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Stor分布式存储系统介绍

ONEStor分布式存储系统介绍
ONEStor分布式存储系统介绍

ONEStor分布式存储系统介绍

关于ONEStor分布式存储系统介绍,小编已在金信润天Get到了部分资料,整理出以下内容:

技术特点

H3C ONEStor存储系统采用分布式设计,可以运行在通用x86服务器上,在部署该软件时,会把所有服务器的本地硬盘组织成一个虚拟存储资源池,对上层应用提供块存储功能。H3C ONEStor分布式存储软件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领先的分布式架构

H3C ONEStor存储软件的采用全分布式的架构:分布式管理集群,分布式哈希数据分布算法,分布式无状态客户端、分布式Cache等,这种架构为存储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自动运维、高性能等方面提供了有力保证。其系统架构组成如下图所示:

上图中,ONEStor逻辑上可分为三部分:OSD、Monitor、Client。在实际部署中,这些逻辑组件可灵活部署,也就是说既可以部署在相同的物理服务器上,也可以根据性能和可靠性等方面的考虑,部署在不同的硬件设备上。下面对每一部分作一简要说明。

OSD:Object-based Storage Device

OSD由系统部分和守护进程(OSD deamon)两部分组成。OSD系统部分可看作安装了操作系统和文件系统的计算机,其硬件部分包括处理器、内存、硬盘以及网卡等。守护进程即运行在内存中的程序。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将每块硬盘(SSD或HDD)对应一个OSD,并将其视为OSD的硬盘部分,其余处理器、内存、网卡等在多个OSD之间进行复用。ONEStor存储集群中的用户都保存在这些OSD中。OSD deamon负责完成OSD的所有逻辑功能,包括与monitor 和其他OSD(事实上是其他OSD的deamon)通信以维护更新系统状态,与其他OSD共同完成数据的存储和维护,与client通信完成各种数据对象操作等等。

Monitor:

Monitor是集群监控节点。Monitor持有cluster map信息。所谓Cluster Map,粗略的说就是关于集群本身的逻辑状态和存储策略的数据表示。 ONEStor Cluster Map包括Monitor map、osd map、pg map、crush map等,这些map构成了集群的元数据。总之,可以认为Monitor 持有存储集群的一些控制信息,并且这些map信息是轻量级的,只有在集群的物理设备(如主机、硬盘)和存储策略发生变化时map信息才发生改变。

Client:

这里的Client可以看出外部系统获取存储服务的网关设备。client通过与OSD或者Monitor 的交互获取cluster map,然后直接在本地进行计算,得出数据的存储位置后,便直接与对应的OSD通信,完成数据的各种操作。在此过程中,客户端可以不依赖于任何元数据服务器,不进行任何查表操作,便完成数据访问流程。这一点正是ONEStor分布式存储系统可以实现扩展性的重要保证。

客户的数据到达Client后,如何存储到OSD上,其过程大致如下图所示:

首先对上图中的一些名词进行简要描述:

File:此处的file是对用户或者应用而言的,指用户或者应用需要存储或者访问的文件。如果将ONEStor作为对象存储的后端,这个file也就对应于应用中的“对象”,也就是用户直接操作的“对象”。

Object:此处的object是ONEStor内部定义的“对象”。object的大小用户可以自行配置(在配置文件中设置,通常为2MB或4MB)。当上层应用向ONEStor集群存入size较大的file时,需要将file切分成统一大小的一系列 object(最后一个的大小可以不同)进行存储。为避免混淆,在本文中将尽量避免使用中文的“对象”这一名词,而直接使用file 或object进行说明。

PG:(Placement Group)PG是一个逻辑概念,其作用是对object的存储进行组织和位置映射。这样便在object和osd之间提供一个中间映射层,即object->pg->osd。某个object 通过算法映射到某个确定的pg,这个pg再通过某种算法映射到一组确定的osd(其个数和副本或纠删码配置有关,具体见后面章节描述)。从数量上看,一般object数量远大与pg 数量,pg数量(一般比osd大两个数量级)远大于osd数量。PG的概念类似于一致性哈希算法中的虚拟节点,引入PG后,可以在总体上大大减少每个osd相关的元数据的数量。下面对上图中的寻址流程进行简要说明。

1, File->Object映射:(ino,ono)->oid

这个映射比较简单,就是将用户要操作的file,映射为ONEStor能够处理的object。其本

质就是按照配置文件定义的object大小对file进行切分,相当于RAID中的条带化过程。这种切分的好处有二:一是让大小不限的file变成size一致、可以被存储集群高效管理的object;二是让对单一file实施的串行处理变为对多个object实施的并行化处理,以提高读写性能。

对于要操作的File,Client将会从Monitor获得全局唯一的inode number,即ino。File 切分后产生的object将获得唯一(在File的范围内)的object number,即ono。Ono的编号从0开始,依次累加。oid就是将ono连缀在ino之后得到的。容易看出,由于ino的全局唯一性(通过Monitor获得),oid同样具备全局唯一性。

2, Object -> PG映射

在file被映射为一个或多个object之后,就需要将每个object独立地映射到一个PG中去。这个映射过程也很简单,其计算公式是:

hash(oid) & mask -> pgid

或者更加明显的表示成:

hash(oid) mod (pgno) -> pgid

上式中,pgno表示配置的pg数量,一般为2的整数次幂。整个计算由两步组成。首先是使用ONEStor系统指定的一个特定的哈希函数计算oid的哈希值(这个值将具备近似均匀分布的特性)。然后,将这个伪随机值对pgno取模,就得到了pgid。这样,pgid的取值范围是从0到pgno-1。由哈希函数的伪随机特性,容易想见,大量的oid将近似均匀地映射到不同的pgid上。

3, PG -> OSD映射

第三次映射就是将作为object的逻辑组织单元的PG通过CRUSH算法映射到一组OSD集合。集合中具体的OSD个数一般为数据副本的个数。比如,用户配置了3副本,那么每个pg将映射到3个osd。多副本可以大大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具体可见后面相关章节的说明)。相比于“object -> PG”映射过程,CRUSH算法要复杂的多。

通常情况下,一个好的分布式算法至少满足如下的要求:

1,数据的放置位置是Client计算出来的,而不是向Server查出来的

2,数据在存储体上满足概率均匀分布

3,存储体动态变化时数据重分布时引入的数据迁移量达到最优或者次优

除了这3点基本要求外,一个好的算法还应该满足:

4,可以基于指定的策略放置副本: 用于故障域隔离或其它要求

5,在存储体引入权“weight”的概念,以便对磁盘容量/速度等进行区分

CRUSH算法是ONEStor的核心算法,完全满足上面提到的5点要求,限于篇幅,此处不对算法本身进行描述。当系统中的OSD状态、数量发生变化时,cluster map亦随之变化,而这种变化将会影响到PG与OSD之间的映射,从而使数据重新再OSD之间分布。

由此可见,任何组件,只要拥有cluster map,都可以独立计算出每个object所在的位置(去中心化)。而对于cluster map,只有当删除添加设备或设备故障时,这些元数据才需要更新,更新的cluster map会及时更新给client和OSD,以便client和OSD重新计算数据的存储位置。

1.自动化运维

自动化运维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存储集群快速部署,包括批量部署、单节点增减、单磁盘增减等。

(2)设置监控报警系统,发生故障时能快速界定问题、排查故障。

(3)根据硬件能力,灵活地对集群中的节点进行灵活配置。

(4)允许用户定制数据分布策略,方便地进行故障域隔离,以及对数据存储位置进行灵活选择。

(5)在增删存储介质,或存储介质发生故障时,自动进行数据均衡。保证集群数据的高可用性。

(6)在系统平衡数据(例如系统扩容或者存储节点、磁盘发生故障)的过程中,为保证用户IO,ONEStor存储系统支持IO优先级控制和Qos保证能力。

对于(1)(2)两点,详见“ONEStor管理系统”章节,在此不再赘述。

对于(3),ONEStor系统可以根据用户需求灵活地部署Monitor节点和Client节点。一方面,这些节点既可以部署在单独的物理服务器上,也可以部署在和OSD相同的物理节点上。另一方面,Monitor和Client的节点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灵活地调整。比如为了可靠性保证,至少需要部署3个Monitor节点;为了保证对象存储网关的性能,需要部署过个RGW (Client)节点。

对于(4),用户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存储策略上,比如在选用副本策略时,用户可能希望不

同数据副本存储在不同机架上面的主机上;或者主副本存储在某个机架的主机上,其它副本存储在另外机架的主机上;或者主副本存储在SSD上,其它副本存储在HDD上。诸如此类等等。这些需要都可以通过配置cluster map中的rule set进行灵活地配置。

对于(5),在增删存储介质,或存储介质发生故障时,系统会及时进行检测。比如,在磁盘发生故障时,ONEStor会利用损坏数据在其他存储体上的副本进行复制,并将复制的数据保存在健康的存储体上;在增加磁盘时,同样会把其他存储体的数据安排容量比例重新分布到新磁盘,使集群的数据达到均衡。在上述过程中,完全不需要人工干预。

对于(6),我们知道,在系统扩容或者存储节点、磁盘故障过程中,为保证数据的可靠性,系统会自动进行数据平衡。为了尽快完成数据平衡,往往会沾满每个存储节点的带宽和IO 能力,这样做的好处是会使平衡时间最短,坏处是此时前端用户的IO请求会得不到满足。在某些业务场景下,这时用户无法接受的。为此,ONEStor存储系统实现了IO优先级和Qos 控制机制,可以对前端用户网络流量和后端存储网络流量进行控制,保证一定比例的用户IO得到满足。

2.线性扩展能力

所谓线性扩展能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集群部署规模可以线性扩展,另一个方面,随集群规模的扩展,其性能要能够线性或近似线性扩展。

在规模上,传统存储之所以在扩展能力上受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般其采用集中式控制,并且在控制节点存储大量的元数据信息,从而使控制节点容易成为系统的瓶颈。对于ONEStor系统,如上一章节所述,Client节点通过cluster map,可以直接计算出数据的存储位置,从而对OSD进行直接读写,完全是分布式并行的;而其元数据,也就是cluster map,是轻量级数据,而且其更新的频率相对而言也是较低的。这种架构就在理论上保证了ONEStor具备线性扩展能力。当然,除了集群架构和元数据的设计之外,ONEStor在缓存设计,节点数据迁移方式等方面同样满足线性扩展的要求,具体见后面章节描述。理论上,存储集群的最大节点数量并没有限制;实践中,已经有超过一百个节点的部署应用。

在性能上,由“领先的分布式架构”章节可知,Client端的读写数据最终会被CRUSH算法打散,以概率均匀的方式分布到各OSD上,从而集群整体的IO和Throughput能力是各节点能力的总和。换句话说,也就是集群的性能随节点数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加。

在实际部署中,ONEStor存储集群可以支持数百PB级别的存储容量规模,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存储情况和业务使用情况不断向集群中添加存储节点进行扩容,扩容过程中不需要中断

用户业务。

3.高可靠性

(1)多副本机制

对存储系统来说,可靠性(Reliability)一般指其对存储的数据无差错地保存能力,一般以在一段时间内的不出错的概率来表示,比如AMAZON 宣称,其S3服务在一年的时间内其数据可靠性最高可以达到11个9,即99.99999999%。

为了对数据存储获得高可靠性,常用的方法就是多副本技术,即把用户的数据在存储体中存放多份,比如典型的3副本。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在3份数据全部丢失,用户的数据才会真正丢失。在ONEStor系统中,数据的多副本分布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上图中,一方面,用户数据(为简便计,用数字序号表示)的不同副本放置到多个不同的磁盘,具体放置到哪些磁盘由数据放置算法决定;另一方面,同一个磁盘会承载多个用户的数据。在商业存储系统中,如果某个磁盘发生了损坏,系统为保证副本个数,会将损坏磁盘所包含的用户数据利用其它磁盘的数据副本复制到其它可用磁盘(可能不止一个,不同系统有不同算法)。当然,复制是需要时间的,不同的系统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时间,其差异可能从数分钟到数十小时,为后面的讨论方便起见,这个时间我们简记为Tr。

对上面的例子来说,存储系统的数据可靠性等同于系统中持有的三个副本数据同时丢失。这里所谓的同时并不是指数据所在的磁盘确切地在相同的时间损坏,而是指在Tr时间段内,三个副本所在的磁盘同时损坏。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我们知道,对一般的电子元件来说,其寿命一般符合指数分布。实践表明,磁盘的寿命同样满足此规律。为了提高存储系统的可靠性,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想办法减小Tr时间,也就是说,在某个磁盘发生损坏时,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将其上的数据恢复到其它磁盘。

由前面的描述我们知道,在ONEStor系统中,对一个确定的object,会映射到一个确定的PG,这个PG又会映射到一组(对3副本来说,就是3个)确定的OSD。上述步骤中的每一个映射都是伪随机的。如果从磁盘的角度观察,我们会看到对于一个确定的OSD,它一般包含若干个PG(一般在100这个数量级,并且每个PG中包含着若干的object),对着其中的每个PG而言,都会存在2个另外的OSD,含有相同的PG。如果我们把具有相同PG的OSD 称为“关联”关系的话,那么对于一个特定的OSD,可能系统中会存在几十到上百个OSD与其存在关联关系,当然,这个前提是存储系统中首先要有这么多的OSD。

这样,当某个OSD失效时,首先ONEStor会侦测到这个OSD故障,并更新cluster map。此时,失效OSD存在关联关系的每一个OSD会重新计算出一个新OSD来代替这个失效的OSD,并在新的OSD上写入一份新的副本。由CRUSH算法的伪随机性不难想象,不同的关联OSD 计算出的新的OSD很可能是不同的。换句话说,当一个OSD损坏时,其上的数据并不是全部简单地拷贝到某一个新的OSD上,而是在系统中由众多的OSD共同承担,每个OSD将其中的一部分数据恢复到新的OSD上。打个通俗的比喻就是“一人有难,八方支援”。在这样的分布式并行数据恢复机制下,会比传统的单一节点恢复节省几十到上百倍的时间,从而在系统的可靠性上得到极大的提升。

对于ONEStor系统,理论计算和模拟实验表明,在典型的3副本机制下,在不少于30个磁盘的系统中,数据在一年内的可靠性可以达到11个9的水平。

除了数据的可靠性,其Monitor节点也是分布式部署的,同样不存在单点故障问题。这样在ONEStor系统中,不论是数据还是元数据,都不存在单点故障,并达到极高的可靠性。(2)数据一致性

所谓一致性,粗略地说,就是分布式系统通过副本控制协议,使得从系统外部读取系统内部各个副本的数据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相同。依据一致性的强弱条件不同,副本一致性可以分成若干级别,如强一致性、单调一致性、会话一致性、最终一致性等。

在ONEStor系统中,一方面要保证元数据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保证用户数据的一致性。元数据的一致性,是指多个Monitor之间关于这个集群的cluster map要保持一致性。因为不论client还是OSD,都要依据cluster map来定位和分布数据,故而元数据的一致性是

必须的。为了达到此点,ONEStor的Monitor之间采用了Paxos和Lease机制来保证元数据的一致性问题。Paxos和Lease机制,都有公开的文献讨论,在此不再赘述。

对于用户数据的一致性,ONEStor系统保证数据的强一致性,所谓强一致性,就是任何用户或节点都可以读到最近一次成功更新的副本数据。强一致性是程度要求最高的一致性。ONEStor系统实现了用户数据的强一致性。

其基本原理如下:

假定文件以3副本写入到ONEStor集群中,则寻址过程中每个object将被映射到3个不同的OSD(注意,这3个OSD是有顺序的,其顺序由CRUSH算法决定),这3个OSD依次称为Pirmary OSD,Secondary OSD,Tertiary OSD。对于其中的某个object,其写入流程如下:

在Client本地计算出三个OSD后,将直接和Primary OSD通信,发起写入操作(步骤1)。Primary OSD收到请求后,分别向Secondary OSD和Tertiary OSD发起写入操作(步骤2、3)。当Secondary OSD和Tertiary OSD各自完成写入操作后,将分别向Primary OSD发送确认信息(步骤4、5)。当Primary OSD收到其他两个OSD的写入确认后,并自己也完成数据写入,则向client确认object写入操作完成(步骤6)。

4.良好的性能

对用户来说,存储系统的性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从Client角度看,Client可以从系统获得的性能;一个是从存储集群的角度看,存储集群的供给能力。

首先,从client角度看,比如利用集群的块存储RBD。此时,LUN(也就是RBD块)会根据CRUSH算法伪随机地分散在集群的所有磁盘。这个分布是通过集群自动完成,无需手动配置。由于每个LUN可以使用整个集群的磁盘性能,因此整个集群能够提供更高的性能。在ONEStor 集群中,LUN默认划分大小是4M(可配置)object,比如一个1GB大小的LUN,会被划分成

256个object,这些object分散在不同的OSD上。这样在读写LUN时,就会充分利用集群的整体性能,提升IOPS和Throughput。

存储集群的性能取决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单节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系统的扩展能力。如前所述,ONEStor系统的性能可以随节点的规模而线性扩展,所以对第二点来说,已经达到了最大化。对于单节点的能力,ONEStor在系统设计和硬件配置方便实现了足够的灵活性,从而可以表现出良好的性能。

对传统的HDD来说,受寻道能力的限制,单盘的随机读写能力一般不超过200IOPS。SSD的出现,使得在IOPS上的能力相比于HDD有了大幅的提升,一般可以提升2个数量级以上,从在在当前对IOPS有较高需求的应用(如数据库、VDI等)中得到了广泛使用。另一方面,当前SSD在容量、价格、使用寿命等方面和HDD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针对不同的场景和需求,一个良好的存储系统应该可以进行灵活的配置。具体来说:

ONEStor系统支持的硬盘类型包括:全HDD、SSD+HDD混合组网、全SSD。

在SSD+HDD混合组网模式下,ONEStor系统既可以将SSD作为Cache使用,也可以将SSD和HDD放到不同的pool,做分层存储使用。

在混合模式下,既可以发挥SSD 的IOPS和Throughput的优势,又可以发挥HDD的容量和价格优势,是目前广泛采用的存储架构。

5.统一的存储业务

从存储系统的业务供给能力角度看,不同的存储系统可以提供所谓的块存储(FC SAN/IP SAN)、文件存储(NAS)、对象存储等不同类型。假如用户有多重应用,就需要购买不同的存储系统。

ONEStor基于Ceph开发,因为Ceph本身提供了块、对象、文件等多种不同的接口,故而ONEStor也可以对用户提供不同的存储接口。其基本架构图如下:

如上图所示,ONEStor系统的软件逻辑分层:

●底层存储服务集群,这一层是一个对象存储系统,RADOS采用C++开发。

●库函数接口:这一层的功能是对底层存储服务进行抽象和封装,并向上层提供

API(包括C和C++、Java、Python、Ruby和PHP的支持。

●高层应用接口:这一层包括了三个部分:对象服务、块设备服务、文件服务

等三部分

●应用层:这一层就是不同场景下对于ONEStor各个应用接口的各种应用方式。从用户的角度,一个存储集群就可以满足用户不同的存储应用。

应用组网

在实际案例中,H3C ONEStor既可以和计算虚拟化进行超融合方案组网部署,也可以部署独立集群提供IP SAN进行组网。

在超融合组网中,H3C CAS计算虚拟化系统和ONEStor分布式存储系统融合部署,以统一集群的形式对外提供服务。具体组网如下图所示:

典型组网一:超融合部署组网提供独立IP SAN存储服务组网图如下:

典型组网二:独立IP SAN部署组网

XX客户项目分布式存储方案组网(根据客户实际组网编写)

1.ONEStor存储业务网络(CAS存储网络):承载CAS与ONEStor数据交互、ONEStor MON

管理集群、OSD前端心跳报文;重要程度非常高,需独立组网,带宽万兆,建议双链路冗余;

2.ONEStor存储后端网络:承载数据副本复制、硬盘或节点故障时数据重构、ONEStor

OSD后端心跳,流量大且可能有较高的突发,需独立组网,带宽万兆,建议双链路作冗余;

3.CAS业务网络:承载业务访问数据,需要独立组网,与CAS管理网络、CAS存储内网

分离,根据业务情况带宽可为千兆或万兆,建议双链路作冗余;

4.CAS管理网络:承载主机及虚拟机软件管理报文(包括HA、集群心跳等报文)、迁

移数据;重要程度非常高,需独立组网,带宽千兆,建议双链路冗余;

硬件配置(此部分按实际项目情况写,内容供参考)

分布式存储系统的一些理解和实践

分布式存储系统的一些理解和实践 张建伟 一、分布式存储系统介绍 1.简介 互联网数据规模越来越大,并发请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关系数据库,在很多使用场景下并不能很好的满足需求。分布式存储系统应运而生。它有良好的扩展性,弱化关系数据模型,甚至弱化一致性要求,以得到高并发和高性能。按功能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分布式文件系统 hdfs ceph glusterfs tfs ?分布式对象存储 s3(dynamo) ceph bcs(mola) ?分布式表格存储 hbase cassandra oceanbase ?块存储 ceph ebs(amazon) 分布式存储系统,包括分布式系统和单机存储两部分;不同的系统,虽在功能支持、实现机制、实现语言等方面是有差异的,但其设计时,关注的关键问题是基本相同的。单机存储的主流实现方式,有hash引擎、B+树引擎和LSM树(Log Structured Merge Tree)三种,不展开介绍。本文第二章节,主要结合hbase、cassandra和ceph,讲下分布式系统设计部分,需要关注的关键问题。 2.适用场景 各分布式存储系统功能定位不尽相同,但其适用和不适用的场景,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同的,如下。

1)适用 大数据量(大于100T,乃至几十PB) key/value或者半结构化数据 高吞吐 高性能 高扩展 2)不适用 Sql查询 复杂查询,如联表查询 复杂事务 二、分布式存储系统设计要点 1.数据分布 分布式存储,可以由成千甚至上万台机器组成,以实现海量数据存储和高并发。那它最先要解决的就是数据分布问题,即哪些数据存储在哪些机器(节点)上。常用的有hash类算法和用meta表映射两种方式。一般完全分布式的设计(无master节点),会用hash类算法;而集中式的设计(有master节点)用meta表映射的方式。两者各有优缺点,后面讲到具体问题时再做比较。 1)一致性hash 将存储节点和操作的key(key唯一标识存储的object,有时也叫object name)都hash到0~2的32次方区间。映射到如下环中的某个位置。沿操作key的位置顺时针找到的第一个节点即为此key的primary存储节点。如下图所示:

分布式文件存储方案

1DFS系统 (DFS) 是AFS的一个版本,作为开放软件基金会(OSF)的分布 分布式文件系统 式计算环境(DCE)中的文件系统部分。 如果文件的访问仅限于一个用户,那么分布式文件系统就很容易实现。可惜的是,在许多网络环境中这种限制是不现实的,必须采取并发控制来实现文件的多用户访问,表现为如下几个形式: 只读共享任何客户机只能访问文件,而不能修改它,这实现起来很简单。 受控写操作采用这种方法,可有多个用户打开一个文件,但只有一个用户进行写修改。而该用户所作的修改并不一定出现在其它已打开此文件的用户的屏幕上。 并发写操作这种方法允许多个用户同时读写一个文件。但这需要操作系统作大量的监控工作以防止文件重写,并保证用户能够看到最新信息。这种方法即使实现得很好,许多环境中的处理要求和网络通信量也可能使它变得不可接受。 NFS和AFS的区别 NFS和AFS的区别在于对并发写操作的处理方法上。当一个客户机向服务器请求一个文件(或数据库记录),文件被放在客户工作站的高速缓存中,若另一个用户也请求同一文件,则它也会被放入那个客户工作站的高速缓存中。当两个客户都对文件进行修改时,从技术上而言就存在着该文件的三个版本(每个客户机一个,再加上服务器上的一个)。有两种方法可以在这些版本之间保持同步: 无状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服务器并不保存其客户机正在缓存的文件的信息。因此,客户机必须协同服务器定期检查是否有其他客户改变了自己正在缓存的文件。这种方法在大的环境中会产生额外的LAN通信开销,但对小型LAN来说,这是一种令人满意的方法。NFS 就是个无状态系统。 回呼(Callback)系统在这种方法中,服务器记录它的那些客户机的所作所为,并保留它们正在缓存的文件信息。服务器在一个客户机改变了一个文件时使用一种叫回叫应答(callbackpromise)的技术通知其它客户机。这种方法减少了大量网络通信。AFS(及OSFDCE的DFS)就是回叫系统。客户机改变文件时,持有这些文件拷贝的其它客户机就被回叫并通知这些改变。 无状态操作在运行性能上有其长处,但AFS通过保证不会被回叫应答充斥也达到了这一点。方法是在一定时间后取消回叫。客户机检查回叫应答中的时间期限以保证回叫应答是当前有效的。回叫应答的另一个有趣的特征是向用户保证了文件的当前有效性。换句话说,若

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简介

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简介 一、什么是分布式数据库: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是在集中式数据库系统的基础上发展来的。是数据库技术与网络技术结合的产物。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有两种:一种是物理上分布的,但逻辑上却是集中的。这种分布式数据库只适宜用途比较单一的、不大的单位或部门。另一种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在物理上和逻辑上都是分布的,也就是所谓联邦式分布数据库系统。由于组成联邦的各个子数据库系统是相对“自治”的,这种系统可以容纳多种不同用途的、差异较大的数据库,比较适宜于大范围内数据库的集成。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DDBS)包含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DDBMS和分布式数据库(DDB)。 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中,一个应用程序可以对数据库进行透明操作,数据库中的数据分别在不同的局部数据库中存储、由不同的DBMS进行管理、在不同的机器上运行、由不同的 操作系统支持、被不同的通信网络连接在一起。 一个分布式数据库在逻辑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在用户面前为单个逻辑数据库,在物理上则是分别存储在不同的物理节点上。一个应用程序通过网络的连接可以访问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数据库。它的分布性表现在数据库中的数据不是存储在同一场地。更确切地讲,不存储在同一计算机的存储设备上。这就是与集中式数据库的区别。从用户的角度看,一个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在逻辑上和集中式数据库系统一样,用户可以在任何一个场地执行全局应用。就好那些数据是存储在同一台计算机上,有单个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管理一样,用 户并没有什么感觉不一样。 分布式数据库中每一个数据库服务器合作地维护全局数据库的一致性。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是一个客户/ 服务器体系结构。 在系统中的每一台计算机称为结点。如果一结点具有管理数据库软件,该结点称为数据库服务器。如果一个结点为请求服务器的信息的一应用,该结点称为客户。在ORACL客户, 执行数据库应用,可存取数据信息和与用户交互。在服务器,执行ORACL软件,处理对ORACLE 数据库并发、共享数据存取。ORACL允许上述两部分在同一台计算机上,但当客户部分和 服务器部分是由网连接的不同计算机上时,更有效。 分布处理是由多台处理机分担单个任务的处理。在ORACL数据库系统中分布处理的例 子如: 客户和服务器是位于网络连接的不同计算机上。 单台计算机上有多个处理器,不同处理器分别执行客户应用。 参与分布式数据库的每一服务器是分别地独立地管理数据库,好像每一数据库不是网络化的数据库。每一个数据库独立地被管理,称为场地自治性。场地自治性有下列好处: ?系统的结点可反映公司的逻辑组织。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复习题

一、何为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一个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有哪些特点? 答案:分布式数据库系统通俗地说,是物理上分散而逻辑上集中的数据库系统。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使用计算机网络将地理位置分散而管理和控制又需要不同程度集中的多个逻辑单位连接起来,共同组成一个统一的数据库系统。因此,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可以看成是计算机网络与数据库系统的有机结合。一个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物理分布性,即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不是存储在一个站点上,而是分散存储在由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的多个站点上,而且这种分散存储对用户来说是感觉不到的。 逻辑整体性,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物理上是分散在各个站点中,但这些分散的数据逻辑上却构成一个整体,它们被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所有用户共享,并由一个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它使得“分布”对用户来说是透明的。 站点自治性,也称为场地自治性,各站点上的数据由本地的DBMS管理,具有自治处理能力,完成本站点的应用,这是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与多处理机系统的区别。 另外,由以上三个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特点还可以导出它的其它特点,即:数据分布透明性、集中与自治相结合的控制机制、存在适当的数据冗余度、事务管理的分布性。 二、简述分布式数据库的模式结构和各层模式的概念。 分布式数据库是多层的,国内分为四层: 全局外层:全局外模式,是全局应用的用户视图,所以也称全局试图。它为全局概念模式的子集,表示全局应用所涉及的数据库部分。 全局概念层:全局概念模式、分片模式和分配模式 全局概念模式描述分布式数据库中全局数据的逻辑结构和数据特性,与集中式数据库中的概念模式是集中式数据库的概念视图一样,全局概念模式是分布式数据库的全局概念视图。分片模式用于说明如何放置数据库的分片部分。分布式数据库可划分为许多逻辑片,定义片段、片段与概念模式之间的映射关系。分配模式是根据选定的数据分布策略,定义各片段的物理存放站点。 局部概念层:局部概念模式是全局概念模式的子集。局部内层:局部内模式 局部内模式是分布式数据库中关于物理数据库的描述,类同集中式数据库中的内模式,但其描述的内容不仅包含只局部于本站点的数据的存储描述,还包括全局数据在本站点的存储描述。 三、简述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中的分布透明性,举例说明分布式数据库简单查询的 各级分布透明性问题。 分布式数据库中的分布透明性即分布独立性,指用户或用户程序使用分布式数据库如同使用集中式数据库那样,不必关心全局数据的分布情况,包括全局数据的逻辑分片情况、逻辑片段的站点位置分配情况,以及各站点上数据库的数据模型等。即全局数据的逻辑分片、片段的物理位置分配,各站点数据库的数据模型等情况对用户和用户程序透明。

分布式系统原理介绍

分布式系统原理介绍 刘杰

目录 前言 (1) 1 概念 (2) 1.1 模型 (2) 1.1.1 节点 (2) 1.1.2 通信 (2) 1.1.3 存储 (2) 1.1.4 异常 (3) 1.2 副本 (8) 1.2.1 副本的概念 (8) 1.2.2 副本一致性 (8) 1.3 衡量分布式系统的指标 (9) 1.3.1 性能 (9) 1.3.2 可用性 (9) 1.3.3 可扩展性 (9) 1.3.4 一致性 (10) 2 分布式系统原理 (11) 2.1 数据分布方式 (11) 2.1.1 哈希方式 (11) 2.1.2 按数据范围分布 (13) 2.1.3 按数据量分布 (14) 2.1.4 一致性哈希 (14) 2.1.5 副本与数据分布 (16) 2.1.6 本地化计算 (18) 2.1.7 数据分布方式的选择 (18) 2.1.8 工程投影 (18) 2.2 基本副本协议 (20) 2.2.1 中心化副本控制协议 (20) 2.2.2 primary-secondary协议 (20) 2.2.3 去中心化副本控制协议 (23) 2.2.4 工程投影 (24) 2.3 Lease机制 (26) 2.3.1 基于lease的分布式cache系统 (26) 2.3.2 lease机制的分析 (28) 2.3.3 基于lease机制确定节点状态 (29) 2.3.4 lease的有效期时间选择 (30) 2.3.5 工程投影 (30) 2.4 Quorum机制 (33) 2.4.1 约定 (33) 2.4.2 Write-all-read-one (33) 2.4.3 Quorum定义 (34) 2.4.4 读取最新成功提交的数据 (35) 2.4.5 基于Quorum机制选择primary (36)

分布式系统使用说明

分布式系统使用说明 2016.8.17 目录 一.系统的大致结构 (2) 服务器master端 (2) 服务器slave节点 (2) 二.任务下达前的准备工作 (2) 2.1 移动硬盘的挂载卸载和分享 (2) 2.1.1 新加入的移动硬盘的挂载方法 (2) 2.2.2系统的启动 (4) 三.任务的下达方式 (5) 四.当前已知的需要改进的问题 (6)

一.系统的大致结构 服务器master端 当前的服务器的master节点ip地址为192.168.100.203 master节点的主要任务是提供web服务,用户访问服务器web页面进行任务的下达服务器slave节点 slave节点当前有一台,ip地址是192.168.100.233 slave节点的主要作用是执行分发的任务,这里举例第三种任务Snhoo的解图任务,下达的任务 是指定的根目录,其目录下所有子文件夹中的视频都会被解析,而每一个视频就是一个子任务, 子任务会轮询地分发到各个slave节点分布式执行 二.任务下达前的准备工作 2.1 移动硬盘的挂载卸载和分享 2.1.1 新加入的移动硬盘的挂载方法 使用sudofdisk–l命令来读取硬盘信息: 在图示的示例中,添加的移动硬盘是/dev/sda,使用命令sudo parted /dev/sda print来获得分区信息 根据这个输出的分区信息,知道sda中ntfs文件系统所在的位置是/dev/sda2 将硬盘的文件系统挂载到/media/disk 目录下: 执行命令:sudo mount –t ntfs /dev/sda2 /media/disk 如果因为nfs已经启动的原因导致挂载失败,可以考虑如下方式找出占用资源的进程:

3种分布式文件系统

第一部分CEPH 1.1 特点 Ceph最大的特点是分布式的元数据服务器通过CRUSH,一种拟算法来分配文件的locaiton,其核心是 RADOS(resilient automatic distributed object storage),一个对象集群存储,本身提供对象的高可用,错误检测和修复功能。 1.2 组成 CEPH文件系统有三个主要模块: a)Client:每个Client实例向主机或进程提供一组类似于POSIX的接口。 b)OSD簇:用于存储所有的数据和元数据。 c)元数据服务簇:协调安全性、一致性与耦合性时,管理命名空间(文件名和 目录名) 1.3 架构原理 Client:用户 I/O:输入/输出 MDS:Metadata Cluster Server 元数据簇服务器 OSD:Object Storage Device 对象存储设备

Client通过与OSD的直接通讯实现I/O操作。这一过程有两种操作方式: 1. 直接通过Client实例连接到Client; 2. 通过一个文件系统连接到Client。 当一个进行打开一个文件时,Client向MDS簇发送一个请求。MDS通过文件系统层级结构把文件名翻译成文件节点(inode),并获得节点号、模式(mode)、大小与其他文件元数据。注意文件节点号与文件意义对应。如果文件存在并可以获得操作权,则MDS通过结构体返回节点号、文件长度与其他文件信息。MDS同时赋予Client操作权(如果该Client还没有的话)。目前操作权有四种,分别通过一个bit表示:读(read)、缓冲读(cache read)、写(write)、缓冲写(buffer write)。在未来,操作权会增加安全关键字,用于client向OSD证明它们可以对数据进行读写(目前的策略是全部client 都允许)。之后,包含在文件I/O中的MDS被用于限制管理能力,以保证文件的一致性与语义的合理性。 CEPH产生一组条目来进行文件数据到一系列对象的映射。为了避免任何为文件分配元数据的需要。对象名简单的把文件节点需要与条目号对应起来。对象复制品通过CRUSH(著名的映射函数)分配给OSD。例如,如果一个或多个Client打开同一个文件进行读操作,一个MDS会赋予他们读与缓存文件内容的能力。通过文件节点号、层级与文件大小,Client可以命名或分配所有包含该文件数据的对象,并直接从OSD簇中读取。任何不存在的对象或字节序列被定义为文件洞或0。同样的,如果Client打开文件进行写操作。它获得使用缓冲写的能力。任何位置上的数据都被写到合适的OSD上的合适的对象中。Client 关闭文件时,会自动放弃这种能力,并向MDS提供新的文件大小(写入时的最大偏移)。它重新定义了那些存在的并包含文件数据的对象的集合。 CEPH的设计思想有一些创新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数据的定位是通过CRUSH算法来实现的。

7种分布式文件系统介绍

FastDFS (7) Fastdfs简介 (7) Fastdfs系统结构图 (7) FastDFS和mogileFS的对比 (8) MogileFS (10) Mogilefs简介 (10) Mogilefs组成部分 (10) 0)数据库(MySQL)部分 (10) 1)存储节点 (11) 2)trackers(跟踪器) (11) 3)工具 (11) 4)Client (11) Mogilefs的特点 (12) 1. 应用层——没有特殊的组件要求 (12) 2. 无单点失败 (12) 3. 自动的文件复制 (12) 4. “比RAID好多了” (12) 5. 传输中立,无特殊协议 (13) 6.简单的命名空间 (13) 7.不用共享任何东西 (13) 8.不需要RAID (13)

9.不会碰到文件系统本身的不可知情况 (13) HDFS (14) HDFS简介 (14) 特点和目标 (14) 1. 硬件故障 (14) 2. 流式的数据访问 (14) 3. 简单一致性模型 (15) 4. 通信协议 (15) 基本概念 (15) 1. 数据块(block) (15) 2. 元数据节点(Namenode)和数据节点(datanode) . 16 2.1这些结点的用途 (16) 2.2元数据节点文件夹结构 (17) 2.3文件系统命名空间映像文件及修改日志 (18) 2.4从元数据节点的目录结构 (21) 2.5数据节点的目录结构 (21) 文件读写 (22) 1.读取文件 (22) 1.1 读取文件示意图 (22) 1.2 文件读取的过程 (23) 2.写入文件 (24) 2.1 写入文件示意图 (24)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1)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1) 胡经国 本文作者的话 本文是根据有关文献和资料编写的《漫话云计算》系列文稿之一。以此作为云计算学习笔录,供云计算业外读者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参考。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指教和喜欢! 下面是正文 一、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概述 1、概述一 分布式数据库(Distributed Database,DDB)是指数据分散存储在计算机网络中的各台计算机上的数据库。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Distributed Database System,DDBS)通常使用较小的计算机系统,每台计算机可单独放在一个地方;每台计算机中都可能有DBMS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一份完整拷贝副本,或者部分拷贝副本,并具有自己局部的数据库;位于不同地点的许多计算机通过网络互相连接,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全局的、逻辑上集中、物理上分布的大型数据库系统。 2、概述二 分布式数据库,是指利用高速计算机网络,将物理上分散的多个数据存储单元连接起来组成一个逻辑上统一的数据库。 分布式数据库的基本思想,是将原来集中式数据库中的数据分散存储到多个通过网络连接的数据存储节点上,以获取更大的存储容量和更高的并发访问量。 近年来,随着数据量的高速增长,分布式数据库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开始从集中式模型向分布式架构发展。基于关系型的分布式数据库,在保留传统数据库的数据模型和基本特征前提下,从集中式存储走向分布式存储,从集中式计算走向分布式计算。 另一方面,随着数据量越来越大,关系型数据库开始暴露出一些难以克服的缺点。以NoSQL为代表的、具有高可扩展性、高并发性等优势的非关系型数据库快速发展;一时间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key-value(键-值)存储系统、文档型数据库等NoSQL数据库产品。NoSQL类型数据库正日渐成为大数据时代下分布式数据库领域的主力。 这种按分布式组织数据库的方法克服了物理中心数据库组织的弱点。

分布式系统简介

第一章分布式系统概述 计算机系统正在经历着一场革命。从1945年现代计算机时代开始到1985年前后,计算机是庞大而又昂贵的。即使是微型机,通常也每台价值数万美元。因此,大多数机构只有少数的几台计算机,同时,由于缺乏一种把它们连接起来的方法,所以这些计算机只能相互独立地运行。 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技术上的两大进步开始改变这种状况。首先是功能更强的微处理机的开发,开始出现了8位的机型,随后不久16位,32位,甚至64位的CPU 也开始普及。其中许多机器具有较大主机(即,大型机)的计算能力,但价格却只是它的几分之一。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计算机技术取得了惊人的进步,这在其它工业中是前所未有的。从每台机器价格高达1000万美元,每秒执行一条指令,发展到目前售价1000美元而每秒执行1000万条指令,其性能价格比提高了1011倍。如果在同一时期内汽车工业也能以这样的速度发展,那么现在一部劳斯莱斯牌汽车(Rolls Royce)将会只需要花10美元就可买到,而每加仑汽油就能行驶10亿英里(不幸的是,那时可能会有一本200页的手册告诉你该如何打开车门)。 第二个进步是高速计算机网络的出现。局域网LAN使得同一建筑内的数十甚至上百台计算机连接起来,使少量的信息能够在大约1毫秒左右的时间里在计算机间传送。更大量的数据则以(107~108 )比特/秒(bit/s)或更大的速率传送。广域网WAN使得全球范围内的数百万台计算机连接起来,传输速率从64Kbps(每秒千位比特)到用于一些先进的实验型网络中的每秒千兆比特(gigabits)。 这些技术的结果使得把由大量CPU组成的计算系统通过高速网络连接在一起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变得十分容易。相对于以前包括单个CPU、存储器、外设和一些终端在内的集中式系统(又叫单处理机系统single processor system),它们通常被称为分布式系统(distributed systems)。 现在仅存在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那就是软件。分布式系统需要与集中式系统完全不同的软件。特别是系统所需要的操作系统只是刚刚出现。虽然分布式系统已经向前迈出了最初的几步,但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对于分布式操作系统,我们对它的一些基本思想的介绍到这里已经足够了。接下来,本书将致力于研究分布式操作系统的概念、实现和几个实例。 1.1什么是分布式系统? 分布式系统有很多不同的定义,但其中没有一个是令人满意或者能够被所有人接受的。介绍分布式系统,对它的特点的下列大致的描述足够了: “一个分布式系统是一些独立的计算机的集合,但是对这个系统的用户来说,系统就象一台计算机一样。” 这个定义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从硬件角度来讲,各个计算机都是自治的;第二,从软件角度来讲,用户将整个系统看作是一台计算机。这两者都是必需的,缺一不可。在简要介绍有关硬件、软件的一些背景材料之后,我们将再回到这两点上来进行讨论。 由于给出分布式系统的一些实例可能要比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定义更有帮助,下面就给出一些分布式系统的例子。第一个例子,设想一个大学或公司部门内的工作站网络。除了每个用户的个人工作站外,机房中可能还有一个共享的处理机池(pool of processor),这些处理机并没有分配给特定的用户,而是在需要的时候进行动态分配。这样的系统可能会有一个单一的文件系统,其中所有的文件可以从所有的计算机上以相同的方式并且使用相同的路径名存取。另外,当一个用户输入一条命令时,系统能够找到一个最好的地方执行该命令。这可能

典型分布式文件系统概述

分布式文件系统概述(一) 杨栋 yangdonglee@https://www.360docs.net/doc/462605064.html, 2006-12 摘要 文件系统是操作系统用来组织磁盘文件的方法和数据结构。传统的文件系统指各种UNIX平台的文件系统,包括UFS、FFS、EXT2、XFS等,这些文件系统都是单机文件系统,也称本地文件系统。随着网络的兴起,为了解决资源共享问题,出现了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文件系统是指文件系统管理的物理存储资源不一定直接连接在本地节点上,而是通过计算机网络与节点相连。本文1简要回顾了本地文件系统,然后按照发展例程大致介绍了2006年之前各时期主要的分布式文件系统,最后从设计目标、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等方面比较了各个分布式文件系统的异同。目前很火的Hadoop文件系统、S3文件系统都是从NFS等早期文件系统一步步演化而来的,了解分布式文件系统的历史,有助于大家更加深刻地领会分布式文件系统的精髓。 1本文写于2006年底,借鉴了别人的大量资料,目的是为了与同学们分享分布式文件系统的发展史。笔者在硕士期间跟随中科院计算所的孟老师、熊老师和唐荣锋进行分布式文件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分布式文件系统源远流长,本文只是选择了其发展史上的部分实例进行简单描述,由于笔者水平十分有限,错误之处难免很多,各位同学发现问题之后麻烦回复邮件到yangdonglee@https://www.360docs.net/doc/462605064.html,,我会尽全力完善,或者请各位同学自行修正。笔者目前在百度进行云计算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希望有兴趣的同学一起进行探讨。

目录 1.引言 (5) 2.本地文件系统 (5) 2.1FFS (6) 2.2LFS (6) 2.3Ext3 (7) 3.分布式文件系统 (7) 3.1 发展历程 (7) 3.2分布式文件系统分类 (8) 3.2.1 实现方法 (8) 3.2.2研究状况 (8) 3.3 NFS (9) 3.3.1概述 (9) 3.3.2 体系结构 (9) 3.3.3 通信机制 (10) 3.3.4进程 (10) 3.3.5 命名 (10) 3.3.6 同步机制 (11) 3.3.7 缓存和复制 (11) 3.3.8 容错性 (12) 3.3.9 安全性 (13) 3.4 AFS、DFS、Coda和InterMezzo (13) 3.5 SpriteFS和Zebra (14) 3.6xFS (16) 3.6.1 概述 (16) 3.6.2 体系结构 (16) 3.6.3 通信 (16) 3.6.4 进程 (17) 3.6.5 命名 (18) 3.6.6 缓存 (19)

分布式系统介绍资料

一、分布式系统介绍 分布式文件系统的作用:1、超大数据存储;2、数据高可用(冗余备份); 3、读写高性能; 4、支持高并发; 5、海量数据计算。 目前的数据量越来越大,单台服务器已经无法满足以上需求,因此分布式文件系统就是解决此类问题。 下面主要以轻量级分布式文件系统FastDFS来介绍。FastDFS是一个开源的轻量级分布式文件系统。它解决了大数据量存储和负载均衡等问题。特别适合以中小文件(建议范围:4KB < file_size <500MB)为载体的在线数据服务。 FastDFS架构:

FastDFS服务端有三个角色:跟踪服务器(tracker server)、存储服务器(stora ge server)、客户端(client): ?tracker server:跟踪服务器,主要做调度工作,起负载均衡的作用。在内存中记录集群中所有存储组和存储服务器的状态信息,是客户端和数据服务器交互的枢纽。相比G FS中的master更为精简,不记录文件索引信息,占用的内存量很少。跟踪器和存储节 点都可以由一台或多台服务器构成。跟踪器和存储节点中的服务器均可以随时增加或下 线而不会影响线上服务。其中跟踪器中的所有服务器都是对等的,可以根据服务器的压 力情况随时增加或减少。 ?storage server:存储服务器(又称:存储节点或数据服务器),文件和文件属性(m eta data)都保存到存储服务器上。Storage server直接利用OS的文件系统调用管理 文件。存储节点存储文件,完成文件管理的所有功能:存储、同步和提供存取接口,Fa stDFS同时对文件的metadata进行管理。所谓文件的meta data就是文件的相关属性, 以键值对(key valuepair)方式表示,如:width=1024,其中的key为width,val ue为1024。文件metadata是文件属性列表,可以包含多个键值对。为了支持大容量, 存储节点(服务器)采用了分卷(或分组)的组织方式。存储系统由一个或多个卷组成, 卷与卷之间的文件是相互独立的,所有卷的文件容量累加就是整个存储系统中的文件容 量。一个卷可以由一台或多台存储服务器组成,一个卷下的存储服务器中的文件都是相 同的,卷中的多台存储服务器起到了冗余备份和负载均衡的作用。在卷中增加服务器时, 同步已有的文件由系统自动完成,同步完成后,系统自动将新增服务器切换到线上提供 服务。当存储空间不足或即将耗尽时,可以动态添加卷。只需要增加一台或多台服务器, 并将它们配置为一个新的卷,这样就扩大了存储系统的容量。 ?client:客户端(不是必须的),作为业务请求的发起方,通过专有接口,使用TCP/IP 协议与跟踪器服务器或存储节点进行数据交互。使用FastDFS模块内置的文件上传和下 载,client可以配置在单独的机器上,也可以在tracker或者storage上。client并不需 要启动服务,只是在发起业务时,负责与tracker和stroage通信,完成文件上传和下 载的业务。 FastDFS默认的业务流程: 上传文件交互过程: 1. client询问tracker上传到的storage,不需要附加参数; 2. tracker返回一台可用的storage; 3. client直接和storage通讯完成文件上传。 FastDFS file download

常见的分布式文件系统

常见的分布式文件系统有,GFS、HDFS、Lustre 、Ceph 、GridFS 、mogileFS、TFS、FastDFS等。各自适用于不同的领域。它们都不是系统级的分布式文件系统,而是应用级的分布式文件存储服务。 Google学术论文,这是众多分布式文件系统的起源 ================================== Google File System(大规模分散文件系统) MapReduce (大规模分散FrameWork) BigTable(大规模分散数据库) Chubby(分散锁服务) 一般你搜索Google_三大论文中文版(Bigtable、 GFS、 Google MapReduce)就有了。做个中文版下载源:https://www.360docs.net/doc/462605064.html,/topics/download/38db9a29-3e17-3dce-bc93-df9286081126 做个原版地址链接: https://www.360docs.net/doc/462605064.html,/papers/gfs.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462605064.html,/papers/bigtable.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462605064.html,/papers/mapreduce.html GFS(Google File System) -------------------------------------- Google公司为了满足本公司需求而开发的基于Linux的专有分布式文件系统。。尽管Google公布了该系统的一些技术细节,但Google并没有将该系统的软件部分作为开源软件发布。 下面分布式文件系统都是类 GFS的产品。

分布式系统及分布式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论文 题目:分布式和分布式操作系统简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1)班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分布式和分布式操作系统简介 摘要 本文介绍了分布式系统、分布式操作系统及其特点以及与网络操作系统的区别,分布式操作系统是在比单机复杂的多机环境下得到实现的,并且具备分布性、自治性、并行性、全局性这四个基本特征,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加快计算速度,并且可靠性得到了提高。在分布性与并行性上比网络操作系统有独到的优点,并且在透明性以及健壮性方面具有网络操作系统不可匹敌的优势,本文从分布式系统的结构、分布式系统的工作原理、分布式系统的典型作用以及分布式系统的局限性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分布式系统是如何实现分布的。 关键字:分布式、分布式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

1.分布式系统 1.1分布式系统概述 利用计算机网络把分布在不同地点的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等信息资源联系在一起服务于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实现相互通信和资源共享,就形成了管理信息系统的分布式结构。具有分布结构的系统称为分布式系统。 实现不同地点的硬、软件和数据等信息资源共享,是分布式系统的一个主要特征。分布式系统的另一个主要特征是各地与计算机网络系统相联的计算机系统既可以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统一管理下工作,又可脱离网络环境利用本地信息资源独立开展工作。 下图是分布式的图例: 1.2硬件环境 原来系统内中央处理器处理的任务分散给相应的处理器,实现不同功能的各个处理器相互协调,共享系统的外设与软件。 1.3网络环境 多数分布式系统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之上的,所以分布式系统与计算机网络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有两种:一种是物理上分布的,但逻辑上却是集中的。这种分布式数据库只适宜用途比较单一的、不大的单位或部门。另一种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在物理上和逻辑上都是分布的,也就是所谓联邦式分布数据库系统。由于组成联邦的各个子数据库系统是相对“自治”的,这种系统可以容纳多种不同用途的、差异较大的数据库,比较适宜于大范围内数据库的集成。 ----- ----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DDBS)包含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DDBMS)和分布式数据库(DDB)。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中,一个应用程序可以对数据库进行透明操作,数据库中的数据分别在不同的局部数据库中存储、由不同的DBMS进行管理、在不同的机器上运行、由不同的操作系统支持、被不同的通信网络连接在一起。 一个分布式数据库在逻辑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物理上则是分别存储在不同的物理节点上。一个应用程序通过网络的连接可以访问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数据库。它的分布性表现在数据库中的数据不是存储在同一场地。更确切地讲,不存储在同一计算机的存储设备上。这就是与集中式数据库的区别。从用户的角度看,一个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在逻辑上和集中式数据库系统一样,用户可以在任何一个场地执行全局应用。就好那些数据是存储在同一台计算机上,有单个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管理一样,用户并没有什么感觉不一样。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是在集中式数据库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结合的产物。分布式数据库系统适合于单位分散的部门,允许各个部门将其常用的数据存储在本地,实施就地存放本地使用,从而提高响应速度,降低通信费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与集中式数据库系统相比具有可扩展性,通过增加适当的数据冗余,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在集中式数据库中,尽量减少冗余度是系统目标之一.其原因是,冗余数据浪费存储空间,而且容易造成各副本之间的不一致性.而为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系统要付出一定的维护代价.减少冗余度的目标是用数据共享来达到的。而在分布式数据库中却希望增加冗余数据,在不同的场地存储同一数据的多个副本,其原因是:①.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当某一场地出现故障时,系统可以对另一场地上的相同副本进行操作,不会因一处故障而造成整个系统的瘫痪。②.提高系统性能系统可以根据距离选择离用户最近的数据副本进行操作,减少通信代价,改善整个系统的性能。 分布式数据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数据独立性与位置透明性。数据独立性是数据库方法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分布透明性指用户不必关心数据的逻辑分区,不必关心数据物理位置分布的细节,也不必关心重复副本(冗余数据)的一致性问题,同时也不必关心局部场地上数据库支持哪种数据模型.分布透明性的优点是很明显的.有了分布透明性,用户的应用程序书写起来就如同数据没有分布一样.当数据从一个场地移到另一个场地时不必改写应用程序.当增加某些数据的重复副本时也不必改写应用程序.数据分布的信息由系统存储在数据字典中.用户对非本地数据的访问请求由系统根据数据字典予以解释、转换、传送. (2)、集中和节点自治相结合。数据库是用户共享的资源.在集中式数据库中,为了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对共享数据库的控制是集中的,并设有DBA负责监督和维护系统的正常运行.在分布式数据库中,数据的共享有两个层次:一是局部共享,即在局部数据库中存储局部场地上各用户的共享数据.这些数据是本场地用户常用的.二是全局共享,即在分布式数据库的各个场地也存储可供网中其它场地的用户共享的数据,支持系统中的全局应用.因此,相应的控制结构也具有两个层次:集中和自治.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常常采用集中和自治相结合的控制结构,各局部的DBMS可以独立地管理局部数据库,具有自治的功能.同时,系统又设有集中控制机制,协调各局部DBMS 的工作,执行全局应用。当然,不同的系统集中和自治的程度不尽相同.有些系统高度自治,连全局

分布式存储系统的要点

汉柏科技 分布式存储系统要点 王智民 汉柏科技有限公司

分布式存储系统 分布式存储系统,有块存储、对象存储、文件存储,有不同的开源项目如Ceph、GlusterFS、Sheepdog、Swift,还有不同的商业实现如Google、AWS、微软、金山、七牛、又拍、阿里云还有Qingcloud 首先对象存储和文件存储的区别是不大的,存储的都是一样的东西,只是抛弃了统一 的命名空间和目录树的结构,使得扩展起来桎梏少一些。 独立的互联网存储服务一般都是做对象存储的,因为块存储是给计算机用的,对象存 储是给浏览器等HTTP客户端用的。

分布式存储系统的三个问题 ?对于一套分布式存储的方案,怎样评估它是好还是不好? ?如何对分布式存储的不同实现进行分类? ?分布式存储中的“数据可靠性”是如何计算的? 1.运行或在线系统需要高性能 2.离线或备份数据需要高容量,低价格 3.所有的数据都必须是可靠的,绝对不能丢 ?对于块存储,要求的访问时延是 10ms 级的,因为给虚拟机用的,传统硬盘也是 10ms 级的时延,请求尺寸都很小,但qps(iops)可能会很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 ?异地多中心是不现实的,存储要和主机尽量接近,相应地可靠性必然会有所打折 ?强一致副本不会过多,强一致要求对时延有影响 ?对于对象存储,要求的访问时延是 100ms - 1s 级的,请求一般是中到大尺寸,低 qps 的,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用更多的分散副本数来换取更高的可靠性,但过多副本增加维持一致性的难度,需要折衷

分布式存储系统的三个问题 ?对于一套分布式存储的方案,怎样评估它是好还是不好? ?如何对分布式存储的不同实现进行分类? ?分布式存储中的“数据可靠性”是如何计算的? 按照存储接口来划分 1.对象存储: 也就是通常意义的键值存储,其接口就是简单的GET、PUT、DEL和其他扩展,如七牛、又拍、Swift、S3 2.块存储: 这种接口通常以QEMU Driver或者Kernel Module的方式存在,这种接口 需要实现Linux的Block Device的接口或者QEMU提供的Block Driver接口,如Sheepdog,AWS的EBS,青云的云硬盘和阿里云的盘古系统,还有Ceph的RBD(RBD是Ceph面向块存储的接口) 3.文件存储: 通常意义是支持POSIX接口,它跟传统的文件系统如Ext4是一个类型的,但区别在于分布式存储提供了并行化的能力,如Ceph的CephFS(CephFS是Ceph面向文件存储的接口),但是有时候又会把GFS,HDFS这种非POSIX接口的类文件存储接口归入此类。

分布式系统原理与范型第二版复习资料

分布式复习资料 第1章 分布式系统是若干独立计算机的结合,这些计算机对于用户来说就像是单个相关系统。 硬件方面:机器本身是独立的。 软件方面:对用户来说就像与单个系统打交道。 重要特性:1、各种计算机之间的差别以及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方式的差别对用户是隐藏的。 2、用户和应用程序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够以一种一致和统一的方式与分布式系统进行交互。 中间件:为了使种类各异的计算机和网络都呈现为单个的系统,分布式系统常常通过一个“软件层”组织起来。 该“软件层”在逻辑上位于由用户和应用程序组成的高层与由操作系统组成的低层之间。如图,这样的分布式系统有时又称为中间件。 注意层次分布与组件 分布式系统的最主要目标是使用户能够方便地访问远程资源,并且以一种受控的方式与其他用户共享这些资源。 透明性:如果一个分布式系统能够在用户和应用程序面前呈现为单个计算机系统,这样的分布式系统就是透明的。透明的类型:1、访问透明性:指对不同数据表示形式以及资源访问方式的隐藏。 2、位置透明性:指用户无法判别资源在系统中的物理位置。 3、并发透明性:在资源共享时,用户不会感觉到他人也在使用自己正使用的资源。 4、故障透明性:用户不会注意到某个资源(也许他从未听说过这个资源)无法正常工作,以及系统随后 从故障中恢复的过程。 开放性:一个开放式的分布式系统,是根据一系列准则来提供服务,这些准则描述了所提供服务的语法和含义。 互操作性:刻画了来自不同厂商的系统或组件的两种实现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共存并且协同工作,这种共存和协同工作只能依赖于通过双方在公共标准中规定的各自所提供的服务来完成。 可移植性:刻画了这样的性能,如果为分布式系统A开发了某个应用程序,并且另一个分布式系统B与A具有相同的接口,该应用程序在不做任何修改的情况下在B上执行的可行程度。 可扩展性:当一个系统需要进行扩展时,必须解决多方面的问题。首先考虑规模上的扩展。在需要支持更多的用户或资源时,我们常常收到集中的服务、数据以及算法所造成的限制,如图所示。例如,许多服务是以集中的方式实现的,它们由分布式系统中一台特定的计算机上运行的单个服务来提供。这种方案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用户增多时该服务将成为系统的瓶颈。即使它拥有无限的处理能力和存储能力,在系统达到一定规模后与该服务器的通信也将发生困难。从而使得系统规模无法继续增长。

免费分布式存储系统

基于Hadoop构建对象存储系统 By云深作者:Terry/Alen/Adam/SeymourZ 转载请注明出处前言 ●云计算领域目前有两大代表性系统:Google和Amazon,它们各自的存储系 统为Google GFS和Amazon S3,都提供高可靠性、高性能、高可扩展性的存储能力 ●Hadoop HDFS就是Google GFS存储系统的开源实现,主要应用场景是作为 并行计算环境(MapReduce)的基础组件,同时也是Bigtable(如HBase、HyperTable)的底层分布式文件系统。Hadoop HDFS也有自身的局限性,虽然作为分布式文件系统称谓,但它并不适合所有的应用场合。如:单点 namespace问题,小文件问题等,早有阐述。 https://www.360docs.net/doc/462605064.html,/blog/2009/02/ ●Amazon S3作为一个对象存储系统运营,为客户提供1到5G任意大小的对 象(文件)存储,从有限的资料来看,S3没有采用GFS的类似的体系架构,也不对外提供完整的文件系统呈现,更多的是一种对象存储访问的形式。 ●既然Hadoop HDFS适合处理和存储大块的文件,我们是否也可以把HDFS 作为一种容器看待,通过上层抽象,对外提供类似Amazon S3一样的对象存储功能呢?答案我想是肯定的,下面就讨论基于Hadoop开源项目,构建一个高可靠,高性能、高扩展性的对象存储系统,实现类似Amazon S3的用户接口。 系统架构

图-1 系统架构 系统组成: 对象访问接口层(Access Edge) ?提供客户端Lib,供上层应用调用; ?提供REST和SOAP接口,支持web业务的访问。 对象元数据存储层(MetaData Storage) ?实现对象操作业务逻辑,包括: 1.Bucket创建; 2.Bucket删除; 3.Bucket信息查询; 4.对象创建; 5.对象元数据信息查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