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藏族服饰

丰富多彩的藏族服饰
丰富多彩的藏族服饰

丰富多彩的藏族服饰

藏族服饰习俗的形成同藏民族居住的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产、生活方式对服饰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影响。藏族的服饰习俗的传承,往往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史紧密相连,体现着民族的集体智慧,蕴含着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丰富多彩的藏族服装、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学者研究,早在公元前1世纪前后,西藏高原土著部落的服饰就已具有今天藏族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束腰及以毛皮制衣的特征。

随着与外界交流,藏族服饰曾经受到汉、蒙、满等族以及波斯等国

服饰的影响,在服饰的色泽和制作等方面取得了进步,但从远古传承下来的服装、服饰来看,在总体结构上并没有多少变化,仍比较完整地保持着藏族传统文化特征。

藏族服装、服饰在其款式、结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深受自然条件、劳动生产和文化交流的影响。由于居住的地理气候和从事的职业不同,构成了多种服饰类型。从地域看,可区别为农区和牧区类型,这是藏族服饰的基本类型;按生活方式,可区别为农村与城镇类型;从身份讲,可分为平民、僧人、达官贵人等类型。西藏传统的达官贵人服饰,质地高档,做工精致,花样繁多,特别讲究衣着与身份、地位相称。

藏北高原气温低,风沙大,又是辽阔的草原、天然的牧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要选择便于起居、行旅、保暖御寒的服装。牧区藏族穿着以皮袍为主,它结构肥大,袖口宽畅,穿着自如,白天阳光充足,气温升高时,可脱袖露臂,调节体温,夜间可解带和衣而眠。牧民的皮袍离不开腰带,穿时提起下摆与膝盖平齐,腰带一束,怀里形成大囊,里面可装不少随身用品。皮袍是用土法加工的绵羊皮缝制的,既经久耐用又抵风御寒。普通皮袍,男式的宽腰、大襟、肥大,襟、袖和下摆用10至15厘米宽的黑绒镶边,但也有不做装饰边的。女式皮袍的襟、袖和下摆先用宽10至20厘米的黑平绒镶边,再用红、蓝、绿三色平绒(各宽5至10厘米)镶边。

农区气候温和湿润,人们穿着的男式袍子和女式长坎肩,都主要以

黑氆氇为原料,款式仍属大襟眼装,右腋下钉一个钮扣。男式袍子用绿色或蓝色绸布做两条宽5厘米、长20厘米的飘带。一般男式白氆氇藏袍的领口镶上6厘米宽的加洛(一种间隔有十字图案的花氆氇)。女式藏袍大都是黑色的,一般冬季穿有袖于的,夏装无袖,但也有四季穿无袖的,冬春季外加一十氆氇短褂。氆氇生产几乎遍及全藏农区、半牧半农区,以泽当最为著名。氆氇结实耐用,保暖性能好。它的生产工序分3道:一是羊毛洗净凉干后用钢丝刷于刷松软,并絮成条状,然后再捻成细线;二是织氆氇,先把经线拉好,卷起架在织机上,然后再用纬线在经线上织,经纬线相交非常精密,织成面幅有26厘米宽的条状;三是染色。

城镇作为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文化生活丰富,经齐条件较好,人

们的服装无论用料、款式、色调等都与农牧区有一定的差别。城镇男女一般喜欢以哗叽、毛呢或混纺为衣料,妇女尤讲究款式新颖合身。近年在拉萨出现的女式筒服,虽然前面留有藏服的大襟式样,但左右襟不开,合缝成管状形,以较紧身佳,究线条,衣眼、衬衣的色调淡雅柔和。穿藏袍,里面都要穿衬衣。男式衬衣多半是高领,有大襟和对襟两种,用白色绸布作面料的居多;女式翻领用各种颜色的绸布做成。女式衬衣袖子较长,平时卷起,跳舞时放下,袖随舞起,翩翩飞舞,十分好看。农牧区的服装、鞋帽喜欢运用红与绿、黑与白、赤与蓝等对比色,并且巧妙地运用复色、金银线,具有明快、活泼的艺术效果。

农区、城镇妇女均系有围裙,藏语叫“邦典”,是藏族妇女的标志。围裙织法独特,编织精密。农牧区妇女喜欢以强烈的对比色条相配,城镇妇女则选择以纤细的相关色组成娴雅温和的调子。

即便是农区,因自然条件不同,也各有服饰特点。如藏南工布地区有大片原始森林,雨量充足,人们为适应这里的自然条件,在长期劳动中创造了称之为“古季”的外衣。这种无柏套服,一般用野山羊皮。熊皮或黑氆氇制作,适合在林中伐木、抬本。耐穿而又能防避小雨。工布人还在“古季”的领和腰间镶上织锦图案,作为他们的节日盛装。

藏族帽子种类繁多,主要有毡帽、皮帽、金丝花帽等。毡帽是藏族最古老的二种帽子。藏族学者根敦琼培所著《白史》,就有古代安多玛贾绷若头戴毡帽的记载。至今甘、青有些地区仍有戴这种帽子的。它以白毛毡为原料,帽顶尖高,相檐很小;制作简单。现代安多地区的红缨毡帽、工布地区的男式夏毡帽,基本形状仍是古老毡,帽沿传下来的,只是用红缨、金花缎等加以装饰罢了。内地出产的毡帽、礼帽也为广大农牧区及城镇人民所喜爱。牧区喜欢戴的皮帽,是用上等的整张狐皮做的,有些讲究的则用缎子做帽面,帽檐用狐皮,年轻人戴上显得潇洒、魁梧。金花帽是男女老幼都喜欢戴的民族帽,不过男女戴的式样有所区别。金花帽是用金花缎、金丝带做装饰,以毛毡和皮毛作面料,这样做出的帽子,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格外精神。

藏族男女通行的长简靴,底高2厘米,腰高至小腿之上,鞋面用红绿相间的毛呢装饰,鞋腰上也有线条、花纹。藏靴可分为“松巴”和“嘎洛”两大类。松巴靴底都是用牛绒捻的绳纳制的。还有一种靴底用牛皮包裹,一般多见于冬天穿着。其中较为高级的称“松巴梯呢玛”.用牛皮制底,并以粗毛线或绵线密密缝制,厚达1厘米多;靴帮色彩斑斓,分别用红、黄、绿、蓝等8种颜色的丝线在靴帮上绣出美丽的图案;靴面也绣花,十分艳丽。这种靴,做工精致考究,喜庆日子里才穿用。

嘎咯靴以牛皮制底,靴帮由3层氆氇缝制而成,其黑色呢在下约33厘米,彩条毛呢在上约3厘米,花纹竖立。靴跟与靴尖缝上黑色牛皮,

靴面用染黑牛皮拉条及金丝线镶边,结实美观。靴帮开15厘米竖口,口边分别用染红羊皮加固,便于拉携。这种靴的特点是靴尖朝上翘起,看上去威武大方。

憎尼服饰一般以绛红色氆氇为科。普通僧人的衣着,常见的是上面着短坎肩,前胸与背面用黄布装饰(憎官的短坎启用金丝缎装饰);下面围一条长裙,上身还披一条长约身长两倍半的披肩,举行法会时借人们都披绛红色氆氇制作的大氅,头戴竖德鸡冠帽。这种帽子以厚黄氆氇为科,帽形似鸡冠,帽顶有穗,剪缝整齐,向上耸立。僧尼还因教派的不同,在服饰的细节上有所差异,如宁玛派憎尼戴一种叫“乌坚边夏”的帽子,这种帽子以红氆氇为料,帽顶尖长,帽檐向上翻,前面开口;萨迦教派的活佛们下围白布长裙,上披红色茧绸3幅缝成的披肩。

按传统习惯,藏族男女一律蓄发留辫。男子梳一条辫子盘在头顶;妇女发式从额际正中分开,梳成左右两条辫于,在牧区,则流成数十条小辫披在背上,均匀整齐。现在,除边远的农牧区仍蓄发外,一般城镇男子都改留短发。藏族发饰繁多,尤以妇女为最。中青年妇女喜用红绿丝线与头发混编。卫藏妇女在发顶系一近66厘米长的三角形或半圆形的“巴珠”,上面缀满珍珠、珊瑚和宝石。昌都一带妇女则把珊瑚、松耳石、猫眼石等饰品直接系在发辫上。甘南藏族的发饰具有独特的风貌,妇女的发式是梳成数十条小辫,称为“碎辫子”,即将脑门处的头发从左右两侧梳编成上百根细辫,至耳轮上部,用红绿丝线横揽半圆,细辫到肩背以下接编黑丝线于腰际;另将后脑勺部分头发编成一束细辫,上坠一宽18厘米的毡胎布块,并将红、绿、黄各色布条横向包面。多数妇女还在头顶盘绕一圈由琥珀珠玑级起来的头箍,每粒珠玑大小如豌豆,自上而下串六七颗,约50串。海南藏族妇女在辫梢处佩有特制的辫套,辫套上装饰若干个银盾(银质,形似碗,上有各种精致图案),腰带上挂有尺多长精致的银奶钩和日月形的银制装饰品“咯洒尔”。

藏族佩饰主要有耳环、胸饰、腰饰和手饰。饰品多以金、银、铜和珠宝、石器制成。一些饰品雕镂着精细的花纹。耳饰,均为互环和耳坠,质量因贫富而异。胸饰包括项链、护身盒“卡乌”。“卡乌”为一金属小盒,面上镶嵌松耳石,内装护身符之类,意义与男子佩戴的护身盒相同。腰饰主件是一条丝绸或牛皮腰带,上面悬挂各种主人喜欢的饰品,男子有腰刀、打火镰、鼻烟壶等,妇女有银器、铜牌等。藏东一带男子喜欢腰系羊皮兜肚,内装钱币等物.手饰包括手镯和戒指:手镯有金、银、玉、海螺4种,手工制作,用于妇女;戒指男女均戴,以银质居多,上面嵌有玛瑙、翡翠等珠宝,富裕之家盛行黄金戒指。

佛珠也是藏族不离手的宗教饰物。佛珠有一百零八颗,用线绳穿连起来,既可以戴在颈上,也可以挽于手腕。在普遍信仰藏传佛教的广大

藏族农牧民中,无论男女老幼,大都身佩或为佛像、或为经文、或

为“舍利丸”的“护身符”,并装入精致的佛盒或珍贵的呢革包中,佩于腰间或系于颈上,以求随时得到佛的护佑,避免灾祸。它同时也成为一种颇具藏族特色的装饰品。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介绍

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介绍 【摘要】:少数民族服饰风格迥异,色彩斑斓,独具特色。本文从地理环境,色彩搭配以及少数民族特色的刺绣工艺等方面,对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进行简单介绍,并对传统民族工艺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关键词】:地理环境;色彩搭配;刺绣;传统工艺 华夏山河,锦绣瑰丽。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文化,历来就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我国广阔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多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服装文化,作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文化,由于在各个地域受环境,人文,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逐渐的形成了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特殊文化 服饰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我国,根据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主要可以视作,东北,西北,华南,西南四大部分。在这四个区域之中,少数民族由于环境等因素,虽然民族不同,但是由于所受环境因素,人文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呈现出区域化的多姿多彩。 一、红土高原上的民族之花 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3个省区之一。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51个,其中人口超过5000人,并有一定聚居区域的少数民族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诺族、水族、蒙古族、布依族、独龙族和满

族等25个。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省共有4236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415万,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虽然低于汉族,但地域分布广泛,全省各地、州、市、县都有。各少数民族因风俗习惯、聚居特点和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呈现出类型和格调不同的服饰景观。 的少数民族服饰具有极强的民俗地域特征,加之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地势崎岖,交通不便,使得民族间的交流十分困难,因而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更加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自然风貌的多样性造就了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服饰文化。 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平均海拔1900米,属于高原地形。但是海拔相差较大,南部海拔一般在1500—2200米,北部在3000—4000米之间,全省最高点——梅里雪山的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东部为云贵高原,地形渐趋平缓,最低点——红河出境处河口海拔76.4米。 由于地形的多样性,各地的气候差异较大,生活在其间的少数民族多从事农耕。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也造就了不同的服饰风格和服饰特点。 二、地理环境对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 2.1 地理环境使民族服饰景观呈现出多样性特点 由于所处的生态环境差异较大,使省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呈现出不而的服饰景观。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服饰,不同的服饰具有不同的外观特征。总的来说,高寒山区的民族服饰以厚实、粗糙为特征;坝区与河谷的民族服饰则以轻盈、秀美为基调。

最新 浅谈藏族服饰文化内涵的当代意义-精品

浅谈藏族服饰文化内涵的当代意义 本文以藏族服饰元素为主体。从藏族服饰佩戴搭配的特点与审美的运用可以去了解研究藏族服饰配件所蕴藏的民族信仰和传统遗留痕迹及其现实意义,挖掘藏族服饰深层的文化内涵,将该民族最本质的精神风貌和最具特色的文化情趣展现出来,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将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一、藏族服饰蕴藏的文化内涵 (一)服饰色彩 和其他民族一样,藏族服饰色彩是藏族文化的载体之一,藏族在服饰色彩上有着自己的喜好,服饰的色彩多是由藏蓝、纯白两色构成。在广袤的牧场上、辽阔的平原上,穿着藏蓝或白色服饰的藏族人,把高原揉进了和谐、绚丽的构图之中。藏蓝、纯白两色的选择,对于高寒的西藏来说,不仅是最佳的色彩搭配,同时也反映了藏民族的审美意蕴和宗教情感。藏族服饰对于色彩的运用也非常大胆,普遍使用纯度极高。 (二)服饰纹样 藏族的图纹也非常的具有研究价值,很有特点。因为受到宗教文化和其的影响,藏族的图纹都带有宗教或者传统文化的特色。藏族服饰上的纹样不仅仅是审美对象,更包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象征意义,用以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望和理想。藏族图纹一部分来自原始的图腾,如“十”字纹和“乐”字纹、水波纹等,带有神秘的原始气息。一部分则是工字纹、回字纹等这种图纹,这类图案就带有中原特色,大气又带有气势。还有一部分取自藏族的宗教文化和外来文化,如双鹿金轮纹、青莲花、菩提叶等,这类图纹神秘、威严。 (三)服饰中的数字 藏民族也通过数字等比较简单的象征来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祈求。藏族人崇尚奇数,把奇数看作吉祥数[4],在奇数中特别崇尚 “3”“9”“13”等,如藏族人辨别瑟珠:“瑟”上小圈称为眼,单眼较双眼价值高,五眼、七眼、九眼的瑟珠被视为珍品。饰物中若能达至“9”数,则会让佩者分外满足,,被看成灵验的护身物。这是因为“9”是一种神圣的数字。108在佛教中是重要的吉祥数字。由于数字的特殊属性可以互渗,108作为9和12的公倍数而具有特殊的力量。因而在青海牧区,妇女有辫发108根的习惯。康南稻城姑娘下着五彩百褶裙,其折皱多至108道,为当地农区特有的盛装。 (四)佩饰 藏族佩饰纹样是藏族人民在长年累月的劳动中,在用自己的智慧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具有明显的民族传统和民族风格。藏族佩饰以其生动、简洁、抽象的图案化造型语言统一于变化统一的美的法则之中,这些形式语言和表现方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严密的藏族佩饰装饰体系。它的起源一部分出于炫耀勇敢和力量,以引起异性的好感与注意的心理;一部分来自于取悦鬼神,求得神灵对他们的生命、生存保佑和庇护的宗教理念;还有一部分则体现了标志种族、民族归属和等级制度的社会观念。 二、藏族服饰文化内涵的基本特征 (一)神性和人性的高度融合 藏族是全民信仰宗教的民族,从形态而言,藏族服饰文化包含着两个层面,即抽象的宗教观念层面和具体的世俗观念层面。这两个层面既相互矛盾对

10--康巴藏族服饰文化研究汇总

康巴藏族服饰文化研究 摘要: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是藏族服饰中独具地方特色的奇葩。它尽显康巴汉子的粗犷、豪放、英姿飒爽的特点及康巴姑娘婀娜多姿、温婉端庄的特性。历史悠久而又极具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所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美术和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了它的创造者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康巴藏族服饰民族特点丰富多彩 在藏区,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可把藏区分为三大方言区,即卫藏方言区,主要指以拉萨为中心的卫藏地区;安多方言区,即分布在甘肃、青海和川西北阿坝州等地,也包括甘孜州的丹巴和色达的部分地方;而激昂康巴方言的人,主要分布在西藏昌都、四川甘孜州、青海玉树、云南迪庆等地,这些就是我们所说的康巴地区,而居住在康巴地区的人就是康巴人。“康”这个字在藏语中是以古地名而形成,大约形成于唐代吐蕃时期,是有边境之地的含义;而“巴”则是人的意思,所以居住在边地的康区人称“康巴”。而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所创造出的美与智的结晶。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服饰不再只是以一种物质文明的体现而存在,更是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因素融合的产物,是了解和认识一个民族的途径,解读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因为自然环境与地理环境的差异,康巴服饰与卫藏、安多地区的服饰均有一定的差异,独具地域特色,俗称康装。 康装因康巴人直爽而豪迈的性格,形成了飒爽而豪美、英武而粗犷的特色。它古朴中蕴含着豪放,庄重中却又显得极具华贵;它以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饰中独树一帜而又令人耳目一新,深受藏区人民的喜爱,正如一首古老的民歌所传唱那样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 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 贡觉装饰要我讲,项珠三串胸前抛; 我岁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 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 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儿绕满腰; 我虽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 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满头绕;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 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我岁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 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盘发额前飘; 我岁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 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

关于藏族服饰介绍

藏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份,大多居住在高原地带.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世界第一高珠穆朗玛峰就耸立在高原的群山之中.藏族地区草原辽阔,江河纵横.体肥毛长的牦牛,不仅耐寒,还能驮很重的东西远行,是高原上重要的运输"工具",被称为"高原之舟"。 藏族人的服饰很有民族特色.他们一般上身穿绸、布做的长袖短褂,外面穿宽肥的长袍,脚穿牛皮长靴.为了便于活动,常常将右肩或双臂露在外面,把两只袖子系在腰间.藏族男女都留发辫,男子将发辫盘在头顶,女子将头发梳成双辫或许多条小辫,披在肩上,并在发梢在佩带漂亮的饰物.妇女们还喜欢在腰间系一条图案美丽的围裙.藏族人爱喝酥油茶和奶茶,喜欢吃用青稞粉制成的糌粑和牛羊肉。 藏族服饰习俗的形成同藏民族居住的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及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生产、生活方式对眼饰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影响。藏族的服饰习俗的传承,往往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史紧密相连,体现着民族的集体智慧,蕴含着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丰富多采的藏族服装、眼饰,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学者研究,早在公元前1世纪前后,西藏高原土著部落的眼饰就已具有今天藏族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束腰及以毛皮制衣的特征。据史书记载,九世赞普布带贡甲时,已能够纺牛毛线用来织帐篷、纺羊毛线织氆氇做衣裳。 随着与外界交流,藏族眼饰曾经受到汉、蒙、满等族以及波斯等国服饰的影响,在眼饰的色泽和制作等方面取得了进步,但从远古传承下来的眼装、服饰来看,在总体结构上并没有多少变化,仍比较完整地保持着藏族传统文化特征。 藏族服装、眼饰在其款式、结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深受自然条件、劳动生产和文化交流的影响。由于居住的地理气候和从事的职业不同,构成了多种眼饰类型。从地域看,可区别为农区和牧区类型,这是藏族服饰的基本类型;按生活方式,可区别为农村与城镇类型;从身份讲,可分为平民、僧人、达官贵人等类型。西藏传统的达官贵人眼饰,质地高档,做工精致,花样繁多,特别讲究衣着与身份、地位相称。

藏族服饰

浅谈藏族服饰色彩 李倩 【内容摘要】: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都离不开衣食住行四件大事,四件大事中,穿衣又是列在第一位的。服饰色彩更是服饰审美规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宗教习俗、地域环境是服饰色彩规律形成的重要因素。因而在此浅谈一下藏族服饰与服饰色彩的搭配规律。 【关键词】:藏族服饰藏族服饰色彩色彩搭配审美特征 前言 青藏高原,那是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古朴淳厚的民风里糅合着一个民族的沧桑历路。格桑花开遍每一个角落,伴随着酥油茶和羊肉的芬芳,温暖了每一个到来的人。这片位于地球之巅的高天厚土,养育了勤劳智慧的藏民族,他们创造了与本民族历史一样古老、一样独特、一样灿烂的文化。而藏族服饰正是这百花园中鲜艳夺目的一枝。藏族地处“世界屋脊”,江河源头。既有高耸入云的群山,终年不化的晶莹雪岭,又有水草丰茂的辽阔草原,星罗棋布的江河湖泊额 茫茫无边的原始森林,独特的高原地理位置及多 形态的自然环境,这也就造就了藏民族独特的服 饰和服饰色彩观念。 一、藏族服饰颜色的象征意义 色彩是服饰美的灵魂。在服饰的外在形象 中,色彩与形态是吸引注意力的主要部分,尤其 是鲜艳的色彩,人们对于色彩的感受远远超过事 物形态本身。 藏族服饰大胆地运用红与绿、黑与白、红与蓝、黄与紫等强烈对比的色彩组合,并且巧妙地运用复色、金银线的搭配,使服饰色彩明快而又和谐。藏族饰品的显著特点,是广泛地应用金银、珠宝、象牙、

珊瑚等饰物进行装点,与服装色彩相映生辉呈现出粗犷而华丽的美感,藏族服饰表现在色彩等方面的规律,也是由众多的自然、社会因素影响而成。藏族妇女发饰中,常缠入鲜红和翠绿、粉红和天蓝等对比色丝绒、毛线,相互映衬。 在藏地,各地服饰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色,但在色彩的选择和认同上却很一致,这就是藏地八色:白、黑、红、黄、蓝、绿、金和银。 1、白色是吉利和祥瑞的象征,是善的化身,它代表纯洁、温和、善良、慈悲、吉祥,藏族服饰中,白色是常见的颜色之一,男女多着白色上衣、白羊皮袄、白麻布衫、白羊毛褐衫。 2、黑色,在藏族人民生活中是一种概念非常复杂的颜色,广大民众与黑色密不可分,牧民住的是用黑牦牛毛编成的黑帐篷,藏式建筑门窗上也都涂上黑色边框,在服饰中农村的男女穿的都是黑色氆氇藏装,尤其是传统农村妇女完全是清一色的黑色衣服而绝对不会穿着白色,但由于宗教的原因却赋予黑色“黑暗、恐惧、野蛮、反面、邪恶、非正道”等种种贬义的指涉。 3、红色代表火,被看成力量的象征,在藏地提到红色自然会想到袈裟,而袈裟之所以是红色则起源于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佛教发祥地印度,信徒们把红色作为所有颜色中价值最低廉和最不起眼的颜色,用这种颜色作为出家人的着装色,表示他们的超脱、不求外表、但求精神境界的完美的愿望,并用这种颜色的装束起到不受外界干扰的作用。 4、黄色,藏族认为,黄色是大地的本色,是光明和希望的象征,含有丰收和富贵的意思。黄色还代表着佛祖的旨意和弘法恩典,至为崇高神圣,有着浓郁的宗教色彩。 5、蓝色,藏区的蓝色中我们最熟悉 的是所谓的“藏蓝”或“藏青”。蓝色 是蓝天和湖泊的色彩,它显得神秘而高 远。 6、绿色,在藏民族中具有一种“平 民色彩”,是草原的颜色,寓意为生机和活力,它更接近大众,更接近生活和广大农牧区。 7、金色和银色

藏族服饰文化

藏族服饰文化 1、藏族服饰文化与现代服装理念的结合点 紧张的现代生活导致了人们长期的心理压抑制与情感失衡,这必然唤起人们追求个性化、多样化、自由与人情味的本能渴望。 服装作为一种情绪释放和自我表达的途径,成为最具个人化的创造活动。正如时装设计大师迪奥所说:“在这个机械化的社会里,服装将是个性与独立性的最后隐匿之所。”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服装民族化的选择也就是对个性化的选择,是迎合了人们情感与心理需求的选择。 1.1崇尚自然:受早期自然崇拜的影响,藏族人民具有归依自然、顺天而行的生活准则。他们用取自自然的原料制作服饰,从大自然的启示中寻找服饰的色彩和图案……这种热爱自然、与自然一体的生态观念和藏族服饰所散发的拙朴、自由、平和的自然情调正迎合了当今人们的环保意识审美取向和对大自然的眷恋之情。 1.2关注生命:藏族人民将自己与自然融汇于生命的共同体中,与宇宙众生和谐相处共存共荣的哲学观正反映了他们强烈的生命意识。藏族服饰鲜纯亮丽的色彩则是生命的力量与热度.邦典与饰边上对比、递增排比、粗细疏密等形式语汇的运用,恰是生命有节奏的强劲律动。

2、藏族服饰的样式和文化艺术 无论藏族服饰的样式和文化艺术多么复杂,但具体到每套服饰,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现将藏族服饰作叙述如下。 2.1藏衣:藏衣的基本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肥大。 农区和牧区的服装在用料和制作上各有不同。 农区的服装有藏袍、藏衣、衬衫等。藏袍以氆氇为主要原料,一般比人的身高要长,把腰部提 起,腰间系上腰带(带子颜色以红、蓝为 多),既是腰带,又可当作装饰。男女的 藏袍都是大襟服装,男式以黑、白氆氇 为料,领子、袖口、襟和底边镶上色布 绸子,女式藏袍大多以氆氇、毛料、呢 子作料,腰间都有红、雪青、绿色等绸缎或平布的腰带。藏式衬衫左肩大,右肩小,右腋下有纽扣或用有色布做成的飘带,穿着时结上扣子或系上飘带就行了。男女衬衫也有区别。在颜色上,女的用印花绸布作衬衫,男的用白色绸作料为多。男式衬衫多高领,女式衬衫多翻领。藏族衬衫的特点是袖子要比其他民族服装的袖子长四十公分左右,长出部分平时卷起,跳舞时放下。藏族女式服装比男式服装花色多,女性一般要围一块帮典(围裙),其织法独特,编织精密,美观大方,色彩鲜明,是藏族妇女喜爱的衣物之一,也是藏族妇女的标志。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A

云南大学2013至2014学年下学期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期末考试A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2014.6.24 任课教师:白永芳 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英语学号:20121180096 姓名:李小花 以自己在“课堂参与”中所讲述的“民族服饰文化”为基础,仔细梳理学者研究成果,广泛查阅相关资料,在相应民族的服饰文化范畴内自拟题目,撰写符合要求的论文。 写作要求: 1.围绕“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自拟题目 2.字数4000——8000字 3.结构完整、逻辑清晰 4.语言流畅、标点规范、格式正确 5.独立思考与精心组织 评分标准: 一类卷(90——100分):选题精当,字数适中;结构完整,逻辑清晰;语言流畅、标点规范、格式正确、图文并茂;有个人思考且表述精当。 二类卷(75——89分):选题恰当,字数适中;结构完整,逻辑较清晰;语言流畅、标点规范、格式正确。 三类卷(60——74分):选题与字数基本符合要求,结构较完整,逻辑较清晰。 四类卷(60分以下):选题与字数明显不符合要求。 佤族服饰文化 简介 人口及分布: 佤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5万多人。我国的佤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三县,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昌宁、勐海等县也有分布。由于佤族主要分布区在澜沧江和萨尔温江之间的怒山山脉南段展开地带,山峦起伏,平坝极少,又称阿佤山区。 语言和文字: 佤族使用佤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语支。分为巴饶克、阿佤和佤三种方言,每种方言又分若干土语。佤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新中国成立前,英、美传教士为传播基督教而编制了一种佤文,很粗糙,使用范围小。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派语言工作者对佤语进行了深入调查,并于1957年设计一种拉丁字母形式的佤文。 佤族族称: 汉晋间统称中国孟高棉语族各民族为“濮”,主要分布于澜沧江及红河以西广大地区,与壮、傣等族先民交错杂处。唐、宋时期,澜沧江以西的“望蛮”、“朴子蛮”、“赤口濮”、“黑焚濮”都是佤崩龙语支各族的族称。元代的“蒲蛮”分“生蒲”(或称“野蒲”)和“熟蒲”。“生蒲”在镇康及其以南,与佤族有直接的渊源关系。明清文献中对怒江和澜沧江流域的居民,有很多不同的族称,其中“嘎喇”、“古喇”、“喇喇”、“哈瓦”、“卡喇瓦”、“哈喇枉”和“卡佤”等就是对佤族的称呼。根据本民族的意愿,1962年定名为“佤族”。 佤族历史: 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西盟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即人类很早是从石洞里出来的。传说从石洞里最先出来的是佤族。石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离西盟县城以西约六十多里地的附近的山上。至今西盟等地的佤族人把石洞视为“圣地”。而沧源地区的佤族解释“司岗”是“葫芦”,“里”是出来,意即人类从葫芦里出来的。各地区的佤族虽然对“司岗里”解释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同时也共同反映他们都是阿佤山一带是最早的居民。“司岗里”是佤族对自己本民族古穴生活的回忆。 佤族支系: 根据本民族自称、历史传说、氏族谱系,以及服饰文化等诸因素,可分为六至七个支系,它们是勒佤、布饶、佤、腊、佤崩、佤固德、恩人和宋人等。勒佤:居住在西盟县及阿佤山腹地;布饶人:其分布广泛,主要居于澜沧、双江、耿马、普洱等县,这部分人保留“濮(蒲)”人的称谓,可能属古代“濮”人的直接后裔;佤:居住在永德、镇康一带;腊人:班老、班洪、龙夸、曼相一带佤族自称为腊或“究腊”;佤崩:又称“阿佤莱”,他们原住在萨尔温江以西,100多年前迁居西盟山,其祖先居住在“孟卯浩发”(大理保山)时期与德昂族同属一个支系;佤固德:翁嘎科佤族自

浅谈藏族服装的服饰特点1

浅谈藏族服装的服饰特点 肥腰大袖 藏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主要分布在我国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等地。其服饰基本结构为肥腰、长袖、大襟长袍。穿用这种结构肥大的服装夜间和衣而眠可以当被。袍袖宽敞,臂膀伸缩自如,既防寒保暖又便于起居、旅行,白天气温上升更可脱出一个臂膀,方便散热,调节体温。久而久之,脱一袖的装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装特有的风格,记载和考古发现,藏族服饰的这种基本特征大约远在战国以前就已形成,至今仍保留了浓厚的高原民族特点。 男女皆爱饰物 各地藏族男女特别讲究饰物,饰品的质地较多,有银、金、珍珠、玛瑙、玉、松石、丝、翡翠、珊瑚、琥珀等。运用广泛,有头饰、发饰、鬓饰、耳环、项链、胸饰、腰饰、戒指等。造型美观,多为自然形状。妇女都喜欢戴珊瑚、玛瑙、项链和银质佛盒;男子普遍佩戴各种腰刀、火镰等饰物、也有戴耳环、戒指和手镯的。 配色大胆精巧 藏族服饰的另一特点还突出地表现在色彩的依次递增和构图上。牧区皮袍的花边,常用蓝、绿、紫、青、黄、米等竖立色块,依次组成五彩色带。女皮袍的肩部、下摆和袖口,常用近10厘米宽的黑、红、绿、紫色条纹依次排列。她们常用十字纹样的花领袍和靴上作装饰,给人以“慈善”、“爱抚”、“与人为善”的联想。她们大胆地运用红与绿、

白与黑、赤与蓝、黄与紫等对比色,并且巧妙运用复色、金银线取得明坑邙又和谐的艺术效果,配色十分大胆、精巧 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装款式,种类很多,从衣服质地上可分锦缎、皮面、氆氇、素布等、藏袍花纹装饰很讲究,过去僧官不同品级,严格区分纹饰,用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高还长,,穿时要把下部上提,下摆离脚面有三、四十公分高、扎上腰带。藏袍可分牧区皮袍、色袖袍、农区为氆氇袍,式样可分长袖皮袍,工布宽肩无袖、无袖女长袍和加珞花领氆氇袍,男女穿的衬衫有大襟和对襟两种,男衬衫高领女式多翻领,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长40公分左右。跳舞时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非常优美。帮典一一即围裙,是藏族特有的装束,是已婚妇女必备的装饰品、装饰品、帮典颜色相组合,或艳丽强烈,或素雅娴静。 藏帽式样繁多,质地不一。有金花帽、氆氇帽等一二十种.藏靴是藏族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常见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线皮革做的。头饰佩饰在藏装中占有重要位置,佩饰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饰品多与古代生息生产有关.讲究的还镶以金银珠宝、头饰的质地有铜、银、金质雕镂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宝。 藏族服饰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介绍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介绍 【摘要】:云南少数民族服饰风格迥异,色彩斑斓,独具特色。本文从地理环境,色彩搭配以及少数民族特色的刺绣工艺等方面,对云南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进行简单介绍,并对云南传统民族工艺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关键词】:地理环境;色彩搭配;刺绣;传统工艺 华夏山河,锦绣瑰丽。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文化,历来就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我国广阔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多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服装文化,作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文化,由于在各个地域受环境,人文,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逐渐的形成了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特殊文化 服饰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我国,根据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主要可以视作,东北,西北,华南,西南四大部分。在这四个区域之中,少数民族由于环境等因素,虽然民族不同,但是由于所受环境因素,人文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呈现出区域化的多姿多彩。 一、红土高原上的民族之花 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3个省区之一。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云南有51个,其中人口超过5000人,并有一定聚居区域的少数民族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诺族、水族、蒙古族、布依族、

独龙族和满族等25个。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云南省共有4236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415万,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虽然低于汉族,但地域分布广泛,全省各地、州、市、县都有。各少数民族因风俗习惯、聚居特点和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呈现出类型和格调不同的服饰景观。 云南的少数民族服饰具有极强的民俗地域特征,加之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地势崎岖,交通不便,使得民族间的交流十分困难,因而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更加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自然风貌的多样性造就了云南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服饰文化。 云南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平均海拔1900米,属于高原地形。但是海拔相差较大,南部海拔一般在1500—2200米,北部在3000—4000米之间,全省最高点——梅里雪山的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东部为云贵高原,地形渐趋平缓,最低点——红河出境处河口海拔76.4米。由于地形的多样性,各地的气候差异较大,生活在其间的少数民族多从事农耕。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也造就了不同的服饰风格和服饰特点。 二、地理环境对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 2.1 地理环境使民族服饰景观呈现出多样性特点 由于所处的生态环境差异较大,使云南省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呈现出不而的服饰景观。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服饰,不同的服饰具有不同的外观特征。总的来说,高寒山区的民族服饰以厚实、粗糙为特征;坝区与河谷的民族服饰则以轻盈、秀美为基调。

藏族服饰特点

藏族服饰特点: 藏族的服装主要是传统藏服,特点是长袖、宽 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 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 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 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 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 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 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白族服装特点: 白族服饰总体上看,男子的穿戴简洁朴素,中老 年服饰较为淡雅,姑娘和小孩服饰比较艳丽。以 年轻姑娘的服装为例,上衣多为白色或浅色襟衣 或衬衣,紧袖管上镶有各色花边。外罩多为红色, 浅蓝色为主的领褂。下穿白色或浅色长裤。腰系 短围裙,镶有花边,缀有绣花图案。宽花腰带和 飘带紧束腰身,头梳独辨,盘于叠成长条形的桃 花或印花头巾中间,再缠以红头绳,左侧飘吊着 一束雪白的缨穂,手腕上戴银质或玉石的手镯。 脚穿绣花鞋。这一身打扮,浓艳而又不失庄重, 线条美丽,婀娜多姿,飘然若舞,十分讨人喜欢。 壮族服装特点: 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她们一 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 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上 衣着藏青或深蓝色短领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 颈口、袖口、襟底均绣有彩色花边),分为对襟 和偏襟两种,有无领和有领之别。有一暗兜藏 于腹前襟内,随襟边缝置数对布结纽扣。在边 远山区,壮族妇女还穿着破胸对襟衣,无领, 绣五色花纹,镶上阑干。下穿宽肥黑裤(也有的 于裤脚沿口镶二道异色彩条),腰扎围裙,裤脚 膝盖处镶上蓝、红、绿色的丝织和棉织阑干。 劳动时穿草鞋,并戴垫肩。在赶圩、歌场或节 日穿绣花鞋。壮族妇女普遍喜好戴耳环、手镯和项圈。服装花色和佩戴的小饰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长短有两个流派,大多数地区是短及腰的,少数地区上衣长及膝。

藏族服饰赏析介绍培训资料

藏族服饰赏析介绍

《少数民族服饰鉴赏》 结课论文 藏族服饰赏析介绍 专业:产品设计 班级:产品L151 姓名: 傅增森 学号: 15L1251019 成绩:

藏族服饰赏析介绍 产品设计产品L151 傅增森 15L1251019 1藏族介绍 藏族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藏族也是跨境民族,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云南迪庆、甘肃甘南等地区,此外印度、不丹、美国、加拿大、欧洲、澳洲等地区也有藏族分布。拉萨是藏族人心中的圣地。目前全世界藏族人口约750万左右,中国境内约700万(2016年),藏裔人口保守估计在1000万以上。 藏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国及南亚最古老的民族之一。7世纪初期吐蕃建政之后,吐蕃与唐朝的接触日益频繁。10世纪到16世纪,是古代藏族文化兴盛时期。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康、安多三种方言。 藏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公元七世纪佛教从天竺传入吐蕃,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3]。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在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方面,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藏族雕刻技艺高超。此外藏戏独具特色,藏医药学也是人类重要遗产。 2藏族服饰外貌与介绍

藏族服饰藏族服饰藏族的服装主要是传统藏服,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1.是藏族的主要服装款式,种类很多,从衣服质地上可分锦缎、皮面、氆氇、素布等、藏袍花纹装饰很讲究,过去僧官不同品级,严格区分纹饰,用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高还长,穿时要把下部上提,下摆离脚面有三、四十公分高、扎上腰带。藏袍可分牧区皮袍、色袖袍、农区为氆氇袍,式样可分长袖皮袍,工布宽肩无袖、无袖女长袍和加珞花领氆氇袍,男女穿的衬衫有大襟和对襟两种,男衬衫高领女式多翻领,女衫的袖子要比其他衣袖长40公分左右。跳舞时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非常优美。 2.帮典,即围裙,是藏族特有的装束,是已婚妇女必备的装饰品、装饰品、帮典颜色相组合,或艳丽强烈,或素雅娴静。

福建省泉州市2019-2020学年中考地理模拟试题(3)含解析

福建省泉州市2019-2020学年中考地理模拟试题(3)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一致,都是自东向西 B.地球表面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各地的昼夜长短相等 C.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D.地球公转形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南、北半球是一致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 【详解】 地球绕地轴不停转动,叫地球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是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着太阳转动叫地球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的周期是一年.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产生了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地球五带等现象;根据题意,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地球的运动,解答时要牢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 2.下图为某网友用手机查询的“百花山局部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百花山主峰的大致位置是() A.南纬39.9度,西经115.6度

B.南纬115.6度,西经39.9度 C.北纬115.6度,东经39.9度 D.北纬39.9度,东经115.6度 2.关于a、b两条登山线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沿着山脊走,坡度较缓 B.b沿着山谷走,坡度较缓 C.a沿着山谷走,坡度较陡 D.b沿着山脊走,坡度较陡 3.百花山主峰与甲地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A.100m B.260m C.550m D.1700m 【答案】1.D 2.A 3.B 【解析】 1.地图包括必不可少的方向、比例尺和图例,从图中左下角的信息可以知道,百花山的经纬度位置是北纬39.9度,东经115.6度,故选D。 2.由图可以看出,a路线等高线向低处凸出,是沿着山脊走,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b处等高线向高处凹进,是沿着山谷走,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故选A。 3.由图中信息可知,图中甲地的海拔是1700米,等高距是100米,百花山的海拔是在1900-2000米之间,所以百花山主峰与甲地的相对高度是在200-300米之间,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有关知识。 3.下列属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角洲设立自由贸易区的共同有利条件是() A.靠近海洋,有便利的水运B.气候适宜,畜牧业发达 C.均为重要的全国政治中心D.煤、石油矿产资源丰富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分别位于长江与珠江的入海口,地理位置优越,靠近海洋,有便利的水运,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种植业发达、煤炭、石油贫乏,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依据题意,故选A。 4.关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先后过程,正确的是

西藏服饰详细介绍

康巴人的服饰和佩饰 藏族是我国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他们所处地域较广,大多都在积雪终年不融的雪山脚下,居住地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这个民族拥有同一文字同一信仰,但有不同的方言、不同的生存方式和不同的装束。俗言道“佛需金鎏,人需饰修”,大凡有生命的动物,都无不有爱美和展美之心。藏族地区的服饰是颇具独特民族色彩的,而就康巴服饰言,更是以其自然环境条件和人对美的追求而衍变发展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服饰。寒暑不易的袍康巴传统藏族服装予人以雍容华贵之美,藏东康巴服饰大气而粗犷,在头、颈、耳、手等处佩戴金、银、象牙、珊瑚、玛瑙、玉石等首饰,腰间挂藏刀、火镰、钱包、鼻烟壶、针线盒等生活用具,既方便实用,又富有装饰效果,整套装束豪气凛然,尽显康巴人桀骜不驯的民族性格。 藏北是广阔的草原和砾石戈壁,那里盛产的羊皮是制作藏袍的主要原料。这种羊皮袍宽大厚重,白日作衣,夜晚当被,就是凭借这种藏袍,人们抵御了藏北高原上严酷的高寒气候。羊皮袍大多是光皮的,有的在袖口、衣襟、下摆等处缝制黑平绒的镶边。夏季牧民们戴着红缨毡帽,腰间佩挂制作精美的火镰、鼻烟壶和腰刀、火枪、扩身符等。这些物品既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用具,也是他们的装饰和财富的体现。 羊皮袍也是藏北牧女们的主要服装。她们的羊皮袍上还缝制红、蓝、绿三色绒条作为装饰,平时腰间挂满奶桶钩、针线盒和牧鞭之类的物件,遇到节日喜庆的时候,还挂起串串项链和金银饰品,头发梳理成多股小辫,戴上缀满绿松石、贝壳、银币等的呢绒或氆氇长披。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之下,整套服饰色彩鲜艳动人,极富民族特色。 拉萨地区气候宜人,长期以来是西藏地区政治、宗教、经济、文化的中心。该地区的装束以严整规范著称。拉萨民间女子以毛料或布帛制作短袖夏装,里面穿藏式衬衫,已婚妇女腰间围各色毛线或丝线织成的彩色帮典。冬季穿羔皮长袖藏装,头戴"杨夏帽"。装饰品有珍珠、珊瑚、绿松石等制成的"巴珠"冠及各种耳坠、项链、戒指。世袭贵族夫人头戴"人"字形的珍珠巴珠和珍珠冠,一般的贵夫人只能戴珊瑚巴珠,至于绿松石的大耳坠、胸饰和各种质地的项链是按自家的财力而佩带的。拉萨地区的贵夫人,装扮珠光宝气,饰物细腻而小巧。男子夏季穿毛料或布帛制成的袍子,里面穿藏式衬衫,头戴礼帽,脚蹬皮靴。贵族服装从样式看,与普通藏袍没有大的区别,但质地和花纹都有严格的等级规定,从服饰上可以看出其社会地位的高低。西藏僧人因其教派不同,装束也有所不同,但服饰颜色大致相同,除噶举派穿白裙外,其余教派均着黄色及红色僧服。 藏族的长袖袍款式大方,实用,日遮体夜御寒,有男女之分,也有冬夏之别,还有农区牧区之差。袍,康巴语称为“葛热”,均以三幅两襟开摆式,平肩宽袖大衣襟,右襟窄,宽大的左襟盖右襟,右腋下有扣,

学为中心

第五课绚烂的民族服饰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民族服饰的制作工艺和种类,初步掌握衣饰上的色彩、图案等蕴含着的民族发展历史和传统故事,能对民族服饰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评述。 2、感受民族服饰在造型、色彩、工艺、功能等方面的特点,探究民族服饰的艺术性、生活性、社会性,获得初步的审美体验。 3、培养学生对民族服饰中使用的传统工艺的热爱和对各民族多元文化的认同。引导学生思考民族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取舍之利弊。 二、教材分析 《绚烂的民族服饰》作为我国民族传统工艺美术内容,向学生展示了在不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历练和演进,逐渐形成的民族特有的、反映传统民族形式的民俗服装的材质、形式、寓意、:工艺等。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各民族服饰中表现出的历史沿革和时代进步的素材,欣赏各民族优秀的手工艺在民族服饰中的使用和展现,提高学生对民族服饰整体美和细节美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对多彩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对各民族多元文化的认同感。 重点:感知民族服饰因其材质、色彩、款式、制作工艺、装饰等方面的不同而呈现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 难点:欣赏、评述民族服饰独特的美。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一些民族服饰图片。 (教师)多媒体课件、民族服饰实物。 教学过程 1、导人:“概念”篇。 教师展示民族服饰的实物,请学生们结合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给“民族服饰”下定义。 展开:“赏析”篇(部分民族服饰)。

(1)岁月之影——苗族服饰:穿在身上的历史。 ①介绍苗族的迁徙史及其在服饰中的反映与传承。历史在服饰上的呈现:造型、纹饰、工艺技法等。 ②欣赏苗族服饰,介绍苗族是所有民族中支系较多的民族,感知苗族文化的多样性。 ③精湛的手工艺欣赏:苗银、苗绣。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寓意在这些作品中,穿在身上,常伴左右。 (2)天人之谐——藏族服饰:掖在腰间的温暖。 ①看特点:有什么(材质、色彩)。 ②找奇点:为什么(造型、穿着习惯)。 ③猜亮点:·做什么(功能、习性)。 (3)举足之魅——畲族服饰:飞在心头的凤凰。 ①畲族服饰欣赏。 ②服饰起源介绍。 ③分析:饰物、工艺、功能特点。 (4)章服之华一一汉族服饰:融在根里的情结。 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是以华夏字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礼仪衣冠体系。 ②汉服的文化内涵:汉服是汉民族传承4000多年的传统民族月艮装,是四书五经中的冠服系统,以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礼》、《礼记》、《易经》、《春秋》、《大唐开元礼》、二十四史《舆服志》和其他经史子集为基础继承下来的字L仪文化的必要组成。汉服体系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等级文化小亲属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轻庶、重长轻幼以及儒家的仁义思想。天圆地方,洒脱飘逸构成汉服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气质。 ③汉服的基本特点、基本形制、组织构成。 ④重拾经典:现代汉服欣赏。 3、思考:“明日之新——传承与演变”篇。 (1)看一看:民族服饰在现代。 (图片欣赏) (2)谈一谈:民族服饰的尴尬。传统服装礼服化、服饰材料非本土化、传统

藏族服饰文化的表现形式

服饰文化的表现形式 藏族服饰文化和藏族的经济生活、文化传统关系密切。除服饰本身的制作外,它还和原料的选择、加工以及生活中的各种民俗事项有关联,所以考察服饰文化的表现形式,不能仅仅局限于服饰本身。 一、服饰文化与纺织的联系 尽管现代化的纺织厂为人们不断提供着各种花色品种的棉、丝、麻、毛、涤纶等纺织面料,但在西藏民间,特别是一些比较偏远的农牧区,妇女们仍然喜欢用土织机纺织氆氇。这种纺织习惯仍在民间代代传承,而且有些以其工艺的独特和花样的新颖,打入国际市场,受到许多人的欢迎。这种传统的习惯,是藏族服饰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应忽视。民间纺织的目的,主要用来制作自用的衣物,交换是次要的。为了能达到丰衣足食,纺织习惯渐渐形成。比如在西藏的农区,纺织是家庭副业。原料是羊毛,纺织工具是氆氇机。 二、服饰文化与性别、年龄的联系 造成藏族服饰文化男女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性别外,年龄、社会地位、社会分工的不同,对服饰均有重要的影响。首先,藏族男女服饰在样式和质料的选择上明显不同,男式服装讲究实用,质料以结实为上乘,款式变化较少;而妇女的服

饰不仅式样多,而且增加许多装饰,质料以轻柔为主。其次,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服饰也不相同。幼儿期,穿开裆裤是普遍风俗。而且在这阶段,男孩和女孩的服装几无差异,甚至可以混穿。稍大一点,女孩子开始留长发,服饰样式和色彩上都有不同。等到成年时,服饰也相应地加以标志,表示可以参加男女之间的社交活动。结婚后,服饰又不同。中年、老年服饰款式都有区别。 三、服饰文化与季节的联系 藏族服饰文化的形成,和自然气候有密切的关系。卫藏、康区、安多、藏北地区的服饰,在样式、选料、缝制工艺上都表现出不同。在同一气温带,一年四季气候也不相同。藏族人民为了适应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创造了不同的服装款式,藏装、藏袍、氆氇衫就是为了适应气候变化而生产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按季节的不同,将所穿衣服分为春、夏、秋、冬四类,如藏族仅冬季所穿的皮衣,随着气候变化,就分为三种。藏历九月至正月,所穿皮袍毛密结实,经久耐用;藏历正月至三月,所穿皮袍毛容易脱落,但比较暖和;藏历四周至六月,所穿皮袍毛短结实,用来做夏衣。藏族服饰文化的季节表现,还具有突出的节日色彩。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节日,每逢佳节来临,男女老幼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参加庆祝活动或走

浙江省宁波市2019-2020学年中考第二次适应性考试地理试题含解析

浙江省宁波市2019-2020学年中考第二次适应性考试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科学家通过测量发现,北京与华盛顿的距离每年以0.5-1.2厘米的速度相互靠近,有人推算出大约2亿年后,中美两国就会变成陆上邻国,这种现象的产生是() A.地球自转运动的结果B.地震和火山活动的结果 C.板块相互运动的结果D.海浪和风力作用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详解】 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中国地处亚欧板块,美国地处美洲板块,两大板块挤压运动,使得太平洋的面积不断缩小,亚欧板块和美洲板块有可能会拼合在一起,美国和中国就会成为陆上邻国。所以本题选C。 【点睛】 该题考查板块的运动及影响,分析解答即可。 2.读亚洲地区图,完成下题。 1.亚洲与其它六大洲相比,错误的选项是() A.跨纬度最广B.跨经度最广 C.面积最大D.东西距离最长 2.图中序号①代表的江河名称是() A.澜沧江B.黄河 C.印度河D.恒河 3.图中阴影地区人口稀疏,原因是该地() A.高纬度B.高海拔 C.气候湿热D.沙漠广布

【答案】1.B 2.D 3.B 【解析】 【分析】 根据亚洲面积约44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一大洲。从半球位置来看,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从纬度位置来看,亚洲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从海陆位置来看,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进行分析解答。 1.与其它六大洲相比,亚洲是跨纬度最广、面积最大、东西距离最长、人口最多的大洲。南极洲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故选:B。 2.读图分析可知,①是恒河发源于中国的西藏自治区,注入印度洋的孟加拉湾。故选:D。 3.图中阴影地区为位于亚洲中部的青藏高原,人口稀疏,原因是该地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海拔高,气温低,因而人口稀疏。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亚洲的地理概况。 3.对下列描述地理景观的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A.“南国春意浓,北国正冰封”,反映了我国南北方冬季温差大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纬度高低,影响植物的生长 C.“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述了青藏高原的生态景观 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印证了我国东高西低的地势特征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 “南国春意浓,北国正冰封”,反映了我国南北方冬季温差大,A正确; B.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地形,影响植物的生长,B错; C.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述了内蒙古高原的生态景观,C错; D.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印证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征,D错; 故A符合题意,选A。 4.《蜀道难》是中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全诗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给人以回肠荡气之感,充分显示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