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学第一章

生态经济学第一章
生态经济学第一章

前言

生态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经济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传统经济学和生态学像两条永远向前延伸的平行线,各行其是,互不相干。直到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Kenneth E·Boulding)发表了《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的重要论文,人们才逐渐从工业文明中觉醒,关注由于全球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加剧、食物安全受到威胁、能源匮乏、土地污染与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经济的外部性日益显现。

经济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而我们的地球是一个封闭系统,经济的增长不能超出自然生态系统的限制。毫无疑问,经济是环境的一个子系统,经济应归属于生态学理念,但是,实践中生态学家和经济学家的观点和对世界的展望差别较大。经济学家关注迅速攀升的经济指标,而生态学家则看到没有人能预见到的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可能带来的后果。事实上,不论观点如何,经济增长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已经导致地球生态系统内部熵值的增加,低熵已经成为比任何经济资源更为稀缺的资源。跨学科的研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涉及生态学和经济学两大理论完全不同的学科。令人欣慰的是,目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已经开始转变观念,正在探索一种能维系环境永续不衰的经济——生态经济。

研究生态经济学的意义就在于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高效率、零污染”的运行方式,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实现人类经济的持续繁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经济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并被广泛接受和应用。

本教材力求展现当前生态经济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做到理论、方法和实践有机结合。本教材共分三篇十二章,上篇,理论篇,包括:第一章,引论,介绍生态经济基本概念和生态经济学发展;第二章,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第三章,生态经济系统;第四章,生态经济学的价值研究;中篇,产业篇,包括:第五章,生态产业;第六章,生态农业;第七章,生态工业;第八章,生态服务业;下篇:保障篇,包括:第九章,生态文化;第十章,生态伦理;第十一章,生态教育;第十二章,生态社会。

当前,生态经济学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研究的热点,本教材结合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特点和生态经济发展的现实,并结合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方法,做一些整体性的研究和思考,其中下篇,即为生态经济发展的生态思想与生态社会保障问题。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借鉴了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难以一一注明。在此谨向有关作者和支持帮助本教材编撰的专家和同仁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编者

二0一0年八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引论 (3)

第一节生态经济学的基础知识 (3)

一、生态经济学的定义 (3)

二、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5)

三、生态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7)

四、生态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15)

五、生态经济人假设 (18)

六、生态经济学的范畴和规律 (21)

第二节中国生态经济学的发展与展望 (30)

一、中国生态经济学的创建与发展 (30)

二、中国生态经济学的重大贡献 (33)

三、中国生态经济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5)

四、中国生态经济学的发展展望 (36)

第一章引论

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开宗名义,清楚界定基本概念,阐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核心内容等基本问题。本章在对生态经济学基础知识介绍基础上,对中国生态经济学的发展进行回顾和展望,并对我国生态经济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目的在于推进我国生态经济学的健康。

第一节生态经济学的基础知识

一、生态经济学的定义

(一)生态经济学定义评述

当前对于生态经济学的定义而言,众说纷纭,尚不存在统一的标准定义,不同学者在其研究成果中见仁见智地从各个角度给出过各自的定义,这里只选取若干个代表性的定义加以评述。

许涤新在其主编的《生态经济学》中给出的定义是: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态经济系统。它是从生态学和经济学的结合上,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经济学理论为主导,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围绕着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相互发展的关系这个主题,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经济系统;研究其矛盾运动过程中发生的生态经济问题,阐明它们产生的生态经济原因及解决的理论原则,从而揭示生态经济运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该定义的主要特色在于明确了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态经济系统。其研究方法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的结合,研究目的是探寻生态经济规律。存在的问题在于继续沿袭传统经济学“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的陈旧观点。换言之,该类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是针对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中心主义为出发点,逐渐展开对生态经济学的研究,诚然,与今天我们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的主流观点相悖。

刘思华在《可持续经济文集》中给出的定义是:生态经济学是在生态学和经济学相结合基础上,围绕着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个中心,来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和生活)需求与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供给之间的矛盾,以及矛盾运动过程中发生的经济问题,借以反映自然与经济关系这个主题。阐明产生问题的生态经济原因及其解决办法的理论原则,从而揭示生态经济运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旨在协调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寻求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之间的相互平衡和协调发展。该定义的特点是:一则强调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态经济关系;二则强调生态经济学的追求目标是生态经济协调。但是,该定义存在两点不足:第一,定义过于冗长,不够简洁;第二,过于强调生态经济学研究对象是解决人类需求和自然供给之间的矛盾,而忽视了生态经济问题的本质是人类为了争夺有限的生态资源而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生态产权关系。

王松霈所著《生态经济学》的定义是:生态经济学是适应21世纪生态时代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而建立的一门新兴边缘交叉科学。该定义具有三基本个特点:一是

强调生态经济学的时代性;二是强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三是强调学科性质的“新兴边缘交叉性”。但是,该定义中的3个特点都值得推敲商榷:第一,突出强调“适应21世纪要求”,这就忽视了21世纪以后世纪的要求。实际上21世纪以后的世纪特征要求包含更多生态经济的内涵,且生态水平更高。第二,突出强调可持续性,说明了生态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一致性,但不能显示生态经济学的学科特殊性。第三,生态经济学作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是无可争议的,但是,把它界定为“边缘”学科可能过于主观,因为在生态经济时代,也许生态经济学将成为“中心”学科之一。

马传栋主编《生态经济学》的定义是:生态经济学是从宏观和基本理论角度来研究由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相结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系统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它在学科性质上属于边缘综合性理论经济学,在学科地位上与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等并列,对各类应用经济学科都具有理论指导作用。该定义的优点在于强调了生态经济学的系统性,是着重研究生态经济系统运动规律,进而抓住了这门学科的本质。但是,这个定义也存在明显的缺陷:第一,将生态经济学看作边缘性学科,既不利于确立该学科的应有地位,又与作者所述及到的与政治经济学等学科相并列相矛盾。第二,将生态经济学仅仅理解成从宏观角度看问题似乎不够全面,其实,生态经济学既要研究宏观问题,又要研究中观问题和微观问题。第三,将生态经济学看作是理论经济学,并不符合实际状况。生态经济学既要研究理论问题,又要研究实践问题。

梁山等编著《生态经济学》的定义是:生态经济学是通过对生态系统中自然再生产过程的解析,同时研究经济系统中经济再生产的作用机理和运动规律,亦即从符合生态经济系统各种因素(条件)的解析和对该系统的综合性研究这两个方面出发,探索持续提高人类社会发展的途径,并用于具体指导经济发展的一门科学。该定义的特点有:一则强调生态经济学的解析性;二则强调生态经济学的规律性;三则强调生态经济学的指导性。但是该定义所讲的“具体指导经济发展”表述存在误导经济学科历史作用的问题。经济学科的直接功能在于解析世界而不是以改造世界作为首要任务,即使是具有改造世界的历史任务,那也只是经济学科的间接作用,因为经济学科总体上来说是一种引领经济活动的思想体系而不是一种方法论,而且对于任何经济活动都起到普遍指导作用,不是针对某一活动而展开的具体指导与研究,生态经济学也是如此。据此,上述判断很可能使读者对经济学科的历史作用产生错误理解。

唐建荣等编《生态经济学》的定义是:生态经济学是综合不同学科(包括生态学、经济学、生物物理学、伦理学、系统论等)的思想,是对目前人类经济系统所产生的问题及其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而展开研究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经济亚系统应该如何运行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该定义具有3个特点:一是强调生态经济学的学科综合性:二是强调生态经济学的学习目的性;三是强调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的亚系统的观点。该定义的问题有三:第一,在强调学科综合性的同时将它泛化了,虽然生态经济学与伦理学有联系,但是不属于紧密联系,伦理问题与生态问题的结合应该由生态伦理学而不是生态经济学去承担。第二,生态经济学的经济科学特性不够明显,显然,由多种学科综合而成的生态经济学定义将会使生态经济学失去自己特有的经济理论基础;第三,将生态经济学等同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容易使生态经济学研究失去方向,事实上,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与生态经济学有着从研究理论基础、内容、对象边界与方法不同的区别。

著名生态经济学家Robert Costanaza认为:“生态经济学是一门全面研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关系的科学,这些关系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众多紧迫问题(如可持续性、酸雨、全球变暖、物种消失、财富分配等)的根源,而现有的学科不能对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

这些关系予以很好的研究。”这个定义较好地把握了生态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基本特征,但是显得不够严谨。

(二)本书的定义

在评述代表性生态经济学定义基础上,这里认为,生态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和解决生态经济问题、探究生态经济系统运行规律的经济科学,旨在实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和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

该定义具有下列四个基本特点:

(1)生态经济学是社会科学,是社会科学中的经济科学。虽然生态经济学建立在一些自然规律,尤其是生态规律的基础上,但是生态经济学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探寻这些规律的。

(2)生态经济学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即以生态经济问题为研究的出发点。生态经济学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纯粹理论经济学,而是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再以理论指导实践的,是亦实践亦理论的应用理论经济学。

(3)生态经济学必须在一些核心范畴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生态经济规律。如果无规律可循,那么,生态经济学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4)生态经济学的追求目标是实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和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

所谓经济生态化,就是要求任何经济活动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遵循生态规律,使经济活动建立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从“黑色经济”、“白色经济”向“绿色经济”的转变就是经济生态化的过程。

所谓生态经济化,是指自然界所有物品不能仅仅考察其生态价值,还要考虑其经济价值,不能将它们当做免费使用的自由物品,而是宝贵的生态资源。所谓“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就是指生态经济化的形象简述。在生态经济化的背景下,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

所谓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良性互动,就是要求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不是相互冲突,而是要协调发展、和谐共生。

二、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研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协调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这些问题总体可归为以下几类:

(一)生态非资源化

长期以来,人们将物品分为经济物品和自由物品。经济物品就是要付费才能使用的物品,如服装、食品等;自由物品是指不需要付费就可以使用的物品,如空气、水等。经济物品之所以要付费才能使用,是因为经济学假设经济物品是稀缺资源,所付的“费”就是用来衡量该物品稀缺程度的标志。自由物品之所以不需要付费就可以使用,是因为经济学假设自由物品是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现在看来,经济学对经济物品和自由物品的分类已经不能成立,不存在绝对的自由物品,反而出现了自由物品的“经济物品化”。洁净的水需要付费才能使用,已经让人们习以为常。一个不争的事实,清新的空气日益变为稀缺资源,在不久的将来消费者也需要付费才能使用,

而且这种判断已经得到佐证,例如,人们付费进入城市里的“氧吧”享受几口新鲜的空气。因此,长期以来将“生态”看作“非资源”的观点已经难以立足,生态非资源化的历史时代即将结束。

将生态资源视作自由物品是生态非资源化的一个表层问题,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没有使生态资源的价格充分体现出其稀缺性程度。过低的水价导致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浪费使用,不体现生态价值的木材价格导致森林资源的掠夺性砍伐,不考虑生态代价的矿产资源的开采导致矿山资源“从摇篮到坟墓”。

(二)经济逆生态化

所谓经济逆生态化是指人类社会活动违背自然规律而行事。如果用“人”表示人类社会,“天”表示自然界(即生态系统),那么,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发展演化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

(1)史前文明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是“人不敌天”。由于在这个阶段人类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的能力还十分有限,而自然界却喜怒无常、瞬息万变,因此,人类社会一不小心就会被自然界所吞没。

(2)农业文明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天人合一”。在这个阶段,随着人的认知能力的提高、劳动工具的使用,人类社会适应自然界的能力大大增强,“劳动+土地”的生产方式基本上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人类社会没有对自然界产生重大而不可恢复的危害。

(3)工业文明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是“人定胜天”。科技的发展、机器的发明使得人类社会应对自然界的本领大大增强,于是在认知上将人类社会凌驾于自然之上,似乎人类就是自然的主宰,而自然便是人类的奴隶。

(4)生态文明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天人和谐”。人类在世界观上通过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使人类社会逐渐认清了人只不过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重新构建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局面。

经济逆生态化发端于农业文明时期,而在工业文明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工业文明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发展观总体上属于机械主义发展观,将人类与自然简单地对立起来,而不是和谐地统一起来。笛卡儿的“驾驭自然,做自然的主人”的观点,洛克的“对自然的否定,就是通往幸福之路”的观点就是这一时期机械主义发展观的典型代表。这些机械主义发展观开始统治全球,鼓舞人们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尽管人类沿袭这种发展模式取得了伟大的经济成就,却由此导致了严重的人口爆炸、生态灾难、资源枯竭、环境危机等问题。反思机械主义发展观,可以发现其中至少存在3个明显的缺陷:

第一,忽视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强调人是自然的主宰,将人类与自然简单截然地对立起来而不是和谐地统一起来。这是人类不正确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根本性问题,也就是世界观问题。由于世界观问题出现偏差,导致发展观的错误选择是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

第二,忽视了自然资源供给能力的有限性,违背了资源的稀缺性法则。正是过去人们假设经济增长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在数量上是不会枯竭的,因而对它们的开发可以不受约束。事实上,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而且地球资源周而复始地生产各类可更新资源是有条件的,即不能破坏生物的可更新能力,全球正在上演的土地沙漠化不是自然对人类的诘难,而是人类在破坏植被过度使用自然资源的合乎逻辑的自然结果。这就充分地说明机械主义发展观在资源观上出现了认知扭曲,从而演生出经济逆生态化问题。

第三,忽视了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的有限性,违背了经济发展要以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为基础这一基本法则。假设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具有无限性,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排放所

需要的自然环境在容量上是不会降低的,因而对它的利用可以不受约束。然而实事上,环境容量是有限的,再次印证机械主义发展观是导致人类在自然环境观点上存在认知缺陷的根源。

(三)生态与经济的对抗

生态保护的“好”和“坏”与经济增长的“快”和“慢”的排列组合可以有4种情况,参见表1-1。

组合I(好,快)属于符合人类社会需要的目标均衡。这种状态就是要求做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而不是相互对抗,这也是生态文明所要追求的目标。

组合II(好,慢)不属于符合社会需要的目标均衡。这种状态虽然保护了生态,但是经济增长徘徊不前。这种组合类似于环境保护主义所倡导的“只要保护,不要发展”的“零增长模式”。显然,没有经济增长的自然资源的保护,难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而且会进一步导致生态保护难以为继,这种保护既无有效率又没有多少价值。

组合Ⅲ(坏,快)也不属于符合社会需要的目标均衡。这种状态是发达国家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正在经历的进程中普遍采取的一种模式,当然也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现实难题。这种组合模式实际上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捧放”为代价,实现了“高产出”目标,导致生态问题异常严峻,与现在全球倡导的绿色发展理念相截然相悖。

组合Ⅳ(坏,慢)更不属于符合社会需要的目标均衡。这种状态属于“生态贫困型”模式,即越是贫困,越需要依赖自然资源,越依赖自然资源,越导致生态破坏;越是生态破坏,越导致贫困。我国甘肃省民勤县的“生态移民”模式有些类似于这种状态。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已经生成并运行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又好又快的发展模式还十分少见。更大量出现的是“好而不快”、“快而不好”、“既不好又不快”的发展模式。正因如此,才需要生态经济学的发展,才需要生态经济学者的努力。

综上所说,所谓生态经济问题就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生态非经济化、经济逆生态化以及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对抗的状况。

三、生态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

梁山等编著的《生态经济学》用了一章的篇幅专题讨论“生态经济学的方法论”。这对于学习和研究生态经济学不无裨益。但是,该书在阐述生态经济学的方法论时缺乏层次性。综观方法论和生态经济学论著,生态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最高层次的方法为唯物辩证法,中间层次的方法为系统分析法,最低层次的方法为经济分析方法。

马克思和恩格斯用唯物主义改造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用辩证法改造以前的唯物主义,并辩证唯物地概括了当代的自然科学成就和社会运动和发展规律,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证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他称自己的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恩格斯称唯物辩证法是“一个伟大的革命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其基本特征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和永恒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主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之中。所谓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联系具有普遍性:第一,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第二,联系的普遍性同时还指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之内部各要素、部分、环节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第三,事物一方面存在着普遍联系,另一方面又存在着相对独立性,即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相区别而相对独立地存在。事物的普遍联系和事物的相对独立存在是互为前提的。联系具有多样性:可分为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等。联系具有条件性:事物总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在一定条件下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灭亡。“一切以条件、地点、时间为转移”。

唯物辩证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主张事物不仅存在着量变,同时还存在着质变。发展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趋势,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不能以时间出现的先后作为划分新、旧事物的标准,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在于该事物是否符合发展的必然趋势。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因为:一则新事物符合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前进性,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二则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的母腹,它对旧事物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优越性;三则社会领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支持。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一个过程。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事物,有生必有灭,无灭必无生。然而,旧事物灭亡的同时,就意味着新事物的产生,前进和发展是世界总过程的主导方向。由于世界是一个过程,就要求人们与时俱进,不要留恋旧事物,要满腔热情地扶植新事物。

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三大规律,以及原因和结果、偶然性和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五对基本范

畴。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包含着研究自然界的辩证唯物自然观,研究社会历史的辩证唯物历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思维领域的辩证唯物认识论、真理观,是最完备的彻底唯物主义的新型哲学,是哲学史上的一大根本性变革,特别是实现了唯物史观的伟大变革。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生态经济系统的方法论,是探索生态经济规律的方向盘,是从事生态经济实践的指南针。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可以指导人们对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及生态经济系统的相互关系的把握;关于永恒发展的观点可以指导人们对经济、社会、生态发展规律的把握;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可以指导人们对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冲突及其转化的把握;关于质量互变规律可以指导人们对生态环境容量的有限性、生态环境质量的可逆性与不可逆性的把握;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可以指导人们对“人不敌天——天人合一—-人定胜天——天人和谐”等生态变迁和生态规律的把握。

(二)系统分析法

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理论,它研究各种系统的共同特征,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寻求并确立适用于一切系统的原理、原则和数学模型,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

系统观念产生于古代,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曾提出“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的命题。系统观念趋于成熟则在近代,康德和黑格尔都为系统观念的成熟作出了重要贡献。马克思第一次将系统方法应用于人类社会历史的研究,是社会科学中现代系统方法的始祖。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人们公认是美籍奥地利人、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创立的。他在1925年发表“抗体系统论”,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1937年提出了一般系统论原理,奠定了这门科学的理论基础。确立这门科学学术地位的是1968年贝塔朗菲发表的专著《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Oeneral System Theoxy:Foundations,Development,Applicafions),该书被公认为是这门学科的代表作。

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组成整体的意思,通常把系统定义为: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在这个定义中包括系统、要素、结构、功能4个概念,表明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面的关系。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其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并优化系统的整体功能。所以从系统观点看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是普遍存在的。系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情况来划分系统的类型。按人类干预的情况可划分自然系统、人工系统;按学科领域可分成自然系统、社会系统和思维系统;按范围划分则有宏观系统、微观系统;按与环境的关系划分就有开放系统、封闭系统、孤立系统等。系统

论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地还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一个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和需要。也就是说,研究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

系统论的出现,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往研究问题,总是将事物分解成若干部分,抽象出最简单的因素,然后再以部分的性质去说明整体的性质,用最简单因素说明复杂事物。这是几百年来在特定范围内行之有效,人们最热悉的思维方法。在现代科学的整体性和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下,在人类面临规模巨大、关系复杂、参数众多的复杂问题面前,就显得无能为力了。而系统分析方法却能站在时代前列,高屋建瓴、综观全局、别开生面地为研究现代复杂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思维方式。所谓系统方法就是对系统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综合考察,并在动态中协调各要素间的关系,使要素的功能和目标服从系统整体的最优目标。整体性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出发点,量优化是系统方法的目的。所以系统论和信息论、控制论等其他科学一起所提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为人类的思维开拓新路,它们作为现代科学的新潮流促进着各门学科的发展。

系统观念正渗透到每个领域,系统论思想在生态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系统论的分析方法在生态经济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从系统目标上看,生态经济学的研究目的就是追求生态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不是单一的经济效益或生态效益的最大化。这样,就避免了系统目标的单一性,实现了系统目标的全面性。

从系统关系上看,生态经济学的研究目的就是追求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协调,追求生态系统中森林系统,湿地系统、海洋系统等各个系统的协调,追求经济系统中产业与产业之间、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协调。这样,就避免了孤立地看待问题,而是在矛盾运动中认识和把握问题。

从系统优化上看,生态经济学的研究目的就是通过研究生态经济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优化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功能。这样,就避免了把系统看成是一成不变的倾向,而是可以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实现系统的优化与升级。

系统分析法和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联系表现为,系统论证实并丰富了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是普遍联系观点的深化。它们的区别主要有:①系统论虽然也有跨学科的性质,但它仍属于具体科学。不是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普遍联系观点则是哲学观点。②系统论只深入研究系统整体与各部分的关系,它只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联系中的一种类型,所以,系统论并未能揭示所有的一般的联系,同普遍联系观点比较起来,系统论只是一个局部。所以,不能将系统论与普遍联系观点等同起来,不能用系统论代替普遍联系观点。同时,也不应该用普遍联系观点代替系统论。

(三)经济分析法

经济学出现“经济学帝国主义”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其特有的分析方法具有广效性,使

之在各个领域都有很强的解释力。生态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同样离不开这些重要的分析方法。

1.均衡分析方法

均衡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其本意是指一个物体因受外力作用会沿着一定的方向运动,而某一物体如果同时受到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外力作用时,该物体处于相对静止或匀速运动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物理学意义上的均衡。所谓经济均衡是指这样一种状态:经济主体(厂商或居民)在权衡或抉择其使用资源的方式时,认为重新调整其资源配置的方式已不能获得更多的好处,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机会,从而不再改变其经济行为;或者是指相互抗衡的经济力量的势均力敌,达到了帕累托最优,这时所考察的经济现象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

均衡分析方法有两组均衡概念,首先是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局部均衡的分析方法是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的。局部均衡是指一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假定前提下,分析单个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供求和价格如何达到均衡的方法。局部均衡只考察经济体系中单独一个消费者、一个商品市场、一家厂商或一个行业等的均衡状态。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是由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在《纯粹经济学要义》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一般均衡就是在一个经济体系中,所有市场(即指生产市场与消费市场)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状态条件下的价格决定理论和分析方法。瓦尔拉斯认为,各个市场的供求和价格水平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一个市场上的供求和价格发生变动,会影响到其他许多市场,因此,各个市场上的供求和价格水平都是同时决定的。

生态经济学需要局部均衡分析法,因为生态经济现象如此复杂,必须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从局部扩展到全局,逐步深化对生态经济问题的认识;生态经济学更需要一般均衡的分析法,将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共同置于需求与供给、成本与收益的分析框架之内,才能使生态经济学逼近现实。

其次是目标均衡与非目标均衡。目标均衡就是指符合人们需要的均衡。在目标均衡中,均衡状态规定为己知经济主体的最佳状态,而且经济主体是肯定要想方设法达到这种均衡,例如,低污染或无污染与高增长并存的均衡。非目标均衡是指不是由于对既定目标的刻意追求,而是由于经济力量相互作用而造成的,例如,高污染与高增长并存的均衡、高污染与低增长并存的均衡、低污染与低增长并存的均衡等。

生态经济学的研究既要描述生态经济的均衡状况,了解事物的真实面貌,又需要根据均衡状况,提出对策建议,例如,如何保持目标均衡,如何从非目标均衡转向目标均衡等。

2.边际分析方法

边际分析方法是指利用经济现象之间存在各种函数关系这一基础,研究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程度的方法。

边际分析方法的意义在于:一则边际分析强调判断一项决策行为的优劣,不是依据过去

的平均值,而是依据由于这一行为引起的经济效益的边际值,因此,边际分析是一种重视现实变化的决策观念;二则企业在制定某种产品的生产决策时,总要确定一个适度的生产数量界限,既不是生产越多越好,也不是生产越少越好,一般的经济决策往往具有在边际值为佳点而进行调整的性质(注:生产者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MC=MR);三则在大量的经济现象中,函数关系并不一定是固定比例关系,换言之,不总是线性关系,而通常往往是非线性(曲线)关系。因此,边际分析特别适用。

生态经济学将把生态成本纳入经济分析之中,因此,生态经济成本是生态成本与经济成本之和;生态经济学将把生态收益纳入经济分析之中,因此,生态经济收益是生态收益与经济收益之和。在这种情况下,边际分析方法及按照边际值相等的原则确定产量、确定要素的投入等仍然适用。

3.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方法

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财富的分配》(1899)一书中,首先提出了静态经济学与动态经济学的区分。

静态分析就是分析在某一时期中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所需要具备的条件,但不涉及经济达到均衡状态的过程。静态分析有利于经济问题的各个击破,但存在3个局限性:第一,它忽视了均衡状态的转移问题,即忽视了导致均衡状态的调整和再调整过程;第二,它不考虑不稳定均衡问题,即它们假定的均衡都是能够达到的而且是稳定地存在于某一时间点状态上,事实上均衡状态总是随条件变化而进行不断调整与变化;第三,它忽视了时间因素,进而忽视了均衡动态调整的事实。

比较静态分析,是指原有的各种条件发生了变化,分析和比较经济现象如何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均衡状态,也就是说,对从一个时期的均衡状态到另一个时期的均衡状态的变化作比较分析。比较静态分析的优点是,它考虑了其他外生因素的影响,而静态分析不考虑其他任何因素的影响。但是,比较静态分析只涉及两个时期(或两个以上时期)的不同均衡状态的比较分析,并不涉及从一种均衡到另一种均衡状态的变化过程的分析。

动态分析是指区别变量先后过程的模型和理论。动态分析方法要求把经济运行过程划分为连续的分析时期,从而考察有关经济变量在继起的各个期间的变化情况。因此,这种分析称为序列分析或期间分析。生态经济学既考虑代内的效率与公平,又考虑代际的效率与公平,因此,跨时期的动态分析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分析难度很大。

4.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方法

实证分析。实证分析就是经济学中进行描述科学预测结果和纯事实叙述的分析方法。所谓科学预测结果就是在其他情况不变的前提下,如果有A事实存在,就会发生B情况的那种后果。它是关于在特定条件下因果关系的叙述。所谓纯事实叙述主要回答“是什么”这类问题,而不涉及“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它说明某一事物过去怎样,现在怎样,将来会怎样。实证分析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实证命题是可以测试真伪的。如有一种经济学说认为,扩大政

府支出可以增加总就业量,这种学说就是实证的经济学说。因为它的正确与否可以通过扩大政府支出,然后观察总就业量的变化进行检验。

规范分析。规范分析就是经济学中对经济政策或经济状况进行价值判断,决定其是好还是坏,确定“应该是怎样”的分析方法。规范分析是在一定的哲学、文化、宗教、道德前提下,对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作出价值判断。由于每个人或各个群体的哲学、文化、宗教、道德观念不同,对同一事物将存在不同的规范论述,它们之间的分析是不能通过事实的检验来判断的。例如,是要“高污染,高增长”还是要“低污染,低增长”?无法通过实践加以检验,总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规范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概念是效率与公平。绝大多数人认为,有效率是一桩好的、值得进行的事情,能以最小的成本、最低的代价完成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但是,光讲效率是不够的。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得到实惠很明显,效率比以前提高了许多。但公平问题呢?贫富差距拉大,解决不好就会影响社会稳定,反过来又影响到效率和经济发展。这时,公平原则就显得十分重要。

传统的经济分析中更多地使用实证分析方法,但实际上离不开规范分析。例如,在进行高通货膨胀与高失业比较时,就涉及价值判断,这时就需要规范分析。在生态经济问题研究中,首先需要描述生态经济现象、剖析生态经济问题、掌握生态经济规律等,这属于实证分析。但是,将生态因素作为经济分析的内生变量后,价值判断就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可以说,生态经济学中的规范分析比传统经济学中的规范分析显得更加常见和更为重要。

5.模型分析方法

经济模型是指用来描述与所研究经济现象有关的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理论结构。经济变量是指经济社会活动中数值可以变化的事物。有几组经济变量概念:(1)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内生变量就是模型或理论所要解释或决定的变量,是在模型内部由模型内的其他经济变量决定的变量。外生变量就是模型或理论所要假设或据以成立的外部条件,是由经济模型外部的经济因素决定的变量。(2)存量与流量。存量是指一定的时点上计算出来的经济变量。流量是指一定的时期测算出来的经济变量,通常是指一定时期内的务因素的总量变量。如投资与资本,投资是一个流量,它指的是一定时期由厂商新增加的资本财物(总量的增量)。而资本是一个存量,它指的是一个国家,例如2006年12月31日存在的没有被消费掉的全部有用财物,包括厂房、机器、设备等资本品和鸡蛋、活鱼等消费品。

经济模型主要有4种:

(1)文字模型。这是传统经济学所采用的用文字形式描述经济变量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理论结构。虽然经济理论越来越多采用其他类型的模型,但是文字模型是永远不可缺失的。

(2)数理模型。这是指运用数学定理来确定其分析的假定和前提,用数学方程来表述一组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数学公式的推导来得到分析结论的理论结构。数理模型

往往用方程形式加以表示。方程就是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等式。经济学有三类方程;第一类是定义方程,就是在两个含义完全相同,但形式不同的表示式之间的恒等关系。如总利润、总收益一总成本;第二类是行为方程,是指反映一个经济变量如何会随同另一个或另几个经济变量的变化而有规则地变动的公式,主要用来描述人们在作出选择时的经济行为。如Q=a-bp ,这一需求函数表明,市场价格(p )越高,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数量(Q )越小。因而它是一个反映消费者需求行为的方程。第三类是均衡状态方程,当利用经济模型来分析经济的均衡状态时,模型中的定义方程就成为均衡状态方程。如Q d (需求量)=Q S (供给量)。

(3)几何模型。这是用几何图形的方式来表示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它的优点是简单易懂,一目了然。例如,研究表明,在工业化进程中,一个区域社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呈现出的倒“U ”形曲线的轨迹,即在工业化初期,区域社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不断增强;在工业化中期,区域社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达到峰顶;而进入工业化后期(信息社会)后,区域社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又逐步减弱(图1—1)。这就是几何模型的一个样例。

(4)计量模型。就是把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结合在一起,来研究经济社会活动的变化。数理模型只给出了经济变量之间性质上的相互关系,计量模型则给出了经济变量之间在具体数量上的相互关系。

模型分析法是经济学的看家本领,在生态经济学中同样如此。因此,本书在每一章中都力求用经济模型来阐述生态经济问题、生态经济理论和生态经济政策。

资 源 依 赖 性

初期 中期 后期 工业化时期 图1—1 区域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依赖性的倒U 形曲线

四、生态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一)生态经济学学科体系

生态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并不长,然而,生态经济学的学科发展十分迅猛。目前,生态经济学已经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学科群体系。

生态经济学首先可以区分为理论生态经济学和应用生态经济学。应用生态经济学又可以区分为专门性生态经济学、部门性生态经济学和区域性生态经济学。

专门性生态经济学又可以区分为人口生态经济学、资源生态经济学、环境生态经济学。

部门性生态经济学又可以区分为农业生态经济学、林业生态经济学、渔业生态经济学、畜牧业生态经济学、工业生态经济学、服务业生态经济学等。

区域性生态经济学又可以区分为城市生态经济学、乡村生态经济学、海洋生态经济学、流域生态经济学、区域生态经济学等。

当然上述划分只是粗略的,各个子学科之间还存在相互交叉或相互包容的问题。

上述生态经济学的学科群分类可以用枝叶图加以表示(图1-2)。图1-2中只是列举了部分学科,并未予以穷尽。

图1-2 生态经济学的学科分类

(二)生态经济学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

生态经济学与众多学科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与生态经济学特别接近的学科主要有:环境经济学、循环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下面着重分析这几个学科与生态经济学的区别。

1.生态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的关系

“生态”与“环境”这两个词往往混用,甚至干脆用组合词“生态环境”。可见,区分“生态”与“环境”是十分困难的。同样,区分生态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也是十分困难的。但是,对生态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作一深入剖析,其实还是存在差异的,主要有:(1)环境经济学侧重于负外部性问题的研究,解决负外部性的内部化。生态经济学侧重于正外部性问题的研究,解决正外部性的内部化。平时讲“环境问题”时总是带有贬义的味道,而用“生态经济”一词时总是带有明显的褒义色彩。

(2)环境经济学侧重于局部均衡的分析,往往分析在给定条件下寻找最优解。生态经济学侧重于一般均衡的分析,往往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寻求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及生态经济系统的综合最优解。

(3)环境经济学起源于工业革命以来的企业环境污染,比较多地集中在企业污染的治理问题上。生态经济学起源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涉及范围更加宽泛,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4)环境经济学中讨论的“环保产业”针对的是环保设备和环保技术,生态经济学中讨论的生态产业则涉及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等所有产业,生态经济既指经济的生态化,也指生态的经济化。

(5)传统的环境经济学基本上建立在传统的“经济人”假设基础上,而生态经济学正如后文所述,已经对“经济人”假设提出了修正。前者更近似于个体主义的分析方法,后者更接近于整体主义的分析方法。

(6)环境经济学认为环境系统是经济系统的子系统,或者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是并列的系统,而生态经济学认为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都是生态经济系统的子系统,属于从属的关系。

2.生态经济学与循环经济学的关系

生态经济学与循环经济学的区别可以从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区别入手。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区别主要有:①生态经济强调的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侧重的是生态效率和经济效率;循环经济强调的是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注重生产、交换、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侧重的是资源效率与经济效益。②生态经济未必是循环的,符合生态原则的经济活动,未必有显性的资源循环;但循环经济一定是生态的,资源的循环利用总是符合生态原则的。也就是说,生态经济具有更为宽泛的含义,而循环经济具有特定的含义。

从学科发展的角度看,生态经济学总体上已经具备学科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国内外已经有多个版本的生态经济学专著和教材。而循环经济学则尚未具备学科发展所需要具备基本范畴、基本规律、基本理论等。换言之,循环经济在目前没有建立起它的理论平台。因此,目前国内虽然已经出版了几个版本的所谓的《循环经济学》,但究其内容,至今尚无一个规范的循环经济学的定义,实际上仅仅是“资源循环的经济”,基本不具备…学”的特征。

3.生态经济学与资源经济学的关系

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问题的科学。这个定义中的“资源”是作为一般意义上的资源概念,既包括自然资源,又包括社会资源(图1-3)。“资源经济学”中的“资源”一般是指自然资源。如果将自然资源作为研究的对象,那么《资源经济学》就是既包括实物资源又包括生态资源的经济学,如兰穗尔的《资源经济学》实际上就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或“资源与生态经济学”。在这种情况下,“资源经济学”包括“生态经济学”。如果将自然资源的实物资源作为研究的对象,那么《资源经济学》就是最狭义的自然资源经济学,如曲福田主编的《资源经济学》。在这种情况下,资源经济学与生态经济学就是并列的两个经济学分支学科。当然,不论是包容关系,还是并列关系,生态问题与资源问题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完全区分。将“生态”视作资源时,生态经济学就是资源经济学的一部分;当资源的保护、开发和使用均涉及生态问题时,资源经济学就是生态经济学。

图1-3 资源分类枝叶图

4.生态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关系

自从《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创建“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倡议以来,国内已经涌现出了几个版本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如果将可持续发展看作是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所构成的一个复合系统,那么,从经济学学科角度进行审视,大致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解:①将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理解为同时研究3个系统的经济学,这样的理解基本上停留于《可持续发展学》的层次,如洪银兴主编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可称为广义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②将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理解为仅仅研究3个子系统中的经济子系统问题的经济学,如刘思华主编的国内第一本《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可称为狭义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与广义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相比较,生态经济学主要研究生态系统、经济系统以及生态经济系统的和谐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则研究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和谐发展问题。因此,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研究的范围更加宽泛。与狭义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相比较,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仅仅研究3个子系统中的经济子系统,因此,生态经济学比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更加宽泛。不过,不论广义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还是狭义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都要以生态经济学为基础。

生态经济学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另一个区别是,生态经济学比较侧重于代内的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和谐,当然代内的协调和谐必然有利于代际的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更加关注代际的协调和谐,当然代际的协调和谐要以代内的协调和谐为前提,代际的协调和谐也有利于促进代内的协调和谐。

五、生态经济人假设

(一)生态经济人的内涵

传统主流经济学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的。通俗地讲,经济人就是以利己为动机为激励,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作为唯一目标来从事经济活动的人。这些人总是企图以最小的成本来换取最大的收益,经济人就是自利的人。经济人必然具有进行理性选择的能力与行为。所谓理性选择就是指每个经济主体都能通过成本—收益核算,或趋利避害原则来对其所面临的一切机会和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优化选择。理性选择就是说,人在经济活动中总是受个人利益或利己心的动机所驱动,人在作出一项经济决策时总是深思熟虑地对各种可能的抉择权衡比较,以便找出一个方案,这个方案能够使他耗费给定的劳动或金钱,带来最大限度的利益。这就是说,对一个经济人来讲,作一项决策的动机是利己的,过程是理性思考,优化选择的,结果是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的最终选择即使出现负赢利的结果,其损失也是就最小的。

但是,经济人假设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例如,经济人范式过于强调个人利益在支配个人行为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完全忽视了人的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的一面。在亚当·斯密那里,

经济人是经济学中的利己主义和伦理学中的利他主义进行了有机结合,就是说一个经济人在为自已创造财富,满足自已私利的同时,也给社会他人创造了福利与效用,进而使得个人主义与利他主义在经济人理性选择中得到统一。事实上,经济人假设的提出只是为了简化经济问题分析,但是,这种假设遇到了现实的阻碍,即现实中的人不完全满足经济人属性,使得经济人不能解决一些现实生活中自然人的某些利他行为。例如,无名英雄、雷锋行为、为慈善捐款等社会福利事业。马斯洛指出,人除了要满足生存需要外,还需要满足成就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等。需要的层次越高,用自利动机来解释就越显得力不从心。理想、信念、情感和利他也会成为人的行为动机,在有些场合,这些动机有可能压倒个人的自利动机。又如,经济人假设必然导致人们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的理解是片面的。人的有些行为是需要用集体主义来解释的,民族利益、国家利益、家族利益和集团利益有时候会高于个人利益,个人有时候会以增进集体利益为满足,并不是任何时候都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的。

通过上面的论述,发现传统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存在各类不足之处,使得人们在进行经济问题分析时不但没简化问题,反而使得问题变得要么无法解释,要么问题解释的不十分不严密,理论价值欠缺。正是基于这种处理理论与实际矛盾的需要,制度经济学对经济人的假设进行了修正。制度经济学首先承认经济的是理性的,而且在其理性选择有基础上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而经济人在追求效用最大的行为是在效用目标约束下发生的,其效用目标不仅仅是唯一的利益最大目标,而且还包括名誉、地位、理想、信念、情感等等,也就是说经济人效用目标不是一个变量,而是一个效用目标集合。通常情况下,效用目标集合在数理效用模型中以效用目标向量的形式存在的,在不同的条件约束下,经济人会选择不同的效用具体目标,从而发生传统经济学无法解释的行为。目标向量在一组条件约束下构成了一个经济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矩阵,进而形成一个经济人追求效用的行为空间。生态经济学也认为,理性选择是综合理性而非单一理性。理性选择仅仅局限于经济利益是不够的,还存在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传统的经济人假设认为人只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经济工具。事实上,人是追求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的社会动物。因此,将生态目标、社会利益目标纳入到经济人效用目标集合中,在合适的条件约束下,经济人自然会发生追求生态与社会利益的行为,这也是生态经济学所期望的结果。而且,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正如下面的例子所证明,经济人在追求生态经济利益目标时,所获得的收益大于只从经济系统中所得利益。在系统结构中可以看到,下面系统是由3个子系统构成了整个大系统。

表1-2表明,按照传统经济学,人们只追求经济净收益的最大化(为100个单位),而此时的全社会挣收益只有80个单位;按照生态经济学,人们追求全社会净收益的最大化(为100个单位),而其中的经济净收益仅为80个单位。

表1-2 传统经济学与生态经济学关于收益的比较

生态经济学认为,理性选择是群体理性而非个人理性。个人理性与社会理性存在着不一致性。正是因为个体经济人存在着利他主义倾向和群体协作意识,才使得单个经济人只追求个人理性,往往会面临“公地的悲剧”、“合成谬误”、“囚犯的难题”、“卡特尔的困境”等一系列问题。

生态经济学认为,理性选择不仅仅是代内理性,而是代内理性与代际理性的统一。竭泽而渔的思维、吃子孙饭的做法是生态经济学所坚决反对的。代内做到综合理性和群体理性,才能保证代际的综合理性和群体理性。因此,生态经济学主张采用生态经济人假设。所谓生态经济人就是从群体利益出发,在生态约束和制度约束条件下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等综合效益和长远效益最大化的人。

(二)生态经济人针对的主体

传统经济学意义上的经济人假设是针对微观经济主体的,即针对作为消费者的家庭和作为生产者的企业。那么,生态经济学意义上的生态经济人假设针对的主体是谁呢?可从下面4个基础方面进行分析。

(1)生态经济人假设针对的是政府。政府的追求目标是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这种杜会福利是包括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在内的综合利益的最大化。因此,生态建设及环境保护在多数情况下被认为是政府的基本职能。政府是生态环境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者,居民则是生态环境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者。政府也存在行为扭曲的问题,但这是个别官员的行为扭曲。这种行为扭曲可以通过考核机制加以矫正。

(2)生态经济人假设针对的是社会组织,如绿色社团组织等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追求的是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它是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进行斗争的有效机制。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是社会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政府组织往往是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推动者,因此,它们符合生态经济人假设。

(3)生态经济人假设针对的是消费者。消费者追求效用的最大化。消费者的效用是普通的物质产品和特殊的生态产品或服务投入的函数。非生态的产品和服务不仅不能带来正效用,而且会带来负效用。因此,在常规情况下,消费者追求的是生态经济综合效用的最大化。

(4)生态经济人假设针对的是生产者。生产者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在其他经济主体追求生态经济综合效益最大化的背景下,纯粹追求经济利润的最大化而不顾及生态环境保护的企业是难以在市场—上立足的。企业的行为只能是生态约束和制度约束下的经济利益最大化。更何况,有些生态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销售本身就能够给企业带来最大化利润。无论是生态约束下的利润最大化,还是生态产品和服务本身给企业带来的利润最大化,都满足生态

生态经济学复习要点的整理

生态经济学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5题,每题4分,共20分) 1. 生态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和解决生态经济问题、探究生态经济系统运行规律的经济科学,旨在实现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和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 2.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规律: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经济系统是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人类的经济活动要受到生态系统的容量的限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所构成的生态经济系统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如果两个系统彼此时应,那么就能达到生态经济平衡的结果,如果两个系统彼此冲突,那么就可能出现生态经济失衡的状态;人类社会有可能通过认识生态经济系统,是自身的经济活动水平保持一个适当的“度”,以实现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 3. 生态产业: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 4. 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 5. 生态林业: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则为指导,遵循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规律,运用生态工程的方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施林业综合集约经营,以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实现资源永续利用,提高林业的综合生产力,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

会效益同步发挥,生态经济效益最高的生态经济型林业。 6. 生态工业:生态工业是指仿照自然界生态过程物质和能量循环的方式,高效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变工业排泄物为原料、实现循环生产、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工业生产体系,是一种新型的工业模式。 7. 生态需求:所谓的生态需要,就是人类为了获得包括维持可持续生存和满足发展需要等方面内容在内的最大福利而产生的对生态产品的需要。 8. 生态旅游: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用友好方式,开展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心身愉悦的旅游方式。9. 生态系统服务: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包括供给服务(如提供食物和水)、调节服务(如控制洪水和疾病)、文化服务(如精神、娱乐和文化收益)以及支持服务(如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 10. 生态价值:是指哲学上“价值一般”的特殊体现,包括人类主体在对生态环境客体满足其需要和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判断、人类在处理与生态环境主客体关系上的伦理判断,以及自然生态系统作为独立于人类主体而独立存在的系统功能判断。 11. 生态产品:所谓生态产品,就是有利于(至少无害于)生态环境和身心健康的所有产品和服务的总称。

市场经济管理学论文(选修课)

市场经济管理学选修课论文 指导老师:赵雨 班级:21116X 学号:10 姓名:高闪

观光农业园的绿色营销策略 摘要 关于市场经济管理学,写论文的时候,我推敲了好久,觉得写一篇关于农业园绿色营销方面的课题,当今绿色营销成为营销主流,绿色营销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绿色营销是指企业在市场营销活动中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以保持人与自然环境、人与社会环境的高度和谐的营销方式。环境、资源等问题现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树立绿色观点,制定绿色计划,开发绿色产品及制定绿色营销组合策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都市观光农业园需要实施绿色营销策略,进而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为此,需要对都市观光农业园进行深入研究,结合其实际制定有效的绿色营销策略,推动都市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营销是指企业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其经营哲学思想,以绿色文化为其价值观念,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力求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的营销策略。企业在整个营销过程中充分体现环保意识和社会意识,向消费者提供科学的、无污染的、有利于节约资源使用和符合良好社会道德准则的商品和服务,并采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生产和销售方式,引导并满足消费者有利于环境保护及身心健康的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优化人类的生存空间。 当今世界以可持续发展为方向,绿色营销将成为21世纪的营销主流。众多企业为适应时代要求,开始从传统营销向绿色营销转变。都市观光农业开发绿色产品,其顾客素质较高,有绿色营销的市场基础。但由于都市观光农业园大多资金投入少,项目较分散,尚未形成规模化经营和知名品牌,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市场竞争力不强。因此,还要进行绿色营销的研究,扩大市场效应,树立产品的绿色形象,以保证都市观光农业园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观光农业园;绿色消费;绿色营销

生态经济学生态文明和生态经济的关系

《生态经济学》课程作业 学号: 311405040226 姓名:袁程 专业班级:自环1402 作业得分 批阅人签字 批阅意见:

生态经济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一、生态经济 1、定义 生态经济简称ECO,“ECO”取自“经济的(economic)”和“生态的(ecological)”两个英文单词的词头,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 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 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 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 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 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 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 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 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2、特征 时间性 指资源利用在时间维上的持续性。在人类社会再生产的漫长过程中,后代人对自然资源应该拥有同等或更美好的享用权和生存权,当 代人不应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换取自己的舒适,应该主动采取“财富 转移”的政策,为后代人留下宽松的生存空间,让他们同我们一样拥 有均等的发展机会。 空间性 指资源利用在空间维上的持续性。区域的资源开发利用和区域发展不应损害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并要求区域间农业资源环境 共享和共建。 效率性 指资源利用在效率维上的高效性。即“低耗、高效”的资源利用方式,它以技术进步为支撑,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位 产出的资源消耗量和环境代价,来不断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率和社会经 济的支撑能力,确保经济持续增长的资源基础和环境条件。 3、计量 运用数学方法,对生态经济系统内物质与能量的各种运动进行的计算。内容包括: 自然资源的经济评价:据保护资源所允许的最大费用标准与开发资源

第四章 生态经济系统与生态经济学基本原理

第四章生态经济系统与生态经济学基本原理 第一节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 一、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物质能量和功能关系 1.物质关系 (1)自然物流主要有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小循环和地球化学循环。前者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的物质周期性循环,主要通过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存留和归还来实现。一般来说,这种循环的范围小,流速快,周期短。后者范围大,周期长,影响面广。 (2)经济物流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物流;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消费过程中的物流。 (3)自然物流与经济物流的相互转化最初主要是在农业和采掘业的生产过程中,自然物流与劳动的结合使其开始转化为经济物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以及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终了,全部经济物流又先后不断地转化为自然物流。两种物流相互贯通,成为同一线性转化过程的不同环节,且这些环节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以维持和促进人类社会经济秩序的完善和发展(如图)。 自然物流是经济物流的基础,表现为自然物流是经济物流的来源和归宿。经济物流又可反馈作用于自然物流以促进其高速转化和物质积累。 (4)生态经济系统中的物质平衡关系 A≡W;A≡B+W1+r1-R;B≡C+W2+r2;C≡W3+r3 2.能量关系 (1)自然能流 包括太阳能(以及与太阳能流有关的生物能、矿物能、水能、风能等)、地热能、潮汐能等。 食物链、食物网是生命系统能量的主要通道;大气循环、水循环、地质活动等则是非生命系统自然能流的主要表现形式。 (2)经济能流 生态食物链、生产链、流通链等是经济能流的主要通道。 (3)自然能流和经济能流的相互转化 a.自然能流向经济能流的转化 太阳能:农林牧渔业是自然生态过程和社会经济过程的接口,是自然能流向经济能流转化的生物渠道。采掘业开采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电力行业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发电,是自然能流向经济能流转化的工业渠道。 其他:地球内能如核能、地热能等的利用;引力能如潮汐能的利用。 b.经济能流向自然能流的转化经济能流大部分以热耗散的形式退出经济活动,向自然能流转化。 经济能流也可以反馈能的方式“转化”为自然能流(如煤炭开采、作物种植等)。 (4)生态经济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的,能量在流动的过程中逐渐降阶,且很少有能量多级利用的情况。

关于价值内核的生态经济论文

关于价值内核的生态经济论文 一、何为自然资本:基于文献分析的视角 “自然资本”一词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Pearce和Turenr 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中将经济学生产函数中的资本称为人造资本,进而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自然资本,从此开启了学术界对于自然资本的研究。1993年英国伦敦大学环境经济学家Pearce在他的著作《世界无末日》中提出用自然资本和另外两种资本来估算可持续发展能力,Turner也提出了将自然资本作为可持续性评价标准的观点。1994年世界银行出版了《扩展衡量财富的手段》的研究报告,将资本划分为4个部分:人造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提出一个国家的财富应该包括自然资本,并将土地、森林、湿地等作为自然资本的组成部分,对世界各个国家的自然资本的经济价值进行了评估。2000年,保尔?霍根等出版了题为《自然资本论:关于下一次工业革命》的论著,自然资本一经提出,就引起了世界上知名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并逐渐为大多数专家、学者和管理者所接受。2011年联合国《迈向绿色经济》报告中认可了自然资本的价值,认为自然资本是人类福祉的贡献者,是贫困家庭生计提供者,是全新体面工作的来源①。然而到底何为自然资本?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认知,学者们的表述也不尽相同,包括自然资本(产)、生态资本(产)、环境资本等,但本质却基本接近,他们对于自然资本的论述大致从三个角度进行。 1.将自然资本直接等同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世界银行副行长伊斯梅尔?萨拉丁认为自然资本指一切自然资源。EISerafy(1989,1991)指出生态环境提供环境产品和服务就是自然资本,把自然资本分为可再生的自然资本和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本。刘思华(1997)认为生态资本主要包括自然资源总量(可更新的和不可更新的)和环境的自净能力、生态潜力、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使用价值②。Hawken(2000)指出自然资本可以被看做支持生命的生态系统的总和③。王健民等(2002)认为,生态资产从广义来说是一切生态资源的价值形式;从狭义来说是国家拥有的、能以货币计量的,并能带来直接、间接或潜在经济利益的生态经济资源从生态资产价值的角度,指出生态资产的构成包括生物资产、基因资产、生态功能资产和生境资产(以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适宜度来度量其价值)四大方面④。 2.将自然资本界定为一种有用的资源和环境存量。 Constanza等(1997)认为“资本”是在一个时间点上存在的物资或信息的存量,每一种资本存量形式自主地或与其他资本存量一起产生一种服务流,这种服务流可以增进人类的福利⑤。Daily(2000)认为自然资本是指能够在现在或未来提供有用的产品流或服务流的自然资源及环境资本的存量⑥。黄兴文等(1999)将生态资产定义为“所有者对其实施生态所有权并且所有者可以从中获得经济利益的生态景观实体”⑦。董捷(2003)指出所谓生态资本是指产出自然资源流的存量,也就是能为未来产生有用商品和服务流的自然资源存量⑧。 3.将自然资本范围扩大到纯自然资本和人造自然资本。

生态经济与生态经济学

生态经济与生态经济学* 周立华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知识创新项目(2003110)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资助(G2000048705) 关键词 生态经济学 概念 内涵 通过回顾生态经济概念的提出过程,论述了生态经济的内涵与意义,提出生态经济是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后所必然要选择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同时,总结了国内外生态经济学的研究进展,将国外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提出了国内生态经济学研究的三个突出特点. 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1974年,美国著名思想家莱斯特 R 布朗,开始创办世界观察研究所,主要针对世界环境问题进行 观察 ,并出版了一系列 环境警示丛书 ,掀起了全球环境运动的高潮.21世纪伊始,布朗又开始对全球经济问题进行 观察 ,他于2001年5月创办了全球政策研究所并担任所长,同年11月,出版了 Eco-e conomy:Building an Economy f or t he Earth , 其宗旨是提供环境上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生态经济的构想,提供从目前经济模式转向生态经济的途径,并且不断地对我们是否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进行评估 [1],这标志着世界范围内以生态经济为主旋律的全球经济运动已经开始. 一、生态经济概念的提出 生存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经济增长又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不断进行技术变革和创新,不断积累资本的经济增长过程.正如布朗所说, 尽管我们许多人居住在高技术的城市化社会,我们仍然像我们的以狩猎和采集食物维生的祖先那样依赖于地球的自然系统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全球的人口数量急剧增长、自然资源被大量开发、自然环境被不断改变,整个地球的负荷在不断加重 . 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中叶,工业化国家相继出现的 八大公害事件 ,让世人开始认识到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到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不断恶化的环境污染问题,开始激起世界范围内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质疑与批判.进入70年代以后,人口的急剧增长、资源需求的增加和过度开采,导致能源危机、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退化,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并开始出现了人类与自然、生态与经济的不协调现象.全球性的生态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地下水位下降、温室气体增加、全球气温升高、自然灾害增多及人口增长过快等等[2]. 很明显,传统的经济学和生态学已经很难解释这些问题,这就促使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生态学家和其他一些关心这些问题的学者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的发展模式,并试图寻找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出路,生态经济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因此,生态经济学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发展实践中生态与经济矛盾运动推动的结果[3,4].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学家Kennet h Boulding在他的一篇论文 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 中正式提出了 生态经济学 的概念.从此,关于生态经济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展开,并与可持续发展一起成为时代的声音. 二、生态经济的内涵与意义 近20年来,生态经济逐渐得到各国政府和公众的认可,不同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生态经济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 生态经济 这个术语也频繁出现在各种媒体、政府报告、研究论著、宣传标语甚至一些企业的宣传画册中.多数生态经济学家认为,生态经济学是生态学和经济学相互结合形成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其中最权威的是著名生态经济学家R obert Costanza给出的定义[5,6]:生态经济学是从最广泛的意义上阐述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也正是当前我们所面临的许多最紧迫的问题(包括:可持续发展、酸雨、全球变暖、物种灭绝、财富分布),但目前的任何学科都没有 238

生态经济学复习题

生态经济学复习题 1,如果给你一个课题的题目是:环保投入和江西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你准备怎么进行实证模型的建立,请说明: (1)模型的自变量,因变量分别是什么?工具变量是什么?可以加入除了你设计的自变量之外的其他控制变量有哪些? 自变量是环保投入、因变量是经济发展水平(江西省的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实际GDP)。工具变量是地区人均环境治理投资支出。可加入的其他的控制变量如地区人均污染治理运行费用、地区人均全社会固定投资额、地区人均财政收入等。 (2)模型的数据准备怎么收集?这些数据一般应该满足什么条件? 数据可从《江西统计年鉴》或者从国家统计局的官网上搜索并整理等到。其中将地区GDP用1998年的CPI 换算为世纪GDP。1981-2011年数据。 如PP检验过ADF检验。这些数据要通过平稳性检验,即单位根检验。如PP检验过ADF检验 (3)你准备构建哪一类模型?为什么? 根据投入产出原理构建对数模型:1降低异方差的影响2用对数进行回归后的系数就代表弹性。 (1,克服异方差 2,许多变量并非服从正态分布,取对数之后是正态分布 3,因为是宏观经济变量,取对数后再次差分会是平稳数据.) (4)模型可能的结论是什么? 可能的结果是,环保投入短期并不能促进经济增长,即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很小,甚至为负。但在长期中,环保投入能促进经济增长。 2,如果给你一个课题的题目是:生态变迁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请你设计该课题的研究方案。即你准备写几章?每一章的内容是什么? (或一、课题研究意义及目标 (一)生态变迁与产业升级关系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生态变迁与产业升级关系研究的时间意义 (三)研究的目的) 一、生态变迁与产业升级关系研究现状 (一)国外生态变迁与产业升级互动关系的研究 (二)国内生态变迁与产业升级相互影响机理的研究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比较与评述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自然辩证法学习心得——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通过章教授的自然辨证法课程,我对自然辨证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体会.自然辨证法为我们提供了科学方法训练,对提高能力和开 阔视野有很大的帮助.我大体明白了自然辩证法所研究和揭示的内容: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辨证法;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辨证法.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自然辩证法可 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迪,以帮助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同时自然辩证法不可能也不应该以自己的哲学研究来代替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 关于自然辨证法,虽然通过学习我收获很多,但是,我更为感兴趣的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探索.要想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这么一个信息,即人类是自然选择的 产物.这不仅是达尔文关于物种起源思想的最好解释,同时也是当今 科学界的共识.其次,在确定上个观点后我们就要从源头来了解自然 和人类的起源.关于这个方面,美国加州大学历史学教授斯塔夫里阿 若斯教授在其著作《全球通史》中给了我们很好的解释.他认为,在 地球的发展进程中,与生命有关的大的事件有三个.第一是生命在地 球中的出现,第二是人类的出现.在第一个大转折点中,生命从非生命物质转化过来,所有的生物种类都是通过适应其生存环境,以基因突 变和自然选择的方式进化而来.也就是说,生物的基因能够适应环境 的变化.在人类出现以后,这个方式改变了.人类通过改变环境来使环境适应自己的基因,也就是说,不再改变自己的基因来适应环境.今天,随着人类关于基因结构和功能的知识不断增加与深入,人类能够很快既改变自己的基因,又改变其所处的环境,这样,地球发展进程中的第三个划时代的转折点也就即将到来了. 了解了上述三个转折点,我们知道了人类而且只有人类能够创造一个自己想要的环境.由于我们拥有独有的变革环境的能力,人类不

从生态经济学到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对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几个基本理论的探索

从生态经济学到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对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几个基本理论的探索 马传栋 (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既对传统经济学的理论提出了挑战,又呼唤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诞生。而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范畴和理论体系,首先要弄清楚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埘象,要依此规范该学科的研究内容,研究该学科的学科地位。 一、可持续发展实践需要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指导 由于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解决环境与发展这一矛盾的过程中取得辩证的统一后所形成的富有哲理的伟大思想成果,所以它不但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中获得了与会的国际组织和各国首脑的一致认可:而且也极大地推动了全世界各相关学科的学者对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的研究和各国政府对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举措的制定工作。 从全世界学术界对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研究的角度看,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口开以来,各个世界组织和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生态学、地学、环境科学、人口学、资源学、城市规划学、农学、林学、海洋科学等方面的学术团体、学者都从各自的角度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理论及其与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关的对策。截至1996年2月,仅国内外学者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就多达近百种。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世界争相研究的一大热点问题。世界银行与亚洲银行也成立了可持续发展的委员会,各国和一些著名大学都相应的成立了~些官方的和民间的科研机构,如瑞典皇家科学院就成立了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我国北京大学成立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等,使学术研究活动空前活跃。 从各国政府实施(21世纪议程》的角度看,各国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举措。其中中国政府走在世界前列,于1994年3月通过了由国家科委、国家计委牵头,52个部门与机构参与制定的世界首部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一《中国21世纪议程》,并成立中国2l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负责该议程的实施工作。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正是顺应上述政府和学术界研究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伟大实践而被提出研究的。我国最早提出开展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是见著于上述的《中国2l世纪议程》之中,该议程在“可持续发展经济政策”一章中的第“4.4l”条就是专论“加强对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和培训活动”的。文中指出:“(a)鼓励高等教育机构重新考虑其课程设置,加强关于可持续发展经济口学的研究;(b)鼓励在这些领域拥有专门知识的区域性和国际经济组织以及研究机构为政府官员提供培训和研讨;(c)鼓 48

2020智慧树,知到《生态经济学》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生态经济学》章节测 试【完整答案】 第一章单元测试 1、单选题: 上世纪70年代,发生了两次世界性的()。 选项: A:淡水危机 B:石油危机 C:核危机 D:经济危机 答案: 【石油危机】 2、单选题: 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著名的()。 选项: A: 《人类环境宣言》 B: 《增长的极限》 C: 《21世纪议程》 D: 《里约宣言》 答案: 【《人类环境宣言》】 3、多选题: 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深藏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恶化与对立,包括

()。 选项: A: 公民与公民之间 B: 地区与地区之间 C: 国家与国家之间 D: 当代与后代之间 答案: 【公民与公民之间; 地区与地区之间; 国家与国家之间; 当代与后代之间】 4、多选题: 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实质在于?( ) 选项: A: 人类传统文明的危机 B: 人类传统生产力的危机 C: 人类传统价值观的危机 D: 人类传统文化的危机 答案: 【人类传统文明的危机; 人类传统生产力的危机; 人类传统价值观的危机; 人类传统文化的危机】 5、多选题: 《我们共同的未来》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关于人类未来的报告。这份报告鲜明地提出了三个观点()。 选项: A: 必须全球共同行动应对资源危机

B: 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和发展危机不能分割 C:地球的资源和能源远不能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 D: 必须为当代人和下代人的利益改变发展模式 答案: 【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和发展危机不能分割;地球的资源和能源远不能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 ; 必须为当代人和下代人的利益改变发展模式】 6、多选题: 绿色经济强调()之间的关系,推进了相关政策法规、市场规律与体制机制的系统化。 选项: A: 提高人类福利 B: 降低生态稀缺性 C: 提高社会公平 D:降低环境风险 答案: 【提高人类福利; 降低生态稀缺性; 提高社会公平;降低环境风险】 7、多选题: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于2016年1月1日正式启动。新议程范围广泛且雄心勃勃,涉及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层面()。 选项: A: 社会 B:人口

智慧树知到《生态经济学》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生态经济学》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1、IMPACTED框架中的P是指环境污染。 A:对 B:错 答案: 错 2、广义的生态文明,是从横向的文明结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的。 A:对 B:错 答案: 错 3、狭义的生态文明,其核心特征是“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人、自然与社会的全面和谐” 。 A:对 B:错 答案: 错 4、狭义的生态文明,是继“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全新的文明形态。 A:对 B:错 答案: 错 5、有关IMPACTED框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M表示经济活动与自然条件的时空匹配 B:C代表消费

C:T代表技术 D:E代表效率,即单位GDP的资源消耗或环境影响 答案: M表示经济活动与自然条件的时空匹配 ,C代表消费 ,E代表效率,即单位GDP的资源消耗或环境影响 6、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关系的基调依次为:A:依赖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B:改造自然、依赖自然、征服自然 C: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依赖自然 D:依赖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答案: 依赖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7、生态经济矛盾全面激化的文明阶段是 A:采猎文明 B:农业文明 C:工业文明 D:生态文明 答案: 工业文明 8、生态问题主要表现为植被与土地的破坏的文明阶段是 A:采猎文明 B:农业文明 C:工业文明 D:生态文明

答案: 农业文明 9、从横向的文明结构视角看,当代文明可以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等五个侧面。 A:对 B:错 答案: 错 10、基于IPAT方程,要控制CO2排放量,在T这个因子上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A:控制人口 B:控制经济增长 C:使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等替代化石能源 D:调整产业结构 答案: 使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等替代化石能源,调整产业结构 第一章 1、导致复活节岛的文明衰落的原因,最准确的说法是: A:人口过多 B:造神运动 C:部族争斗 D:人口和经济超越了资源承载力 答案: 人口和经济超越了资源承载力 2、环境承载力也称环境容量,指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排放污染物的阈值。 A:对 B:错 答案: 对

自然辩证法读书笔记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读书笔记 《马恩选集》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智慧结晶,也是无产阶级革命和获得解放的指导思想。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的一员有必要认真研读《马恩选集》,一方面以获得扎实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指导我们更好地生活。《自然辩证法》是《马恩选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恩格斯思想智慧的代表。《自然辩证法》一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对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该书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理论上,更重要的是它的实践意义。而我从中受益最多的也是一种从理论提升出方法论的思想,这种务实的精神、实践的品格将使我受益终身。 结合文本和相关资料,联系大二上学期我们班去杨柳青庄园的学习交流感想,我的收获将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意图探讨、文本回顾、理论意义、实践感想,最后一部分是行文重点。 一:意图探讨 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之后,俄共中央派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院长梁赞诺夫前往柏林组织马克思和恩格斯遗稿的照相复制工作,在德国社会民主党档案里,梁赞诺夫发现了恩格斯一部分由四束手稿组成的未完成著作,内容是关于自然界、自然科学的哲学论述,没有总标题,写作年代大致在1873至1883年间,这部《1873—1883年自然哲学手稿》就是日后广为人知的《自然辩证法》。由于恩格斯《1873—1883年自然哲学手稿》的未完成性质,这部著作的理论目的向来引起争论,并且因此导致不同编辑者为手稿选取了不同的名称。 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然辩证法》目的在于表述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另一种则认为在于根据自然科学理论阐明作为自然社会和思维普遍规律的辩证法。 凯德洛夫在他的《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恩格斯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的《自然辩证法》设想为对他那个时代的全部自然科学成果的一种总结,”我认为,这正是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一书的主题意图。在《反杜林论》序言里,恩格斯实际上已经非常明确地阐述了他写作《自然辩证法》一书的意图,即“系统地并且在每个领域中都来完成”。从自然界中找出辩证法的规律

生态经济学论文

摘要 观光农业是一种新型的交叉产业,以农业项目如农产品、农业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等为开发素材,以市场为导向,能够满足大中城市居民及一些农村居民进行观光、品尝、休闲、娱乐、参与、体验、购物、学习等活动的旅游形式。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为观光农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契机。一方面,新农村建设为观光农业发展提供平台;另一方面,观光农业发展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本文由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两部分组成。论文先提出了观光农业研究的支撑理论,接着探究观光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发展模式,最后从大众垸观光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着手进行布局优化研究,提出大众垸观光农业发展的系统调控对策。 本文通过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观光农业发展的系统研究,有助于拓展观光农业的含义和功能,探索一条新农村建设与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观光农业;布局优化;大众垸 第一章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选题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同多数国家一样,我国通过发展高物耗、高污染的产业以获得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与城镇取得的显著发展相比,我国农村的发展却呈现出: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发展模式不健全、农民收入低下等特点。城乡差距和社会矛盾逐步加剧。在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实施工作重心战略转移,于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同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已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以湖南省为例,湖南省建设厅、长沙市人民政府、望城县人

从生态学视角研究经济问题_中国需要生态经济学

从生态学视角研究经济问题 中国需要生态经济学 郝文波 (邢台学院法政历史系,河北邢台 054054) 摘 要:经济高速增长中,人类过度征服自然而造成灾难性生态危机,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和惩罚,业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人类需要站在新的视角,从生态学角度解决经济问题,进而建立生态经济学。 关键词:生态学;经济学;经济问题;生态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JL 01-0264(2006)03-0014-04 To Research the Economic Problem from the View of Ecology We Need Ecological Economics in China H AO Wen-bo (Xi ngtai Universi ty,Law &History Department,Xi ngtai,H ebei 054054) Abstract :As economy developing rapidly,human beings !convert conquering to nature caused catas trophic ecocrisis and nature !s retaliations and punishments to human being has become one of foci all around the w orld.We human being need to stand by humanitarianism,to research and solve economic problem,then to establish Ecological Economics. Key Words :Ecolog y;Econom ics;Economic problem;Ecological Economics 二十世纪以来,由于科技主义的极端化,使人类过度征服自然而造成灾难性生态危机,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和惩罚,业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学界的热门话题之一,生态经济学因此产生。全世界都在关注着中国的生态状况,未来几十年中国生态状况的好坏,直接对全世界的生态状况发生重大影响。 一 将经济学与生态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和研究,无疑已十分迫切和必要。众所周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加快,解决生态问题日益成为全人类(包括我国人民在内)健康生存和持 续发展的头等重要、极端紧迫的大事。我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我们面临的生态危机并不比发达国家轻,而且在21世纪的未来发展中,其影响也许比发达国家更大。且引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2002年6月27日两篇文章中的话为证:?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面临的挑战,是艰巨而且复杂的。过去2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已经加剧了这个国家的农业用地的广泛破坏: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森林遭毁、水土流失、土地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中国目前有将近7亿人得不到清洁用水,这是引起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而且日趋增加的用水需求正在使有限的水资源承受巨大压力。另外,只有不到10%的城镇污水得到了处理。随着 收稿日期:2006-04-28 作者简介:郝文波(1964-),男,河北赵县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学。 2006年7月第2卷 第3期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综合版) Shijiazhuang V ocational College of Law and Commerce Teaching and Research July. 2006V ol 2N o 3

生态经济学第一章

前言 生态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经济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传统经济学和生态学像两条永远向前延伸的平行线,各行其是,互不相干。直到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Kenneth E·Boulding)发表了《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的重要论文,人们才逐渐从工业文明中觉醒,关注由于全球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加剧、食物安全受到威胁、能源匮乏、土地污染与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经济的外部性日益显现。 经济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而我们的地球是一个封闭系统,经济的增长不能超出自然生态系统的限制。毫无疑问,经济是环境的一个子系统,经济应归属于生态学理念,但是,实践中生态学家和经济学家的观点和对世界的展望差别较大。经济学家关注迅速攀升的经济指标,而生态学家则看到没有人能预见到的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可能带来的后果。事实上,不论观点如何,经济增长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已经导致地球生态系统内部熵值的增加,低熵已经成为比任何经济资源更为稀缺的资源。跨学科的研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涉及生态学和经济学两大理论完全不同的学科。令人欣慰的是,目前世界各国的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已经开始转变观念,正在探索一种能维系环境永续不衰的经济——生态经济。 研究生态经济学的意义就在于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高效率、零污染”的运行方式,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实现人类经济的持续繁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经济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并被广泛接受和应用。 本教材力求展现当前生态经济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做到理论、方法和实践有机结合。本教材共分三篇十二章,上篇,理论篇,包括:第一章,引论,介绍生态经济基本概念和生态经济学发展;第二章,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第三章,生态经济系统;第四章,生态经济学的价值研究;中篇,产业篇,包括:第五章,生态产业;第六章,生态农业;第七章,生态工业;第八章,生态服务业;下篇:保障篇,包括:第九章,生态文化;第十章,生态伦理;第十一章,生态教育;第十二章,生态社会。 当前,生态经济学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研究的热点,本教材结合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特点和生态经济发展的现实,并结合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方法,做一些整体性的研究和思考,其中下篇,即为生态经济发展的生态思想与生态社会保障问题。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借鉴了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难以一一注明。在此谨向有关作者和支持帮助本教材编撰的专家和同仁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编者 二0一0年八月

生态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1.粮食问题,能源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以及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五大难题。 2.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组成社会的人类和自然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是研究那些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而结成社会的人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 3.生态经济学的特点:①历史的普遍性。②层次性③整体综合性。④地域的特殊性。⑤长远的战略性。研究内容:①基本理论或理论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其中包括:Ⅰ、生态系统、技术系统和经济系统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在人类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Ⅱ、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生态规律与经济规律,生态效果与经济效果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Ⅲ、生态系统的物流、能流与经济系统的物流、能流、价值流的关系;Ⅳ、社会经济制度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Ⅴ、技术措施与生态系统的关系;Ⅵ、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目标及生态经济模型的理论;Ⅶ、生态经济学的特征、性质及学科体系;Ⅷ、防治环境污染,恢复生态平衡的投资效果及投资来源方面的理论问题。 ②应用生态经济学的研究--其中包括:Ⅰ、建立高效率、低消耗、无污染的良性循环系统;Ⅱ、运用生物间相生相克的原理,建成多种群共栖共生的立体农业结构;Ⅲ、运用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原理和食物链法则,建立农、林、牧、渔综合发展的 生态农业体系;Ⅳ、选择符合我国生态系统的技术体系、技术政策;Ⅴ、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目标进行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评价;Ⅵ、建立对土壤、水域、大气质量的检查制度;Ⅶ、建立既有利于经济发展,又有利于生态平衡的决策机构,制订符合生态经济原理的政策和法令。③方法论研究--生态经济学的方法论具有综合性、实用性的特点,其内容包括一般方法,特殊方法,哲学方法和系统论、控制论方法等。 5生态系统(Ecosystem)是指生境(habitat)和占据该生境并联结在一起的生命有机体所构成的动态整 体。在生态系统中,生命有机体和它们无生命的环境不可分割地联系起来,并不断相互作用着,进行物质 的交换、能量的转移和信息的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自然实体(selfcontained entity)。其核心是生物群落,它具有自我维持、修补和重建的能力,因而使生态系统在一定范围内得以维持。 生态系统自动调节机能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是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调节。这是在有限空间内比较普遍存在的种群变动规律。其次是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节。普遍出现于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有食物链关系的类群,以及需要相类似生态环境的类群。第三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调节。生物经常需要从所在的生境摄取需要的物质,生境则需要对其输出的物质进行及时补偿,两者进行着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共需调节。由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机能,使得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范围内的自我维持、修补和重建的能力,这种能力我们称之为“生态阈值” 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接近相等,在外 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当外来干扰超越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初状态时谓之生态失调或生态平衡破坏。

《谈谈辩证法问题》读书笔记

《谈谈辩证法问题》读书笔记 篇一:自然辩证法读书笔记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读书笔记 《马恩选集》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智慧结晶,也是无产阶级革命和获得解放的指导思想。 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 教育 学院的一员有必要认真研读《马恩选集》,一方面以获得扎实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以形 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指导我们更好地生活。《自然辩证法》是《马恩选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恩格斯思想智慧的代表。《自然辩证法》一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对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该书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 理论上,更重要的是它的实践意义。而我从中受益最多的也是一种从理论提升出方法论的 思想,这种务实的精神、实践的品格将使我受益终身。 结合文本和相关资料,联系大二上学期我们班去杨柳青庄园的学习交流感想,我的收获将分 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意图探讨、文本回顾、理论意义、实践感想,最后一部分是行文重点。一:意图探讨 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之后,俄共中央派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院长梁赞诺夫前往柏林组织马 克思和恩格斯遗稿的照相复制工作,在德国社会民主党档案里,梁赞诺夫发现了恩格斯一 部分由四束手稿组成的未完成著作,内容是关于自然界、自然科学的哲学论述,没有总标题,写作年代大致在1873至1883年间,这部《1873—1883年自然哲学手稿》就是日 后广为人知的《自然辩证法》。由于恩格斯《1873—1883年自然哲学手稿》的未完成性质,这部著作的理论目的向来引起争论,并且因此导致不同编辑者为手稿选取了不同的名称。 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然辩证法》目的在于表述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另一种则认为在 于根据自然科学理论阐明作为自然社会和思维普遍规律的辩证法。凯德洛夫在他的《论恩 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恩格斯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的《自然辩证法》设想 为对他那个时代的全部自然科学成果的一种总结,”我认为,这正是恩格斯写作《自然辩 证法》一书的主题意图。在《反杜林论》序言里,恩格斯实际上已经非常明确地阐述了他写作《自然辩证法》一书的意图,即“系统地并且在每个领域中都来完成”。从自然界中找 出辩证法的规律 并从自然界里加以阐发的工作,并且在做这件工作之前,“不言而喻,在我对数学和自然 科学作概括叙述时,我在细节上也确信那种对我来说在总的方面已没有任何怀疑的东西,这就是:在自然界,同样的辩证法的运动规律在无数错综复杂的变化中发生作用??这些规

最新关于生态补偿研究中的技术问题研究

关于生态补偿研究中的技术问题研究 1 生态补偿的科斯概念 生态补偿是当前生态经济学界的热点问题之一。国内外对生态补偿有不少定义,但由于侧重点不同及生态补偿本身的复杂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早期的生态补偿是对生态环境破坏者的惩罚性措施,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少生态环境损害的经济刺激手段[11];随着生态建设实践的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生态补偿的内涵发生了拓展,由单纯针对生态环境破坏者的收费,拓展到对生态服务提供者(或生态环境保护者)给予补贴,激励这些提供者(或保护者)主动提供优良的生态服务[4]。 1.1 生态补偿的科斯概念 迄今为止,生态补偿的主流思想基础仍是科斯经济学。科斯定理表明,无论资产的初始产权配置如何,社会最佳状态都可以通过讨价还价来实现。就环境问题来说,只要交易成本足够低、产权界定清晰,个体、社团甚至超级国家实体都可以交易他们的权利,直到环境物品和服务实现帕累托最优供给[5]。因此,建立生态服务交易市场成为解决因市场失灵引起的生态服务供给不足的有效方案。 基于科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Wunder等[6]提出“生态补偿是一种自愿交易、具有明确的生态系统服务或能保障这种服务的土地利用、至少有一个生态系统服务购买者和一个生态系统服务提供者、当且仅当服务提供者能够保障服务的供给(有条件的)”。目前,该概念在生态补偿文献中占主导地位,它认为理想的生态补偿项目应该把生态系统服务整合到市场中,生态补偿应该尽力实行科斯定理[12],一个“真正”的生态补偿项目至少要具备三个条件:①必须清楚被提倡的土地利

用类型与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之间的关系;②利益相关者必须有终止合同关系的可能性;③监督系统必须与干预相伴,以确保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为此,在生态补偿项目设计中,科斯方法把重点放在减少交易成本、产权分配、建立生态服务提供者与购买者之间的交易过程等方面。生态补偿作为一种将外在的、非市场环境价值转化为当地参与者提供生态服务的激励机制,目的在于把正面激励转让给生态服务提供者,而且生态服务的供给是有条件的。激励是影响决策者参与行动动机的因素,生态补偿目的就在于建立一种把个体和/或集体的土地利用决策与自然资源管理的社会利益连接在一起的激励[5]。根据决策者的感知,可将其分为积极激励和消极激励。积极激励是生态补偿的核心,一方面积极激励可以改变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决策,通常情况下生态系统服务由个人或集体供给,通过积极激励可以改变个人或集体的土地利用决策,从而改变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例如中国的退耕还林项目;另一方面,积极激励还可以影响对规章或法律效力的态度,例如哥斯达黎加PSA项目,因与反砍伐法案一致,而使其得到了社会支持[13]。积极激励的贡献并不意味着消极激励的缺失,消极激励常以强制参与或罚款与惩罚等形式出现在生态补偿中。但是,在实践中积极激励的权重应超过消极激励,而且应该尽可能把积极激励转让给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个人[7]。条件性是激励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的核心方法,究竟以生态系统服务物理量还是以服务提供者采取的行动作为激励条件对项目设计至关重要[14],在实践中选择何种方法取决于技术和监督成本。由于测量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很困难,因此,常以与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有假定关系的生态指示器作为激励条件,而不是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流量,例如,利用栖息地变化的卫星监测结果来估计碳服务供给[15];此外,由于生态补偿干预力求改变行动者的行为,也常以生态系统服务提供者的特殊行动作为激励条件,例如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