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总体规划基础资料调查内容范例

城市总体规划基础资料调查内容范例
城市总体规划基础资料调查内容范例

城市总体规划基础资料调查内容

某某设计院受某某市人民政府的委托,荣幸的承担《某某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设计任务,我们将责无旁贷的为某某市人民政府服务好,力争作出符合某某市实际的发展规划,为某某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按照省政府的要求,本轮《某某市城市总体规划》包括两部分内容: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市区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城市各项建设的龙头。它涉及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由于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因而城市规划的合理与否,决定了城市能否健康有序发展,从而直接影响到城市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宏观性、综合性和前瞻性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三个基本特征。城市总体规划的宏观性要求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原则、战略部署等重大问题;其综合性要求对城市的各项要素进行统筹安排,积极协调各项建设的要求和矛盾,使其各得其所、协调发展;其前瞻性表现在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城市未来发展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因而要求规划师必须深入全面地了解城市的历史及现状基本情况,从中研究城市发展规律、分析城市发展的优势和制约条件以及城市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结合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对城市发展进行统筹安排:协调城市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城市历史环境和未来环境以及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的社会生活等系统,确保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

基础资料收集与整理是城市规划工作的前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基础资料的准确性、真实性及完整性直接关系到以此为基础分析得出结论的准确性。为此,要求各部门必须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此项工作,建立责任人负责制,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负责,各单位在提交基础资料时要求加盖单位公章;要求各部门要有紧迫感,上下齐心协力10日内完善按照资料单所列内容提供资料,确保基础资料收集工作圆满完成。

城市基础资料调查内容从时间上分三个方面:1、历史资料2、现状资料3、发展设想。从学科方面划分包含以下几个层面:1、区域环境2、历史环境3、自然环、城市土地的使用情况。6、经济环境5、社会环境4境.

城市规划基础资料调查内容分为时间、学科、范围等方面。

时间方面包含三个层面:历史资料、现状资料(本次规划的现状资料的年限以2003年底为准)、发展设想(分2005年、2010年、2020年)。

学科方面包含六个层面:区域环境、历史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城市土地的使用情况。

范围方面包含两个层面:某某市市域范围(含城区和各乡镇)、城区范围。

由于掌握城市规划基础资料的部门很多,为便于城市规划基础资料调查工作的展开,现将基础资料的调查内容分解到各个行业和部门,希望各部门采用文字和图表相结合的方式,按照以下提纲的要求,及时提供翔实、准确的资料。

某某市城市总体规划动员会到会单位名单:政府办、发改委、建委、国土局、公安局、劳保局、统计局、财政局、交通局、科技局、工业经济发展服务局、商务局、民政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气象局、环保局、河务局、计生委、教育体育局、卫生局、文化广播电视局、旅游局、电业局、邮政局、网通公司、移

动公司、联通公司、自来水公司、消防支队、地质矿产部门(能源部门)、文物部门、人防办、铁路部门、市辖各乡(镇)政府等。.

资料提供单位:建委某某设计院

责任人:--------------电话:---------------电话:

经办人:--------------电话:---------------

城区部分

1、城市地形图(比例1/5000~1/10000及1:1000)

2、城区用地评价,即新发展区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形地貌、地震基本烈度等资料。

3、城区发展历史演变图,上次规划实施情况及存在问题总结,上次总体规划说明书,总体规划实施后分区规划、详细规划的编制情况总结以及规划的实施情况评价。

4、对本次规划编制的技术要求。

5、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街区的保护范围及其保护内容、保护设想,城市旧区改造的设想。

6、居住环境调查(住房建筑面积、建筑质量、居住区公建配置、绿地指标)。

7、环境卫生设施现状:现状环卫设施分布图(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垃圾转运站、公共厕所),环卫管理机构、机械设备、人员情况,环卫设施现状规模及环卫发展设想。

8、城市抗震

(1)城市地质结构及地震烈度。

(2)城市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必须提供)及建筑等级。

(3)建筑工程抗震防灾措施。

9、排水资料

(1)排水工程现状图(应标明管径、走向、明沟、暗渠),较大范围的排水去向。

(2)城市排水(排涝)工程现状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案。

排水工程规划设想。)3(.

(4)主要单位的排水量及水处理情况。

10、城区各道路的名称、长度、红线、宽度、起讫点及道路横断面形式,主要道路及道路交叉口的坐标、高程和交通流量,主要桥梁、涵洞、立交的形式及技术指标,现状客运站、货运站的位置,客货流量以及各种机动车辆和非机动车数量,现状停车场、加油站、汽修厂等设施的规模及分布情况。

11、城市供热工程现状及发展设想。

12、城市燃气工程现状及发展设想。

13、城市公共交通现状及发展设想。

14、城市建设资金来源及应用情况。

15、城区各行政单位、党派和团体等机构位置、范围、性质及行政办公用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设想。

16、政府各部门关于城市建设颁布的文件及政策。

市域部分

1、上一级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说明书。

2、周边市(县)相关资料单:

(1)周边市(县)《统计年鉴2003》。

(2)周边市(县)国民经济“十五”计划及2010年发展目标纲要,国民经济“十一五”发展计划。

(3)周边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说明书及城市(县城)总体规划说明书。(4)区域基础设施(交通、电力、供水、电信、水利防洪等)现状及规划资料。

3、某某市市域内重点镇、一般建制镇、乡集镇(乡政府驻地)、小集镇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设想。

4、各乡镇简介,包括概况、经济发展、城镇建设、驻地人口、驻地规模、总人口。

5、各乡镇建设年报表。

某某市各乡镇综合指标表(2003年)

人口(人乡(人积(亩(K/K全

乡乡

资料提供单位:园林部门某某设计院

责任人:--------------电话:---------------电话:

经办人:--------------电话:---------------

(一)现有各类绿地的位置、范围、面积、性质、质量

1、城市各类公共绿地(公园、游园、街头绿地、居住区级中心绿地、滨河绿地、林荫道、景观路等)。

2、城市生产绿地(苗圃、花圃、草圃、林场、种子基地等)。

3、城市防护绿地(卫生隔离带、减噪带、水源涵养林等)。

(二)名胜古迹、革命旧址、遗产地、历史名人故址、各种纪念地位置、范围、面积、性质及可利用程度。

(三)河湖水系的位置、面积、流量、流向、深度、水质、库容和利用程度及岸线情况。

(四)市域范围内城市生态与景观区的用地位置、范围、面积、可以图示。

(五)上一轮绿地系统规划及实施情况。

(六)技术经济指标(最近10-15年)

1、①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②建成区绿地率

③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

2、现有各类公共绿地日常和节假日的客游量。

3、生产绿地占地面积、苗木总量、种类、规格、生长状况、苗木自给率、出圃量情况。

4、城市古树名木情况。包括数量、位置、名称、树龄、生长情况等。

5、城市道路绿化现状,包括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长度、绿化形式、树种长势、景观评价等。

6、城市创建花园式单位、绿化达标情况。包括数量、位置、名称、绿化特色。

园林植物材料)七(

1、某某市现有园林植物生长情况分级统计表

Ⅰ最Ⅱ优Ⅲ一Ⅳ较Ⅴ最

常绿乔落叶乔常绿灌

藤本草皮花卉

2、可能引进的边缘树种分析

3、主要植物病虫害情况

4、城市规划市树、市花

(八)管理资料

1、管理机构名称、性质、归口

2、编制设置与调整

3、职工总人数(万人职工比)、专业人员配备、工人技术等级情况

(九)各级领导、群众对园林绿地建设的要求、批示、文件(可用复件)等。

(十)城市重要地段景段景观现状及规划设想。

资料提供单位:国土局某某设计院

责任人:--------------电话:---------------电话:

经办人:--------------电话:---------------

1、最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纸及说明书。

2、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基本农田保护区位置、面积、土地使用性质,包括村镇居民点,以及农田(标明高产、低产田)、菜地、林地、园地、副食品基地布局及用地范围。

3、现状土地开发利用的主要问题分析及发展设想。

4、城市土地价格的级差分布状况。

5、国土规划和土地普查情况。

6、2003年土地详查资料(详查表、变更登记表或统计表)(以能反映出2003年全县各类用地总量数据为标准)。

资料提供单位:发改委某某设计院

责任人:--------------电话:---------------电话:

经办人:--------------电话:---------------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

2、某某市市域及城区经济发展战略、产业结构现状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设想。

3、某某市市域农业区划及工业、交通、市场布局。

4、某某市市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5、某某市市域及城区人口现状及发展规划。

6、某某市市域城镇体系现状及发展构想(职能、规模、空间结构)。

7、某某市市域及城区基础设施发展设想。

8、某某市市域及城区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和近期重在建设项目安排。

资料提供单位:公安局某某设计院

责任人:--------------电话:---------------电话:

经办人:--------------电话:---------------

1、1994—2003年历年城区常住人口、暂住人口、流动人口数量及户数。

2、城区人口组成(按男、女、农业、非农业人口划分)。

3、城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

4、城区人口变动情况(包括迁入、迁出)和机械增长率。

5、分自然村统计2003年底城区及周边的各自然村庄人口量。

6、全县人口总量与各乡镇人口数量。

7、1994—2003年历年人口增长率。

8、少数民族种类、数量与分布。

9、1994~2003年历年机动车、非机动车拥有量及发展预测。

10、城区主要道路交叉口交通量测定和发展预测。

11、城区道路交通事故多发地段及原因分析。

资料提供单位:统计局某某设计院

责任人:--------------电话:---------------电话:

经办人:--------------电话:---------------

1、提供1994~2003年历年《国民经济统计年鉴》、《城市统计年鉴》。

2、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资料提供单位:编志办某某设计院

责任人:--------------电话:---------------电话:

经办人:--------------电话:---------------

1、最新某某市市志

2、最新城市建设志。

资料提供单位:气象局某某设计院

责任人:--------------电话:---------------电话:

经办人:--------------电话:---------------

1、某某市市域及城区气象基本情况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城区及周边地区的气象资料:包括温度、湿度、降水、蒸发、风向、风频、风速、日照、冰冻等(近期资料)。

3、城区风玫瑰图(最新的)、风向和风速频率统计表

4、气象站和气象观测环境条件及保护范围等资料。

5、全市自然灾害情况概述。

资料提供单位:交通局某某设计院

责任人:--------------电话:---------------电话:

经办人:--------------电话:---------------

1、城市交通及综合运输现状。

2、某某市市域内各种交通设施的设置情况。

A、陆运部分:

(1)铁路、铁路站场的基本情况及发展设想。

(2)公路的等级、路面质量及交通量状况,公路的起讫点、名称和更大范围的去向。

(3)主要的桥梁、涵洞的位置及技术指标。

B、水运部分:

(1)各种码头、港口的位置、客货运量、吞吐量。

(2)水运航线的设置及航道的数量。

3、现状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4、某某市市域(含城区)交通设施发展设想(包括说明书及图纸)。

资料提供单位:地矿部门(能源部门)某某设计院

责任人:--------------电话:---------------电话:

经办人:--------------电话:---------------

1、某某市市域范围内矿产资源的种类、品位、贮量、开发价值及分布情况(附图:在某某市市域行政区划图上标出)。

2、某某市市域范围内能源的贮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

3、某某市市域及周边地区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烈度等。

4、矿产资源综合评价和前景展望。

资料提供单位:水利局河务局某某设计院

责任人:--------------电话:---------------电话:

经办人:--------------电话:---------------

1、某某市市域范围内主要河流、水库及各种水利设施基本情况(包括简介)和现状图(比例1/5万~1/25万)。

2、主要河流的防洪标准及最大洪水水位、洪水淹没区范围、面积、危害情况及最大洪水流量。

3、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水文监测、水文地质、洪水淹没范围,历史上重大灾情档案。

4、某某市市域及城区水资源的分布储量、水质评价、可开采利用情况。

5、防洪规划的有关图纸及附件。

6、某某市市域及城区水利及防洪设施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设想。

7、《水利区划》。

资料提供单位:环保局某某设计院

责任人:--------------电话:---------------电话:

经办人:--------------电话:---------------

1、环境现状综合概述。

2、某某市市域及城区内主要污染源的位置、单位名称、污染物、污染等级及污染范围(尤其是对河流的污染)、环境监测结果和环境质量评价。

3、现存主要问题及综合治理设想、措施等。

4、城市环境质量目标。

5、最新的环境保护规划。

资料提供单位:农业局某某设计院责任人:--------------电话:---------------电话:

经办人:--------------电话:---------------

1、最新的农业区划资料。

2、某某市市域农业经济状况分析。

3、农业经济发展目标及措施计划。

4、粮油、蔬菜基地建设规划意见。

5、城区及周边地区高产农田分布现状。

资料提供单位:林业局某某设计院责任人:--------------电话:---------------电话:

经办人:--------------电话:---------------

1、林业发展纲要,林业发展综合报告。

2、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现状图。

3、防护林工程及生态林业工程。

4、现有问题分析及发展设想。

资料提供单位:工业经济发展服务局某某设计院

责任人:--------------电话:---------------电话:

经办人:--------------电话:---------------

1、某某市市域及城区重点工矿企业的分布、门类、产值构成及发展设想。

2、某某市市域及城区大中型企业基本情况(包括门类、人员构成、产值构成、利税、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原材料及成品运输量和运输方式)。

3、工业发展方向、目标及重点工业建设计划。

资料提供单位:工商商务部门某某设计院

责任人:--------------电话:---------------电话:

经办人:--------------电话:---------------

1、城区旅馆业的基本情况(包括旅馆、招待所、度假村的数量、规模、经营状况、以及用地面积、建筑面积、从业人数等)。

2、城区服务业的基本情况(包括餐饮、照相、理发、浴室、洗染、日用修理等的从业人员、布局状况、用地面积)。

3、城区现状商业单位的用地面积、布局状况、从业人数、建筑面积。

4、城区各类贸易咨询公司的数量、从业人数、用地面积建筑面积。

资料提供单位:市场发展某某设计院

责任人:--------------电话:---------------电话:

经办人:--------------电话:---------------

1、某某市市域及城区市场现状设施情况(包括门类、规模、性质、吸引范围、经营状况)。

2、某某市市域及城区市场建设的发展设想(包括分布、数量、经营项目等)。

3、城区市场布局图。

资料提供单位:民政局某某设计院

责任人:--------------电话:---------------电话:

经办人:--------------电话:---------------

1、城区各种宗教活动场所、社会福利场所的布局与规模。

2、城区殡葬设施用地现状(位置、用地规模等)。

3、私人墓葬的分布情况。

4、现存问题分析及发展设想。

5、行政区划调整(包括撤销城关镇、城郊乡设为办事处问题,合乡并镇设想)。

资料提供单位:劳动局某某设计院

责任人:--------------电话:---------------电话:

经办人:--------------电话:---------------

1、某某市市域各乡镇的人口总量、劳动力总量、剩余劳动力数量、人口的就业构成分析。

2、城区各行业就业人口构成及发展特点,1994~2003年历年各类行业从业人员的变化情况,待业人口数量及就业安置情况。

3、劳务市场现状情况及发展设想,如劳务市场、劳务输出、待业人员。

4、外出务工人员数量与分布情况,主要从事哪些产业。

5、对外出务工人员的管理情况。

资料提供单位:计生委某某设计院

责任人:--------------电话:---------------电话:

经办人:--------------电话:---------------

1、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

2、某某市市域及城区1995~2015年历年人口的出生率、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未来人口发展预测。

3、某某市市域及城区人口年龄、性别、职业、民族、教育水平等构成情况。

4、某某市市域各乡镇的人口现状资料。

资料提供单位:民营经济发展某某设计院

责任人:--------------电话:---------------电话:

经办人:--------------电话:---------------

1、某某市市域范围内各乡镇历年民营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某某市市域各民营企业的门类、规模及各类工业的组成结构,从业人口构成及产值构成。

3、民营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设想。

资料提供单位:招商部门某某设计院

责任人:--------------电话:---------------电话:

经办人:--------------电话:---------------

1、提供某某市市域范围内近1996~2003年历年各乡镇外销产品的种类、产品数量、外销地点、从业职工人数、产值。

2、某某市市域各乡镇三资企业的类别、投资趋向、工业企业种类、数量等基本情况。

3、某某市近三年的招商投资详细情况。

4、提出现存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设想。

资料提供单位:物资局某某设计院

责任人:--------------电话:---------------电话:

经办人:--------------电话:---------------

1、城区各种仓储、货场的种类、分布、用地规模等现状基本情况。

2、现存主要问题及发展设想。

资料提供单位:科技局某某设计院

责任人:--------------电话:---------------电话:

经办人:--------------电话:---------------

1、市域范围内各科研机构的现状发展情况。

2、主要科技成果、重大发明,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

3、现存问题分析及发展设想。

4、最新科技发展规划。

资料提供单位:教育局某某设计院

责任人:--------------电话:---------------电话:

经办人:--------------电话:---------------

县城部分:

1、某某市市域及城区内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成人与业余学校以及特殊学校(聋、哑等)的分布、规模等基本情况。

2、某某市市域及城区内中小学、托幼的数目、用地及班级规模。

3、提出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设想。

4、提出全县(市)及城区居民的教育程度、各种教育的普及率。

市域部分:

1、市域教育机构情况,包括各类学校的数量、在各乡镇的分布情况、数量、相应的教师数量、学生数量等。

2、教育状况,包括中小学普及率、中小学入学率、毕业率、近几年(96——2003年)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数等。

3、高中以上教育情况。

4、最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资料提供单位:文化局某某设计院

责任人:--------------电话:---------------电话:

经办人:--------------电话:---------------

1、城区图书展览设施的设置情况(包括公共图书馆、展览馆、科技馆、博

物馆、纪念馆等的数量、用地规模、职工人数及利用情况)。

2、城区各影剧院场所的数量、规模及用地面积、职工人数、经营状况。

3、城区各种游乐场所的设置,包括游乐场、青少年宫等的用地规模及基本情况。

4、城区各种新闻出版单位及文化艺术团体的位置、用地规模、职工人数等基本情况。

5、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设想。

6、市域文化设施情况(包括设施种类、规模、等级)。

7、市域特色文化概况(本地文化种类与活动)。

8、最新文化发展规划。

资料提供单位:文物部门某某设计院

责任人:--------------电话:---------------电话:

经办人:--------------电话:---------------

1、某某市市域范围内的文物古迹保护单位(包括地上、地下)的地点、名称、年代、保护等级、范围及分布情况。

2、城区有特色的传统街区、文物保护单位的范围及保护要求。

3、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设想。

资料提供单位:旅游局某某设计院

责任人:--------------电话:---------------电话:

经办人:--------------电话:---------------

1、某某市市域旅游事业概况及发展设想。

2、历年旅游接待统计。

3、主要景区、度假区及旅游线路分布图。

4、旅游综合报告。

5、最新旅游发展规划。

资料提供单位:体委某某设计院

责任人:--------------电话:---------------电话:

经办人:--------------电话:---------------

1、提供城区目前体育场馆的基本情况,包括其种类、规模及日常使用情况(不包括学校等单位内的体育用地)。

2、某某市市域及城区范围内为各类体育运动专设的训练基地的基本情况。

3、城区内体校及武术学校的用地范围、规模等基本情况。

4、某某市市域体育设施概况,体育事业发展概况。

5、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最新体育发展规划设想。

(完整版)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目录 绪论 (2)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2) 1.1地理环境 (2) 1.2自然资源 (2) 1.3社会与经济 (3) 第2章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发展进程 (3) 2.1 总体规划的历史进程 (3) 2.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发展趋势 (5) 第3章大同市发展目标、策略与规模 (5) 3.1 城市发展目标 (5) 3.2 城市发展策略 (6) 3.3 城市发展规模 (6) 第4章城市的空间布局 (7) 4.1 城市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 (7) 4.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主要特色分析——双城双轴模式 (7) 第5章大同市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合理化建议 (10) 5.1大同市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0) 5.2就大同市城市建设工作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 (11) 第6章总结 (11) 参考文献 (12)

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绪论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大同作为山西省第二大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特大城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黄土高原东北边缘,有“北方锁钥”之称。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大古都之一,境内古迹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大同是为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国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素有“中国雕塑之都”,“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从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城市规划角度来探究大同市其中的奥义。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1.1地理环境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最北端,北以外长城为界,全境总面积14176平方千米,市区面积2080平方千米,建成区108平方千米(2010年)。大同地理环境处于南下阴山、东来燕山、北上吕梁山、太行山北方四大山脉的交叉通道,是大雁为首的中部鸟类南迁通道。大同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四季鲜明。气候干寒多风,温差较大。 1.2自然资源 水资源。水资源十分贫乏,人均水资源量少。用水状况为:工业与生活用水占80%,农业用水占20%。虽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67.5%,但年缺水量仍为2000多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大同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同煤质量好、热能高,灰分和硫分低,是适宜发电供热的优质动力煤和化工原料。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使大同市

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主要内容课件资料

《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 (2013-05-04 23:35:41) 转载▼ 《蚌埠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主要内容 一、总则 (一)规划期限。 近期至2015年,中期至2020年,远期至2030年,并展望城市远景发展。 (二)规划范围。 1、城镇体系规划范围:蚌埠市所辖的三县四区范围,总面积为5952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蚌埠市区,怀远县的城关镇、马城镇、找郢乡、荆芡乡、魏庄镇和古城乡,五河县的沫河口镇和临北乡,固镇县的新马桥镇和王庄镇,国土面积为1776平方公里。 二、城市规模 2030年,蚌埠市域人口规模为470--500万人,城镇化率70%左右。 2030年,蚌埠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22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19.5平方公里。 三、城市性质与职能 城市性质:华东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华东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之一,皖北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 职能一:华东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淮河第一大港,安徽省的交通门户之一; 职能二:电子信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泛长三角的新型产业基地,皖北对接长三角的领军城市; 职能三:“淮河文化”高地和休闲度假胜地; 职能四:皖北地区金融服务、商贸物流、教育科技、医疗服务、综合交通和旅游集散中心; 职能五:山水环境优美,城市服务设施完善,宜居宜游的现代化大城市。 四、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 (一)城市发展目标。 抓住大交通改善、承接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试验区契机,以跨越式发展为目标,通过新兴产业培育、产业升级改造和转变增长方式,建设华东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发挥华东交通枢纽的作用,巩固皖北中心城市地位;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大城市,不断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力争进入安徽省先进城市行列。 (二)城市发展战略。 1、中心城市(中心功能)强化战略。 (1)整合外部优势:运用好各项政策,契合有力的外部环境,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提升中心城市能级; 标签: 铺镇 形态 快速路 县城 第三极 分类: 发展经济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华亭镇园头村村庄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附:村庄基础资料汇编 一、区位概况 区位一:莆田市地理位置优越。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台湾海峡西岸,北依省会福州市,南靠闽南“金三角”,是沿海经济开放区之一。全市东起东经119°2’的莆田县南日群岛,西至东经118°27’的仙游县度尾镇境内,南自北纬25°2’的湄洲群岛,北到北纬25°46’的莆田县大洋乡境内。东西长122.4公里,南北宽80.5公里,面积3800平方公里。东北与福清市交界,西北与永泰县、德化县毗邻,西南与永春县、南安市、惠安县接壤,东南濒临台湾海峡。从东至南有兴化湾、平海湾、湄洲湾三大海湾,湾内有南日岛、乌土丘岛、湄洲岛等诸多岛屿,与台湾省隔海相望,距台中港仅70多海里。 区位二:华亭镇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西南部,东邻新度镇,西毗仙游县,南接灵川镇,北靠常太镇。总面积1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万亩,山地面积11.5万亩,森林覆盖率71%。辖1个社区、34个行政村。324国道过境,横贯境内15.6公里,濑榜公路过境7.5公里,区位二:园头村位于华亭镇西部,莆田与仙游交界处,东临万坂村,西靠南湖村,南依仰天山,北伴木兰溪,距镇区仅4公里。 二、历史沿革 园头村古属闽中郡,名为“云庄”,也叫“王仓”,中晚唐期间划归清源(今仙游县)唐末后隶属莆田县文赋里管辖(含金西湖、后山村),现属城厢华亭镇管治。园头村距今有一千多年历史,几百年来,境内聚集其他各姓氏如陈黄曾许张林卢杨詹等组合成的大村庄。清同治三年(1852)木兰溪上游山洪爆发,特大洪水把仙游石码桥冲毁,洪水把盖尾白湖村劈开成南北二个村(白湖村和高峰村)波涛涌入园头时,被溪心小山峦鲎山挡住,湍流涌入后山村又冲成一道新溪流,直到下游,分而又合,造化了木兰溪两岸唯一的溪心小岛,成为现在园头村。 三、自然环境与资源 1、地形地貌 园头村地形特点为南部山体,中部北部为冲积小平原。依山地势整体由南、北向中间木兰溪倾斜。海拔高度在300米以下,低山丘陵和河流谷地貌为主。 2、气象气候 园头村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季风明显,夏不酷热,冬无严寒,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冬短夏长,霜期短暂,冰雪罕见,全年平均气温16-20℃,无霜期为346.4天,全年降水量在1300mm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1996小时,年平均风速2.4米/秒,常年主导风向为东风,夏季以东南风为主。夏末秋初间有台风或带有暴雨,并有可能成灾。 3、水文条件 过境园头村的主要是莆田市的母亲河——木兰溪,木兰溪全长105公里,自仙游汇流后流入华亭,横贯华亭镇内18个行政村,镇域内流程15.2公里,年产水量为5.59亿方。木兰溪水文历年最大和最小水量、最高和最低水位相差悬殊,水位最高日期和流量最大日期大部分出现在每年的6-9月份,尤在6-7月出现最多。解放以来发生过三次大洪水,其中七三年洪水最大,木兰溪流量濑溪水文站最高达3710平方米/秒,水位达15.77米。 4、自然资源 人工果园果林:根据实地调查,人工果园果林是园头现状生态基线最主要的植被类型之一。现状用地及其周边,包括广大的山前地带、山包台地、片区平地坡地、溪河沟渠沿岸、以及村庄房前屋后等均有大面积、或成片或成带的茂密人工果园果林分布。现状果园果林类型,主要有龙眼林、枇杷园、以及上述果树混交等类型。 5、人文景观资源 园头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蕴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或人文景观资源,根据本次实地调查及资料调研和不完全的统计,主要包括已列入市文物保护单位6处,尚未列入4处,古民居8处,还有3处古井,因此又有“文化村”美誉。 古建筑统计一览表

村庄规划基础资料收集清单word版本

村庄规划基础资料收 集清单

A 基础资料收集清单 A.0.1 村域辖区范围线。规划面积。 A.0.2 镇(乡)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与对本规划相关的上位规划和专项规划。 A.0.3 历史沿革、自然条件及地理位置。(镇志/统计年鉴) A.0.4 本村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候等资料。 A.0.5 提供村基本农田分布情况,村域地质灾害评估报告。本村庄建设用地现状,用地性质分类(至小类)。 A.0.6 本村庄现状人口状况(近五至近十年资料)。 A.0.7 本村庄建筑物现状,包括建筑物性质、产权、建筑面积、层数、建筑质量、建筑年代。 A.0.8 本村庄公共设施规模和分布。 A.0.9 本村庄市政基础设施现状情况(包含道路、给排水、供热、燃气、电力、电信、环卫等)。 A.0.10 本村庄历史文化(传说、文化遗迹)、建筑特色、古树名木等资料。 A.0.11 本地区建设工程等造价资料。 A.0.12 本村庄地形图,比例尺为:1:500~1:2000;村域地形图比例尺为1:1000~1:5000。 航拍卫星图。 A.0.13 需与当地甲方即时补充资料(地形图上) ⑴村域界限 ⑵重要水文资料

⑶现状和规划道路情况(名称) ⑷核定工矿、仓储、农副各产业及规模以上林地、果林位置及范围 ⑸核定公共基础服务设施位置范围。 ⑹核定震后保留,新建、拟建建筑位置及规模。 ⑺重要县级以上文物和古树名木保护情况 A.0.14 其他需要提供的规划依据和要求a.是否有地方关于村镇规划的技术规定b.当地政府关于此次规划的相关会议记录(比如产业机构调整的纪要等)。 A.0.15 近期建设项目清单。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 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是集经济、社会等各项活动为一体的空间有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城市规划着重于平衡和协调城市整体与全局的关系,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是对其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是战略性的发展规划,是推动整个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组成部分。 城市总体规划要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和组织城市各建设项目,采取适当的城市布局结构并落实到土地上,妥善安排城市中心区和周边环境的关系,使城市建设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相协调,取得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并注意到城市景观的分布布局走势,体现出城市的特点与特色,这样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才是完美的。 (一)合肥总体规划分析 合肥居皖之中,晋江带淮,坐落在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北岸,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合肥经过50年的发展,现在有瑶海、庐阳、蜀山和包河四区以及肥东、肥西、长丰三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合肥周边的城镇发展战略是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带动周边地区和县乡经济发展,推动小城镇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同合肥市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相适应的城镇体系,形成以

合肥市城镇体系,促进市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主城区为中心,店埠等为次中心,主要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轴线,具有放射状、开放型的市域。 城市形态 合肥市城市主要向西南方向发 展,适当向东发展,控制向北发 展,要坚持“多中心、组团式”的 规划布局形态,合理控制老城区的 环境容量,逐步有序的开发新城 区。城市以老城区为核心,向东、 北、西南三个方向发展,三翼之间 形成大片绿色空间,将巢湖新鲜湿润的空气引入城市中心,并经过构筑城市外围大绿环,可降低市区的热岛效应,改进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结构因城市形态而确定为:一个市级中心和四个市级副中心的多元结构。市级中心位于老城区,为全市的行政文化商业中心。市级副中心多为分区内的行政、文化、商业服务中心,合肥市的规划将城市分为:老城区、东区、北区、西南区和新城区,老城区位于环城河内侧,规划将老城区内过密的居住人口逐步向外扩散,老城区将加强市政设施建设和旧城更新改造,增加绿地、广场等开放空间,确保景观优美和环境质量,随着市政、文化职能的迁出,老城区将逐步转变为全市的商贸、金融中心。

(完整版)BDJ-党家片区控制性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一、历史沿革 党家地区的起步建设是在1966年—1977年“文革时期”,受“三线”建设项目分散、靠山、隐蔽布置思想的影响,在党家庄设立工业片区而开始的。此时,济南城市开始形成主城区集中成片,具有一定规模,外带王舍人和党家两个工业片区的整体空间结构。 到二十世纪末,随着贤文和大金组团的发展,济南城市布局形态逐渐演变成由集中的主城区和王舍人、贤文、党家、大金四个相对独立的城市组团组成的“一城四团”的带状布局结构模式。《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则把党家片区划入主城区。 在这几十年的建设过程中,党家地区一直是作为济南城市的一个工业组团而存在和发展的。 二、行政区划 1966年—1977年(“文革时期”)——党家庄被确定为济南城市的独立工业片区。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80-2000年)》——将党家庄和王舍人作为两个工业重点建设地区。 《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修订)——确定党家是以汽车制造工业为主的独立工业区,重点发展汽车制造工业。 《济南市城市空间战略及新区发展研究》——将党家组团和大金组团划入主城区,规划党家严禁发展污染工业,可发展绿色食品种植及加工等无污染的工业项目,也可布置一些教育培训基地。 1983年6月10日,国务院以国函字第120号文批复了《八O年规划》。国务院在批复中对实施规划,加强建设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七点指示。 其中将王舍人庄、党家庄作为工业片区发展,是市区的工业组团。 2000年12月22日,国务院以《国务院关于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00〕134号)正式批复了《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年—2010年)》。2000年,济南市辖历下、市中、槐荫、天桥、历城5区,长清、平阴、济阳、商河4县和章丘市,共设50个街道办事处,68个镇,42个乡和393个居委会、4702个行政村(5478个自然村)。市中区辖经二路、大观园、泺源、四里村、二七新村、经七路、馆驿街、岔路街、魏家庄、七里山、六里山、玉函路、杆石桥、舜玉路、王官庄15个街道办事处和七贤、十六里河、党家庄3个镇,有120个居委会,92个行政村(113个自然村)。 三、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 党家片区位于济南市西南部,距济南主城区仅4公里,是济南市西南方向的对外交通主要出入口。范围北至二环南路及铁路联络线,东至马五寨山、围子山一线,南至马鞍山山脊,西至京福高速公路,总用地面积为72.00平方公里,涉及党家镇、七贤办事处及长清部分用地。党家片区总人口4.08万人,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分析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分 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评价摘要:本文以丽江市城市规划为例,分析评价了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所使用的规划设计,对其中有特点的规划设计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意见。 关键词:丽江市、总体规划、城市规划 一、引言 丽江市总体规划从分析丽江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机遇及现状存在的问题入手,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优化丽江城市性质定位,科学合理确定城市规模,突出古城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内容,调整优化现有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强化对城市交通问题的研究与现代交通系统的构建,重视城市风貌与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和展现,强调重大基础设施的支撑与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有效配置,确保城市的和谐发展,促进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全面发展,立足丽江、着眼云南、面向全国,不断开创丽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新局面。 二、文献综述 丽江古城坐落在北半球雪山群中距赤道最近的雪山玉龙雪山脚下,东北靠象山、金虹山,西北卧于狮子山的怀抱,东南与开阔的坪坝自然相连,既避开了西北寒风,又朝向东南光源。从城市布局看,丽江古城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古城,与其他古城讲究中轴对称不同,丽江古城的街道没有中轴,不规则,更不对称,且无城墙。它以四方街为中心,在这个露天集市周围,道路向四面八方放射出去,构成了古老的街巷网络。街道大多依山傍水修建,铺的大多都是红色角砾岩,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古城环

境相得益彰[11]。 丽江市城市设计以强化和保留地域特征为首要目标,构建能突显古城文化的空间结构,并进一步对道路系统、水景绿化等进行改造和规划,以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求,保留丽江城市的地域特征,李晖等基于地域特征对城市设计方法进行了深入探索[2] 。中国传统的“ 天人合一”思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思是天、地、人三者互相感应,融为一体。周俭等认为反映这一思想的古代“风水”理论,讲究“取势、纳气”,是对自然界的山、川、路、岗等和建筑、村落、城市的关系的考察,以及对其所包含的潜在能量的利用这同现代的城市理论强调城市建设要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融合不谋而合。丽江组团式发展的格局,使城市周边的大部分田园村落得以保存,并将其巧妙地组织到城市内部来,成为丽江城市景观系统和公共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4]。 在城市的规划之中,城市的规划以及建筑的建设都要与当地的特色充分的结合在一起 ,杨重顺等以丽江古城的建设与规划为例,分析了丽江古镇内的建筑规划 ,并为其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 伴随国内城市化与区域统筹管理的进程,当前土地集约化与城市建设间的矛盾日渐凸显,龙梅指出亟待采用现代空间规划理论来统筹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构建协调共享、综合互补的土地利用模式[17]。考虑到丽江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同在一个丽江坝范围内,本着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规划增加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内容,规划范围为丽江坝区约万平方公里,规划涉及丽江城区和玉龙县城城市空间的协调发展、道路交通协调发展和城乡协调的空间管制等内容。 杨丽辉等提出依据城市地域特征及总体发展规划要求,明确丽江中心城区慢行交通系统的目标与定位,协调好慢行交通与城市生态、历史、文化、旅游的关

《城市总体规划》主要专项规划内容及深度要求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主要专项规划容及深度要求

目录 《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 .. (3) 《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 .. (5) 《城市电力工程专项规划》.......................................................................... .. (7) 《城市电信工程专项规划》.......................................................................... .. (9) 《城市燃气专项规划》.......................................................................... .. (11) 《城市消防专项规划》.......................................................................... .. (13)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 . (16) 《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容及要求《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和附件(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等)。 一、规划文本 (一) 总则 容包括编制规划的目的、规划依据、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规划期限与规划围等。 (二) 规划目标与规划建设标准。 容包括规划供水规模、人均用水量标准、消防水量标准、用水最大时管网水压标准和进行消防校核时水压标准,水质执行标准等。 (三) 水源规划。 简述水源供需平衡方案及各水源地建设规模,水源供水保证率等,根据水量平衡方案和各类水源类型提出水源配置原则,提出水源地保护围及重点保护措施。 (四) 给水工程规划。

总规基础资料汇编内容

总规基础资料汇编内容 一、区域环境资料 1、城镇化资料 (1)现状村镇的数量,各村镇的常住人口数以及各村镇的非农业人口数; (2)城镇化水平历年变化情况; (3)农村各行业劳动力总数,各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情况和发展可能; (4)农村耕地的总量及历年的变化情况; (5)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流动方向以及不同流动方向上的流量; (6)城市建设投入奖金、建设奖金来源及人口规模扩大所需的城市建设投资增加的数量等。 2、村镇体系资料 (1)村镇在县域城镇体系、经济区划中的地位和作用; (2)镇域范围的资源种类、数量及分布状况; (3)全镇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 (4)镇域范围内的交通条件,包括铁路、航运、公路等的规模等级、容量、利用率等; (5)镇域各村镇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地位与作用,其中包括各村镇的性质、规模及其腹地的范围,各村镇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占潜力,各村镇的经济结构与主导产业,各村镇县有区际意义的企业及其产品,各村镇间经济、社会联系的程度; (6)镇域范围内的基础设施状况 二、历史环境资料 1、自然环境的特色,如地形、地貌、河道的形态及城市的关系; 2、文物古迹,如革命史迹、风景名胜、人文资料等; 3、城镇格局的特色; 4、城镇轮廓景观,主要建筑和绿化空间的特色; 5、建筑风格; 6、期货物质和精神环境的特色,如民俗、土产、特产、风情等; 7、城镇的历史成因、发展沿革、沿袭名称、区划变迁。 三、自然环境资料 1、地理环境资料 地理位置:经纬度、时区、气候区; 地形地貌:坡态、坡度、坡向、标高、地貌; 工程地质:地质构造、地质现象、地震、地基承载力、地一矿藏; 水文和水文地质:江河流量、流速、流向、水位(常年水位、最高水位)、水质、地下水储量和可开采量、地下水质、水位、湖泊和水库的容量以及洪水淹没范围。 2、自然气象资料 风象:盛行风向、风向频率、风速(平均风速、最大风速)、静风频率; 气温:年和月平均温度,最高和最低气温、昼夜平均温差、霜期、冰冻期及最大冻土深度; 降雨:包括降雨量、暴雨及降雨(雪、雹)强度、掌握暴雨量公式; 日照:日照时数、太阳高度与日照方位的关系。 3、自然生态资料 镇域的野生动、植物种类与分布,生物植被、城镇废弃物的处置与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四、社会环境资料 1、镇域的人口资料:全镇总人口、总户数、非农业户数、非农业人口数、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

村镇规划期末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1.居民点:由居住生活、生产、交通运输、公用设施和园林绿化等多种体系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是人们共同生活与经济活动而聚集的定居场所。 2.居民点类型:⑴城镇型居民点①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 ②城镇:县城镇,建制镇 ⑵乡村型居民点①乡村镇:中心集镇,一般集镇 ②村:中心村(行政村),基层村(自然村) 3.村镇:指建制镇中心集镇一般集镇中心村基层村 4. 城市型居民点和乡村型居民点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同: ①人口规模和密度不同②职业和生产方式不同③设施水平不同④环境质量优劣各异 ⑤社会人际关系不同 5. 村镇的基本特点: ①区域特点②经济特点③基础设施特点 6. 村镇规划:对一定时期内村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 7.村镇规划的内容: ⑴研究:村镇的规模、性质和发展方向,合理的经济联系范围; 乡镇的各种生产活动、社会活动; 村镇居民的生活要求; 建设基金的来源; 工程基础资料和村镇的现状等等。 ⑵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村镇的各项用地 研究各项用地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功能分区; 安排近、远期项目,确定先后次序,以便科学的、有计划的进行建设。【8.城市规划的工作阶段:(1)县以下建制镇:镇域规划,镇区总体规划,镇区详细规划(2)村镇:村庄、集镇总体规划;村庄、集镇建设规划:集镇建设规划村庄建设规划9,村镇规划的基本原则(5原则): ①从实际出发②高起点规划③坚持标准④节约用地⑤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10,村镇规划资料收集包括哪些内容: ①自然条件和历史资料:1)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水文和水文地质气象资料 2)区域概况:资源条件村镇农业周围居民点概况对外交通联系 3)历史资料:解放前解放后地方特色 ②社会经济资料:1)人口结构2)村镇建设与管理情况3)村镇工业4)集市贸易 ③现有建筑物、工程设施与环境资料:1)居住建筑 2)公共建筑与绿地 3)工程设施: 村镇工程规划的依据 4)环境资料 11.村镇规划资料的收集途径:拟定调查提纲召开各种形式的调查会现场调查 ①向省、地、市、县有关部门收集。(区域经济、交通组织、居民点分布体系) ②向当地计委及有关部门了解现状与长远发展的计划资料(村镇建设、商业、工业、文化、教育、民政、卫生、交通、气象、电力、水利、环保、公安等) ③现场调查 . ========================== 第三章=============================================

武汉市黄陂区蔡店街西峰村村庄建设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基础资料汇编

目录 一、西峰村现状概况 (1) 二、自然条件 (1) 三、风景旅游资源 (1) 四、人口与经济 (1) 五、产业发展现状 (1) (一)第一产业分布情况 (1) (二)第二产业分布情况 (1) (三)第三产业分布情况 (2) 六、村域用地现状 (2) (一)居住用地 (2) (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2) (三)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2) (四)工业用地 (2) (五)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2) (六)非建设用地 (2) 七、村域现状建筑评价 (2) 八、村域基础设施现状 (2) (一)道路交通设施 (2) (二)市政设施 (3) 附表: (3)

黄陂区蔡店街西峰村村庄建设规划(2014-2020) 基础资料汇编 一、西峰村现状概况 黄陂区蔡店街西峰村地处黄陂区蔡店街西北部,北接孝感,西南部紧临清凉寨风景区,向东6公里到达蔡店街区,向东南56公里抵达黄陂市区,向南95公里可达武汉市中心,村域总面积为833.20公顷。 村内青山环绕,沟壑纵横,农田绵延,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高达85%。该村气候宜人,属亚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具有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热水同季,无霜期长等特点。适宜茶叶、油茶、水稻、棉花、花生、蔬菜、板栗等粮食、经济作物生长。 二、自然条件 西峰村西南、西北部群山绵延,山上植被覆盖,林木资源丰富。村内总体呈现群山环绕,西北部高,东南部略低的势态,村内的村湾主要分布于中部盆地区,在各处山脚依山顺势而建,村内主要山峰有双峰尖、西峰尖、黄牯石、团山寨、丁家山等属大别山余脉山系。村内水资源丰富,大型水库有和睦咀水库,东部紧邻钟盆水库。村内土地资源丰富,土层深厚,土壤有机质丰富,具有较大面积的带状农田。该村属于中纬度亚热带季风区,冬寒夏热、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16.3oC,夏季平均气温28oC,极端高温为39.7oC;冬季平均气温为2-3oC,极端低温为-12.6oC。年平均降雨量1100mm,主要集中在4-8月,全区的降雨量分布大致是北多、南次、中间少。 三、风景旅游资源 西峰村西南与清凉寨,锦里沟两大4A旅游区毗邻,西北与孝感市4A级景区观音湖仅一山之隔,占据着连接三大景区的核心地理区位。此外,西峰村具有丰富的人文历史,自然景观资源,如:西峰长岭、古驿站、女神庙等遗址,以及传说中木兰凯旋归来路过的神秘古道。 四、人口与经济 至2013年,西峰村下辖24个自然湾,19个村民小组。全村总户数677户,总人口2679人(其中男性1551人,女性1128人),全村农业人口2580人,占总人口的97%。全村劳动力有1149人,其中有718人外出务工经商,仅431人从事农业生产,村内现状常住人口仅973人。 西峰村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 201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为2691万元,第一产业收入为615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22.85%;第二产业收入为1316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48.91%;第三产业收入为760万元,占经济总收入的28.24%万元。人均收入约为10500元,高于蔡店街人均收入9918元的平均水平。 五、产业发展现状 西峰村村内经济发展以第一产业为主,同时大量经济由外出务工人员带动。村内现状产业分布情况如下: (一)第一产业分布情况 西峰村第一产业以茶叶种植、油茶生产、林业种植、农作物种植为主,现有700亩绿茶基地,500亩油茶基地,8700亩林地以及1280亩耕地。农业收益中,种植业收入为550万元,林业收入为65万元。 (二)第二产业分布情况 目前西峰村内第三产业以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为主,其中有四处规模性的养猪厂,两处规模性的养鱼厂。养殖业收益中,畜牧业收入为250万元,渔业收入为16万元;外出务工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员收入为1050万元。

村镇规划课程设计

工作大纲

一、设计前言 通过三年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对城乡规划体系,村镇规划知识,以及 其他的一些专业知识的认识与掌握有了一定的把握。并且认真学习了国 家和地方对城乡建设所提出的建设要求和设计规范,如《城乡规划法》 和《镇规划标准》等。在思想上端正工作态度,认真做好本次实际项目 设计,秉持严谨、认真的工作和学习态度。例行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本次 规划设计的所有内容,并培养锻炼团体合作能力。 二、规划原则 1、保护耕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2、节约与集约用地,合理布局。确保乡镇空间布局紧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既要保证乡镇各项功能有效运转,又要节约土地资源。 3、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小乡镇的规划与建设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居住环境的改善,防止生态环境恶化,为乡镇居民创造舒适、健康、优美的生活环境,实现乡镇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完善配套,强化服务功能,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应向集镇区适当集中,以满足乡镇居民及周边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 5、因地制宜,塑造特色。小乡镇规划应根据乡镇本身的特点,重视乡镇特色的塑造,避免乡镇个性的丧失。 6、因势利导,分期建设。正确处理好“远期合理和近期现实,普遍提高和重点突破”的关系,以“长远合理布局”为战略目标,兼顾分期目标的实现,因势利导,分步实施。 三、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3、《村镇规划编制办法》 4、《四川省村镇规划编制与审批办法》 5、《四川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 6、《四川省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 7、《四川省规划区建设(治理)规划编制试行办法》 8、《XXX市村镇规划编制办法》 9、《XXX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10、《XXX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11、《XXX土地利用规划》 四、规划层次 五、规划工作内容 1、收集整理基础现状资料。

最新《城市总体规划》主要专项规划内容及深度要求

《城市总体规划》主要专项规划内容及深度要求

目录 《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 (3) 《城市排水工程专项规划》 (5) 《城市电力工程专项规划》 (7) 《城市电信工程专项规划》 (9) 《城市燃气专项规划》 (11) 《城市消防专项规划》 (13)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 (16)

《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内容及要求《城市给水工程专项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和附件(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等)。 一、规划文本 (一) 总则 内容包括编制规划的目的、规划依据、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等。 (二) 规划目标与规划建设标准。 内容包括规划供水规模、人均用水量标准、消防水量标准、用水最大时管网水压标准和进行消防校核时水压标准,水质执行标准等。 (三) 水源规划。 简述水源供需平衡方案及各水源地建设规模,水源供水保证率等,根据水量平衡方案和各类水源类型提出水源配置原则,提出水源地保护范围及重点保护措施。 (四) 给水工程规划。 包括供水工程总体方案、厂站的选址位置、占地面积、供水规模,建设标准和内容、自动化、信息化管理目标,输配水管道的敷设原则、在城市道路上的布置原则等。 (五) 节水规划。 制定规划节水目标,提出节水措施。 (六) 分期建设规划。

明确分期建设目标,重点阐述近期建设项目、投资估算。 规划实施措施。从法规保障、行政管理、技术指导、资金筹措、事故应急反应等各方面提出具体措施。 (七) 附则 提出本规划的适用范围,解释权限;要求本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其他相关专项规划相协调。 二、规划图纸 (一) 供水现状图 (二) 水源规划图 (三) 给水工程总体规划图 (四) 输水管线工程规划图 (五) 配水管网工程规划图 (六) 配水管网最大时平差图 (七) 配水管网最大时加消防时平差图 (八) 分期建设规划图 三、附件 (一) 说明书 是编制规划文本的技术支撑,规划说明书的内容是分析现状、论证规划意图、解释规划文本等。 (二) 基础资料汇编

铜鼓镇城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铜鼓镇基础资料汇编 1.1 镇域概况 1.1.1地理位置 铜鼓镇位于东经105°25′39″——105°30′36″,北纬29°34′06″——29°39′09″,距荣昌县城北34公里,北接大足、铁山、季家,东连河包镇、南抵观胜镇;西面吴家镇接壤,辖区幅员面积38.80平方公里,全镇辖3个村,一个街道社区,共5238户,17198人,农业人口为16517,其中非农业人口681人。 1.1.2历史沿革 铜鼓镇始建于五十年代初,政府所在地地名为万福桥,一九九三年撤并建,以原铜鼓乡为基础,将高坝乡的金华村,柏树村并入铜鼓乡成立为铜鼓镇。 1.1.3行政区划 全镇共辖3个行政村、一个街道(社区)居民委员会,33个社。共5238户,1719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81人,农业人口为16517人。 1.1.4道路交通 铜鼓镇交通通讯便捷,目前境内有“铜观”“铜季”“铜吴”等干线公路,镇政府辐射各村、社、道路里程达65公里,基本形成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络。 现村村都通乡村公路,社社有通院石板大路。 1.1.5气候气象 本镇气候属东亚环流控制的范围,为中亚热带湿润东南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7℃,最低气温—3.4℃,最高气温40℃,年平均日照1282小时,无霜期为327天,年降雨量为1111.8毫米。本镇日平均气温全年通过0℃,其年总积温为6482℃,稳定通过10℃的平均初日为3月4日,终止日为11月27日,间隔天数为268天,积温为5633℃,适应农作物及果木林生长发育。 1.1.6自然资源 ◆地质、地貌 本镇出露于地表的地层主要是侏罗系遂宁组棕红色泥岩夹细砂岩、粉砂岩,普遍含有碳酸钙(石灰岩)间夹石膏;东部及其它区域为方山中丘中谷——窄谷地貌,出露地层为侏罗系沙溪庙组基岩风化而成的沙壤土为主,兼有大夹泥土。 铜鼓镇地表呈现西低东高,一般海拔高程在350—450米之间,最高高程铜鼓山海拔587米,西北部低丘中谷,丘体呈馒头状或连岗状地貌。 铜鼓镇东面铜鼓山脉连贯龙家冲村、高山村,山脉呈南北走向。 全镇土地12514亩耕地,人均耕地0.73亩,38511亩农用地,17001亩林地 ◆矿藏 铜鼓镇域内目前没有矿藏资源。 ◆水资源 实际供需 农业灌溉用水现有电力提灌站4处,210千万。总蓄、引、提有效水量395万立方米,电力提灌渠道6.1公里,有效灌面6140亩(其中田5500亩)。 由于镇域内工业不成体系,工业也不多,镇区没有工业,只有几个小规模的养殖业,用水也主要为堰塘水,无法统计。 城镇人口用水51.4万立方米 农村人口用水300万立方米 大牲畜(猪、牛、羊)用水:以 20万头计,每头每日20升/头天,年需水400万立方米。 存在的问题 铜鼓镇场镇生活用水由宝积寺水库取水,宝积寺水库为观胜和铜鼓镇共同拥有,取水点和水质都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改善取水点周围水质。场镇管网系80-90年代建设的,现在已经老化和在布局上存在部分不合理性,且已不能满足场建设发展的要求,有必要重新布局建设。虽在境域有一条季节性河流通过在,水量不十分丰富,况且其污染严重,不宜作为饮用水源。本镇现有小(一)型水库两座,山坪塘177座,石河堰9座,电力提灌站4处,总蓄水量700万立方米。总的来说铜鼓镇存在水质性和工程性缺水问题。 ◆植物 主产水稻、玉米、红苕等。有桃树、梨树、李子树、枇杷树、桂圆树等果树,有黄果树、小叶榕树、白杨树、栾树、尾巨桉树等。 ◆畜牧业资源 养殖业以蛋鸡、生猪、种蛋鸭、土鸡等为主。。 ◆地质灾害 据铜鼓镇气象资料,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低温、阴雨、洪涝、冰雹、大风、雷暴、寒潮、连晴高温等。 1.1.7人口及社会事业现状 ◆人口现状 (1)总人口:17198人 (2)人□出生和死亡:出生135人。死亡98人。,自然增长率为2.15‰。 (3)人口分布 黄檀村1-5:2985人,海月村1-3:1718人,经堂村1-4:2587人,转龙社区6-8:1676人。农业人口43147人,非农业人口:2211人. (4)家庭户人口:3.2人. (5)性别构成:男:女=105:100 (6)年龄构成

村庄规划基础资料收集清单

***村庄规划基础资料收集清单 1、村庄发展的历史沿革、民族构成、工农业特征和自然条件概况性介绍。 2、行政村围的土地的家庭承包发展概况(户均或人均面积、近年来的调整情况、承包地的到期年份)及家庭承包划分图(可示意性)。 3、行政村围的工业的发展概况(工厂名称、资源能源消耗、工人数量、年产值、雇工来源情况、工厂占地面积及位置、污染处理情况)及分布示意图。 4、行政村的村庄建设的简要介绍,个自然村的户籍户数和人口数,以及常年半年以上在家居住的人口数,常年半年以上外出打工人数,在外读大学人数(把户口迁走的、没迁户口的)。对上述情况近5年来的变化提供数据。 5、行政村村庄各项公共设施和公用工程设施详细列表(名称、用地和建筑面积)及简介。 6、需要进行建设和整治的村庄公共设施的位置、名称、建筑面积、层数、实际使用情况。 7、需要进行建设和整治的村庄的基础设施现状(包括道路、给排水、燃气、电力、电讯、环卫等)。 8、行政村围的具有一定特色值得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古树名木的位置即具体资料。

***村庄规划调查问卷 调查日期:2015年月日调查地点:村 庄 个人基本情况: 1.您的性别: 口男口女 2.您的年龄: 口18以下口18~30 口30~40 口40~50 口50以上 3.您的学历: 口无口小学口初中口高中口大专及以上 4.您的职业(可多选): 口务农口养殖/牧业口务工口个体经商口公务员口学生口自由职业 家庭基本情况: 5.您的家庭户籍所在地是: 口本村口本镇外村口乡镇外县口外省市 6.您家户口本上有个人,其中常年居住在本村的有个人 7.您家的住宅面积大约为: 口50平米以下口50~80平米口80~120平米口120~150平米口150平米以上 8.您家的人均年收入约为: 口3000元以下口3000~5000元口5000~8000元口

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强制性内容,是指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中涉及区域协调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管理、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利益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内容。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 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是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必备内容,应当在图纸上有准确标明,在文本上有明确、规范的表达,并应当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一)省域内必须控制开发的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草)地区、大型湖泊、水源保护区、分滞洪地区,以及其它生态敏感区。 (二)省域内的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包括:高速公路、干线公路、铁路、港口、机场、区域性电厂和高压输电网、天然气门站、天然气主干管、区域性防洪、滞洪骨干工程、水利枢纽工程、区域引水工程等。 (三)涉及相邻城市的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包括:城市取水口、城市污水排放口、城市垃圾处理场等。 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一)市域内必须控制开发的地域。包括:风景名胜区,湿地、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地区。 (二)市建设用地。包括:规划期限内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发展方向,根据建设用地评价确定的土地使用限制性规定;城市各类园林和绿地的具体布局。 (三)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城市主干道的走向、城市轨道交通的线路走向、大型停车场布局;城市取水口及其保护区范围、给水和排水主管网的布局;电厂位置、大型变电站位置、燃气储气罐站位置;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包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具体控制指标和规定;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建筑群、重要地下文物埋藏区的具体位置和界线。 (五)城市防灾工程。包括:城市防洪标准、防洪堤走向;城市抗震与消防疏散通道;城市人防设施布局;地质灾害防护规定。 (六)近期建设规划。包括: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近期建设用地的具体位置和范围;近期内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风景资源的具体措施。 城市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一)规划地段各个地块的土地主要用途; (二)规划地段各个地块允许的建设总量; (三)对特定地区地段规划允许的建设高度; (四)规划地段各个地块的绿化率、公共绿地面积规定; (五)规划地段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的规定;

7、通济镇总规基础资料汇编

彭州市通济镇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一、镇域概况 (一)地理位置 通济镇位于彭州市西北部,是彭州市北部山区的一个中心场镇,东接丹景山镇,西接小渔洞镇,南接新兴镇,北邻龙门山镇和白鹿镇,地理位置独特、交通便利、市场贸易吞吐量大,素有“三河七场”商品集散地之称。通济镇是省道彭白公路和小夫公路的交汇点,其分别通往旅游胜地龙门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白鹿森林公园。 (二)行政区划 通济镇总人口2.9万人,幅员面积73.9平方公里,是四川省小城建设试点镇。全镇18个村,村村通公路,并有12公里村级水泥路面。 随着1992年思文乡的并入,至1993年,通济镇共辖26个村民委员会和2个街道居民委员会。2005年通济镇对村级区划作了调整,当年全镇辖20个村和2个社区居委会。2006年,因亚东水泥厂矿山项目占地,通济镇村级区划再次调整:将花牌、万福2村合并称“天生桥村”,将雾坪村(迁居至通济场)划入通济场社区,将石羊、白桥2村划入思文场社区。至此,通济镇下辖18个农业行政村和2个社区居委会。(详见附表一) (三)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镇域内山、丘、坝地形俱全。通济镇地处龙门山褶断带及青藏高原冰川漂砾层所形成的丘陵、低山带,镇域内地质地貌复杂,湔江、甘溪河、麻柳河、白鹿河,“一江三河”贯穿境内。 2、气候 通济镇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0℃,年降水量1300毫米,夏无酷暑,秋多阴雨,冬无严寒,主要风向为西北风。 3、自然资源 通济镇土地肥沃、灌溉便利、耕种条件好,盛产各种粮食作物,森林资源较丰富,“三木”药材、黄莲、川芎在川内享有盛名,石灰石矿较丰富。(四)资源条件和经济状况 通济镇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平坝主产水稻、小麦、马铃薯、油菜、大蒜等蔬菜作物、山丘以林为主、黄柏、杜仲、厚朴、川芎、黄莲等药材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禽畜养殖业、菌类栽培已成为本镇一大经济。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以生产石灰矿、石灰精粉加工、煤炭和页岩矸砖为支柱产业。全镇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9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9631万元,第二产业4395万元,第三产业5274万元,一、二、三产业分别占地区生产总量的67%、15%、18%,人均收入4685元。 (五)镇域社会服务设施现状 通济镇历来是彭州市山区文化经济的中心,商品交流的集散地,素有“三河七场”商品集散地之称,社会服务设施以及市政基础设施较为配套。 基础设施:镇境内分别有3座大中小型水电站,并已建成日产2.5万吨的水厂。通讯设施先进完备。现有水泥路面长达22公里,已安装程控电话2821门;有线电视已入户3250户。 道路交能:场镇内有1.2公里长、宽24米的水泥路面成环形状连接各村,已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已实现“村村通”。 社会事业:全镇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事业发达,拥有高中、普中各一所,中心小学两所,卫生院3所,公共服务设施较为齐全。 二、镇区概况 (一)基本概况 通济镇在清代属西乡梯云里,始建于清乾隆年间,驻地向家场,后因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