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和置闰在中国古代历法中的意义和演变之研究

节气和置闰在中国古代历法中的意义和演变之研究
节气和置闰在中国古代历法中的意义和演变之研究

节气和置闰在中国古代历法中的意义和演变之研究

节气和置闰在中国古代历法中的意义和演

变之研究

目录:

1 中国历法综述

2 廿四节气研究

2.1 节气概述2.2 节气起源

2.2.1 夏至、冬至的创立及圭表2.2.2 春分、秋分的创立2.2.3 二十四节气与圭表测影 2.2.4 节气的发展成熟 2.3 与节气有关的遗物遗迹

2.3.1 山西襄汾陶寺古观象台遗址 2.3.2 江苏仪征东汉铜圭表2.3.3 河南登封观星台2.4 平气与定气

2.4.1太阳运动的不均匀性2.4.2 岁差 2.5 阳历的尝试

3 置闰研究

3.1 为什么要置闰?3.2 置闰沿革3.3 闰周变化3.4 平朔与定朔3.5 《时宪历》置闰特点3.6 今日我国所用历法

4 明清天文学西学东渐与中国历法的演进

4.1 宫廷天文学交流4.2 民间天文学家

5 总结摘要:

本论文着重研究了中国古代历法中很重要而彼此又有紧密关联的两项内容——节气与置闰,探讨了其渊源、沿革以及在天文历法中的意义,理清了我国历法发展的脉络。

关键字:历法、节气、置闰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ll have a brief study of two important topics in ancient Chinese calendar - solar terms and the disposing of the intercalary month ,which are close related with each other. We’ll probe into their origin ,the course of their change and development, and their value in

calendar system ,and finally get a clear cognition of the innovation of Chinese calendar.

Key words: calendar, solar terms, intercalary month.

正文:

历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内容,是伴随着农业生产的实践发展起来的。先民们观测日月星辰,发现其规律,从而决定一年的季节,编成原始的历法,指导农业生产。二十四节气就是紧密联系于农业生产的历法内容,属于太阳历范畴,是我国历法的独创特征,时至今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仍以之为参考。中国古代阴阳合历,以朔望月和回归年的长度为基础,安排大小月,设置闰月,使阴阳历协调,月份与四时相适应。置闰也是古代历法的重要内容,在汉武帝时代,落下闳、邓平等人治《太初历》使闰月的设置与二十四节气相结合,自此闰月的设置有科学准确的规律可依。本文探讨二十四节气的来源与设置,以及置闰的沿革,有助于弄清楚中国古代历法形成、发展与成熟的过程,也使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辉煌成就。篇末介绍

明清西方天文学传入中国的情况,特别是清末民间天文学的状况。

1 中国历法综述

中国历法始于何时,史籍没有确切记载,并且所记多为传说口述。其中以西汉司马迁《史记·历书》最为详细,“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于是有天地神祗物类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职,不相乱也。”可见司马迁认为黄帝最早观象授时创始历法,建立五行之术,当时已经可以设置闰月来调节阴阳历,并且有专门的官吏来掌管历法。虽然黄帝时代的历法并无确凿的依据来考证,但是至少司马迁为我们提供了中国上古时代历法的面貌。中国现存典籍中以《尚书》最古,它是春秋之前历代史官的官府主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选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相较于其他传说有一定的可信度。其中《尧典》为当时人追述上古尧时代史事的著作,载有“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期三百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句子,可以看出远在帝尧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进行天文观测,并且有了比较全面的天文历法知识,而作为帝王则首先要掌管天文、历法,并以此运用于国政及农业。究竟这段文字可不可靠历来还存在很大争议,但至少说明在《尚书》的成书年代之前,即春秋之前,我国已经有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历法制度,只不过在精确度上还有待考证。

XXXX年考古学家在山西省晋南地区的襄汾县陶寺沟遗址有一项重大的考古发现,似乎可以佐证《尚书·尧典》中所述的内容。在该遗址的祭祀区内发现了一个大型的原题夯土建筑,经考古学家和天

文学史专家确认,该建筑具有观象授时作用,可以认为是我国现在发现最古老的观象台遗址,这样的遗址在我国的发现尚属首例。而晋南地区作为尧的活动区域,已经发现过很多考古遗迹,陶寺沟遗址是其中面积最为庞大的一个。该遗址有宫殿区、生活区、祭祀区等功能明确的划分,可以论证为一座早期都城。而考古学家断定其年代也基本与史传帝尧时代相当,基本可以确定其为尧的都城,就是《尚书》中所记“尧都平阳”。关于此观象台的功能研究,将于后文详细阐述。既有《尚书·尧典》的文献记载,又有陶寺沟遗址古观象台的考古资料佐证,我们可以认为我国历法,至少始于帝尧时代,即距今4100多年前。这也说明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独立起源,而且有注重观测的优良传统。

中国古代历法为阴阳合历,其基础是朔望月和回归年的长度。朔望月是月相盈亏的周期;古人已经知道从看到新月起,经过二十九日有半,才又看到新月。

从新月而知朔的时代,则比较晚。从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上的记载,可以看出当时以新月为朔望月的开始,而朔望月的长度也知道的相当正确,并且当时已经使用干支纪日,设置闰月了。知道朔望月的长度比较简单,因为月相的变化差别很明显,而了解一回归年的长度则稍为困难一些。大概在周初,才知道一回归年的长度。将它采用在历法里面,到确立历法,期间还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因而周初数百年仍然是观象授时的年代,并没有出现成熟的历法。

以朔望月和回归年的长度为基础,怎样安排大月小月?怎样设置

闰月?这是阴阳历的重点内容。朔望月的平均长度为29.5306日,把大月30日,小月29日交替排列,相加平均之后仍不足朔望月的长度,因而有时有连续两个大月的必要,这即连大法。这样只能调节朔望月,而调整季节,则非设置闰月不可。因而确定了连大法和置闰开始,才可以说是历法的确立时代。而这两法未必同时确立,可以独立发展、各自形成,而后共同为历法采用,成为历法核心的两大因素。比较简单的连大法,只需于每17、17、15个月之间隔,插入二连大月即可;而比较简单的置闰法是19年里面,插入7个闰月。从近代学者对于《春秋》历学的研究来看,各项证据都支持我国在春秋中叶,已可以颇有规则地使用连大法和置闰法的观点。因而可以说春秋时代是我国历法由准备而逐步走向确立的时期。

到了战国时代,我国历法才可以确立制定。当时为四分历,即取回归年长为日,《汉书·艺文志》所载古六历是我国最古老的历法,依次为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六历只是岁首月建不同而已,即岁首所在月份不同。由于六历原本早已散失,其法散见于各史历志和纬书子书,这些零星的资料只是后人对于这些历法的印象而已,并无法窥其全貌。而司马迁《史记·历书》中载有的《历数甲子篇》,是一本完备地介绍西汉以前四分历的治历方法的著作,借此可以推定朔闰,解读古历。

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制定《太初历》,是中国天文学史上一次重大事件。《史记·历书》和《汉书·律历志》详细记载了这次历法的制定经过,造历方法,以及当局者外,当时民间如何议

论天文历法之学等。此后中国历朝改历皆记载于各朝正史之中,二十四史里面的律历志是我们研究这些历法的第一手资料。除了政府组织的修历,还有民间私人撰写的历法。有的历法没有行用

或只在民间使用,叫做小历。每行用一历,几乎都要经过朝野的一番争执甚至斗争和数年的测验才能决定。也有行用不久,就发现其疏阔而重修再用;也有两历并用的情况。因而各历的使用年数不太好确认,情况较为复杂,前人在这方面做过很多工作,取得了基本一致的看法。

纵观中国历法史,大约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古历时期:汉武帝太初元年以前所用的历法,原本早已散失,后人考据只能得其大概。其历法初步形成,逐级演化,走向完备。尤其从闰月的设置上来看,可以看出其走向成熟的步骤,这点将在后文专门阐述。

(2)中法时期:从汉太初以后到清初改历,历法都有成文载诸史志;历法虽几经改革,但原则没有改变,而且都是中国人自己创立的方法,因而可以称之为中法时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历法有汉代落下闳的《太初历》、南朝祖冲之的《大明历》、唐代一行的《大衍历》、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都代表了当时天文历法的最高水平,在很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创新。

(3)中西合法时期:清代历法以西方传教士汤若望的《新法历书》为基础,康熙年间始编为《历法考成》,制成定制;用西方的方法来合乎中历的规模,是为中西合法时期。

(4)公历时期:辛亥革命以后改用世界通行的公历,即格列高里历。

干支纪日法也是中国历法的一个重要特点。该法以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所以历算家都以甲子为不变的尺度来推日度月,考古学家也借甲子来定古代月日的真正间隔;否则经过多次的改历,古代岁月将无法整理。殷代甲骨文里已经使用干支纪日,而当时只表明它属于某一月的干支,要知道它在月中的位置,需要查考历谱来排比。周初仍用这个办法,但是多标明月相,以月相为准,计算距离日数,确定在月中的位置。而从春秋以来,干支纪日从来没有间断过或错乱过。因为《春秋》所记第一次日食为“鲁隐公三年二月已巳”,用历史纪年和甲子顺序上推,当在儒略日的1,458,496日,而据奥泊尔子《日食食典》所载,儒略日1,458,496.3日正有日食发生;这样则至少从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2年)二月己巳起,从来没有间断过,是世界上最悠久的纪日法。

在西方天文学有一种连续纪日的儒略日(JD),它以儒略历公元前4713年1

月1日的GMT正午为第0日的开始。还有一种简化儒略日(MJD):MJD=JD-2400000.5,MJD的第0日是从公历1858年11月17日的GMT零时开始的。需要注意:儒略历公元前4713年1月1日相当于公历公元前4713年11月24日。

2 廿四节气研究

2.1 节气概述

二十四节气在我国古代历法的执行中逐步形成,最迟在西汉时,我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系统,且名称与含义一直延续至今,兹分述如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即也,立刻的意思。立春,春立刻就到。其他立夏等皆此意。

夏至、冬至:至,极也。夏至,盛夏已经到来。冬至,严冬已到。春分、秋分:分,平分也。春分、秋分是说这两天的昼和夜的时间等长。同时这两个节气也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之间。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虫类伏藏冬眠;春雷始发而惊动虫类的冬眠,故谓之惊蛰。清明:天朗气清,万物滋生。谷雨:雨量增加,助谷物茁壮生长。

小满:麦类等谷物及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故谓之小满。芒种:夏麦有芒,则作物成熟。正是其他暖季作物抢种时期。

大暑、小暑:暑,热也。小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暑比小暑尤甚。处暑:处,止也。表示暑天结束,气温开始下降。白露:气温降低,出现露水。寒露:天冷,露水很凉。霜降:开始下霜。

大雪、小雪:小雪指开始下雪;大雪则形成积雪。大寒、小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

反应季节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象征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应降雨量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标示农事活动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图1. 二十四节气在黄道上的位置

从反应气候变化的节气可见,二十四节气产生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为四季分明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这是由于当时的中原地区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天文历法多由皇家掌控,其观测地位于国都附近,主要为北方农业生产服务。而小满和芒种两个节气,则是描述的是冬小麦生长情况,这也是我国从很早就开始大面积种植冬小麦的一个例证。

从冬至开始,每隔一个气,如大寒、雨水、春分、……等都叫中气,以其位于月中之故;其余十二个,如小寒、立春、惊蛰……等都叫做节气,位于月首。合称作二十四节气,并可配以天干地支表示。中气的有无,为汉以后该朔望月是否为闰月的依据,后面我们还将详加阐述。

二十四节气以太阳在黄道上的运动为依据来划分,是我国古代历法中的阳历成分,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法阴阳合历特点的完善,是我国历法走向成熟的体

现。同时,它也体现了我国历法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目的,为我国

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是我国劳动人民生产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在中外历法史上有很高的赞誉和影响。 2.2 节气起源

2.2.1 夏至、冬至的创立及圭表

古人很早就发现日影长度的变化规律。在地平上竖直插一根竿子,竿子的位置不变,长度也不变的情况下,经常在正午时候去看竿影的长度,就会发现:其长度是一年四季都在变化的,夏季影短,冬季影长。并且在夏季有一天竿影最短;冬季有一天竿影最长。这样特殊的两天在古代称做“日至”。古人根据这种测量正午日影的方法,就知道了“年”的时间长度,就是从“日至”到“日至”的时间长度为一年。“日至” 的记载,早在甲骨文时代就有了。

竿影记日至后来发展到“土圭”测日影,土,是度的意思,《周礼·考工记·玉人》贾公彦疏:“土,犹度也”。土圭是用玉刻成的尺子,把它放在地平面上,可以量出正午竿影长短,暑天的日影短而日在南天最高位置,寒天的日影长而日在南天最低位置,于是古人把“日至”分为两种,一称“日北至”,又称“夏至”;一称“日南至”,又称“冬至”。

《周髀算经》载:“周髀长八尺,夏至日晷一尺五寸……冬至日晷一丈三尺”,“周髀”即量日影的小柱子。“晷”就是在中午量出的日影。之后,这种“土圭”又发展到“圭表”。垂直的铜柱或石柱叫表;平放的铜尺或者石尺叫圭。将圭表置于南北方向上,可以用它借“测影法”定出一年四季和二十四节气发生的时刻,秦汉以上都用过这种圭表。2.2.2 春分、秋分的创立

天球上黄道和赤道相交,交点有二:太阳在黄道上运行

自南过赤道而北

的升交点叫春分点;自北而南的降交点叫秋分点。太阳在黄道上每年自西向东走一圈,三月二十日通过春分点,由天球南半球移向北半球,这时地球上昼夜等长,称作“春分”;九月二十三日左右,太阳通过秋分点,由天球的北半球移向南半球,昼夜再次等长,称作“秋分”。随着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不同,地球上的气候也冷热不一,寒来暑往,循环不已。

古代习惯将夏至、冬至、春分、秋分,说成为二至、二分。例如《左传·昭

公二十一年》载:“二分二至,日有食之,不为灾。”至于夏至、冬至及春分、秋分的创设孰前孰后?从历法发展的规律可以肯定夏至、冬至的创设必先于春分、秋分的创设。前述《周礼·考工记·玉人》所载,以土圭度出夏至、冬至,其方法应使较春分、秋分的创设相对来说较为简易。2.2.3 二十四节气与圭表测影

二十四节气所决定的日期,皆是古代由圭表测影决定的。《周髀算经》、《后汉书·律历志》等许多古籍中,均记载有二十四节气的日影长度数值。现举《汉书·律历志》所记载的圭表测量法之一段供参阅:

“昔者圣人之作历也,观璇玑之运,三光之行,道之收敛,景之长短,斗纲所建,青龙所缠,参伍以变,错综其数,而制术焉。”又说:“日行北陆谓之冬,西陆谓之秋,南陆谓之夏,东陆谓之春。日道发南,去极弥远,其景弥长,远长乃极,冬乃至焉;日道敛北,去

极弥近,其景弥短,近短乃极,夏乃至焉。二至之中,道齐景正,春秋分焉。”

又说:“历数之生也,乃主仪、表,以校日景,景长则日远,天度之端也,日发其端,周而为岁,然其景不复。日周千四百六十一日,而景复初,是则日行之终。以周除日,得三百六十五四分之度之一,为岁之日数。日日行一度,亦为天度。”

从以上所录,可以知道古代以日影长度的准确数值来衡量二十四节气,说明二十四节气实际上就是太阳视运动的反映(即地球的公转)。 2.2.4 节气的发展成熟

如前所述,二十四节气中首先知道的是二至二分,因为古人使用土圭测量法,可以相当准确地规定这四气。《尚书·尧典》所追述的时期,已经有这四气,不过当时还没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名称,而使用日中、日永、宵中、日短四个词来表示,但它已指出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个月应该分别包含这四气。战国末年,《吕氏春秋·十二月纪》始有孟春、仲春、孟夏、仲夏、孟秋、仲秋、孟冬、仲冬八个月,各安插立春、日夜分、立夏、日长至、立秋、日夜分、立冬、日短至八节。《礼记·月令》和《淮南子·时则训》都是十二月纪的合抄本,这说明了前汉初年还没有确定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名称,最早见于西汉淮南王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它和现今通用的二十四节气名称及次序完全相同。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大概是前汉初年以后,《淮南子》(公元前139年)成书以前。而结合汉武帝采用董仲舒建议在关中平原大力推广种植冬

小麦的史实,我们可以认为冬小麦的种植,和由此产生的生产需要,促进了二十四节气的最终形成。关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推广种植冬小卖的事情,载于《汉书·食货志》:“(董仲舒说上曰):《春秋》它谷不书,至于麦禾不成则书之,以此见圣人于五谷最重麦与禾也。今关中俗不好种麦,是岁失《春秋》之所重,而损生民之具也。愿陛下幸诏大司农,使关中民益种宿麦,令毋后时。”建议武帝在都城长安附近的关中地区推广种植宿麦(即冬小麦),以提高粮食产量,解决关中的粮食问题。当时西汉社会稳定人口剧增,而关中平原以粟为主要作物,虽然抗旱能力强,但是产量很低,不能供军民之用。而随着农业生产的进步,先进的生产工具投入使用,修筑了多条用于灌溉的水渠,关中平原成了冬小麦的理想种植基地。

而二十四节气顺应时代的发展,成为了指导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工具,也正说明了其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特征,带有中华农业文明进步深深的烙印。

《淮南子·天文训》所载二十四节气的内容如下:

“阴阳刑德有七舍。何谓七舍?室、堂、庭、门、巷、术、野。十

二月德居室三十日,先日至十五日,后日至十五日,而徙所居各三十日。德在室则刑在野,德在堂则刑在术,德在庭则刑在巷,阴阳相德,则刑德合门。八月、二月,阴阳气均,日夜分平,故曰刑德合门。德南则生,刑南则杀,故曰二月会而万物生,八月会而草木死。两维之间,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而升,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

以生二十四时之变。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钟。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音比应钟。加十五日指丑,则大寒,音比无射。加十五日指报德之维,则越阴在地,故曰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阳气冻解,音比南吕。加十五日指寅,则雨水,音比夷则。加十五日指甲,则雷惊蛰,音比林钟。加十五日指卯中绳,故曰春分则雷行,音比蕤宾。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音比

仲吕。加十五日指辰,则谷雨,音比姑洗。加十五日指常羊之维,则春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夏,大风济,音比夹钟。加十五日指巳,则小满,音比太蔟。加十五日指丙,则芒种,音比大吕。加十五日指午,则阳气极,故曰有四十六日而夏至,音比黄钟。加十五指丁,则小暑,音比大吕。加十五日指未,则大暑,音比太蔟。加十五日指背阳之维,则夏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秋,凉风至,音比夹钟。加十五日指申,则处暑,音比姑洗。加十五日指庚,则白露降,音比仲吕。加十五日指酉中绳,故曰秋分雷臧,蛰虫北向,音比蕤宾。加十五日指辛,则寒露,音比林钟。加十五日指戌,则霜降,音比夷则。加十五日指蹄通之维,则秋分尽,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冬,草木毕死,音比南吕。加十五日指亥,则小雪,音比无射。加十五日指壬,则大雪,音比应钟。加十五日指子。故曰:阳生于子,阴生于午。阳生于子,故十一月日冬至,鹊始加巢,人气钟首。阴生于午,故五月为小刑,荠麦亭历枯,冬生草木必死。”

对这段文字加以解释,我们会明白二十四节气是怎样一个系统。前

面“室、堂、庭、门、巷、术、野”为想象的德和刑两元素的居所,德者每三十日左行一舍,刑者每三十日右行一舍,二者相生相克,主载自然界的生死。以十二月开始,德与刑每月前进一舍,至八月二月,德刑合门,阴阳气均,日夜平分。德在南而主生,刑在南而主杀,所谓南者“巷、术、野”三舍。两维之间九十一又十六分之五度,所以全天有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太阳在周天上每日行一度,十五天为一节,全年共有二十四个节。

斗指即斗建,月建。我国古人根据黄昏时北斗星斗柄的指向确定季

节,斗柄东指为春,南指为夏,西指为秋,北指为冬。春秋战国时天文学有了进一步发展,为切配合月份,人们把地面分成十二个方位,分别以十二支表示:正北为子,东北为丑、寅,正东为卯,依次类推。夏正十一月黄昏时斗柄指北方子,十二月、正月指东北方丑、寅,二月指东方卯......十月西方亥。下一个十一月又回到北方子。正月指寅可称建寅之月,二月指卯为建卯之月,下同。《汉书.律历志上》:“斗建下为十

二辰,视其建而知其次。”

在《淮南子》这里,进一步将地面分为二十四个方位,除了十二支

以外,每两支中间夹杂一个天干,或者所加四维:“报德之维”、“常羊之维”、“背阳之维”、“蹄通之维”。每一个方位对应于一个节气,这样只要在黄昏的时候察看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可以确定当时所在

的节气。这个方法是与白天测日影相对的,晚上用来测定节气的方法。说明在此时节气的概念已经相当成熟,可以用抽象的思维来理解,而不单单标志日影长短和物候变化。

2.3 与节气有关的遗物遗迹

2.3.1 山西襄汾陶寺古观象台遗址

1978年,考古学家在山西襄汾发现了一个超大型龙山晚期遗址,该遗址面积约300平方米,坐落在尧时的古王都。在尧都遗址城墙的东南角,考古学家已经探知属于祭祀区。由于在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和文化习俗常与宗教祭祀交织在一起,处于探测祭祀区也许可以获得更多科技文化信息的考虑,考古学家于XXXX年在祭祀区试行发掘。

进一步发掘发现以尧都遗志中期大城的南城墙为依托,向东南方向接出了一个大半圆形建筑。这个建筑基址由三蹭台基组成,各高40厘米,外圈半径25米,第二圈22米,内圈12米。在内圈台基平面上,筑有一排呈圆弧状排列的夯土柱,相邻夯土柱之间的狭缝呈正对圆心的放射状。在第三层生土台芯中部,还发现当时观测点的夯土标志,这个标志共有四道同心圆。

图2. 陶寺观象台遗址

考古学家根据这个奇特的结构分析,陶寺先民当时应该是透过柱与柱之间的缝隙,观测正东方向塔儿山日出的上切与下切。目的是以此确定当时的节气。这个建筑基址不仅是个祭天的天坛,还有可能是《尧典》中所谓“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观象台。

图3. 冬至日观象台遗址日出示意图

XXXX年,考古学家在发掘陶寺遗址古观象台的同时,进行了两年的实际模拟观测,总计观测72次,在缝内看到天文现象XXXX年中的XXXX年

(公元1437年)造的,现存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另一架是1965年在

江苏仪征石碑村1号东汉墓出土的,称作仪征铜圭表。

图4. 东汉仪征铜圭表

该圭表铜质,圭中有槽,槽中容表;一端有枢轴,便于启合,测影时可将表垂直立起。表的高度为19.2厘米,约合汉尺八寸。这是现存最早的圭表实物,其尺寸甚小,应是正规圭表的的袖珍件。

2.3.3 河南登封观星台

河南登封观星台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告城镇,又叫周公测影台传说三

千多年前的周公姬旦在这里用圭和表测量日影,研究天文。《周礼》中载有“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阳阴之所合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的记载,意思是在天地的中心——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夏至那天的中午,八尺表的影台影长刚好是一尺五寸,实际上意思是此地为

当时南北国土的中心。

图5. 登封观星台

其观星台建于元代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是中国保存最完

好的古代天文台。由当时的天文学家郭守敬设计建造,明代曾经重修过。观星台平面呈正方形,边长16米余,台高9.46米,台上有两间小房间,一间放置漏壶,一间放置浑仪。不过这两件古代仪器都没有被保存下来。

台的下面有一条长堤一样的建筑,由36块石块组成,长31.19米,

俗称量天尺。量天尺和观星台组成了一个巨型的日影圭表。高大的观星台相当于一根直立于地面的杆子,即立表,它不会因风吹而左右摇摆,因此可以提高测影的精确度。石圭居于正南正北方向,南北两端有圆水池,圭面上有一寸深的水渠与水池相接,小水池充水后,可以检验圭面是否水平。圭面中心和两旁均有刻度以测量影长。根据台上横梁在石圭上投影的长短变化,可以定时刻、节气、年长。

2.4 平气与定气

推算节气有平气和定气两种方法,所得节气的日期也不一样。所谓

平气就是把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等分为24份,每份为一个节气,气与气之间的时间间隔相等,平气又叫做恒气。如古代认为一回归年长大约为

35617日,则每个节气长度约为15日。而定气的方法是将太阳在黄道432上一周的轨迹等分为24份,太阳走过每一份的时间为一个节气,气与气之间的时间间隔不相等。例如现今定黄道一周为360度,而每个节气内太阳在黄道上走过15度,实际上由于地球绕太阳运动15度,从地球上看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动走过15度。因为地球绕日运动是椭圆轨迹,速度快慢并不均匀,所以每一个节气的日数也不一样;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点,运动速度快,因而一气只有14日多,夏至前后,地球位于远日点,运动速度慢,所以一气达16日之多。用定气的节气日数多寡虽然不齐,但是春分秋分一定要在昼夜平分的那一天。

在清朝《时宪历》行用以前,我国一直使用平气,但是定气的方法

早已经创立。隋朝刘焯已知定气的不合理,创推定气的方法,可惜他的历法没有实行,唐代李淳风和一行都沿袭他的方法;而一行用恒气注历,以定气来推算交食。后世继续使用,不知道加以变更;到了清朝《时宪历》才用定气注历,这也可以说是中国历法史上的一个大改革。

定气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太阳在天球上视运动的反映,我们来看看古

人是如何一步步了解太阳的视运动的。此处所说的视运动不是指太阳一天之内东升西落的周日视运动,而是指太阳在以恒星为背景的天球上的运动,就是黄道上的运动。太阳的运动在古代被称作日躔,月亮的运动被称作月离。在西方有黄道十二宫,而中国没有黄道上的类似划分,只有黄道和赤道交会区域的二十八星宿。黄道就是太阳在恒星天球上运动的轨迹,古人经过多年的观察发现了太阳运动的这条轨迹。公元前1世纪,刘向在《五纪论》里称:“日月循黄道,南至牵牛,北至东井。”这时已用到了黄道这个概念,说明我国古代认识黄道还是比较早的。 2.4.1太阳运动的不均匀性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一直认为太阳运动的速度是均匀的,他们把黄

道等分为365.25 度,认为太阳每天均速地走过一度。在古希腊,天文学家们却早就发现太阳的运动是不均匀的(公元前 2 世纪,依巴谷)。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浑仪主要以测量天体的赤道坐标为主,当用浑仪观测太阳时,太阳每日行度的较小变化往往被赤道坐标与黄道坐标之间存在的变换关系所掩盖。

东汉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刘洪(129—210)在关于交食的研究中,发

现对交食食时的预推和实测纪录之间的时间差与交食所发生的月份有稳定的关系,但是他没有意识到这是由于太阳运动的不均匀性所造成的。而真正发现太阳运动的不均匀性,就要到南北朝末期的张子信和赵道严了。赵道严是通过测量晷影长短,定日行的盈缩值,用

农历二十四节气详解

农历二十四节气 节气起源 农历是阴阳合历,自从西汉太初历开始完整写入农历,是农历的太阳历成分,是农历(阴阳合历)标度太阳运动的成分,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历算家安照农历的规则,通过实际观测用天文算法计算的,和农历的阴历成分无关的,农历的月份和十二中气是基本对应的,而十二节气可出现在农历的上个月后半月和本月的上半月中。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在四时八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殷、周之交已分四时,春秋时代已有分至启闭八节。到战国晚期就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体系(天文位置已确定)。二十四节气是中历确定月名月序和设置闰月的凭藉,也是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节气由太阳位置决定,反映太阳的视运动。西汉初年制定的《太初历》,二十四节气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明确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调整了太阳周天与阴历纪月不相合的矛盾。后来,该历法经由西汉末刘歆改造而成《三统历》[4] ,又历经多个朝代的改进,基本形式没变。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 0101立春、0201惊蛰、0301清明、0401立夏、0501芒种、0601小暑、0701立秋、0801白露、0901寒露、1001立冬、1101大雪和1201小寒等12个节气 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 0102雨水、0202春分、0302谷雨、0402小满、0502夏至、0602大暑、0702处暑、0802秋分、0902霜降、1002小雪、1102冬至和1202大寒等12个中气。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左右,现代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农历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七言绝句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口诀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不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

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祖先在历法上的一个独特创造,它综合了天文、物候、农业气象的经验,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从春秋到汉朝逐步演变而完整形成,与近代天文学的历法计算一致,阴阳历都可以推算,在阳历的推算中规律性更强,能记忆。在节气的顺序中,年月的双日为节气,单日为中气,合称为节气。在农村大多以阴历来推算,城镇都以阳历推算。在阳历中一个月有一“节”一“气”,上半年的“节”在每月的6日左右,“气”在21日左右,下半年的“节”在每月的8日左右,“气”在23日左右。每年的顺序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各节相距15天左右。为了便于记忆,先祖们把二十四节气各取一个字编成“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歌诀。 二十四节气主要是根据我国的地理气候集中反映出了黄河流域的自然季节特征,往北或往南有明显的差别,各地都有各自的节气特点。因此,在日常的生产农事活动中及农业科技项目实施推广中,应结合节气,合理制定工作计划,安排工作日程,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立春至谷雨 立春:2月6日左右,象征着春季的开始,气温回升,大地回春。雨水:2月21日左右,降雪停止,开始下雨,雨量逐渐增加,生产上主要指导农户抓好小春作物的田间肥水管理及中耕除草,屯集农家肥,制定大春生产工作计划。惊蛰:3月6日左右,开始雷鸣,蛰伏地下的冬眠动物开始苏醒和出土活动,树木生根发芽,是林果嫁接的最佳时期。春分:3月21日左右,太阳直射赤道,白天黑夜各占一半,是气候温暖的春季,生产上主要抓好小春作物的中后期田间肥水管理,翻犁冬闲田地,筹备种子、化肥、农膜等农用物资,进入春耕备耕工作。清明:4月5日左右。气候温暖,草木萌发,万物复苏。谷雨:4月20日左右。雨量显著增加,适宜谷物生长。生产上指导农户进入水稻育秧,早播玉米,春耕备耕。同时注意观察天气气候,农彦上有“大旱不过五月十三”之说,若雨水至谷雨都不降雨或少降雨,则是干旱的征找兆,应作好遇旱的准备。 —立夏至大暑 立夏:5月6日左右。夏季的开始,气温有显著增高,小满:5月21日左右。小麦等夏收作物籽粒开始饱满成熟。生产上指导农户收割小春农作物,大面积播种大豆、玉米等大春作物,水稻大田移栽,进入农忙时节。芒种:6月6日左右,是夏熟夏播作物忙收忙种的季节。夏至:6月21日左右。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之二十四节气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之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时代人们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而制定的气候规律。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古人命名为“黄道”,也称“日道”,将黄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间相隔15°,就形成了24个节气。24个节气其实就是24个时令点,每月2个。二十四节气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一个周期作为一个轮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时节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不同、寒来暑往的准确时间、降雨降雪等自然现象发生的规律,以及记载了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现象的时刻。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7年5月5日,“二十四节气”保护联盟在浙江杭州拱墅区成立。 1.立春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这一天后,草木复苏,万物始生,春天到来。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三千年前的周朝,就有迎“春”仪式,天子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祭拜居住在东方的芒神,祈求丰收。 2.雨水 雨水后,降雨增多。桃花梨花含苞,草地树梢多了一丝绿意,忙碌的春耕也开始了。 3.惊蛰 “惊蛰至,雷声起。”正如其名中的“惊”,轰轰轰,冬眠的小动物全被春雷震醒。 因为“梨”与“离”同音,惊蛰吃梨,可以让病痛远离身体。对于农人来说,也有让虫害远离庄稼的含义。 4.春分 春分一天,昼夜平分,寓意公平,古人会在这一天校对度量衡器具。 此外,每年这一天,无论男女老少,都“童心未泯”地玩着同样一个游戏:让圆滚滚的鸡蛋立起来(据专家介绍,春分是南北半球昼夜均等的日子,呈66.5度倾斜的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刚好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很有利于竖蛋)。这个看似简单又高难度的游戏延续了数千年。 5.清明 万物生长时,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紧随寒食,由于日子接近,清明祭祖踏青,寒食禁火扫墓,渐渐合二为一。 这天的很多习俗与郊游踏青有关:荡秋千、放风筝、蹴鞠、插柳。 清明这个节气很纠结,既有思念故人的悲伤,又有踏青赏景的惬意,黄庭坚就写了“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6.谷雨 雨生百谷,谓之谷雨,这时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这是谷类作物生长的旺季。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 除了农作,古人们在谷雨做的事情还很多:南方要采谷雨茶,传说可以清火、明目,还能辟邪;北方要吃香椿,又名吃春,寓意接新春到来。 7.立夏

二十四节气与农历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二十四节气与农历 篇一:二十四节气阳历农历时间 二十四节气时间 立春315°2月3——5日阴历腊月十六日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330°2月18——20日阴历一月一日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345°3月5——7日阴历一月十六日桃始花、仓庚鸣、鹰化为鸠 春分0°3月20——21日阴历二月一日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15°4月4——6日阴历二月十六日桐始华、鼠化为鴽、虹始见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30°4月19——21日阴历三月一日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45°5月5——7日阴历三月十六日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60°5月20——22日阴历四月一日苦菜秀、靡草死、小暑至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75°6月5——7日阴历四月十六日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90°6月21——22日阴历五月一日鹿角解、蜩始鸣、半夏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105°7月6——8日阴历五月十六日温风至、蟋蟀居辟、鹰乃学习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120°7月22——24日阴历六月一日腐草化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立秋135°8月7——9日阴历六月十六日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风水的时间和空间理论之节气和历法

风水的时间和空间理论之节气和历法 风水的时间和空间理论之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所经历的时日成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以下是地支十二月的详情: 一月始于立春,经过雨水,于惊蛰前终结。 二月始于惊蛰,经过春分,于清明前终结。 三月始于清明,经过谷雨,于立夏前终结。

四月始于立夏,经过小满,于芒种前终结。 五月始于芒种,经过夏至,于小暑前终结。 六月始于小暑,经过大暑,于立秋前终结。 七月始于立秋,经过处暑,于白露前终结。 八月始于白露,经过秋分,于寒露前终结。 九月始于寒露,经过霜降,于立冬前终结。 十月始于立冬,经过小雪,于大雪前终结。 十一月始于大雪,经过冬至,于小寒钱终结。 十二月始于小寒,经过大寒,于立春前结束。 为了方便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学冬至迎新年。 风水中年份和月份的确定不是以公历来确定的,也不是以农历来确定的,而是根据节气来确定的。 比如,公历2009年3月14日16时(即农历二零零九年二月十八日十六时),我们查万年历,可知:3月14日处在惊蛰(3月5日)到清明(4月4日)之间,而惊蛰到清明为二月,因此2009年3月14日仍处在二月中。

24节气表

2020年24节气表 令狐采学 公历2月公历2月 1)立春:公历 = 2020-02-04,农历 = 正月(小)十一(一月十一) 2)雨水:公历 = 2020-02-19,农历 = 正月(小)二十六(一月二十六) 公历3月 1)惊蛰:公历 = 2020-03-05,农历 = 二月(大)十二 2)春分:公历 = 2020-03-20,农历 = 二月(大)二十七 公历4月 1)清明:公历 = 2020-04-04,农历 = 三月(大)十二 2)谷雨:公历 = 2020-04-19,农历 = 三月(大)二十七 公历5月 1)立夏:公历 = 2020-05-05,农历 = 四月(大)十三 2)小满:公历 = 2020-05-20,农历 = 四月(大)二十八 公历6月 1)芒种:公历 = 2020-06-05,农历 = 润四月(小)十四 2)夏至:公历 = 2020-06-21,农历 = 五月(大)初一 公历7月

1)小暑:公历 = 2020-07-06,农历 = 五月(大)十六 2)大暑:公历 = 2020-07-22,农历 = 六月(小)初二 公历8月 1)立秋:公历 = 2020-08-07,农历 = 六月(小)十八 2)处暑:公历 = 2020-08-22,农历 = 七月(小)初四 公历9月 1)白露:公历 = 2020-09-07,农历 = 七月(小)二十 2)秋分:公历 = 2020-09-22,农历 = 八月(大)初六 公历10月 1)寒露:公历 = 2020-10-08,农历 = 八月(大)二十二 2)霜降:公历 = 2020-10-23,农历 = 九月(小)初七 公历11月 1)立冬:公历 = 2020-11-07,农历 = 九月(小)二十二 2)小雪:公历 = 2020-11-22,农历 = 十月(大)初八 公历12月 1)大雪:公历 = 2020-12-07,农历 = 十月(大)二十三 2)冬至:公历 = 2020-12-21,农历 = 十一月(小)初七2021年公历1月 1)小寒:公历 = 2021-01-05,农历 = 十一月(小)二十二 2)大寒:公历 = 2021-01-20,农历 = 十二月(大)初八

中国农历节气知识大全

中国农历节气知识大全 在我国历法中,有独特的二十四节气,这是其他民族的历法中所没有的。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中,代表春季的六个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代表夏季的是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天里则有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天的节气为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二十四个节气,每一个都有其不同的意义。 1、立春——春天开始。(2月3-5日),一年之中头一个节气,象征着春季的开始,气温回升,大地回春,万物充满生机。此时太阳达黄经315度,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2、雨水——始降春雨。(2月18-20日):意味着气温回暖,从这以后,我国广大的地区将停止降雪,开始下雨,并且雨量开始逐渐增加。太阳移至黄经330度。此时春去秋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3、惊蛰——动物复苏。3月5日(6日),太阳移至黄经345度。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开始雷鸣,气温、地温逐渐升高,土地已解冻,春耕开始,蛰伏地下的冬眠动物开始苏醒并出土活动。 4、春分——春天过半。3月21日(或22日),太阳移至黄经6度,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古时统称日夜分,即是昼夜相等的季节,这是春秋两季的中间。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清明——草木萌发。每年4月5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15度。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气候温暖,春光明媚,草木萌发,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 6、谷雨——雨量始增。4月20日前后,太阳移至黄经30度。雨量渐增,适应各物生长,有“雨后百谷”的意思。 7、立夏——夏天开始。5月5日或6日“立夏”。此时夏季开始,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8、小满——麦粒饱满。 5月20日或21日交“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9、芒种——进入三夏。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 篇一:二十四节气和农业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和农业的关系 20XX.6.16端午节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祖先的智慧的发现。现在很多人都在说,二十四节气很好,只是它只适合中国这块地方,或者更确切说只适合黄河流域华北这片土地。再远些就不适用了。果真如此吗?我来从分析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来研究一下这 个问题。 先把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这什么意思呢?不

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通常把这八个节气称为四季八节。实际是四始八中。它们是界定四季的。可是四季又是什么意思呢?夏季不是热天吗?,冬季不是冷 天吗?为什么快到了夏季的末尾才大暑,快到了冬季的末尾才大寒?这夏季和冬季不是歪了吗? 这个问题提得确实有道理。难道古人给四季定歪了吗?深入思考,才能理解其中的奥秘。 原来冷和热虽然是依赖太阳的照射,但人们感觉到的冷和热却是原因很复杂的,太阳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比如一个大房子两头有两个门,冬天从左端门端进一盆火,慢慢向右门移动,最后从右端门端出去。您说是不是当这盆火移到

2012年24节气表

2012年24节气表 2012 年立春时间(2012年2月4日18:22 - 2012年2月19日14:17) 阳历时刻:2012年2月4日18:22:23 阴历日期:正月(大) 十三星期六 2012 年雨水时间(2012年2月19日14:17 - 2012年3月5日12:21) 阳历时刻:2012年2月19日14:17:35 阴历日期:正月(大) 廿八星期日 2012 年惊蛰时间(2012年3月5日12:21 - 2012年3月20日13:14) 阳历时刻:2012年3月5日12:21:02 阴历日期:二月(小) 十三星期一

2012 年春分时间(2012年3月20日13:14 - 2012年4月4日17:05) 阳历时刻:2012年3月20日13:14:25 阴历日期:二月(小) 廿八星期二 2012 年清明时间(2012年4月4日17:05 - 2012年4月20日00:12) 阳历时刻:2012年4月4日17:05:36 阴历日期:三月(大) 十四星期三 2012 年谷雨时间(2012年4月20日00:12 - 2012年5月5日10:19) 阳历时刻:2012年4月20日0:12:04 阴历日期:三月(大) 三十星期五 2012 年立夏时间(2012年5月5日10:19 - 2012年5月20日23:15)

阳历时刻:2012年5月5日10:19:40 阴历日期:四月(大) 十五星期六 2012 年小满时间(2012年5月20日23:15 - 2012年6月5日14:25) 阳历时刻:2012年5月20日23:15:31 阴历日期:四月(大) 三十星期日 2012 年芒种时间(2012年6月5日14:25 - 2012年6月21日07:08) 阳历时刻:2012年6月5日14:25:53 阴历日期:闰四月(小) 十六星期二 2012 年夏至时间(2012年6月21日07:08 - 2012年7月7日00:40) 阳历时刻:2012年6月21日7:08:48 阴历日期:五月(大) 初三星期四

二十四节气是按农历还是阳历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是按农历还是阳历 篇一:农历二十四节气详解 农历二十四节气 节气起源 农历是阴阳合历,自从西汉太初历开始完整写入农历,是农历的太阳历成分,是农历(阴阳合历)标度太阳运动的成分,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历算家安照农历的规则,通过实际观测用天文算法计算的,和农历的阴历成分无关的,农历的月份和十二中气是基本对应的,而十二节气可出现在农历的上个月后半月和本月的上半月中。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在四时八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殷、周之交已分四时,春秋时代已有分至启闭八节。到战国晚期就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体系(天文位置已确定)。二十四节气是中历确定月名月序和设置闰月的凭藉,也是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节气由太阳位置决定,反映太阳的视运动。西汉初年制定的《太初历》,二十四节气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明确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调整了太阳周天与阴历

纪月不相合的矛盾。后来,该历法经由西汉末刘歆改造而成《三统历》[4],又历经多个朝代的改进,基本形式没变。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 0101立春、0201惊蛰、0301清明、0401立夏、0501芒种、0601小暑、0701立秋、0801白露、0901寒露、1001立冬、1101大雪和1201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 0102雨水、0202春分、0302谷雨、0402小满、0502夏至、0602大暑、0702处暑、0802秋分、0902霜降、1002小雪、1102冬至和1202大寒等12个中气。 “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左右,现代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农历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七言绝句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口诀

二十四节气和农业生产的关系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和农业生产的关系 篇一:二十四节气和农业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和农业的关系 20XX.6.16端午节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祖先的智慧的发现。现在很多人都在说,二十四节气很好,只是它只适合中国这块地方,或者更确切说只适合黄河流域华北这片土地。再远些就不适用了。果真如此吗?我来从分析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来研究一下这 个问题。 先把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这什么意思呢?不

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通常把这八个节气称为四季八节。实际是四始八中。它们是界定四季的。可是四季又是什么意思呢?夏季不是热天吗?,冬季不是冷 天吗?为什么快到了夏季的末尾才大暑,快到了冬季的末尾才大寒?这夏季和冬季不是歪了吗? 这个问题提得确实有道理。难道古人给四季定歪了吗?深入思考,才能理解其中的奥秘。 原来冷和热虽然是依赖太阳的照射,但人们感觉到的冷和热却是原因很复杂的,太阳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比如一个大房子两头有两个门,冬天从左端门端进一盆火,慢慢向右门移动,最后从右端门端出去。您说是不是当这盆火移到

24节气种植作物表

立春:立春春打六九头,春播备耕早动手,一年之计在于春,农业生产创高优。雨水:雨水春雨贵如油,顶凌耙耘防墒流,多积肥料多打粮,精选良种夺丰收。惊蛰:惊蛰天暖地气开,冬眠蛰虫苏醒来,冬麦镇压来保墒,耕地耙耘种春麦。春分:春分风多雨水少,土地解冻起春潮,稻田平整早翻晒,冬麦返青把水浇。清明:清明春始草青青,种瓜点豆好时辰,植树造林种甜菜,水稻育秧选好种。谷雨:谷雨雪断霜未断,杂粮播种莫迟延,家燕归来淌头水,苗圃枝接耕果园。立夏:立夏麦苗节节高,平田整地栽稻苗,中耕除草把墒保,温棚防风要管好。小满:小满温和春意浓,防治蚜虫麦秆蝇,稻田追肥促分孽,抓绒剪毛防冷风。芒种:芒种雨少气温高,玉米间苗和定苗,糜谷荞麦抢墒种,稻田中耕勤除草。夏至:夏至夏始冰雹猛,拔杂去劣选好种,消雹增雨干热风,玉米追肥防粘虫。小暑:小暑进入三伏天,龙口夺食抢时间,米中耕又培土,防雨防火莫等闲。大暑:大暑大热暴雨增,复种秋菜紧防洪,测预报稻瘟病,深水护秧防低温。立秋:立秋秋始雨淋淋,及早防治玉米螟,翻深耕土变金,苗圃芽接摘树心。处暑:处暑伏尽秋色美,玉主甜菜要灌水,粮菜后期勤管理,冬麦整地备种肥。白露:白露夜寒白天热,播种冬麦好时节,稻晒田收葵花,早熟苹果忙采摘。秋分:秋分秋雨天渐凉,稻黄果香秋收忙,碾脱粒交公粮,山区防霜听气象。寒露:寒露草枯雁南飞,洋芋甜菜忙收回,好萝卜和白菜,秸秆还田秋施肥。霜降:霜降结冰又结霜,抓紧秋翻蓄好墒,冻日消灌冬水,脱粒晒谷修粮仓。立冬:立冬地冻白天消,羊只牲畜圈修牢,田整地修渠道,农田建设掀高潮。小雪:小雪地封初雪飘,幼树葡萄快埋好,用冬闲积肥料,庄稼没肥瞎胡闹。大雪:大雪腊雪兆丰年,多种经营创高产,时耙耘保好墒,多积肥料找肥源。冬至:冬至严寒数九天,羊只牲畜要防寒,极参加夜技校,增产丰收靠科研。小寒:小寒进入三九天,丰收致富庆元旦,季参加培训班,不断总结新经验。大寒:大寒虽冷农户欢,富民政策夸不完,产承包继续干,欢欢喜喜过个年

二十四节气形成历史

二十四节气形成历史 导读:TAG:节气二十四节气形成历史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历法方面的伟大成就。每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二十四节气又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一一相间。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在公历中它们的日期是相对固定的,上半年的节气在6日,中气在21日,下半年的节气在8日,中气在23日,二者前后不差1~2日。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 反应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 反应气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反应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推荐阅读: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形成历史: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 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推荐阅读:“二十四节气”综合性学习活动及答案)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

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汉武帝时,落下闳将节气编入《太初历》之中,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附口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推荐阅读:什么是二十四节气与节气歌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2020年二十四节气时间表

2020年二十四节气时间表 2020年小寒时间:1月6日,05:29:59,农历2019年十二月(大)十三2020年大寒时间:1月20日,22:54:33,农历2019年十二月(大)廿七 2020年立春时间:2月4日,17:03:12,农历2020年正月(小)十一2020年雨水时间:2月19日,12:56:53,农历2020年正月(小)廿六2020年惊蛰时间:3月5日,10:56:44,农历2020年二月(大)十二2020年春分时间:3月20日,11:49:29,农历2020年二月(大)廿七2020年清明时间:4月4日,15:38:02,农历2020年三月(大)十二2020年谷雨时间:4月19日,22:45:21,农历2020年三月(大)廿七2020年立夏时间:5月5日,08:51:16,农历2020年四月(大)十三2020年小满时间:5月20日,21:49:09,农历2020年四月(大)廿八2020年芒种时间:6月5日,12:58:18,农历2020年四月(大)十四2020年夏至时间:6月21日,05:43:33,农历2020年四月(大)三十2020年小暑时间:7月6日,23:14:20,农历2020年五月(小)十五2020年大暑时间:7月22日16:36:44,农历2020年六月(小)初二2020年立秋时间:8月7日,09:06:03,农历2020年六月(小)十八2020年处暑时间:8月22日,23:44:48,农历2020年七月(大)初四2020年白露时间:9月7日,12:07:54,农历2020年七月(大)二十2020年秋分时间:9月22日,21:30:32,农历2020年八月(小)初五2020年寒露时间:10月8日,03:55:07,农历2020年八月(小)廿一

专题16 二十四节气和地球运动【含答案及解析】

专题16 二十四节气和地球运动【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二)) 2016年11月30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 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名录。二十四节气根据太阳在黄道面上位置确定,见下图。二十四节气由七十二物候构成,物候内容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环境时令变化的观察。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 大暑节气包括“腐草化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三个物候,以此推断二十四节 气的形成地域是( ) A. 江淮地区________ B. 华南地区 C. 黄河中下游地区________ D. 川渝地区 2. 二十四节气在不同地区的时令意义不同,河南、山东“寒露种麦最当时”,而北京 “秋分种麦最当时”,形成此地域差异的主导因素为( ) A. 降水________ B. 霜冻期________ C. 光照________ D. 热量 3. 彩虹是一种大气现象,在物候中有小雪“虹藏不见”、清明“虹始见”的描述,主要 影响因素为( ) A. 空气水汽含量________ B. 风速 C. 太阳高度角________ D. 日出日落方位

2. (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7届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最初是黄河流域劳动人民发明的。下表为二十四节气表,据此完成下列各题。p 3. 立春 2月3~5日雨水 2月18~20日惊蛰 3月5~7日春分 3月20~21日清明 4月4~6日谷雨 4月19~21日立夏 5月5~7日小满 5月20~22日芒种 6月5~7日夏至 6月21~22日小暑 7月6~8日大暑 7月22~24日立秋 8月7~9日处暑 8月22~24日白露 9月7~9日秋分 9月22~24日寒露 10月8~9日霜降 10月23~24日立冬 11月7~8 小雪 11月22~23日大雪 12月6~8日冬至 12月21~23日小寒 1月5~7日大寒 1月20~21日 1. 惊蛰和霜降节气与哈尔滨实际物候相比 A. 惊蛰节气提前、霜降节气错后________ B. 惊蛰节气错后、霜降节气提前 C. 惊蛰节气错后、霜降节气错后________ D. 惊蛰节气提前、霜降节气提前 2. 人们爱用“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的谚语来形容气温下降速度加快的情形,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 极地高压不断增强,冷空气活动频繁,降温显著 B. 由于天气晴好,夜晚地面辐射增强,一夜冷过一夜 C. 冬季风增强,冷空气分批南下,带来多次降温 D. 此季节多气旋活动,多降水天气,使气温不断降低

2016年24节气表

2016年24节气表 2016 年立春时间(2016年2月4日17:46 - 2016年2月19日13:33) 阳历时刻:2016年2月4日17:46:00 阴历日期:腊月(小) 廿六星期四 2016 年雨水时间(2016年2月19日13:33 - 2016年3月5日11:43) 阳历时刻:2016年2月19日13:33:41 阴历日期:正月(大) 十二星期五 2016 年惊蛰时间(2016年3月5日11:43 - 2016年3月20日12:30) 阳历时刻:2016年3月5日11:43:30 阴历日期:正月(大) 廿七星期六

2016 年春分时间(2016年3月20日12:30 - 2016年4月4日16:27) 阳历时刻:2016年3月20日12:30:08 阴历日期:二月(小) 十二星期日 2016 年清明时间(2016年4月4日16:27 - 2016年4月19日23:29) 阳历时刻:2016年4月4日16:27:29 阴历日期:二月(小) 廿七星期一 2016 年谷雨时间(2016年4月19日23:29 - 2016年5月5日09:41) 阳历时刻:2016年4月19日23:29:23 阴历日期:三月(大) 十三星期二 2016 年立夏时间(2016年5月5日09:41 - 2016年5月20日22:36) 阳历时刻:2016年5月5日9:41:50 阴历日期:三月(大) 廿九星期四

2016 年小满时间(2016年5月20日22:36 - 2016年6月5日13:48) 阳历时刻:2016年5月20日22:36:26 阴历日期:四月(小) 十四星期五 2016 年芒种时间(2016年6月5日13:48 - 2016年6月21日06:34) 阳历时刻:2016年6月5日13:48:28 阴历日期:五月(小) 初一星期日 2016 年夏至时间(2016年6月21日06:34 - 2016年7月7日00:03) 阳历时刻:2016年6月21日6:34:09 阴历日期:五月(小) 十七星期二 2016 年小暑时间(2016年7月7日00:03 - 2016年7月22日17:30)

2019年24节气表

2019年24节气表 2019 年立春时间(2019年2月4日11:14 - 2019年2月19日07:03) 阳历时刻:2019年2月4日11:14:14 阴历日期:腊月(大) 三十星期一 2019 年雨水时间(2019年2月19日07:03 - 2019年3月6日05:09) 阳历时刻:2019年2月19日7:03:51 阴历日期:正月(大) 十五星期二 2019 年惊蛰时间(2019年3月6日05:09 - 2019年3月21日05:58) 阳历时刻:2019年3月6日5:09:39 阴历日期:正月(大) 三十星期三

2019 年春分时间(2019年3月21日05:58 - 2019年4月5日09:51) 阳历时刻:2019年3月21日5:58:20 阴历日期:二月(小) 十五星期四 2019 年清明时间(2019年4月5日09:51 - 2019年4月20日16:55) 阳历时刻:2019年4月5日9:51:21 阴历日期:三月(大) 初一星期五 2019 年谷雨时间(2019年4月20日16:55 - 2019年5月6日03:02) 阳历时刻:2019年4月20日16:55:10 阴历日期:三月(大) 十六星期六 2019 年立夏时间(2019年5月6日03:02 - 2019年5月21日15:59)

阳历时刻:2019年5月6日3:02:40 阴历日期:四月(小) 初二星期一 2019 年小满时间(2019年5月21日15:59 - 2019年6月6日07:06) 阳历时刻:2019年5月21日15:59:01 阴历日期:四月(小) 十七星期二 2019 年芒种时间(2019年6月6日07:06 - 2019年6月21日23:54) 阳历时刻:2019年6月6日7:06:18 阴历日期:五月(大) 初四星期四 2019 年夏至时间(2019年6月21日23:54 - 2019年7月7日17:20) 阳历时刻:2019年6月21日23:54:09 阴历日期:五月(大) 十九星期五

专题十二-二十四节气和四季划分

二十四节气和四季划分专题 一、【学科素养或学习目标】 1.掌握四季划分的节点及太阳直射点所处位置和移动趋势 2.了解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农时 二、【自主学习案】 1.四季划分 (1)形成原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导致太阳辐射随季节有规律的变化。 (2)天文四季?????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季节: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3)北温带国家的四季:3、4、5月为春季,夏、秋、冬以此类推。 (4)地球运动中关于季节判断的依据 2.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24节气其实是一个“时刻”,而非“一日”。在地球的公转与自转中,由于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公转轴有23.5度的倾角,使得夏季正午时太阳仰角高度较高,冬季时较低,影响一年四季气温与季候。古代历法学家于是规定:将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的一回归年时间平分为十二等分,称为中气;再将二个中气等分称为节气,此为24节气的来源。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秋分:昼夜平分。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小雪:开始下雪。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小寒:气候开始寒冷。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五、【当堂练习】 1.2014年11月7日至12日APEC北京会议放假期间,河南省针对北京游客实行景区门票减免优惠。据此,完成下题。放假期间,( ) A.时值我国立冬到小雪之间 B.太阳直射点向赤道移动 C.黄山6点前日出东北方向 D.南极大陆极夜范围扩大 下图为某同学“演示地球公转的示意图(十字架代表太阳光线)”。 2.该同学在进行地球公转演示的过程中,需要做到 ①使地轴与公转轨道而夹角成23°26’②使“地球”公转和自转方向相反 ③保持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④使“太阳光线”与球心在同一平面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3.若黄赤交角为20°,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回归线和极圈的纬度数均减小 B.天安门广场元旦升旗时间提前 C.热带和温带范围减小 D.大连气温年较差变大 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同一位置、不同季节的三天中的三个时刻拍摄的太阳视运动轨迹(h2这一天学校举行了秋季运动会,当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达40°),经合成整理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4—6题。 4.该地位于

二十四节气名称和对应的时间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二十四节气名称和对应的时间 篇一:二十四节气表 课题:二十四节气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二十四节气表”的制作,了解我国历法的来源和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时间;了解四季变化与二十四节气的联系;了解家乡的四季特点。 2、引发学生对天文观测和历法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动手制作二十四节气表。 三、教学准备: 剪刀、刻刀、胶水。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让我们来制作一个转盘式《二十四节气表》,有了它就能快速找到各个节气所对应的时间。 1、把“二十四节气表”圆盘和各部件从活动图片上剪下,把标有刻空符号“×”处刻空。 2、在“二十四节气”圆盘的空格内按顺序填上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背诵及理解二十四节气,并对照日历填上各节气对应的时间。 3、按照组装示意图,把“二十四节气表”的圆盘夹在上盘和转柄之间, 将上盘通过粘片和转柄粘合。这样,一个“二十四节气表”就无成了。 板书设计: 授课时间: 课后记: 1 篇二:24节气与12时辰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古人根据不同节气的气候特点来指导农事活动、衣食住行及养生美容,20XX年6月入二十四节气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4节气分别为: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 是气象、气候的意思。此外,每个节气还分三候,五日为一候。 根据季节的不同变化,24节气又可以分为几类: 1、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节气; 2、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 寒五个节气; 3、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二十四节气名称和对应的时间)、大雪七个节气; 4、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不同节气的含义分类:

2014年24节气表

2014年24节气表 2014 年立春时间(2014年2月4日06:03 - 2014年2月19日01:59) 阳历时刻:2014年2月4日 6:03:15 阴历日期:正月(小) 初五星期二 2014 年雨水时间(2014年2月19日01:59 - 2014年3月6日00:02) 阳历时刻:2014年2月19日 1:59:29 阴历日期:正月(小) 二十星期三 2014 年惊蛰时间(2014年3月6日00:02 - 2014年3月21日00:57) 阳历时刻:2014年3月6日 0:02:15 阴历日期:二月(大) 初六星期四

2014 年春分时间(2014年3月21日00:57 - 2014年4月5日04:46) 阳历时刻:2014年3月21日 0:57:06 阴历日期:二月(大) 廿一星期五 2014 年清明时间(2014年4月5日04:46 - 2014年4月20日11:55) 阳历时刻:2014年4月5日 4:46:39 阴历日期:三月(小) 初六星期六 2014 年谷雨时间(2014年4月20日11:55 - 2014年5月5日21:59) 阳历时刻:2014年4月20日 11:55:32 阴历日期:三月(小) 廿一星期日 2014 年立夏时间(2014年5月5日21:59 - 2014年5月21日10:59) 阳历时刻:2014年5月5日 21:59:25 阴历日期:四月(大) 初七星期一

2014 年小满时间(2014年5月21日10:59 - 2014年6月6日02:03) 阳历时刻:2014年5月21日 10:59:02 阴历日期:四月(大) 廿三星期三 2014 年芒种时间(2014年6月6日02:03 - 2014年6月21日18:51) 阳历时刻:2014年6月6日 2:03:02 阴历日期:五月(小) 初九星期五 2014 年夏至时间(2014年6月21日18:51 - 2014年7月7日12:14) 阳历时刻:2014年6月21日 18:51:13 阴历日期:五月(小) 廿四星期六 2014 年小暑时间(2014年7月7日12:14 - 2014年7月23日05: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