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氯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1,1,2-三氯乙烷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二氯乙烷说明书

二氯乙烷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称:二氯乙烷 化学品俗名或商品名:1,2-二氯乙烷 化学品英文名称:1,2-dichloroethane 企业名称: 地址: 邮编: 传真号码: 企业应急电话: 主要用途:用作蜡、脂肪、橡胶等的溶剂及谷物杀虫剂。 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与氧化剂接触发生反应,遇明火、高热易引起燃烧,并放出有毒气体。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GHS危险性类别: 易燃液体-2,皮肤腐蚀/刺激-2,致癌性-2,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一次接触-3,严重眼睛损伤/眼睛刺激性-2,急性毒性-经口-4,对水环境的危害-急性3, 象形图: 警示词:危险 危险信息:高度易燃液体和蒸气; 引起皮肤刺激; 怀疑致癌; 可能引起呼吸道刺激,可能引起昏昏欲睡或眩晕; 引起严重眼睛刺激; 吞咽有害; 对水生生物有害; ?预防措施: 密闭操作,局部排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酸类、碱类接触。灌装时应控制流速,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

可能残留有害物。 ?事故响应: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安全储存: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酸类、碱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应严格执行极毒物品“五双”管理制度。?废弃处置:用焚烧法处置。与燃料混合后,再焚烧。焚烧炉排出的卤化氢通过酸洗涤器除去。 物理化学危险: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气体。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引起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流速过快,容易产生和积聚静电。 健康危害:对眼睛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吸入可引起肺水肿;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刺激胃肠道和引起肝、肾和肾上腺损害。急性中毒:其表现有二种类型,一为头痛、恶心、兴奋、激动,严重者很快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而死亡;另一类型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可发生肝坏死和肾病变。慢性影响:长期低浓度接触引起神经衷弱综合征和消化道症状。可致皮肤脱屑或皮炎。 环境危害: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应给予特别注意 第三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物质√混合物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化学名:二氯乙烷CAS No:107-06-2危险组分:二氯乙烷浓度:99%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1,1-二氯乙烷

1,1-二氯乙烷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1,1-二氯乙烷 化学品英文名称:1,1-dichloroethane 中文名称2:1,1-亚乙基二氯 英文名称2:ethylidene chloride 技术说明书编码:108 CAS No.:75-34-3 分子式:C2H4Cl2 分子量:98.97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含量CAS No.: 有害物成分含量CAS No. 1,1-二氯乙烷75-34-3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健康危害:具有麻醉作用。迄今未见本品引起中毒的报道。 燃爆危险:本品易燃。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光气。

灭火方法: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加强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静电工作服,戴橡胶耐油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酸类、碱类接触。灌装时应控制流速,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超过30℃,相对湿度不超过85%。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酸类、碱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中国MAC(mg/m3):25 前苏联MAC(mg/m3):10 TLVTN:OSHA 100ppm,405mg/m3; ACGIH 100ppm,405mg/m3 TLVWN:ACGIH 250ppm,1010mg/m3 监测方法:气相色谱法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建议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佩戴隔离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天然气物理化学性质

海底天然气物理化学性质 第一节海底天然气组成表示法 一、海底天然气组成 海底天然气是由多种可燃和不可燃的气体组成的混合气体。以低分子饱和烃类气体为主,并含有少量非烃类气体。在烃类气体中,甲烷(CH 4 )占绝大部分, 乙烷(C 2H 6 )、丙烷(C 3 H 8 )、丁烷(C 4 H 10 )和戊烷(C 5 H 12 )含量不多,庚烷以上 (C 5+)烷烃含量极少。另外,所含的少量非烃类气体一般有氮气(N 2 )、二氧化 碳(CO 2)、氢气(H 2 )、硫化氢(H 2 S)和水汽(H 2 O)以及微量的惰性气体。 由于海底天然气是多种气态组分不同比例的混合物,所以也像石油那样,其物理性质变化很大,它的主要物理性质见下表。 海底天然气中主要成分的物理化学性质 名称分 子 式 相 对 分 子 质 量 密度 /Kg ·m-3 临界 温度 /℃ 临 界 压 力 /MP a 粘度 /KP a ·S 自 燃 点 / ℃ 可燃性 限 /% 热值 /KJ·m-3 (15.6℃, 常压) 气体 常数 / Kg· m· (Kg ·K)-1 低 限 高 限 全 热 值 净 热 值 甲烷CH 4 16. 043 0.71 6 -82. 5 4.6 4 0.01( 气) 6 4 5 5. 15. 372 62 334 94 52.8 4 乙烷C 2 H 6 30. 070 1.34 2 32.2 7 4.8 8 0.009( 气) 5 3 3. 2 12. 45 661 51 602 89 28.2 丙烷C 3 H 8 44. 097 1.96 7 96.8 1 4.2 6 0.125( 10℃) 5 1 2. 37 9.5 937 84 862 48 19.2 3 正丁烷n-C 4 H 10 58. 12 2.59 3 152. 01 3.8 0.174 4 9 1. 86 8.4 1 121 417 108 438 14.5 9 异丁烷i-C 4 H 10 58. 12 2.59 3 134. 98 3.6 5 0.194 1. 8 8.4 4 121 417 108 438 14.5 9 氨He 4.0 03 0.19 7 -267 .9 0.2 3 0.0184 211. 79 氮N 228. 02 1.25 -147 .13 3.3 9 0.017 30.2 6

二氯乙烷msds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 1,1-二氯乙烷 ?化学品英文名称: 1,1-dichloroethane ?分子量: 98.97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主要成分: 纯品 ?CAS No.: 75-34-3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 ?健康危害: 具有麻醉作用。迄今未见本品引起中毒的报道。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危险特性: 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有害燃烧产物: ?灭火方法: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超过30℃,相对湿度不超过85%。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酸类、碱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危险化学品特性表 第5类

目录 5.1类氧化剂 过氧化氢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1) 过氧化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2) 高氯酸[含酸50%~72%]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3) 高氯酸钠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4) 氯酸钠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5) 氯酸钾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6) 亚氯酸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7) 高锰酸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8) 高锰酸钾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9) 硝酸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10) 硝酸钾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硝酸钙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 (12) 硝酸锶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13) 硝酸钡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14) 硝酸锌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15) 硝酸银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17) 硝酸铅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18) 亚硝酸钾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19) 过(二)碳酸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20) 过硫酸铵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21)

过硫酸钾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23) 过硼酸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24) 漂白粉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25) 溴酸钠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26) 溴酸钾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27) 高碘酸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28) 高碘酸钠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29) 高碘酸钾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30) 碘酸钠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31) 碘酸钾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32) 三氧化铬[无水]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33) 重铬酸钾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34) 硝酸镁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35) 硝酸铁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36) 硝酸镍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37) 硝酸钴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38) 硝酸铝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39) 硝酸锰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40) 硝酸铜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41) 硝酸铋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42) 硝酸镧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表-) (43)

表天然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doc

表-天然气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标 中文名:天然气[ 含甲烷,压缩的];沼气危险货物编号:21007 英文名: natural?gas, NG UN 编号: 1971 识 分子式: / 分子量: / CAS号: 8006-14-2 理 外观与性状无色无臭气体。 化 熔点(℃)/ 相对密度 (空气 =1) 0.55 性 相对密度 (水 =1) 0.415 沸点(℃)-161.5? 饱和蒸气压( kPa)/ 质 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 侵入途径吸入。 毒性?LD50: ??LC50: 健 康 健康危害 危 害 急救方法 燃烧性 闪点 (℃) 燃引燃温度 (℃) 烧 爆 危险特性 炸 危 险 储运条件 性与泄漏处理天然气主要由甲烷组成,其性质与纯甲烷相似,属“单纯窒息性”气体,高浓度时因缺氧而引起窒息。空气中甲烷浓度达到25%~30%时,出现头昏、呼吸加速、运动失调。 应使吸入天然气的患者脱离污染区,安置休息并保暖;当呼吸失调时进行输氧;如呼吸停止,应先清洗口腔和呼吸道中的粘液及 呕吐物,然后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并送医院急救。 易燃燃烧(分解)产物/ / 爆炸上限( v%)15 537 爆炸下限( v%) 5.3 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明火着火、爆炸危险。与五氟化溴、氯气、次氯酸、三氟化氮、液氧、二氟化溴、强氧化剂接触剧烈反应。 储运条件:储存在阴凉、通风良好的专用库房内或大型气 柜,远离容易起火的地方。与五氟化溴、氯气、二氧化氯、 三氟化氮、液氧、二氟化氧、氧化剂隔离储运。泄漏处理:切断火源,勿使其燃烧,同时关闭阀门等,制止渗漏;并 用雾状水保护阀门人员;操作时必须穿戴防毒面具与手套。 对残余废气或钢瓶泄漏出气要用排风机排至空旷地方。

二氯乙烷SDS

修订日期:2015.04.07 SDS编号: 产品名称:1,2-二氯乙烷版本:02-中文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1,2-二氯乙烷 化学品英文名:1,2-dichloroethane 企业名称:xxxxxxxxxxxxxx 企业地址:xxxxxxxxxxxxxx 邮编: xxxxxxxxxxxxxx 传真: xxxxxxxxxxxxxx 联系电话:xxxxxxxxxxxxxx 企业应急电话:xxxxxxxxxxxxxx 国家化学事故应急咨询专 xxxxxxxxxxxxxx 线: 产品推荐及限制用途: 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 紧急情况概述: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与氧化剂接触发生反应,遇明火、高 热易引起燃烧,并放出有毒气体。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较低入扩散到相当 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GHS危险性类别:易燃液体类别2;急性毒性-经口类别4;皮肤腐蚀/刺激类别2;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2;致癌性类别2;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3; 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3。 危害说明(H术语):高度易燃液体和蒸气;引起皮肤刺激;怀疑致癌;可能引起呼吸道刺激;可能引起昏昏欲睡或眩晕;引起严重眼睛刺激;吞咽有害; 对水生生物有害。 标签要素:

修订日期:2015.04.07 SDS编号: 产品名称:1,2-二氯乙烷版本:02-中文 形象图: 警示词:危险 危险信息:高度易燃液体。吞咽有害。造成严重眼刺激。怀疑会致癌。 造成皮肤刺激。 防范说明: 预防措施:远离热源/明火/热表面,禁止吸烟。使用防爆的电气/通风照明等设 备。使用不产生火花的工具。采取防止静电放电的措施。保持容器密 闭。容器和接收设备接地/等势联接。作业后彻底清洗。使用本产品 不要进食、饮水或吸烟。戴防护手套。在使用前获取特别指示。在读 懂所以安全防范措施之前切勿搬动。使用所需的个人防护设备。避免 吸入粉尘/烟/烟雾/气体/蒸汽/喷雾。只能在室外或通风良好之处使 用。避免释放到环境中。 事故响应:如皮肤(或头发)沾染:立即脱掉所有沾染的衣服。用水清洗皮肤/ 淋浴。火灾时使用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灭火。用水灭火无 效。如如吞咽:如感觉不适,呼叫解毒中心或医生。漱口。如皮肤沾 染:用大量肥皂和水清洗。如发生皮肤刺激:求医/就诊。脱掉所有 沾染的衣服,清洗后方可重新使用。如进入眼睛:用水小心清洗几分 钟,如戴隐形眼镜并可方便的取出,取出隐形眼镜,继续冲洗。如仍 觉眼刺激:就医/就诊。如接触到或有疑虑:求医/就诊。如误吸入: 将受害人转移到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舒适的休息姿势。 安全贮存: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保持低温。保持容器密闭。存放必须加 锁。 废弃处置:处置内装物/容器等按照地方/区域/国家/国际规章进行处理。 物理化学危险: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健康危害:对眼睛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吸入可引起肺水肿;抑制中枢神经 系统、刺激胃肠道和引起肝、肾和肾上腺损害。

1,2二氯乙烷安全技术说明书(GHS)详解

安全技术说明书 修订日期:2015年11月20日SDS编号:产品名称:1,2二氯乙烷版本: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1,2二氯乙烷 化学品名称:1,2二氯乙烷 企业名称: 地址: 邮编: 应急咨询电话: 编写日期:2015年11月20日 企业 标志

1,2二氯乙烷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称:1,2二氯乙烷 化学品英文名称:1,2-Dichloroethane 企业名称: 地址: 邮编: 电子邮件地址: 联系电话: 传真号码: 企业应急电话: 产品推荐用途:用作溶剂及制造,三氯乙烷的中间体。用作蜡、脂肪、橡胶等的溶剂及谷物杀虫剂 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 物理化学危险:本品易燃,高毒,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与氧化剂接触发生反应,遇明火、高热易引起燃烧,并放出有毒气体。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流速过快容易产生和积聚静电 健康危害:对眼睛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吸入可引起肺水肿;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刺激胃肠道和引起肝、肾和肾上腺损害。急性中毒:其表现

有二种类型,一为头痛、恶心、兴奋、激动,严重者很快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而死亡;另一类型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可发生肝坏死和肾病变。慢性影响:长期低浓度接触引起神经衷弱综合征和消化道症状。可致皮肤脱屑或皮炎 环境危害:对水体和土壤可造成污染 GHS危险性类别:根据《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通则》(GB 13690-2009)及化学品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规范系列标准,该产品属于易燃液体,类别2急性毒性-经口,类别4*皮肤腐蚀/刺激,类别2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2致癌性,类别2特异性靶器官毒性-一次接触,类别3(呼吸道刺激)危害水生环境-急性危害,类别3 标签要素: 象形图: 警示词:危险 危险信息:高度易燃液体和蒸气; 引起皮肤刺激; 怀疑致癌; 可能引起呼吸道刺激,可能引起昏昏欲睡或眩晕; 引起严重眼睛刺激; 吞咽有害; 对水生生物有害 防范说明: 预防措施: ?远离热源、明火 ?作业场所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后,淋浴更衣

二氯乙烷

.-二氯乙烷

————————————————————————————————作者:————————————————————————————————日期:

1.2-二氯乙烷MSDS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回目录化学品中文名称:1,2-二氯乙烷 化学品英文名称:1,2-dichloroethane 中文名称2:二氯乙烷(对称) 英文名称2: 技术说明书编码:123 CAS No.:107-06-2 分子式:C2H4Cl2 分子量:98.97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回目录有害物成分含量CAS No. 1,2-二氯乙烷≥99.0%107-06-2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回目录危险性类别: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对眼睛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吸入可引起肺水肿;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刺激胃肠道和引起肝、肾和肾上腺损害。急性中毒:其表现有二种类型,一为头痛、恶心、兴奋、激动,严重者很快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而死

亡;另一类型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可发生肝坏死和肾病变。慢性影响:长期低浓 度接触引起神经衷弱综合征和消化道症状。可致皮肤脱屑或皮炎。 环境危害:该物质对大气臭氧层破坏力极强。 燃爆危险:本品易燃,高毒,为可疑致癌物,具刺激性。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回目录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洗胃。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回目录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与氧化剂接触发生反应,遇明火、高热易引起燃烧,并放出有毒气体。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 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光气。 灭火方法: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灭火剂: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回目录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 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 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MSDS】危险化学品管理规定-三氯氧磷理化特性

三氯氧磷-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三氯氧磷 英文名称:phosphorus oxychloride 别名:氧氯化磷;氯化磷酰;磷酰氯;三氯氧化磷 CAS No.:10025-87-3 分子式:POCl3 分子量:153.33 危险标记:20(酸性腐蚀品) 包装类别:O52 包装方法:闭口厚钢桶,采用2~3毫米厚的钢板焊接制成,桶身套有两道滚箍。螺纹口、盖、垫圈等封口件配套完好,每桶净重不超过300 公斤;玻璃瓶或塑料桶(罐)外全开口钢桶;玻璃瓶或塑料桶(罐)外普通木箱或半花格木箱;磨砂口玻璃瓶或螺纹口玻璃瓶外普通木箱;安瓿瓶外普通木箱。 三氯氧磷-理化性质 主要成分:含量:工业级≥99.0%。 外观与性状:无色透明发烟液体,有辛辣气味。 熔点(℃):1.2 沸点(℃):105.1

相对密度(水=1):1.68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蒸气压(kPa):5.33(27.3℃) 闪点: 燃烧热(kJ/mol): 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度(S):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稳定 危险特性:遇水猛烈分解, 产生大量的热和浓烟, 甚至爆炸。对很多金属尤其是潮湿空气存在下有腐蚀性。 溶解性: 禁配物:强还原剂、活性金属粉末、水、醇类。 三氯氧磷-应急处置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用水漱口,无腐蚀症状者洗胃。忌服油类。就医。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隔离式呼吸器。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橡胶耐酸碱服。 手防护: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立即隔离150m,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小量泄漏:用砂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在专家指导下清除。 有害燃烧产物:氯化氢、氧化磷、磷烷。 灭火方法:灭火剂:干粉、干燥砂土。禁止用水。 三氯氧磷-管理方法 操作的管理:密闭操作,注意通风。操作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穿橡胶耐酸碱服,戴橡胶耐酸碱手套。避免产生烟雾。防止烟雾和蒸气释放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还原剂、活性金属粉末、醇类接触。尤其要注意避免与水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危险化学品理化特性表汇总(很全哦)

甲烷理化特性表项目内容 标识中文名甲烷别名沼气 分子式CH4危险货物类别第2.1类易燃气体分子量16.04危险货物编号21007 CAS74-82-8UN编号1971 理化性质 外观与性 状 无色无臭气体。 主要用途用作燃料和用于炭黑、氢、乙炔、甲醛等的制造。 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醇、乙醚。 熔点(℃)-182.5燃烧热(kJ/mol)889.5 沸点(℃)-161.5饱和蒸汽压(kPa)53.32(-168.8℃)相对密度(水 =1) 0.42(-164℃) 临界温度(℃) -82.6 相对密度(空气 =1) 0.55 临界压力(MPa) 4.59 燃烧爆炸危险性 火灾危险 类别 甲类 稳定性 闪点(℃)-188聚合危害 引燃温度 (℃) 538 避免接触的 条件 爆炸下限 (V/%) 5.3燃烧(分解) 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爆炸上限 (V/%) 15禁忌物 强氧化剂、氟、氯。 燃爆危险本品易燃,具窒息性。 危险特性 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与五氧化溴、氯气、次氯酸、三氟化氮、液氧、二氟化氧及其它强氧化剂接触剧烈反应。 灭火方法 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包装与储存运输 包装标志 包装类 别 052包装方法钢质气瓶。 储存注意 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氧化剂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 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运输注意 事项 采用刚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运输 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 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严禁与氧化剂等混装混运。夏 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 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毒性与健康危害性接触极限 中国MAC(mg/m3):未制定标准 前苏联MAC(mg/m3):300 TLVIN:ACGIH 窒息性气体 TLVWN:未制定标准 毒性 LD50:无资料 LC50:无资料 健康危害 甲烷对人基本无毒,但浓度过高时,使空气中氧含量明显降低,使人窒息。当空气中甲烷达25%~30%时,可引起头痛、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呼吸和心跳加 速、共济失调。若不及时脱离,可致窒息死亡。皮肤接触液化本品,可致冻伤。 侵入途径 环境危害

二氯乙烷(介绍)

二氯乙烷- 简介 二氯乙烷(dichloroethane),有两种异构体: 1,1-二氯乙烷,两个氯与同一个碳原子相连,又称“偕二氯乙烷”,为不对称异构体。 1,2-二氯乙烷,两个氯分处两个碳原子上,又称“邻二氯乙烷”,为对称异构体。 两种异构体的鉴别: 首先,在NaOH水溶液中加热,使-Cl转化为-OH。那么1,1-二氯乙烷将得到CH3-CH(OH)2,同碳二醇,不稳定,脱水形成CH3CHO。而1,2-二氯乙烷则得到乙二醇。 然后用银氨溶液检验,产生银镜的就是1,1-二氯乙烷;不产生的则是1,2-二氯乙烷(乙醛能把银氨还原为Ag)。 二氯乙烷- 1,1-二氯乙烷 基本信息 1,1-二氯乙烷 国标编号:32035 CAS:75-34-3 中文名称:1,1-二氯乙烷 英文名称:1,1-dichloroethane;ethylidene chloride 别名:乙叉二氯 分子式:C2H4Cl2;CH3CHCl2 分子量:98.97 熔点:-96.7℃ 密度:相对密度(水=1)1.17; 蒸汽压:-10℃ 溶解性:溶于多数有机溶剂 稳定性:稳定 外观与性状:无色带有醚味的油状液体 危险标记:7(中闪点易燃液体) 安全性 1、毒性 属低毒类。 急性毒性:LD50725mg/kg(大鼠经口);LC5017300ppm,2小时(小鼠吸入);16000ppm,8小时(大鼠吸入)。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大鼠、豚鼠吸入1000ppm,6小时/天,5天/周,3个月,肾损害,尿素氮量增高。 2、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光气。 3、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具有麻醉作用。未见本品引起中毒的报道。 4、.环境标准: 中国(TJ36-79)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25mg/m3 应急处置 1、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少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

危险化学品理化特性表汇总(很全哦).doc

项目 标识 理化性质 燃烧爆炸危 险性 甲烷理化特性表 内容 中文名甲烷别名沼气 分子式CH4 危险货物类别第类易燃气体 分子量危险货物编号21007 CAS 74-82-8 UN 编号1971 外观与性状无色无臭气体。 主要用途用作燃料和用于炭黑、氢、乙炔、甲醛等的制造。 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醇、乙醚。 熔点 (℃) 燃烧热 (kJ/mol) 沸点 (℃) 饱和蒸汽压 (kPa) ℃ ) 相对密度 (水=1) (-164 ℃) 临界温度 (℃ ) 相对密度 (空气 =1) 临界压力 (MPa) 火灾危险类别甲类稳定性 闪点 (℃) -188 聚合危害 引燃温度 (℃) 538 避免接触的条件 爆炸下限 (V/%) 燃烧 (分解 )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爆炸上限 (V/%) 15 禁忌物强氧化剂、氟、氯。燃爆危险本品易燃,具窒息性。 包装与储存运输 毒性与健康 危害性危险特性 灭火方法 包装标志 包装方法 储存注意事项 运输注意事项 接触极限 毒性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环境危害 皮肤接触 眼睛接触 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与五氧化 溴、氯气、次氯酸、三氟化氮、液氧、二氟化氧及其它强氧化剂接触剧烈反应。 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 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包装类别052 钢质气瓶。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 30℃。应与氧化剂等分开存 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 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采用刚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 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运输时运 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 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严禁与氧化剂等混装混运。夏季应 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 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中国 MAC(mg/m 3):未制定标准 前苏联 MAC(mg/m 3):300 TLVIN: ACGIH 窒息性气体 TLVWN:未制定标准 LD50:无资料 LC50:无资料 甲烷对人基本无毒,但浓度过高时,使空气中氧含量明显降低,使人窒息。当空气中甲 烷达 25%~ 30%时,可引起头痛、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呼吸和心跳加速、共 济失调。若不及时脱离,可致窒息死亡。皮肤接触液化本品,可致冻伤。 若有冻伤,就医治疗。 急救措施防护措施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 吸入 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但建议特殊情况下,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天然气及其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一)

天然气及其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一)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此外还含有乙烷、丙烷、丁烷等烃类气体,氮、CO2、H2S及微量氢、氦、氩等非烃类气体,一般气藏天然气的甲烷含量在90%以上。油田伴生气中甲烷含量占65%~80%,此外还含有相当数量的乙烷、丙烷、丁烷等烃类气体。 一、天然气主要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天然气主要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见表1-3-1。表1-3-1天然气主要组分在标准状态下的物理化学性质 名称分子式相对分子质量摩尔体积Vm/(m3/kmol)气体常数R(J/kg·K)密度ρ/(kg/m3)临界温度Tc/K临界压力Pc/MPa高热值Hh/(MJ/m3)高热值Hh/(MJ/kg)低热值H1/(MJ/m3)甲烷CH416.04322.362518.750.7174190.584.54439.84235.906乙烷C2H630.0722.187276.641.3553305.424.81670.35155.36764.397丙烷C3H844.09721.936188.652.0102369.824.194101.26651.90893.240正丁烷n-C4H1058.12421.504143.1302.703425.183.747133.88650.376123.649异丁烷i-C4H1058.12421.598143.132.6912408.143.600133.04849.532122.853正戊烷C15H1272.15120.891115.273.453746.9653.325169.37749.438156.733氢H22.01622.427412.67O.089833.251.28012.74549.04210.786氧O231.99922.392259.971.4289154.334.971—141.926—氮N223.01322.403296.951.2507125.973.349——氦

1,2-二氯乙烷

基本信息 中文名:1,2-二氯乙烷;二氯乙烷(对称) 英文名:1,2-Dichloroethane CAS号:107-06-2 分子式:C2H4Cl2 分子量:98.97 RTECS号:KI0525000 UN编号:1184 危险货物编号:32035 IMDG规则页码:3224 外观与性状:无色或浅黄色透明液体,有类似氯仿的气味。危险性类别:第3类易燃液体 危险货物包装标志:7;40 包装类别:Ⅱ 溶解性:微溶于水,可混溶于醇、醚、氯仿。 主要用途:用作蜡、脂肪、橡胶等的溶剂及谷物杀虫剂。理化特性 临界温度(℃):290 临界压力(MPa):5.36 饱和蒸汽压(kPa):13.33/29.4℃ 燃烧热(kj/mol):1244.8 熔点(℃):-35.7 沸点(℃):83.5 闪点(℃):13

相对密度(水=1):1.26 相对密度(空气=1):3.35 自燃温度(℃):413 爆炸下限(V%):6.2 爆炸上限(V%):16.0 危险特性 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气体。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引着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燃烧性:易燃 毒性:属高毒类 LD50:670mg/kg(大鼠经口),2800mg/kg(兔经皮) LC50:1000ppm 7h(大鼠吸入) 稳定性:稳定 聚合危害:不能出现 建筑火险分级:甲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光气。 禁忌物:强氧化剂、酸类、碱类。 灭火方法: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人体危害与防护 健康危害:属高毒类。对眼睛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吸入可引起肺水肿;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刺激胃肠道和引起肝、肾和肾上腺损害。急性中毒:其表现有二种类型,一为头痛、恶心、兴奋、激动,严重

危险化学品特性表-第4类

危险化学品特性表-第4类

目录 4.1类易燃固体 表-赤磷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1) 表-硝化纤维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 表-2,2′-偶氮二异丁腈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4) 表-硫磺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6) 表-镁[片状、带状或条状]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8) 表-铝粉[有涂层的]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0) 表-萘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11) 表-均四甲苯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3) 表-六亚甲基四胺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15) 表-多聚甲醛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17) 表-樟脑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18) 表-咔唑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20) 表-生松香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2) 4.2类自燃物品 表-金属钛粉[干燥的]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23) 表-三氯化钛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25) 表-硫化钠[无水或含结晶水<30%]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27) 表-连二亚硫酸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29) 表-甲醇钠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33) 表-活性碳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33)

4.3类遇湿易燃物品 表-金属钠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34) 表- 金属钾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36) 表-镁粉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38) 表-铝粉[未涂层的]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40) 表-锌粉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41) 表-氢化钠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44) 表-氢化钙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46) 表-碳化钙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48) 表-硼氢化钠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50) 表-硼氢化钾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 (51) 表-保险粉(内贸运输),连二亚硫酸钠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 (53)

1,2-二氯乙烷_pdf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产品名称:1,2-二氯乙烷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 1,2-二氯乙烷 化学品英文名: 1,2-dichloroethane|ethylene dichloride|ethylidene chloride 化学品别名:乙撑二氯|亚乙基二氯|1,2- 二氯化乙烯 CAS No.:107-06-2 EC No.:203-458-1 分子式:C2H4Cl2 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 | 紧急情况概述 液体。高度易燃 ,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对皮肤有刺激性。对眼睛有严重刺激性。对呼吸道有刺 激作用。有轻微致癌性风险。 | GHS 危险性类别 根据 GB 30000-2013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系列标准(参阅第十六部分),该产品分类如下:易燃液体,类别 2;皮肤腐蚀/刺激,类别 2;眼损伤/眼刺激,类别 2A;特定目标器官毒性 -单次接触:呼吸道刺激,类别 3;致癌性,类别 2。 | 标签要素 象形图 警示词:危险 危险信息:高度易燃液体和蒸气,造成皮肤刺激,造成严重眼刺激,可能造成呼吸道刺激,怀疑会致癌。 防范说明 预防措施:使用前取得专业说明。在阅读并明了所有安全措施前切勿搬动。远离热源、热表面、火花、明火以及其它点火源。禁止吸烟。保持容器密闭。容器和接收设备接地和等势联接。使用不产生火花的工具。采取措施,防止静电放电。避免吸入粉尘 /烟/气体/烟雾/蒸气/喷雾。作业后彻底清洗。只能在室外或通风良好之处使用。戴防护手套 /穿防护服/戴防护眼罩/戴防护面具。

1,2-二氯乙烷 事故响应:如感觉不适,呼叫中毒急救中心 /医生。如误吸入:将受人转移到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舒适的体位。如接触到或有疑虑:求医 /就诊。如发生皮肤刺激:求医 /就诊。如仍觉眼刺激:求医 /就诊。脱去被污染的衣服,清洗后方可重新使用。如皮肤 (或头发 )沾染:立即去除 /脱掉所有沾染的衣服。用水清洗皮肤或淋浴。如进入眼睛:用水小心冲洗几分钟。如戴隐形眼镜并可方便地取出,取出隐形眼镜。继续冲洗。 安全储存:存放处须加锁。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保持容器密闭。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保持低温。 废弃处置:按照地方/区域/国家/国际规章处置内装物 /容器。 | 危害描述 物理化学危险 高度易燃液体,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健康危害 吸入蒸气 (尤其是长期接触 )可能引起呼吸道刺激,偶尔出现呼吸窘迫。吸入该物质可能会引起对健康有害的影响或呼吸道不适。意外食入本品可能对个体健康有害。皮肤直接接触可造成皮肤刺激。通过割伤、擦伤或病变处进入血液,可能产生全身损伤的有害作用。本品能造成严重眼刺激。眼睛直接接触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炎症并伴随有疼痛。眼睛直接接触本品可导致暂时不适。 环境危害 请参阅 SDS 第十二部分。 第三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物质混合物 危险组分浓度或浓度范围CAS No. 1,2-二氯乙烷>= 99.0 107-06-2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 急救措施描述 一般性建议:急救措施通常是需要的,请将本 SDS 出示给到达现场的医生。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物。用大量肥皂水和清水冲洗皮肤。如有不适,就医。 眼睛接触:用大量水彻底冲洗至少 15 分钟。如有不适,就医。 吸入:立即将患者移到新鲜空气处,保持呼吸畅通。如果呼吸困难,给于吸氧。如患者食入或吸入本物质,不得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如果呼吸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立即就医。 食入:禁止催吐,切勿给失去知觉者从嘴里喂食任何东西。立即呼叫医生或中毒控制中心。 对保护施救者的忠告:清除所有火源,增强通风。避免接触皮肤和眼睛。避免吸入蒸气。使用防护装备 ,包括呼吸面具。 对医生的特别提示:根据出现的症状进行针对性处理。注意症状可能会出现延迟。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 危险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