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经济的关系

艺术与经济的关系
艺术与经济的关系

艺术与经济的关系

【摘要】经济影响艺术,这是不辩的事实。经济的迅猛变革推动了艺术的快速发展,经济对艺术的制约作用进一步强化,艺术与经济的交融渗透进一步深入,艺术经济的影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国家文化教育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正确把握艺术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对于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艺术与经济文学艺术文学艺术的演进

照以往惯用的理论和习惯的看法,最易于人类的经济活动与艺术活动截然分离。因为艺术活动是以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为目的的;而经济活动则将满足人类的实用需要为出发点。就是说,艺术所从事的是满足于人类精神需要的“精神生产”;而经济活动则是为满足于人类物质需要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不少现行的教科书就是借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实践”理论做出了看似明了的上述划分。

的确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都十分鲜明地指出;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包括人类诸意识形态在内的“上层建筑”,尽管我们也知道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何者为第一性、占主导地位仍勿庸置疑。也因此,艺术,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虽有其显著的特殊性,却归根结底离不开经济基础的决定和制约。

以下我们将对艺术与经济的关系运用思维的方式进行试解。

艺术是属于上层建筑,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也在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中。经济基础是指与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则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即思想或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以及与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的复杂系统,即政治上层建筑。毫无疑问,艺术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中,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因此,社会精神现象好政治现象及其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不言而喻,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也是社会经济发展。文学艺术是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它归根到底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和制约的。经济基础对文学艺术的决定和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经济基础决定和制约着文学艺术的内容。文学艺术作品所揭示的各种社会关系,表达的各种观点、倾向、思想情感、审美趣味,再现的社会生活的

各个方面,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无不决定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有一些同社会经济基础的联系比较的明显,有许多则同社会经济基础的联系不够明显或很不明显。而且,一般地说,文学艺术同经济基础之间的联系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普列汉诺夫曾指出:“决不是‘上层建筑’的一切部分都是直接地从经济基础中成长起来的:艺术同经济基础只是间接地发生关系的。因此,在讨论艺术时必须考虑到中间环级。”(《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2卷第322页)通常认为,文学艺术同社会经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节有政治、社会心理和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等因素。但是,不论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容同社会经济基础之间的联系明显与否,也不论它们同经济基础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它们所表现的观点,抒发的思想情感和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深深地植根于一定的现实生活之中,并且归根到底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和制约。

其二,文学艺术的演进,归根到底也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和制约的。例如,没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就不会有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我国两汉文化和魏晋南北朝文学艺术的繁荣,则是同取代了奴隶制度的封建制度的巩固分不开的。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表明,决定文学艺术演进的最终原因,不应到政治因素或诸如哲学、道德、宗教等其他社会意识形式中去寻找,而应到社会经济基础及其变化中去寻找。正如恩格斯所说,“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06页)

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学艺术,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作用,或称反作用。进步的文学艺术,对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前进的落后的经济基础起一定的动摇和瓦解作用,同时又能促进某种对生产力和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先进的经济基础的产生和巩固;落后的乃至腐朽、反动的文学艺术,则对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前进的落后的经济基础起维护的作用,同时又阻碍某种对生产力和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先进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

当然,经济发展决定艺术的发展也不是绝对的。在社会发展历史的某些阶段,艺术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艺术发展得快些,有时慢些,有时甚至与经济呈相反的方向发展。这种现象,正是马克思所指出的经济与艺术或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这种不平衡性的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历史发展不同时代作纵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如现代的经济发展水平肯定高于古希腊的经济水平,但现代的艺术水平不一定高于古希腊艺术的水平。二是对同一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作横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例如,19世纪的俄国,经济上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各国,但艺术领域却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局面。三是对艺术内部不同的艺术种类作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有不平衡性。也就是说,在同样的经济基础上,有的艺术种类发展了,有的却根本得不到发展。

所以,那种认为“经济繁荣,艺术一定繁荣;经济衰退,艺术也就衰落”的看法是缺乏根据的。但是,这不能否定经济对艺术发展的决定作用。

总的来说,艺术的发生发展进步是建立在经济的发展的基础上的,经济基础是一切艺术的基础,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是以经济,即物质基础为基础的。首先,艺术创造所需要的工具的不断改进对艺术的进步具有及其重要的推进作用;其次,艺术家的思想的产生,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发展的层次上的,而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经济的进步;最后,艺术的内容也要以社会的物质生产为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06.

[2]刘净植,孙恒.务工者要唱自己的歌[J].新华文摘,2007,(23).

[3]赵晓楠.对三种新型民歌演唱形式及其背景的初步探讨——以贵州省小黄寨侗歌为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1).

[4]章建刚,张晓明.知识经济时代的艺术投资和现象[J].文艺研究,2004,(2).

[5]陈犀木,万传洁.中国当代电影的工业和美学——1978—2008[J].电影艺术,2008,(5).

[6]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663.

[7]刘云山.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N].人民时报,2007-10-29.

[8](俄)普列汉诺夫(Плеханов,Г.В.)著;汝信等译.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N].三联书店,1959-1974.

辨析艺术与经济的关系

照以往惯用的理论和习惯的看法,最易于人类的经济活动与艺术活动截然分离。因为艺术活动是以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为目的的;而经济活动则将满足人类的实用需要为出发点。就是说,艺术所从事的是满足于人类精神需要的“精神生产”;而经济活动则是为满足于人类物质需要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不少现行的教科书就是借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实践”理论做出了看似明了的上述划分。

的确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都十分鲜明地指出;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包括人类诸意识形态在内的“上层建筑”,尽管我们也知道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何者为第一性、占主导地位仍勿庸置疑。也因此,艺术,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虽有其显著的特殊性,却归根结底离不开经济基础的决定和制约。

如此,经济与艺术的关系似又有了个明确的说法。然而,我们也还常常看到,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引述出来的另外两个看法,似有意无意地触及了艺术与经济关联的更为复杂的状况:其一,经济与艺术的关系不是直接的,不是“直通车”,而是间接的,其间的中介环节还不止一个。如经济活动通常要通过一种社会精神、时代感情乃至政治、法律、伦理、宗教、哲学作用于艺术,而不是经济结构、物质生产活动本身。同样,艺术对经济的反作用也十分的间接,它不可能直接转化成生产力或生产关系,也是通过一种“时代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经济基础;其二,艺术生产与经济生产的“不平衡关系”,这个观点十分著名,也影响很大,尤成为主张“艺术独立性”的鼓吹者的重要理论依据。具体来说,艺术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意识形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物质生产发展水平不一定是同步的,物质生产水平高、经济繁荣,不一定能带来艺术的繁荣和高水平。马克思就曾以繁荣的古希腊艺术为例,说明艺术与社会经济发展并非是成正比的,古希腊开创了文化史上第一个艺术繁盛期,并构成整个欧洲文化的一个“高不可及的范本”,但随后的物质生产的发展进步,却未能使古希腊艺术获得进一步繁盛,如其艺术代表形式“神话”、“史诗”便停滞了。这样的例子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并不鲜见,比如,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动荡,经济衰败,灾荒连年,战争不断,是中国政治上最黑暗、混乱的时代,“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参见宗白华《美学散步》);我们还可以以中国盛唐时代为例,虽有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出现,纵观整体,却未必就构成了中国文艺的高峰时期,至少

无法与其所处时代的经济水平成正比。18世纪末19世纪的德国,物质生产是落后的,却产生了歌德、席勒等一批杰出的艺术家、思想家。19世纪的俄罗斯,是其文学艺术的空前高峰期,但此时俄罗斯的经济却相当落后,甚至还残存有农奴制。这些描述经济与艺术发展不平衡的经典例证是值得深思的。虽然它一直成为鼓吹艺术自身独立的一派意见的籍口,但也受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的人士的进一步界定,认为这种“不平衡关系”只能佐证艺术与经济关系的间接性,却不能成为否定经济基础、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对艺术活动根本制约和决定的作用的理由。

值得注意的是,艺术与经济的这种非直接关联,以及笼罩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背景下的关系,既不能简单理解成艺术与经济就是一种疏远的关系,甚至理解为没什么关系,也不能武断为是种“决定论”式的因果关系,不然怎样看待“反作用”?仅仅是种物理学意义上的“反弹”吗?深刻地认识艺术与经济的关系,我们尤须充分把握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辨证方法和唯物史观。的确,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曾指出:“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正比例的,因此也决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有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正比例的。”(《马恩选集》第二卷第112页)但这一看法绝非是关于经济与艺术关系的结论性观点,勿宁说,更是意在指出艺术与经济二者关联的复杂性和深刻性,这才是我们需要再次阐释经济与艺术关系的根本理由。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经济与艺术关系的见解,给予我们重要启示的根本点是“艺术生产”概念的提出。将“艺术”与“生产”联接起来,这的确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创举。籍此,艺术与经济的关系获取了最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

无疑,马克思是通过经济学理论研究进入到生产领域的。进而马克思通过生产、劳动概念的透析,对“人的本质”、“人的特性”作出了空前未有的揭示,即他的“实践观”思想理论的确立。此刻,生产、劳动已不再是个普通的经济学概念,而上升为一个哲学术语,并被赋予了人类生命智慧的光辉。以往的哲学思想,或空洞抽象地理解“精神”,或孤立机械地看待“物质”,唯有马克思主义,用辩证唯物史观的先进思想,以一个全新的世界观重新注视和理解人和世界。在实践的意义里,生产、劳动不再是狭隘的体力活动,不再是低层次的生存手段,也不再是仅限于实用功利性的经济行为,它更彰显出人的高度,它成为人的特性,人的本质,人的根本需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劳动不仅创造财富,劳动还创造了人,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劳动创造了美”。

的确,辩证唯物史观指出:人类活动最初是基于物质生产劳动的。那时意识形态尚未形成,艺术也未出现。但正是基于人类劳动生产所特有的“实践性”,生产迅疾地发展起来,被描述为“物质生产”的人类活动也渐渐显露出日益明确的“非自然”属性。如人类在原始时期制造的石器,绝非是个单纯的自然物,从一开始使之带有了人类的意志,精神的痕迹。哪怕当时它还仅仅是作为人类图生存的一种物质手段。之后的陶器、铜器、铁器,更是带有了人类鲜明创造属性的“自然物”,具有了“人化自然”的显著特征。另外,还存在一类无直接实用性的器物,尤值得我们关注,它们虽是物质性的,却更凸现出人类的精神需要,如贝壳项链、骨质饰品,以及后来的玉器。由于与后来人类的艺术形态最为相近,被称为“原始艺术”,它不仅成为艺术产生的重要根据,也同时成为理解人类生产活动丰富性、复杂性的重要依据。

但是,“艺术”以及其它人类意识形态的正式出现或被确定,则是伴随着人类生产水平发展到“分工”的阶段。此刻,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大、持续最久的“二元论”思想也随之产生,即将世界(包括大到宇宙小到人自身)划分为物质与精神,以及类似的二元,如主观与客观、心灵与肉体、理性与感性、此岸与彼岸等等。或许早期的奴隶主统治阶层的出现,致使因“生产分工”而产生的划分思想、划分方法出现了偏激、片面化甚至极端化、对立化的倾向。如古希腊柏拉图对精神“理念”的倍加推崇;如春秋时代孔子提出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点,都在对人类精神活动的注重的同时,又有些顾此失彼地贬低、甚至忽视了“物质活动”的重要性甚至根本性。由此,人类所独具的“生产劳动”也被片面化地当作专事物质生产或体力劳动的活动。“脑体分工”导致了“脑体分离”,“艺术与经济无关”这种长期积习的成见,其实早在艺术出现前就已埋下了顽虐的情愫。人类生产的进步却使人类自身对“生产”出现了认识上的误区,直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才使这种局面出现扭转。从本质的意义上说,“物质生产活动”和“意识形态活动”都是基于生产的,或者说都是“生产劳动”,所不同的是它们各自表现的形态,根本基础应该是一致的,即人通过生产实践活动方式的自我不断发展和完善。

由此,艺术活动从其产生起源的角度上,与人类的经济活动、物质生产劳动活动所具有的关系便极为密切了。20世纪以来的原始文化研究,对揭示人类艺术活动的根由、源起,有了大量的学术成果。如“巫术说”理论,将艺术活动与人类早期特殊的精神活动方式,包括特定的思维特征、心理状态、情感寄托方式、精神智性倾向作了充分的揭示。这些成果均有意无意地将人类史前精神活动更密切地联系到人类具体的物质生产、劳动实践中,并深刻地触及到艺术与经济在人类史前时代的内在关联。这也十分有助于克服那种或狂妄自大地将人类精神活动

“唯心主义”化地居之高阁;或庸俗地、机械地将人类意识形态简化为仅仅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其实,马克思主义一开始便深刻地把握了人类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构成的这种独特的对应关系,不是照相机式的再现或机械式的反映,马克思曾深刻指出:“在野蛮期的初级阶段,人类的高级属性开始发展起来……在宗教领域中发生了自然崇拜和关于人格化的神灵以及关于大主宰的模糊概念……想象,这一作用于人类发展如此之大的功能,开始于此时产生神话传奇和传说等未记载的文学,而业已给予人类以强有力的影响。”(《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支配能力及其思想认识的变化,那种“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神话不再重要。因此,经济发达与否,表面看来与艺术繁荣程度虽未构成比例关系,却恰恰揭示了艺术与经济的更深刻复杂关系,这是以一句“艺术的独立性”所无法昭示的。

如若强调艺术的所谓“独立性”,那也并非是针对经济的独立,而是涉及到人的“独立性”,即人类在劳动生产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主体性”。马克思研究艺术活动如同研究经济活动一样,并不孤立或抽象地看待,而是紧紧地与人类独具的活动属性——“生产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考察。即相对于客观自然世界(客体)揭示艺术活动所表现出的人类独有的“主体性”。马克思曾以人与动物的差异、区别,来指出这种“主体性”的意义。在谈及动物似乎也能进行“生产”如海狸筑窝、蜜蜂造巢之后,马克思深刻指出:“动物只是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在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在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是一段马克思涉及到美学的最著名的论断。也由此,艺术活动与经济活动通过人类这种独有的生产劳动方式,既被深刻的贯通,又被鲜明地划分开来。人类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物种来“生产”,才有了种植、养殖、发明,才有了农业、工业、科技,才有了轮船、汽车、飞机,才有了宗教、哲学、艺术。

恩格斯还曾这样概述艺术何以源于劳动:“只是由于劳动,由于和日新月异的动作相适应,由于这样所引起的肌肉、韧带以及在更长时间内引起的骨骼的特别发展遗传下来,而且由于这些遗传下来的灵巧性以愈来愈新的方式用于新的愈来愈复杂的动作,人的手才达到这样高度完善,在这个基础上它才能仿佛凭着魔力似的产生了拉斐尔的绘画,托尔瓦德森的雕刻以及帕格尼尼的音乐。”(《劳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因此,马克思认为“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根本原因就在于“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

从终极的方面讲,人的“生产劳动”根本上表现为一种自由自觉的,合规律合目的的创造性活动。这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而包括经济活动也包括艺术活动在内的人类一切生产活动,均能够显示出这一特性。所不同的是,因人类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尤其在人类进入“分工时代”后,这种特性或不同程度,或不同侧面,或直露或隐现,或正常或畸形地表现出来。但均是人类独具的“主体性”的证明。而人类的这种“主体性”的特征也通过人类经济活动与艺术活动的各自侧面显现出来。马克思深刻指明:“只是由于人的本质的、客观的、展开的、丰富性的、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还借此对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提出尖锐无情的批判,他指出,正是由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过度分工、片面化生产、畸形(唯利是图)地追求最大利润和盘剥剩余价值,致使“劳动异化”,劳动非人化,劳动沦落成为最低层次的谋生活动,堕落成为最庸俗的暴敛财富的手段,劳动的主体本质被扭曲了,经济与艺术出现了灾难性的对立,并使“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内在一致的本质性在根本上丧失。这是生产活动中人的本质的丧失,也是劳动的神圣性和审美性的丧失。经济与艺术在泾渭分明的同时,其实也致使各自走向苍白和贫瘠。也是在这个意以上,马克思称尚存有诗意的农业自然经济时期的手工业活动为“半艺术式劳动。”

当艺术从人类“一般”(普通的、基本是物质性的、实用性的层面)生产劳动活动中分化出来的时候,的确曾一度更多、更集中地展现出人类超越物化层面的更高理想和自由的境界。也因此渐渐与主要为满足人类基本物质需要、实用目的的经济活动拉开距离,这也是一定历史时期从人类“体脑分工”、分化的表现。但是,当人类活动和生产劳动过程出现了进一步“体脑分离”乃至对立的情形后,艺术与经济分离乃至对立,便成为人类主体性产生危机的表现。艺术与经济在一定历史时期出现的“不平衡关系”恰恰是人类活动整体性被分割之后的不和谐、不平衡状况。而艺术自身发展过程的潮起潮落,高峰低谷,也根本上与人类生产活动过程中的坎坷历程(尤其在劳动分工、社会分工的时代里)密切相关。“主体性”思想,既让我们看到了表现在人类经济活动,尤其是艺术活动中的最重要的属性,也让我们看到了艺术与经济的分离是阶段性的,是一种历史的局限,更让我们看到了艺术与经济活动的必然联系。

将艺术活动过程与物质生产过程联系起来比较,也是进一步认识经济与艺术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地讲,艺术活动过程可划分为三个环节,依次为创作、作品、欣赏,而以物质生产为典型类型的人类一般生产活动也具有相应的三个环

节:生产、产品、消费。当然,艺术的欣赏活动不同于一般消费活动,产品(在商业社会中又称为商品)在消费中消失,而艺术则在欣赏(一种特殊的“消费”)中增值,这并非意在提供给把艺术乃至一切意识形态恃傲居高的口食,而是要说明这种微妙的差异是我们发现艺术活动与经济活动如何关联的一个切入点。

马克思已深刻地指出了人类的生产活动根本上不同于动物式的生存活动,进而,在提到人类生产过程中的消费环节时也坚守了这一看法:“这里要强调的主要之点是:无论我们把生产和消费看作一个主体的活动或者许多个人的活动,它们总是表现为一个过程的两个要素。这个过程中,生产是实际的起点,因为它是起支配作用的要素。消费,作为必需,作为需要,本身就是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马恩全集》)46卷上册31页)这样,“消费”其实也便具有了“生产”的深刻性,或者说,具有了人的活动的深刻性。这其实也是艺术欣赏活动中的突出特征。或者说,对“产品”乃至“商品”的“一般消费”,其实仅具备了消费的片面意义,甚至在艺术欣赏的反衬中暴露出其危险,沦为或堕落为动物式生存满足的危险。马克思的这种对生产活动过程的分析,特别是对“生产”与“消费”的两要素关系的深刻分析,不仅成为我们理解日常意义上的“欣赏”与“消费”的双刃剑,既使商品化的消费活动暴露出其片面性,又使艺术化欣赏活动呈现出其本质性;同时也再一次让我们在对人类生产活动的深刻把握中,从活动过程及过程中的环节、要素角度,将艺术活动与经济活动的内在一致性通过表面差异性获得认知。如同消费应以生产活动的高度来看是生产的一部分,欣赏也成为艺术生产整体的有机组成,进而“欣赏”和“消费”其实体现的是人类独特生产劳动活动的一种永恒需要,正如同生产劳动是人类的一种永恒需要一样。

在人类一定社会阶段里,经济与艺术的差别是显见的,也是现实的,但更深层的现实却是二者的一致性,我们要做的是在二者的分离和差别中寻求一种有机的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揭示的,也是我们应当不断努力实践和实现的。

(编辑:魏巍)

总的来说,艺术的发生发展进步是建立在经济的发展的基础上的,经济基础是是一切艺术的基础,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是以经济,即物质基础为基础的。

首先,艺术创造所需要的工具的不断改进对艺术的进步具有及其重要的推进作用。

其次,艺术家的思想的产生,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发展的层次上的,而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经济的进步。

最后,艺术的内容也要以社会的物质生产为基础。

浅谈近三十年来艺术与经济关系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的迅猛变革推动了艺术的快速发展,经济对艺术的制约作用进一步强化,艺术与经济的交融渗透进一步深入,艺术经济的影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国家文化教育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正确把握艺术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对于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积极的

意义。

【关键词】艺术与经济打工文艺招商文艺艺术文艺

一、经济对艺术的制约作用进一步强化

打工潮催生新的艺术题材。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社会冲击最大的是打工潮。由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优先发展而引发的打工潮,使两亿多打工者成为新的社会群体,他们往往干最脏最累的活,但得到的却是最低最不被尊重的报酬。他们感慨万端,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歌、散文和歌曲,形成了风靡全国的打工文化。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北京打工青年艺术团”,团长孙恒,开封人。1998年到北京打工,根据亲身感悟和广大打工者的需要,组织打工文艺青年免费到各地为工友演出,深受欢迎。他还创作了许多打工歌曲,出版了唱片《天下打工是一家》,销量很好。打工文艺成为经济变革大潮中涌现出来的新艺术题材。

招商引资促进了大型广场文艺的发展。招商引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又一次经济大潮。许多地方为宣传本地的优越条件、提升本地的知名度,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宣传本地的特色文化。尤其是采用大型广场文艺表演作为开幕式,大造声势,谓之文艺搭台,经济唱戏,如潍坊风筝节、大连服装节、盱眙龙虾节、淮南豆腐节、滁州醉翁亭文化旅游节等。这些大型广场文艺演出,节目质量高,群众参与广,社会影响大,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颇有影响的艺术形式。从根本上说,这是由发展经济招商引资推动产生的。同时,也由于经济发展的现代物质成果支撑,使得广场文艺的音乐、灯光、舞美、服装、场景等由于现代声、

光、

电元素而大放异彩。群众称这种文化现象叫做“招商文艺”。

二、经济与艺术的交融渗透进一步深入

艺术经济化趋势,是现代经济发展又一重要特点。艺术商品化和艺术经济化是同等程度的概念。我国现阶段的艺术商品化趋势有三个重要标志:

1.艺术打工

目前,在影视拍摄市场、文艺表演市场、工艺品制作市场等打工的从业者以百万计,他们通过打工把自己的艺术才能转化为商品。比较典型的有贵州省从江县小黄寨,这是个侗族村寨。侗歌,尤其是侗族大歌是最具民族代表性的传统音乐体裁之一。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至今,小黄寨人就组队外出演唱侗族大歌,足迹踏遍东部沿海十多个省市,既获得了经济效益又宣传了民族文化,是比较有

影响的艺术打工范例。

2.艺术市场

近年来,我国的艺术市场要素和艺术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在原有个体艺术品生产者的基础上,先后出现了艺术投资人、艺术经纪人、艺术定件人、艺术企业家、艺术品收藏家等艺术市场要素。他们以市场方式进行艺术商品的生产、营销和收藏,形成了良好的体制与机制。如1999年,上海宽视网络电视有限公司与西安画家刘会华签约,敲定中国传统戏剧题材,推出了一批有影响的国粹油画。通过出国办画展及为重要会议装饰等办法进行营销。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该公司把“国粹系列油画”悬挂在会议厅堂,通过各国政要观赏和媒体炒作,作品价格飙升。艺术投资企业和艺术创作者本人都获得很好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声誉。人们称它为“宽视现象”。

3.艺术产业

艺术产业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发达强盛的重要衡量标准。我国加入WTO之后,艺术产业发展最快的是影视动漫产业。以影视产业为例,它有两大突出变化为世人所瞩目:第一,民营影视制片公司迅速崛起。自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出台《电影企业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以后,华谊兄弟、新画面、世纪英雄等民营影视企业,先后出品《卧虎藏龙》、《大腕》、《手机》、《十面埋伏》、《天下无贼》等影片,成为中国电影市场走出低谷的决定性力量。第二,中国电影进入“大片时代”。继香港制片业和国际电影资金进入中国电影市场以后,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开创了中国电影的大片时代,并成功打入北美商业院线。冯小刚的《集结号》是本土制作大片化的开始,低成本、大制作体现了中国特色。电影大片的产生与发展,对推动中国电影工业产业发展和国际国内电影市

场的开发,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艺术对经济的影响作用进一步增强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应,又给予伟大的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近几年来,艺术对经济的影响和作用集中体现在提升国家的文化教育实力中。文化教育实力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对文化教育实力的提升集中体现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

1.坚定艺术方向,全面理解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人民,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用共同理想凝聚力量,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坚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2.激发艺术功能,建设和谐文化,推动良好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的形成。围绕增强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围绕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推动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围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艺术产品的服务。

3.凝聚艺术精华,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充分认识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吸收借鉴世界各民族文化艺术优点,有效抵制腐朽思想文化艺术的侵袭;善于从时代实践中汲取养分,努力使文艺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艺术与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进一步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与艺术关系论述的真理性:经济活动是艺术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经济的变化制约影响艺术的变化;艺术一经产生,就具有其发展变化的相对独立性,即艺术发展与经济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艺术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商品性,艺术对经济还能产生伟大的影响和作用。我们认真研究艺术与经济的关系,大力推进艺术的发展,对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06.

[2]刘净植,孙恒.务工者要唱自己的歌[J].新华文摘,2007,(23).

[3]赵晓楠.对三种新型民歌演唱形式及其背景的初步探讨——以贵州省小黄寨侗歌为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1).

[4]章建刚,张晓明.知识经济时代的艺术投资和现象[J].文艺研究,2004,(2).

[5]陈犀木,万传洁.中国当代电影的工业和美学——1978—2008[J].电影艺术,2008,(5).

[6]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663.

[7]刘云山.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N].人民时报,2007-10-29.

谈艺术与经济的协调关系

2007-10-16 12:15

在普遍的公众认知和理解层面,我们始终会将“艺术体”与“经济体”片面的看作是相互制约与相互束缚的两种对立体。尤为在某些极端意识的理解中,二者完全不存在“互益性”与“统一性”,诚然“艺术”与“经济”在特定情况下存有充斥,但亦不可将特例作为普遍状态进行定论。这种“充斥”大多来自于“片面结论”对“个人经验”的影响,细化其成因则是来自于“个性价值”与“共性需求”的分歧——自由与金钱的对立。

人类本性对“自由”一词赋予了无比崇高的含义,一切物、一切人对于自由的玷污都是不可被接受的,这是天性的原始观念。尤其是人们对金钱的负面联想,越发的激起了人类不可妥协的自由天性,并引发了内在的危机意识及抵触心理,于是一切明确的及潜在的对立面无不成为了公敌。无可否认,在本性伦理激发了原始思维的状态下,人们会运用“经验”而不是“思维”,而经验往往是第一存在,于是,第一经验告诉我们:艺术与经济是不相融合的矛盾存在。

以下我们将对艺术与经济的关系运用思维的方式进行试解。

艺术是由感官所获取的感觉、感受、感知,它不仅存于形式审美,亦具含义,包含触觉与思想、印象与意识。在各种人类文化的起源和延续中,艺术都起到决定意义的作用——物质与文明的推动。艺术起源于祭祀文化,在人类的婴儿时期,艺术则是人类对“未知自然”的“神秘表情”,是“群体表象”的“终极共识”,是“集中意识”的“有形体现”。这些由个体形态组建的群体需求,完全服从于心理学的基本规律——由“差异个体”组成“均等群体”的统一需求。艺

术源于信仰,并在后期宗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到达巅峰。在艺术纯粹服务于“信仰”的历史阶段,人们对于艺术的应用有着极其严格的标准和特定的使用规律,不亚于后期国家的识别系统之复杂程度(当然,国家的识别系统由此发展,区别在于后期的艺术应用不象原始阶段,曾为识别或象征赋予如此之多的神秘含义)。所以,在原始阶段的艺术形式未能谈及并上升成为个性,因为这在当时是十分严肃的,并不象今天的人类意识为其赋予了如此之多的含义。但不可能有人否认,艺术的个性化发展推动了全人类的思想、文化、科技、生产的进步,它是人类文明重要的催化剂,亦是进步思维的火源,人类因艺术探知未来、启发思考、解释疑惑、发现规律、安慰灵魂、记述历史,我们因个性发展推动了共性认知的升级,由点带面促动了整体的进步,诚然公众认知及公众经验来自于曾经的个性认知和个体经验,但不可否认,公众所能够理解的层面远落后于(迟于)某一个体的理解,这是客观存在而不可逆转的——群体的审美意识跟从于并始终缓于个性的发展。普遍来说体系越为庞大(物理学的数量及质量)其认知经验的逆转周期越长,对应外力的惰性越大(而一旦形成逆转其稳定性远高于较小的体系);反之体系越小(乃至于个体)其认知经验的逆转周期越短,对应外力的惰性越小;体量、数量与体系的稳定性成正比,和可逆转的灵活度成反比。所以,从一般意义来说群体的审美经验越为稳定,对新兴经验的排斥性越强,接受越缓慢。当然我们也不能片面的认定个性艺术的发展一定对公众艺术有利益,权且我们只能认为从大体上来说,个性的延展对共性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不能排除某些个性艺术可能不具实际意义或对整体存有负面影响,因为个性化成因取决于个人“独特”的环境和处境,受制于特定的心理和态度,这些特有成因所促成的个人数值可能与公众的普遍平均值有极大的差异。当然也有相当数量的“个人随兴艺术”被理解成为个性艺术,这些艺术形态并不具实际意义,它只是个体对“个性”的崇拜,刻意模仿“个性”表象的“艺术垃圾”。但对于不具审美能力的人以及富有同情色彩(同等处境者亦产生现象认同)的群体对这种“不具积极含义和实际意义”的艺术形态亦称之为“个性艺术”,然而,这种形态并不受公众主流的认同,在此情况下,这类“艺术”便与公众需求、经济价值产生了分歧。

经济价值是公众需求的重要体现,是公众意志的集中表现。这个价值范围决定了艺术并非特立独行而是共性认同,抛开一切前提,“共性趋势”是“个性走向”的重要参照,这并不意味着主张个性跟从于共性,而是说“个性走向”保持平行于“共性趋势”,这样,个性才能在共性的理解和认同中适时改变共性的审美经验,否则,对立必然带来排斥,这是方法问题本篇不作详说。事实上,经济体系并不排斥“个性主张与共性需求”的对照存在,更不排斥“个性对比与整体统一”的参照关系,反而通过这种对照与参照更能体现“个性艺术”的社会价值

与经济价值。通过经济价值的客观规律,“个性艺术”得以启发、优化、筛选,所以“个性艺术”与“经济价值”在协调的环境下相辅相成,彼此促进——“艺术体”与“经济体”客观存有互利互进的积极作用。经济是以人力、物力、时间、空间为载体,通过多元重组形成价值,而艺术所借助的载体亦包含此四要。艺术为公众审美提供利益和价值,本身就是在完成社会需求,按照经济原则,完成社会需求必将得以社会回报,这即是艺术与经济之关系的简单模型。

个体对象或群体对象——“使艺术服务于群体而非个体”,这本身就是具有争议的话题,然而,经济和艺术本身是没有冲突的,之所以冲突是源于个体未达成群体需求。关键在于服务于个体的“艺术”虽不直接服务于群体,但是否以间接的形式服务于群体,如果它服务于某一个体,而这一个体又以其它形式服务于群体,那么这一个体必得到群体利益,按照经济法则,服务于这一个体的艺术也将获得经济利益(当然我们所说的是在道德和逻辑上的获得)。

个性价值与共性价值——“艺术是公众审美”,当然这并不等同妥协于金钱,而是艺术创造者的心态是因无知而个性,还是因创想而个性,当群体价值排斥某一个体价值的时候,在个体心理上亦会产生对群体价值的对立,并以个体的主观设想重新定义何谓个性价值,这也是艺术从业者的常见心态。然而我们并不能否定一切个性价值,因为个性化本身代表着一种特有艺术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成于特有环境和成因,我们并不能草率的认定某种大不同于共性的意识形态是不正确的,因为它可能和公众意识在时间路径(时代上)有着极大差异(史上这类例证屡见不鲜)。事实上,时代的进步正是由这些不同于时代的先进思想所塑造,所以我们必须保证这种个性思维的存在,才能益于艺术与经济的长久互存,利于社会文化的不断升级。

即使我们以上仅对艺术与经济的关系进行了正面的积极论述,但不意味着对公众审美品位的完全认同,尤其是充满商品流通领域的各种工艺品、产品等等,我们仍存有对公众纯粹审美的批判权利,由于艺术的贫瘠、美感的衰落和心灵的消亡,当代艺术成为了“批判理论美学”的“死囚”。随着物质与财富的丰厚,人类的幸福感非但没有增加,反而越发的贬值——艺术并未起到安慰心灵的作用,反而带来的是疲劳、困惑、空虚与不安。由于“艺术垃圾”的充斥,掩埋了艺术真正的含义与精神,这令公众的审美意识完全“霉变”,以至于面对真正的艺术反而产生麻木。所以,我们无法明确当代艺术的主流是纯粹写实主义、是情绪的个人宣泄、抑或是刻意哗众取宠、还是公然愤世嫉俗。如果是纯粹写实,一个丑恶的世界已然多余;如果是个人宣泄,请看枝头上数以亿计的鸣蝉;如果是哗众取宠,无知是无知者的唯一个性;如果是愤世嫉俗,没有什么比抱怨更无价值。

一切美的事物是大自然骄傲灵魂的化身,顺应万物的生息规律与经验法则。而经济不过是这一时代衡量价值的暂行标尺,并非人类亘古的过去也不是永恒的未来,所论二者皆非永恒,亦非人类所对它的一切定义。

艺术与经济基础

艺术与经济基础指文学艺术同社会经济基础之间的

辩证统一关系,即文学艺术归根到底决定于社会经

济基础,同时又对社会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

文学艺术是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按照历

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它

归根到底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和制约的。经济

基础对文学艺术的决定和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

个方面:其一,经济基础决定和制约着文学艺术的内容。

文学艺术作品所揭示的各种社会关系,表达的各种观点、

倾向、思想情感、审美趣味,再现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无不决定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

文学艺术作品中,有一些同社会经济基础的联系比较的

明显,有许多则同社会经济基础的联系不够明显或很不

明显。而且,一般地说,文学艺术同经济基础之间的联系

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普列汉诺夫曾指出:“决不

是‘上层建筑’的一切部分都是直接地从经济基础中成长

起来的:艺术同经济基础只是间接地发生关系的。因此,

在讨论艺术时必须考虑到中间环级。”(《普列汉诺夫哲学

著作选集》第2卷第322页)通常认为,文学艺术同社会经

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节有政治、社会心理和其他社会意

识形式等因素。但是,不论文学艺术作品的内容同社会经

济基础之间的联系明显与否,也不论它们同经济基础之

间的联系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它们所表现的观点,抒发

的思想情感和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深深地植根

于一定的现实生活之中,并且归根到底为一定的社会经

济基础所决定和制约。其二,文学艺术的演进,归根到底

也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和制约的。例如,没有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就不会有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启

蒙运动;我国两汉文化和魏晋南北朝文学艺术的繁荣,则

是同取代了奴隶制度的封建制度的巩固分不开的。文学

艺术发展的历史表明,决定文学艺术演进的最终原因,不

应到政治因素或诸如哲学、道德、宗教等其他社会意识形

式中去寻找,而应到社会经济基础及其变化中去寻找。正

如恩格斯所说,“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

础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06页)

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学艺

术,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作用,或称反作用。进步的文

学艺术,对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前进的落后的经济基

础起一定的动摇和瓦解作用,同时又能促进某种对生产

力和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先进的经济基础的产生和巩

固;落后的乃至腐朽、反动的文学艺术,则对阻碍生产力

发展和社会前进的落后的经济基础起维护的作用,同时

又阻碍某种对生产力和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先进的经

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

艺术与经济

艺术与经济陈源初

经济影响艺术,这是不辩的事实。当经济繁荣时,艺术创作兴旺,经济萧条衰退时,艺术家迷茫。创作减少,收藏家因受经济影响,自然减少资金的投入,所以收藏减少,对艺术家的创作热情会带来打击。所以经济的不景气就会带来艺术的不景气。

然而,很多艺术的思想,在经济陷入低谷时,发生了变化,因为穷困的艺术家受到了困苦的冲击,思想上刺激尢其深,一些划时代的作品也因而产生。这可列举一系列作品和艺术家,文生特梵高,杰克逊魄络克,芦易丝奈维尔森,凯哈林和他们的作品……

当社会发展到今天,作为艺术家,以及关心艺术、受过良好教育的社会人仕,应该意识到艺术的力量,艺术不再是被动的,艺术应该挺身而出,走在经济前面,带动经济,刺激经济,挽救经济。

广大的艺术家们,在严重的经济风暴下,要明白到,暴风雨总会过去,今天的黑暗,就是明天的光明。危机没有什么了不起,有繁荣,必有危机,有高速发展,必有大波大浪。无畏的艺术家,才是人类的精英分子。所以,不顾艰难,继续创造,产生大批的引人思考的作品,在环境倒逆的情况下,逆流勇进,就像流水喘急的江海中,鱼群不畏艰险奋勇地向上游冲击。

无畏艰难的艺术家,才不愧为伟大的艺术家。米勒,康定斯基,毕加索,马蒂斯,在艰险中奋斗,才能创作出划时代的佳作。

已经成功的艺术家们,更应担当起社会的重任,不钓名估誉,作品价格的降低非但不会影响创作的热情,并且还要把已经获得的利益捐献出来,支持公益事业,援助穷困的大众,特别是许多艺术家经历过困苦挣扎更应资助艰难的艺术家兄弟姐妹们,购买他们的作品,帮助他们,提携他们,协助他们开展览,分析他们的作品,写评语,鼓励他们。

众多的收藏家们,经济衰退时,正是大量收藏艺术品的大好时机啊!各种其它投资都很难获利,而艺术品收藏,从长远来看,一定是稳健的和获利丰厚的!艺术品在经济不景气时价格低下,正是明智的藏家吸入的好机会。而且在经济低迷形势下,艺术家思考深沉,佳作暗暗涌现,不像经济繁荣时,浮躁虚哗作品无数,价格不理智地飚高,泡沫重重。在经济萧条时,能大量收藏艺术品发收藏家,是真正懂得艺术,爱护艺术,也是最有投资眼光的利人利已的智者。

艺廊,博物馆,各种艺术机构,在经济低迷时,愈是要把艺术活动办得有声有色,有些业者会低沉,举步缓慢,但更有一批与不利环境争斗的机构会脱颖而出,改变格局,慧眼识天才,资助出一大批明天杰出的艺术家。

普通大众们,在经济衰退困难重重境况下,正好有时间去欣赏艺术,发人深省,借鉴艺术家的奇思妙想,启发自我的思路,为明天的大展鸿图打好基础。

政府各机构,除非是在昏庸暴君的统治下或在腐败无能的制度中,应要看到艺术的力量,艺术的必要性和正面性,支持艺术家,艺术活动。在政府官坻的墙上往往空白,或者空洞地贴着一些制度和口号,其实这已经证明了大小不遵守

制度的行为,守则还需要把这些东西贴在墙上吗?我们需要的,是把艺术品带进政府,各面大墙上,应充满艺术品,不管是名家的还是不知名的,不管是原作还是印刷品。这就是对艺术的理解和支持,对经济的支持,对民族和国家的支持!

满腹油水,满脑为官之道的各品官员,是时候了,为你们那枯竭的脑袋充充电吧,把艺术的涵养和光明带入到你们的工作、生活中,也带给进入官坻的民众百姓吧!

我们坚信,当一个国家的政府与艺术共进时,这个国家是真正文明的,可惜,很多国家的首脑对艺术所知甚少乃至一窍不通,悲剧啊!

金融风暴的一部分成因,也是因为首脑们只关注经济,而不懂艺术和经济之间的微妙关系,经济是骨、肉、血,艺术是脉、气啊!一群只注重单纯经济和维护官方利益的政要们是庸碌的,就像一个只练肌肉而没有思想的莽夫,是愚蠢的。

伟大的国家,是充满文化的国家,是非常艺术化的国家。任何限制艺术文化的国家,必定是止步不前的枯燥无味的民众怨声载道的国家。

历史明镜高挂,像法西斯制度下艺术文化全无自由,艺术家们统统逃之他国,最终这种制度便早早寿终正寝。

上面所述艺术的发达,会加强经济的发展,艺术反映了民众的文化,国家的兴旺,社会的进步。艺术是社会的主动力量,艺术家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家们,不再是压在社会底层抬不起头来一群,而应当走在社会的前列,高声呐喊,引领社会!

世界上有很多贪污腐化,草菅人命的庸官,但历代艺术家们却高风亮节,逆境生辉,不畏强权与虚荣。艺术是伟大的!艺术家是伟大的!

(1)经济基础的变更促进艺术或早或迟发生变革。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艺术,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艺术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受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制约。经济基础的变更和发展,也必然导致艺术或迟或早地发生变革和发展。比如在欧洲,当奴隶主经济基础形成以后,就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古希腊、罗马艺术。随着奴隶制的消亡,封建的地主阶级所有制建立,就产生了中世纪的封建主义艺术。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相适应会促使艺术的繁荣发展。艺术的繁荣发展常常是经济繁荣的结果,例如,我国唐代以杜甫、李白为代表的诗歌胜期以及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的繁荣,就是经历了一段经济繁荣而带来的文艺繁荣。

(3)当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了新的生产力,反映新兴社会力量的进步就会为新的生产力制造舆论、呐喊助威,从而促进艺术的发展。如19世纪反对农奴制、要求改变落后状态的俄国文学,我国“五四”时期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学等,都反映了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人民群众变革现实的强烈愿望,因而得到了巨大发展。

(4)虽然政治、宗教、哲学、道德等其他社会意识形态都对艺术发展有着总要的影响,但这些中间环节自身也受经济的制约和决定。它们影响艺术发展时,其背后还是经济因素在起决定性的作用。

艺术商品化与经济的关系

艺术商品化与经济的关系 从经济学与哲学的角度,对艺术商品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艺术商品化的基础,并造就了艺术产业的繁荣,同时艺术商品化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为之服务的观点。 艺术生产 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一种创造审美对象的精神生产。具体地说,它作为一种生产,是一种感性、客观的、有目的的、对象化的实践;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它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具有能动反映性和一定的意识形态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以创造审美对象、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作为自己特有的目的。 文学活动作为人的活动之一,一旦进入现代资本运行的社会,就成为一种艺术生产活动,因此马克思就随着时代的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这是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后,主要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文学艺术活动的结果。当然,马克思的“艺术生产”概念具有多种意义: 第一种意义,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 第二种意义,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第三种意义,专指在资本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生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 艺术商品流通的供求规律 艺术品从价格与需求的关系来说,艺术商品的需求量随价格上升而递减,随价格下降而递增,呈反方向变动的负相关关系,这就是艺术商品的供求规律。但由于艺术使用价值的意识形态属性,价格仅是影响艺术供求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不是唯一因素。艺术使用价值的质量对艺术供求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社会潮流、时尚因素、广告宣传、审美习惯都会影响艺术供求。一般地说,收入越高的消费群体,用于艺术消费的开支越大;艺术商品的价格越适合消费者的购买力水平,需求越大;价格超出人们的购买力水平,价格越贵,需求越小。文化程度越高的消费群体,需求越大;艺术修养越高的消费群体,需求越迫切;艺术偏好越强的消费群体,需求越痴迷;艺术品位越高的人士,需求越理智。闲暇时间越充裕的消费群体,越有时间满足艺术需求。艺术信息、艺术交流条件越好的消费群体,艺术需求的视野越开阔、选择面越宽、针对性越强;艺术设施设备越完善、艺术氛围越浓重,需求的满足程度越高。艺术教育越发达,有潜在艺术需求和具有潜在艺术供给能力的艺术人才越容易脱颖而出;社会越尊重艺术劳动、尊重艺术人才、珍视艺术创造成果,满足全体国民艺术需求的潜在供给能力就越大。对外艺术交流越发展,越能拓展和满足国外对中国艺术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当然,由于交流是双向的,国外艺术商品进口越多,越会抑制中国国内对本国艺术商品的需求,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近日,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发布《2010年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该报告称,2010年我国艺术品市场的整体规模继续

浅谈艺术发展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浅谈艺术发展的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论艺术的继承与革新郭爱琴摘要艺术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继承和创新的过程。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示的升华,古今中外许多大艺术家的艺术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应该摒弃“要反传统”、“艺术发展断裂论”等错误观点,立足本上,融汇中西,继往开来,使艺术健康的发展。关键词艺术,继承,创新,传统艺术是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和不断发展的,这个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不断继承与创新的过程。然而,目前关于美术革新问题的讨论中,却有人主张“要反传统”,片面地追求新潮时髦,宣扬脱离传统、脱离时代的“自我表现”等等。甚至提出“艺术发展断裂论”。结果使得有些年轻人连写实的基本功训练也要抛弃。因此,有必要在理论上把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阐述清楚,以利于艺术的健康发展。 继承与创新看起来是一对矛盾,从语言学的观点看,这一矛盾就是语言的稳定性和变易性之间的矛盾。作为设计者在形式设计上的得失成败取决于所掌握“词汇”的丰富程度和运用“语法”的熟练程度。设计者要想使自己的作品能够被他人真正理解,就必须选择恰当的“词”并遵守一定的“语法”。但这并不意味着设计者只能墨守成规,毫无个人的建树。设计者巧妙地运用个别新的符号,或者有意识地改变符号间的一些常规组合关系,创造出新颖动人的作品,这也就是设计上的创新。 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失去了许多永远无法复得的东西——历史文脉。历史形成的街道、胡同、牌坊、宗教圣地等等城市形态作为完整表达建筑和城市意象的符号系统,被成片、成街、成坊地被拆除,威胁到城市形态的相容性和延续性。尊重历史传统并不等于食古不化、拘泥于传统。相反,有意识地保留这些传统,将使得这个城市更富有地方风味。其实,“立新”不必“破旧”,关键在于如何以传统而又时尚的手法,创造出新旧共生的新的城市形态(符号)。“新天地”项目是位于上海市兴业路黄陂路、中共一大会址的周边地区,“会址”对面的南地块,设计为不高的现代建筑,其间点缀一些保留的传统建筑,与“会址”相协调。而“会址”所在的北地块,则大片地保留了里弄的格局,精心保留和修复了石库门建筑外观立面、细部和里弄空间的尺度,对建筑内部则作了较大的改造,以适应办公、商业、居住、餐饮和娱乐等现代生活形态。从目前已建成的部分看,得到的好评很多,已有较大的影响。据说销售与经济效益亦见好。其实,在上海这个东西方文化冲击的大都市里,传统的里弄生

论设计与艺术的关系

论设计与艺术的关系 关键词:原创活动设计师艺术活动 内容提要 长时间一来,很多的一部分人对于艺术和设计的了解的并不是十分的清晰,并且觉得这两者之间没有根本的区别。事实上艺术和设计之间既是有着相互促进的关系还有着一定的区别。在人类发展历史上,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艺术和设计在各自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其之间的关系相当微妙。本文主要浅谈现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在人类刚出现在地球的远古时期,也就是12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人类设计行为的发生事伴随着“能够制造工具的人”的出现而开始的,而设计行为的持续发展由于人类文明未曾中断的历史一样悠久。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随着人累物质文明的发展,设计也从最早对时期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加工,慢慢演变成为今天涵盖人类审美和功能需要的创造活动。我认为此衍生出来人类对美的需求,也就是今天所说的艺术了。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讲,人类所有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原创活动都可以被称为设计”,从这个层面说,人类史上第一位设计师应该是用石块或棍棒作为工具或武器,有意识、有目的的挑选石块,打制成器的那位。“艺术,希腊语作techne,拉丁文为ars,都有技能和技巧的意思,”与现如今我们理解的美和道德所代表的艺术略有不同,但是从艺术的最原始词义来讲,艺术应该是从原始设计师们的工具制作过程中产生的。可以说,设计时一种特殊的艺术,设计的创造过程是遵循使用化求美法则的艺术创造过程。设计被视为艺术活动,是艺术生产的一个方面。由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知,人类的需求分为七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感情需求、获得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被认知和理解的需求以及最终对美的需求。随着人类生产力和科技的不断发展,设计对美的不断追求就决定了设计中必然的艺术指向。总而言之,艺术和设计时密不可分的。包豪斯提出的三个观念可以解释一部分艺术和设计的关系: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 人类与生俱来的对美的追求,需要通过客观物的载体实现,从这个角度来说,设计物形式美的创造,并不仅仅是为了物的美观和漂亮,而是为了满足人在使用时的审美关照,满足人使用时所获得的审美感受而存在。 艺术性是人的精神需求,也是人性中融合文化、时尚、经验所形成的复杂同意体,通常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因素。因此,在设计艺术时间的具体表现上,往往以流行的风格样式来对应。这是设计艺术的艺术性本质最表面,也是最活跃的表现。 设计艺术的艺术性本质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而存在的,是衡量设计物审美价值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实现设计艺术创造性的主要途径。 艺术与设计既是有区别,但是同时他们也有着不可分割的的紧密关联的。 艺术与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早在原始社会,原始人类打制的石器就已经体现了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造物活动范围在不断的扩大和审美意识的提高,艺术与设计更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在中外艺术设计发展史上体现的都很明显。

举例说明设计与艺术的关系

设计与艺术有什么关系? 姓名:晋伟学号:2011210357 专业:环境艺术设计刚进大学时,第一次听到老师问我们:什么是设计?什么是艺术?有什么关系?带着迷惑,一年马上就要过去了,如今,虽然我还是不能很好的回答,但是每个人总有每个人的总结与理解。以下便是我一年来对艺术与设计的一些了解与认识。 一、什么是设计? 设计(Design)主要指设想、规划、计划、构思等,设计的含义是非常宽泛的,而且设计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朗文英汉双解词典》中,对Design有这样的解释:作为动词有设计、绘制、计划、谋划、预定的意思;作为名词有计划、设计图、图样、图案、图样设计、美术工艺品的设计、装饰图案的含义。《实用英汉词典》对英语Design一词的解释是作为动词有设计、立意和计划的含义;作为名词有计划、草图、图案、风格和心中的计划等意思。将使用与美观结合起来,赋予物品物质和精神功能的双重作用,是人类设计活动的一个基本特点。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活动,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它包含于一切人造物的形成过程之中。总之,设计就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可以说,设计时一种特殊的艺术,设计的创造过程是遵循使用化求美法则的艺术创造过程。 二、艺术是什么?

关于艺术,希腊语作teche,拉丁语作ars,都有技能和技巧的意思。在古代,艺术不仅和美与道德有关,同时还和实用有关。中国古代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日本也将香道、茶道、歌舞、乐曲称为游艺。在西方,艺术的美学观是渐渐出现的。绘画、雕刻和建筑早期并不包括在自由学科(Liberal Arts)之中,西方古代至中世纪并没有一个缪斯专门分管他们。由于近代西方愈来愈强调艺术与美的关系,终于形成了所谓美的艺术(Fine Arts)的概念,以别于应用艺术。人类早期的设计与艺术活动是融为一体的,只是随着社会分工的愈来愈细,各行业的专业性越来越强,才使得艺术从实际的技术中分离出来,而艺术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三、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记得上学期构成老师说:?艺术更感性而设计更理性。设计注重形式与功能,而艺术更多的注重审美。?这是一个艺术教育者对于设计与艺术的一个理解,当然后来也在网上看见了一些理解,便把它做如下总结。 ( 一、)古代艺术与设计之间的关系 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人类早期的设计与艺术活动是融为一体的、是同源的,都是造物文化的分合离散所致,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亲密而不可臵疑的,设计最初的意义是指素描、绘画,?设计?这一概念本身就是从美术与建筑实践中引申出来的,犹如西方美术史之父瓦萨里在全面讨论设计这一概念时所说:设计是三项艺术如建筑、绘画、雕塑的父亲,它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设计的创造过程是遵循实

艺术与经济的关系.

艺术与经济的关系 【摘要】经济影响艺术,这是不辩的事实。经济的迅猛变革推动了艺术的快速发展,经济对艺术的制约作用进一步强化,艺术与经济的交融渗透进一步深入,艺术经济的影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国家文化教育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正确把握艺术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对于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艺术与经济文学艺术文学艺术的演进 照以往惯用的理论和习惯的看法,最易于人类的经济活动与艺术活动截然分离。因为艺术活动是以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为目的的;而经济活动则将满足人类的实用需要为出发点。就是说,艺术所从事的是满足于人类精神需要的“精神生产”;而经济活动则是为满足于人类物质需要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不少现行的教科书就是借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实践”理论做出了看似明了的上述划分。 的确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都十分鲜明地指出;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包括人类诸意识形态在内的“上层建筑”,尽管我们也知道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何者为第一性、占主导地位仍勿庸置疑。也因此,艺术,作为人类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虽有其显著的特殊性,却归根结底离不开经济基础的决定和制约。 以下我们将对艺术与经济的关系运用思维的方式进行试解。 艺术是属于上层建筑,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也在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中。经济基础是指与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则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即思想或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以及与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的复杂系统,即政治上层建筑。毫无疑问,艺术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中,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因此,社会精神现象好政治现象及其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不言而喻,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也是社会经济发展。文学艺术是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它归根到底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和制约的。经济基础对文学艺术的决定和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经济基础决定和制约着文学艺术的内容。文学艺术作品所揭示的各种社会关系,表达的各种观点、倾向、思想情感、审美趣味,再现的社会生活的

论艺术与设计的关系资料

代码学号分类号密级 论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二级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专业名称环境设计 年级 14级环艺11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5年12月13日

【摘要】: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世界各国人民对于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经过了一些国家经济的成长,对于由此而引起的自然环境和历史环境的破坏引起了人们不断的反省,人们进一步理解了“衣食足然后知设计”这一道理。随着各国建设事业的推进,无论是旧城区的改造更新,还是新城的大规模建设,人们的休闲和娱乐……都为环境设计提供了各式各样的机会,无论是国家还是市民,都把环境设计做为一项大事业、一个大课题来对待。 【关键词】:环境设计环境艺术艺术与设计 一、论设计与艺术的关系 在人类刚出现在地球的远古时期,也就是12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人类设计行为的发生是伴随着“能够制造工具的人”的出现而开始的,而设计行为的持续发展由于人类文明未曾中断的历史一样悠久。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设计也从最早时期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加工,慢慢演变成为今天涵盖人类审美和功能需要的创造活动。我认为此衍生出来人类对美的需求,也就是今天所说的艺术。 广义的设计包括了人类所有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原创活动,从这个层面说,人类史上第一位设计师应该是用石块或棍棒作为工具或武器,有意识、有目的的挑选石块,打制成器的那位。而艺术的希腊语和拉丁文都有技能和技巧的意思,与现如今我们理解的美和道德所代表的艺术略有不同,但是从艺术的最原始词义来讲,艺术应该是从原始设计师们的工具制作过程中产生的。可以说,设计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设计的创造过程是遵循使用化求美法则的艺术创造过程。设计被视为艺术活动,是艺术生产的一个方面。由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知,人类的需求分为七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感情需求、获得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被认知和理解的需求以及最终对美的需求。 随着人类生产力和科技的不断发展,设计对美的不断追求就决定了设计中必然的艺术指向。总而言之,艺术和设计时密不可分的。包豪斯提出的三个观念可以解释一部分艺术和设计的关系: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人类与生俱来的对美的追求,需要通过客观物的载体实现,从这个角度来说,设计物形式美的创造,并不仅仅是为了物的美观和漂亮,而是为了满足人在使用时的审美关照,满足人使用时所获得的审美感受而存在。 艺术性是人的精神需求,也是人性中融合文化、时尚、经验所形成的复杂同意体,通常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因素。因此,在设计艺术时间的具体表现上,往往以流行的风格样式来对应。这是设计艺术的艺术性本质最表面,也是最活跃的表现设计艺术的艺术性本质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而存在的,是衡量是实现设计艺术创造性的主要途径。 艺术与设计既是有区别,但是同时他们也有着不可分割的的紧密关联的。 艺术与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早在原始社会,原始人类打制的石器就已经体现了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造物活动范围在不断的扩大和审美意识的提高,艺术与设计更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在中外艺术设计发展史上体现的都很明显。与技术的新统一,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人类与生俱来的对美的追求,需要通过

浅谈设计与艺术的关系

课程论文 课程《外国美术欣赏》 姓名沈科妤 专业10级环境艺术设计(二)班学号201053080108 成绩:授课教师签字:

浅谈设计与艺术的关系 通过这门课程对艺术有了更加透彻的系统的了解。通过课程的讲述和我在课后对《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学习,了解到学设计的学生必须领悟的文学艺术中的内涵才会对设计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单从浅薄的层面可以这样来理解,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供人们欣赏和另入思考的作品,它的特点是作者不用考虑受众,也不用考虑经济效益,完全是创作者主观的意识通过作品的表达。但是对于设计,狭义理解的设计,设计是人类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一项创造性活动,是人类以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它包含于一切人造物的形成过程之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自人类有意识地制造使用原始工具和装饰品开始,人类的设计文明便开始萌芽了。设计很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必须考虑受众的感受,以及解决问题的效果。 艺术是设计的前提,如果一个人不会感悟美好的事物,那么他所谓的灵感就不能感动人心,就不会有好的作品呈献给大家。而设计是艺术的一种表达,能把自己领悟后所得的特定事物来表达出来,就是自己对该事物的一种理解和收益。艺术里有技能和技巧的意思,而设计是设定与计划;艺术是理论感性层次上的门类,而设计是实践为主的门类,相互依存。 康德认为艺术美有两种,即自由美和依存美,后者含有对象的合乎目的性。对康德而言,合乎目的是一个更有优先权的美学原则,它与功能相近。设计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设计的创造过程是遵循实用追求审美法则的艺术创造过程。设计的草图或模型,本身就可能具备独立的审美艺术和价值。在现代中,很多设计作品的形式表现出与现代雕塑与绘画的密切联系。包豪斯时期,结构主义的抽象形式与新造型主义绘画和雕塑就存在着惊人的共同之处。康定斯基的抽象构成主义绘画与名信片的设计也就是构成主义的风格。荷兰画家蒙特里安《红黄蓝构图》就直接影响了里特维尔德的家具《红黄蓝》椅的设计,这表明艺术对设计有相当的影响。现代建筑和工业制成品是一种艺术形式,至少部分是艺术。在近现代中,设计与艺术之间的距离日趋缩小,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诱发新的设计观念,而新的设计观念也成为新艺术形式产生的契机。

浅谈中国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论艺术可否脱离政治 【内容摘要】 在当前社会中,很多的人都会认为中国的艺术和政治是脱离不了关系的,中国当代社会的结构是政治至上,政治决定社会中的绝大部分事情。作为当代艺术,不可能对政治视而不见。乔治·奥威尔曾极端地讲:“所有的事务都是政治事务”所以中国当代艺术的工作恰恰也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我个人认为,虽说在当代社会里,政治一直都在影响着艺术的发展,可是在我看来,艺术要脱离政治也不是不可能的。 【关键词】艺术政治意识形态雕塑脱离 【正文】 政治与艺术的关系,在当今很多人看来,觉得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艺术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因为,艺术与政治都是经济的反映,它们之间是同根相连的,都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处于同等的地位,承受相同的作用,发生相同的反作用;但艺术与政治相比,从与经济的距离来说,“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是最近的,在全部上层建筑中处于主导的地位;而艺术与经济的关系却不是直接的,

它必须通过政治、法律、道德等中介,才能达到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目的。正是从这一点上说,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实质上就是艺术与经济关系的体现。还有,艺术归根结底是要表现人的,而政治生活渗透到了人的各个生活领域,给人以重大的影响,并突出强烈地显示出人的本质和特征,这也就使艺术与政治发生了阻隔不断的联系。一般说来,一定的经济,通过政治,决定着艺术的性质和发展;一定的艺术,又反过来通过政治,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艺术与政治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大方向是相同的,如资本主义政治与资本主义艺术,社会主义政治与社会主义艺术,都是朝着同一个经济基础的目标发生作用的,故它们之间也是相互保护的。而产生于不同经济基础之上的艺术与政治,如社会主义艺术对资本主义政治,则会互相排斥甚至互相打击,反之亦然。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同一阶级内部发生矛盾冲突,这种激烈的矛盾斗争反映到艺术上,就会出现同一阶级内部艺术与政治的矛盾。过去,我们曾提出过“艺术为政治服务”的口号,这个口号在历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艺术为政治服务”的口号曾被夸大并且将它绝对化,将“艺术”与“政治”等同起来,将艺术的其他社会功能忽略甚至取消了,这是一种简单化的表现。根据形势的新发展,现在不再提这个口号,但艺术必须沿着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发展,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政治大方向是不能偏离的。 在我看来,政治是在统治中为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百姓思想境界和观念意识提高,是一种强迫性行为。而艺术则是以自身的蓄意美,来影响百姓,向人们传递一种文化、一种潜在的意识形态,是一种渐

浅谈艺术设计与生活的关系

设计与生活碰撞,艺术与趣味交融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吴莎极2010312040 艺术是人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借助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和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对于艺术来说,生活如同大河的流水,对于生活来说,艺术就是水流翻滚的波浪,艺术的源头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的母体。生活给了艺术生命与力量,所以,艺术也是生活的反映。 在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发展和蔓延,信息传播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以更大的传输量,高速的传输方式,更广泛的受众面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现代设计概念中丰富的信息,在全球化浪潮的作用下充斥着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全球化进程是不可逆转的,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过程,对人类文明进程,产生了积极巨大的意义,同时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现代设计必须共同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共同面对人类文明宝库中地域文化的丧失,面对多元人类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现代设计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二十一世纪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现代设计在推动现代人类文明的过程中担负重任,更要举起人类文明的旗帜,站在全球化的高度认识和发展现代设计。 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整个人类的精神世界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科学技术的产生与运用,种种现代观念的迅猛增长,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剧变。艺术感受性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这样就无可避免的为现代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许多可能性。艺术的诞生与存在,是不能不依赖于它所生长,指涉与服务的社会的。艺术作品要进入的外部世界,是艺术家及其作品寓示的社会话语力量的种种特点铸造的。当后现代主义音乐家约翰.凯奇静寂无声的“演奏”钢琴曲《四分三十秒》时,当法国达达派艺术家杜尚将一个溺器放在展厅而称其为一个艺术品的时候,当几近全裸的男女演员在纽约的中央公园演出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时,当先锋派美术家在美术馆里贩卖对虾或旁若无人地洗起脚时。他们相对于传统艺术来讲,很难将其视作种种“世界观”的表现,尽管它们毫无共同的特质,当人们难以把握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创作中对传统艺术

艺术与政治经济关系

艺术与政治的关系(P30王) 1、从整个社会历史发展来看,政治对于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 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于被决定的关系。艺术最终是由经济决定的。 一种艺术,如果在其时代的经济基础中有着深刻的根源和力量,则是任何一种政治也不能将其消灭的。法西斯、文革。 2、政治与艺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他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 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政治在上层建筑中处于一种关键的地位,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极为密切,而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上层建筑中远离经济基础,不能直接反应经济基础,只有通过政治的中介才能联系于经济基础。因此艺术必然要受到政治的强大影响,它不可能完全脱离政治。 在有政治的社会中,超越政治的艺术家是不可能存在的,超越政治的艺术也是不可能存在的。任何艺术作品,都或多或少、或显或隐、或直接或曲折的表现出一定的政治观点或倾向性。如元代的倪云林、清初朱耷等。32页 3、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而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 用于经济基础。(P32第二段) 4、不能把艺术看成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艺术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艺术 作品的政治倾向性在表现方式上也不一样。(P32第三段) 艺术与经济的关系(P25王) 1、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 的发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原始社会、青铜艺术、扬州画派、希腊艺术。 2、艺术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即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或阻碍作 用,而且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改变后,旧的艺术形态并不一定会随之消亡,还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发生影响。 3、艺术具有独立性,艺术的繁荣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现象。(P7 彭)19世纪的俄国

浅谈当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浅谈当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仅普通人们对于艺术与设计有着模糊不清的概念,就连一些专门从事这一行业的人也不见得能很好的把握,也总是模棱两可,捉摸不定。 通过学院举办的《当代艺术与设计座谈会》,邀请的嘉宾是今日美术馆的馆长——张子康先生(张子康,今日美术馆馆长。1989年7月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1989年9月在《河北图书商报》任美术编辑。1992年5月在河北教育出版社文化编辑室工作。1998年9月——1999年7月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画室助教研修班,现为今日美术馆馆长。今日美术馆是以“民营非企业”,2002年由今日集团董事长张宝全先生创建并首任馆长,2004年底由张子康先生接任。张子康先生还兼任《东方艺术》杂志主编。今日美术馆系中国加入WTO后第一个按照国际美术馆规范建设和运营的纯民间美术馆。今日美术馆无梁无柱全开放自由展览空间及恒温恒湿、自动展板、自动灯光、多媒体声光展示系统等,系中国美术馆最高硬件标准,同时也跻身于国际一流美术馆行列。今日美术馆现有和正在筹建的下属企业有:今日美术馆出版社(香港)、今日美术馆杂志、今日美术馆网站、中国当代美术家数字资料库、中国当代书法家数字资料库、今日美术馆拍卖公司、今日美术馆画廊以及今日美术馆画院、今日美术馆研究院、今日美术馆艺术产业联盟等综合艺术产业实体。今日美术馆在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和当代艺术流派及领军人物的同时,更注重对艺

术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形成和国际知名美术馆、博物馆、画廊等艺术产业机构相适应的艺术运营模式,为当代艺术家及其艺术品提供一个面向世界的全开放式平台。今日美术馆开馆的《彩墨江山展》、《流行书风展》,其鲜明的学术性以及在美术史、书法史上的重大意义不仅受到国内外媒体及艺术机构的关注,也给中国美术界、书法界带来强烈震撼,促进了中国艺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今日美术馆展览面积1800余平方米,展线长约1000余延米,其全开放自由空间和活动展板、活动灯光不仅能适应所有二维平面作品展览,同时更能适应雕塑、装置等三维空间作品展览。)听了他的讲解以及他和设计系的老师的讨论,我对于当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有点心得体会: 对于当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的理解事实上它们是即有区别又有着千丝万缕割不断的联系的。在人类发展历史上,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升,艺术和设计在各自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它们之间的关系相当微妙。当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是辩证的,当代艺术的发展对于设计会有影响,反过来设计的发展也影响着艺术。 一、当代艺术与设计的区别 1、当代艺术与设计的概念 纯艺术和设计有很大的区别,一个是以形态思维为中心的,一个是以逻辑思维引导形态思维的,如果和在一起,在各种具体问题上的冲突将是没完没了的。包豪斯在魏玛时期曾经有过这方面的问题。格罗佩斯在1919年建立学院时,根据魏玛共和国政府要求,把早就在

《艺术概论》复习大纲(好学生)

《艺术概论》教案 绪论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概论》的学习目的;《艺术概论》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艺术本质论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艺术与其它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艺术的形象性、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和地位;艺术生产、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建立 1. 马克思主义是如何来解释艺术本质的?p22 第一节艺术的社会本质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反映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从生产关系到思想关系的人类的全面的社会生活,创造美的精神产品,满足人类精神上的审美需要。 社会性是艺术的首要本质和第一层面的本质 一、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一)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二)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们的共性 上层建筑包括两个部分: 1.政治、法律、道德等制度及相应的机构、措施。 2.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指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念,以及哲学、宗教、艺术,以及各种不同的情感、幻想等。 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共同性:政治、法律、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它们又都相互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所制约、所决定的,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为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前进服务。这是“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真实含义。 (三)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等在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中,是“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特殊的意识形态。而政治、法律及道德属于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的“中间环节”。 (四)艺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 作为更高的、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意识形态的艺术,同经济基础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要通过政治、法律、道德等“中间环节”,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是直接的、密切的。 1. 艺术与政治的关系 在上层建筑各种因素中政治对艺术的影响最为广泛也最为直接,它往往关系到艺术的广衰成败。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在艺术与经济之间是最重要的中介。艺术要接受政治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可以对政治施加影响,二者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关系。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和引导艺术的方向,可以保障艺术得到更快、更健康的发展。艺术也可以通过自身显现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倾向,对政治施加影响。 艺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必然要与政治等其他意识形态发生关系,但它们之间具有本质的不同。从社会结构的角度而言,政治与经济基础的距离很近,而艺术则距离较远。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借助于艺术形象或某种情境,反映特定的现实生活关系,通过审美作用使人的思想情感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使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而政治则不同。政治分为政治设施和政治观点两方面。前者主要通过暴力革命、战争或强制性的行政命令等方式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从而改变经济基础,推进其向前发展;后者则主要借助于说理和舆论对人加以影响和说服,达到改造人的思想之目的。 代表作品:《马拉之死》、《自由领导人民》、《格尔尼卡》、《开国大典》、《血衣》等等 艺术与政治虽然具有诸多不同点,但它们之间又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尤其是政治对艺术的影响,有时甚至是巨大的。通常而言,政治对艺术有着较为直接的决定性影响。在上层建筑诸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中,政治处于主导地位。 政治对于艺术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也不是平行的关系。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 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综上所述,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一方面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艺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必须通过“中间环节”,

浅论室内装饰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浅论室内装饰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道真县接龙小学冉瑞林 内容提要: 在现代语境下,室内装饰设计已不可避免地成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如何处理室内设计与中国古典文化发展的关系,传统文化中儒、道、佛教等主要思想机器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等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大众对生活空间质量的要求进入了一个以满足物质生活为基础,追求相对高层次精神意识空间的阶段。本文探讨了如何将中国古典文化与室内装饰设计联系起来,以求形成具有现代人文特征的室内装饰设计风格,更大程度上满足大众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 关键词:室内装饰中国人文关系 1. 装饰设计的概念 “装者,藏也。饰者,无既成加以文饰也。”这是《文心雕龙》对装饰的解释,它产生在农业文明背景下。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惠及世界,传统的装饰设计从基本概念到装饰样式都发生了变异和发展。现代设计在继承和发展传统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要在观念和形式方面有所创新,但“装饰”的本质含义并未改变。装饰应是相对特定对象而言,因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包括文化的、情景的、形态的、材料的、工艺的适应性,而非任设计者为所欲为。 室内装饰设计是人文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建筑空间内部的理性创造方法,是一种以科学为构造基础,以艺术为表现形式,为塑造一个精神与物质并重的室内生活环境而进行的理性创造活动。室内装饰设计

又是一门具有整合性的学科,现代室内装饰设计涉及社会学、建筑学、民俗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它要求运用多学科的知识综合性地进行多层次的室内设计。 2.人文的概念 “人文”与“天文”首见与《周易》中。在《周易》一书里,无论是“人文”还是“天文”都是观的对象。观,就是观察和研究,也就是说“人文”和“天文”都是科学观察和研究的对象。观,要人去观,所以科学也是人的、人类的,也是“人文”的一种。在中国文字中,与“Human”相对应的概念是“人文”“人道”,即人的、人类的东西,在这里有善恶之分,只要是人的、人类的都可以称为“人文”“人道”。在哲学上,文是指一切事物特征的外在形式,它是物质按其本质规律呈现出来的;在伦理上,文是指一切文化素养。在这里所指的人文主要是指人类文化。 3.室内环境装饰设计与人的心理交流 室内装饰设计是人文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建筑空间内部的理性创造方法,是一种以科学为构造基础,以艺术为表现形式,为塑造一个精神与物质并重的室内生活环境而进行的理性创造活动。 因此,室内环境在艺术审美层面上的要求在于对室内意义的的创造。它表现为室内环境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对人产生的影响,通过心理的双向交流得以实现。即人对室内环境的认知和环境对人的影响。 在室内装饰中,室内整体环境氛围是室内环境呈现给人的整体印象。不同性质和功能的空间应该有不同的性格内容,即具有一定的个性特点,

艺术设计与地方经济关系的探析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关于艺术与经济关系的见解,给予重要启示的是它“艺术生产”概念的提出。将“艺术”与“生产”两个概念联接起来,这的确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创举。藉此,艺术与经济的关系获取了最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1]。 1艺术设计的重要性 艺术设计,顾名思义,“即设计者以艺术的手法把一种设计、规划、设想、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的过程。它是一个满足生产者的需求、消费者的需求、环境与社会的需求与责任的过程。”而经济则是指社会物质生产、流通、交换的活动。“艺术设计一词充分体现了设计本身所兼有的经 济与艺术的使命,艺术的目的在于使人获得美的享受,从精神的层面满足人的需求。设计则更多地服务于人的物质生活。设计中要以人为本,既要考虑审美性又要具有实用价值。因而设计与艺术是不可分的。换句话说,艺术性是设计的生命[2]。 新世纪是“设计的世纪”,经济的发展已由产品的价格竞争、质量竞争转向设计的竞争,设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3]。中国加入WTO 后,原本就竞争激烈的市场形势会更加残酷。同时,面临以买方主导的市场,这就使企业必须提供优良的产品设计以夺取生存空间,在这种大环境背景下,设计的作用更凸显出来,市场经济竞争取决于设计竞争的趋势更加明显。设计作为经济的载体,已成为一个国家或企业发展的主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可 艺术设计与地方经济关系的探析 张伟1,左洁1,张杰2 (1.河北科技大学,石家庄050018;2.桂林理工大学,桂林541000) 摘要:从艺术设计的重要性、艺术设计与经济的关系、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艺术设计3个方面,探讨了艺术设计与经济互为促进的关系,强调艺术设计的着眼点应以市场为导向,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相结合,而不仅仅是局限于纯艺术的范畴,因为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是结合社会需求,推动社会经济的繁荣。关键词:艺术设计;经济;市场中图分类号:J5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63(2010)02-0127-03 Analysis of Relations between Art Design and Local Economy ZHANG Wei 1,ZUO Jie 1,ZHANG Jie 2 (1.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ijiazhuang 050018,China ;2.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541000,China )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ree aspects of the importance of art design ,the relations between art design and economy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rt design ,explore mutually reinforcing relations between the art design and the economic ,emphasize the focus of art design should be based on market-oriented ,and the combination of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not just limited to the scope of pure art ,because the aim of art and design ultimate is to combine the needs of society and promote social and economic prosperity.Key words :art design ;economy ;market 收稿日期:2009-08-31 基金项目:河北省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S091110) 作者简介:张伟(1971-),女,河北正定人,河北科技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及艺术理论。 论坛与资讯 张伟等艺术设计与地方经济关系的探析 127

从设计角度浅析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从设计角度浅析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作者:孙睿 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第10期 摘要:科学与艺术最终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而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而工业设计作为两者结合的产物,其目的就是要解决问题来满足人类的需求的。“科学艺术化,艺术科学化”是科学与艺术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在以科技为主导力量之下,设计将在科学与艺术高层次融合的轨道上稳步的前行。 关键词:设计;科学;艺术;融合 科学与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两大主要形态,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经历了两个阶段——自起始起的不分到中世纪的独立发展。时至今日,已到第三个阶段,即“重逢”的阶段。在今天重逢的日子里,科学与艺术已经不是简单的相会,而是具有更广泛、更深刻、更普遍的内涵。 一设计师眼中的艺术与科学 设计概念产生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其最初的意义是指素描和绘画。古代中国的“设”字就是制图、计划之意。设计乃一种特殊的艺术,其创造过程是遵循实用化求美法则的艺术创造过程[1]。设计被视为艺术活动,是艺术生产的一个方面,因而工业设计常称为工业艺术。早在工业设计萌芽之初,被誉为现代设计之父的莫里斯就提倡艺术与科学的结合。19世纪初,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沙利文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作为现代工业设计先驱的贝伦斯的设计作品则又体现了一种新的艺术美学。包豪斯校长格罗皮乌斯提出了“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基本观点,并强调科学技术的作用。在两战期间,工业设计作为一种正式的职业出现并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工业设计将消费者的动机和科学技术不断产生出来的可能性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消费需求、艺术与科学三者的统一[2]。 二从设计史的角度看科学与艺术 (1)艺术是设计的起源 设计的起源应该从艺术的起源里探寻痕迹。在对古老的艺术起源论——模仿说中,不难发现艺术在最初的模仿过程后所出现的表现感性和象征情感的艺术形态。在艺术模仿的中后期,人们再做的模仿就是经过思想的表现和象征,而这种思想正是设计的最初的思维过程[1]。 (2)科学是设计的基石 设计在最初的模仿与改良阶段,受到艺术的制约。因为在艺术创作中,情感的表达始终占据着主导的地位,使设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陷入了停滞的状态。而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革新与

浅谈艺术发展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浅谈艺术发展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音乐表演0811班杜奇鹏 08126046 引言 艺术重在表现风格的传承,贵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没有继承,就会形成艺术表现形式的断层甚至多走弯路而不能得以延续发展。前人的经验也是经过日积月累的实践活动总结而成。所以,我们要很好地利用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并使之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 艺术只有不断从生活中吸取生命的营养,不断发现新的创作领域、新的创作题材,才能产生新的创作灵感,产生新的表现形式。从而推动艺术真正的创新与繁荣。 一、关于艺术的继承 继承与创新看起来是一对矛盾,从语言学的观点看,这一矛盾就是语言的稳定性和变易性之间的矛盾。作为设计者在形式设计上的得失成败取决于所掌握“词汇”的丰富程度和运用“语法”的熟练程度。设计者要想使自己的作品能够被他人真正理解,就必须选择恰当的“词”并遵守一定的“语法”。但这并不意味着设计者只能墨守成规,毫无个人的建树。设计者巧妙地运用个别新的符号,或者有意识地改变符号间的一些常规组合关系,创造出新颖动人的作品,这也就是设计上的创新。 构成中有一种“特异”的构成手法,即在似乎很平淡的构成中突然出现一个“异类”的元素,使得本身很平淡的方案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带有创新意识的新符号就如同这个“异类”。在人们对习以为常的事物难以引起足够的注意和兴趣情况下,将一些常见的符号变形、分裂,或者把代码编制顺序加以改变,就可以起到引人注目、发人深省,加强环境语言的信息传递的作用。美国著名建筑师查尔斯?摩尔设计的奥尔良市“意大利广场”就是在设计中大胆抽取各种古典的要素符号,并以象征性的手法将其再现出来。整个广场以巴洛克式的圆形平面为构图,以逐渐扩散的同心圆及黑白相间的地面铺装向四周延伸出去,直至三面的街道上。 罗马的古典柱式经过改头换面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如科林斯柱式用的是不锈钢柱头,檐壁上用拉丁文雕刻着“此喷泉为市民们献予全民之赠礼”的献词;多立克柱式上流泉汩汩,圆券上嵌着微笑的摩尔头像,水正不断地从他嘴里吐出,在这里不仅充满了欢快浓郁的现代商业气氛,而且具有对乡土强烈的依恋之情。今天,各种方盒子式建筑被认为超然于历史性和地方性之上,只具有技术语义和少量的功能语义,没有思索回味的余地,导致了环境的冷漠和乏味而受到批评。对此用信息论有关原理来解释,就是环境符号系统所载有效信息太少。鉴于此,后现代建筑师文丘里大声呼吁:“丰富建筑的内容,同时使建筑成为包括其他方面的多维艺术,甚至包括文字,使它不再是一个纯粹的空间的工具。”他主张以环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代替现代派提倡的简洁性,以语义的模棱两可和紧张感代替平铺直叙,以语义的多重性反对非此即彼的机会主义,要混杂而不要一目了然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