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 商鞅变法 练习题 (含答案)

高三历史  商鞅变法  练习题 (含答案)
高三历史  商鞅变法  练习题 (含答案)

高三历史复习商鞅变法专题复习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2. 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提示,下表中应填入( )

①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

②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

③农民起义频繁

④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 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 )

A.商鞅变法

B.汉武帝改革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4.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5. 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6. 有学者称商鞅变法“是在黄金大时代的一次惊心动魄的大魔术”。这次变法使秦国( )

A.出现迁徙与择业的相对宽松环境

B.私人工商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士人阶层冲破束缚出现思想争鸣

D.创建新权力结构实现富国强兵

7. 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内逐渐形成了专制权力。中原各国的专制权力多由“卿室”主导,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楚国和秦国的专制权力则是由国君(“公室”)掌握。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

A.西周分封的同姓诸侯集中于中原地区

B.中原诸侯国更加遵守西周的礼乐制度

C.楚国和秦国传统的贵族势力比较薄弱

D.宗法分封制在边缘国家首先遭到破坏

8.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以上政策实施于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二、解答题: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史记》记载:(秦孝公)十二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为田开阡陌。

《资治通鉴》记载: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约束监督)、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其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通“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依据上述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并指出其改革的根本目的。

10. 人才流动是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现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据统计,从秦武王(秦孝公之孙)到秦王嬴政,秦国先后任命21人为丞相。其中来自秦国的1人,来自楚国的7人,来自魏国的3人,来自齐国、赵国、燕国的各1人,另有7人不明国籍。

根据材料,概括秦国丞相构成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和条件。

11.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的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1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指出材料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

答案:

一、

1—8 DAACD DCC

二、

9. 措施:建立县制;废除井田;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目的: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

10. 特点:以非秦国人为主。

原因: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秦国文化落后,为富国强兵并统一中国而求贤若渴;商鞅自魏来秦,通过变法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这让秦国统治者看到了引进人才的好处。

条件:战国时期,学术繁荣,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游说各国,追求建功立业;秦国君主权力集中,商鞅变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为不拘一格引进人才创造了条件。

11. .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

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12. 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

认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

背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