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自查报告

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自查报告
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自查报告

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自查报告

近年来,XX市积极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以

建立健全“两基”巩固和提高机制为抓手,全面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切实

把搞好民族教育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扎扎实实推动民族教育事业实现新的突破,确保

民族团结教育与当地教育同步发展。根

据文件精神,XX市根据文件精神对照检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XX市基本情况

XX市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是XX壮族苗族自治州政府驻地,是全州的政治、经济、

文化、信息中心。国土面积2966.86

平方公里。全市辖7乡7镇和3个街道办事处,其中有5个民族乡,下设137个村民委员会

(社区)。境内居住汉、壮、苗、彝、回、傣等12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

的53.8%;同时,XX市也是全州的民族文化中心,是全州壮

苗民族文化的重要交汇地,壮族“三月三”和苗族“踩花山”等民族节日在XX市实现了壮苗文化的完美结合,全市48.92

万各族人民在滇东南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灿烂

的民族融合文化,培育出了鲜艳的民族团结奇葩。

二、少数民族学生在校基本情况

2013年,中小学少数民族在校学生45317 人,占中小学生总人数的57.45%,其中:小学少数民族在校生27467人,占小学学生总人数的59.44%;初中少数民族在校生12758人,

占初中学生总人数的57.91%;普通高中少数民族在校生5092人,占普通高中总人数的47.83%。全市少数民族适龄儿童

入学率99.55%,小学在校生年辍学率0.16%,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10.87%,初中在校生年辍

学率1.92%,高中阶段毛入

学率82.20%,幼儿毛入园班率83.50%,残疾儿童入学率

99.16%,全市少数民族人均受教育年限8.21年。全市已形成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

教育在内的民族教育体系,为提高XX市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对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组织和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督查与指导。一是加

强对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全市各类学校高度重视,建立和完善学校实

施民族

团结教育工作机制,明确领导责任,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把民族团结工作纳入重要工作安排,加强工作指导,保证工

作经费,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推动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制度化、经常化。加

强对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日常检查和督促工作,定期举行民族团结教育的总结与表彰,

做到严格

执行课程标准,严格把关教学内容,严格保证教学质量。二是规范使用民族团结教育教学资源。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文本和音像教材等教学活动,统一使用由教育部和国家民委组织专家

编写和制作,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民族

团结教育教材审查专门委员会审定的教材。三是重视对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评价和督导工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科学的民族团结教育评价方案,要按照教育部要求,落实将民族团结

教育内容纳入小学阶段考查和中考、高中学业水平考

试、高考及中职毕业考试范围,加强对教学效果的考查考评

工作,切实保障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四是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制订民族团结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培训民族团结教育骨干教师,各中小学建立在主管校长领导下,以政教主任、思

想品德和政治思想课教师、班主任、团队干部为主体,全体

教师共同参与的民族团结教师队伍。五是充分利用利用各种

优质资源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家庭和社

会密切配合,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建立民族

团结教育基地,有效配置文本资源(如图书、报纸、杂志、

图片等)和音像资源(如电影、电视节目、录像、各类教育

软件),聘请各民族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模范人物为顾问或校外

辅导员。充分发挥民族团结教育基地的作用,保证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顺利和有效实施。

(二)全力抓好民族团结教育课堂教学工作。一是充分

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全市各级各类学校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和《纲要》要求,设置专门的民族

团结教育课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扎实推进民族团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

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在广大青少年中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

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和云南历史教育,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

教育与国情、市情教育;大力普及公民“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

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

明行为,努力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

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严格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时间安排做好教学工作。根据《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规定,学校严格按照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时间安排做好

教学工作,小学和初中阶段每学年用10-12个学时、高中阶段的普通高中每学年用8-10个

学时、高中阶段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每学年用12-14个学时的时间做好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一是认真落实国家的各项规定。以学校为主阵

地,认真落实《学校民族团结教育

指导纲要(试行)》和《云南省民族团结教育教材》。不断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视课堂主阵地,上好思想品德课。充分发挥学科的功能,强化学生养成“团

结友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勤俭自强”的基本道德规范。以开展课外活动为辅,建立民族团结活动小组,举办民族体育、音乐舞蹈、手工制作、演讲、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课

外活动。二是加强课外活动教育,多渠道做好民族团结教育。

除课堂教学主渠道外,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制宜,灵活

选择、使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开展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发挥各种民族团结教育方法

和途径的

综合作用,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结合“我爱我的祖国”主题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等活动,抓住课堂教学、社会实

践、校园文化等重要环节,把“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开展到每一个班级、覆盖到

每一个学生;结合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由学校党政一把手主讲,邀

请为民族团结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模范人物或各条战线英模作

辅导报告,为学生上好民族团结教育第一课;集中组织开展

一次民族团结教育主题党日、主题团日、主题班(队)日活

动;充分利用升旗仪式、报告讲座、知识竞赛、墙报板报、

校园网络电视等多种方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

动,增强民族团结教育主题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

( 四) 加大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少

数民族地区学校标准化建设,提升均衡发展的水平。一是以

薄弱学校改造为契机,稳步推进设施设备建设标准化。XX 市按照《云南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认真组织实施

“教育技术装备工程”,近三年来累计投入教学设备采购资

金1900万元,全市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共新增教学用机1396台、班级多媒体153套,中小学实验仪器14套,图书28万册。二是整

合各种建设项目,推进全

市义务民族地区教育学校校园校舍标准化建设。按照《农村

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和《城市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结合实际,整合校安工程、农村初中改造、薄弱学校改造等

建设项目,使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校舍建

筑面积、生均绿化面积基本达到省定标准,把学校建成最安

全的公共场所。近三年来全市共新建校舍9.5 万平方米,排除D级危房7.1万平方米,加固改造B、C级危房1.3万平

方米。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育人氛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开展校容校貌整治和校园文化建设。实施

校舍维修和绿化、亮化,全市共投入资金479万元,对25 所中小学的436个项目进行修缮改造和绿化美化。投入70 余万元资金,对各学校教育方针、名人名言、校风、校训、

教风等文化设施进行规范布置,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氛围,

着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全市各学校校

容校貌焕然一新,育人氛围浓厚。

(五)强抓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寄宿生生活补助和营

养改善计划工作。一是逐步提高少数民族家庭困难学生生活

费补助标准。为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从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XX市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

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小学生每生每年由750 元提高到1000元(每天4元,每年按250天计)、初中生每生每年由1000元提高到1250元(每天5元,每年按250天计)。补助对象为农村义务教育贫困家庭寄宿制学生,城市学校中农村户口

贫困家庭寄宿学生、城市户口享受低保家庭寄宿制学生。为

保证生活费补助资金的安全、有效使用,学校切实加强学生

食堂的日常管理,确保学生在校就餐的食品安全,通过集中

采购、与供应商签订食品原料供应协议等方式,降低学校食

堂副食品、蔬菜的采购成本,保证学生伙食质量。二是全面实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提高寄宿制学生生活水平。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

国家实施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国家为农村中小学生每人每

天补助3元钱,每年补助200天,每人每年补助600元,用于补助营养膳食,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XX市是省级试点,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学校160 所,学生55934人。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以来,家长、学生反映良好,

大部分农村少数民族学生反映在学校吃饭比在家里吃得好、

吃得香。

(六)加大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帮扶救助工作。一是关

注少数民族弱势群体,加大关爱帮扶力度,保证弱势群体接

受良好教育。保障少数民族弱势群体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

展,实现适龄儿童教育机会均等具有重要意义。要出台一系列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解

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帮扶特教学生接受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给予这部分弱势

群体特别关注。加强对少数民族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通过建立档案进行动态

跟踪关注,开展“一帮一”结对帮扶活动,妥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和学习上的困

难。重视关心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问题,简化农民工子女入读手续,凡具有农村户籍、

持有城区暂住证和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在劳动部门有备案的农民工子女,均由

教育部门安排学校就读且免交借读费。积极扶持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改善特教学校办

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接受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办法,保障各

类残

疾儿童少年都能接受义务教育。二是落实少数民族“农转城”适龄人口救助政策,确保“农转城”适龄少数民族人口“不

因贫困而上不起学”。“农转城”少数民族儿童少年在公办学校或在政府购买公费学位的

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就读,取得学籍后,即可享受义务教育免费教科书;转户后在寄宿制学

校住宿的,由学生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向学校提出寄宿制生活补助申请,经学校组织审查并

公示后,报市教育局批准,在

校期间小学可享受每人每天4元、初中每人每天5元的寄宿制生活补助。

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是城乡教育差异向“两极化”方向发展。城区学校教育投入水平高,办学条

件较好,师资水平强,教育质量好。而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普遍校点分散、规模小,

办学效益

不高。而且校舍紧缺,基本建设不配套,办学条件差,特别

师生宿舍、食堂、卫生室、厕所等基本生活设施配置不足,

实验室、图书室等各种功能室达不到国家标准。虽然全市努

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但城乡教育的差距仍然没能有效

缩小,并开始出现“两极化”的趋势。城区学校办得越来越

好,农村民族地区教育则越来越艰难。二是有一部分学生在小学阶段并没有接受过较系统的民族团结教育,这对初中阶

段整体开展此项活动造成一定难度。学校在开展专项教育活

动时,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不确定的干扰因素较多,教育效

果容易受到削弱,教育活动难以持久有效地进行。三是在小学使用双语教学的学生进入初中后适应能力低,学生流失率

高。XX市在对初中流失学生情况调查中,发现少数民族学生流失情况相对来讲更为严重。由于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家住

交通闭塞,自然条件艰苦,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山区。在小学

生使用双语教学,造成学生汉语口语表达能力低下,社会交

际能力弱,进入初中后,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这样,少数民

族学生在学校就构成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心理脆弱,容

易产生自卑感,对学习、对自身缺乏信心,没有学习热情和

动力。形成群体性流失的主要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学生。四是资金缺乏保障,由于此项工作无专项工作经费,硬件设施

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活动的形式还比较单一,活动载体

还比较少,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

五、对策及建议

一是应在少数民族学生集中的地区建立双语学校、在少数民族学生较多的学校建立双语班级,并因地制宜、因人

而异地进行民汉双语教学,应当拨出专项经费加强少数民族

师资队伍的培养,扶持双语学校。二是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改善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工作环境。通过开展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使XX市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校舍建设达到标准,设施设

备充实完备,校园环境优良整洁,使市内每一所学校在人

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等方面基本均衡化,在改善农村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工作

环境的基础上使农村教师进得来、留得住,使每一所学校在教学质量、管理水平、队

伍建设等

方面全面提升。三是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信息化学校建设。根据“硬件配套、软件充足、功能完善”的装备目标,构建完

善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体系。抓好硬软件配套,提高并拓展三种模式配置水平;

抓好师资配备,按三种模式的不同要求配备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力争达到学历合格、

专业对口、专职岗位。以服务教学为基本宗旨,以教学资源建设为基础,全面提高三

种模式的应用水平。以信息化带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