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第一章 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第一章 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第一章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A型题

1.目前我国大气污染的最主要来源是:

A 生活“三废”

B 工业企业

C 交通运输

D 自然灾害

E 农业生产

2.温室效应主要是因大气中何种物质含量增高所至

A SO2

B NO X

C CO2

D CO

E 光化学烟雾

3.生物圈的范围大致包括

A.11km深的地壳、海洋及15km以内的地表大气层

B.15km深的地壳、海洋及11km以内的地表大气层

C.5km深的地壳、海洋及10km以内的地表大气层

D.20km深的地壳、海洋及30km以内的地表大气层

E.1km深的地壳、海洋及5km以内的地表大气层

4.对原生环境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是天然形成并基本上未受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

B.其中存在有许多对人体及其他生物体有利的因素

C.其中良好的微小气候和优美的绿化等对健康都起促进作用

D.有些原生环境中存在某些异常现象

E.原生环境中不会存在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5.由于地球地质化学条件的区域性差异而使当地水、土壤或食物中某些元素含量过多或过少,从而影响当地居民摄入该元素的量,使出现居民体内该元素含量过多或过少,并引起疾病。该病被称为

A.地方病

B.传染病

C.职业病

D.流行病

E.公害病

6.对次生环境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是指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

B.与原生环境相比,其中物质的交换、迁移和转化,能量信息的传递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C.次生环境比原生环境差

D.人类活动时不重视物质、能量平衡,就会使次生环境的质量变劣

E.大量砍伐森林等人类活动将使次生环境质量日趋恶化

7.生物圈中各种生物体之间关系为

A.相互依存

B.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C.相互制约

D.相互对抗

E.相互独立

8.生物体之间通过食物链可传递

A.能量

B.物质

C.物质和能量

D.有机物

E.无机物

9.对食物链描述不正确的是

A.形成食物链的关键是一种生物为另一种生物的食物

B.可传递物质和能量

C.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可由无机界向有机界转移

D.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可由有机界向无机界转移

E.食物链只传递物质和能量,不传递疾病

10.人类与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方式是

A.新陈代谢

B.生物转化

C.生物富集

D.化学反应

E.以上都不是

11.下列哪项是属于原生环境问题

A.自然灾害

B.环境污染

C.生态破坏

D.社会生活问题

E.以上都不是

12.下列哪项是属于次生环境问题

A.地方病

B.自然灾害

C.生态破坏

D.社会生活问题

E.以上都不是

13.对生态系统描述错误的是

A.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的环境所构成的一个有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的功能系统

B.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一个相互依存的完整体系

C.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生物圈,小至一个局部范围,甚至一座山一个池塘D.是生物与生物之间一个相互依存的完整体系,非生物环境的变化对整个系统影响不大

E.一般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界四大要素所组成

14.生态系统中包括

A.生产者、消费者、有机界和无机界

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界

C.生产者、消费者、合成者和无机界

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有机界

E.生产者、合成者、分解者和无机界

15.对环境污染描述错误的是

A.可由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引起

B.造成环境质量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

C.不会造成环境理化结构的改变

D.对人类健康可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

E.严重的环境污染叫做公害

16.关于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化,哪项描述是错误的

A.部分污染物,在环境中可分解成无害的简单化合物

B.大部分污染物,在环境中可分解成危害较小的简单化合物

C.污染物在环境中不会转化成为毒性更大的新物质

D.污染物在环境中可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E.环境对污染物的自净是有限的

17.环境的物理自净作用不包括

B.逸散

C.中和

D.凝聚

E.挥发

18.对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自净作用描述,错误的是

A.可通过生物作用净化

B.净化能力的大小受环境物理条件的影响

C.环境的自净作用是有限的

D.重金属及类金属元素污染物较易通过环境自净作用达到完全自净

E.一些性质稳定的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等,很难通过环境自身自净作用达到完全自净

19.下列何种物质在环境中较易自净

A.有机氯农药

B.镉

C.多氯联苯

D.碳氢化物

E.汞

20.下列何种物质在环境中不易自净

A.多氯联苯

B.碳氧化物

C.氮氧化物

D.光气

E.漂尘

21.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通过机体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被称为A.吸收

B.分布

C.转移

D.蓄积

E.代谢

22.气体、蒸气和气溶胶形态的环境污染物最易通过何途径进入体内A.皮肤

B.呼吸道

C.消化道

D.汗腺

23饮用水消毒的主要目的是

A.保持水中有一定量的余氯

B.改善水质的感官性状

C.除去水中有毒物质

D.杀灭病原菌,预防介水传染病

E.预防水型地方病的发生

24国集中式给水最常用的消毒方法是

A.氯化消毒

B.紫外线消毒

C.臭氧消毒

D.碘消毒

E.煮沸消毒

25对饮用水进行氯化消毒时,起杀菌作用的主要是A.C l2

B.H OCl

C.C l—

D.C a (OCl)2

E.OCl—

26评价氯化消毒效果的简便指标是

A.加氯量

B.有效氯

C.余氯量

D.水的浑浊度

E.细菌学指标

27比较理想的饮用水水源是

A.降水

B.江、河水

C.泉水

D.深层地下水

E.水库水

28水俣病属于

A.职业病

B.公害病

C.地方病

E.食物中毒

29评价室内空气质量指标中,细菌指标多采用

A.肺炎球菌总数

B.结核杆菌总数

C.细菌总数

D.溶血性链球菌

E.金黄色葡萄球菌总数

30可经毛发排出的化学物是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硫化氢

D.苯

E.砷

31毒物引起全部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是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

B.最小致死剂量(LD01)

C.最大耐受剂量(LD0)

D.半数致死剂量(LD50)

E.急性阈剂量(Limac)

32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A.绝对致死剂量(LD100)

B.最小致死剂量(LD01)

C.最大耐受剂量(LD0)

D.半数致死剂量(LD50)

E.急性阈剂量(Limac)

33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

B.最小致死剂量(LD01)

C.最大耐受剂量(LD0)

D.半数致死剂量(LD50)

E.急性阈剂量(Limac)

34环境污染物在器官和组织中的分布最主要受哪项因素影响A.器官或组织的血流量及污染物与器官亲和力

B.特定部位的屏障作用

C.脂肪组织分布的量

D.器官和组织所在的部位

E.以上都不是

35哪种物质易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A.汞蒸汽

B.汞离子

C.氯化汞

D.甲基汞

E.升汞

36环境污染物在血浆中大部分与哪种蛋白结合,再转运贮存A.球蛋白

B.白蛋白

C.组织蛋白

D.血红蛋白

E.肌红蛋白

37SO2引起的慢性呼吸道阻塞性疾病是指:

A 支气管炎,肺水肿和尘肺总称

B 慢性肺纤维性变,支气管炎,肺水肿总称

C 慢性肺纤维性变,支气管哮喘,肺水肿总称

D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总称

E 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尘肺支气管哮喘的总称

38饮用水要求在流行病学上安全,主要是为了确保不发生:

A 职业病

B 介水传染病

C 食物中毒

D 急慢性中毒

E 水型地方病

39水体是否被粪便污染的最好判断指标是:

A 细菌总数

B 痢疾杆菌

C 伤寒,副伤寒杆菌

D 大肠菌群数

E 变形杆菌指数

40关于饮用水的卫生学要求,下列哪项说法不包括在?

A 流行病学上安全

B 感官性状良好

C 应该含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D 化学性状良好,不含任何有害化学物质。

E 水量充足,取水方便。

41水体受汞化合物的污染:

A 使鱼贝类产生特殊臭味

B 出现富营养化现象

C 出现某些传染病的流行

D 使水体产生金属涩味或混浊

E 可能引起水俣病发生

42氯化消毒饮水的接触时间不得低于:

A 50分钟

B 1小时

C 30分钟

D 15分钟

E 90分钟

43评价氯化消毒效果的最简便指标是:

A 加氯量

B 有效氯

C 余氯量

D 需氯量

E 细菌学指标

44为确保生活饮用水水质安全,自来水末梢水中游离性余氯至少应

A >=0.3mg/l

B >=0.03mg/l

C >=0.05mg/l

D >=0.5mg/l

E >=1.0mg/l

45大气中常见环境致癌物

A 铅,汞,锰

B 石棉,苯并芘,砷

C 锡,钴,铜

D 硒,锌,矾

E 气温,气湿,气流,有效温度

46空内小气候主要由以下气象因素组成

A 气温,气湿,热辐射

B 气流,气湿,热辐射

C 气温,气湿,气流

D 气温,气湿,气流,热辐射

E 气温,气湿,气流,有效温度

47一年中夏秋季是发生光化学烟雾的季节,这是因为

A 此时臭氧含量最多

B 该季节能源消耗量最大,易形成光化学烟雾

C 日光辐射强度大

D 该季节易出现逆温

E 主要与地形有关

48伦敦烟雾事件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污染物是

A 烟尘和SO2

B CO和NOx

C SO2和HC化合物

D 光化学烟雾

E 有毒化工气体

49紫外线的作用不包括

A 抗佝偻病作用

B 杀菌作用

C 红斑作用

D 热效应作用

E 色素沉着作用

50常见三种大气污染物是指

A CO、CO2、SO2

B CO2、NO、SO3

C SO2、NOX、颗粒物

D SO2、SO3、颗粒物

E SO2 、颗粒物、CO2

51哪些是对氯化消毒不利的条件

A 接触时间长

B 水温较高

C 消毒剂使用量足

D PH值升高

E 浑浊度比较小

52饮水消毒的最主要目的是

A 保持水中有余氯

B 改善水的物理性状

C 消灭大肠杆菌

D 杀灭病原菌预防介水传染病

E 以上都对

53水的沉淀净化的主要目的是

A 改善水温

B 除去有毒物质

C 改善水质物理性状

D 杀死病原菌

E 调节水的PH值

54原生环境问题主要由何原因引起

A.自然力作用的各种自然灾害和地方病等

B.由于人类经济和社会活动等人为因素导致的环境污染

C.由于人类经济和社会活动等人为因素导致的生态破坏

D.由于经济因素而引起的各种社会生活问题

E.由于社会发展水平或结构的因素而引起的各种社会生活问题

55重的环境污染引起的区域性疾病被称为

A.公害病

B.职业病

C.地方病

D.疫源性疾病

E.以上都不是

56预防医学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生活环境、食物、生产环境及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B.预防保健策略与措施

C.医学统计方法

D.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的理论根据和预防措施的原则

E.各种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57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在日本富山神通川下游地区,因某锌冶炼厂排出废水,使水及水稻受到污染,造成居民中出现以骨骼系统病理改变为主的一系列疾病,该病可能是

A.水俣病

B.痛痛病

C.地甲病

D.克山病

E.大骨关节病

58上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在日本富山神通川下游地区,因某锌冶炼厂排出废水,使水及水稻受到污染,造成居民中出现以骨骼系统病理改变为主的一系列疾病,该病可能由何污染物引起

A.铅

B.铬

C.镉

D.锰

E.锌

59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熊本县水俣湾被石油化工厂废水污染,并通过水-鱼-人食物链在人体内蓄积,引起居民中大量出现以感觉障碍、共济运动失调、视野缩小、听力障碍、语言障碍、眼球运动异常为主要症状和体征的疾病,该病可能由何污染物引起

A.汞

B.镉

C.铅

D.砷

E.铬

601984年,在印度博帕尔某化工厂,由于贮气罐泄漏,造成厂周围居民区15万多人中毒,2500人死亡,5万多人失明。此次泄漏的化学物是

A.异氰酸甲酯

B.三氧化二砷

C.多氯联苯

D.四氯乙烯

E.三氯乙烯

61下列不属于空气负离子的生物学作用是

A 降低血压

B 刺激骨髓造血功能

C 抑制气管纤毛运动

D 改善肺的换气功能

E 调节中枢神经的兴奋和抑制

62与季节有密切联系的疾病是

A 花粉热

B 心肌梗死

C 癌症

D 高血压

E 肺炎

63属于大气中的二次污染物是

A CO

B SO2

C CO2

D H2S

E SO3

64可吸人颗粒物是指能长时间漂浮于空气中很容易进入呼吸道和肺的颗粒物,一般直径小于或等于

A 5um

B 10 um

C 2um

D lum

E 1.5 um

65氮氧化物与碳氢化物在紫外线的作用下易发生反应生成

A 硫酸

B SO3

C H2S

D O3

E CO2

66关于室内空气染污描述错误的是

A 室内空气受大气污染的影响

B 室内装修材料可造成室内空气污染

C 燃料燃烧是室内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D 人的呼吸过程也是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

E 室内空气污染较室外大气污染轻

67室内空气质量评价常用指标包括,除了

A 空气离子

B 二氧化碳

C 室内微小气候

D 链球菌总数

E 细菌总数

68由紫外线引起的有益的生物效应是

A 抗佝偻病作用

B 日射病

C 视网膜的伤

D 白内障

E 皮肤烧伤

69属于二级预防措施的是

A 防止并发症和伤残

B 控制环境有害因素

C 恢复劳动和生活能力

D 防止疾病复发

E 促进康复

70饮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包括,除了

A 净化消毒设施完善

B 感官性状良好

C 水量充足,取用方便

D 流行病学上安全

E 所含化学物质对人体无害

71饮用水卫生标准中没规定的毒理学指标是

A 铅

B 汞

C 铬

D 锰

E 硒

72饮水水质达到流行病学上安全的重要指标是

A 寄生虫虫卵

B 总大肠菌群

C 细菌总数

D 痢疾杆菌

E 钩端螺旋体

73不属于饮用水水质标准中的化学指标是

A COD

B DO

C BOD

D pH

E CC14

74介水传染病的特点是

A 有年龄差异

B 人一人传播

C 暴发流行

D 有性别差异

E 夏季流行

75水中的化学性污染物的危害包括除了

A 急性中毒

B 慢性中毒

C 致癌

D 致畸

E 致敏

76水中常见的化学性污染物不包括

A 农药

B 汞

C 砷化物

D 氯乙烯

E 氰化物

77氯化消毒的目的是

A 改善水的性状

B 杀灭致病微生物

C 消灭寄生虫虫卵

D 保持水中余氯

E 杀灭大肠杆菌

78不影响氯化消毒效果的因素是

A 加氯量

B 浑浊度

C 接触时间

D 混凝剂种类

E 水温

79加氯消毒饮水时,供水末梢水中要求含一定量余氯,监测余氯的主要作用是

A 保持继续消毒的能力

B 保证管网内的水持续消毒

C 保证感官性状良好

D 保证流行病学上安全

E 增加消毒剂与饮用水的作用时间

B型题

A 氟化物

B 甲基汞

C 甲醛

D 砷化物

E 非电离辐射

1.曾引起公害病的环境因子主要是

2具有致癌作用的环境因子主要是

3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环境因子主要是

A. 光化学反应

B. 生物转化

C. 环境自净作用

D. 生物富集

E. 富营养化

4.水体中汞的甲基化是:

5.土壤中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是:

6.空气中氮氧化物与炭氢化物经紫外线照射生成新的污染物是:

A 0.03mg/L

B 0.3mg/L

C 0.5mg/L

D 0.05mg/L

E 0.1mg/L

7.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一般饮水常量氯化消毒30分钟后,要求水中游离性余氯不得低于:

8.集中式给水除应符合上述要求外,其管网末梢水中余氯不能低于:

A 含氯量

B 需氯量与余氯之和

C 余氯量

D 有效氯含量

E 加氯量与余氯之差

9.氯化消毒饮用水时,适宜的加氯量是指:

10评价漂白粉质量的指标是:

11氯化消毒饮用水时,需氯量应是:

A光化学烟雾型

B 煤烟型

C 两者都是

D 两者都不是

12.伦敦烟雾事件的污染物类型为

13.洛杉矶型烟雾(洛杉矶哮喘)事件的污染类型

A.地球化学性疾病

B.寄生虫病

C.大气污染

D.酗酒

E.传染病

14.主要属于原生环境问题

15.主要属于次生环境问题

16.主要属于社会环境问题

A.粉尘

B.氰化合物

C.苯等有机溶剂

D.病原微生物

E.硫化氢

17.火力发电站主要存在的污染物是

18.电镀厂主要存在的污染物是

19.皮革制造厂主要存在的污染物是

20.家具、制鞋等企业主要存在的污染物是

C型题

A.生物转化

B.生物富集

C.食物链

D.富营养化

E.生态平衡

1.生态系统各个环节的质和量相对稳定和相互适应的状态为

2.生物体之间,一种生物为另一种生物的食物,并为其提供物质和能量的这种链状关系为

3.含有大量氮、磷的污染物流入水体,可使水中的藻类植物大量繁殖,水的感官和化学性状迅速恶化,这种现象为

4.有些污染物,在生物体之间可沿着食物链浓度逐级增高,并超过原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叫

A 过氧乙酰硝酸脂

B CO、CO2、SO2

C 两者都是

D 两者都不是

5.哪些是一次污染物

6.哪些是二次污染物

X型题

1.生物圈含有

A.空气

B.水

C.日光

D.土壤

E.岩石

2环境可分为

A.原生环境

B.次生环境

C.自然环境

D.社会环境

E.污染环境

3.构成环境的主要因素有

A.生物因素

B.社会心理因素

C.人文因素

D.化学因素

E.物理因素

4.自然环境中包括

A.大气圈

B.社会圈

C.岩石圈

D.水圈

E生物圈

5.生态系统四要素中的无机界包括

A.空气

B.水

C.绿色植物

D.土壤

E.太阳辐射

6.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全面的考虑应包括

A.互相联系

B.互相制约

C.互相作用

D.互相依存

E.互相适应

7.目前我国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A.大气污染

B.酸雨

C.水污染与淡水资源危机

D.土壤资源破坏与生态恶化

E.生物多样性资源的锐减

8.发生在日本的环境污染公害事件有

A.水俣病事件

B.痛痛病事件

C.米糠油中毒事件

D.四日市工业废气污染引起哮喘病事件

E.异氰酸甲酯泄漏事件

9.生态系统由下述哪些要素组成

A.生产者

B.消费者

C.有机界

D.分解者

E.无机界

10.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界四大要素之间进行着广泛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

A.流动

B.传递

C.交换

D.消耗

E.循环

11.工业“三废”是指

A.废气

B.废烟

C.废水

D.废尘

E.废渣

12.环境污染物可来源于

A.工业生产“三废”

B.日常生活“三废”

C.农业生产

D.交通运输

E.自然灾害

13.常见的大气中一次污染物有

A SO2

B H2S

C CO

D HNO3

E CO2

14.SO2对健康的危害除直接引起呼吸道疾病外还可:

A 损害农作物

B 在大气中溶于水形成酸雨,直接危害健康

C 与烟尘协同有促癌作用

D 引起高铁血红蛋白症

E 引起肺水肿

15.氮氧化物除本身可作用于肺组织外,还可以:

A 与烃类化合物在紫外线作用下产生化学烟雾造成危害

B 形成酸雨

C.溶于水后形成的亚硝酸进入血液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和血管扩张

D 引起神经衰弱症候群

E 引起继发性感染

16. 飘尘对健康的危害包括:

A φ>5μm的对呼吸道粘膜产生刺激和腐蚀作用

B φ<5μm的可损伤肺泡和粘膜引起炎症

C 可作为许多有毒物质的载体,造成各种危害

D 与SO2,NOx产生协同作用

E 有“三致”作用

17.光化学烟雾对人体的危害包括:

A 刺激眼睛和上呼吸道粘膜,引起眼睛红肿和喉炎。

B 可与二氧化碳协同促癌

C 臭氧对呼吸道,肺泡都有刺激作用,可发生肺水肿

D 甲醛可致变态反应性疾病

E 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18.评价生活饮用水质量是否达到流行病学上的安全性? 常用指标有:

A 总大肠菌群数与粪大肠菌群

B 伤寒、副伤寒菌群数

C 细菌总数

D 游离性余氯

E 血吸虫卵数

19介水传染病流行的特点包括:

A 如果水源一次大量污染后,可导致暴发流行。

B 流行具有明显的地区性。

C 绝大多数患者有饮用同一水源的历史。

D 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在夏秋季流行。

E 一旦对污染源采取措施,流行即能迅速得到控制。

20.水体被有毒化学物污染后,所造成的危害包括:

A 引起人群急,慢性中毒。

B 导致介水传染病发生。

C 影响水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及水体的天然自净能力。

D 有产生“三致”作用的可能。

E 引起肠道寄生虫病流行。

环境激素及其危害

环境激素及其危害 环境激素及其危害 汤波云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0级生物技术2班) 摘要:环境激素为环境中的激素类似物,通过与激素受体结合,干扰正常的生理代谢、内分泌、生殖机能,引起种种负面生物学效应。介绍了目前发现的一些主要的环境激素种类如DDT,多氯联苯(PCBs),二恶英等等,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和特点,揭示其危害的严重性。 关键词:环境激素激素受体DDT PCBs 体内荷尔蒙在分泌后,与细胞中的受体结合,进而深入细胞核,诱发遗传基因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维持生物正常的新陈代谢。而环境激素进人体内与受体结合后,就会在体内发出错误信息,从而破坏生物体的正常代谢、内分泌和生殖机能。环境激素已成为继臭氧层、地球气候变暖之后的第三大环境问题: 男婴出生率下降。自70年代以来,加拿大男婴的出生率下降了0.22%,美国下降了0.1%。美国科学家说,这可能是杀虫剂等污染物干扰了人类生殖激素的结果。 男性精子数目锐减,男性不育症患者增加。从1986年到1995年,印度男子精子数目平均下降了43%。而1995年之前的20年间,印度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2.5 倍,环境污染却增加了4倍。据统计,俄罗斯目前有400万男子患有不育症。 动物雌性化现象严重。英国的一项调查报告说,生活在工厂排污河流的石斑鱼发生了严重的雌化现象。在诺福克郡的艾尔河观测点,接受调查的雄性石斑鱼60%出现了雌性化的特征,不少石斑鱼的生殖器开始具有排卵功能,并出现了两性鱼。研究人员认为,排入河水中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雌性激素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 另外,专家在日本沿海北起北海道、南到鹿儿岛的22个县的93个点对荔枝螺进行了调查,发现87个点的荔枝螺的生殖系统出现异常,研究人员在它们体内发现了有机锡。 目前已报道的环境激素对动物(包括人类)的生殖影响主要集中在:生育力下降、孵化能力降低、后代生存能力减弱、影响激素分泌和激素活性以及造成生殖解剖学结构的改变(如隐睾症、尿道下裂、子宫内膜异位、阴阳人、发育不全等)。但这并不表示环境激素的危害仅限于此,鉴于它们深远的负面效应,类激素环境污染物的研究已经受到各国尤其是欧美以及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相当高度的重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各种疾病甚至癌症的发病率大大提高。据报道自1981~1996年16年间,对全国39个市县的万名健康男性的精液量、精子数目、精子活动能力的统计结果分析,分别下降了10.3%,18.6% 和10.4%,其中工业化程度越高的地区下降越明显。我国科学家在国内首次提出环境雌性化的问题后,相关工作逐渐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1997年开始设立了有关方面的基金项目,环境激素以及相关的环境和生殖问题的研究正在形成热点。 一、环境激素的定义及其种类 环境激素又称内分泌干扰剂(endocrine disrupters)、内分泌活性化合物(endocrine active compounds)或内分泌干扰化合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等,是指一些可影响负责机体自稳、生殖、发育和行为的天然激素的合成、分泌、转运、结合、作用或消除的外源性物质。 可疑环境内分泌干扰物质有如下一些种类: 1. 农药 ⑴除草剂:甲草胺、杀草强、莠去津、草克净、除草醚、氟乐灵、2,4-D、2,4,5-T、杜邦326、草达灭、甲氟吡啶氧酚丙酸丁酯。 ⑵杀真菌剂:苯菌灵、多菌灵、六氯苯、烯菌酮、代锰锌、代森锰锌、硫脲乙烯、嘧啶甲醇族、亚乙基双二硫代氨基甲酸锌、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锌。 ⑶杀虫剂:林丹(β-666)、氯丹、硫丹、三嗪、甲萘威、开乐散、狄氏剂、异狄氏剂、DDT及代谢产物、七氯和H-环氧化物、灭多虫、甲氧氯、灭蚁灵、对硫磷、氧氯丹、毒杀酚、合成除虫菊酯。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教案

第十二讲第一课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枣庄一中东校高三 赵娟 【课型】复习课 【课时】1课时 【教学模式】探究总结、讲练结合 【教具】多媒体课件 复习过程考点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诱导点拨】:人地关系演变的“三”个阶段 采猎文明——崇拜自然; 农业文明——改造自然; 工业文明——征服自然。 【高考案例】

1、(1)图中A表示________,它是决定______时代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 (2)分析影响工业文明时代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变化特征。 (3)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阶段是________时代。试分析该阶段环境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 (4)环境文明时代人地关系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此阶段社会发展需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案: (1)土地农业文明 (2)资本是工业文明早期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随着时代发展,其影响力不断下降;土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下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逐渐加强,后期成为关键要素;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 (3)工业文明人口压力巨大;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过度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严重。 (4)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考点二: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①人类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___________。 ②人类活动的_______要排放到环境中。

【典型题目】 2、图 12-7 为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模式图,读图回答 题 (1).人地关系中“环境反过来作用于人类社会”体现在图中 的( ) A .①箭头中 B .②箭头中 C .③箭头中 D .④箭头中 (2).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 保持适度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这符合()A .公 平性原则 B .持续性原则 C .共同性原则D 公开性原则 考点三: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

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不仅包括自然环境,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环境,还包括现代生活用品的科学配置与使用。环境污染不仅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突出地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安全健康和生活质量,如今已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有效控制环境污染,不断改善环境质量,才能让我们呼吸到清洁的空气,喝上放心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拥有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人类健康的基础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只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稳定和持续发展 的生态系统,才能保证人类健康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而环境污染是人类健康的大敌,生命与环境最密切的关系是生命利用环境中的元素建造自身。 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的环境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废水、废气、废渣,包括城市垃圾等。环境污染物影响人体健康的特点,一是影响范围大,因为所有的污染物都会随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而流动,并且对所有的接触者都有影响;二是作用时间长,因为许多有毒物质在环境中及人体内的降解较慢。 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呼吸道和消化道,也可经皮肤和其他途径进入。气态污染物一般是经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的。由于呼吸道各个部位的结构不同,对污染物的吸收速率也不同。人体肺泡面积达90平方米,毒物由肺部吸收速度极快,仅次于静脉注射。进入肺泡的污染物直径一般不超过3μm,而直径大于10μm 的颗粒物质,大部分被粘附在呼吸道、气管和支气管粘膜上。水溶性较大的气态物质,如氯气、二氧化硫,往往被上呼吸道粘膜溶解而刺激上呼吸道,极少进入肺泡;而水溶性较小的气态毒物(如二氧化氮等),大部分能到达肺泡。污染物进入人体后,由血液输送到人体各组织。不同的有毒物质在人体各组织的分布状况不同。一

环境激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环境激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摘要环境激素是环境中存在的能干扰生物系统或过程产生异常效应的物质;它能干扰生物体内激素,损害人类的生殖机能或引发肿瘤等,对人类的生存与健康构成严重威胁;防治环境激素的根本对策是杜绝其产生的源头。 关键词环境激素内分泌干扰物作用机理影响防治 由于化学物质对生态系统产生的重大影响,早在1977年7月日本学者就提出了“环境激素”一词。1996年,美国T.Colborn等合著出版了《失窃的未来》一书,通过对暴露于人工合成化学物而导致生物的雌性化、雄性化、不育、生殖缺陷等科学发现的报道,向人们展示了因化学合成物对内分泌系统的干扰而带来的令人震惊的画面。如同《寂静的春天》所带给人们的震撼一样,该书的出版也引起各国政府、舆论、公众对环境激素问题的关注。实际上,它的产生却始于20世纪30年代,人们采用人工合成的方法生产雌性激素,并用作药品。这种合成雌性激素在诞生的同时就被指出有导致恶性肿瘤的危险。近70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激素在制药、塑料制品添加剂生产、除草剂的使用和垃圾处理等过程中不断释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危害。且环境激素不易分解,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又可随风飘散,因此,不管其原生地在哪里,都会形成区域性或全球性的威胁。 1 环境激素的概念与分类 所谓环境激素,又叫环境荷尔蒙或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是环境中存在或由于人类活动而释放到环境中的对生物系统或过程产生促进或抑制作用的化学物质。 早先,人们对化合物内分泌干扰效应的认识几乎全部基于其对生殖系统的影响;后来又发现,有些化合物可以通过与激素受体的相互作用而影响内分泌系统的活性。所以,现在这一类物质被统称为“内分泌干扰物”或“环境激素”,它包括了与内分泌系统的任何部分,包括甲状腺、淋巴腺和垂体激素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的对健康的影响。目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都对这一概念给出了各自的定义。 美国国家环保局在1995~1996年的报告中对环境激素表述为从某种程度上干扰激素活性的物质,这是一个较狭义的概念。1996年,欧盟、WHO、OECD 等官方定义环境激素是由于引起激素功能的变化而导致有机体或其后代的各种非健康效应的外部化学物质,并提出了潜在的环境激素的概念,即具有可能导致

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问题: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人类生产活动的空间差异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而人类经济发展的地域格局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经济空间组织,是人地相互作用在空间上的反映。 一、人类文化活动的地域格局 人类文明包括物质的文明和精神的文明。经济或者说财富属于物质的文明,但是对于经济发展目的和方式的认识,对于财富的管理和分配的认识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就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人口政策、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国际标准方面存在着差异,有许多方面来自于文化的差异。 二、人口发展的地域格局与城市化 人口规模是世界经济活动最基本的要素。人口的增长与人类经济活动所产生的供养能力相联系,也是人地关系不断发展的产物。 人口分布遵循的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分异规律,其中主要受制于社会经济规律。自然条件方面主要是热量,水分和地形。当人口分布在克服恶劣自然条件下必须付出很高的成本(用于克服严寒的气候和干旱,用于平整土地等)的地方,人口分布稀少,反之密集。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悠久,或者地区具有很强的克服不利自然条件的能力,也会形成密集的人口。世界人口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旧大陆”的亚洲、欧洲和非洲,其中又以亚洲的人口密度最大。 人口增长有阶段性的“过渡”规律,总体来说,供养能力的提高会带来人口增长的加快,而当供养能力进一步提高,人类对人口数

量的增长会产生控制,即控制能力的提高,此后人口增长的速度将放慢。可以从“费用、效用”角度来加以理解。当人口的生产成本(即用于生育、居住、食物、教育、卫生、娱乐乃至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费用)低下,而他们所能产生的效益(效用,即劳动收入)高于上述费用时,人口有加快增长的要求;反之就有放慢速度的要求。从“恩格尔系数”的内涵出发,人口需求的层次应该是不断上升的,也就是人口的“费用”是不断增加的。愈是经济发达,人口消费的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与总支出的比值)就愈低。因此一方面看到我国城市人口和发达地区人口增长速度下降,但是另一方面一些贫困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却遇到很多困难的现象。这也就是人口增长的区域差异。世界人口的区域增长可以分为三个类型:①高出生与高死亡并存,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低。②高出生但是低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③低出生、低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第一种情况是历史上全世界人口增长的共同现象,原因是人类的供养能力和克服灾害与疾病的能力低下;第二种情况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即人类的供养能力明显提高,同时也对劳动力产生巨大需求;第三种情况出现在发达国家,表明人们在控制自己的增长。 城市是人类最适宜的居住地。城市的工业和服务业可以为各国的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城市在住宅、公共设施(道路、电力、供水、通讯等)、信息传播、卫生、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优先发展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好的人居环境,城市居民在人际交往和避免自然灾害等方面的条件也要大大优于农村。无论是传统的工业经济

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环境对健康的影响说课搞 一、课题: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强,人们对于健康的期望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体育运动也就越发越发显现出了它的价值。大多数人能够知逍选择什么样的运动和怎样去运动,但却不知逍我们该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去运动。新《课程标准》对水平五阶段的学生提出了“懂得环境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的具体目标,要求学生认真清恶劣的环境对于身体的伤害,避免在不利于身体健康的环境(如大雾、灰尘、噪声等)进行体育活动,从而提高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质量。 三、教学目标: 了解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掌握在不同环境中锻炼的注意事项 懂得依法治理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环保怠识,从而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正确认识和掌握体育锻炼对于环境的耍求 2、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策略 1、教法 做到三个结合,即讲授与启发学生思维相结合,直观激发学生热

情相结合,理论教学与视频、图片相结合 2、学法 以大量的事实数据和图片为载体,从正反两面阐明环境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 激发学生对于环保知识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去认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感受和理解教材。 3、支撑原理 主要运用教育学中的直观原则,启发性原则、结合心理学中的心理体验、感知、共鸣、联想与想象等原理。 A、直观性与启发性原则 运用多媒体,以大量丰富的事实亊例、图片、数据,得出健康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启发学生认清在不利的环境中锻炼对健康的危害以及对环境污染知识的进一步拓展。 B、心理学原则 通过学生的心理感知、心即体验,使学生了解休育锻炼在不同的环境中的注意事项,并对环境污染产生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 六、教学程序 1、课题导入 以生态水乡兴化的风景宣传片为导入点,获取对于优美环境的心理休验,激发学生对于秀美环境的向往。 2、教学过程 通过观看视频,归纳得出环境的概念。并从世界五大长寿之乡的地理位置,阐明了环境与人类健康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当学生的

论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化学与社会课程(论文) 题目:论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学院:化学工程学院 专业: 应用化学班级: 应化091 姓名: 阿德尔江学号: 095131104 指导老师: 毛丽哈职称: 副教受 2011 年11月10日 新疆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论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摘要: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居住环境、娱乐环境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的诸多因素相关联,对人群的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本文从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和化学污染上三个方面来研究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健康;危害;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化学污染 前言:污染物对植物的危害一般是通过气孔进入植物组织,干扰酶的作用,阻碍代谢机能,有的有毒物质在体内还可进一步分解或参与合成过程,产生新的有害物质,侵害细胞组织,抑制光合作用,使生长受阻、产量降低、品质变劣。其危害分为急性、慢性和不可见危害等。高浓度污染物造成急性伤害,引起产量显著下降,低浓度污染物,在长时间作用下,造成慢性危害,一般症状不明显。不可见危害只造成生理上的障碍,一般没有症状。植物受空气污染危害的程度,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污染物浓度和植物接触它的时间;植物本身的构造和所处的发育期以及环境条件的影响。如充足的光照,适宜的温度、良好的供水和空气湿润,较高的C02浓度等,都能导致叶片气孔开放,易受污染危害。植物对大气的净化功能不少植物具有一种以酶作催化剂的潜在解毒力,能够分解一些有毒物质,或形成一些大分子络合物,暂时可以降低毒性。1公顷森林,每年可吸滞灰尘30多吨,1

公顷柳杉林,每年可吸收700多公斤S02,柑桔树的叶子可吸收储存硫达1%,青杨和桑树具有较强的吸收铅尘的能力,加拿大杨、银杏、榆树、梧桐、桉树等都是较好的“天然吸尘器”。草坪的吸附粉尘能力比裸露地面大几十倍。因此环境科学的任务之一,是要充分发挥植物净化大气的作用。选择吸收污染能力强的植物,扩大造林绿化面积,根据污染源位置、污染物汇集区的地形地势、风向和污染气体的季节分配,统一考虑构成一种包围式或隔离式的林带,使含尘气流在移动中途被树林吸收。另方面要研究采取控制或减少排放污染物的措施,以保证大气质量符合规定的标准。 2011年3月11日,日本于当地时间11日14时46分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当天发生的强烈地震已在日本东北太平洋沿岸引发巨大海啸,地震同时引起核电站事故,发生了威胁全球的核泄漏。环境问题再次成为全球人关注的焦点。同时在中国,两会期间,以“低碳经济”等新兴环保概念为代表唤起了“两会”代表、委员们对环境污染、环境保护议题的极大关注。“环境污染”首次作为备选热词,并首度入选十大热点话题。 为什么环境污染能够引起人们如此的关心,特别是21世纪来,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和对环境优化的投入,掀起了一轮环境保护热。那是因为历史和现实太多证据表明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环境与人类健康复习题

复习题 一、请解释下列各个名词: 1. 环境问题 2. 温室效应 3. 光化学烟雾 4. 生物入侵 5. 大气逆辐射 6. 电磁污染 7. 化学需氧量(COD) 二、简要回答下列各个问题: 1. 简述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2. 什么是室内污染,有什么特点? 3. 简述臭氧层破坏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4. 什么是环境激素,有哪些危害? 5. 什么是转基因食品,它的安全性如何? 三、有关下列问题,请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 1. 下列关于有机磷农药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一般为油状液体 B. 难水解 C. 易溶于脂肪和有机溶剂 D. 有挥发性 2. 下列水质指标中属于物理性指标的是() A. 化学需氧量 B. 生物需氧量 C. 总固体 D. 浑浊度 3. 下列各种污染源中,属于放射性污染源的是() A. 手机 B. 高压输变电线 C. X光检测 D. 通讯基站 4. 以下几种疾病中哪种可能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 A. 肺炎 B. 艾滋病 C. 甲型流感 D. 甲乙肝 5. 下列污染物不属于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是() A. 苯 B. 甲醛 C. 苯乙烯 D. 氯仿 6. 下列关于土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土壤具有营养库的作用。 B. 土壤具有养分转化和循环的功能。 C. 土壤具有雨水涵养的作用。 D. 污染物进入土壤就会引起土壤污染。

7. 下列哪个过程不是化学性污染物在体内的转运过程() A. 吸收 B. 分布 C. 排泄 D. 转化 8. 下列不属于光化学烟雾污染物的是() A. NOx B. CHx C. O3 D. SO2 9. 噪声污染不会造成哪种损伤() A. 听力损伤 B. 影响神经系统 C. “三致”作用 D. 影响心理 10. 下列国家或地区不属于世界三大酸雨区的是() A. 北美 B. 欧洲 C. 澳大利亚 D. 中国 11. 目前,安全食品的生产技术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它不包括() A. 绿色食品 B. 无公害食品 C. 有机食品 D. 保健食品 12. 下列哪种水质指标属于物理性指标() A. 总固体 B. 硬度 C. 浑浊度 D. 总有机碳 13. 下列选项属于20世纪“八大公害”事件的是() A.马斯河谷事件 B.帕博尔农药泄漏事件 C.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件 D.莱茵河污染事件 14. 目前,安全食品的生产技术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它不包括() A. 绿色食品 B. 无公害食品 C. 有机食品 D. 保健食品 15. 下列污染物中具有环境激素功能的是() A. 二噁英 B. 甲醛 C. 敌敌畏 D. 一氧化碳 16. 哪种污染物是造成臭氧层破坏的最主要因素() A. 氮氧化物 B. HOx C. 含氯、溴化合物 D. 二氧化硫 17. 室内CO污染不会造成下列哪种危害() A. 缺氧 B. 神经系统病变 C. 心血管系统病变 D. 致癌 18. 下列哪种物质属于天然环境激素() A. DDT B. 多氯联苯 C. 雌二醇 D. 二噁英 19. 生物多样性包括四个层次,它不包括() A. 群落多样性 B. 种群多样性 C. 遗传多样性 D. 生态系统多样性 20. 下列关于地下水的环境健康学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 矿物质含量少,水的硬度低。 B. 溶解氧含量较高,自净能力较强。 C. 易被污染。 D. 水量稳定,水质较好,矿物质含量较多,水质较硬。

环境污染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环境污染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环境污染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摘要】 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已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关键词】环境污染污染物健康避免腐植酸【前言】 为什么环境污染能够引起人们如此的关心,特别是21世纪来,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和对环境优化的投入,掀起了一轮环境保护热。那是因为历史和现实太多证据表明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居住环境、娱乐环境与自

然环境、社会环境中的诸多因素相关联,对人群的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环境污染能够使人体发生病理变化(人的生理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污染来源也变得越来越多元,污染物的出现形式也日趋多种多样。本文将针对于污染物对健康的危害进行简要的分析,并且提出笔者个人的看法。 【正文】 一.环境污染与人类关系概述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当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进入大气,水、土壤环境,如果其数量、浓度和持续时间超过了环境的自净力,以致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人体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时,称为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产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目前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的使用,使有用的资源变为废物进入环境而造成危害。 人类健康的基础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只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稳定

环境与人类健康

环境与人类健康 环境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珍惜爱护我们的环境。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的环境。45亿年前,地球开始形成,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优美自然环境以及丰富的物质基础,让人类能够在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生存下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人类对物质的不断追求,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人类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得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了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地球的环境加速恶化,生态失去平衡,从而严重威胁到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人类已经不同程度地尝到了环境破坏的苦果。人类健康的基础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只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稳定和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才能保证人类健康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而环境污染是人类健康的大敌,生命与环境最密切的关系是生命利用环境中的元素建造自身。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的环境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废水、废气、废渣,包括城市垃圾等。 环境污染物影响人体健康的特点,一是影响范围大,因为所有的污染物都会随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而流动,并且对所有的接触者都有影响;二是作用时间长,因为许多有毒物质在环境中及人体内的降解较慢。环境的问题自古以来就存在,只是在古代时表现为洪水、风暴等自然灾害,以及过度垦殖引起的水土流失和环境退化,并且这一问题一直延续至今,仍然是当代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随着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环境问题又增加了新的内容,自然资源大量被消耗和破坏,工业“三废”引起的环境恶化,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了直接的危害。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呼吸道和消化道,也可经皮肤和其他途径进入。各种污染物在体内经生物转化后,经肾、消化管和呼吸道排出体外,少量经汗液、乳汁、唾液等各种分泌液排出,也有的通过皮肤的新陈代谢到达毛发而离开机体。人体除了通过上述蓄积、代谢和排泄三种方式来改变污染物的毒性外,机体还有一系列的适应和耐受机制,但机体的耐受是很有限的,超过一定的限度,人体就会出现中毒症状,甚至死亡。影响环境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剂量、作用时间、反应条件和个体敏感性等。总的来说,不同的污染物对机体危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期末复习六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选择题 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 ①人口的压力过大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③大搞农田水利建设④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下列关于一定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采猎文明时期,人受地的制约比较小B.农业文明时期,人地关系得到和谐发展C.产业革命之后,人地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局部地区产生环境问题 D.到了近代,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 3.下列做法,不符合公平性原则的是( ) A.荷兰围海造田B.石油输出国组织联合限产 C.非洲国家进口粮食弥补口粮不足D.日本为保护本国森林大量进口木材目前西部地区因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 500亿元。据此回答4~6题:4.据统计,目前西部的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62.5%,部分省区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其土地面积的一半。这主要是因为( ) A.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少B.西部地区降水多且集中 C.西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D.西部地区黄土面积广泛 5.为保护和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是() ①尽量减少资源的开采②生态建设以恢复自然植被为主③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林还草措施④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从根本上解决粗放型经济模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6.西部严重缺水,生态环境恶劣,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为了改善水源紧张的状况,以下措施你认为最合理的是( ) A.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植被覆盖率B.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C.向天山等地的冰川撒播黑炭,以增加融雪水量,大力发展绿洲农业 D.大规模利用人工降雨技术,增加降水量 7.标志着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探讨走向实际行动的是 ( ) A.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 B.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 C.1983年联合国成立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D.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 8.下列各项内容中属于生态服务的是( ) ①空气和水的净化②旱涝的缓解③土地荒漠化的加剧④臭氧的减少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9.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是( )

环境与健康

环境与健康 ——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作者:尤赠强 环境与我们息息相关,健康是我们永恒的主题,环境是影响和决定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接触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疾病负担和健康长寿。睡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类的环境观、健康观也发生了质的飞跃。人们不再仅仅将目光局限在健康本身,而是更深层次的关注“身心与环境的完美适应”——和谐的环境与健康发展观。 一、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是指以我们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与环境,象鱼和水一样密不可分。环境创造了人类,人类依存于环境,受其影响,不断与之相适应;人类又通过自身的生产活动不断改造环境,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生活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意义重大,适宜的生活环境,可以促进人类的健康长寿。反之,如果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处理不当,使环境受到破坏,不仅损害人类健康,甚而还会导致人类健康近期和远期的危害,威胁子孙后代。也就是说严重的环境污染,能造成生态系统的危机,导致人类的灾难。流行病学研究证明,人类的疾病70%~90%与环境有关。人类想健康长寿,就必须建立和保持同外在环境的和谐关系。人类健康的基础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只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稳定和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才能保证人类健康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而环境污染是人类健康的大敌,生命与环境最密切的关系是生命利用环境中的元素建造自身。如今,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特别是环境污染加重,造成空气、水源的污染,直接导致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变差,免疫防御功能下降。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致使人类遭到大自然的“惩罚”与“报复”,导致人类许多旧的和信得疾病产生。从某种意义上讲,近年来,人畜、人禽共患的传染病就是例证,使人类的健康已经面临着一些潜在的危害。 二、生物、化学环境、物理的和社会心理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1、生物因素 生物圈中的生命物质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共同构成生物与环境的综合体,即生态系统。人类依靠生物构成稳定的食物链,从而获得生存所必需的营养素;利用生物制成药物防治疾病;绿化美化环境陶冶情操等。生物本身在不断繁衍过程中为人类造福的同时,有的生物会给人类健康和生命带来一定威胁,如致病性生物可成为包括烈性传染病的媒介;食物链中存在致癌、致畸的有毒物质等生物因子;空气中存在致敏的花粉、生产过程中的生物性粉尘(动物羽、毛等)。

2012环境与人类健康-思考题

思考题 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或完成空缺: 1.环境的功能主要有哪几点? 提供资源、调节功能、服务功能、文化功能 2.生物多样性目前是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热点问题。生物多样性由哪几种多样 性部分组成? 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 3.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按其功能可以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4.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其污染主要来源包括哪些方面? 生活性污染源、生产性污染源、交通污染源、放射性污染源 5.许多污染物不仅具有急性和慢性毒害,还具有很强的远期毒害作用,其中主要是“三致”作用,“三致”作用指的是哪“三致”? 致癌、致畸、致突变 6.大气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通常有哪三种? 呼吸道,接触皮肤、伤口等,消化系统 7.噪声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损害听力、影响睡眠和休息、影响神经系统、影响心理、影响孕妇、胎儿和儿童8.室内环境污染的特点有哪几点? 影响范围广、接触时间长、污染物浓度高、污染物种类多、污染物排放周期长、受污染的程度和时间不同 9.光化学烟雾产生主要是由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紫外线的照射下,经过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生成的刺激性很强的浅蓝色烟雾_导致,其中主要是臭氧。 10.环境中的物理性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非常普遍。环境中物理性污染的种类有哪几个主要方面? 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电磁污染、光污染、热污染 11.环境污染物的联合作用的类型有哪几种? 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12.外来生物入侵的方式有哪几种方式? 自然入侵、无意引进、有意引进 13.简述臭氧层破坏后产生的危害。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对陆生植物的影响、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对动物的危害、臭氧消耗的气候效应、对建筑材料的危害 14.什么是环境激素?环境激素对人类健康有哪些危害? (1)环境激素是一类“伪”激素,主要扰乱人体正常的内分泌系统,又称“环境荷尔蒙”、内分泌干扰物 (2)影响机体的正常内分泌功能,导致人类生殖功能异常,“三致”作用 15.简述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人口迅猛增加、生殖的破碎化、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 16.环境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危害的类型有哪些? 急性危害、慢性危害、远期危害(三致) 17.环境健康科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环境健康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是什么?

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摘要:环境是指以我们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与环境,象鱼和水一样密不可分。环境创造了人类,人类依存于环境,受其影响,不断与之相适应;人类又通过自身的生产活动不断改造环境,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生活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意义重大,适宜的生活环境,可以促进人类的健康长寿。反之,如果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处理不当,使环境受到破坏,不仅损害人类健康,甚而还会导致人类健康近期和远期的危害,威胁子孙后代。也就是说严重的环境污染,能造成生态系统的危机,导致人类的灾难。流行病学研究证明,人类的疾病70%~90%与环境有关。人类想健康长寿,就必须建立和保持同外在环境的和谐关系。 关键词:地理环境,环境污染等 1、地理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有关地理环境对人的寿命的影响。《黄帝内经》 中《素问·五常政大论》说:“一州之气,生化寿 夭不同,其故何也?岐伯曰:高下之理,地势使然 也。……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小大也, 小者小异,大者大异。”此指居住在空气清新、气 候寒冷的高山地区的人多长寿,而那些住在空气 污浊、气候炎热的低洼地区的人则寿命相对较短。 作为养生的地理环境,最理想的居处是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水源洁净,土壤肥沃,景色秀美的自然环境。在地理环境的选择上,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干金翼方》中提到:“山林深远,固是佳景……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若得左右映带岗阜形胜最为上地,地势好,亦居者安。”良好的地理环境不仅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可靠保证,而且是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自古以来,僧侣的庙宇或皇族的行宫多建筑在环境幽静、林木茂盛的山上,或在碧波环绕、水天一色的海岛上,说明人们对养生的地理环境选择上,早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目前在城市我们对住宅的环境进行绿化和美化,使其达到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利于养生。创造一个树木环绕,郁郁葱葱,鲜花盛开,千姿百态的住宅环境。这样的环境可以使居住者心旷神怡,置身于大自然的纯朴美和自然美之中,为生活增添无限乐趣,从而达到养生怡性,延年益寿的目的。

《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摘要:本文简单叙述十大环境问题中的大气污染、水体污染以及海洋污染问题,并结合实际生活中人类与之相关的实际健康问题论述全球环境污染问题对人类生存的健康所带来的影响。 引言:随着人类活动和自然活动的不断进行,对生态系统有害的物质不断进入环境之中,对生态系统造成干扰和损害形成污染。国内外因为环境污染纷纷出现与人类生存相关的各种健康问题,对环境污染治理的研究已成为一项人类的大工程。经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读者能够将环境与自己的生存健康相联系,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 1930年,马斯河谷烟雾事件,一周内有60多人丧生;1943年,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1948年 多诺拉烟雾事件,全城14000人中有6000人眼痛、喉咙痛、头痛胸闷、呕吐、腹泻,17人死亡……世界各地不断爆发出的因环境污染问题导致疾病甚至死亡的问题永久的录入了历史的档案馆,同时也提醒人类,应当适可而止! 环境污染不仅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让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母亲残破不堪,它也直接或间接的对人生命健康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在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内有一座“世界灭绝动物墓地”,在那里排列着近300年来已经灭绝的各种鸟类和兽类的名单,每一块墓碑都代表一种已经灭绝的动物,上面记载着灭绝的年代和灭绝的地方,而墓碑中赫然就有一块上写着“人类”,如若环境污染持续下去,人类也必将走上灭亡之路。

自1952年以来,伦敦发生过12次大的烟雾事件。1952年12月那一次,5天内就有4000人死亡。祸首是燃煤排放的粉尘和二氧化硫。烟雾逼迫所有飞机停飞,汽车白天开灯行驶,行人走路都困难。烟雾事件使呼吸道疾病患者猛增,5天内有4000多人死亡,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去。 大气污染,他的污染源有天然源,也有人类活动的原因。而伦敦烟雾事件就是人为使用化石燃料造成的,通过实际研究表明,人类活动所带来的煤烟型污染、交通型污染才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 大量观测资料显示,地球大气组成已经并正在继续发生引人瞩目的变化。受人类活动影响的主要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已经从工业化的大约280ppm、0.7ppm、270ppb和25ppb分别增加到2002年的372ppm、1.7~1.8ppm、317ppb和34ppb。大气组成浓度变化通过大气辐射过程与地球生物化学循环过程有可能给地球造成深刻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增强“大气温室效应”。(《中国气候变化——科学、影响、适应及对策研究》丁一汇主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由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人类健康问题也层出不穷,例如,新余环境保护网(2004年8月18日)的一则消息——“全球变暖会使疟疾和登革热的传播范围增加,威胁40~50%的世界人口。” 大气污染必然需要得到治理,以保证人类生存健康。 《凤凰周刊》2009年4月号(第11期)封面故事《中国百处致癌危地》中所涉及的癌症高发村周边多有化工厂,农药厂、矿厂等能产生大量有毒污水的工厂。以中国最典型的淮河沿岸为例,在淮河沿岸至少有20个癌症高发村,而这些村子均是因为饮用水遭到污染而成为癌症高发地,作为与淮河紧邻的这些村庄,由于淮河沿岸的工厂排放出的含有大量有毒物质的废水通过河流、地下水渗透等渠道直接或者间接的进入了沿岸居

环境与人类健康复习题(完整版)

一.请解释下列各个名词: 1. 环境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环境污染,另一类是生态破坏;实质是由于人类活动超出了环境的承受 能力,对其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破坏作用,导致人与其生存环境的不协调。 2. 温室效应:大气中对长波辐射具有屏蔽作用的温室气体的浓度增加使较多的辐射能被截留在地球表面 而导致温度上升的现象。 3. 光化学烟雾:排入大气中的氮氧化物(NOx)和碳氢化合物(HCs)等一次污染物在强烈紫外线的作用 下,发生一系列的光化学反应生成的光化学氧化物等二次污染物,这些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在大气中蓄积可呈浅蓝色烟雾状,具有很强的刺激性。 4. 生物入侵:由于自然或人类因素的影响,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 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5. 大气逆辐射: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同时,又以辐射的方式向外放射能量。 6. 电磁污染:指电磁辐射强度超过了人类所能承受的程度或仪器的容许限度从而对人体健康带来危害的 现象。起作用的是电磁波。 7. 化学需氧量(COD):在一定条件下,用一定量的强氧化剂氧化水样中的有机物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 以氧的mg/L表示,它是指示水体被还原性物质污染的主要指标。 二、简要回答下列各个问题: 1. 简述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1,人口迅猛增加2,生存环境的破碎化3,环境污染4,外来物种入侵 2. 什么是室内污染,有什么特点? 室内污染指的是家庭居住场所和公共场所的环境污染,特点:1,影响范围广2,接触时间长3,污染物浓度高4,污染物种类多5,污染物排放周期长6,受污染的程度和时间不同 3. 简述臭氧层破坏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臭氧层破坏,吸收紫外辐射的能力大大减弱,导致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明显增加,阳光紫外线UV—B的增加对人类健康有严重的危害作用,潜在的危险包括引发和加剧眼部疾病,皮肤癌和传染性疾病;长期暴露于强紫外线的辐射下,会导致细胞内的DNA改变,人体免疫系统的机能减退,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 4. 什么是环境激素,有哪些危害? 由人类活动而释放到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包括许多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具有与人和生物内分泌激素作用类似的物质,能引起生物内分泌紊乱的物质;危害:1,影响机体的正常内分泌功能2,导致人类生殖功能异常3,“三致”作用:致癌,致畸,致突变

人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

人与自然环境的辩证关系 摘要: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观的演进可以大致分为“天定胜天”、“人定胜天”、“人天和谐”三种形态。本文以人与自然关系的现状为出发点,用自然辩证正反两方面具体分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对立方面与统一方面。 关键词:人与自然、关系观、对立、统一 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现在,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观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受到了关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观的演进可以大致分为一下三个阶段: (一)“天定胜人”:古代人与自然的关系观。 远古时期,人类是自然界中的弱者。人类不仅对自然界的奥秘无法理解,而且也无法抗拒强大的自然力。其生活必需品直接地依赖于自然界,生存与生命时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 只有顺应自然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此这个阶段人类对自然产生了敬畏和崇拜感。 原始社会基本没有科学技术,但由于生存的需要,人类把最常见的自然物稍加改变使之成为捕猎食物、建筑巢穴的工具和手段。在与自然的抗争中,人类学会了使用火。火的使用是人类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初级技术的发明和使用,人终于超出其他动物,开始有目的地改造并利用自然为自己服务的斗争。然而,原始科学技术毕竟还处于萌芽状态,远不足以武装人类与强大的自然相抗衡。在热带地区,生存方式以采集为主。在寒冷地区,由于植被稀少,生存主要依靠狩猎和捕鱼。从人对自然的关系来看,自然界处于一种非常重要的主导方面,而人只是处于一个顺从、被动的方面,人类依然保持着对自然母体的直接依附,靠自然界的恩赐而生活。由此,这一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基本和谐。 (二)“人定胜天”:近现代人与自然的关系观。 在由“天定胜人”到“人定胜天”的观念的转变过程中, 基督教文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基督教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主人, 而非其成员, 其地位明显地高于其它生命形式; 所有的造物都是上帝创造出来为人类服务的, 也是为人类的利益而存在的。因此,人类对大自然的统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人类对自然的态度由沉思转变为实用,“控制自然”会使社会进步成为社会的普遍意识。在近现代人与自然的关系观与发展观的协同演进的过程中, 不是人们先掌握了自然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在揭示、利用自然规律上取得了胜利以后, 才产生了“人定胜天”的信念。 (三)“人天和谐”:当代人与自然的关系观。 人与自然环境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与自然界之间必然存在着矛盾;人的自然性使人与自然界之间统一起来:人作用于自然界, 自然界也反作用于人类;人类的发展有赖于自然界的发展, 自然界的发展又有赖于人类的发展。人与自然界之间是一种互利互惠、共生共荣、和谐一致的关系。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但并非是大自然的奴隶, 只能听从大自然的摆布; 相反, 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是人类活动的对象、客体,人类可以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以满足自己的物质、精神需要。但是,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员,必须自觉地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促进自然界按其自身规律发展,当人类的利益与自然界发展的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 要控制我们自身的利益, 维护自然界的整体利益。人们已经认识到“控制自然”包括对外部自然的控制和对内在人类自我的控制,尤其要“把人的欲望的非理性和破坏性方面置于控制之下”【1】。我们应该像对待我们自己一样,善待自然,守护自然, 实现人与自然向“自己而然”的复归。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过程之中,涌现出动物解放运动与权利论、生物中心论和生态中心论。但它们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逻辑矛盾。在人与自然的关系观上, 现代“天人和谐”的观点能够为各个学派所接受, 最根本的分歧存在于实现“天人和谐”的路径上, 即在“天人和谐”何以可能问题上。 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