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常见问题总结

中医学常见问题总结

1.

答:原因:体虚、紧张或劳累、或体位不当、或医生手法过重等。

症状:头晕眼花、面色苍白、恶心、汗出、心慌等。

处理:停止针刺,将针全部取出,平卧、保暖,

2. 答: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邪善动而不居,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属阳邪。其性开泄,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阳经和肌表,可使肌表部位(2)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指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数变,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幻无常和发病迅速的特性。以风邪为先导的外感病,发病多急,传变亦较快。(3)风性主动: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4)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常为外邪致病的先导,

3.

答: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四肢酸疼,鼻塞流涕,

4. 答:①指切进针法:用于短针②夹持进针法,用于长针③舒张法进针法,皮肤松弛部腧穴④提捏

5.

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牙痛,目赤痛,瘾疹,热病,

上肢不肿痛,高血压,癫狂。

定位: 位于人体的腘横纹中点,

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主治: 腰背痛、下肢痿痹等腰及下肢病证。腹痛,

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

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胸闷气急、呃逆、胃痛、失眠、孕吐、晕车、手臂疼痛、头痛、眼睛充血、恶心想吐、胸肋痛、上腹痛、心绞痛、月经痛、

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

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

主治: 痰多,哮喘,胸腹痛,呕吐,便秘,脚气,厥头痛,眩晕,烦心,面浮肿,四

肢肿,身重,经久闭,忽大崩,妇人心痛,诸痰为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

寸,胫骨内侧缘后方主治: 腹痛,肠鸣

,腹胀,泄泻,便溏,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经闭,不孕,难产,遗精,阳 痿,

遗尿,疝气,足痿,瘾疹,失眠,神经衰弱,荨麻

定位: 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

之间主治:

目赤肿痛,耳鸣耳聋,鼻衄牙痛,开窍醒脑。上肢关节炎,桡神经麻痹

,急性腰扭伤,踝关节扭伤,落枕等,脘腹胀痛,

定位: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主治:头痛,目赤

肿痛,鼻出血,牙痛,牙关紧闭,口眼歪斜,耳聋,热病无汗,多汗,腹痛,

产。

定位:在犊鼻穴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泻、便秘、痢疾、疳积、癫狂、中风、脚气、水

肿、下肢不遂、心悸、气短、虚劳赢瘦。

答:人体的内脏,在中医藏像学中按照各内脏的生理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 之府三类: 五脏:指肝、心、脾、肺、肾,一般笼统功能为“化生和储藏精气”。 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一般笼统功能为“腐熟水榖、分清泌浊、传化糟粕”。 奇恒之

府: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6.

答:预防为主、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三因治导。 7.

简答十二静脉的走向规律? 答: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是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8.

答:主要生理功能①肾藏精②肾主水③肾主纳气; 系统连输①肾在志为恐②肾在液为唾③肾主骨生 9.

答: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

情志变化。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但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性的情志刺激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而又不能适应时,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一是直接影响脏腑的生理功能,如:大怒伤肝,暴喜伤心,思虑伤脾,忧悲伤肺,惊恐伤肾;二是影响脏腑的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气血功能10.

答:脾主升清的功能,是指通过脾气的升清,可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头目和“灌溉四旁”。所以它的主要生理意义是为机体的生命活动、气血的生成,为头目和四肢肌肉提供必须的营养物质;同时,也由于脾气的升清,才能使机体内脏不致下垂,有利于胃的通降。

@1.

答:君药:① 针对主病或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② 药力居方中之首臣药:① 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症的药物。② 针对兼病或兼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① 佐助药,配合君、

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直接治疗次要症状。②佐制药,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制约君、臣药的烈性。③反佐药,性能(味)与君、臣味相反而功效相成之药,防止拒药现象之药。一般用量较轻。使药:① 引经药:引诸药直达病所之药。② 调和药:调和方中诸药作用之药③ 在方中不是最需要的,但加之以后可使方剂更加完善,如2.

1)主运化: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进一步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 具体体现在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2)主升清:指脾具有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以及头目,并通过心肺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3)主统血:指脾能够统摄、控制血液在脉管内 3.

答:气属于阳,血属于阴。二者概括为两个方面①气为血之帅,即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液形成,离不开脏腑的气话;血液的运行离不开其的推动作用,血在脉中顺环而不溢出脉外,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②血为气之母,即血是气的载体,气的形成和发挥作用,需要血充分供给其营养。

答:津液的输布主要依靠脾、肺、肾、肝、心和三焦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而完成的。脾主运化水谷精微,通过其转输作用,一方面将津液上输于肺,由肺的宣发和肃降,使津液输布全身而灌溉脏腑、形体和诸窍。另一方面,又可直接将津液向四周布散至全身。肺接受从脾转输而来的津液之后,一方面通过宣发作用将津液输布至人体上部和体表,另一方面,通过肃降作用,将津液输布至肾和膀胱以及人体下部形体。肾对津液输布起着主宰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肾中阳气的蒸腾气化作用,是胃“游溢精气”、脾的散精、肺的通调水道,以及小肠的分别清浊等作用的动力,推动着津液的输布。二,由肺下输至肾的津液,在肾的气化作用下,清者蒸腾,经三焦上输于肺而布散于全 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主要的气.元气具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各内脏,经络,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称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人的一生,生长壮老已都与元气密切相关,元气充沛,则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功能旺盛,生命力强,

身体健壮而少病.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后天失调,久病消耗而致元气生成不足或消耗太过,则会造成元气虚衰,各脏腑经络等功能衰退,抵抗力下降,产生种种

人体之气的生成,有三方面的来源:一是禀受父母的先天之精气;二是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即水谷之精气。);三是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三者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共同生成人体之气。先天之精气,依赖肾藏精气的生理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水谷之精气,依赖脾胃的运化功能,才能从饮食物中摄取而化生;存在自然界的清气,则依赖肺的呼吸功能,才能吸入。肾、脾胃、肺的生理功能正常,人体的气才充沛。 @病例分析

王某,男性,55岁,昨日心前区或胸骨后刺痛或憋闷,心悸,甚至面青,唇紫,四肢发凉,色质暗红或见瘀斑,脉细涩或结代. 是什么病?什么证?用什么法?什么方药?

答:胸(痛)痹,心血瘀阻。 治法:活血化

瘀,通络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生地黄、赤芍药、枳壳、牛膝、柴胡、当归、川芎、桃仁、桔梗、红花)

李某,男性,65岁,时有脘腹隐痛,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乏吐清水,纳减腹胀,大便溏薄,四肢不温,舌质淡嫩,苔白滑,脉沉细或迟弱。什么病?什么证?用什么法?什么方药?

答:胃脘痛、脾胃虚寒。 治则:健脾和胃,温中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饴糖、桂枝、芍药、生姜、大枣、黄芪、炙甘草)

李某,男,45岁,喘逆上气,胸胀或痛,甚则系粗鼻煽,咳而不爽,咯痰黄胄,身热,烦闷口渴,或形寒身痛,或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

辨别是什么病?什么证型?用什么法治疗?用什么方药?

答:喘证,实喘(表寒里热)。 治法:宣肺泄热。

方药: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加减。

4.某女45岁,因长时熬夜,饮食无规律内,出现心悸、头晕、健忘、多梦等症,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弱。患者的症候类型是什么?治疗原则?理法方药? 答:心脾两虚。 治则:补益心脾。 方药:人参健脾丸(参、白术(麸炒)、甘草、山药、莲子、白扁豆、木香、草豆蔻、陈皮、青皮、六神曲、谷芽、山楂、芡实、薏苡仁、当归、枳壳)。

《中药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学》知识点 《中药学》知识点 中药学 1.四气:寒、热、温、凉。 2.五味:辛、甘、酸、苦、咸。 3.归经药性:指药物对机体的选择性治疗作用,在于指明作用部位和范围。 4.向上:呕吐、喘咳; 向下:泻利、崩漏(bēnglòu)、脱肛(gāng); 向外:自汗、盗汗; 向内:疹(zhěn)点隐没; 能够改变或消除这些病势趋向的药物性能,称为升降沉浮。 5.七情:相须、相使、相杀、相畏、相反、相恶、单行。 6.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

藜芦反人叁、沙叁、丹叁、玄叁、细辛、芍药。 7.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 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宫桂畏石脂;人叁畏五灵脂。 8.特殊煎服方法的目的: ◆后下:防止芳香性有效成分挥发而降低药效; ◆包煎:防止药液发粘糊锅或刺激咽喉出现咳嗽; ◆另煎:避免药液被其它药渣吸收而影响疗效; ◆洋化(即溶化):防止糊锅或形成糊状,影响其它药物有效成分煎出; ◆冲服:充分发挥药效、避免药材浪费。 9.中药:中药材、饮片、中成药。 10.中药鉴别方法:显微鉴定。 11.中药鉴定的依据:《中国药典》和《局颁药品标准》。 12.中药鉴定的取样原则: ◆100件以下,取样5件;◆100~1000件,按5%取样; ◆超过1000件,超过部分按1%取样;◆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

◆贵重药材,无论包件多少均逐件取样。 13.中药鉴定中平均样品的量一般不得少于实验所需用量的3倍,留样的保存期至少1年。 14.精密称定:是指称取重量应该准确到所取重量的千分之一。 15.称定:是指称取重量应该准确到所取重量的百分之一。 16.中药害虫防治方法: ◆经验贮藏;◆利用温度贮藏;◆化学试剂处理;◆气调养护和钴辐射灭菌。 17.制定中药质量标准的原则:安全有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8.主要本草著作: ◆《神农本草经》:为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本草经集注》:为我国最早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 ◆《新修本草》(即《唐本草》):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家药典。 ◆《证类本草》: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本草。 19.中药的一般采收原则: ◆根及根茎类:秋冬季采收;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

免疫学复习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㈠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 ⒈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⒉免疫调节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 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⒊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⒋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 二、脾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

中西医结合主治考试历年真题归纳总结:中医诊断学12

235纳少,厌食油腻,黄疸胁痛,寒热往来,其证候是 A.肝火炽盛证 B.肝胃不和证 C肝胆湿热证 D.肝脾不调证 E.湿热蕴脾证 答案:C 236.三焦辨证中的中焦病证包括 A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 B.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 C.手阳明大肠经和足太阴脾经 D.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阳胆经 E.足阳明胃经和足厥阴肝经 答案: 解析:温邪自上焦传入中焦,脾胃二经受病,若邪从燥化,表现为阳明燥热伤阴之证,若邪从湿化,则成为太阴湿热证。 237.大便秘结,数日一行,口干,舌红少津,脉细数,最宜诊断为 A.热盛伤津证 B.肠热腑实证 C.胃热炽盛证

D肠燥津亏证 E.食积化热证 答案:D 238.对胆郁痰扰证最有诊断意义的是 A.小便短赤青洪 B.身热不扬 C惊悸失眠 D.身目俱黄 E.胁肋疼痛 答案:C 解析:胆郁痰扰是因痰热内扰心神,故见惊悸失眠。 239.胆郁痰扰证最常见的原因是 A情志不遂 B.感受湿邪 C.劳累太过 D.过食肥甘 E.寒邪侵袭 答案:A 240.尿血三日,尿频灼涩疼痛,舌红苔黄,最宜诊断为

A.心火下移证 B膀胱湿热证 C.湿热下注证 D.血热证 E.中焦湿热证 答案:B 241.胃脘嘈杂,饥不欲食,口燥咽干,便干尿黄.舌红少津,脉细数,最宜诊断为 A.胃热炽盛证 B.胃阴虚证 C.大肠热结证 D.肝火犯肺证 E.胃肠气滞证 答案:B 242三焦辨证的创立者是全胃过 A.叶天士 B.吴鞠通 C.张仲景 D.孙思邈 E.钱乙

答案:B 243.心烦失眠,腰酸梦遗,头晕,舌红少苔,宜 A.心火亢盛证 B.肾阴虚证会融 C.肾精不足证 D心肾不交证教 E.心阴虚证 答案:D 244.咳喘,面白无华,乏力气短,纳少腹胀,咳痰清稀,舌淡脉弱,最宜诊断A.寒痰阻肺证 B脾肺气虚证 C.心肺气虚证 D.肺肾气虚证 E.肺气不足证 答案:B 245月经量少,色淡质稀3个月,面色无华,乏力身倦,食少腹胀.心悸失眠、舌淡,最宜诊断为 A心脾气血两虚证 B气不摄血证

2021年中药学考试重点总结

中药考试重点总结 鉴别用药 白芍与赤芍: 在功能方面,白芍长于养血调经,敛阴止汗,平抑肝阳;赤芍则长于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清泄肝火。在应用方面,白芍主治血虚阴亏,肝阳偏亢诸证;赤芍主治血热、血瘀、肝火所致诸证。又白芍、赤芍皆能止痛,均可用治疼痛病证。但白芍长于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主治肝阴局限性,血虚肝旺,肝气不舒所致胁肋疼痛、脘腹四肢拘挛作痛;而赤芍则长于活血祛瘀止痛,主治血滞诸痛证,因能清热凉血,故血热瘀滞者尤为适当。 川贝母与浙贝母: 川、浙二贝之功,基本相似,但前者以甘味为主,性偏于润,肺热燥咳,虚劳咳嗽用之为宜;后者以苦味为主,性偏于泄,风热犯肺或痰热郁肺之咳嗽用之为宜。至于清热散结之功,川、浙二贝共有,但以浙贝为胜。 龙骨与牡蛎: 龙骨与牡蛎均有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作用,均可用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阴虚阳亢、头晕目眩及各种滑脱证。然龙骨长于镇惊安神,且收敛固涩力优于牡蛎;牡蛎平肝潜阳功能明显,又有软坚散结之功。 黄连、黄芩与黄柏: 黄芩、黄连、黄柏三药性味皆苦寒,而黄连为苦寒之最。三药均以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为重要功能,用治湿热内盛或热毒炽盛之证,常相须为用。但黄芩偏泻上焦肺火,肺热咳嗽者多用;黄连偏泻中焦胃火,并长于泻心火,中焦湿热、痞满呕逆及心火亢旺、高热心烦者多用;黄柏偏泻下焦相火、除骨蒸,湿热下注诸证及骨蒸劳热者多用。 桑叶与菊花: 桑叶与菊花皆能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同可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所致目赤肿痛,以及肝肾精血局限性,目暗昏花等证。但桑叶疏散风热之力较强,又能清肺润燥,凉血止血。菊花平肝、清肝明目之力较强,又能清热解毒。

医学免疫学大题总结

医学免疫学大题总结 问答题。 1. 免疫系统组成与功能。 免疫系统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包括:(1)免疫器官:由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和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和黏膜免疫系统)组成;(2)免疫细胞:主要有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等;(3)免疫分子:如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表面的多种膜分子,可发挥三种功能:(1)免疫防御:即抗感染免疫,机体针对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的免疫清除作用,保护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2)免疫自稳: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或损伤的体细胞,对自身成分处于耐受,以维系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3)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可识别和清除畸形和突变细胞的功能。在某些情况下,免疫过强或低下也能产生对机体有害的结果,如引发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肿瘤、病毒持续感染等。 2.简述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提呈过程。 答:完整的内源性抗原在胞浆中,在LMP的作用下降解成多肽片段,然后多肽片段经TAP1/TAP2选择,转运到内质网,在内质网中与MHC Ⅰ类分子双向选择结合成最高亲和力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该复合物由高尔基体转运到细胞表面,供CD8+T 细胞识别。 3.抗体的生物学活性。

(1)IgV区的功能主要是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2)IgC区的功能a.激活补体;b.细胞亲嗜性:调理作用(IgG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结合,通过IgFc段与吞噬细胞表面相应IgGFc受体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对颗粒抗原的吞噬;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IgG与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表面结合,通过IgFc段与具有胞毒作用的效应细胞表面相应IgGFc受体结合,从而触发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称为ADCC);介导I II III型超敏反应。(3)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IgG:是抗感染的主要抗体;是唯一能通过胎盘屏障的抗体,在新生儿抗感染免疫中起重要作用;可与吞噬细胞和NK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发挥调理作用和ADCC效应;(2)IgM:为五聚体,分子量最大;激活补体能力最强;是初次体液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抗体,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3)IgA:分泌型IgA(SIgA)为二聚体,主要存在于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黏膜表面和乳汁中,在黏膜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4)IgD:是B细胞发育分化成熟的标志;(5)IgE: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具有很强的亲细胞性,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具有高度亲和力,可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4.简述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答:第一是抗原的异物性,一般来讲,异物性越强,免疫原性越强;第二是抗原的理化性质,包括化学性质、分子量、结构复杂性、分子构象与易接近性、物理状态等因素。一般而言,蛋白质是良好的免疫原,分子量越大,含有的芳香族氨基酸越多,结构越复杂,其免疫原

中药学考试重点复习题(精)

第一章解表药 1. 简述桂枝、柴胡的性味、功效及主治证 (1 桂枝为辛温解表药 ,归肺、膀恍、心经。能发汗解表,可用治外感风寒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而紧等症。本品辛甘温照,善于温通卫阳而发汗解肌,其发汗之力较麻黄温和,故外感风寒,无论是无汗的表实证、还是有汗的表虚证,以及阳虚受寒者,桂枝均宜使用。同时,桂枝又可温通经脉 , 助阳化气。也常用治寒凝血滞诸痛证, 痰饮、蓄水证,心悸等证。 (2 柴胡 (发散风热药 柴胡为辛凉之品,能发表、升阳。可用治外感表证,发热、头痛等症,以及清阳不升的病证。对于风热、风寒表证 ,皆可配伍使用。柴胡能升阳举陷,用治气虚下陷 ,食少便溏、久泻脱肛、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等脏器脱垂。柴胡苦辛微寒, 主升肝胆之气 , 长于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退热,疏肝解郁。又常用于伤寒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等症;感冒发热;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痛经;疟疾寒热往来。 第二章清热药 1. 简述鱼腥草的性味、功效及主治证 (1 鱼腥草 (清热解毒药 鱼腥草味辛,微寒;归肺经。功能清热解毒, 消痈排脓 ,利尿通淋,尤以清肺热见长。既可用治外痈,又长于治疗肺痈及肺热咳嗽 , 为治肺痈咳吐脓血之要药。亦可用于湿热淋证,湿热泻痢,兼有清热止痢之功。 2. 试比较下列各组药物性味、功用之异同:

(1 石膏与知母 (清热泻火药 石膏、知母均具有甘寒性味,均主归肺胃经,同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等功效,可用来治温病气分热盛及肺热咳嗽等证。 但石膏味兼辛,泻火之中长于清解,重在清泻肺胃实火 ,肺热喘咳、胃火头痛、牙痛多用。 知母味兼苦而质润,兼入肾经,泻火之中长于清润 ,善生津润燥,肺热燥咳、内热骨蒸、消渴、肠燥便秘多用。 (2 牡丹皮与赤芍 (清热凉血药 牡丹皮、赤芍性味苦寒,同入肝经血分。功能清热凉血,活血袪瘀 ,主治温毒发斑、血热吐衄、血瘀经闭痛经;跌打伤痛,痈肿疮毒等病证。 但牡丹皮味兼辛,入心肝血分而善于清透阴分伏热, 为治无汗骨蒸之要药 ,用治温病伤阴,阴虚发热,夜熟早凉,无汗骨蒸者。 赤芍专人肝经, 活血散瘀止痛力强 ,尤多用于治肝热目赤肿痛、肝郁胁痛。 第三章泻下药 1. 试比较下列各组药物性味、功用之异同: (1 两者均属于攻下药 ,具有泻下攻积的作用,用治积滞便秘。 但大黄泻下力较猛,可荡涤肠胃, 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 ,又因其苦寒沉降,故实热便秘尤为适宜。而芒硝味咸润燥软坚,尤宜大便燥结者。另外,大黄可清热泻火,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

总论 一、中药的概念 1.“中药”:是指在中医中药基础理论指导下用以防病治病的一部分天然药及其加工品。 2.“草药”:实际也是中药的一部分。由于中药以植物药占多数,所以历来就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 3.“本草学”:人们习惯称记载中药的典籍为“本草学”。 中药分类: 天然药: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合成药、半合成药:有机药品类、 无机药品类、 生物制品类 二、中药学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三、中药学的内容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原始社会药物的起源劳动创造了医药 中药的起源,是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的结果。 二、夏商周时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 酒剂、汤剂的发明和应用 《诗经》 《山海经》 三、封建社会中药学的全面发展 1.秦汉时期(公元前220年~公元264年) 《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本书载药365种,根据药物功效分为上、中、下品三类。 上品120种,当时认为有补益作用,无毒,可以久服的药物。

中品120种,能治病补虚,有毒或无毒,酌情使用的药物。 下品125种,能治病多毒,祛邪破积,不可久服的药物。 本书对中药学的贡献: (1)是按药物功效分类的创始。三品分类法。 (2)所载药物功效大多也都是行之有效的。如:麻黄治喘、常山截疟,黄连治痢、海藻疗瘿、苦楝子驱虫、当归调血、阿胶止血、乌头止痛、水银疗疥等等。 (3)将当时的用药经验,上升为理论。提出四气五味、配伍禁忌、“七情合和”在临床的应用规律。 (4)并介绍了中药的产地、采集、炮制、制剂、配伍、禁忌、服法等用药原则问题。 (5)书中介绍了水银、铅丹、雄黄的提炼在世界制药化学史上也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6)它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是我国最早的珍贵的药学文献,被奉为医药学的四大典籍著作之一,后世医家,在这一基础上不断补充和发展。 2.两晋南北朝时代(公元265年~580年) 《本草经集注》梁代·陶弘景:载药730种 《雷公炮炙论》:南朝刘宋时代,雷敩,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抱扑子》:晋,葛洪,撰写了完整的炼丹著作。 3、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 《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经政府批准,由长孙无忌、李…T领衔编修,由苏敬实际负责。全收药844种,新增药物 114种。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 4、宋金元时期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唐慎微 ,全书 33卷,载药 1558种,较前增加 476种,附方3000余首。为后世保存了大量古代方药的宝贵文献. 5、明代 《本草纲目》, 李时珍,该书共52卷,载药1892种,改绘药图1160幅,附方11096首,新增药物374种,本书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和生态条件分为16纲,60类。

医学免疫学总结

医学免疫学 第一章医学免疫学概论 传统免疫的概念:免除疾病;针对病原微生物;对机体一定有利。 现代免疫的概念: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免疫的三大功能: 1、免疫防御:是机体杀死和清除病原微生物、或中和其毒素的保护性免疫,又称抗感染免疫。 2、免疫自稳:免疫系统自身精细的网络调节,使机体内环境维持相对稳定。 3、免疫监视:是免疫系统识别体内不断出现的畸变和突变细胞,并将其清除。 免疫的类型: 一、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 种系进化中逐步形成;可以遗传;对一切异物均发挥作用。 二、特异性免疫 接触抗原后产生;仅对相应抗原有免疫;有明显个体差异;不能遗传。 其特点比较如下: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特异性性免疫应答 先天后天 迅速潜伏期 非特异性特异性 无免疫记忆有免疫记忆 非特异性免疫的构成因素: (1)屏障作用 a皮肤和粘膜屏障:阻挡微生物侵入(机械阻挡);化学物质抑杀微生物。 b血脑屏障:阻挡微生物或其他大分子异物从血入脑组织或脑脊液。 c胎盘屏障:阻挡母体微生物进入胎儿。 (2)免疫分子 补体系统;防御素;溶酶菌;细胞因子。 (3)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效应细胞 a吞噬细胞:大吞噬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小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其吞噬过程为:接触、吞入、杀灭。 吞噬作用的后果:完全吞噬——异物被消化破坏;不完全吞噬——异物不被杀灭,反而得到庇护在吞噬细胞内增殖。 B自然杀伤细胞:两种受体——杀伤细胞活化受体、杀伤细胞抑制受体。其主要生物学效应是:1、抗肿瘤作用;2、抗病毒和胞内寄生菌的感染。 免疫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1、骨髓:各类免疫细胞的发源地;B淋巴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场所 2、胸腺:结构和大小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T淋巴细胞分化和成熟的场所;形成自身耐受。 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定居、增殖、分化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黏膜免疫系统。a淋巴结的作用:T、B细胞定居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中医学历年题目

【中医学】07级二系(不完整) 【基础中医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2'*6) 1.肺朝百脉 2.中焦如沤 3.异病同治 4.相乘 5.佐药 6.归经 二、单选题(1'*20) 1.中医奠定辨证基础的著作是()A.《伤寒杂病论》 6.“知肝传脾”是()C.木乘土 10.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A.元气B.宗气C.卫气D.营气 17.能增强疗效的配伍是 B.相须、相使 18.下列哪项不是得神的表现A.目光精彩B.神志清楚C.颧赤如妆D.形丰色荣 三、是非题(1'*10) 2.水不足则被土所侮,被火所乘。() 3.精是生命的物质基础,神是生命的外在表现。() 5.寒证的舌苔为白厚腻苔。()8.弦脉主肝病、痰饮、痛证。() 四、简单题(30') 1.肺的功能。(5') 2.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与那些脏腑有关。(8') 3.血瘀证的表现。(5') 4.肝火上炎与肝阳上亢的鉴别。(6') 5.麻黄汤和桂枝汤的组成、功效、主治的区别。(6') 五、案例分析(12') 1.王XX,女,50岁。主诉:小腹坠胀一年余,脱肛一周。 一年前,因受凉出现腹泻,未作特殊治疗,一月后出现食少,纳呆,小腹坠胀,四肢无力,近一年,上症加重,,一周前因抬重物后出现脱肛,诊见舌?脉?。(1)中医辨证分型;2' (2)治疗原则;2' (3)代表方剂及药物组成;2' 2.李XX,男,48岁,伴恶寒,无汗。3天前自觉咽痒,微恶风寒,夜间少许咳嗽,无汗,继见咳嗽加剧,微喘,咽痒不适,全身酸痛,,微有发热,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抗生素治疗,效果不显来治,诊见舌质红苔薄白,脉浮紧。(1)中医辨证分型;2' (2)治疗原则;2' (3)代表方剂及药物组成;2' 【针灸学部分】 一、单选题(1'*6) 1.腧穴的指寸定位不包括 3.灸的治疗作用 4.有关针刺和晕针的事项 5.选错的,内关穴的位置 二、填空题(5') 1.腧穴包括____、____和阿是穴。 2.腧穴的治疗作用分为___、___、___方面。 3.针灸的治疗原则包括____、____、____。 4.夹持进针法适用于____的进针,舒张进针法用于____部位的进针。 三、简单题(5',二选一作答) 1.针刺的注意事项。 2.十二经络的走向规律。 ====================================================================================================== 【中医学】06级临床二系 题型: 基础中医部分:名解15,填空18,单选9,判断10,问答20,病案12 名解为:阴阳、臣药、脾不统血、相侮、先天之精 问答为:气的功能(5分)、方剂的组成原则并以麻黄汤为例说明(15分) 病案:肾阴虚,滋补肾阴,六味地黄丸 (其它的多看看以前的卷子,但卷子有点杂,主要参考二系的) 针灸部分:单选6,填空5,问答(二选一)5 问答:晕针的原因及处理十二正经的循行走向 ====================================================================================================== 【基础中医学】05级八年制二系 一、选择:单选1’*15,多选2’*6 (阴阳的概念是:事物矛盾双方的概括推动生长发育,温煦激发脏腑生理功能的是:元气) 二、名解:下焦如渎,佐药,归经,脾主运化,阳病治阴,异病同治

中药学考试必备知识点

中药学1 解表药: 辛温解表药: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桂枝:辛甘温,归心、肺、 紫苏:辛温,归肺脾经。 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去风解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白芷:辛温,归肺胃经。 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发汗解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辛夷:辛温。归肺胃经。散风寒,苍耳子:辛苦温。有小毒。 辛凉解表药: 薄荷:辛凉。归肝肺经。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 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桑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泻。 柴胡:苦辛微寒,归心包络、肝、郁,升举阳气。 升麻:辛甘微寒。 清热泻火药: 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清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栀子:苦寒,归心肺肝胃三焦经。消肿止痛。 夏枯草:苦辛寒。归肝胆经。清肝芦根:甘寒,归肺胃经。 天花粉: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清热燥湿药: 黄芩:苦寒。归肺胆胃大肠经。清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清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龙胆草:苦寒,归肝胆膀胱经。清苦参: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甘苦寒,归心肝经。清热玄参: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清牡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赤芍:苦微寒,归肝经。 紫草:甘寒,归心肝经。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甘寒,归肺心胃经。清热连翘:苦微寒,归肺心胆经。清热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胃经。清热大青叶:苦咸大寒,归心肺胃经。牛黄:苦凉,归肝心经。 鱼腥草:辛微寒,归肺经。清热解射干:苦寒,归肺经。清热解毒, 白头翁:苦寒,归大肠经。清热解板蓝根:苦寒,归心胃经。清热解青黛:咸寒,归肝肺胃经。清热解土茯苓:甘淡平,归肝胃经。解毒紫花地丁:苦辛寒,归心肝经。清穿心莲:苦寒,归胃肺大小肠经。马齿苋:酸寒,归大肠肝经。清热归心肾脾经, 止痛,调和药性。补阳药: 归肾肝经。补肾阳, 调冲任, 归肝肾经。 补肾阳, 归心脾经。 微寒, 归肝肾经。 。 。

医学免疫学 大题

免疫应答 概念: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受抗原性物质刺激后,免疫细胞发生一系列反应以排除抗原性异物的过程。主要包括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加工、处理和呈递,以及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分化,进而产生免疫效应的过程。 类型:免疫应答根据其效应机理,可分为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两种类型。 意义:免疫应答的重要生物学意义是及时清除体内抗原性异物以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但在某些情况下,免疫应答也可对机体造成损伤,引起超敏反应或其他免疫性疾病。 三类免疫性疾病。 超敏反应性疾病:由抗原特异应答的T及B细胞激发的过高的免疫反应过程而导致的疾病。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前者由抗体介导,发作快;后者由细胞介导,发作慢。 免疫缺陷病:免疫系统的先天性遗传缺陷或后天因素所致缺陷,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或缺失,易发生严重感染和肿瘤。 自身免疫病:正常情况下,对自身抗原应答的T及B细胞不活化。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这些自身应答T及B细胞被活化,导致针对自身抗原的免疫性疾病。 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联系。 联系: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而免疫球蛋白不一定都是抗体。原因是: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且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功能的球蛋白;而免疫球蛋白是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如骨髓瘤患者血清中异常增高的骨髓瘤蛋白,是由浆细胞瘤产生,其结构与抗体相似,但无免疫功能。因此,免疫球蛋白可看做是化学结构上的概念,抗体则是生物学功能上的概念。 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1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主要由Ig的V区特别是HVR的空间结构决定的。在体内表现为抗细菌、抗病毒、抗毒素等生理学效应;在体外可出现抗原抗体反应。 2激活补体:IgG(IgG1、IgG2和IgG3)、IgM类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经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聚合的IgA、IgG4可经旁路途径激活补体。 3与细胞表面的Fc 受体结合:Ig经Fc段与各种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发挥调理吞噬、粘附、ADCC及超敏反应作用。 4穿过胎盘:IgG可穿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 5免疫调节:抗体对免疫应答具有正、负两方面的调节作用。

历年中医药大学博士考题资料

山东中医药大学历年中内及西内考博真题(2000-2010) 2000年 中医内科 1.请阐述水肿、淋证、癃闭、关格的临床特点及联系。(10分) 2.请论述内伤头痛与肝、脾、肾三脏的关系。(10 分) 3.胸痹的发病基础和病理因素是什么?其病理特点如何?怎样辨别阴寒证、痰浊证、气滞证、血瘀证的不同?各证型治疗要点是什么?(10分) 4.如何理解“治痿独取阳明”的意义?(10分) 5.试述“真中”“类中”的源流考略?(10分) 6.痰饮发病的内在病理基础是什么?为什么?其治则如何?为什么?(10分) 7.消渴病(糖尿病)临床常见哪些急慢性并发症?请写出消渴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辨证分型(只写分型)、治法、方剂。(10分) 8.如何理解《血证论》提出的治血四法?(10分) 9.调补脾肾为何是治疗虚劳的关键?请论述之。(10分) 10.通窍活血汤方义如何?你在临床应用如何体会?(10分) 西内内科 一、名词解释:Ⅰ型、Ⅱ型呼吸衰竭,卓-艾综合症,脾功能亢进,肾病综合症, Graves病,高血压危象。 二、试述肺气肿的治疗原则及具体措施。 三、试述PSVT的ECG 表现及临床表现。 四、试述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 五、试述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分类及原因。 六、试述DM的诊断标准。 七、肝硬化腹水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001年 中医内科 1.你对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病的看法。 2.中风病(中脏腑、中经络)的临床表现。 3.“开鬼门、洁净府”结合心血管(心衰)的应用。 4.胃痞、胃胀、痞满的鉴别诊断。 5.试述扶正治疗肿瘤(祛邪需要扶正,邪去正自安) 6.肝癌、积症的治疗方法,在何时用何法? 7.石棉在《内经》的论述及其治法(3个) 8.试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9.试述糖尿病的非药物治疗。 10.血府逐瘀汤的组成,能治疗心系的那些疾病? 西医内科 1.慢性腹泻的发病机理。 2.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标准。 3.白血病前期多发MDX 的分类标准。 4.再障的鉴别诊断。 5.癫痫及其处理。 6.室上速的诊断标准。

2020年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提纲(全册)

2020年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提纲 (全册)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中药的起源 二、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 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其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3.《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载药844种,开创药物图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证类本草》,载药1558多种 5.《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载药1892种,集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大成。 6.《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7.《中华本草》成书于1999年,载药8980种。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中药材的产地、采集、贮存对中药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临床效应(安全性与有效性) 第一节中药的产地 道地药材:是某地出产的、在同一品种中质量优等的药材。 第二节中药的采集 采收方法和时间由药物的有效成分的质、量决定,保护药物资源。

一、植物类药物的采收: 1.植物药采收季节与药效的关系; 2.植物药不同药用部分的采收原则; ①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收,连根拔起。 ②叶类: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进行。 ③花类: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 ④果实和种子类: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 ⑤根和根茎类:通常秋末至春初时采收。并指出“春宁宜早,秋宁宜晚”。 ⑥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即春、夏时节)剥取树皮。根皮应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芽前采集。 二、动物类药物的采收:品种不同,采收各异。 三、矿物类药物的采收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 炮制的含义:药物在应用前或做成各种剂型以前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炮制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如半夏、乌头。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需要,如生地制成熟地,生何首乌与制首乌等。 4.改变药物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 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医学免疫学简答题论述题大题

1 、简述补体系统的组成与主要生物学功能。 组成: ①补体系统的固有成分 ②补体调节蛋白 ③补体受体 功能:补体旁路途径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经典途径在感染中、晚期发挥作用。 ①、细胞毒作用:参与宿主抗感染、抗肿瘤; ②、调理作用: C3b/C4b 可作为非特异性调理素介导调理作用; ③、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将免疫复合物随血流运输到肝脏,被吞噬细胞清除; ④、炎症介质作用:C3a/C5a 的过敏毒素作用、 C5a 的趋化和激活作用、 C2a 的激肽样作用,引起炎症性充血和水肿; ⑤、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 2 、补体激活的三个途径: 经典途径: ①激活物为抗原或免疫复合物, C1q 识别 ② C3 转化酶和 C5 转化酶分别是 C4b2a 和 C4b2a3b ③其启动有赖于特异性抗体产生,故在感染后期或恢复期才能发挥作用,或参与抵御相同病原体再次感染机体 旁路途径: ①激活物为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细胞等,直接激活 C3 ② C3 转化酶和 C5 转化酶分别是 C3bBb 和 C3bBb3b ③其启动无需抗体产生,故在感染早期或初次感染就能发挥作用 ④存在正反馈放大环 MBL (凝激素)途径: ①激活物非常广泛,主要是多种病原微生物表面的 N 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由MBL 识别 ②除识别机制有别于经典途径外,后续过程基本相同

③其无需抗体即可激活补体,故在感染早期或对免疫个体发挥抗感染效应 ④对上两种途径具有交叉促进作用 3 、三条补体激活途径的过程及比较: 经典途径 / 旁路途径 /MBL 途径 激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 内毒素、酵母多糖、凝聚 IgA/ 病原微生物、糖类配体 参与成分: C1-C9/ C3 、 C5-C9 、 B 、 D 、 P/ C2-C9 、 MBL 、 MASP C3 转化酶: C4b2a/ C3bBb/C4b 2a 、 C3bBb C5 转化酶: C4b 2a 3b/ C3bBb3b/ C4b 2a 3b 、 C3bBb3b 作用:特异性免疫 / 非特异性免疫 / 非特异性免疫 4 、试述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全过程。 经典激活途径指主要由 C1q 与激活物( IC )结合后,顺序活化 C1r 、 C1s 、 C4 、C2 、 C3 ,形成 C3 转化酶( C4b2b )与 C5 转化酶( C4b2b3b )的级联酶促反应过程。它是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方式。 5 、补体系统可通过以下方式介导炎症反应 激肽样作用: C2a 能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炎症性充血; 过敏毒素作用: C3a 、 C4a 、 C5a 可使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介质,引起炎症性充血、水肿; 趋化作用: C3a ,C5a 能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向炎症部位聚集,引起炎性细胞侵润。 6 、简述补体参与宿主早期抗感染免疫的方式。 第一,溶解细胞、细菌和病毒。通过三条途径激活补体,形成攻膜复合体,从而导致靶细胞的溶解 第二,调理作用,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的 C3b 、 C4b 、 iC3b 能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第三,引起炎症反应。补体激活过程中产生了具有炎症作用的活性片断,其中,C3a C5a 具有过敏毒素作用, C3a C5a C567 具有趋化作用。 7.简述I g生物学功能。 一、V区功能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基础理论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

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基础理论考点归纳与 历年真题详解 展开全文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中医基础理论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第1章绪论 1.1考纲要求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2.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3.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机体自身的整体性,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以及在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方面的体现2.辨证论治: (1)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2)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1.2考点归纳与历年真题详解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1)中医学是应用中医独特理论去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 (2)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涵 (1)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 (2)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3)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 (4)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形成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2)形成标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专著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3)形成过程 ①《黄帝内经》 a.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 b.系统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c.内容包括:藏象、经络、病机、诊法、辨证、治则、针灸和汤液治疗等; d.对当时哲学领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阴阳、五行、天地人关系、形神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②《难经》 a.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约成书于东汉,相传为秦越人所作; b.《难经》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内容丰富,涉及生理、病理、诊断、病证、治疗等各个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c.对脉学特别是“寸口脉诊”有较详细而系统的论述和创见;d.对经络学说以及藏象学说中命门、三焦的论述,则在《内

中药学知识点整理

一.第一部政府修订的本草,本草学的巅峰,南北朝、清代的本草,宋代最被政府推荐的本草 1.世界第一部政府修订的本草是《新修本草》(657年长孙无忌等组织,实际是苏敬主编) 2.《经史政类备急本草》是宋代最被政府推荐的本草,本书经宋政府的三次官宦修校,分别称《经史证类大观本草》(公元1108年),《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公元1116年)和《绍兴校定经史证类轿急本草》(公元1159年),简称《证类本草》 3.南北朝 《神农本草经集注》成书于公元502年左右,南朝齐、梁间陶弘景著,记载了七百三十种药物。认为医药知识来源于劳动人民。首创“朱墨分书、大小结合”的文献标志法。 4.清代 清代医学主要成就集中在温病学上 药学代表著作有: 《本草纲目拾遗》公元1765年,共10卷,载药921种《本草纲目》未载药物716种赵学敏所著,他于1759年与民间“铃医”(走方郎中)赵柏云合作写成《串雅》。是医学史上一部罕见的适合广大群众需要的很有实用价值的著作。 5.本草学的巅峰 明代是中草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对古代本草学作了全面整理、总结和提高,并吸取了大量的民间药和外来药,写成了伟大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该书载药1892种。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为十六纲、六十类。这种科学的分类法,是中古本草学最完备的分类系统。 二.道地药材的定义、四川,东北、江苏、云南、浙江的道地药材。 1.道地药材: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质高,疗效好,素有盛名 2.川:连贝母附子甘肃:当归 宁夏枸杞子内蒙古甘草 吉林人参山西黄芪党参 河南牛膝地黄山药江苏苍术薄荷 浙江白芍白术云南三七 广西肉桂广东砂仁等 三.水飞法适用的药材,西瓜霜的制备。 1.水飞法是研粉方法之一,适用于矿石和贝壳类不易溶解于水的药物如朱砂等,目的是使药物粉碎得更加细腻,便于内服和外用。在水飞前先将药物打成粗末,然后放在研钵内和水同研,倾取上部的混悬液,然后再将沉于下部的粗末继续研磨,这样反复操作,研至将细粉放在舌上尝之无渣为度。水飞并可防止粉末在研磨时飞扬,以减少损耗。 2.西瓜霜:将西瓜皮切碎(约10斤)和皮硝(5斤)拌匀,装入黄沙罐内,盖好,挂于阴凉通风处,带砂罐外面有白霜冒出,用干净毛笔或纸片刷下,装入瓶内备用。有清热、消肿作用,适用于咽喉肿痛及口疮等症。外用吹患处,适量。咽下并无妨碍。并可点眼,以治目赤肿痛,加蒸馏水化作眼药水尤良。

《医学免疫学》知识点总结(文库)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 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㈠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 ⒈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⒉免疫调节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 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⒊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⒋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

中医学大题历年总结

中医学大题历年总结,其实中医学挺主流的,这个时候方便一下大家啦~~来源:游寒剑的日志 1、何谓辨证论治? 辨证: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为某种性质证的过程。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实施治疗的过程。 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是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辩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辩证正确,才能使立法有据,提高疗效;论治是辩证的目的,通过治疗的效果,还可以检验辩证的正确性,二者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衔接,不可分割。 2、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 相克: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又称相胜,五行相克的规律和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于另一行事物具有资生、促进和助长作用。五行相生的规律和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3、肺主宣发的意义,如何理解? 宣发,是指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 肺主宣发的生理作用:①肺的气化作用,将浊气排出体外②肺气扩散运动,将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③肺气布散功能,将卫气散至全身体表 若肺气失宣,可出现呼气不利,胸闷,咳喘,鼻塞,无汗,喷嚏等症。 主肃降指肺气具有向下、向内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①肺能吸入自然界的清气;②将代谢产物和多余的水液下输膀胱形成尿液排出体外;③肃清肺和呼吸道异物。 肺通过宣发与肃降调节体内水液的运行、输布及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4、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以维持其生理功能。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运化水谷是指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输布的作用。饮食物→胃(受纳和腐熟)→小肠,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作用。水液→胃→脾的吸收和转化→布散到全身。 2)脾主升清: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具体表现为升清和升举内脏两方面的生理功能。脾主升清,水谷精微借脾气上升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升举内脏,是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防止其下垂的作用。 3)脾统血: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