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 精品教案

归园田居 精品教案
归园田居 精品教案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阅读鉴赏”第二单元第七课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归园田居(其一)》在组诗《归园田居》中有总括的性质,诗人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最鲜明,虽然字面理解上没有什么难度,但要学生正确理解诗旨,深入探讨陶渊明归田的原因,体验隐于诗歌中的陶渊明的人性光辉,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能解决这些难点,对于他们阅读陶渊明的其他田园诗作也是很有裨益的。

另外,诗中的白描,写景的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绘声绘色等手法,有必要让学生揣摩体味;特别是揣摩诗中动词的运用,能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

【学情分析】

施教班级尚未形成自主学习、探究的习惯;为保证课堂上有效的对话交流,印发预习助读材料(含诗人所处时代背景、初中学过的篇目等),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思考,合作探究的时空。

《归园田居》(其一)很容易让学生形成固有的思维,以隐逸诗歌来解读,停于表层的理解,而要深入探讨诗中隐含的诗人人格光辉,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借助预习自读提纲中的时代背景来加深理解。

另外,学生在必修一模块《荆轲刺秦王》一课中接触过课后诗歌《咏荆轲》,但因从初中到现在,老师教授的都是陶渊明的隐逸诗篇,因此,学生的印象中,陶渊明的隐士情怀根深蒂固,却未曾了解他的“猛志固常在”的一面。因此课余时间有必要让学生自主拓展阅读面,感受到陶渊明豪放的一面,以扩大他们的阅读视野。

【设计理念】

《新课标》提到: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互相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应具有广泛多样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自己的阅读视野。

为此,本教学设计淡化结构分析,强化诗意体验;破除旧格俗套,糅合知人论诗;立足文本,赏析田园之景中掌握写景手法;探讨归田之志间体悟人格光辉;陶渊明有“悠然见南山”的静穆,也有“猛志固常在”的豪放,教学结束后引入鲁迅先生的评价,以课内的《咏荆轲》为提示,激发学生拓展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读山海经(其十)》,以期学生对作者能有比较辩证的评价。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在反复吟咏中体味诗人情感,在探究中体会诗人的归田之因。

2、正确把握景物描写意象意境及手法,掌握诗句赏析的切入点,提高文学欣赏水平。

过程与方法:

通过鉴赏田园风光,了解归隐类田园山水诗的描写景物的一般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诗人在自我心田中建立完善人格;

体味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反复吟咏、鉴赏诗中意象、景物及田园之美来体味诗人的归田之乐

难点:正确理解诗旨,深入探讨诗人归田之因,体悟隐含于诗中的人格光辉【教学时数】一课时课型:课内讲读课

【课前准备】印发自读提纲(含社会背景及学过的陶渊明作品),引导学生自学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学生齐读初中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师印在自读提纲上。)

(播放三毛作词的歌曲《梦田》,并将歌词打印在屏幕上: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梦,一颗呀一颗种子,是我心里的一亩田;用它来种什么,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开尽梨花春又来,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不醒的梦。)

师:这首歌的名字叫《梦田》。歌中唱道:“每个人心里有一亩田。”这一亩田要拿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这心中的一亩田,其实是每个人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让我们一同走进陶渊明的田园,领略他的精神世界,看一看生活在东晋乱世的陶渊明在自己的田园里种下了什么?

我们一起诵读——

【设计说明】利用多媒体音频技术,以歌曲《梦田》导入,创设音乐情境,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陶冶性情。

二、吟咏诗韵,整体感知: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订正字音:jī、zhuō、y ì n、ài、fán,

师:这是一首五言诗,应该怎样划分它的节奏?

明确:二三节奏

师:诗歌是流动的情感,这流动依赖的是音韵美,你发现这首诗压的韵有什么特点?

明确:山、年、渊、田、间、、、、,压的是平声韵(学生齐读),开口度较小,读起来应是如同那山间的小溪,潺潺流淌;语调舒缓。

请一位男生来朗读。

师:读的很好,如同一位闲适智慧之人,向我们娓娓道来一曲归园田居。

2、师:诗歌的题目往往暗示诗歌的主要内容,“归园田居”的题眼是什么?标题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明确:题眼,归;标题告诉我们诗人要归向田园生活、居住。

师:理清诗歌的三个层次,并结合题眼概括其主要内容。

明确:

从“少无适俗韵”到“守拙/归园田”写了归田的原因,从“方宅十余亩”到“鸡鸣桑树颠”写了田园的风光,最后写归田的感受。

3、师:理解和概括的都很准确,这首诗围绕“归”字,先写归田之因,次写归田之美,最后写归田之感。诗的第二部分主要写田园风光,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赏读田园之美,请女生读一下这部分。

(板书)归田之因归田之美归田之感

(学生齐读)

三、赏田园之美,品归田之乐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师: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都写了哪些意象?

明确:写到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村、炊烟、狗吠、鸡鸣(板书);

师:下面请同学们抓住意象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诗人所描写的田园风光。

(给大家一点时间梳理自己的思路,师可板书)

学生发言示例:(提问一个学生)

在方圆十几亩的宅基上,有八、九间简陋的草屋,茂盛的榆树和柳树,阴影遮住了房子的后檐;桃红李白的果树,排列在屋子的前边。远处的村庄隐约可见,村落里缭绕着一缕缕轻柔的炊烟。远远的深巷里传来了声声犬吠,桑树枝头不时传来几声鸡鸣。

师:让我们为她富有文采的表达鼓掌!他已经品出了诗的意境之美。我们能不能用几个词来概括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幻灯板书)清新自然、宁静安祥

师:概括得很准确。“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在读景的同时,还要注意融于景中的情。同学们,在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中,从炼字或写景手法的角度赏析你最喜欢的一句,并谈谈你从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发言示例: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诗人用朴素、近于口语的数字语言来描写住宅环境。师补(幻灯)有一首绝句也是采用了这种写法:“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种以数字入诗的写法对描摹纯朴自然的景色有较为独特的表现力。

“十余亩”、“八九间”,这对于从县令任上辞官的诗人来说,算是清贫了。但诗人似乎如数家珍地告诉我们:家中无良田万顷,更无高宅大院,有的只不过是十余亩的地,八九

间的房而已,但我却自满自足(板书)。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荫”字一方面写出了榆柳的茂盛、自由生长的景象;另一方面,荫”还有“荫蔽、保护”的意思,好像写出了榆柳脉脉含情拥抱、庇护着房子。

“罗”字,写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一片绿树成荫,柳暗花明之景跃然纸上,充满自然的情趣。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这鸡鸣狗吠之声是传自于远方小村庄的深巷之中,桑树之巅远而能闻,恰恰烘托出了小村庄的那种安宁祥和。

师补(幻灯):《桃花源记》中提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更显鸡犬之声,乃祥和之音。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两字突出了景物的朦胧依稀之美,赋予村庄神秘而又无穷的魅力,而“依依”则描摹出了小村庄中家家户户生火做饭,在微风吹拂下,炊烟袅袅上升,随风飘散的画面,从而烘托出了小村庄祥和安宁之美。

师补:从自己的经历谈起,引导学生体会这里所表达的情感:——表达出了家园的温暖和对家园的依恋。

犹记在乡村的初中读书,黄昏放学时,远远的看到薄暮下模糊朦胧的村庄,炊烟袅袅升起,脑海中浮现母亲在灶头忙碌的身影,那种对家的温暖的感觉溢满心田……

我想再提示一下“依依”这个词,正如注释所说的,它的确是形容“轻柔而缓慢地飘升”,这意思可以用另外一个词——“袅袅”表示,好不好?

明确:“依依”是一声,“袅袅”是三声,换了,好像从声韵上就不对了。

师:你能从音韵的角度对诗歌用词进行分析,这很好。其实“依依”“袅袅”这两个词语表达情感好像也不尽相同,你能不能从这个角度进一步分析一下?

明确:“依依”还有“依恋”“留恋”的意思,比如成语“依依不舍”。用“依依”好像是在说“炊烟也舍不得离开村庄,它缓缓地向上飘升,似乎不忍离去”,把炊烟拟人化了,有人情味。“袅袅”就不包含这层意思。

师:讲得好啊!炊烟本无情,只因人有情;炊烟本不依恋家园,只因诗人心中对家园的

依恋(板书)。这笼罩上诗人情感的田园风光,或者说是“心灵化的自然”是陶渊明诗歌的

一大特点。

师衔接语:诗人运用远近结合,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幻灯板书)等艺术手法,使笔下田园风光情景交融。我们来看回归田园之后的诗人内心的感受是什么?请男生一起读——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师:同学们,这四句诗句中最能体现诗人内心感受的字或词是哪些?

明确:“闲”“自然”

师:怎么理解这两个词?

明确:“尘杂”实指官场的繁杂琐事,它让你联想到什么诗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室”喻指“心”,户庭里没有尘俗杂事,“空室”自然就有余闲,这“闲”

不仅指闲暇之意,还指内心的悠闲与闲适(板书)。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樊笼”喻指官场,表达诗人返回田园的喜悦。

这里“自然”不仅指物质性的自然界——田园,还指诗人返回自然之后的自然而然,也

就是洒脱、自由(板书)的一种状态。

师:分析的很到位。诗人生活在这“眼见有色,耳闻有声”的田园生活里,享受到闲适、自由之乐。这种生活是多么地惬意、诗意啊!你愿意长期生活在这里吗?

(生不愿者举手,并谈谈理由——逃避、实际生活并非如此)

师:我们从诗中看到渊明在农村的生活是多么的诗意、惬意啊。

(这里最好由生自己说出渊明的农村生活并不潇洒,如果没有,师可引导——大家可否从初中学过的作者作品找一找)现实情况是这样的吗?

明确:《五柳先生传》里写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可见生活极为艰难。

师:能联系学过的知识来理解,难能可贵。其实他的生活不止是艰难,甚至是贫穷。我们知道他是从彭泽县令这个职位上辞官归田的,县令虽然是小官,但满足一家人的生活还是没有问题的,但他却毅然决然地辞官。下面我们一起来读“归田之因”部分,探讨一下,到底是什么,比贫穷更让陶渊明难以忍受的?(生可能会回答是污浊的官场)

四、探归田之因,悟人格光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师:诗人如何评价“我”进入官场的?

明确:“误”,错误。

师:一个“误”字包含诗人对进入官场怎样的情感呢?

明确:深深的悔恨、深沉的愤慨(板书)。

师:别人都可安于官场,领取俸禄,而“我”到底是怎样的“我”,“世”到底是怎样的“世”,让我如此悔恨、愤慨、并毅然决然地辞官呢?请结合本诗及导读中的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生交流探讨)

明确:“我”到底是怎样的“我”?——

①“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从小就没有投合世俗的性情,本性热爱自然

②陶渊明年幼时,家庭衰微,8岁丧父,12岁祖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常受外祖父孟嘉帮助。

③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重臣,出身贫寒却建立奇功伟业。陶家到渊明这一代,虽已破落沦为寒门家庭。但仍然希望像祖先那样建功立业。

④“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官出仕,“大济苍生”,最大化的实现自己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知识分子深层次的追求。

(幻灯)

?——质性自然,本当躬耕自给

?——一家之主,情当求禄养家

——名将后裔,理当继承先贤

?——儒家学子,义当修齐治平

师衔接语:可见,作者在出仕伊始,是对官场充满希望的。

可是现实的“世”到底是怎样的“世”?——

①身处乱世——纷乱的政局中只能成为别人争权夺利的工具。

②门阀制度森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出身寒门的陶渊明,一介文士,大济苍生的理想无法实现

③五斗米的故事中可窥见当时的官场风气——虚伪取巧、阿谀逢迎

(幻灯)

——身处乱世,只能参权夺利

——虚伪官场,应能降格逢迎

——污浊社会,该能随波逐流

——出身寒门,岂能大济苍生

师:世与我相违背了。“性本爱丘山”的“我”将这样的“官场”比喻成“樊笼”“尘网”,其特点是“束缚”人;将生活其中的“我”比喻成“羁鸟、池鱼”,二者的共同特点是“受约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其实,无论是网还是笼,羁鸟还是池鱼,都是人的不自由的状态。恰如莫言长篇小说《蛙》中的一段话:

那时人人都被关在笼中,没有关在笼中的,脖子上也有绳子带着。

鸟关在笼里极不自由,而人关在笼里则成了“囚”字。——《收获》(0906期)

师:如“囚”般的“我”怎能不“守拙”归隐田园呢?这“拙”是何意?

明确:①“拙”,愚拙,与“巧”相对。——别人当“巧”官,能适合俗韵(善于逢迎)的巧官;我只愿当拙官,爱丘山的拙官。

②“拙”还指什么?——固守自我质朴的本性。

③“拙”指固守节操,不折腰的节操。

师:这位悲愤的拙官(板书),放弃大济苍生的志向,固穷守节,他的归隐,是悲哀的淡出;但,他在自己的一亩心田里,种下了光辉人格,我们一起读:

(幻灯)陶渊明诗歌中的“人格之光”

拒绝丰厚物质,坚守/ 。(精神自由)

拒绝摧眉折腰,坚守/ 。(高尚节操)

拒绝随波逐流,坚守/ 。(质朴本性)

因此,我要说,他是一位退隐的斗士。(板书)

让我们再次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人闲适悠然中的傲骨。(注意在第一层次读出悔恨、第二层次读出满足,第三层次读出闲适)(展示幻灯板书)

【设计说明】体现ppt板书与黑板板书的互补互利性。黑板板书已完整形成,但无法在

短时内添加线条,这时展示ppt板书,结构更为完整,图示更为形象。

(生再次朗读此诗)

研讨:放弃自己年轻时的志向,最终选择归隐,你觉得陶渊明的选择正确吗?如果你觉得不正确,那么你能为他提供怎样的建议?

(生讨论并自主发言。)

师总结:

陶渊明的选择,不管大家是否认同,他都在启发着我们:“每个人心中一亩田”,穿梭于城市的车水马龙,时感躯体疲惫、灵魂浮躁的我们,在自己的心田里,是否种上了“人格”、“自由”的种子?

五、布置作业:

鲁迅先生曾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静穆”,所以伟大。

你是否认同这个观点,课余时间希望同学们拓展阅读,进一步认识陶渊明:

推荐读物:1、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陶渊明与田园诗》(图书馆藏书)

2、国学经典《陶渊明诗集》,徐正英、阮素雯(注释解说词)

其中,建议将陶渊明的《读山海经》组诗、《归园田居》组诗作为阅读重点

【板书设计】归园田居

归田之因归田之美归田之感

尘网(近)方宅草屋

樊笼(近)榆柳桃李余闲

羁鸟(远)远村炊烟自然

池鱼(声)狗吠鸡鸣

懊悔满足闲适

愤慨依恋自由

悲愤的拙官、退隐的斗士

【教学反思】

优点:

首先,本节课设计新颖,老课新教,教出新意,正所谓“老书开新知”。本诗教学重点

是赏析田园风光,教学难点是探讨归田之因及人格光辉。授课教师为此设计了三个非常有效

的教学支点:

①以炼字及写景手法为切入点赏析田园风光,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意境,并在赏析

诗句的过程中,包纳了写景手法和诗人的情感赏读,设计巧妙。

②解读诗人内心感受的句子“闲”“自然”,来体悟情感;

③“世是怎样的世,我是怎样的我”的主问题设计能有效的指导学生以“知人论世”的

方法,来探讨归田之因,抓住“拙”来体悟诗中的人格光辉。切入点巧妙而新颖。

以上设计能启发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探讨中引领学生关注作者抒发的情感及渗透的人生哲理,实现对话的深层度。

其次,重视诗意理解度:以多重材料的补充促进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做到必修Ⅰ与必修Ⅱ、初中教材与高中教材、课内与课外,教材与多媒体多重资源的有效使用,以歌解诗,以文解诗,以诗解诗,对诗意的理解,起到点睛、拓展、深化的作用。

如授课中,在谈到诗人将“我”比喻成“羁鸟”“池鱼”,将“官场”比喻成“樊笼”“尘网”,二者的共同点都是“受约束”,是人的不自由的状态,教师一句:“恰如莫言长篇小说《蛙》中的一段话——那时人人都被关在笼中,没有关在笼中的,脖子上也有绳子带着。

鸟关在笼里极不自由,而人关在笼里则成了“囚”字。——《收获》(0906期)”(幻灯展示)对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起到点睛、深化的作用。类似的引用,在本节课中运用得极为普遍和恰当。

第三,注重吟诵:教师创设情境,营造氛围,通过反复的吟诵,或小组或个人,或男生或女生,或老师或同学,揣摩情感、语调、语势,体会诗歌的音节和谐自然、节奏轻柔优美,召唤学生的诗情,引领学生走进诗歌,走进文本。

第四,课前印发助读材料,有效的指导学生“知人论世”,让学生有充分的思考、自主学习的时间,使课堂上的充分交流成为可能;注重学情与方法,使基本知识能力化;“以学定教”,优化了教学环节,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第五,拓展阅读作业能有效的指导学生更多的去了解陶渊明的另一面,丰富学生对陶渊明的认识。可以说,课外的拓展导读,能学在课内,思于课外,激发兴趣,拓展阅读,深化评价。

最后,问题导引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赞赏激励促进了情感的生成;点拔启发促进了能力甚至智慧的生成;及时评价促进了有效的课堂生成。师生在相互交流、沟通、启发、补充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不足:虽有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但学生的声音层次不足,读的声音过于慷慨激昂,田园的宁静美不够,这一点要多指导学生。如果教师能自己进行范读,学生可能更能领受田园风光的恬静之美。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 1、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解读诗人归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学生答:陶渊明。)我们以前还学过陶渊明的什么作品呢?(学生回答《五柳先生》《桃花 源记》《饮酒》《归园田居》(其三)) 二、作者简介 相关资料:陶渊明:(365 —427 ),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最杰出的诗人。出身仕宦家庭,曾祖曾官至大司马,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陶少年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父亲早逝,家世没落,家境贫寒。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陶29 岁时出任江洲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到39 岁时他曾亲自参加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这时他41 岁。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田园诗人” “隐逸诗人” “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 后世称誉:“百世田园之主” “千古隐逸之宗”。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听配乐朗诵,注意字音和节奏。 2、一生朗读。(师生评点,注意字音,提醒学生五言诗的节奏) 3、学生再听配乐朗诵,小声跟读。 四、解题,把握思路。师:我们常常说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这个标题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字呢?学生明确:"归"字师:也就是说“归”字是文章的题眼。那么我们就围绕“归”字来解读这首诗歌。2、提问:请问诗人1 、从何而归?2 、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请大家仔细看课文,回答我的问题,小组交流讨论: 讨论后明确: 1、从何而归?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标准课教案完整版

归园田居标准课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归园田居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情况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会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 3.学习鉴赏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情感及艺术手法。 4.正确评价陶渊明放弃官场、归隐田园的生活道路选择,培养学生的修身意识。 【教学重点】 1、提炼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进行探究式学习 2、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教学难点】 欣赏作者如何以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体会诗歌语言并且学习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设想】自制PPT课件,播放配乐朗诵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以前学习过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想要的生活是怎样的呢(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种生活你们喜欢吗?那么我们今天来看另一位诗人——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又想要什么要的生活?他追求的到底是什么看看自己又是不是喜欢他的生活?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 一、作者简介及背景 师:在读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陶渊明。有哪位同学能说说你对他的了解。(生答)陶渊明,又叫陶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曾几次做官,又几次辞官,最后任官职是彭泽县令,但他做了81天就辞官,直到63岁去世再未出仕做官,彻底归隐田园。这一首着名的田园诗,是作者辞官回乡后的次年写下的。 他是东晋伟大的田园诗人:喜欢写农村风物和劳动生活,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气的 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 他有一句名言,说的是(生:“不为五斗米折腰”)。他这种不愿在污浊官场混 迹,想要保持高洁、独善其身的文人情怀对后世文人影响很深,譬如李白的诗句(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与此一脉相承的。正是因为他生前的 这种气节,后人称他为“靖节先生”,还有人叫他“五柳先生”,这是因为(生:《五 柳先生传》)他写了《五柳先生传》一文。 二、疏通文意 1、了解了诗人的生平情况,我们来看一下书下面的生字词的注释:

归园田居其一优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优秀教案 《归园田居》是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共五首(一本作六首)。归园田居其一优秀,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我们来看看。 教学目标: 1、解读美丽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解读诗人归美丽田园前的心境,解读诗人形像。 3、简单了解陶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 美丽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先请班级同学们做一道选择题:如果大家走入社会,有两 条道路给你们选择——1、做大官,有名有利。2、做农民,平平淡淡。班级同 学们选择哪条路呢?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 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东晋著名文学家 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 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 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 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 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美丽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美丽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美丽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美丽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三、析题: 文章和诗歌的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那么,“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是“归”还是“居”? 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请班级同学们看屏幕,我们这节课就要了解的几个问题: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请大家将书翻到103页。 四、读 1、听录音,解决生字词,理清大意。 2、全班齐读。(重读“返”、“暧”和“暖”字很像、“吠”字容易写错) 3、自由朗读: 思考: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五、讨论鉴赏: 1、从何而归? 明确:官场。 诗人将官场说成“尘网”、“樊笼”,这些词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什么态度?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请班级同学们打开优化方案128页。我们班哪个班级同学说话最大声的,自告奋勇起来读给大家听,好吗? 2、为何而归? (1)本性爱美丽田园。 (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美丽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归园田居》(其一)一等奖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曾饮酒而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曾为世人描绘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陶渊明),由上可知,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归园田居>其一》。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因作《五柳先生传》),谥号“靖节先生”。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直到他63岁去世,终老乡村。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家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而充实的隐居生活,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归园田居[其一]公开课优秀教学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教学设想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这节课旨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几个问题: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渊明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心境。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了解渊明其人及其文。 2. 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 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体会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曾饮酒而歌“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 他曾为世人描绘了“ 阡陌交通 , 鸡犬相闻” 的世外桃源 , 他曾如数家珍般描绘了“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的乡村美景……他的名字是 ?(渊明 ,由上可知 , 他最美的诗情来自田园 , 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归隐田园之后的《 <归园田居 >其一》。 二、作者简介 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浔阳柴桑人,自称“五柳先生” (因作《五柳先生传》 ,谥号“靖节先生”。被后世人称为“百世田园之主,隐逸之宗”。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几做个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往返于官场与田园之间,最后, 从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 41岁,直到他 63岁去世,终老乡村。 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 405年,渊明在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

《归园田居》教案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了解陶渊明及其诗文并学习诗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品格 品味这首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1、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字音 羁(jī)暧(ài) 2、对照注释,疏通词句 解释下列加点词。 少无适俗韵本性、气质性本爱丘山天性、本性 池鱼思故渊深潭方宅十余亩四周 榆柳荫后檐遮蔽桃李罗堂前排列 依依墟里烟村落久在樊笼里喻官场 3、理清思路 全词共20句,可分为哪三个部分? 明确:回忆弃官前(前六句)描写归田园(中十句)再回到眼前(后 四句) 4、内容分析: 开篇两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爱憎感情?它对全篇有怎样的作用? 写了诗人爱丘山,憎尘俗的感情起着总领全篇的作用。“适俗韵”指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本能,“丘山‘则代表远离 官场仕途的田园山林。作者曾“不为五斗米折腰向锈里小儿”,所 以世俗的阿谀奉承,他一样也也没学到,反而喜欢宁静、淳朴田园

生活,因为他觉得他的本性与大自然是相通的。这两句表现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 少无世俗韵 性本爱丘山 对“误”字的分析:无限的感慨与辛酸,悔恨之情溢于言表 对“尘网”的分析:对仕途的厌恶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农村田园风光图?结合内容,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摘述。 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来展现田园风光? 白描手法:这首诗采用我国古代民歌的白描手法,用清新浅近的语言,勾画

了一幅颇富情趣的农村图景。 点睛之笔: 久在樊龙里 复得返自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2.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能力目标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 情感目标1.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2.体悟古典诗歌中融注的积极健康的情感。 教学重点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诗中形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手段自制多媒体课件、播放诵读录音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导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语→体味意境→总结规律→扩展练习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介绍新知1.有“田园诗人”、“隐逸诗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之称的东晋最杰出的诗人是陶渊明。 2.《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归去来兮辞》等诗文描写了田园生活。 3.陶渊明的诗歌喜写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他的诗歌语言像雨后麦苗一般

归园田居优秀获奖教案

正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让我们欢迎前来听课的老师们。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在讲课之前,让我们来想想,假设你们现在有能力有条件选择或者设计自己的房子,那么你们会怎么选择呢?(各抒己见) 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这实质上也是一种人生的价值取向。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人对名利趋之若鹜,有人却自甘平淡,淡泊名利。当然,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理由。东晋著名的文学家陶渊明也做过这样的选择题,他的答案是什么呢? 我们以前学过他的一篇文章《桃花源记》,大家还记得在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吗?(和睦的,平等的,愉快的)。确实,在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里,没有压迫,没有官僚,人人平等,明主而自由,他们过着一种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生活。我们都知道这个充满人情温暖的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理想国度,也是他心中的精神净土,灵魂归宿。但是,在美好的理想中得桃花源在现实中有没有呢?既然没有,那在现实中,陶渊明所向往的居所是什么样呢?是不是和大家的选择是一样的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走进陶渊明。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田园诗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五柳先生传》,后人普遍认为这是陶渊明的自传,故曰自称“五柳先生”。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新的境界。陶渊明的一生算得上是起起伏伏的,他的曾祖父曾经做过大司马,大司马是什么职位呢?掌管一个国家军权的职位,可谓是十分显赫的身世,他得祖父和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可是当他少年时,家道便渐渐地衰落了,家境也逐渐贫困起来。虽然说在青年时代,陶渊明也有过建功立业为国效忠的大志,但是他并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到头来只担任过几任无关痛痒的小官。直到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正如每个朝代到末期一样,当时政府腐败,尔虞我诈,官场黑暗,勾心斗角。这样的现实让满怀一腔热血的陶渊明很是失望,如果陶渊明会唱歌,那他肯定会低吟一曲“我的心真的受伤了。。。”所以最终陶渊明果断地在他41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设计指导思想】 陶诗之美,不是一个十五、六岁的中学生轻易能领会得到的;陶诗之情,同样难以引起年轻人的共鸣。他的反朴归真,他的淡泊,是历经浮沉世俗的淘洗后人性的回归。如果就诗论诗,归园田居并无多少疑难之处,任何强加的桂冠只会导致学生的不满或不屑。所以,对归园田居的学习,既要注重对诗歌本身的理解与感悟,更要注重从侧面挖掘诗人的诗心所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认同诗人,进而获得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建构。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了解陶渊明其人及诗文。 2、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3、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流露出的对官场的厌恶之情和感受田园生活乐趣的欢愉。 【教学难点】 体会平中有奇,淡中有味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工具】交互式电子白板、电脑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联系旧知,精彩导入 讲一个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看图猜诗句温故而知新 同学们是否以前学过的《桃花源记》这篇文章?作者是谁?陶渊明的桃花源景色怡人,民风淳朴,在那里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他们过着一种自己自足与世隔绝的生活,这个充满人情温暖的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国,但是,这美好的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那么,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是怎么样的呢? 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现实中,陶渊明向往的居处到底是怎么样的。引出今天所学的课文《归园田居》。 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今九江)人。曾祖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陶渊明既是隐逸诗人也是田园诗人,他的田园诗直接影响到唐代的田园诗派,唐代的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 文学史地位:开创了田园诗一体,被称为是田园诗歌的始祖。 思想:儒家积极的用世思想 道家消极的无为思想 山水田园诗派发展脉络

归园田居(其三) 优秀教案

诗四首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课时安排】 4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查找有关资料,给诗歌插配有关的图画。老师准备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一、导入新课 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整体感知明确学习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二、研读与赏析

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 A.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B.“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语言“自然、通俗”。齐背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游山西村》陆游 一、导入新课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整体感知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B.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全班讨论、交流明确: A.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B.表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二、竞背课文,抽查背诵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西安市第十九中学闫莉 【教学设想】 新课改施行以来,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来欣赏文本,鼓励学生自主表达,师生互动,分享探究的快乐。 诗歌教学的关键是反复吟咏,揣摩语言,赏析意境,体会感情,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理解、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内容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生活的反映,要让学生理解陶渊明的艺术情趣,诵读是教学的基础,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读出诗人蕴含在平易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中的情感,并最终熟读成诵。 赏析意境是本节课学习的重要环节,希望学生能寻找画面中的意象,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画面,感受陶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体会情感是学习的重点之一,希望学生在欣赏田园风光后,能把田园生活与官场生活进行比较,体会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饮酒》及《归园田居(其三)》,虽然对陶渊明的作品有一定的了解,但要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

人,自主地欣赏诗歌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感情,一时恐怕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本节课的学习,老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前提下诵读诗文,疏通诗句,走入诗境,欣赏优美的画面,感悟诗人的情感。这样,才能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进而获得情感的熏陶和价值观的构建。 【教学三维目标及重难点】

田园:宁静、和谐——————闲适、愉悦官场:尘网樊笼——————厌恶鄙弃

【附教案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世外桃源”出自陶渊明的哪一篇文章?——生:《桃花源记》。在文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社会?——学生背诵“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和平安宁的社会。我们还学过他的《饮酒》,大家背诵一下。(学生背诵)每次读陶渊明的诗歌,我们便仿佛去郊野乡村旅行了一番,有荡涤心灵的享受。今天,我们欣赏他的另一首诗《归园田居(其一)》。(板书题目) 二、走进作者 请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介绍作者,教师补充。(多媒体辅助)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东晋著名的诗人。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他少年时有“大济苍生”之志,父亲早逝,家道没落,得不到社会的重视,只做过几任小官。后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解职归田。陶渊明把自己劳动的感受反映在诗中,为人们描绘出恬静幽美的乡村图景,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被后人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 教师补充五斗米的故事: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他气愤地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向乡里小人。”当天,他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而辞官归田。后终老田园,不再出仕。 三、朗读诗文,疏通诗意。 1、学生大声朗读诗文。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生点评学生朗读。 3、教师指导朗读节奏。 四言诗的朗读节奏是二二式,五言诗的朗读节奏通常是二一二式或二二一式。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那么“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怎么读呢?大家试着来读。“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4、学生再读诗文,进入诗境。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一篇优美的古代《》,那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呢?()在这篇文章中,他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风俗淳朴、鸡犬之声相闻、黄发垂怡然自乐、和谐安宁的“世外桃源”,描绘了这样一个理想的社会,理想的生活场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所写的《》这首诗,去诗人所生活的田园去看一看,去感受他所追求的那种和谐安宁、闲适自在的田园生活。(板书题目) 二、了解作者 在研读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了解一下作者陶渊明的生平。有哪位同学能说说你对他的了解。 明确:陶渊明,又叫陶潜,东晋末年伟大诗人。曾几次做官,又几次辞官,最后一任官职是彭泽县令,但他只做了81天就辞官,直到63岁去世再未出仕做官,彻底归隐田园。 他有这样一句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他这种不愿在污浊官场混迹,想要保持高洁、独善其身的文人情怀对后世文人影响很深,譬如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与此一脉相承。也正是因为他生前的这种气节,后人称他为“靖节先生”(板书)。同时,还有人叫他“五柳先生”,这是因为他写了《五柳先生传》一文。 三、学习朗诵 了解了诗人的生平情况,现在就来看看大家的预习情况怎样。 《》中的典型句式一般是四言,朗读节奏是什么?(“二二”节拍)而这首诗是几言句式?(五言)所以,它的朗读节奏是“二三”节拍。好,今天早上我们已经听过名家的朗读了。现在请一位同学试着模仿,来诵读这首诗。请注意: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停顿,读出情感。有谁能自告奋勇地读一读呢?(生读) 同学们,刚才他读的怎么样?是不是读出了情感呢?(生答) (学生点评完后教师总结)所以今后大家朗诵诗歌时一定要注意节奏的停顿变化,读出诗歌中所蕴涵的情感,真正做到声情并茂。 值得注意的是以下几个字的读音: (jī)鸟恋旧林:——马笼头,鸟,笼中鸟。 守拙(zhuō)归园田:拙——笨拙,守拙,在这首诗中,是爱丘山,固守住节操,不随波逐流的意思。

归园田居标准课教案

归园田居标准课教案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归园田居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情况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会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 3.学习鉴赏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情感及艺术手法。 4.正确评价陶渊明放弃官场、归隐田园的生活道路选择,培养学生的修身意识。 【教学重点】 1、提炼表现陶渊明思想志趣的语句进行探究式学习 2、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教学难点】 欣赏作者如何以质朴的语言表达真挚的情感,体会诗歌语言并且学习诗歌的艺术手法。【教学设想】自制PPT课件,播放配乐朗诵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以前学习过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想要的生活是怎样的呢(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种生活你们喜欢吗那么我们今天来看另一位诗人——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又想要什么要的生活他追求的到底是什么看看自己又是不是喜欢他的生活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进入这篇课文的学习。 一、作者简介及背景 师:在读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陶渊明。有哪位同学能说说你对他的了解。(生答) 陶渊明,又叫陶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曾几次做官,又几次辞官,最后任官职是彭泽县令,但他做了81天就辞官,直到63岁去世再未出仕做官,彻底归隐田园。这一首着名的田园诗,是作者辞官回乡后的次年写下的。

他是东晋伟大的田园诗人:喜欢写农村风物和劳动生活,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 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 他有一句名言,说的是(生:“不为五斗米折腰”)。他这种不愿在污浊官场混 迹,想要保持高洁、独善其身的文人情怀对后世文人影响很深,譬如李白的诗句 (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与此一脉相承的。正是因为他 生前的这种气节,后人称他为“靖节先生”,还有人叫他“五柳先生”,这是因为(生: 《五柳先生传》)他写了《五柳先生传》一文。 二、疏通文意 1、了解了诗人的生平情况,我们来看一下书下面的生字词的注释: 韵 yùn 本性、气质 羁jī 拘束笼中鸟 拙zhuō 一声①笨:手笨、勤能补拙②谦辞:称自己的文章、见解:拙见 荫 yìn 四声遮蔽没有日光,又凉又潮湿; 暧暧ài 日光昏暗,模糊; 颠diān 高而直立的东西的顶; 樊fán 篱笆樊笼指关鸟兽的笼子 同学们还有不理解的字词吗,请提出来。大胆发言。(生问)那么谁能够帮助解答这个问题呢咱们有惑就需要解惑。(生答) 指导朗读: 2、字词问题解决之后,请同学们一起将这首诗朗读一遍。 3、下面就请同学们再来听听名家又是如何来朗诵这首诗的注意诗歌朗读的节奏和感情。(播放录音)

归园田居教案

《归园田居》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3、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式、讨论式、启发式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幻灯片1) 初中时我们学过《桃花源记》,谁能说说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景美,景色怡人;人美,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生活美,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人劳动,丰衣足食,幸福安宁。) 思考:陶渊明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理想王国? ——明确:陶渊明想以这个幸福的世外桃源来寄托自己祈求安定的理想。陶渊明生活的东晋,社会黑暗,政局动荡,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渴望有安定的生活环境,桃花源正是这样的理想居所。 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居》。这首诗跟《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二、作者简介(幻灯片2) 1、作者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于63岁时贫困而死,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2、作品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主要作品有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3、关于《归园田居》:(幻灯片3) 陶渊明四十一岁归隐后,写了不少田园诗,《归园田居》共5首,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写于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第二年。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整理精校版)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 必修教案 0327 09:56 ::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公开课优秀教案) 使用教具多媒体 教学目标 1.学会在诗意的想象中诗意的朗读诗歌。 2.学习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 3.体味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4.学习诗意的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 教学重点触摸诗人隐藏在诗歌语言和意象之后的诗心。理解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2分钟) 教师导入:“假如同学们高中苦读三年,大学苦读四年,毕业后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去做官,有名有利;一是去当农民,平平淡淡,你会怎么选择?(几乎所有学生都会选择做官)是啊,做官的话,且不说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人生价值,单是物质生活水平、地位和身份都比农民要高出很多。我们上学不就是不想再当农民,要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吗?古代贫寒人家的学子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只有一条路,就是考取功名然后做官。但是做官有很多种,有为报效祖国而为官,有为满足私利争做官,前者官难做,但人品高尚;后者官好做,但遭人唾骂。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就是前者,但在走了“三十年”(实际十三年)的仕途以后归隐了,这是为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归园田居》寻找答案。 自由回答适当引导检查预习 二、鉴赏步骤 (一)知人论世(3分钟)

活动一:造句:陶渊明是人?(从思想、性格、朝代、爱好等方面来介绍)并检查预习情况。 教师适当补充: 陶渊明29岁(393)初次出仕,做江州祭酒,不久回家。新居五六年后又先后在桓玄、刘裕、刘敬宣幕下做僚佐,时间都不长。至义熙元年(405)八月,出任彭泽县令,在任八士余天,辞官归田,时年41岁。直至他63岁时去世,再没有出任。据此可发现,是出任还是退隐,青壮年时期的陶渊明在这个问题上多次反复。他之所以三出谋求官职,一是因为家境不好,负担重;二是从小所接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要求他在社会上有所作为。但他天性热爱田园生活,喜欢读书,不喜欢在俗世杂务上费心思,加上当时朝廷权臣当道,权豪们一心争权夺利,铲除异已,无心致力于清明政治。在奔波劳累的官场生活中倍感不适与厌倦,强烈渴望闲居的乡村田园生活。从彭泽县令任上的辞官,是他与仕途彻底决裂的开始。辞赋《归去来兮》和诗歌《归园田居》正是创作于转折时期。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风格平淡自然,语言质朴清新。(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公布答案)适当补充 (二)诵读感知(5分钟) 活动二: 1.指名学生朗读、点评(以肯定为主) (指导:字准句清,音正腔圆,把握节奏,语调得体。) 2.听录音,感受名家配乐诵读 3.齐读诗歌 (三)眉目传情(3分钟) 活动三: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好似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能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归园田居”的意思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这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的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明确:“归”, 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四)情境复原(25分钟) 活动四:自由诵读,思考上面四个问题,从诗中分别找到这四个问题的答案。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中卫中学高一语文组杨晓帆 教材分析:本课选自语文版第四册,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 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熟知作者及其影响。 2、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 能力目标:学会用诗眼来解读诗歌内容;掌握田园诗的鉴赏方法。 情感目标:1、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2、体悟古典诗歌中融注的积极健康的情感。 教学重点: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诗中形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准备:播放诵读录音山水田园诗派的资料 教学方法:诵读学习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欣赏导入 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陶渊明的《桃花园记》。在作品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记》。 二、作者简介及山水田园诗派 (教师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陶渊明及山水田园派的了解,教师适时补充。) 1、作者介绍: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有“田园诗人”、“隐逸诗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之称。《桃花源记》、《饮酒》、《归去来兮辞》和《归园田居》等诗文都是田园诗的代表作。 2、生平简介以及“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陶渊明生活在充满战乱的东晋末年。自幼博览群书,有大济苍生的政治抱负,从29岁入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将军、彭泽县令等职,直到41岁归隐。13年的仕途生活,使他看透了官场的腐朽和仕途的险恶,感到实现自己的理想没有指望,又因为不愿与黑暗的势力同流合污,于是摆脱官场的羁绊,归隐田园。 3、山水田园派: 陶渊明归隐后写了大量的田园诗,以《归园田居》5首,《饮酒》20首,《移居》2首等最为著名,因而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

初中八年级语文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归园田居(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3.拓展探究,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学习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朗读、探究,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学生看图像(利用声像技术,展示田园风光图,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环境的幽静与优美。多媒体1),听诵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诗歌,要求读出感情,并说出依据。 4.分小组研究,推荐代表发言评论,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提问:“归”字是诗眼,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值得我们思考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讨论、明确: 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⑴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⑵为何归来? 明确: 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①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②彻底悔悟。③也许是一种托词。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

归园田居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学生欣赏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3、拓展探究,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学习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探究,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学生看图像(利用声像技术,展示田园风光图,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环境的幽静与优美。多媒体1),听诵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诗歌,要求读出感情,并说出依据。 4、分小组研究,推荐代表发言评论,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提问:“归”字是诗眼,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值得我们思考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朗读,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⑴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 明确:官场生活(“鸟”、“池鱼”是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⑵为何归来? 明确: 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①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②彻底悔悟。③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 B、守拙归园田。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 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