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素显像

核素显像
核素显像

核素显像

核素定义:具有特定的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及核能态的一类原子。同位素定义: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

同质异能素:核内质子数、中子数相同,但处在不同核能态的一类核素核衰变:放射性核素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变为另一种核素的过程。(α、β射程短,电离作用强;γ射线长,电离作用弱)α、β射线可用于治疗,γ射线可用于显像。

X线的特征:

1.穿透作用:能穿透人体

2.荧光作用:被某些结晶物质吸收时可以产生荧光

3.感光作用:使胶片感光(是X线照相的基础)

4.生物作用:通过生物细胞时,可以使之损害发生生物学上的变化

(是X线治疗的基础)

5.电离作用:通过物质被吸收时,使构成该物质的原子分解为正负离子

放射性显像剂:利用放射性核素衰变时发出的射线的示踪作用,根据特定疾病病理生理学改变而设计的一类放射性药物,用以对疾病进行研究. 放射性核素与其天然同位素的化学性质及体内形为是一致的,可以能用放射性核素研究天然同位素的体内行为。

核素显像流程:1.显像剂:放射性核素或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化合物

2.静脉注射或口服显像剂

3.显像剂在体内摄取和代谢

4.SPECT或PET显像

5.图像分析和诊断

6.撰写诊断报告

核素显像内容:

1. 脑断层显像(脑血流灌注显像、脑代谢显像、脑神经受体显像)

2.甲状腺平面显像(摄取的量与甲状腺的功能状态有关、了解甲状腺摄取

131I或99mTc、合成甲状腺激素的能力)

3.肾上腺髓质显像(肾上腺能受体显像)

4.心肌断层显像(心肌代谢显像方法:血流+代谢诊断依据:有代谢是心肌存活的标志存活:血流-代谢不匹配;无存活:血流-代谢匹配。)

5.肺显像:

灌注显像:大颗粒聚合白蛋白,微栓子,评价肺血流灌注。

通气显像:放射性气体气溶胶,评价肺气道通气功能)

6.肝胆显像(肝内占位性病变、评价肝功能)

肝血池显像:肝血管瘤血池显像放射性高度浓聚,鉴别肝脏血管瘤)

7.全身骨骼显像(恶性肿瘤骨转移时局部血流代谢增高出现放射性聚积

8.肾动态显像:

a.模拟尿液形成过程,了解肾功能;

b.了解肾血流量;计算总肾及单侧肾小球滤过率和肾有效血浆流量;

c.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实质病变或血流障碍的程度,有无尿路梗阻,肾动脉狭窄,包括单侧肾性高血压及移植肾的监测.

肾的图像:反映显像剂从肾毛细胞血管滤过到肾小管、肾盏的过程

输尿管的图像:反映输尿管的通畅情况及输尿管肾盂压力

膀胱的影像:尿液从肾排到膀胱的情况

9.消化道出血显像(检查胃肠道出血)

10.肿瘤显像(非特异性亲肿瘤显像:67Ga,201Tl, 99mTc-MIBI

特异性肿瘤显像:放免显像RII、基因显像、受体显像等)

PET常用显像剂:

用于肿瘤显像的主要示踪剂:糖代谢显像剂、胆碱类显像剂、核苷酸显像剂、生长抑素受体(18氟-脱氧葡萄糖为最常用的显像剂)

PET-CT

PET-CT是功能影像学与形态学影像的优化组合。

在肿瘤中的应用:

1.肿瘤的良恶性鉴别

头颈部肿瘤显像:常表现为结节状或团块状高代谢病灶

2.肿瘤的临床分期(非常適合用于淋巴瘤的分期)

PET-CT易于检出小于1.0cm的小淋巴结转移灶

3.疗效评价

4.监测肿瘤复发及转移

5.寻找原发灶

第篇第06章内分泌放射性核素显像

第六章内分泌放射性核素显像 第一节甲状腺摄碘试验显像剂与方法 方法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第五节放射性核素肾上腺髓质显像 第二节放射性核素甲状腺显像显像剂与显像方法 药物、仪器与方法临床应用 结果分析与意义第六节放射性核素激素分泌性肿瘤显像 放射性核素甲状腺血管造影原理与显像种类 亲甲状腺肿瘤药物显像PET显像 甲状腺放射免疫显像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第三节放射性核素甲状旁腺显像第七节放射性核素骨骼显像 显像剂与方法显像剂与显像方法 临床应用图像分析与临床意义 第四节放射性核素肾上腺皮质显像 核医学(nuclear medicine)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尤其在内分泌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能提供较全面和较精确的内分泌疾病的诊断信息。例如,放射性核素激素测定能定量分析各种激素的水平,其灵敏度和特异性远远超过其他生化和生物学方法。放射性核素显像既能确定内分泌腺的解剖形态,又可反映腺体或其局部的血液供应、代谢和功能状态。 近年来,由于放射性核素药物及探测仪的迅速发展,核医学在内分泌学的应用更为广泛和深入。SPECT(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和PE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放射性核素显像,实际上是将获得的有关数据、曲线和图像信息融为一体的影像诊断学技术,其原理都是基于内分泌腺的功能和代谢变化,所获得的图像反映了内分泌腺的功能和代谢状况,故又称功能显像或代谢显像(function imaging或metabolic imaging)技术。这些技术已成为许多内分泌代谢疾病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的重要方法。 第一节甲状腺摄碘试验 口服(或静脉注射)示踪剂131I(或99m Tc)后,用放射性核素探测器在颈部的甲状腺部位测量甲状腺对示踪剂的摄取率可判断甲状腺的功能状态。甲状腺摄131I率与血浆碘的浓度,甲状腺对碘的清除率及甲状腺内碘贮量有关。甲状腺摄131I率的检测方法较多,所

核素骨显像在肿瘤骨转移随访中的临床意义(一)

核素骨显像在肿瘤骨转移随访中的临床意义(一) 作者:刘秀千,杨健,苏敏,肖亚景 【关键词】骨显像 〔关键词〕骨显像;骨转移;放射性核素 〔摘要〕目的:探讨核素骨显像在肿瘤骨转移随访中的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对97例肿瘤患者静脉注射99TcmMDP925MBq~1110MBq行271人次SPECT全身骨显像,观察转移瘤在全身骨骼的放射性分布情况并对结果分析。结果:在接受2次~9次骨显像随访的恶性肿瘤患者中,最终发现49例骨转移瘤,占50.5%。第1次、2次、3次被确诊为骨转移瘤分别为23例(23.7%);16例(16.5%);7例(7.2%);第4次~6次被确诊骨转移瘤各有1例(1.03%)。结论:肿瘤病人核素骨显像的定期随访,对骨转移的早期发现、治疗方案的选择、治疗效果的评估有重要意义。ClinicalValueofRadionuclideBoneImagingInFollowupofSkeletalMetastasesinPatientswithCarcinom 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clinicalsignificanceofradionuclideboneimaginginfollowupofskeletalmeta stasesinpatientswithcarcinoma.Methods97patientswithcarcinomawereinjectedintravenously99Tc mMDP925~1110MBqandperformedatotalof271timesofthewholebodyimagingtoobserveandanalyzeradiodistri butionofwholebodyinskeletalmetastasestumor.ResultsUnderreceived29timesbonescintigraphyinf ollowup,49(50.2%)patientsweredetectedmetastasestumorinbone.Inthefirst,second,andthirdbone scintigraphy,the23(23.7%),the16(16.5%),andthe7(7.2%)patientswasdiagnosedwithskeletalmetastasestumor.In46times,everypatient( 1.03%)wasdiagnosedrespectively.ConclusionRegularexaminationofradionuclideboneimaginghasimporta ntsignificancestofindearlyskeletalmetastasis,selectplanoftreatment,andevaluateresponsetotherap yinpatientswithcarcinoma. Keywords:Boneimaging;Skeletalmetastasis;Radionuclide 首选放射性核素显像判断恶性肿瘤有否骨转移早已在临床上达成共识。它对早期发现骨转移瘤、病灶定位、疾病分期、治疗方案选择及疗效评估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但对于将其作为肿瘤病人的常规随访手段之一,临床上应用的还不尽人意。本文对97例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恶性肿瘤患者的全身骨显像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1996年7月至2005年4月在我院住院或门诊检查、进行放、化疗或肿瘤综合治疗、有完整随访资料的肿瘤患者97例,男47例,女50例。年龄20岁~86岁,平均年龄(59±9.2)岁,平均病程(5±3.8)a。其中乳腺癌30例、肺癌21例、鼻咽癌8例、前列腺癌8例、消化道肿瘤6例、甲状腺癌5例及其他恶性肿瘤(包括肾癌、膀胱癌、女性生殖系癌、胸腺瘤、肾上腺皮质癌、嗜酸性肉芽肿等19例)。共行核素骨显像271人次,其中2次者57例,3次者25例,4次者6例,5次者4例,6次者1例,7次者3例,9次者1例。随访显像间隔时间为3个月~12个月。 1.2仪器与方法 采用美国ADAC公司EPICSPECT,配低能高分辨型准直器。患者静脉注射骨显像剂99TcmMDP(亚甲基二膦酸盐)925MBq~1110MBq,饮水500ml~1000ml,2.5h~3h排尽小便,疼痛剧烈者给止痛剂,绷带固定行前位和后位全身骨显像。对病灶定位有疑问者加做局部显像或断层显像。

骨骼核医学检查常规

骨骼系统SPECT检查常规

核素骨显像的优势 核素骨显像(bone scintigraphy)是临床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核医学显像技术,约占核医 学日常显像总量的40%,甚至更多。骨显像的临床应用始于20世纪60年代。尽管X-Ray、CT、MRI技术对骨骼疾病的诊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单核素骨显像仍以固有的优势被广泛应用。其优势: 1. 一次性完成全身大视野成像 2. 对骨骼病变(尤其成骨性病变)的探测具有很高的敏感度 3. 无绝对禁忌症

骨显像的显像剂及原理 单光子显像剂,最常用99m Tc标记的膦酸盐,如99m Tc-亚甲基二膦酸盐(99m Tc-MDP)。 99m Tc-MDP静脉注入人体后,一方面与骨骼中的羟基磷灰石晶体发生离子交换和化学吸附作用沉积于骨组织;另一方面通过有机结合的方式与骨胶原结合而聚集于骨组织,利用SPECT进行探测成像就可显示全身骨骼。 有机物:细胞、细胞间质和胶原纤维等Array骨组织 无机物:矿物质(钙、磷),以羟基磷灰石晶体形式存在 局部骨骼对显像剂摄取的多少与该处的血流量、骨代谢活跃程度以及交感神经功能状态等 因素有关。

显像方法 ●全身显像:常规显像方式。SPECT从头到足采集全身前、后位平面像。 ●局部显像:适用于对局部骨骼病变的观察或全身显像后某些局部病灶观察不满意情况。 局部显像中体位的变换有助于对病变的判断。 ●断层显像:可避免平面像中结构重叠的现象,改善图像的对比度、分辨率。 ●三时相显像:骨动态显像,包括:血流灌注相、血池相和延迟相。 观察骨病变周围软组织的血供变化。

患者全身骨扫描检查前准备?静脉注射显像剂后3~4小时进行显像,嘱患者在2h内多饮水、多排尿?显像剂由泌尿系排泄,患者排尿时应避免污染体表和衣物 ?注意显像前嘱患者排尿,并去除身上金属异物及饰品

核素骨显像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应用价值

过度疲劳未给予纠正,应用催产素而未达到有效宫缩。枕后位、枕横位和产程异常,试产时间不足,未严密观察产程,及时进行转化治疗,即以头盆不称手术。因此,加强孕期合理膳食指导,应用妊娠图监测胎儿发育,避免胎儿过大。同时经充分试产后再诊断头盆不称,将可减少一部分剖宫产。 当前社会因素对剖宫产的影响值得重视,本资料社会因素在剖宫产指征中呈逐年增加趋势,2003年已占剖宫产指征的23159%。这一方面有来自医务人员对剖宫产指征的掌握存在误区,随意放宽剖宫产指征。近年来产科医疗纠纷逐年增高给医生带来了困扰,对医生的剖宫产决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是当今剖宫产率越来越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了面很多孕产妇及家属对剖宫产的认识存在极大的局限性,认为剖宫产优于阴道分娩,部分产妇不能忍受分娩阵痛而不愿试产,不论有无指征而强烈要求手术。因此,应采取多渠道,多种形式对孕妇及其家属进行有关正确认识剖宫产的健康教育,尽可能减少社会因素剖宫产术。 综上所述,剖宫产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胎儿窘迫,头盆不称和社会因素的比例增高,如果能按要求严格掌握这3项指征,则剖宫产率将会明显下降。 312 剖宫产率上升与围产儿病死率的关系 通过10年间剖宫产病例的回顾性分析,剖宫产率与围生儿病死率之间有复杂的关系。在1994~2003年之间,剖宫产率从10185%升高到32180%,围生儿病死率在14184‰~18156‰之间浮动,显然,围生儿病死率并不随剖宫产率的增高而显著下降。剖宫产手术在高危妊娠处理中确实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过高的剖宫产率不但不能进一步降低围生儿病死率,反而使新生儿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病率提高[4]。剖宫产儿未经产道挤压,使肺液潴留,肺部并发症高于阴道分娩儿,因此,应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通过加强围生期保健,提高产科及新生儿医学质量,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和围生儿病死率。 313 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 首先,要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加强产时保健,提高助产技术质量,减少产伤,根据孕产妇及胎儿的需求进行全面的生理、心理、精神和体力的支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改变产时服务模式,加强孕产妇及胎儿在产程中的监护,及早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其次,医务人员也应提高责任感,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最大限度地发挥剖宫产处理高危妊娠的作用。以科学的态度来选择分娩方式,而不是怕负责而选择剖宫产。 降低剖宫产率及围生儿病死率不但要提高产前检查和产前教育普及率,而且要提高其有效率,不断加强产前保健工作。有效的分娩陪伴和分娩镇痛将帮助产妇建立阴道分娩的信心,减少因产痛而带来的各种心理生理问题。总之,掌握剖宫产指征,合理地控制剖宫产率及围生儿病死率是一项艰难的过程,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这一问题,它将对两代人的健康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许 薇1贯彻爱母措施前后剖宫产率的变化[J]1淮海医学,2000, 18(14):185 2 张海萍1剖宫产率增高的有关因素临床分析[J]1黑龙江医药, 2000,23(6):55~56 3 杨雪峰,程金华,封金灵,等1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14年变化趋势[J]1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18(1):45~46 4 王文王秀1剖宫产综合征的形成与防治[J]1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16(5):276~277 核素骨显像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的应用价值 广西百色市人民医院 (百色533000) 梁绍奖 黄茂政 【摘要】 目的 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核素骨显像,以观察骨转移的发生率及转移部位。方法 256例恶性肿瘤患者静脉注射显像剂90m Tc2MDP后3~4h时行前后及后前位全身骨显像。结果 256例恶性肿瘤患者有125例出现骨转移,阳性率4818%,转移部位以中轴骨多见,骨转移以多发性为主,多发病灶者占7912%。结论 核素骨显像可早期诊断骨转移,对临床分期、选择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均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关键词】 核素骨显像;恶性肿瘤;骨转移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32952(2005)0520682202 核素骨显像作为一种直观准确、可靠的无创伤性检查方法,可灵敏地观察到骨代谢变化和早期诊断骨转移[1]。我院于1998年8月至2003年2月进行全身骨显像256例,其中确诊骨转移125例(4818%),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1 临床资料 256例恶性肿瘤的原发灶均经过病理确诊,其中男193例,女63例。鼻咽癌59例,肺癌48例,乳腺癌63例,前列腺癌18例,其他恶性肿瘤68例。年龄12~84岁,平均48岁。 112 显像方法 静脉注射90m Tc2MDP555~740MBq后,饮水约500~800ml,3~4h后进行全身骨显像,采集图像前排尽膀胱尿液,以免影响对骨盆观察。仪器采用Technicare Omega500,配以低能高分辨准直器,做前后及后前位两个体位的全身骨显像,必要时加作局部骨显像。 113 结果判断 由2位经验丰富的专业医师共同阅片,对多发性、散在、无规则分布的放射性浓聚灶者,结合病史、临床症 286A nthology of Medicine,Oct12005,V ol124,No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