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_仁义礼智信_的由来_发展及其基本内涵_上_

(完整版)_仁义礼智信_的由来_发展及其基本内涵_上_
(完整版)_仁义礼智信_的由来_发展及其基本内涵_上_

“仁义礼智信”的由来、发展及其基本内涵(上)

邓球柏

(长沙大学, 湖南长沙410003)摘要: “仁”、“义”、“礼”、“智”、“信”为先秦儒家提出并发展成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和价值取向标准。“仁”是先秦儒家的最高道德准则, 它的内涵在各个时代各有不同,《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的“团结友善”、“敬业奉献” 可视为“仁” 德在今天的体现与发展。“义”德的基本内涵是威仪、友谊、情谊、美善、公平、正义、适宜,目的在于实践“仁” 。“礼”德的核心是“敬” , 其根本是“孝” ,其效果是构建和谐人生、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国家与和谐世界。“智”是关于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关心他人、理解他人、明辨是非、分别善恶的智慧。“信” 德是诚实、有信用, 中国近现代的儒商都以诚信为事业之本。《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爱国守法”可视为“义”德在今天的继承, “明礼诚信”中的“明”以及“勤俭自强”可视为“智”德在今天的发展, “诚信”二字则是对传统“信”德的继承与发展。关键词: 仁义礼智信; 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图分类号:B8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681(2005)06-0004-07

一“仁”德的由来、发展及其基本内涵

(一)“仁”德的由来与发展

1、先秦之“仁”德“仁”这一道德条目, 是由孔子和孟子等人在继承和发展唐尧、虞舜、夏禹、商汤、文、武、周公等人的亲亲、爱亲、爱人、仁民、敬德保民、忠厚等仁爱思想的基础上, 为了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概括提升出来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和价值取向标准。是先秦儒家尤其是孔子、孟子等儒家的最高道德准则。

“仁”源出《尚书》。《尚书·仲虺之诰》“克宽克仁, 彰信兆民” , 言汤宽恕仁爱之德明信于天下。《六经》言“仁”盖始于此。《尚书·金》“予仁若考” , 指一种好品德。史臣赞美尧能“克明俊德, 以亲九族” , “亲”乃“仁”之根柢。为了改变“百姓不亲, 五品不逊”的社会状况, 舜命契“敬敷五教” , 莫先于父子有亲。唐虞之道以爱亲为本。可见“亲”之一字乃“仁” 德之根源,故《说文解字》“亲”、“仁”互训,谓“亲、仁也”、“仁、亲也” 。成汤乃契之后裔, 其德行以“仁”为体, 以“宽”为用。孔子以“仁”为人生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孔子要求“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孔子的学生有若之言似孔子者也, 《论语》记载其言“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

与” ,是为了使人们懂得“仁”之本在于“孝、弟” 。曾子授《孝经》而卒传孔子“一以贯之”之道, 其为《大学》之传曰:“一家仁, 一国兴仁” , “仁”指的就是忠、恕、孝、悌、慈、爱。因而“仁”德是《孝经》道德思想的核心。

孔子之前, 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仁”或“仁爱”思想的提出, 是与氏族宗族血缘关系分不开的。《国语·晋语》上有“爱亲之谓仁” 。周单襄公谓“言仁必及人”、“爱人能仁” (《国语·周语下》), 乃是“爱亲之谓仁”的延伸与扩大。孔子的“仁” , 乃是对以往“仁”德的总结和发展。

首先,孔子把“爱亲”规定为“仁”的本始, 认为“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泰伯》)。他的学生有子谈得更明白: “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学而》)所以孟子

说:“亲亲,仁也。” (《尽心上》)“仁之实, 事亲是也。”(《离娄上》)这就是说, 血缘的亲子之爱乃是“仁”的心理基础; “仁”

作为道德意识, 首先是指“爱亲”的心。

其次,孔子又把“仁”规定为“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八佾》)仁人“爱人”的对象超出了“爱亲”的范围, 而获得了“泛爱”的性质。将“仁”由“爱亲”推广到“爱人” , 不仅体现了“爱”由近及远、由亲而疏的量的变化, 而且体现了质的飞跃。第19 卷第6 期

2 0 0 5 年11 月长沙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ANGSHAUNIVERSITY Vol.19 No.6Nov. 2 0 0 5

收稿日期:2005-10-16

作者简介:邓球柏(1953-), 男,湖南祁东人,长沙大学副校长,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导师。这种变化首先表现为“泛爱众” (《学而》)。由家庭的仁爱产生家庭和谐, 扩大到社会的仁爱产生社

会和谐。

因而孔子还要求行“仁”德于天下, 并且将“仁” 的德目细化为“恭” 、“宽”、“信”、“敏”、“惠”。仁者“爱人”之适用于治民, 就是“养民也惠” 。“惠”是“仁”的五个德目之一,故《说文解字》训“惠, 仁也”。仁惠包括“富之” 、“教之” (《子路》)、“使民以时” (《学而》)、“敛从其薄” (《左传·哀公十一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尧曰》)。孔子的仁民惠民伦理是他“为政以德”的主要内容, 是对周公“敬德保民”仁德的重大发展, 并为孟子的“发政施仁” 、“保民而王”的“仁” 德提供了伦理基础。

孔子用“爱人”定义“仁” , “仁”作为普遍的伦理原则,体现了包含多层次的“爱”的道德要求。进而, 孔子又将“忠恕”作为实行“爱人”原则的根本途径,

也就是能够将心比心的行“仁之方” 。“爱人”与“忠恕”的统一, 就构成了孔子“仁”德的基本内容。孔子认为要实行“爱人”的“仁”德, 还必须“克己复礼”。“颜渊问仁。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颜渊曰: ‘请问其目?'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颜渊》)孔子提出“仁”以及“仁” “礼”统一的道德要求, 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够承担历史使命的仁德君子。这种仁德君子不仅有仁, 而且有智、有勇。子曰: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所以《中庸》称“知、仁、勇三者, 天下之达德也” 。但在孔子那里,知比勇为重,多以仁、知并举, 后来的儒家多以“仁且智”来赞美孔子。孟子引子贡的话说: “学不厌, 智也;教不倦, 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公孙丑上》)荀子说: “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德与周公齐, 名与三王并。” (《荀子·解蔽》)《尚书》有“仁”字5 个。《毛诗》有“仁”字7个。《殷周金文集成引得》有“仁”字13 个。《论语》有“仁”字109 个。《孟子》有“仁”字158 个。《周易》有“仁”字10 个。

2、汉唐之“仁”德汉代董仲舒将“仁”定义为“天心” 。他说: “霸王之道, 皆本于仁。仁, 天心。故次以天心。爱人之大者, 莫大于思患而预防之。”(《俞序》)唐代韩愈将“仁”定义为“博爱” 。他说: “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 行而宜之之谓义, 由是而之焉之谓道, 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原道》)韩愈所讲的仁义道德, 与孟子一脉相承,他用“博爱”界定“仁” ,就是对孟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的发挥。“博爱”的原则是“一视同仁” , 不仅要把爱施于中国,而且还应及于“夷狄于禽兽” (《原人》), 但并不是墨家的“爱无等差” 。韩愈明确指出: “圣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 (《原人》), 就是说, “博爱” 又必须以“亲亲而尊尊” (《送浮屠文畅师序》)为基本前提。韩愈用“博爱”界定仁, 对北宋张载的“民, 吾同胞;物,吾与也” ,程颢的“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以及朱熹的“理一分殊”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3、宋元明清之“仁”德北宋周敦颐则以“生”释“仁” , 以“成”释“义” 。他说: “天以阳生万物, 以阴成万物。生,仁也; 成, 义也。故圣人在上, 以仁育万物, 以义正万民。天道行而万物顺, 圣德修而万民化; 大顺大化, 不见其迹, 莫知其然之谓神。故天下之众,本在一人, 道岂远乎哉?术岂多乎哉?”(《通书·顺化》)。

王安石(公元1021———1086 年)在阐发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时说: “语道之全,则无不在也,无不为也,学者所不能据也,而不可以不以心存焉。道之在我者为德, 德不据也。以德爱者也, 仁譬则左也, 义譬则右也, 德以仁为主, 故君子在仁义之间, 所当依者仁而已??礼者, 体此者也;智, 知此者也; 信,信此者也。”(《答韩求仁书》)在王安石看来道德就是仁义, 在社会伦理范围内,就是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全体, 其核心是“爱” 。人们只能通过学习修养去把握它,使之转化为学者的内在德性, 也就是学而心有所得,这就是“德” , 这就是“爱” ,也就是王安石所讲的“仁” , 而仁爱适宜就是“义” 。王安石以仁义为道德,仁义有机统一, 但以“仁”为主,君子“当依者,仁而已”。所以他说: “不知仁义之无异于道德, 此为不知道德也。” (《道德经注》四章)王安石的“仁义”及其“五常”体系, 从总体上来说, 并没有超越儒家伦理的基本范围。但当王安石对仁义内容作具体阐释时, 则引发了功利主义新义, 发展了仁义道德, 从而使他的仁义道德具有独特的个性和进步意义。

具体表现有两点。

第一,在道德与物质利益(即义与利)的关系上, 王安石提出了“政事所以理财, 理财乃所谓义也”的观点,从而给“义”以新的价值取向标准。第二,王安石还从“为己”与“为人”的关系上,给

“仁义”以新的价值取向标准。他认为, 只是“为己”、“利己” , 如杨朱那样“利天下拔一毛而不为也”

, 是

5 总第68 期邓球柏: “仁义礼智信”的由来、发展及其基本内涵(上)“不义” ; 只是“为人” 、“利他” ,像墨子那样“摩顶放

踵以利天下” , 是“不仁” 。在王安石看来, 这是两种极端, 是“得圣人之一而废其百者也” ,都不是圣人的“仁义之道” 。所以他说: “由杨子之道则不义, 由墨子之道则不仁。于仁义之道无所遗而用之不失其所者, 其唯圣人之徒欤! ” (《杨墨》)北宋理学五子之中, 程颢(公元1032-1085 年)、程颐(公元1033-1107 年),在继承孔孟儒家伦理“仁”德的基础上, 奠定和初步形成了理学伦理“仁”德。他们把儒家道德抽象为宇宙的“客观”本体

———“天理” , 反之又将“天理”视为儒家道德的本原; 进而用“天命之性”和“气禀之性” (“生之谓性” )的人性二重说, 以论证人的善、恶的根源; 并要求人们“去人欲, 存天理” ,努力从事“格物致知”的修养功夫, 以

保证“仁”德的实施。

朱熹(公元1130-1200 年)在继承二程的理学伦理“仁”德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阐发了“天理”与“仁义礼智”的关系。他说: “且所谓天理, 复是何物? 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 君臣、父子、兄弟、朋友, 岂不是天理! ”(《文集》卷五十九)“理便是仁义礼智。” (《语类》卷八十二)与朱熹“性即理也” (《语类》卷五)不同,陆九渊(公元1139-1193 年)的心学的一个中心命题乃是“心即理也” 。他说: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与李宰书》)他认为“仁即此心也, 此理也” (《与曾宅之》)。

王守仁(公元1474-1528 年)认为“仁义礼知, 性之性也” (《答陆原静书》)。

4、近现代之“仁”德近代谭嗣同1898 年撰成《仁学》, 借用当时物理学上“以太”这一概念阐释“仁”并溶入佛教思想, 赋予“仁”以“通”的涵义, 称“仁以通为第一义。以太也,电也,心力也,皆指出所以通之具” (《仁学》)。提出“仁、不仁之辩, 于其通与塞” ,认为“通之象为平等” ,要求由“平等”达致一, 而“一则通”、“通则仁”。上世纪末罗国杰先生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从“仁”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 可以视为现代人对“仁”的继承和发展。《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的“团结友善” 、“敬业奉献”可以视为“仁”德的体现和发展。

(二)“仁”德的基本内涵“仁”德的基本内涵:

(1)《说文》训“仁”为“亲也” , 谓能爱亲;

(2)“仁”字从人从二, 谓爱人、爱他人;

(3)古文“仁”字从千心, 谓能将心比心, 心中有他人;

(4)古文“仁”字从尸从二, 谓能体察死人之心, 心中拥有天地万物;

(5)恻隐之心;

(6)楚简“仁”字从身从心, 谓仁人能够身心合一、内外合一, 将仁爱之身与仁爱之心有机地统一协调、和谐处世、和谐待人、和谐接物。因此, “仁”这种美德乃是合天地、合身心、合内外、合人己、合物我为一的美好境界。

此外, “仁”还被解释为同情、友爱的思想感情;

果核的最内部, 种子或其他硬壳中可以吃的部分, 如

桃仁,花生仁。

二“义”德的由来、发展及其基本内涵

( 一 ) “义”德的由来与发展

“义”作为道德条目是由春秋时代的孔子和孟子 等人在继承和发展远古时代、唐尧、虞舜、夏禹、商 汤、文、武、周公等人的尊贤、正义、公平、无私、禁民 为非等思想的基础上概括提升出来的侧重于处理君 臣关系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标准。目的在于实践 其最高道德标准“仁” 。因而儒家往往“仁义”连用。 义,即古之“义”字。 “义”德起源于人的仪表、人际交 往的友谊和追求美好、善良等需要。 《说文解字》 : “义 ,己之威仪也。从我从羊。 ”段氏注 : “古者威仪字 做义,今仁义字用之。仪者 , 度也,今威仪字用之。 宜者 ,人所宜也。今情谊字用之。郑司农注《周礼· 肆师》 : ‘古者书仪但为义 , 今时所谓义为谊。 '??义 之本训谓礼容各得其宜 , 礼容得宜则善矣。故《文 王》、《我将》毛传皆曰 :‘义, 善也。'”“义”字从羊 ,羊 在六畜主给膳 ,其肉为美食 , 其皮毛为美服 ,其性温 顺善良 , 故“美”、“善”等字均从羊 ,因而知“义”与 “美”“善”同意。

孔子“贵仁” ,并且强调“克己复礼为仁” , 以“克 己复礼”作为“为仁”的标准 , 强调“仁”与“礼”的有机 统一 ,提倡赞美“杀身以成仁” 。 孟子继承了孔子“贵仁”的思想 , 但不突出强调 “礼” , 而是格外突显“义” , 提倡赞美“舍生而取义” ,

“仁”、“义”并举。孟子对“仁” 、“义”的定义 , 首先是 指“亲亲”、“敬长”。他说 :“亲亲 ,仁也;敬长,义也。” ( 《尽心上》 ) 并将“仁”、“义”有机地统一起来了。他 说:“仁,人心也 ; 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 ,放其心

而不知求 ,哀哉 ! ”( 《告子上》 )“仁,人之安宅也 ;义,

2005 年 11 月(《离娄上》 ) 孟子要求人们 义”并举 , 提出 了以“仁义”为主体的“仁、义、礼、智”等四种美德相

统一的道德规范体系。并首创“人伦”范畴以概括 “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五种道德关 系, 作为“仁义”之道的伦理前提。他说 : “人之有道

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 , 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 之。使契 (xi è)为司徒 , 教以人伦 : 父子有亲 , 君臣有 义,夫妇有别 ,长幼有叙 ,朋友有信。”( 《滕文公上》 )。 并且指出 :

“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 ,人皆有之 ; 恭敬之心 , 人皆有之 ; 是非之心 , 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 ,仁也;羞恶之心 ,义也;

恭敬之心 , 礼也 ;是非之心 , 智也。” 孟子认为“仁” 、“义”、“礼”、“智”乃是所有的人 都具备的道德心理和道德要求。 “仁”就是“不忍人 之心”或“恻隐之心” 。所以孟子又给“仁”下了一个 最广泛的定义 : “仁者爱人” ( 《离娄下》 )。“义”就是 “人皆有所不为 , 达之于其所为”或“羞恶之心” 。 墨子则以“义”为最高道德准则。墨子赋予了 “义”以“兼相爱 , 交相利”、“爱无等差”等内容 ,并把 它作为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墨子忽视了爱人的 界限 ,把“爱人”引向了“兼爱” ,甚至要求“爱一切 人”。 孟子在与墨家论战中克服了孔子“爱人”原则的 弱点,提出“义”来作为规定“爱人”的界限 , 目的在于 区别他人与自我的行为是应当还是不应当 , 从而使 爱能爱其所当爱 , 使恶能恶其所当恶。也就是说要 达到“义”的境界。因此 , 孟子的“义”德要求人们对 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不当者 (非义 )报之以羞耻和憎恶 的态度 , 所以说“羞恶之心 , 义也”。

《尚书》有“义”字 22 个。《毛诗》有“义”字 21 个, 其中“礼义”并列的 7 个。《殷周金文集成引得》 有“义”字 94个。《论语》有“义”字 24 个。《周易》有 “义”字 39 个。《孟子》有“义”字 108 个, 其中“仁义” 并列者 27 次。

( 二 ) “义”德的基本内涵 “义”作为儒家伦理范畴 , 其基本内涵是威仪、友 谊、情谊、美善、公平、正义、适宜。朱熹《集注》 : “义

者,行事之宜。”宜的标准为仁 , 合符仁则为宜 ,所以 义是符合仁的道德规范。又释为符合正义或道德规 范的行为 (事) 。同时还包涵有善良、美好等意义。 《周易·系辞下》则谓“理财正辞 , 禁民为非曰义” 。

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 , 舍正路而不由 , 哀哉 ! ”

6 长沙大学学报

“居仁由义” (《尽心上》 ) 、

“求其放心” (《告子上》 ) 。孟子

“仁”

“义”德的具体内容为尊兄、敬长、敬上、尊贤、公平、正义、无私、禁民为非、尊重和保护私有财产权, 反对侵凌、兼并、残民以逞的不义战争等。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思想、行为的道德准则, “君子义以为上” (《阳货》), “君子义以为质” (《卫灵公》)。孔子反对“群居终日,言不及义” ,主张“行义以达其道” (《季氏》)。孔子还把“义”和“勇”联系起来, 认为“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阳货》), 反对“见义不为”的“无勇” (《为政》)行为。在义利问题上, 孔子首先考虑利是否符合义, 要求人们“见利思义” (《宪问》)、“见得思义” (《季氏》),其态度非常明确, “义然后取” (《宪问》),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他主张用“义”来规范求“利”的行为。

孟子视“义”为裁别是非的标准, 领导人发政施仁的尺度, 指导一般人立身修养做人、做事的原则。他认为“义”在人生价值中最为重要, 因而重义而轻利, 主张一切唯义是从, 反对唯利是取, 认为“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梁惠王上》)。

《周易·文言》有“利者义之和也”与“利物足以和义”两句, 邢《周易正义》谓“利物为义” 。《尚书·仲虺之诰》: “以义制事。”谓以公平正义的标准裁制事理, 则事得其宜。

《礼记·礼运》: “义者, 艺之分、仁之节也。协于艺、讲于仁, 得之者强。”陈皓《集说》: “艺以事言, 仁以心言。事之处于外者以义为分限之宜, 心之发于内者以义为品节之制, 协于艺者合其事理之宜也, 讲于仁者适度其爱心之亲疏厚薄而协合乎行事之大小轻重,一以义为裁制焉。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故得

之者强。”认为“义”的基本涵义是“艺之分、仁之节” , 一切都用“义”去裁判节制, 老百姓就会信服钦佩。《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的“爱国守法”可以视为“义”德在今天的继承和发展。

三“礼”德的由来、发展及其基本内涵(一)“礼”德的由来与发展“礼”作为道德条目是由孔子、孟子等人在继承夏、商、周三代接人待物、事神祀天的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和价值取向准则。

《论语·为政》: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 殷因于夏礼, 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 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百世可知也。”马融说:“所因,谓三纲五常; 所损益,谓文质三统。”以为君臣、父子、夫妇三种主要人伦关系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主要道德7 总第68 期邓球柏: “仁义礼智信”的由来、发展及其基本内涵(上)规范是永恒的、代代相传的。

因此,孔子要求人们恪守“君君” 、“臣臣”、“父父”、“子子”的“礼”德规范。并且强调“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 要求人们做到“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礼”德起源于祀神和饮食等日常生活。《礼记· 礼运》对“礼”德的由来做过简要的探讨: “夫礼之初, 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 污尊而不饮, 蒉浮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说文解字》: “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 从, 亦声。”其训“ ”云: “, 行礼之器也。从豆, 象形??读与礼同。”“礼” , 故文“礼”字。殷代甲骨文“礼”作“ ”。如“贞日于祖乙,其作”。“作”即“作礼” ,盖谓施礼、行礼也。经过夏、商、周三代特别是周代的发展, 礼已经

成为国家确立的区别亲疏贵贱的等级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起着“经国家, 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 (《左传·隐公十一年》)的作用。《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了郑大夫游吉回答晋卿赵鞅关于“何谓礼”的问题时说: “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 则天之明, 因地之性, 生其六气, 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淫则昏乱,民失其性,是故为礼以奉之。”认为“礼”德是天经地义民行的道德规范。《孝经》上也有这样一段话, 其“夫礼”作“夫孝” , 因此有学者认为“孝”乃“礼”之代名词。《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范祖禹说: “凡礼之体主于敬, 而其用则以和为贵。” “礼”德的核心是“敬” 。《礼记·曲礼》: “毋不敬。”范祖禹说: “经礼三百, 曲礼三千, 可以一言蔽之曰: 毋不敬。”真德秀说: “《曲礼》一篇为《礼记》之首, 而‘毋不敬'一言为《曲礼》之首。盖‘敬'者礼之纲领也。‘毋不敬'者, 谓身心内外不可使有一毫之不敬也。” “礼”德主要由西周的典章制度、风俗礼仪、道德规范发展而来。《十三经》中有《周礼》、《仪礼》、《礼记》三部礼书。孔子所说的

“礼”德涵盖祭神仪式、交际礼节、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四个方面。孔子将礼与仁有机结合, 将礼与仁并举, 作为其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的核心。受孔子的影响, 孟子也很重视礼, 他将礼与仁、义、智一起作为人们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以礼为“辞让之心”和“恭敬之心” 、使礼成为人的基本德行之一。进而他把孔子的仁礼并重发展为仁义并重, 视礼为从属于仁义的辅德。荀子非常重视“礼” , 他认为人际之间利欲冲突是社会不和谐的根源, 社会不和谐的结果便是人们的贫穷。为了调节人际间的物质冲突, 构建和谐社会, 所以先王制礼,用礼指导、约束人们修身治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礼作为中国国家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 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到了重大作用。有子的“礼之用, 和为贵”成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名言。朱熹说: “礼者, 天理之节文也。” 《尚书》中有“礼”字18 个。《毛诗》有“礼”字45 个,其中有“礼义” 7条, “礼仪” 4条, “礼乐” 3条。《殷周金文集成引得》有“ ”字13个、“礼”字1 个。《周易》有“礼”字8 个。《论语》有“礼”字75 个。《孟子》有“礼”字68 个。将“礼”作为最高道德准则加以推行的, 当为管子。管子将“礼义廉耻”定为“国之四维” , 而把“礼” 放在首位。他说: “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 国乃灭亡。国有四维, 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 三维绝则覆, 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 危可安也, 覆可起也,灭不可得覆。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管子·牧民》) ( 二) “礼”德的基本内涵“礼”德的基本内涵有:(1) 祭祀鬼神的礼节;(2) 交际礼节;(3) 典章制度;(4) 道德规范;(5) 礼仪, 礼貌;(6) 辞让之心;(7) 恭敬之心;(8) 进入仁义正路的门;(9) 道德践履。其核心是“敬” 。其根本是“孝” 。其作用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代。其效果是构建和谐人生、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国家与和谐世界。

四“智”德的由来、发展及其基本内涵( 一) “智”德的由来与发展

“智”作为道德条目是由孔子、孟子在继承和发展远古、唐尧、虞舜、夏禹、商汤、文、武、周公等人关于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关心他人、理解他人、明辨是非、分别善恶的智慧等美好思想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和价值取向标准。知人则哲。古代“知”与“智”相通。孔子将认识自我作为成为有道德的君子的前提, 将认识礼仪作为立身的前提, 将理解认识他人的言语作为认识理解他人的前提。其关心他人、理解他人的“智”德是建立在仁爱他人的基础上的。孔子将“智”与“仁” 、“勇” 视为人的三种美德。他将这三种美德的人进行比较说: “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 勇者不惧。”(《论语· 宪问》) 他又将具有仁德与智德的人进行比较说:“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知者动, 仁者静。知者乐, 仁者寿。” ( 《论语·雍也》) 。有学者认为“智”字应当包含8长沙大学学报2005年11月本心之虚灵知觉与体认操存

等涵义。

孟子和董仲舒等人则认为“仁且智”乃是孔子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庸》的作者子思则认为“好学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 。并把“智”、“仁”、“勇”称作天下三种通达的美德。北宋邢认为: “仁者乐天知命, 内省不疚, 故不忧也; 知( 智)者明于事, 故不惑; 勇者折冲御侮,故不

惧。”( 《论语注疏》)。朱熹说: “知正之所在, 固守而不去, 万事依此而立, 在人则是智,至明至灵,是是非非,确然不可移易,不可欺瞒, 所以立事也。” 《尚书》有“智”字2 个、“知”字43 个。《殷周金文集成引得》有“智”字25个, “知” 2个,尚有“圣智” 9 次。《周易》无“智”字, 有“知”字61 个。《论语》有“智”字1 个、“知”字117 个。《孟子》有“智”字32

个, “知”字114个。(二)“智”德的基本内涵“智”德的基本的内涵是:

(1)聪明, 智慧;

(2)明辨善恶, 正确认识仁义道德和实践仁义道德的能力;

(3)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孟子对“智”德的基本内涵做过比较深入的探讨。他说: “仁之实, 事亲是也。义之实, 从兄是也。智之实, 智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 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 乐斯二者。”(《离娄下》)孟子的意思是说, “仁”德的基本内涵是事亲, “义”德的基本内涵是从兄长, “智”德的基本内涵是懂得做人离不开“仁” (事亲)与“义” (从兄), “礼”德的基本内涵是节文事亲从兄而使不失其节而文其礼敬之容, “乐”德的基本内涵是

乐于事亲从兄, 故中心乐于居仁由义。因此孟子说: “自暴者, 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 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 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 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 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 哀哉! 道在迩而求诸远, 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 而天下

平。”(《离娄上》)《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的“明礼诚信”之“明”以及“勤俭自强”可视为“智”德在今天的继承和发展。

五“信”德的由来、发展及其基本内涵

(一)“信”德的由来与发展“信”德作为道德条目是由孔子、孟子等人在继承和发展远古、唐尧、虞舜、夏禹、商汤、文、武、周公等人关于构建和谐交往、和谐政治、和谐经济、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诚实不欺、有信用的伦理思想基础上提出来的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范畴和价值取向标准。

“信”是由“允” 、“孚”等范畴发展起来的一个道德范畴。《尚书》中有“信”字11个, “孚”字12个。《殷周金文集成引得》有“信”字24个, “允”字33个,

且有“蔼蔼允义” 5 条、“相邦建信君” 11 条。《毛诗》有“信”字27个,其中“信义” 1条, “信厚” 1条,而且还有“贞信之教兴”一句。《周易》中“孚”字出现47 次, 其中明确要求必须恪守孚信原则的17次,称作

“有孚”。“有孚”者, 有信用也。如“有孚中行” 、“有孚在道”、“有孚惠心” 、“有孚惠我德” 、“有孚元吉” 等。《周易》中有“信”字23 个。《论语》中有“允”字1 个, 谓“允执厥中” (《尧曰》), 包咸注为“信执其中” 是也。《论语》中有“信”字38 个。孔子将“信”德作

为教育学生的四大任务规定下来。“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述而》)《论语》中记载了孔子三次强调“主忠信”。“信”德是成就君子的必要条件之一。他说: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卫灵公》)。同时孔子还认为“信”德是为政的三大法宝之一。“子贡问政。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 ‘去兵。'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 于斯二者何先?'曰: ‘去食。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 (《颜渊》)将取信于民作为政治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充分必要的前提和条件。孔子的学生子夏也明确提出“与朋友交, 言而有信” (《学而》)的道德要求。“信”德要求人们恪守做人的基本原则, 即诚实不欺, 有信用。《国语·周语上》就已规定:“礼,所以观忠、信、仁、义??信, 所以守也。”把诚实不欺作为行礼必备的品德之一, 将“信”德视为恪守“忠”德、“信”德、“仁”德、“义”德的充分必要条件, 反映了周人对“信”德十分重视。《左传·襄公九年》: “所临唯信。信者, 言之瑞也, 善之主也。”孔子把“信”作为“仁”的重要表现之一, 要求做到“敬事而信” 、“谨而信” (《论语·学而》, 认为这是贤者应有的美德。“信则人任焉” (《论语· 阳货》), 诚实守信用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大学》修身之道的“八条目”以修身为本, 修身的前提是“正心”“诚意” , 诚意是取信于人的关键。鲁太史克语: “孝、敬、忠、信为吉德; 盗、贼、藏、奸为凶德。” (《左传·文公十八年》)《孟子》中有“信”字30 个。孟子则认为: “可欲之谓善, 有诸己之谓信。” (《孟子·尽心下》)将自身确实有善德称之为“信” 。因而孟子将人言为信、以言语取信于人的“信”德上升到诚身明善, 提出9 总第68 期邓球柏: “仁义礼智信”的由来、发展及其基本内涵(上)了“诚”与“思诚”的道德原则和方法。“诚” ,内心实

在、真实无妄的意思。孟子认为, 人们进行内心修养、反求诸已还必须有“诚” , 努力做到“诚身”或“反身而诚”。孟子认为“诚身” 、“反复而诚”对于道德实践至关重要; 道德行为能否感动别人, 就在于是否心诚。他说: “诚者, 天之道也。思诚者, 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 未之有也。不诚, 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例如,悦亲而不诚实,就不能真正“悦于亲” ;相反, 能至诚待人,既可以悦亲,又能够取信于民, 也能得到领导的信任。可见, “诚”德实际上是一种极高的精神境界, 体现了对“善”的追求的坚定信念和真实感情。所以孟子说: “万物皆备于我, 反身而诚, 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学习心得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而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冷静的反思;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恢复,研究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成为当下思想文化界一道众所瞩目的风景线。由政府到学界,由国内到国外,国学热不断升温。如,在《百家讲坛》阎崇年讲清帝、刘心武讲红楼、易中天讲三国、王立群讲史记、于丹讲论语;《光明日报》专门开设了国学版,中文搜索引擎百度开设了“国学频道”,新浪网高调推出乾元国学博客圈,政府举办了“俄罗斯‘中国年’”、“德国‘中国年’”,在各个国家开设孔子学堂,等等。这一冷一热带给我们很多思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方式传承

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方式进行思考。 一、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对于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我们先民追之不舍、迄今十多亿中国人仍然哺之于中的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一棒子打死,妄自菲薄、数典忘祖,搞历史虚无主义是不行的;但抱残守缺、照抄照搬、全盘吸收,大搞复古主义也违背历史发展的规律。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识之士也在不断思索,1935年《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应进行本位文化建设。指出对肇始于近代的民族文化危机,“我们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要求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的领域中抬头,要使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思想都具有中国的特征,必须从事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建议以儒家文化为主,融会西方“民主、科学”,以达“返本开新”后的世界价值和济世功用。20xx年《甲申文化宣言》的策略落脚点:侧重强调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平等、多元共生的见解及中华文化对世界未来的

和而不同 雅而有致

和而不同雅而有致 ——时庄街道中学“和雅”校园文化建设总结 植根于丰厚儒家文化的时庄中学,有着几十年的建校史,办校以来培养了大批人才,学校办学水平与日俱增,同时彰显着自己更为独特的校园文化内涵。 作为“山东省规范化学校”的时庄街道中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人本、人文、人和”的学校文化理念,紧紧围绕“深化管理,文化立校”的工作主题,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2006年,学校被确定为山东省“十一五”重点课题《学校文化与特色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我们就从“文化立校”的战略高度,努力打造精品校园,精心培育名校文化。 一、总体目标 今天我们提出的素质教育,恰恰与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两句极富哲理的话,事实上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含义极为深刻。多年来,学校经过充分的调研和思考,挖掘学校历史背景,初步形成了以“和雅”文化为精髓的儒家文化品牌。 所谓“和雅”,从字面上来讲是“和而不同,雅而有致”。“和而不同”是时庄镇中学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文化价值追求。具体是指干群之间的和谐互敬、教师之间的和谐互学、学生之间的和谐互助、师生之间的和谐互动、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雅而有致”则是学校文化要达到的目标,一方面指“行为儒雅、语言文雅、情趣高雅”的师生形象的树立,另一方面指优雅静美的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以及二者之间的和谐统一。 二、具体内容

(一)学校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学校文化表现的灵魂。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 1、理念文化 办学理念: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 办学目标:打造齐鲁教育品牌 文化理念:和雅 学校校训:励志、博学、敦品、笃行 学校校风:崇真、尚美、和谐、创新 学校教风:明德、爱生、敬业、博学 学校学风:勤学、善思、诚信、惜时 2、教师文化: 老师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教师的学识、教法各有千秋,“和而不同”的理念,则昭示了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与博大胸怀。我们通过教师学习文化的倡导,用先进的教育思想重塑教师的教育行为,让每一个教师都拥有独特的文化品位和教育智慧,以提升教师文化的育人魅力。其主要途径有: ①走进经典——读书活动 开展“读书活动”,并经常发动讨论和交流,扩展教师的思维和眼界,丰富教师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并逐渐内化成一种文化育人的魅力。 ②共同发展——教师沙龙 鼓励教师根据自身专长和喜好开展校园活动,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丰富教师业余生活,扩大社会交往。 ③思想碰撞——教后反思

论语心得体会作文范文3篇

论语心得体会作文范文3篇 在《》形成过程中,孔子不同弟子及后学发挥了不同作用,围绕儒家领导权和《》阐释权,孔子弟子及后学在战国末期发生过激烈斗争。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希望大家喜欢。 篇1:论语心得体会作文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论语》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最后的编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汉代以后,被奉为儒家经典,后来成为历代文人必读的教科书。全书大体是孔子弟子及其后人所记,是研究孔子的基本资料。 历代研究《论语》的书籍很多,现存的主要有三国何晏的《论语集解》,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是儒家学派对《论语》的代表作。 《论语》在西汉时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即《鲁论语》、《齐论语》和《古论语》。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混合各本而成,

共二十篇。全书记录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多方面表现了孔子的思想和学说,故《论语》成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中国最古的散文小品,应可远溯自《论语》。普通把《论语》作经书看,认为是圣人之言,不以文学论。但以文学眼光看来,《论语》一书的文学价值很高。 篇2:论语心得体会作文 《论语》是我国经典读物,涵蕴了我国的文化经典。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和朋友交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解决事情、怎样……。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在说:“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这就是“仁”的根

仁义礼智信的含义是什么

仁义礼智信的含义是什么 (2012-05-11 11:29:33) 转载▼ 标签: 道德 传统 文化 概念 关于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根据传统整理出“仁义礼智信”(“五常”)的做为“君子”的标准。 “信”指的是信用,其文字上的含义是“人言”,意思是对自己的承诺过的事情负责任,“信”字被放在“五常”的最后,代表着最基础的道德准则,道德的原则是责任,假如一个人“言而无信”,意味着这个人根本就不愿意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任。 “智”指的是我们在处理事情,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时候,一定要用智慧,而不要用情绪来作决定,尤其是不要让怒气来左右你,当你的怒火起来了之后,一定要提醒自己“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礼”指的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时的言行规范,其功能有两个,一个是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另一个是保持人与人之间适当的距离。很多年轻人香港黑社会片看多了,动不动就“拜把子”,说什么“为朋友两肋插刀”,这都属于活得迷迷糊糊的“小人”。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出自《论语》,“不孙”指的是无礼) “义”简单来说就是责任,是一个人对家庭、朋友、社会、国家所应负的责任,“负义”这两个字一般与“忘恩”搭配到一起使用,很简单,你对一个对你有恩的人都不愿意负责任,更何况对其他人了,所以老祖宗教导我们“百善孝为先”。 “仁” 作为“君子”的最高标准,指的是怜悯他人的疾苦,积极帮助他人从苦难当中摆脱出来,其实就是佛教里面所讲的慈悲。顺便说一下,我们这个星球上“流俗众,仁者希”。 “五常”是一个简单实用的道德准则,因为就五个字,容易记,也容易理解。剩下的只是你愿意做“小人”,还是做“君子”了。

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 篇一: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仁义礼智信,温良恭谨让的出处及解读儒家思想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氛围的春秋战国时期。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儒家思想流过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而立世不坠。人类社会虽进入了现代社会,但在一定程度上,儒家思想仍在发挥着作用,它对我们的社会发展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更是我们构建现代社会新文化,传承中华历史优秀文化的源泉之一。今天我们重温——儒学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更显现出独特的价值定位。给与了我们更多的启迪。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是什么意思: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在封建社会中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五常: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孔子曾将“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又将“仁义礼”组成一个系统,曰:“仁者人(爱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焉。” 仁以爱人为核心,义以尊贤为核心,礼就是对仁和义的具体规定。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实事亲(亲亲)是也;义之实从兄(尊长)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背离)是也。”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常道”),号“正常”。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贤良对策》)。解读:仁义礼智信何谓仁?仁者,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何谓义?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何谓礼?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

论语心得体会作文范文3篇

论语心得体会作文范文3篇 篇1:论语心得体会作文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论语》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最后的编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汉代以后,被奉为儒家经典,后来成为历代文人必读的教科书。全书大体是孔子弟子及其后人所记,是研究孔子的基本资料。 历代研究《论语》的书籍很多,现存的主要有三国何晏的《论语集解》,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是儒家学派对《论语》的代表作。 《论语》在西汉时有三种不同的本子,即《鲁论语》、《齐论语》和《古论语》。今本《论语》,系东汉郑玄混合各本而成,共二十篇。全书记录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多方面表现了孔子的思想和学说,故《论语》成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和深远的影响。 中国最古的散文小品,应可远溯自《论语》。普通把《论

语》作经书看,认为是圣人之言,不以文学论。但以文学眼光看来,《论语》一书的文学价值很高。 篇2:论语心得体会作文 《论语》是我国经典读物,涵蕴了我国的文化经典。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和朋友交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解决事情、怎样。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在说: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这就是仁的根本。义是在仁的基础上理解的,即: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做到为人所想,去帮助别人礼让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复礼!大家要是都谦让一点,不就好了吗?智我觉得就是知人之言为智!也就是明白别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发展!其实,我们现在都是在学习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我们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会明白自己在社会上的意义!当然对身边人的意见应该是选择好的,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接受!信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诚信。从我们的先祖开始就提倡信,而当今社会有时却缺失了传统文化的美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发扬《论语》中的道理。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少年君子 我们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谐的社会,没有仁义礼智信不行

仁 义 礼 智 信

仁义礼智信的真正含义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当前,我国正在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人类的共同理想。社会的和谐既源于稳定、协调,又高于稳定、协调,它是社会稳定和协调的理想状态;它既是一种价值目标,又是一种不断推进的现实社会历史过程,它是价值目标和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作为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完全一致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无疑,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仁、义、礼、智、信”的道德教育,会大力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自古以来,儒家“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它作为每个社会成员做人做事的准则,影响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维系着家庭的团结与和睦、支撑着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儒家所倡导的“五常”不仅仅是简单地说教,而更有深刻的内涵! “仁”的涵义 什么叫五常?作为常人,需要守住这最基本的五种要求。做人要有爱心、仁厚之心、仁慈之心,不然,对人发狠就是对自己的生命发狠。拿刀去割人家皮肤很残忍,如果拿刀去捅人家就更加残忍。大家可以看,有些人打架的时候发狠,眼睛血红血红的,就想拿刀去捅人家。如果人一动这个念头就呈现了动物相,就像动物世界里面狮子追着兔子咬,吃的时候眼睛会显得通红!还有魔鬼吃人的时候瞪大眼睛也是没有仁慈之心的。 大家到寺庙、道观的时候,看到一些佛祖和神仙的相都是慈眉善目的,那种光是柔和、仁慈的,让人感觉到温暖,让人愿意去拥抱,让人感觉抱在怀里很舒服很坦然,就是因为人家佛祖神仙有仁慈之心。从对亲友的仁慈之心,扩展到天下众生的仁慈之心就是人由凡到圣的过程! 所以儒家说“兄友弟恭”,对兄弟的有爱推广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扩展到更大的爱心,对所有人都有仁爱之心,就不要分彼此了。这就是由凡到圣的过程,这一点也就是佛家所讲的跳出小我,拥抱大我,回归无我的无私奉献的菩萨精神。不跟人家计较得失,默默奉献是一样的道理,这就是五常之中的仁。

曲阜学习心得体会

参加学校德育文化重建高级研修班 学习心得体会 宁阳第二实验中学王海峰 2017年11月6日在学校李书记和闫校长的带领下,我们一行四人来到圣人故里曲阜;参加了《学校德育文化重建高级研修班》的培训学习。 这次学习内容共有两部分:首先听取了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刘峻杉教授的《唤醒我们生命中的文化基因》、张志坤教授的《仪式活动的教育价值与实践创新》、杭州天杭教育集团邱曙光校长的《规·范·养·成——学校德育的常规工作和主要目的》和曲阜师范大学教授的《传统八德》专题讲座;其次是到济宁第二附属小学实地参观学习,并听取了优秀班主任戴荔老师的经验介绍。无论是讲座、实地参观和经验介绍,都让我受益颇多,学到了更多德育工作中切切实实能用到的知识理论和实践经验。 一、专题报告 (一)刘峻杉教授从四个方面讲解了仁义礼智信五德体系的德育价值。 1、仁义礼智信五德体系的早期起源 2、四种方式论五德 3、五德体系与其他美德体系的比较 4、仁义礼智信五德体系的教育应用 (二)张志坤教授从六个方面论述了让教育在仪式里发生意义。

1、仪式与仪式教育 2、仪式的德育意涵 3、仪式的美育功能 4、学校仪式教育的表现与分析 5、我们如何做好仪式教育 6、思考与展望 (三)邱曙光校长经验丰富从规、范、养、成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学校德育的常规工作和主要目的。 1、规——要有一个好的规则 2、范——要有一个好的示范 3、养——要有一个好的“调养” 4、成——要有一个好的成果 (四)曲阜师范大学孔子学院周海生教授,从德、礼、孝三个方面解读了中国的精神风貌。 1、传统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精神基因传承工程,是人格养成教育 2、八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基因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建设的思考 四位专家讲座都立意深刻讲解精彩。刘峻杉教授的道为根、德为干、五德为枝,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突出强调了家庭教育在德育中的根本作用。张志坤教授的虔诚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仪式对于我们的生活、集体的构建和社会的安稳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个人来说,首先,通过仪式内在的行为模式,人们能够培养对自我能力的信任,可

仁义礼智信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温良恭俭让的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 忠孝勇恭廉的意思是忠心、孝悌、勇敢、谦恭、廉洁 仁义礼智信 仁: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 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 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 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信: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诚实也。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有信也。诚心之意也,以诚居心,必然诚实。处世端正,不诳 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 温良恭俭让 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即处处与人为善。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 节约,让即谦逊。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温良恭俭让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忠孝廉耻勇

心得体会:我国传统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的发展轨迹(最新)

心得体会:我国传统核心价值观“仁义礼智信”的发展轨迹(最新)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的生存、延续和发展,积淀了深厚的思想文化根基,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价值观和优秀道德精神。我国传统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旗帜。一般认为,随着我国古代自然经济和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逐步发展,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治国之策,在东汉公元79年的白虎观会议上被正式确定为我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仁谊(通义)礼知(通智)信五常之道”,是我国传统的核心价值观。这一传统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古代思想界归纳的五个核心价值理念,其由来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产生、形成和不断完善、发展与嬗变的过程。 一、“仁义礼智信”的提出与确立 自有文字记载以来至春秋时期,是“仁义礼智信”五个德目被分别提出和确立的阶段。

“仁”的提出,最初与氏族宗族血缘关系相连,主要是指同情、关心和爱护,其完整思想首先是由孔子阐释和传播的。 “义”最初的含义,既指仪表和风貌,也指适宜和正当,后来泛指一切道义,其作用是维持社会秩序。 “礼”最初是原始社会祭神祈福的一种宗教仪式,经过儒家的改造,其内容由单纯的习俗仪式发展成规范婚姻、血统、长幼、尊卑等关系的行为准则,并逐渐制度化、法律化。 “智”最初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判断迅速准确,后来被春秋时期的儒家赋予明辨是非善恶、自知知人等道德内涵,予以倡导。 “信”最初是指祭祀上天和先祖时诚实不欺、不敢妄言,后来逐渐摆脱其宗教色彩,特别是经过春秋时期儒家学者的倡导,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道德规范。 二、“仁义礼智”四德整体的提出 首先把“仁义礼智”四德作为一个整体提出来的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在《孟子》一书中,“仁义礼智”四德作为一个整体提出,共出现两次。

“仁义礼智信”的真正涵义

。:“仁义礼智信”的真正涵义 自古以来,儒家“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什么叫五常?作为常人,需要守住这最基本的五种要求它作为每个社会成员做人做事的准则,影响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维系着家庭的团结与和睦、支撑着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儒家所倡导的“五常”不仅仅是简单地说教,而更有深刻的内涵! “仁”的涵义 何谓仁?大忠大爱是为仁 仁者,仁义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做人要有爱心、仁厚之心、仁慈之心,不然,对人发狠就是对自己的生命发狠。拿刀去割人家皮肤很残忍,如果拿刀去捅人家就更加残忍。大家可以看,有些人打架的时候发狠,眼睛血红血红的,就想拿刀去捅人家。如果人一动这个念头就呈现了动物相大家到寺庙、道观的时候,看到一些佛祖和神仙的相都是慈眉善目的,那种光是柔和、仁慈的,让人感觉到温暖,让人愿意去拥抱,就是因为人家佛祖神仙有仁慈之心。从对亲友的仁慈之心,扩展到天下众生的仁慈之心 就是人由凡到圣的过程! “义”的涵义 何谓义?大孝大勇是为义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义者宜也,。你欠人家钱,人家在你困难的时候帮你,你现在有钱了不还,假装忘记了,被人家追问的时候还耍赖,这就是不义。这种不义之人容易得皮肤病,因为他没有脸啊!这人耍赖成这样怎么能有脸呢?忘恩负义啊!在你困难或是身心疲惫的时候,人家敞开胸怀帮助你、把你接到家里来给你东西吃、用暖语

社交礼仪学习心得体会6篇

社交礼仪学习心得体会6篇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社交礼仪是一种无声的人际交往语言,它不仅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涵养、教养和素质水平,而且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它是我们个人发展、事业进步的需要,是社会时代的需要,是一门必修课,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社交礼仪。 作为一个刚刚学习过社交礼仪的大学生,我觉得受益匪浅。社交礼仪使我懂得了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的心理氛围,促使我的身心健康. 任何社会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仪,而且人类越进步,社会生活越社会化,人们也就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是交际生活的钥匙. 作为一名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每个人都非常渴望获得真正的友谊,进而更多的情感交流.现在的大学生都远离父母,过着集体生活,与别人处在平等位置,以前那种对父母的依赖已经不存在.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并在交往中获得友谊,是适应大学生活环境的需要,是发展成”独立”的人的需要,也是我们成功走上社会的需要.事实上,在大学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渴望友谊和情感交流是大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 所以,社交礼仪的基本规范和知识,帮助我掌握交际技巧,积累交流经验,在交往过程中学会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的原则,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接近,使他们觉得我是熟悉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的.因此我们之间建立真挚深厚的友情. 事实表明,在日常生活中,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自信和自

尊,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烦恼,宣泄愤怒,压抑和痛苦,减少孤独,寂寞,空虚。这些都是十分有益于我们身心健康,而且也会使我们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情绪的产生,即使产生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排遣. 同时,我感觉社交礼仪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让我们用社交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去顺利地开启交际活动的大门,让我们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这样,不仅是形成良好社会心理氛围的主要途径,而且对我自己来说,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心理保健功能. 总之,学习社交礼仪知识使我受益匪浅. 以上是以个人角度来看的。从团体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形象的主要部分。凡是较大的企业,对于礼仪都有高标准的要求,都把礼仪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与其他企业合作成功的关键,所以学习社交礼仪,不仅是时代

忠孝仁义礼智信24个字(最新)

一、【伯禽趋跪】 周鲁伯禽。观于桥梓。入门而趋。登堂而跪。 【原文】 周伯禽、随康叔三见周公。三被笞。以问商子。曰。南山之阳有桥木。北山之阴有梓木。盍往观。伯禽见桥高而仰。梓卑而俯。还告商子。曰。桥者父道。梓者子道。明日。伯禽入门而趋。登堂而跪。周公嘉其得君子之教。 周公制礼。实开礼教之源。且尝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以礼天下之贤士。其子伯禽未谙礼节。宜其三见而三笞之也。商子以桥梓明父子之道。俾尽乎礼。诚不愧为君子矣。 【白话解释】 周朝初年间时候。有个周公的儿子。名叫伯禽。跟了周公的弟弟康叔去见周公三次。就被他的父亲痛打了三次。伯禽就去问商子。这是为了什么缘故。商子道。南山的阳面有一种树。叫做桥木。北山的阴面有一种树。叫做梓木。你何不去看一看呢。伯禽听了商子的话。就去看了。只见桥木生得很高。树是仰着的。梓木长得很低。可是俯着的。就回来告诉商子。商子就对伯禽说道。桥木仰起。就是做父亲的道理。梓木俯着。就是做儿子的道理。到了第二天。伯禽去见周公。一进门就很快的走上前去。一登堂就跪下去。周公称许他受了君子的教训。 二、【宋桓罪己】 宋桓未立。深明大体。遇水恤民。言惧名礼。 【原文】 周宋大水。鲁庄公使吊焉。公子御说。承父命对曰。孤实不敬。天降之灾。又以为君忧。拜命之辱。臧文仲曰。宋其兴乎。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且列国有凶。称孤。礼也。言惧而名礼。其庶乎。 罪归诸己。则和气致祥。人心欢洽。罪归诸人。则戾气相感。民怨沸腾。公子御说以天灾引咎自责。臧孙达谓其是宜为君。有恤民之心。厥后果称贤君。可见人君之宜履礼爱人也。 【白话解释】 周朝时候。宋国里受了重大的水灾。鲁国里的庄公就差了人去吊问。宋国庄公的公子名叫御说的。受了他父亲的命。对鲁国差来的人说道。因为了孤的不敬。所以上天降下了灾祸。又使得贵国的君侯忧虑。这是我们觉得很抱歉的。就此拜

“仁义礼智信”的真正涵义

国学“仁义礼智信”-—心得体会 自古以来,儒家“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它作为每个社会成员做人做事的准则,影响着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维系着家庭的团结与和睦、支撑着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儒家所倡导的“五常"不仅仅是简单地说教,而更有深刻的内涵!国学教授徐国静老师讲授了“仁义礼智信”的真正涵义,让我受益匪浅,感悟颇丰。 “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国古代儒家提出的五个道德范畴,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持久普泛的意义。在当今社会道德文明建设中,我们仍然可以借鉴并利用其作为道德范畴的“品牌”价值,立足于当代语境给予新的阐释,赋予其适应时代要求的新鲜内涵。 “仁义礼智信”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有利于在社会民众心理上树立起对于共同道德信念的权威感和归属感。“仁义礼智信”高度概括而又极其简洁鲜明的语言形式,也非常适合于道德教育和宣传。今天,我想结合当代中国社会道德文明建设,对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逐一进行简要阐释,作为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现代转换的一种尝试。 “仁"的基本含义就是孔子所说的“爱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人对于同类生命的基本同情和关怀。缺少对生命和人性的同情与关怀,就叫做“麻木不仁".儒家认为,“仁"是为人的根本,是人的精神家园。提倡“仁”的道德,就是要以人为本,把人当作人来对待,就是在确认自己是人的同时也承认他人是人,

而人与人在天命之性和生命价值上是平等的。因此,人与人之间应该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态度友好相待,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态度互相帮助. “仁”的精神也就是人性与人道的精神,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儒家以“仁”为道德之源,这对当代社会道德文明建设有两点重要启示:其一、就人的本质、永恒的存在而言,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谐、合作,较之于人与人之间有时难以避免的冲突、竞争来说,是更为重要、更为根本的方面,具有更高的价值。其二、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道与人性的价值,都是终极的最高的价值。任何科学技术的发明与运用,政治经济措施的建构与实施,都不能违背人道与人性的原则,都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与尊严为代价,否则就是不道德的。 “义”这个字的本来含义就是适宜.“义者,所以合宜也。”道德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确立一个社会的“义”,并且培养公民对“义”的自觉和信念.今天,我们一方面要赋予“义”以新的具体内容,例如社会公平、公正、公益等,另一方面要重新唤起人们“义”的自觉和信念,也就是要树立道德正义感和道德原则立场。当今社会,许多腐败堕落现象的产生,一方面固然有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得力等外部原因,另一方面,当事人内心丧失起码的道德正义感和道德原则立场,不把“义”当回事,不辨“义"与不“义”,也是重要的内因,腐败其实就是对正义和道德原则的践踏和破坏.

韩流的含义

韩流的含义 韩流,是指韩国音乐、电视剧大举登陆中国后人们的一种形象说法,它最早出现于围棋界,原意为韩国流,简称韩流是谐音于“寒流”,是因为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前五年,围棋韩国流盛行一时,在国际大赛上频频夺冠,因此被当时的围棋界称“韩流”。之后又被引用到足球和音乐娱乐领域,暗指中国的音乐和电视剧处于被动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韩流”这两个汉字频频出现在韩国的媒体上。一些报刊甚至刊登连载文章,介绍“韩流”在中国及其他亚洲地区的流行情况,并且认为“韩国经济的出路就在韩流之中”。“韩流”现象已经引起韩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韩国政府最近表示,要借“韩流”现象更多更广泛地进军中国文化商品市场,使“韩流”成为促进出口的桥梁。 韩流是以通俗,时尚为特征的大众文化。但作为一种文化表象,它却有着其深层的文化渊源,表征着韩国文化的混合型特征。韩国文化在其发展与成熟的历程中,既有选择的接受了其他文化的元素,有承袭了自己的传统,融合了多种他文化,从而构建出今天韩国自身的独特文化,我们称之为融合文化。 韩流的由来 一.韩国的传统文化 韩国的传统文化别具特色,被韩民族很好的保留了下来,成为今韩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韩流首先源自韩国传统的民风民俗。 “器物文化和行为文化” 1.在典型的传统韩国家庭里。看不到椅子和床铺,日常饮食起居都在地炕上进行,称之为 地炕文化。 2.韩国泡菜,韩国烧烤,拌饭,打糕等韩国食品是最具代表性的韩国料理。 3.拔河,掰腕子,跳绳,荡秋千等是传统的韩国游戏。 4.韩流的主流之一就是韩国歌舞,韩民族自古好歌舞。《高句丽传》载:“其俗淫,皆洁净 自喜,暮夜则男女群聚众倡乐。” 5.韩国人豪侠尚武,多情重义,强悍凌厉的古朴民风,也源自上古。《高句丽传》载:“其 人性凶急,有气力,习战斗,好寇钞,这也许正是今天我们所称道的韩国人的那种所谓的韩国精神之源。 “传统巫俗文化” 除了上述器物文化和行为文化,韩流的另一传统文化就是韩国的传统巫俗,主要是萨满。萨满原意为“因兴奋而狂舞的人”,后来成为萨满教巫师的统称。 最早的萨满文化存于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生产活动的各个领域,表现在游牧,渔猎,农耕,社交等各项活动中。萨满教是原始宗教,其法师在做法时,都有歌舞伴随,随着时间推移,萨满教法师愚神的歌舞内涵已经渐渐模糊,而其独特的歌舞表演形式在艺术领域中得到了延续和发展。 起源于我国北方的韩国,其洒满传统历史悠久,在韩国人的行为体系和深层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恰如清代使朝者阿克敦在《奉使图》中所言:“朝鲜好鬼,而不重(僧,道)二氏,春秋祀者惟孔子,关帝而已。”记录了朝鲜王朝抑佛扬儒政策之外,在民间盛行的巫俗。由于萨满传统没有独立的组织和公认的经典。这种非体制的特点使得洒满传统只能借助其他文化的形式来表现。这种文化用俗话说就是“跳大神儿”。萨满跳神是宗教,民俗,艺术的综合体,不但包括原始宗教,而且还包括了原始艺术。在整个萨满祭司过程中,粗犷的音乐,豪放的舞姿,纯朴的诗歌是后来民族传统艺术的源头之一。发展到今天,萨满祭司成为天人合一,神人相娱的文化活动。如果想亲身体验了解萨满文化可以在韩

仁义礼智信名言警句

关于解释: 仁者,人二也。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仁者,易也。凡事不 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儒家重仁, 仁者,爱人也。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上下相亲,谓之仁。 爱人利物之谓仁。一一《庄子》 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古字义,离不开 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义,利 也。 《墨子》 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因此敬人即为礼。古之礼,示人 如弯曲的谷物也。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 礼之精要在于曲。丘闻之,民之所由生, 礼为大。一一孔子 礼之用,和为贵。 一一《论语》 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观一叶而知秋,道不 远人即为此。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 --- 《淮南子》 知者虑,义者行,仁者守。 一一《春秋》 信者,人言也。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 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是要吃亏的。 以此估计,信者,实为人类之言,是人类从普遍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东西, 当然不会骗人。 民 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 ——《礼记》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论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言必信,行必果。 礼之用,和为贵。 不学礼,无以立。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当仁,不让于师。 一一《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 语当仁不让”。)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孟子 、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 上》)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 思知《礼记》 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 礼记》

仁义的感想

追求高收入已经成为当今许多大学生的目标,然而身处象牙塔内、多数尚未经济独立的大学生们却对财富本身缺乏足够的理解。值华南理工大学60华诞之际,华工杰出校友、唯美集团董事长黄建平日前重返母校,向师弟师妹们传授自己的“财富之道”。 “就业是为了学习和成长” “现在很多大学生,一毕业就想得到一份收入高的、舒适的工作。这是不现实的。”讲座开始,黄建平校友就对大学生的就业观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大学生必须把工作当成“学习与成长的历程” 。 黄建平特地举了一个例子。在他公司的招聘会上,曾出现过这样一个应聘者。他所应聘的岗位原定月薪为5000元,但在面试过程中,他坦诚地告诉面试官自己只要4000元,并表示他自己希望在工作中学习与成长。最终这位应聘者不仅获得录用,在之后的工作中也受到上级的重视。黄建平说,在这位应聘者身上他看到了一种叫“德”的品质。 黄建平把财富定义为每个人自己渴望获得的“物”。在他看来,“厚德”才能“载物”,“无德”则意味着“无物”。他希望在座的同学们在追求“物”之前,能够先积蓄自己的“德”,认真学习,踏实工作,不要因“物”而忘“德”。 “行走江湖,无非‘仁义’二字” 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从商成为了许多追求财富者的首选。然而对于刚从象牙塔里走向市场的大学生,市场之复杂与竞争之激烈往往让阅历尚浅的他们无所适从。针对这种情况,黄建平总结了自己的经验。他把中国的市场比喻为江湖,“行走江湖,无非‘仁义’二字”。 在黄建平眼里,中国的市场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市场之间既有共性,也有不可忽视的特性。相比西方市场的理性,中国的市场更讲求仁义。“这也是一些海归们玩不转的原因。” 黄建平说。他谈到,海归企业家们虽然有丰厚的学识和开阔的视野,但因为照搬了西方市场的经验,在中国经常“玩不转”,有时甚至惨遭淘汰。黄建平因此提醒在座的同学们,在中国的市场里行走,一定要把仁义“做足”。 “仁义与竞争是不矛盾的。”在回答同学提问时黄建平说。“相反,仁义还是你竞争的资本,不讲仁义的人无法在竞争中立足。” 大学生“应该坚持自己的专业” 在未来的人生规划上,大学生常常面临有关专业的问题,尤其是否在毕业后坚持自己的专业,更是让许多毕业生徘徊不定。对此黄建平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如今的社会环境里,大学生“更应该坚持自己的专业”。 黄建平回忆起了自己刚毕业时的情形,“我所在的无机材料系陶瓷专业一共50名学生,但坚持本专业相关工作的,到现在仅剩2人。”对此黄建平不无惋惜,他认为其中的原因是当时缺少就业压力,就业的选择多,诱惑大。“但现在不同了”,在黄建平看来,如今的就业竞争激烈,坚持本专业可以让你拥有更多的竞争优势。 “有些事情不能光看利润”,黄建平说,诸如陶瓷、水泥一类的行业,虽然利润一般,但需求永远都在,“关键在于能否坚持”,相比利润的大小,黄建平更看重行业的生命周期。“我不想做什么500强,但我希望我的公司能够做500年。”

浙江省暨阳2020届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18 年4 月稽阳联谊学校高三联考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人民公仆.(pú),一定要牢记堤溃.(kuì)蚁孔、气泄针芒的古训,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严以修身,正心明道,防微杜渐。 B.这种朋友大概就是古人所谓的诤.(zhēng)友,甚至畏友了。可惜美中不足,你总觉得,他身上有一个窍没打通,因此无法豁.(huò)然恍然,具备充分的现实感。 C.霍金被查出罹.(lí)患无法治愈的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甚至被迫坐上了轮椅。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颓委。他有一个特殊的“爱好”,就是用轮椅轧.(yà)过自己讨 厌的人的脚趾头。 D.当下,以网络外卖订.(dìng)餐为代表的“互联网+食品”新业态方兴未艾.(yì),在为人们提供了更加简洁的消费服务的同时,也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新的困扰和挑战。2.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雷军做事很谨慎。据说马云刚开始找他融资的时候,他觉得:“这人獐头鼠目 ....的,满嘴跑火车,是不是做过传销?”“说的项目这么大,怎么看都觉得是骗子!”所以,当时虽然马云说 得天花乱坠 ....,他还是拒绝了。雷军说,他做投资的原则很鲜明,就是他只投熟人。如果有像当年马化腾让他购买QQ (腾讯公司开发的一款通信软件)的情况,他也不会投资。因为首先 他和马化腾不熟悉,不知道是不是来圈他的钱;其二,他对当时的QQ的前景堪忧 ..。当然也有雷军舍得投钱的。比如,雷军于2005 年4 月给予YY (一款语音软件)创始人李学凌100 万美元的天使投资。他用了三年时间观察李学凌的为人 ..,才肯把这笔钱投给他。 A.獐头鼠目 B.天花乱坠 C.堪忧 D.为人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囚徒困境”的特定假设是把参与者结构化假设“利己”、“理性”代表了一种标准彭化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以寻求最短刑期为唯一的利已目的。 B.制度和那些复杂的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需要结合行为当事人的情况具体地分析,很难给出单一、明确的答案。 C.在中国的历史上,僪家重视“礼乐”。一方面建立如“礼”这样的制度,另一方面也来取像“乐”这样的措施来教化人心。 D.二00七年十二月,《读书》编辑部与何香凝美术馆当代艺术中心共同举办了《视觉遗产:政治学还是艺术史? 》为主题的座谈会。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在平昌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500米决赛中,中国选手武大靖以39秒584 的成绩夺冠,并打破了由他自己创造的世界纪录,为中国代表团获得了平昌冬奥会的首枚金牌。

忠孝仁义礼智信

忠孝仁义礼智信 忠孝仁义礼智信”,应该从孔子时就提出来,几千年了。“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忠孝”是最基本的。忠是立国之本;孝是立家之本。“忠孝”两字,支撑着这个国家、民族以至于整个家庭的“大厦”,就如“四根柱子”,屹立不动;否则,家国大厦将倾。“仁义礼智信”称之为“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这是立身之本。现在有必要学习发扬广大。 提倡“忠”,就是热爱祖国,忠于职守。忠的本义,是指人在祭祀时要保持肃穆恭敬的态度。后来,引申为人要忠于君主及国家等多种含义,一般特指为“忠君爱国”,正如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方面,抗金名将岳飞被认为是“忠”的典范。现在不需要“忠君”,但把忠君延伸为爱国,这是新时代的人最起码的要求。忠于职守,就是忠于你的单位、忠于你从事的工作。 提倡“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孝字上半部是“老”字的一半,下半部是“子”字全形,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融为一体,儿子继承老子,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所以,孔子把“善事父母”的人士,称之为“孝”者。“百善孝为先”,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占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于天地之间。最典型的当属“二十四孝”的故事。古人非常强调孝道,并且有绝对化的思想,如“父命难违”、“父叫子亡子必亡”等,这些是不可取的。但是,孝是维系社会的最小细胞家庭的基本纽带,如果子孙不孝,这个家庭就将乱套,这个国家就将乱套。所以,孔子提倡“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尤其是对待父母,关键是要真心爱敬,缺乏爱敬,不赡养父母,就跟养个猪养个狗没有什么区别了。孝道的另一引申义,就是要尊老敬贤,一个社会只有这样,老者有所养,贤者有所尊,这个社会就文明进步。一个不孝者,他能蒙人一时,却不能蒙混一世一定会被社会抛弃的。 提倡“仁”,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孔子说,仁就是“爱人”。“仁”体现人的高尚情怀,是仅次于德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古代君主把推行仁政,作为孜孜以求的目标。仁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一切从关怀人、爱护人、发展人的目标出发,使这个国家民族达到和谐的最佳状态,《礼记》说,“上下相亲谓之仁”,能够做到上下相亲,这个社会一定是很和谐的。仁的思想,还体现在众生平等的状态,孔子的教育观是“有教无类”,社会平等才能体现爱心,如果对待别人,不是出于一种平等的理念,那么善良将成为怜悯,它就不是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了。 提倡“义”,就是坚持正义,保持节操。义的本义是合乎道德的行为或道理,舍生取义表明为了重信义可以牺牲生命。古代讲义气的典型人物,当属关羽第一。说到义字,就会想到朋友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其实这是小义。我们要讲的是大义,一种高于自我的善,一种超越自我的善。任何人,在关键时候不能做出危害国家、民族的事情;在敌人、困难面前,不能变节投敌。在社会上要坚持正义,敢于与丑恶势力做斗争,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当然,作为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对待朋友要讲义气,不能出卖朋友,不能损害朋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在社会上立足的基本素质。作为我们来说,就是积极维护公司的利益,不能阴奉阳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更不能做俗话说的吃里扒外的事情。 提倡“礼”,就是注重礼仪,尊重他人。“礼”初始的意思是举行仪礼,祭神求福。用珍贵的器物祭祀,表示对“天”的感谢和尊重。礼的核心就是“尊重”二字。要得到别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