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本节分为两个课时,今天我从以下六个方面阐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对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本质的拓展和应用。初中化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在选修模块④将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本节课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奠定必要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节融合了(1)氧化还原反应(2)能量的转换(3)

原电池原理的应用(4)

电解质溶液、金属的活泼性(5)物理中的电学等知识。并彼此结合、渗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形成一个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物质的量有关计算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对培养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原电池在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学好本节知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主要内容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反应原理、构成及应用。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学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二、学情分析

1、本阶段学生已经预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在必修一的第二章中学生已经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懂得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得失,这样就有利于理解原电池中的电子转移问题。在必修一的第一章我们还学习了物质的量的计算,对电化学的有关计算应该比较容易入手。但由于相隔时间比较长,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遗忘的情况。

2、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电化学的内容,有些地方可能理解不你能很顺畅,比如,为什么金属不直接和电解质溶液发生,而要绕圈运动等。

3、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浓厚。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并掌握原电池原理。

②通过实验提高学生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原电池概念,理解和掌握原电池原理。

②通过化学史实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原电池的发明、发展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态度。

②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法学法

教育学理论认为,选择和采用教学方法时,不仅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而且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开了实验,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验要求,为了凸显重点,突破难点,采用指导发现、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讨、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减少板书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1、实验探究

本节在学习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时,实验探究过程可以表示为:

在分析原电池的组成时,实验探究过程如下:

实验探究法的选择意在落实新课改“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理念。在实验→观察→讨论→推测→验证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和构成条件。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并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指导发现

本节课从科学史的引入到实验探究,再到归纳整理得出结论。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都是在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和指导之下完成的,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尽可能排除失败和无效学习。

本节课中原电池中的微观粒子(电子和离子)的运动状况作为难点,我借助两种手段来突破。一是利用灵敏电流计判断电子的运动方向,二是借助电脑动画模拟演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运动情况。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3、学法指导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通过实验进行直观生动的学习是学生最喜欢、效果最好的学习方法。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理解原电池原理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初次接触电化学知识,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有神秘感和探索欲望,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层层实验和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里既包括对学生观察实验的指导,又包括对实验方法的选择指导(对比实验)。同时注意适时的利用一些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合小组全体之力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满意的结论。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力图以问题为导向,以实验为基础,以探究为方法,以多媒体辅助,不断创设情景,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学会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实验能力、学习能力,从而真正改变学习方式。

(一)创设情景,以疑激思,揭示新知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关于电力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和作用,提出问题:物质中的化学能在什么条件下能转化为电能呢又是如何转化的呢(2)多媒体呈现2001年我国发电总量构成图和火力发电的相关图片、影响和图表,引导学生分析燃烧的氧化还原本质及其能量的变化。

(3)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火力发电的利与弊,提出问题:能否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怎样实现这个转变

(4)通过分析火力发电的利与弊,实现从“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模式向“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新思维模式的转换,同时形成高效利用燃料,不浪费能源,积极开发高效清洁燃料的意识。

这种通过问题情景的引入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又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入学习主题,避免思维的盲目性。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新知

这部分的教学分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部分的学习。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采用分组探究,再结合设疑法,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1、原电池原理教学时,我采用问题引导,实验探究,动画模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方法。

(1)设置阶梯式问题,对学生进行探究思路引导:

问题1:氧化剂和还原剂直接接触进行反应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再经过一系列能量转换环节才能转化为电能。那么要使氧化还原反应

释放的能量不经过热能,而直接转化为电能,所要解决的第一问

题是什么(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问题2:若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开在不同区域进行,那么,怎样架设桥梁使电子从还原剂区域转移到氧化剂区域,同时形成电流问题3:怎样知道所架设的桥梁中有电子流过如何从电学角度考虑仪器选择和组装问题

通过这些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实验设计的思路和实验操作的原理,顺利完成实验;又可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掌握质疑问难的方法,提高质疑释疑能力。

(2)实验探究:原电池及其原理

将学生分为两组,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小组成员根据每组实验设置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列出自己的想法。

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及能实验现象的观察,发现实验③和实验④中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探讨交流,要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必须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不同区域进行,同时架设桥梁,使电子从还原剂区域转移到氧化区域,形成电流。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这样做不仅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操作及分析观察能力,而且通过实验说话,避免了教师教学上单调性。

[动画模拟]铜锌电池的工作原理

通过具体生动的动画,将学生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宏观化,从而帮助学生明确原电池的化学原理,学生归纳,共同完成:

(1)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方程式:

锌片: Zn-2e-=Zn2+(氧化反应)

铜片: 2H++2e-=H2↑(还原反应)

总反应式: Zn+2H+=Zn2++H2↑

(2)原电池中的电极名称:

负极:电子流出的一极(如上述原电池中的锌片)

正极:电子流入的一极(如上述原电池中的铜片)

2、教材中“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这一讨论题,问题过于空泛,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单纯的讨论可能会无从谈起。因此,我在这部分内容教学时,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把学生分三大组,共九个实验,第一组4个实验,第2组3个实验,第三组2个实验,每组都是对比实验。通过本组实验装置是否产生电流,若不能产生,与铜锌原电池对比,分析可能的原因;若能产生,也与铜锌原电池对比,有什么共同点,从而得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之一。

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第一组:实验①、②不产生电流,③和④产生电流,不同点在于实验①和②中电极的金属活动性相同,而实验③和④中电极的金属活动性不同,从而得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之一: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非金属单质)作电极。

第二组:实验⑤和⑥能产生电流,而⑦不产生电流,不同点在于实验⑤和⑥中电极插入到电解质溶液中,而⑦中电极插入到非电解质溶液中,得出原电池构成条件之一:电极材料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第三组:实验⑧产生电流,而实验⑨不产生电流,不同点在于实验⑧形成闭合电路,而实验⑨没有形成闭合电路,得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之一: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两极一液一回路。

“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及解决为主要线索,教学中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探究过程中的合作与互动,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在操作中,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或困难,适时予以指导和调控,防止学生在探究过

程中出现盲目性、随意性与低效性。对学生来说,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不断思考和探索中去自我建构,完善认知结构。

(三)尝试新知,反馈巩固,运用新知

设置两类练习题,一类是巩固知识的习题,另一类是带有趣味性的生活应用题。一方面是学生对本堂课学习情况的反馈,同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巩固加深。

1、判断下列哪些装置构成了原电池若不是,请说明理由;若是,请指出正负极名称,并写出电极反应式。[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2、下列哪些反

应在理论上...可以设计为原电池[强化对原电池原

理化学反应本质的理解] ① 2FeCl 3 + Zn == 2FeCl 2 + ZnCl 2

② NaOH + HCl == NaCl+H 2O

③ Fe + 2HCl == FeCl 2 + H 2↑

④ 2H 2 + O 2 == 2H 2O

(四)再探再练,拓展创新,深化新知

学生设计实验:制作一个水果电池用品:铝片、铜片、橘子、PH 试纸、灵敏电流表、导线、烧杯等。请同学们推断一下能否组成原电池,并亲手设计一个原电池。

(五)引导小结,布置作业,优化新知

1.通过向学生提问来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它不仅仅是本节教学知识的回放,还可将本节课知识贯穿联系起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布置作业:

(1)练习题

(2)结合本节知识,查阅资料,了解铅蓄电池、干电池、燃料电池内部构造,及相关电极反应式,体会原电池原理在各种电池中的应用。

(3)运用原电池原理设计一个实验证明铁的金属性比铜活泼,进而探究一下金属性强弱方法,看你能总结出几种

3.自我评价和反思

(1)过去所学的哪些知识对你在本节课的学习有所帮助

(2)你对原电池概念、工作原理、组成条件等知识掌握了吗

(3)你是如何与本组同学进行合作的

(4)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认为最有用的学习方法是什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

六、板书设计

力求清晰、完整,突出重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1.火力发电的过程

2.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3.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极一液一回路。

①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非金属单质)作电极。

②电极材料都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③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刘健华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以下我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说教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对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本质的拓展和应用。初中化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在选修模块④将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本节课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奠定必要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三维”目标的确定和依据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并掌握原电池原理。 ②通过实验提高学生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原电池概念,理解和掌握原电池原理。 ②通过化学史实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原电池的发明、发展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态度。 ②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点、难点的确立 重点:原电池的反应原理、构成条件。 难点:原电池的原理和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二、说教法 1、实验探究法 本节在学习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时,实验探究过程可以表示为: 在分析原电池的组成时,实验探究过程如下: 实验探究法的选择意在落实新课改“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理念。 2、指导发现式 本节课从科学史的引入到实验探究,再到归纳整理得出结论。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都是在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和指导之下完成的,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尽可能排除失败和无效学习。 本节课中原电池中的微观粒子(电子和离子)的运动状况作为难点,我借助两种手段来突破。一是利用灵敏电流计判断电子的运动方向,二是借助电脑动画模拟演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运动情况。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1)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本节分为两个课时,今天我从以下六个方面阐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对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本质的拓展和应用。初中化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在选修模块④将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本节课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奠定必要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节融合了(1)氧化还原反应(2)能量的转换(3)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4) 电解质溶液、金属的活泼性(5)物理中的电学等知识。并彼此结合、渗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形成一个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物质的量有关计算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对培养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原电池在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学好本节知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主要内容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反应原理、构成及应用。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学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二、学情分析 1、本阶段学生已经预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在必修一的第二章中学生已经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懂得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得失,这样就有利于理解原电池中的电子转移问题。在必修一的第一章我们还学习了物质的量的计算,对电化学的有关计算应该比较容易入手。但由于相隔时间比较长,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遗忘的情况。 2、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电化学的内容,有些地方可能理解不你能很顺畅,比如,为什么

化学能与电能优秀教案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2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二章第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 1、了解燃煤发电地流程及关键步骤 2、通过预习尝试填写有关锌铜原电池地基础知 识 3、记住化学电池地本质 4、了解常见电源二、预习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燃煤发电地流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能转换为电能地关 键 2、) (有关化学方程式实验现象结论或解释实验顺序金属 Zn片 1.Zn、Cu分别插入 溶液稀HSO42 Cu片 片Zn 2.Zn、Cu导线连接 SO后插入稀H42片Cu 导线连接、Cu3.ZnZn片、后,再接电流表,插 片Cu SOH入稀4 2原电池地电极(正或负)电极反应现象电极材料电子得失 Zn片 Cu片总地离子反应方程式 3、化学电池地反应本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常见地化学电源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地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地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1 / 6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燃煤发电地流程及关键步骤 2、掌握锌铜原电池地基础知识 3、记住化学电池地本质 4、了解常见电源 二、学习重难点:掌握锌铜原电池地基础知识 三、学习过程 ㈠燃煤发电地流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能转换为电能地关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试卷}高中化学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必修2[仅供参考]

20XX年高中测试 高 中 试 题 试 卷 科目: 年级: 考点: 监考老师: 日期:

《必修2 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从知识体系和思维能力培养角度看,在整个中学化学体系中,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课标要求的重要知识点,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部分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有: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在本章教学中,原电池原理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是承前启后,因为原电池原理教学是对前面有关金属性质和用途、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反正本质、能量守恒原理等教学的丰富和延伸,同时,通过对原电池原理教学过程中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探究、分析、归纳、总结,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很好的素材。 2.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①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反应原理及构成; ②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⑵过程与方法 ①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路,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分析,提出实现新思路的各种推测和猜想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②通过思考与交流,让学生学会联系自己已掌握的知识通过比较归纳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意识; ②经历探究过程,勇于探索问题的本质特征,体验科学过程。 3.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理解原电池原理有一定的难度,而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课标要求的重要知识点,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因此本节教学重点是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构成及应用。教学难点是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二、教法分析

(完整版)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课例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的内容是化学能与电能。化学反应与能量是最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知识,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发展有着重大价值的知识,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化学能对人类的重要性决定了本节学习的重要性。 在上一节已经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关系,通过实例和实验,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电化学基础。本节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又是为学习“电化学基础”奠定必要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常见的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方式 理解原电池原理及其形成条件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预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独立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⑵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精神 ⑶通过思考与交流,让学生学会联系自己已掌握的知识通过比较归纳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⑵经历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勇于探索问题的本质特征,体验科学过程。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教学难点】 原电池工作原理 【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分析、讨论、总结应用等过程,诱导学生观察、思考、推理、探究; 2、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思维为中心; 3、利用计算机,化微观、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 【教学过程】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第一课时(课前)说课稿 锡盟二中金占亮一、教材分析 重要理论,《化学能与电能》位于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有: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承前启后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后续的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本节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知能双修本节知识不仅是有关金属、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反应、能量守恒原理等内容的丰富和延伸,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很好的素材。二、学情分析 知识贮备:具备了电解质、氧化还原反应、能量守恒原理相关的理论知识。对日常的的化学电池有很深的感性认识,但由于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所以在理解原电池原理时有一定的难度。 能力层次:此阶段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与合作实验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通过实验探究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及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过程与方法] : 通过经历假设与猜想、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交流总结、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分组实验培养观察能力与分析思维能力,提高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对我国电力状况的探讨和火力发电利弊分析及电池的开发,以及对时事的关注培养学生树立能源观、环保观、转化观,增强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通过原电池实验设计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以及化学在生活中的巨大实用价值,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 [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及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锡盟二中金占亮 四、教学与学法 为了凸显重点,突破难点,主要采用指导发现、微观演示的教学方法,而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完成学习。 五(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环节一创设情境 【引入】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 道化学反应的过程中会产生能量的变明确电力在当今化,如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化学能和电倾听、思考社会的应用和作能之间是如何转化的呢,在我国,电能用。主要来源是什么呢,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本节分为两个课时,今天我从以下六个方面阐述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对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本质的拓展和应用。初中化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在选修模块④将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本节课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奠定必要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节融合了(1)氧化还原反应(2)能量的转换(3) 原电池原理的应用(4) 电解质溶液、金属的活泼性(5)物理中的电学等知识。并彼此结合、渗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形成一个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物质的量有关计算等知识联系起来的知识网络。对培养学生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规律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原电池在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学好本节知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主要内容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反应原理、构成及应用。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学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二、学情分析 1、本阶段学生已经预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在必修一的第二章中学生已经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懂得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得失,这样就有利于理解原电池中的电子转移问题。在必修一的第一章我们还学习了物质的量的计算,对电化学的有关计算应该比较容易入手。但由于相隔时间比较长,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遗忘的情况。 2、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电化学的内容,有些地方可能理解不你能很顺畅,比如,为什么金属不直接和电解质溶液发生,而要绕圈运动等。 3、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浓厚。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并掌握原电池原理。

(完整版)化学能与电能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2)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一、教材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过氧化还原反应和电解质溶液并且介绍过电解方法冶炼金属(必修2第四章学习),电解方法冶炼金属属于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而原电池则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从教学内容上分析,教材内容的安排顺序是根据学生已有的金属性质设计实验创设学习情景,引入认知冲突,并通过铜锌原电池实验的分析,领悟原电池的组成和原理,再利用原电池原理认识常见的化学电源,解释常见的金属腐蚀问题(必修教材没有改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是通过铜锌电池实验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来总结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并且难点是通过铜锌电池实验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原电池是对金属与电解质溶液知识的结合。通过学生学习要求达到对有关“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及活动强弱比较”等知识的整和。 从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分析,学生达到由认识纯金属的性质到认识不纯金属的性质的要求。在此前学习的是纯金属的性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金属制品都是不纯金属成合金,如何解释常温下金属制品生锈的现象呢(必修教材已经删除该内容)?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实现书本知识(理论)与生活实践的结合,再由生活实践的感性认识向书本知识的认识的飞跃,提高学生关注自然,社会和生活现象的热情。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原电池之前,学生学生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并且对带电粒子定向移动也非常了解。这为学生学习原电池两极变化和外电路电子流向,理解原电池原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学生通过对原电池的学习增加学生对原电池的感性认识,对原电池的探究,掌握逻辑推理方法,学会归纳化学反应原理的过程和运用相关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演绎过程。但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缺乏知识连贯性,学生可能不会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对原电池中正负极判断及电极方程式书写会存在问题。 三、教学思路分析: 本节以构建主义理论为依据,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模式。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来当医生,提高自己动手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提出猜想(阿呆的病因:假牙)→设计实验验证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课件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课件 《化学能与电能》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学生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之后,了解了火力发电原理,进一步学习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化学必修二《化学能与电能》.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说课。 说教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是教学大纲和考纲要求的重要知识点,也是高中化学的教学难点之一。在本专题的教学中,本节教材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融合了之前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等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还涉及到物理中电学的相关知识,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材的重点 重点:原电池的原理,原电池的形成条件,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原电池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原电池的形成条件,能够判断所给装置能否构成原电池。 2.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能够正确书写正负极的电极反应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疑诱导、实验探索、现象比较等体会科学探究中的常用方法和一般过程,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教具准备 教学媒体、课件;有关实验试剂和仪器

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辅以多媒体教学、问题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以“问题”为线索,挖掘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启发式学习,最后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而接受新知识;使学生 的学习过程和认知规律融为一体,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理解了原 电池的相关知识。 说学法 1.实验探究法 2.边讨论边比较法 学生主要运用实验观察、分析、比较、讨论、概括、练习等学习手段,通 过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分析讨论实验现象,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其 探索精神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与合 作精神。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以疑激思,揭示新知 通过美国的“自由女神像”患上金属腐蚀病引出课题。设疑:她是怎么患 上这种病的呢?那学完本节课——化学能与电能后,同学们就能解开这个谜团了。 (二)实验探索——原电池的概念 原电池:将化学能直接转变成电能的装置 实验1:把一块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观察现象。 实验2:在上述实验中的Cu、Zn电极连上导线。 实验3:在上述的装置中连上电流表。 (三)实验探索,合作交流,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12min) (1)实验探究原电池的电极: 形成条件一: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导体) (2)实验探究原电池的电解质溶液 形成条件二:有电解质溶液 (3)实验探究原电池的闭合回路

(完整版)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隆昌七中罗凤林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从能量转换角度看,它是对前一节课中“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一热能一机械能一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同时在选修模块4“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人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总的来说该节内容既前面所学知识的完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常见的化学电源又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学好本节内容还有非常实际的意义,该节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本课为第一课时。主要是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二、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要求及本节课的内容和现有学生的知识水平,我制定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及要求: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并掌握原电池原理、构成条件。 ②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对实验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原电池概念,理解和掌握原电池原理。 ②通过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原电池构成条件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态度。 ②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难点及其成因

(1)教学重点:原电池的反应原理、构成条件。我是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确定的,因为这两个内容的学习好坏,直接影响后面学习化学电源及电解原理。同时也是落实学生知识与技能重要目标的切入点。 (2)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本质。虽然学生有一定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基础,但要从微观电子转移的角度来分析仍将会是一难点。(我将从微观动画模拟由抽象变为具体来 进行突破) 四、教法分析 1、实验探究法 本节在学习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时,实验探究过程可以表示为: 在分析原电池的组成条件时,实验探究过程如下: 实验探究法的选择意在落实新课改的基本理念:“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直观分析法 本节课中原电池中的微观粒子(电子和离子)的运动状况作为难点,我借助两种手段来突破。一是利用灵敏电流计判断电子的运动方向,二是借助动画模拟演示电子及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运动情况。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五、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 本节课涉及生活中常用的电,是学生熟悉的内容,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学生已掌握氧化还原知识和金属活动性顺序,

高中化学《化学能与电能(5)》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引入新课] 下面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来探究化学能与电能之间是如何转化的? 火电站工作原理示意图 分析 思考与交流化学能要经过一系列能量转换才能转化为电能。要使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不通过热能而直接转化为电能,把可产生的电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起来,就要设计一种装置。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高效利用燃料、不浪费能源、开发出高能清洁燃料? [讲授新课] 实验探究[实验2-4]

给出原电池定义 实验 1:把一块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实验 2: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 实验 3:在导线中接入一个灵敏电流计。 交流与讨论(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 1、锌和稀 H 2SO 4 直接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2、什么原因造成实验 1 和实验 2 中的现象的不同? 3、铜片与稀硫酸不反应,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为什 么在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你认为这种气体可能是什么?锌片和铜片上可能分别发生什么反应?如何证明? 4、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偏向何方?你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分析 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有电流产生→产生电能→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

Zn 2+ e I e - 2- - + e - H e e - SO 4 Zn 2+ 给出判断原电池正负极的方法 分析 原电池的微观原理 íaμ??·μ?×ó- ? ¨?òò??ˉ - + Zn Cu òò??ˉ 启发归纳 在原电池中,从不同角度判定电极名称 1. 指针偏向哪一极,该极为正极,另外一极为负极。 2. 从电极材料,金属活泼性判断。 3. 相对活泼金属为负极,相对不活泼金属为正极。 负极(锌片) Zn-2e -=Zn 2+ (氧化反应) 正极(铜片) 2H ++2e -=H 2↑(还原反应) 电池总反应式:Zn +2H +=Zn 2++H 2↑ 实验探究 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需要什么组成条件?下 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进行探究实验设计,看谁组装的原电池最 多?请归纳原电池的组成条件? [课堂小结] 依据板书 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化学化学能与电能2优质课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一些常见的化学电,进一步学习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2、能从能量转化、装置、电极反应等方面区别充电和放电反应,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了解化学电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能量转化、装置、电极反应等方面区别充电和放电反应。 【教学方法】实物展示和探究相结合 【教学过程】 [引入] 1号和5号干电池大家熟悉吗?它的内部构造大家清楚吗?它的放电原理是什么? [观察] 1号和5号干电池的外型,说出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了解干电池的内部结构] 干电池的构造:石墨棒、MO2糊、NH4C糊、锌筒。

[板书] 二、发展中的化学电 1、干电池 最早使用的,大家熟悉的干电池——锌锰电池。它是一 种一次性电池,放电后不能充电(内部的氧化还原反应是 不可逆的)。 电池反应:正极:MO2 + H2O +2-→ MO(OH) + OH- 负极:Z - 2- → Z2+ Z + 2NH4C - 2- → Z(NH3)2C2 + H+ 总反应:Z + MO2 + 2NH4C →MO(OH) + Z(NH3)2C2 缺点:锌皮被腐蚀而穿导致电解液外溢。生活中的1号或5号电池。改进:外壳套上金属筒或塑料筒的方法改成了防漏电池;将糊状NH4C 换成湿的KOH,并在构造上作了改进,制成了碱性锌锰电池,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广泛用于卡式录音机、闪光灯、电动玩具、袖珍电视机等。 [思考与交流] 在购买、保存和使用干电池方面你有何经验和建议?[问题] 汽车用的电瓶是一种什么样的化学电? [板书] 2、充电电池

最新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 以下我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说教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对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本质的拓展和应用。初中化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在选修模块④将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本节课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奠定必要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三维”目标的确定和依据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并掌握原电池原理。 ②通过实验提高学生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原电池概念,理解和掌握原电池原理。 ②通过化学史实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原电池的发明、发展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态度。 ②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点、难点的确立 重点:原电池的反应原理、构成条件。 难点:原电池的原理和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二、说教法 1、实验探究法 本节在学习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时,实验探究过程可以表示为: 在分析原电池的组成时,实验探究过程如下: 实验探究法的选择意在落实新课改“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理念。 2、指导发现式 本节课从科学史的引入到实验探究,再到归纳整理得出结论。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都是在教师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和指导之下完成的,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尽可能排除失败和无效学习。 本节课中原电池中的微观粒子(电子和离子)的运动状况作为难点,我借助两种手段来突破。一是利用灵敏电流计判断电子的运动方向,二是借助电脑动画模拟演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运动情况。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三、说学法

人教版化学必修二2.2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方式探究原电池工作原理,感 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②培养实验中的观察能力,思考意识和应变能 力;培养语言智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化学知识与生活、生产相联系,让学 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化学很有用,很亲 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生产中的化学。【教学重点】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探究建议】实验探究、问题解决。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 【展示图片】(实物展示各种电池) 在平时用到的计算器、手机、MP5、电子表、笔记本电脑等都要用到电池,可以说现代生产、生活都离不开电池。 【问】哪位同学能说一下电池的能量转换呢? 【导入课题】我们这节课来学习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板书】一、原电池 在学习新知识的之前,同学们先对导学案上的预习成果进行组内交

流、讨论(限时2分钟)。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预习检测】 1.根据物理科电学知识,电流产生的原因,电流的流动方向由电源的极到极,电子的流动方向由电源的 极到极。 2.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 3.电解质的概念是:。 以下物质能导电的有,属于电解质的 是。石墨、氯化钠固体、氯化钠溶液、铁、铜、蔗糖固体、蔗糖溶液、稀硫酸。能导电的原因是。 【学生活动】学生举牌抢答。 【创设情境】动画展示“病历档案”:同学们,面向我们的并不是一位快乐的美眉!自从先后装上两颗假牙(分别是不锈钢和黄金假牙),“笑笑”女士心情一直不爽----头痛、失眠、心情烦躁。 【问题导入】今天,我想请大家当一次医生,开个处方,让笑笑女士笑起来。 【初步假设】想一想,病因估计处在哪里?(假牙) 【设计方案】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模拟口腔中的环境,把稀硫酸想成口腔溶液----唾液,用Zn和Cu分别代表两颗不同的假牙…… 【学生分组实验】 【探究实验一】把锌片和铜片平行插入稀硫酸溶液中(锌片和铜片不接触),观察实验现象。 【探究实验二】把锌片和铜片上端用导线连接起来放到稀硫酸溶液中(锌片和铜片不接触),会出现什么现象?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盐池高级中学武燕蓉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该节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知识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该节分为两课时教学,本课为第一课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并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当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正是基于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教材开始的几个设问,把学生带进了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之中。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也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①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概念。②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2)过程与方法①学生通过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基本过程和方法,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②能对自己探究原电池概念及形成条件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学生通过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奥秘,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②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能源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能源观。3、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教学重难点重难点突破重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对于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以铜锌原电池为模型,引导学生更换电极材料以及溶液,并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学生交流讨论,得出结论。重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对于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主要依据原电池工作的微观示意图,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和溶液中阴阳离子定向移动的过程。然后分析过程,引导学生写出电极反应式以及电池反应方程式。4.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及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知识;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学生在生活中对电池也有所了解。学生喜欢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由实验现象推测反应原理,学生对本节课会有所期待。二、教法分析教育学理论认为,选择和采用教学方法时,不仅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而且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开了实验,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课主要采用了实验探究法、再结合问题探讨法、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方法,更好地突出本课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在教学中还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便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https://www.360docs.net/doc/492052513.html,/说课稿网站三、学法指导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验需要,采用分组实验探究、问题探讨、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等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实验观察讨论推测验证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和构成条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并学会运用

化学能与电能 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中宁中学荣涛 一、教材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电化学的知识,而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而化学反应与电能之间有什么关系,在本章可以得到解答,从而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教材从能量转化角度和实验探究来发现和认识这种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装置,再通过“科学探究”进一步挖掘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运用已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 ②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与探究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创新精神和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学习的协作精神,并通过实验不断体现出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过程。 三、重点: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 四、难点:原电池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的探究活动 五、设计思路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分析、讨论、总结、应用等过程,诱导学生观察、思考、推理、探究。 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创设实验情景,学生通过设计、动手实验探讨原电池原理;然后进行原电池构成条件探究,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最后让学生在课外开展第三个探究性实验:利用所学知识,自备材料,制作水果电池,完全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乐趣。 六、教学准备 讲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化学化学能与电能5优质课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该节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该节分为两课时教学,本课为第一课时。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并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当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正是基于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教材开始的几个设问,把学生带进了“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相互转化”研究之中。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也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本节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探究教学素材,富有深刻的自主探究教学思想内涵。首先,原电池概念引入的演示实验2-4为探究教学创设了问题情景,当学生观察到“铜片上产生气泡”这一反常的实验现象时,产生认知的冲突,就会情不自禁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并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试图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去“同化”;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相关结论,实现认知的“顺应”;当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后,教材又设置了一个“科学探究”和“思考与交流”栏目,让学生自己探究讨论归纳出“组成原电池的条件”,实现认知结构的“发展”;同时,课本插图“水果电池”,是本课时探究教学内容的“迁移”,实现知识的应用和延伸。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概念。 ②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通过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②能对自己探究原电池概念及形成条件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化学能与电能 说课稿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新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我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和教学效果五个方面对本节课展开说明。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化学能与电能属于化学原理范畴,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原理性知识之一,是对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本质的拓展和应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本知识点的要求是“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本节课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奠定必要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材结构:本节教材包括2个子目内容,第一目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了解火力发电的过程,原电池的原理、正负极判断和组成条件;第二目是在学习第一目的基础上学习不同类型的电池及其应用。 3.“三维”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②.知道电池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③.通过制作简易原电池的实验,了解原电池的原理和组成,学习实验探究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化学史的了解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分组探究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化学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分析思维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③.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的探究,理解原电池的形成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原电池实验探究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以及化学在生活中的巨大实用价值,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 ②.培养学生勤于思考、探索求实的科学态度。 4. 重点、难点的确定:本节教材在内容上来看是以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为出发点着重介绍原电池,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将原电池的原理和组成确定为教学重点。而根据学生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化学能与电能》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能与电能》是学生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转化之后,又一种能量的转化,是重要的化学反应原理。从教材的体系看,它在中学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承前是指本节融合了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等知识,并将其拓展和应用。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还涉及到物理中电学的相关知识,体现了学科内、学科间的综合;启下是指本节的学习为学生了解各类化学电源及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电解电镀等知识奠定了理论基础。 2、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反应原理及形成条件,并能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制作简易原电池。②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 ①探究原电池的原理和组成条件,培养分析与归纳能力,学习设计原电池的方法。 ②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原电池的发明、发展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究、创新的科学态度。 ②感悟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意义,认识开发利用新型电池的意义以及使用化学电池对环境的影响,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构成条件及应用。 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二、说教法 1、实验促学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将教材中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用先进的电脑动画将微观现象宏观化,将瞬间变化定格化,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三、说学法 本节课涉及生活中常用的电池,是学生熟悉的物品,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学生已掌握氧化还原知识和金属活动性顺序,也具备基本的电学知识,为原电池原理的探究储备了必要的知识。学生通过自主实验、总结的方法,学会“动手做、动眼看、动口议、动笔写、动脑思”,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 先用多媒体展示热电厂的生产过程,激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然后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分析“燃烧取暖、烧火煮饭”的能量转化关系为切入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