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发展脉络与代表作品

西方文学发展脉络与代表作品
西方文学发展脉络与代表作品

西方文学发展脉络与代表作品

导言

作品选读这门课程主要选择外国文学中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分析它们的艺术价值、思想价值及其对后世的文学文化影响,由此以点带面,让大家对外国文学发展的概况有个大致的了解。在大三分班后,汉语言文学专业方向会开设专业性更强的《外国文学史》,与历史文化背景联系起来讲,更为系统全面深入地介绍外国文学发展的脉络。

两点要求:

尽量多看作品。听老师介绍与亲自看原著得到的感受是两码事,既然是作品选读课,希望能尽可能多去阅读作品,学习这门课程才真正有收获。

自己的感受很重要,多思考,多交流讨论,多发言,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西方文学

从古希腊到20世纪,西方文学经历了各种文学思潮,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人文主义、古典主义、启蒙文学、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每个时期文学思潮的艺术风格与文学追求又与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相联系。我们将通过学习每个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来体会这些思潮的特点,以及它们所处的那些时代。最终通过一部部作品串联起整个西方文学的发展历程。

古希腊文学是欧洲文学的源头,已出现了各种文学体裁,其中成就最大的是神话、史诗和悲剧。14-17世纪欧洲兴起文艺复兴运动,揭开了现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17世纪出现古典主义文学,崇尚理性。18世纪欧洲兴起启蒙运动,其中的启蒙文学宣扬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对之后文学思潮的形成发展都有影响。19世纪欧美社会剧烈变动,同时出现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0世纪是一个更为复杂多变的时代,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安与人们的精神危机,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相继兴起,从根本上改变了西方文学的面貌,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古希腊】

古希腊文学是欧洲最古老的文学,也是欧洲文学和欧洲文化的源头之一。千

百年来,古希腊文化成为西方人寻求美丽和聪明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来源,成为西方几乎所有理论的奠基石。希腊神话传说是西方文学艺术的源头之一,是西方文化史上一个伟大的成就。

在古希腊文学的卓越代表-——古希腊悲剧中,也大量包含了古希腊的神话传说,剧作家们借助传说中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思考。在古希腊悲剧作家中,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这3位古代戏剧的泰斗,享有世界声誉。

代表作品:《俄狄浦斯王》

【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

从14世纪起,以但丁为先兆,西欧社会开始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是欧洲历史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它延续到17世纪初,以莎士比亚的巨笔写下标志它终结的光辉一页。

文艺复兴时期,意、英、法等西欧国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重大历史变化。中世纪传统受到强烈冲击而逐渐失去存在价值。近代文明开始建立并日益显示出勃勃生机。中世纪封建社会的基础庄园制度和骑土制度全面没落,封建贵族领主势力走向衰亡。随着商业的发展,自由城市出现繁荣,市民阶级发展壮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形成。民族君主制政权的建立使一些国家得到统一,民族意识空前增长。天主教对人们思想的禁固被打破,学术、文化一派繁荣。文艺复兴时期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标志着欧洲告别漫长的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迈进。

文艺复兴的定义:

14-17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先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时为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文艺复兴表面上是复兴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但其实质是借用古代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来反对宗教神学,建立资产阶级新文化。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体现资产阶级世界观、价值观的思想形态。

人文主义宣扬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对抗以神为中心的旧观念。人文主义者对人的价值、地位和权利给予充分肯定,认为“人是上帝创造的众多奇妙造物中最奇妙的”。人文主义者并没有否定上帝的至高无上地位,但他们关注的焦点由上

帝而转向了人。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所具有的理性智慧和创造能力使人“具有和天堂创造者几乎一样的本质”,人的自由意志使人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

人文主义者重视尘世生活,强调个性解放和自由发展。人文主义者认为人应该享受尘世生活的快乐和幸福,积极地生活。他们赞美爱情,歌颂创造,追求平等自由,肯定财富占有,把中世纪天主教的禁欲、苦行、守贫等观念弃置不顾。人文主义这一思想打破中世纪禁欲主义传统的禁锢,为人的全面发展描绘出一幅美妙的图景。

人文主义推崇理性,把理性置于与宗教信仰并列的地位。人文主义者一般都是真诚的天主教徒,他们并不怀疑天主教教义是最高真理。但人文主义者也强调人的理性。他们认为理性可以使人获得真理,区别善恶。人文主义者认为古典著作代表了人类理性和智慧,因而对之极力推崇。同时人文主义者从《圣经》精神出发,对罗马教会和僧侣的腐败、虚伪、贪婪进行尖锐批判。

人文主义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人文主义运动使欧洲从中世纪传统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为近代世界奠定思想、文化基础。人文主义运动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造就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繁荣。

人文主义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形态是复杂的。人文主义一方面提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又并不反对中世纪传统的终极价值。在人文主义思想观念中,传统价值观的痕迹依然可见。人文主义新思想观念本身也意义含混,爱情与情欲没有差别,追求幸福与贪图享受难以区分,人性和人的自然欲望恍若一体,表现了历史转变时期一个新生阶级初期思想的特点。这导致了之后文艺复兴个性解放的某些负面影响。

代表作品:《堂吉诃德》、《哈姆雷特》

【古典主义】

17世纪是欧洲近代文化的理性大调整时期,它由文艺复兴的灵肉解放,走向了理性克制和道德约束。17世纪的主体文学,可称作“理性文学”。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将欧洲文学推进一个崭新的天地,形成了欧洲近代文学的第一个高峰,为近代文学确定了基本任务和方向。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人文主

义文学走向了它的反面,它由追求现世生活走向了厌世主义,由肯定人生走向了怀疑主义,由描写情欲走向了放纵主义,最终导致了否定一切秩序的不良倾向。17世纪的理性文学则是对它的一种反拨,由主情的文学走向了主智的文学。

17世纪欧洲文学中,古典主义文学取得最高成就。

古典主义,这里指的是17世纪盛行法国、继而流行于西欧的一场文学思潮。这场文学思潮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主张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故被称为古典主义。

法国是当时欧洲最强大、最开明的封建君主制国家。封建君主在资产阶级不够强大、贵族势力还拥护王权的条件下,及时进行了一系列适应形势的政策调整和文化建设。1661年太阳王路易十四亲政,随即宣布:“朕即国家”,集政治、经济、宗教、军事大权于一身,将法国推向了君主极权的黄金盛世。

法国政治的高度集中统一,必然要求文学艺术的统一和规范化。作为法国君主专制政治的产物,古典主义思潮是随着君主政体的逐渐强盛而发展起来的。中央王权在要求全国的政治和社会生活高度统一的同时,也没有忽视对于文学艺术的监督与控制,古典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君主政体对文学创作的根本要求是:尊重封建等级观念,赞誉“贤明君主”,强化中央王权。为了适应这些需要,从创作用语到表现形式都应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古典主义的形成也就首先表现为对法语和文学体裁的规范化整理工作。进入路易十四时代后,文艺理论家布瓦洛总结了古典主义作家们的经验,确立了一整套从内容到形式都符合绝对王权要求的古典主义文学理论。这样,古典主义在十七世纪的法国就成了政府承认的官方的艺术创作方法。

古典主义的基本特征如下:

第一,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拥护王权,主张国家的统一歌颂贤明君主;

第二,崇尚理性,克制个人情欲,服从公民义务;

第三,崇尚和模仿古代文学;

第四,要求严格的规范化的艺术形式。

如“三一律”

代表作品:《伪君子》

【启蒙文学】(课外阅读)

思潮背景

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是18世纪欧洲思想的主潮,欧洲资产阶级学者往往把这个思潮称为“光明观念”运动。启蒙运动是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进行的第二次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文化运动,它是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

“启蒙”一词,原意为“照明”和“照耀”(enlighten)。启蒙思想家主张以理性的启迪和科学的光明去战胜经院哲学的无知和封建势力的黑暗,照亮人们的头脑,建立“理性王国”,故有“启蒙”之称,也即“光明观念”的含义。

启蒙运动追求政治和学术思想上的自由,它有两大特点,一是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宣扬理性与科学;二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宣扬民主与法制。

启蒙运动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广大人民反封建斗争高涨的历史条件下,在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影响下产生的。这一运动遍及全欧,却以法国的启蒙运动最为典型。

启蒙文学的基本特征

1、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强烈的哲理性和社会分析性。

启蒙作家通过文学作品宣传启蒙思想,使作品具有哲理性、政治性和分析性的特点,而少文学性。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三分之二是抨击时政,揭露宗教,只有“后房故事”才具有一点文学色彩。

2、塑造新人物,以资产阶级和平民为作品的主人公。

过去文学作品的主人公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王公贵族,18世纪以第三等级为正面主人公,王公贵族成了批评对象。如鲁宾孙、苏珊(《修女》)、费加罗、露伊斯(《阴谋与爱情》)。

3、创造新体裁,文学形式多样化。

哲理小说(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教育小说)、游记体小说、家庭世态小说、正剧等,都是启蒙文学的新创造。

代表作品:卢梭《新爱洛伊丝》、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席勒《阴谋与爱情》

19世纪中期,欧洲文学处于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交替、并行的阶段。【浪漫主义】

思潮背景

作为第一个世界性的文学思潮,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它席卷欧洲,在一些国家形成强大的文艺运动。古典主义流行了二百多年(18世纪与启蒙文学并存,日渐衰落),已处于衰亡阶段。浪漫主义可以说是对古典主义遵从理性而克制情感、压抑自我而服从王权和恪守规范的悖逆和反拨(欧洲文学史发展,在理性与情感两极间波动)。

背景:法国大革命是18世纪影响整个欧洲的大事,大革命中的民主精神推动了欧洲的民主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也激发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强烈感情;同时,启蒙运动中新兴资产阶级所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已经日益深入人心,引起了人们追求个性解放和抒发内心情感的强烈愿望。这一切都影响到浪漫主义的兴起。

基本特征

在思想上,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而要求个性解放,反对艺术家遵循任何规则。

在艺术上,浪漫主义文学更注重“理想的真实”,表现生活“应该怎样”,即描绘作者心中的理想,因此其塑造的形象多是些非凡情境中的非凡人物和英雄人物,其艺术风格大多具有明显的传奇性和主观性,擅用夸张、对比手法,追求离奇的情节和强烈的艺术效果,反对平淡、静穆、典雅、和谐(古典主义特点),而追求奇特、非凡,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

代表作品:《巴黎圣母院》(课外阅读)、《悲惨世界》

【批判现实主义】

思潮背景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运动是以人道主义为基础、在科学理性精神和空想社会主义影响下形成的,它力图再现生活真实,生动地刻画典型人物,揭露、批判现实社会中的阶级压迫、“金钱罪恶”和种种弊端,企求改良现存社会秩序。因它对社会的大胆暴露、无情批判和激烈抗议,后来高尔基以“批判现实主义”相称谓。

基本特征:

A.真实性。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

B.暴露性、批判性和人道主义、改良思想。

C.典型化。

D.深刻的人生体验与悲剧意识,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又一特征。

所以说,在对社会和人生的体验方面,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深刻的。十九世纪的西方文学中,批判现实主义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的意义。它比浪漫主义深广,比自然主义成熟,虽然它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但它的博大精深的内涵,是过去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无法企及的。人类的文化从这时候起,已不再那么单薄、幼稚了。

代表作品:巴尔扎克《高老头》;勃朗特姐妹的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白夜》;哈代《德伯家的苔丝》;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现代主义】

思潮背景

现代主义是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在欧洲出现的众多文艺流派思潮的总称。它包括19世纪末的前期象征主义、唯美主义、印象主义和20世纪前期的后期象征主义、意识流小说、未来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和达达主义,二战以后的存在主义、黑色幽默、垮掉的一代、荒诞派戏剧、新小说、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这些流派涵括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文学是其中的主要部分。现代主义以反传统和非理性为主要标志,是现代世界文学中的重要文学现象。通常把二战后的现代主义称为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是动荡不安的20世纪欧美社会之时代精神的艺术表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破坏了人们生存的稳定感,动摇了西方传统理性主义的文化大厦。而俄国的十月革命既给被压迫的劳动者带来希望,也给西方世界带来危机感。总之,欧美社会的现实矛盾使现代西方人动摇了传统的真、善、美的观念,动摇了宗教信仰,对人类的本性产生了怀疑,对未来的命运与前途深感悲观与焦虑。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西方非理性主义的文化思潮一时间在社会中普遍流行。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尼采的权力意志论、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

析说等理论和学说,使现代主义文学染上了非理性主义和悲观主义色彩。

现代主义文学也是西方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19世纪后期一些作家开始感觉到,以往的文学,尤其是现实主义文学,在摹仿自然理论的指导下过于强调再现外部客观世界,使得文学自身应有的表现功能相对萎缩,艺术形象中的客观外部因素过于突出,而主观内在因素一定程度上遭排挤了。于是,他们开始反其道而行之,抛弃传统文学对客观外在真实的刻意追求,转而重视对主观内心世界的真实展示。

基本特征

思想特征:

第一,现代主义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倾向。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处在急剧的文化转型时期。世界的混乱、战争的恐怖、社会道德的衰落,使人们深感失望与不安,作为西方精神支柱的传统文化观念开始崩溃,表现出了虚无主义的倾向。

第二,现代主义文学突出地表现异化主题。(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异化主要是物质世界对人的异化,表现了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社会与人的关系的异化主要是社会对个体的人的异化,表现了整体的人与个体的人的对立;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就是他人对个人的异化,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的异化主要指人的个性的异化、自我的消失,表现出现代主义作家对自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怀疑。)

艺术特征:

第一,现代主义文学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特征。对主观真实和内倾性的刻意追求,拓展了文学表现的领域,改变了传统的艺术思维模式。

第二,现代主义文学普遍运用象征隐喻的神话模式,用隐晦、暗示性的语言取代语言的鲜明性。

第三,现代主义文学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某些作家的创作具有形式主义倾向。

代表作品:卡夫卡《变形记》;海明威《老人与海》;贝克特《等待戈多》;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大三_英国文学史(绝对标准中文版)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撒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下面对英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作一概述。 一、中世纪文学(约5世纪-1485) 英国最初的文学同其他国家最初的文学一样,不是书面的,而是口头的。故事与传说口头流传,并在讲述中不断得到加工、扩展,最后才有写本。公元5世纪中叶,盎格鲁、撒克逊、朱特三个日耳曼部落开始从丹麦以及现在的荷兰一带地区迁入不列颠。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给我们留下的古英语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贝奥武甫》(Beowulf),它被认为是英国的民族史诗。《贝奥武甫》讲述主人公贝尔武甫斩妖除魔、与火龙搏斗的故事,具有神话传奇色彩。这部作品取材于日耳曼民间传说,随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传入今天的英国,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诗是8世纪初由英格兰诗人写定的,当时,不列颠正处于从中世纪异教社会向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导的新型社会过渡的时期。因此,《贝奥武甫》也反映了7、8世纪不列颠的生活风貌,呈现出新旧生活方式的混合,兼有氏族时期的英雄主义和封建时期的理想,体现了非基督教日耳曼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两种不同的传统。 公元1066年,居住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人在威廉公爵率领下越过英吉利海峡,征服英格兰。诺曼底人占领英格兰后,封建等级制度得以加强和完备,法国文化占据主导地位,法语成为宫廷和上层贵族社会的语言。这一时期风行一时的文学形式是浪漫传奇,流传最广的是关于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故事。《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1375-1400)以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为题材,歌颂勇敢、忠贞、美德,是中古英语传奇最精美的作品之一。传奇文学专门描写高贵的骑士所经历的冒险生活和浪漫爱情,是英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一种社会理想的体现。 14世纪以后,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较快,市民阶级兴起,英语逐渐恢复了它的声誉,社会各阶层普遍使用英语,为优秀英语文学作品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杰弗利·乔叟(Geoffrey Chaucer, 1343-1400)的出现标志着以本土文学为主流的英国书面文学历史的开始。《坎特伯雷故事》(The Canterbury Tales)以一群香客从伦敦出发去坎特伯雷朝圣为线索,通过对香客的生动描绘和他们沿途讲述的故事,勾勒出一幅中世纪英国社会千姿百态生活风貌的图画。乔叟首创英雄诗行,即五步抑扬格双韵体,对英诗韵律作出了很大贡献,被誉为"英国诗歌之父".乔叟的文笔精练优美,流畅自然,他的创作实践将英语提升到一个较高的文学水平,推动了英语作为英国统一的民族语言的进程。 二、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5世纪后期-17世纪初) 相对于欧洲其他国家来说,英国的文艺复兴起始较晚,通常认为是在15世纪末。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思想体系被称为人文主义,它主张以人为本,反对中世纪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提倡积极进取、享受现世欢乐的生活理想。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 1478-1535)是英国最主要的早期人文主义者,他的《乌托邦》(Utopia)批评了当时的英国和欧洲社会,设计了一个社会平等、财产公有、人们和谐相处的理想国。Utopia现已成为空想主义的代名词,但乌托邦是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进行严肃思考的结果。《乌托邦》开创了英国哲理幻想小说传统的先河,这一传统从培根的《新大西岛》(The New Atlantis)、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勃特勒的《埃瑞璜》(Erewhon)一直延续到20世纪

西方文化的发展历程教学提纲

西方文化的发展历程 西方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产生了许多变化,具有了丰富多样的特征,但其主流文化仍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统一的趋势。 西方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重要时期,分别为: 古希腊、罗马时期,是西方文化的起源阶段,形成了希腊精神。 中世纪基督教文化时期,西方文化发展的黑暗时期,但形成了西方文化的另一重要支柱——基督教精神。 近代文化时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希腊精神得以复兴,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宗教改革,促使宗教走向市俗化,西方文化两大支柱共存、共荣。 现代文化时期,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科技革命的推动,西方文化走向了现代化,民主主义、科学主义、理性精神占居了统治地位。 下面是西方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基本精神。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西方文化 史家一般认为西方文明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古希腊是西方人的“家园”。爱?麦?伯恩斯与菲?李?拉尔夫在《世界文明史》中也认为:“在古代世界的所有民族中,其文化最能鲜明地反映出西方精神的楷模者是希腊人。没有其他民族曾对自由,至少是对其本身,有过如此炽烈的热心,或对人类成就的高洁,有过如此坚定的信仰”。伊迪斯汉密尔顿在谈到大希腊时也说,那时创造的艺术作品与所产生的思想观念,直到现在都没有被人们所超越,西方几乎所有的艺术与思想都有他们的烙印。也许这些说法多少有些夸张,但整个西方文化深受古希腊文化的影响是肯定的,希腊精神成为了西方文化的重要精神支柱。 希腊精神的核心是民主精神、法治精神、科学精神和自由精神。 1、民主精神 古希腊精神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就是它的民主精神。古希腊民主精神的基本原则是主权在民,最高权力属于人民。定期举行的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所有国家大事都由人民的意志表决决定,任何个人不得凌驾于人民之上。“轮番为治”与公民大会是“主权在民”原则的落实处。人民轮流参加议事会和陪审法庭,处理国家事务,审理案件,调解纠纷是为“轮番为治”。

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

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 西方哲学史开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到现当代西方哲学,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约一千年,称为古希腊哲学;(2)公元5世纪到15世纪东罗马帝国灭亡,约一千年,称为中世纪哲学;(3)15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约四百年,称为近代哲学;(4)19世纪 中叶以来,称为现当代哲学。 古希腊哲学是从宗教信仰和神话的束缚下和科学同时诞生的,具有素朴辩证法的性质。古希腊哲学虽 然从主要方面说摆脱了宗教信仰和神话的束缚,但也有渗透着宗教神话的方面:如"物活论"思想,毕泰戈 拉学派之相信灵魂轮回,苏格拉底也曾明白宣称自己为神所引导;柏拉图分裂理念世界与感性世界的思想,亚里士多德把神看作是一切活动的目的因;斯多葛学派把德行生活看成是灵魂与上帝的关系;到了古代哲 学的后期,他们的哲学后来被基督教所利用。 随着基督教的兴起,中世纪哲学几乎完全受基督教教会的支配,哲学则是与宗教神学合为一体。中世 纪占主导地位的经院哲学主要是运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演绎、推论出事实,也在一定限度内起了维护理性、思维的作用。 由于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哲学遂逐渐从宗教神学中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学科。近现代哲学的特征之一是哲学与宗教、思维与信仰基本上处于分离对立的状态。近代哲学的第一个代表人物法兰西斯·培根明确主张哲学应当与神学分离,近代哲学大体上是哲学占主导地位,它们所讲的宗教和神大多理性化了或人 本化了:笛卡尔抛开一切外在权威,他所讲的神是建立在思维、推理的基础之上的;洛克等人的自然神论 是理性的宗教,康德所主张的神不过是理性的理想,是实践理性的公设;他所讲的信仰是建立在理性的、 道德的基础之上的;黑格尔企图调和宗教和哲学,但他主张哲学高于宗教;费尔巴哈把批判宗教作为自己 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和现当代哲学与科学之间又仍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17-18世纪,自然科学进入了对自然界进行 分门别类的研究和对各种事物进行分析解剖的阶段,17-18世纪的哲学便以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占主导地位。康德的星云假说打开了形而上学思维的第一个缺口,18世纪末19世纪初自然科学中的新发现和新成就都 表明自然界的现象是辩证地发生的,现当代西方哲学中的两大思潮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以不同方式表现了 哲学与现当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深刻联系。科学主义各流派主要以研究科学方法论、认识论和科学规 律性为己任;人文主义各流派一般反映了现当代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高度发展所带来的关于人本身的问题。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观点和根本要求。这是承认和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 物论观点。“实事求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 哲学实践第一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主观符合客观的能动的反映论的观点。其他如认识论、方法论相统一 的观点,对事物作辩证分析的辩证思维也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关。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 切事物和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统一于物质的。物质是世界的本源,意识派生于物质,是物质的反映。根据 这个观点,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要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客观事物自身的规律性,即从“实事”中“求是”,反对否认客观事物存在、一切从先验论出发的唯心主义观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才有生命力和战斗力。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今天已经有一百五十多年,它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永葆青春,就是因为它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但是,创新和发展,决不能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决不能超越客观的历史规律,决不能违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而是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新的时代特征以及本国的国情结合起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既得到了继承,又得到了发展,先后出现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样两种形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虽然并非一帆风顺,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始终没有倒

百年中国的英国文学史书写研究

百年中国的英国文学史书写研究 本论文以中国大陆的英国文学史为研究对象,考察从民国时期到当前近百年间英国文学史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哪些变迁?和西方的英 国文学史书写有何不同?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体现了哪些特征?等等。论文运用文学史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从文学观念、文学史观、文学史书写体例和文学史经典建构四个方面讨论了英国文学史在国内 的发展历程,最后选取了不同时期的四个个案,来进一步说明以上讨 论的问题。除绪论和结语,论文主体部分共分5章。绪论部分简略地介绍了英国文学史在中国书写的学科背景,英国文学史在中国的发展概况,研究现状,写作目的,写作思路等。第一章从文学观念的角度讨论英国文学史的书写问题,说明文学观念是如何影响和决定着文学史家对材料的选择和处理,并对比了西方的几部英国文学史来说明中国的英国文学史在文学观念上的书写特色和所受影响。近代意义上的文学观念是西方传入的纯文学观,纯文学观念对国人影响极大,国内的 大部分英国文学史都坚持纯文学观念,收入的是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泛文学观念影响下文学史把历史、哲学、书信、日记、箴言、小册子都纳入文学史料的范围内。后理论时代的大文学观念对国内英国文学史书写最大的影响就是收入了原来的亚文学类属的文本,妇女文学、地区文学、族裔文学、通俗文学进入文学史,而跨学科性质的文学史在国内并未出现。第二章从文学史观的角度讨论了英国文学史书写问题,并分为二个主要的时期,即民国时期以进化论为主导的文 学史书写和建国后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为主导的文学史书写。无论是

进化论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文学史观在进入中国后,和中国的社 会现实相结合,本着改变落后,争取富强的目的,被变形处理。以进化 论为指导的英国文学史书写强调文学与国民性的关系,以开民智,启 民力为目的,旨在改变中国国民素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文学史观最 初一度变成阶级论的文学史观,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被打上阶级的烙印。进入新时期后,文学史的书写则强调社会经济、政治背景,作家生平, 作品的思想内容,也适当强调作品的艺术特征。最后一节针对英国文 学史书写中的史观问题提出了以人性论为指导的文学史书写问题。第三章首先从文学史的书写体例角度讨论了英国文学史书写中的分期 和撰写体例问题,对比了西方的几部英国文学史,找出异同并阐明了 原因。在分期上,国人倾向于大杂烩式的分期模式,即政治朝代+世纪+文艺思潮等混合体模式。在撰写体例上,受传统史书书写的影响,作家纪传体模式盛行,其次便是分类合编体。而评论体和辞典体则凤毛麟角,应用极少。第二节针对国内分期问题提出了以文学思潮、文学传 播方式为依据的分期模式,针对撰写体例问题提出了以编年体、故事 体为模式的撰写方式。第四章从文学史经典建构的角度讨论了百年来中国的英国文学史经典演变过程和中国文学传统对经典建构的影响 问题。发现中国的英国文学史经典是一步步中国化的过程,是历史、 现实、文化和意识形态共同作用的产物,在经典的选择、经典作家的 评价和经典作品的阐释上都有异于英国本土的文学史。第五章选取了中国不同时期四个比较独特的英国文学史书写案例来进一步说明以 上问题,以期从中窥见出百年来英国文学史在中国(大陆)书写历程和

西方哲学史---思考题

第一章思考题 1、试从“有定形”和“无定形”的角度来说明米利都学派关于本原思想的发展脉络。 2、为什么说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数是万物本原”的思想开创了西方形而上学之源端? 2、说明赫拉克利特哲学中火与逻各斯的关系。 4、巴门尼德的“存在”与“非存在”所指称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说他是古代最早提出唯理论思想的人? 5、试分析芝诺的诡辩论与高尔吉亚的诡辩论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6、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是如何导致了自相矛盾的后果? 7、梳理从“四根说”、“种子说”到“原子论”的内在逻辑线索。 8、根据“原子自动”的思想,总结古希腊自然哲学在质料与动力关系问题上的观点发展。 9、为什么说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了人间? 10、说明苏格拉底辩证法的基本特点? 11、柏拉图“理念论”的基本内容和实质是什么?它如何奠定了西方形而上学实在论的根基? 12、试述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与柏拉图“理念论”之间的根本对立和内在同一性。 13、根据“理念论”与“回忆说”的关系,说明形而上学本体论与先验论之间的逻辑联系。 14、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实质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15、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是如何对古希腊哲学关于本原问题的思考进行总结的? 16、简述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基本内容? 17、说明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与伊壁鸠鲁原子论的差异及其意义。 18、比较伊壁鸠鲁主义与斯多葛主义的异同之处。 19、试说明古代怀疑主义“悬置判断”的思想观点。 20、分析新柏拉图主义哲学与基督教神学之间的精神联系。 第二章思考题 1、说明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在对待理性与信仰关系问题上的差异性和同一性。 2、奥古斯丁的“原罪”理论如何表现了一种神秘主义决定论思想? 3、波菲利提出的“共相”问题包括哪几个方面? 4、唯名论与实在论在“共相”问题上的根本差异是什么?这两种相互对立的哲学观点在神学上将可能导致什么结论?梳理二者各自的发展演变情况。 5、分析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推理形式和思想实质。 6、分析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的推理形式和思想实质。 7、托马斯·阿奎那是如何运用亚里士多德的“四因”学说来为基督教神学服务的? 8、试论作为英国自然实验科学思潮之开创者的罗培尔·培根的主要哲学思想。 9、简述邓斯·司各脱的意志主义神学观。 10、什么是“奥卡姆剃刀”原则?它的哲学意义何在? 第三章思考题 1、说明经验论与唯理论在知识的来源、过程和真理性等问题上的根本差异。 2、简述弗兰西斯·培根的“四假象”理论。 3、培根创建的科学归纳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试比较霍布斯与洛克在社会契约论方面的差异性与连续性。 5、洛克是如何批判“天赋观念说”的?他所提出的“白板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6、试分析洛克的实体学说与经验论原则之间的深刻矛盾? 7、贝克莱是如何利用洛克的实体学说和两种性质学说而得出了否定物质实体的结论? 8、试说明贝克莱从“存在就是被感知”走向“自然实在论”的思想过程,并分析贝克莱哲学的内在矛盾。

西方文学发展脉络

一、西方文学发展脉络 古希腊-罗马文学 中世纪文学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十七世纪古典主义文学 十八世纪启蒙主义文学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自然主义与其他文学流派 现代主义文学(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黑色幽默、荒诞派、超现实、新写实、表现主义、存在主义等 从西方文学史的源头——两“希”传统——说起 1 古希腊-罗马文学(世俗人本主义) 海洋文明——“原欲型文化” 人与自然的关系:征服 人:原欲、身体、力量、智慧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瑞典学者认为:“全部希腊文明的出发点和对象是人。它从人的需要出发,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进步。为了求得人的利益和进步,它同时既探索世界也探索人,通过一方探索另一方。在希腊文明的观念中,人和世界都是对另一方面的反映,都是摆在彼此对立面的、相互照应的镜子。” 2 古希伯来-基督教文学(宗教人本主义) 沙漠文明——“理性型文化” 神:理性、灵魂、顺从、虔诚 人是理性的动物 人与自然的关系:顺从 3 第三传统:北部游牧民族(日耳曼、凯尔特等)旺盛的生命力、好斗性、荒诞神秘 西方文学: 智慧 仁爱 力量三位一体 思考:两希传统特质是二元对立的吗? “神”其实是人性中的理性成分,是人对人的本质理性、精神层面的更高追寻,因此“神”与“人”两个层面共同成就了完整的人,希伯来文化与希腊文化蕴含着对立统一的二元。

两希精神在西方文学史上的碰撞、融合与提升是理解西方文学发展脉络的关键 二、填空 1. 2.神曲三部分:《地狱》、《炼狱》、《天堂》 3.原名《喜剧》,后被薄伽丘改为《神圣的喜剧》 4.荷马的史诗作品两部分《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5.《伊利亚特》贯穿线索是以阿基琉斯的两次愤怒为主线,奥林匹斯山诸神的斗争为副线。阿基琉斯的愤怒是我的主题 6.世界最古老的英雄史诗是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 10.《变形记》作者卡夫卡是表现主义 11.十全十美的悲剧《俄狄浦斯王》 12. 13.希腊悲剧之父是埃斯库罗斯,代表作《波斯人》;《七将攻忒拜》;《祈援人》;《俄瑞斯忒亚》三部曲:《阿伽门农》、《奠酒人》、《报仇神》;《普罗米修斯》三部曲:《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被释的普罗米修斯》、《带火的普罗米修斯》(后两本亡佚) 14.《美狄亚》作者欧里庇得斯 15.西班牙第一部流浪汉小说《小癞子》 21.宙斯三兄弟有宙斯波塞冬哈德斯 22.阿基琉斯的两次愤怒:争夺女俘、帕忒罗克洛斯之死 23. 24.《奥德修记》——“一条绳子”结构 25.卢梭:浪漫主义文学精神之父 26. 27.希腊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 28. 29. 30.古希腊悲剧起源于酒神颂歌队领队的即兴表演,又被称为“山羊之歌” 31.但丁设置的两个老师及象征维吉尔————人间、知识、理性贝娅特丽丝————天国、启示、信仰 名词解释 1. 2.哥特(Goth)的含义 1、哥特人的,哥特族的(指曾入侵罗马帝国的一支日耳曼民族); 2、哥特式建筑的(12至16世纪流行于西欧的建筑风格,以尖拱﹑拱顶﹑细长柱等为特点); 3、哥特派的,哥特风格的(18世纪的一种文学风格,通常以神秘、恐怖、凄凉、衰败为特征); 4、指字体,哥特字体的; 5、指颜色,红与黑。 3. 荷马史诗源于民间,是希腊神话传说集大成者,是欧洲叙事诗的典范和古代史诗的楷模。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500字.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500字 2019-01-01 读完《西方哲学史》后,你有什么感触和反思呢, 。unjs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了一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500字”,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读梯利版《西方哲学史》,这是我继斯通普夫版《西方哲学史》和罗素版《西方哲学史》后读过的第三部西方哲学史著作。与那两部相比,我更喜欢梯利版,原因有二:其一,虽然梯利也不免有西方学者所普遍拥有的“自我中心优越感”(他们总是认为西方思想史的发展是最完善、最系统的,进而很少认真理解世界其他地方思想发展史的情况,因此,作为熟悉中国思想发展史的我来说,从他们的语言表述中,总有观井底蛙语之感、之憾),但从该书整体编写来看,是我读过的线索最为清晰,表述最为客观的哲学史书;其二,哲学本身是一门需要争论的学问,作者作为一名现代的哲学学者,却能够尽可能地不站在自己的立场进行评论,而是使用历史上不同哲学家的观点,以历史客观背景为基础,进行哲学家之间的对话,这样的风格,颇具“信史”之功,读来也让我收获颇丰。 闲言少叙,直接说说我的读后感吧: 1.从作者的哲学史脉络中,能够真切地看到思想的发展不是断裂的,是一脉相承和不断融合、折中、反动的结果,有理、有据、有节,让我一下子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梳理个透彻明白。梳理清楚后才真正发现,思想的发展原来才是世界发展的真正推动力呀! 2.把握住西方哲学史发展脉络后,才真正理解了哲学所关注的三个问题及关注这三个问题的原因: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哲学关注三个问题及原因是: 一、“根源”问题:宇宙、世界、人、“一切的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形而上学、宇宙论问题)只有理解了这个问题,才有机会和信心理解其他问题。 二、获得“根源”答案的方法:人如何才能知道“根源”问题的答案 呢?(知识论、逻辑学问题)只有运用所谓合理、所谓理性的方法,才有机会和信心理解“根源”,进而理解其他问题。 三、人的问题:“人”作为我们自认为的万物之首到底是什么?应该怎么过?(生理学、心理学:“从个体的角度理解,到底是什么?应该怎么过?”伦理学、政治学:“从群体的角度理解,到底是什么?应该怎么过?”)(人生论问题)人的问题才是哲学中最难、最核心的问题!

西方文学史

外国文学史 1.请简要分析古希腊神话的基本特征 ①希腊神话是“体系神话”(独尊的主神) ②希腊神话中神与人不仅同形,而且同性 ③在审美仪式上,希腊神话崇拜“力”(力量,技艺,智慧) ④希腊神话偶像崇拜 2.请写出古希腊神话中“俄林波斯圣山上的十二主神”的名字 神与人之父:宙斯 神后:赫拉 海神:波塞冬 冥王:哈德斯 智慧女神:雅典娜 太阳神:阿波罗 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 爱与美神:阿弗洛狄忒 火神:赫淮斯托斯 战神:阿瑞斯 神使:赫尔墨斯 炉灶女神:赫斯提亚 3.请简要粉丝《伊利昂纪》中的阿基琉斯的性格特点: ?阿喀琉斯不仅是希腊名族力量与精神的体现,也是一个典型的西方式的个人英雄,他是 欧美民族心理文化的一个缩影 ?阿喀琉斯除具有史诗英雄共同的特点:如体魄矫健、勇猛善战之外,还具有极其鲜明的 个性:强悍暴烈、凶猛可畏、坦率正直、重荣誉、讲义气、为人坦荡、爱憎分明,同时又蛮横任性、报复心强、心胸有点狭窄和自私,一切以个人为中心,但还有一颗没有完全泯灭的人性。 ?阿喀琉斯是古希腊英雄符码的形象诠释,但这一形象更动人之处在于对这种英雄符码 的解构,在于从英雄面具下隐然路出的同情心,这种同情心的实质是人本主义精神 4.请简要分析《奥德修纪》中奥德修斯的性格特点: ?奥德修斯是荷马史诗中木马计的策划者,西方文学中第一个智勇双全的完人形象,在史 诗中,“诡计多端的”,“饱经风霜的”这两个修饰语表明了这个人物的特点 ?他是西方文学中第一个自我异化和回归本真的英雄 ?他足智多谋、心思缜密、善于自我的伪装,富于选择精神 ?他的内心具有强烈的主体精神,不太愿意挺贫命运火意外的偶然因素摆布,所以他坚持 不懈地努力去探索回乡之路 5.举例说明古罗马文学与希腊文学的继承关系及古罗马文学的独特贡献: ?关系:1.)古罗马文学是对希腊文学的继承。古罗马人善于向其他民族学习。罗马人从 不以创造性著称,但他们特别善于几间,吸收众多外来的文化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体系中,而对罗马文化影响最深的是希腊文化。2.)罗马人热衷于学习希腊文学与艺术,他们将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5篇(优秀版)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属于现代的、英国传统的、哲学家的哲学史。之前对它有些偏见,正因偏爱看德国传统的有较强思辨色彩的东西,此次阅读,纠正了我的一些偏见。大体有以下一些印象比较突出。 一是,思想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的关联 罗素有如下表述: 哲学家们既是果,也是因。他们是他们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他们(如果幸运的话)也可能是塑造之后时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 到底思想与行动对世界的影响哪个大,罗素的看法是,思想! 现实中那些有文化有思想的人,往往没有怎样体现出他们的力量啊?罗素认为,观念决定行动,行动者的行动来自其内在思想,而他的思想来源于更早的思想家。也就是说,思想家的影响力往往会滞后一些。但它的影响还是决定性的。 二是,回答了思想史上存在诸多各种个性思想流派的原因 罗素的看法是: 知识优异的人们与他们当时的社会的关联,在不一样的时代里是十分之不一样的。 当政权转到马其顿人手里的时候,希腊的哲学家们就自然而然地脱离了政治,而更加专心致意于个人德行的问题或者解脱问题了。他们不再问:人怎样才能够创造一个好国家?而是问:在一个罪恶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有德;或者,在一个受苦受难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幸福? 哲学家们通常都是具有必须的心灵广度的人,他们大都能够把自己私生活中的种种偶然事件置之度外;但即使是他们,也不能超出于他们自己时代更大的善与恶的范围之外。在坏的时代里,他们就创造出来种种安慰;在好的时代里,他们的兴趣就更加纯粹是理智方面的。

希腊与罗马的传统宗教只适合于那些对现世感到兴趣并且对地上的幸福怀抱着期望的人们。亚洲则有着更悠久的苦痛失望的经验,于是就泡制出来了更为成功的、采取寄期望于来世的形式的各种解救剂;其中以基督教给人的慰藉最为有效。 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思想史上会出现那么多的派别的原因。思想是对现实的思考,现实如何,会相当程度地影响思想家的思想特点。后人因时过境迁,可能会感到有些想法实在个性,但是,如果设身处地,或者用孟子的话说是知人论世,你也就明白他们了。 因此,思想史上的流派到底哪个正确,究竟谁对呢?这个问题是不明白思想史,也是强迫思想家为你自己的时代思考。思想是对应时代的,思想是思想家的思想,思想主要是解决时代问题和思想家自身问题的。因而,环境不一样,会有多种思想。 罗素的例子也很好,能够说明这个问题。而且就我阅读所及,感觉到他能诚恳地承认基督教来自东方,主要是东方的思想范式,这个态度对于西方人来说,真不容易。 三是,现代社会中,哲学资料和重要性不一样。 罗素明确指出了哲学资料本身的变化。他有如下看法: 理论科学是企图了解世界的科学。实用科学是企图变革世界的科学,最后几乎把理论科学从一般人的心念里驱逐了出去。 文艺复兴时代人的好奇心就从向来文学性的渐渐转成科学性的。好一股新事实的洪流排山倒海而来,人们起初只能让这洪流挟持着往前涌进。从事新发现其乐无穷,而体系乃是从事新发现的死敌。一向到十七世纪,人们构造思想体系的潜质才赶上关于各种事实的新知识。 从洛克时代以来到现代,在欧洲一向有两大类哲学,一类的学说与方法都是从洛克得来的,另一类先来自笛卡尔,之后自康德。继承洛克衣钵的,首先是贝克莱和休谟;其次是法国的哲学中不属于卢梭派的那些人,第三是边沁和哲学上的急进主义者;第四是马克思及其门徒,他们又取大陆哲学成分,作了一些重要的添补。 原来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是相对混沌或者说是整体性的,之后由于知识资料的增加,思想家开始逐步分工了,产生了不一样的知识。哲学本身也开始有了较明显的分工,分到之后,自然科学知识从自然哲学中独立出来,开始与传统哲学彻底地分道扬镳了。 即使是哲学,其中也因态度的差异而分出若干派别来了。但这种差异,主要的还是时代和人们的生活造成的。哲学反映人的生活,也介入人的思想,它也就有些差异。 罗素强调的是,自然科学(以归纳和实验为基础的哲学)最终成为塑造时代的主要知识范型。(这一点对于文科的学者和学生不免有些不甘心,但事实如此)罗素自己理科成绩很好,曾和怀特海合著有《数学原理》一书,因此也敢于大胆地批评黑格尔的数学和在数学知识基础上的哲学建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数学大约不比黑格尔高明,在此方面就无从下手)。当然,读书至此,我也只能叹气,我的数学基本上是四则运算水平的,又何从决定罗素的对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英国文学史及选读》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编号:01015065, 01015096 (翻译方向); 02015055,02015106 (教育方向) 2.层次与学制:本科, 四年制 3.总学时:68 4.学期与周学时:第五,六学期;周学时: 2 5.学分:2 6.执笔人:夏丹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为英语(翻译,教育方向)专业必修课。 该门课程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旨在使学生从英国历史、语言、文化发展的角度,掌握英国文学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学、文化思潮,文学流派,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同时帮助学生对英国文学的发展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介绍一些最基本的文化理论和批评方法,对部分在思想上艺术上有代表性,有影响的作家及作品进行分析、导读,增强学生对英国文学的形成和发展的理解,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文学修养。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1.课程的要求:学完本课程,学生应该掌握如下能力: ①对于英国文学史有整体性的把握; ②掌握分析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③独立完成千字左右的文学作品评析的英文论文; ④掌握文学概念和相关文学流派的专业知识。 2.质量标准:在第五学期完成英国文学史中从中古时期到启蒙时期的文学流派及相关作家,完成两篇以上的英文作品分析论文;第六学期完成从浪漫主义时期到现代主义文学相关内容的学习,并整体把握整个英国文学史的脉络,完成三篇以上的英文作品分析论文。同时检验学生是否了解、认识英国文学各个时期的主要文化、文学流派、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了解英国文学的发展历史,并能够用最基本的文化理论和批评方法,理解、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文学修养。 四、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五学期: 第一章序言 (2 学时) 使学生对英国文学史和主要流派具有提纲挈领的认识。 第二章中古世纪时期(2学时) 使学生掌握英国文学的起源及其形式和主要代表作品 第三章杰弗里?乔叟 (2学时)

西方哲学史全脉络

西方哲学史全脉络 以上,古希腊罗马哲学包括自然哲学、形而上学和伦理哲学三个阶段,为西方哲学的理性思辨和形而上学打下了传统根基。 它提出了逻辑、存在、实体等成为西方哲学的经典命题,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于共相性质的争论开启了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关于唯名论和实在论的争论。

以上,西罗马帝国崩溃后,基督教成为西欧不可侵犯的绝对意识形态,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被基督教信仰的浓重阴影所笼罩。从教父哲学(柏拉图-奥古斯丁体系)到经院哲学(亚里士多德-阿奎那体系)的过渡反应了希腊罗马理性精神的复苏,而唯名论和实在论的对立为近代理性主义和经验论的兴起开辟了道路。 以上,近代早期西欧哲学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开始,演化出欧陆唯理论同不列颠经验论的对立,其核心是理性反思和对经验(外在或内在)的重视。唯理论演变成莱布尼茨

-沃尔夫体系中的独断论,而经验论则在休谟那里成为彻底的怀疑主义,这为法兰西启蒙思想和德意志古典哲学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以上,18世纪法国哲学包括法国自然神论和唯物主义两块,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上则表现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法国自然神论奠定了西方政治学的基础,而激进的卢梭则引导了后世批判哲学(马克思和尼采)的出现。法国唯物主义者否定自由意志,但推崇人的理性,使理性主义成为法国哲学鲜明的特点。

以上,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意志古典哲学体系的出现标志着传统西方哲学的最高成就。它将考察重点转向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实现了西方哲学继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体系之后的第二次飞跃。康德通过对自在之物和现象的严格区分,发展出认识论的先验自我意识统摄机能和道德实践领域的纯粹理性,以及沟通两者的判断力批判。 黑格尔通过辩证法三段论将整个世界容纳在绝对精神从自在状态过渡到自为状态,最终达成绝对理性自我意识的宏大历史过程。因此,黑格尔成为最后一个形而上学大体系,并引发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对其的反思。 以下,19世纪中后期,形而上学和理性主义的传统西方哲学走向终结,导致了向现代西哲的过渡时期。马克思把哲学从天上拽回了人间,对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的确认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形而上学的终结者(海德格尔语);以尼采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则着重于人生命意志的实现。 两者的思想都没有构成完整的体系,但对后世的现代西哲,现象学运动、结构主义、西马、精神分析学乃至后现代哲学,产生不可替代的巨大启发。

西方文学发展脉络与代表作品

西方文学发展脉络与代表作品 导言 作品选读这门课程主要选择外国文学中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分析它们的艺术价值、思想价值及其对后世的文学文化影响,由此以点带面,让大家对外国文学发展的概况有个大致的了解。在大三分班后,汉语言文学专业方向会开设专业性更强的《外国文学史》,与历史文化背景联系起来讲,更为系统全面深入地介绍外国文学发展的脉络。 两点要求: 尽量多看作品。听老师介绍与亲自看原著得到的感受是两码事,既然是作品选读课,希望能尽可能多去阅读作品,学习这门课程才真正有收获。 自己的感受很重要,多思考,多交流讨论,多发言,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西方文学 从古希腊到20世纪,西方文学经历了各种文学思潮,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人文主义、古典主义、启蒙文学、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每个时期文学思潮的艺术风格与文学追求又与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相联系。我们将通过学习每个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来体会这些思潮的特点,以及它们所处的那些时代。最终通过一部部作品串联起整个西方文学的发展历程。 古希腊文学是欧洲文学的源头,已出现了各种文学体裁,其中成就最大的是神话、史诗和悲剧。14-17世纪欧洲兴起文艺复兴运动,揭开了现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17世纪出现古典主义文学,崇尚理性。18世纪欧洲兴起启蒙运动,其中的启蒙文学宣扬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对之后文学思潮的形成发展都有影响。19世纪欧美社会剧烈变动,同时出现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0世纪是一个更为复杂多变的时代,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安与人们的精神危机,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相继兴起,从根本上改变了西方文学的面貌,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801中西哲学史考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中西哲学史》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801) 学院名称(盖章):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院负责人(签字): 编制时间: 2013年 7月 15 日

《中西哲学史》科目大纲 (科目代码:801) 一、考核要求 《中国哲学史》着重探究从先秦到明清之际这一历史时期内重要哲学家与重要哲学流派的哲学思想与问题意识,其具体内容有:先秦诸子哲学、两汉哲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哲学等。本科目要求考生能够系统掌握中国古代哲学的产生、发展、高潮,全面了解中国哲学在各个时期的不同特征及其内在逻辑联系。通过本科目的考核,使考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把握中国哲学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基本线索和基本内容,进而了解中国哲学的主要特点、基本精神和思维方法,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 《西方哲学史》属于哲学系所开设的专业必修课,是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从古希腊哲学到黑格尔哲学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帮助提高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要求考生掌握西方哲学史的重要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和概念、以及西方哲学的逻辑发展线索。 二、考核评价目标 《中国哲学史》的考核要使考生掌握中国古代重要哲学家和重要哲学流派的主要哲学思想,了解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内在逻辑和主体精神,初步能够对中国数千年来的哲学进行分析和评价,把握中国哲学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点,总结中国古代哲学思维的经验和教训,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阅读古代哲学文献的能力。 《西方哲学史》考核评价目标:第一,要掌握西方哲学家所使用的主要概念。如:柏拉图的“理念说”,亚理士多德的“四因说”。第二,要掌握西方哲学家哲学思维方式的主要差异:如本体论与宇宙论的不同,唯名论与唯实论的不同,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不同。第三,要有“哲学史”的意识,即,了解不同哲学家思想流变的逻辑线索,如: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从前代德国思想家康德、费希特、谢林的唯心主义哲学中吸收了何种养料?他们思想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三、考核内容 《中国哲学史》部分 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产生 第一节早期的“阴阳”、“五行”说 一、中国哲学思想的萌芽 二、“阴阳”、“五行”说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具体内容 第二节春秋战国时期哲学争论的中心——“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原因 二、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 第二章孔子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孔子对社会变革的态度 第二节“仁”的学说 一、“仁”是“爱人” 二、“仁”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周礼的规范 三、“仁”是“仁政” 第三节仁智统一与“成人”之道

《西方哲学史》赵林等 笔记

希腊哲学一,发展脉络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希希希希希希希希 二,早期自然哲学 主要研究问题:世界本原是什么? 希希希希希 自自自自自自希希希希希希希自自自自“自”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自自自自自自自 希希希希希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 希希希希希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克赛诺芬尼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 希希希希希希 三,鼎盛时期形而上学和伦理学 一,智者学派 发挥逻各斯理论探讨威力,为哲学的发展提供强力工具。

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希希希希希希 二,原子论 存在从数量上变为多,性质上变为一。 希腊自然哲学发展之高峰。 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希希希希希希 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三,苏格拉底 1,认识你自己。哲学从对自然的关注转向对人本身的关注。 2,神学目的论。 3,真善统一。“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知识论与道德论至统一。 4,方法论。归纳推理和普遍定义,通过在具体实例中揭示矛盾,解决矛盾而上升到事物的本质定义的做法。 苏格拉底派的分流 1,麦加拉派:普遍东西存在,个别事物非存在。 2,昔尼克派(犬儒学派):生活简单粗陋、随心所欲,鄙视道德规范。 3,昔勒尼派:美德是促进快乐的手段,快乐时生活的目的。 四,柏拉图 1,本体论的理念论 理念是普遍本质或共相,具有“一”的统一性和“存在”的实在性。 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自”自自自 希希希希希希希 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 自自自自 2,认识论的回忆说 “绝对本质”知识受肉体遮蔽,经感觉经验的刺激,而被回忆;学习即回忆。

英国文学史简介

英国文学史简介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学本体以外的各种现实的、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对文学发生着影响,文学内部遵循自身规律,历经盎格鲁-撒克逊、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不同历史阶段。下面对英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作一概述。 一、中世纪文学(约5世纪-1485) 英国最初的文学同其他国家最初的文学一样,不是书面的,而是口头的。故事与传说口头流传,并在讲述中不断得到加工、扩展,最后才有写本。公元5世纪中叶,盎格鲁、撒克逊、朱特三个日耳曼部落开始从丹麦以及现在的荷兰一带地区迁入不列颠。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给我们留下的古英语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贝奥武甫》(Beowulf),它被认为是英国的民族史诗。《贝奥武甫》讲述主人公贝尔武甫斩妖除魔、与火龙搏斗的故事,具有神话传奇色彩。这部作品取材于日耳曼民间传说,随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传入今天的英国,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诗是8世纪初由英格兰诗人写定的,当时,不列颠正处于从中世纪异教社会向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导的新型社会过渡的时期。因此,《贝奥武甫》也反映了7、8世纪不列颠的生活风貌,呈现出新旧生活方式的混合,兼有氏族时期的英雄主义和封建时期的理想,体现了非基督教日耳曼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两种不同的传统。 公元1066年,居住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人在威廉公爵率领下越过英吉利海峡,征服英格兰。诺曼底人占领英格兰后,封建等级制度得以加强和完备,法国文化占据主导地位,法语成为宫廷和上层贵族社会的语言。这一时期风行一时的文学形式是浪漫传奇,流传最广的是关于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故事。《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1375-1400)以亚瑟王和他的骑士为题材,歌颂勇敢、忠贞、美德,是中古英语传奇最精美的作品之一。传奇文学专门描写高贵的骑士所经历的冒险生活和浪漫爱情,是英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成熟阶段 一种社会理想的体现。 14世纪以后,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较快,市民阶级兴起,英语逐渐恢复了它的声誉,社会各阶层普遍使用英语,为优秀英语文学作品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杰弗利·乔叟(Geoffrey Chaucer, 1343-1400)的出现标志着以本土文学为主流的英国书面文学历史的开始。《坎特伯雷故事》(The Canterbury Tales)以一

西方思想文化发展历程

西方思想文化发展历程 文艺复兴:时间14-17世纪 背景:西欧文化为基督教会垄断。14世纪以来,意大利工商业城市兴起,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没有成熟思想体系因此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表达反封建思想。 代表人物及作品: 1、“文坛三杰” 薄伽丘《十日谈》贯穿人文主义思想(歌颂现实生活,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生而平等,反对封建等级观念),矛头直指天主教会。 但丁《神曲》歌颂现世生活 彼特拉克人文主义设个,史作 2、“艺坛三杰”15世纪后期,意大利文艺复兴全盛期现实主义艺术新时代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解破学、透视法和明暗转移运用于绘画,手法写实。 米开朗基罗《大卫》《摩西》专注人体,体现人的美感、思想意志和精神气质。 拉斐尔《西斯廷圣母》古典美术精神的典范,圣母像优雅和谐人性化。 3、16世纪英国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 意义:欧洲历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宗教改革出现,推动资本主义发展,为近代科学的发展创造条件。 宗教改革:时间16世纪 新教路德宗(路德教):背景:天主教垄断西欧思想文化,讲究因行称义。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以修建教堂为名向教民兜售赎罪券。 内容:德国的马丁路德针《关于赎罪券的功效》(又名《九十五条论纲》),主张因信称义。教徒只要内心虔诚悔罪就能得到救赎。 影响:是反对天主教的社会和思想改革运动。新教登上历史舞台,拉开德国宗教改革的序幕,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新教加尔文宗(加尔文教):内容:1536,加尔文出版《基督教原理》,主张信仰得救,反对天主教等级观念和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提出“先定论”(核心) 影响: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本质: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启蒙运动:时间18世纪 背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反对封建统治与教会特权斗争深入展开,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启蒙运动拉开序幕。 人文精神:理性、科学、平等、民主 代表人物及思想: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三权分立” 伏尔泰: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开明君主制、民主政治 卢梭:《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人民主权 德国康德:《纯粹理性的批判》人非工具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人类的主体地位。 影响: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阐释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制和三权分立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扩展到构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高度。具有鲜明政治革命性质,为资产阶级革命作出舆论准备,为人类社会创造宝贵精神财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