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完整)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完整)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完整)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完整)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蛮横.héng 彷.páng徨强.qiǎng词夺理接踵.zhǒng而来

B.寒噤.jìn 演绎.yì霓.lí裳羽衣戛.jiá然而止

C.翌.yì日恬.tián静纷至沓.tà来目眩.xuán神迷

D.出殡.bìn 冗.rǒng杂挑拨离间.jiàn 怒不可遏.è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年十一假期,前来秦始皇陵兵马俑游玩的人络绎不绝

....。

B.小草虽然是微不足道

....的角色,它却以顽强的生命力为世人所钦佩和赞颂。

C.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情节起伏跌宕,抑扬顿挫

....。

D.上海一人工湖惊现巨幅“中国地图”,这一巧妙设计可谓独具匠心。

.....

4、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当我走到路口时,看到一片热闹的景象。

B.一进屋子,我看到的第一眼是一幅油画。

C.这次比赛的胜利,将决定我们能否进入决赛阶段。

D.从咿呀学语,到走入学校,再到进入社会,学习伴随每个人的一生。

5、下来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这种年轻女子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B.清国留学生头顶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C.他总结失败的教训,把失败接起来,焊上去,作为登山用的尼龙绳子和金属梯子。

D.老信客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

6、把下面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段文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鲁迅先生是一个其貌不扬的“小老头”,如果不是读书写作,走到街上可能是没有多高的回头率的。

②这种力量不是来自权势,不是来自金钱,而是来自他的人格魅力。

③读书,的确具有神奇的力量,它可以使平凡的人物变得崇高伟大。

④归根到底是来自他的阅读、思考和写作。

⑤这个“小老头”太崇高太伟大了,身上有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

⑥但是,每当我们阅读鲁迅的作品,就好像来到巍峨的山峰之下,总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

A.①⑥③⑤②④B.③①⑥⑤②④C.①⑥⑤②④③D.③②①⑥⑤④7、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静态的远处的景。(《野望》)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黄鹤楼》)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使至塞上》)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江水以情意,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渡荆门送别》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潘生者,富阳人,幼丧父,独与两弟奉母居。大德间,江南大饥。道殣.者相望。自度.无所得食,曰:“吾终无以给母,则母子俱死。等死,何若用吾强壮,少延母旦夕活乎?”即以母属两弟,自佣回鹘人,乃告母曰:“儿当佣钱塘①数月,得钱米活家,母勿忧。”

既而,回鹘人转卖潘生于辽东。不数年,使还乡土。生道遇一女子,丫鬟②尾行。问之,则曰:“淮人也,昔因饥,父母弃我,转徙数家。今主家使我归,君南人,得挟我同归乎?”生许之,于是日操瓢道乞。

渡淮,女上堂见父母,皆涕泣,起相抱持。引生相见,即具.酒炙乐。饮酒半,执盏跪曰:“吾女幸完骨肉,归见乡里,免罹霜露盗贼,君力也。且君去家久,

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吾家尚薄有园田;吾女,实君箕帚妾也。君必无归。”生则毅然谢曰:“吾何敢以若女为利哉?吾虽贱,不读书,且义不敢取;况吾母固衰耄,度尚可活。万一母死,两弟倘或有一存,今遂不归,是吾遽死吾母也,吾又何忍即安此土乎?”遂告归。

(选自朱国桢《涌幢小品》,有删改)[注]①钱塘:地名,今杭州。②丫鬟:此处意为像丫鬟那样。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道殣.者相望殣:饿死

B.自度.无所得食度:考虑、揣测

C.具.酒炙乐具:备办、准备

D.母不知在亡.亡:逃走

2.翻译下列句子。

(1)等死,何若用吾强壮,少延母旦夕活乎?

(2)儿当佣钱塘数月,得钱米活家,母勿忧。

3.潘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其言行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妈妈的额头

蒋平

①童年的印象里,母亲的额头是最亲切的。那时的我体质弱,常常生病发烧。每次见到我一脸绯红的样子,母亲就觉得不对劲,然后她的额头就会贴在我的额头上,只那么轻轻一贴,母亲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状况。

②母亲的额头,很多时间都被汗水占据着,劳动着的母亲是美丽的。那时候,年轻的母亲,以光洁而温馨的额头为纸,为这个家,书写着人生的喜怒哀乐。跟我们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日子,母亲是开心的,幸福的,这些开心和幸福,在她的额头

上表现得阳光灿烂

....。当我们遇到挫折和磨难,那额头上则会写满忧虑和郁闷。我一度怀疑,多年以后,母亲额头上那一条条清晰的纹路,该是多年担忧留下的记忆档案。

③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了无数次病痛,而她自己生病的时候,总是悄悄瞒着。

好些回,我看见母亲浑身无力地躺在床上,父亲用湿毛巾捂着她的额头,才知道母亲已被病魔折腾多时。每一次,母亲从疲惫中爬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揉拍前额,好让自己保持一份清醒,第一时间理清生活的繁琐,解开心头的愁结,为家的未来精打细算。韶华流转中,母亲老了,无论记忆力还是动作气力,已经大不如前,唯一不改的,依然是拍额头的习惯性动作,那手掌在额头上发出的声音,于我而言,更多成了一种带着淡淡咏叹的生活乐章。

④母亲是爱美的,也许从她懂事时起,就用那些粉膏,每天在额头上涂抹。然而岁月匆匆,雨霜重重,谁也无法挽留青春饱满的脚步。一道道皱纹,在一个个不经意的夜晚,悄悄爬上了母亲的额头。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年轮,圈满了昨日的记忆。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是一种写在额头上的不变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永远葱绿绵长。

⑤母亲七十大寿那天,女儿忽然说头晕,母亲的额头,又习惯性地跟她贴在一起。那是怎样的两张额头啊,一张沧桑遍布,饱经风霜;一张青春饱满,一如母亲当年。母亲仔细端详着孙女,不由感慨万千:“奶奶老了,瞧这额头上的皱纹,多深!”我伸过手,轻抚母亲的额头:“妈,谁说您老呀。瞧您的额头,还是当年那样温暖。在我心里,您有一张永远年轻的脸。”

⑥是啊,母亲的额头是不老的,那里面,写满了永恒的母爱。

(摘自《天津工人报》) 1.文中写了有关“妈妈的额头”的几个生活片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2.结合语境,解释第②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并说明其表达作用。

这些开心和幸福,在她的额头上表现得阳光灿烂

....。

3.结合文章内容,赏析第④段画线的句子。

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年轮,圈满了昨日的记忆。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是一种写在额头上的不变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永远葱绿绵长。

4.你认为文中的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活中我们都拥有亲人们的关爱,请你把感受最深的和大家分享。

2、父亲的长笛

赵文静

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那是,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歌。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

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邻居们说:“来来,吹一段儿!”“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那样的时光里,她是红人儿,孩子们羡慕极了她有一个这样将笛子吹得声声悦耳的父亲,哄着她,把好吃的分给她一份,只为了听她父亲吹笛子时可以靠近一点儿。她亦是非常的骄傲的,那时,父亲是天,是地,是她心目中的大英雄。

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唉呀!别吹了好不好!烦死人了!”笛声戛然而止。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

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子哭了。那一刻,她只恨父亲没出息!

她毕竟还是个懂事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母。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渐渐的,家里就听不到笛声了。

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可事情就是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小敏,你爸好酷哇,扫大街还不忘了吹笛子!”

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了!”“啪”地一声,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父亲喝住了母亲。“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

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她还是悄悄地拿走了长笛,扔在了城边的小河里。虽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丝丝的不舍。她等着父亲爆发,然而,没有。自此,父亲再没提过长笛的事儿。

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她对父母很好,常常给他们买吃的穿的。儿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练唱《父亲》这首歌:“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

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她吞吞吐吐,说:“爸,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你那长笛。”父亲一笑:“傻丫头,我早知道是你干的。”母亲走过来,:“还是闺女疼你懂你呀!你这条腿没白断,委屈没白受啊!”“腿?没白断?”她吃惊地问。“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你爸大雪天骑车给人送货,摔断了腿……”“哎!跟孩子提这些干啥!都是过去的事儿了!”父亲笑着打断母亲。转脸看她。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久违的笛声从父亲嘴边漫延开来,飞扬在屋子的各个角落,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外柔美。

1.请以长笛为线索,从女儿的角度概括父女之间发生的四件事。

2.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3.请品读文中的画横线语句,联系上下文揣摩“她”和父亲的心理。

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4.试简要分析母亲这一形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四、写作题(4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未来的精彩永远生长在不断努力的枝干上。前方究竟是贫瘠的荒漠,还是葱郁的原野,取决于每一阶段的努力。有的人下定决心,在不吃苦的年纪选择安逸;有的人做好打算,在书香中找寻更好的自己……不想在未来留下遗憾,就必须不断刷新自我。

请以“刷新自我”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②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如出现请用XX低代替;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D

C

D

A

B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 D

2.(1)同样是死,为什么不用我强壮的身体,稍稍延长母亲的寿命让她活下去呢?

(重点字词:等死、少、延、旦夕、何若......乎)

(2)我会到钱塘去做几个月的雇工,赚钱买米使家人活下去,请母亲不要担忧。(重点字词:当佣、数、得、活)

3.潘生是一个有担当、深明大义而又孝顺的人。可从以下几方面看出:潘生在家人因食物缺乏面临死亡威胁时,主动外出赚钱养活家人;穷困潦倒的潘生帮助女子与远在南方的家人团聚,又不图回报;潘生毅然放弃做家境较好人家女婿的机会,执意回家侍奉母亲,照顾弟弟。

1. (示例)(1)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病痛;(2)母亲的额头布满汗水、喜悦、忧伤;(3)母亲揉拍前额缓解劳累;(4)母亲用额头为孙女诊断病痛。(答对三点可得满分)

2.“阳光灿烂”指阳光光彩夺目的样子。在这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开心快乐、幸福的神态。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妈妈额头上的皱纹比作年轮,比作树林,生动形象地写出妈妈的额头记录下了她对子女的疼爱,为家庭生活辛劳的付出,以及“我”对妈妈的爱(或感恩之情)。

4.文中的妈妈是一个关爱儿女、勤劳能干、任劳任怨、默默付出的人。父

亲的关爱让我感受最深。父亲是家中的顶梁柱,尤其是他厚实的背给了我安全感

和幸福感。小时候,我在父亲的背上尽情欢笑;现在,父亲仍然用他厚实的背为我

遮风挡雨。(能围绕所感受到的亲人们的关爱来答题,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1.(1)“我”小时候,特别爱听父亲吹笛,笛声一响,“我”就跟着哼唱;(2)“我”五年级时,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当了环卫工。因为同学的嘲笑,“我”恨父亲没出息,开始讨厌他吹笛;(3)“我”上初中时,父亲在工作间

隙,在马路牙子上吹长笛,被电台记者录进了镜头,曝光在“我”的全班同学面

前,“我”冲父亲发火并偷扔了他的长笛;(4)“我”的儿子初一时练唱《父亲》,勾起了“我”的回忆,“我”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回家送给父亲并向他道

歉。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把父亲清脆悠

扬的笛声比作小河流水,正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笛声的美妙,同时通过大

人们和孩子们的动作和神态,侧面烘托出父亲吹笛时营造出的美妙意境,与下文

女儿因同学的嘲笑不再喜欢父亲吹笛形成对比。

3.女儿的心理:为父亲的疼爱和宽容而感动,为当年自己的虚荣和冒失而

愧疚,为父母的艰辛而感到酸楚。

父亲的心理:为女儿能领悟到做父母的艰辛、为女儿的孝顺和女儿的释怀而欣慰,

为老伴给女儿坦白当年腿残疾一事而略感不好意思。

4.母亲的言行,表达了父亲对女儿无私的爱和宽容,使文章主题更丰厚;

是母亲交代了父亲腿残疾的原因,解开了前文的悬念,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开头、

结尾父亲吹笛时,母亲陶醉的神态“格外柔美”,这使得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

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