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光显微镜

偏光显微镜
偏光显微镜

一、偏振光的基础知识

(一)自然光和偏振光

光是一种电磁波,属于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一切实际的光源,如日光、烛光、日光灯及钨丝灯发出的光都叫自然光。这些光都是大量原子、分子发光的总和。虽然某一个原子或分子在某一瞬间发出的电磁波振动方向一致,但各个原子和分子发出的振动方向也不同,这种变化频率极快,因此,自然光是各个原子或分子发光的总和,可认为其电磁波的振动在各个方向上的几率相等。

自然光在窗过某些物质,经过反射、折射、吸收后,电磁波的振动哥以被限制在一个方向上,其他方向振动的电磁波被大大削弱或消除。这种在某个确定方向上振动的光称为偏振光。偏振光的振动方向与光波传播方向所构成的平面称为振动面。

(二)直线偏振光、圆偏振光及椭圆偏振光

1.直线偏振光

直线偏振光由于光线的振动方向都在同一个平面内,所以这偏振光又叫作平面偏振光。正对光的传播方向看去,这种光的振动方向是一条直线,因此又叫直线偏振光或线偏振光。如图1-1所示。

2.圆偏振光和椭圆偏振光

(1) 光的双折射现象和晶体的光轴

当一束光线射入各向异性的晶体中时要分裂为两束沿不同方向传播的挑线,这种现象叫双折射现象。发生双折射的两束光线都是偏振光。这两束光线之一恒遵守光的折射定律,在改变入射方向时传播速度不发生变化,这条光线称为寻常光线,用o表示;另一束光线不遵守折射定律,当入射光线方向变化时,它的传播速度也随之变化,光的折射率不同,这束光称为非常光线,用e来表示。

在各向异性晶体中,存在有某些特殊方向,在这些方向上不发生双折射,寻常光线和非常光线传播方向和传播速度相同,这些方向称为晶体的光轴,有一个光轴的晶体叫一轴晶,有两个光轴的晶体叫二轴晶。对于二轴晶,双折射后的两束光线均为非常为光线。

(2) 波晶片

波晶片简称波片,可用来改变或检验光的偏振情况。当自然光沿一轴晶光轴入射时,不发生双折射现象。如果垂直于晶体光轴入射时产生的o光和e光仍沿原入射方向传播,但传播速度和折射率不同,且传播速度相差最大。如果在平行于一轴晶光轴方向上切下一薄片,这时晶片表面与光轴平持,这样制得的晶片叫波晶片。当偏振光垂直于波片光轴入射时,在波片内形成传播方向相同但传播速度不同的o光和e光。如果波片越厚,o光和e光线波波长的整数倍,这种波片叫全波片。依此类推,还有半波片和1/4波片等等。

(3) 圆偏振光和椭圆偏振光的形成

一束自然光以垂直于一轴晶的光轴方向入射所产生的振动面互相垂直的两束偏振光是不相干的。因为自然光是由光源中的不同分子和原子产生的,没有固定的位相差,所以不发生干涉。但是当一束单色偏振光通

过双折射物质后,所产生的两束偏振光是可以相干的。相当于两个互相垂直的同周期的振动的合成。

当一束偏振光垂直于一轴晶光轴入射时产生两束偏振光(o光和e光)。由于o光和e光的相位差不同而合成为直线偏振光、圆偏振光、椭圆偏振光。O光和e光的相位差由两束光在晶片中折射率和晶片的厚度决定。设No、Ne分别为o光和e光的折射率,d为晶片的厚度,所产生的相位差为Δφ。则。改变晶片的厚度可得不同相位差的o光和e光。当Δφ为π/2的偶数倍时可产生直线偏振光;当Δφ为π/2的奇数倍时,可产生圆偏振光;当Δφ不是π/2的整数倍时均可产生椭圆偏振光。圆偏振光的振动端点在光的传播方向上投影为一个圆,椭圆偏振光的振动端点在光的传播方向上投影为一个椭圆。圆偏振光和椭圆偏振光在每一瞬间只有一个振动方向,所以仍属偏振光。如图1-2所示。

3.起偏振镜和检偏振镜

偏振光可用尼科尔棱镜和偏振片得到。

尼科耳棱镜是由方解石晶体做成。图1-3中(a)为方解石的双折射现象,(b)为尼科耳棱镜的主截面图。取长度约三倍于厚度的方解石晶体,两端的天然而原来与底边成71°的角,经研磨后成68°角,然后将晶体剖开,成两块直角棱镜,再用加拿大树胶将剖面粘合成一长方柱形棱镜。将侧面CN涂黑,就制成了尼科耳棱镜。加拿大树胶为光性均质体对于黄绿光的折射率n=1.540,这个折射率恰好在方解石对这种颜色的o光的折射率No=1.6583与平行于CN面的该种颜色的e光的折射率Ne=1.5159之间。当一束平行于CN面的黄绿自然光由第一块棱镜的AC面入射在方解石内部发生双投射现象时,分成为o光和e光。由于o光射到加拿大树胶的胶合面上的入射角约为76°,超过了树胶与方解石对o光的临界角69°,会发生全反射,被涂黑的CN面吸收。E光折射后方向仍近近似与CN面平行,方解石对这一方向上的非常光线的折射率比树胶的折射率小,所以不会发生会反射,而穿过树胶层进入第二块棱镜,然后从MN面上射出而获得一否偏振光。其振动面在棱镜的主截面内,在图3(b)中用短线表示。

尼科尔棱镜的优点是对各色可见光透明度都很高,并能够均匀完全起偏。但天然方解石价格昂贵,制造比较困难,所以最常用的是偏振片。偏振片是一种使自然光变为偏振光的人造透明薄片,由于面积大成本低而被广泛应用。

自然光射入某些晶体时可以产生振动方向互相垂直的两束直线偏振光,同时将其中一束强列吸收,另一束通过,晶体的这种性能叫晶体的二色性。用具有二色性的晶体制造的偏振片可用来产生偏振光。例如,电气石晶体能够强烈吸收寻常光线,1mm厚的电气石晶体即可把寻常光线全部吸收而让非常光线通过,产生一束非常光线的偏振光。过碘硫酸奎宁也是一种二色性极强的晶体,0.1mm厚的薄膜就足以使自然变成直线偏振光。

另外一种偏振片是用聚乙烯醇膜来制造的。将聚乙烯醇的分子拉伸成为线性结构,平行排列,则其薄膜只允许平行分子排列方向振动的光通过,而产生直线偏振光。

在偏光显微镜中能产生偏振光的偏振片叫起偏振镜,另外在起偏振镜后面还有一个检偏振镜(或叫分析器),如图1-4所示。当两个偏振镜振动轴平行时,起偏振镜A产生的偏振光可以完全通过B检偏镜;当A、B振动轴成一定角度时,A产生的偏振光只有部分能通过检偏镜B,而当A与B的振动轴垂直时,A产生的偏振光完全被B阻挡,产生消光现象。如果是圆偏振光,用检偏振镜检查时不发生消光现象,光的强度不发生变化。如果是椭圆偏振光,用检偏振镜检查量不发生消光现象,但光的强度要发生变化,当B的振动轴与椭圆长轴重合时,光的强度最大,与椭圆的短轴重合时,光的强度最小。

二、偏振光的反射原理

偏振光在光性均质体表面上的反射遵循反射定律,在各个方向上的反射率都相同。

偏振光在光性非均质体表面上的反射,在晶粒的不同的位向上反射率不同(光的反射率是指反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的比值)。设起偏振镜的振动方向为PP,检偏振镜的振动方向为AA,偏振光在光性非均质体的光轴方向上的反射率为R,垂直于光轴方向上的反射率为S,R≠S(R=S为光性均质体的反射)。设R>S,如图1-5所示,一束光经起偏振镜后得到振幅为F的PP方向振动的偏振光,入射到光性非均质体表面上,振幅为F的偏振光分解为平行于光轴和垂直于光轴方向上的两个分量。

对于光性均质体,R-S=0,I+=0。转动载物台一周(360°),在目镜看到黑暗的全消光现象。对光性非均质体,R-S≠0,转动载物台一周(360°),当转过的θ角为0°,90°,180°,270°时,sin2θ=0,产生消光现象;当θ角为45°,135°,225°,315°时,sin2θ=1,此时光线最强;θ角为其他角度时,显微组织的亮度在上两种情况之间。因此在转动晶体一圈(360°)中,将观察到四次明亮和四次消光,即出现四明四暗现象。有时由于试样不是十分平滑,可能会发生光线的漫射,看到的不是完全黑暗的颜色,而是灰色。但这种漫射光的强度不随载物台的转动而发生变化。

三、偏振光装置的调整及使用

反光偏光显微镜也叫矿相显微镜。在一般大型显微镜光路中,只要加入两偏振片即可,即在入射光路中加入一个起偏振片,在观察镜中加入一个检偏振片,就可以实现偏振光照明。除了起偏振镜和检偏振镜外,有时还加入一个灵敏色片,用来检验椭圆偏振光,并获得色偏振(如图1-6所示)。

(一)起偏振镜位置的调整

起偏镜一般安装在可以转动的圆框内,借助手柄转动调节,调节的目的是为了使起偏振镜出来的偏振光动面水平,以保证垂直照明器平面玻璃反射进入物镜的偏振光强度最大,且仍为直线偏振光。

调整方法,是将经过抛光而未经腐蚀的不锈钢试样(光性均质体)放在载物台上,除去检偏振镜,只装起偏振镜,从目镜内观察聚焦后试样磨面上反射光的强度,转动起偏振镜,反射光强度发生明暗变化,当反射光最强时,就是起偏振镜振动轴的正确位置。

(二)检偏振镜位置的调整

起偏振镜位置调整好后,装入检偏振镜,调节检偏振镜的位置,当在目镜中观察到最暗的消光现象时,就是检偏振镜与偏振镜正交的位置。在实际观察中,常将检偏振镜作一个小角度的偏转,以增加显微组织的衬度。其偏转的角度由刻度盘上的刻度指示出来。若将检偏振镜在正交位置转动90°,则两偏振镜振动轴平行,这时和一般光线下照明的效果相同。

许多金相显微镜在出厂时已经把起偏振镜或偏振镜的振动轴的方向固定好,只要调节另一个偏振镜的位置就可以了。

(三)物台中心位置的调整

利用偏振光鉴别物相时,经常需要将载物台作360°旋转,为使观察目标在载物台旋围时不离开视域,在使用前必须调节载物台的机械中心与显微镜的光学系统主轴重合。一般是通过载物台上的对中螺钉进行调整。

(四)偏振光照明下的色彩(色偏振)

以上都是讨论在单色偏振光照明下的情况,如果考虑到偏振光波长的影响,即用白色偏振光照明,会产生色彩。

在金相显微镜中进行正交偏振光的观察时,在光程中插入灵敏色片(目前多用λ=5760nm的全波片)后,各向异性的金属不同晶粒会出现不同的颜色。观察各向同性金属时,不加入灵敏色片,也会有不同颜色,但色彩不丰富。加入全波片后,色彩变得鲜艳。

转动载物台或灵敏色片,晶粒的颜色随之变化,这主要是由于偏振光干涉的结果。

偏光显微镜也和一般显微镜照明一样,分为明场照明和暗场照明两种照明方式。

四、应用举例

(一)材料显微组织的显示

1.各向异性材料组织的显示

根据偏振光的反射原理,在各向异性的金属内部由于各晶粒的位向不同,干涉后的偏振光的振动方向的偏转角度不同,在正交的偏振光下则可以显示出不同的亮度。具有同样亮度的晶粒光轴一席话同接近,所以根据晶粒的明暗程度还可以判断晶粒的位向。对各向异性的金属磨面经抛光后不腐蚀就可以看到明暗不同的晶粒,这一点对难腐蚀出清晰组织的材料来说,是十分有利的分析途径。

例如,球墨铸铁的组织中的石墨属于六方点阵,是各向异性的物质,在同一石墨球中具有许多不同位向的石墨晶粒,这些石墨晶粒在偏振光下可显示不同的亮度,从而分辨出石墨晶粒的方位、球状和大小。如图1-7(a)所示。在一般光照射下只能看到黑暗的石墨球,不能分辨石墨的晶粒。如图1-7(b)所示。2.各向同性材料组织的显示

偏振光在各向同性材料表面发生反射,其振动方向一般不发生偏转,在正交的偏振镜下可看到黑韶关的消光现象。但是金属一般有很强的反射本领,光线在试样磨面上的反射强度与光线的入射角及波长有关。对平行于光的入射面和垂直于光的入射面的光线的反射也有差别。图1-8表示了铜对光的反射强度与入射角的关系。其中R//与δ//代表了振动面与入射面平行的光的反射系数和相位差。代表了振动面与入射面垂直的反射系数和相位差。从图中可以看出光线直射时(入射角等于0)两个振动面上的光反射系数相等,相位差为0,光的振动方向不发生变化,即产生消光现象。当入射角从0°到90°变化时,反射系数发生变化,可以通过正交的偏振镜而看到明暗不同的晶粒。

利用上述可以对各向同性的材料进行深腐蚀,露出一定的原子排列面。例如铝在深腐蚀后可露出原子最密排列的(111)面,这些晶面位向不同,故偏振光斜射时,入射角度不同,两分量的相位差不同,因而能看到不同亮度的晶粒。图1-9表示了各向同性材料表面反射光相位差随入射角变化的情况。

(二)非金属夹杂物的鉴定

1.夹杂物各向同性与各向异性的鉴别

夹杂物按光学性质可分为各向异同性和各几异性两大类,这两类夹杂物可在偏振光下鉴别。表1给出了钢中常见夹杂物的性能和特征。表2给出了在暗场及偏振光下系统鉴定夹杂物程序表。

各向同性的夹杂物在正交偏振光下,看到黑暗的消光现象,在转动载物台一周(360°)时,其亮度不发生变化。各向异性的夹杂物在正交偏振光下不发生消光现象,在转动载物台一周(360°)时会看到四次消光

和四次最亮的现象。对某些弱各向异性的夹杂物,可使检偏振镜转动一个小的角度θ,在偏振镜下完全正交下观察。在转动载物台时,弱各向异性的夹杂物出现两次消光和两次最亮的现象。

2.夹杂物的透明度及固有色彩的显示

在非金属夹杂物中,不少是透明并带有色彩的,但一般显微镜明场照明时,光线透过夹杂物并在与金属基体的交界面处反射出来,夹杂物一般比较细小,其反射光与基体的反射光混淆在一起,因此,不能分辨出夹杂物的透明度及固有色彩。在正交的偏振光下,金属基体为各向同性,反射光被正交的偏振镜阻挡,呈黑暗的消光现象。而夹杂物处的反射光由于华侨入射的结果而能透过正交的偏振镜,从而能够显示出夹杂物的本来面目。

3.“黑十字”特征

各向同性的球形透明夹杂物在正交偏振光下会呈现“黑十字”现象。这是由于透明夹杂物的规则外形所决定的。因为夹杂物为球状,偏振光射到夹杂物与基体交界处被反射出来,相当于偏振光斜射到晶体表面,反射光出现相位差别改变了其振动方向,能够通过正交的检偏振镜。而与偏振光的振动方向平行或垂直的两个入射面不改变其振动方向,反射光则不能通过正交的检偏振镜,观察到的是黑暗的消光现象,使透明的球形夹杂物出现“黑十字”特征。当球形夹杂物的外形遭到破坏后,“黑十字”特征也随之消失。图1-10为钢中球形SiO2夹杂物。

显微镜结构介绍

(一)、显微镜的基本结构: 显微镜构造很复杂,种类很多,但基本结构是由机械和光学两大部分构成,现分述如下: 1、机械部分: 它是为光学部分服务的部件,包括以下九部分: (1)、镜座:显微镜最下面呈马蹄形或园形的部分,起稳定和支持镜身作用. (2)、镜柱:从镜座向上直立的短柱.上连镜臂,下连镜座,可以支持镜臂和载物台. (3)、镜臂:弯曲成马蹄形的部分,便于手持,下端与镜柱相连接的地方有一个倾斜关节,可使镜臂倾斜,便于观察. (4)、载物台:自镜臂下端向前伸出,放置标本用的平台,其中央有一个园孔,叫通光孔.台上有一移动器(老式的左右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以固定和移动标本. (5)、镜筒:和镜臂上方连接的园筒部分.有的显微镜镜筒内有一抽管,可适当抽长,一般长度是160-170毫米.镜筒上端装有目镜,下端有一个可转动的园盘,叫物镜转换器(或叫物镜旋转盘,固着在镜筒下端,分两层,上层固着不动,下层可自由转动.转换器上有2~4个圆孔,用来安装不同倍数的低倍或高倍物镜).作用是保护成像的光路与亮度. (6)、调节器(也叫调节螺旋):为镜壁上两种可转动的螺旋,一大一小,能使镜筒上下移动,调节焦距.大的叫粗准焦螺旋,位于镜臂的上方,可以转动,以使镜筒能上下移动,从而调节焦距,升降镜筒较快,用

于低倍镜对焦;小的叫细准焦螺旋,位于镜臂的下方,它的移动范围较粗准焦螺旋小,升降镜筒较慢,可以细调焦距. (7)、倾斜关节:镜柱和镜臂交界处有一个能活动的关节.它可以使显微镜在一定的范围内后倾(一般倾斜不得超过45°)便于观察.但是在使用临时封片观察时,禁止使用倾斜关节,尤其是装片内含酸性试剂时严禁使用,以免污损镜体. (8)、载物台:从镜臂向前方伸出的金属平台.呈方形或圆形,是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其中央具有通光孔,在通光孔的左右有一个弹性的金属压片夹,用来压住载玻片.较高级的显微镜,在载物台上常具有推进器,它包括夹片夹和推进螺旋,除夹住切片外,还可使切片在载物台上移动. 2、光学部分:由目镜、物镜、反光镜、聚光器等四部件组成. (1)、目镜:装于镜筒上方,由两组透镜构成,接目镜的作用是把接物镜所形成的倒立实像再放大成为一个虚像.接目镜上刻有5×,8×,10×,15×,25×等符号,表示放大倍数.我们所观察到的标本的物像,其放大倍数是接物镜和接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如接物镜是10×,接目镜是8×,其物像的放大倍数是10×8=80倍. 在接目镜内两个透镜间的光栏上可装一根剪短的毛发,做为指针,用以指示要观察的材料. (2)、物镜:装在镜筒下端物镜转换器的孔中,一般的显微镜有2~4个接物镜镜头,每个镜头都是由一系列的复式透镜组成的,其上也有放大倍数记号,有4×,10×,40×及100×.4×及10×接物镜是低倍

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原理与应用

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原理及应用 一.前言 人的眼睛只能分辨1/60度视角的物体,相当于在明视距离下能分辨0.1mm 的目标。光学显微镜通过透镜将视角扩大,提高了分辨极限,可达到2000A 。。光学显微镜做为材料研究和检验的常用工具,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于显微镜分析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观察的对象也越来越细。如要求分表几十埃或更小尺寸的分子或原子。一般光学显微镜,通过扩大视角可提高的放大倍数不是无止境的。阿贝(Abbe )证明了显微镜的分辨极限取决于光源波长的大小。在一定波长条件下,超越了这个极限度,在继续放大将是徒劳的,得到的像是模糊不清的。 图1-1(a )表示了两个点光源O 、P 经过会聚透镜L ,在平面上形成像O ,、P ,的光路。实际上当点光源透射会聚成像时,由于衍射效应的作用在像平面并不能得到像点。图1-1(b )所示,在像面上形成了一个中央亮斑及周围明暗相间圆环所组成的埃利斑(Airy )。图中表示了像平面上光强度的分布。约84%的强度集中在中央亮斑上。其余则由内向外顺次递减,分散在第一、第二……亮环上。一般将第一暗环半径定义为埃利斑的半径。如果将两个光源O 、P 靠拢,相应的两个埃利斑也逐渐重叠。当斑中心O ,、P ,间距等于案例版半径时,刚好能分辨出是两个斑,此时的光点距离d 称为分辨本领,可表示如下: α λs in 61.0d n = (1-1) 式中,λ为光的波长,n 为折射系数,α孔径半角。上式表明分辨的最小距离与波长成正比。在光学显微镜的可见光的波长条件下,最大限度只能分辨2000A 。。于是,人们用很长时间寻找波长短,又能聚焦成像的光波。后来的X

几种显微镜种类的介绍

几种显微镜种类的介绍 00 暗视野显微镜在普通光学显微镜台下配一个暗视野聚光器(图4),来自下面光源的光线被抛物面聚光器反射,形成了横过显微镜视野而不进入物镜的强烈光束。因此视野是暗的,视野中直径大于0.3m的微粒将光线散射,其大小和形态可清楚看到。甚至可看到普通明视野显微镜中看不见的几个毫微米的微粒。因此在某些细菌、细胞等活体检查中常常使用。 实体显微镜由双筒目镜和物镜构成。放大率7~80倍。利用侧上方或下方显微镜灯照明。在目镜内形成一个直立的放大实像,可以观察未经加工的物体的立体形状、颜色及表面微细结构,并能进行显微解剖操作,也可以观察生物机体的组织切片。 荧光显微镜在短波长光波(紫外光或紫蓝色光,波长250~400nm)照射下,某些物质吸收光能,受到激发并释放出一种能量降级的较长的光波(蓝、绿、黄或红光,波长400~800 nm),这种光称荧光。某种物质在短光波照射下即可发生荧光,如组织内大部分脂质和蛋白质经照射均可发出淡蓝色荧光,称为自发性荧光。但大部分物质需要用荧光染料(如吖啶橙、异硫氰酸荧光素等)染色后,在短光波照射下才能发出荧光。荧光显微镜的光源为高压汞灯,发出的紫外光源经过激发滤光片(此滤光片可通过对标本中荧光物质合宜的激发光)过滤后射向普勒姆 氏分色镜分色镜将激发光向下反射,通过物镜投射向经荧光染料染色的标本。染料被激发并释放出荧光,通过物镜,穿过分色镜和目镜即可进行观察。目镜下方安置有屏障滤片(只允许特定波长的荧光通过)以保护眼眼及降低视野暗度。荧光显微镜的特点是灵敏度高,在暗视野中低浓度荧光染色即可显示出标本内样品的存在,其对比约为可见光显微镜的100倍。30年代荧光染色即已用于细菌、霉菌等微生物及细胞、纤维等的形态观察和研究。如用抗酸菌荧光染色法可帮助在痰中找到结核杆菌。40年代创造了荧光染料标记蛋白质的技术,这种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免疫荧光抗体染色的常规技术中,可检查和定位病毒、细菌、霉菌、原虫、寄生虫及动物和人的组织抗原与抗体,可用以探讨病因及发病机理,如肾小球疾病的分类及诊断,乳头瘤病毒与子宫颈癌的关系等。在医学实验研究及疾病诊断方面的用途日益广泛。 偏光显微镜从光源发出的光线通过空气和普通玻璃时,在与光线垂直的平面内的各个方向以同一振幅进行振动并迅速向前方传递,这是光的波动性原理。空气与普通玻璃为各向同性体,又称单折射体。如果该光源的光通过一种各向异性体(又称双折射体)时,会将一束光线分为各只有一个振动平面的,而且振动方向互相垂直的两束光线。这两束光线的振动方向、速度、折光率和波长都不相同。这样只有一个振动平面的光线称偏振光。偏光显微镜即利用这一现象而设计。偏光显微镜内,在物镜与目镜间插入一个检偏镜片,光源与聚光器间镶有起偏镜片,圆形载物台可以作360°旋转。起偏与检偏镜片处于正交检偏位时,视野完全变黑。将被检物体放在显微镜台上。若被检物为单折射体,则旋转镜台,视野始终黑暗。若旋转镜台一周,视野内被检物四明四暗,则说明被检物是双折射体。许多结晶物质(如痛风结节中的尿酸盐结晶、尿结石、胆结石等),人体组织内的弹力纤维、胶原纤维、染色体和淀粉样原纤维等都是双折射体,可借偏振光显微镜术检验,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电子显微分析技术及应用

电子显微分析技术及应用 材料测试技术是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以及应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目的就是要了解、获知材料的成分、组织结构、性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即材料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规律。同时为发展新型材料提供新途径、新方法或新流程。在现代制造业中,测试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材料的组织形貌观察,主要是依靠显微镜技术,光学显微镜是在微米尺度上观察材料的组织及方法,电子显微分析技术则可以实现纳米级的观察。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探针仪等已成为从生物材料、高分子材料到金属材料的广阔范围内进行表面分析的不可缺少的工具。下面将主要介绍其原理及应用。 1.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a)透射电子显微镜 b)透射光学显微镜 图1:透射显微镜构造原理和光路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是一种现代综合性大型分析仪器,在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中被广泛地使用。 所谓电子显微镜是以电子束为照明光源的显微镜。由于电子束在外部磁场或电场的作用下可以发生弯曲,形成类似于可见光通过玻璃时的折射现象,所以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一物理效应制造出电子束的“透镜”,从而开发出电子显微镜。而作为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其特点在于我们是利用透过样品的电子束来成像,这一点有别于扫描电子显微镜。由于电子波的波长大大小于可见光的波长(100kV的电子波的波长为0.0037nm,而紫光的波长为400nm),根据

光学理论,我们可以预期电子显微镜的分辨本领应大大优于光学显微镜。 图l是现代TEM构造原理和光路。可以看出TEM的镜筒(Column)主要有三部分所构成:(1)照明系统,即电子枪;(2)成像系统,主要包括聚光镜、物镜、中间镜和投影镜;(3)观察系统。 通过TEM中的荧光屏,我们可以直接几乎瞬时观察到样品的图像或衍射花样。我们可以一边观察,一边改变样品的位置及方向,从而找到我们感兴趣的区域和方向。在得到所需图像后,可以利用相机照相的方法把图像记录下来。现在新一代TEM也有的装备了数字记录系统,可以将图像直接记录到计算机中去,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2.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下图为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原理结构示意图。由三极电子枪发出的电子束经栅极静电聚焦后成为直径为50mm的电光源。在2-30KV的加速电压下,经过2-3个电磁透镜所组成的电子光学系统,电子束会聚成孔径角较小,束斑为5-10m m的电子束,并在试样表面聚焦。末级透镜上边装有扫描线圈,在它的作用下,电子束在试样表面扫描。高能电子束与样品物质相互作用产生二次电子,背反射电子,X射线等信号。这些信号分别被不同的接收器接收,经放大后用来调制荧光屏的亮度。由于经过扫描线圈上的电流与显象管相应偏转线圈上的电流同步,因此,试样表面任意点发射的信号与显象管荧光屏上相应的亮点一一对应。也就是说,电子束打到试样上一点时,在荧光屏上就有一亮点与之对应,其亮度与激发后的电子能量成正比。换言之,扫描电镜是采用逐点成像的图像分解法进行的。光点成像的顺序是从左上方开始到右下方,直到最後一行右下方的像元扫描完毕就算完成一帧图像。这种扫描方式叫做光栅扫描。 图2: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原理和结构示意图

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介绍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介绍 (SEM)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设计思想和工作原理,早在1935年便已被提出来了。1942年,英国首先制成一台实验室用的扫描电镜,但由于成像的分辨率很差,照相时间太长,所以实用价值不大。经过各国科学工作者的努力,尤其是随着电子工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到1956年开始生产商品扫描电镜。近数十年来,扫描电镜已广泛地应用在生物学、医学、冶金学等学科的领域中,促进了各有关学科的发展。 目录 扫描电镜的特点 扫描电镜的结构 工作原理 扫描电镜的特点 和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镜相比,扫描电镜SE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具有以下特点: (一) 能够直接观察样品表面的结构,样品的尺寸可大至 120mm×80mm×50mm。 (二) 样品制备过程简单,不用切成薄片。 (三) 样品可以在样品室中作三度空间的平移和旋转,因此,可以从各种角度对样品进行观察。 (四) 景深大,图象富有立体感。扫描电镜的景深较光学显微镜大几百倍,比透射电镜大几十倍。 (五) 图象的放大范围广,分辨率也比较高。可放大十几倍到几十万倍,它基本上包括了从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直到透射电镜的放大范围。分辨率介于光学显微镜与透射电镜之间,可达3nm。 (六) 电子束对样品的损伤与污染程度较小。 (七) 在观察形貌的同时,还可利用从样品发出的其他信号作微区成分分析。 扫描电镜的结构 1.镜筒 镜筒包括电子枪、聚光镜、物镜及扫描系统。其作用是产生很细的电子束(直径约几个nm),并且使该电子束在样品表面扫描,同时激发出各种信号。 2.电子信号的收集与处理系统 在样品室中,扫描电子束与样品发生相互作用后产生多种信号,其中包括二次电子、背散射电子、X射线、吸收电子、俄歇(Auger)电子等。在上述信号中,最主要的是二次电子,它是被入射电子所激发出来的样品原子中的外层电子,产生于样品表面以下几nm至

电子显微镜作业答案

电子显微镜作业 一、判断题 1.俄歇电子是从距样品表面几个埃深度范围内发射的并具有特征能量的二次电子。(√)2.透镜光阑的作用是限制扫描电子束入射试样时的发散度。(×) 3.改变扫描线圈锯齿波的振幅可改变扫描速度,改变扫描线圈电源锯齿波的频率可改变放大倍数。(×) 4.扫描电子显微镜分辨本领的测定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测量相邻两条亮线中心间的距离,所测得的最小值就是分辨本领;另一种是测量暗区的宽度,测得的最小宽度定为分辨本领。(×) 二、选择填空 1.电镜的分辨本领主要取决于(A)的分辨本领。 A.物镜;B.中间镜;C.投影镜;D.长磁透镜 2.增加样品反差的方法经常有(A、B))。 A.染色;B.重金属投影;C.超薄切片;D.复型 3.(B)是用来观察聚合物表面的一种制样方法。 A.“超薄切片”;B.“复型”技术;C.染色;D.支持膜 4.(A)是研究本体高聚物内部结构的主要方法。 A.“超薄切片”;B.“复型”技术;C.染色;D.支持膜 5.入射电子中与试样表层原子碰撞发生弹性散射和非弹性散射后从试样表面反射回来的那部分一次电子统称为(B)电子。 A.二次电子;B.背散射电子;C.反冲电子;D.透射电子。 6.扫描电子显微镜的(C)是利用对试样表面形貌敏感的物理信号作为调制信号得到的一种像衬度。 A.散射衬度;B.衍射衬度;C.表面形貌衬度;D.原子序数衬度。 7.(A)是从距样品表面10nm左右深度范围内激发出来的低能电子。 A.二次电子;B.背散射电子;C.吸收电子;D.透射电子。 8.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的衬度原理有(B)。 (a)散射衬度(b)表面形貌衬度(c)衍射衬度(d)相位衬度9.下面的图中(C)的二次电子信号最大。

电子显微镜技术

显微分析技术 摘要: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扫描探针显微镜已经成为了分析纳米材料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简要的介绍了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扫描探针显微镜的发展以及应用。 引言 纳米科技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前沿性、交叉性的新型科学领域,纳米材料的性能与其微观结构有着重要的关系,因此,纳米材料微观结构的表征对于认识纳米材料,推动纳米材料的应用有着深远的意义。 自16世纪出现了光学显微镜以后,把正常人眼睛仅能分辨约0.2mm 细节的能力,延伸到可以看细菌和微生物。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利用电子源制造出了扫描电子显微镜,其分辨率远远超出了光学显微镜。1932年M.Knoll和E.Ruska 研制出了第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实验装置(TEM),1938年,V on.Ardence将扫描线圈加到透射电子显微镜上(TEM),制成了第一台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放大倍数8000X,分辨率在500~1000 ?之间直到1952年,C.W.Qatley 和McMullan 在剑桥(Cambridge )制成了第一台现代的SEM,分辨率达到500?,很大程度的提高了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能力。但是,后来人们发现,当显微镜的放大率提高到1000-1500倍时,受光的衍射效应影响,图像将变得不再清晰。1982年国际商业机器公司苏黎世实验室的葛·宾尼(Gerd Binnig)博士和海·洛雷尔(Heimich Rohrer)博士及其同事们共同研制成功了世界第一台新型的表面分析仪器——扫描隧道显微镜(简称STM)。它的出现使人类第一次能够实时的观察单个原子在物质表面的排列状态和表面电子行为有关的物理、化学性质,为科学家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直接观察单原子、单分子的手段,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对微观(纳米)世界的认识水平。STM的探针是由针尖与样品之间的隧道电流的变化决定的,因此要求样品表面能够导电,从而使得STM只能直接观察导体和半导体的表面结构对于非导电的物质则要求样品覆盖一层导电薄膜,但导电薄膜的粒度和均匀性难以保证,且导电薄膜掩盖了物质表面的细节为了克服

显微镜分类简介

显微镜分类简介 光学显微镜有多种分类方法:按使用目镜的数目可分为双目和单目显微镜;按图像是否有立体感可分为立体视觉和非立体视觉显微镜;按观察对像可分为生物和金相显微镜等;按光学原理可分为偏光、相衬和微差干涉对比显微镜等;按光源类型可分为普通光、荧光、紫外光、红外光和激光显微镜等;按接收器类型可分为目视、数码(摄像)显微镜等。常用的显微镜有双目体视显微镜、金相显微镜、偏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等。 1.双目体视显微镜 双目体视显微镜又称"实体显微镜"或"解剖镜",是一种具有正象立体感地目视仪器。在生物、医学领域广泛用于切片操作和显微外科手术;在工业中用于微小零件和集成电路的观测、装配、检查等工作。它利用双通道光路,双目镜筒中的左右两光束不是平行,而是具有一定的夹角--体视角(一般为12度--15度),为左右两眼提供一个具有立体感的图像。它实质上是两个单镜筒显微镜并列放置,两个镜筒的光轴构成相当于人们用双目观察一个物体时所形成的视角,以此形成三维空间的立体视觉图像。 目前体视镜的光学结构是:由一个共用的初级物镜,对物体成象后的两光束被两组中间物镜----变焦镜分开,并成一体视角再经各自的目镜成象,它的倍率变化是由改变中间镜组之间的距离而获得的,因此又称为"连续变倍体视显微镜"(Zoom-stereomicroscope)。随着应用的要求,目前体视镜可选配丰富的选购附件,如荧光,照相,摄象,冷光源等等。2.金相显微镜 金相显微镜是专门用于观察金属和矿物等不透明物体金相组织的显微镜。这些不透明物体无法在普通的透射光显微镜中观察,故金相和普通显微镜的主要差别在于前者以反射光,而后者以透射光照明。在金相显微镜中照明光束从物镜方向射到被观察物体表面,被物面反射后再返回物镜成像。这种反射照明方式也广泛用于集成电路硅片的检测工作。 3.偏光显微镜(Polarizingmicroscope) 偏光显微镜是用于研究所谓透明与不透明各向异性材料的一种显微镜。凡具有双折射的物质,在偏光显微镜下就能分辨的清楚,当然这些物质也可用染色法来进行观察,但有些则不可能,而必须利用偏光显微镜。将普通光改变为偏振光进行镜检的方法,以鉴别某一物质是单折射(各向同行)或双折射性(各向异性)。双折射性是晶体的基本特性。因此,偏光显微镜被广泛地应用在矿物、化学等领域,在生物学和植物学也有应用。 4.荧光显微镜 荧光显微镜是用短波长的光线照射用荧光素染色过的被检物体,使之受激发后而产生长波长的荧光,然后观察。荧光显微镜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等领域。 荧光显微镜一般分为透射和落射式两种类型。透射式:激发光来自被检物体的下方,聚光镜为暗视野聚光镜,使激发光不进入物镜,而使荧光进入物镜。它在低倍情况下明亮,而高倍则暗,在油浸和调中时,较难操作,尤以低倍的照明范围难于确定,但能得到很暗的视野背景。透射式不使用于非透明的被检物体。落射式:透射式目前几乎被淘汰,新型的荧光显微镜多为落射式,光源来自被检物体的上方,在光路中具有分光镜,所以对透明和不透明的被检物体都适用。由于物镜起了聚光镜的作用,不仅便于操作,而且从低倍到高倍,可以实现整个视场的均匀照明。 目前许多新兴生物研究领域应用到荧光显微镜,如基因原位杂交(FISH)等等。 5.相衬显微镜(Phasecontrastmicroscope) 在光学显微镜的发展过程中,相衬镜检术的发明成功,是近代显微镜技术中的重要成就。我们知道,人眼只能区分光波的波长(颜色)和振幅(亮度),对于无色通明的生物标本,当光线通过时,波长和振幅变化不大,在明场观察时很难观察到标本。相衬显微镜利用被检

透射电子显微镜基本结构及功能

透射电子显微镜部分结构及功能 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看清小于0.2µm的细微结构,这些结构称为亚显微结构(s ubmicroscopic structures)或超微结构(ultramicroscopic structures;ultrastructur es)。要想看清这些结构,就必须选择波长更短的光源,以提高显微镜的分辨率。1 932年Ruska发明了以电子束为光源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 croscope,TEM),电子束的波长要比可见光和紫外光短得多,并且电子束的波长与发射电子束的电压平方根成反比,也就是说电压越高波长越短。目前TEM的分辨力可达0.2nm。 电子显微镜与光学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基本一样,所不同的是前者用电子束作光源,用电磁场作透镜。另外,由于电子束的穿透力很弱,因此用于电镜的标本须制成厚度约50nm左右的超薄切片。这种切片需要用超薄切片机(ultramicrotome)制作。电子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最高可达近百万倍、由电子照明系统、电磁透镜成像系统、真空系统、记录系统、电源系统等5部分构成,如果细分的话:主体部分是电子透镜和显像记录系统,由置于真空中的电子枪、聚光镜、物样室、物镜、衍射镜、中间镜、投影镜、荧光屏和照相机。 电子显微镜是使用电子来展示物件的内部或表面的显微镜。高速的电子的波长比可见光的波长短(波粒二象性),而显微镜的分辨率受其使用的波长的限制,因此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约0.1纳米)远高于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约200纳米)。 透射式显微镜的结构与原理 透射式电子显微镜(TEM)与投射式光学显微镜的原理很相近,它们的光源、透镜虽不相同,但照放大和成像的方式却完全一致。 在实际情况下无论是光镜还是电镜,其内部结构都要比图示复杂得多,图中的聚光镜(condonser lens)、物镜(object lens)和投影镜(projection lens)为光路中的主要透镜,实际制作中它们往往各是一组(多块透镜构成),在设计电镜时为达到所需的放大率、减少畸变和降低像差,又常在投影镜之上增加一至两级中间镜(in temediate lens)。 透射式电子显微镜的总体结构包括镜体和辅助系统两大部分,镜体部分包含:①照明系统(电子枪G,聚光镜C1、C2),②成像系统(样品室,物镜O,中间镜I1、

2020年智慧树知道网课《生物电镜原理与技术》课后章节测试满分答案

第一章测试1 【单选题】(10分)人眼的平均分辨率为 A. 0.2μm B. 0.4mm C. 0.3mm D. 0.4μm E. 0.2mm 2 【单选题】(10分)电子枪产生的电子是 A. 弹性散射电子 B. 透射电子 C. 二次电子 D. 入射电子 E.

特征x射线 3 【单选题】(10分) 下面哪种电镜可以在观察结构的同时,对组织细胞内的元素成分进行分析 A. 扫描电镜 B. 扫描隧道显微镜 C. 透射电镜 D. 分析电镜 E. 冷冻电镜 4 【单选题】(10分)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显微镜是哪年出现的 A. 1924年 B. 1930年 C. 1935年

D. 1945年 E. 1932年 5 【单选题】(10分) 在样品的表面产生,产额与样品表面的凹凸程度有关的是 A. 入射电子 B. 特征x射线 C. 透射电子 D. 二次电子 E. 弹性散射电子 6 【单选题】(10分) 科学家们利用哪种电镜在金属镍表面上用35个惰性气体原子组成了IBM三个字母 A. 透射电镜 B.

扫描隧道显微镜 C. 分析电镜 D. 扫描电镜 E. 原子力显微镜 7 【单选题】(10分) 哪种电镜能够将活的生物分子进行冷冻,使分子机制可以图像化描述 A. 分析电镜 B. 透射电镜 C. 扫描电镜 D. 扫描隧道显微镜 E. 冷冻电镜 8 【多选题】(10分) 透射电镜可用于

A. 观察各种细胞器的超微结构 B. 用于观察细菌、病毒的超微结构 C. 观察组织细胞的超微结构病变 D. 用于核酸和蛋白质超微结构的研究 E. 观察组织细胞的正常超微结构 9 【判断题】(10分) 电磁透镜包括静电透镜和磁透镜 A. 对 B. 错 10 【判断题】(10分) 分辨率是指人眼或光学仪器观察和分辨物体最小细节的能力 A. 对 B.

电子显微镜下的人类细胞

据国外媒体报道,下面这十五张令人惊异的人体图片,都是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拍摄的,通过它们你可以更近地观察人体的内部情况。 下面将从头部开始,穿过胸腔,一直到达腹腔,经过这次自我发现之旅,让你切身体验到扫描电子显微镜的非凡影响力。在这个过程中,你将看到当细胞受到肿瘤侵扰时,会出现什么情况,以及卵子第一次与精子相遇时的情景。 1.红血球 红血球 从这张图片上看,它们很像肉桂色糖果,但事实上它们是人体里最普通的血细胞——红血球。这些中间向内部凹陷的细胞的主要任务,是将氧气输送到我们的整个身体。在女性体内,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大约有400万到500万个红血球,男性每立方毫米血液中有大约500万到600个红血球。居住在海拔较高的地区的人,体内的红血球数量更多,因为他们生活的环境氧气相对更少。 2.头发分叉

头发分叉 经常修剪和良好的护理,可避免像这张图片上出现发梢分叉的现象。 3. 普尔基涅神经元

普尔基涅神经元 在大脑里的1000亿个神经元中,普尔基涅神经元是体积最大的。这些细胞是小脑皮层里的运动协调大师。接触酒精、锂等有毒物质、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存在孤独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等遗传变异,都会对人类的普尔基涅神经元造成消极影响。 4.耳毛细胞 耳毛细胞 这张图片看起来好像是在耳朵里面对耳毛细胞进行近距离观察时拍摄的。耳毛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发现对声震作出反应时产生的机械运动。 5.从视神经中伸出的血管

从视神经中伸出的血管 这张照片显示的是血管从黑色视盘中伸出。视盘是个盲点,因为视网膜的这个区域没有光感细胞,视神经和视网膜血管从眼睛后面的这个部位伸出去。 6.舌头上的味蕾

显微镜发展历程最详细的介绍

显微镜,顾名思义就是显示微观世界、观察物体做观结构的仪器。1590年,人类发明第一台显微镜至今,显微镜主要可分为:光学显微、电子显微、原子力显微镜。 电子显微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原子力显微镜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它们有一共同特性:不是通过光学成像而是通过检测电子東或原子间相互作用力间接成像,即是通过电子成像、原子力成像,由于眼時不能直接观察,所以需要由相关的感应器经过计算机换算合成我们可以观察的图像照片,只能观察静态物体,不可实时观察,显微图像照片都是黑白图像,分辦率都很高,最高分辦率可达到0.2纳米,属于研究级别的显微镜,操作复杂,价格昂贵。(注光学显微镜的分辦率最高只能达到0.2微米,而人眼的分率一般为0.2毫米)这里重点解读历史久远,应用广泛,适合我们普通教学的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最主要的特点是通过光学成像它是由多个透镜组通过光学设计组合构成。光学显微镜成像是一种光的艺术,在配合各种不同的光源时,可形成各种不同类型的影像,演变形成了各种类型的显微锐。我们根据显微的技术进步

及不同的观察方式为节点,把光学显微的发展历程划分成四个阶段。 单目显微镜(显微镜发展的1.0阶段) 1590年,诞生了人类第一台显微镜。 由于处于显微镜萌芽阶段,光学技术不发达,因此当时开发的显微镜为单光路直筒设计,只能使用一只目镜进行观寮,因此称作单目显微镜。单目显微镜受当时的电子、机械、光学等技术的局限,通常具有以下几种特点:2)采用反光镜反射自然光提供照明2)粗、细准焦螺旋采用分离式3)载物台为单层结构,且不可移动; 早期影像技术还未起步,使得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只能即时观察,若想把看到的微观世界呈现出来,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就需通过笔、纸把观察到的影像,以临的方式绘画出来,因此生物绘画就成了当时生物学工作者的一项必备技能。生物绘画要求观察者左眼进行观察,右眼辅助绘画,难度较高,绘画结果精度较任,且容易受到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失真。综上所述,在那个时期使用显微镜的观察操作被认为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科学实验,操作人员需进行专业训练才能熟练使用

电子显微镜的发展历程

“科学之眼“越来越亮 ——电子显微镜的发展历程 摘要:Ruska和Knowll在1932年(有说是1931年和1933年的)研制成功第一台电 子显微镜。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广泛应用到自然科学的许多学科中,并且极大推动了这些学科的发展。在七十年代电子显微镜终于实现了人们直接观察原子的长期愿望,电子显微镜成了“科学之眼”。一门新兴的电子显微学因此而诞生。而Ruska也因此而获得1986年诺贝尔物理奖。在生命科学,由于电子显微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改 变了细胞学、组织学、病毒学、分类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的面貌,促使生物学从细胞水平进入到分子水平;它也成为生物学、医学、农林等学科研究工作中极为重要的手段。近年来,我国拥有越来越多的电子显微镜,应用也越广泛,不少高等院校都相继开设相关的课程。“科学之眼”不仅在外国,在我国也会越来越亮,开花结果,前途光明。 关键词: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透射显微镜 正文:电子显微镜问世已有半个多世纪了,但其应用于医学、生物学,尤其是细胞 学的研究方面才只有二十余年的历史。我国学者在六十年代初期开始这方面的工作。下 面我们来看一下电子显微镜的总体发展历程。 一.电子显微镜的总体发展历程 人类对于生物微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有着一段漫长的历史。荷兰人列文虎克(Leeuwenhoek)在300年前创制成功世界上第一架显微镜,发现了当时人们还不知道的微生物世界。这是显微镜第一次显示其巨大作用。 早在一百年以前,朴率克(Plucker)就曾在盖斯雷管的阴极近管壁上发现过一种黄 绿色的光辉,但他当时对这一现象并无认识,未予重视。自从1924年德布罗意提出了 电子与光一样,具有波动性的假说和1926年Busch发现了旋转对称、不均匀的磁场可 作为一个用于聚焦电子束的透镜,就为后来的电子显微镜的问世奠定了理论基础,这就打开了电子光学的大门。经六年后,到1932年克诺露(Knoll)及鲁斯卡(Ruska)等人首 次发表了关于电子显微镜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并试制成功第一台电磁式电子显微镜。为了获得较大的放大能力,人们又研究制造了短焦距的电磁透镜,它除了会聚透镜外,再利用两个透镜作连续两次的造像。到1934年鲁斯卡和马顿(Marton)分别制成了新型复式电子显微镜。近代的电磁式电子显微镜在具体结构上已经有了很大改进。 Ruska和Knowll在1932年(有说是1931年和1933年的)研制成功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广泛应用到自然科学的许多学科中,并且极大推动了这些学科的发展。在七十年代电子显微镜终于实现了人们直接观察原子的长期愿望,电子显微镜成了“科学之眼”。一门新兴

显微镜介绍与感想

科学技术史论文题目:显微镜的原理及应用 系别:政治学与行政学 班级:1班 姓名:王瑞芳 学号:2010183124 日期:2011-11-26

显微镜的应用及原理 摘要:显微镜是一种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工具,从诞生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显微镜的用途十分广泛,例如在生物学中,化学中,物理学中,天文等等在一些科研工作中都是离不开显微镜。以及从人体到植物纤维等各种东西的内部构造。显微镜的种类有很多,同时显微镜的原理不尽相同,应用的方面也有不同,但是相同的是显微镜把一个全新的世界展现在人类的视野里。人们第一次看到了数以百计的“新的”微小动物和植物,显微镜带领人们走进微观世界。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关键词:显微镜原理应用影响 显微镜在科研技术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目前,几乎成了科学技术的形象代言,你只需看媒体上有关科学技术的报道中频频出现其身影,便可见此言之不谬也。 显微镜,即将微小物体或物体的微细部分高倍放大,以便观察的仪器或设备。它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及科学研究。生物学和医学工作者在业务中也经常使用显微镜。大致分为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有很多种,下面介绍主要光学显微镜的原理:1.双目体视显微镜 双目体视显微镜又称"实体显微镜"或"解剖镜",是一种具有正象立体感地目视仪器。在生物、医学领域广泛用于切片操作和显微外科手术;在工业中用于微小零件和集成电路的观测、装配、检查等工作。它利用双通道光路,双目镜筒中的左右两光束不是平行,而是具有一定的夹角--体视角(一般为12度--15度),为左右两眼提供一个具有立体感的图像。它实质上是两个单镜筒显微镜并列放置,两个镜筒的光轴构成相当于人们用双目观察一个物体时所形成的视角,以此形成三维空间的立体视觉图像。 2.金相显微镜 金相显微镜是专门用于观察金属和矿物等不透明物体金相组织的显微镜。这些不透明物体无法在普通的透射光显微镜中观察,故金相和普通显微镜的主要差别在于前者以反射光,而后者以透射光照明。在金相显微镜中照明光束从物镜方向射到被观察物体表面,被物面反射后再返回物镜成像。这种反射照明方式也广

扫描电子显微镜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研究生课程论文 《扫描电子显微镜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课程名称xxx 姓名xxx 学号xxx 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任课教师xxx 开课时间xxx 课程论文提交时间:2016 年 6 月27 日

扫描电子显微镜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作者:xxx 学院:xxx年级:xxx学号:xxx 摘要:扫描电子显微镜是迄今为止,在物质结构的研究中能给出的信息最多,分辨本领最高的大型分析仪器。电镜已经在物理学,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从扫描电子显微镜在人体形态学、刑事案件侦查技术、纺织品检测、粒度分析、纳米材料研究、植物分类学及矿物加工等领域中的应用,来探讨扫描电镜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物质结构;扫描电镜;粒度分析;应用前景 1 前言 电镜的产生要追溯到19世纪末的一系列科学发现。当时Abbe建立了显微镜分辨率的 理论,即认为用显微镜看不到比显微镜的光源波长还小的物体。从这个理论出发,人们意识 到用光学显微镜看不到原子。不过从另一方面看,Abbe的理论也指出了,如果能找到一个比 光波波长还短的光源,就能提高显微镜的分辨率。1924年是近代科学史上的新纪元。德布 罗意提出了波粒二重性的假说,并很快的为电子衍射的发现所证实。德国的布什又开创了电 磁透镜的理论。具备了上述两个条件,使人们产生了制作一个新型显微镜的想法,即用具有 波动性的电子做光源,再用电磁透镜来放大。1932年德国的Knon和Ruska制成了第一台电镜。1934年他们又把电镜的分辨率提高到500人,这是近代电镜的先导。Ruksa也因此得到 了1986年度诺贝尔物理奖的一半。1939年德国的西门子公司制造出第一台商品电镜。现在,一般的电镜的分辨率已达到原子分辨率的水平(2人)。已经使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提出 的原子和分子的理论得到了直接的证实。今后的电镜,作为大型分析设备,除了提高分辨本 领之外,还要向操作自动化,多功能化方向发展,成为功能齐全,使用操作简单,给出的数据 可靠的大型仪器。我们可以看到,在众多种类的显微镜家族中,透射电镜(TEM)是最佳的一种。

电子显微镜技术

电子显微镜技术 目前,电子显微镜技术(electron microscopy)已成为研究机体微细结构的重要手段。常用的有透射电镜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与光镜相比电镜用电子束代替了可见光,用电磁透镜代替了光学透镜并使用荧光屏将肉眼不可见电子束成像。 成像原理 1、透射电镜技术 透射电镜是以电子束透过样品经过聚焦与放大后所产生的物像,投射到荧光屏上或照相底片上进行观察。透射电镜的分辨率为0.1~0.2nm,放大倍数为几万~几十万倍。由于电子易散射或被物体吸收,故穿透力低,必须制备更薄的超薄切片(通常为50~100nm)。其制备过程与石蜡切片相似,但要求极严格。要在机体死亡后的数分钟钓取材,组织块要小(1立方毫米以内),常用戊二醛和饿酸进行双重固定树脂包埋,用特制的超薄切片机(ultramicrotome)切成超薄切片,再经醋酸铀和柠檬酸铅等进行电子染色。 电子束投射到样品时,可随组织构成成分的密度不同而发生相应的电子发射,如电子束投射到质量大的结构时,电子被散射的多,因此投射到荧光屏上的电子少而呈暗像,电子照片上则呈黑色。称电子密度高(electron dense)。反之,则称为电子密度低 (electron lucent)。 2、扫描电镜术 扫描电镜是用极细的电子束在样品表面扫描,将产生的二次电子用特制的探测器收集,形成电信号运送到显像管,在荧光屏上显示物体。(细胞、组织)表面的立体构像,可摄制成照片。 扫描电镜样品用戊二醛和饿酸等固定,经脱水和临界点干燥后,再于样品表面喷镀薄层金膜,以增加二波电子数。扫描电镜能观察较大的组织表面结构,由于它的景深长,1mm 左右的凹凸不平面能清所成像,故放样品图像富有立体感。 扫描电子显微镜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设计思想和工作原理,早在1935年便已被提出来了。1942年,英国首先制成一台实验室用的扫描电镜,但由于成像的分辨率很差,照相时间太长,所以实用价值不大。经过各国科学工作者的努力,尤其是随着电子工业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到

扫描电子显微镜基本原理和应用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和结构 下图为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原理结构示意图。由三极电子枪发出的电子束经栅极静电聚焦后成为直径为50mm的电光源。在2-30KV的加速电压下,经过2-3个电磁透镜所组成的电子光学系统,电子束会聚成孔径角较小,束斑为5-10m m的电子束,并在试样表面聚焦。末级透镜上边装有扫描线圈,在它的作用下,电子束在试样表面扫描。高能电子束与样品物质相互作用产生二次电子,背反射电子,X射线等信号。这些信号分别被不同的接收器接收,经放大后用来调制荧光屏的亮度。由于经过扫描线圈上的电流与显象管相应偏转线圈上的电流同步,因此,试样表面任意点发射的信号与显象管荧光屏上相应的亮点一一对应。也就是说,电子束打到试样上一点时,在荧光屏上就有一亮点与之对应,其亮度与激发后的电子能量成正比。换言之,扫描电镜是采用逐点成像的图像分解法进行的。光点成像的顺序是从左上方开始到右下方,直到最後一行右下方的像元扫描完毕就算完成一帧图像。这种扫描方式叫做光栅扫描。 扫描电镜由电子光学系统,信号收集及显示系统,真空系统及电源系统组成。 1 电子光学系统 电子光学系统由电子枪,电磁透镜,扫描线圈和样品室等部件组成。其作用是用来获得扫描电子束,作为产生物理信号的激发源。为了获得较高的信号强度和图像分辨率,扫描电子束应具有较高的亮度和尽可能小的束斑直径。 <1>电子枪: 其作用是利用阴极与阳极灯丝间的高压产生高能量的电子束。目前大多数扫描电镜采用热阴极电子枪。其优点是灯丝价格较便宜,对真空度要求不高,缺点是钨丝热电子发射效率低,发射源直径较大,即使经过二级或三级聚光镜,在样品表面上的电子束斑直径也在5-7nm,因此仪器分辨率受到限制。现在,高等级扫描电镜采用六硼化镧(LaB6)或场发射电子枪,使二次电子像的分辨率达到2nm。但这种电子枪要求很高的真空度。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原理和结构示意图

显微镜的基础介绍

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可分为光学系统和机械装置两大部分。 一、显微镜的光学系统 显微镜的光学系统主要包括物镜、目镜、聚光镜和光源系统四个主要部件。其次还包括滤光片、载玻片和盖玻片。 (一)物镜 物镜一般都是在物镜转换器上旋着。它是显微镜的最主要部件。显微镜的放大及分辩作用主要由它来担当。其优劣直接决定了显微镜的主要光学性能。 为了校正象差和色差(所谓象差是指所成的像与原物在形状上的差别;色差是指所成的像与原物在颜色上的差别),物镜都由多块透镜组成,而且放大倍数越高,结构越复杂。 一般的物镜所观察到的像面总是有些弯曲,即靠中间部分清晰,靠边缘部分比较模糊,要想让边缘清楚,需要调节显微镜的微调钮。但是边缘部分清楚后,中间部分又变的模糊了。这除了不便观察外,更主要地是无法对其进行摄影。有鉴于此尼康开发了平场物镜可以较好地校正像面弯曲,使整个视场平坦,但其结构也相应地复杂些。 在有的尼康高倍物镜和油镜内还装有弹簧,在物镜前端受压时,镜头可以退缩回来。这样一方面可以保护镜头,另一方面也不会把载玻片和盖玻片压碎。这种物镜称为弹簧物镜。 (1) 1.物镜的分类 显微镜的物镜虽然细分起来多达数百种,但是一般可采用下述三种分法: 根据象差消正情况可分三类: A.消色差物镜:这是最常见的物镜,虽然能完全校正光谱中的C线(红光)和F线(青光)的色差,但严格地说还不能完全矫正其他色光的色差,消色差物镜通常与惠通斯目镜配合。 B.复消色差的物镜:这种物镜中的透镜一部分用荧石制成,性能很高,能使光谱中的红光、蓝光和黄光在同一焦平面上成象,通常与补偿目镜配合使用。 C.平场物镜:以上两种物镜都存在共有的缺点,即是象面弯曲问题(场曲)。由于场曲的存在而使视场边缘的象模糊不清,为此科学工作者前后又研制成功了平场消色差物镜和平场复消色差物镜。所谓平场消色差物镜就是将物镜的场现象消除到最小程度,使视场边缘部分同样得到清晰的象,不过这种物镜的结构较为复杂,从设计到制造到增加了困难,尤其是平场复消色差物镜,它是在光学系统中加入弯月形厚透镜用来矫正物镜的象面弯曲。 有一部分透镜是用荧石材料制成的,而荧石材料的化学稳定性很差,再加透镜的精度要求又较高,这样的材料的来源和加工工艺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2)根据物镜的方大倍率不同,分为低倍、中倍和高倍物镜。 A.低倍物镜:放大倍率1X-5X,数值孔径0.04-0.15 B.中倍物镜:放大倍率>5x-25x,数值孔径0.15-0.6 C.高倍物镜:放大倍率>25x-100x,数值孔径0.60-1.40

显微镜介绍

显微镜介绍 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是人类进入原子时代的标志。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成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仪器。显微镜分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是在1590年由荷兰的詹森父子所首创。现在的光学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1600倍,分辨的最小极限达0.1微米,国内显微镜机械筒长度一般是160mm。其中对显微镜研制,微生物学有巨大贡献的人为列文虎克,荷兰籍。 显微镜是人类这个时期最伟大的发明物之一。在它发明出来之前,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观念局限在用肉眼,或者靠手持透镜帮助肉眼所看到的东西。 显微镜把一个全新的世界展现在人类的视野里。人们第一次看到了数以百计的“新的”微小动物和植物,以及从人体到植物纤维等各种东西的内部构造。显微镜还有助于科学家发现新物种,有助于医生治疗疾病。 发明过程 最早的显微镜是16世纪末期在荷兰制造出来的。发明者是亚斯·詹森,荷兰眼镜商,或者另一位荷兰科学家汉斯·利珀希,他们用两片透镜制作了简易的显微镜,但并没有用这些仪器做过任何重要的观察。 后来有两个人开始在科学上使用显微镜。第一个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他通过显微镜观察到一种昆虫后,第一次对它的复眼进行了描述。第二个是荷兰亚麻织品商人列文虎克(1632年-1723年),他自己学会了磨制透镜。他第一次描述了许多肉眼所看不见的微小植物和动物。 1931年,恩斯特·鲁斯卡通过研制电子显微镜,使生物学发生了一场革命。这使得科学家能观察到像百万分之一毫米那样小的物体。1986年他被授予诺贝尔奖。 显微镜结构 光学显微镜由目镜,物镜,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压片夹,通光孔,遮光器,转换器,反光镜,载物台,镜臂,镜筒,镜座,聚光器,光阑组成。 显微镜分类 显微镜以显微原理进行分类可分为光学显微镜与电子显微镜。 光学显微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