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在职研究生公共管理学复习资料

党校在职研究生公共管理学复习资料
党校在职研究生公共管理学复习资料

2013级《公共管理学》考试题型及复习重点

(公共管理1)

一、考试题型

(一)辨析题(2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二)论述题(1题,每小题25分,共25分。)

(三)案例分析题(1题,每小题25分,共25分。)

二、复习重点

1.联系实际,谈谈我国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及其转变的基本思路。

政府职能是政府对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应具有的职责和功能。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原有的政府职能明显滞后于经济体制的进程,主要存在下面几个问题:(1)我国政府职能一直存在越位、缺位和错位的问题。越位是指政府在社会经济事务中不仅是裁判员,也是运动员;政府过度承担了主体职能。缺位是指政府的公共服务功能没有很好的发挥,把有权有利的部分抓得很紧,而服务职能却注意得不够;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弱化。错位是指政府的职能不仅涉及宏观调控,而且还包括企业内部事务,导致政企不分、影响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益;政府对微观领域干涉过多。

(2)对市场秩序的监管不到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当是市场秩序的提供者和维护者,但从中国目前情况看,政府在这方面的职能转变始终未到位,规范、监管市场秩序的力度仍然不够。一方面,我国的规范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仍不健全,另一方面,一些政府部门的执法意识和观念缺失,执法不严,管理松懈,执法能力值得怀疑。法律体系不够透明、公正。使得“官本位”思想意识严重。

(3)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不强。我国政府行政行为存在思想意识上的偏差。过去数十年,我们一直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GDP为衡量标准一直是我国政府的主导思想。而忽略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公共医疗卫生和人类的健康的公共社会问题,从而暴露了政府公共服务意识不强的弱点。指导思想上的偏差会导致在实际工作中,政府官员的考评,政府工作的重心都倾向于经济建设,从而致使各地方政府为了自己的政绩,不惜竭泽而渔,劳民伤财的事例比比皆是,而这种“唯GDP论”的做法不仅没有实际起到建设地方的效果,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广大群众的利益。

政府职能转变是指政府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其职责和作用进行动态调整,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更好地担负其管理社会和服务社会的新的历史行为。只有加速政府职能的转

变,使其从繁琐的微观事务和项目审批中挣脱,才能有精力着眼于宏观调控和完善市场监督,从而使政府职能向规范化、高效化、科学化转变。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努力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政府的开支来自财政,臃肿庞大的政府机构不仅会增加财政负担,增加政府成本,而且会导致效率低下,这样就不能适应现代化行政管理的要求。建设一个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是社会经济得以高速发展的前提。而要建设廉洁政府,就要充分认识政府在反腐中的特殊作用和地位,搞好自身廉洁建设,真正树立廉洁行政形象。要制约行政权力,建立有效的廉政制约机制,同时,还要建立一个广泛而又行之有效的监督体系,确保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特别是来自人民群众的舆论和批评监督。建设高效政府,首先要精简机构,建设精干的强有力的政府系统。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既要加强宏观调控也要调动地方的积极性。

(2)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实现从微观到宏观的转变。加快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要进一步合理界定和调整政府职能,集中精力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要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社分开,坚决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交给企业、市场、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

要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

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加强大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环境保护等职责。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

(3)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执政之要在于为民,行政之要在于依法。各级政府机关都要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善于依法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和其他行政事务。要以强化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重点,加强行政立法,提高行政立法水平。要改善行政执法,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

文明执法。要继续坚持各种行之有效的民主监督制度,确保公共行政权力的公正、有效运行。

加强政务诚信建设。要强化政府机关问责制,树立责任政府形象,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4)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由于政府“越位”现象的普遍存在,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特别是不合理、低效率的项目审批制度,已经成为严重影响我国投资环境和企业竞争能力的一个大问题。只有摆脱了大量微观审批事项,才能搞好宏观调控。加快审批制度改革,一是搞好行政审批项目的审核及处理工作,减少政府审批事项和审批范围;二是缩短审批环节和审批周期;三是做到公开审批、规范审批程序;四是明确审批责任,健全监督体制,对审批行为进行必要监督;五是改革审批部门存在的重审批、轻监督、重权力、轻责任的现象。

(5)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使其贯穿行政权力运行的全过程。要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改善政府管理结构和方式,重塑政府业务流程,构建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政府组织形态。要建立高效政务服务体系,继续完善各级政府及部门的“政务大厅”,推行“一站式服务”,在基层建立“政务超市”。要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更加重视行政规划、行政指导和行政合同在政府管理中的作用,探索政府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新途径。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社会组织、企业和公民更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管理

(6)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把生产投资型财政转变为公共服务型财政,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根本基础。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合理界定政府投资主体和投资领域。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长效机制。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小一、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改革政府资助体制,提高政府资助的公开性、公正性和经济社会效益。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社会保障特别是

社会救济、社会福利机制。

2.传统人事管理模式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何区别?

观念的区别:传统的人事管理以事为中心,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人为本;

管理内容与范围的区别:传统人事管理的实践是以个体为中心,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是以团队为中心;

组织结构的区别:传统人事管理以“树型”的组织结构为主,后来发展为“矩阵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趋向于“网络型组”织结构;

工作重点的区别:传统人事管理只注重实用,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到首位;

管理作用的区别:传统人事管理的作用是效率的提高与工作生活质量的提高,现代人力资源具有决定组织命运的战略性作用。

管理目标的区别:传统人事管理的目标是吸引、留住和激励员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更关注组织在竞争力、利润、生存能力、竞争优势和劳动力的灵活性等方面的提高;

管理地位的区别:传统人事管理部门被视为是非生产、非效益部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被视为生产与效益部门;

3.公共部门的全面质量管理与传统管理有哪些差异?

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参与的、以各种科学方法改进组织的管理与服务,通过高素质和不断改进的产品和服务,获取顾客满意的管理理念、制度和方法。一般而言,全面质量管理都是以战略、远景、作业三者为主,它与传统的管理的确有许多不同之处

两者的不同:

组织文化上:传统管理是个人主义、专业分工、独断领导、利润至上、追求生产力;全面质量管理是集体努力、跨部门合作、教导授能、顾客满意、追求品质。

沟通方式上:传统管理是下行沟通;全面质量管理是下行沟通、平行沟通、斜向沟通、多向沟通。

意见表达和参与方式上:传统管理是主管裁定、建议制度;全面质量管理是正当程序、品质管理小组、态度调整。

工作设计上:传统管理是效率、生产力、标准化作业程序、狭窄的控制幅度、详尽的工作说明书;全面质量管理是品质、顾客导向、革新、宽广的控制幅度、自主化的工作范围、充分授能。

训练项目上:传统管理是工作相关技能、单一部门业务技术性质知识、生产力;全面质量管理是广泛技能知识、跨部门业务、诊断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生产力与品质。

绩效评估上:传统管理是个人目标、由主管考核;全面质量管理是团体目标、由顾客、同事以及主观三者共同考核、强调品质与服务。

薪资制度上:传统管理是以个人为单位争取功绩、加薪以及福利;全面质量管理是以团队为基础发放薪赏、财务酬劳、非财务性质的表扬。

卫生医疗与工作安全上:传统管理是处理问题;全面质量管理是预防问题、安全计划、保健计划、员工互利。

考选升任与职业生涯发展上:传统管理是由主管考选、狭窄的工作技能、以个人绩效决定升迁、单一部门的直线式生涯途径;全面质量管理是由同事考选、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团队表现决定升迁、不同部门的水平式生。

4.简述传统科层组织结构与现代扁平化组织结构的利弊。

科层制指行政组织纵向分为若干层次,上下层业务性质相同,但有隶属关系,业务范围由上至下逐层缩小的组织体制。

其优点是组织系统业务相通,便于沟通领导,利于统一指挥。缺点是上级任务繁杂,往往顾此失彼,缺乏专业分工,行政首长权利集中,容易造成独断专行。

现代扁平化组织结构指行政组织横向依据不同的业务性质、职能而平行划分若干部门,每个部门所管业务内容不同,但所管范围大小基本相同的组织体制。

优点是分工明确,有助于工作专业化,提高行政效率,缺点是分工单位无力进行全局协调,责任不明,过细的分工还促使部门主管过多,政出多门,使下级部门无所适从。

5.如何正确评价公共服务民营化?

含义:由市场或民间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生产及输送的过程。也就是讲,政府部门通过契约外包、业务分担、共同生产或解除管制等方式,将部分职能转由民间部门经营,唯政府须承担财政筹措、业务监督以及绩效成败的责任。

公共服务民营化的主要目的:一是利用市场经济的“经济原则”与“效率原则”,改善并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二是针对某些政府职能和政府业务,给予删减或终止,以此缩小政府活动和政府职能的范围。

民营化的类型:

1、撤资;

2、委托;

3、替代。

公共服务民营化的限制及其问题:

民营化的优点:1、成本降低;2提高服务质量;3选择机会增加;4整合民间资源用于国家发展;5示范效果。

民营化的限制、缺点:首先,从其限度来看,由于政府部门与市场部门在本质上的差异,政府的许多业务和服务很难民营化;其次,民营化可提供的“信息的详细性”对于可以采用何种类型的民营化,亦均有不同限制。

民营化在现实上可能导致的问题:1公共责任问题;2特权与贪污;3公共服务的不公正;4规避巧用;5管理问题。

6.如何正确理解系统管理原理、管理封闭原理和权变管理原理?

系统管理原理要求社会公共部门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时,要运用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管理,尽量谋求公共管理系统和公共管理过程的整体优化,以提高公共管理的绩效。公共部门强调系统管理,主要是因为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管理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而政府和其他非政府公共组织要处理的社会公共事务是错综复杂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因此,要协调好公共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关系,处理好各种社会公共问题,必须借助于系统论的理论和方法。

管理封闭原理要求公共部门管理的各个环节和政策措施的各个方面要闭合,使政策、指示的下达、执行、监督、反馈不间断地进行,以不断改善管理状况,提高管理水平。科学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任何管理活动过程都要形成连续闭合的回路,才能产生有效的管理运动和收到良好的效果。

权变管理原理要求公共部门的管理要根据不同的对象、环境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管理方式与方法,随机应为变,灵活机动地处理问题。现代社会是复杂多变的,公共部门所处的环境条件也是复杂多变的。管理对象任务、环境条件变了,管理的方式方法、政策措施也应相应的变一变,不能以不变应万变,否则会导致管理的失败。成功的管理者必须是一位优秀的诊断家,必须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

7.政府在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应扮演什么角色和发挥什么作用?

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主要有:宏观经济的稳定与长远发展、消除自由竞争导致的垄断、公共物品的提供和外部性问题的解决、社会收入的再分配等。

在管理主体上,政府无法提供所有的公共服务,必须鼓励和引导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应该是“小政府、大社会”。一是政府职能要明确界定,要有所谓、有所不为,让市场机制中各组织发挥作用。同时,政府的规模必须缩减,人员必须精干,效能要高,明确政府机构人员的职责范围,减少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二是扩大社会的自治功能,政府给予社会更大的自主权,培育第三部门或非营利组织,让其和政府一起,成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三是调整政府与社会关系,把社会管不了、管不好的职能转移给社会自身来承担。这在客观上要求第三部门或非营利组织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体系。

8.有效影响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主要因素有哪些?P108-111

影响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因素分析

(1)政策问题的性质:标的人口行为的分殊性;标的人口的数目多寡;标的人口行为需要调适的程度。

(2)政策执行的资源:人员、信息、设备、权威

(3)政策沟通

造成执行命令传达错误或沟通不良的原因有两个:1执行命令欠缺清晰性;2执行命令欠缺一致性。

(4)政策执行人员的意向(对政策目标的认同感、态度)

(5)政府组织结构:1标准作业程序;2执行权责分散化;

(6)政策标的团体的顺服程度

(7)社会、经济与政治环境

9.联系实际,谈谈目前我国各级行政机关在政策执行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主要表现及其治理对策。

主要表现:

“你有政策,我有对策”--替换性执行。

“曲解政策.为我所用”--选择性执行。

“软拖硬抗,拒不顺从”--象征性执行。

搞“土政策”--附加性执行。

“能拖就拖,拖不了勉强应付”--观潮式政策执行。

成因:

(1)中央利益与地方利益间的矛盾。(2)政策本身的缺陷:有些政策缺乏科学性、不完整、不配套;政策多变,朝令夕改;政出多门,莫衷一是。(3)政策执行主体的本位主义和地方利益的驱使。干部阶层利益诱发;地方部门利益驱使;政绩观念的偏颇。(4)政策执行的监控不力。

治理:

(1)从制度上解决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的问题。(2)加强政策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策体系。(3)要建立健全有效的政策执行制度。(4)大力提高政策执行者的素质。(5)加强监督,从严治政。(A.必须进一步加强监察监督工作。B.必须建立和健全相对独立的监督体系。)

党校在职研究生经济管理考试重点

经济管理的二重性由马克思首先提出,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泰罗是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在资本主义管理史上,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其理论主要集中体现在作业管理和组织管理方面。作业管理三项管理方法:1、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法;2.科学地选择和培训工人;3.实行刺激性的差别计件工资制。组织管理三项方法:1、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设立专业计划部门,按照科学的规律制定计划,管理企业;2、实行职能工长制;3、利用例外原则进行管理控制。 古典管理思想: 法约尔:经营和管理概念不同,经营是指导或引导一个整体趋向于一个目标,包括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管理六项活动。管理只是经营活动中的一项,包括五个要素或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梅奥是人群关系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内容:1、工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成员,不仅是经济人,更是社会人,不仅有经济动机,更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要,因此必须从社会和心理方面寻找提高工人积极性的办法。2、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管理者只重视正式组织是不够的,还要充分认识到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注意在正式组织的效率逻辑与非正式组织的感情逻辑之间搞好平衡,充分发挥每个人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3、生产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即士气,士气越高生产效益越高,管理者要通过对职工满足度的提高来激励职工的士气。 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和归属上的需要、地位和受人尊重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赫茨伯格提出双因素理论。一类是外部因素,如基本工资、工作安全以及周围关系等,这类因素一般不构成强烈激励,叫保健因素;一类是内在因素,包括工作本身、成就、晋升等,这类因素满足个人发展或自我价值实现,是真正的激励因素。 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西蒙,认为管理的关键在于决策,因此管理必须采取一套制定决策的科学方法。主要论点: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根据决策的性质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根据令人满意的准则进行决策;组织设计的任务是建立一种制定决策的人-机系统。 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系统原理、人本原理、动力原理、能级原理、时空原理。 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要素或子系统)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并处于一定环境中的有机集合体。 系统原理:任何管理对象都是一个特定的系统。现代管理的每一个基本要素都不是孤立的,既在系统之内,又于其他系统发生各种形式的联系。为了达到现代科学管理的优化目的,必须对管理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 人本原理:一切活动均应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为根本。 人本原理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运用:必须遵循人本原理,从保护人的根本利益出发,尊重人的合理意愿,维护人的基本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把各级各类管理人员和所有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一是建立适宜的体制,二要创造良好的环境,三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积极促进人才流动。 经济管理的职能:预测职能、决策职能、计划职能、控制职能、监督职能、激励职能。 经济预测:1、含义:对客观经济过程的变化趋势所做出的预料、估计和推测。是经济决策和经济计划的前提,是正确认识经济环境及其变化的必要条件,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必要保证。 2、遵循原则:系统性原则、连续性原则、类推原则。 3、一般程序和步骤:确定预测的目的和任务;收集和分析有关资料;选择预测方法,进行预测计算;对预测结果惊醒评定和鉴别。 4、方法:定性分析预测法、定量分析预测法。 经济决策:1、含义:指人们在经济管理活动中,对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发展规划、行动方案、改革策略和重大措施等作出的选择和决定。2、程序:调查研究,提出问题;确定目标、拟订方案;方案评估、择优决断;实施决策,追踪反馈。3、重要意义和作用:经济决策是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它决定着不同层次、不同范畴的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它贯穿经济管理的整个过程;决策的正确与否,决定着经济建设的成败和经济效益的高低;经济决策对社会政治和人们的心理也产生重大影响。

公共管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公共管理学》试题与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私人部门中,组织的最终目标为(A ) A.追求可持续经济利润的最大化 B.追求可持续政治利益的最大化 C.追求社会公平 D.追求公众的满意度 2、公共部门区别于私人部门的本质特征为( D ) A.计划性 B.单一性 C.效率性 D.公共性 3、公共管理活动的合法性基础为( C ) A.公共性和私人利益 B.效率性和私人利益 C.公共性和公共利益 D.效率性和公共利益 4、有效的政府组织应该认识到,公共性的起点是( A ) A.公民 B.政府 C.企业 D.政党 5、公共行政范式产生于( C ) A.17世纪末18世纪初 B.18世纪末19世纪初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20世纪末21世

纪初 6、新公共管理范式产生于( D ) A.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B.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C.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D.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7、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第一个范式公共行政范式诞生的标志为( A ) A.《行政学之研究》的发表 B.《经济与社会》的发表 C.《行政学导论》的发表 D.《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 8、公共行政范式得以产生的直接动因为(C ) A.经济的发展 B.政治的推动 C.公共部门的改革 D.私人部门的改革 9、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第一个范式为(A ) A.公共行政范式 B.新公共管理范式 C.公共服务范式 D.公共责任范式 10、被誉为“行政学之父”的是(A ) A.威尔逊 B.韦伯 C.杰弗逊 D.怀特 11、公共行政范式赖以产生的学科基础之一官房学后来逐步演变

党校在职研究生是什么

党校在职研究生是一种关于非全日制教育的学历,可以用来培养党员或者预备党员,下面就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党校在职研究生是针对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的人员开设的在职课程。目前公务员和企事业单位对普通在职研究生的要求也是较为苛刻,但对于党校出身的在职研究生待遇还是不错的。党校研究生只有学历,学信网上查不到。但是体制内还是认的,价格比普通学校在职研究生更便宜,三年大概在2万左右。普通学校目前只能拿到学位,拿不到学历。 党校在职研究生教育毕业后不发放毕业证,一般是发放中组部组通字[2002]21号文件中指出的党校学历证或者结业证,填写学历时候往往会在研究生、大学、大专学历前标注“中央党校”或者“省(区、市)委党校”,往往是内部承认,社会上其他企业单位是不予认可的。 党校在职研究生与高校同等学力申硕在职研究生均属于非全日制教育,但高校同等学力在职研究生属于学位教育,党校在职研究生属于党校学历教育。同等

学力申硕免试入学,符合申硕条件者可申请授予硕士学位。党校在职研究生毕业不发放毕业证,仅有党校学历证或者结业证。 2008年,中共中央颁布实施《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将此前“党校学历可以享受同等国民教育的有关待遇”的规定删去。教育部规定,只有通过全国研究生统考后被录取到党校(一般都是省级以上党校)的双证研究生学历(学位证、毕业证)才是被其承认的。因此,党校在职研究生不算研究生学历。 如果说大家要参加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我们需要了解相关的考试要考什么。现在有很多机构可以给大家做培训,有线上和线下的课程。成都蓉矅云培训有很多专业的课程供大家选择,有需要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

川省委党校研究生考试公共管理学

一、公共管理的基础知识 1.公共管理的主体和客体。P437 公共管理就是公共管理主体为促进社会的发展、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满足公众需要而对公共事务和公共部门进行管理的活动。 公共管理的主体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即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公共企业等从事公共管理的组织。政府是公共物品的主要提供者,公共企业是公共物品的重要提供者。 公共管理的客体就是公共事务,具体内容可分为社会问题、公共资源(13年考了辨析)和公共项目。 2.公共物品与公共事务。P445 公共物品是指产品和劳动的利益由社会成员共同享有。(在公共管理学的视野里,根据消费过程是否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一般把满足人的需要的物品分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辩)“排他性”是指某人消费了某种物品就排除了他人消费该物品的可能性;“竞争性”则是指某人消费了某物品,就减少了他人消费该物品的数量。 公共事务是指以提供公共物品为核心,涉及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满足其共同要求、关系其整体生活质量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最终结果。社会性、公益性、非盈利性以及规模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社会公共事务的具体内容包括解决社会问题、管理公共资源、实施公共项目。 3.政府管理与企业(工商)管理的主要区别。P438(必考) 政府管理研究的是政府的公共事务及其管理过程,而企业管理的研究对象是工商企业及其经营过程,两者的区别体现在:(1)活动范围不同。前者提供基本公共产品和混合公共产品,后者主要提供私人产品。 (2)管理目标不同。前者追求公益性与以公正为主,后者关注利润,追求盈利目标。(13年考了辨析) (3)资源来源不同。前者所耗资源来源于税收和预算分配,后者所耗资源来源于利润和投资收益。 (4)运行机制不同。前者依法行政,后者主要依靠市场机制。 (5)任用方式不同。前者采用选任、委任、考任的方式,后者采用聘用方式。 (6)组织形式不同。前者以层级的官僚制组织形式为主,后者以扁平化的组织形式为主。 4.公共管理的基本特性及公共性的具体表现。P438(13年考了简答) 公共管理就是公共管理主体为促进社会的发展、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满足公众需要而对公共事务和公共部门进行管理的活动。公共管理的基本特性主要包括:管理性、公共性与社会性。其中,公共性最为重要。 公共性具体表现(1)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必须是“代表性、公益性和公务性”的有机统一体。(“代表性”要求公共管理主体必须是群众意志的代表;“公益性”要求公共管理主体的行为目标必须以公益事业的实现为价值;“公务性”要求公共管理主体的活动方式必须严格区别于处理私人事务。) (2)公共管理对象的公共性。公共管理的对象就是公共事务,公共事务其根本特性就是公共性。 (3)公共管理目标的公共性。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最终的目标是要实现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 (4)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公共管理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平等、正义、公平、民主及责任等。 (5)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公共管理是管理主体运用公共权力实现管理目标的社会活动。 5.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P439)简、论 公共管理就是公共管理主体为促进社会的发展、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满足公众需要而对公共事务和公共部门进行管理的活动。(公共管理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社会中所有存在公共利益与公共需求的领域。)其内容包括: (1)确定公共问题。就是如何确定社会基础性和共同性问题并加以解决。 (2)制定公共政策。是公共管理的主要途径。是指公共权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制定出解决问题的行为规范、行动指南和行为方案。这是公共管理的主要途径,是维护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行动。 (3)管理公共资源。是指对各种公共资源(人、才、物、信息等)进行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4)提供公共服务。是指提供市场和公民无力或者不愿提供的公共物品,是公共管理的主要职能。 (5)进行危机管理。是指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政府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动,以期有效的预防、处理和消弭危机。 二、公共部门的角色和定位 6.公共部门的特性。P440 公共部门是指处理社会中各种公共事务、提供各种公共物品的部门,其中政府居于核心地位。公共部门具有以下特性:(1)公共性。公共性是公共部门最根本的特性。简单的说,公共部门的职能是管理公共事务,宗旨是促进公共利益,资金来源和使用具有公共性,输出公共产品和服务,并且以促进社会效益的提高为评价标准。 (2)权威性。公共部门在处理公共事务时运用的是公共性质的权力,因而具有权威性。

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习题及答案

现代管理学 一、概念题 1、管理的人本性管理要处理人与物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但最根本的是要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人是管理的决定因素。任何管理都要从人的本性和人的需要出发,把提高人的素质、处理人际关系、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放在中心位置,把关心人、尊重人、培养人、发展人作为管理的最终目的。 2、管理的创新性管理不仅是进行共同劳动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必要条件,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劳动,这种劳动不仅参与创造价值,还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管理创新性还在于管理本身也是不断变革不断创新的社会活动。通过管理的变革,不但能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创造新的生产力。技术革命必然要求管理变革,科学管理使新技术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管理的综合性管理是一个复杂的控制过程,他要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并要运用多种手段综合解决各种复杂的矛盾,处理各种复杂的关系,以达到系统的协调和管理目标的实现。 4、职能制管理机构就是单位各级管理部门除领导人外,还建立相应的职能机构,这些职能机构在自己所管的业务围有权向下级组织下达指示和使命。优点是提高了管理的专业化程度,缺点是容易形成多头领导、不符合统一指挥的原则。 5、管理的权变观念:是指在管理条件和管理环境不断发展变化的前提下,组织应因人因事因时因地权益应变,采取与之相应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的观念。其核心容是管理效果完全取决于组织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

6、管理的系统观念:是指管理主体自觉的运用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对管理要素、管理组织、管理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旨在优化管理的整体功能,取得较好效果的观念。 7、管理的战略观念:是指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中从全局和长远出发,对管理客体和管理过程进行总体谋划的管理观念体系。是管理主体对战略的地位、作用反复认识的强化。 8、沟通激励:是指管理者同群众打成一片,彼此之间感情融洽,信息沟通,相互依赖了解,会形成一种巨大的激励力量。 9、尊重激励:指的是管理者以平等的态度、同志的感情,对待被管理者,它包括信任、尊重、支持三个互相联系的方面。 10、表率激励:就是管理者以自身的模行动来激励人们,领导者的模行为是对群众的无声命令,会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概括起来就是,要求下级和群众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要求下级和群众遵守的,自己必须首先遵守。11、战略方针:是管理主体为实现战略指导思想和长远战略目标而规定的基本要求,具有针对性、配套性、可变性的特点。 12、战略指导思想:是对战略体现的一定历史时期事物发展的全局起决定性作用的规律所进行的高度概括。因此是一个战略的总纲,是确定战略方针、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的依据,是整个战略系统的灵魂。 13、管理过程中的监督:是指管理主体为了获得较好的管理效益,对管理运行过程中的各项具体活动所施行的检查审核、监督督导和防患促进的一种管理活动。 14、事前监督:是指某项管理活动未实施之前,对其决策、计划、执行方案

公共管理学试题库及答案

公共管理学 第一章绪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A 一、填空 1、公共选择学派的奠基者是布坎南。 2、世界银行在20世纪80年代末用政治危机来概括非洲国家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3、20世纪七八十年代, 公共管理途径在美国大学的公共政策学院逐渐成长起来。 4、B—途径美心发展经验理论,主张在公共部门中引入和人部门的管理经验和模式。 5、波齐曼和斯特拉斯曼于1990出版的《公共管理战略》被认为是第一部较为全面的公共管理教科书。 6、公共管理学更多以经济学为基础。 7、公共管理学主要以政府的公共管理活动作为研究对象。 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流派,给西方经济国家普遍采用了干预主义政策。 二、多项选择 1、我国学者往往以(AC )的角度来区分管理和行政这两个概念. A组织实体 B经济实体 C 管理实体 D 政治实体 2、传统公共行政学模式是建立在( AB )基础上 A科层制理论 B政治---行政二分法 C委托---代理 D内部取向 3、殴文.休斯在<<公共管理与行政>>一书认为(ABC )都是对公共部门的研究 A公共行政 B公共政策 C公共管理 D公共组织 4、下面是公共管理物品的是( ABCD ) A国防 B外交 C教育 D社会保障 5、经过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孕育和进化,公共管理的(AC )逐渐汇合形成公共管理新模式. A P—途径 B治理 C B—途径 D善治 6、在当代政策分析学科中最有影响的经济途径是( BC ) A行为主义学派 B公共选择理论 C新制度学派 D科学管理学派 7、孟德斯鸠等人所提出的“三权分立”思想中“三权”是指( ABD ) A 立法 B 行政 C监督 D 司法 三、解释概念 1、公共行政 答:公共行政是指政府特别是行政机关为公众提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并以内部定向关心机构或人员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2、公共管理 答:是指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而更多的是关注取得的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3、公共物品 答: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性的和排他性的货物。

党校 公共管理学考试题型及复习重点

一、考试题型 辨析题2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论述题1题,每小题25分,共25分。 案例分析题1题,每小题25分,共25分。 二、复习重点 1.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有哪些重大差异?为什么? 私人管理公共管理 权力的来源:产权权力的来源:合法性 目的:私人利益,经济理性目的:公共利益,公平公正 私人组织公共组织 私人权力公共权力 竞争性垄断性 隐私性接受公众监督 涉及面窄涉及面宽 公共领域的以下特点决定了与私人管理不同: ①公共领域涵盖范围广,组成部分之间存在差异; ②各个组成部分有要求平等的诉求,使得公共管理必须以公共利益为目标,以公正公平为准则; ③公共领域的信息沟通较难,标准和要求各异,需要预设制度,以使公众的诉求达到某种程度的一致; ④公共事务管理必须以委托的形式,将公共权力交与少数人; ⑤公共权力的合法性; ⑥公共权力的垄断性; ⑦公共权力的强制性; ⑧公共权力的可监督性; 2.传统人事管理模式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何区别? 观念的区别:传统的人事管理以事为中心,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人为本; 管理内容与范围的区别:传统人事管理的实践是以个体为中心,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是以团队为中心; 组织结构的区别:传统人事管理以“树型”的组织结构为主,后来发展为“矩阵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趋向于“网络型组”织结构; 工作重点的区别:传统人事管理只注重实用,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到首位; 管理作用的区别:传统人事管理的作用是效率的提高与工作生活质量的提高,现代人力资源具有决定组织命运的战略性作用。 管理目标的区别:传统人事管理的目标是吸引、留住和激励员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更关注组织在竞争力、利润、生存能力、竞争优势和劳动力的灵活性等方面的提高; 管理地位的区别:传统人事管理部门被视为是非生产、非效益部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被视为生产与效益部门; 3.什么是公共部门的全面质量管理?与传统管理有哪些差异? 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参与的、以各种科学方法改进组织的管理与服务,通过高素质和不断改进的产品和服务,获取顾客满意的管理理念、制度和方法。一般而言,全面质量管理都是以战略、远景、作业三者为主,它与传统的管理的确有许多不同之处

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管理专业绝密复习提纲

1.企业的目标:社会贡献、市场、利益与发展、成本、人员培训 2.企业的责任:对员工、对社区、对生态环境、对国家、对消费者 3.履行社会责任的对策:a.加强教育、培养理念、提高意识b.建立评价体系c.加强研究工作、完善法律制度、企业发展 4.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系统、分工、弹性、效益、激励、动态、创新、可持续 5.企业管理系统的特点:统一的生产经营目标、可分性、层次性、独立性 6.分工的好处:提高效率、减少损失、利于革新、利于管理 7.企业管理学的特点:一般性、多样性、历史性、实践性 8.西方管理理论的四个阶段:传统、科学、行为、现代 9.泰勒的管理思想和理论: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2.运用科学的方法代替旧的管理经验。3.核心问题是人在精神和思想上彻底变革。 10.管理的职能: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激励 11.梅奥人际关系学说: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提高士气是生产率的关键、存在非正式组织 12.马斯洛需要:生理、安全、感情、社会地位、自我实现 13.现代管理阶段的学派:管理过程、经验、系统管理、决策理论、管理科学、权变理论 14.决策影响因素:环境、过去决策、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组织文化、时间 15.计划编制的程序:收集材料、任务分解、结构分析、综合平衡、下达计划 16.组织的要素:共同的目标、人员与职责、协调关系、交流信息 17.组织高效化标准:管理效率高,层次合理、信息准,利于决策、人员任用合理、目标和计划分解有保障 18.组织设计的依据:战略、环境、技术、规模和发展阶段 19.组织设计的原则:因事与因人设职结合、权责对等、命令统一、有效管理幅度和层次、集权和分权结合 20.组织结构的基本模式: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 21.扁平结构的特点:幅度大,层次少:信息传递快、信息准、下属主动积极 22.控制的过程:确立标准、衡量绩效、纠正偏差 23.领导的作用、素养:指挥、协调、激励。品德、知识、能力、心理 24.激励方式:目标、参与、领导者、关心、公平、认同、奖励、惩罚 25.国企改革历程:扩权让利78-84、利改税84-86、承包制90、现代企业91-94 26.现代企业制度含义:企业制度的现实形式、若干具体制度构成(法人、产权、组织、管理)、法人制是基础、产权制是核心、公司制是主要形式 27.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领导、人事、财会、破产) 28.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意义:利于政企分开、利于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利于国资保值增值、利于规范经营行为、利于走向国际市场 29.理想的公司治理结构标准:给企业家自主经营空间、从股东利益出发非私利、给投资者流动权利 30.公司治理结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人,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 31.法人治理结构的内部制衡:股东和懂事委托、董事和经理委托、四者制衡 32.现代企业环境保证:完善市场体系(商品、金融、劳动力)、健全法律制度、社会保障、转变政府职能(直接管理变宏观调控、管理企业变管理市场、) 33.企业文化的内涵:1它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2.中心是人本文化3方式是软性管理4任务是增强凝聚 34.企业文化的特点:民族、客观、独立、综合、历史 35.企业文化结构: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观念层(观念决定其它层、制度是其它中介、物质层是体现 36.企业文化功能:导向、凝聚、激励、约束、辐射 37.企业战略四要素:经营范围、资源配置、竞争优势、协调作用 38.企业战略特点:全局性、指导、长远、竞争、稳定、风险 39.企业战略的层次:公司战略、经营战略、职能战略 40.企业战略的管理过程:分析、选择与评价、实施与控制 41.市场营销观念的演变:生产、产品、推销、市场营销、社会营销 42.选择目标市场的模式:单一市场集中化、有选择的专业化、产品专业化、市场专业化、完全覆盖 43.市场定位战略:特色、利益、用途、用户、竞争者、产品种类、质量 44.市场营销组合决策:产品、价格、分销(渠道)、促销(广告、销售促进、人员推销、公关) 45.生产过程的特征:生产技术(离散型和连续型)、产销关系(分离、结合)、产品与工艺的标准化程度 46.生产过程组织的客观要求:连续性、比例性、节奏性、适应性 47.清洁生产的意义: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丰富发展企业管理思想 48.生产能力的分类:设计、查定、有效的生产能力 49.影响生产能力的因素:固定资产的数量、有效工作时间、生产效率、技术工艺特征、生产与劳动组织 50.提高质量的意义:消费者权益的保障、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的战略因素 51.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质量检验20-40、统计质量管理50-60、全面质量管理60以后 52.质量管理的内容:确定方针和目标、建立质量体系、开展质量控制和保证、进行质量改进 53.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观点(TQC):持续改进、实现全过程质量管理、全员性质量管理、方法和工具全面、用户第一、预防为主、一切用数据说话

2020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公共管理学考试题大全题库

《公共管理学》形考册作业1(填空题、选择题)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公共管理活动、公共行政学 2、公共组织、社会公共事务、公共利益、公共权力 3、罗伯特·达尔、赫伯特·西蒙、新公共行政学 4、限制政府干预、主张政府干预 5、非政府性、公益性、正规性 6、公共权力、公共社会 7、政治实体、行动方案和行动准则 8、调节性、自我调节性 9、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和组织准备 10、事实、价值 二、选择题 1、C 2 、D 3、C 4、A 5、B 6、B 7、A 8、D 9、B 10、D 《公共管理学》形考册作业2(填空题、选择题)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社会性、权威性、法制性 2、反比 3、结构及功能 4、外部环境的、原有的状态 5、“人力资本” 6、需求和供给预测 7、政务官、事务官 8、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9、公务员制度 10、“市场”、“公共” 11、资源配置、稳定经济 12、预算的编制与审批、国家决算 二、选择题 1、C 2、A 3、ABD 4、ABCD 5、A 6、C 7、C 8、C 9、B 10、D 《公共管理学》形考册作业3(填空题、选择题)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数据,信息接收者 2、欧洲 3、知情权 4、经济绩效,社会绩效,政治绩效

5、绩效评估 6、方向标准,优化标准 7、政府自身,社会组织,公民个人 8、用户满意原则 9、道德定位 10、公正原则,效率原则,人本原则 11、公共管理主体 12、回应性,负责性 13、行政控制,立法控制 14、诉讼责任 二、选择题 1、A 2、B 3、C 4、D 5、C 6、B 7、D 8、C 9、B 10、C 《公共管理学》形考册作业4(填空题、选择题)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公共管理活动,公共行政学 2、市场失灵 3、价值标准 4、反比 5、工作内涵 6、财政预算预决算 7、以不公开为例外 8、绩效评估 9、行政控制机制 二、选择题 1、B 2、B 3、D 4、D 5、C 6、C 7、A 8、A 9、A 10、D 《公共管理学》课程作业评讲(1) 三、简答题 (一) 什么是公共管理的基本内涵? 1.本题考核知识点:公共管理的基本内涵 2.解答提示: (1) 公共管理是指公共组织运用所拥有的公共权力,为有效的实现公共利益,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 (2) 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公共管理的内涵应注意以下几点要义: ①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组织。 ②公共管理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 ③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 ④公共管理过程是公共权力的运作过程。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班经济管理专业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班经济管理专业参考书:李兴山主编《现代管理学》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考试题型(三种类型) 一、简答题 二、辨析题, 先回答对或错,然后阐述理由. 三、论述题 答卷注意事项 考的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内容。 例1.建立经济管理组织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1)有效性原则;(2分)(2)统一指挥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1分)(3)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相结合的原则;(1分)(4)沟通协调的原则。(1分) 例2. 简述管理的人本性。 答:管理要处理人与物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但最根本的是要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因 此,任何管理都要从人的本性和人的需要出发,提高人的素质、处理人际关调动人的积极性 和创造性放在中心地位,关心人、尊重人、培养人、发展人作为管理的最终目的。这就是管 理的人本性。(5分) 例3. 简述管理客体的特征。 答:(1)客观性;(2分)(2)系统性;(1分)(3)规律性;(1分)(4)可控性。(1分)

例1. 在管理学中,所谓管理层次,是指是指一个领导者直接领导其下属的人数。 答:错。(1分)所谓管理层次,是指组织机构中按垂直隶属关系划分的等级。(5分) 例2. 过分强调和依赖行政方法不利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答:对。(1分)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待业、各单 位之间既有明确分工,又有密切合作;(2分)地区之间要打破行政管辖界限,建立统一的市 场,进行平等竞争。(1分)而行政方法强调垂直性的领导和行政区域内的集中,因此过分强 调和依赖行政方法容易形成所谓的条条专政和地区封锁。这样,既不利于国民经济各部门、 各行业、各单位之间的分工协作和横向联合,也不利于地区间的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从而 也就不利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2分) 例3.下面组织机构是职能制。 高层领导职能部门职能部门职能部门中层领导中层领导中层领导答:错。(1分)应是直线职能制。(5 分) 例4. 从管理业务的角度看,管理客体主要表现为人、财、物、信息、时间等各种不同 资源。 答:错。(1分)从管理业务角度看,管理客体主要表现为生产、分配、流通、消费、行

最新党校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经济管理专业管理汇总

《现代管理学》复习参考题型 一、概念 1.法律监督:是国家为了保障法律的实施所进行的监察督导活动。P235 2.风险型决策:如果自然状态是不确定的,但决策者能根据预测情况计算出事情发生的概率,并根据概率能对决策结果做出一定估计,这种决策就叫做风险决策。P169 3.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管理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方法,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和进行控制的过程。P5 2007 4.管理的经济方法:一般地说,经济方法是指管理主体,按照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运用各种经济手段(包括各种经济杠、经济政策),通过调节各种经济利益关家,以引导组织和个人的行为、保证管理目标顺利实现的方法。P254 5.管理的系统观念:管理系统观是指管理主体自党地运用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对管理要素、管理组织、管理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旨在优化管理的整体功能,取得较好效果的观念。P103 6.管理的循环规律:任何管理都要经过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等几个基本阶段的循环,也就是美国管理学家戴明所说的P、D、C、A循环。这是一种大循环套小循环的循环,是螺旋式上升的循环。P11 7.管理共有规律:共有规律是指所有管理活动都共有的规律,也是一些具有一般性、普遍性的规律。这些规律不受社会条件或范围领城的限制,反映管理活动普遍的内在联系。P11 8.管理计划:计划有狭义与广义两种不同的解释。狭义的计划是指为实现既定目标所指定的其体行动方案。广义的计划是指为实现组织既定的目标,对未来的动进行数和的清动。せ武是说,计划是预先确定要做什如你做以便时做)形做二种程序,现代管理所讲的计划是广义的计划。 9.管理技巧性规律:在管理中,有些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巧由于抓住了事物发展的普遍矛盾,对解决管理问题具有普遍适用性和规律性,我们把这一类的规律给予特殊分类,称之为管理的技巧性规律。P012 10.管理客体:客体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指与主体相对的客观事物、外部世界,是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从管理的角度来说,所谓管理客体也可称为被管对象,是指能够被二定管理主体影响和控制的客观事物。P044 11.管理派生规律:派生规律主要是指从共有规律派生出的规律。P011 12.管理艺术:管理者根据自己的意识、经验、智慧和直觉,迅速及时随机应变,而又准确有效地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P305 13.管理主体:所谓管理主体,就是指在管理过程中具有主动支配和影响作用的要素。它可以是单个管理者,也可以是由管理者群体组成的管理机构。P22 200714.广义的管理决策:是指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提出、选择并实施行动方案的全过程。现代管理理所讲的决策是广义的决策。P168 15.行政监督:行政监督是国家行机关按照法定的权限、程序和方式,对行政机关自身的行政活动所进行的监督。P231 16.计划的效率性:计划不仅要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而且要合理利用资源和提高效率简言之,就是既要“做正确的事”又要要“正确地做事”。计划的效率是以实现组织的总目标和一定时期的目标得到的利益,扣除为制定和执行计划所需要的费用和其他预计不到的损失之后的总额来测定的。只有能够实现收入大于支出,并且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计划,才是一个完整的计划,才能体现出计划的效率。P189 17.经济监督:经济监督,是指由综合经济管理机关和专门经济监督机关,按照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及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要求,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所进行的检査、监视、督促及控制的活动。P232 18.评价:是指管理实施过程结東之后,根据管理的成效,对管理过程的各项管理活动所进行全面的检查、比较、分析、论证和总结,从中得出规律性的启迪,以达到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取得更好的管理效益,实现管理良性循环的一种管理活动。P237 19.确定型决策:如果自然状态是确定的,决策者对决策问题的情况有充分了解,决策的结果是确定的,这种决策就叫确定型决策。P169 20.现代管理技术:是指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和现代化管理的要求,综合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而形成的,能对现代条件下生产经营和其他社会活动进行有效管理的一系列方法、手段的总称。从狭义上说,主要是指以现代管理理论为基础,以定量分析为主的一系列管理方法和技术。P277 21.指导性计划:指导性计划是上级计划单位只规定方向、要求或一定幅度的指标,下达隶属部门和单位参考执行的一种计划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所制订的经济计划,大部分都是这种指导性的计划。P195 22.指令性计划:指令性计划是由上级计划单位按隶属关系下达,要求执行计划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完成的计划。P195 二、辨析 1.按照管理者的位置和层次,可以把管理者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P024 答:正确。管理者越往高层,所面临的情势越复杂,所要解决的问题越带有综合 性和全局性。他所要解决的主要是矛盾的特殊性方面,所运用的主要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高超的领导艺术。管理者越往基层,所面临的问题越清晰、越具体,越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方法来解决。 2.按照管理者的职责,可以把管理者分为一般管理者和管理中的领导者。P023答:正确,一般管理者是指在管理活动中从事各种具体业务的工作人员。他们担负着大量的具体业务工作,通过这些具体工作,把领导者的意图变为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管理中的领导者,是指在管理机构中凭借一定的职务和权力,肩负一定的责任,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一定的方针、政策,来组织、指挥、控制人们所从事的各种经济及社会活动,实现既定目标的人。 3.按照管理者所管理的对象,可以把管理者分为行政管理者、经济管理者、科技管理者、文教卫生管理者等。P024答:正确,抄题目一遍。各类管理者中又可以分为更具体的管理者。(如经济管理者可分为宏观经济管理者、地区经济管理者、部门经济管理者、企业管理者等。)各类管理者由于所管理的对象不同,因而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同,所运用的方法和手段也不同。 4.把直线制和矩阵制有机结合起来是直线职能制组织形式最大的特点。P33/2007 答:错误。直线职能制组织是直线制和职能制组织的结合,因而它兼有这两组织形式的优点:既能保证集中统一指挥,又能发挥职能机构专业管理的作用。 5.高级管理者需要管理艺术,而一般管理者不需要管理艺术。P307 答:错误。管理者要想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活动,必须既有丰富的现代管理科学知识,又有高超的现代管理艺术。管理艺术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极为广泛;各种不同的管理任务需要各种具体管理艺术来助其完成,就是同一个人处理

在职党校研究生公共管理(政治学基础知识)

2017年在职研究生考试 政治学基础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政治和政治学 1、政治内涵在西方的演变:(1)古希腊政治内涵--伦理政治观:关于城邦的学说;“公民”政治。(2)古罗马的政治内涵--法律政治观:“共和国政治”。(3)中世纪政治内涵--神学政治观:封建制,宗教和教会在政治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4)现代政治的内涵--权利政治观:以国家为中心,与现代私有制相适应;现代公共领域以私有制为基础而形成,经济生活对政治生活的驾驭和控制。 2、孙中山对政治的界定:管理“众人之事”-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便是政治。 3、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国家政权是政治的主要和根本问题。 4、如何理解列宁的“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政治是一门科学,要遵守客观规律,政治家的艺术(以及共产党人对自己任务的正确了解)就在于正确判断在什么条件、在什么时机无产阶级先锋队可以成功地夺取政权,可以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和在夺取政权以后得到工人阶级和非无产阶级劳动群众十分广大阶层的充分支持,以及在夺取政权以后,能通过教育和训练吸引愈益众多的劳动群众来支持、巩固和扩大自己的统治。因此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 5、西方政治研究的历史变迁的四个时期:(1)古希腊罗马时期:“古典政治学时代”(2)中世纪时期:“神学政治学时代”(3)现代时期:“理性主义”政治学时代(4)当代时期:“科学主义”政治学时代。 6、古希腊罗马时期:“古典政治学时代”:时间:公元前500年-公元前200年;公元前200年-公元前476年.研究主题:关于城市国家的观念和城邦的理念,而后转变为关于世界个国家党的观念和理论。理论内容:政治思想和伦理学相结合。理论贡献:柏拉图《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雅典政治》。代表人物:西塞罗、塞涅卡 7、中世纪时期:“神学政治学时代”:时间:476年-14世纪。研究主题:关于政治世界的神学性解释。理论内容:人们对政治问题的讨论被置之于神学架构下,在政治问题上,人们要为现实社会中的政治组织、政治秩序和各种政治现象寻找一种终极的解释,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管理学试题

2003级《现代管理学》试题参考 《现代管理学》试题(一) 一、简答题(每题4分,共20分) 1、管理职能在管理中具有什么地位? 2、管理客体为什么具有可控性? 3、管理系统观念包括哪些内容? 4、评价在管理中具有什么作用? 5、在管理中掌握和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应注意哪些问题? 二、辨析题(先回答对或错,l分;然后简述理由,5分。每题6分,共30分) 1、管理的自然属性受一定的社会制度和阶级关系制约。 2、管理目标与一般所说的目标在涵义上是相同的。 3、现代管理学就是管理学界通常所说的领域管理学。 4、实施过程中的协调等同于指挥。 5、管理中所实行的控制多是闭环控制,所采用的控制原理主要是反馈原理。 三、论述题(30分) 现代管理要经历怎样的一个过程? 联系实际论述在这个过程中决策的地 位和作用。 四、案例题(20分) 用所学的现代管理学知识阐述山东水泥厂所抓的几项管理工作给予的启示。 山东水泥厂始建于1972年,年设计能力55万吨,是全国67家重点水泥企业之一。自1978年投产后,由于诸种原因,一直处于落后亏损状态,是全国建材系统有名的老大难。1989年累计亏损达4000万元。1990年春,调整了该厂的领导班子,张才奎同志任党委书记兼厂长。为了扭转亏损局面,以张才奎同志为首的厂领导班子狠抓了以下几项管理工作: 1、抓好领导班子建设,提高领导班子整体素质,增强班子的号召力。该厂领导认为,只有失败的决策,没有失败的企业;只有落后的领导,没有落后的群众。有半点“软、散、懒、贪”的领导班子,即使企业基础再好,条件再优越,最终也会误入歧途,坐吃山空陷入困境。 2、建立目标责任制,增强干部队伍的战斗力。该厂围绕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做了大量探索和实践,实行了全方位目标管理责任制。每个干部岗位都有量化的职责,干部升降看政绩,政绩大小有考核,考核依据是指标。除考核指标外,每年让职工代表对包括厂长在内的所有厂级、中层干部进行民主评议,听取职工对干部的思想作风,廉政建设方面的评价意见。这种指标量化考核与民主评议的方法,一方面为使用和培训干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另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 3、坚持依靠职工办企业,开展求实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增强职工的向心力。总的原则是:重实效、讲实话、办实事、不搞形式主义、不摆花架子。做思想政治工作时,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用人心换人心。该厂领导认为,不关心职工的领导是一个不称职的领导,只有领导关心职工,职工才能关心企业,关键是领导对职工既能严格要求又要体贴入微。

公共管理学复习题 附答案

公共管理学复习题 一、关键术语 1、公共管理学6 公共管理学是公共行政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学问。 2、新公共服务理论76 “新公共服务”,指的是关于公共管理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 3、公共组织85 公共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其价值取向,以协调公共利益关系、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为基本职能的组织,它一般拥有公共权力或者经过公共权力的授权,负责公共责任。 4、事业单位108 事业单位是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出现的、我国特有的、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实际承担者。 5、人力资源216 人力资源(human resouce,HR)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或

者是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能力人们的总和。 6、公共预算255 公共预算是指经法定程序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以及政府的资金筹集、使用计划及相关的一系列制度等。 7、政务信息存储308 政务信息存储是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中继加工之后的重要内容或环节,是指将加工处理后政务信息资源(包括文件、图像、数据、报表、档案等)按照一定的规定记录在相应的信息载体上,并按照一定的特征和内容性质将其组织成系统化的检索体系的过程。 8、公共危机管理340 公共危机管理是指公共管理主体为避免或减少公共危机所造成的损害而实施的危机预防、事件识别、紧急反应、应急决策、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行为的总称,目的是为了提高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以及事后的恢复能力。 9、经济手段382 经济手段是公共管理主体根据客观经济规律,运用价格、信贷、利率、税收、工资、奖惩等经济杠杆和方式,通过调整经济利益关系而实施管理的方法。 10、公共管理监督433 公共管理监督就是指种类主体依法对政府和公共事业组织等公共组织及其工作人员行使公共权力的行为是否合法、合理所实施的监察和督导活动。

2019年重庆市委党校在职研究生政治理论考试复习材料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第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第二、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2、物质生产方式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原因分析。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3.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主要容。 第一、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第二、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按劳分配原则。

第三、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 第四、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必须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 第五、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饿的领导。 第六、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高度发展,最终实现向消灭阶级,消灭剥削,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4.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第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第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5.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第一、萌芽到开始形成阶段。第一次国革命战争时期,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论证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强调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标志着思想开始形成。 第二、成熟阶段。会议以后,思想走向成熟。1945年党的七大,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三、继承发展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