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天然水的基本特征(1)

3.1.2天然水的基本特征(1)
3.1.2天然水的基本特征(1)

第三章:水环境化学——天然水的性质

第三章:水环境化学——天然水的基本特征以及污染物存在形态

一、水和水分子结构的特异性

二、天然水的基本特征

1、天然水的组成(离子、溶解气体、水生生物)

2、天然水的化学特征

3、天然水的性质

(1)碳酸盐系统

(2)酸度和碱度

(3)天然水的缓冲能力

● 缓冲溶液能够抵御外界的影响,使其组分保持一定的稳定性,pH 缓冲溶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pH 不变化。

● 天然水体的pH 值一般在6-9之间,而且对于某一水体,其pH 几乎保持不变,这表明天然水体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是一个缓冲体系。

● 一般认为各种碳酸盐化合物是控制水体pH 值的主要因素,并使水体具有缓冲作用。但最近研究表明,水体与周围环境之间发生的多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反应,对水体的pH 值也有着重要作用。

● 但无论如何,碳酸化合物仍是水体缓冲作用的重要因素。因而,人们时常根据它的存在情况来估算水体的缓冲能力。

对于碳酸水体系,当pH<8.3时,可以只考虑一级碳酸平衡,故其pH 值可由下式确定:

][]

[lg 3*321--=HCO CO H pK pH

如果向水体投入△B 量的碱性废水时,相应由△B 量H 2CO 3*转化为HCO 3-,水体pH 升

高为pH ',则:

B HCO B

CO H pK pH ?+?--=-][][lg 3*321'

水体中pH 变化为△pH=pH '-pH ,即:

][][lg ][][lg 3*323*32--+?+?--=?HCO CO H B HCO B

CO H pH

由于通常情况下,在天然水体中,pH=7左右,对碱度贡献的主要物质就是[HCO 3-],因此经常情况下,可以把[HCO 3-]作为碱度。若把[HCO 3-]作为水的碱度,[H 2CO 3*]作为水中游离碳酸[CO 2],就可推出:

△B=[碱度][10△pH -1]/(1+K 1×10pH+△pH )

△pH 即为相应改变的pH 值。

● 在投入酸量△A 时,只要把△pH 作为负值,△A=-△B,也可以进行类似计算。

举例:在一个pH 为6.5、碱度为1.6mmol/L 的水体中,用NaOH 进行碱化,需多少碱能使pH 上升至8.0?

解:△pH=8-6.5=1.5, pH=6.5, 碱度=1.6mmol/L

所以△B=[碱度][10△pH -1]/(1+K 1×10pH+△pH )

=1.6×(101.5-1)/(1+10-6.35×106.5+1.5)

=1.6×(101.5-1)/45.668

=1.08 mmol/L

(4)天然水的酸碱平衡

● 许多化学和生物反应都属于酸碱化学的范畴,以化学、生物化学等学科为基础的环

境化

● 学也自然要经常需要应用酸碱化学的理论。

● 酸碱无时无刻都存在于我们的身边,食醋、苏打以及小苏打等都是生活中最常见的

酸和碱,一些学者认为弱碱性的水更有利于人类的健康。

● 酸碱反应一般能在瞬间完成,pH 值是体系中最为重要的参数,决定着体系内各组

分的

● 相对浓度。在与沉积物的生成、转化及溶解等过程有关的化学反应中,pH 值往往

能决定转化过程的方向。

● 天然水体pH 值一般在6~9的范围内,所以在水和废水处理过程中,水体酸碱度的

观测是一个首先必须考虑的指标之一。

● 在天然水环境中重要的一元酸碱体系有HCN-CN —、NH 4+—NH 3等,二元酸碱体系

有H 2S-HS —S 2—、H 2SO 3—HSO 3——SO 32—、H 2CO 3—HCO 3——CO 32—等,三元酸碱体系有:H 3PO 4—H 2PO 4——HPO 42——PO 43—等。

①酸碱质子理论

事物都有其认识和发展的过程,酸碱化学基础理论亦如此。在酸碱化学理论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如下的几种理论:酸碱电离理论、质子理论。

● 电离理论至今仍普遍应用于水环境化学的领域中,但由于电离理论把酸和碱只限于

水溶液,又把碱限制为氢氧化物等,使得该理论对于一些现象不能够很好的解释。 ● 由Brosted 和Lowry 于1923年提出的酸碱质子论是各种酸碱理论中较适于水化学的

一种理论。根据质子酸和质子碱的定义:凡是能释放出质子的任何含氢原子的物质都是酸,而任何能与质子结合的物质都是碱。例如,在下列反应中

HF+H 2O ≒H 3O ++F —

当反应自左向右进行时,HF 起酸的作用(是质子的给予体),H 2O 起碱的作用(质子的受体)。如果上述反应逆向进行,则应将H 3O +视为酸,F —则为碱。HF-F —和H 2O —H 3O +实质上是两对共轭酸碱体。而在下列酸碱反应中

H 2O+NH 3≒OH —+NH 4+

当反应自左向右进行时,H 2O 起了酸的作用(是质子的给予体),NH 3起碱的作用(是质子的受体)。如果上述反应逆向进行,则应将NH 4+视为酸,OH —则为碱。NH 3—NH 4+实质上是一对共轭酸碱体。

上面两反应写成一般形式,可以表达为

酸1+碱2≒碱1+酸2

从酸碱质子理论看来,任何酸碱反应,如中和、电离、水解等都是两个共轭酸碱对之间的质子传递反应。

②酸和碱的强度

● 醋酸CH 3COOH(简称HAc)是典型的一元酸,HAc 水溶液体系中存在着如下的离解

反应平衡,其电离平衡反应为:

HAc+H 2O ≒H 3O ++Ac —

,][]][[3HAc Ac O H Ka -+=,Ka 称为酸平衡常数。 已经离解的HAc 的百分数,称为弱酸的电离度,常以α表示。如果以[HAc]表示HAc

的原始浓度,以[Ac —

]表示已离解HAc 的浓度,则α定义为:α=][][HAc Ac -×100%。 ● 以氨的水溶液作为一元弱碱的例子进行简要介绍,氨的水溶液中存在着如下的电离

平衡反应,其电离平衡反应为:

NH 3+H 2O ≒NH 4++OH —,][]][[34NH OH NH K b -+

=,K b 称为碱平衡常数。 需要说明的是,准确的酸碱平衡常数要靠活度计算,但是在一般的稀溶液中,基本上可以用浓度来代替。

● 碱的强弱分别采用酸电离常数K a 和碱电离常数K b 来表达。用通式表示为:

HA+H 2O ≒H 3O ++A —

][]][[3HA A O H Ka -+= A —+ H 2O ≒HA+OH —

][]][[--=A OH HA K b 为应用方便,一般采用pK a ,pK b 来表示酸碱电离常数:pK a =lgK a ,pK b =lgK b

K a 数值越大或pK a 数值越小,表明HA 的酸性越强。K b 数值越大或pK b 数值越小表明A —的碱性越强。一般规定pKa<0.8者为强酸,pK b <1.4者为强碱。

③平衡计算

确定了弱酸离解常数,就可以计算已知浓度的弱酸溶液的平衡组成。

● 举例计算1:在环境温度为25摄氏度条件下,含氨废水浓度为0.200mg/L ,求该废

水的OH -浓度、pH 值和氨水的电离度。(已知氨在25摄氏度的离解常数是1.8×10-5) 解:假定平衡时NH 4+的浓度为x mol /L

NH 3+H 2O ≒NH 4++OH —,

平衡时浓度:0.200-x x x 所以]

[]][[34NH OH NH K b -+

==x x x -?2.0=1.8×10-5 所以可以求得x=1.90×10-3mol /L 即,[OH —]=1.90×10-3mol /L

由于pH 值为氢离子活度的负对数度,求得:

pH =14-pOH =14+1g[OH —]=11.28

电离度为α=2.0x ×100%=0.95% ● 举例计算2:计算0.2mol /L 的H 2S 溶液中的H +、OH —、S 2—的浓度和溶液的pH

值。(已知H 2S 的一级电离常数K 1=1.32×10-7, 二级电离常数K 2=7.1×10-15)

解:设由第一步离解产生的[H +]为x mol/L ,第二步离解产生[H +]为y mol/L ,由水离解产生的[H +]为z mol/L 。

H2S的离解平衡分两步:H2S+H2O=H3O++HS—K1

平衡时浓度(mol/L):0.2-x x+y+z x-y

(1)

H2S的离解第二步平衡:HS—+H2O=H3O++S2—K2

平衡时浓度(mol/L):x-y x+y+z y

(2)

(3)

由于K1>>K2,HS—电离程度要比H2S小的多,水的电离也很小,所以可以近似得出:x>>y,x-y≈x,x>>z,x+y+z≈x,所以由(1)可以得到

x2/(0.2-x)= 1.32×10-7,所以x=[ H3O+]= 1.6×10-4mol/L,pH=3.8

由(2)可以得到xy/x=7.1×10-15所以y=[ S2-]=7.1×10-15mol/L

由(3)可以得到xz=1.0×10-14所以z=[OH-]=6.3×10-11mol/L

(5)酸碱化学理论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工业废水带有很多酸碱性物质,这些废水如果直接排放,就会腐蚀管道,损害农作

物、鱼类等水生生物、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处理至符合排放标准后才能排放。酸性废水主要来自钢铁厂、电镀厂、化工厂和矿山等,碱性废水主要来自造纸厂、印染厂和化工厂等,在处理过程中除了将废水中和至中性pH值外,还同时考虑回收利用或将水中重金属形成氢氧化物沉淀除去除。

●对于酸性废水,中和的药剂有石灰、苛性钠、碳酸钠、石灰石、电石渣、锅炉灰和

水软化站废渣等。例如,德国对含有1%硫酸和1%-2%硫酸亚铁的钢铁酸洗废液,先经石灰浆处理到pH=9-10,然后进行曝气以帮助氢氧化亚铁氧化成氢氧化铁沉淀,经过沉降,上层清液再加酸调pH值至7-8,使水可以重复使用。

●对于碱性废水,可采用酸碱废水相互中和、加酸中和或烟道气中和的方法处理,因

为烟道气中含有CO

2,SO

2

,H

2

S等酸性气体,故利用烟道气中和碱性废水是一种经济

有效的方法。例如,印染废水(一般碱性)常采用加酸的方法处理。常用的酸有硫酸和盐酸,其中工业硫酸价格较低,应用较多。

●在用强酸中和碱性废水时,当水的缓冲强度较小时,pH难于控制,英国采用CO2取

代工业硫酸,取得很好的效果。在造纸、化工、纺织和食品行业等许多工艺过程中,

会产生碱性的废液。英国传统上用无机酸(如硫酸和盐酸)中和,符合排入河流及下水道的要求(pH值的允放范围为5-9),然而,这类无机酸的酸性强,难以进行严密的工艺管理。不能保证有效稳定运行。使用二氧化碳调节废水的pH值,目前尚未被人们广泛认识,但将会逐渐普及。二氧化碳的费用较无机酸更为低廉,还有许多优点:安全、灵活、可靠、易操作和便于工艺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安全 CO2与无机酸相比危险性低,腐蚀性小。不需设置隔离墙、眼睛冲洗及其他

安全冲洗站,而且液态CO

2不易泄漏。CO

2

的另一个优点是大量超剂量不会造成灾害。

但需有良好的通风条件。

?操作简便 CO2能自动地从储藏容器中分布到各注入点。它不同于无机酸,在使用前不需稀释。

?改善工艺流程使用CO2中和时,pH值曲线变化缓慢,与之相反,用H2S04中和时曲线在pH=10-7迅速下降(几乎为垂直)。这是无机酸的特点,因为它破坏了水的自然缓冲能力。可见用无机酸准确地控制pH值通常是困难的,而用CO

2

可以使pH值下降速率达到较平稳的状态。

?设备效率高因为CO2系统可移动部件少,不用计量泵,维修方便,可靠性也高。

气态CO

2

无腐蚀性,所以该系统可长期稳定地运转。

?有利于环境在水中,CO2由植物、鱼类等呼吸作用产生,仅对水的酸度产生影响。

它不增加对环境有额外影响的阴子,如SO

4

2-、Cl-等。

?费用低商品CO2不是制造的,而是从废气中获得的,而是一种较纯的可循环的产品。而无机酸如商品H2S04按质量计有效成分一般为77%-98%.,HCl为33%~

36%。CO

2在英国的价格大约与硫酸相同。由于CO

2

消耗量低,具有节约开支的潜力。

4、天然水的水质

●对于环境化学的研究,水质指标是最重要的。水质指标指水样中除水分子外所含杂

质的种类和数量或浓度。

●天然水(也兼及各种用水、废水)的水质指标,可分为物理、化学、生物、放射性四

大类。

?物理指标:水温,pH值、色度、浊度、悬浮物

?化学指标:硫酸盐、氯化物、总铁(TFe)、总砷(TAs)、总锌(TZn)、总氮(TN)、总磷(TP)、总铅(TPb)、总氰化物(TCN)、溶解氧、电导率、硬度、碱度、CODMn(高

锰酸盐法)、CODcr(重铬酸钾法)、BOD

5、BOD

20

、TOD(总需氧量)、TOC。

?生物指标:细菌总数、藻类、总大肠杆菌。

?放射性指标:放射性物质浓度水平(60Co(钴)、90Sr(锶)、106Rn(氡)、137Cs(铯))。

总α放射性(Bq/L)、总β放射性(Bq/L)

②水质标准

●目前我国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海水环境质量标准》、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渔业水质标准》、《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需要了解一下《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分类Ⅰ类: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

护区;

?Ⅱ类: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

?Ⅲ类: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

?Ⅳ类: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二、水体污染和自净

1、水体污染与自净

●水体污染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使

水和水体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水体自净指受污染的水体由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逐

渐降低,经一段时间后恢复到受污染前状态的过程。自净作用:

?物理自净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可沉性固体逐渐沉至水底形成污泥,悬浮物、胶体和性污染物则因混合稀释而逐渐降低浓度。

?化学自净污染物进入水体后经络合、氧化还原、沉淀反应等而得到净化。

?生物自净在生物的作用下,污染物的数量减少,浓度下降,毒性减轻或消失.

●水体中的污染物水体污染包括无机和有机有毒物质、耗氧有机物、石油类、放射

性物质、热污染以及病原微生物等。

?病原体污染物生活污水、畜禽饲养场污水以及制革、洗毛、屠宰业和医院等排出的废水,常含有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病菌、寄生虫。病原体污染的特点(1)数量大,(2)分布广,(3)存活时间较长,(4)繁殖速度快,(5)易产生抗药性,很难绝灭,(6)传统的二级生化污水处理及加氯消毒后,某些病原微生物、病毒仍能

大量存活。耗氧污染物耗氧有机物浓度常用单位体积水中耗氧物质生化分解过程所消耗的氧量表示,即以生化需氧量(BOD5)表示。

?植物营养物植物营养物主要指氮、磷等能刺激藻类及水草生长、干扰水质净化,使BOD5升高的物质。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它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有毒污染物质是指进入生物体后累积到一定数量能使体液和组织发生生化和生理功能的变化,引起暂时或特久的病理状态,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有毒污染物类型:(1)重金属(2)无机阴离子(3)致癌有机物质(4)一般有机物质石油污染石油是烷烃、烯烃和芳香烃混合物。石油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排放,清洗石油运输船只的船舱、机件及发生意外事故,海上采油等均可造成石油污染。

?放射性污染物放射性污染是由放射性物质进入水体造成。放射性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核动力工厂排出的冷却水,向海洋投弃的放射性废物,核爆炸降落到水体的散落物,核动力船舶事故泄漏的核燃料;开采、提炼和使用放射性物质时,如果处理不当,也会造成放射性污染。酸、碱、盐无机物污染:热污染热污染是一种能量污染,是由工矿企业向水体排放高温废水造成。水环境中污染物,总体上可划分为金属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两大类。

我国水资源现状分析

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水资源问题是当今全世界最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我国幅员辽阔、水资源十分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并且属多水患国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速增长和水资源开发活动的大力开展,水资源保护压力越来越大,同时,不断出现新的生态环境等各种不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最缺乏的国家之一,年水资源总量为2.8万多亿吨, 居世界第六位,人均水量不足2400m3,仅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世界排名第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同时,我国水域普遍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降低了水资源利用的功能。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每年缺水60多亿m3。同时,浪费又很严重,我国工业产品用水量一般比发达国家高出5-10倍,发达国家水的重复利用率一般都在70%以上,而我国只为20%-30%;此外,还面临着严重的污染,近50%的重点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的标准。水资源短缺,迫使一些城市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入侵和城市地面沉降。城市缺水问题,特别是北方城市缺水问题的严重性,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由于长期以来受“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价值观念影响,水资源被长期无偿利用,导致人们的节水意识低下,造成了巨大的水资源浪费和水资源非持续开发利用。水资源日益短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共同的使命。 由于人们节水意识淡薄、浪费现象严重、农业灌溉与工业用水效率低、环境污染、地下水超采等原因,我国水资源短缺形势极为严峻。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应提高水的使用效率,加强人们的节水意识,建设节水型社会,以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状,这是我国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我国节水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足。我国人民群众对节水的认识普遍不高,节水往往只停留在口头上。 2、投入不足。节水工作面广、量大,情况复杂多样,需要大量投入和一定的先进技术,这就需要大量的投入。随着节水量的加大、用水重复利用率的提高,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讲解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三、课前准备: 生物的图片、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教学课件。 四、教学设计: (一)新课讲授:引入:展示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补充: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2、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3、生物体能遗传变异;4、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二)课堂作业:书上练习 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三)板书设计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生物的特征(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尿液,汗液和呼出的气体等。];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由细胞构成。

初中信息技术《信息的特征(11)》教案、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 1、教材地位和作用: 《信息的特征》是青岛出版社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1 单元第1 课的内容。在教材的组织结构中第一章是概述性的,为后继的各章节的学习做一些准备,其后各章是沿着培养学生的素养为主线(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有侧重地展开。也就是说本教材的每个章节的内容都是围绕着信息进行扩展的。那么什么是信息及其特征,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实际的联系。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将了解有关信息的基础性内容,了解信息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本门课程的学习作好积极的准备。 2、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讲授的是:丰富多彩的信息和信息的一般特征,前者是铺垫性内容,与学生们的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简单易懂,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后者是重点内容,理论性较强,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应该让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从而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理解信息与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联系,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3、学生分析: 本节是信息技术的第一课,教学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他们的信息技术的基础、对信息技术的理解能力都存在差异,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基础情况也不确定。另外本节课,纯粹是知识与概念,没有实际操作的内容。所以,必须提高课堂的气氛。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做些小游戏,也可以通过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案例,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课堂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这一门学科的兴趣,同时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与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度等。 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信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2)技能目标: 能够正确识别信息,合法地利用和发布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信息意识,养成善于甄别信息的习惯。 5、重点难点:

2021年水资源短缺现象原因及解决办法

水资源短缺 欧阳光明(2021.03.07) 21世纪,水,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水资源短缺、水资源分布不均、水环境被严重污染等等都是当今社会所急需解决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已构成了重大的威胁,如何解决好水多、水少、水脏和水污染等问题直接关系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粮食生产的安全、经济增长方式、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维持生态环境的安全以及国内国际环境的安定。水,是经济,也是挑战。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于《环境概论》这门课程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水资源短缺这一问题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水资源短缺的当前现状 根据当前形势,全球水资源短缺本就已存在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淡水资源是十分有限的资源。在全球水资源中陆地淡水仅占 6%,其余94 为海洋水。而在陆地淡水中,又有77.2%分布在南北极,22.4%分布在很难开发的地下深处,仅有0.4 %的淡水可供人类维持生命。 2、淡水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严重缺水。如非 洲扎伊尔河的水量占整个大陆再生水量的30%,但该河主要流经人口稀少的地区,造成一些人口众多的地区严重缺水。再如美洲的亚马逊河,其径流量占南美总径流量的60%,但它也没有

流经人口密集的地区,其丰富的水资源无法被充分利用。俄罗斯和中亚地区也面临类似的情况,丰富的水资源流经西伯利亚注入北冰洋,而人口众多的西部、南部、中亚地区则出现水资源短缺。全球水资源分布在地理上已经基本确定,难以重新分配。巴西、俄罗斯、中国、加拿大、印度尼西亚、美国、印度、哥伦比亚以及扎伊尔9 个国家拥有了全球水资源的60%,即便在一定范围进行重新分配,其成本也是极高的。 3、水是难以替代的资源。人类要找到一种理想的水替代品,要比寻 找石油和木材等资源的替代品困难得多,尽管许多缺水国家已经开始海水淡化工作,但目前在资金和技术上都还远远无法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除了以上的情况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加剧了全球性的水资源危机:I.人口的增长使淡水供应紧张。随着人口的增加,工业、农业和其他生活用水量不断扩大,但人类的取水量增长缓慢,导致人均用水量的下降。据有学者预测,到20 世纪末,人类的人均占水量将下降24%,像非洲的肯尼亚、尼日利亚等一些国家,人均用水量将下降40-50%。II.生态环境的破坏是陆地淡水急剧减少。森林被毁、土壤退化等导致地面对水的吸收保护能力下降,雨季大水泛滥,而旱季严重缺水,使得各地灾情不断,比如我国西南旱灾、南方洪灾,还有国外一些地区雨季洪水泛滥,使得居民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III.水资源遭到污染,造成水质量下降。随着现代工业、农业的发展,全球水污染变得日益严重,天然水资源被工业废水、农业废水以及生活污水所污染。许多大量河流、湖泊的水已不再适于

信息的主要特征

1.1《信息的主要特征》教案 一、教材分析 《信息及其特征》是沪科技出版的《信息技术》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是高中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这部分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信息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其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另外还介绍了信息的基本特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信息的重要性并掌握其基本特征。这节课的效果如何,对今后的信息技术教学的影响是很大的。 二、学生分析 学生刚从初中升入高中,面对的是全新的学习环境,其学习的积极性会很高。在初中时,学生已经简单的学习过一些有关信息方面的知识,但是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信息观。因此,学生的这部分经历可作为新的内容的落脚点。步入高中的学生,其思维方式更加倾向于理性思维,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更加地注重引导,避免过多的直白呈现,讨论法、案例分析、基于问题学习法、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学习策略会更加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够列举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信息。 ②能够举例说明信息的基本特征,如普遍性,依附性,共享性,时效性,真伪性和价值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 ①能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②能够初步掌握在活动中开展小组合作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感受信息的各种特征,体验信息和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 四、教学重点信息特征的认识 五、教学难点掌握信息的含义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七、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幻灯片播放,让大家讨论,我们身边有哪些信息?并从讨论中引出新课的内容。 学生活动:三人一组分小组讨论,小组派代表回答讨论结果。

1.1 信息及其特征(含答案)

1.1信息及其特征 什么是信息 ?信息、物质和能量是构成人类社会资源的三大支柱。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它的基本功能是消除0对客观事物认识上的 不确定性。 ?利用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图像等形式作为载体,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的 内容称之为信息。(例如:教科书的内容为信息,而教科书是信息的载体) 1.(填空)现代社会中,人们把物质、能量和__信息__称为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讲解] 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信息、物质和能量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三大资源。 2.(选择)“一张白纸展现在我们面前与同一张白纸被折成纸盒展现在我们面前,所反映出的 信息有所差别”这侧重反应了下列哪一种关于信息的说法?( C ) A.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B.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C.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也就是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 D.信息是人类的各种感官所接收到的东西。 [讲解]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它的基本功能是消除0对客观事物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3.(选择)下列选项中,属于信息的是( A ) A. 数学成绩 B. 因特网 C. 气象台 D. 计算机 [讲解]利用文字、符号、声音、图形、图像等形式作为载体,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的内容称之为信息。课本、网络、计算机、电视等不是信息,里面传达的内容才是信息。 信息的基本特征 ?依附性:信息必须依附一定的媒体介质表现出来,如:看到蚂蚁搬家可以知 道快下雨了 ?价值性:信息能够满足人们某些方面的需要,如:信息会考时间为6月13 日对高一的学生具有价值。 ?时效性:信息会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如:天气预报、市场信息都会 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共享性:一个信息可以由多分进行分享;如:网络上的信息被人下载和利用

水资源短缺现象原因及解决办法

水资源短缺 21世纪,水,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水资源短缺、水资源分布不均、水环境被严重污染等等都是当今社会所急需解决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已构成了重大的威胁,如何解决好水多、水少、水脏和水污染等问题直接关系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粮食生产的安全、经济增长方式、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维持生态环境的安全以及国内国际环境的安定。水,是经济,也是挑战。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于《环境概论》这门课程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水资源短缺这一问题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水资源短缺的当前现状 根据当前形势,全球水资源短缺本就已存在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淡水资源是十分有限的资源。在全球水资源中陆地淡水仅占6%,其余94 为海洋水。而 在陆地淡水中,又有77.2%分布在南北极,22.4%分布在很难开发的地下深处,仅有0.4 %的淡水可供人类维持生命。 2、淡水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严重缺水。如非洲扎伊尔河的水量占整 个大陆再生水量的30%,但该河主要流经人口稀少的地区,造成一些人口众多的地区严重缺水。再如美洲的亚马逊河,其径流量占南美总径流量的60%,但它也没有流经人口密集的地区,其丰富的水资源无法被充分利用。俄罗斯和中亚地区也面临类似的情况,丰富的水资源流经西伯利亚注入北冰洋,而人口众多的西部、南部、中亚地区则出现水资源短缺。全球水资源分布在地理上已经基本确定,难以重新分配。巴西、俄罗斯、中国、加拿大、印度尼西亚、美国、印度、哥伦比亚以及扎伊尔9 个国家拥有了全球水资源的60%,即便在一定范围进行重新分配,其成本也是极高的。 3、水是难以替代的资源。人类要找到一种理想的水替代品,要比寻找石油和木材等资源的 替代品困难得多,尽管许多缺水国家已经开始海水淡化工作,但目前在资金和技术上都还远远无法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除了以上的情况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加剧了全球性的水资源危机:I.人口的增长使淡水供应紧张。随着人口的增加,工业、农业和其他生活用水量不断扩大,但人类的取水量增长缓慢,导致人均用水量的下降。据有学者预测,到20 世纪末,人类的人均占水量将下降24%,像非洲的肯尼亚、尼日利亚等一些国家,人均用水量将下降40-50%。II.生态环境的破坏是陆地淡水急剧减少。森林被毁、土壤退化等导致地面对水的吸收保护能力下降,雨季大水泛滥,而旱季严重缺水,使得各地灾情不断,比如我国西南旱灾、南方洪灾,还有国外一些地区雨季洪水泛滥,使得居民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III.水资源遭到污染,造成水质量下降。随着现代工业、农业的发展,全球水污染变得日益严重,天然水资源被工业废水、农业废水以及生活污水所污染。许多大量河流、湖泊的水已不再适于人类生活使用,地下水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污染。非洲的尼罗河、美洲的亚马逊河、亚洲的长江等世界著名河流都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污染。IV.使用管理不当导致水资源的浪费。人们在用水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浪费,一些水利设施在设计管理使用上不合理,是造成大量水资源浪费。 从目前来看,水资源缺乏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但最为突出的是国家和地区性水资源短缺问题。非洲水资源缺乏比较严重,据预测,6 个东非国家和5 个邻地中海的北非国家都属于严重缺水的国家,三分之二的非洲地区每年都将面临干旱的威胁。亚洲本是个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但由于人口增长和工农业的发展,也将成为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大陆。一些国际水资源专家的研究报告指出,到下个世纪,亚洲大多数国家将会面临缺水问题。南亚地区干旱日益严重,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地下水资源面临枯竭。中国水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 生物的基本特征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材分析 (一)教学分析: 本节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起始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在识别身边生物的基础上,描述生物的生命现象,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让学生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说出生物的基本特征。学生对于生物的生命现象已有不少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任一种自己熟悉的生物,形成一个基本观点:只有具备这些特征的物体,才是生物。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列举、辨认具体事例,学会描述身边的生物,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2、通过讨论、领会并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3、通过事物的对比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4、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5、通过举例活动,让学生关注生物,培养学习生物学、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生物的生命现象及生物的基本特征 (四)教学难点: 生物某些基本特征的归纳和理解 教学准备 一盆生长旺盛的含羞草,一盆塑料质的含羞草;体现生物基本特征的多媒体课件;学生查找与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关的资料。 教学程序: [我们身边的生物] 一、创设问题情景 多媒体屏幕呈现:绚丽多彩的大自然:空中有白云、飞机、太阳,还有蝴蝶、小鸟。远处有山林、草地,草地上有大大小小的蘑菇。近处有一只母鸡领着一群小鸡在觅食,小狗趴在旁边吐着舌头。还有一座小桥,水中有游鱼、水草。 从学生熟悉的画面引入,目的是使学生从学习一开始就感到亲切、有趣,并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二、提出问题 质疑:画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为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在上课初始便把注意力集中到问题中来,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程度。 三、问题解决 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后回答:飞机、白云、太阳、山石、桥、水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都没有生命;蝴蝶、小鸟、草、鸡、狗、鱼、蘑菇等是生物,因为它们都有生命。

水资源短缺现象原因及解决办法

水资源短缺 21 世纪,水,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水资源短缺、水资源分布不均、水环境被严重污染等等都是当今社会所急需解决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已构成了重大的威胁, 如何解决好水多、水少、水脏和水污染等问题直接关系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粮食生产的安全、经济增长方式、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维持生态环境的安全以及国内国际环境的安定。水,是经济,也是挑战。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对于《环境概论》这门课程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水资源短缺这一问题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水资源短缺的当前现状 根据当前形势,全球水资源短缺本就已存在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淡水资源是十分有限的资源。在全球水资源中陆地淡水仅占6%,其余94 为海洋水。而 在陆地淡水中,又有77.2%分布在南北极,22.4%分布在很难开发的地下深处,仅有0.4 % 的淡水可供人类维持生命。 2、淡水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严重缺水。如非洲扎伊尔河的水量占整个大陆再生 水量的30%,但该河主要流经人口稀少的地区,造成一些人口众多的地区严重缺水。再如美洲的亚马逊河,其径流量占南美总径流量的60%,但它也没有流经人口密集的地区,其丰富的水资源无法被充分利用。俄罗斯和中亚地区也面临类似的情况,丰富的水资源流经西伯利亚注入北冰洋,而人口众多的西部、南部、中亚地区则出现水资源短缺。全球水资源分布在地理上已经基本确定,难以重新分配。巴西、俄罗斯、中国、加拿大、印度尼西亚、美国、印度、哥伦比亚以及扎伊尔9 个国家拥有了全球水资源的60%,即便在一定范围进行重新分配,其成本也是极高的。 3、水是难以替代的资源。人类要找到一种理想的水替代品,要比寻找石油和木材等资源的替代品困难 得多,尽管许多缺水国家已经开始海水淡化工作,但目前在资金和技术上都还远远无法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除了以上的情况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加剧了全球性的水资源危机:I. 人口的增长使淡水供应紧张。随着人口的增加,工业、农业和其他生活用水量不断扩大,但人类的取水量增长缓慢,导致人均用水量的下降。据有学者预测,到20 世纪末,人类的人均占水量将下降24%,像非洲的肯尼亚、尼日利亚等一些国家,人均用水量将下降40-50%。II.生态环境的破坏是 陆地淡水急剧减少。森林被毁、土壤退化等导致地面对水的吸收保护能力下降,雨季大水泛滥,而旱季严重缺水,使得各地灾情不断,比如我国西南旱灾、南方洪灾,还有国外一些地区雨季洪水泛滥,使得居民的生活受到严重影响。III. 水资源遭到污染,造成水质量下降。 随着现代工业、农业的发展,全球水污染变得日益严重,天然水资源被工业废水、农业废水以及生活污水所污染。许多大量河流、湖泊的水已不再适于人类生活使用,地下水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污染。非洲的尼罗河、美洲的亚马逊河、亚洲的长江等世界著名河流都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污染。IV. 使用管理不当导致水资源的浪费。人们在用水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浪费,一些水利设施在设计管理使用上不合理,是造成大量水资源浪费。 从目前来看,水资源缺乏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但最为突出的是国家和地区性水资源短缺问题。非洲水资源缺乏比较严重,据预测, 6 个东非国家和5 个邻地中海的北非国家都属于严重缺水的国家,三分之二的非洲地区每年都将面临干旱的威胁。亚洲本是个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但由于人口增长和工农业的发展,也将成为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大陆。一些国际水资源专家的研究报告指出,到下个世纪,亚洲大多数国家将会面临缺水问题。南亚地区干旱日益严重,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地下水资源面临枯竭。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但人均水占有量仅为

水资源现状

e i n g a r e g o o 中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 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又是世界上用水量最多的国家。仅2002年,全国淡水取用量达到5497亿立方米,大约占世界年取用 量的13%,是美国1995年淡水供应量4700亿立方米的约1.2倍。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闹水荒,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80年代以来,中国的水荒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 国,情势越来越严重,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已经带来了严重影响。 缺水:全面告急·北方资源性缺水!·南方水质性缺水! ·中西部工程性缺水! “中国是一个中度缺水的国家”,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吴季松说,这是从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上得出的判断。据统计,我国 目前缺水总量估计为400亿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积200万~260万平方千米,影响粮食产量150亿~200亿千克,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全国还有7000万人饮水困难。缺水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从人口和水资源分布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水资源南北分配的 差异非常明显。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占了中国的54%,但是

水资源却占了81%。北方人口占46%,水资源只有19%。专家指出,由于自然环境以及高强度的人类 活动的影响,北方的水资源进一步减少,南方水资源进一步增加。这个趋势在最近20年尤其明显。这就更加重了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 和南北水资源的不平衡。最近几年,北方连年干旱。如果说北方资 源性缺水日益严重令人忧心,南方的状况也并不乐观。专家指出,南方地区由于不注意污水的处理,把未经处理的污水大量排到天然河道,污染了水体,影响了水资源的有效性,造成有水不能用,形成了水质性缺水的严重状况。受大陆季风气候的影响,中国水资源在季节上分布极不均匀,总是连枯连涝。时间上不均匀的水资源的变化需要由水库来调节。建国以来,我国兴建了大量水库,但由于水源工程建设投资额大,投资回报率不高,难以吸引更多建设资金。这种由工程滞后原因造成的工程型缺水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尤其明显。 用水:逐年增长 1949~2002年,全国总用水量增加了4000多亿立方米,大约每10年增加1000亿立方米,年平均增加约100亿立方米。1980年以后,全国总用水量的增长幅度略有下降,但年平均增长量仍有62亿立方 米左右。 在这期间,全国的用水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农业用水比例逐步下降,而工业、城镇生活用水比例则有所增加。 与2001年比较,2002年生活用水量增加了19亿立方米,工业 用水增加1亿立方米,农业用水减少90亿立方米。 在省级行政区中,用水量大于400亿立方米的是新疆、江苏和广东,约占全国用水量的25.5%;工业用水占其总用水量30%以上的 是上海、重庆、湖北和江苏。 水质:不容乐观

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分析

如对您有帮助,请购买打赏,谢谢您! 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分析 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分析 [摘要]: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人类对淡水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不少地区出现了水资源不足和用水紧张的问题。与此同时,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水污染,又使大量宝贵的水资源失去了利用价值,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的危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目前已引起国际社会以及我国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关注。[关键词]:水资源我国浪费污染 水,滋润万物,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水是甘甜的。但有时又是苦涩的;水是宝贵的,但有时它又泛滥成灾;水是清冽的,但在一些地方它却变得污浊不堪;一切生物都离不开水,但在一些特别需要水的地方,它却变得那样吝啬……面对我们日日不可或缺的生命之源一-水,我们知道的到底有多少?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十分有限据世界银行1998年对132个国家的统计,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第4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却排到了82位。按照国际标准,人均水资源量2000立方米为严重缺水边缘,人均1000立方米为人类生存起码要求。目前我国有15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严重低于缺水线,有7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辽宁、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生存的起码要求。 那么,我们面临的水资源现状到底有哪些呢? 水污染程度严重,损失巨大据水利部对全国700余条河流约10万公里河长开展的水资源质量评价,46.5%河长受到污染;10.6%的河长严重污染,水体己丧失使用价值。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在全国七大流域中,太湖、淮河、黄河流域均有70%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海河、松辽河流域污染也相当严重,污染河段占60%以上,全国有1/4的人口饮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水污染直接影响着我国民众生活、生存环境。 河湖萎缩,黄河断流黄河从1972年开始出现断流到1998年的27年间,黄河利津站共有21年发生断流,断流频率已达四年五断,共计断流1050天,平均每个断流年份50天,其中1997年断流226天,断流河段长达704公里,占下游河段总长的90%。海河流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河流基本干涸,河口淤积加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由于径流剧减,城镇排出的污水得不到稀释.形成不少污水河,被形象地称为:"无河不干,有水则污。" 调查表明,近30年来,我国湖泊水面面积已缩小了30%。 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后果堪优我国己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9万平方公里。此外,每年流失土壤50多亿吨,全国每年因水土流失新增荒漠化面积2100平方公里,因同样原因而损失的耕地面积达7万多公顷。黄土高原每年水土流失带走的氮、磷、钾就达4000万吨,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产量。赢水污染事故频发。近些年,全国各地水污染事故频繁发生,平均每年在1600起以上。1994年淮河特大污染事故,造成苏皖两省150万人饮水困难。1996年春节后,淮河再次发生污染事故,使蚌埠市70万人陷入水荒。近10年来,仅海河流域的水污染事故就达数百起,由水污染导致的地区间纠纷不断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这样严峻的形势,对我们国家的将来又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有关专家指出,严峻的水资源形势,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从人口增长看,2030年左右,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将减少1/5,降至1700立

信息的基本特征及信息技术的概念

第2课时信息的基本特征及信息技术的概念、发展教学目标:1、信息的基本特征 2、信息技术的概念 3、信息技术的发展 教学重点:信息的基本特征;列举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学生应当明确信息技术包含的是哪些具体的内容。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地点:多媒体计算机室 教学过程:

克的镭是美国总统将公众捐献给她的,第三克镭是居里夫人想在波兰建立镭研究所,用于治疗癌症的时候,美国公众再次献给她的。这三克镭充分地体现了一位科学家的伟大人格。3、特征三:依附性和可处理性。 依附性:红绿灯、光盘。 话筒内有一堆碳粉,碳粉内埋一导线,碳粉盖一张膜。同样,当你对话筒大喊大叫时,膜对碳粉造成忽紧忽松的压力,碳粉之间时紧时松,引起其电阻的大小变化,最终忽大忽小的电流传到对话的听筒。听筒内有一电磁铁随电脑大小而磁性不同,它对埋有金属丝薄膜时吸时放,薄膜便发岀了你的声音。 你我都已经永远地失去了发明的电唱机或电话的机会了??…伟大的先驱们是那么 的聪明,懂得将一种不便于存储,不便于传播的信号转换为另一种便于存储,便于 传播的信号,从而有了伟大的发明。 电脑(计算机)要管理各种信息,首先它必须能存储,传载这些信息,所以,在这一点上,它的本质和电唱机或电话没有区别,必须实现各种信息以某种方法,转换 为另一种信息。 这就是计算机的第一条本质原理:将各类信息以某种信号进行存储。数字信号与二 进制。 可处理性:拍摄。拍摄岀来的视频要通过后期的编辑才有更好的效果。比如说夜宴”英雄”功夫”等影片。 4、特征四:价值相对性。 信息是否有价值是因人而异的。比如说,老师现在所说的东西,有的人觉得老师说得很好,这说明信息是有价值的。但也有人会觉得我说的东西全都是废话,这说明 我的信息是没有价值的。例如读书以明理”,这是说明信息可以让你有知识,能知道一些道理,所以知识”是有价值的。 在中国古代,对价值相对性利用得最充分、最巧妙的,可能应该首推春秋末期 郑国的邓析了。邓析是名家学派的先驱,善于辩说,是当时著名的讼师。史载他专门教给人怎么打官司,能把是”说成非”也能把非E”说成是”职业类似今天的 收费律师。《吕氏春秋离谓》记有他的一个典型事例:有一年,流经郑国的洧河发大水,有个富翁失足落水淹死了,尸体被一个人发现捞了上来。富翁家里人听到后,提岀花钱赎回尸体。打捞者了解到死者家里很有钱,就把价码要得很高。双方 讨价还价,相持不下。富翁家人便找邓析帮助出主意。邓析说:你不要着急,也 不要给他那么多钱。因为他捞上来的是一具尸体,除了你们家,谁也不会花钱去买尸体。尸体又不能长期存放,他没办法了就不能不把价码降低。”那位打捞者听到 这个信儿以后,心里十分着急,也去求邓析帮助。邓析也给他岀主意说:你别着急,安心等着富翁家人来高价买尸体吧。别人虽然不会花钱来买,但是他们家一定 要把尸体买回去,因为死者是他的家长。” 邓析的论说实际上揭示了尸体对不同主体的价值差异。 关于信息相对性的论述,有一篇文章很好,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点击以下网址去浏览: https://www.360docs.net/doc/4615708323.html,.en/p/2004-09-07/80192.html 5、特征五:时效性。 最简单的例子是:通知。中了南粤风采500万,但超过30天不去领取,500万 就不是你的了。红灯停,绿灯行” 6、特征六:真伪性。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特别在网络上,注意不要轻易相信网恋。

信息及其特征

信息及其特征 谷城三中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篇,因此本节内容的成功与否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来说非常重要。本节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信息的定义及其特征的过程中,通过交流和讨论等学习方式,了解信息文化的形态和内涵,使他们形成整合、加工、改造信息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能进行一定的创造和创新。 学习者分析 高中一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使用经验,但对信息技术还缺乏系统性的理论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从日常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和提炼其中的方法和思想。另外,由于信息技术这门课没有高考指挥棒的作用,高一学生对这门课没有相应的压力,也就不具有太大的动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这门课的动力成为我们必须重视和研究的一个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认识信息,能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例举学习、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实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利用任务驱动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例,并进行分析、加工等方法提炼方法和思想,使他们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到信息在生活中的价值,及通过加工获取更高价值的信息的能力。激发他们对信息获取、加工、改造、创新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能理解信息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2、能挖掘出信息应用的价值意义。 教学难点:信息的具体含义。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在理解信息概念的过程中,通过列举例子,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分析和归纳问题,鼓励学生将自己形成的理解与已有专家或他人的定义相比较,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引课:请大家看大屏幕中的人物是顺时针旋转还是逆时针旋转?播放一个动画:一个跳舞的女郎,让学生观看一分钟后问:看到动画中的人物顺时针旋转的请举手,看到画中的人物逆时针旋转的请举手,看到一会儿顺时针旋转,一会儿逆时针旋转的请举手一都会有人举手)。同样一幅图像,为什么大家从中获取的信息却截然不同呢?信息是不是很奇妙啊?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奇妙的信息。 大屏幕显示:信息及其特征

中国水资源分布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中国水资源分布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摘要]水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基础性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意义十分重大。然而,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影响的水资源却是不可再生资源,水资源危机已经成为继粮食危机、能源危机之后困扰人类生存的第三大危机。我国虽然地大物博,然而水资源的储量却并不多,并且在使用上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将对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水资源短缺现状解决策略 一、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但发展,人口的逐渐膨胀,对作为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水资源的需求量也逐渐变大,并且社会中存在着许多水资源浪费及利用不合理的问题,这使得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了水资源短缺的现状。而我国虽然幅员辽阔,资源众多,但是在水资源的利用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水资源问题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本文就中国的水资源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二、我国的水资源的现状 1. 我国水资源的情况 从总量来看,按照2009年的最新统计,我国平均年水资源总量28124亿m3,其中河川平均年径流量27115亿m3,地下水8288亿m3,居世界第六位,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但从人均来看,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8%,不仅有2/3的城市缺水,农村还有近3亿人口饮水不安全。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0.83万亿立方米,扣除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互为补给,两者重复计算量0.73万亿立方米,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约为0.1万亿立方米。水资源的问题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衡,尤其是与水土资源不相匹配有密切关系。全国十个流域可合并划分为南方、北方及西北三个明显不同类型区:南方比较充沛,年均降雨量超过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含解析)

初中生物-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含解析) 一、单选题 1.你喜爱生物吗?地球由于生物的存在而美丽.下面是在某小水塘中发现的物体,请选出全部是生物的一项.() ①水②泥沙③小鱼④水草⑤青蛙⑥石块⑦微生物⑧贝壳. A. ①②⑥⑧ B. ①③④⑦ C. ③④⑤⑧ D. ③④⑤⑦ 2.下列描述中,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 滴水穿石 B. 生根发芽 C. 开花结果 D. 雨后春笋 3.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都具备的特征是() A. 具有细胞核 B. 呼吸并消耗氧气 C. 繁殖后代 D. 能进行反射 4.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 A. 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 生物都能快速运动 C. 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 D. 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5.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 春眠不觉晓 B. 处处闻啼鸟 C. 夜来风雨声 D. 花落知多少 6.下列均属于生物的一组是( ) A. 太阳、细菌、水绵 B. 蘑菇、青蛙、钟乳石 C. 病毒、变形虫、鲸 D. 河水、河蚌、生石花 7.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 A. 生物都能快速运动 B. 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C. 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D. 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 8.下图中,属于生物的是() A. 音乐机器人 B. 大熊猫 C. 吉祥物“海宝” D. 中华龙鸟化石 9.下面古诗中,描写生物生长发育的是() A.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B.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 C.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10.春来到,校园中,花草树木发嫩芽,莺歌燕舞,空气中也有不少的细菌病毒在游荡…它们都属于生物,原因不包括() A. 能排出代谢废物 B. 能不断从外界吸收营养 C. 能生长和繁殖 D. 都具有细胞结构 11.人的手触动到含羞草时,它的叶片会自动下垂.影响它的根本原因是() A. 生物的具有生长发育的特性 B. 生物对刺激的反应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 生物的基本特征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 教材分析 (一)教学分析: 本节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起始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在识别身边生物的基础上,描述生物的生命现象,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让学生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说出生物的基本特征。学生对于生物的生命现象已有不少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任一种自己熟悉的生物,形成一个基本观点:只有具备这些特征的物体,才是生物。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列举、辨认具体事例,学会描述身边的生物,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2、通过讨论、领会并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3、通过事物的对比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4、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5、通过举例活动,让学生关注生物,培养学习生物学、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生物的生命现象及生物的基本特征 (四)教学难点: 生物某些基本特征的归纳和理解 教学准备 一盆生长旺盛的含羞草,一盆塑料质的含羞草;体现生物基本特征的多媒体课件;学生查找与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关的资料。 教学程序: [我们身边的生物] 一、创设问题情景

多媒体屏幕呈现:绚丽多彩的大自然:空中有白云、飞机、太阳,还有蝴蝶、小鸟。远处有山林、草地,草地上有大大小小的蘑菇。近处有一只母鸡领着一群小鸡在觅食,小狗趴在旁边吐着舌头。还有一座小桥,水中有游鱼、水草。 从学生熟悉的画面引入,目的是使学生从学习一开始就感到亲切、有趣,并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二、提出问题 质疑:画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为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在上课初始便把注意力集中到问题中来,提高课堂活动的有效程度。 三、问题解决 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后回答:飞机、白云、太阳、山石、桥、水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都没有生命;蝴蝶、小鸟、草、鸡、狗、鱼、蘑菇等是生物,因为它们都有生命。 学生通过提取脑海中的生活常识,自然而然的解决问题,降低难度,让学生开学之初便拥有了一种生物学习的成就感和关注生活的意识。 四、巩固运用 1、为了加深学生对生物的理解,让学生列举自己熟悉的生物。 2、大屏幕展示一些有代表性的生物标本、图片。学生说出名称。 在学生视野充分拓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众多的生物简单分类,明确生物包括植物、动物、真菌、细菌和病毒等五类。 过渡句:现在已被人们认识的生物有200多万种。它们的形态、大小和生活习性各不相同,但在千差万别中却存在着共性:他们都是有生命的。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呢? 课堂中“小台阶”的问题设置是必要的,可以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获取知识,所以利用问题形式过渡,使课堂知识点之间衔接流畅自然。 [生物的生命现象] 一、出示一盆生长旺盛的含羞草A和一盆塑料质的含羞草B,让学生判断哪一盆是生物,并列举它是生物的理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并进行评比,看哪一小组列举的理由多而合理。学习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第一组的意见:A植物是生物,B不是。理由是:A能不断的由小长大,B不能;A能进行呼吸,B不能;

我国水资源现状及面临形势的分析报告

中国水资源现状及面临形势 我国水资源现状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近年来我国连续遭受严重干旱,旱灾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和遭受的损失增加。目前全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缺水,其中100多个严重缺水,而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目前的供水已经到了最严峻时刻。与此同时,由于人口的增长,到2030 年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从现在的2200立方米降至1700至1800立方米,需水量接近水资源可开发利用量,缺水问题将更加突出,因此,节约水资源,强化水资源稀缺意识已刻不容缓,大家得从我做起,从自身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此外,我国水资源开发中还存在着其他问题:(1) 洪水灾害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存在潜在威胁(92) 水分利用效率不高(3) 水资源普遍受到污染2003年,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其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淮河流域仍有一半的支流水质污染严重,海河、辽河生态用水严重缺乏,其中内蒙古的西辽河已连续五年断流。太湖、巢湖、滇池均为劣五类水质,总氮和总磷等有机物污染严重。以黄河为例,工业污染是黄河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占废污水排放总量的73%,每年由于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15亿元至156亿元。同时,令人担忧的是,沿黄地区许多农田被迫用污水灌溉,给区域内居民健康带来危害。据初步测算,区域内每年人体健康损失达22亿至27亿元。黄河水污染同时还带来水资源价值损失、城镇供水损失,并增加了处理污水的市政额外投资,每年总损失近60亿元。地球上的水虽然看上去很多,然而在当今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并不多。据专家估计,地球上的13.86亿立方公里水资源总量中,其中96.7%的水集中在海洋里,目前还无法利用。而大陆上所有淡水资源总储量只占地球上的水量的3.3%,这3.3%里的85%集中在南极和格陵兰地区的冰盖和高山渺无人烟的冰川中,在现阶段内也难以利用。地球上实际上能为人类开发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河流径流和地下淡水。地下水占地球淡水总量的22.6%, 为8600万亿吨,但一半的地下水资源处于800米以下的深度,难以开采,而且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带来诸多问题。河流和湖泊占地球淡水总量的0.6%,为230万亿吨,是 陆地上的植物、动物和人类获得淡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可是由于水体污染,这一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