 《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 B. 《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 C. 《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暂行规定》 D. 《国营企业招用工人暂行规定》 满分:4 分 9. 社会救助最直接最基本的功能是() A. 缓解贫困问题 B. 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工具 C. 作为社会稳定的平衡机制 D. 弥补市场不足 满分:4 分 10. 养老保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着养老保险的实施效果。 A. 人口类型和人口政策 B. 管理体制和组织模式影响养老保险的实施效果 C. 文化传统、家庭结构和功能 D. 劳动就业制度和人均预期寿命 满分:4 分 二、多选题(共20 道试题,共60 分。多选)V 1. 从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所包括的业务内容看,社会保障体系包括() A. 社会福利 B. 慈善事业 C. 社会保险 D. 社会救助 满分:3 分 2. 妇女福利主要包括() A. 福利设施和福利服务 B. 特殊津贴与照顾 C. 税收减免 D. 妇女劳保福利 满分:3 分 3. 现代意义上的工伤保险制度的建立经历了()若干阶段 A. 受害工人个人负责制 B. 工伤社会保险 C. 雇主过失赔偿制 D. 雇主负责工伤保险 满分:3 分 4. 工伤保险的待遇给付主要有() A. 医疗给付 B. 遗属津贴 C. 残疾年金或补助金 D. 工伤津贴 满分:3 分 5. 养老保险的享受资格一般包括()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