镉污染,环境化学

镉污染,环境化学
镉污染,环境化学

一、影响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迁移的理化性质

(一)pH

pH的大小显著影响土壤中重金属离子的存在形态和土壤对重金属的吸附量。由于土壤胶体一般带负电荷,而重金属在土壤中大多以阳离子形式存在,因此,一般来说,土壤pH越低,H+越多,重金属被解吸得越多,其活动性就越强,从而加大了土壤中重金属向生物体内迁移的数量。如pH=4时,土壤中镉的溶出率超过50%;当pH达到7.5时,镉就很难溶出;pH>7.5时,94%以上的水溶态镉进入土壤中,这时的镉主要以粘土矿物和氧化物结合态及残留态形式存在。

Cd(OH)2 = Cd2+ + 2OH-

(Ksp = 2.0×10-14)

[Cd2+][OH-]2 = 2.0×10-14

[Cd2+] = 2.0×10-14/ 1.0×10-14/ [H+]2

log[Cd2+] = 14.3–2pH

因此,[Cd2+] 随pH 值的升高而减少.反之,pH 值下降时土壤中重金属就溶解出来,这就是酸性土壤作物受害的原因。但对部分主要以阴离子状态存在的重金属来说,则正好相反。

(二)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影响着颗粒对重金属的吸附,一般来说,质地粘重的土壤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强,降低了重金属的迁移转化能力。如小麦盆栽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土壤质地的改变,即从砂壤→轻壤→中壤→重壤→粘土,麦粒对汞的吸收率呈规律性减少。

(三)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

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影响重金属的存在形态,从而影响重金属化学行为,迁移能力及对生物的有效性。一般来说,在还原条件下,很多种金属易产生难溶的硫化物,而在氧化条件下,溶解态和交换态含量增加。但以阴离子状态存在的砷的情况正好相反。对某些重金属来说,在不同的氧化还原条件下,不同价态的化合物的溶解性和毒性显著不同。以镉为例,CdS是难溶物质,但在氧化条件下CdSO4的溶解度要大很多。而实验发现镉对水稻生长的抑制与镉的溶解度有关。

(四)土壤中有机质含量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影响土粒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和重金属的存在状态,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高于有机质低的土壤。研究表明,重金属各组分占全量比例一般与有机质含量的大小没有密切关系。如土壤剖面中,水溶性硒含量随剖面深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与有机质变化趋势一致。

二、镉(Cd)的土壤污染

地壳中镉的含量一般为0.18 mg/kg,土壤背景值大体为0.06~0.7 mg/kg。我国未污染的土壤含镉量一般低于1 mg/kg,某些污染地区土壤含镉量可达10 mg/kg。

农业土壤中镉污染的来源主要是含镉污水灌溉、含镉污泥的施用以及大气中含镉飘

尘的沉降。

土壤中镉的迁移转化,受pH、Eh、CEC、有机质的含量和黏土类型的影响。

土壤中呈吸附态的镉所占比例较大,而且吸附过程极快,95%的土壤溶液中的镉在10 min 之内被吸附,1 h后达到平衡。不同土壤的吸附顺序为:腐殖质土壤>重壤质冲积土>壤质土>沙质冲积土。当pH降低时,植物吸镉量增加;当pH增高时,植物吸镉量降低。在常见的土壤pH范围内,随着瓦降低,就会形成难溶性的CdS,土壤溶液中镉离子浓度降低,作物吸镉量会减少。反之,当土壤含水量减少时,随着瓯的升高,土壤溶液中镉离子浓度逐渐增加,作物吸镉量必然增加,水稻田烤田引起糙米含镉量高,小麦比糙米含镉量高,原因就在于此。土壤有机质含量多时,由于有机质的螯合作用,减少了土壤中可溶性镉的数量,作物含镉量也会明显降低。

由于表层土壤对镉的吸附和化学固定,使土壤中镉的分布集中在表层几厘米。同时土壤中镉的环境容量最小,这是土壤镉污染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只要土壤中镉的含量稍有增加,就会使作物中镉的含量相应增高,因而为控制土壤镉污染所制定的环境标准较为严格,不得超过1.0mg/kg。

三、土壤镉污染的防治措施

严格控制灌溉水和农用污泥等肥料中镉的含量,是控制农田土壤镉污染的有效措施。凡超过规定标准的,不能直接施入农田。由于镉污染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因此对于被严重污染的土壤,可采用排土法、翻土法、客土法进行改良。对于污染较轻的土壤,可施入石灰和磷肥,使土壤中镉转化为难溶性的CdCO3,、Cd3(PO4)2。对于水田应多施有机肥,使土壤成为还原状态,促进镉形成难溶性的CdS,从而抑制水稻对镉的吸收。同时还要加强水浆管理,保持淹水状态(不进行烤田),维持还原条件,使硫化镉不氧化为硫酸镉,避免水稻的吸收。

四、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措施

土壤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于输入土壤环境的污染物的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环境对该物质的承载和容纳能力。鉴于土壤环境污染一旦发生便难以治理,应采取预防为主,立法管理和综合治理相结合的措施。

对未污染或污染较轻的土壤应采用以防为主,避免重金屑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环境,这是所有防治措施中最有效、最可靠的措施。对于已污染且污染比较严重的土壤应采用防治并重的办法,一方面要切断污染源,避免污染物质进一步污染土壤,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对土壤进行改良,尽可能地提高土壤环境容量。控制重金属的活化以切断重金属进入食物链,同时采用一些科学方法对土壤中的重金属进行稀释和去除。

1.施用改良剂

施用改良剂是指向土壤中施加化学物质,以降低重金属的活性,减少重金属向植物体内的迁移。这种技术措施一般称之为重金属钝化,在轻度污染的土壤上应用是有效的,常用的改良剂有石灰、碳酸钙、磷酸盐、硅酸钙炉渣和促进还原作用的有机物质,如有机肥等。

(1)调节土壤pH值和施用碱性物质。如前所述重金属氢氧化物溶解度仅次于硫化物,

而形成重金属的碳酸盐也有较低的溶解度。因此可以向酸性土壤中施用石灰性物质如硅酸钙、碳酸钙、熟石灰等含钙的碱性材料。一般施用量以提高土壤pH值在7左右为目的,因为当土壤pH值提高到7以上,对重金属的抑制效果可达70%~80%。

(2)增施土壤有机质。任何一种有机肥料包括动物粪便、人粪尿、泥炭和堆肥等,不仅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带给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同时还提供土壤腐殖质物质,尤其腐熟度比

较高的堆肥中,胡敏酸数量比较大。有机肥料施人土壤中可以提高土壤阳离子交换容量,并且也增加了较多的螯合物质,如胡敏酸。施用有机肥不仅能改善土壤肥力环境条件,促进植物的生长,而且还能明显地降低土壤交换性金属含量。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对cr什还原为Cr3+的作用也比较大,因此具有明显的解毒作用。

(3)离子拮抗作用。利用离子的拮抗作用,即用一种化学性质相似而又不是污染物的元素控制另外一种污染性的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利用,如镉和锌、钼和铁之间。利用硫酸铁作为铁的来源施用,可以明显地减少稻田土壤钼的活性,从而控制向水稻体中的迁移量,最终使水稻生长正常,各种指标都趋于正常。

2.调节土壤Eh

土壤中多种重金属元素在还原条件下,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与产生的H。s结合形成难溶性硫化物沉淀。因此可以通过淹水栽培和向土壤中施用促进还原的物质,以及提供H2S 的来源都可以减少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活性,降低对作物的危害。在遭受镉、钼污染的土壤,应采用长期淹水方法,尽量避免落干、烤田和间断灌水栽培,这样才能明显抑制作物吸收重金属。

当然对于砷污染的土壤,就不能采用淹水控制土壤Eh的方法,因为在还原条件下,砷会转化成亚砷酸,这样不但不能降低砷毒害,还会增加毒害作用。

3.客土和换土法

客土是指在现有的污染土壤上覆上一层未污染土壤。换土是指将受污染的土壤挖除至适当深度后再填入未污染土壤。这两种方法对于改变土壤污染现状是非常显著的。在采取客土和换土措施时,需要注意:

①客土和换土材料尽量和当地土壤的理化性质相一致,以免引起土壤上下层或新旧土壤之间性质差异过大,造成新的环境问题。如客土是酸性,而原来土壤是偏碱性或中性土壤,这样就会引起土壤酸度增大,使下层土壤重金属活性增大。

②所施用的客土或换土的厚度应大于耕层厚度。被换走的污染土壤应有妥善的处理办法,以免引起异地污染问题。

③在客土和换土过程中,应依据土壤(落干材料)性质,即肥力状况,同时混入一些提高肥力或起钝化作用的土壤改良剂、肥料,以便使土壤性质迅速接近耕种土壤,不至于减产。

客土法和换土法虽然效果显著,但费时、费工,只适于小面积严重污染的地区采用。

环境化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改变,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 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变化的物质优先污染物:由于化学污染物种类繁多,世界各国都筛选出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 环境效应: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环境物理效应:有物理作用引起的 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 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 热岛效应:因燃料燃烧而放出大量热量,再加街道和建筑群辐射的热量,使城市气温高于周围地带 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CO、SO2、NO等) 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经化学反应形成的污染物(O3、硫酸盐颗粒物等) 空燃比:空气质量与燃料质量比值 化学计量混合物:完全燃烧时空气与燃料的混合物 大气污染物的迁移:由污染源排放出来的污染物由于空气的运动使其传输和分散的过程气温垂直递减率:随高度升高气温的降低率 辐射逆温:地面因强烈辐射而冷却所形成的逆温 大气温度/密度层结:静大气的温度或密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 大气稳定度:气层的稳定程度,或者说大气中某一高度上的气块在垂直方向上的相对稳定的程度 干绝热垂直递减率:干空气在上升时温度降低值与上升高度之比Гd 干绝热过程: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在上升或下沉过程中的绝热过程 湍流/动力乱流:有规律水平运动的气流遇到起伏不平的地形所产生 对流/热力乱流:近地面的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形成 最大混合层高度:污染物最大可扩散的高度 大气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大气中经过化学反应,转化成为无毒化合物,或者转化为毒性更大的二次污染物,加重了污染 自由基(游离基):由于共价键均裂而生成的有未成对电子的碎片 自由基的稳定性:自由基或多或少解离成较小碎片,或通过键断裂进行重排的倾向 自由基的活性:一种自由基和其他作用物反应的难易程度

室内环境污染物质的分类及特点(最新版)

( 安全常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室内环境污染物质的分类及特 点(最新版) Safety accidents can cause us great harm. Learn safety knowledge and stay away from safety accidents.

室内环境污染物质的分类及特点(最新版) 室内环境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和污染,从其性质来讲,可分三大类: 第一大类是、化学的,主要来自装修、家具、玩具、煤气热水器、杀虫喷雾剂、化妆品、抽烟、厨房的油烟等等,主要包括甲苯、二甲苯、醋酸乙酯、甲苯二乙氰酸酯、甲醛等挥发性的有机物和氨、CO、CO2 等无机化合物; 第二大类是、物理的,主要来自室外及室内的电器设备产生的噪声、电磁辐射、光污染等; 第三大类是、生物的,主要来自寄生于地毯、毛绒玩具、被褥中的螨虫及其他细菌等。但是,目前城市写字楼和家庭中的主要污染物质来自于建筑、装饰和家具。

室内环境污染的特点 室内环境的污染物由于来源广泛,种类繁多,其对人体的危害程度是不同的。并且作为现代人生活工作的主要场所——室内环境,在现代的建筑设计中越来越考虑能源的有效利用,其与外界的通风换气是非常少的,在这种情况下室内和室外就变成两个相对不同的环境,因此室内环境污染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范围广。室内环境污染不同于特定的工矿企业环境,它包括居室环境、办公室环境、交通工具内环境、娱乐场所环境和医院疗养院环境等,故所涉及的人群数量广,几乎包括了整个年龄组。 2)、接触时间长。人一生中至少有一半的时间是完全在室内度过的,当人们长期暴露在有污染的室内环境中时,无疑的,污染物对人体的作用时间也相应的很长。 3)、污染物浓度高。很多室内环境特别是刚刚装修完毕的环境,从各种装修材料中释放出来的污染物浓度很大,并且在通风换其不充分的条件下污染物不能排放到室外,大量的污染物长期滞留在室

第一章 环境污染化学 简介

环境污染化学 环境污染化学 环境污染化学是环境化学的组成部分,又称污染化学。它主要研究环境污染物在地球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中迁移转化的基本规律。环境污染化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来源、扩散、分布、循环、形态、反应、归宿等各个环节。它的研究目的是为环境质量评价、分析监测和控制治理等方面的工作提供依据。 环境污染化学范畴 环境污染化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范畴还没有公认的明确界限。一般可分为大气污染化学、水污染化学、土壤污染化学、生态污染化学等部分,分别研究大气、水体、土壤和生态系统等不同领域中的污染化学问题。 环境物质历来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研究对象。环境污染问题出现后,人们开始研究污染物质。 起初,研究工作多集中于调查污染物的来源和排放状况,着重于探求处理和控制技术。从60年代开始,人们逐渐发现,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环境对污染物的作用、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效应、二次污染物的生成、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等等,都会对环境保护产生全局性影响。这些问题的提出促使环境污

染研究面向自然环境,以便更深入地掌握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这就推动了环境污染化学的形成和发展。 环境污染化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在生产和消费活动中向环境排出的污染物,例如硫氧化物、氮氧 环境污染化学的研究对象 化物、烟尘、挥发性烃、耗氧有机物、氮磷营养素、重金属、农药、多环芳烃、卤代烃、多氯联苯、放射性物质等。 自然环境中有许多非污染性天然物质,如无机盐类、金属氧化物、粘土矿物、腐殖质等,以及各种物理因素(如光照、辐射)、气象、水文、地质、地理条件等,还可能有污染性的天然物质,这是污染物存在的环境背景。这种环境背景或者与污染物直接作用,或者给污染物以间接影响。 因此,污染化学的研究对象实际应是由污染物及其环境背景共同构成的综合体系。自然环境是一个开放性体系,时刻有能量流和物质流传送所受的影响因素很多,而且经常变化,所以污染化学的研究对象是十分复杂的。 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 污染物会在环境中发生迁移和转化。迁移包括来源、扩散、分布、循环等环节,转化则包括形态、反应、归宿等环节。表面看来,迁移好像只是变换空间位置的物理运动,而实际上它同污染物的转化交织在一起,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包含着复杂的化学内容,同时,生物对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所起的作用,也都同化学反应过程密切相关。 例如,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在大气中扩散迁移时,可被氧化成为三氧化硫,再遇到氨或金属氧化物时就会形成硫酸盐颗粒物。它随降水落到地面,受径流冲刷进入水体,成为沉积物。硫酸盐处于水底缺氧条件下,作为受氢体经硫酸盐还原菌作用,可以还原为硫化氢,再次进入大气。 尽管这只是硫在环境中循环途径之一,但每一步骤都往往包含有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的反应。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氧化包含着复杂的光化学反应,形成各种激发态,进行自由基反应,并存在非均相的界面吸附和催化过程。 污染物的循环 环境中污染物的循环常归纳为各种元素的循环。

环境化学(戴树桂)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环境化学》考试大纲 1.《环境化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包括了环境化学研究的内容、特点和发展动向,主要环境污染物的类别和它们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归趋和效应。本考试大纲侧重于环境污染化学,着重于各类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行为、效应以及减少或消除其产生的理论和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水环境化学、大气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及化学物质的生物效应与生态效应等经典内容。对其中有机污染物的归趋模式、金属离子的存在形态及生物效应、化学物质结构与毒性关系,污染物的生物效应和生物浓缩机制以及全球范围内的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等环境问题需加以重点掌握。要求考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并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考试内容: 环境化学发展及基本内容 1.环境化学基本概念、发展动向、研究内容及热点问题 水环境化学 2.天然水的基本特征组成; 3.水体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着重配合作用、氧化-还原作用、沉淀和溶解、水体颗粒物的吸附作用等基本原理及其实际应用。 4.水体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环境行为与归趋模式。着重分配作用、挥发作用、水解作用等典型机制与迁移转化模式。 5.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的机理;营养物质的来源;富营养化的影响因素;湖水的营养化程度;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其防治对策。 大气环境化学 6.大气中污染物的特征; 7.大气中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温室效应;气相大气化学:光化学反应、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的形成与耗损化学; 液相大气化学:酸沉降化学、大气中液相反应;大气颗粒物化学); 8.重要的大气环境化学问题:光化学烟雾的定义、特征及形成条件;光化学烟雾主要参与物质;光化学烟雾形成机理;光化学烟雾危害及防治;光化学烟雾与硫酸型烟雾的对比;太阳和地球辐射间的能量平衡;温室气体; 温室效应;全球变暖及防治对策;降水的化学组成;酸雨的形成;酸雨的影响因素;酸雨的危害及防治;大气平流层的组成;臭氧层的形成和耗损的化学反应;臭氧洞的危害;臭氧层破坏现状及防治。 土壤环境化学 9.土壤组成与性质(吸附、酸碱性、缓冲性及氧化还原性质); 10.污染物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重金属、氮磷); 11.土壤中农药的迁移(典型的迁移过程)。土壤中农药迁移的基本特性,扩散质体,流动吸附与分配作用,典型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以及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 化学物质的生物效应与生态效应 12.污染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转运及消除。物质透过细胞膜的形式;物质在生物体内的转运,生物转化及消除。13.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生物蓄积,生物富集、生物放大和生物积累。 14.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耗氧(有机污染物)、有毒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 15.无机物质的生物转化。氮硫的微生物转化,重金属元素的微生物转化。 16.污染物质的毒性。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化效应;重金属元素在诸圈层中的转化效应有机污染物在诸圈层中的转化效应。 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 17.重金属元素(汞、砷)形态; 18.微生物对水环境中化学物质的作用; 19.有机污染物(有机卤代物、多环芳烃、表面活性剂)。 考试要求考生应全面系统地了解环境化学的研究内容、特点与发展动向,掌握大气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天然水

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事故中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事故特点

编号:SY-AQ-03650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事故中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事故特点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nvironmental damage in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accidents

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事故中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事故特点 导语: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在安全管理的四项主要内容中,虽然都是为了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但是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与安全管理目的关系更直接,显得更为突出。 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另一类常见的事故就是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虽然环境污染属于环境保护范围,但是往往伴随着其他事故的发生而发生。一般情况下,发生井喷或者火灾爆炸事故,如果控制及时,采取措施得当,对环境影响程度较低,一旦发生井喷失控,或者波及范围加大的事故,或者原油泄漏等,就会对环境造成很大影响。而在勘探开发过程中,特别是在钻前作业等环节,如果没有严格执行有关环保法规,开展相关环保评价,也极有可能对环境造成破坏。 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能源需求的增加,我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也进入了黄金时期,特别是海洋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的不断扩大,也时常发生海洋石油污染事故,因此,确保海洋环

境不被污染,已经成为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为此,国务院已经批准《海洋石油勘探开发重大溢油应急计划》,初步建立了海洋石油开发风险事故的应急机制。 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万回: (1)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发电机废气、扬尘、钻井废水、废弃泥浆、钻井岩屑和落地油等污染物,分别会对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产生不利影响。其中,钻井废水、废弃泥浆和落地油,因产生量大且含有多种污染物,若处置不当,会产生较大的环境影响。 (2)在抽取地下水、采出含油污水、回注水以及集油、掺水、生活污水处理等作业过程中,容易对地下水和地表水造成污染,破坏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农业产量等。开采地下水还可导致地表下沉、海水倒灌、影响地下水文条件恶化。 (3)油气田开采期钻井作业、井下作业和油气集输等存在腐蚀、误操作、设备缺陷、设计问题。主要的事故类型为井喷事故和管线破裂导致的泄漏。事故条件下原油和天然气泄漏,其中的烃组分挥

化学与环境保护

化学与环境保护 篇一:化学与环境保护论文 化学与环境保护 从环境保护出发,介绍了环境污染的现状、防治方法及我国环境污染防治取得的成绩,综述了绿色化学的定义、特点及研究内容。指出绿色化学是近年来国际上普遍提倡和开展的研究课题,绿色化学的发展能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将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 人类在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进程中,特别是20世纪,随着有机化学工业的发展,石油、天然气生产的急剧增长,化工污染越来越突出,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不可否认,环境科学的研究成果和化学知识的应用为推动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化学及其制品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但另一方面,由于只注意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环境保护,污染环境和危害人类健康的事件接连发生。在水体方面,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湾被化工厂排放含汞废水污染,诱发水俣病,使一些人四肢麻木、精神失常、一会儿酣睡、一会儿兴奋异常,惨痛而死。而大气方面,有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原因就是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转化成硫酸雾,导致人们胸闷、咳嗽、呕吐,年老体弱者因而死亡。环境污染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如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2.环境污染与治理 2.1水污染及治理 水是一切细胞和组织的重要成分,是构成自然界一切生命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名副其实的生命之源。由于人类大规模的生产活动,使某些有害物质进入水体,引起天然水体发生物理和化学上的变化,造成水污染。水污染按污染物质的类型可分为:病原体污染、需氧物质污染、植物营养物质污染、石油污染、热污染、有毒化学物质污染、无机物污染、放射性污染。 在水污染防治技术上,我国科技工作者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历时五年的“甲基汞污染综合防治与对策研究”取得可喜成果;“长江中下游浅水湖生态渔业研究”通过了专家鉴定;无磷洗衣粉的研制生产??为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做出了积极贡献。 2.2大气污染及治理 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有二氧化硫、飘尘、氮氧化物、碳氢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大气污染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生活污染源,包括饮食或取暖时燃料向大气中排放的有害气体和烟雾;二是工业污染源,包括火力发电、钢铁和有色金属冶炼、各种化学工业给大气造成的污染;三是交通污染源,包括汽车、飞机、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的烟煤、尾气排放。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大气层的主要变化及环境问题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导致气候变化,二是大气臭氧层破坏形成臭氧层空洞,三是酸雨和污染物的越

《环境化学》戴树桂(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部分重点习题及参考答案 1.如何认识现代环境问题的发展过程 环境问题不止限于环境污染,人们对现代环境问题的认识有个由浅入深,逐渐完善的发展过程。 a、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把环境问题只当成一个污染问题,认为环境污染主要指城市和工农业发展带来的对大气、水质、土壤、固体废弃物和噪声污染。对土地沙化、热带森林破环和野生动物某些品种的濒危灭绝等并未从战略上重视,明显没有把环境污染与自然生态、社会因素联系起来。 b、1972年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中明确指出环境问题不仅表现在水、气、土壤等的污染已达到危险程度,而且表现在对生态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也宣告一部分环境问题源于贫穷,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这是联合国组织首次把环境问题与社会因素联系起来。然而,它并未从战略高度指明防治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没明确解决环境问题的责任,没强调需要全球的共同行动。 c、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有新的突破性发展,这一时期逐步形成并提出了持续发展战略,指明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d、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们巩固和发展了持续发展思想,形成当代主导的环境意识。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它促使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实现人类的持续发展作为全球的行动纲领。这是本世纪人类社会的又一重大转折点,树立了人类环境与发展关系史上新的里程碑。

2.你对于氧、碳、氮、磷、硫几种典型营养性元素循环的重要意义有何体会 (1)氧的循环: (2)碳的循环:

(3)氮的循环 (4)磷的循环

(5)硫的循环

(6)体会:氧、碳、氮、磷和硫等营养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地球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它涉及地层环境中物质的交换、迁移和转化过程,是地球运动和生命过程的主要营力。 3.根据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和特点以及其发展动向,你认为怎样才能学好环境化学这门课程 (1)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特点:环境化学是在化学科学的传统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

中国环境态势的五个特点

全国范围的生态问题频频凸现 20世纪最后几年有三件震憾国人的大事:一是1997年创记录(全年226天)的黄河断流;二是1998年的长江大水灾;三是2000年波及北京等地的空前频繁的沙尘暴。这三件大事标志着中国环境史上的一个新时期的来临:长期似乎沉默的、远离中心城市的西部生态破坏所积累的后果终于以某种危机的形式轰动全国,它再也不能回避了。 大规模"跨域报复"提示人们:环境与经济是一个整体,如果忽视西部、忽视生态、忽视乡村、忽视农民,到头来只能阻碍东部、阻碍经济,影响中心城市。全国大范围环境问题的出现,标志着生态系统保护开始上升为中国环境的首要问题,同时也把跨区域生态补偿提上日程。 面源问题上升和污染转移加速 在污染物结构中,大城市先后进入生活型污染占主要成分、工业性污染比重下降的阶段。前者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汽车尾气、农田化肥、农药污染是来自千家万户的面源污染,而后者是集中的点源污染。 有些污染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进而向农村乡镇转移的趋势在加强,从东部发达地区向西部欠发达地区转移的趋势尤其令人注目。 污染转移还有一个影响:它使得一些引人注目的环境问题(如大城市的、集中的、高强度的污染)变得缓和,却使真正解决这些问题变得更加困难了。这是因为有些污染物质在中小城市、乡镇农村、不发达偏远地区的扩散不会引起原先(中心城市)那样强烈的反应,甚至都不一定能监测到位;另外,分散的治理比集中的治理更难于推动,这样实际上加重了深层环境污染,即有害污染物以更为隐蔽方式积累着。 例如中国农作物因为有害物质超标而引起健康受损以及因此在国际贸易出口中受阻的事件屡屡发生。又如2000年5月国家海洋局公布的测量结果表明,长期陆源与海源污染物积累的结果,已经使中国的近海一些区域的生态质量恶化达到了极其严重的程度。 中国环境问题正在迅速与整个世界相联结 中国近10年来陆续参加了各种国际组织并签署了25个国际协定,通过多、双边国际组织的信贷和无偿援助进行环境合作,仅1993-1996年就有405个项目,合作金额达31.9亿美元。 环境成为中国与发达国家对话与合作的优先领域。 20世纪90年代,中国已由石油输出国变为进口国;20世纪90年代末,木材进口迅速增加已成第一大宗进口商品;矿产品及相关原材料进口值占总进口值的15.6%。这对减轻国内生态环境压力有相当重要作用。 国际贸易的环境条款(绿色壁垒)对中国一些传统出口商品的制约迅速增大。 一方面从某些外国公司(特别是跨国公司)引入先进工艺技术,提高了中国一些行业生产清洁化程度;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合资企业在将环境成本转移到中国。 总之,环境,特别是"国际环境标准"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国生产者必须考虑的生产要素。 "健康源于环境" 的意识开始普及 人们,特别是大城市居民越来越视环境为最主要生活质量要素,这突出反映在近些年来,环境纠纷(噪声为主)急速增加,绿色食品和其他商品(尽管不全是真的)走进市场,旨在"回归自然"的旅游大幅度增加,还有一些用于改善小环境的设备纷纷出现(如家用净水器等)。这一趋势表明:对生命的珍惜,进而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正在形成一支难以忽视的推进环保的社会力量。 经济化--环境问题直面的一个更加市场化前提 改革开放以来,继大部分商品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之后,长期成为中国生存与发展"瓶颈"的能源(煤炭,电力)与粮食出现了持续几年的过剩,这意味着生存性总量短缺主导经济政策的时代即将过去,传统的安全性考虑正在较大程度上让位于经济性(或比较优势)考虑。这一转变对中国环境政策的含义是:只有在经济性被考虑的前提下,通过提高效率而改善环境的行为和政策才有了可能。这又为环境成为经济竞争力因素提供了经济前提。 但另一方面,跟不上"环境时代"要求的生产能力成为中国环境改善强大的阻力。几乎每一步环境改善行动,都要触动现存生产结构,都可能触动大批生产者的利益,环境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成为一个社会经济问题。

环境污染化学论文

城市大气污染及控制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大大加速,大气污染问题集中在各大城市,且愈演愈烈。大气污染集中在城市为了提高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认清当前的大气污染程度,以及如何进行综合防治已迫在眉睫。本文主要从我国当前城市大气污染现状情况,进行合理分析,得出针对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 城市大气污染概念现状防治措施 正文 一、大气污染的概念 大气圈是一个约有5*10^18立方米空气的大贮存库,各种大气成分包含其中。大气具有一定的自净作用,但并不是一个无限的贮存库,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大气中的废物不断增加,超出大气的自净力后,就造成了大气污染(Atmospheric pollution)。简言之,大气成分的质和(或)量的改变,即大气污染。

二、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的现状 1、城市大气污染特点 我国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规定了10项污染物不允许超过浓度限值,这10项污染物为二氧化硫(SO2),总悬浮颗粒物(TSP),可吸入颗粒物(PM10、PM2.5),氮氧化物(NOx),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臭氧(O3),铅(Pb),苯并(a)芘(B[a]P),氟化物(F)。由于过去对环保认识不足,大气污染近几年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具体地说,我国城市大气污染呈现以下特点: (1)悬浮物含量高。 北方内陆城市的大气中除有害气体外,街道空气污染物中飘尘、降尘和铅尘量大。据监测表明,呼和浩特市区每年燃煤排放到大气中的烟尘约7.7万t,大气总悬浮颗粒年日平均浓度是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1.43倍;郑州市自1991年来,大气污染情况严重,直至1998年才转为中度污染,大气主要污染物除1991年和1992年为NOX居首位外,其他各年均是TSP居首位,多数情况下污染物由主到次的顺序为TSP>NOx>SO2。据对我国87个城市的监测发现,1995年TSP年日均值北方城市平均为392μg/m3,南方城市平均为242μg/m3;据84个城市监测,1995年降尘年月均值北方城市为24.73t/km2,南方城市为10.16 t/km2。 (2)冬季比夏季污染更为严重。 沈阳市大气污染属于典型的煤烟型污染,主要污染物是烟尘和SO2.就TSP而言,春季、夏季均接近国家二级标准,秋季略超过二级标

环境化学及污染防治

一 1环境及其分类:影响生物机体生命、发展与生存的所有外部条件的总体。 分类通常按环境的属性,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通俗地说,是指未经过人的加工改造而天然存在的环境;自然环境按环境要素,又可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和生物环境等,主要就是指地球的五大圈——大气圈、水圈、土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人工环境,通俗地说,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的加工改造所形成的环境,或人为创造的环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区别,主要在于人工环境对自然物质的形态做了较大的改变,使其失去了原有的面貌。 社会环境是指由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所形成的环境,包括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文化传统、社会治安、邻里关系等。 2.环境化学的分类:研究化学物质在地球环境中所发生的化学现象及其环境和生态效应的学科。 研究领域为环境分析化学的有:环境有机分析化学、环境无机分析化学; 研究领域为各圈层的环境化学的有: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环境生态化学; 研究领域为环境工程化学的有:大气污染控制化学、水污染控制化学、固体废物污染控制化学。 3.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4.环境科学:一门研究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三个部分的学科。它提供了综合、定量,和跨学科的方法来研究环境系统。由于大多数环境问题涉及人类活动,因此经济、法律和社会科学知识往往也可用于环境科学研究。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的科学。 5.TSP:总悬浮颗粒物是指粒径在10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简称TSP。其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主要决定于自身的粒度大小及化学组成。TSP中粒径大于10微米的物质,几乎都可鼻腔和咽喉所捕集,不进入肺泡。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10微米以下的浮游状颗粒物,称为飘尘。可经过呼吸道沉积于肺泡。慢性呼吸道炎症、肺气肿、肺癌的发病与空气颗粒物的污染程度明显相关,当长年接触颗粒物浓度高于0.2毫克/立方米的空气时,其呼吸系统病症增加。国家环境质量标准规定居住区日平均浓度低于0.3毫克/立方米,年平均浓度低于0.2毫克/立方米。 6.DOB 7.DO:指溶解在水里氧的量,通常记作DO,用每升水里氧气的毫克数表示 8.废弃物:主要包括城市垃圾、工业和城市建筑工程排出的废渣及少量废水。其分类有多种:按来源分为矿业废物、工业废物、城市垃圾、农业废物和放射性废物等;按形状分为固体的(颗粒状废物、粉状废物、块状废物)和泥状的(污泥);按化学性质分为有机废物和无机废物;按危害程度分为有害废物和一般废物。对环境的污染表现在:①污染水体,如垃圾、废渣随地表径流进入地面水体,垃圾、废渣中的渗漏水通过土壤进入地下水体,细颗粒固体废物随风飘扬落入地面水体,将废物直接倒入湖泊、河流和海洋等。②污染大气,如细颗粒的废物随风扩散到大气中,固体废物本身或者在焚化时散发毒气和臭气等。③污染土壤,如固体废物及其渗出液和滤沥所含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改变土壤性质和结构,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有碍植物根系生长。随着天然资源的日渐短缺和固体废物排放量的激增,许多国家把固体废物作为开发的“再生资源”加以综合利用。 9.环境污染: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10.天然水中的离子 11.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危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众多方面。

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第二节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学习目标 1.了解当代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及主要特点,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2.学习通过分析现象、事实概括事物本质,通过比较确定事物特点的思维方法,培养综合分析宏观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分析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研讨活动和对于保护环境知行差距的调查活动,培养保护环境的自律性和责任感。 知识梳理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1.近三百年来,环境问题的表现主要有①、②、生态破坏和全球环境变化等问题。 2.人们弃置到环境中的废弃物在环境中几乎不能③,造成了较严重的环境污染。例如,20世纪中叶发生的“④”,令人震惊。 3.生态破坏主要是⑤破坏,从而引起⑥受损害、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等。 4.人类的某些行动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如⑦、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和⑧等。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⑨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 2.⑩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3.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4.个人行为和的矛盾。 三、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1.的不可预见性。 2.的不可逆性。 3.的全球性。 学习交流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2.试举例说明环境问题具有规模的全球性。

探究与创新 探究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互动探究] 1。读教材图1.4“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们每天对能源的需求”,分析能源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2.阅读教材材料“八大公害事件简介”,概括环境污染的类型。 3.生态破坏的核心是什么?其破坏引发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4.全球性环境变化问题有哪些? 5.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哪些区别与联系? 探究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互动探究] 1、如何理解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 2.教材漫画《苦难的母亲》反映的地理现象是什么?

化学与社会-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doc

环境污染的危害 地理环境污染geographical environment,pollution of由于人为原因,向地理环境释放物质和能量,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与发展,或造成某些地理要素的使用价值下降等现象。地理环境污染的范围,小可以是一座城市、一条河流,大可扩展到全球。地理环境污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危害生态平衡,破坏自然资源。 地理环境污染-污染状况 环境污染 由于人为原因造成地理环境污染的历史很久。早在城市发展初期,由于人口密集,各种手工业作坊排放出的烟气、污水、废渣等就污染周围的环境。13世纪,英国因烧煤致使伦敦烟雾弥漫,有碍居民生活,曾有对煤炭的“有害气味”提出抗议的记载。所以,地理环境污染首先是从城市开始的。但早期地理环境污染仅限于历史久、人口多和手工作坊发达的城市,对整个地理环境影响不大。 产业革命后,一些工业发达的城市和工矿区,随着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排向地理环境中的废弃物的量急剧增加,不断发生环境污染事件。例如,1850年英国由于排污造成了泰晤士河水生生物的大量死亡事件;19世纪下半叶英国伦敦多次发生严重的有毒烟雾事件;19世纪后期日本足尾铜矿排出的废气毁坏了整片的山林和农作物,受害面积达400平方公里;1940年美国洛杉矶市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等。这个时期地理环境污染强度和范围增大,由一个点(城市)的污染大到一个地区的污染,从对人体产生影响大到对人体和生物造成危害,导致疾病和死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世界的社会生产力进一步飞跃发展,排向地理环境中的污染物数量和种类都急剧增加,许多地区和国家发生了现代工业带来的、范围更大、情况更加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例如,日本发生了由于Hg、Cd污染水体,再通过食物链的富集,最后造成“水俣病”、“痛痛病”等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由于难以降解并能在生物体内和地理环境中累积的有机氯等农药的使用和滥用,造成某些地区生态平衡的失调和危机。这些农药和其他污染物在盛行风和海流的带动下,传播到地球上各个角落,造成全球污染。对整个地球而言,严重的污染使大气中CO2浓度不断增高和臭氧层受到破坏。大气中CO2浓度增高产生温室效应,不

中国环境污染现状、特征以及问题

中国环境污染现状、特征以及问题在世纪之初,我们来讨论有关健康的环境问题。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进程中,以空前的速度建立了现代的物质文明,同时也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人类现在的许多疾病可以认为是人类对迅速改变的环境适应性的失调。过去人类为了生存所获得的适应性,正日益受到环境污染的挑战。环境质量不仅关系当代人的健康,还影响到子孙后代,必须予以关注。 1 中国环境污染现状 1.1 大气卫生状况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工业的发展和民用煤量的加大,大气卫生质量开始下降,引起卫生界的重视并开展一些研究,发现我国煤炭占能源结构的70%,城市冬季T (总混悬微粒)、CO日均浓度普遍超标,NO2浓度较低,呈典型燃煤型污染。 80年代以后,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猛发展,空气污染日趋严重。河北省防疫站在承德市1983~1986年的冬季空气监测中,SO2、T 出现3.7mg/m3、3.09 mg/m3的高浓度,已达当年伦敦烟雾事件的污染水平。环监所1981~1992年参加的《全球监测系统—全国五大城市大气监测》动态研究结果表明,五城市T 年均值全部超标,污染水平在参加国际监测网城市中属最重之列。 近年来,随着城市机动车辆的迅速增加,我国一些城市的大气污染正向燃煤和汽车废气并存的混合型转化。汽车尾气排出的细颗粒物(PM 2.5)极易吸附有毒物质,进入人的呼吸道深部而引起更大的危害,而推广使用无铅汽油以后汽车尾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特别是苯系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使得大气污染变得更加复杂。 1.2 室内空气污染现状近年来人们对室内空气卫生给予更多的关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室内装修热、空调的使用和居室密闭程度的增加,多种化学物质进入居室造成的室内空气质量不断恶化。 室内空气污染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污染,主要来源于建筑和装饰材料、个人活动、化学品的应用和室外污染气体的进入。目前我国生产的建筑装修材料仍存在较多的卫生质量问题,北京市疾控中心对市场装修材料甲醛含量的监测结果表明,人造板及其缺口中甲醛释放量严重超标,样品超标率达56%。如果室内大量使用木质人造板、涂料、粘合剂和各种塑料制品,这些材料会释放出甲醛和各种挥发性有机物,通过呼吸道、皮肤、眼睛等对室内

环境化学(概念 方程式 论述)

概念 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有害化学物质即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地有害于人类,这样的物质称为环境污染物 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就叫环境污染。 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题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环境效应:自然过程或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分为土壤盐碱化地下水硬度增高光化学烟雾地下水污染酸雨造成土壤酸化、建筑物受腐蚀 环境物理效应:由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应,包括噪声地面沉降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大气能见度降低 三大环境热门话题:全球气候变化酸沉降臭氧损耗 温度层结:大气的温度在垂直方向的分布 源:大气组分产生的途径和过程汇:指大气组分从大气中去除的途径和过程 源强:进入大气的组分输入速率(Fi)汇强:从大气输出组分的速率为(Ri) 某种组分在进入大气后到被清除之前在大气中停留的平均时间-称为平均停留时间或停留时间(存在时间、寿命)-ττ=大气中的总贮量Mi / Fi 或者Ri 停留时间意义:某组分的停留时间越长,表明该组分在离开大气或转化成其它物质以前,在环境中存留的时间也越长;某组分的停留时间越长,表明该组分在大气中的储量相对于输入(出)来说是很大的,即使人类活动大大改变了该组分的的输入(出)速度,对其总量的影响也不明显;若组分停留时间越短,其输入(出)速率的改变就对总贮量很敏感。 环境本底值:指自然环境在未受污染的情况下,各种环境要素中的化学元素或化学物质的基线含量,又叫环境背景值. 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 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存在、有引起光化学反应的紫外线、烃类特别是烯烃的存在自然条件:大气相对湿度较低夏、秋季(气温24~32℃)晴天 洛杉矶容易发生光化学烟雾的原因:洛杉矶机车拥有量大(>800万辆),每天消耗2万吨以上的汽油,排出污染物占90%-充足的一次污染物生成光化学烟雾;洛杉矶盆地,容易形成上热下冷的逆温现象.一年有300天以上处于逆温,污染物不易扩散;夏季阳光非常强烈; 硫酸烟雾型污染:主要由燃煤而排放出来的SO2、颗粒物以及由SO2氧化所形成的硫酸盐颗粒所造成的大气污染;从化学上看属于还原性混合物-还原烟雾其中一次污染物是SO2和煤烟、二次污染物是硫酸雾和硫酸盐。形成条件:气温较低-冬季湿度较高日光较弱酸性降水:指通过雨、雪、雾和冰雹等将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迁移到地面的过程,最常见的就是酸雨。这种降雨过程称为湿沉降。PH小于5.6的降雨称为酸雨。5.0作为PH值界限。 干沉降: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在气流的作用下直接迁移到地面的过程。 总悬浮颗粒物 (TSP):标准大容量颗粒采样器在滤膜上收集的颗粒物总质量(mg/m3),粒径一般小于100um,尤以10um以下的为最多。 可吸入颗粒物:通常粒径10um以下的颗粒物称为PM10,易于通过呼吸过程进入呼吸道。分配理论:在壤-水体系中土壤对非离子性有机化合物的吸着主要是溶质的分配过程,这一

化学与环境(化学污染论文)

本文由a819525367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化学污染 作者: 学院、专业: 班级: 化学污染 xx (xxxxxxxxxxxxxxx) 重新审视 摘 要 建立绿色化学的根本目的是从节约资源和防止污染的观点出发, 和改革传统化学,从而使我们对环境的治理可以从治标转向治本。为此,工业、 农业、日常生活等采用无毒、无害并可循环使用的物料,化学反应的绿色化。 关键词 绿色化学 环境保护 生物技术 人类正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环境危机,由于人口急剧的增加,资源的消耗 日益扩大,人均耕地、淡水和矿产等资源占有量逐渐减少,人口与资源的矛盾越 来越尖锐;环保问题就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作为国民经济支柱 产业之一的化学工业及相关产业,在为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作出重要贡献的同 时,在生产活动中不断排放出大量有毒物质,化学工业也为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带 来一定的危害。发达国家对环境的治理,已开始从治标,即从末端治理污染转向 治本,即开发清洁工业技术,消减污染源头,生产环境友好产品。 “绿色技术” 已成为 21 世纪化工技术与化学研究的热点和重要科技前沿。 绿色化学又称绿色技术、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绿色化 学即是用化学及其它技术和方法去减少或消除那些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 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试剂、产物、副产物等的使用和产生。 化学可以粗略地看作是研究从一种物质向另一种物质转化的科学。 传统的化 学虽然可以得到人类需要的新物质,但是在许多场合中却既未有效地利用资源, 又产生大量排放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绿色化学则是更高层次的化学,它的 主要特点是“原子经济性” ,即在获得物质的转化过程中充分利用每个原料原子, 实现“零排放” ,因此既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又不产生污染。传统化学向绿色化 学的转变可以看作是化学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绿色化学可以变废 为宝,可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绿色化学已在全世界兴起,它对我国这样新兴 的发展中国家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1 采用无毒、无害并可循环使用的新物料 1.1 原料选择 工业化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许多新物料, 它们在不断改善人类物质生活的同 时,也带来大量生活废物,使人类的生活环境迅速恶化。为了既不降低人类的生 活水平,又不破坏环境,我们必须研制并采用对环境无毒无害又可循环使用的新 物料。 以塑料为例,据统计,到 1989 年美国在包装上使用的塑料就超过 55.43 亿 kg(20 世纪 90 年代数量进一步上升) ,打开包装后即被抛弃,这些塑料废物破 坏环境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问题:掩埋它们将永久留在土地里中;焚烧它们会放出 剧毒。 我国也大量使用塑料包装,而且在农村还广泛地使用塑料大棚和地膜,造成 的“白色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研制可以自然分解 或生物降解的新型塑料,目前国际上已有一些成功的方法,例如:光降解塑料和 生物降解塑料。前者已经投入生产。光生物双降解塑料研究是我国“八五”科技 攻关的一个重大项目,已取得一些进展。 1.2 溶剂的选择 大量的与化学制造相关的污染问题不仅来源于原料和产品, 而且源自在其制 造过程中使用的物质。最常见的是在反应介质,分离和配方中所用的溶剂。在传 统的有机反应中,有机溶剂是最常用的反应介质,这主要是因为它们能较好地溶 解有机化合物。但有机溶剂的毒性和难以回收又使之成为对环境有害的因素。因 此,在无溶剂存在下进行的有机反应,用水作反应介质,以及超临界流体作反应 介质或萃取溶剂将成为发展洁净合成的重要途径。 1.2.1 固相反应 固相化学反应实际上是在无溶剂化作用的新颖化学环境下进行的反应, 有时 可比溶液反应更为有效并达到更好的选择性。 它是避免使用挥发性溶剂的一个研 究动向。 1.2.2 以水为溶剂的反应 由于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性差,而且许多试剂在水中会分解,因 此一般避免用水作反应介质。但水作为反应溶剂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因为水是地 球上自然丰度最高的“溶剂” ,价廉、无毒、不危害环境。此外水溶剂特有的疏 水效用对一些重要有机转化是十分有益的,有时可提高反应速率和选择性,更何 况生命体内的化学反应大多是在水中进行的。 水相有机合成在有机金属类反应, 水相 Lewis 酸催化的反应现都已取得较大

环境化学试题及答案

1、何谓环境问题?何谓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分别举例说明?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现象,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原生环境问题:自然力引发,也称第一类环境问题,火山喷发、地震、洪灾等。 次生环境问题:人类生产、生活引起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也称第二类环境问题。又包括:环境污染(如水污染、大气污染、酸雨、臭氧层破坏、海洋污染等)和生态破坏(如草原退化、物种灭绝、水土流失等)。目前的环境问题一般都是次生环境问题。 2、名词解释:优先控制污染物、环境背景值、环境容量、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优先控制污染物是基于有毒化学物的毒性、自然降解的可能性及在水体中出现的概率等因素,从多种有机物中筛选出的优先控制物。 环境背景值也称环境背景值(Environmental Background Value),某地未受污染的环境中某种化学元素或化学物质的含量(浓度)。目前,未受污染的环境已经基本不存在,因此获得环境本底已经十分困难,一般只能获得相对轻污染的环境背景值。 环境容量是特定环境单元在不影响其特定环境功能的情况下,能够容纳污染物的最大量。 协同作用是一种污染物的存在会导致另一种污染物的毒性或危害性增加。也称相乘作用。 拮抗作用是一种污染物质的毒性能够被另一种物质所抑制的作用。 3 解:LC 50——呼吸道吸入半数致死浓度,如受试物在液体中时,单位为mg/L。LC 50 也用于 表示空气中化学物的浓度,可表示为mg/m3。LC 50 的数值越小,表示毒物的毒性越强; 反之,LC 50 数值越大,毒物的毒性越低。依题意,则有 四乙基铅的毒性为 0.05(mg/l)÷323(g/mol)=0.00015mmol/L 光气的毒性为 0.05(mg/l)÷99(g/mol)=0.00050mmol/L 砷化氢的毒性为 0.05(mg/l)÷71(g/mol)=0.00070mmol/L 氰化氢的毒性为 0.05(mg/l)÷27(g/mol)=0.00185mmol/L 所以四种毒物毒性从大到小为:四乙基铅光气砷化氢氰化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