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亚泉:中国政治革命不成就及社会革命不发生之原因

杜亚泉:中国政治革命不成就及社会革命不发生之原因
杜亚泉:中国政治革命不成就及社会革命不发生之原因

杜亚泉:中国政治革命不成就及社会革命不发生之原因

杜亚泉

贵族政治(或君主政治)变为平民政治(或民主政治);专制政治变为共和政治(或立宪政治)谓之政治革命。经济制度之社会变为劳动制度之社会;私有财产之社会变为公有财产之社会谓之社会革命。凡此革命之发生与成就,皆有所以使之发生、使之成就之故,非可以模拟而企图之也。若以模仿之故,企图革命,则其革命或不能发生,或发生而不能成就。吾人苟于欧洲之政治革命,社会革命,考其所以发生所以成就之故,则我国政治革命之所以不成就、及社会革命之所以不发生其原因可以了然矣。

凡一事实之发生与成就必以智识与势力为基础。例如吾人食一苹果,必先有苹果可食之思想,而后举手以摘之。夫知苹果之可食,智识也;能举手以摘苹果,势力也。二者合,而其事乃实现。若仅知苹果可食,而不能举手以摘之,是有智识而无势力;或能举手以摘苹果,而不知苹果之可食,是有势力而无智识,二者不相合,虽三尺之童,知其事之不能实现矣。欧洲之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其所以使之发生、使之成就者即智识与势力之结合体也。然则其智识与势力如何结合,固吾人所当考求者也。

原始社会之人类,各自劳动以谋生活。其武力之优秀者,渐渐占势力于社会,成贵族阶级。而智力之优秀者,又凭藉其智识,以自奋于社会之间,成智识阶级。贵族阶级欲以其势力支配社会,不能不有智识之为之辅;知识阶级欲以其智识支配社会,不能不有势力以为之用。于是为贵族者亲师重道、以吸收智识,是谓贵族阶级之智识化;有智识者亦取得权位、具有势力,是谓智识阶级之贵族化。二者相结合,而第一期之文化始成就。当其盛世,明良相继,文化蒸蒸日上,我国五帝三王之治、汉唐宋明之开国或中兴,罔不由此。希腊、罗马之全盛时期亦然。此期之文化为武力的势力与智识结合而产生为贵族阶级的文化,常带有贵族的色彩。以贵贵、尊贤,尚礼仪,重门阀为其标徵。

第一期文化始成就时,社会为治者及被治者之二阶级所组织。贵族阶级与智识阶级结合为治者阶级,劳动阶级为被治阶级。未几,而劳动阶级之勤勉且善于贮蓄者,渐渐积有财产,翘出于劳动阶级之上。渐至舍其劳动,专事营殖财产,以生活于社会,是为财产阶级。又智识之流布渐广,多数之智识阶级不得不降而处于被治者之地位。既无财产,又不劳动,穷屈在下,杌陧不安,是为支持第一期文化之难题。在欧洲社会此一部分之智识阶级,以其时政治上之地位转变无定,乃改换方向,弃其政治生活之希望,专事研究文艺。政治家亦以此为收拾人心之计,创设大学校、学士院以奖励之。科学遂因此发展,发明家辈出,能以所研究之结果应用于社会,以殖产兴业,是为智识阶级之财产化。财产阶级以营殖财产所须于科学智识者甚多,故求学者日众,是为财产阶级之智识化。二者相结合而主张人权、表扬民治,发生第二期文化。依其财产的势力,在政治上与武力的势力抗争。于是旧时治者阶级所占有之政治权渐渐失堕而落于彼等之手。或仅仅以协调之方法,让其政权之一部分,以保其残余之势力,是即所谓政治革命。经此革命以后,第二期之文化乃成就。欧洲近世史之文化即第二期之文化也。此期文化为财产的势力与智识结合而产生为财产阶级的文化,还有财产的色彩,以自由、平等、尊权利、重科学为其标徵。

第二期文化成就以后,社会为支配者与被支配者之二阶级所组织。财产阶级与智识阶级

结合为支配阶级,劳动阶级为被支配阶级。然因经济竞争之剧烈,物质文明之发达,财产势力集中于少数人之手,多数有财产有智识之中等阶级,或失其财产、或虽有仅少之财产不足以维持其生活,乃不得不投身于劳动界,是为智识阶级之劳动化;劳动阶级中亦因教育普及,得有几许之智识,促醒其自觉,是为劳动阶级之智识化。二者相结合,乃鼓吹人道,主张公产,依其劳动的势力在生产上及政治上与财产的势力抗争。英美诸国方以协调之方法,使财产的势力与劳动的势力互相维持。而就世界大势观之,则社会革命之进行已足惊心骇目。现时第三期之文化能否成就,尚未敢豫言。而二十世纪之社会必大受此文化之影响,固无可疑也。此期文化为劳动的势力与智识结合而产生。为劳动阶级的文化,带有劳动的色彩,以泯除贵贱贫富之阶级,实行自由平等,尊重劳动,爱好和平,为其标徵。

就社会进化之大势言,由第一期文化发展为第二期文化,更发展为第三期文化,是为普通之顺序。但因各国社会情状不同,进化之方式亦不一。例如俄国以财产阶级不发达之故,智识阶级自贵族阶级出,直接与劳动阶级结合。遂越过政治革命之途径,即发生社会革命。又如德国政治革命尚未成就,贵族阶级与财产阶级以劳动阶级勃兴之故,遂互相结合,与劳动阶级对抗。此次大战德国立于主动者之地位,即因贵族阶级与财产阶级鉴于自己势力之渐次减弱,故欲与外国开衅,藉以扩张其势力。则而其结果卒由劳动阶级之排斥军国主义,发生社会革命。至于日本,虽国会成立,宪法发布,已三十年之久。然君主握大权,贵族军阀操纵政治,势力未尝稍替。明治维新之伟业,即为贵族阶级与知识阶级结合而成。表面上为第二期文化之速成,实际上为第一期文化之复振。更现我国,则辛亥革命以后,吾人方窃窃私幸以为第二期文化从此成就矣。乃八年以来祸乱相寻,吾人平心静气以观察之,方知吾国此时非第二期文化之进行,而为第一期文化之堕落。吾人既述欧洲社会进化之迹,吾人将借镜返观以论列其原因矣。

吾既言多数之智识阶级穷屈在下,杌陧不安,为支持第一期文化之难题。吾国殆可谓善于解决此难题者。其最暴戾之法,即秦始皇之焚书坑儒是也,其稍和缓之法则用廷对、射策、选举(旧义)、制科及其他类似之方法以诱引之,使其不断绝政治生活之希望。智识阶级既为所诱引,人数愈多,智识之程度愈低降。除美术的文字以外,无他技能可以生活。少有财产者,安坐徒食,无营殖之能力;无财产者,除少数为精神的劳动外,殆无有能为筋肉的劳动者。故与财产阶级、劳动阶级均格格不相人,此为过剩的智识阶级。又劳动阶级中亦因生齿过繁,天产不辟,产出过剩的劳动阶级,即现无劳动之地位,或为不正则之劳动者。例如我国之兵即此过剩的劳动者之一种。他如地棍、流氓、盗贼、乞丐之类,亦属之。此等过剩的劳动阶级,即游民阶级。其势力在我国亦甚伟大。有时与过剩的智识阶级之一部分结合,与贵族阶级之势力抗争。秦始以后,二十馀朝之革命,大都由此发生,惟革命以后,彼等辄贵族化,复建设贵族政治,于社会组织无所更变。故此等革命非政治革命,亦非社会革命。只可谓之帝王革命而已。此阶级之势力与智识结合,亦产生一种文化,可谓游民阶级的文化。带有游民的色彩,即尚游侠、喜豪放,不受拘束,不治生计,嫉恶官吏,仇视富豪,为其特征。此文化自战国以来,至于今日逐渐发达。以时期言可为吾国第二期文化。然此非社会正常之发展,不过为第一期文化之病变,人可称为病的第一期文化。

我国社会中贵族文化与游民文化常为矛盾的存在,更迭盛衰。即贵族文化达盛时,社会沈滞腐败,则游民文化起而代之,游民文化过盛时,社会骚扰紊乱,则贵族文化起而代之。此历史上循环之迹也。辛亥革命虽由欧洲第二期文化传播于吾国而起,然欧洲之政治革命,既由财产阶级发生,而吾国之财产阶级大都不解立宪共和为何物,初未尝与闻其事,提倡之者为过剩的智识阶级中之一部分,加入者为过剩的劳动阶级中之兵。事实上与从前之帝王革

命无稍异,其模拟欧洲之政治革命者,不过中华民国之名称及若存若亡之数章约法而已。革命以后,名义上不能建设贵族政治,实际上握政权之官僚或武人大率为游民首领之贵族化者。政治革命之不成就决非吾人所能讳言。或谓吾国政治革命不成就将来或如俄德已事,超越政治革命,发生社会革命。然欧洲之社会革命,其基础于哲学上之思想,既深且远,其关于生产上、政治上之运动方法,又甚周备,即吾国之智识阶级中亦罕能言之,劳动阶级中更无从得此智识,其不能发生自无疑义。即使在较近之未来中,或有企图此种革命者,亦必出于非劳动出身者之所模拟,政治革命可以模拟,社会革命安有不可以模拟者,惟自欺欺人,有害无益。亦必与今日之模拟政治革命相等,于文化上必毫无价值。吾国今日尚辗转于贵族、游民二阶级之势力中而不能自拔,第一期文化之病的现象尚无治疗之方法。文化之进行后于欧洲诸国者既一二百年,断无一蹴即至之理。若今后之智识阶级犹不肯断绝其政治生活之希望,不置身于产业阶级、劳动阶级中,以与之结合,而惟与贵族化之游民为伍,则贵族势力与游民势力将日益膨胀而不可制。何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之可言,文化之堕落,智识阶级不能不尸其咎矣。抑智识阶级所以不能与产业阶级、劳动阶级结合者,不尽因智识阶级不肯断绝其政治生活之希望,不欲与之结合也。近时智识阶级中之一部分,其倾向亦已渐变。如退职之官僚,革命之伟人,因厌倦政治投身于实业界者,固未尝无人,贫寒之士,欲得一劳动职业以糊口者,亦所在多有。而形势终觉扞格者,则以感情不融洽,性情不适宜也。吾国之财产阶级、劳动阶级历史上受贵族之剥削,为游民所蹂躏也久矣。故其对于贵族与游民畏之若虎狼,恶之如蛇蝎,已成习惯的心理。而智识阶级者达则与贵族同化,穷则与游民为伍,故彼等之嫉恶之,与贵族游民相等。且以嫉恶智识阶级之故,遂有并智识而嫉恶之者(记者曾见一商人在群众中声言,谓天下最坏者为读书人,又闻一农人言,吾乡中决不愿设学堂。以往事证之,吾乡中苟有一识字之人则乡民无不受其累者。其嫉恶如此)。阶级感情之违反,已非一时所能消融。更就性质言之,则差异益甚。吾国之智识阶级向来生活于贵族文化及游民文化中,故其性质,显分二种。一种为贵族性质,夸大骄慢,凡事皆出以武断,喜压制,好自矜贵,视当世之人皆贱,若不屑与之齿者。一种为游民性质,轻佻浮躁,凡事皆倾于过激,喜破坏,常怀愤恨,视当世之人皆恶.几无一不可杀者。往往同一人也,拂逆则显游民性质,顺利则显贵族性质。或表面上属游民性质,根柢上属贵族性质。以此性质治财产必至于失败,以此性质任劳动,必不能忍耐。故吾若不改良此性质,则虽欲置身于财产阶级或劳动阶级中亦决不能容。现时学校教育,苟求其适应于社会,则对于青年学生当以尽力淘汰此二种恶劣之性质为要。若使带贵族性质之老师宿儒、带游民性质之少年新进,任教育之事,聚讼一堂,互张其劣性,以传播于社会,则社会对于智识阶级之感情愈恶,其受嫉恶也将愈甚矣。

(一九一九年《东方杂志》第十六卷第四号)

《马克思主义哲学》7章在线测试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提出这一论断的经典作家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2、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 A、建立革命政党 B、国家政权问题 C、创造革命理论 D、发展社会生产力 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 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 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 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 4、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 A、社会发展史和自然界的发展史是完全相同的 B、社会的发展进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 C、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D、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客观规律 5、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的前提是( )。 A、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有能动的反作用 C、社会运动是受偶然性支配的 D、人是社会运动的主体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包括( )。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 C、社会革命和改革 D、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E、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 2、无产阶级领袖的重大作用的表现有()。 A、他们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理论武器

B、他们推动无产阶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C、他们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 D、他们对历史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E、他们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3、当代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的表现有()。 A、由科技因素造成的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 B、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 C、科技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加速度的趋势 D、科技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组合起来构成现实生产力 E、科技是构成生产力最重要的独立要素 4、社会革命的历史作用在于()。 A、它可以改变社会和自然的关系 B、它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它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 D、它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 E、它可以使革命阶级受到锻炼和改造 5、下列各项属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内容的有( )。 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趋势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趋势 C、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 D、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E、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决定、相互促进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人的实践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有其选择的特定目标,因而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选择是完全自由

中国古代重大政治制度和政治改革

专题一中国古代重大政治制度和政治改革 皇帝制、 趋势。 3、作用和影响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起着不同作用。具体说,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主要起进步作用,在封建社会晚期主要起消极乃至反动作用。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

消极影响:①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思想方面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③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认识:中央集权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说明它是适应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分散的自然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生产的发展;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人民的反抗。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生产力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不可能瓦解。 二、两种状态——分裂与统一 历史上的三次大分裂: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三次大统一:秦汉、隋唐、元明清 1、规律特点 国家统一的规律: ①从原因上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及时调整是根本原因;民族融合和内聚力的逐步加强是基本因素;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中原汉族先进文化的吸引力,统治阶级注意适时调整统治政策都是实现和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②从过程看,是在克服各种分裂割据因素的基础上逐步走向统一。⑨从影响看,封建国家的统一保持了社会的安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加强了民族融合和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另外,还应注意到,长期统一的局面下也蕴含着种种矛盾,如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权利的斗争;土地兼并严重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财政困难引发统治危机等。 国家分裂的规律: ①从原因上看,封建经济的分散性;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民族矛盾的激化;民族融合的不稳定性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等都是导致国家分裂的重要原因。②从过程看,每次分裂的时期都充满了战争,其中有民族间战争,也有统治阶级的内战;在分裂后期往往会崛起一个强大王权,最终由他实现统一;③从影响看,长期的分裂割据必然影响到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影响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由于分裂中蕴含着统一的因素,因此长期分裂之后建立起来的统一王朝,其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然大大加强。 2、综合认识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结果,分裂是支流和短暂的。从空间上看,统一的范围不断扩大,由中原地区不断向边疆地区扩展;从时间上看,统一的时间远远超过分裂的时间,我国封建社会长达2300多年的历史,其中真正分裂的时间不过七、八百年左右;从程度上看,统一的稳定性和可能性越来越大。国家分裂现象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所决定;当然也与中央权威下降、中央集权削弱有关;另外民族融合不够发达,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也是造成分裂的因素。因此,充分发展商品经济,形成统一市场,是消除分裂割据的根本措施;保持中央政权的强大和政令的畅通,防止地方割据势力抬头,

毛概样卷一答案

样卷一答案 发布日期:[2009-4-14] 新闻发布:四川农业大学思政部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中有2—4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所对应的题号下,每小题2分,共20分。)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参考答案:(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1948年,他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分清敌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就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根本的动力是工人和农民。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影响学校政治社会化的因素

浅谈影响学校政治社会化的因素 学校与政治社会化目前属于学界的研究重点内容,但是我在查找文献时却发现很少有人谈及在学校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的讨论,大多数讨论都集中于学校在政治社会中作用,以及探究学校政治社会化的过程。简而言之,大多数研究都是将学校作为政治社会化中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而忽视了学校教育作为生活的主体的研究与探讨。我就以我查找到的熊易寒、杨肖光所写的《学校类型对农民工子女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基于上海的实证研究》,姚红建、刘莉所写的《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环境因素分析》以及唐立山所写的《我国高校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的研究》三篇文章为参考,主要结合自己的思考,表达自己对学校政治社会化因素的思考 一、政策方针 毫无疑问,国家,或者说政府,的政策方针对于学校政治社会化的影响是首要的。学校,尤其是中国学校,基本处于行政管辖的范围之下,在教育独立性不够的 基础上,要想实现学校的政治社会化,首要的便是国家方针政策的支持。 而在方针政策中,影响力最大的无疑是教育大纲。从教育目的,教育方式到教育内容,这些部分均对学校进行政治社会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如果教育纲领中没有 提到培养学生参与政治的能力和素养,那么在学校和教师在进行教育的时候自然也 会忽略这一命题。 方针政策的影响力不仅仅体现在这些实际的层面上,也体现在思想,思维的层面上。方针政策的制定是带有思想导向作用的,作为国家方针一旦制定,国家机器就会按照方针 对国民施加影响,在国民的思想层面产生影响,比如文革时期,国家让学生参与政 治的方针就是进行阶级斗争,所以在学生中才会产生批评教育,抵制知识的思想。 二、行政力量 方针政策的施行,靠的是国家的行政机关的执行。而行政机关作为执行机构却有自 己的一套行为逻辑。在其中可能会产生行政力量自己的影响。 行政力量对于学校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就在于教育行政机构对于学校的管理与控制,学校作为教育主体或者说学术主体,在进行政治社会化时,常常会产生不利于行政掌控的 情况,而教育行政部门作为行政主体,既要注重教育,也要注重行政。所以在过程 中双方甚至可能产生对立。 比如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末产生的学潮,本来学生是学生参与政治,但是由于这种活动危害到了社会的稳定,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所以国家动用了行政力量来制止这 种活动。 三、经济因素 前面可以合称为政治因素,而经济因素在其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现代化工程,交织着否定与创新的双重内容,它打破 了原由的社会利益格局和社会利益平均化的状态,引起了整个社会利益和社会结构 的分化和重组,因而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利益调整。这一方面给我国公民带来了普遍的 利益,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利益的差距,这两方面的内容都对公民,包括大学生的政治社 会化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1。 从更加深刻的角度来说,经济的发展与变革对于教育领域的影响的深刻层度不 1姚宏建,刘莉. 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环境因素分析[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119-121.

政治社会化综述

政治社会化综述 摘要:政治社会化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美国对公民教育问题的研究,自这一概念被提出之后,国内外政治学界的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不同视角的分析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政治社会化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对政治社会化的概念、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政治社会化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并对当前中国推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中国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化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综述 一、政治社会化的概念综述 什么是政治社会化?学术界对此众说纷纭,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见解有如下几种。K.P.兰顿认为:“政治社会化是人们把自己所属的社会团体对社会的信仰和观念融合到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中去的过程,是政治社会代代相传政治文化的方式。” [1]阿尔蒙德也说:“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2]理查德·道森和肯尼斯·普鲁伊特说:“政治社会化是公民学习获得的、对政治世界形成一定认识的过程,是将其政治标准和信仰从一代传给下一代的方式。”[3]陈秉公认为:“公民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实现的过程,是指一定的政治统治体系为了维护其政治统治,通过一定的渠道将政治文化传授给社会成员的过程。”[4]格林斯坦认为:“政治社会化包括生活史上每一阶段中,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有意的和无计划的政治上社会态度的学习。这种政治学习不仅包括明显的政治学习,也包括影响政治行为意义上的非政治学习,如政治上社会态度的学习,及政治人格特征的学习等。”[5]詹姆斯·施瓦兹则把政治社会化看成是培养政治人的过程:“政治社会化是获得为扮演政治角色所必需的价值、规范、知识和技术。以上价值包括爱国心、信仰现存政府的合法性、民主的意识形态、信仰政府人员的合法权威、容忍少数人的看法、参与等。政治社会化的目标是创造…政治人?;那就是在心理上涉及政治决策的发展。”[6]理查德·布朗加特和玛格丽特·布朗加特则把政治社会化看成是“一个通过社会互动而形成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7] 国内的政治学家对此也提出了他们的看法,如黄甫生、刘凤健认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有意识地塑造其成员政治意识、培养其成员政治人格的过程。”[8]施雪华对此也作出了自己的界定,他认为“政治社会化是人们通过学习和接受一定的政治文化而获得政治属性,形成政治人格的过程,同时也是一定的政治文化传播的过程,是二者的有机统一。”[9]张关宏、胡雨春认为“政治社会化就是政治文化的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社会内政治取向模式的学习、传播、继承的过程。”[10] 从以上的见解可以看出,研究者视角和出发点的不同直接导致了对政治社会化解读的差异,而且差异还比较明显。大体而言,学界关于政治社会化的理解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类型:第一,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政治文化的传播、维持与创新的过程。 第二,政治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内化政治文化以适应政治角色的过程。 第三,政治社会化是政治体系利用政治文化塑造政治人的过程。 第四,政治社会化是培养政治人格的过程。 第五,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代际传递方式。 二、现代西方政治学者的政治社会化研究综述 (一)现代西方政治学者的政治社会化研究综述 现代意义上的政治社会化研究是在20世纪初期开始的,其发源地是资本主义经济发达的美国。政治社会化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美国对公民教育问题的研究,其中移民同化和爱国主义是最主要的话题,这方面的成果大量出现在当时与教育相关的文献中。美

中国政治改革的阻力分析

中国政治改革的阻力分析 (1)“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这些权钱变相纠缠而成的利益集团在政治上主要表现在其拥有一些超国民待遇的特权,责任与权力不对称,有权者未能承担应有的责任。故不愿自己的权利及利益受损。如在房价问题、税收政策、土地政策等方面所有这些宏观政策的背后都有既得利益集团的身影,任何政策的变化都会影响相关利益集团的权力与利益。 路径依赖性阻力:长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模式作为新时期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对其起着很强的束缚作用;过去都是这么过分集中权力的,于是现在就继续照着做。 (2)理论阻力:在中国现阶段的政治理论研究当中,理论的研究还不充分,这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所面临的理论困境。中国到目前为止有政治革命的理论、有政治保守的理论,从来没有政治改革的理论这样一种理论、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能名正言顺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3)社会阻力:突出表现在大众的公民观念状态1978年发展市场经济以来,中国忽视了政治体制改革,也忽视了全面思想体系建设。公民们有强烈的政府依赖,公民们不认为政治体制改革是跟自己有关的,总是期待最高领导人替自己包办一切。这样一种依赖,使政治体制改革所能仰仗的三种力量——政党-国家力量、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变成了一种力量,就是政党-国家力量 (4)目标阻力: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始终设定的就不是一个政治

目标,而是“审美目标”。如,各代领导人提出的目标都是“尽善尽美”,试图将各种相互冲突的政治关系美妙地结合起来——这是审美表达,不是政治表达——因为政治表达是不平衡的,边际关系是绝对不平衡的。这样一种“审美”主导,导致我们对不平衡的政治体制有着一种平衡的审美要求。 (5)技术性阻力:其一:国家越大,民主化越难:一个国家越大对专制的要求就越高。因为它必须依靠权威的、绝对的力量来动员资源,豢养军队、官僚,以维护国家的统一与稳定。再加上,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主化的程度是影响国家统一与稳定的关键。这导致我们所有的决策者不得不考虑民主化所可能带来的后果。 其二:我们缺乏一个从总体上设计政治体制改革的机构。这个机构需要从全局的角度、全民族的角度来设计规划政治体制改革,而不是从某个部门,某个行业的利益出发。

马克思主义基本基础学习知识原理在线课后复习3-100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在线作业_3 交卷时间:2017-01-13 18:08:43 一、单选题 1. (5分) ? A. 社会意识 ? B. 地理条件 ? C. 人口因素 ? D. 生产方式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3.1.1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展开解析 答案 D 解析 2. (5分) ? A. 人类进行生产活动、政治活动和科学实验能力的范畴 ? B. 人类改造旧的社会制度、创建新的社会制度能力的范畴 ? C. 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能力的范畴 ? D. 人类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与外部物质世界能力的范畴 纠错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标志( )。

知识点: 3.1.2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3. (5分) ? A. 只有不断变革生产关系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 B. 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 C.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 D.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3.1.2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4. (5分) ? A. 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 ? B. 政权和政治法律制度 ? C. 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 ? D. 政治法律制度与军队警察 纠错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 )。 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是指( )。

知识点:3.1.3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基本规律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5. (5分) ? A. 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 ? B. 生产力的不同水平 ? C. 人的发展的不同状况 ? D. 意识形态的不同性质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3.1.4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6. (5分) ? A. 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 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 ? B. 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 C.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 D. 先进与落后、革新与守旧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这种划分法所依据的标准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新生代农民工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报告@

《新生代农民工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的论文 政治与行政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9级2班罗蓉指导教师:黄祖军 目录 第1章导论 1.1研究背景 (4) 1.2研究意义 (5) 1.3文献综述 (7) 1.4概念界定 (9) 1.5研究方法 (10) 第2章新生代农名工政治社会化现状 2.1新生代农名工政治社会化的可喜方面 (11) 2.2新生代农名工政治社会化的消极方面 (13) 第3章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政治社会化的原因分析 3.1政府政策方面的原因 (14) 3.2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 (14) 3.3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原因 (15) 第4章进一步推进新生代农民工政治社会化的对策 4.1完善政府政策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社会化 (16) 4.2用人单位采取有效措施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社会化 (16) 4.3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素质 (17)

第5章结语 (17) 参考文献 (17) 致 (18)

摘要:近几年以来,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迅速加快,新生代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也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注,他们的政治社会化关系着国家的政治进程以及国家的繁荣和稳定。然而,现实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社会化水平比较低,例如:政治认知水平不高,政治参与不够充分,政治信念不够坚定等。究其原因,既有政府政策方面的原因,也有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还有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原因。针对这几个原因,本文作者从政府政策、用人单位、农民工自身这几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对策,来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社会化。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政治社会化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rapid acceleration of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workasaspecial group of peopleismore and moretheconcernoftheparty and the state. Theirrelationswith thecountry's democraticpolitical processandthecountry'sprosperity andstabilityinpolitical socialization.However,arealisticpoint of view,thepolitical and sociallevelofthe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workersis relatively low,for example:thehighlevelofpolitical cognition,insufficientpolitical participation,andpolitical beliefsarenot strong enough.Thereasonsofthereason for bothgovernment policy,there arereasonsoftheemployer, as well asthe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for its own reasons.Forseveral reasons,theauthorsfrom the governmentpolicy,the employer,migrant

中国政治改革可能出现的风险

中国政治改革可能出现的风险 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也积累了复杂的社会矛盾,矛盾日趋尖锐就会转化为社会危机,社会危机得不到有效处理,就会转化为治理危机。防止社会危机转化为治理危机,一方面需要治理者具备临时的危机处理技艺,另一方面则需要依靠长期的政治发展谋略。二战以来,发展中国家走出了不同的政治发展道路,但近三十多年来,在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背景下,这些国家在政治发展目标和模式上已经没有多少选择的空间,类似的政治变革几乎席卷全球非西方国家,就是一个明证。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如此快速变革的国家取得优良治理绩效的并不多见。 中国的领导层经过多年改革的大风大浪,并不缺乏进行重大变革的勇气,但在这么一个超大规模的国家进行政治改革,容不得出现重大失误,一旦出现政治失败局面,就会比那些小国更难以挽回。 就非西方国家政治发展的经验教训来看,政治发展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有三:一是政党衰败的风险;二是国家分裂的风险;三是社会溃烂的风险。 许多研究者没有认识到西方与非西方不同的发展道路对于政党的意义。西方现代政治发展总体上走了一条社会造

国家,国家造政党的道路,而非西方现代政治发展总体上则走了一条政党造国家,国家造社会的道路。两条道路上的政党目标和功能具有根本性差别。西方在现代社会和国家结构中逐步产生出来的政党功能有限,典型的如美国政党只是履行着竞选工具的功能,而非西方国家的政党大多是在应对西方现代化的冲击下,要承担变革现有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秩序的功能。这就意味着后者需要承担更重的治理责任,集中更多的治理权力,具备更强的治理能力。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走了一段偏离现代化方向的道路,但政党自律的水平是非常高的,改革开放后稳定地确立了现代化的方向,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国民也许只是看到那些腐败的现象,但忽视了许许多多的干部在党的目标和纪律的约束下,勇于拼搏、拼命苦干,在执政党提供各种政治激励下体会着人生的意义。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年来,政党自律的老本啃得差不多了。如果不采取新办法让这个政党涣发出新的生机,在以民主为指向的政治发展进程中,这个党就面临着可能快速衰败的危险。 对于一个大国,尤其是地区和民族矛盾比较复杂的大国来说,在政治发展过程中肯定会面临国家分裂的危险。两岸局势紧张时,中国通过了一个《反分裂国家法》,本身就证明了这种危险的存在。国家认同研究中的主流观点认为,以基本人权为基础的公民政治认同是国家认同的根本基础,而

关于中美政治制度之比较

姓名:何悦玥班级:财管三班学号:110106104 关于中美政治制度之比较 中美政治制度具有着普适性与特殊性的典型特征。 一、政治制度 (一)政治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政治制度不是某些先哲们头脑中的产物,而是人类政治文明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类学家摩尔根指出,“政治社会的建立则是文明伊始以后才有的事情”。政治制度属于上层建筑。任何政治制度都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同时它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政治制度的涵义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则将“制度”定义为“一种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社会中的制度多种多样,如经济制度、法律制度、企业制度等,其中每一种制度都是在其领域内限制、调解、疏导某种特殊活动的行为模式和规范。政治制度也不例外。所谓政治制度是指为维护和增强公共利益,在社会政治领域中限制、调节、疏导各类政治实体的法律规定及政治规范的总和。从系统的角度分析,政治制度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即国体,指国家政权为哪个阶级所掌握;第二即政体,指政权的组织形式;第三指通常所说的政治体制,是政治制度在组织制度和行为规范上的具体化。 二、中国和美国政治制度现状 一)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是指中国大陆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实行的,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权、政府制度、国家与社会关系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法律、体制、规则和惯例。我国现代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制度,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中央行政制度,行政制度,是指有关国家行政机关的组成、体制、权限、活动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规范和惯例。 二)美国的政治制度 美国是联邦制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为总统制,实行三权分立与制衡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和两党制的政党制度。联邦设有最高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但有统一的宪法和法律,是国际交往的主体;各州有自己的宪法、法律和政府机构;若各州的宪法和法律与联邦宪法和法律发生冲突,联邦宪法和法律优于州的宪法和法律。美国宪法列举了联邦政府享有的权力,不经《宪法》列举的其他权力,除非《宪法》明文禁止各州行使者外,一概为州政府保留。州的权力主要是处理本州范围内的事务,如以地方名义征税,管理州内工商业和劳工,组织警卫力量和维持治安,等等。美国采用总统制,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实行分权与制衡的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国会、总统、法院掌管,三个部门行使权力时,彼此互相牵制,以达到权力平衡。国会有立法权,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法案有权否决,国会又、有权在一定条件下推翻总统的否决;总统有权任命高级官员,但须经国会认可,国会有权依

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分析

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分 析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发生巨大变化,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文化繁荣,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与提高,中国人民的建设事业取得空前的成就。但是,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是不均衡的,人口众多,地域辽阔,东西南北、城市农村的经济、文化差异较大,在社会改革转型过程中,社会现象较复杂,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挑战与问题。我们遇到哪些问题?我想围绕几个突出问题进行分析。 社会问题在各时代反映的内容各不相同,我个人觉得最突出的社会问题是:人口问题、生态环境问题、腐败问题。 人口问题是全球性最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是当代许多社会问题的核心。虽然它在不同国家的具体表现各异,但其实质主要表现为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失调,人口增长超过经济增长而出现人口过剩。以中国为例,当前社会生活和发展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无一不直接地或间接地与巨大的人口压力相联系。首先,人口压力使社会在提供现有人口生活条件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突出表现为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需品短缺。其次,人口压力造成消费与积累比例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降低等。 强大的人口压力,城市工业的飞速发展,农村乡镇企业的迅猛崛起,引发了我国严重的生态平衡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它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重大障碍。预测未来社会问题的主要矛盾

将集中到生态环境上。如不及早解决,它将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甚至是全球性的、毁灭性的破坏。 可持续增长受到资源、能耗和环境的严重制约。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万元GDP的总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另外,污染物排放总量长期居高不下,远远超过环境自净能力。一些流域、城市的水和大气污染十分严重,部分地区的生态破坏程度还在加剧。有关测算结果显示,这些年来我国因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每年都在2800亿元以上。 改革开放中,中国经济得到巨大发展,但是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行政权力对经济的干预,造成了中国目前的官员腐败行为,其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人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腐败所造成的恶果是一言难尽的。造成国家财富的大量流失,充分认识官员腐败的危害性,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开展反腐斗争,意义重大。 我国官员的腐败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成功做法,努力探讨中国特色惩治和预防腐败机制。此外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加大案件查处和司法打击力度是有效措施。 我国是人口大国,各种问题总是存在,但只要我们一起努力,总会找到解决措施,建设美好家园。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3级阿卜来提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论文完整版

西南财经大学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的方向选择 小组成员: 刘畅 213020204114 王月213020204063 邹琳213020204112 赵宁洋213020204118

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政治体制改革的概念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就已经有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改革始终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历经30多年的改革历程,政治体制改革确实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随着社会发展由政治体制滋生的问题也层出不穷、群体性社会事件接连发生、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民众中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也从未消退甚至,这种声音越来越多。可见,目前我国政治体制已经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建设。 (一)我国政治体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政治体制已经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建设,其问题归纳如下: 第一,权利过分集中。在政党权利配置上,政治协商制度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目前,由于政治协商在党政决策中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程序不规范,协商难免流于形式。在政府与市场的权力分配上,市场往往被权力过大的政府所吞没,政府在与市场企业利益关系中过多运用权力,制约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二,权力缺乏制约和监督。权力缺乏监督是腐败的根本问题。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答中外记者问指出“腐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权力过分集中,而又得不到有效的制约和监督”。现有的权力制约机制对一把手权利的制约常处于缺位状态,因此一把手往往是腐败几率最高的一个群体。 第三,机构臃肿、官僚主义严重。我国是官员最多的国家之一,辽宁省铁岭市有一个县长,9个副市长,20个副秘书长;河南省新乡市有16个副秘书长。官员如此之多必然造成机构臃肿、官僚主义、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并增加了行政成本。 (二)现行政治体制弊端导致了诸多社会问题 1、制约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方式转变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国家不仅仅是从外部间接影响经济生活的上层建筑,而是作为构成经济基础主导部分的国有经济所有者,从内部对经济生活有直接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重大举措如,党政关系、政企关系的调整,及时一种经济现象有是一种政治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在经济运行上打破条块分割,引进市场机制,完善宏观调控,实行政企分开,放权市场,就必然涉及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政府机构的调整,这种调整这能依靠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匹配的政治体制改革来完成。 其次,市场经济体制正常有效的运行的外在条件是指市场经济体制能否独立有效运行而不依赖于其相对的计划指令,即国家权利的运用,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关于这一点,马克思从经济与政治的关系来论述的。公共选择理论中集权利与团理论创始人满色奥尔森,强调了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促进经济增长与繁荣的作用,在他的书“权利与繁荣”中他总结了政府在促进市场繁荣是所需要的两个条件,即“清晰的个人权利界定”,并且他认为“这些权利从来都不是由自然所赋予的,而是社会的—而且通常是政府的—规划设计的产物”。这就强调了这附在保障个人权利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个主张是“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强取豪夺”意味着要规制政府权力,使其发挥更好促发展的作用。主张政府权力的恰当配置与规制对经济繁荣的用意,正好也说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离不开政治体制改革。 2、权力过分集中导致法制、腐败问题 在政党权利配置上,政治协商制度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目前,由于政治协商在党政决策中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程序不规范,协商难免流于形式。在政府与市场的权力分配上,市场往往被权力过大的政府所吞没,政府在与市场企业利益关系中过多运用权力,制约市场经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7章在线测试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7章在线测试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7章在线测试 剩余时间: 58:25 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人民群众的主体( )。 A 、是体力劳动者 B 、是进步的知识分子 C 、是各个时代的进步阶级 D 、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2、社会革命( )。 A 、在生产力发达的国家才会发生并取得胜利 B 、在生产力落后的国家才会发生并取得胜利 C 、在人民群众觉悟高的国家才会发生 并取得胜利 D 、在具备了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的国家才会发生 3、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 A 、建立革命政党 B 、国家政权问题 C 、创造革命理论 D 、发展社会生产力 4、暴力革命是( )。 A 、社会革命的唯一形式 B 、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 C 、社会革命的辅助形式 D 、社会革命的特殊形式 5、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 )。 A 、社会发展史和自然界的发展史是完全相同的 B 、社会的发展进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 C 、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D 、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客观规律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社会革命的主观条件是( )。 A 、革命阶级的觉悟程度大大提高

B、革命阶级的组织程度大大提高 C、形成足以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强大革命力量 D、国际力量的支援 E、统治阶级无法照旧统治下去 2、当代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的表现有()。 A、由科技因素造成的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 B、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 C、科技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加速度的趋势 D、科技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组合起来构成现实生产力 E、科技是构成生产力最重要的独立要素 3、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的区别在于()。 A、前者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后者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 B、前者一般是自上而下展开的,后者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 C、前者一般是不需要采取暴力冲突的形式,后者往往要通过暴力革命的形式 D、前者不触及生产关象,后者触及生产关系 E、前者只在上层建筑领域进行,后者涉及各领域 4、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有()。 A、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B、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观点 C、一切服从群众的观点 D、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E、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5、下列各项属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内容的有( )。 A、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趋势

中国政治制度的六个比较优势

中国政治制度的六个比较优势 宋鲁郑 作者简介 宋鲁郑,祖籍山东。1969年出生于河南郑州。2000年赴法,获里尔高商硕士学历。现任旅法山东同乡会副会长、法国《欧洲时报》时事撰稿人。主要方向为国际政治与两岸关系。 核心观点 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之一在于可以制定国家长远的发展规划和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而不受立场不同、意识形态相异政党更替的影响。 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之二在于高效率,对出现的挑战和机遇能够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特别是在应对突发灾难事件时。 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之三在于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时期内可以有效遏制腐败的泛滥。 中国模式从被质疑到被全球广泛承认,得益于两点。一是它本身的巨大成功。在短短的30多年间,中国GDP全球第三,并有口望超过日本,排在全球第二,成为有世界的巨大存在。在这个过程中,4亿贫困人口脱贫,整个社会都享受到了经济增长的成果。甚至有不少主流经济学家认为,在未来的10—20年之间,中国有可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这30多年真正的伟大变革是社会结构的变化,中国已不再是一个几千年以来的农业社会,而是一个开放的、纵向和横向流动的工业社会、商业社会,并几乎和世界同时进入信息社会。二是以美国为发源地、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动摇了全球对资本主义体系的信心。BBC在27国2.9亿人所做的调查表明,仅有11%的人认为资本主义在正常运行,有23%的受访者认为资本主义存在着致命弱点,世界需要新的经济制度,另有51%的受访者

认为自由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系统需要规范和改革。最悲观的是法国人,有43%表示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完全失去信心,认为需要彻底抛弃。这个时候,中国的成功自然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中国模式的优异表现必然引发全球对其成功原因的研究。有的从国民性的角度分析,认为中国勤劳、节俭,储蓄率高,从而为投资积累和提供了巨大资本。有的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认为,中国具有庞大的廉价劳动力,是人口红利效应,因此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得以成功实施,并成为全球化最大的赢家。有的从投资的角度看,认为中国打开国门,吸引了大量的国外投资,抓住西方产业转移的机会,成为拉动中国经济成长的重在力量。有的从比效经济的角度讲,认为中国放弃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是中国成功的关键。有的研究者更细致到具体的经济、社会措施,如认为国有土地有偿出让是中国奇迹的根源,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等,不一而足。 应该说,这些研究都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成功的原因,但都有一个共同的不足:回避了政治制度因素。政治制度在中的发展中,起到了如果不是决定性的起码也是最重要的作用。 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之一在于可以制定国家长远的发展规划和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而不受立场不同、意识形态相异政党更替的影响。在欧洲,当英国、法国的左派和右派政党上台之后,国家发展政策立即改变,要么实行大规模的国有化,要么实行大规模的私有化。在美国,偏左的民主党执政,一般就采取对富人增税、对财团开刀、对穷人补助的政策,像克林顿时代和奥巴马政府力推的“医疗保险改革”就是典型的一例。偏右的共和党执政,则采取对富人减税、扶持财团的立场。每一次的摇摆都会对国民经济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毕竟政党执政只有4年或8年,都是在炒短线,谁还管得了4年或8年以后的事情?再有印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农民的补贴上升了,但对农业的投资却下降了,农民可能在短期内受益,但长期而言却失去了生产能力,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

马克思大题复习资料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及时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3、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思想渊源,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p5) 4、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 5、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6、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7、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它提供了对于世界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 8、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9、唯物主义的发展阶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原初物质”;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10、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政治社会化

1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下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摘要】大学生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他们对社会主流政治文化认同与否直接关系到自身的成长,关系到主流意识形态的维护、传播,进而关系到社会政治体系的运行。因此,以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顺利实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摆在理论工作者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立足于政治社会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试图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社会化功能的阐释,论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政治社会化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社会化的概念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解析 在“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上,学术界存在的比较有影响的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方面。所以本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社会条件下,在一定历史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统治任务而进行的,以侧重于思想理论灌输为主的以政治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方面的综合性教育实践活动。 (二)政治社会化的概念解析 关于“政治社会化”这一概念,自1958年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提出以来,有许多学者对其做出过界定。在伊斯顿的理论视野中,政治社会化是人们获得其政治倾向和行为模式的过程,是社会将知识、态度、规范、价值等政治取向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方式。阿尔蒙德和鲍威尔认为,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每个政治体系都有发挥政治社会化功能的结构,它们影响政治态度,灌输政治价值观念,把政治技能传授给公民和精英人物。格林斯坦则从狭1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