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法律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完善

美国经济法律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完善
美国经济法律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完善

美国经济法律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完善

美国完备的经济法制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曲折起伏的发展过程。它的产生、发展与完善是国家不断加强对经济领域干预的必然结果,也是美国政府各时期经济政策的法律化。美国历史上各种经济学说不仅影响着美国的经济政策,而且也成为美国各时期经济立法的指导思想。

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中经济高度法制化的国家,其完备的经济法制保障着经济顺利有序地发展。然而,美国完备的经济法制是如何产生、确立并得以完善起来的,对此问题的研究与论述,在我国法学界尚属空白。也许,这是由于美国传统上并无“经济法”这一概念的缘故,因而对这个领域我国法学界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特别是在我国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今天,这个问题也就显得尤为突出,象美国这样一个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政府在建立与完善其经济法制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很是值得我们借鉴,它可以帮助我们在完善我国的经济法制体系过程中少走弯路,树立信心,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完备的经济法制体系服务。由于笔者对美国的经济与法律研究不够,在此只能作一些初步的基础工作,以求抛砖引玉,引起同仁们的重视。

美国虽然在传统上没有大陆法系国家那样的“经济法”概念,但是,为执行统治阶级的经济政策,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大量的经济立法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控制与调节。这些经济立法与大陆法系国家的经济法有着基本相同的内容与本质,因此,为叙述方便,笔者暂且借用“经济法”这一名词以表示这类法律规范。美国政府对经济生活实行高度的法制化,就是建立在这些完备的经济立法基础之上的。然而美国完备的经济法制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从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历史发展过程。它的产生、发展与完善是国家不断加强对经济领域干预的必然结果,也是美国政府各时期经济政策的法制化结果。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法无论作为

一个整体或仅指某一具体经济法规而言,都是国家借以实现既定经济政策的法律手段,或者说是经济政策的法律化。在分析美国经济立法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时,往往要涉及到某种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学说,因为一国某一历史时期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往往是以当时的经济理论为依据的。在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支配其经济政策的主要有三种经济学说:亚当。斯密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和里根混合经济学。这三种经济学说不仅影响着美国各时期的经济政策,而且也成为美国各时期经济立法的指导思想。因此,笔者就以这三种学说的盛衰界限作为划分美国“经济法”发展阶段的依据。

一、“经济法”的产生──本世纪三十年代前美国自1776年独立到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前,这时期是美国资本主义竞争向垄断过渡并业已完成的阶段。以市场自由经营论为中心内容的亚当。斯密的经济学占统治地位,成为当时美国经济政策的支柱。亚当。斯密告诫人们:“你认为通过动机良好的法令和干预手段,你可以帮助经济制度运转,事实并非如此,利已的润滑会使齿轮奇迹般地正常运转,不需要计划,不需要国家元首的统治,市场会解决一切问题。”联邦政府受这种不干涉主义或自由市场企业思想学说的影响,对经济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国家一般不干预私人的经济关系,调整私人经济关系的法律也主要是民、商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手段的经济立法也就很少产生。有些美国学者因此断言:“美国在传统上就是自由企业的故乡,政府干预经济是近年来从国外特别是从社会主义国家引进来的坏东西。”然而,这种结论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因为国家干预经济,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从来就是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职能之一,即便是在自由放任的全盛时期,国家干预经济的职能也从未完全解除。事实上,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从建国之初就开始了,美国建国时的宪法就规定了联邦政府对经济管理的范围与权限。随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原有的民商法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发展变化的要求,为了调整各个垄断资本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保护其共同利益,国家干预经济的职能也就逐渐增强。与此相应,经济立法也随之增多。因此,可以说,美国政府

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全部历史中对经济始终是干预的,只是这种干预的范围与程度有所不同而已。这时期经济立法相应地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自由竞争时期的经济立法(1776─1879)

美国独立后,新政府较重视经济的发展,除制定1787年宪法授予国会以“管理对外、州际的和对印第安部落的贸易”权力外,还通过了一些早期经济立法。具体表现为:

1、在金融方面,1790年通过一项公债兑换条例,使一部分资产阶级从中获得暴利,从而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积累了资金。1791年和1816年分别成立了美国第一、第二国家银行──合众国银行,并于1863─1864年起草了国家银行法。

2、在关税方面:实行保护性关税制度。1789年通过美国第一个关税法案。此后,1816年、1824年、1828年、1832年又分别颁布了关税法案,一再提高关税率。1861年制定关税保护法,又称《莫里尔关税法》。1807年通过《禁运法》,禁止美船离开国境驶往外国港口从事国外贸易。这一规定,迫使以往靠外国输入的商品,必须由本国自己制造了,国内工业因此而获得蓬勃发展。

3、在管理铁路方面:1862年颁布协助修建从密苏里河到太平洋的铁路和电报线的法令。

这些早期的经济立法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虽然内容零碎,而且主要是为建立和保护本国经济而对原有私法进行的一种补充,有的立法甚至仅仅是针对某一具体事务而发布的,但是,这些立法在当时已经起着规范人们经济行为的作用了,它们和今天美国的经济立法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它们是美国“经济法”的最初萌芽。

(二)19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经济立法(1879—1914年)

19世纪最后三十年,美国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由鼎盛开始向它的相反方向转化。垄断的产生和发展,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已达到了仅仅凭借其自身机制所不能解脱的地步,于是不得不乞灵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以保护和发展自由竞争。与此相应,这时期,国会制定了一系列经济立法,并成立了一些经济调节与管理机构以保证经济立法的执行。

1、有关铁路管理立法:1887年正式通过了《州际贸易法》,并于同年依法建立了美国第一个直接管理经济的机构─州际贸易委员会。

2、有关反垄断立法:为防止大工业控制整个行业,保护中小企业濒临绝境的边缘,1889年堪萨斯州第一个带头制定了反托拉斯法。随后,各州纷纷效法。1890年联邦国会通过了联邦第一部反托拉斯法──《谢尔曼反托拉斯法》。1914年又通过了《克莱顿反托拉斯法》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法》,并于同年成立了联邦贸易委员会负责州际商业之管制。

3、财税金融立法:在1890年通过了高额关税的《麦金莱关税法》后,1894年国会又通过了《威尔逊──葛曼法》,对进口商品实行低关税或免税。为弥补低关税造成的损失,国会在此法中又附入另一项法律“国内租税法”即1894年的“所得税法”,但此法实施不久,便被宣布违宪而废止,直到1913年美国才又颁布了所得税法。1913年,国会还通过了《联邦储备法》,并于同年根据该法成立了联邦储备委员会,作为该法的执行机构。

4、消费者保护立法:1906年通过《食品卫生和药品法》以及《肉类检验法》,并成立了食品和药品管理局。

由此可见,美国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随着国家对经济干预的加强,经济立法也逐渐增多,作为美国“经济法”核心的反托拉斯已经形成,经济法律机构也陆续成立,经济法制初具规模。但是,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这时期美国在经济政策方面,自由放任仍占有统治地位,

商业界对政府干预经济仍持反对态度,虽然国家对经济干预有所增加,但这种干预还只限于局部范围,并带有被动性。因此,作为反映这种经济干预的经济立法也仅限于在几个领域中产生,具有分散性与不系统性,不可能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获得全面发展,它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也很有限,因而这时期的经济立法还相当薄弱。但尽管如此,美国的“经济法”已经产生,并初步形成。

(三)一次大战时期及战后经济恢复时期的经济立法(1917─1928年)

1、一次大战时期的经济立法: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大规模干预是在一次大战中兴起的。为应付战争形势,美国政府实行了战时经济管制政策。一方面,国家以调整经济的名义建立了一系列国家经济管制机关,如战时工业局、铁路管理局、战时财务公司等等;另一方面,通过了一系列战时经济管制法,例如《粮食燃料管制法》、《与敌国贸易法》、《自由公债法》、《战时税法》等等,以保障战时经济管制政策的执行。这时期美国经济立法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战争促成的,因而具有临时性质。

2、战后经济恢复发展时期的经济立法:一次大战后,美国政府面临着恢复、发展经济及对付战后危机的三重任务。为完成这一任务,美国政府一方面先后撤销了战时经济管制机构以及战时经济立法。另一方面,通过国会制定一些新的经济立法以配合其任务的实现。

①制定了关于战时物资处理的《运输法》和《商船法》,规定铁路归还民营,战时政府征用的商船卖给美国公民,以免船只落入外国人手中。

②制定了关于战后促进经济发展的《国有资源租借法》和《水利法》。

③制定了关于对付危机的1921年《紧急关税法》、1992年的《福特奈──麦克堪柏保护关税法》、1992年的《卡普──渥尔斯岱法》、1923年的《居间信用法》和《农业信用法》等。

这些经济立法对战后美国经济恢复与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它仍然不过是战时经济法的一部分或战时经济法的延续而已。而美国在一次大战时期所采取的经济管制政策毕竟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种“变态”,它并没有动摇人们对自由放任主义的信仰。正因为此,美国在摆脱了1920─1921年的经济危机转入20年代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8年)后,自由放任主义再次抬头。柯立芝政府继续采用不干涉主义政策,这虽然在20年代短暂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但自由放任使生产处于盲目无政府状态,终于酝酿了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

综上所述,作为政府干预经济活动手段的经济立法在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早期就萌芽,并随着国家对经济干预的加强而逐渐产生、形成。美国的经济立法是资本主义的竞争发展到垄断的必然结果。但总的来说美国从建国到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前,由于美国政府在经济上主要采取自由放任的不干涉主义政策(除一次大战期间),因此,这时期美国的经济立法还处于产生与形成阶段,还相当薄弱。虽然一次大战期间,政府开始对经济大规模干预,经济立法有所加强,但这毕竟只是战时经济政策的体现,具有临时性质。因此,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前,美国的“经济法”一直未能获得真正全面系统地确立。

二、“经济法”的确立──本世纪三十年代“新政立法”

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前,美国政府一贯采用自由放任主义政策,终于导致了191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恶果,整个经济几乎濒于“全部毁灭”的边缘。严重的危机更加赤裸裸地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的“自动调节机能”已经愈益失灵,同时也宣告了以亚当。斯密古典学说为中

心内容的自由放任主义传统经济理论思想的彻底破产,要拯救濒于崩溃境地的美国经济,必须借助于国家干预措施。于是,在经济理论上,原来占统治地位的自由放任主义逐渐偃旗息鼓,退居“冷宫”,与此同时,以政府干预论为主轴的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兴起,成为美国经济政策的支柱。1933年初,在大危机萧瑟凄惨的气氛中,罗斯福接任总统,罗斯福就职后,立即推行所谓国家“调节”经济的“新政纲领”,并通过立法形式把这种干预手段和措施固定下来,企图用加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措施来摆脱危机。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经济立法有:

(一)金融立法“新政”首先从改革银行制度开始。1933年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救济法》,下令所有银行暂时休业,授权总统在信用和金融方面以巨大的权力,它只允许联邦储备体系中健全的银行向财政部领取执照而重新开业。1935年通过《存款保险法》,成立银行存款保险公司保护个人存款。通过这两个银行法案,美国对银行制度进行了整顿和改革,使银行倒闭的数目大大少于二十年代。同时也结束了美国的“自由银行制度”,从此,美国银行的货币、信贷业务活动被置于联邦储备体系、新建立的全国性的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以及政府通货总监的多重交错的控制与监督之下,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控制加强了。

金融改革的另一方面,是通过了一系列旨在防止出售股票和有价证卷中的非法行为的法规。如1933年《联邦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1935年《公共事业控股公司法》等等。政府第一次出面对股票和有价证券市场进行调节,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证券发行与交易的管理与监督。

(二)农业立法1933年3月12日,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授权农业调整局控制基本农产品产量,以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农民购买力。1935年、1938年又两次通过修正案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为了防止农场主破产,国会又通过一系列法案,帮助农场主能以最低成本获得贷款。如1933年的《紧急农贷抵押法》、《农业贷款法》,1934年的《农作物贷款法》、《农

业救济法》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农业立法,美国的国家干预深入到农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领域之中。

(三)工业及劳工立法1933年6月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建立全国复兴委员会,负责监督工商企业界的公平竞争,以便提高工业价格,刺激生产。在该法之下,还制定了大约600多个工业法规,其中包括限制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取消童工、维持公平价格和限制自相残杀的竞争内容。上述内容后来分别被列入1935年的《全国劳工关系法》和1938年的《公平劳动标准法》中。此外,国会还通过了一系列管理交通运输业方面的法规,如1935年的《联邦动力法》、1935年的《机动运载工具法》、1940年的《运输法》、1936年的《商船法》和1939年的《民用航空法》等。国家对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干预与调节,使国家同这些行业中垄断组织的结合进一步增强。

(四)社会救济与社会保险立法1938年5月通过向私人提供救济的《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1935年8月再次通过《紧急救济拔款法》。1935年8月通过《社会保障法》,规定对老年和失业者实行保险制度,此法在1939年修订后正式确立了全国性的失业保险,养老金和对儿童、妇女、病残者的救济福利制度,从而将美国推上了“福利国家”的道路。

综上所述,罗斯福新政立法几乎涉及到美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从银行这个经济发展的神经中枢开始,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部门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甚至劳资关系等各个领域都进行了较为广泛而深入的干预和调节。尽管“新政”并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这个不治之症,但是,“新政”的推行,对于解救经济危机,促使经济复苏,减少失业人数,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疗效”,同时,也为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开拓了一条通过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人为刺激经济增长来缓和与摆脱危机的暂时出路。正因为如此,从罗斯福新政开始,美国政府对其经济的干预便走向全面化和经常化了。鉴于此,笔者认为:

美国的“经济法”是从罗斯福新政开始才真正获得确立的。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新政法令毕竟还只是一种对付危机的应急措施,尚缺乏一套成体系的理论作为思想基础,因而法规的制定带有很大的被动性,被称为“权宜之计”,还谈不上统一的规划和相互之间的协调。但尽管如此,美国的“经济法”从此确立了,并为其今后的发展与完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经济法”的发展完善与经济法制体系的形成──二次大战以后美国三十年代的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世界各国首次进行了通过国家全面干预经济来摆脱危机的尝试,因而对各国政府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新政”由于没有完整系统的理论作指导,因而这种危机对策法也就具有缺乏理论与系统化的特点。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以“新政”为先导,于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了就业的一般理论及政策措施,从而弥补了这一缺漏。凯恩斯认为:在没有政府干预经济生活(即自由放任)的情况下,资本主义社会是有效需求不足,不能达到充分就业,扩大政府机能对经济进行干预,这是使现代经济制度免于“全部毁灭”的唯一办法。战后三十多年来,凯恩斯理论在对付危机方面确实起到相当大的疗效,因此,资本主义各国,尤其是美国,无不把它视为对付经济危机的万应灵药。凯恩斯也被其信徒们称为是“资本主义的救星”和“战后繁荣之父”。凯恩斯主义政府干预论也从兴起到鼎盛,并且长期成为官方制定经济战略与政策的主要依据。美国推行凯恩斯经济政策的必然结果是二次大战后美国经济立法获得了全面长足的发展,并不断地健全与完善起来。这时期经济立法可分为以下二阶段:

(一)二次大战及战后恢复时期的经济立法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实行的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调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格局基本相同,这时期制定的经济管制法令主要为:1939年的《关于战略原料的法令》,严格管制原材料的分配;为筹措战费,1940、1941、1942年分别通过税法提高税率,开辟新税源;为制止战时通货膨胀,1942年通过《紧急物价控制法》、《最高价格法令》以及《稳定物价法》,并成立了经济稳定局。

战时经济法制保证了战时经济政策的执行,为战后美国登上世界霸权地位奠定了基础。但这种状况带有战时紧急措施的性质,因而不可能长期存在下去。二战结束后,美国进行了战后的复原工作,如1945年1月通过税法废除对超额利润的征收。1947、1948年又两次通过税法减轻中、低收入人员的捐税负担,战时机构与立法也有所裁撤。战后,美国迅速地将战时经济转向平时经济,但与一次大战结束后情形不同的是,政府对经济干预的深度与广度非但未见减退反而更为加强了。

(二)战后经济繁荣与“滞胀”时期的经济立法(50─70年代)

战后,美国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确立了世界经济的霸权地位,50─60年代经济持续高涨,呈现出繁荣景象,但战后经济危机一直困挠着美国经济的发展,即便是在经济“繁荣”时期,经济危机也仍不断发生,到70年代为止已爆发了七次危机。美国经济到70年代也由高速发展进入了“滞胀”阶段。因此,战后美国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主要是围绕着反危机而展开的。但美国不象西欧国家那样注重对一些工业部门实行国有化,也不象日本、西德、法国那样推行“总体调节”,注重所谓“国家计划”,而是采取以凯恩斯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财政、金融、信贷、外贸等各种政策相配合并辅之以经济立法的手段对经济实行全面的调控。战后美国“经济法”因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时期,经济立法依其发挥作用的侧重点不同,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稳定经济方面的立法:战后初期就颁布了以实现“充分就业”为中心的《1946年就业法》(亦称“三○四公法”),其目的就是企图通过保证对劳动力的高水平和不断增长的需求,以避免大萧条在战后的重演。该法明确规定:“利用一切切实可行的手段……促进最大限度的就业、生产和购买能力,是联邦政府的一贯政策和职责。”1978年10月又颁发了《1978年充分就业和平衡增长法》作为对上一法令的修正和补充,再次明确把实现“充分就业”定为国家干预经

济的重要目标,把政府干预经济的权限和范围进一步扩大。迄今为止,这两个法令,仍然是美国政府及其所属机构采取各种干预措施的基本法律依据。为稳定经济,国会还颁布了其它一些经济法令,如1970年的《经济稳定法》、1977年的《联邦储备法》以及1964、1969、1978年税法修正案,企图通过税收、价格、货币等手段控制通货膨胀,以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为对付1973年的石油危机,1973年颁布了《紧急石油配给法》,1975年又颁布《能源政策与节约法》。

2.对外贸易方面立法:美国政府在对外贸易方面,一方面为替美国商品开拓市场,主张贸易自由化。早在战争还处于高峰时期的1944年,美国政府就发起和召开了布雷顿森林会议,并通过了“布雷顿森林会议协定”,确立了美元在世界上的霸权地位;1947年10月,美国又促进成立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为美国经济获得了广阔的国外市场。另一方面,采取“奖出限入”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1974年通过了《贸易法》、1979年通过了《贸易协定法》、《出口管制法》,并对《1921年反倾销税法》、《1930年关税法》进行修改,以“限制倾销”、“反对津贴”为名,行限制进口之实。

3.维护竞争秩序方面的立法。这时期,除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制定了谢尔法、联邦贸易法、克莱顿法以及罗斯福时期制定的1986年罗宾逊──帕特曼法和1938年的惠勒──李法继续有效外,1950年国会又通过了《塞勒──凯弗维尔法》,该法规定,当一个公司购买另一公司资产,而此种购买可能削弱竞争或倾向于创立垄断集团时,则加以禁止,从而堵塞了克莱顿法仅仅禁止通过购买股票造成的合并,而对人们通过购买资产而进行合并未加禁止的漏洞。此外,为完善与实施反托拉斯法,国会还制定了七十多项其它联邦法规,它们对维护竞争秩序将起一定的作用。

4.保护和促进私人企业发展的立法:1960年通过《国外利润税法》、1962年通过《投资减税法》、1970年通过津贴石油垄断组织的《资源枯竭法》以及战后多次颁布《加速折旧法》,这些立法都使得战后美国私人企业在税收等方面获得较多的优惠,从而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为促进小企业的发展,国会还制定了许多法规,如1961、1967、1974年的《小企业修正案》以及《小企业预算平衡和贷款调整改进法》、《小企业发展中心法》、《小企业经济政策法》、《小企业扩大出口法》等等。保护和促进私人企业发展的另一方面是承认革新者和发明者的专利权、商标权与版权,为此,1952年国会对1936年的《专利法》进行了若干修改,1946年《商标法》(也称《兰哈姆法》)继续有效,1976年又颁布了现行的《版权法》。

5.保护消费者方面的立法:这方面的立法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60年代以后,美国政策更加重视这方面的工作。1965年通过《控制辐射确保健康与安全法》、1966年通过《正当包装与商标法》、1968年通过《消费者信贷保护法》(亦称“贷款真情法”),1969年通过《玩具安全法》、1972年通过《消费品安全法》等等,同时,还设立了六个联邦机构来处理有关消费者保护方面的事务,如总统消费者事务办公室、消费品安全委员会、联邦贸易委员会、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和民用航空委员会。它们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处理各种事务,其中以联邦贸易委员会为最重要的一个。

6.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1963年通过《空气保护法》、1964年通过《水土保护法》、1965年通过《联邦固体废物法》、《水质量标准法》、《公路美化法》、《清洁空气保护法》(此法后经1970年、1977年两次更正)、1967年通过《空气质量标准法》、1969年通过《全国环境政策法案》、1972年通过《污染控制法》等等,1971年美国还成立了环境保护局(EPA)。

7.社会福利与保护立法:1954、1956年分别对1935年通过的《社会保险法》进行修正,进一步扩大了受保险人的范围。1964年通过《就业机会法》、1965年通过《医疗保险法》、1965

年通过《住宅与城市发展法》,该法是1949年《住宅法》制定以来有关住宅方面最全面的立法。1973年通过《资助学校和建筑住宅法案》,这些法律的通过,使社会福利与保险也变成了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了。

此外,这时期,美国还制定了一些新的法律并成立了新的机构。如1946年通过了《原子能法》,成立了原子能委员会,1952年又通过了《原子能法》,1958年通过《国家航空和空间法》,成立了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等。

综上所述,美国这一时期的经济立法,无论是在法规数量,还是在调整的范围以及经济立法所起的作用上,都是以前各时期所不可比拟的,如果说过去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调控是为了应付经济危机和战争的需要,只是一种临时性的应急措施,那么,二次大战以后,美国运用凯恩斯主义理论自觉运用经济立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法律手段则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一种经种经常性的和必然性的手段了。美国的经济立法因而也获得了全面的发展,这时期的经济除了具有突出的反危机特点外,还根据社会经济、政治条件的变化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如有关消费者保护方面,环境保护以及社会福利等方面的立法。同时,这时期在经济立法的技巧也更注意计划性、系统性和各法规间的协调性,更注意发挥经济立法的各种功能与作用了。美国的“经济法”正是在这一时期不断发展并逐渐健全与完善起来的。

到这时期为止,美国的经济法制体系终于形成并获得了完善。在该体系中,不仅有完善的经济立法体系,如有稳定经济方面的法规:就业法、经济稳定法、财税金融法、物价法等,有促进经济自由竞争的反托拉斯法、反倾销法、小企业法、证券法、商标法、专利法、版权法、保护各行各业的经济立法如运输法、矿业法、电讯法、机动车辆法、农业法等;有保护社会自然环境的环境保护法;有各种社会福利与保护立法;有国内经济立法还有各种对外贸易立法等等,而且还有完备的经济法制机构,如除了有经济立法机构外,还成立了各种经济管理委员会,如

联邦储备委员会、联邦贸易委员会、州际商务委员会、证券交易委员会、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环境保护局、原子能委员会等等。由此可见,美国完备的经济法制体系经历了一个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

四、“经济法”的发展趋势──八十年代以来战后美国推行凯恩斯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危机,减弱了经济危机的深度。正如凯恩斯经济学家琼。罗宾逊所说的:“二十五年没有严重箫条的资本主义确实是历史上的新事情”。但同时,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措施无异是饮鸩止渴,并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痼疾。凯恩斯主义带来了种种恶果,特别是“滞胀”问题甚为严重。1973─1975年发生了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它是经济危机史上又一次重大的转折点,它导致了西方经济学说的又一次重大转化:凯恩斯国家干预论的失灵,新型的自由经营论卷土重来,再度成为美国政府奉行的官方经济学,正如当年凯恩斯把危机归咎于自由放任主义一样,现在资本主义的各种经济学派也都把矛头指向凯恩斯。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认为:政府应从积极干预经济的道路上改变方向,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机制。以孟德尔。拉弗等为首的美国供应学派同样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主张自由市场经济。里根上台后采纳了供应学派和现代货币主义理论,在1981年的“经济复兴计划”中提出了大幅度减税、削减政府开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改革或取消政府对企业的某些管制法令和条例等。美国政府奉行的新型的自由经营论学说及其政策,同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中衰落下去的传统自由经营论学说及政策机比,只是大同小异,在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也可以说,它是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中美国胡佛总统奉行的传统自由经营论的继续,是一种十足的复古倾向。与里根“减税、减支、减少规章制度”的政策相适应,这时期美国的经济立法也体现了国家对经济干预的减少。

(一)1981年经济复兴税法和1986年新税法的通过,是里根政府主张大幅度“减税”政策的体现,其目的就是要利用税收改革达到限制政府职能的目标。例如,1986年税法中取消了州、

美国经济的发展

第8课美国经济的发展: 点击::莲山课件 教学目标 要求掌握的知识: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二战后五十多年来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要使学生认识:通过讨论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与基本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通过列表、制作示意图,反映美国经济发展变化的大致情况,培养学生根据图表、数据说明有关历史现象的能力。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是资本主义自我调节与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是美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根本原因,从而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内涵,领会经济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重要性。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难点: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受制于政治形势。战后美国经济的周期性发展,与国际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提问:第二次世界大战产生了哪些影响?(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① 给人类造成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 ② 摧毁了法西斯主义; ③ 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 ④ 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⑤ 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二战改变了世界面貌,二战后以美苏两极为主要矛盾的国际关系结构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结构。其中,以美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普遍经历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经济高速发展 时期,并随后进行了经济结构调整。为什么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会有这样的经济发展?发展的状况如何?这种发展对资本主义世界 本身产生了什么影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课内容,了解一

下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国家──美国。 讲授新课: 介绍“硅谷” ,提问:这一时期,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布置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教师归纳): ①向世界各地输出资本,大力拓展海外市场,赚取高额利润; ②应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最新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大力发展新兴工业; ③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中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 “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 “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 ──邓小平 美国利用自己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优势,十分重视并将原本为军事服务的高科技,大量应用民用工业领域。结果,一方面促进了传统行业的技术改造,使其得到升级换代。另一方面造就了一批新兴行业,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还引导了世界工业发展的走向。关于有利的社会发展环境,解释:美国政府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福利制度,提高工人的收入,保持了社会的基本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最后,补充一点:美国政府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具有经济霸主地位。50年代中期,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商品是美国生产的。70年代初,美国实际的国内生产总值比战后初期增加一倍多。美国经济发展到了“黄金时期”。 但“黄金时期”也是短暂的。7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衰退时期,甚至还出现贸易逆差,美国由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变为最大的债务国,

美国经济发展史

美国经济发展史 一:独立战争、禁运和1812的美英战争 独立战争期间,由于对英贸易的滞阻,北美的制造业得到了一定发展,但从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看则仍远落后于英国。战争结束后,英国利用自身强大的制造业和商业优势,一方面对美国的出口实施严厉的商业限制,包括禁止美国货进入西印度群岛;另一方面则向美国大量倾销英国货。独立前夕,北美平均每年运往英国的生铁为3929吨,1791年下降为797吨。烟草、稻米、蓝靛等大宗农产品的出口也大幅度下降,由此带累商业和航海业停滞,造船业衰落。据统计,从1784年到1786年,美国从英国进口的货物总值约为760万英镑,而同期美国向英国出口则仅为249万英镑,逆差高达521万英镑。出口萎缩、市场缩小,使价格大幅下跌,商人、农场主纷纷破产,债务链条破裂,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许多地方爆发了农民起义,最著名是的谢司起义。在美国史上,1781年至1789年被称为“危机时期”。从竞争的观点来看,其实质是英国挟裹着其市场竞争的强者优势对新独立的弱小的美国进行打击,以经济殖民来代替政治、军事殖民。 危机给美国上层社会带来了广泛的冲击,“美国向何处去”一时成为报纸和小册子所讨论的焦点。在一片喧嚣声中,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的两大声音至今仍清晰可辨。推崇自由贸易多为南部大种植园主、北部大商人。在危机时期,南部大种植园主兼并了大量小农的土地,巩固了竞争地位,他们虽然对英国限制出口不满,却得益于优质廉价的工业品。

因此他们主张自由贸易,一方面要求英国取消出口限制,另一方面试图摆脱英国的商业垄断,开拓南欧、北欧市场及其他全球市场,同时则加快向西部扩张,将西部广袤的土地变为农产品的生产基地,以增强美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北部大商人也主张自由贸易,因为他们的利益得益于对外贸易的扩大,无论进出口是否出现逆差,只要贸易总额上升,就少不了他们的利润。主张贸易保护者成份比较复杂,既有保卫独立战争成果的爱国主义成份,又有在谢司起义前巩固统治秩序的成份,既有受英国打击最沉重的广大小农,又有为数不多的制造业主。由于当时主要矛盾是抵制英国的经济侵略,因此,主张增强邦联政府力量、加强贸易保护的代表,财政部长汉密尔顿事实上控制了政府决策。汉密尔顿认为英国的力量来源在于制造业,因此美国必须重视制造业的发展。而要发展制造业,则必须有政府保护。他指出需要政府保护的三个理由,一,外国政府对制造业有保护和奖励;二,农业国居民出于习惯往往不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熟悉的职业;三,制造业国在技术、资金、市场方面已经具有优势,这就使“最新建立制造业的国家与制造业已成熟的国家在平等条件下进行竞争,在多数情况下是不可行的。” 遗憾的是,尽管汉密尔顿提出加强联邦政府权力、重视制造业、提倡贸易保护的一揽子方案,但由于当时美国社会经济结构由依附于英国的种植园主和大商人主导,故唯一落实的是加强了联邦政府权力,建立了财政税收制度,恢复了公共信用,顺利发行了新国债,使联邦政府不再有名无实。然而汉密尔顿所珍视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却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俞广霄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05级 摘 要: 除了台湾,我国领土在广义上可以分为四大板块,即西部12省(市,自治区),东北3省,中部6省和东部沿海10省。随着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不断演变,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是相当滞后的。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自身资源优势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扬长避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西部地区 人口 资源优势 问题 引 言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及自治区,即西南五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1]总面积约68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2%。同时,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等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8万余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91%;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隔海相望,有大陆海岸线1595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10。 1. 西部地区人口 中国西部地区的人口总数约为3.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9%左右。该地区虽然地域相当辽阔,但是人口密度却相对稀疏。这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比较差,其中土地资源中平原,盆地面积不到10%,约有48%的土地资源是沙漠、戈壁、石山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且年平均气温偏低,大部分省区市在10摄氏度以下,有近一半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使得西部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有50多人,远远低于全国每平方公里人数的平均水平,而这一规律与胡焕庸当年提出的黑河-腾冲人口分界理论相符。 除汉族以外,西部地区有44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在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包括: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满、侗、瑶、白、哈尼、哈萨克、傣、傈僳、佤、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羌、布朗、撒拉、仡佬 、锡伯族、裕固、保安、俄罗斯、塔塔尔、乌孜别克、普米、怒、阿昌、崩龙、

美国发展历史

美国发展史 课标要求: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影响 评价华盛顿 美国南北战争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冷战政策的含义、表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看图片,说出图片的内容 二、自主归纳 1、教材涉及到美国历史的事件有哪些? 2、按事件逐个回忆知识点 (1)美国独立战争 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阻碍北美资本主义发展 爆发标志:1775年,来克星顿的枪声 颁布文献:《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 转折点:萨拉托加大捷 领导人:华盛顿 性质: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历史意义: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欧洲和拉美的革命运动。 (2)美国南北战争 根本原因: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 导火线:主张限制奴隶制的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 战争时间:1861年~1865年 颁布文献:北方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 历史意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3)罗斯福新政 原因: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措施:1、改革银行制度,恢复银行信用 2、整顿农业 3、调整工业(中心措施) 4、兴建公共工程,增加就业机会 意义:美国经济恢复过来;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与管理得到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利加强。 (4)战后美国经济的特点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持续发展,呈现繁荣景象。 20世纪七八十年代:70年代危机,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调整,经济发展受限。 20世纪九十年代:持续稳定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 (5)冷战政策 概念: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遏制”共产主义。 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 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 军事上:建立北约组织 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 三、分析讲解中考经典考题 1 (09年淮安)下列哪一事件是在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下发生的() A.工业革命 B.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C.明治维新 D.印度1857-1859民族大起义 2(09黄冈)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积极应用高新技术 B.政局相对稳定,资本雄厚 C.加入欧共体,走联合自遣道路 D.二战期间,美国未受任何损失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08年11月奥巴马当选为美国总统。2009年2月奥巴马参加林肯诞辰200周年纪念活动,并表示他特别感激林肯,因为有了林肯,他才有可能成为美国的第一任黑人总统。 请你回答: 奥巴马为什么说因为有了林肯,他才有可能成为美国的第一任黑人总统? 4、下面是一位同学绘制的美国的年代尺,读后回答问题。 写出所示年代尺中1861年、1947年发生的重大事件。 5、(2009?乐山)(11分)美国历史可以说是世界文明史的一个缩影,从美利坚合

美国新经济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新经济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新”一词始见于90年代中期的美国,与之伴随的是美国经济123个月的持续增长。美国经济进入巅峰状态之际,新经济潮流迅猛,势不可挡。然而,新世纪开局,美国及世界经济遭遇增长减缓之痛,特别是“9·11”事件的发生将美国经济推进了阶段性调整的灰暗之隅。进入今年,美国经济以强劲之势走出低谷,出人意料地实现高增长,而对其背后成因的重新唤起世人对新经济的兴趣,其未来走向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依笔者之愚见,新经济只是大潮初起,其生命力蓬勃旺盛,前景看好。同时,新经济的亦对我国提出了诸多严肃的课题。一、与美国经济的起落相伴随1996年12月30日,美国《商业周刊》首次提出“新经济”概念。1997年2月,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以官方语言确认了新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概念。虽然国际上对何为新经济并无统一认识,但综合有关学术资料,可以初步将新经济归纳为: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以生命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环境技术和管理技术等7大高产业为龙头的经济,其核心是观念的创新、运行模式的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新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技术样式,其对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的发展所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高新技术的运用带来劳动生产率的较大提高,弥补了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抑制了通货膨胀,从而减弱了经济增长、通货膨胀间的关联度。其次,利润、信贷和投资成为新经济的重要支撑点,而高科技产品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在信息充分的条件下,可迅速

进行投资战略调整,增加应对市场供求的灵活度。第三,通胀率和物价水平被控制在较低范围,从而弱化了货币政策干预经济的效能,且政策时滞较前拉长。第四,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诸多因素有效结合,提高了传统产业及其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并使传统经济的生产、运作、管理模式出现新的变化,较有力地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发展。新经济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推进了美国制造部门、服务部门和流通部门的发展。1990年到1998年的8年时间里,美GDP增长了26.7%.其间,和电力装备产业产值增加了224%,机械工业增加了107%,商业服务、通讯、流通和产业产值的增幅亦均在42 - 68%之间。2000年,美国GDP达到99657亿美元,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上升到31.54%.2001年,持续增长近十年的美国经济开始出现周期性调整的迹象,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在此下,作为信息产业经营状况晴雨表的纳斯达克指数出现急剧波动,高新科技企业利润下降、库存增加,企业裁员、倒闭现象急剧上升。而“9·11”事件的发生则使美国经济雪上加霜,导致股市再次暴跌,缩水达65万亿美元,其中在股市重开的第一周,纳指就下跌16.1%.美国经济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创击。但是,“9·11”事件发生后不久,美国经济,其中包括新经济即出现反弹势头。2001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由第三季度的负1.3%摸底回升至1.4% ,全年经济增长1.3%.进入今年以来,美国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即攀升到 5.8%.美国总统布什年初宣布“美国新经济依然健在”,并且预计在未来11年内,美国劳动生产率可年均增长2.1%,与整个90年代相同。业内专家评称,各种迹象显示,新经济依然生机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内容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其综合经济实力也跃居世界第一并且居高不下。本文将分别从二战后到60年代末、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以后这四个时期叙述美国经济的发展过程,并分析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和介绍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关键词】:经济发展、发展特点、经济干预、财政政策、经济政策 “二战”后,世界整体上得到了和平,和平与发展也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美国在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的基础上,抓住经济发展的机遇,经济实力迅猛增长,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占有全面的优势。 (一)、二战后到60年代末美国经济的发展 二战后到60年代末,美国政府奉行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实行充分就业,危机发生时政府动用赤字财政、通货膨胀等手段减轻了危机,经济实力不断增长。 美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优势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表现在采取工业国有化的形式,而是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进行干预。其主要特点是不断地依靠增加国家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依靠军事定货和对垄断组织甚至中小私营企业实行优惠税率来刺

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 虽然美国没有在战后实行工业国有化,其经济体制仍保持着较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有直接的作用。美国政府在战后对经济的干预还表现在,为了维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项目下通过国家购买进行出口,另一方面对某些美国产品的出口实行补贴。此外,美国政府还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科研和教育网点,推行社会保障政策等,在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同期,美国经济的发展也具有一系列新特点。 首先,从50~6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黄金时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 其次,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渐向西部和南部转移。美国传统的工业区在东北部,随着战后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没有传统工业负担的美国西部和南部,由于拥有新兴工业的原料——石油而特别适宜于诸如飞机制造业、石油工业和石油化工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美国西部和南部的新财团也骤然兴起,在经济乃至政治上与传统的东北部财团形成激烈的竞争。美国西部和南部经济实力的增长,以及西部和南部新财团的兴起,对美国的政治也产生巨大影响。美国的政治权力不再由“多雪地带”的东北部独占,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

美国经济发展史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人类的经济活动发展到今天,主要经历了两种经济形态: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1)自然经济:又称自给自足的经济,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极不发达状态下的产物,在资本主义时期以前长期占统治地位。 (2)商品经济:是适应生产力发展并可以进一步推动其发展的经济形态,是外向、开放型的经济,充满了活力,比自然经济有着不可估量的优越性。 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是人类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最本质特征之一,是资本主义社会和国家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态。 资本主义经济是典型的和最成熟的商品经济,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主要是通过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变化反映出来的。 世界近现代史上的革命与改革、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工人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与高涨、思想文化上的剧变,无不从经济领域的发展变化找到其根源。 2、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概况 (1)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4—16世纪) 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A、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发展 (生产技术的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B、具体因素: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分工的扩大?商品经济的迅速发 展?(产生萌芽地区的)国内外市场的逐步形成 ②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马克思语) ③商业资本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起了巨大作用,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市场的扩大;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改变了农村的自然经济。 ④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掠夺 A、根源:15世纪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B、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和意义:引起了两个“革命” C、早期殖民掠夺:葡萄牙、西班牙最早从事殖民征服;掠夺到的巨额资金转移到欧洲其他国家(本质作用:欧洲资本原始积累);葡、西没有因这些财富而较早地发展起资本主义。 (2)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17世纪初—19世纪初) 这一时期,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封建自然经济走向瓦解是这时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发展趋势。 ①资本主义尚处在初期阶段 许多近代资本主义必有的特点还没有具备。商人以及一些大资本家是早期资产阶级的主要成员,通常被称为大资产阶级。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阶级在这一阶段也还没有最后形成。在资产阶级中间起主导作用的是与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相联系的商业资产阶级,工人还没有形成为近代的产业无产阶级。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方略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方略 摘要:贵州省是西南地区一个落后的省份,其经济水平始终处于全国最低层。其独特的自然条件与地理状况,使当地的经济格局具有地域特色,经济发展同时面临机遇与困难。本文根据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贵州经济水平落后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点解决问题的建议与办法。 关键词: 贵州区域经济地理条件发展方略 1.贵州经济现状 贵州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位于云贵高原东部,省会是贵阳,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面积约万平方千米,占中国国土面积的%,共有9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8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1,2]。 大多数人对贵州的认识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能源、原材料加工业等重化工业,极大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增长,改善了地区人民的生活,贵州的经济面貌也因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与周边省区乃至西部省区的平均水平相比,贵州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差距却在不断拉大。与此同时,贵州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矛盾与问题却更加突出,如:收入分配秩序问题,“三农”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水平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等等[3-5]。 总体来说,贵州一直处于一个经济欠发达、欠开发的状态。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社会发展滞后,人均水平低;二三产业不发达,结构产业低;区域发展不平衡[6,7]。但是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发展,贵州特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区域经济特色,即,以贵阳为中心的“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型式。

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情况作一个大致的描述。 二战后美国的经济发展及其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在完成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之后,美国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上述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增长。从1955至1968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虽然在同一时期西欧各国和日本的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赶上了美国(法国为5.7%、联邦德国为5.1%、日本为7.2%、英国为2.8%),但是战后美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仍占有优势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美国经济曾经出现连续106个月的持续增长,这一记录直至90年代出现所谓的“新经济”之后才被打破。 美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优势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表现在采取工业国有化的形式,而是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进行干预。其主要特点是不断地依靠增加国家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依靠军事定货和对垄断组织甚至中小私营企业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虽然美国没有在战后实行工业国有化,其经济体制仍保持着较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比如美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1945年至1970年共计175亿美元;对宇航工业的投资,从60年代末起每年投入50多亿美元。美国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战后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对新科技产业部门的投资风险高,因此战后美国政府就主动出面承担起对这些部门的投资任务。美国政府在战后对经济的干预还表现在,为了维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项目下通过国家购买进行出口,另一方面对某些美国产品的出口实行补贴。在“援外”项目下提供的出口在美国出口比重中,1949年占46%,50年代占30%左右,60年代占20%左右。此外,美国政府还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科研和教育网点,推行社会保障政策等,在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系列新特点。首先,从50~6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黄金时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经过“黄金时代”的发展从1961年的5 233亿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 634亿美元;1965~197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以18%的速度增长。1970年美国拥有世界煤产量的25%,原油产量的21%,钢产量的25%。1971年美国拥有汽车1.11亿辆,83%的家庭至少拥有一辆汽车。1970年美国农产品比1950年增长了2倍,一个农民能养活47.1个人。战后美国经济增长出现“黄金时代”的主要原因为:(1)上述已经提到的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加强了干预;(2)为应付冷战而加强的国民经济军事化极大地刺激了经济的增长;(3)战后技术革命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4)利用战后的经济优势地位,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充分利用国外的廉价资源,其中特别是石油资源,从而极大地获取高额利润;(5)战后美国的国内政治局面相当稳定。 其次,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渐向西部和南部转移。美国传统的工业区在东北部,随着战后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没有传统工业负担的美国西部和南部,由于拥有新兴工业的原料——石油而特别适宜于诸如飞机制造业、石油工业和石油化工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美国西部和南部的新财团也骤然兴起,在经济乃至政治上与传统的东北部财团形成激烈的竞

美国经济发展历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美国经济发展历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经济政策的制定 姓名:陈宇辉 专业:经济学 学号: 课堂号:B 课序号:0

美国经济发展历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经济政策的制定 摘要:美国经济自第二次工业革命起就开始迅速发展,其中有起有伏,但毫无疑问,仅有两百多年历史,一百多年发展经济史的美国现成为唯一的世界霸主,无论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在此我们主要研究其经济发展历程,并从中得到对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经济政策制定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经济发展历程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中国经济启示 一、美国经济发展历程(这里主要研究20世纪30年代后的美国经济发展) (一)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末 提到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经济,我们不得不想到此前的1929~1933的经济大萧条,大萧条从美国蔓延到整个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的恐慌,其源于1921年哈定总统上台到1933年胡佛任期结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1.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世界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例。 1934年民主党富兰克林-罗斯福上台后,实行了“新政”,对经济实行强力的国家干预,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首先挽救银行,然后开展农业复兴和工业复兴,制定了旨在保护穷人和劳动者的瓦格纳法、社会保障法,开展大规模救助,联邦政府兴办公共事业,实施美元贬值鼓励出口等。罗斯福的新政,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摸索出了一条延长垄断资本主义生命的可行途径,也就是大力发展非法西斯主义的、走所谓“福利国家”道路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杜鲁门沿袭政府干预经济政策,并从法律上承认并肯定这一政策。 罗斯福去世后,杜鲁门开展“公平施政”,在经济政策方面仍然奉行罗斯福的国家干预政策。二战后,杜鲁门总统签署并由美国国会通过了《1946年就业法》,该法案第一次在美国以法律的形式确认联邦政府有责任运用他所拥有的一且手段干预经济,保证最大限度的就业以及经济增长。这意味着在法律上把促进经济繁荣、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国威政府责任赋予了联邦政府,这是在法律上对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肯定,在美国历史上有里程碑性质的意义。[1]前后2人5届20年,体现了政府强力干预经济并取得明显效果的试验,说明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是完全放任的,仍需政府的宏观调控。 3. 艾森豪威尔政府期间(1953~1961年) 1953年,艾森豪威尔入主白宫,他担心新政以来大规模的国家干预,无异于“滑向了社会主义”,因此,他们极力试图回到“正常状态”(也就是自由放任的状态),但美国的现实情况最终使得艾森豪威尔政府接受了新政以来民主党政府的社会经济改革,走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胡佛时代的新共和党路线——一条中间路线。艾森豪威尔政府期间,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为通货膨胀,所以主要的货币政策时紧缩性货币政策,但当经济萧条时也启用扩张性货币政策。 4.肯尼迪首次正式将凯恩斯主义的短期扩张性财政政策长期化的实际转变。 1961年,民主党肯尼迪入主白宫。在经济政策上,继续奉行凯恩斯主义,实行以减税

区域经济现状与发展分析

区域经济现状与发展分析 摘要:现如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发展不平衡。但是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一直都在转变,所以在这样一个转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各个区域的经济进行协调发展,使区域经济趋于平衡。一方面要强化各个区域经济,另一方面要提高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关键字:区域经济;现状;发展分析; 国务院在2005年,将我国的经济划分为“四大板块八大经济区”,其中在全国范围内按各个省份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分别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东部是由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这些省份共同组成;中部是由陕西、山西、河南、内蒙古、湖北、湖南、江西、安徽这些省份共同组成;西部是由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这些省份共同组成;东北是由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这些省份共同组成。在这样一种划分的前提下,我国的区域经济就很自然的凸显出来了。本文就针对我国区域经济的现状,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一番分析。 一、我国各个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1.东部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东部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该地区的人口总数占全国人口比例的36%,为全国创造了56%的地区生产总值,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3698元,这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平均水平的1.6倍,在我国四大经济板块中排名第一。 东部经济实力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带动了东部沿海的整体经济发展,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全国的2倍;北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京津冀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总比例的1/5;南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珠三角地区,其人均生产总值为全国的1.6倍; 众所周之,上海是我们国家的经济中心,它也是东部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排名第一。今年,我们国家在上海举办了万人瞩目的上海世界博览会,更加是快速的带动了上海地区以及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使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更加的超过其它各个地区,成为我们国家当之无愧的经济中心。 2.中部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很明显,我们国家中部的经济实力相对于东部而言要弱些,该地区的人口总数占全国人口比例的32%,为全国创造了23%的地区生产总值,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2223元,还不及全国的平均水平,仅是平均水平的0.78倍。 3.西部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相对于中部而言要弱些,该地区的人口总数占全国人口比例的23%,为全国创造了21%的地区生产总值,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8565元,还不及全国的平均水平,仅是平均水平的0.61倍。贵州省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5100元,在全国最低。只看西部地区的经济,其大西部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要高于大西南经济区,也就是说大西北地区的经济实力较大西南地区要稍高。 4.东北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东北是我国的老的革命根据地,该地区的人口总数占全国人口比例的8.4%,为全国创造了9%的地区生产总值,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5200元,比全国的平均水平要稍高一些,在四大板块中排名第二。

美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美国近代经济发展史在哪能找到?最好是通俗点的简单点的:) 悬赏分:10 - 解决时间:2006-7-9 14:21 对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有何借鉴的意义。 提问者:怎么爱你就不行- 一级 最佳答案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人类的经济活动发展到今天,主要经历了两种经济形态: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1)自然经济:又称自给自足的经济,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极不发达状态下的产物,在资本主义时期以前长期占统治地位。 (2)商品经济:是适应生产力发展并可以进一步推动其发展的经济形态,是外向、开放型的经济,充满了活力,比自然经济有着不可估量的优越性。 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是人类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最本质特征之一,是资本主义社会和国家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态。 资本主义经济是典型的和最成熟的商品经济,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主要是通过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变化反映出来的。 世界近现代史上的革命与改革、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工人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与高涨、思想文化上的剧变,无不从经济领域的发展变化找到其根源。 2、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概况 (1)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14—16世纪) 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A、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发展 (生产技术的发展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商品经济的迅速发?社会生产分工的扩大?B、具体因素:生产技术的进步 (产生萌芽地区的)国内外市场的逐步形成?展 ②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马克思语) ③商业资本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起了巨大作用,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和市场的扩大;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改变了农村的自然经济。 ④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掠夺 A、根源:15世纪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B、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和意义:引起了两个“革命” C、早期殖民掠夺:葡萄牙、西班牙最早从事殖民征服;掠夺到的巨额资金转移到欧洲其他国家(本质作用:欧洲资本原始积累);葡、西没有因这些财富而较早地发展起资本主义。 (2)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17世纪初—19世纪初) 这一时期,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封建自然经济走向瓦解是这时经济领域中的主要发展趋势。 ①资本主义尚处在初期阶段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姓名:徐元挺学号:200701100130 院系:法学院班级:07级法学3班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文章探讨了东北区域内部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问题,提出了以沈阳-大连双核心城市组合模式来推动东北区域协调发展的,并就两城市之间的协同分工政策安排进行了阐述。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在改革开放早期,国家为了搞活经济,通过实施沿海发展战略,以使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三十年间东南沿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的“隆起”地带。该地区的加速发展确实带动了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了既定的目的。但是这种发展也因为政策性倾斜等方面原因加剧了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板块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从而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 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不平衡;中国南方经济板块和北方经济板块的不平衡。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国家首先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实现东中西部地区的互补发展;其次为了振兴北方经济,国家加大对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中国北方经济区域的发展与布局必须立足于东北亚区域经济板块。要想在东北亚区域经济整合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就必须下大力气整合东北亚中国地区,使之形成统一的协同体。东北亚中国地区包括环渤海地区和中国东北地区,具体来说包括京津冀板块、山东半岛城市群、环渤海辽宁地区和其他东北地区及内蒙古东部地区。从发展现状来看,京津冀板块有北京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强力拉动,山东半岛城市群有青岛和济南的带动,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良好,而另外两个板块却发展缓慢。即东北地区的振兴事关中国北方经济的区域发展大局。 东北地区两个板块,环渤海辽宁地区的核心城市是大连,而另一地区的核心城市则是沈阳。这两个板块无论从行政区划上还是从文化历史传统上都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具体发展过程中这两个地区,或者说大连和沈阳两个城市的协同发展情况却并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大连和沈阳的组合模式及协同发展有利于环渤海地区各板块间的有效整合,有利于改变中国经济“南重北轻”的格局,还有利于辽宁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东北区域空间结构分析 对一个区域进行空间结构分析最重要的就是评价该地区城市的竞争力状况,从而能够找到该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 城市的竞争力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国社科院倪鹏飞教授认为,城市竞争力系统构成是复杂的,其众多的要素和环境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存在,又处在不同的维度和层次上,它们共同集成,构成城市综合竞争力,决定城市的价值收益。根据这一思路,倪鹏飞教授编制并出版了2003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一书,

最新精品作文:中国与美国经济发展_800字作文

中国与美国经济发展_800字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中国逐渐的追上国际大国的脚步,成为众所周知的体育强国,但现在的中国也仅是体育强国,与美国、日本还有一定差距。而要达到经济上的巅峰,我认为有必要借鉴美国的经济发展。 1929年,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从美国爆发,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美国的危机,工农运动高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夺及帝国主义与殖民地之间矛盾更加尖锐。 1933年,罗斯福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是经济复苏。随着经济的逐渐复苏,二战后五六十年代,美国的工业生产空前发展,经济实力急剧膨胀,成为经济超级大国。 20年代初,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开始出现贸易逆差,并不断扩大。同时,美国黄金和外汇储备大幅度下降,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变成最大的债务国。 1973年,有石油危机引发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元再也无法按固定汇率兑换黄金,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地位发生动摇。

1980年,里根采取对内振兴经济,对外重振国威的措施,来恢复美国经济。 1992年克林顿突出面向未来的投资,将重点放在基础设施,环境净化工程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以高科技带动经济发展,大力扶植信息产业的发展。重视对外贸易,推行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方针,积极推动多边经济合作,并谋求在其中的霸权地位。 20世纪80-90年代,美国经济高速增长,经济状况大大优于其他发达国家。在世界各国中,美国率先进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各国的政治经济都有所提高。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的国家发展到社会主义国家的过程中的辛 苦是巨大的,尤其是国民经济。 1967-1968年,在全国内战的局面中,国民经济形势迅速恶化。经济工作机构瘫痪,经济管理处于无政府状态,交通运输阻塞,市场供应紧张,日用消费品短缺。 中观中国美国经济,可见一个殖民国家和霸主国家经济发展的波折。而这些波折的根源就是战争,野心。如果人民和睦,团结友爱,那么哪来的经济震动,资源短缺。如果没有侵略抑制中国的发展,中国的现状怎能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代表人民向各国政府呼吁,避免战争,人民需要和平。

美国新经济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新经济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新经济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新经济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2006-11-28 电子商务论文 美国新经济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新经济”一词始见于90年代中期的美国,与之伴随的是美国经济123个月的持续增长。美国经济进入巅峰状态之际,新经济潮流迅猛,势不可挡。然而,新世纪开局,美国及世界经济遭遇增长减缓之痛,特别是“9·11”事件的发生将美国经济推进了阶段性调整的灰暗之隅。进入今年,美国经济以强劲之势走出低谷,出人意料地实现高增长,而对其背后成因的研究重新唤起世人对新经济的兴趣,其未来走向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依笔者之愚见,新经济只是大潮初起,其生命力蓬勃旺盛,前景看好。同时,新经济的发展亦对我国提出了诸多严肃的课题。 1996年12月30日,美国《商业周刊》首次提出“新经济”概念。1997年2月,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以官方语言确认了新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概念。虽然目前国际上对何为新经济并无统一认识,但综合有关学术资料,可以初步将新经济归纳为: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以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环境技术和管理技术等7大高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其核心是观念的创新、运行模式的创新和技术创新等。新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技术样式,其对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的发展所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高新技术的运用带来劳动生产率的较大提高,弥补了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抑制了通货膨胀,从而减弱了经济增长、通货膨胀间的关联度。 其次,企业利润、信贷和投资成为新经济的重要支撑点,而高科技产品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在信息充分的条件下,可迅速进行投资战略调整,增加应对市场供求的灵活度。 第三,通胀率和物价水平被控制在较低范围,从而弱化了货币政策干预经济的效能,且政策时滞较前拉长。 第四,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诸多因素有效结合,提高了传统产业及其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并使传统经济的生产、运作、管理模式出现新的变化,较有力地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发展。 新经济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推进了美国工业制造部门、服务部门和流通部门的发展。1990年到1998年的8年时间里,美GDP增长了26.7%。其间,电子和电力装备产业产值增加了224%,机械工业增加了107%,商业服务、通讯、流通和交通产业产值的增幅亦均在42—68%之间。2000年,美国GDP达到99657亿美元,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上升到31.54%。2001年,持续增长近十年的美国经济开始出现周期性调整的迹象,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在此影响下,作为信息产业经营状况晴雨表的纳斯达克指数出现急剧波动,高新科技企业利润下降、库存增加,企业裁员、倒闭现象急剧上升。而“9·11”事件的发生则使美国经济雪上加霜,导致股市再次暴跌,缩水达6.5万亿美元,其中在股市重开的第一周,纳指就下跌16.1%。美国经济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创击。但是,“9·11”事件发生后不久,美国经济,其中包括新经济即出现反弹势头。2001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由第三季度的负1.3%摸底回升至1.4%,全年经济增长1.3%。进入今年以来,美国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率即攀升到5.8%。美国总统布什年初宣布“美国新经济依然健在”,并且预计在未来11年内,美国劳动生产率可年均增长2.1%,与整个90年代相同。业内专家评称,各种迹

美国近代经济发展

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新经济 一.新经济的出现 1.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突破了以往的经济周期而且速度加快。 从1991年4月复苏至2001年4月,美国经济已经持续增长了120个月,这是自1854年开始有经济周期记录以来,打破历史记录的超长期增长。 2.低失业率与低通货膨胀率并存。 菲利普斯曲线揭示了一种负相关关系:如果失业率较低,通货膨胀率就会较高,反 之则相反。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保持在3%以下的水平,美国消费物价上涨率有 1992年的3%下降至1999年的1.1%。 3.出口贸易势头强劲。 近十年来,美国劳动率生产率的显著提高和劳动力成本降低的优势增强了美国产品 在国际竞争市场上的竞争力。美国相继在半导体和小汽车等制造业领域重新夺回世 界第一的位置。 4.巨额财政赤字得以消除,并出现盈余。 克林顿政府执政以来,致力于平衡预算,采取了强有力的增税减支政策,美国政府 的财政赤字逐年减小,并于1998年实现盈余。 5.企业国际竞争力增强。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信息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美国公司通过采用新技 术,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登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竞争力迅速增强。 美国这种情况不仅在资本主义经济史上难见,而且也是各种经济学说难以解释的。针对这种情况,人们将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经济称为“新经济”。 二.新经济产生的原因 1.信息技术是美国出现新经济的根本原因。 近一二十年来,信息产业和其他一些高科技部门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新产品和新市场,创造了新的需求,从而解决了传统工业产品市场已经相对饱和甚至过剩的问题。 2.新经济中的政策作用。 (1)成功的实施财政政策,大幅减少财政赤字。运用财政政策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改变政府财政收入与支出的总量与结构,建立起一个国家性的市场, 以增加整个社会的市场容量,用预算斥资或结余作为市场总需求量的调节 器。 (2)美联储实行了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主的“中性”货币政策。所谓中性,是指就是使利率保持中性,对经济既不起刺激作用,也不起抑制作用,根据通 货膨胀的高低调整利率,是经济在低通货膨胀的条件下平稳地、持久的增 长。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合理搭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各有各的特点,所以需要搭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基本可以分为四种:“双紧”,“双 松”,“紧松”,“松紧”。 3.美国公司进行的经营与管理改革,是新经济坚实的微观基础。 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真正基础在于企业的活力。美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也为这一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