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炎

静脉炎
静脉炎

一例去甲万古霉素引起的静脉炎案例分析

作者:巨姣春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血液科

摘要:去甲万古霉素为临床上治疗MARS 的首选药物,该药物说明书中明确指出“本品对组织有强烈刺激性,不可肌肉注射,也不宜静脉推注。静脉滴注时,药液外漏,可引起剧痛和组织坏死,可致血栓性静脉炎”。而静脉炎已成为静脉输液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据统计,静脉输液的病人近80%发生不同程度的静脉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如果发生静脉炎,不仅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还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及康复。现将一例去甲万古霉素引发静脉炎的案例进行如下分析,通过对相关因素的分析,做到以防为先。

关键词:去甲万古霉素静脉炎预防静脉输液

一般资料:患者,女,30岁,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肺部感染,给予5%葡萄糖250ml+去甲万古霉素0.4g 2/日抗感染,保肝、护胃等支持治疗。右上臂外侧腕关节上4-5 CM 处给予24G留置针穿刺输液,留置第二日输注去甲万古霉素后穿刺部位出现红肿,自述胀痛,拔出留置针后给予冰块冰敷。

冰敷24小时后沿血管方向出现一2x5CM条索状红线,质硬,触之压痛。给予红花醇局部涂抹,磁疗贴贴敷。第三日患者自述疼痛加重,局部红肿范围较前增加。给予喜疗妥软膏局部涂抹2/日,硬解处磁疗贴贴敷。第四日患者自述疼痛减轻,局部红肿范围较前缩小,第6日疼痛感消失,右上臂外侧腕关节上4-5 CM 处皮肤呈暗红色,皮下硬结较前消退。

静脉炎是由于长期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留置刺激性大的管道时间过长、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性反应或在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导致局部静脉感染。主要临床表现: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出现发红、肿胀、灼热、疼痛、可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按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型,包括:

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感。

坏死性: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形成瘀斑至皮肌层。

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严重者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美国静脉输液协会(INC)将静脉炎按严重程度分为五级,为判断静脉炎严重程度的有效标准。0级没有症状1级输液部位发红,伴或不伴疼痛2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3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条索状物形成,可触摸到条索状静脉4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可触摸到条索状的静脉> 2.5cm,有脓液渗出。

导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

1、药物因素:

1.1药物的PH值是引发静脉炎的重要因素。正常血液PH值为7.35-7.45,PH<5为强酸性,PH>9为强碱性,PH值在6-8时对静脉影响较小,过酸或过碱均可导致酸碱平衡失调,影响上皮细胞吸收水分,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红肿,血液循环障碍、组织缺血缺氧,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并诱发血小板聚集和继发的血栓

性静脉炎的链式反应,引起静脉炎。去甲万古霉素的PH值2.8-4.5 为强酸性药物,易引静脉炎。

1.2液体的渗透压。溶液通过半透膜由低浓度梯度向高浓度梯度溶液扩散的现象称为渗透,阻止渗透所需施加的压力,称为渗透压。其大小取决于溶质粒子的数量。当输入高渗液体时,由于溶液的高渗可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脱水,发生萎缩和坏死,产生无菌性炎症。

1.3药物的化学毒性抗生素类药物是引起静脉炎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起作用可能是抗生素可是内皮细胞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增加,引起炎性反应。

2、机械性刺激:同一静脉周围反复穿刺输液,或硅胶管、塑料管在静脉内留置过久均可造成静脉损伤。一些研究表明进针深度与输液性静脉炎发生相关。进入血管内针头越长,对血管壁的机械性刺激和损伤面积越大,对血管壁的损伤程度越严重,渗出增加,输液性静脉炎发生机会可能更大。

3、物理因素:液体的温度、浓度、输液速度等均可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4、微粒因素:指药物未能充分溶解的颗粒、玻璃屑、橡胶屑、金属及各种结晶物体进入静脉血管引发炎症反应。

5、其它因素:如营养、血管状况、所患疾病、输液导管种类、导管在体内留置时间及导管大小、导管插入部位等。该患者为女性,营养状况差,血管弹性差,为血液肿瘤化疗后,是静脉炎的高发患者。

预防:针对静脉炎的各种诱发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可能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通常采用以下方法:

1、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静脉输液微粒为1-15um,少数微粒直径可达50-300um,精密输液器过滤精度高,能对微小物质进行精确分离,可滤过≧5um的不溶性微粒及气泡,对药液吸附性小,能有效滤过药液中95%以上的不溶性微粒,大大减少不溶性微粒引起的输液反应。

2、程序化输液:合理安排静脉输液的顺序:输液的时候先将高渗滴入及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滴入,然后将等渗滴入及刺激性小的药物后滴入。滴入药物时先滴入抗生素、化疗药物,后滴入普通治疗药物,并掌握好药物的浓度及输液速度。

3、选择合适的输液工具:长期静脉输液、化疗及输入高渗高刺激性药物尽量选择中心静脉导管:如PICC、PORT等。外周静脉留置针尽量选择细、短的留置针。

4、静脉的选择:血管尽量选择粗、直、弹性好、血流量丰富、无静脉瓣的血管,但应尽量避开肘脘关节等活动部位。 4

5、合理配制药液:去甲万古霉素使用灭菌注射用水充分溶解后,加入5%的葡萄糖或0.9%氯化钠中输注,做到现配现用。静脉滴注速度不宜过快,静滴所用静脉需轮换使用,每次剂量(0.4~0.8g)应至少用250ml5%葡萄糖注射液或氯化钠注射液溶解后缓慢滴注,滴注时间宜在1小时以上。

护理:

1、冷敷法:冷敷可使血管收缩,减少药物吸收,可促进某些药物的灭活作用,局限损伤部位。冷敷还能使末梢神经敏感性降低而减轻疼痛,常用于渗漏早期。

2、康惠儿水胶体透明贴能够有效防治静脉炎。王清秀等人通过与50%硫酸镁湿敷对照试验得出(P<0.01)康惠儿水胶体使用半小时后患者主诉疼痛感减轻,疗效明显优于硫酸镁湿敷。

3、喜疗妥局部涂抹。喜疗妥软膏活性成分多是磺酸基粘多糖,抑制组织中的蛋

白质分解及透明质酸酶的活性、有抗炎、抗渗出、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刺激受损组织再生的功能,可迅速缓解疼痛和压迫感、减轻水肿和血肿能促进渗出液的吸收,阻止局部炎症的发展和加速血肿的吸收,对静脉炎有较好的治疗效果。龚俊仙等人通过单纯使用喜疗妥和冷敷加喜疗妥进行对照实验(P<0.05)冷敷后使用喜疗妥局部涂抹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的不适感,增加患者治疗的依存性,治疗静脉炎的疗效优于单纯使用喜疗妥。该患者在冷敷后使用喜疗妥局部涂抹,静脉炎得到有效治疗并好转。

4、苏夫通用名为医用壳聚糖创面修复膜凝胶,主要成分壳聚糖是一种天然的光谱抗菌物质,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白色念珠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涂抹皮肤后会形成一个湿润密闭的环境,有效隔绝外界细菌侵入,刺激受损组织上皮细胞再生,促进皮肤黏膜组织修复;马应龙麝香痔疮软膏中的麝香具有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的作用;红花及丹参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均符合中医治疗静脉炎的原则。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临床上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十分重要,必须积极消除及减少引起静脉炎的各种因素。

参考文献:

王清秀.康惠儿水胶体透明贴防治静脉留置针所致静脉炎〔J〕.护理学杂志,2007,22(15):19-20

龚俊仙.冷敷加喜疗妥治疗静脉炎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3,20: 54-55 于玲.三种外用药物预防5-氟尿嘧啶持续泵入所致外周化疗性静脉炎效果观察〔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5,44(07):610-613

毛颖懿.精密过滤输液器减轻氯化钾致疼痛和静脉炎的临床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3):120

陈桂园、姜丽萍、黄利全.输液性静脉炎的药物防治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4,28(9):3073-3075

张玉芳、何丽、钟小燕.护理干预对静脉留置针患者发生静脉炎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6):2748-2749

范海燕、杨英.化疗性静脉炎护理的研究现状〔J〕.世界中医药,2015,10:265

血栓性静脉炎都分为几种类型

专业的血管病医疗服务平台 https://www.360docs.net/doc/479196755.html,/ 血栓性静脉炎都分为几种类型 主要分为血栓性浅静脉炎和血栓性深静脉炎两种,前者又分为肢体血栓性浅静脉炎、胸腹壁静脉的浅表性血栓性静脉炎和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等。后者又分为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性静脉炎和髂股静脉与腘静脉血栓性静脉炎。临床当根据不同特点仔细诊断。 中医对血栓性静脉炎有哪些认识? 血栓性静脉炎属于中医脉痹、血痹、肿胀、血瘀等范畴,并为涉及心、脉、肝、脾、肾等。其病因病机可分为虚实两大类:虚者为脾、肾、气、血、阴虚;实者为湿热、气滞、血瘀等。 怎样确诊血栓性静脉炎 一般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和相关检查,确诊不难,为确定血栓的存在及其部位,可选择深部静脉造影;如怀疑有胫后静脉、腘静脉和股浅静脉阻塞,可行多普勒超声检查;女性行阴道检查,可在阔韧带基底部或病变静脉处触及硬而有触痛的索状物,检查后24 小时内体温升高,此为急性化脓性髂股静脉血栓静脉炎的特征之一。 目前最好的治疗方法是静脉康搭档。 静脉康搭档是由静迈舒胶囊和静迈舒大豆纤维复合型医用循序减压袜组成的搭档产品。 该疗法自投入临床以来,成功的攻克了因脉管炎、静脉炎、静脉曲张而截肢的难题,并以不手术,见效快,治愈后不复发,无任何毒副作用等优点深受医学界专家的好评和众患者的信赖。一般患者服药一周之内即可产生疗效,一个疗程(30天)之内都会有明显效果,远期疗效也很可靠。 在治疗手段上,运用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活血化瘀,溶栓通络等方法,采用纯中药方剂治疗周围血管病,具有消肿止痛、清热解毒、补气养血、活血化瘀的作用;达到全面调理脏腑气血功能、溶栓通络、标本兼治的目的。取得了确切效果。临床结果表明,该疗法能有效抗凝、溶栓,增加肢体的血流量,改善动脉弹性,而且毒副作用较小。 经过治疗,下肢静脉炎并发的难治性溃疡愈合了,需截肢的腿保住了,怕冷变色的手足温暖正常了,肢端摸不到的脉有搏动了,被认为不可治的老烂腿也能自如地走路了。

【疾病名】血栓性浅静脉炎

【疾病名】血栓性浅静脉炎 【英文名】superficial thrombophlebitis 【缩写】 【别名】 【ICD号】I80.9 【概述】 血栓性浅静脉炎(superficial thrombophlebitis)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并且可以引起显著的不适和功能受限,虽然这是一个良性、自限性疾病,但能复发并持续存在。文献报道,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病例中,约11%血栓蔓延而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且可以迁徙性地在人体各处交替发病。 【流行病学】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病因】 浅静脉血栓最常见的病因与浅静脉置管、刺激性药物、感染等造成的静脉内膜损伤有关;也可因血液淤滞常发生在曲张的浅静脉;部分病例存在抗凝血酶Ⅲ、蛋白C和蛋白S的异常;口服避孕药和妊娠也可能与血栓性浅静脉炎发病有关,但尚无确切证据。此外,某些恶性肿瘤如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胆管癌等,已证明能够释放一些促凝物质,可并发血栓性浅静脉炎。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发病机制】 1.损伤后血栓性浅静脉炎 损伤后血栓性浅静脉炎通常发生在肢体遭受直接外伤后,沿着静脉走行的相应区域出现触痛性条索状物,因静脉损伤后皮下出血,常可见到皮下瘀斑。损伤后血栓性浅静脉炎也常发生在静脉穿刺注射的部位,多数因注射刺激性或细胞毒性药物而引起,这是目前血栓性浅静脉炎最常见的类型。经静脉腔穿刺置管本身发生血栓性浅静脉炎者较少见。临床上表现为穿刺注射部位出现红肿和疼痛,通常持续数天或数星期,有时需要数月才能完全缓解。 2.静脉曲张后血栓性浅静脉炎 血栓性浅静脉炎常发生在下肢曲张浅静脉腔内,血栓可以沿大隐静脉向上或向下蔓延,或者发生在非大隐静脉主干的曲张静脉分叉部位。除部分继发于损伤外,相当一部分常没有任何诱因。血栓性

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常识

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常识 *导读:游走性血栓浅静脉炎是指反复地在身体各处此起彼伏地发作的浅静脉炎。…… 游走性血栓浅静脉炎是指反复地在身体各处此起彼伏地发作的 浅静脉炎。 (一)病因病理 关于本病的病因,有不少学说,但尚无一个学说被普遍接受。有人提出感染是本病的原因,但病变静脉壁或血栓中很少能培养出细菌,也有提出与血液的凝固性增高,特别是纤维蛋白原增高有关。目前从临床上看与两种疾病有密切关系,第一,它往往是内脏癌肿的体表再现。且许多学者都认识到了本病是潜在内脏癌肿的早期表现。原发癌的部位涉及胃、胰、胆囊、前列腺等器官,特别和胰体尾部的癌变有最密切的关系。第二,它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关系密切,从目前临床报道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早期出现游走性浅静脉炎者占30%~50%,且鉴于本病大多是青壮年男性,开始时呈现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患者,随后常发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因而认为本病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其整个病程中病变活动阶段的一种临床表现,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 其发病机制和病理:本病主要侵袭中小浅静脉,具有血栓形成、静脉壁炎症反应的组织学形态,血管内膜下有成纤维细胞浸润,伴继发血栓形成,血栓阻塞的管腔,可因机化而再通,静脉壁可

有结缔组织增生和炎性浸润,偶有巨细胞,病变血管附近组织很少有炎症反应,也无脂膜炎。 (二)中医病因病机 湿热之邪外侵,或寒湿凝滞,郁久化热,致使气血运行不畅,湿热淤血留滞于脉络所致。或因七情所伤情志不舒,气滞血淤,脉道阻塞,积滞不散,脉络淤阻而致。 (三)临床表现 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以小腿和足部浅静脉炎为多见,发生于大腿和上肢者较少见。其发作时的表现和一般血栓性浅静 脉炎也无明显的不同。由于受病变累及的都是中小浅静脉,管腔内虽有血栓形成和堵塞,但也不会引起静脉血液障碍,整个肢体肿胀较少见。临床上表现往往是在肢体或躯干浅静脉附近的一个区域内,骤然出现多数散在红色结节,有疼痛和触痛并与周围有炎症的皮肤粘在一起,病变外形呈线状,一般较短,偶尔有病变的静脉段可长达30cm左右,病变静脉触之是一条坚硬索状物,可分批出现,因此有些部位病变刚出现而其他部位则已消退,本病的特征是:结节很快消退,大多数仅持续7~18d后,索状物逐渐不明显,最终消失,留下局部棕色色素沉着,结节不化脓,不坏死,受累肢体亦无水肿形成。全身可出现低热,白细胞增高,血沉加快等反应,每次结节消退后间歇数周或数年,身体其他部位的浅静脉又可同样反应,屡次反复发作,长期患病后,遗留的色素沉着和索状物可布满全身。

血栓性浅静脉炎病人的临床护理

血栓性浅静脉炎病人的临床护理 发表时间:2013-01-30T10:52:45.8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4期供稿作者:伊文杰[导读] 对长期静脉注射的病人要合理而有计划的选择穿刺部位,注意保护静脉。 伊文杰(黑龙江省医院南岗分院 150000) 【摘要】目的讨论血栓性浅静脉炎病人的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输入高渗液体或刺激性的药物时,要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是否有肿胀,要经常巡视,一旦出现外渗外漏时,一定要更换部位输液。每次输液前后均应检查局部静脉有无红、肿、热、痛及硬化,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对局部进行处理。对长期静脉注射的病人要合理而有计划的选择穿刺部位,注意保护静脉。【关键词】血栓性浅静脉炎护理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指发生于皮下浅表静脉的静脉壁因不同原因引起的炎性反应,进而继发血栓形成及管腔粘连闭塞性病变,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并且可以引起显著的不适和功能受限,虽然这是一个良性、自限性疾病,但能复发并持续存在。严重时可并发脓毒性静脉炎,甚至可以危及生命。 一、病因 常见的致病原因是化学性、机械性损伤以及感染。 1.损伤反复的静脉穿刺或静脉内留置导管作持续性输液,直接导致静脉壁创伤,形成血栓性炎症;静脉注射高渗性或刺激性药物时,血管内膜因药物的理化性刺激而受损伤及其周围组织可有渗出液,往往累及整条输液的静脉。 2.感染下肢静脉曲张时,静脉血的淤滞,踝部局部营养障碍,慢性感染,都可使静脉遭受缺氧及炎症作用而发生血栓性炎症。 二、临床表现 1.损伤后血栓性浅静脉炎通常发生在肢体遭受直接外伤后,沿着静脉走行的相应区域出现触痛性条索状物,因静脉损伤后皮下出血,常可见到皮下淤斑。损伤后血栓性浅静脉炎也可发生在静脉穿刺注射的部位,多数因注射刺激性或细胞毒性药物而引起,这是目前血栓性浅静脉炎最常见的类型。经静脉腔穿刺置管本身发生血栓性浅静脉炎者较少见,临床上表现为穿刺注射部位出现红肿和热痛,通常持续数天或数星期,有时需要数月才能完全缓解。 2.静脉曲张后血栓性浅静脉炎血栓性浅静脉炎发生在下肢曲张浅静脉腔内,血栓可以沿大隐静脉向上或向下蔓延,或者发生在非大隐静脉主干的曲张静脉分叉部位。常表现为静脉曲张部位出现有触痛的硬结,其周围常有红斑。极少数情况下,如果血栓反应蔓延至踝部静脉壁和皮肤,可能发生显著皮下出血。基于细胞周围的炎症反应和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血栓性浅静脉炎多发生在静脉淤积性溃疡附近的静脉曲张部位。 3.感染性血栓性浅静脉炎手术后、注射治疗后、损伤或放疗时,以及静脉曲张的隐匿性感染,是发生血栓性浅静脉炎的重要因素。另一种特殊类型是脓毒性静脉炎,多发生在长期应用静脉内置管输液后,以静脉内化脓为其特点,常与脓毒败血症有关,是一个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并发症。 4.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其特征为浅静脉血栓反复发生在不同的部位,但最常见在下肢。为一处突然出现发红、条状或网状索条,病变处有压痛,全身反应不明显。 5.胸壁血栓性浅静脉炎又称Mondor病。系指前胸壁、乳房、肋缘和上腹部的浅静脉有血栓形成,并继发炎症反应。其特征为局部体检发现触痛、条索状结构,拉紧皮肤或抬高上肢时更为明显。 三、辅助检查 1.多普勒超声能发现浅静脉中的血凝块,并了解是否蔓延到深静脉。 2.顺行性静脉造影术能使静脉直接显像,直观地了解血栓的部位、形态和范围,以及侧支循环。X线片上可显示为:静脉内恒定的充盈缺损;造影剂在正常充盈的静脉内截然中断,在血栓近侧再显影;静脉主干不显影,远侧静脉有扩张,附近有丰富的侧支静脉。 四、诊断要点 1.症状体征血栓性浅静脉炎发生于下肢者,多见沿静脉走行红、肿、热、痛,红肿渐消时,出现棕色条形表现,其下可触及索条。发生于胸腹壁及上肢者,多在疼痛部位可触及条索状硬物。结合有输血、输液、外伤,牵拉伤病史,即可确诊。 2.辅助检查结合辅助检查的结果有助于明确诊断。 五、处理原则 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的病人。 2.手术治疗药物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可行浅静脉高位结扎术,曲张静脉的血栓性浅静脉炎待炎症消退后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 六、护理评估 (一)术前评估 1.健康史病人有无外伤、感染史、长期输液史;有无出血性疾病。 2.身体状况 (1)局部:下肢发生胀痛的时间、部位;下肢肿胀和浅静脉扩张的程度。足背动脉搏动有无减弱或消失,小腿皮肤温度和色泽有无改变。 (2)全身:非手术治疗期问有无出血倾向及治疗效果。 (3)辅助检查:了解静脉血栓形成的部位、范围和形态等。 3.心理和社会支持状况慢性溃疡、创面经久不愈有无引起病人的焦虑与恐惧;病人及家属对预防本病发生的有关知识的了解程度。 (二)术后评估 1.手术情况手术和麻醉方式。 2.患肢血液循环包括患肢远端皮肤的温度、颜色、动脉搏动有无异常。 3.康复情况局部切口有无红、肿、压痛等感染征象,能否早期离床活动及正常行走。

血栓性浅静脉炎

血栓性浅静脉炎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临床常见病,其病理特点是先有静脉损伤,后有血栓。范围比较广泛,在形成血栓2-3小时后即引起静脉壁和静脉壁周围组织明显的炎症反应。病变的部位不同,病理变化亦不同,故有不同的病名。在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可发生于下肢的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及其分支;上肢常位于头静脉、贵要静脉。胸腹壁常发生于胸、腹壁浅静脉。所谓流走性类型,是指病因不明,可以迁移性地,此起彼落地在人体各处交替地发病。 血栓性静脉炎属于祖国医学的“脉痹”范畴,由于湿热蕴结,瘀血留滞脉络所致。 一、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 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是临床上常见疾病,多发生于输液后或外伤后,浅层静脉呈条索状,临床上除局部轻微的疼痛外别无特殊症状。 1、病因病理: ⑴病因:四肢血栓性浅静脉炎可以因不同的原因所造成。临床上分3类:①化学药物刺激引起浅静脉炎,静脉内输注各种刺激性溶液或高渗溶液,如高渗葡萄糖溶液、各种抗生素、烃化剂、有机碘溶液等,均能在受注射的浅静脉内膜上,酿成化学性刺激,导致较为广泛的损伤,迅速发生血栓形成,续而出现明显的炎性反应。②导管作持续输液,常可使静脉壁遭受直接损伤,致血栓形成,并迅速出现炎症反应,常见于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以及大手术等危重病人。③下肢静脉曲张时,无论是属于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的属支,由于静脉血瘀滞、足靴区皮肤常因营养性变化,承受慢性感染,可使曲张的静脉遭受缺氧和炎症性损害,导致血栓性浅静脉炎。 ⑵病理:静脉输入各种抗生素或高渗葡萄糖溶液等,不仅会损害内膜,发生血栓形成。病变一开始就是广泛的整条浅静脉血栓形成,迅速导致整条浅静脉壁的炎症反应,甚至累及静脉周围组织,并有渗出液。局部表现有疼痛、肿胀和压痛的索条柱,往往伴有全身反应,但多不严重。一般经过7-12天后,随着炎症的消退和渗出液的吸收,遗留无痛性硬索,棕色色素沉着。有些病历经过一段过程,局部可以重新建立血液循环;甚至在间隔相当长时间后,受累浅静脉再通,又可做为输液途径。 导管所致的特殊严重类型病变――血管壁化脓,称为化脓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好发于大面积烧伤和危重病人及免疫功能低下者。直接致病原因有革兰氏阴性细菌、葡萄球菌等。化脓性病灶常位于静脉内导管顶端处。 血栓性浅静脉炎多不累及深静脉,因而不致引起肢体静脉回流障碍。浅静脉内血栓形成以激发血管炎症为主,大都和血管壁紧密粘着,因而不致脱落而酿成肺栓塞。 2、临床表现与体征 血栓性浅静脉炎全身反应症状比较轻,局部症状比较明显,典型的表现,往往有损伤病史可查的病人,局部突然出现网状和柱状的红肿条状物,皮肤温度升高,有明显的疼痛和压痛。疼痛可于2-4周内减轻或消失。 导管引起的化脓性浅静脉炎症状比较重,常呈败血症,重症病人不明原因的败血症,甚至出现脓毒血症,此时追查原因,应检查输液的导管。 临床检查时可在表皮触及索条状物,开始比较软,表面红,因受炎症浸润范围有0.5-1厘米

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临床路径

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临床路径 (2016 年版) 一、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 行手术治疗(ICD-38.080002,ICD-38.5900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明显的临床症状:肢体出现条索状发红、局部皮温高、疼痛等症状。 2.典型体征:沿静脉走形区域出现触痛性条索状物。 3.排除局部感染病史。 4.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或下肢静脉造影检查明确。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内科保守治疗:(1)抗生素、抗血小板、抗凝、改善血管功能药物应用。 2.手术:外科手术或经皮透光旋切去除病变静脉。 治疗方式选择:根据患者血栓性浅静脉炎病变范围、严

重程度及是否合并感染等选择内科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不超过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80.000下肢血栓浅静脉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不超过3天。 1.必须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胸片、心电图、下肢动静脉血管彩超。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下肢静脉超声或造影。 (七)选择用药。 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3-5天。 1.麻醉方式:全麻、硬膜外麻醉、硬膜外蛛网膜下腔联合阻滞麻醉或腰麻或局部麻醉。

血栓性浅静脉炎的概述

血栓性浅静脉炎是临床上的多发病,常见病。男女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多见。血栓性浅静脉炎可以发生于身体的各个部位,通常多发于四肢,其次是胸腹壁,少数呈游走性发作。临床特点为:沿浅静脉走行突然发生红肿、灼热、疼痛或压痛,出现条索状物或硬结。急性期后,索条状物变硬,局部皮肤色素沉着。血栓性浅静脉炎属于中医血痹、脉痹、肿胀、血瘀的范畴。发病时,浅静脉为一硬索条,可有自发痛。触痛或牵拉痛,一般称为“脉痹”;沿浅静脉走行及其周围组织突发色红、肿胀、灼热、疼痛,待红肿疼痛渐消后,局部可触及硬条索状物,且伴有色素沉着,或有微热和轻痛,属静脉曲张并发者,多称为“恶脉”;无静脉曲张病史者,可称为“血瘀”。《肘后备急方》:“恶脉病,身中忽有赤络脉如蚓状”。“皮肉卒肿起,狭长赤痛名”。由于病因和病理以及临床特点的不同,又把肢体、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称为良性血栓性浅静脉炎。把间歇性、复发性的血栓性浅静脉炎称为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1、良性血栓性浅静脉炎(一)病因和发病机制肢体血栓性浅静脉炎可因不同的原因所造成,如:①静脉内注射刺激性或高渗I生溶液,如高渗葡萄糖、红霉素、链霉素、有机碘等,均能刺激浅静脉内膜,造成静脉壁损伤,迅速发生血栓,并有明显的炎症反应。②静脉内反复置留插管,超过24h,持续性输液,常可使浅静脉壁遭受直接损伤,形成血栓,迅速出现炎症反应。③下肢静脉曲张时,由于静脉壁严重变形,静脉血液淤滞,足靴区皮肤因营养性变化,易受慢性感染,使曲张的静脉遭受缺氧和炎症性损害,酿成血栓性浅静脉炎。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多发于肥胖而又缺乏劳动锻炼的妇女,病因曾一度归咎于口服避孕药,但无充分证据。鉴于上肢骤然用力而受牵拉常诱发本病,因此认为发病与前胸壁和上腹壁受应力时,静脉牵拉损伤有关。静脉管内膜损伤,便有血栓形成,并引起血管壁炎症反应。(二)病理变化血栓性浅静脉炎一开始是广泛的整条浅静脉血栓形成,迅速导致整条浅静脉壁的炎症反应,甚至累及静脉周围组织,并有渗出液,因而在受累静脉的局部表现有疼痛、肿胀和质地比较柔韧,有压痛的条索状物。1周后随炎症的消退和渗出物的吸收,遗留无痛性硬索,局部色素沉着,表示血栓经过机化和再管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重新建立新条件下的血液循环。有时急性炎症可被慢性炎症状态替代,血栓静脉发生纤维化变化。受累血管及其周围可以长期存在压痛。有复发或多次发作的倾向,能够引起静脉周围组织发生轻度的蜂窝组织炎,皮肤上形成硬结和色素沉着,循硬结周围,可扪及一条或数条血栓形成的浅静脉支。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多累及单侧,常侵犯胸、上腹壁静脉,侧胸静脉和腹壁上静脉。(三)中医病因病机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肝胆湿热,。或外伤、染毒,或经脉创伤,气血淤滞,或输血、输液,脉络受损均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淤,脉道阻塞而发本病。(四)病史肢体血栓性浅静脉炎往往有近期输血、输液或有静脉损伤病史,多见于青壮年,或有下肢静脉曲张病史,但与季节、性别无关。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典型病史是在右手或左手用力牵拉后,骤然感到一侧胸壁疼痛,程度不等。举臂、咳嗽、深呼吸,无意中使病变部位受压,都可加剧疼痛。(五)临床表现病人早期发现患肢出现红、热区域,伴有触痛,在牵引患部时疼痛加剧,在大隐静脉受累时,可引起隐神经炎反应,而使该神经分布区出现神经痛,有时在静脉病变消失后,神经痛仍可持续一段时间,检查时在浅静脉可见1cm宽的红线,长短不一,局部皮肤温度增高,皮下触及一柔软的索状肿块,此即血栓形成的静脉,皮肤的红、热,说明有静脉周围炎和渗出。病变可向静脉近端扩展,甚至可波及其分支,由于深静脉通畅,很少引起肢体红肿,随着病变的消退,皮肤红、热和局部触痛逐渐消失。而留下棕色色素沉着,该静脉在数周内仍可触及索状肿物,有时可永久不退。有的急性期后可遗留慢性炎症,该静脉附近有持久的触痛。病变静脉多因纤维化而不易被触知。偶尔形成再通,因此局部索状物的消失,只能根据遗留的色素沉着,判断该静脉曾发生过血栓性浅静脉炎,但色素沉着也可逐渐消失。胸腹壁血栓性浅静脉炎多为单侧发病,往往有1~2条浅静脉受累。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抬举、活动上肢时,突然感到一侧胸腹壁疼痛,受累静脉略显红肿、压痛、血管变韧,可扪及条索

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是指反复发作的浅静脉炎,浅静脉血栓形成,可发生于人体不同部位,而以下肢为最多见。常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癌症的早期症状。 1、病因病理: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的好发因素为感染、过敏、代谢性疾病、高凝状态等。本病好发于青壮年男性,但与两种疾病密切关系。①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往往是内脏癌的早期体表现象,其原发性癌的部位涉及胃、胰、肺、胆囊等器官,特别和胰腺体尾的癌有最密切关系,因此发现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要相应地作癌症相关检查。②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可能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早期表现。鉴于患者大都是青壮年男性,开始时呈现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病人,随后常发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因而常认为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一种演变,是整个病程中一个阶段的临床表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伴发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者占50%。 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主要侵袭中、小浅静脉,具有血栓形成,静脉壁炎症血栓堵塞机化而再通。静脉壁炎症含有巨细胞。受累血管临近组织都无明显炎性反应。多处或全身浅静脉受累的同时,有时尚可伴有内脏静脉受累。 中医认为,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主要是由于湿热蕴结、瘀血滞留脉络所致,常为脏腑疾病的表症。 2、临床表现及体征: 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好发于下肢,往往在一个区域内骤然出现条状或网条状物,红肿、压痛,有时可以在全身几个部位同时发现。发作时的临床表现,与一般血栓性浅静脉炎并无明显的不同。由于受病变连累的都是中、小浅静脉,管腔内虽然有血栓堵塞,但并不引起静脉血液回流障碍,没有肢体肿胀现象。 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全身反应比较轻,部分病人仅有轻度发热,具有间歇、游走、交替地在全身各处发生的特点,每次发作大都持续2-4周,即自行消退。间隔数周或数年后,身体其他部位的浅静脉又可同样发作,屡次周而复始的反复发作,长期发作后所遗留的色素沉着和索状物可以布满全身。 本病全身反应轻,可有轻度发热,在一个区域内或在一侧肢体上,骤然出现线状或网状红肿索状物,伴有疼痛和压痛,索状物有明显的炎症反应,2-4周后,自行消退,其他部位又重新出现,长期病变后,星花斑样色素沉着和索状物,布满肢体或周身。 3、辅助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数稍增高,血沉增快。同时应行胃、肝、脾、胰、肾、肠等常规检查,排除潜在性疾病,并将肿大淋巴结行病理检查,肢体动脉血供情况检查(必要时作动脉造影),以证明是否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4、辨证论治:因湿毒入营卫,留滞于经络,蕴结成疾,故表皮红热、灼痛,仍是“脉中血流不畅,则血脉凝结而痛”。治疗宜清热利湿解毒为主,方药选用四妙勇安汤加减:金银花、玄参、当归、乳香、没药、白扁豆、陈皮、苍术、甘草等。热盛者加大青叶、板蓝根、地丁、蒲公英、丹皮等。外治方药可选用鲜马齿苋,捣烂外敷患处,每日2次,或用硝矾洗药,经开水冲化后,趁热熏洗患处,每日2-3次。 5、一般治疗:急性期的处理,主要是对症治疗,如局部应用热敷,患肢裹扎弹力袜或弹力绷带等,也可服考的松,每天3次,每次5-10mg。肠溶阿司匹林,每日3次,每次20mg,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