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道路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道路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道路优势

湖南省首届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竞赛

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

报告题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道路优势学校名称: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小组成员:刘长风罗志毅吴帆罗娟曾欢

专业班级:

汽营 1401B

指导老师:水战红

省委教育工委宣传部

2015 年 5 月

一、选题原因

①政治发展的本质是人类政治生活体系在结构和功能上日趋完善的

一个历史过程,它包括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在现代突显为政治改革。

政治发展问题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问题,每个国家和民族都会有自己的

正式发展道路,因此,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对于一个国家的长远

发展至关重要,改革开放30 年以来,中国依据国情,中国共产党与

中国人民开辟了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政治发展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②我们党的历史证明,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历来是关系革命、建设、改

革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问题。毛泽东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指出:

“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

的。”他又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

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船,过河就是一句空话。” 我们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就必须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作为过河的桥或船。③中国共产党人多次

论述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的重要

性。1991 年 9 月 24 日,江泽民谈到:“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就是走一条前人没有开辟的道路,经过十多年的实践,中国共

产党和中国人民坚信,这条路是正确的,不管有多少艰难险阻,我们

都要坚信不疑的走下去。”胡锦涛于 2007 年 12 月 27 日进一步强调了政治道路问题的重要性,认为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中处于第一位,必须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条件,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习近平

于2012 年 11 月 29 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图片展时进一步重申

了上述观点。从以上国家领导人对政治道路重要性的论述来看,我们对“政治道路” 本身进行研究,这样才能更好的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坚定道路自信。

④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时代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时代主题由“战

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新科技革

命蓬勃发展、当代资本主义出现新变化。中国共产党人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回答了时代的课题,结合我国实际,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探

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促进了世界共同发展与维护了世界和平,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的时代特征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⑤ 胡锦涛同志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是团结路亿万人民

共同奋斗的一条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的发展对于中国与中国人民来说是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道路优势的研究有利于:

a,有利于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道路的科学内涵。只有

正确把握了科学内涵,才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b,巩固党的领导,党协调各方面的核心领导作用,,保证党领导人民

有效治理国家;

c,坚持中国政治发展道路,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维持其发展,促进

世界和平,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和谐世界。

二、目前研究情况综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优势对于中国而言是取得一切成

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由此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优势的研究。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对政治发展道路的研究进展迅速:

㈠国外研究综述

在国际话语体系中国外学者通常把中国发展道路称为中国模式,多数国外学者能站在客观的没有意识形态夹杂的事实基础上对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政治道路予以肯定,海外各界人士和舆论认为,中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对其未来发展意义重大,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也将产生深远影响。当然也有少数学者持否定态度,首先质疑的就是中国是否仍然保持社会主义性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所取得的成就也必然同样受到质疑,还有一部分声音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经受太残酷的考验具有不可持续性。㈡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优势的研究主要依据以

下几个方面:

①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

包心鉴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指出实现人民当

家作主,建设高度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加强与改善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精髓,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政治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前提;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础。

②在政治制度方面的贡献

王远启在《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及意义》中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从实践到理论形成了一个体系,这条政治

发展道路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制度架构、实践基础、鲜明的中国特色

以及所遵循的原则、方法、步骤、和途径等等,构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理

论体系;这条道路在政治制度方面尤具实践创新性,在民主的形式和实质

两方面都具有巨大优越性和发展潜力。

张明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价值及其实现策略》中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有利于中国在社会风险期向现

代化的平稳转型,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

中国社会民主政治的优质发展。

③与国情适应程度

吴邦国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所作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

中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

选择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唯一正确道路,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

唯一正确道路,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党领导人

民有效的治理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三、陈述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一、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优势

1、既能广泛发扬民主,又能实现高度集中

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无论价值取向、制度设计还是政策选择、

操作实施,都充分体现着广泛民主与高度集中的紧密结合。各党派、各

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和各界人士,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持有什么信仰,都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都能够以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这两种重要民主

形式,在共同的政治基础上充分表达不同的意见和诉求,实现最广泛

的政治参与,实现最真实的民主。同时,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始终坚

持和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根本原则,中国共产党汇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将社会各群体中个别、分散的意见、愿望和要求集中起来,形成统一意

志和统一行动,从而实现广泛民主基础上的高度集中。

2 、既充满生机活力,又富有效率

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否得到充分调动和发挥,是

判断一个社会是否具有生机活力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一种政治发展

道路是否具有广阔前景的重要标准。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始终坚持

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坚持和完善三项基

本政治制度,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最大限度地集中社会资源,实现高效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保证了国家对经济建

设和社会发展的统一规划和部署;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

和各界人士自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蓬勃发展。

3、既尊重大多数人的意愿,又照顾少数人的意见

坚持民主的多数与少数相统一的原则,既听取支持的、一致的意见,又听取批评的、不同的声音,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民

主权利,这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特点和优势,也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理念和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与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和各界人

士就重大问题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中进行广泛协商,听取意见,求同存异,求得共识,既尊重大多数人的意愿和要求,又照顾少数人的意

见和建议,从而实现多数决定与少数保护的有机统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需要把握的重要原则

1 、始终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使这条道路越走越实

确立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需要考虑本国国情,坚持走好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需要立足国情。如果脱离国情,再好的政治发展道路也会走入歧途,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

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民主政治建设也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但是,我国目前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民主与法制

基础比较薄弱,政治文明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能提出过高要求,急于求成;更不能不顾国情,盲目走西方民主政治发展道路,而是要始终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坚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稳步推进。

2 、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这条道路越走越宽

任何一种政治发展道路都需要适应时代发展而不断调整和完善,否则就会走入死胡同。因此,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紧扣时代脉搏,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对政治权力结构、政治运行机制等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调整和完善,优化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不断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使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永葆生机与活力。

3 、善于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使这条道路越走越活

人类文明是丰富多彩的,任何一种政治文明都不可能孤立存在,任何一条政治发展道路都不可能在荒原上独行,一部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不同政治文明相互影响的历史。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按照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原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创立的,是在不断吸收和借鉴其他政治文明成果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的。当今世界,不同政治文明的因子相互渗透、融合、影响,构成了现代民主政治文明发展的重要特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以

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加恢弘的气魄,积极吸收借鉴一切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使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更好地体现时代精神,体现世界民主政治发展潮流。

4、推进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建设,使这条道路越走越稳

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制度作保障,再好的政治发展道路也难以平稳地走下去。长期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加强民主政治的制度建设,但目前在一些具体制度和机制方面还存在不足,不能完全适应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必须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建设,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以更加健全的制度来保障人民群众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真正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从而使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具有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

四、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研究设想

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新中国成立 63 年来,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走过了艰辛历程,形成

自身特点,在发展中取得重大成就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

要中国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民主政治发展中加以解决。

①公民的政治参与程度不高。

首先,有关政治参与方面的制度还不够完善。制度如果不健全,就会

将普通的群众阻挡在政治参与门外,如此一来,政治参与的人群就会

严重缩水。另外,由于普通群众没有真正参与到政治中来,对官僚政治的监督力度就会降低,导致官僚的腐败问题越来越严重,整个国家在管理上就会降低效率,比如说,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代表大多

数都是政治官员或者企业的领导,基层人民群众的数量很少,而工人联合会作为职工权益的代表,在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其的作用。

其次,中国现行法律和相关制度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归队由于缺乏程

序性和可操作性,处于不清晰的状态,使公民的参与权益不能保障,

使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难以激发。政治参与,在当今社会,不止是

公民对政治的一种渴望,它也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体系的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②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

中国民主证制度发展和完善,是在党领导下进行的。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中国在法治与法制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缺乏依法执政理念我国提出的依法执政,就是为了更好地遵循为人民服务的原子。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岗位上的很多同志

不是以政治高度来看这个问题的,往往重政治,轻法律,法制意识淡薄,否定法律,轻视法律,以党代政,以言代法,这个问题还是历史

遗留问题,很多同志思维还停留在上个实际,遇到问题不是依法处理,而是按照旧思维习惯来处理。

第二,法律法规还不是很健全,存在很多漏洞,很不统一,依法执

政的核心是:在党的领导下,立法机关及时将党的主张转化为法律,

使之成为国民遵循的行为准则。因此,法律必须健全和统一,但是,

现实中,很多上位法和下位法都不统一,法律很多地方还缺乏公正性和指向性,例如,在不送适龄儿童入学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是否可执行

处罚上,《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就发生了冲突。

第三,执法体制不顺,执法行为不规范。执法体制不顺是指有关部

门缺乏协调,只能重复和管理空白。执法行为不规范是指 1.行政乱作

2 行政失职行为

3 越权行为

4 滥用职权

5 为黑社会组织提供保护伞。这些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政府形象,更影响为人民服务的原则。③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权权威面临挑战。

中国共产党政党权是有着一条演变道路。从建国道路改革开放这段时间,中国共产党是有着很高的权威性政党,这是由于当时中国处于抵御外敌与整顿内部斗争的状态。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血与火中洗礼,造就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权权威性。随着中国迅速地向现代化社会转型,多元化的价值观发展对外与国际接触不断加深,削弱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权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主流意识形态的弱化与大众意识的转变,改革开放前高度

稳定的社会已经成为历史,中国共产党的权威在多方面受到挑战,如政治腐败的滋生和蔓延、

第二,随着中国迅速地向现代化社会化转型,政治腐败越来越严重,有了新的特点。群众的腐败性上升,腐败从基层到中高层干部:腐败从特定的部门蔓延到各个领导机关,要害部门,腐败是当今中国的一大威海,危及中国的经济,政治健康发展,国家政权的稳固。政治权

利的缺乏制约和监督体制,缺乏法制化和制度化的政府运行办法,导致了腐败的不停止。如何通过制度的创新完成权力的监督和制约,遏制腐败,是中国发展的一大挑战。首先,腐败破坏了我党的群众基础,腐败让群众对党失去了信心,其次,腐败破坏了我国现行的经济基础,腐败导致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混乱,最后,腐败破坏了我国稳定的社会基础。腐败导致了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加大,道德沦丧。

第三,如今社会非常缺乏公平性,社会主义制度以及中国当产的的党性都要求我们要在大道社会的公平正义发面严格把关,真正做到公平公正。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几千年以来的社会严重不平等的情况扭转,使社会相对公平,但发展是一把双刃剑,随着发展速度的加快,比例开始失调,社会发展滞后,我们过的各种矛盾,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农村和城市的发展速度不均。我们应该在现有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将道路扭转过来,贫富差距缩小。

五、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体会收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优势: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保持了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

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维护和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全

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迈出了新步伐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实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

对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维护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

家统一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能够有效整合人民群众中各个

阶层和群体的不同利益

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走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都是由本国的国情和经济社会条件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是历史的、具体的,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根据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和社会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民主形式。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把全国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意愿与中国基本国情紧密结合起来,矢志不渝地艰辛探索而开辟形成的正确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党领导人民选择的符合我国

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充分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意愿和根本利益。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全国各

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准确把握当代世界发展趋

势,立足当代中国基本国情,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正反两方面经验,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坚持从实际出发,推进政治体

制改革,继续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的根本

保证,这不仅因为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开创的,而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才能始终坚持和不断推

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实践中已经并将继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以主人翁的姿态创造历史、享受发展成果,使中国朝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稳步前进,日益成为一个受世界各国人民尊重的国家屹立于世界东方。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充满光明和希望的道路。

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优势的研究绝对不仅是一门

简单的课程,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应该作为我们一生学习的内容。

为什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为什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论文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形成了许多宝贵的思想成果,在短短十几年内取得了旧中国几十年所不可能有的建设成就,为中国的现代化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但是,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由于国际国内种种原因,在相当长时间内,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左”的思想逐渐占了上风,使得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难能可贵的正确认识没能贯彻和坚持下去,直至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全局性悲剧。 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我们国家面临的是十分困难的局面:十年内乱给党和国家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创伤,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千帆竞发,中国落在了时代大潮的后面。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我们党义无反顾地带领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同时开始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新思考。1982年在为党的十二大所作的开幕词中,邓小平同志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时代命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创新和实践活动,就是围绕这样一个鲜明的主题展开的。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无比生动的、辩证发展的进程,是一个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过程。正是这样一个历史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13亿中国人民稳步走上了富裕安康的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灿烂曙光已经照临东方的地平线。 3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成就如同一幅逶迤而又气势磅礴、雄浑而又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08年我国GDP已经超过30万亿元,居世界第3位,比1978年的世界第10位上升了7位,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从1978年的1.8%上升到2007年的近6%。30年间GDP年均增长9.8%,较之世界经济平均增速3.0%快3倍多。按照世界银行标准,我国已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我们不仅在经济建设上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而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上也取得了巨大进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社会主义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屹立在世界东方。 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主义运动在全球陷入低潮。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易帜,满以为经过短暂“休克”之后就可复苏重生。然而实际情形并非如此,有的至今难出低谷。结果证明,资本主义的“新自由主义”并非济世良方。“新自由主义”不但害了亚洲、拉美、苏联东欧等国家和地区,最终连兜售者自己也自食苦果。目前,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弊端。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却“风景这边独好”,展现出勃勃生机,吸引了越来越多人们的目光。近几年来,国外舆论界和学术界关于“北京共识”、“中国模式”或“中国经验”、“中国发展道路”的议论十分热烈。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已经并将继续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涉及的问题很多,包括内涵、外延、特点、地位、作用、形成、实现、措施等。其中的内涵、外延、特点可以称为基本内容。这里我们对它做些专门探讨,因为这是基础和核心。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应该从四个层次去把握。 首先,是道路。“道路”是现当代中国人民喜欢使用的概念,它指的是包括目的、目标、内容、途径等活动因素在内的综合体系。道路,也可以理解为模式,是各种因素的统一。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涉及的不是政治的某些方面,而是政治的全部内容,包括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和政治行为。此外,这里的政治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广义的,不仅包括政治体系本身,而且包括政治体系对政治环境的治理,这里涉及到政治发展的目的和政治发展的绩效。 其次,是政治发展。政治发展,可以宽泛地理解为政治体系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和变化,但是它最主要是指一个民族国家的政治体系要在经济社会现代化、主权国家普遍化的过程中发生相应的进步性变化,包括变化的目的、目标、内容、主体、根据、途径、过程等。政治发展既可以指这种变化的过程,也可以指这种变化的结果。政治发展既可以是政治环境(包括国际环境、国内环境)变化的结果,也可以是政治环境变化的原因,还可以与政治环境同步变化,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基本组成部分。

再次,是社会主义。这里的社会主义是指科学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非常丰富,但最主要的是以劳动人民为核心的全体人民的幸福,是马列主义的指导,是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与这些特征相联系甚至把它们内化的政治发展就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并不仅仅是理论探讨中的概念,而是客观存在的实践,苏联的苏维埃制度、南斯拉夫的自治制度、古巴的参与制民主、越南的党内民主等,就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一些具体形式。 最后,是中国特色。中国特色主要包括满足中国人的愿望、适应中国人的习惯、考虑中国人的能力等。虽然中国与一些国家一样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但是由于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情不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发展也是有差别的。 因此可以概括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是根据政治发展一般规律、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和中国具体国情而采取的政治发展战略及其实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外延 严格说来,这里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静态制度方面的具体表现。根据我们几十年政治发展的实践,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外延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五大核心内容这是指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是绝大多数人都同意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我国的国体,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形成时间最早,当然应该是核心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特别是在代表产生、内部结构、权能、会议等方面非常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更是现当代中国政治的创举,是当代中国最有特

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问题

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问题 一、什么是政治文明 1.政治文明概念 政治文明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文明成果,包括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传统、政治结构、政治活动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有益成果。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是民主发展的积极成果。 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形态的有机统一体,人类文明也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构成的统一体。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的进步即物质文明,在政治实践活动中的有益成果,表现为政治生活的进步即政治文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精神生活的进步即精神文明。一定的政治文明建设以一定的物质文明为基础,以一定的精神文明为条件,同时又影响和决定着一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和进程。(摘自《党的十六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314页) 2.政治文明概念辨析 政治意识与政治文明政治文明包含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等,是母概念与子概念的关系。 制度文明与政治文明制度文明中的政治制度文明属于政治文明,但制度文明中的经济制度、文化制度文明则不好放入政治文明之中。 政治文明与法治文明法治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但不等于全部政治文明,不能以法治文明取代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在上层建筑中属于意识形态领域,但上层建筑中还有政治制度和政治设施等。 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政治文化是个中性词,并不表示价值内涵,即不表示政治文化的进步与否;而政治文明是一个褒义词,表明政治进步状态。 (参见:虞崇胜:《政治文明概念辨析》,《理论前沿》,2002年第4期。)3.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适应的一种政治文明,在价值选择上,否定了那种崇尚强权、表现剥削、张扬两极分化的政治理念,以社会公正、社会公平、社会共同富裕为鲜明的价值倾向;在政治文明的主体地位上,否定了社会政治生活中少数人对于多数人的专政,确保了占人口绝大多数人的统治地位;在政治文明的发展趋势上,以其对以往旧的政治活动原则和政治运行格局的极大批评勇气,和对新的政治文明构成的极大创造精神,展示了其远大发展前景。 (参见:高健生:《政治文明:20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思考》,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年第2 期)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概念的提出及其意义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概念的提出 2001年1月10日,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直接使用了政治文明概念。他说,:“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 2002年,他在“5.31”讲话中进而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第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概述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不断深化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认识,坚定不移地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1.政治和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社会现象,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以一定的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围绕着国家政权而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它主要包括政治法律制度、以国家政权机构为主体的各类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以及政治意识形态等。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深刻揭示了政治的本质,为认识政治现象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人民内部各阶级、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一定范围内还存在着的阶级斗争是政治问题以外,由党和国家制定和组织实施的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由国家政权协调、整合人民内部各种利益和关系的大政方针和重大举措等,都是中国现阶段政治的内容。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这一理论深刻反映了中国政治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认识当代中国政治现象、推动政治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思想武器。其基本点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关于国家政权性质的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民主集中制是国家机构的组织活动原则。中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单一制。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来解决民族问题,对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和特别行政区制度。 二是关于政治发展道路的思想。中国的政治发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决不能放弃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要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三是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形态,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并最终服务于经济基础。中国的民主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绝不能照搬照抄别国的政治发展模式 中国,这个具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在其辉煌的历史进程中曾多次出现过至治盛世;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遭遇到了千年未有之变局。积贫积弱、灾难深重的中国该向何处去?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各种社会势力围绕在中国建立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和政权组织形式,展开了长期争论和激烈斗争。以向西人学技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触动封建统治根本的“洋务运动”失败了;以向日本学习,试图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依靠光绪皇帝推行新政,制定宪法,建立议会的“戊戌变法”失败了;辛亥革命胜利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全盘把西方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移植到中国,试图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最后也以晚清旧官僚袁世凯的帝制复辟宣告失败;从此中国开始陷入“革命过后政治总是一片混乱”的局面,参议院成为北洋军阀的玩偶和道具,北洋军阀搞伪宪闹剧,各地军阀割据,混战不休;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了欺骗人民,召开了“国民大会”,制定了所谓“宪法”,可实际上却彻底地暴露出蒋介石集团假民主、真独裁的真面目,把中国人民推入全面内战的血雨腥风之中。 中国该走向何方?无数仁人志士依然思索着这个沉重的历史问题。早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包括毛泽东、邓小平在内的我们党的许多早期革命家,目睹国难当头、民不聊生的惨状,在他们头脑中首先产生的是救国救民的意识。最初他们并不是共产主义者,而是真诚的爱国主义者。他们接触、研究过

各种各样的主义,最后认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与斗争,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否定了政治生活中少数人对于多数人的统治,广大劳动群众翻身得解放,消灭了剥削和压迫,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这是中国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巨大飞跃。然而,建国之初,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我们的认识并不深刻,由此导致了“左倾”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 提出社会主义可以而且应该有多种模式, 我们应该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政治制度建设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政治制度建设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一.前言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制度创新、政治观念变革和政治行为调整等各个方面,而制度建设的任务显得尤为重要。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这里表达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着重加强制度建设,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成功实践,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价值和深远意义。政治制度建设不仅塑造了稳定有序的利益格局,而且规范了社会成员的交往行为,在创设制度性成果、发展制度性规范、更新制度性功能方面有利于维护社会生活的安定和谐。这充分地说明了政治制度建设作为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在理论和现实的双重层面上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密切联系,并构成了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 二.政治制度建设的基本含义 政治制度作为人类交往的产物和实践性结果,既是学术界探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也在现实生活特别是在政治实践领域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一般来说,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对政治制度进行分析。从广义的层面理解,政治制度是同政治现象或人类政治生活密切相关的制度; 属于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及文化制度范畴的某些具体制度,在一般意义上也可以被不同程度地视为政治制度。从狭义的层面理解,政治制度不仅与政治现象或政治生活直接相关,而且同政治研究的根本问题和核心概念存在密切联系。从这两个层面理解政治制度,一方面可以避免对政治制度作出过于宽泛的界定,不必将政治制度这一概念漫无标准地加诸过多现象; 另一方面可以为政治研究的权力分析提供更为有限且具体的对象,使政治制度理论的建构具有合理的基础成分。 政治制度建设是人类社会生活在政治领域之中以创设制度性成果、发展制度性规范、更新制度性功能为主要目标和形式的实践性活动,它在建立政治制度、完善政治制度、

专题4—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一专题4—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 1.(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19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 ) 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2.(2009年上海高考24题)“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 ) A.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B.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C.《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D.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3.(2007年高考山东文综14题)图9是1953年版人民币10元券背面图案,图案的设计理念体现了() ①民族团结原则②民族平等原则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创立④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A.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4.(2009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9题)60年前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油画《开国大典》再现了开国盛典这一历史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该作品属于革命历史②画家吸取了传统山水画的特点③开国大典举行时中国大陆已经全部解放④毛泽东在盛典上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5.(2011年高考上海文综32题)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某中学团委举行“光辉历程”党史知识展览,同学们列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重大成就如下:

①中美建交②粉碎“四人帮”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④香港回归。以时间排序正确的是,以上史实排列正确的顺序是( ) 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②③①④ 6.(2009年高考天津文综10题)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D.中共八大召开 7.(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18题)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8.(2008年广东高考12题)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9.(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9题)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10.(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15题)台湾诗人于光中的《乡愁》吟道:“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为早日结束两岸分离局面,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下列哪份文件阐述了这一构想?()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 B.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C.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D.1984年《政府工作报告》 11.(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12题)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五,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根本保证。政党是现代政治生活的核心力量。体现时代进步的政治的领导,是政治文明发展的主导力量,也是政治文明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因为,先进的、强大的政党能够以其有效的执政,推进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和政治文明的发展,并提供和创造政治文明的发展所需要的安定的政治局面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处于执政地位。体现时代先进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主导力量;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先进性与执政有效性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最终解放,而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其宗旨和承担的历史使命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目标,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朝着人类前进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体现时代先进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了社会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国家,党通过其强有力的领导及其有效的执政,努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先进生产力提供发展动力,从而从根本上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执政党,承担着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其本质就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先进的政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底蕴和精神内核。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积累和发展的结晶,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江泽民指出:一百多年来,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保持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起那样巨大的作用。(注:江泽民:《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43页。)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用科学世界观武装起来的党,代表了先进意识形态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党的领导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导和主导性动力,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朝着人类社会前进方向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高度的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特征和宗旨所决定的,它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一切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指出: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注:江泽民:《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9页。)坚持党的领导,就是为了要保证广 大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需要其先锋队进行概括和表达,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核心作用,能够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从而保证了人民民主实践的正确方向和有效性。党的领导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资源,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保障。忠实实践三个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体现了进代的先进性,坚持和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主导性力量和根本保证。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现了人类政治文明演进中的革命性变革,在我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现代政治文明的先进形态具有如下基本特征:第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高级形态。

论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和理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 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自己的路,具有中国特色。 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轨道上来;建设社会主义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 条件;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要互相结合, 缺一不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核心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推动社会主义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第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哲学。它把“改变世界”、使“世界革命化”视为根本任务,它是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 性相统一的不断发展的哲学。马克思把生产力视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在整个世界史观上实现了变革”。科学社会主义本身就有着要摒弃一切脱离实际的主观和唯心的任 何成分的要求。任何脱离实际的成分都不会在这样的社会主义中找到生存的空间。第二,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绝非贫穷、平均主义和两极分化。第三,科学社会主义以人民为物质 实现的力量源泉,以工人阶级为其阶级基础,以无产阶级政党为领导者。第四,科学社会主 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形成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条件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第五,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不断完善的社会, 而绝非一成不变的。第六,科学社会主义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追求民主与法制。 对于“鲜明的中国特色”从理论层面来看,就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 发展观等。从实践层面上来看,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行的卓有成效的探索。从制度层面来看,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领域已经形成并且不断完 善着的一系列制度、体制和机制。从发展经验上来说,至少包括以下这些方面:(一)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 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四)坚持以人为本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五)坚持改革开放,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六)坚持以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等多种分配方式;(七)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八)

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选择

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的选择 各国国情不同,民主的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是多样化的。人民民主是我们党成立以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对政治发展道路长期探索作出的历史选择,是中国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政治向民主政治跨越的根本标志,是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政治根基。 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1840年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民族危机、社会危机空前深重。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都一次次失败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但是试图照搬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道路没有走通。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走民主新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人民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争取人民民主始终成为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达28年的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艰苦卓绝斗争中,同时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了实现党的最低纲领、争取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我们党大力发动和组织工农群众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在全国迅速发展。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为适应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的形势,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举行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工农兵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亦称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会议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强调,苏维埃政权是属于工人、农民、红色战士及一切劳苦民众的。抗日战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纲) 崔静 一、民主政治的内涵、基本原则、主要特征 (一)民主政治的内涵 1、民主:古希腊语demos(人民)和kratelnc(治理),合在一起构成“民主”,意为“人民的统治”。 2、民主政治:是凭借公共权力,和平地管理冲突,建立秩序,并实现平等、自由、人民主权等价值理念的方式和过程。民主政治是奉行多数人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与君主制、寡头制和独裁制相对立。 (二)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 1、多数原则:少数服从多数。 2、少数原则:尊重个人和少数人的权利。 3、平等原则:没有特权,人人平等。 4、程序原则:民主政治运行必须遵循预定的程序和规则。 (三)民主政治的主要特征 1、民意政治 2、责任政治 3、法治政治 4、透明政治 二、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现状 (一)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 “一个根本政治制度,三个基本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二)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日益完善,焕发出新的活力。 2、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开创了由人治向法治过渡的新局面。 3、强调尊重和保障人权,并把它写入宪法。 4、保障人民的“表达权”,言论自由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 5、干部制度改革方面成效显著。 6、党内民主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深化。 7、从多方面探索和建立健全反腐倡廉机制。 (三)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具体制度方面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才能维护社会公平,激发全体人民的创造热情;才能凝聚党心民心,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继承和发展,但它与民主社会主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体系,它在本质上与民主社会主义有着根本性区别。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又在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特征、客观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推进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之,民主社会主义却由信奉马克思主义,逐步变为把世界观中立、指导思想多元化奉为自己的思想纲领。它时而把马克思主义同宗教原则等并列为自己的信仰基础,时而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原则,时而强调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评精神。但无论怎样变来变去,其指导思想都不是马克思主义,有的甚至把马克思主义完全从自己的纲领中排除了出去。民主社会主义是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唯一的指导思想,主张世界观、指导思想对话,提倡指导思想的多样性,这是从理论层面的一种区别。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基本经济制度上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就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以质与量都占优势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对于强国富民和建设社会主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共产党执政的经济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尽管由于目前中国生产力不发达,还不能实现完全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但在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同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只有坚持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财富和收入分配制度,实现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才能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良性发展。民主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在不改变生产资料、资产阶级私有制的条件下加以实现,他们认为生产资料主体结构并不是衡量社会性质的一种根本性标准,他们主张在维持私有制这种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实行国有企业、私有企业和其他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制度,并维护以按资分配为主体的财务分配制度。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搞多党制,不搞三权分立。而民主社会主义已经否定了党的相对性,他们宣称他们的党是具有不同信仰、具有不同思想的人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它们反对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主张构建一种资产阶级多党轮流执政的国体,他们反对民主集中制,主张在党内实行无条件的民主原则。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努力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最大限度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途径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是我们党继十五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后,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方面又一重大举措。 “政治文明”的概念,马克思曾经使用过。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不可能详细论述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文明究竟是怎样的。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人类文明演进的规律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造性的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领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科学命题。这表明,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深化的基础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十六大以前,我国从理论和实践上,都使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概念反映人类文明建设的成果和目标。在十六大报告、党章和相关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三者互制互动、协同发展,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其中物质文明是基础,政治文明是核心,精神文明是灵魂。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制约并影响着政治文明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而政治文明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又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产生巨大的反作用。不仅如此,物质文明和精神的许多成果,往往要以政治这一制度化、组织化、程序化程度极高的形式体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政治文明能够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也就是说,在整个文明系统中,政治文明发挥着引导、规范和保证的功能。 政治文明本身是一个由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构成的三维结构的整体。政治意识文明为政治制度文明提供理论支撑,同时是政治行为文明的指南;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意识文明发展的结果,是政治主体在政治行为模式上的组织化、程序化安排;政治行为文明是政治意识文明和政治制度文明的集中体现,政治行为文明程序不断提升和进步,能够给政治意识文明和政治制度文明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政治资源。通过三方面的交互作用,人类的政治文明才呈现出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形态演化的过程。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建成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应该指出:高度的民主政治制度和体制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绝大多数人享有政治权利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内容,先进的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底

曲折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曲折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党在成立之初,对革命形势判断的并不十分精准、对革命规律的认识也并不十分清晰,而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和经验来看,巴黎公社,十月革命,都是在城市中进行的,所以在革命初期党也自然地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城市,并且很快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但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失败为标志,第一次工运高潮很快又跌入谷底,在共产国际的促动下,党的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党际合作实现后,党开始将主要的精力投向了开展民众运动。在城市中领导了广州沙面工人罢工、五卅运动等一系列规模浩大的工人运动,将大革命推向了高潮。关于农民问题,第一次国共合作初期,国民党也是比较重视,但是因为没有人愿意深入基层,国民党形成了对农民问题只有政策而无行动的局面。也正是由于国民党缺乏吃苦耐劳、深入基层、扎实工作的人才,使得下层民众运动方面工作就由中共党员承担。这样大革命时期党虽然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城市,但是毛泽东、彭湃等人不畏艰险、深入乡村、开展农运,为日后将工作重心转向农村积累了经验。 在合作破裂后,全国掀起了白色恐怖的血雨腥风,在共产党员由六万锐减到一万人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在绝境中奋起,开始了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在大革命悲惨失败之后的关键时刻,党做出了正确抉择,结束了陈独秀右倾中央的工作,发动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的第一枪,开始了从进攻城市向农村进军的艰难转变。

1927年8月7日,党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八七会议)。毛泽东在发言中讲了领导权,农民和军事的三大问题,提出了争取农民支持、独立领导革命的思想,而具体的途径则是把民众运动和军事运动结合起来。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即“党的现实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尽可能地在广大区域内准备农民的总暴动。”在此精神指导下,党先后组织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百余次武装起义。在发起的起义的武装占领城市的探索中,各地起义夺取城市的目标几乎都没有实现。各地武装起义实践证明,攻打大城市的路走不通,一些起义部队开始转入农村,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开始从攻打城市到向农村进军的伟大转折。 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决定退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找落脚点。毛泽东又经过一番实地调查,了解到井冈山地区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落脚点。经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慢慢做通了袁文才,王佐二人的工作,毛泽东才将带领队伍上了井冈山。各地起义军撤到农村后,面临的当务之急是在农村怎么生存,怎么发展。为争取农民的支持,建设巩固的根据地,战胜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最初探索出了打土豪的简单办法来扫清革命障碍并鼓励农民起来革命。但土豪的存粮和资财也是有一个积累的周期,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要争取广大农民的支持,而要取得农民的支持就要用事实证明共产党是他们利益的代表。毛泽东抓住了土地这个核心问题,开始组织领导起了边界各县轰轰烈烈的分田高潮。分地也是个很复杂的事,丈量土地、统计人口、协调分配,都需要有人牵头,都需要组织来领导,这样在广大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高考政治专题归纳: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知识归纳】 1、是什么(含义) (1)国家制度:平等;少数服从多数→统治阶级中的多数→阶级性 2、为什么(原因、必要性)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2)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 (3)民主程度:不成熟、不完善 3、怎么样 (1)要求和任务: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基层民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 (2)原则 ①三统一(根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②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不能照搬西方政治的模式。 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3)制度(政策)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A、优越性: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有利于保证中央与地方国家权力的统一;有利于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 B、坚持和完善: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加强人大的立法职能和监督职能;密切人大与群众的联系。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A、相互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 B、前提保证: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是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民主党派在组织上是独立的,与共产党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 C、基本方针: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D、活动准则: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典型试题】 1.(06广东34)某省有一位全国人大代表,为方便同选民的沟通,设立了自己的全国人大代表联系点,并且通过电视广告向选民征集议案,这种做法在国内尚属首次。简要谈谈你对人大代表强化同选民沟通的认识。(9分) (1)强化同选民的沟通便予人大代表更好地行使自已的合法权利,如提案权等。(2分)(2)强化同选民的沟通便于人大代表更好地履行自己的义务,(2分)如:主动密切联系群众;(1分)经常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l分)(注:若答及“人大代表代表人民意志”,可给2分。但本要点最高分不得超过4分。)(3)强化同选民的沟通有助于公民行使监督权。(3分) 2.(08年四川38)2006年W市环保局收到市人大和市政协有关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