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能力的培养

认知能力的培养
认知能力的培养

认知能力的培养

有助于师范生掌握学习方法,加深学习过程的认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师范生在生物学的学习过程中,对许多知识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问题能解决,就很少再去挖掘,也搞不清教师的教学机理,对学习过程的认识只能停留在较肤浅的层次上。在师范院校的生物学教学中,以元认知理论为指导进行教学,将改变学习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它能让师范生全面认识自己的元认知结构,并在原有思维水平和理论层次上有较大的提高和发展。它在学法上强调调节、监控、评价和反思,加深了师范生对学习过程的认识,改变了学习中不懂提问题的弊病,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2 有助于师范生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和训练生物学思维的能力元认知知识、体验、监控始终贯穿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元认知理论,提高元认知水平,利用它对思维进行监控、调节、评价、反馈,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解题的体验,引导师范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懂得为何要这样思考,而不去那样考虑,让他们知道提高生物学能力的途径和办法,促进生物学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完善,并逐步转化非智力因素为智力因素,不断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

1.3 有助于学生树立以创新精神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学生初具现代教育理论的构架,必然会促使教育思想的转变,从而自觉地提高素质。生物学学习中若能自觉地以元认知理论为指导,培养与完善元认知能力,就会逐步地转变以继承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打破书本权威论的老观念,不断质疑,不断提出新问题,逐步树立起创新精神的意识,明确培养创新精神正是素质教育的一大重点。也只有这样,才能挑起教育改革的重任,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新要求。

2 如何提高学生的元认知监控能力

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动机是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引起并维持其行为以满足需要的内部心理倾向。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倾向于选择较高的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更能集中注意力,并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面对学习困难时更能表现出坚持性与坚韧性,对学习结果持较乐观的态度,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效果。研究表明[4]:元认知与动机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元认知受动机变量的调节和制约;学习动机对元认知具有“供能”的作用,它们能够激活自我调节技能和执行技能。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要有效地进行计划、监控、调整等元认知活动,必须以个体的自发性、自主性为前提。因此,要想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

力,就要首先启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因素。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在学习中进行有效的自我调控。

2.2 提高学生的计划能力在认知活动的早期阶段,计划主要表现为理解学习材料、明确学习任务、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策略、分配学习时间等,因此个体的计划能力就体现在目标设置、策略选择和时间规划等方面上。首先个体对所给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包括材料的数量、性质、难度等方面,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对材料进行重新表征,并明确要达到的学习任务,以此来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个体策略的选择能力除受个体对任务的认知影响外,主要受个体所拥有的策略知识的多少及应用策略知识的灵活性的影响,即个体策略知识的迁移能力。因此,教师除了给学生讲解某一策略知识之外,还要让学生知道某一策略如何用和何时用等方面的知识,有效的策略迁移能力的形成还要靠个体在大量的练习中逐渐掌握并熟练运用。策略掌握的牢固性与迁移的灵活性离不开个体在具体情景中的真实情感体验的参与。因此在生物教学论的学习中教师应尽量向学生提供变化的多情景的练习,以提高他们的策略选择能力。

2.3 培养学生的监控能力个体的监控过程可以分解为检测过程与调节过程,相应的培养学生的监控能力,也就需要加强个体的检测能力与调节能力。

2.3.1 检测能力的培养自我监控是元认知调控的关键过程,个体只有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了客观、有效的监测,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自我监测的结果是元认知调控的依据与前提。自我监测能对个体的学习产生一定的积极的作用。与学习注意关联在一起的自我监测,能够增加个体分配到学习任务上的时间,使大部分时间集中在学习任务上,并会提高学习效率。在没有额外奖赏和强化物的条件下,自我监测也会使学习者受益,它能使个体受内驱力的影响而促进学习。在学习中为加强自我监控的能力,可采取以下方式:①自我记录。在增强学习过程中自我监控能力的各种方法中,最普遍也较易操作的是自我记录,此方法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或在学习活动后写一份学习记录表或学习总结表。记录的内容一般涉及某一学习行为发生的次数、频率、持续时间等,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中的监控意识。②自我提问。自我提问是指在学习之前或学习的过程中为自己构建一些问题,以引导学习过程或检查自己的学习质量。通过不时的自我提问,学生能更加集中于自己当前进行的任务,意识到自己的学习进展情况,及时把握自己学习的趋向,引导自己沿规划的步骤有序地进行。学习者如坚持使用这种方法,会很快地提高自己对学习过程的监控能力,特别是自我监控能力不高的学生。

2.3.2 调节能力的培养个体在准确的监测后,经过正确的判断,便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调节。根据自己设定的目标或标准检验自己的学习过程,如学习是否沿着预期的方向进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计划,是否偏离了学习目标等等。如果与计划相合则继续自己的学习;如果不一致,则要正确分析自己的学习失败的原因,然后针对症结采取补救措施,调节学习过程,重新计划或安排自己的学习,最终达到预计的学习目标。

2.4 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能力反思和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思考自己到底期望从学习中得到什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对自己学习上取得的成绩感到骄傲,并对自己的弱点有客观的评价[5]。从而有利于个体更准确地了解自己、把握学习的规律,有利于以后更好地开展学习。

2.4.1 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行为的某些方面进行评判的过程。自我评价的对象可能是行为的进展,如学习的速度、持续的时间等;也可能是行为的总体表现,如是否达到目标、自己是否尽力等;还可能是自我监控的准确性,如是否关注到了行为的某

些方面、对行为的某些方面的注意是否充分等。个体的自我评价在掌握和应用学习方法与学习监控中起着中介和桥梁作用,具有自我诊断、自我反馈、自我激励的功能,自我评价能为行为提供自我导向系统,并且积极的自我评价还能为行为提供动力的支持。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可以采取如下措施:①让学生在每次学习前设置具体的行为目标,然后让他们参照这些目标来检查自己的成就情况。②提供一些具体的标准,让学生对照这些标准来评判自己的学习表现。③在某些情况下,教师延迟给学生反馈,让学生首先有机会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④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做出现实的评价,当学生的自我评价与教师的评价相吻合时,对他们进行强化。

2.4.2 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认知方式、理解程度、思维过程等方面的自我认识。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本身作为认识和思考的对象,有意识地关注自己的认知风格、思维特点和学习进程,通过内在的分析、比较,对自己及学习过程进行审视与剖析,及时总结学习中的得与失,并从中悟出自己学习的规律,寻求更合适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并对自己的学习心理进行调适和控制,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状态。学习日记是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有效方法,是强化元认知监控能力训练的有效形式。

3 结束语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提升到课堂教学中,这向中学教师的执教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全面提高未来中学生物教师的教学能力,让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学会积极面对各种变化和困境,中学生物教师必须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所以在生物课程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元认知监控能力,加强自我监控的运用,提高生物教师的教学技能,以适应基础中学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指南》“数学认知”目标解读---周欣资料讲解

《指南》“数学认知”目标解读---周 欣

作者:周欣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传时间:2013-09-06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将科学领域分成了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两个子领域。这是因为从儿童学习和发展的角度看,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尽管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儿童认知发展的关系都很密切,但它们作为两个不同的学科和学习与发展的领域,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目标和发展内涵。 儿童早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是指他们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自发地或在成人的引导下习得数的知识、技能,发展数学认知能力的过程。它强调儿童对自己周围环境中的数学问题的关注和兴趣,强调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感知、体验和操作活动理解数的抽象关系,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指南》数学认知领域的目标侧重于数和形,这是儿童早期数学认知发展的最核心的内容。下面是对数学认知领域三条目标的解读。 一、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第一条目标尽管与数学内容有关,如涉及了形状和模式,但它最后落实在对数学的态度和体验的重要性以及数学学习的过程性能力上。在以往的数学教育中,人们关注较多的是数学内容本身,但近年来人们在关注数学内容的同时,开始关注数学学习中过程性能力的培养。如美国的学前和中小学的数学标准分为内容标准和过程性标准两个部分,内容标准提出了

儿童应该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过程性标准则提出了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方法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包括解决问题、推理和证明、交流、联系、数学的表征。数学学习的过程性标准的提出反映了数学学科在促进儿童的思维能力方面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它使我们认识到,数学学习并非局限于数的知识、概念和技能的习得。而是能促进综合性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正是这样的学习才能保证儿童真正理解和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1.发现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 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这是有效的数学学习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发现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能让儿童看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数概念之间的联系是儿童早期数学学习中的难点,也是重点。研究表明,儿童早期数知识的习得是和许多具体的情景相连的,但他们最初在不同的情景中并不会融会贯通地理解数,只有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逐步整合。如儿童学会数数以后并不能马上就运用数数的方法去比较两个集合的多少或理解数数与加减运算之间的关系。这种联系还包括儿童的感性经验和正式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不同的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数学和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 2.在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 第一条目标期望儿童能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解决问题”是数学学习的过程性能力之一,也是一种综合性能力。它需要儿童在实际的问题情景和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之间建立联系。 3.强调感性经验和兴趣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幼儿教育论文:中班幼儿建构水平的提升及其对幼儿空间认知能力的影响——以花园建构主题为例

中班幼儿建构水平的提升及其对幼儿空间认知能力的影响 ——以花园主题建构活动为例 作者:文客阿D(百度搜索)摘要:本文以幼儿为中心,结合中班幼儿心理与生理特征对幼儿建构活动原则和幼儿建构活动过程进行设计。并以幼儿空间认知能力提升为目的,对幼儿建构过程中幼儿空间观察能力、空间记忆能力、空间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提升进行分析。希望能为我国幼儿空间认知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价值,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幼儿教育;建构;空间认知能力 近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潜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递减的。若婴儿从一出生就进行潜能激发教育,那他的潜能开发度可以达到100%;若从5岁开始进行,则潜能可开发度为80%;若从10岁开始则仅能开发60%;若放任不管,则仅能开发20%。人类潜能递减原则提出之后,幼儿的潜能开发教育就开始受到关注,加强幼儿潜能激发教育成为现代幼儿教育的热点问题。幼儿建构活动材料丰富多样、搭建方式繁多,将幼儿的空间观察能力、空间记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融会在一起,使幼儿的各项潜能在游戏中不断提升。 一、幼儿建构与空间认知能力 (一)幼儿建构 幼儿建构以幼儿为中心,是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记忆以及

想象力,按照一定的计划或目的来组织、操作建构物体或材料,使之呈现出与现实生活相近的一定的型式或结构的活动。幼儿建构通过多种材料(积木、泥沙、纸箱、社会废旧物等)的搭建(拼接、粘连、接插、垒积、编制、穿、绑等)满足幼儿的表达需求和愿望。 根据幼儿建构的含义和内容,幼儿建构活动具有以下几种特点:(1)是一种象征性的游戏活动,以表征思维为基础,利用建构物作为表征手段,即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利用建造“建构物”来表征其对周围事物的印象;(2)幼儿通过建构游戏能获得空间想象力、构造结构思维和象征能力;(3)在建构游戏中,幼儿通过表达自己对生活和世界认知、感受和体验,可形象地描述其内心的担忧和冲突、期望和愿望、快乐和困惑等内心真实的感受。 (二)空间认知能力 空间认知能力主要包括空间观察能力、空间记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四个部分。空间观察能力指的是人们对空间物体特征的总结能力。比如看到的颜色是红色还是黑色、线是粗的还是细的;空间记忆能力指的是人们在脑中对某一事物的特征回忆和重构。比如说到太阳,脑海中对其形状、特征的呈现;空间想象力指的是将已知的物品与其他相关的事物特征联想在一起。比如看到桌子可以将其和长方形联系在一起;空间思维能力指的是对空间物体的抽象概况能力。比如对长方体中直角数量的统计。 空间认知能力的四个层次是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其中空间观察能

儿童对空间方位的认知

儿童对空间方位的认知——幼儿绘画心理揭秘 发布时间:2007-11-11 来源:早期教育2007年10月作者:山东省济宁市李凌李影 幼儿对空间方位的认知,依赖于其心理的发展,与年龄密切相关。由于对空间透视、物体大小、远近、遮挡关系等认识不足,幼儿不可能合理地科学地按人和物的大小比例和空间透视作画。幼儿画画凭的是直感,画的过程一直是跟着“感觉”走的。也正因为这些不和谐因素,孩子画出的画才透出幼稚、好玩的气息。 幼儿对空间的安排是根据画面的需要而不是依照视觉的真实性。画的人和物在形体上是分离的,分散的,通常不会有遮挡现象。 图1“我的家”中,在画的右下方,小 作者已穿上衣服等着妈妈梳妆好送她 上学。因她没了解物体的遮挡关系, 不会处理被挡住的部分,她没把妈妈 画在梳妆台的正面,她认为画了妈妈 坐在梳妆台前,就不能正面表现妈妈 梳妆的情景了。但她为了能表达妈梳妆的想法,把妈妈梳妆改成了面对梳妆台的侧面,这样,虽不遮挡也交 代清楚了妈妈梳妆的事了。 图2 “过生日”中的人物依圆桌而 坐,如果按画面上的座位顺序往下发 展,圆桌下方的人物的头就是朝下 的。她不会处理这样的景象,就采取 了避让,干脆不画了。 幼儿对画面的空间分布意识都围 绕着主题物设定。图3 “野餐”中所有 的人物围着一块野餐的桌布,桌布上 方的人物安排在视觉上比较符合人的视觉习惯,但桌布下方如果画上真实的情景,画的人就会背对着观众,人还会

挡住桌布上的食物。幼儿不能解决这么复杂的 空间关系,他也采取了避开的方法,让人物离 开桌布,桌布下方的人也背对圆桌,这样也少 了处理“遮挡”的麻烦。 图4与图2、图3相比,在认识上简单了许 多。因她的年龄稍小一些,对空间的了解还不 多,自己怎么想就怎么画,画面上人都以圆桌 为点各就各位,即便是头朝下,也没觉得有不 妥的地方。她认为,一圈人围桌布而立,在桌 布下方的人物头朝下才符合自己的看法和理 解。但画面上也有一人“单独行动”,在画面右 边的女孩按她画上的“道理”应头朝外脚对着桌 子。这个站立女孩的出现,说明了她对空间认 识的“模糊”性刚刚开始,以后再画这样的题材 就会像图3,出现站立的人会更多。事实上幼 儿在处理这样的视觉难题时,也是很矛盾的, 但幼儿却不知道形成难题的原因所在。这也是 发生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幼儿的这种对空间认识的“不确定”性会带来好多有趣的画面。 由于幼儿对空间位置的认识不足,在画侧面人物时大多把人“横着”摆到那里就算完了(见图2、图3),看图3中的酒杯方向也正好与“横着”的人对应起来。5岁幼儿能完成正常视角的侧面的画不多见,即便是偶尔发现,也大多是“无意识”表达。从幼儿心理发展的角度去认识这个问题,这个年龄段的幼儿还不具备相应的认知能力。幼儿观察和认知事物的视角与年龄有很大关系,不到认知某事物的年龄就不会对某事物认知,过了这个年龄段就不会再犯这样的认知上的“错误” 了。 图5中生日圆桌两边的人是画了侧面人物的,她 画的人物的视角与成人几乎没什么区别。人和椅子 是正侧面的,这个年龄画出这么客观实景的幼儿不 多见。右边的人还“踏实”地坐在了座位上,只是她 不懂得遮挡,画的线条是透明的。图5的作者年龄 稍大一些,虽然画出了正侧面人物,但圆桌下方的 人仍头朝下。这也说明了她对空间的认识的模糊性。

例说高二区域地理复习阶段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20

例说高二区域地理复习阶段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核心素养“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地理核心素养则是通过地理学习形成的,具有地理学科特性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核心素养体系中主要包括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而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它往往是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的叠加。 说到高二阶段的区域地理复习老师们的困惑一定很多。到底复习哪儿?不复习哪儿?没有教材怎么办?是使用初中教材?还是从教辅书籍中选择?甚至干脆自己组织?区域地理的复习如何与高中系统地理相结合?和高三的综合复习又有何区别?庞杂的区域地理知识和有限的复习时间如何协调?基础知识的记忆和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如何权衡?下面就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于高二区域地理复习中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的一点认识。 面对这些困惑,我也在不断尝试,我想首先对区域地理要有一个准确的认识:《考试说明》明确指出: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纵观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有关区域地理内容的命题特点是:首先,高考试题特别是非选择题离不开区域,有了区域才有试题的背景和知识的载体,才能提供设计问题的素材。其次,高考命题不是因区域来设题,而是因设题需要来选择某个区域。换言之,区域并不作为问题的本身,即不考查区域的具体地理事实知识,而是考查区域地理事实和现象所隐含的地理原理和规律,以及学生对区域的认知能力,运用知识原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因此我认为区域地理复习要注意三个原则,一是以能力和核心素养培养为目的;二是以系统知识的原理和规律做指导;三是渗透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下面就以《华北平原农业发展的条件与问题》一课,来谈谈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整合。首先说说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设计的初衷。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分析华北平原的自然环境特征,说出华北平原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和限制因素;2.小组合作利用各种图文资料,分析限制因素形成的原因并绘制思维线索图;3.总结和归纳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和限制因素的一般方法。4.通过对华北地区农业发展限制因素的分析,逐步渗透关注区域发展,心系国家前途的忧患意识。当时的设计背景是中国自然概况的复习基本完成,注意到高考题连续考察华北地区、和海河流域,于是想以这一区域为例,整合一部分系统地理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初中就是想做四件事:第一让学生了解这一区域的概况;第二通过案例研究培养学生的能力;第三落实课标的相关要求;第四归纳可以迁移的方法。 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说明本节课的设计 一、选取和整合素材 1、教学内容的选择 选择华北平原作为本节课案例的原因: 1)案例符合课标要求:通过对华北平原的地理条件的分析、治理措施的探究可以很好的完成课标对农业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的要求。 2)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培养。 3)从华北平原具体情况来看: ①具有典型性和思想性:华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雨热同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与此同时农业发展又受到水资源短缺、旱涝灾害等因素的制约,因此案例具有典型性。案例中隐含许多问题亟待去讨论和解决,同时又

提高数学认知能力策略

提高数学认知能力策略 1、着眼于学生的自我计划,明确学习目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首先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弄清要学什么,然后制订计划,思考如何去学。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先复习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然后引入课题。接着,教师提问:“这节课中,你想学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有学生说:“我想知道三角形面积是怎么计算的?”有学生说:“我想知道计算三角形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的?” ...... 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表明他们对学习任务有了自我意识,产生想了解的渴望。在此基础上激励学生:“你们有信心去解决这些问题吗?你能不能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你想怎么去解决?”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制订好计划,为下一步的学习作好准备。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初步培养其认知能力。 2、命题背景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启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儿童的数学认知的起点是他们的生活常识,根据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时要注意教学命题背景的生活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首先是学习需求和学习情感的主人,然后才是掌握知识的主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 如:一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数”单元采用的情景图就是学生所熟知的“数铅笔”;第六单元“购物”呈现给学生的是文具商店货架;三年级“对称、平移和旋转”单元则出示了许多美丽的剪纸……,教学情景图的作用体现在数学知识生活化,创设了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觉到在课堂上学习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数学问题一样。不知不觉中由内在兴奋转化为外在兴奋,将参与欲望外化为参与教学活动的行为。 在教师教学手段采用上也要关注生活化。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起始课时有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 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教师举起粉笔盒)它的表面在哪里?你能指一指吗?师生共同指出粉笔盒的6个面。书本封面呢?你感觉到它们有大小吗?请你摸一摸课桌上物体的表面,(四人小组准备橘子,树叶,文具盒等)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比较说一说哪个物体的表面大,哪个物体的表面小。 (学生汇报)

空间认知

3·1空间认知的3个层次 如前所述,空间实际上有3种表现形式:感知空间、认知空间、符号空间,并且不同的空间表现形式具有不同的认知方式。根据认知方式的差异,空间认知模式包括3个层次: 3·1·1 空间特征感知 空间特征感知发生于感知空间。在感知空间,人们应用各种有关特征产生的感知手段和方法,从某一视点(或角度)来观察空间实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获得有关空间实体各组成部分的属性特征。由于通过感知手段和方法(如曲率最小原则、感知突现等)所产生的特征具有空间表现性,因此,在感知空间中所产生的属性特征是一种空间特征。由于感知是针对“特征”的感知,因此,感知空间也被称为特征感知空间。 3·1·2空间对象认知 空间对象认知发生于认知空间。在认知空间内,人们在有关空间实体各组成部分的属性特征感知基础上,基于有关空间实体的部分-整体(Part-whole)关系知识(或经验),通过将空间实体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属性特征相集成,来实现对于某个空间实体的对象化认识。由于认知是“对象化”的认知,因此,认知空间也被称为对象认知空间。 3·1·3空间格局认知 空间格局认知发生于符号空间。在符号空间内,人们在对空间要素属性特征的简化、关联与综合基础上,以有关空间实体的部分-整体(Part-whole)关系知识(或经验)为指导,对空间实体进行对象化符号表达,由此,人们将能够基于实体的对象化符号进一步实现有关空间组织、结构与关系的逻辑判断、归纳与演绎推理分析,以形成有关空间的格局认识。 3·2空间认知的两个基本单位 如前所述,“空间特征”、“空间对象”与“空间格局共同构成了空间认知的个层次由于空间格局”是基于“空间对象”的分类和推理,而“空间特征”又是“空间对象”识别与分类的基础,因此,“空间对象”是“空间格局”认知的基本单位,“空间特征”则是“空间对象”认知的基本单位。所以,“空间对象”与“空间特征”是空间认知的两个基本单位,人类正是基于它们实现了空间认知。 3·2·1空间特征 神经系统科学研究认为,“特征”是有关对象识别与分类的基础,是在大脑中存在的“感知符号”。大脑是通过神经元的活动排列来表达感知实体或事件的属性,而有关神经活动状态的记录结果就形成了感知符号,因此,感知符号是对于感知实体或事件的属性表达与记录[8]。空间特征就是对空间实体感知的符号记录。根据空间特征在空间对象认知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空间特征一般分为两种类型:空间原始特征,空间功能特征。如图2,空间原始特征是空间实体感知的基本单位,它具有最大空间分辨率,是空间功能特征产生的基础;空间功能特征是空间实体感知的高级单位,它具有相对较小空间分辨率,是有关空间对象概念形成的核心。3·2·2空间对象 人类的空间认知行为是直接与空间对象发生作用的,而人类所拥有的空间知识则广泛来源于对空间对象的分类。人类也正是通过认识和建立空间对象来模拟和研究地理世界的。在对于事物、关系、边界、事件、过程、性质以及所有这些方面的数量理解上,“对象”与“实体”被认为具有相同意义[11]。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两者之间还是有差异的,尽管这种差异不很明显。“实体”是指现实世界中占据一定空间位置、并具有某种物理形态的物质,它具有客观实在性;而“对象”则强调了人们对现实世界中客观实体的主观描述,它反映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理解,即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是一层次结构,而该结构的每一层次的组成单元就是对象。 空间对象按其边界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具有真实边界的对象(Bona fide object),如河道、湖泊、土地利用类型等;另一类是边界需要制定或划分的对象(Fiat object),如

谈初中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

谈初中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 摘要:区域认知能力是地理学科关键能力之一。何为区域认知能力?它由哪些要素组成?如何进行培养和评价?本文在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基础上,构建区域认知能力的概念框架,并结合具体课例,从课堂教学的角度例谈初中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策略 区域认知能力是地理学科关键能力之一,是形成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本文尝试在构建初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概念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典型课例寻求培养区域认知能力的路径和策略。 一、区域认知能力的内涵解读 “区域认知能力”是一个新提出的名词,在日前备受关注的《普通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一览表》中,对“区域认知能力”有这样的界定:区域认知能力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是指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学生掌握区域认知方法,就能够形成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式来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

义务教育阶段与普通高中阶段地理课程中虽都有区域 地理内容,但侧重点不同。?x务教育阶段更侧重引导学生通过综合分析区域特征、比较分析区域差异、加强区域联系和追求区域发展,对认识区域地理的路径有整体的了解和把握。基于此,结合地理学科特点(综合性、地域性)和初中生认知特点以及国内外相关学者观点,并借鉴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框架,初步梳理出以下初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框架(见图1)。 二、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策略 1.导引地理图像,培养认知区域位置的能力 认知区域位置的能力即学生在认知区域的空间位置关 系时,通过已给出的各种材料(如经纬度的度数和范围、海陆轮廓、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等),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得出相关的解释和结论所表现出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多提供各种图示资料,指导学生掌握读图用图的方法和技巧,以提升其能力。 八年级《地理》(人教版)第九章“青藏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中,图9.3和相关文字材料完整呈现了 青藏地区的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以及地形特征,教学中教师运用这些学习材料,指导学生通过读图、析图,能够顺利地认知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但考虑到八年级(下)阶段学生经过初中阶段近两年的专业学习和训练,对区域位置应有

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现状及培养方法略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91557717.html, 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现状及培养方法略谈 作者:刘旭东 来源:《家长·中》2019年第07期 摘要:区域认知能力是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当前,新一轮高中地理课程改革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成效初显,但是学生在区域认知能力方面的发展尚有诸多不足,不利于学生地理综合能力的提升。基于此种现状,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现状,并从三个方面讨论培养方法。 关键词: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核心素养;方法 一、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的现状 首先,学生总区域认知能力总体水平不高,且不同学生的能力发展不平衡。我以所在学校的高中生为调查对象,结果表明在区域认知能力的发展方面,有超过一半人数的学生都不够理想,其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其次,部分学生只善于比较常见的区域地理要素。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已经学过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部分知识的区位因素,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当遇到实际问题需要比较区域差异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只能比较区域中的常见要素,如地理位置、交通、人口和劳动力等,而对于区域之间的市场、政策、国内外政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则很少会考虑到。这表明高中生头脑中尚未形成完整系统的区域地理知识体系。 最后,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不足。教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对于地理地图并不敏感,他们不能准确地从地图上识别出所需要的信息。众所周知,地图中承载着地理信息,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它能够将地理事物复杂的时空变化更加直观地展示出来。如果学生不会读图识图,必然会制约其区域认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进而影响到学习目标的达成。 二、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 (一)借助案例教学法增强分析区域问题的能力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学在课堂上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将教学内容巧妙地与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从而促使他们实现知识的意

空间认知研究及其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应用

空间认知研究及其在航空航天领域中的应用 田志强 人类对周围环境的认知是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刺激,经由中枢神经系统将大量的信息综合、分类、加工,从而形成各种知觉、思维、意识和情感。地面上,依靠地平线和参照物体的高度、明暗度、遮挡等就可以来判断要识别物体的大小、相对位置及运动情况。飞行中,各种仪表和舷窗外视景帮助飞行员判断飞机的位置。在地貌与天空的颜色及亮度差别很大时,即使出现应激,飞行员易作出反应;当在大海与天空间昼飞或夜航时,舷窗外参考线索太少,若倒飞时间过长,飞行员会忘记自身状态,产生飞行错觉,即使仪表显示高度的变化,他仍然坚信自己的感觉,直至飞机贴近海面。沿轨道飞行的航天器,舱外是漆黑的太空,外界可依赖的视觉信息更少,舱内航天员依靠仪表指示来判断飞船的姿态,执行出舱活动时,空间认知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了。Bolstad等人(1987)的技术报告中谈到了/认知地图0在飞船人P机通信中的重要性: /从飞船结构上,在所有的通道和工作部位设计和布置一些明显的特征和标志,这样航天员在其间穿行时,很快就能形成一个心理地图并明白身处何处0[1]。许多航天员在太空作业时,普遍存在着空间定向障碍和信息缺乏的感觉,这种症状在返回地面后不久就自行消失。所以对飞行员和航天员进行空间认知能力的选拔与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空间认知是指人们对物理空间或心理空间三维物体的大小、形状、方位和距离的信息加工过程。如今认知工效学界对空间认知的研究以视觉通道为主,分为:心理空间视觉和物理空间 田志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北京100094 本文于1998-02-12收到,1998-05-04修回视觉[2,6,9,17,18]。心理空间视觉是指心理表象、心理扫描和心理旋转等信息加工过程。这方面的研究国外在7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继续分析其基本特征和生理机制的同时,也注重了向实际应用接轨;物理空间视觉方面继续研究影响三维物体认知的客观因素和深度视觉的神经生理学基础,并且研究的工具越来越先进,分析方法越来越精致,研究成果业已运用到了工业设计当中。 一般认为,空间认知能力包括准确知觉外界的能力、对知觉到的客体进行改造和修正的能力以及重建视觉经验的能力。具体体现为视空间定向、空间旋转、空间关系和视觉形状重构等诸要素,其核心是视觉空间表象能力[2]。人的空间认知能力是有个体差异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适当地训练提高。并且视觉空间能力是从事飞行职业所必备的,与飞行能力紧密相关。 本文综述了国外空间认知的早期研究;分析空间认知的生理机制和影响因素;及其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并分析了国内航空、航天领域空间认知研究有待开展的几个方面的工作。 空间认知的早期研究 在空间认知的早期研究中包括了许多心理学的基础性研究。 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实验认知地图是指在知觉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空间环境的表象,这个概念是Tolman根据白鼠迷津实验的结果提出来的。Tolman认为动物的迷津学习不是通过练习和强化而习得一系列反应,而是认知迷津终点即目的地的位置和空间线索, 第11卷第6期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Vol.11N o.6 1998年12月Space M edicine&M edical Engineer ing Dec.1998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 总体说来,两堂课都很真实,实在,课件从制作到应用都能很好地服务于教学,发挥着抽象问题具体化,突破难点的作用,教态大方,语言流畅,板书工整,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用各自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思想方法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具体说来,两堂课又各有特色。*老师的课:(1)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如动手画一画环节让学生绘画测量得结论。(2)注重及时总结梳理知识,本堂课共总结了3次,这样能让学生易清楚记忆众多定理。(3)注重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如应用2题用两种不同形式表达,体现了由合情推理向有条理推理的转化。(4)注重分层指导和分层作业。(5)缺憾是缺乏一道有难度的题,若把选做作业移到前面则更好。*老师的课:(1)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如实行加分制。(2)注重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如开头的文字题学生列完式后问学生是由哪句话可得。(3)注重好习惯的培养,如做笔记的习惯,回答问题过程严谨叙述的习惯,一题多解的习惯。(4)抓住难点和疑点仔细剖析,如增长率的意义。(5)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得益于教师语言风趣幽默,体现出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6)所选例题习题有梯度。 点点建议,有以下几点: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不仅要生动更应该准确精炼。 这节课教师在学生通过12人的排队总结出每行人数、行数和总人数之间的关系后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用什么规律方法排又不容易犯错误?”。接着让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这个问题上学生感到很模糊,不知怎么回答,在此也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关键是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炼,在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要非常地注意这个问题,以免学生走进一个误区。 2、教学过程应该层层递进,不应该重复倒置。 教师在学生总结出每行人数、行数和总人数之间的关系后又问学生用什么规律方法排又不容易犯错误?这使学生又回到了刚才的问题。我觉得如果老师在学生总结出每行人数、行数和总人数之间的关系后立即追问:按照刚才的结论你能很快说出48人应该怎么样排吗?这样既让学生利用了刚才的规律来解决问题又调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3、教学重难点没有很好的突破。 整节课学生先是活动,后通过讨论得出每行人数、行数和总人数之间的关系,但老师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个结论来解决以下的问题,在以下的解决48人应该怎么样排队时不是让学生利用已得出的结论解决问题而是更多地让学生计算探索,因此也浪费了一定的时间,使到后面的教学处于比较被动的位置,学生的也未能形成本节课所要求的知识体系。 1 / 1

幼儿空间认知相关概念

表1幼儿空间认知相关概念 幼儿空间认知相关概念 关键名词具体含义 认知图每个人的脑中皆存有一个对空间认知的图像,将这个内脏世界外显出来的图即认知图。 空间能力 在真实世界中大范围空间尺度里地图使用、环境探索、文字空间描述的能力。包括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性,也包括将视觉和空间的想法具体在脑中呈现出来,以及在一个空间的矩阵中很快找出方向的能力。 空间能力指标: 1、空间视觉:视觉现象转换为心智现象的处理过程。eg:判别2D或3D 图形的能力。 2、空间方向感:解释视觉因子配置、排列的能力。eg:方向感测验 3、空间相关性:对空间分布关系的解释能力。 空间表征是指一个人在空间中的行动,搜集空间讯息所形成一种内在意象或心理反应,即个人对环境的认知。 形式有三个阶段性的发展: 1、路标:对环境中独特事件的知觉或环境的特征为大空间的参照点。 2、路线:路标形成路线,可有多条路线。 3、整体认知:个人统整路标、路线后形成的概观地图或概观知识。整体 知识能帮助人寻路以及组织经验来发现新的路线。 空间知识 类型有三类: 1、陈述性知识:即人所赋予物体或地点的名称和意义。 eg:位置、面积、人口等 2、程序性知识:以路径作为一个点沿着一条线或是一个平面来改变方向,或是提供节点网路的连结。 eg:从甲地走到乙地 3、结构性知识:它是图像式的知识,具有或接近平面几何的特质。 eg:进行距离或方向的估测 空间概念空间概念包含空间关系包括有位置(在上、在下、在前、在后、在里、在外……)、方向(朝上、朝下、往前、往后、往旁、往右)、距离(靠 近、远离)及空间定位概念。

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培养方法探析

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培养方法探析 发表时间:2020-03-03T13:31:37.08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99期作者:张明康[导读] 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时,不仅要学习文本上的知识,而且还应结合特定的地图知识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福建省邵武第一中学354000 摘要: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时,不仅要学习文本上的知识,而且还应结合特定的地图知识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有鉴于此,高中地理老师应着重于增强学生识别地图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提高其区域认知能力。 关键词:高中地理区域认知培养策略 对地理区域的认识是地理课程的四个基本技能之一。这是高中学生学习地理课程所必需的技能之一。它在区域地理的研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区域地理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一、区域认知能力的概述 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使他们能够理解区域划分,这是高中地理认识解释概括空间的必要条件,通过这种学习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核心内容。区域认知能力主要包括对区域的认知和对区域本身的认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善于为学生创造相应的学习情境,以便利用特定的空间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地理认知,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风格。在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为了应对考试,其教学过于正规化,很难有足够的课时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求教师有效整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并通过探究和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现象的认识和感知能力,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的策略 1.感知记忆并获得有效信息。所谓的感知记忆就是通过客观事物的再现、识别和再认过程来有效地增强信息的记忆效果,并可以在再现场景的过程中有效地增强,巩固信息记忆。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教师必须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感官意识,使学生能够在相应的情境下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在教授高中空间地理区域空间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经纬度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确定空间中的区域。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仔细观察地图,并让他们有效地理解和记忆重要区域的经度和纬度。例如,北京市中心位于北纬39度54分,东经116度23分,位于中国华北平原的西北端。北京的西、北和东北三面环山,东南是北京平原,缓缓地向渤海倾斜。北京平原的海拔是20-60米,山脉通常在海拔1000至1500米之间,与河北省接壤的东灵山海拔2309米,属北京最高峰。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经纬度、海洋和陆地位置以及重要的地标和物质信息来进行区域空间定位,可以有效地扩展学生的知识并可以帮助学生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知识框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图像识别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2.有效利用思维导图来培养学生的区域性认知技能。在高中地理课程中要学习和记住很多的知识点。每个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地理特征,而且该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也会造成人文景观的差异。如此多种多样的知识点,教师讲解起来与学生背诵记忆起来都会有很大的挑战。在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合理地运用思维导图来教授区域地理知识,利用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建立区域知识框架,从而优化地域知识的教学效果,也会减少学生记忆的难度。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并指导他们根据课程内容,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自主构建开放式思维导图。为学生提供自由创新的足够空间,使他们能够自主地进行跟踪和改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研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3.结合高考问题,发展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实践是评估真相的唯一标准”。对高中地理知识的研究不仅取决于它能否在生活中得到正确应用,还取决于它是否能够正确解答高考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将高考题与区域性认知结合起来,以高考的实际题为例,不断培养学生的地域知识和地理知识、区域认知素养的应用。例如,在教学 “人口迁移”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介绍一些高考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学生的讨论、老师的总结等环节,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人口迁移知识,教师即可以引入2019年全国卷Ⅰ第4、5题,应用欧盟境内欧盟人口和非欧盟人口的人口结构图了解欧盟人口结构和人口迁移的知识,并通过解题了解欧盟人口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区域性认知技能。这样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分析地理现象并培养其整合数据的能力,还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空间想象能力,这对于他们学习地理知识是非常有用的。有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掘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以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庭新任务新模式新教法——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9)。 [2]夏宏华刘建平江盼盼刍议高中地理学习中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J].地理教学,2017,(18),15-18。 [3]陈祝清探究研学旅行见闻提升地理区域认知能力[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7。

儿童的认知能力培养方法

儿童的认知能力培养方法 ● 对答反义词,大小、快慢、长短、粗细、上下、左右、前后、真假、好坏、香臭、输赢、里外等,对10个。 ● 背数20。练习可从念数字歌谣开始,熟练后可教写数字。 ● 点数,手口一致,点数到10。练习可用家中现有的物品,如扣子、珠子、棋子、水果等,让孩子口手一致点数,然后大人提问,如:有几个棋子,让孩子回答,反复训练,能一致地点数,并说出共几个,也可用数数器或算盘练习。 ● 按要求取物,取5-8件东西。练习可先拿熟悉的2件东西,如苹果、香蕉、花生、糖等,在此基础上,再多拿一样,并说这是3件,点数几遍,然后再拿3件东西放在一起点数,逐渐加到4个、5个、6个,并同时点数。 ● 复述数、倒数:倒数10--1。 ● 说出冬天、夏天穿什么衣服、吃什么、玩什么、对季节有初步了解,答对5-6题。练习时可用看图与实物相结合的办法,看图提问,如夏天穿背心、短裤、裙子、吃冰棍、西瓜、游泳、划船,冬天穿棉衣、戴手套、堆雪人等。 ● 认识日常见到的树木花草3-4种。平时家长有意识地教孩子认识各种树木花草,如家养的、街上见的、植物园中的,并讲解有关特性。 ● 认识颜色5种。孩子认识颜色的一般顺序为红、黑、白、黄、绿或兰。兰和绿比较难分辨。教小儿认颜色时,先让小儿找出认识的颜色,再学一种不认识的颜色,学会后用不同物品反复强化巩固后再学另一种,千万不要同时教认多种颜色。 ● 找出图中缺少部位,如象鼻、桌腿、手指、猫胡子,能找出四张。可培养仔细的观察力和发现错误的能力。 ● 认几何图形:圆形、方形、三角形、椭圆形、半圆形、五星等,可认识5-6种。能锻练孩子视分辨能力和认图能力。 ● 按口令右手摸左耳,左手摸右肩,左手摸右膝,右脚抵左脚,能对3-4次。家长加入与孩子一起玩,谁摸对了有发口令的权利,孩子喜欢争第一。可练习空间方位的感知觉,分清左右,动作敏捷。 ● 找出不能吃的,如饼干、苹果、桌子、桃、鸡蛋、鸭蛋、炸弹;不能穿的,如衣服、帽子、娃娃;不能跑的,如火车、汽车、风车。经常练习可培养孩子注意力、听辩能力,可提高上学听课能力。 4-4.5岁儿童的认知能力训练 ● 狗、牛、鸡、鱼几条腿,吃什么,住在哪儿,12问10对。可通过参观实物和阅读增长知识。 ● 用实物回答5以内加减,如3只香蕉吃了一个还有几个,答对5题。可在家庭中通过分配实物如苹果、枣来练习,使孩子理解数的意义。 ● 采购东西会付钱。在家中做买卖东西游戏,用真钱,然后可真正上街买东西,可加强孩子对数的认识,认识货币及有关商品的知识,学习与人交往。 ● 知道自己及家长的生日、属相2-6项。 ● 认硬币6种,凑钱3-5种:先认币值,然后摆相同(一个2分等于两个1分,一个一角等于两个五分等),反复练熟,再学习凑钱(要用一块钱,可拿一个五角和五个一角),再学找钱,可使孩子练习加减法。

培养宝贝认知能力的三要素

培养宝贝认知能力的三要素 我连续看了一些关于开发宝宝认知能力的文章,有各种各样的内容,音乐绘画玩具阅读等等等等,在和宝宝实践过程中自己有了一些感悟。 宝宝认知能力开发最重要的一个活动是玩,玩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三个要素是人,自然,书。我们成人先入为主地把玩学分开,觉得玩快乐,学习痛楚,实际上关于婴幼儿,玩与学是不分开的,原本确实是一体的。 不管是给宝宝玩什么,家长的陪同参与及引导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把宝宝丢在电视,平板电脑或者什么学习桌旁边就不管了。所以,小孩自主玩耍的能力也是重要的,需要给他们自己的空间,但自主玩耍不是让宝宝看电视。 那么那个地点的人所需要的素养是什么呢?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三点:1. 真诚自然的情感:对小孩的爱;2. 一些差不多的幼儿心理行为的常识;3. 轻松而不急功近利的心态。第一点尽管重要却是大多数家长能够做到的,后面两点就比较难。事实上这就要求家长自己也要主动学习,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性情修养。 元素二:自然 之前大J分享过一篇文章如果和宝宝一起做树叶画,对我专门有启发(点击那个地点看文章)。那个地点的原则确实是如果能够选择,能去公园,郊野,就不要去商场的那些游乐场所。能用天然的事物展现的就不用借助于人造的玩具。例如认知颜色的时候,能够指着番茄香蕉青菜告诉小孩,这是红黄绿,会比死板的小卡片好。

另外我自己引申了一层自然的含义。关于小孩,生活中随处所见的物品差不多上小孩的玩具,瓶子纸盒等等都能够玩出专门多花样,并不需要刻意买什么玩具。玩具也是大人先入为主定义出来的概念,实际上小孩对我们生活中自然而然显现的物品更有爱好(我想,这也许是因为这些物品和我们这些“人”联系在了一起)。总而言之,关于小孩,玩是一件自然而然随时随地的事,而不是非要在固定场所用一些固定的物品才是玩。 元素三:书: 音乐绘画这些所以也专门重要,但我个人依旧把阅读提了出来,它关于培养小孩的语感、想象力、用心力关心太大了,而且阅读懂得能力也是今后学习的基础。 专门多人包括我之前都倾向于觉得爱不爱看书是天性的咨询题,好静的人就比较喜爱看书,专门小孩用心力有限,起初差不多上把书当玩具,玩两下就丢开了,这时大人专门容易就给小孩贴标签:不爱看书。认为顺其自然罢了,不爱看也不将就。 那个地点提一点个人经历,我是个从小爱看书,现在也爱看书的人,一到别人家先去找书柜,一进图书馆周身舒服。往常我一直认为是天性使然,后来看了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举荐大伙儿读一下,里面有详细的指导方法),我才惊觉我爸难道在二十多年前就自发进行了这么先进科学的阅读培养活动。我爸文化程度不高也没有看书的习惯,然而他确实是坚持每天和我读书,一个个字念给我听,与书中讲的方法不谋而合。

区域认知及其培养重点解析

区域认知及其培养重点解析 摘要:本文侧重从区域认知是一种认识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策略与思维方式;是在“对区域本身”认识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能力;不仅具有“认知”的价值,同时也蕴含价值判断的成分等方面对区域认知及其培养重点进行解析。 关键词:区域认知;思维方式;价值判断;策略;能力区域认知是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并列的四大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与其它三大核心素养比较,对于区域认知的界定难度相对更大,对区域认知的理解分歧点似乎更易产生。以下是课标修订过程中曾做过的界定。 其一,指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 其二,区域认知指人们对区域的特征、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意识和能力。 其三,“指人们运用区域的观点(或视角)和方法认识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思维品质与能力”。 “区域认知”一词,应包含“用区域的方式认识”和“对区域本身的认识”两个方面的涵义。前者是将区域认知理解为认识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一种策略和视角,后者是指对

某一区域加以认识。上述三个界定中,前两个都指向“对区域本身的认识”,没有将其视为认识“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一种策略和视角”,而第三个界定则兼顾了“策略、视角”和“对区域本身的认识”两个方面。因此,上述三种界定中,第三种更为恰当。为什么对区域认知作第三种界定更为合理?区域认知素养培养重点是什么?本文主要就这两点加 以阐释。 一、区域认知是一种认识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策略与思维方式 从“区域――空间”的维度上探寻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潜在空间秩序、空间规律是区域认知的基本意涵。 众所周知,地球是一个表面积达5.1亿平方千米的巨大星球,“地球表面没有两个地方是完全相同的”,形象地告诉人们地球表面是极其复杂多样的。如何认识如此巨大、复杂多样的地球表面?地理学家认识到,虽然“地球表面没有两个地方是完全相同的”,“但整个世界的组成部分的某些重要特性有其内在的相似性,又有不同于周??地区的独特性”,因此,可“将地球表面复杂的现实状况分类成可以处理的各个部分”来分别加以认识。人们将这些“分类成可以处理的各个部分”称之为“区域”。并将区域界定为“地球上显示了重要元素的内部一致性与周围地域的外部差异的地方”。可见,区域是划分出来的。划分区域是认识的需要,是为了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