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必修一专题八练习

高二历史必修一专题八练习
高二历史必修一专题八练习

高二历史必修一专题八练习

一、选择题

1.“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笔调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即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最全面最深刻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所负的世界历史使命的理论。”这本书应该是

A.《权利法案》 B.《共产党宣言》 C.《社会契约论》 D.《论法的精神》

2.1848年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著作的内容还包括:

①肯定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

②阐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断言资本主义最终必将要被社会主义取代。

③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④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革命存在和平夺权的可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共产党宣言》的这一论述主要蕴含了A.阶级斗争理论 B.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C.资本全球扩张的理论 D.无产阶级政党理论

4.马克思在论述某次革命时说“不是为了把国家政权从统治阶级这一集团转给另一集团而进行的革命,它是为了粉碎这个阶级统治的凶恶机器本身而进行的革命”。马克思论述的这次革命是

A. 巴黎3月18日革命

B.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C. 美国南北战争

D. 俄国十月革命

5.“普法战争的失败及围城时期的痛苦,无产阶级的失业和小资产阶级的破产,资产阶级的卖国行为及其加重人民苦难的措施——这一切便是推动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这次发生在巴黎的革命

A.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方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B.使社会主义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

C.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D.标志着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了政治舞台

6.史学界认为,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法国的无产阶级还缺乏取得革命胜利的客观历史条件”。“客观历史条件”主要是指

A.法国无产阶级政党不成熟

B.巴黎公社领导者没有建立可靠的工农联盟

C.巴黎公社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D.社会发展没有达到要铲除资本主义的水平

7.1917年3月,彼得格勒的女工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游行。这些女工在游行中高呼的口号可能是

A.“打倒战争!”“要面包!”

B.“打倒资产阶级!”“打倒战争!”

C.“要和平!”“要社会主义!”

D.“要面包!”“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8.列宁认为目前要从反对沙皇制度向反对资产阶级、反对帝国主义战争、

或者说实现国民公会过渡,而只要政府肯履行它所许下的召开立宪会议的

“诺言”,就有可能把立宪会议变为国民公会,并号召人民把布尔什维克选

进立宪会议。这说明列宁主张

A.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B.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统治

C.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举行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9.担任过十月革命时期《真理报》副主编的季诺维耶夫曾说:“二月革命胜利后,弗·伊(列宁)带着整个革命的现成政治图纸回到俄国。”“现成政治图纸”最主要的主张是

A.提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B.制定武装起义方针

C.号召俄国人民退出世界大战D.建立苏维埃政府

10.著名学者金雁认为“对外战争冒险失利触发了社会危机后,全俄便急剧卷入革命漩涡。随着貌似强大

的沙皇专制似乎完全‘出人意料地’突然崩溃,君主立宪制的前景已不复存在。”以上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开始B.二月革命的爆发

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成功 D.《四月提纲》的颁布

11.“工人们还积极开展争取军队的工作,……他们同起义工人一起,占领了沙皇的巢穴冬宫和政府各部”。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二月革命 B.彼得格勒起义 C.巴黎公社运动 D.七月流血事件

12.“列宁即刻发表了他那著名的‘四月提纲,提出了立即实现和平,将土地分给农民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要求…这在当时似乎是十分荒谬和不负责任的。”列宁的主张被认为“似乎是十分荒谬”的主要原因是A.帝国主义对无产阶级革命的仇视B.十月革命是社会矛盾演变的必然产物

C.当时两个政权并存,面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的严峻形势

D.第一次世界大战会不断激起人民群众的反对13.《全球通史》写道:“腐朽的沙皇专制政权因战争的压力和灾难而逐渐遭到削弱,直到最后整个摇摇欲坠的机构倒塌下来。”与材料描述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二月革命

B. 四月提纲

C. 古巴导弹危机

D.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4.列宁曾经对异常兴奋的工人群众说:“同志们,我们布尔什维克的同志们,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一直所说一定要进行的那一次工农革命,实现了!”。下列表述与材料相符的是

A.“那一次工农革命”是指二月革命B.这场“工农革命”后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C.这是一次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D.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15.1917年11月7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发动起义,向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史称“彼得格勒起义”。下列各项中对于该事件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①推翻了俄国沙皇专制制度②提出了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

③革命后颁布法令,满足人民“和平、面包”的要求④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6.“与美洲新大陆的发现和美国的历程相比,苏俄一登上世界历史舞台就散发着史诗般的光辉,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像苏俄那样,一开始就以人类和世界的名义,开创着文明的新纪元。”“新纪元”是指苏俄

A. 第一次提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B. 第一次建立无产阶级性质政权

C. 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变为现实

D. 第一次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

17.1920-1-2,美国司法部长米切尔·帕尔默一声令下,一夜之间,全美33个城市中竟有4 000人被怀疑为激进分子,以激进分子的罪名被逮捕。一向标榜民主自由的美国出现这样的“红色恐惧”的原因是

A.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B.遭受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C.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D.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与俄国十月革命同为无产阶级革命,都建立了政权,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点在于

A.十月革命比巴黎公社晚了近半个世纪

B.十月革命是列宁领导的,巴黎公社是马克思领导的

C.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D.巴黎公社失败了,十月革命因未遭到临时政府镇压而取得了成功

二、判断题:正确写A,错误写B

18.《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后来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

19.在马克思主义的直接指导下,1871年成立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伟大尝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0.巴黎公社是一次悲壮的失败,失败的原因很多,根本原因就一条,就是生产方式、尤其是生产力的发展,还没有发展到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这样一个程度。

21.二月革命后,形成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它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过渡现象,并不能长久维持。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八知识点

专题八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冷战”概念介绍(要求了解即可) “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互相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 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 二、美苏冷战的原因 1、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本对立。 2、美国和苏联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双方关系逐渐恶化。 3、美国确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而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 三、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 ? 基本特征:遏制共产主义并且不诉诸战争 ? “铁幕”演说中“铁幕”的含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1、杜鲁门主义(1947年提出) ①内容: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②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③标志: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2、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 【注意】(马歇尔计划把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排除在援助范围之外) ①根本目的:以经济手段稳定西欧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 ②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注意的延续和扩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经互会” 3、柏林危机 ①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 ②表面上是美、英、法与苏联的较量,实际上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较量。 4、北约成立(1949年成立) ①性质:是一个军事和政治组织。 ②根本目的:通过军事手段控制西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1955年,成立华约 ④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四、美苏冷战的历史影响 1、美苏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部分。 2、美苏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和战争的威胁之下。 3、美苏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兵,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4、美苏两国争夺势力范围,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五、“冷战”中的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注意】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不属于冷战范围。 1、朝鲜战争: 影响:①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 ②“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 影响:导致了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苏联的军事实力大体赶上了美国。

高二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二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和的分封制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 特点。 (1)了解宗法制和的分封制基本内容; 宗法制和的分封制:西周实行分封制。周武王采把土地和人民 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分封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 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它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2)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使王位在一家一姓 中流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 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知道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知道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的史实; 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中央和地方的官吏都由皇帝任免。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特征:皇权至上。 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2)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2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汉朝郡国并行制,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分割相权,元朝的行省制度等; 说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是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八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 条件 (1)经济基础: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日益暴露。 (2)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欧洲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理论来源:①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②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③德国的古典哲学。 (4)实践条件:马克思、思格斯的努力,深入工人运动,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2.诞生 (1)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内容 ①揭示了资产阶级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伟大的历史使命。 ②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和特点,规定了党的纲领、目的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③提出了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思想。④指出无产阶级应当建立自己的政党。⑤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3)影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形成不可抗拒的潮流。 二、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 1.第一国际 (1)成立标志:来自英、法、德、意、波兰等国的工人代表于1864年在伦敦圣马丁教堂召开大会,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 (2)领导机构:临时中央委员会(后改称为总委员会)。 (3)原则:①政治原则:《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 ②组织原则:《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 (4)主要贡献 ①反对各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和压迫。 ②反对第一国际内部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和派别。 (5)意义:国际工人协会成为各国工人团体进行联络和合作的中心,它的建立真正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了。 2.巴黎公社 (1)背景 ①民族矛盾:普法战争,法军大败,普军压境。 ②阶级矛盾:资产阶级国防政府要解除国民自卫军的武装。 ③直接原因:1871年3月18日反动政府军队偷袭蒙马特尔高地。 (2)成立:1871年3月28日成立,它是无产阶级专政性质的政权。 (3)革命措施 ①军队方面:废除资产阶级反动军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 ②政权建设:公社委员会是经普选产生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下设十个委员会。 ③制度建设:公社委员和工作人员都由选举产生,并对选民负责。 ④待遇方面:国家公职人员的最高工资不得超过一般技术工人的工资。 (4)失败:1871年5月,公社被扼杀在血泊中,即历史上著名的“五月流血周”事件。 (5)意义: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它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其原则永存,精神不朽。3.第二国际的斗争 (1)成立:1889年7月14日,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巴黎开幕。大会通过了每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决议。 (2)第二国际内部存在的斗争:第二国际成立后,内部各种派别斗争激烈,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修正主义思潮泛滥,一战爆发后,第二国际自行解散。1.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是指() ①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②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③1836年开始的英国宪章运动④1844年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19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欧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其含义主要是指无产阶级() A.接受了科学革命理论的指导 B.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C.进入了有组织的革命斗争时期 D.开始提出了独立的经济和政治要求 3.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1842年,恩格斯在英国的曼切斯特,通过自己实践活动逐渐成为一名共产主义者 B.1844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发表,表明马克思已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C.1845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第一次会晤,开始了两位导师的共同战斗历程 D.《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 4.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历史根源是() A.没有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 B.社会经济还未发展到铲除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 C.缺少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D.无产阶级还不够成熟 5.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理论来源之一的空想社会主义来自①德意志②英国③法国④比利时() A.① B.② C.②③ D.③④ 6.马克思转变成为共产主义者的标志是() A.主编《莱茵报》期间 B.在柏林大学学习期间 C.1843年,马克思来到巴黎 D.1844年,发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7.1824年欧文在美国购买了3万英亩的土地,建立了许多“公社”,实行人人劳动,按需分配制度。然而这些“公社”不久都瓦解了,其根本原因是() A.社员们思想觉悟太低 B.人们不理解他的主张 C.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D.缺乏大量的后续资金 8.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根本的历史条件是() A.工人运动的兴起 B.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社会主义思想高涨 D.吸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9(选做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恩格斯说:马克思主义“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 材料二马克思在1872年的德文版《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中说,《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随时随地都要以当前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1)材料一中的“思想材料”指的是什么?“物质的经济的事实”又是指什么?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道理? 1.恩格斯在评价马克思时说:“摩尔(指马克思)的一生,要是没有国际,便成了挖去了钻石的钻戒。”这里的“国际”是指()

高二历史必修二电子教材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人从哪里来自然界为什么有变幻莫测的无穷力量古人无从知道,他们寄托于神,于是对神的敬畏和崇拜成为人类社会早期共有的现象。 在古代希腊,有些学者把对神的关注转向人间,试图从实际出发探究宇宙万物的本来面目,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论是智者学派,还是苏格拉底或柏拉图,他们的思想都蕴涵着西方人文主义的萌芽。 在罗马帝国灭亡之后的一千多年间,在基督教会的统治下,人文主义思想受到压抑。14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不断成长,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并扩展到欧洲其他地方。人们以各种方式宣扬人性的力量,抨击教会的虚伪。随后,宗教改革运动、启蒙运动相继展开,形成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思想解放潮流,猛烈冲击着封建制度和基督教会。科学和理性成为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理想社会的思想武器。 【学习建议】 ●联系必修一和必修二学过的相关内容,认识政治经济与西方人文精神发展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从古代希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到启蒙运动的历史发展进程,理解人文主义的思想内涵,梳理人文主义发展线索。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万物都是由水形成的”,这是公元前6世纪希腊思想家泰勒斯提出来的命题。而在此前,希腊人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们一样,认为世界是由神创造的,于是有了许许多多的动听的神话故事。这些神话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神的敬畏与崇拜,也表达了人们借助神话解释疑惑的愿望。泰勒斯的命题是错误的,但是,他用自然界的水来解释世上万物,表明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己周围的世界。 ◎“人是万物的尺度” 公元前5世纪,在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于是,出现了所谓的智者学派。 智者学派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他们以人的眼光去考察和认识社会、政治和法律问题,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 智者学派特别强调人的价值。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历史纵横 公民参与城邦的政治生活,需要提高文化素质和能言善辩,于是,出现了一批有偿传授辩论、演说、修辞的技巧和参政知识的职业教师。这些职业教师自称为“智者”,形成了智者学派。反对智者学派的人认为他们巧言善辩、假冒智慧,称其为“诡辩学派”。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一、单元概述 1、本单元在模块中的地位 专题八这一专题主要叙述了国际工人运动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过程。自《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的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界,形成了前后两大阶段。本专题讲述的是前一阶段的70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后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终于在俄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本专题主要包括早期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国际工人组织、巴黎公社、列宁主义诞生以及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等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作为思想体系,是阐明和论证人类解放、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真正解放的思想体系;作为运动,是争取实现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运动;作为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最终取代资本主义的一种制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是在实践中形成、发展和完善的,也必定在实践中丰富、创新,并指引着千百万劳动群众为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2、本单元的重点、难点 重点:《共产党宣言》的内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意义、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国际工人运动各个阶段的历史阶段特征分析及对国际工人运动发展规律的认识。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和巴黎公社革命及其经验教训,了解第一国际、第二国际、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认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方法学习;教师应驻注重整体学习环节的把握,调动学生机学习兴趣,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问题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逐步养成国际主义精神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 通过对巴黎公社战士英勇不屈精神的体验,使学生养成革命英雄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情操。 三、课时安排与教学策略 第1课时: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自主探究) 第2课时: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教师讲述和学生合作探究) 第3课时: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教师讲授和情景再现,讨论) 四、评价反馈 观察法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课前将学生分成小组,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从书籍,网络等多种途径搜集和本课相关的资料,通过资料准备的成果展示预习阶段学生的互助合作的程度给学生一个综合评价,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一) 前几天分享的必修一的知识点,大家学习的如何? 知道期末将至,现在记忆有点晚了,但历史君还是觉得,大家应该通读一遍,做到心理有数。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起源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表现 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发现稻谷 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 3、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4、概况 (1)原始农业 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斧石犁耒耜 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作物种类:水稻和粟 生活方式: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2)商周农业 主要生产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作物种类: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5、农业发展特点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铁犁牛耕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汉朝: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 2、耕作技术的不断进步 (1)耕作方法: ①垄作法(春秋战国) ②代田法(西汉) (2)耕作技术: ①西汉发明播种用的耧车 ②魏晋南北朝采用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 (3)耕作制度: ①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为主。 ②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3)水利灌溉的发展: ①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时期);漕渠、白渠、龙首渠(汉朝)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框架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结构】 本专题主要讲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分为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课本第1课);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和强化(课本第2、3、4课)。 中央集权制度构成有三个部分:皇帝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该制度下包含二大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概括掌握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在掌握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概括和理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两大趋势(特点):相权日益分散削弱,君权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分散削弱,中央权力日益加强。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①背景: 早期政治制度②内容: (夏商周时期) (1)分封制③主要封国 ④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概括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政治制度⑤影响: ①含义: (2)宗法制②特点: ③影响: (1)前提:秦的统一。(要求:掌握秦统一的过程和意义) ①皇帝制:特点、地位 确立 (2)确立②三公九卿制和“朝议”制度:三公名称及职权、评价 (秦) ③郡县制:由来、内容、意义。 (3)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 古 代①汉朝:频繁换相、中外朝制度 中②唐朝:三省六部制、政事堂设立; 国(1)中央行政③宋朝: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 的制度变化④元朝:中书省、宣政院 政⑤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治⑥清朝:设置军机处 制演进与强化①秦朝:郡县制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②汉朝:汉初,郡国并行,东汉末,州、郡、县 (秦朝至清朝) (2)地方行政③唐朝:道、州、县 制度变化④宋朝:路、州、县 ⑤元朝:行省(行省制度)、路、府、州、县 ⑥明清:沿用行省设置。 (3)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特点(发展趋势) ①秦: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 ②两汉:中央:御史大夫;地方:设刺史 (1)监察体制完善③唐:御史台 ④宋:提点刑狱司 制度保障⑤元明:元朝设有御史台,明朝改为都察院 ①世官制:含义 (2)选官制度变化②察举制:含义、发展、特征 ③科举制:含义、创立、评价。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高一历史必修一模块考试专题八九练习.

高一历史必修一模块考试专题八九练习 一、选择题: 1.第一次指明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人类解放的力量的著作是( ) A.《<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B.《共产党宣言》 C.《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D.《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根本的历史条件是( ) A.工人运动的兴起 B.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社会主义思想高涨 D.吸取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3.列宁称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三种主要思潮的继承人和天才的完成者”。这三个国家是 ( ) A.英、法、美 B.英、德、美 C.英、法、德 D.法、美、德 4.下列哪项不是《共产党宣言》的观点() A.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B.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C.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D.通过资产阶级的改革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5.恩格斯曾说:“我们决不想把新的科学成就写成厚厚的书,只向‘学术界’吐露;正相反,我们二人已经深入到运动中去。”恩格斯的意思是( ) A.不想创立科学理论 B.要创立理论发展空想社会主义 C.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无产阶级 D.理论只能阅读而不能实践 6.巴黎公社的社会经济措施中,最能体现其阶级性的是( ) A.监督铁路运输和军需生产 B.公社职员的薪金最高不得超过工人的最高工资 C.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 D.建立工人阶级的治安、司法和立法机构 7.巴黎公社是国际工人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政权性质,主要表现在( ) A.废除了旧的军队、警察、法庭等,建立新的国家机构 B.规定了工作人员的最高年薪 C.实行了一系列保护工人阶级利益的政策 D.接管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 8.巴黎公社最主要的经验是( ) A.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B.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C.依靠工人和农民阶级的联盟 D.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尝试 9.俄国能够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最优越的条件在于( ) A.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B.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C.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强 D.无产阶级拥有广大的同盟军 10.以下最能说明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性质的史实是( ) A.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 B.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C.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 D.实现了工农联盟民主专政

高二历史必修一重要知识点

高二历史必修一重要知识点 英美关系 (1)1775~1783年的独立战争,美国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赢得独立。 (2)1846年美国从英国手中取得俄勒冈。 (3)1899年美国提出对华"门户开放"政策,首先得到英国承认。 (4)一战后期,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企图与英法争夺战利品。 (5)一战后美国企图凭借世界经济霸权地位,实现统治全世界的 野心,同英国力图保持海上霸权,继续扩大殖民地的意图发生矛盾, 英美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在巴黎和会上,英法美共同操纵会议,并共 同策划反苏。国际联盟成立后,因受英法控制,美国没有参加。在华 盛顿会议上,美国通过《四国条约》埋葬了英日同盟,《限制海军军 备条约》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 (6)一战后很多问题上英美采取相近态度或共同行动。如武装干 涉苏俄革命,德国赔款问题和绥靖政策。 (7)二战爆发后,英美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密切配合,协调行动, 对打败法西斯作出了贡献。 (8)二战后,美国取得世界霸权,打着反殖民主义旗号,排斥英法势力。英国无力与美抗衡,在国际事务中追随美国。 美日关系 (1)1853年美国人柏利率舰队首先打开日本大门。 (2)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国引起美国不满,府院之争反映美日对 中国的争夺。1921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打破了一战期间日本独霸中 国的局面,《九国公约》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大国共同支配的局面。

(3)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损害美在华利益,美助蒋抗日。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日在亚太地区角逐,最后美败日取胜。 (4)日本投降后,美为扩大在东亚的势力,派军以"盟军"名义单 独占领日本。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偏袒侵华日军战犯,还保留 了日本天皇制。 (5)二战后,美国大力在经济上扶植日本,尤其是朝鲜战争和越 南战争期间,美国向日本大量订货,刺激了日本经济发展。60年代末 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进入70年代美日经济竞争剧烈,政治上 日本开始奉行独立自主政策,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双方矛盾加深。 【二】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发展历程: (1)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六千多年前,“图画文字”出现。 (2)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3)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2、书法艺术的形成: 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中国 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 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3、代表人物及特点: (1)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贡献。 (2)唐代楷书步人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具特点,分别被称为欧体、颜体和柳体,成为后人学习、临摹的范式。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归纳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整理归纳 显著特点: 第一,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 工业革命时期,因为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并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起来,使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第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已超出一国的范围,其中有许多出现于德国、美国,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第三,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除一些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 完成或将要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外,有些后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如德国、日本则尚未完成或刚刚起步,因此,对它们来说,两次工业革命是交 叉进行的。这些国家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又可以 直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其发展速度比较迅速。 影响: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迅速产生垄断和垄断 组织。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全球的侵略和扩张。 【篇二】 1.英荷战争——17世纪英荷争夺殖民地的战争。 2.七年战争——1756~1763年英法争夺欧洲霸权和殖民地的战争。 3.拿破仑对外战争--主要对手是英、俄、普、奥等,前期以革命 性为主;后期以侵略性为主。

4.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英法与俄国为争夺土耳其殖民地而爆发的战争。 5.普法战争——1870年普鲁士为统一德国对法进行的战争。 6.美西战争——1898年美国与西班牙为争夺菲律宾而爆发的帝国主义战争。 7.日俄战争——1904~1905年日俄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爆发的帝国主义战争。 8.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间、作战双方、性质、主要战场、重大 战役、战场重心的转移、结果和影响。 9.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因、爆发、扩大、转折、重大战役、重 要会议、性质、结果和影响。 10.朝鲜战争——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操纵联合国 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扩大侵朝战争,很快将战火烧到中朝边境。美国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干涉中 国内政。在朝中人民打击下,1953年,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11.侵越战争 (1)时间:60年代初到1973年。 (2)经过: ①美在越南南方建立"越南共和国",同北部越南民主共和国对立。 ②特种战争:对越南提供军事援助,向南越派遣顾问。 ③局部战争:1964年把战争扩大到越南北方,将特种战争升级到对整个越南的"局部战争"。 ④美国又向越南南方直接派遣军队,持续到1973年。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八复习资料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八复习资料 I.【课标条目解读】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经济基础: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前提。 A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发作B阶级矛盾的尖锐化阶级基础:独立的工人运动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阶级基础。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思想基础:1)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A背景:资本主义的发展,其弊端开始暴露 B代表人物:傅立叶、圣西门、欧文 C主张;对资本主义邪恶面的揭露和批判;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设想 2)德意志古典哲学:辩证法、唯物主义 3)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 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和理论活动 A社会实践:深入工人中,揭露批判资本主义 B理论创造:充分利用人类先进的理论成果,创造指导工人阶级斗争的理论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标志:1848 《共产党宣言》 性质: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 内容: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深刻分析了;揭露和批判了;明确指出;号召) 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共产党宣言》创造了一个时代。《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以后,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形成了不可抗拒的 历史潮流。 二,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 2,巴黎公社 1)历史背景民族矛盾: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阶级矛盾: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枪口对内不对外 直接原因:临时政府军队偷袭国民自卫军蒙哥马利高地 2)成立:1871年3月28日 3)措施:军队建设、政权建设、民主制度、工资待遇 4)失败:五月流血周 原因——客观上:资产阶级力量的强大 主观上:无产阶级的不成熟 A无革命政党的领导 B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C无经验 根本原因:19世纪70年代,不论是生产力水平还是无产阶级的政治威信,都 未达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 5)意义: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依次伟大常识。它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其经验是宝贵的,教训是深刻的。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其原则 永存,精神不朽。 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5篇】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5篇】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1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基础解读】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发展历程: (1)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六千多年前,“图画文字”出现。 (2)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3)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2、书法艺术的形成: 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 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3、代表人物及特点: (1)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贡献。 (2)唐代楷书步人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具特点,分别被称为欧体、颜体和柳体,成为后人学习、临摹的范式。 (3)魏晋以来,草书盛行不衰,名家辈出。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都是草书大家。 (4)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书,历来备受世 人喜爱。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中国画的发展历程: (1)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是其中的杰作。 (2)战国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造型准确,线条流畅,色彩绚丽,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3)魏晋时期,顾恺之留下了《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传世佳作,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4)隋唐时期,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创作出《游春图》《步辇图》和《送子天王图》等许多优秀作品。 (5)敦煌莫高窟的壁画。 (6)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三、京剧的出现 1、发展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2)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3)明朝时候,江苏昆山一带形成的昆曲,流传甚广。 (4)清朝前期,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5)道光年间,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形成了一个新剧种,就是后来的京剧。 (6)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 2、代表人物: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艺人。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2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基础解读】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二、三知识总结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高二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精华整理)

高二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 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高二历史必修一专题八练习

高二历史必修一专题八练习 一、选择题 1.“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笔调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即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最全面最深刻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所负的世界历史使命的理论。”这本书应该是 A.《权利法案》 B.《共产党宣言》 C.《社会契约论》 D.《论法的精神》 2.1848年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著作的内容还包括: ①肯定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 ②阐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断言资本主义最终必将要被社会主义取代。 ③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④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革命存在和平夺权的可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共产党宣言》的这一论述主要蕴含了A.阶级斗争理论 B.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C.资本全球扩张的理论 D.无产阶级政党理论 4.马克思在论述某次革命时说“不是为了把国家政权从统治阶级这一集团转给另一集团而进行的革命,它是为了粉碎这个阶级统治的凶恶机器本身而进行的革命”。马克思论述的这次革命是 A. 巴黎3月18日革命 B.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C. 美国南北战争 D. 俄国十月革命 5.“普法战争的失败及围城时期的痛苦,无产阶级的失业和小资产阶级的破产,资产阶级的卖国行为及其加重人民苦难的措施——这一切便是推动革命爆发的直接原因。”这次发生在巴黎的革命 A.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方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B.使社会主义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 C.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D.标志着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了政治舞台 6.史学界认为,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法国的无产阶级还缺乏取得革命胜利的客观历史条件”。“客观历史条件”主要是指 A.法国无产阶级政党不成熟 B.巴黎公社领导者没有建立可靠的工农联盟 C.巴黎公社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D.社会发展没有达到要铲除资本主义的水平 7.1917年3月,彼得格勒的女工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游行。这些女工在游行中高呼的口号可能是 A.“打倒战争!”“要面包!” B.“打倒资产阶级!”“打倒战争!” C.“要和平!”“要社会主义!” D.“要面包!”“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8.列宁认为目前要从反对沙皇制度向反对资产阶级、反对帝国主义战争、 或者说实现国民公会过渡,而只要政府肯履行它所许下的召开立宪会议的 “诺言”,就有可能把立宪会议变为国民公会,并号召人民把布尔什维克选 进立宪会议。这说明列宁主张 A.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B.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统治 C.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举行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9.担任过十月革命时期《真理报》副主编的季诺维耶夫曾说:“二月革命胜利后,弗·伊(列宁)带着整个革命的现成政治图纸回到俄国。”“现成政治图纸”最主要的主张是 A.提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B.制定武装起义方针 C.号召俄国人民退出世界大战D.建立苏维埃政府 10.著名学者金雁认为“对外战争冒险失利触发了社会危机后,全俄便急剧卷入革命漩涡。随着貌似强大的沙皇专制似乎完全‘出人意料地’突然崩溃,君主立宪制的前景已不复存在。”以上现象的出现主要是

高二历史必修三笔记(Word版)

高二历史必修三笔记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高二历史必修三笔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1、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主流思想的奠基时期(1)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形成:孔子与儒家 (孔子儒家思想主要内容:仁;德政;礼。教育思想重点在有教无类和学习方法) 发展:孟子(性善论;仁政说;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 荀子(性恶论;仁政说;水舟之说;唯物思想等) (2) 道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形成:创始人老子,主张:道为万物本原;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为理想状态;辩证思想。发展:庄子。思想主张:万物齐一;不执着于物。(3)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历史意义

背景:经济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经营方式变化,小农经济开始出现。政治:分封制度遭到破坏,贵族没落,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崛起,士阶层扩大,不同人从不同角度发表主张。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被打破。内容:各家主张战国时期的儒家和道家之外,另外还有法家思想需要注意,为后来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2、汉朝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背景:汉初黄老之学不能解决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后所面临的社会问题。需要新的理论适应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经过:A董仲舒发展儒家思想: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有限限制君权学说)和天人合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三纲五常学说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与汉武帝的反应作用: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3、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1)背景:魏晋南北朝: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唐朝:调和之风兴盛,“三教合一”弥漫各个领域。;儒学丰富、更新深受佛道影响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又要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理或天理为其核心观念。(2)内容:程朱理学代表:程颢、程颐、朱熹。主张:A、世界观:理。(在世界――本原、在社会――儒家道德伦理,在个人――人性)B、方法论: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穷尽事理。(事理不是科学知识而是人伦道德) 影响: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元、明成为科举考试内容,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陆王心学:强调了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代表:陆九渊、王守仁。高二历史必修三笔记: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第七八九专题测试题讲课教案

2017-2018学年实验中学高一历史专题七八九测试卷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 1.标志“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 A.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B.杜鲁门主义出台 C.马歇尔计划实施 D.北约组织建立 2.二战后美苏由同盟关系到对立关系的主要原因是 A.美苏争霸的必然结果 B.两极格局的实质决定的 C.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D.苏联的壮大影响了美国争霸 3.杜鲁门说:“杜鲁门主义的意识形态——军事承诺与马歇尔的经济义务是一个胡桃的两半。”对于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都是反苏反共 B.都是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 C.都是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D.都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4.第三世界崛起并作为一支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的标志是 A.万隆会议的召开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C.《共产党宣言》 D.联合国的变化 5.美国总统尼克松说:“在经济领导权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的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文中的“挑战”是指 A.苏联的威胁 B.西欧和日本经济的竞争 C.第三世界的崛起 D.美国经济滞胀 6.目前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对此说明不正确的是 A.是各部分综合国力对比的结果 B.反映了世界格局变化的多极化趋势 C.是世界各种力量分化组合的结果 D.美国实现了独霸世界的企图 7.有人针对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实行的重要政策评论道:“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下列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 A.推行“杜鲁门主义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建立北约组织 D.朝鲜战争8.一本史书描述:“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组建联合国军,介入此次冲突。这是联合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的军事联合行动。”这次冲突是 A.朝鲜战争 B.柏林危机 C.古巴导弹危机 D.海湾战争 9.路透社评论某国际组织说,它“作为一种独立于美苏两国领导的军事条约组织的道德力量,强调最初在万隆会议上获得赞成的和平共处原则”。这一国际组织是 A.不结盟运动 B.联合国 C.世界贸易组织 D.欧洲联盟 10.肯尼迪曾对某一事件这样评价:“苏联人就像一只冒险超出自己的领地,但一旦被发现又紧张地、还带点负罪感地奔逃回安全的地方的猫。”这一事件是 A.柏林事件B.朝鲜战争 C.古巴导弹危机 D.越南战争 11.“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时代,而不是对抗时代。……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支配的地位了。”(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尼克松认为需要谈判而不是对抗的原因不包括 A.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 B.欧日崛起,冲击美国地位 C.改变策略,建立单极世界 D.中国振兴,第三世界崛起 12.德法是西欧的两个大国,普法战争埋下了相互仇恨的种子,又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20世纪中期以后走向合作,这说明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