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河北省新高考地理模拟试卷含解析

2020届河北省新高考地理模拟试卷含解析
2020届河北省新高考地理模拟试卷含解析

2020届河北省新高考地理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藜麦,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喜耐“高冷旱”(高海拔、冷气温、盐碱旱地)。2019年7月,山东省齐河县的藜麦优质育种基地试种的藜麦新品种开始收获,这是藜麦首次在平原地区规模化试种成功。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仅考虑生长习性,下列地区中最适合藜麦种植的是

A.柴达木盆地B.河西走廊C.东北平原D.云贵高原

2.藜麦在山东平原地区规模化试种成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土壤B.地形C.技术D.市场

【答案】1.A

2.C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以藜麦种植为背景,考查了农作物生长习性、区域地理特征、农业区位因素等相关知识,注重培养考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

1.根据材料可知, 藜麦喜高海拔、冷气温、盐碱旱地。柴达木盆地高海拔的环境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藜麦种植环境近似,因此该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柴达木盆地,A正确;河西走廊海拔较低;东北平原海拔较低,以肥沃的黑土、黑钙土为主;云贵高原纬度低,气温较高,以喀斯特地貌为主,石灰岩广布。三地均不是藜麦最适合种植区,BCD错误。故选A。

2.藜麦喜高海拔、冷气温、盐碱旱地。我国山东平原地区引种藜麦,必须加强科学研究,选育高产高品质良种加以改良,使之适应山东平原地区的自然条件,或利用科学技术改造山东平原地区不利于藜麦种植的条件,如光照、昼夜温差、病虫害、环境污染等因素,使当地条件符合藜麦生长习性。故C项正确。

2.城市建筑物高大密集,影响城市内空气流动,北京规划建设“6条宽度500米以上的一级通风廊道”。以保持或引导天然气流,提升北京市空气流通性。图甲北京市交通图,图乙为北京市1月、7月风玫瑰图。

结合图示回答下列小题。

1.廊道线路选择说法正确的是

A.线路选择尽量避开古建筑群

B.选择楼体走向与盛行风向一致的高大建筑群

C.尽量选择公园、绿地、河流和宽阔道路

D.选择建筑少、楼层低,拆除费用低的线路

2.据图分析,北京市的通风廊道走向最合理的是

A.西北--东南向B.南--北向

C.东--西向D.环形

3.北京建设廊道的目的主要包括

①解决雾霾污染

②缓解城市热岛

③分散大城市职能

④改善城市小气候

⑤缓解交通拥堵

A.①②④B.②④

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答案】1.C

2.B

3.B

【解析】

1.线路选择尽量选择古建筑群,古建筑群相对较低,建筑密度较小,适合作为通风廊道,A错误。根据狭管效应,选择楼体走向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高大建筑群,增强风速,加快空气流动,B错误。尽量选择公园、绿地、河流和宽阔道路,适合作为通风廊道,C正确。建廊道线路是为了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利用现有的设施,不会拆除建筑,D错误。故选C。

2.结合北京的风玫瑰图,发现北京1月和7月的风向大致是南风和北风,因此为了减缓城市热岛效应,

通风廊道走向应该是南--北向,B正确。故选B。

3.通风廊道是为了减缓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小气候,②④正确。①选项不能解决,错误。通风廊道只是为了空气流动,不能分散城市职能和改善交通,③⑤错误。故选B。

【点睛】

狭管效应,是指峡谷地形对气流的影响。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峡谷,风速增大,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城市中也存在狭管效应,当两侧建筑物比较高大,空气通过时风速会增加。

3.北京时间2019年2月5日(大年初一)零点,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在中国内地上映,电影讲述了在不久的将来太阳即将毁灭,面对绝境,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下称“计划”)。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电影在内地上映时,伦敦大本钟显示的时间是

A.2月5日 8:00B.2月5日16:00

C.2月4日 8:00D.2月4日16:00

2.影片中“计划”利用太阳和木星加速流浪,地球推进至木星附近,需要穿越的行星轨道是

A.金星B.水星C.火星D.土星

3.在《流浪地球》故事设定中,人类居住在地下五千米深度左右的地下城中。现实中在欧洲罗马尼亚的大盐矿镇就位于地下120米深处,关于大盐矿镇描述正确的是

A.纵波能够传播,横波无法传播B.是岩浆的发源地

C.属于岩石圈D.处于莫霍界面

【答案】1.D

2.C

3.C

【解析】

1.本题考查时间的计算。伦敦大本钟使用的0时区的区时,因此北京时间为东八区区时,与伦敦两者相差8小时。北京时间2019年2月5日(大年初一)零点,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在中国内地上映,伦敦大本钟的时间是2月4日16:00。故选D。

2.本题考查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特征,由内向外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因此地球推进至木星附近,需要穿越的行星轨道是火星,故选C。

3.本题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大约为33千米,古登堡界面的平均深度为2900千米。岩浆发源地位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故人类居住在地下五千米深度左右的地下城中,位于地壳,隶属于岩石圈。故选C。

4.2018 年 7 月,美国特斯拉与上海临港集团签署了纯电动汽车项目投资协议。上海建设特斯拉超级工厂的优势区位条件是

①电力廉价丰富

②工业配套设施齐全

③劳动力成本低廉

④交通运输便利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查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详解】

上海地处长三角,能源短缺,需通过西电东送从中西部调入电力,①错误;上海地处我国最大的沪宁杭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配套设施齐全,②正确;上海经济发达,工资水平高,劳动力成本高,③错误;上海地处长江出海口,沿海航线的中间位置,京沪、沪杭铁路在此交会,交通非常便利,④正确。故建设特斯拉超级工厂的优势区位条件有②④。故选D。

5.海归”指有国外学习和工作经验的留学归国人员,海归一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末.尤其是十九大以来,大批“海归”回国创业,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据此完成下列小題。

1.与上世紀90年代相比,十九大以来,“海归”回国创业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经济不景气,中国经济一枝独秀B.中国国内市场大,创业收益高

C.中国缺少创业人オ,科学技术落后D.中国国家政策扶持和经济形势的助推

2.作为归国创业者,“海归”带来的影响是

A.使我国劳动者年齡结构趋向年轻化B.大幅度増加了我国劳动者数量

C.使我国劳动者素质和技术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D.使劳动者性别结构更加合理

3.“海归”给我国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A.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完善营商环境B.提高我国经济总量,改善环境质量

C.有效缓解我国过去人才大量流失现象D.促进我国工业的现代化和专业化发展

【答案】1.D

2.C

3.C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海龟回国创业的原因,实则是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结合材料分析,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十九大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及国家发展的需要,国家对人才的重视越来越重要,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引进各种高素质人才,进而吸引“海归”回国,D正确。目前全球经济形势较好,A错;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而言,国内市场虽然广阔,但是由于发展水平的差异,中国产业经济效益较低,B错误;目前中国制造业较发达,甚至一些领域已经达到甚至超过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平,C错误,故选D。

2.本题考查“海归”的影响,“海归”指有国外学习和工作经验的留学归国人员,开始回国创业,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回国,给我带来的影响,促使我国劳动者素质和技术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C正确;由于材料中未涉及海归人才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及数量等,因此对我国劳动者年龄构、性别结构及数量的影响无法体现,ABD错误,故选C。

3.“海归”人口属于高素质劳动者,该现象最先带来的社会效益是缓解了过去人才大量流失现象,C正确;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完善营商环境是海归人才逐渐取得的成就,而提高我国经济总量,改善环境质量及促进我国工业的现代化和专业化发展属于海归创业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ABD说法错误,故选C。

6.“一村一品”指在一定区城范围内。以村为基本单位。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通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使一个村(或几个村)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城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农产品和产业。当前“一村一品”巳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下图为我国前六批“一村一品”村镇分布统计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我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的分布特点是

A.东部多西部少B.南方多北方少C.中间多四周少D.分布比较均匀

2.为了促进“一村一品”建设,各地应首先做到

A.减少农村人口外流,稳定劳动力的数量B.扬长避短,合理布局特色高附加值产业

C.重视经济效益,推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 D.拓宽产业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的就业率

3.西藏“一村一品”数量少的原因可能是

①农业生产用地少

②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③交通运输成本高

④本地市场狭小

⑤矿产资源贫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⑤D.①④⑤

【答案】1.A

2.B

3.B

【解析】

【分析】

1.总体来看,我国“一村一品”分布最多的是华东地区,整体表现出东多西少的特点。故选A。

2.为了促进“一村一品”建设,各地应当首先做到根据地理环境特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合理布局具有区域特色的,高附加值的产业,B正确;减少农村人口的外流,首先依靠农村产业的发展;“一村一品”不能够限于第二、三产业,也应重视第一产业的发展;在合理布局特色高附加值产业,其产业发展良好的情况下,才能够真正稳定和提高农民的就业率,ACD错误。故选B。

3.“一村一品”其产品是区域特色农产品,依靠便利的物流交通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模式,西藏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本地市场狭小,距离东部市场远,交通物流成本高,是制约西藏“一村一品”发展的主要因素,②③④正确。西藏地广人稀,农业生产用地充足,“一村一品”不是依靠矿产资源,①⑤错误。故选B。

7.下图所示为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带的产业结构构成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东部地带第三产业比重最大

B.中部地带以第二产业为主

C.西部地带第一产业比重最大

D.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的是西部地带

【答案】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根据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带的产业结构构成情况直接判断即可,东部地带第

二产业比重为48.44%,第三产业为40.90%,因此第二产业比重最大,A错误;中部地带的产业结构为第一产业占比17.9%,第二产业占比46.51%,第三产业占比35.59%,以第二产业为主,B正确;西部地带第二产业比重最大,C错误;东、中、西三个地带中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的是东部地带,D错误,故选B。

8.近年来,重庆市集中力量建设“智造重镇”,在其双江新区加速布局机器人研发、制造、体验等全产业链,吸引世界机器人制造巨头落户该地,并成立了国内首家机器人租赁公司。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吸引机器人制造业巨头落户双江新区的主要原因是

A.廉价的地租和巨大的消费市场

B.具备良好技术协作和信息交流

C.当地具有科技优势和研发能力

D.宜人的气候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2.机器人可以租赁使用,对租用企业来说

A.提升服务质量

B.增加生产成本

C.提高生产效率

D.调整产品结构

3.利用机器人生产过程可直接发展

A.工业旅游

B.生态旅游

C.金融服务

D.餐饮服务

【答案】1.B

2.C

3.A

【解析】

1.根据对材料的分析,双江新区之所以吸引机器人制造业巨头落户该地的主要原因是当地建立了以机器人研发、制造、体验等全产业链产业,故可知当地最具有优势的条件就应是有良好的技术协作条件和信息交流条件,故B选项符合题意;而地租、市场、科技水平和气候环境条件等,在材料中并无涉及,故可排除A、C、D三项,所以正确答案是B选项。

2.企业租用机器人应主要是用于产品的生产,故与提升服务质量无关,故A选项错误;与购买相比,租用机器人用于生产,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一次性资金支出,减少资金压力,减少人工使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故B选项错误;与用人工生产相比,使用机器人生产的生产效率更高,故C选项正确;无论使用人工还是使用机器人,企业的生产的产品并无改变,故D选项错误;所以正确答案

是C选项。

3.利用机器人进行产品的生产,主要在工厂企业内进行,故可以利用其生产过程的独特性(无人自动化生产)发展工业旅游,故A选项正确;而生态旅游、金融服务和餐饮服务均与机器人的工业生产本身并无关联,故可排除B、C、D三项;所以正确答案是A选项。

9.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等降水量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等降水量线明显向北凸出的主要原因是

A.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暖湿气流沿河谷深入

B.受低气压影响,降水丰富

C.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东南季风深入

D.多锋面、气旋活动

2.有关该区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区有丰富的水能、地热能资源

B.图中河谷成因与东非大裂谷相似

C.图中甲处自然带表现为明显的垂直地带性

D.图中甲处等降水量线密集的主要影响是地形

3.关于图中乙地自然环境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有大量的冰川融水,湖泊群应为淡水湖

B.自然植被应为森林到草原的过渡类型

C.年太阳辐射量比图中甲地更大

D.冬季气温很低主要是受北方冷空气影响大

【答案】1.A

2.B

3.C

【解析】

【分析】

1.根据图中注记名称和河流形状以及经纬度分析,图示区为南亚和青藏高原地区。地势是北高南低,主要受西南季风影响;图中等降水量线明显向北凸出是因为凸出部位是横断山区该地受西南季风影响,暖湿气流沿

河谷深入,导致降水量等值线向北凸出;喜马拉雅山脉南坡是迎风坡,其它部分没有向北凸出;与锋面,气旋活动无关

2.该区域位于板块消亡边界,河流水量大,落差大,有着丰富的水能,和地热能资源;该出河谷主要是由于流水

侵蚀的结果,而东非大裂谷是非洲板块内部张裂,内力作用的结果;图中甲处位于喜马拉雅山脉,自然带表现

为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图中甲处等降水量线密集,此处降水变率大说明此处地势起伏大,主要受地形影响大。

3.本题考查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特征,根据基础知识回答即可。

1.图中区域等降水量线明显向北凸出,说明该区域降水量比两侧其他地区多,可能是因为该地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沿河谷深入,遇到地形阻挡,形成大量地形雨。故A正确;喜马拉雅山脉南坡是迎风坡,其它部分没有向北凸出。故B错误;地势可以说是北高南低,主要受西南季风影响。故C 错误;与锋面,气旋活动无关。故D错误

故选:A

2.该地地形落差大,径流丰富,河水流速快,水能资源蕴藏量大。位于板块交界处,地下岩浆活动剧烈,地热资源丰富,故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该河谷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由于雅鲁藏布江长期的流水侵蚀冲刷作用而形成的,而东非大裂谷是由于处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板块张裂拉伸而形成。故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甲处海拔高度变化大,自然带表现为明显的垂直地带性,故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甲处等降水量线密集是因为该地地势起伏大,降水的地区差异显著,故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乙地位于青藏高原,终年低温,有大量的冰川融水,但湖泊群主要是咸水湖,A错误;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长期被冰雪覆盖,B错误;乙地海拔更高,空气稀薄,降水稀少,晴天多。而甲地降水较多,晴天少,故乙地年太阳辐射量比甲地更大,C正确;该地位于青藏高原,冬季风受地形阻挡,对该地影响小,冬季气温很低主要是因为海拔高,D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难度适中,利用“凸高为低,凸低为高”的技巧来判断等值线的弯曲。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该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并合理分析。

10.8300平方公里的的喀喀湖(15947'S ,69°23'W)位于秘鲁和玻利维亚两国的交界处,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原生态湖区。在与印加人的战争期间,绝大多数乌罗斯印第安人被印加帝国的军队赶出了原来居住的土地。没有了土地的乌罗斯人不得不在的的喀喀湖大规模营建芦苇人工浮岛,用当地所产芦苇铺成“岛屿”(如图所示)。经过千年的居住,他们已经适应了岛上的生活。

据北完成下面小题。

1.相对于其他地区的水域,的的喀喀湖提供给乌罗斯印第安人的独特功能是( )

A.灌溉水源B.便利航运C.军事防卫D.生存空间

2.最初居住在用芦苇铺成的“岛屿”上的乌罗斯印第安人的主要食物是( )

A.乳畜产品B.玉米C.水稻D.水产品

【答案】1.D

2.D

【解析】

1.结合材料信息“与印加人的战争期间,绝大多数乌罗斯印第安人被印加帝国的军队赶出了原来居住的土地”可以判断乌罗斯印第安人因为战争失去了生存空间,因而提供该处的独特功能是提供生存空间,D 正确。其他选项的功能是各处水域均存在的功能,ABC错误。故选D。

2.乌罗斯人没有了土地,因此不能大量生产乳畜产品、玉米、水稻,ABC错误。由于被赶出原有土地,居住在湖中,因此主要食物是水产品。D正确。故选D。

11.热带辐合带是南北半球信风气流形成的辐合地带,其位置随季节而变化。下图为“某区域热带辐合带形成与云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①、②、③、④处的风向分别是

A.西南风、东南风、西北风、东北风B.东南风、东北风、西风、西风

C.东风、北风、西北风、西南风D.东北风、东南风、西风、西风

2.热带辐合带

A.夏季北移,冬季南移B.影响的地区台风活动频繁

C.影响的地区地带性植被为热带草原D.影响的地区多为对流降水

【答案】1.B

2.D

【解析】

1.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图中图中①位于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为东南信风;图中②为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风向为东北风;图中③、④处的为赤道上空吹向副热带地区的风,因为高空风,受摩擦力影响小,风

向与等压线近乎平行,故③、④处均为西风,据此分析本题选B。

2.图中的热带辐合带是南北半球信风气流形成的赤道低气压带,该辐合带随直射点而移动,北半球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A错;影响的地区为赤道及其附近地区,这里地转偏向力小,几乎没有台风活动,B错;影响的地区地带性植被为热带草原,C错;影响的地区位于赤道附近,气温高,多为对流降水,D 对。据此分析本题选D。

12.读全球气温、降水和雪线高度随纬度变化示意图。

完成下列各题。

1.从图中可知()

A.雪线高度最高的地区在赤道B.雪线高度最低的地区在南极

C.降水量最低的地区在南极D.气温最高的地区副热带

2.有关全球气温、降水量和雪线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描述正确的是()

A.全球气温从副热带地区向南北方向递减

B.全球降水量从热带地区向南北方向递减

C.全球雪线高度从副热带地区向高纬度和低纬度方向递减

D.全球气温、降水量和雪线高度随纬度的变化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答案】1.B

2.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全球气温、降水和雪线高度随纬度变化示意图为背景材料,考查了雪线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读图可知南极区域有些地区的雪线是零米,因此,可知ACD错误,故B正确。

2.读图可知在30°S和30°N即副热带高气压带地区其雪线高度是最高的,从该区域向两极地区和低纬度地区总体呈现递减的规律,尤其是向高纬度地区这种现象表现的更明显,因此,可知ABD错误,故C

正确。

【点睛】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正确判断出哪条线表示的是雪线,经分析判断,图中的实线表示的是雪线。

13.厄勒海峡地区为欧洲著名的“医药谷”,该地区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疗技术和医药技术等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下图为厄勒海峡地区及其周边区域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厄勒海峡地区成为欧洲著名“医药谷”的主要条件是

A.劳动力充足B.水运便捷

C.科研力量雄厚D.环境优美

2.为了推进丹麦、瑞典两国厄勒海峡地区经济一体化,可以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加强医药产业规划与合作B.填海造陆连成一体

C.加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D.加强人口流动管控

【答案】1.C

2.A

【解析】

1.厄勒海峡地区所在国经济发达,拥有多所著名大学,为“医药谷”提供了雄厚的科研力量,当地政府通过多种方式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加强医药研究,C正确。“医药谷”的产业主要是技术导向型企业,对劳动力、水运要求不高,AB错误;环境优美属于次要条件,D错误。故选C。

2.为了推进厄勒海峡地区经济一体化,丹麦、瑞典两国可以加强分工合作,合理规划区域内医药产业,A 正确;海峡狭窄处填海造陆使两国连成一体,会影响海峡航运和生态环境,B错误;加大布局劳动密集型产业不符合当地产业发展趋势,C错误;加强人口流动管控不利于两国人才交流和经济联系,D错误。故选A。

14.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等广泛运用,法国农业发生了巨大变化。无人机飞过一片田地,就能知道土地的水肥状况;坐在家里利用互联网就可以选购农具、化肥、种子。经过多年的发展,法国农业正着力打造一个“大农业”数据体系,这一数据库涵盖了种植业、渔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等各个领域。

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位于甲地的农民在7月份通过农业大数据平台最想获取的信息是

A.种植方式的优化B.有机肥的施用量

C.低毒杀虫剂喷洒量D.农作物抗旱需水量

2.农业大数据信息对自然条件近似地区的农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最可能借鉴乙地农业大数据信息的区域是

A.德国北部平原B.中国东北平原

C.印度德干高原D.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3.丙地为著名的葡萄产地波尔多,在使用农业大数据平台的基础上,当地葡萄种植仍未放弃传统,即使是浇水也要经过农业部门的严格审批,其主要目的是

A.节约淡水资源B.保证葡萄品质

C.提高作物耐旱能力D.扩大作物种植规模

【答案】1.D

2.A

3.B

【解析】

1.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7月份该地高温少雨,农作物生长旺盛,需水量大,降水远远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因此此时农民通过农业大数据平台最想获取的信息是农作物抗旱需水量,其他信息相对次要,故D正确。故选D。

2.读图可知,乙地位于欧洲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与乙地气候最接近的是德国北部平原,因此最可能是德国北部平原借鉴乙地农业大数据信息,指导本国的农业发展,A对,其他选项国家和地区与乙地气候等自然条件相差较大,不适合借鉴。故选A。

3.因为在波尔多,葡萄是“看天吃饭”,当地葡农种植葡萄几乎都是生态种植,不合理的喷药或浇水,都会影响到葡萄品质,因此必须经过农业部门的严格审批,以保证葡萄的品质,B正确。丙地区淡水资源较为丰富,并非是为了节约淡水资源,A错误。丙地气候并不干旱,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提高作物耐旱能力,C错误。葡萄浇水严格审批与扩大作物种植规模无关,D错误。故选B。

15.一个地方的降水量和它的蒸发力(假设水分供应不受限制时,某地可能达到的最大蒸发量)

的差值,称为水分盈亏量。下左图示意我国某地区多年平均水分盈亏量的空间分布,下右图是左图中的甲、乙、丙三地水分盈亏量的月份分配。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关于图示地区水分盈亏量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5月最低,5月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

B.7月最高,降水量大,无蒸发

C.6月最低,正值梅雨季节,降水量大

D.8月最高,副高控制,蒸发量大

2.判断6-8月甲、丙两地太阳辐射量的差异及其原因()

A.甲>丙;甲海拔高,昼更长

B.甲>丙;甲晴天多,降水少

C.甲<丙;丙晴天多,降水少

D.甲<丙;丙纬度高,昼更长

【答案】1.A

2.B

【解析】

【分析】

1.由图II信息可知,甲、乙、丙最低值均出现在5月份。根据甲图,该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5月份气温回升快,气温高,蒸发量大。故A正确,B、C、D错误。

2.根据图II曲线分析,6月—8月甲地水分亏损量小于0,说明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丙地水分亏损量大于0,说明降水多,晴天少,太阳辐射少。因该时段是夏季,甲地距海远,受夏季风影响小,降水少,晴天多;丙地距海近,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多,晴天少;且甲地纬度较高,夏季昼长大于丙地,日照时间长于丙地。所以太阳辐射量甲大于丙。故B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较容易。

16.上海是传统的草莓种植地区,往年草莓5月开始上市,现在冬月12月份就开始上市了。影响草莓上市时间改变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气候条件B.市场需求

C.地形条件D.科学技术

【答案】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结合材料分析,上海传统种植草莓5月开始上市,而现在冬季12月就可以上市,属于反季节蔬菜的范畴,正是利用科学技术改变了热量条件,使得冬季也能够草莓能够正常生长,进而上市,D正确,而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市场需求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过程,一般不因季节变化而变化,因此ABC错误,故选D。

17.随着全球化发展,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下图显示了我国省级行政区1987—2010年纺织服装业总产值占全国该产业的份额及2010年职工年平均工资。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面小题。

1.据上图判断,下列省级行政区纺织服装业发展变化特征与原因的正确组合是

A.京津沪产业份额下降——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B.福建产业份额增长快——原有工业基础雄厚

C.苏浙产业份额逐年递增——本地市场需求旺

D.新疆产业份额历年较低——纺织业原料短缺

2.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业向河南、江西等地区转移,其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A.交通运输B.劳动力成本C.技术水平D.距市场远近

【答案】1.A

2.B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纺织工业的发展与变化,产业转移的原因。

1.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读图分析可知,京津沪产业

份额下降,但年平均工资却较高,说明应是该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结果,A正确;福建位于沿海地区,对外交通便利,有利于服装产品出口,这是其产业份额增长快的原因,福建原有的工业基础并不雄厚,B 错误;苏浙为经济发达地区,其产业份额逐年递增是因为这里原有工业基础雄厚,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提高,C错误;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地,因此其产业份额历年较低不可能是原料短缺所致,D错误。故选A。

2.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纺织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劳动力价格上涨,成本上升;而河南、江西等中部地区,经济相对东部沿海地区较为落后,劳动力成本较低。因此,导致东部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业向河南、江西等地区转移。故选B。

【点睛】

本题以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发展为背景材料,考查纺织工业的发展与变化、产业转移的原因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第4题,要结合图示信息和区域的特征进行分析和判断;第5题,要明确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纺织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和地价的上涨是工业转移的原因。

18.在某些沿海地区,常会出现“东风送雨”现象。下列气候分布地区中,最不可能出现这一现象的是A.温带季风气候B.温带海洋性气候C.热带雨林气候D.亚热带季风气候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

【详解】

温带海洋性气候是常年受西风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最不可能出现东风送雨,B正确。

【点睛】

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以记忆为主,难度较小。

19.马拉若岛位于亚马孙河河口,为世界最大的冲积岛,该岛东北沿岸面对大西洋,周围完全被淡水包围(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马拉若岛周围一定范围内全是淡水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量大B.地下径流大

C.蒸发量小D.地表径流大

2.马拉若岛能够成为世界最大的冲积岛,说明该区域

A.河流含沙量大

B.河流输沙量大

C.侵蚀作用强烈

D.海潮作用强烈

【答案】1.D

2.B

【解析】

1.马拉若岛周围一定范围内全是淡水,说明马拉若岛周围一定范围内的海水被大量淡水稀释,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该区域为热带雨林气候,气温高,蒸发量大,降水量更大,降水量大于蒸发量,但大量的降水不可能仅降落到该岛周围,AC错;该岛海拔低,地下径流并不能对海水起到如此大的稀释作用,B错;根据图示,该岛位于世界第一大河亚马孙河的入海口处,该河携带的大量径流对该岛周围起到巨大的稀释作用,水体成为淡水。据此分析选D。

2.河口冲积岛属于河流沉积地貌。马拉若岛能够成为世界最大的冲积岛,说明该区域以沉积作用为主,C错。成为最大冲积岛,说明河流向入海口的输沙量大,B对;含沙量大不一定在入海口沉积,且该河流域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植被较多,河流含沙量并不大,A错;海潮作用强烈会导致泥沙溯流而上,会使冲积岛向海一侧面积减小。据此分析选B。

【点睛】

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般而言,河流在上游多为高原、山地,以侵蚀为主,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受此影响,聚落分布也不同。(如下图所示)。

20.上海疏解中心城区过密人口可采取的措施是

A.增加中心城区的绿地面积B.扩大城市建设用地范围

C.完善郊区新城的配套设施D.减少中心城区就业岗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

增加中心城区的绿地面积起不到疏解中心城区过密的效果,故A错误;扩大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几乎起不到疏解中心城区人口过密的效果,反而会占用大量的宝贵的耕地资源,故B错误;完善郊区新城的配套设施可以完善郊区的基础设施,这样可以吸引中心城区人口逐渐迁往郊区地带,可以一定程度上疏解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故C正确;减少中心城区就业岗位不仅不是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密度的合理措施,且这样做可能还会抑制中心城区的某些行业的发展,故D错误。

【点睛】

当某城市的郊区地带的道路、文教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后,会一定程度上吸引中心城区的人口的入住,这样利于疏解中心城区人口的密度。

二、综合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40分)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河龙区间是指黄河河口至龙门河段的流域范围,是黄河流域的重要产沙区,河龙区间是黄土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干流长725km,支流众多,流域面积达11万km2。地处温带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变化于300~800mm之阃,主要集中在7~8月,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为遏制水土流失该区域进行了大规模的生态建设活动,期间修筑大量淤地坝和大面积梯田,截至2011年底共修建大型淤地坝3786座;从2000年开始植被覆盖率呈现显著增加趋势,截至2017年河龙区间植被覆盖率达68%.图中a为河龙区间地形图,b为河龙区间1952~2017年逐年累积降雨量和累积输沙量变化,c为河龙区间大型淤地坝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及大型坝分布现状。

(1)分析河龙区间成为黄河流域重要产沙区的主要自然原因。

(2)说明1952~2017年黄河年输沙量的变化过程。

(3)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植被恢复后河龙区间河流年径流量的变化。

(4)分析河龙区间修建大型淤地坝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效益。

【答案】(1)流经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地势起伏大,坡面径流流速快;降水集中且降水强度大,对地表冲刷严重;气候干旱,降水变率大,植被发育差,保持水土能力弱;干流长,支流多,流域面积大,产沙能力强。(任答4点)

(2)1952~1979年,治理强度低,年输沙量较大;1980~1999年,受淤地坝及梯田等工程措施影响,年

输沙量减小;2000年以来,受工程措施和植被措施综合影响,年输沙量进一步减小。

(3)植被恢复后,下渗能力增强,地下径流增加;植被蒸腾作用增强,蒸发量变大,降水较多转化为地下径流和大气水汽,河流年径流量减小。

(4)随着大型淤地坝数量增多,流域调蓄能力增强,减轻旱涝灾害;拦蓄泥沙径流能力增强,减轻水土流失,改造沟谷地形;形成优质坝田,增加耕地面积,利于坡地退耕和植被恢复;表土淤积的坝田土壤肥沃,减少化肥使用,减轻环境污染;调节局地小气候,温差减小,湿度增加;植被覆盖率提升为生物提供栖息地,维护当地生物多样性。(任答3点)

【解析】

【分析】

【详解】

(1)从材料中可看出当地流经黄土高原,结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土壤、气候)地形、植被等)进行分析。流经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多孔隙,许多土壤易溶于水;地势起伏大,坡面径流流速快;夏季降水集中且降水强度大,多暴雨,对地表冲刷严重;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变率大;地表发育差,植被发育差,保持水土能力弱;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干流长,支流多,流域面积大,产沙能力强。(2)结合材料“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为遏制水土流失该区域进行了大规模的生态建设活动,期间

修筑大量淤地坝和大面积梯田”,从图中可看出1952~1979年年输沙量较大,原因是治理强度低;结

合图片资料可看出1980~1999年,受淤地坝及梯田等工程措施影响,年输沙量减小;结合材料“从2000

年开始植被覆盖率呈现显著增加趋势,截至2017年河龙区间植被覆盖率达68%.”可分析出由于植被具

有保持水土的功能,2000年以来,受工程措施和植被措施综合影响,年输沙量进一步减小。

(3)植被在水循环中的作用主要从植被的蒸腾和下渗能力方面体现。植被恢复后,下渗能力增强,地下

径流增加,地表径流减少;植被蒸腾作用增强,蒸发量变大,降水较降水落到地面,转化为地下径流和

大气水汽,河流年径流量减小。

(4)打坝淤地其方法就是在水土流失地区的各级沟道中打坝拦截汛期洪水,既能保持水土,又能淤地造田。随着大型淤地坝数量增多,减轻了流入河流的泥沙,流域调蓄能力增强,减轻旱涝灾害;拦蓄泥沙

径流能力增强,减轻水土流失,改造沟谷地形,利于增加植被覆盖率调节局地小气候,温差减小,湿度

增加;植被覆盖率提升为生物提供栖息地,维护当地生物多样性。拦截地表流失的表土,堆积形成优质

坝田,增加耕地面积,表土淤积的坝田土壤肥沃,减少化肥使用,减轻环境污染。

22. [地理一选修3:旅游地理]

草原天路是中国大陆十大最美丽的公路之一。公路沿线展现出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卷,所在区域国家级旅游名胜区、休闲娱乐场所众多。图甲为草原天路分布示意图,图乙为草原天路景观。

评价草原天路沿线旅游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

【答案】草原天路沿线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地域组合状况好,具有较高的游览价值;高速公路与草原天路相连接,交通便利;距我国华北地区较近,客源市场广;沿线多度假杆、滑雪场,基础设施完善,接待能力强。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详解】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主要从资源价值、交通、客源市场、基础设施等角度分析。草原天路沿线有滑雪场、元中都遗址、军事旅游景区等,集群状况好,游览价值高。与高速公路连接,交通便利,可进入性强。距离华北地区较近,经济发达,客源市场广。沿线度假村较多,接待能力强。

【点睛】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关键词答题思路

资源价值资源

美学、科学、历史文化价值高(低);资源质量好(差);游览价值高

(低);一定地区内的景点数量及彼此间距小(大)

集群资源集群状况优良(较差)

地域组合

景点与相邻地区的独特性程度;旅游景观丰富(单一),地域组合

状况较好(差)

开发条件社会经济与经济发达地区距离远(近)

市场

本区及其与市场之间交通设施和服务状况较好(差);区内食、宿、

行、娱、游、购等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不完善)

交通

基础设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