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中国粮食自给战略

新形势下中国粮食自给战略
新形势下中国粮食自给战略

新形势下中国粮食自给战略

内容提要:在政府对粮食安全战略进行调整并将其提升为首要工作任务之后,中国应采取怎样的粮食自给战略? 这是一个亟需回答的问题。本文在分析中国粮食自给率变化的基础上,总结了未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并提出了新形势下中国粮食自给战略: 以口粮自给为重点,审慎放开饲料与工业用粮; 以加强国内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主,质量并重; 统筹粮食贸易战略制定,高效利用国际市场资源; 强化粮食产业的全球布局,保障粮源的有效供给; 改革粮食安全储备体制,提高储备效率; 拓展食物来源,减少粮食损耗和浪费。

关键词:粮食; 自给率; 自给战略; 粮食安全; 全球视野。

中国要以占世界 9% 的耕地养活占世界 22%的人口,保障其粮食安全问题**,不仅仅关系到本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也是确保世界粮食安全的关键,且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焦点。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加快,经济一体化、贸易全球化进程逐步深化,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新战略,并将其作为首要工作任务,这给粮食自给能力带来新的要求与挑战。

面对耕地和水等资源日益稀缺、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以及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等严峻现实,迫使我们要重新审视中国的粮食自给政策。

粮食自给率***是国际上衡量一国粮食安全水平的常用指标。一国粮食自给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本国水、耕地资源等自然条件,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投入,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贸易政策等因素。在未来一段时期,面对人口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带来的新要求、新形势和新环境,中国粮食的自给率应该保持在什么样的水平? 这就需要我们把握新的粮食安全形势,以现有的资源禀赋与要素条件为基础,按照立足国内“靠自己”和有效利用国际市场资源的原则,有针对性地提出新的灵活的粮食自给战略,以有效地保障粮食安全。

一、中国粮食自给率的变化.

粮食是一项特殊的战略物资,有着世界人口大国之称的中国,如果不能实现基本自给,当出现极端气候灾害或遭受粮食禁运制裁等自然与社会压力时后果不堪设想。目前,中国的粮食供需处于一个紧平衡状态,在粮食“十连增”的基础上,结构性短缺与区域性矛盾仍然日渐凸显,国外竞争压力显著增加。

( 一) 粮食自给率总体保持紧平衡.

依靠农业科技强力支撑、政府粮食政策有效激励以及自上而下抓粮食生产等众多因素的统筹推进,2013 年中国粮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十连增”,全国粮食总产量 60195 万吨,比 2012年增加 1238 万吨,增长 2. 1%。自 2007 年以来连续 7 年产量稳定在 5 亿吨以上。伴随着产量的连年增长,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粮食供需总体上始终维持着一个紧平衡的情况。按广义的粮食统计口径,2004 年粮食自给率已下降至 95% 安全水平以下,2012 年为 88. 38%,粮食供求风险进一步加大。谷物口径上看仍位于一个较高的自给水平,自

1980 年以来谷物自给率位于0. 95 ~ 1. 05 的安全区间,而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谷物自给率下行趋势较为明显,2012 年自给率为97. 7% ,较 2007 年降低了 4. 1% ( 见图 1) 。

( 二) 结构性短缺日益凸显.

从粮食分品种看,中国粮食结构性短缺的情况日渐凸显。目前小麦供求总量基本平衡,2012 年自给率为 97%,进口的主要是优质小麦以满足国内多样化消费需求。稻谷在居民口粮消费中占主导,比重达 60% 左右且仍在提高,而近年来南方水稻主产区的水稻种植面积不断下滑,稻谷供求长期偏紧,自给率连年下降,稻谷自给率已由完全自给降低到 2012 年的 99%。作为主要的饲料用粮,玉米需求大幅度增长,2010 年起由净出口变为净进口,2012 年自给率仅为 97. 68%; 大豆由于种植比较效益低,生产规模连年缩减,进口依存度越来越高,大豆自给率大幅下降,2012 年仅为 18. 3%。粮食品种间以及粮食作物与油料等经济作物之间的争地矛盾将长期存在。由于耕地要向主要粮食品种倾斜,其他农产品的进口量飙升,贸易逆差明显增加( 见图 2) 。

( 三) 区域间粮食供求矛盾突出.

分区域来看,不同地区间的粮食供求矛盾明显,主要产销区间的粮食自给能力差异显著。据测算,上海、北京的粮食自给能力最低,近 90% 的粮食要靠调入; 天津、广东、浙江等省份粮食产需缺口较大,只能自给 1/3,其余 2/3 需依靠其他省份供给; 西部地区受限于地理条件,粮食生产能力薄弱,仍需外省粮食供应; 山东、辽宁、四川、湖北、湖南等虽然是粮食主产区,但粮食需求也较大,主要立足于自给自足、品种调剂。而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则是主要粮食输出大省,粮食产量远高于自身需求量。

进一步分析发现,商品粮的主要生产区域越来越向水资源更为短缺的北方地区集中,这种格局的变化使北方地区粮、水、土资源地域组合不相匹配的矛盾更加尖锐,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将更加严重。特别是工业化背景下,地方普遍追求能创造GDP 和税收的工业发展,农业比较效益低,区域间不平衡发展矛盾日益加剧。如何平衡资源配置以保持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积极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二、提高中国粮食自给率所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中国粮食产量逐年增长、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的同时,粮食需求也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吃饱”向“吃好”转变,粮食需求日益扩大;与此同时,粮食生产基础依旧脆弱,水地资源约束明显,提高粮食自给水平、保障未来的粮食安全将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

( 一) 粮食产量增长的制约因素多.

未来粮食生产受水地等资源约束、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要素投入边际效用递减等多因素制约,粮食进一步增产面临诸多挑战。

耕地资源方面,一是面积仍在减少。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持续开展,工业化、城市

化速度加快、建设用地不断增加等因素的影响,耕地面积仍在减少,据国土资源部统计,全国耕地面积从 1996年的 19. 51 亿亩减少到 2008 年的 18. 26 亿亩,逼近 18 亿亩红线。二是耕地质量逐渐恶化。受气候变化与水资源枯竭影响,北方地区土壤盐碱化和沙漠化加剧; 土壤污染情况不容乐观,2011 年受污染的耕地面积约 1. 5 亿亩,占总耕地面积的 8%,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辽中南和西南、中南等地区。

水资源短缺也严重制约粮食产量的增长。中国水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四,而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1/4,且年际差异较大。2011年中国水资源总量只有2. 3 万亿立方米,人均1730立方米。

农村劳动力结构矛盾愈发突出。农村人口锐减,老龄化程度严重,容易导致粮食生产粗放式经营、复种指数降低以及土地撂荒现象。未来农村劳动力的短缺与老龄化将成为制约粮食产量增长的重要因素。

要素投入的边际效用递减也将对粮食产量造成影响。近年粮食产量的连续增长与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大量使用密不可分。2011 年化肥使用量 5704. 2 万吨,较 2001 年增加30% ,农药平均施用量 13. 4 公斤/公顷,比发达国家高2. 5 ~ 5 倍。未来依靠要素投入增长的潜力有限。

( 二) 国内粮食刚性消费需求增长强劲.

一方面,巨大人口基数下的新增人口持续增加,促进粮食消费的刚性需求; 另一方面,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精加工粮食产品和动物性食品的消费需求增加,刺激饲料用粮和加工用粮需求的不断增长。虽然人均口粮消费日渐减少,由 1995/96年度的人均 171. 89 公斤下降到 2012 年的 147. 33公斤; 而人均饲料用粮显著上行,其中人均饲料粮由 1995/96 年度的人均 75. 64 公斤上升到 2012 年的 117. 72 公斤,其他粮食消费( 种用、加工用粮及粮食损耗) 由年人均 37. 16 公斤上升到 72. 77 公斤( 见图 3) 。

粮食进口增加的原因除了需求增长外,主要还在于进口粮食的价格优势明显。国际市场价格冲击使得中国粮食进口激增的同时,也抑制了国内粮食价格,打击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进而影响粮食产量。例如在国际市场冲击下,中国大豆种植面积连续下滑产能萎缩,自给水平急剧下降。

三、新时期中国粮食安全的自给战略.

从世界范围内看,一国的粮食能否自给是关系国家自立与否的关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 2008—2020 年) 》中规定中国粮食自给率需稳定在 95% 以上,其中稻谷、小麦保持自给,玉米保持基本自给; 2013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进一步提出必须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新战略。然而,面对未来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有必要在准确把握粮食安全新形势、新问题的基础上,修正现有粮食的自给目标,开源节流,全面统筹规划新时期中国粮食自给战略。

( 一) 以口粮自给为重心,审慎放开饲料粮与工业粮.

口粮是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是社会稳定的“定海神针”,粮食安全的最低目标是保证居民口粮无忧。小麦和稻米是中国主要口粮品种,自给率的高低是关系到居民能否“吃得饱”的关键,在粮食不同品种间争地日益激烈的今天,必须优先保持口粮在 95%的安全线以上,且应当具备有 100%完全自给的生产潜力。

对于以玉米为主的饲料粮和以大豆为主的加工粮来说,关系到居民能否“吃得好”。因而在保证口粮自给的基础上,为缓解耕地、水资源紧缺的状况,大豆和玉米可以更多地利用国际市场,可以审慎地放开大豆和玉米,实现余缺调剂。其中,在确保食用加工用大豆完全自给的条件下,大豆的整体自给水平应不低于 20%,非转基因食用豆的自给率为 100%,以满足主要的食用消费、豆制品消费以及部分非转基因食用油消费; 而玉米作为中国第一大主产粮,伴随着饲料需求的快速增长,难以保持高自给水平,为避免出现像大豆一样的局面,应当审慎地制定自给率目标。在优先保障口粮供给的前提下,按照现有对玉米需求量的估算①,未来玉米的自给率应尽量保持在 80%以上。

( 二) 加强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建设,注重粮食生产质量安全.

要加强耕地资源保护,严守 18 亿亩耕地红线和 16. 5 亿亩粮食播种面积底线,严格管理控制占用优质耕地;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统一部署,稳定和扩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范围,对严重污染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的耕地进行治理或调整其用途,有序实现耕地休耕轮作,以全面提升耕地质量等级,确保可持续的粮食生产能力; 要加强农业科研投入,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确保公益性技术推广部门充分发挥其职能,创造市场条件吸引大型企业参与农业科技创新,使农业科技进步成为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增长的驱动力; 加强对农村水利、市场流通重点设施,教育、科研、技术推广和气象基础设施等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产品的供给能力与抗灾害能力,为粮食安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在重视数量供给的同时尤其要强调质量安全。质量为先,标准先行。加快完善农产品和食品质量标准体系,积极与国际标准接轨,建立统一权威的质量安全标准,提高标准的配套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产销兼顾,全程监管。全面建立农产品和食品全供应链管理机制,加强生产源头治理,逐步实现产地环境可查询、投入品质量与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跟踪、储运信息可查询、出现问题可追溯的农产品和食品全程监管制度。

( 三) 统筹规划一揽子粮食贸易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

在确保口粮安全、审慎放开饲料与工业用粮的新型粮食安全战略的基础上,应完善全球粮食贸易的长期战略规划,针对不同粮食品种提出一揽子的粮食贸易战略,明确需要依靠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供给的品种、供求缺口以及进口来源,在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水平的基础上,利用国际市场资源实现比较优势互补。其中,通过进口高品质的强筋、弱筋小麦以满足国内不同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其进口国主要来自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贸易伙伴稳定,在贸易策略方面应该继续保持现有的关税配额予以保护; 稻谷适当进口亚洲国家的优质大米以满足国内消费需求。

玉米作为审慎放开的品种,其配额应逐渐加大,以利用世界市场来解决国内供给,并换取其他方面的贸易利益。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玉米进口的国家过去过分依赖于美国,2012 年从美国进口玉米 511. 3 万吨,占全部进口量的 98. 2%,出于国家粮食安全的考虑,要尽快改变进口来源集中在美国的状况,大力推进落实与阿根廷等南美国家玉米贸易协定,加快实施进口国家多元化战略,尽量做到分散进口以降低市场风险。

国内大豆生产未来应当以非转基因大豆为主打品牌,提高附加值,有针对性地对国产大豆进行保护,以充分挖掘大豆生产潜力,努力增加国内供给,确保一定的自给水平。

( 四) 立足全球化视野,强化粮食产业全球布局,保障粮源供给.

立足于全球范围内进行粮食产业布局,依照生产资源—仓储库存—粮食加工—粮食消费的粮食全产业链条进行全球布局,构建粮食生产、仓储、加工、消费的全球化贸易网络与物流链条,建立起稳定的购销渠道。重点体现在:

“走出去”生产加工。通过向非洲、中亚、南美等资源丰富国家进行资本输出,以对外投资、技术指导或直接租地生产的方式,利用所在国的资源进行粮食生产与加工,增加全球粮食的总供给。在为当地创造就业、助力经济发展、保障当地粮食安全的同时,也保障了全球粮食安全,从全球角度降低了中国粮食安全风险。

“通四方”仓储物流。在世界各粮食主产区建设大型仓储设施与集散中心,以全球化的物流链条打通主要粮食生产国与世界最大粮食消费国之间障碍,实现粮食进口来源多元化,增加中国在国际粮食定价中的话语权。

“拿回来”最终消费。在积极“走出去”建设国外生产加工基地、便捷“通四方”仓储物流体系的基础上,中国粮食需求的增长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得到世界各主要产粮地区的高效、充足供给。这种集投资、经济援助和贸易于一体的粮食产业布局在有效地保证中国粮源供给、降低粮食安全风险的同时,也将为发展中国家带来整体福利的提高。

为实现上述目标,应加强全球合作,积极参加全球和区域性的食物安全治理机制建设,如全球和区域粮食储备体系、粮食安全治理机制和禁止粮食禁运等。继续加强在非洲、中亚等地区的投资,促进这些地区的粮食生产,缓解国际粮食市场的供需缺口,减少中国进口粮食的国际压力; 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与美国、阿根廷等主要粮食贸易国建立长期、稳定的粮食合作关系。

( 五) 创新国家粮食安全储备体制,提高粮食储备效率.

国家粮食储备是保障中国粮食自给和粮食安全的重要前提。针对中国目前粮食分级储备的情况,有必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创新改革: 一是继续优化中央和地方粮食储备布局,改善储备粮的品种结构,加强中央储备粮调控粮食市场能力; 推进地方储备粮体系改革,逐级落实粮食安全责任。二是支持企业粮食储备,对粮食储备企业给予信贷、税收方面优惠。三是鼓励农民粮食储备,藏粮于民,对于粮食储备大户给予粮食科学收储技术支持以及其他政策优惠。四是国家储备粮的数量与运作方式的透明化。准确的国家粮食储备等市场信息的公开有利于合理的粮价预期,进而有效地指导粮食生产、储备和销售。

( 六) 拓展多元化食物来源,降低粮食损耗和浪费.

在向地要粮以保证口粮自给的基础上,应该大力拓展多元化食物来源,积极开发非粮食物资源,以减少粮食消费需求。一是向山林草原要粮,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禽业。加强北方天然草原保护和改良,利用农区坡地和零星草地建设高产人工饲草地; 加快南方草地资源开发,积极发展山地和丘陵多年生人工草地、一年生高产饲草,扩大南方畜牧养殖业饲草来源; 加快农区和半农区节粮型畜牧业发展,积极推行秸秆养畜。加快畜禽饲养方式转变,促进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高饲料转化水平。

二是向江、河、湖、海要粮,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和远洋渔业,提供更多的食物和优质蛋白。充分利用内陆淡水资源进行水产养殖,发展稻田和庭院水产养殖以及低洼盐碱地水产养殖,增加淡水养殖面积,促进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加强近海渔业资源保护,扩大并提高远洋捕捞规模和水平。

针对当前中国粮食不合理损耗和浪费问题较为突出的现象,从控制与引导两方面入手,倡导节约用粮、反对浪费的新风尚,抑制不良粮食消费需求,树立粮食安全意识; 在餐饮场所建立“绿色节约”的文明用餐规范,从法律层面对粮食浪费行为进行规范制裁,依法惩治粮食浪费行为; 要改进粮食收储方式,推广科学储粮技术以降低粮食产后损耗; 对粮食不合理的加工转化如高度白酒和发酵酒精等产品进行严格控制; 加大粮食综合利用效率,提高饲料转化水平。

四、结论.

粮食自给是一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当前中国粮食自给处于结构化短缺下的紧平衡、内需求强劲增长、贸易逆差逐渐加大状态,粮食自给形势不容乐观。面对新形势和新环境,有必要从全局层面重新构建粮食自给战略: 以口粮自给、谷物基本自给为战略目标,以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数量和质量并重为根本保障,以统筹贸易战略、利用国际市场调盈补缺为重要依托,以立足全球视野、强化粮食产业全球布局为长期保障,以提高粮食安全储备效率为重要抓手,以拓展食物来源、减少粮食耗费和浪费为基本方向。

“国不可一日无粮”,只有口粮能够实现自给、谷物能够实现基本自给,粮食安全才有保证,国家才能够在安天下、稳民心的前提下,沿着通向强国梦、复兴梦的康庄大道奋勇前行。

参考文献.

1.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中国人饭碗要端在自己手上 .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 - 12 - 25: 1.

2.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新华网,http: / / news. xinhuanet. com / fortune /2013 - 12 /13 / c_118553239. htm,2013 -12 - 1

3.

3. 陈锡文 . 产需结构渐失衡粮食安全有远忧.中国粮油市场报,2010 - 12 - 11: A01.

4. 钟甫宁 . 关于当前粮食安全的形势判断和政策建议.农业经济与管理,2011( 1) :

5 ~ 8.

5. 黄季焜,杨军等 . 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政策的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12( 3) : 4 ~ 8.

6. 唐华俊 . 中国居民合理膳食模式下的粮食供需平衡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12( 9) : 5 ~ 11.

7. 唐华俊,李哲敏 . 基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模式的人均粮食需求量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12,45( 11) : 2315 ~ 2327.

8. 卢良恕 . 中国粮食自给之路: 中国农业发展与科技进步.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 327 ~ 336.

9. 蓝海涛,王为农 . 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的若干重大问题及对策.宏观经济研究,2007( 6) : 7 ~ 13.

10. 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 2008—2020 年) [EB / OL]. http: / / www. gov. cn / jrzg /2008-11 /13 / content_1148414. htm11. 柯炳生 . 我国粮食自给率与粮食贸易问题.农业展望,2007( 4) : 3 ~ 6.

12. 邓大才 . 粮食安全的模型、类型与选择.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1) : 1 ~ 7.

13. 李方旺 . 新形势下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经济研究参考,

2012( 1) : 12 ~ 19.

14. 许经勇,黄焕文 . 有关我国粮食安全的几个问题研究.财经研究,2004( 5) : 122 ~ 129.

15. 马晓河,蓝海涛 . 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与粮食安全.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5 ~ 20.

16. 武拉平,田甜 . 基于贸易视角的新形势下中国粮食安全研究.农业展望,

2013( 4) : 66 ~ 70.

17. 程国强 . 全球农业战略: 基于全球视野的中国粮食安全框架.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 125 ~ 128.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摘要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众多土地有限是我国基本国情,吃饭问题在现阶段虽不是是么大问题,但由于经济发展需要建设公路、桥梁、民房等造成土地面积的不断减少,还有人口的不断增多势必成为粮食安全问题的一个隐患。依靠科学技术成为现阶段增加粮食产的一个重要方法。但对中国的国情来讲,人口急剧的膨胀对粮食的需求也会不断增长。另外,粮食作为一种必需品,战略不可缺少的。这就要求粮食不仅能满足但前国民需要,更要有足够的储备,以应付各种意外变故。因此,中国粮食还存在很多潜在的安全因素,正确处理粮食生产及市场粮食物价具有重要意义。政府也有必要加大力度对土地等的调控。确保中国粮食在一个稳定的安全环境中。 关键词 粮食安全;认识误区;标本兼治 一、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现实性及重要性 据1996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粮食白皮书预计,中国2000年的粮食需求量为5亿吨,然后总需求量每年平均增加500万吨,到2010年中国粮食总需求预计将达到亿吨。然而,1998-2003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下降,2003年产量才亿多吨。也就是说,从2000-2003年,中国主要靠释放库存和进口来弥补供应缺口。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使出了浑身解数,一方面,粮食涨价,提高保护价,进行粮食直补;另一方面,免除了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农业税,又宣布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好消息。接下来政府的运作空间已经很小,农业税已免除,粮价不可能再涨很多,粮补必须考虑到国家的财政承受能力。但城乡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城市化、工业化还将进一步蚕食优质土地,导致土地、资本、劳动力从农业的净流出,使粮食产量很难增加甚至可能下降。然而,中国人口依然在刚性增加,人均消费也在提高,需求总量必然进一步增加,这必然导致更大的供需缺口,近期粮食市场的涨价可能就是对此预期的反应。? 作为一种必需品,粮食和其他的商品不一样,是一种战略物资,不可或缺,粮食安全问题关涉到国计民生,国家的稳定,民族的独立。因此,我们不可能依靠国际市场来填补中国的粮食缺口,国际市场也不可能解决13亿中国人的粮食问题。我们必须立足于粮食的基本自给自足,这样才能使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独立有一个基本的保障。 二、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长期性 1.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导致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减少,这必然导致农业的总体生产能力下降,产量难以提高

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95575675.html, 论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作者:余晓峰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19期 摘要:目前世界粮食危机日趋严重,粮食供需矛盾突出,粮食安全问题成为全世界亟待解决的问题。粮食危机的发生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建国以后中国粮食生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粮 食已经做到基本自给。但新时期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粮食安全问题在中国同样存在。 在严峻的挑战面前,中国只有在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健全国家和粮食储 备体系、加强耕地保护和严格限制粮食的工业化等方面下大力气,中国才能切实保证粮食安 全。 关键词:世界粮食危机;粮食危机;中国;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154-03 突如其来的世界粮食危机使整个世界面临饥荒,它是比能源危机和金融危机更为严重的世 界性的危机,粮食安全问题又严肃地摆在了世界各国面前。中国最大的国情是有占世界五分之 一的人口,养活这13亿人口是第一位重要的事情。因此,中国的粮食安全显得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重要得多。这就要求中国的粮食安全决不能只顾眼前,而要着眼于长远和未来。 一、世界粮食危机的背景 (一)世界粮食危机的现状 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萌生、滋长,到2008年全面爆发的世界粮食危机在接踵而来的金融 危机作用下,产生了深刻影响,由于食品原料成本飞涨、燃料价格上升、不可预知的天气等因素,全球正在遭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首次大范围粮食危机。国际粮价成倍暴涨,世界粮食库存直 跌到安全线以下,供不应求状况频现,“粮荒”波及世界许多地区,甚至在有些国家引发了社会骚乱。联合国粮农组织和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2009年10月14日发表报告说,2009年全球营养不良人口将达到10.2亿,为197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1]。 这场世界粮食危机不是偶然发生的,是世界粮食长期供求失衡的必然结果。早已有专家指出,世界粮食产量已多年徘徊不前,世界粮食库存这些年以来也连续下降,而同期世界人口却不断增加,现已达66亿多。国际谷物理事会最近预测,2009—2010年度,全球谷物总产量约为17.48亿吨,比上年度减少4 400万吨[2]。 (二)世界粮食危机的原因

中国粮食生产状况分析报告

中国粮食生产状况分析报告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选取我国1978-2011年的相关数据,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检验,并对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的大小进行比较,最终建立合适的回归模型,对其做统计和经济意义上的分析,并根据结果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业粮食产量有效灌溉面积受灾面积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一直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建国后,在经历人民公社运动、大跃进以及文革的浩劫后,农业发展严重滞后,无法满足人民的需要。1978年改革开放也首先在农村地区开展,实行家庭生产承包责任制,农业有了快速的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粮食产量也不断上升。可是农村人口和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也制约着粮食产量的进一步增加。到底是哪些因素制约着粮食产量呢?针对这个问题,本文选取了我国1978年到2011年的相关数据,通过建立回归

模型,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且在通过分析知道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后,提出了提高粮食产量的有效途径。 二、数据收集 本文选取了1978年至2011年的34组数据,从数据个数来看完全满足多元回归模型的设定需要。选取1978年以后的数据主要是因为1978年之前,由于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农业数据的浮夸形象,以及文革期间农业生产的停滞等非正常社会现象会影响模型的分析,故从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开始选取数据。1978年-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与相关投入的数据表 三、模型设定 1、分别做被解释变量(Y)与解释变量(X1、X 2、X 3、X 4、X5)的散点图,结果如下: 由散点图可知,解释变量与别解释变量间的线性关系并不明确,故对原方程两边同时取对数,建立新的回归方程 3、为了方便计算,对变量进行重新定义,在eviews对话框中输入genr y=log(y) genr x1=log(x1) genr x2=log(x2) genr x3=log(x3) genr x4=log(x4) genr x5=log(x5) 建立新的回归模型,结果如下图 由上图可知新的多元回归模型为 Y 2.4080780.078124X10.603457X20.401626X3 1.461565X40.128441X5 四、模型的检验与调整

重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重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中国粮油信息网 2014-2-10 14:06:04 来源:本网论坛【大中小】继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粮食安全"放在首要任务、中央农村工作会提出确保"舌尖上的安全"之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将保障粮食安全上升到基本国策的地位。从注重数量转为数量质量并重,成为此次文件中对粮食安全布署的亮点,专家认为,以可持续的方式确保数量、质量双安全,将是未来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 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在一号文件提出的八项重点工作中,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依然被放在首位,这种政策上的延续透露出极强的信号。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粮食安全"放在首要任务,并提出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到其后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聚焦粮食安全战略,强调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到此次一号文件提出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是治国理政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秦富对此表示,这体现了把粮食安全作为重中之重的地位,上升到了基本国策。 "对于粮食安全,有一个需求优先的问题。"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沈贵银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次提出的"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中粮食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强调谷物,在粮食里把大豆和薯类就刨除了,谷物里面首先是口粮,其次是饲料粮,

这是必保的,口粮问题涉及到国家安全,很容易成为贸易保护的手段。 在保证口粮绝对安全的基础上,"适度进口"也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方针之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认为,把适度进口作为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开放的环境下,适应国内国际市场一体化程度提高、更好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所做出的一个重大的调整。同时,立足国内解决吃饭问题,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总基调没有变,要提高国内产能,通过科技支撑,使口粮得到更好保证。 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基调始终不变,"合理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更是因为依靠全球市场不能解决我国粮食问题,进口必须保持适度。2013年我国谷物进口接近300亿斤,大豆进口突破1200亿斤。全球每年谷物贸易量约6000亿斤,仅相当于我国谷物年消费量一半左右,而全球还有8亿多人处于饥饿状态。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日前曾表示,作为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负责任大国,依赖进口保吃饭,既不现实也不可能,饭碗还得牢牢地端在我们自己的手上。 既重量更要重质 政策有延续也有创新。此次文件提出,在重视粮食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品质和质量安全。可以看出,粮食安全战略已从注重数量转为数量质量并重,我国要在端稳自家饭碗的基础上,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试论中国粮食安全的三大关联战略

收稿日期:2004—12—24;修回日期:2005—01—10基金项目:国家973前期研究“农田生态系统健康与突变机制研究”(2003CC B00300)。 作者简介:杨正礼(1960—),男,山西万荣人,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业生态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农田生态保育与生态农业等;梅旭荣(1963—),男,山东莱州人,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旱作与节水农业的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节水农业。 第26卷第2期农业现代化研究 V o l.26 No.22005年3月 RESEA RCH OF AG RICU L T U RA L M O DERN IZA T ION M arch 2005 文章编号:1000—0275(2005)02—0081—04 试论中国粮食安全的三大关联战略 杨正礼,梅旭荣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摘 要:在分析中国粮食安全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了中国粮食安全的出路在于构建“以我为主”的粮食安全体系;阐述了实施“藏粮于田”与“农田生态保育”战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了三大战略的内在关联特征,提出了将其纳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科学规划和实施农田保育重大工程等战略建议。关键词:粮食安全;“以我为主”;藏粮于田;农田生态保育;战略中图分类号:F 326.11 文献标识码:A On Three Related Strategy on China 's Foodstudff Security YANG Zheng li ,M EI Xu rong (Institute of Ag ricultu ral En vir on ment an d S ustainable Development,C AAS,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 :On t he basis of an analysis o f the main view point s on China's foo dstuff secur it y ,the appr oach t o ensur e the secur it y is to establish a r atio nal foo d suppor t sy stem genera lly depended on t he self supply pr oduct ion system in China.T he necessarility and feasibility t o implement the st rateg ies of Stor ing t he Gr ain Pr oduct ivity in Far mland and Ecolog ical Conserv ation and N urt ur ance o n F armland w ere disser tated .T he relationship and the contents of thr ee r elated str ateg ies wer e discussed .T he co unter measures to actualize the str ateg ies wer e stated ,w hich includes adding the main points of the str ateg ies into the middle and lo ng ter m natio nal planning ,enhancing a relevant law and policy sy stem and put ting impor tant engineer ing pr ojects o f Eco lo gical Co nser vation and N ur turance on far mlands in pr activ e . Key words :foo dstuff secur ity ;sto ring the g rain pr oductivit y in far mland ;ecolo gical conserv atio n and nur turance on far mland;str ategy.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由于分析视角、资料背景和目标上的差异,诸多观点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作为科学研究,这是很正常也是很有必要的,但却造成政府决策上的困难。基于对国内外农业发展和粮食供求规律的认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作者提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三大关联战略,以期推进我国科学的粮食安全战略的早日形成。 1 中国粮食安全出路之争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始,基本解决了食物自给问题,用世界8%的耕地和6%的水资源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但我国的粮食供应整体上仍处于紧平衡状态,供给形势不容乐观。2003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下降至194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总产量为1991年以来的最低点,人均量为20年来的最低点,粮食安全的警钟再度敲响。由于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和粮食消费大国,在人均资源紧缺的格局下,粮食安全将会长期成为制约我国社 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问题。 纵观国内外对中国粮食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1 中国自己养活不了自己,必须大量进口粮食 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在《世界观察》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1995年下半年又出版了专著《谁来养活中国?》。他认为,中国未来几十年谷物总需求增长,而谷物总产量下降,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谷物进口国:中国的工业化将使世界进入粮食短缺时代,将引发粮食危机与生态危机,并对世界发展中贫粮和低收入国家构成威胁,甚至引发政治动乱,影响

优质粮食工程中国好粮油示范县示范企业项目申报书(模板)

(本为申报示例仅作参照,各申报单位应结合自身实际完成申报书编制) 山东省“中国好粮油”示范企业 申报书 (示范县申报可参照) 项目名称:“中国好粮油”示范企业项目 申请单位:(盖章)单位地址: 项目负责人:移动电话: 项目联系人:移动电话: 电子邮箱:传真: 单位网址:申请日期: 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制 二〇年月

企业申报材料目录 (具体页码各单位根据材料实际编制) 1.市级或重点事权管理县粮食部门上报文件及汇总表 2.企业向所在(市)县粮食部门提交的正式申报文件 3.企业申报承诺书 4.示范企业“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5.企业经营基本情况 6.企业原料(订单)基地、仓储物流设施等情况 7.企业质量管理体系、销售体系、品牌建设情况

一、市级或重点事权管理县 粮食、财政部门联合申报文件及汇总表

二、企业向所在(市)县粮食部门提交的正式申报文件

三、申报承诺书 本单位(人)承诺遵守《山东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文件规定,并自愿作出以下声明: 1.本单位承诺筹集足够的资金,承担2019年“中国好粮油”项目实施方案的投资建设任务,确保投资绩效目标完成。本单位(人)对本申报材料的合法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如有虚假,本单位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本单位承诺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如因未履行上述承诺导致发生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本单位自愿承担相应责任。 3.本单位(人)同意将本申报材料向依法审核工作人员和评审专家公开,对依法审核或者评审过程中公开的信息,由审核工作人员和评审专家承担保密义务,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免予承担责任。 4.本单位承诺不存在到期未申请验收或者验收未通过的项目,所申报项目无下列情形之一:(1)知识产权争议;(2)已获得省级以上财政性专项资金资助或奖励;(3)项目申报单位被纳入有关违规失信监督管理平台的。 5.本单位承诺不委托中介机构申报该项目。 6.本单位不存在涉及重大诉讼、仲裁或严重行政违法被处罚情况,如因诉讼、仲裁或行政处罚执行导致财政资助资金被扣划、冻结的,本单位有义务申请撤销项目将财政资助资金全额退还省财政。 7.本申报材料仅为申报“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项目制作并已自行备份,不再要求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予以退还。 特此承诺。 法定代表人(或者被委托人)/个人签字: 办公电话: 签字日期: (单位需加盖公章,被委托人签字的提交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

形势与政策论文_-中国周边安全.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分析 中国是个疆域辽阔、陆海兼备的濒海大国。处于亚欧大陆的东南部,太平洋西岸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拥有960万平方公里陆地的同时,还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海洋国土,有便利的海上通道和海洋资源。并且中国有众多的邻国,在陆地与中国接壤的有十四个,隔海相望的有九个国家,拥有漫长的陆地边界和海岸线。因此与周边国家的解除与摩擦也是不可避免的,能够正确的分析和合理的解决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十分重要。 当前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呈现出五大基本特征:朝鲜半岛局势陷于僵局,海上问题矛盾激化,美日同盟关系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相互刺激军备竞赛,非传统安全威胁上升。与之前比较,本年度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并没有明显改善,特别是以非传统安全为主要内涵的海上安全问题极为突出。展望过去,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两大议程值得关注:第一,中美竞争加剧,美国仍将通过其主导的“雁型安全模式”,规制中国的崛起;第二,周边多个国家和地区进入大选年,其内部政治变化可能引 周边地区在中国外交的总体布局中处于”首要”地位,作为世界性的大国,世界也需要中国的安全来保持世界的安全。中国的周边包括六大“板块”,分别是中亚、南亚、东南亚、东北亚,以及西亚与南太平洋的部分地区.可将这六块地区统称为中国的“大周边”。当前中国周边地区的多个国家政局动荡不定,多个地缘方向滋生乱局,周边不稳趋于常态化、持久化、复杂化与联动化。周边形势动荡既有自身矛盾错综复杂的“内因”,也有大国角逐与干涉的“外因”。周边动荡加剧对中国构成诸多严峻挑战,中国应加快制定”大周边战略”.通过积极、有效、妥善应对周边不稳,不仅为自身持续与完全崛起营造更加有利的周边环境,而且也为周边的和平稳定与世界的和平发展做出应有的重要贡献。 然而近些年来中国周边安全却是一个巨大的话题。下面将从多个方面介绍。 1.中国南海海洋权益之争

中国粮食行业发展现状与市场前景分析报告

中国粮食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前景分析 截止2014年,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平稳运行,全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十一连快”。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6.07亿吨,同比增长0.9%;其中,谷物总产量5.57亿吨,同比增长0.8%。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也是我国粮食产量增速连续第三年出现下滑,预计未来在耕地、淡水等资源环境的约束下,我国粮食产量将保持平稳态势。 2010-2014年粮食产量情况(单位:亿吨) 2010-2014年谷物产量情况(单位:亿吨)

从供给结构看,正常年份的粮食产量基本足以支撑国内消费。以2014年三大谷物为例,稻谷、小麦、玉米合计产量5.08亿吨,足以覆盖2014年4.63亿吨的国内消费量;三大谷物进口量合计仅0.11亿吨,主要用作粮食储备的辅助手段以及平抑国内外价差之用。 2011-2015年中国三大谷物产量与消费量对比 2011-2015年中国三大谷物产量与进口占比

从需求结构看,随着国内人口的增长,饮食结构的变化,农产品加工、能源产业的发展,我国包括口粮消费、饲料消费、工业消费在内的粮食需求持续增长。三大类消费中,工业用粮和饲料用粮增长较快,近几年增速保持在6.0%、1.5%;而口粮需求增速缓慢,同比保持在0.7%。从消费结构占比看,2014年口粮消费、饲料消费、工业消费占比分别为49.2%、29.0%、21.9%;分粮食品种看,目前稻谷仍是第一大消费品种,占38.9%,玉米、小麦分别占37.6%、23.5%。 2012-2016粮食用途消费结构占比 2011-2015粮食品种消费结构占比

我国现阶段粮食种植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国有农场,二是建立在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以农户为单位的种植。目前阶段,建立在家庭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以农户为单位的种植,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模式。2014年,农户种植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比重高达94.2%,粮食播种面积占比95.7%;但由于单个农户生产规模小,资金能力有限,很难实现规模化和机械化,仍然处于粗放式的生产阶段。国有农场因其单个农场种植面积较大,故能够较好实现机械化和规模化作业,但受限于其在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小,并非我国主要种植模式。 2010-2014农户与国有农场种植产量结构比

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思考

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思考 1.粮食的()是粮食安全的核心,它包括粮食数量安全、质量安全、流通安全等。(10.0分) A.生态安全 B.政治安全 C.经济安全 D.社会安全 我的答案:C√答对 2.粮食总产的阶段性增长主要是受()的阶段性波动所致。(10.0分) A.生产水平 B.播种面积 C.基础设施 D.资金投入 我的答案:B√答对 3.当前我国粮食生产主产区增产贡献突出,粮食增产中心往()移动。(10.0分) A.南方 B.北方 C.西方 D.东方 我的答案:B√答对 4.1974年联合国发表了(),首次提出粮食安全的概念。(10.0分) A.《消除饥饿与营养不良世界宣言》 B.《曼谷宣言》 C.《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叶卡捷琳堡宣言》 D.《千年宣言》 我的答案:A√答对 1.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明确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其具体内容是()。(10.0分))

A.保面积 B.攻单产 C.引导消费 D.攻总产 我的答案:ABCD×答错 2.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0.0分)) A.依靠传统技术和面积增加,产能逐渐恢复 B.依靠科技、投入和制度释放,产能快速增长 C.依靠政策、科技和投入的合力推动,粮食产能跨上新台阶 D.依靠创新技术和面积减少,粮食进口数量逐年增长 我的答案:ABD×答错 1.粮食生产能力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单产水平无疑是最主要的因素。(10.0分) 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2.十七大报告强调我国必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收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10.0分) 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3.工业化、城镇化迅猛发展,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供了更加完善的物质装备条件。(10.0分)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4.我国必须坚持自主粮食安全,粮食安全问题不能依靠世界市场。(10.0分) 我的答案:正确√答对

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实施指南

附件3 “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实施指南 根据财政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关于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的意见》(财建〔2019〕287号),现就落实“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制定本实施指南。 一、主要目标 “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要紧扣实现粮食产业兴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满足消费者对优质粮油产品的需求,到2020年,全国产粮大县粮油优质品率提高30%左右。 二、组织实施 (一)实施主体 1.省级粮食和储备、财政部门负责组织制定本省(区、市)总体实施方案,并进行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管理省级层面的实施项目和示范企业;负责示范县(市)和示范企业的监督检查、指导实施及考核验收。 2.示范县(市)政府是示范县(市)的实施主体,负责制定实施方案,加强对实施全过程的管理;负责对区域内示范企业实施情况的协调指导、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 3.示范企业要坚持市场导向,聚焦“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目标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有序推进、确保落实,真正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二)示范县(市)条件和数量 1.示范县(市)应具备以下条件: (1)处于优质粮油优势生产区,具备良好产地环境和发展潜力; (2)在培育、优选、推广新品种方面有明显优势,具备较好的连片规模化种植基础和粮食产后服务能力; (3)具有较好的优质粮油加工、销售和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基础; (4)县(市)政府高度重视,实施方案目标明确,措施可行。 2.示范县(市)数量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确定,原则上粮食主产省每年可支持10个以内示范县(市),其他省份每年可支持5个左右示范县。示范县(市)除国家级贫困县外,应当实行动态调整,已列入支持范围的示范县(市)原则上今后不再纳入;各省(区、市)三年实施方案确定滚动支持的示范县(市),应当一次性确定资金支持额度,按计划分年度实施。 (三)示范企业条件和数量 1.示范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 (1)企业有注册商标和品牌,市场开拓能力强,有销售渠道; (2)企业资产优良,信用良好,无相关违法违规行为; (3)产品销售量大、市场占有率及消费者认同度高,具有较强的新产品开发和产品质量保障能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要求;

论当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论当前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摘要:中国周边的形势相当复杂,目前来看我国基本上是稳定了我国的边境。近年来出现的东突组织事件、南海问题、萨德系统事件等反应出我国当前周边安全形势并不乐观。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地区力量的急剧变化,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将继续处于快速变化之中,并对中国安全形势提出新的挑战。 关键词:当前中国安全安全形势局势 周边安全形势是指周边国家直接或者间接影响本国安全的条件和因素。周边安全形势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周边国家与本国的利益矛盾、对本国的政策企图、与本国密切相关的军事力量及其部署等直接影响本国安全的情况和因素。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地区力量的急剧变化,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将继续处于快速变化之中,各种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将时有显现并对中国安全提出复杂的新挑战。我们需要分析出这些挑战并且自觉迎接挑战。一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特点:1.邻国众多,强邻环伺。我国是世界上拥有邻国最多的国家,周边地区也是世界上大国最集中的地区,并且还多为军事强国。一个国家邻国多少和强弱对其安全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邻国多现实和潜在的安全隐患就多,强邻多面临的现实和潜在的安全挑战就大。2.战略区位重要,大国利益交汇。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和太平洋西岸,地处东亚的中心位置。3.多样性突出,热点矛盾集中。我国周边的多样性突出,各国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各异,各种文化、民族和宗教等聚集在我国周围。当今世界五大热点地区:中东波斯湾、中亚、南亚次大陆、台湾海峡和朝鲜半岛几乎都在中国周边。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极为复杂。 当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基本稳定,但是仍旧存在着各种现实的挑战和潜在的危机。1是美国视中国为主要的潜在竞争对手。中国作为一个正在迅速崛起、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大国,不可避免地要成为美国遏制、敌视的对象。2中日之间存在一系列的矛盾和斗争。3.台湾局势出现重大积极变化,但是反“台独”斗争依然严峻、复杂。今年5月6日早晨,出现了台湾海巡队扣大陆渔船并且发出子弹导致两位渔民受伤这么一件事,可以看出“台独”问题依然严峻。4.我国海洋权益遭遇严峻复杂的挑战。我国有着辽阔的海洋国土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领海面积22.8万千米,并且管辖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海域300万平方千米。辽阔的疆域既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又使我们维护国家主权的任务异常艰巨和繁重,与周边邻国在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上的矛盾非常突出。南沙群岛是我国巨大的资源宝库之一,人称第二个波斯湾,并且它的战略位置也非常重要。而南海的周边国家却陆续侵占南沙群岛,严重侵犯了我国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5.恐怖主义活动猖獗,对我国的威胁增大。我国毗邻恐怖活动的“重灾区”,与恐怖事件多发、恐怖势力聚集的阿富汗、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为邻,处于国际恐怖势力猖獗的高危弧形地带。近年来,境内的恐怖势力与境外的恐怖势力遥相呼应,暴力化趋势日益增强。2008年的时候西藏的“3.14”事件、2009年乌鲁木齐的“7.5”严重暴力犯罪事件还有2014年在我国昆明火车站发生的暴力恐怖案件。这些恐怖案件给我们造成了重大的生命与安全的损失。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地区力量的急剧变化,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将会继续处于快速变化之中,各种各样的不确定和不稳定的因素时有显现,对我国的安全提出复杂的新挑战。1.大国关系的相对平稳发展是中国周边继续保持缓和的基础。中国周边地区是大国利益交汇的地方,在全球化背景下彼此利益相互交织,在竞争中力求保持合作,避免迎头相撞。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只要自身的策略得当,中国不会成为大国矛盾的焦点,在大国的外交中仍然有充分的回旋空间。2.地区热点发生热战的可能性较低。在东海南海岛屿权益问题上,因岛屿问题引发的个别意外冲突虽不能完全排除,但是演变为大规模组装冲突的可能性却不大。3.非传统安全问题将成为地区安全合作的“催化剂”。 周边国家与地区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开展互利合作的重要伙伴,也是发挥国际作用的主

1949年——2012年中国粮食产量与人口统计分析

1949年——2012年中国粮食产量与人口统计分析 12级经济班2012420140 袁文超 前言:刚刚过去的2012年,中国大陆粮食产量达5亿8957万吨,再创历史新高。 人均粮食拥有量也终于远离徘徊多年的400公斤左右,达到创纪录的435.4公斤。 2012年,全世界粮食总产量为22.8亿吨,世界总人口约70.9亿人。 则世界人均粮食拥有量为321.7公斤。可见中国人均粮食已达世界平均水平的1.35倍以上。中国的粮食安全,已赢得很有富余度的较充分保障。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这确实是个值得讴歌的奇迹!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1949年至2012年中国粮食产量与人口统计数据为基础,结合历史资料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分析法:从人大论坛公布的数据资料出发,收集中国从1949年开始到2012年的人口数据于粮食产量。结合相关历史史实,分析各年度大事综合得出结论。 1.2.2 数量研究法:分析各年度的环比增长率,比较各年度平均数据,绘制表格分析数据的大体走势,从而得到一些结论。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数据统计表格 中国粮食产量与人口统计表(1949-2012) 年度产量(万吨)粮食产量环比 增长率人口(亿) 人口环比增长 率 人均粮(公 斤) 1949 11318 - 5.4167 - 208.9 1950 13213 16.74% 5.5196 1.90% 239.4 1951 14369 8.75% 5.6300 2.00% 255.2 1952 16392 14.08% 5.7482 2.10% 285.2 1953 16683 1.78% 5.8796 2.29% 283.7 1954 16952 1.61% 6.0266 2.50% 281.3 1955 18394 8.51% 6.1465 1.99% 299.3 1956 19275 4.79% 6.2828 2.22% 306.8 1957 19505 1.19% 6.4653 2.90% 301.7 1958 19765 1.33% 6.5994 2.07% 299.5 1959 16968 -14.15% 6.7207 1.84% 252.5 1960 14385 -15.22% 6.6207 -1.49% 217.3 1961 13650 -5.11% 6.5859 -0.53% 207.3 1962 15441 13.12% 6.7295 2.18% 229.5

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思考(2020)

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思考 1.( ) 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持续提高粮食单产的长远和根本上的重要动力。(10.0分) A.科技支撑 B.政策支持 C.制度保证 D.资金扶持 2.粮食总产的阶段性增长主要是受()的阶段性波动所致。(10.0分) A.生产水平 B.播种面积 C.基础设施 D.资金投入 3.当前我国粮食生产主产区增产贡献突出,粮食增产中心往()移动。(10.0分) A.南方 B.北方 C.西方 D.东方 4.我国是粮食的生产大国,也是粮食的消费大国。但由于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决定了粮食消费的需求刚性,所以从根本上讲,我国的粮食安全还主要取决于()。(10.0分) A.粮食质量 B.粮食品种

C.粮食进口 D.粮食供给 1.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0.0分)) A.依靠传统技术和面积增加,产能逐渐恢复 B.依靠科技、投入和制度释放,产能快速增长 C.依靠政策、科技和投入的合力推动,粮食产能跨上新台阶 D.依靠创新技术和面积减少,粮食进口数量逐年增长 2.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明确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其具体内容是()。(10.0分)) A.保面积 B.攻单产 C.引导消费 D.攻总产 1.确保口粮需求不过快增长,我国要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增长,坚持合理的人口政策。(10.0分) 2.人口持续增长、耕地日趋减少、资源日益紧缺、环境不断恶化和全球气候变化等多重压力下,持续提高主要粮食总产是确保我国中长期粮食安全的战略主攻方向。(10.0分) 3.工业化、城镇化迅猛发展,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供了更加完善的物质装备条件。(10.0分)

《省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试

安徽省粮食局安徽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安徽省“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 (试行)》的通知 皖粮行联〔2018〕100号 各市、县(市、区)粮食局、财政局: 为规范和加强“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项目及资金管理,保障项目顺利实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现将《安徽省“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 附件:安徽省“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试行) 安徽省粮食局安徽省财政厅 2018年7月23日信息公开选项:主动公开 安徽省“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项目及资金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我省“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项目及资金管理,保证项目顺利实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国家粮食局关于在流通领域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的通知》(财建财建〔20XX〕290号)和《国家粮食局财政部关于印发〈“优质粮食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国粮财〔20XX〕180号)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安徽省“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项目是指按照财政部、国家粮食局“优质粮食工程”建设工作总体部署,大力推进我省“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实施的示范工程项目。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 第三条项目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通过标准规范、品牌培育、宣传引导、试点示范,打造消费者认可的中国好粮油,提高我省优质粮油的市场占有率和覆盖面。引导扶持一批优质粮油生产大县,重点扶持一批带动力强的优质粮油示范企业,开发一批竞争力强的好粮油产品,推出一批影响力大的优质粮油品牌。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顧。 第四条省粮食局、省财政厅负责我省“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项目统筹组织工作。示范县政府有关部门负责组织项目实施。示范企业负责项目具体建设。示范县所在市粮食局、市财政局负责示范县申报、督查、指导、协调。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诒。 第二章申报条件

市场营销战略决策

市场营销学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树立正确的市场营销观念,掌握市场分析的原理与方法;能正确地运用市场营销策略来开展市场营销活动。 二、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市场营销导论》[美]菲利普·科特勒著,华夏出版社出版 1、《市场营销管理(亚洲版)》,[美]菲利普.科特勒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2、《竞争战略》,迈克尔.波特著,华夏出版社出版 3、《竞争优势》,迈克尔.波特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 4、《市场营销学》,[英]弗朗西斯·布拉星顿、史蒂芬·佩提特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第一章概论 市场营销、市场营销观念、市场营销的基本职能、顾客让渡价值、市场营销组合、市场营销环境 第二章市场分析 市场的概念、市场的分类、各类市场的特点、影响市场的因素分析 第三章市场营销战略决策 市场营销战略、市场营销战略的制定过程、市场营销战略类型 第四章市场细分化与目标市场策略 市场细分化的概念与意义、如何对市场进行细分、目标市场的选择、企业的产品定位第五章产品策略 产品概念、新产品概念、产品寿命周期理论、新产品的开发与老产品的淘汰、产品组合、企业的产品服务策略、商标策略 第六章价格策略 影响企业产品价格制定的因素、企业的定价目标、产品价格制定的基本方法、企业的价格策略的应用、价格变动与对它的反应。 第七章销售渠道策略 销售渠道的概念与类型、中间商的类型与作用、销售渠道和建立、对销售渠道的管理、销售渠道的发展趋势 第八章促销策略 促销的概念与企业的促销组合、现代企业促销的本质与信息沟通、人员促销、广告、营业推广、公共关系

第一章市场营销学概论 第一节市场营销与市场营销观念 一、什么叫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是企业各种活动中的一种活动,是企业(营销者)在与消费者(市场的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如何刺激、诱发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促进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活动的总称。1、市场是企业开展营销活动的环境 2、消费者的需求是企业开展营销活动的中心与基本出发点 ※可以把消费者的需求分成以下几种: ⑴、无需求:消费者对企业生产的产品不感兴趣。 ⑵、否定需求:即消费者对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感到厌倦、不喜欢。 ⑶、潜在需求:即消费者有某种需求得不到满足,表现为一种潜在的需求。 ⑷、不规则需求:即消费者的需求在时间上表现一种忽高忽低的不规则变化。 ⑸、充分需求:即消费者的需求达到了理想状态的需求。 ⑹、下降需求:即消费者的需求呈现下降状态的需求。 ⑺、超饱和需求:即消费者的需求超过了企业希望达到或企业能达到的状态。 ⑻、不健康需求:即消费者的需求对消费者个体或社会是有害的需求。 3、促进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企业开展营销活动的目的 4、企业开展营销活动的实质是企业运用各种可控因素作用于各种不可控因素的过程 可控因素: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主动控制和运用的因素。 不可控因素: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过程中不能控制的因素。 二、市场营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是企业开展营销活动的基本指导思想 1、生产中心论(1875-1925):企业营销活动的重点是以产品生产为中心,尽可能地增加产量和降低成本以增加利润。 2、推销中心论:(20年代未至40年代未):企业营销活动的重点是想方设法把生产出来的产品推销出去。 3、需求中心论(50年代-60年代) 企业营销活动的重点是生产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产品。 4、均衡营销论(60年代未-70年代) 企业能生产什么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即在消费者需求和企业的能力和利益之间取得平衡。 5、社会中心论(社会营销观念,70年代后期) 企业的营销活动在消费者需求、企业自身的利益和能力、社会公众的利益三者之间取得平衡。 6、大市场营销观念(政治中心论,80年代) 企业营销活动不但要适应环境,还要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营销环境,把公共关系、政治力量也作为企业的可控因素运用,以创造良好的营销环境。 三、顾客让渡价值:是指总顾客价值与总顾客成本之间的差异 四、市场营销组合:是指企业各种可控因素的结合,包括 4P’组合(production、price、place、promotion) 6P’组合(production、price、place、promotion、public relation、political power)

形势与政策论文对当前国际形势及我国周边安全问题的理解

对当前国际形势及我国周边安全问题的理解 一、国际环境及我国周边安全现状 1、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大国之间相对平稳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周恩来打开的中美关系新格局,于1979年亲自出访美国,主持实现了中美关系正常化。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发展的总体走向,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新的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形势判断,要求把更多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从此迎来了改革开放和经济迅猛发展的30年。此后,我国与其他大国关系进一步改善:中美关系虽然曲折不断,但总体稳定;中俄关系稳步发展,两国高层互访频繁,并签订了一系列联合声明和友好条约;中日关系发展基本平稳,正致力于构建和平与发展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与欧盟关系保持良好,经贸往来、政治互信不断加深。 2、我国周边的热点地区冲突得到不同程度缓解 我国周边地区诸如朝鲜、越南、阿富汗、柬埔寨等曾经爆发过激烈的冲突,我国也曾或多或少地卷入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冲突。近20年来,周边地区基本相安无事,除了阿富汗反恐战争以外,其他周边地区没有战事,阿富汗反恐战争对我国影响也微乎其微。 3、我国和周边所有邻国之间实现了关系正常化 我国和周边所有的陆地邻国都曾有过领土纷争。20世纪60年代,我国先后与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蒙古、阿富汗、朝鲜6国签订了边界协定或条约;80年代以后,我国与印度和越南也实现了关系正常化;90年代我国又先后与老挝、俄、哈、塔、吉5国签订了国界协定;2001年7月,中俄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8年10月,俄方将银龙岛和半个黑瞎子岛移交给中国;2008年6月,中日两国经过磋商同意在实现有关东海海域划界前的过渡期间,在不损害双方各自法律立场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在东海海域选定适当的区域进行共同开发;中印关系不断取得新突破,2003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两国签署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这一纲领性文件,标志着中印关系进入新阶段,同时两国在领土争端问题上也不断取得突破,目前两国边境线中段的争议区域初步得到解决,为解决整个领土争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4、地区集团化、区域化合作势头不断上升 我国与东盟睦邻互信伙伴关系深入发展。2003年10月,我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双方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2002年与东盟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今年建成了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实现了我国与东盟发达的6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零关税,与其他几个国家之间将在未来一到两年时间内统一取消关税,未来中国与东盟之间统一市场、实现“经济无国界”之势已经不可阻挡。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加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论坛前景广阔,东北亚地区六国集聚的人力资源优势,俄罗斯、蒙古和朝鲜的资源优势以及日本、韩国的经济、科技优势,对我国都具有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的潜力,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促进亚洲经济一体化,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摆脱大国的压制和其他区域集团的牵制,更好地平衡我国与其他大国的利益关系。 二、我国未来周边形势走向不容乐观 我国周边形势20多年的相对稳定来之不易,短期内不至于发生牵动全局的战乱。然而,周边地区的一些固有矛盾尚未完全解决,影响和平稳定的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我国周边安全仍然面临着不同对象、不同程度、不同原因的威胁和挑战。对于这种挑战,我个人认为主要来自两大方面:一是理论上的,二是行动上的。对此,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加强国防建设,提高防范能力,确保国家安全。 (一)理论上的不稳定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