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社戏》教学设计

姜雪莲

一、教材分析

本文属七年级第二学期(H版)第五单元,单元目标为把握中心。

鲁迅的外婆家在绍兴乡下的安桥头,幼年时,鲁迅常跟母亲住在那里,小说《社戏》就是以这段生活为背景写的。文章主要写“我”十一、二岁的时候到平桥村看社戏的一段生活情景。作者以饱含深情的优美笔触,刻画了一群农家子弟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画卷。另外,景物描写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在文中平桥村淳朴的民风,孩子们热情单纯的性格和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是作者崇尚的美,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封建教育的不满。

二、教学目标

⒈通过多种阅读方式,圈划品读文中的精彩语、句、段,提示人物思想性格,把握文章的中心。

⒉培养学生善良、友爱、无私的品质。

说明:学生目前为止已掌握了默读、速读、精读等阅读方式,因此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综合运用已有方法逐步深入的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把握文章中心。

三、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有关人物及景物的描写,揭示人物性格,把握文章中心。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末“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五、课前准备

让学生查找有关社戏的资料

说明:让学生了解社戏,一方面作为课外的积累,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六、课时安排

2课时

说明: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将课文读通,解决生字词,了解作者鲁迅,交流有关社戏的知识。本设计为第二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童年是我们最值得珍藏和回忆的美好时光,老师很想知道你童年时最喜欢去哪里,最喜欢做什么?(学生可畅所欲言)

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社戏》,看一看鲁迅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生活画卷。

说明: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

⒈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说明:此环节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⒉细读课文,圈划出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脉络。

要点:①在平桥村小住②和小朋友钓吓放牛③看社戏前的波折

④在赵庄看社戏⑤看完社戏返回途中偷罗汉豆⑥六一公公送豆

说明:此环节让学生对文章层次有了进一步的把握,从而过渡到突破口。

(三)课文研读

⒈课题为《社戏》,但文中真正写社戏的部分并不多,我们是否可以把题目改为“平桥村

一夜”?

说明:从题目入手,旨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精神,让学生理解文章是以社戏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写出看戏过程中“我”与小朋友结下的友谊及农村生活自由自在的乐趣。这里根据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只需要答出文章以社戏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即可。

⒉那夜的戏到底好不好看?请认真阅读你认为文中精彩的部分。要求:

⑴读的过程中可先概括这部分的内容⑵看看它在文中有何作用⑶所选部分美在哪里

要点:文中的精彩语句段可归纳为三种美

①自然美

“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河流”“朦胧在水气中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皎洁的月光”“漂渺的像一座仙山楼阁的戏台”,这些无不给人以生命的鲜活,给人以美好的向往

②人性美

主要分析阿发、双喜、六一公公

双喜:聪明能干、有指挥才能,是孩子头,考虑问题周到,办事果断,主要表现在想尽办法让我能去看社戏及偷罗汉豆等事上。

阿发:憨厚、淳朴、待人热情、真诚,主要表现在偷罗汉豆一事上。

六一公公:送豆及夸奖“我”体现了他的淳朴,珍惜自己劳动果实的情感。

注:分析人物抓住语言及动作描写

③情感美

小朋友们获得许可来伴“我”游戏;把“我”当作公共的客人;放牛时对“我”善意的嘲笑;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桂生为“我”买豆浆、舀水……这些无不透露出“我”与小伙伴间真挚的情谊。

说明:此环节以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在分析语句的过程中适当穿插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加深体会。另外,此环节也是为突破重难点而服务。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品读语句过程中提示人物性格,从而气氛文章的中心,继而解决难点。

明确:戏好看并不在戏本身,而在于那时特定的条件、自由的天地、热情的伙伴、淳朴的感情。

四、拓展适移

结合对“那夜的戏是否好看”这一问题的理解,谈谈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体会?说明:调动已有生活经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认识到善良、友爱无私的品质的美好与可贵。

五、布置作业

1、练习

2、文中作者介绍了家乡的一种文化习俗——社戏,想想在你的家乡有着什么样的文化习俗,查阅相关资料并介绍给老师、同学及其他人。

说明:作业一,有针对性的练习加强知识的巩固;作业二,学生可通过上网或其他方式查找资料,为他们创造多种学习途径,也可作为一项积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