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分析与对策

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分析与对策
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分析与对策

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分析与对策

一、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评价及开发意义

(一)普陀山地理环境及范围

普陀山风景区位于我国浙江省舟山群岛东部,由普陀山岛、洛迦山岛和朱家尖岛东部28.8平方公里三部分组成,陆地总面积41.3平方公里。景区主要以佛教的观音文化和海岛自然风光构成的海天佛国为特色,是全国首批确定的44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与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相比于其他三大名山,普陀山有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一方面,普陀山处在沿海发达地区,也是中国最发达地区,在海内外沟通当中,进出比较方便。另一方面,四大名山中只有普陀山处在海当中,只有普陀山拥有着丰富的海岛风光,这种兼山海之胜的特点也是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发展的优势之一。

(二)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评价

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是指因佛教观念和佛教活动而形成的对人们具有旅游吸引力并且具有经济开发价值的各种事物、因素和现象。其范围相当广泛,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佛教艺术文物、佛教饮食、佛教节庆、佛教建筑、佛教名人等等。普陀山是著名的观音道场,其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具有以下独特的优势。

1.资源类型丰富,组合协调

普陀山虽岛小山低,但寺院密集,布局合理,能满足各种旅游者正常活动的需要。目前,普陀山岛中除普济、法雨、惠济三大禅寺,有大乘、梅福、紫竹林等三十余座禅院可供朝圣,又有普陀十二景可供观光。普陀山文物馆收藏了佛教历史、艺术、书画等文物一千多件。山上文物众多,其中元代的多宝塔,南京明故宫拆迁过来的"九龙殿"以及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杨枝观音碑",被称为普陀山三宝。岛上奇石遍布,为一般岩峦所罕见,有盘陀石、二鬼听法石、海天佛国石等20余处。全山古树名木繁多,沿海岸除"黄如金屑软如苔"的沙岙外又有许多幽深的洞穴,神秘莫测,有潮音洞、梵音洞等。此外,普陀山近几年举办的南海观音文化节也大大丰富了普陀山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

2.资源旅游价值高

普陀山佛教始于唐末,盛于宋、元、明、清。自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建不肯去观音院以来,历代多有过赐封,香火旺盛,成为近代中国佛教最大的国际性道场--观音菩萨道场。全盛时期,曾有3大寺,88庵院,128茅蓬,僧尼达4000余人,史称"震旦第一佛国"。再加上历朝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来此游览观光都会留下大量珍贵诗文书画和摩崖石刻以及绵延千余年的佛事活动,使得普陀山拥有着深厚的佛教文化内涵。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不仅具有很高艺术观赏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具有很高的科学考察价值,如多宝塔是我国除洛阳龙门西山石塔之外唯一一座巧妙结合汉藏佛教文化的佛塔;法雨寺的大圆通殿是目前国内寺院简述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殿;而被列入浙江省首批重点文物的杨枝观音碑更是当代不可多得的珍品。

3.普陀山佛教自然和人文资源互补性强

一般来说,自然资源是基础,人文资源大部分属于可再生或可创造的。因此,必须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补充、发挥和创造。普陀山的风景秀丽,空气新鲜,气候宜人,冬暖夏凉,更显佛国的安详。普陀山四面环海,寺庙建筑错落在山间海滨,与海天景色浑然一体。岛上山石林木、寺塔崖刻、钟声涛音,皆充满佛国的神秘色彩。岛上的一切人文景观不仅与自然景观相交融,而且紧紧地围绕着观音信仰而设置,这在全国旅游风景区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三)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开发意义

普陀山拥有着历史悠久的佛教文化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因此,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可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1.迎合现代旅游发展的潮流

从国内外旅游需求的发展趋势和前景来看,随着人们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文化品位的提升,旅游者外出的旅游动机将逐步从纯自然的观光旅游向更富有知识性、文化性和娱乐性的文化旅游转变,将对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旅游活动抱有更浓厚的兴趣。开发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既可以满足游客对佛教文化的猎奇心理,又可以实现游客休闲、游览的精神需要,更可以使游客从佛教文化中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开发,将迎合这一潮流,使佛教文化旅游成为受欢迎的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活动。

2.促进普陀山佛教文化的保护与弘扬

旅游资源的保护需要资金和技术的支持。通过开发利用,可以使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增加旅游地收入,为保护和开发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提供了强硬的资金保障。而旅游活动是一种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人群之间相互接触的活动。通过开发利用,可以为普陀山与外界创造更多交流机会,有利于普陀山佛教文化的弘扬。

3.增加就业机会,发展地方经济

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开发其内在的文化价值,可铸造旅游产品特色,完善旅游产品的结构、增添旅游产品的类型,从而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对于舟山市来说,一方面可以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增加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也可以成为该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普陀山自1979年重新整修开放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保护、建设、管理和开发,已使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景区环境更加整洁,海山风光更加秀美,佛教文化更具特色,接待设施更趋先进。近年来,普陀山在国内外知名度、美誉度越来越高,来普陀山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普陀山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对于佛教文化的传播弘扬和舟山旅游业的带动,乃至促进舟山经济的发展,都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普陀山与其他三大名山相比,佛教文化旅游的开发较为成熟。然而由于某些行业发展失控和错位开发,使得该景点暴露了种种问题,严重威胁着这一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损害其价值和品味。

(一)商业化倾向较严重

随着普陀山旅游业的发展,岛内商业气氛越来越浓,严重影响了"海天佛国"的意境。尤其是前山地段,外观装饰豪华、风格不一的宾馆、饭店林立,零星商亭密布。公路两侧,更是各类商业建筑及广告招牌目不暇接。寺庙庵堂更是如此,除购买正山进门门票外,不少寺院庵堂还要另购门票,有的寺庙甚至销售"天价高香",并且几乎所有的庵堂都有旅馆和餐厅,并对外营业,且价格不低。虽说虔诚前来拜佛的游客定当不会在乎门票价格、香油钱以及伙食费用,只当是寺庙维护以及对菩萨的供奉,但是也反映出了普陀山浓厚的商业气息。

(二)岛内旅游设施未与佛教文化完美融合

1.建筑修建未继承佛教建筑风格

普陀山寺庙修缮、建设存在超报批面积的情况,新修建的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方面没有继承普陀山寺庙建筑因地制宜、巧妙安排的特点。普陀山山小、谷小,皆以精巧而取胜,历史上的寺、庵、蓬也以追求观音文化为目的,有其一定的建筑风格,如今好多建设项目却以盈利为目的而以高、大的形体强加于自然。如意济寺东北的客房、福泉庵、法喜斋等建筑被修建之后都破坏了原景观的艺术效果与文化价值。

2.公共设施未突显佛教文化

20世纪90年代,普陀山的标识设计一度在国内领先,还获得过奖励。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普陀山的快速发展,很多公共设施已经陈旧,设计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又因为管理不善,造成许多建筑建设不合理,商铺缺少应有的规范和统一,标识系统没有及时更新,整个公共设施的设计与佛教文化还未能得到完美结合。

3.现有服务接待设施的布局规模不合理,影响佛国景观

目前普陀山的接待设施,四星以上的宾馆很少,多的是规模小、档次低、环境差的小饭店和宾馆。总的来说,宾馆和旅馆的现有床位除"五一"、"十一"和其他几段旅游进香的黄金时段外,都大大超出实际需求。相当一部分接待设施在设计上并不经济,不仅不能创造出应有的价值,反而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据调查了解,各类宾馆一般在入住率达到50%以上时可以维持自身的收支平衡,并略有盈余。然而游客的住宿率基本上是当天游客总量的30%左右。可见,部分的旅馆床位年平均利用率是极低的。

(三)污染问题突显,影响佛国生态环境

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当代,人们已经越来越重视生态环保,而佛教的缘起论、生命观及其理想境界决定了佛教的生态伦理观,历史上的佛教寺庙等建筑也与其周围的生态环境无不体现着这种生态伦理观。然而随着普陀山接待量的不断增加,岛内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如垃圾随地乱扔和污水直接排放造成了所在地段的环境污染。加上频繁的车流造成沿途的噪声、汽车尾气污染,这些大大有损于海天佛国清洁、宁静的生态环境。而且景区内游客和外来打工人数不断增加,以及部分游客和外来人口的不文明行为,也加重了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降低了整个景区的景观质量,影响景区形象,也降低了游客的满意度,对其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四)导游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普陀山当地导游人员多为本地居民,整体文化层次不高,甚至少数导游欠缺基本的职业道德,出现欺骗旅游者的行为。许多导游对宗教知识了解甚少,因而导游讲解多为神话传说及典故,真正的佛教知识涉及较少,这就制约了游客对佛教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普陀山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弘扬。

三、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及建议

为了不断满足游客的需要,适应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针对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开发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结合佛教文化旅游发展趋势,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对策和建议。

(一)深入挖掘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也是旅游特级的资源。文化具有持续发展的特性,并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越用则越能产生热点,越能将文化积累得深厚,也越能促进旅游发展。历史上,普陀山只是一方悬峙于东海莲洋、名不见经传的小孤岛。自唐代起,一尊"不肯去观音"燎燃了这里的千年香火,逐步发展为"五朝恩赐、四海尊崇"的"震旦第一佛国"。可见普陀山佛教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深厚,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佛教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才能与时俱进,所以怎样挖掘和弘扬普陀山佛教文化变得至关重要。

1.与佛教协会合作,充分挖掘普陀山佛教文化内涵

普陀山可协助佛教协会通过成立佛学研究中心和僧才培养中心以及举办各种佛学研讨会等方式来进行深入研究普陀山佛教文化。僧才是佛教文化的主要传承者,佛法的发扬光大。中国佛学院舟山学院的建立必将培养出一批佛学僧才,而各种研讨会的举办必将吸引更多的佛教信徒和佛教研究者前来普陀山,这不仅能促进佛教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保护,也能促进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

2.重视佛教文化知识普及和正确引导,发挥积极效用

前来普陀山的游客也有可能成为佛教文化的有力传播者,但目前绝大部分都是冲着观音菩萨的灵验而前来烧香拜佛,有些甚至带有迷信的色彩,而真正了解佛教文化的却是少之又少,所以应加强佛教文化的客观宣传和知识普及。笔者建议,可通过正确的导游讲解、各种宣传资料以及节庆活动的举办来丰富并充实游客的佛教文化知识,纠正佛教文化旅游就是烧

香拜佛活动等错误观念,破除迷信。通过对佛教文化的正确认识、宣传和普及,相比于其他法律法规等强硬措施而言,佛教文化中的生态理念以及道德理念等积极内涵更能起到劝人向上,净化人心的作用,更能促进环境的保护以及社会的和谐。

3.将普陀山佛教文化具体化,营造浓郁的佛教文化氛围

文化是种抽象的产物,必须通过有形的、具体的实物得到承载,所以要将挖掘的佛教文化体现在实物上。根据普陀山的实际情况,首先,可在往返普陀山的所有客轮上提供导游讲解服务,为每班客轮配备专职导游人员,让游客在登山之前增加知识,离开普陀山时加深印象。其次,岛上交通工具内外装饰色彩图案应紧扣佛教文化。第三,建筑物上的招牌标语可以化用佛教中的谒语和名言,使之充满禅机,其警示和劝诫游客行为活动的效果肯定比生硬的禁止和命令的效果好得多。第四,住宿环境方便实用即可,不可追求豪华;饮食服务可考虑增加供应由当地土特产制作的佛家素食,要围绕佛教文化,让游客体验住禅房,吃斋饭,品普陀云雾佛茶,听梵钟佛唱,看海天明月的全新经历和感受,使其完全融入到佛国,达到一种心灵的松弛与净化以及精神的超脱。第五,充分利用普陀山的历史事迹或传说典故等佛教文化内容,开展相应的佛事活动,创新佛教文化旅游产品,提高游客的活动参与性。

(二)加强旅游市场营销工作

一部电影《少林寺》为河南带来了千万人次的宗教旅游者,足见旅游市场营销工作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根据实际情况,我建议,可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展开普陀山的旅游市场营销工作。首先,与佛教协会合作,举办佛教研讨会,广邀宗教界人士和有关专家学者参加。如2006年在普陀山召开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不仅弘扬了佛教文化,同时也为普陀山做了一次很好的全球性宣传,有利于普陀山风景区的旅游业发展。其次,与其他三大佛教文化名山甚至国外佛教界联手共同制定联合营销,实施营销方案。如2004年四大佛教名山联合举办的"朝圣之旅系列文化节"在弘扬佛教文化的同时大大加强了四大名山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第三,通过南海观音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大型佛教文化展览馆的举办以及各种旅游项目的增设,提升普陀山佛教文化内涵,扩大普陀山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了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最后,通过影像制作、自助游手册、得道高僧传记等各种宣传资料的出版和发放来扩大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影响力。

(三)丰富并创新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纪念品

在开发旅游纪念品时要做到与佛教文化理念相一致,与环境相和谐。总体来说,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还处于起步状态,销售多的是品种单一、价位较低、包装粗糙的产品,并且产品自主开发少、规模效益小、产品雷同度高,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来山游客的购物欲望,然而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纪念品市场潜力是巨大的。因此要紧紧结合普陀山的特色,发掘本土资源,研究地方特色,注重文化与娱乐相辅、历史与现代的结合,树立多层次消费开发理念,将旅游纪念品不断做大做强,成为普陀山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立足国内,大力发展国际旅游,打造佛教文化旅游全球品牌

1993年1月,朱镕基总理视察普陀山时指明了普陀山的发展目标:"普陀山不仅是舟山的普陀山,是中国的普陀山,也是世界的普陀山。"随着国际、国内旅游业竞争的日益加剧,

新形势下的普陀山也必须面向全世界,放眼全球,以开放、高瞻的姿态寻求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改革开放30年来,普陀山的经济社会获得全面进步,寺庙庵堂得到重新修复,佛教文化得到大力弘扬,旅游设施设备不断升级完善,现在普陀山机场的国际候机楼和边检、检验检疫等设施机构也已齐全,可见普陀山已为发展国际旅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日本、韩国、东南亚诸国及港澳台地区信佛教的人很多,有极大的客源市场。为了加强境外佛教客源的开拓力度,促进普陀山的国际旅游业,提升旅游档次,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交通设施,可开通普陀山与上述地方的旅游包机乃至班机,还可采取优惠政策吸引国际豪华游轮来普陀山停靠。另一方面,逐步提升境外游客接待水准和服务环境,开发适销对路的国际佛教产品,树立普陀山国际化知名形象。

(五)完善岛内旅游设施,突出普陀山佛教文化气息

1.进一步完善旅游接待设施

从总体上看,普陀山地域狭小,游客量又大,岛上饭店有限,长期不能满足游客需要,尤其是在旺季。但从佛教资源保护上考虑,不宜再做大规模的开发。因此,建议把小而全的部门招待所进行整体升级改造,一方面提高旅游接待设施水平,另一方面要突出佛教文化气息。同时还可通过分流沈家门或朱家尖等地方来解决,不过在操作中要切实解决交通问题,要增加沈家门-普陀山、朱家尖-普陀山的航班,并适当延长其航班营运时间。此外,还可以将一些文物价值和旅游价值不高的寺庙改为客舍,其风格可以是古代僧人的寄居地,但收费不宜过高。如此一来,既能提高寺庙利用率,增加寺庙的经济收入,又能让游客体验寺庙生活,为游客解决住宿问题,最重要的是增强了岛内的佛国气息。

2.进一步加强娱乐及购物设施的管理

为避免商业化气息浓重,还佛国自然气息,普陀山可疏解不协调的商业性建筑,改造不协调的宾馆、饭店以及商店等。建议将寺庙周围零星的商铺集中于某一区域;禁止在普陀山规划新建或扩建商业用房、歌舞厅等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无关的建筑物;规定广告招牌不得高于建筑物;严格控制风景区居民住宅建设规模和用地面积。同时工商部门必须加大普陀山经营市场的管理力度,规范经营,明码标价,严厉打击"黑商黑店",倡导诚信经营。此外,商铺、宾馆、饭店等应提高产品质量以及服务质量,让游客真正体会到物有所值。

3.进一步加强普陀山岛内外交通建设

2006年普陀山游客量达到286万人次,到2007年达320万人次,2008年增势良好,突破了350万人次,再创新高,2009年也突破了380万人次,2010年突破了440万人次,而且到2011年4月为止,更是突破了191万人次。虽然目前景区已经建立了方便快捷的海陆空交通网络系统,然而已有的各种岛内外连接交通已越来越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游客数量。尤其是近年来,每年因春天的大雾、夏天的台风、冬天的大风等气候原因造成游客进不来、出不去的日子有达20天之多,并且多属于旺季,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普陀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因此,加强与岛内外交通的连接工作变得尤为迫切。

(六)完善环保卫生建设,保护佛国生态环境

根据普陀山佛教的实际,因景观及用地的要求,对于固体污染,不建议岛内建立垃圾焚化厂或是集中的垃圾处理中心,但可建设垃圾收集及压缩处理站,将压缩处理后的垃圾运至舟山市垃圾处理中心,使得普陀山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对于水污染,可通过埋设管线,开挖暗渠等方式收集污水,并利用生物污水处理池,再排放入海,排放地点应选择游人稀少的地方,以减少对游人的损害和景观破坏,严禁通过港口及千步沙和百步沙等游人集中地区排污。对于车辆尾气的污染问题,建议全面推广电瓶游览车等其他无污染的交通工具。

同时,政府也应出台相关政策对违反环境保护的行为进行约束,如严禁在岛上开山取石,挖沙取土。还要做好环保宣传和教育工作,如可设游客信息中心或在区内划某一范围为环境教育基地,结合普陀山佛教文化中的生态观对来访游客进行生态知识和环境意识的培养和教育,以减少旅游活动过程中不文明行为。

文化旅游资源整理

文化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普遍认同,它可以凸显一个城市、景区和度假区的个性,提升其品位和内涵,丰富游客体验,促进游客消费。但是,知易行难。如何挖掘和利用文化做好旅游?很多地方还是十分困惑、成效不大。在此,本人做一些总结。 一、文化旅游开发的基本路径 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和研究自己的文化,摸清家底。 这一工作,文化部门责无旁贷。要分门别类,以图片、录音、录影、书籍、杂志等多种形式对于各种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进行整理和挖掘,建立完整的文化资源库。 其次,必须对于文化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进行评估。 文化资源不等于旅游资源。中国是文化大国,各地都有很多地方文化素材。地方官员往往引以为自豪,号称自己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但是,它们有的是遗迹(如古田会议会址),有的是遗址(如赤壁之战),有的是传说(如“黄粱美梦”),有的是风情(如开渔、民歌)。他们往往具有“小、散、虚”的弱点。一个凄凉的墓、一个残缺的碑,一个空中漂浮的传说。1000年历史的,往往只能看到近10年重修的新建筑,有的什么都没有,只是废墟;有的已经无处可寻,只有传说。

哪些文化资源可以做旅游,哪些不可以做,要以旅游吸引力为标准。一般而言,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重点素材是: 1.地方建筑。民居、桥梁、城池、寺庙等,展现地方民居的风格、材料特点,让游客体验其功能; 2.地方曲艺。如山歌、地方剧。对于外地的旅游者,由于存在语言差异,宜以技术手段加上内容解说以能理解和欣赏。 3.地方饮食。包括地方菜、茶、咖啡、水果等等,应尽量向游客展现其魅力。 4.民俗节庆。例如元宵举行的客家梅州埔寨烧龙灯,还有客家山歌节、擂茶文化节、客家艺术节等。 5.历史渊源。重大历史事件(如战争战役)、名人事迹。 6、民间工艺,如刺绣、年画、剪纸等等。工艺品的用材,宜尽量使用当地的独特材料,例如韩国济州岛用火山灰石头雕刻的民间宗教人像。 第三,选择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 文化旅游的开发方式目前主要有以下5种: 1、博物馆。这是最传统的一种方式,如各地的名人故居博物馆、历史博物馆、一些专题博物馆(如雷州石狗博物馆、潍坊风筝博物馆)。

人文旅游的特点

人文旅游的特点: 1.综合性 旅游资源的综合性首先表现为旅游资源多是由不同的要素组成的综合体。如山岳景观是由高耸挺拔的山体与林地、云雾等组成;峡谷景观是由谷地、河水及林地组成;一些气象、天象景观更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彩虹、夕阳、佛光等,都是阳光光线与一定质量的大气作用的结果。由于这些景观形成因素都有相对不确定性,因此对其开发利用应注意不同因素作用条件的满足。人文旅游资源也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如古村落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它是由多种物质或非物质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概括起来可称为生态、物态、文态、情态要素。生态要素是指影响村落与环境的关系的要素,如风水、地貌、水文条件等;物态要素指村落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体系,如牌楼、民居、宗祠等;文态要素指形成古村落的文化艺术及思想内容,如牌匾、绘画、雕刻等;情态要素指村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上四方面在古村落整体景观的形成上缺一不可,某一方面的破坏,可能导致整个景观的破坏。 旅游资源的综合性还表现在旅游资源开发上。由于单一资源的开发往往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有限,在实践过程中,常将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共同开发,以形成互补优势。如西湖风景区虽然以湖泊为主,但还包括山丘、林地、古建、古桥等一系列资源类型。这些资源类型上虽有所不同,但开发中都应服从于一致的主题,资源类型间达到协调统一。 综合性要求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中都应具备整体的眼光,用联系的方法来看待问题。开发中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进行破坏式开发建设;保护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从联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地域性 地域性是指旅游资源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范围,存在地域差异,带有地方色彩。旅游资源的地域性是由以下方面引起的:首先,由于地域分异因素(纬度、地貌、海陆位置等)的影响,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貌、水文、动植物出现地域分异,从而导致自然旅游资源出现地域性。如赤道雨林景观、温带大陆内部的荒漠景观、南极的冰原景观等分别出现于不同的地表区域。其次,由于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有紧密的联系性,这种联系性在农业社会及其以前的历史时期,甚至表现为强烈的依赖性,自然景观的地域性也导致了人文景观的地域性。如不同民族具有风格各异的文化活动、风俗习惯、村镇民宅等。 地域性是旅游流产生的根本因素。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自然与文化环境,而旅游者天生有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这使得旅游者在一定的条

西湖文化广场二期地下室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西湖文化广场二期地下室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第一章编制说明 一、编制依据 1、西湖文化广场建设指挥部提供的西湖文化广场二期工程地下室结构招标文件(标书编号:ZCTC-03-303)。 2、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提供的西湖文化广场二期工程总平面图。 3、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提供的西湖文化广场二期工程基坑支护图。 4、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提供的西湖文化广场二期工程AB区地下室建筑图。 5、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提供的西湖文化广场二期工程AB区地下室结构图。 6、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提供的西湖文化广场二期工程H区地下室建筑图。 7、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提供的西湖文化广场二期工程H区地下室结构图。 8、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提供的西湖文化广场中心广场建筑安装工程图。 9、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提供的西湖文化广场中心广场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及设计修改说明。 10、省工程勘察院提供的《西湖文化广场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11、《现行建筑施工规大全》及部、省发布的有关规、规程。 12、部、省、市级单位发布的有关建筑施工、质量、安全文件。 13、省建工集团责任认证通过的ISO9002质量体系程序。 14、西湖文化广场中心广场地下室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进度计划。 二、方案说明 西湖文化广场位于市区中心武林广场运河段北岸,北路西侧,东清新村及文晖路的南侧,其南面和西面均为运河所环绕,交通十分便利。西湖文化广场占地13.6公顷,总建筑面积37.5万m2,建成后是集文化、娱乐、演出、展览、商务办公和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公共设施,将成为室主要标志性建筑之一。 本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是在对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详细踏勘、对目前在建各单位工程完成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和对施工图纸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和分析,组织各类技术工程人员精心编制而成的。这既是西湖文化广场中心二期地下室结构工程施工的投标技术性文件,亦将是指导实际施工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本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着重介绍了定位测量、基坑开挖、地下室结构、预应力、后浇带和塔吊安拆等施工方法与各项技术管理控制措施,同时重点介绍了工期、质量、材料与设备供应、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环境保护、新技术应用和信息化管理等控制技术措施和组织管理措施。充分体现了我公司对本工程承诺的质量、工期、材料与设备供应、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等有了强有力的措施保证与制度保障体系。 在确定施工总进度计划时,结合工程特点与施工难度、业主的招投标要求和我公司自身综合实力即技术装备、机械装备、人力资源、周转材料、资金装备等力量,并充分考虑了一期工程中心广场地下室结构与二期工程A、B、C、D、E 区基坑围护的关联和制约、二期工程四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基坑(A、B、C、D、E区地下室基坑,H、J区地下室基坑,K区地下室基坑,D区北部局部较小基坑)之间的相互关系,AB区地下室结构与H区地下室结构相连成一体的关系和目前在建各单位工程的施工进度。 在确定施工质量计划时,结合工程特点、业主的招投标要求和我公司自身综合实力即施工经验、管理技术、人力资源、材料选型、资金实力等力量,并充分考虑了各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程序与常见质量通病的预防措施。

当今世界文化战略态势浅谈

当今世界文化战略态势浅谈 浦启华 中共中央编译局世界所 国家在判断自身的文化安全状态,制定国家的文化安全战略时,不能不对当今世界的文化战略态势有清醒的认识和判断。什么是文化战略态势呢?文化战略态势就是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强弱对比、战略现实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那么,当前的世界文化战略态势是什么呢? 一、当今世界的文化战略格局 所谓的世界文化战略格局,就是世界各文化体之间的实力对比状况。人有强弱之分,国家的文化也有强弱之分,有强势文化,也有弱势文化。各国文化实力对比的结果就形成了世界文化战略格局。 那么,当今世界文化是一个什么样的战略格局呢?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先说明白什么是强势文化?什么是弱势文化? 所谓的强势文化就是一种以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支撑,处于世界文化发展前列的文化。其特征是,这种文化具有极强的创新能力,产生了大量的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文化成果,科学技术水平处于世界中心地位,其所信奉的价值观念处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先进地位,并因此受到人们的推崇,其大众文化受到世界范围的追捧,文化产品广泛畅销、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处于积极进取态势,对其他文化形成一种强大的竞争压力的文化就是强势文化。反之,则是弱势文化。 人类文化的这种特征或现状可能令许多人心中很不痛快,但这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从人类文化的发展历史来看,其中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会有一至两个文化个体作为强势文化而处于世界文化战略格局的中心地位。有人据此计算出一个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波周期,也叫基督周期,即每一千年为一个周期,每一周期内都有一两个强势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中心。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公元前21世纪-前11世纪的人类文明中心是东方大河文明与古希腊文明;公元 461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摘要:随着世界旅游业成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也以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昂首进入旅游市场。但是,由于旅游事业本身过于年轻,由于民俗文化旅游者的钟爱者们忙于享受“异乡情调”或经营“万种风情”,忽略了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造成了民俗资源的破坏。因此,把开发民俗旅游与文化的交流结合起来, 同时将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 做到统筹规划, 合理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正文: 随着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不断向纵深发展, 既要挖掘、整理、开发其科学、文学、史学、美学和社会学等文化内涵, 扩大其职能, 又要不断探索建立各类旅游资源的外延机制, 启动综合整体优势, 以带动和促进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民俗文化对异地他乡的旅游者来说, 其神秘、罕见、趣味等都构成了一种强大的诱惑, 使其成为必然的旅游资源。把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利用, 不仅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更可以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 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繁荣。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早在汉代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即民俗风情。民俗旅游者越多,对民俗旅游资源的损害也随之加大。在文化旅游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出现了一批以深邃的文化内涵,优美的园林环境,优质的服务和管理的民俗村,风情园,文化村等。但也出现了急功互利,假冒伪劣的民俗经典,乱修乱造石艺粗糙,形式和格调庸俗低下的庙宇及鬼城,组织封建迷信活动,肆意渲染某些不健康的民俗的倾向。如何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成了旅游事业一门重要课程。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 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 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游戏竞技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 其中,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共同构成人文旅游资源,例如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它是民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_李孝坤

2004年6月第21卷第2期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Jun.2004 Vol.21No.2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李孝坤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047) 摘 要: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资源的”质”。文章从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出发,对乡村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描述,并提出了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模式及策略。 关键词:文化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693(2004)02-0076-03 Exploitation of the C ulture Tourism Resourc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 ountry Tour LI Xiao-kun (Geographic Science College,Chongq 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400047,China) Abstract:The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 is the core of the country tourism resources.On the base of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ntry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country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 by taxonomy and comes up with the model and strategy for thei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culture tourism resources;country tour;sustainable develop ment;model;strategy 乡村地域(包括农村和城市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广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喧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乡村旅游迅速兴起,这既是农村发展经济的需要,也是城市居民旅游需求多样化的必然。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促进农村第一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推进乡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地域自然风光为基础,以乡土文化为核心,吸引游客在乡村地域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可见,乡村旅游资源是其发展的基础,而文化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资源中的“质”。没有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是苍白的,要想使旅游区对游客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必须重视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 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 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资源的一种,是指乡村地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能够吸引人们产生旅游活动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1],包括物态、礼态、心态等内容。它具有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的共性,又具有不同的个性。 (1)自然性。乡村地域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风光,人口相对稀少,受工业化影响程度低,保存着生态环境的相对原始状态,并且乡村区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也相对保留着自然原始状态。水光山色、耕作习俗、民俗风情等无不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生产性。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一方面扩宽了旅游资源的广度,增加了旅游活动的多样性,满足了游客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农村的生产方式,增加了农产品的商品量和农业的附加值,提高了农村的经济效益。此外,还带动了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等加工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多元化产业结构的形成,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文化本身不仅仅是一种象征符号或人类创造之精神和物质成果,而是一种推动进步的力量,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生产力[2]。 (3)纯真性。旅游业是一种产业,因此旅游经营者的经营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乡村旅游是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实质是一种生态旅游,经营者把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对乡村旅游文化少加干预,保持其纯真性。如家庭旅馆是当地农户把闲置的农屋稍加整理,不豪华、不高档,但干净、卫生、舒适、安全。这样,无论其外观还是室内设计风格都与周围环境和村落整体气氛协调一致,并且游 收稿日期:2004-03-15 作者简介:李孝坤(1962-),男,四川西充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旅游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郑州市旅游开发现状及分析论文相关论文总结

河南科技学院郑州市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专业: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郑州市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关键词:旅游、郑州、少林寺、发展战略、双心两翼内容摘要: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了郑州市旅游业的发展力度,把旅游业的发展作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沿黄地区原有的旅游产业资源的基础上,加快增多了旅游景点的开发,其中重点开发两带八区旅游资源。明确我市旅游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认清发展的态势,推出旅游强市的战略,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和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我市旅游业的发展体系。 郑州市包括新密、新郑、荥阳、中牟、巩义、登封六个县级市,其中以登封少林寺和新郑黄帝故里最为著名,其次黄河风景名胜区、巩义风景名胜区也各有其特色。目前,全市拥有旅游景区90多个,其中5A级景区一个,4A级景区7个。 驰名中外的登封嵩山少林寺,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功创建成为国家5A级景区。并且随着登封市政府正式与港中旅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港中旅嵩山少林旅游文化有限公司挂牌成立,以后的嵩山少林香火会更加旺盛,发展态势也会越来越好。 继少林寺成功创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之后,黄河风景名胜区入选第七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黄河风景名胜区位于郑州市西北27公里处,它北边临近母亲河黄河,南面依附岳山,历史悠久、生态保护良好,不仅是黄河生态治理和修复的重点地区,而且还是中原文化、黄河文化、河洛文化的富集地区。目前主要的旅游资源包括五龙峰、岳山寺、骆驼岭三大景区,有大禹塑像、炎黄二帝巨型雕像、黄河碑林等景观。 除此之外,沿黄地区还有黄河大观(其中有黄河大观苑、果岭山水、高尔夫球场等)、黄河花园口旅游区(主要旅游资源点包括黄河公路大桥、扒口处遗址黄河沙滩游泳场等)、黄河花园生态旅游区(由黄河大堤风景线、休闲娱乐园、

承德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分析解析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承德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姓名: 学号: 院(系、部):地理系 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班级:2010级1班 指导教师:杨印书 完成时间: 2014 年 4 月

承德市是河北省主要的旅游城市之一。2009年承德市提出“创建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力争到2020年将承德市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吸引力、聚集力和知名度的旅游城市。这个决策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考虑到承德市发展的实际,有利于宣传承德市,提高承德市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因此,如何发挥历史文化优势,深层次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促进承德市经济发展,需要深入研究探讨。本文概括了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概念和程序,论述了旅游资源开发的类型和影响因素。并通过资料收集法、文献法和实地调查法等方法集中探讨了承德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综合分析找出问题,探究原因,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承德市旅游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承德市;旅游资源;影响因素

Chengde City, Hebei Province, is one of the main tourist cities. Chengde City in 2009 that "create an international tourist city," the goal, and strive to 2020, playing in Chengde city with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attraction, gathering strength and visibility of the tourist city. This decision times,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Chengde, Chengde City in favor of propaganda, raise Chengde City's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and competitiveness. So, how to play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advantages, in-depth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engde city, need further study to explore.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concepts and procedur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discusses the types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rough data collection, literature and field surveys and other methods focused on the status and influence factors Chengde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to identify problems, explore the reasons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to promote health tourism Chengde City orderly development. Keywords: Chengde City; tourism resource; influence factor

凤凰古城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调查分析

凤凰古城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调查分析 一、导言 凤凰古城,作为湘黔边界上的一颗明珠,古城依山傍水,流水穿城而过,建筑高低错落,千百年来聚居着苗族、土家族、汉族人民,是一处兼具独特自然风貌和深厚历史文化的人类聚居地。 凤凰古城开发至今,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可以说十分红火,在全国都享有盛名。2001年,凤凰古城被列 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3年、2004年,凤凰古城连续被评为中国旅游“十大最好去处”;2005年,凤 凰古城跃居“九个最值得去的中国古镇”榜首,被世界著名媒体NHK电视台推介为“世界名镇” ;2007 年凤凰被列为“中国旅游强县”;2008年凤凰古城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从1999开发年至今,凤凰古 城的旅游业发展速度之快令人惊讶,共获“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地质公园、中国旅游强县” 4个国字招牌。 在凤凰为期四天的实习活动中,我游览了凤凰古城内的八景,苗人谷苗寨以及南方长城,对这些地方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都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看到了很多,也了解到了很多,凤凰与其他旅游景点不同,它的自然旅游受到地形,资金开发的影响,自然资源优势并不明显,所以,在它的旅游业发展上,它注重的是人文旅游。凤凰是一个集民俗文化,军事文化,历史文化三者人文旅游资源于一体的独特景点,这种特殊的融合是独一无二的。凤凰古城在开发的时候已经很好的利用了这一优势,但如何更好的利用,保护这一独有资源去发展凤凰的旅游业,使凤凰旅游发展更上一个新层次,是凤凰在现在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调查方法和结果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分别来自这几个方面:①书籍上,报纸上,以及凤凰官方网站查到的资料凰实地研究,参与 ②在凤观察,同时,也对随行的游客,带队的导游,以及撑船的船夫进行了一个随机访问调查得出的结果,采访人数15人 ③用雪球抽样法对周边去过凤凰的朋友,同学进行定向采访,在这一部分,我选择了30个样本进行调查。在获得大量资料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定性资料分析。调查样本包括1999年开始发展至2009年凤凰旅游业的总体发展现状及某些具体方面的发展情况。即:对凤凰古城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的总体评估;古城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对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 近几年来,凤凰县依托资源优势,将旅游产业作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来抓,大力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对内加强景区(点)建设开发,整合“吃、住、行、游、购、娱”要素,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的模式,对外加强宣传促销,“天下凤凰、神秘古城”旅游品牌初步打 响,已发展成为中外游客的旅游目的地,为湖南省旅游三大品牌之一。从下图可以看出凤凰古城的旅游发展情况 凤凰之所以得到这么好的发展,这跟凤凰的旅游特色是分不开的。凤凰古城是以文化旅游为主,自然旅游为辅的旅游景区,它的文化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二是以长城兵营为代表的军事文化旅游资源;三是以古城为代表的名人故里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单从每一种景观来看,凤凰并没有什么优势但这三大类人文景观的特殊融合却是世上绝无仅有的,这也就是凤凰

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与分类

第七讲人文旅游资源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人文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别和内涵 [教学重点] 人文旅游资源的类别与内涵 [教学难点] 人文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价值如何通过旅游开发外显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对比分析 复习前面讲述的旅游资源的概念、特点、分类 旅游资源是客观存在的、能够吸引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旅游资源的特点:整体性、地域性、可创性、易损性 根据基本成因和属性划分,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是天然赋予的、具有美学、科学意义的自然遗产。 一、人文旅游资源概念 1、概念:所谓人文旅游资源是指人类历史长河中遗留的精神与物质财富中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二、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为有意识活动的产物,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结晶,具有人为性、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等的特点。 1、人为性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为适应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需要人为建造的,不是自然形成的,是人类社会科技、生产方式、文学艺术等的结晶和体现,是人类发展史的载体,是研究人类发展史的主要资料。 2、时代性 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因此,人文旅游资源的产生与它的时代有关,体现了当时的科学水平、生产能力、审美标准和道德风范。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资源的性质、风格和建筑方式是不同的,具有鲜明的社会时代性。 3、民族性 人文旅游资源带有鲜明的民族特特征,不同民族地区的人文旅游资源也有很大区别。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各民族都形成有各自的历史文化特色和社会风俗习惯,从物质文化到精

西湖文化广场分析

目录第一部分西湖文化广场说明 第二部分西湖文化广场手绘平面图 第三部分广场地图认知五要素 第四部分问卷及数据分析 第五部分行为记住 第六部分广场改建

第一部分西湖文化广场说明 项目规模: 总用地面积: 166665 m2 总建筑面积: 252915 m2 地上部分: 152241 m2 地下部分: 100674 m2 总计: 252915 m2 其中计入容积率部分:200075 m2 建筑高度:市民文化娱乐中心为4层(24m) 商业办公综合体(269m) 容积率: 1.20 绿化率: 49%(含水面) 广场总平面图 设计背景: 杭州作为省会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正在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和适度超前的要求,建造一批特色鲜明、风格各异、布局合理、品位较高的标志性文化设施,更好地发挥全省文化中心的作用。西湖文化广场建设项目是集科技、文化、娱乐、演出、展览、健身等多功能为一体,面向人民大众的公益性事业项目,是这些项目中的重中之重。基地位于京杭大运河末端,与杭州市中心武林广场隔河相望,基地西、南面是京杭大运河,视野开阔,运河西岸、南岸的绿地景观已初步形成。京杭大运河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如何挖掘项目本身所具有的深层次多角度内涵,解读并传达城市特有信息,再现历史文化名城的时代风华,在设计中我们做出了规划,建筑和景观层面的应答。 设计目的: ?展现杭州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魅力 ?强调其优越的地理位置 ?在视觉上将整个城市的标志点联为一体 ?将该项目与其周边环境融为一体 ?揭示杭州未来的发展趋势

总体规划 ?以西湖与宝淑塔为原型,参照小瀛洲的形式,在圆形的平台上建造一座岛屿。同时将基地的界限向北、东两方向推伸,营造大片水域,重新勾勒运河的转角,形成一座方圆相济的运河之岛。 ?以小岛作为平台,构筑一个直径258米,高24.5米的大型碟状物:一座形式独特,体现文化功能的四层建筑。高270米的塔楼便矗立在其东西方位。 ?一条南北走向的轴线与两条东西走向的轴线对小岛进行了划分,并界定了各个区域的功能。东部区域为长方形广场,东北部区域为展览馆、培训中心与工艺品专卖店,西北部区域为商用与办公综合用途,西部为歌剧院,南部则是电影院与娱乐中心。 ?小岛与河岸均由多座步行桥连接。在西面,横跨运河的步行桥连接了新开发的港口;北面步行桥位于通往文晖路的中轴线上,可引导北区居民和消防车;东侧的一系列步行桥连接了东岸与广场;在密渡桥路中轴线上的斜坡入口可引导车辆经过地下通道通过运河,并连接了地下停车场。最后的一座步行桥纵贯整个小岛,支撑商业区,连接运河南北两岸,沟通西湖文化广场与即将改建的武林广场(位于延安路中轴线上)。 ?将南面沿岸进行重新规划;基地的东北角结合不同地势变化作了相应标高的景观处理。 立面设计手法 ?整个建筑群落的材料选择铝合金和表现力丰富的玻璃。 ?圆型裙房二至四层立面被三条带型窗贯通,纵向分成四层。 ?广场四周的建筑立面延续外侧的处理方法,顺理成章地形成相对独立的五个功能分区。?建筑首层层高6米,在层高相对较高的前提下,支柱与围护结构相互剥离的作法使建筑物的轻盈感更加强烈。 ?商业办公综合体依靠三段圆柱体造型,获得强烈的高耸感,并吸收西湖灯笼的造型特征,体现了杭州特有的人文历史景观。 ?塔楼纵向一分为三,其中下面两段为办公用房,上部一段为酒店,顶部为可俯瞰杭州城市全貌的餐厅和观光层。 ?在塔楼的底部依靠少量的透空空间直接与周边的商业用房相连。: 广场与地下室 ?岛下二、三层为车库和机房,整个 基地依靠三条河底隧道顺利地解 决人车分流,减轻了基地现有的交 通负担。 ?基地中部东侧有一下陷式广场,广 场底标高与地下室一层地标高相 同。既为商业、杂技、健身,展览 中心提供主要通道,又为机动车与 自行车提供了主要安全出口。 ?广场两侧舒缓的坡道与台阶为露 天音乐会和表演提供了可能

一个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案例的分析

一个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案例的分析 ---城都宽街改造为例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及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城市中的历史街区在被信息化社会所同化的同时,自身也暴露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历史街区与城市格局的联系,造成城市文脉的延续在流失。改造城市历史街区,是对历史空间的重新营造,呼唤历史场所精神的回归。本文将以成都市宽窄的改造为例,阐述旅游资源的优化升级对旅游业及其人们生活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历史街区;改造;宽窄巷子 宽窄巷子的前身是清朝时期驻守的八旗清兵的军营宿舍,宽巷子提供给军官居住,士兵混居在窄巷子。后来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宽巷子慢慢发展成达官贵人居住的“高尚社区”。 城市历史街区的改造是在对历史建筑及其周围环境的保护基础上的一种开发性行为,充分开发利用城市特有的历史建筑遗存,在城市发展中营造富有独特地域感、历史感的城市空间,让历史街区在现代城市格局中充分发挥适应时代发展的作用。成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保护 45个明清院落式建筑、三条不同主题的街道,再现了老成都生活的怡然和闲适,成为成都文化旅游的崭新“名片”。成都宽窄巷的改造案例在诸多方面为国内的历史文化街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项目总体规划 规划目标:使区域成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浓厚历史氛围,展现老成都原真民居形态和原生特色宅院的重要历史文化保护区;成为集历史文化

与现代都市文化交融的成都特色商业、文化礼仪民风民俗、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多功能的城市文化会所,成为表现当代成都人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活”的人文场景,成为成都恭迎八方来客的都市第一会客厅。 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被作为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城市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群落组成,规划控制面积479亩,其中核心保护区108亩。宽窄巷子由45个清末民初风格的四合院落、兼具艺术与文化底蕴的花园洋楼、新建的宅院式精品酒店等各具特色的建筑群落组成。不仅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的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宽窄巷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被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为做好宽窄巷子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项目聘请清华大学作为保护区保护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专业机构。项目在修复设计之初,进行了详细的实地测绘工作,将宽、窄、井巷子中的每一个院子按照建筑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与建筑价值分为了一类、二类、三类三个级别加以保护性的设计,按照“修旧如旧,落架重修”的原则,力求尽可能的保留古建筑,还原历史建筑的本来面目。为加强对项目的监督和指导,文旅集团邀请了历史、文化、艺术、建筑、考古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成立了“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专家委员会”,指导各项保护工作。 三、分区定位与业态布局 宽窄巷子的核心概念是“宽窄巷子,最成都”,成为“成都生活标本”,

基于游客认知的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以洛阳为例

题目:基于游客认知的人文旅游资源开发 ——以洛阳为例 院系名称: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教师职称:

摘要 洛阳旅游业是河南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二十年来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旅游业的发展是以旅游产品为基础的,而在洛阳的旅游产品中,人文旅游产品对游客的吸引力更大一些。因此洛阳的旅游业发展战略主要围绕如何将优质人文旅游资源转化成优质旅游产品。但到目前为止,这一方面的研究还主要局限于从政府角度,游客认知角度方面的研究还较少。本文针对这一视角,对洛阳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了探索。 旅游目的地的产品开发及营销与游客对目的地认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良好认知是一种可利用资源,这种资源的合理使用可以增强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从游客认知的角度结合洛阳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开发现状进一步分析,找到了洛阳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所存在的问题。 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根据洛阳人文旅游资源特点,洛阳市人文旅游产品的开发策划应该立足于洛阳市丰富浑厚的古人文旅游资源,重点利用有限的地上有形的人文旅游资源,同时采取寓无形于有形,变死板为活泼的指导思想,借助其它旅游资源,依托洛阳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创立知名旅游产品品牌。 关键字:游客认知文化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开发

Title Research based on the cognitive of Touris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e tourism resource __ ----A Case of Luoyang County Abstract Luoyang tourist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Henan industry trade,it has been keeping quick development for more than 20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t industry is to take the tour products as basis,the cultural tourist products have more attractions among Henan tourist products. Therefore,the Xi'an tourist trade development strategy mainly depends on how to change good culture resource into good culture products. That exploitation and marketing of the tour destination product is a dynamic process with the tourist to destination cognition,the fine tourist cognition to the destination touring is a good exploitable resource,this resource's rational use can strengthen tour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 The thesis has studied Henan tourist trade strategy position from tourist cognition angle,and suggested the resource developing approach and mode that support the strategy Chinese culture. The thesis includes four chapters in total. The first chapter is summarization,by drawing lessons and analysis to reverent document for theory studies,important concept in the thesis having been introduced that psychology is hit by the cognitive concept and reverent theory,sums up out capital on cognitive psychology concept basis:Tourist cognition. The second chapters is analysis of culture resource in Luoyang .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s in Luoyang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in Luoyang. The fifth chapter has brought forward the developing steps in detail. Key words: Tourist cognition Culture resource Culture resource Development

盘锦市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策略分析

盘锦市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策略分析 盘锦市拥有着相对独特的旅游资源,这就为盘锦市的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助力。但是,盘锦市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盘锦市的旅游经济发展。基于此,提出了一些开发策略,希望这些策略的提出,可以为盘锦市的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铺垫。 标签:盘锦市;开发现状;问题;策略 盘锦市的旅游资源相对而言是比较丰富的,同时,旅游资源的特色比较突出、风格比较独特、品种也比较多样,这些都有利于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说,盘锦市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是很大的。 近些年来,盘锦相继已开发了红海滩、水禽园、辽河碑林、西安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等对盘锦市旅游发展起到一定牵动作用的景区景点,并形成了生态旅游的初步格局,旅游产业的地位也得到明显提高。 但是,尽管盘锦市的旅游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因其旅游业的起步相对较晚,因而,盘锦市的旅游业存在着总体发展水平不高,旅游经济总量不大等问题。进而使得盘锦市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盘锦市的旅游业发展步伐。 1盘锦市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旅游资源开发类型比较单一,淡旺季明显 目前,盘锦市的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湿地滩涂地带(即红海滩),其旅游的旺季主要集中在8到10月,其他月份则不能尽显红海滩的魅力,尤其是冬季,红海滩更是一片荒芜,这就导致了盘锦市旅游业在一年中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存在着旅游的“真空期”,旅游淡旺季比较明显。 1.2景区景点知名度相对较低 盘锦市还没有形成清晰、统一的旅游品牌和旅游形象,就如同现实中一说到盘锦,大家恐怕只会想到红海滩,其余的景点一概不知道,其实盘锦的旅游资源还有很多,如鼎翔生态公园、绕阳湾、湖滨公园等等,都是很有旅游价值的地方,现在却是人迹罕至门可罗雀。 1.3开发促销力度不足 对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能够在旅游消费者中更好的传递旅游产品的相关信息,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促使游客来购买自己的旅游产品。目前盘锦市虽然推出了一系列的旅游宣传促销,但大多数都集中在辽宁地区销售,与国内以及国外

(全国卷)2020年高考地理 人文地理 专题13 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旅游活动与区域发展专题测试卷

13 旅游开发、规划,旅游活动与区域发展 1.(2018年湖南省高三十四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三清山花岗岩峰林地貌被列为世界遗产。2017年4月15日清晨,三清山风景区核心景区标志性景观“巨蟒出山”的巨型石柱上有人擅自使用攀岩工具在地质遗迹点钻孔、打岩钉、攀爬,风景区党委、管委会第一时间组织景区管理局、公安分局、消防大队等部门人员赶赴现场,制止3名驴友擅自攀登行为并采取救助措施,现已将他们安全带离。 (1)简述“巨蟒出山”形成的地质过程。 (2)针对越来越多的旅游景点破坏案例,分析应该采取的措施。 【答案】(1)①岩浆侵入地壳冷凝形成花岗岩;②地壳运动导致岩层断裂抬升形成山体;③长期外力侵蚀使花岗岩露出地表;④花岗岩经风化作用形成巨型石柱。 (2)①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游客的保护意识;②加强对特殊景点的日常管理,防止对景点的破坏行为;③控制景区游客的日流量;④建设隔离带和适当的保护工程;⑤依法处理破坏景点的行为;⑥合理规划旅游路线,防止对景点的建设性破坏。 2.(河北五个一联盟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最近,四川成都有一件新鲜事,用成都人的话说就是:遥望雪山。一时间形成一种时尚,微信公众号“在成都遥望雪山”成立起来了,并吸引无数粉丝。遥望雪山的高潮出现在2017年6月5日,在充分准备下,有十几座雪山被在成都的雪山爱好者成功观测到,初步统计成都是中国唯一能看到海拔6000米以上雪山的大都市,由此成都开始又被称为“雪山之都”。

(1)雪山一直就在那里,分析直到现在成都才被称为“雪山之都”的原因。 (2)请你为成都打造“雪山之都”提出-些建议。 【答案】(1)成都地处四川盆地,多云、多雾、多雨,且距离雪山较远(难以观测);近年来数码相机的普及;天气预报、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及时观测、拍照并传播雪山的图像。 (2)进行观测雪山知识宣传普及;开展雪山摄影展活动;建设雪山观测点等。 【解析】 (2)本题主要考查旅游资源的发展。为了让更多人能够观测和欣赏该地的雪山,可以建设雪山观测点,同时可以通过开展摄影展活动,让更多的欣赏到雪山的美景;为了让人们能够更好欣赏雪山,可以进行观测雪山知识宣传普及。 3.(怀化市2018年高三第一次模考)【旅游地理】 冰岛是北大西洋中的一个岛国,位于大西洋和北冰洋的交汇处,北欧五国之一。冰岛自然风光独特,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下图为冰岛略图。 近年来,旅游业成为冰岛的支柱产业,随着到冰岛旅游人数增加,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冰岛财长贝尼迪克松坦言,“旅游业确实面临挑战,但能有这些问题都是好现象——从某种角度讲,这些都是成功的烦恼。”冰岛财长这句话中“好现象”是指什么?“烦恼”又是指什么? 【答案】好现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 烦恼:当地的接待能力有限;生态环境脆弱;快速发展的旅游业会对当地的社会、经济、生态带来不利影响;过度依赖旅游业会导致经济不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