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头街道新光联合制药厂场地土壤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估报告

沙头街道新光联合制药厂场地土壤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估报告
沙头街道新光联合制药厂场地土壤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估报告

沙头街道新光联合制药厂区城市更新项目场地土壤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估报告

委托单位:深圳市富通新光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编制单位:深圳深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二O一七年八月

目录

第1章前言 (1)

1.1项目背景 (1)

1.2评估目的和原则 (2)

1.3评估范围 (3)

1.4评估工作内容 (4)

1.5评估方法 (4)

1.6评估工作程序 (7)

1.7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技术规范和文件 (8)

第2章福田区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概况 (11)

2.1自然地理概况 (11)

2.1.1地理位置 (11)

2.1.2地形地貌 (11)

2.1.3气候与水文特征 (12)

2.2社会经济概况 (13)

2.2.1行政区划与人口 (13)

2.2.2经济状况 (14)

2.3福田土地资源 (14)

2.3.1福田区土地利用状况 (14)

2.3.2福田区土壤土质 (16)

第3章场地土壤环境现状调查采样监测布点 (18)

3.1基本原则 (18)

3.2初步调研 (18)

3.2.1调研目的 (18)

3.2.2调研内容 (18)

3.2.3调研情况 (19)

3.3场地采样监测布点 (22)

3.3.1采样目的 (22)

3.3.2布点原则 (22)

3.3.3布点情况 (23)

第4章场地土壤环境现状调查监测与评估 (26)

4.1监测项目 (26)

4.2监测频次 (26)

4.3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26)

4.4 监测分析方法 (28)

4.5 样品信息 (30)

4.6 监测结果 (32)

第5章结论与建议 (36)

5.1结论 (36)

5.2建议 (36)

第1章前言

1.1项目背景

新光联合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光公司”),成立于1989年11月16日,主要经营生产化学药,包括片剂、硬胶囊剂(不含β-内酰胺类药品),以及中成药产品,包括片剂、硬胶囊、冲剂、口服液。新光公司原厂址位于深圳市福田区新沙路18号,在深圳高尔夫俱乐部南侧,地理位置详见图1-1。原为新光联合制药有限公司厂址,属工业用地,现已搬至深圳市龙岗区南湾街道布澜路17号,制药厂搬迁至今已有20余年,原厂区一直荒废,未来的规划变更为居住用地进行开发。

公司厂址目前已迁至深圳市龙岗区南湾街道布澜路17号,现已全部搬迁完毕。该地块作为中成药加工生产地20多年,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有砷、氰化物、汞等。由于该地块未来的规划变更为居住用地进行开发,根据《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关于切实做好企业搬迁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环办[2004]47号)、《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环发[2008]48号)、《关于印发〈“十二五”时期全国污染防治工作要点〉的通知》(环办[2012]82号)以及《深圳市人居环境保护与建设“十二五”规划》(深府函[2012]245号)中的相关要求,须对工厂原址土壤进行环境现状调查监测与评估,以明确并落实污染责任,确保今后场地的使用安全和人体健康。深圳市富通新光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委托了深圳深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承担此项工作。

深圳深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接到委托后,迅速成立了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课题组,在收集相关资料、现场踏勘、土壤取样及分析等工作基础上,编制完成了《沙头街道新光联合制药厂区城市更新项目场地土壤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估报告》。

图1-1 新光联合制药有限公司地理位置图

1.2评估目的和原则

(1)评估目的

由于新光公司在该厂址生产加工化学药,包括片剂、硬胶囊剂,以及中成药产品,包括片剂、硬胶囊、冲剂、口服液,属工业用地,药品生产过程中产生较多的废水与废液,污水排放中主要污染物有氨氮、汞、砷、氰化物等。虽然该厂已搬迁,搬迁至今已有20余年,

原厂区一直荒废,但由于未来的规划变更为居住用地,需对该地块土壤环境质量进行监测评估。

因而,本报告调查了沙头街道原新光联合制药厂产污环节和污染源布局情况,以及该地块的土地利用变迁情况,识别该地块内生产活动中排放的特征污染物。通过布点采样及监测,系统分析评估了该地块土壤环境现状和存在问题,得出了该地块土壤环境现状评估结论。

(2)评估原则

①与功能区相衔接原则。土壤环境现状调查监测与评估要和原企业的功能区布置相结合,突出评价所涉及的重点区域与关注污染因子。

②与场地再利用目标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场地再利用的目的确定土壤污染风险受体,与场地再利用功能区划相衔接。

③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评估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

④坚持因地制宜与量力而行原则。污染场地土壤作为一种环境介质,有其自身特殊的特征,地域分异明显,因此,土壤环境现状调查监测发现搬迁遗留场地存在较严重的污染时,提供的修复目标值与修复方案既要考虑场地的自然条件,也要根据经济与技术可行确定适用方案。

1.3评估范围

场地土壤环境现状调查监测应充分体现场地特征,涵盖评价场地的直接影响区域和间接影响区域。直接影响区域为原企业生产厂房和污水处理设施地面以下土壤区域。间接影响区域将根据土壤环境现状

调查监测结果予以确定。

1.4评估工作内容

本次土壤环境现状调查监测与评估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现场工作(现场踏勘和样品采集)、样品分析、结果分析和报告编制。本次工作主要内容为初步调查评估与初步采样分析,由于初步调查采样结果显示不需要进行详细采样调查,所以并未启动详细采样分析工作以及补充场地环境调查评估阶段。

现场工作:对遗留场地进行详细的现场踏勘,了解遗留场地四置情况,并根据采样监测方案进行现场分层采样。

实验室分析:所有土壤样品均送进实验室按照国家的相关检测方法进行检测。

分析结果评估:与相关环境质量标准限值进行比较,对土壤的分析结果进行解析和评估,若存在污染指标超标情况,则进行进一步的风险评估。

报告编制:即编制《沙头街道新光联合制药厂区城市更新项目场地土壤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估报告》。

1.5评估方法

(1)初步调查评估阶段

初步场地环境调查是以资料收集、现场踏勘和人员访谈为主的污染识别阶段,原则上不进行现场采样分析。确认场地内及周围区域当前和历史上均无可能的污染源,如化工厂、农药厂、冶炼厂、加油站、化学品储罐、固废处理等可能产生有毒有害废弃物设施或活动。

主要包括:场地利用变迁资料、场地环境资料、场地相关记录、

有关政府文件、以及场地所在区域的自然和社会信息五部分。当调查场地与相邻场地存在相互污染的可能时,须调查相邻场地的相关记录和资料。

场地利用变迁资料包括:用来辨识场地及其相邻场地的开发及活动状况的航片或卫星图片,场地的土地使用和规划资料,其它有助于评价场地污染的历史资料,如土地登记信息资料等。场地利用变迁过程中的场地内建筑、设施、工艺流程和生产污染等的变化情况。

场地环境资料包括:场地内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记录、场地内危险废弃物堆放记录、场地与生态控制线、水源地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等的位置关系等。

场地相关记录包括:产品、原辅材料和中间体清单、平面布置图、工艺流程图、泄漏记录、废物管理记录、清洁生产审核报告等。

场地所在区域的自然和社会信息包括:自然信息包括地理位置图、地形、地貌等;社会信息包括敏感目标分布,区域所在地的经济现状等。

(2)场地现状环境调查评估阶段

场地详细环境调查是以采样与分析为主的污染证实阶段。确定污染物种类、浓度(程度)和空间分布。场地现状环境调查通常可以分为初步采样分析和详细采样分析两步分别进行,每步均包括制定工作计划、现场采样、数据评估和结果分析等步骤。初步采样分析和详细采样分析均可根据实际情况分批次实施,逐步减少调查的不确定性。并且经过不确定性分析后,如超标,则认为可能存在健康风险,须进行详细调查。详细采样分析是在初步采样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密采样和分析,确定场地污染程度和范围。

以场地内为主,并应包括场地的周围区域,周围区域的范围应

由现场调查人员根据污染可能迁移的距离来判断。在勘查场地时,除非受环境或障碍物所阻碍,或其它无法克服的原因,应尽可能勘查场地的设施、建筑物、构筑物,如罐、槽、沟等。

现场踏勘的主要内容包括:场地的现状与历史情况,相邻场地的现状与历史情况,周围区域的现状与历史情况等。重点踏勘对象一般应包括: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处理、储存、处置或生产过称和设备,储槽与管线,恶臭、化学品味道和刺激性气味,污染和腐蚀的痕迹,各种储罐与容器,排水管与污水池或其它地表水,废弃物,井,污水系统等。同时应该观察和记录场地及周围是否有可能受污染物影响的居民区、学校、医院、行政办公区、商业区、饮用水源保护区以及公共场所等地点。

详细采样分析:根据原企业平面布置与功能分区情况,检测项目应根据保守性原则,按照调查确定的场地内原有生产工艺、原辅材料储放、污染排放及处理等过程中产生的潜在污染物,确定样品的检测分析项目;对于不能确定的项目,可选取少量潜在重污染样品进行扫描分析。

(3)补充场地环境调查评估阶段

若调查确认污染事实,需要进行污染修复时,根据场地详细调查数据,确定污染场地修复的面积、范围与土方量。

1.6评估工作程序

图1-2 场地环境调查的工作内容与程序

本次土壤环境现状调查监测与评估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现场工作(现场踏勘和样品采集)、样品分析、结果分析和报告编制。本次工作主要内容为初步调查评估与初步采样分析,由于初步调查采样结果显示不需要进行详细采样调查,所以并未启动详细采样分析工作以及补充场地环境调查评估阶段。

1.7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技术规范和文件

(1)全国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政策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10.28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12.29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2.29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8.28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09.1.1

⑦《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2005.12.3

⑧《关于切实做好企业搬迁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环办[2004]47号),2004.6.1

⑨《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环发[2008]48号),2008.6.6

⑩《关于印发〈“十二五”时期全国污染防治工作要点〉的通知》(环办[2012]82号),2012.5.23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1]42号),2011.12.15

(2)地方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政策

①《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2005.1.1修订

②《广东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2004.7.29修订

③《印发广东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粤府办[2011]48号),2011.7.28

④《深圳市人居环境保护与建设“十二五”规划》(深府函[2012]245号)

⑤《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圳市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深府办[2010]43号),2010.5.18

⑥《深圳经济特区环境保护条例》,2012.6.28修订

⑦《深圳经济特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2012.10.29修订(3)主要技术标准及规范

①《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

②《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修订)》(GB15618-2008)

③《污染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

④《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

⑤《场地环境调查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

⑥《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⑦《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导则》(征求意见稿)

⑧《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25.2-2014)

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评价技术规定》(环发[2008]39号)

⑩《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指导值》(三次征求意见稿)

?《土壤重金属风险评价筛选值珠江三角洲》(DB44/T1415-2014)

第2章福田区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概况2.1自然地理概况

2.1.1地理位置

福田区位于深圳市中部,是深圳市的中心城区,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地理坐标为东经113°59′~114°06′,北纬22°30′~22°36′。东起红岭路与罗湖区相连,西至华侨城与南山区相接,北至笔架山与龙华新区交界,南临深圳河,深圳湾与香港新界隔水相望。连接香港的亚洲最大陆路口岸——皇岗口岸坐落在辖区内。辖区土地面积78.66 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左右。

2.1.2地形地貌

福田区地势北高南低,属低山丘陵滨海区,主要山地分布在北部梅林山、笔架山、莲花山。最高点位于辖区西北梅岭,高程362.7米;最低点位于南部沙咀附近,高程3.0米。山脊分布在西北和北部边界上。地貌以丘陵、台地和平原为主。丘陵分布在西北和北部地区,面积占全区面积15%左右;台地大部分是白石岗单元花岗岩;平原分为海积、冲海积及冲积平原,分布有鱼塘、水田,平原多已进行改造用于道路及楼房建设。辖区大部分处于低丘陵的山前地带和河谷中下游两侧平缓的坡地,并具有显著的平台状。大致可以分为三级台地:高台地高程为60~80米,坡度>12°;中台地高程30~50米,坡度6°~12°;低台地高程10~15米,坡度均<6°。台地绝大部分是白石岗单

元花岗岩,表面红色风化层发育。台地之下河谷地带为河成地貌,包括冲洪积平原和河流阶地;深圳湾沿岸主要是海积泥滩,组成物质主要是淤泥,适合红树林生长。

2.1.3气候与水文特征

(1)气候气象

福田区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日照长,雨水充沛,冬暖夏凉,温和湿润,四季长青,生态环境良好。夏季时间长达6个多月,春、秋季时间较短,约为2个多月,冬季最短约为1个月。平均气温和年降雨量处于深圳市中等水平。从多年变化趋势看,有气温上升、雨量增大、湿度下降、日照减少、能见度下降的显著特征。

年平均气温22.2℃,月平均气温最低出现在1月,为14.1℃,最高是7月,为28.2℃,极端最高气温38.7 ℃(出现在1980年7月10日),极端最低气温为0.2 ℃(出现在1957年2月11日)。

年平均降水量1966.5 mm,最少雨年份1963年为912.5 mm,最多雨年份2001年为2747.0 mm。年平均降雨天数为149.9天。年降雨量每年波动变化较大。从月雨量分布看,主要集中在4~9月,其中最大月雨量是8月,为368.0 mm,最少为2月,为29.8 mm,最大的月雨量出现在2001年6月,为939.9 mm。最大日雨量344.0 mm,出现在2000年4月14日。年平均暴雨日有9.7天,其中有87%的暴雨出现在4~9月。年均径流深1038 mm。2013年降水量2263.54mm,比全市平均降水量(2163.66mm)多99.88mm;降水量1.67亿m3,占全市总降水量(40.33亿m3)的4.14%。

年均日照时数为2134小时,无霜期达355天以上。

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次多风向为东北风,夏季盛行东南或西南风,冬季盛行东北风,年平均风速2.6米/秒。

(2)水文

福田区共有7条河流,流域总面积约62.6平方公里。其中,集雨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福田河、新洲河、凤塘河。区内河流分属深圳湾水系和深圳河流域两个水系。深圳湾水系(或称海湾水系):新洲河、凤塘河、小沙河直接汇入深圳湾海域,属于入海河流;甜水坑、三道渠、龙井溪、莲塘溪和香茅水属于凤塘河的一级支流,它们的长度分别为1.00公里、2.90公里、2.66公里和1.40公里。深圳河流域:包括深圳河、福田河、皇岗河和笔架山河等4条河流,其中深圳河为干流,福田河和皇岗河属于一级支流,笔架山河属于二级支流。

全区海岸线长5公里。深圳湾位于福田区南面,西面与南山相连接,东面与香港隔水相望,南面是伶仃洋,深圳湾水域的利用主要是海洋保护区和排污区。东起皇岗村、西至车公庙的深圳湾畔有一条面积约304公顷的红树林带,为海洋和海岸自然生态保护区;划定深圳河口为深圳河口排污区,为受纳指定污水的海域,用海面积508.9公顷。

2.2社会经济概况

2.2.1行政区划与人口

福田区下辖园岭、南园、福田、沙头、梅林、华富、香密湖、莲花、华强北、福保10个街道,94个社区工作站、114个居委会。区政府驻福保街道。

2016年末区常住人口150.1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95.35 万人,占全区常住统计人口比重63.5%;非户籍人口54.82 万人,占全区常住统计人口比重36.5%。全区常住人口密度为18703 人/平方公里,与去年相比,每平方公里增加919人。

2.2.2经济状况

2016 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现价,下同)3561.44亿元,比上年增长(可比价,下同)8.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 1.88 亿元,增长29.3%,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0.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22.00 亿元,增长5.1%,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9%,拉动经济增长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337.56 亿元,增长8.8%,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95.9%,拉动经济增长8.3 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0.05:6.59:93.36调整为0.05:6.23:93.72,第三产业比重持续提升,比去年提高0.37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4.21万元(按平均汇率折算为3.64 万美元)。

2.3福田土地资源

2.3.1福田区土地利用状况

福田区作为全市的行政文化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中心商务区,是深圳市二十一世纪国际性城市形象的集中体现区,是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型企业的高成长区和重点布局地区,同时是功能完善的以居住功能为主的综合区以及环境优美、富于特色的生态型现代化城区。福田区规划范围总用地78.8平方公里,包括城市建设用地、水源保护用地、自然生态用地等三大类,其中规划城市建设用地面积59.09平方公里、

水源保护用地4.26平方公里、自然生态用地11.04平方公里、水域面积4.41平方公里。具体包括居住用地、商业性公共设施用地、政府社团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地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特殊用地等。深圳市土地利用规划见图2-2。

福田区作为我市最早开发的区级行政单位之一,目前整体开发已趋于成熟,土地利用规划落实情况到位。目前已形成了宜居宜业的良好态势。工业用地不断进行升级改造。除少数的涉重企业由于历史原因未进行搬迁外,大部分的污染工业均已搬离福田区,工业用地整体向着高新产业方向发展。

图2-2 福田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

2.3.2福田区土壤土质

(1)黄壤土主要分布在笔架山山顶,该土类是山地富铝化土壤,与红壤和赤壤相比,其脱硅富铝化作用较弱,硅铝比率约为2.5,盐基饱和度低。因在较高山地,温度较低,植被覆盖度较大,水化作用强烈,形成明显的黄色土层。

(2)红壤土主要分布在笔架山,是在高温多雨季雨林下形成的山地自然土壤,具有较强烈的脱硅富铝化作用,硅铝率约为2.0~2.2。

(3)赤红壤土主要分布在低丘陵、岗地和山坡,是区内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生产力最强,利用潜力较大的自然土壤。其主要特点是成土过程的脱硅富钻化过程。在高温多雨条件下,生物作用强烈,岩石风化和物质的淋溶非常强烈,盐基呈高度不饱和状态,土壤呈酸性反应。

(4)潮沙泥土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共有14249亩,占全区土地面积的0.63%。这类土壤是经开垦种植旱耕作物后发育而成,多为粉砂、粒状,近河处粒径较小,粘粒较多。

(5)滨海盐渍沼泽土主要分布在红树林滨海地区。其主要特征是盐渍化和沼泽化。盐渍化含盐量多为0.4%~1.0%,甚至大于1.0%。沼泽化自然含水率高达98%~100%。

(6)沼泽土零星分布在红树林湿地。其主要特征是沼泽化程度高,土层中水分常年呈饱和状态,还原物质多,植被多为沼泽性草本植物。

(7)石质土在全区多数地区有零星分布。土表层主要为风化岩碎

块,除少量杂草或马尾松之类外,植物难以生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