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村落生态旅游资源内涵解析

徽州古村落生态旅游资源内涵解析
朱生东 张亲青
--------------------------------------------------------------------------------

Analysis of Huizhou ancient village ecotypic tour source
朱生东 张亲青
Zhu Shengdong Zhang Qinqing
摘 要:古村落作为传统文化旅游地和新兴的乡村旅游市场中的一朵奇葩,旅游发展势头迅猛,但不断攀升的客流也给传统的古村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本文全面深入分析了徽州古村落的自然和文化生态旅游资源,指出发展生态旅游是保持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古村落;生态旅游;徽州

Abstract:As an exotic flower blooming in traditional cultural tourist des-tinations and rural tourism markets, the tourism of ancient villages is gaining moment every day. However, its consistently growing tourist brings pressure to those traditional village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full analysis of the natural and cultural ecotourist resources in Huizhou re-gion, points out that ecotourism is an effective way to mainta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village.

Key words: the ancient village,ecotourism,Huizhou

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B
文献标识码:1008-0422(2005)03-0074-03
徽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自秦置郡县,距今已有2300余年。历史上这里先后设立了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自此,历经元明清三代,徽州(府)所辖歙州、休宁、婺源(今属江西)、祁门、黟县和绩溪六县的行政格局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徽州古村落是指古徽州范围内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是特色地域文化--徽州文化的载体,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2000年11月,西递、宏村古村落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充分展示了古村落的价值,同时也促进了古村落旅游的快速发展。徽州古村落发展旅游业是实现自身发展,增强自身能力的现实选择,但只有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才能真正实现旅游发展与古村落发展的"双赢"。而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很小的、可持续的旅游活动。为此,笔者认为深入挖掘古村落生态旅游资源内涵,发展生态旅游,是实现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选择。古村落旅游生态包括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两个方面。
1 徽州古村落自然生态旅游资源
从自然生态来看,我国古人对居住地的选择,实质上是对地理环境的综合感知和评价(翟辅东,2000)。他们十分讲究人与环境的协调共荣,人不能离开自然环境生存,人只能适应、择优利用自然环境建造民宅。因此“天人合一”成为古代建筑的核心思想。徽州古村落古民居的建造,从设计、选址、

造型、布局、结构到装饰、陈设都典型地体现了这一思想。
1.1设计上考虑容量
徽州古村落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容量,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满足人们的居住和心理需求,而且注重环境和资源容量,保持适度的聚居规模。
由于徽州丘陵地结构特殊,群山环绕,川谷崎岖,峰峦掩映,正所谓“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因此,在村落规划时合理安排农耕田地和居民宅地的比例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合理利用和分配土地,首先选择置义田、挖水圳、设水口以及建宗祠、社坛等公建用地,保留足够的耕地来维持村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其次把不宜耕种的坡台地作为宅基地,强调“居室地不能敞,唯寝与楼耳。”并指出“邑以人稠地狭,故图得架屋而居,构一庐得倍庐之居,非能费材而高也。”徽州注重聚族而居,民宅建筑密集,宅间以马头墙分隔,巷道窄小,民居大都为二、三层木结构,设阁楼居住和壁橱存储,充分利用空间,以节约有限的宅基地。村落规划以宗祠为中心组成,单体民居以堂屋为中心布局,这些用于人际交往活动的场所,充分体现以人为本,遵从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
另外,徽州聚居型村落一般保持适当的规模,每村百户左右,聚居成高密度的村落。
保持适当的聚居规模和居住密度,既有利于村落人口的稳定繁衍,又适应当地的居住环境容量,不对当地的自然资源构成较大压力。
1.2 选址在山水之间
徽州村落,大都以天然山水为依托,重视地理环境的选择,充分认识自然,服从于自然以至利用自然,而后源于自然,融入自然及改造自然。徽州丘陵地带,万山丛立,山就必然成了村落选址的主要构成要素;民俗认为“山厚人肥,山清人秀,山驻人宁”,所以,山之厚、清、驻等也就成了民居选址的约定标准了。同时,对水的需求及对水的防范,是村落选址的另一重要标准,“所谓水者,取其势之高燥,无使水近,亲肤而已,若水势屈曲而又环向之,又其第二义也。”这样,结合两方面的标准,徽州村落选址大都利用天然地形,依山傍水、枕山环水、背山面水、负阴抱阳,随坡就势,选择在山谷内相对开阔的阳坡或山侧南向缓坡上。处于面南而居的坡地,村落可以获得充沛的自然日照和开阔的视野,即所谓“望向好”的要求,又可避免洪涝和有利排泄,近水可以获得灌溉、洗涤、防火和航运等便利。此外,“枕山、环水、面屏”即前有朝山、案山,后倚来龙山,水口处有两山夹峙,溪水环抱流过村前,这种格局形成较封闭的区域居住环境,既可以使村落避开强烈山风的侵扰

和寒冷潮湿气流的侵蚀,在夏季可以吸纳临水而过的凉风,又能使村民获得安全稳定的居住心理需要。这种选址方式,体现了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营造适宜的居外环境。
1.3在造型上师法自然
徽州村落规划体现结合自然的设计,科学史家李约瑟纵观“城乡无论集中或者散布于田庄中的住宅,都经常出现一种对‘宇宙的图案’的感觉,以及作为方向、节令、风向和星宿的象征主义”,这里“宇宙的图案”是民宅村落在形态规划上呈现出对自然万物的摹仿。这种仿生形式的规划体现中国传统的“天人感应”自然观,同样地对徽州村落规划思想产生很大影响。黟县西递村如船形、宏村如牛形、歙县渔梁村如鱼形以及绩溪石家村如棋盘形都表达人们通过赋予自然环境和聚落以一定的人文意义,而获得良好的居住心理需求,达到使村落与自然环境成为有机整体的目的。
1.4 布局上紧凑通融
徽州民居的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两层多进,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人们坐在室内,可以晨沐朝霞、夜观星斗。经过天井的“二次折光”少眩光比较柔和,给人以静谧之感。雨水通过天井四周的水枧汇入天井明堂前,俗称“四水归堂”。这一徽派民居用以采光、通风和泄雨水的天井,到了明清时期徽商鼎盛,人们才赋予它“肥水不流外人田”、招财进宝、天将洪福的俗文化寓意。民居楼上极为开阔,俗称“跑马楼”。天井周沿,还设有雕刻精美的栏杆和“美人靠”。一些大的家族,随着子孙繁衍,房子就一进一进地套建,一进一进地向纵深方向发展,形成二进堂、三进堂、四进堂甚至五进堂。后进高于前进,一堂高于一堂,有利于形成穿堂风,加强室内空气流通。黟县关麓的“八大家”就是由八个兄弟的20幢民居屋舍相贯、庭院联幢而成。
1.5 结构上简单节约
徽州民居的结构大多是砖墙、木梁架和方砖铺地,建筑材料用当地盛产的竹木和砖石,就地选材,价廉物美,属生态环保型低能耗建材。结构上简单节约,包括房屋以木构架为主,内部分隔也大都是木板壁、木屏门、木隔扇;墙不承重、柱基础简单,能够在不同的山地、丘陵、河边做简单处理,适合徽州地形多变的特点。木构件采用榫卯结合既能统一制作装配,又能方便拆卸维修和重复使用,有利于节约资源。在维修时,利用小块木料拼合、斗接和包镶,使其发挥大料的作用。在修复大梁时,采用“偷梁换柱”技术,避免结构损坏,延长建筑使用寿命。这些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自然古朴典雅。
1.6 装

饰色调上素雅淡秀
徽州民居在外观上给人第一眼的印象就是:黛瓦、粉壁、黑墙边。因为徽派建筑取材为砖、木、石,不论普通民宅、富豪大院还是官府门第,乃至祠堂、庙宇、亭阁都一概用小青瓦;石牌坊、石桥、石勾栏都保持青石、麻石等纯石质材料的质地感,而不施丹青;门楼、门罩的砖雕也不以五色勾划;隔扇、梁架的木雕也保留木质纹理的天然色泽,处处显现出质朴的自然美。徽州民宅的整体色彩效果是黑白相间,以黑、白、灰的层次变化组成统一的建筑色调。黑白的村落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与自然融为一体。
1.7 陈设上淡泊明志
徽州先人不仅通过村落规划设计在室外大环境尽力追求与自然一致,融入自然之中;在室内小环境同样努力创造出一种平和朴素的气氛,甚至想把这种思想深深根置于人的心里。徽州民居的厅堂紧贴太师壁摆一狭长条桌,俗称“画条”,桌正中摆长鸣钟,“长鸣”谐“长命”。两边东置花瓶,西置雕花架玻璃镜,取“东平(瓶)西静(镜)”之意,寓平静安详,四季平安。厅堂的柱面则多挂楹联。一些人家的楹联有云:“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有云:“善为至宝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有云:“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有云:“淡饭粗茶真有味,明窗净几是安居。”这些楹联从形式到内容都浓化了徽州民居那种恬淡、宁静、幽清的气氛,使人忘却烦嚣,使人心平气和,使人安详知足,使人率真超脱。这种氛围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人与自然无时无刻不在息息相通,人在此成了自然之子,而自然在此成了人的无体无肤之母,天人感应进而达到天人合一。
2 徽州古村落文化生态旅游资源
从文化生态来看,古村落旅游的一个重要依托是古村落的文化“意境”(黄安民,李洪波2000),这种意境是凝结于景观之中的文化意识,文化意识的原生性和完整性是文化生态的集中表现。
2.1 古村落文化底蕴
徽州古村落是以明清时期徽商资本为经济基础,以宗族观念为社会基础,在徽州文化熏陶下造就出来的具有典型地方文化特色的村落。徽州古村落的家族性、布局的整体性、民居的艺术性、建筑的历史性、景观的独特性,早已被专家学者所认同,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徽州是徽商的发源地。徽商是我国明清时期的10大商帮之一,驰骋中国商界长达三四百年,影响深远,有“无徽不成镇”之说。徽州也是我国清代鼎盛时期的三大学术中心之一,读书入仕博取功名厚禄者为数很多。如清

代,徽州考取了进士516名,其中状元18人,略次于苏州,居全国第二。若以县计,休宁县状元13人,居全国第一。由此还出现了“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兄弟九进士、四尚书”,“四世一品”,“父子宰相”等仕途奇迹。雄厚的经济基础,加上受 “叶落归根”、“荣归故里”等思想的影响,这些经商或仕途功成名就者往往回乡大兴土木,“遍察山水形胜”,辟基拓产,营造鳞次栉比且十分讲究的民居,并且资助家乡修建祠堂、水口园林、书院、牌坊等公用设施和纪念性建筑。因此徽州古村落是徽州先人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他们人生经验的总结,是他们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2.2 古村落文化景观
徽州古村落主要由水口园林、牌坊、祠堂、学堂、民居、古桥、古井等景观单元构成。
水口园林位于村落流水出口之处(即村口),集保瑞、避邪、屏障、导向、观赏、界定、美化等功能于一体,类似于村民共享的乡村公园,主要由古树名木、小桥流水、风雨亭、魁星楼、石质牌坊、石板大道、宗教祭祀建筑等部分组成。游人尚未进村,即被水口园林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建筑技术所折服。
几乎每个徽州古村落都有牌坊,高约10m的牌坊,或矗立村口,或矗立村中,龙凤牌上或“圣旨”,或“恩荣”,或“敕建”,无声地记载着村落的辉煌、坊主的荣耀、家族的光荣,具有启迪、教化作用。虽然不少牌坊饱含着封建礼教牺牲品--妇女的斑斑血泪,具有封建的一面,但其将建筑造型艺术与雕刻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集匾额、楹联、书法于一身,有的古村落还数座牌坊成群分布,令人叹为观止。
主要用于祭宗祀祖、正规教化、族长议事之所的祠堂,宽通面大进深,雕梁画栋,形制恢弘。遍布古村的“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徽派民居平面和立体结构蕴涵着吉祥,室内陈设充满着儒雅。由于建筑是古村落的主体,因此作为装饰构件的木雕、砖雕、石雕遍布民居、祠堂、牌坊之中,每一个雕件都寄托着主人的心愿或期盼。散落在古村落的古学堂、古桥、古井则在无声地一点一滴向你讲述古徽州的故事,不时给你一个惊喜。
2.3 古村落文化内涵
作为三大地方文化之一,徽州文化是晚期中国封建社会与文化的典型代表和标本,在徽州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曾经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才是徽州古村落的精神内核,才是推动古村落旅游深入持续发展的动力。
徽州古村落是以徽商的经济实力为支柱的寄生形古村落,是皖南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徽州文化的载

体。古村落自古尊儒术、重教化,文风昌盛,集中体现了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的徽州文化现象,如程朱理学的封建伦理文化、聚族而居的宗法文化、村落建设中的风水文化、贾而好儒的徽商文化,保留大量中古音的方言土语以及民俗、服饰、饮食等方面所特有的文化现象。挖掘深藏在古村落中的文化内涵是深入开发古村落旅游产品推动古村落旅游快速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为一类特殊的人文旅游资源,古村落旅游地正逐步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类型的旅游目的地,吸引着众多旅游者纷至沓来。与此同时,不断攀升的客流也在给传统的古村落构成巨大的压力和威胁。因此,如何有效地挖掘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内涵,拓展古村落旅游的空间,以促进古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古村落旅游经济、社会、生态的统一,是摆在地方政府和古村落旅游管理人员面前急需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昌雪, 汪德根. 皖南古村落可持续旅游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探析[J]. 旅游学刊,2003,18(6):100-101.
[2] 翟辅东. 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M]. 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 2002.
[3] 陈伟. 徽州传统聚落与人居的可持续发展[J]. 工业建筑,2000,30(1):6-10.
[4] 姚邦藻. 徽州学概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 黄成林. 黄山市乡村旅游初步研究[J]. 人文地理,2003,18(1):24-28.
[6] 吴晓勤,陈安生,万国庆. 皖南古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方法--以西递、宏村为例[J]. 江淮论坛.2001(2):93-97.
[7] 盛学峰. 游遍徽州[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8] 卢松,陆林等. 古村落旅游客流时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为例[J]. 地理科学,2004,24(2):250-255.

作者单位:黄山学院旅游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