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唐)ppt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唐)ppt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唐)ppt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唐)

文学院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论

中古文学的第一段: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

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文学变成个人的行为,抒发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宫廷为中心的文学集团:门阀制度的影响

一、时代特点:乱世(p7)

(一)社会概况

分裂多于统一,混乱多于安定

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不稳定→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南北朝文学)

宗白华《美学散步·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二)乱世与文学(p7-8)

悲剧性基调

乱世文学

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

(及时行乐或沉迷声色)

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和隐逸主题

二、环境与心态

(一)社会动荡与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

建安:忧时伤感、激昂慷慨(建安风骨)

正始:佯狂避世、率真自然(魏晋风流)(反叛)

中朝(西晋):伤感(“风云气少,儿女情多”)、放废

江左(东晋):淡泊、高雅

南朝:纤弱、世俗(艳情)

(二)门阀制度的膨胀(p9-10)

门阀即门第阀阅,指封建社会中的世代显贵之家。从东汉末期开始,世家大族就占据政治经济的重要地位,曹操时代虽然对门阀势力进行了抑制,但到了魏晋特别是两晋,政权的建立往往是依靠世族地主的支持才得到建立维持,他们在政治经济上把持了垄断地位,文化上也同样占据统治地位。

门阀制度的影响:

1. 寒士的不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轗轲长苦辛。”(《古诗十九首·今日良辰会》)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左思《咏史》其二)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diéxiè)垂羽翼”(鲍照《拟行路难》其六)

2、文学的士族化、家族化和宫廷化

(1)文学的士族化

士族因之拥有世袭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因而,自然造成了士族对文化的特权。魏晋南北朝的大多数作家都出生于世家大族。

文学的士族化倾向:粉饰太平,歌功颂德,崇尚浮虚,向往声色,追求对偶工整,用词绮密,气质纤弱,情感细腻。

(2)文学的家族化

文学家族主要有:三曹、阮瑀与其子阮籍、嵇康与其子嵇绍、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及其从子潘尼)、傅玄及其从子傅咸、谢氏家族(谢安、谢混、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谢惠连、谢眺)、萧衍及其子萧纲、萧绎。

(3)文学的宫廷化

晋宋以后,文学的士族化,更兼有了宫廷化的特色。

南朝宫廷化文学,梁简文帝萧纲,庾肩吾、庾信、徐摛、徐陵等都是当时著名的宫体诗人。宫体诗主要反映宫廷荒淫的生活,以描写女色为主,充满色情成分,风格轻靡、浮艳。

(三)玄学思潮(两汉经学→魏晋玄学)

1、玄学

又称“魏晋玄学”。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哲学思潮。

《周易》、《老子》和《庄子》是玄学思想的主要渊源,这三部著作后来被称为“三玄”,扬雄《太玄经》对玄学之探究义理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清谈则以讨论和发挥“三玄”义理为基本内容,是玄学学术的运动和发展之重要方式。

玄学清谈对当时之时代文化、士大夫生活风尚,以及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玄学名士的谈吐风范,即所谓“魏晋风度”,对后世知识文化界的影响也甚为深远。(p12)

2、玄学对文学的影响

(1)与文学有关的论题:崇有与贵无;名教与自然;言意之辨。

(2)摆脱经学桎梏,提高思辨能力,为诗学的发展另辟蹊径。

(四)佛学影响

社会作用:麻醉,乱世中寻求解脱。

佛寺、石窟修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云冈、龙门,《洛阳伽蓝记》佛经翻译:反切的产生、四声的发现,故事性加强,想象丰富→志怪小说(鹅笼书生)

三、文学的自觉

(一)对文学本质的认识(p6)

抒情性:展现灵性、抒发个性(回归本质)

审美特性:音韵和谐、辞藻华美(艺术技巧:对称美、韵律美、辞采美、自然美)

(二)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独立于经、史、子外(p3-4)

“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文选》自序)

“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文心雕龙·总术》)

(三)文体辨析

曹丕《典论论文》:“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刘勰《文心雕龙》,分为33类。

萧统《文选》,分为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等37大类,然后在一些大类之下再按题材分为若干小类,如赋又分为“京都”等许多小类。

四、文学发展概况

(一)建安文学:三曹、七子、蔡琰

(二)正始文学: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贤

(三)西晋文学:

(1)太康时期——三张(张载、张亢、张协)、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左思。

(2)八王之乱——刘琨、郭璞

(四)晋宋文学

东晋玄言诗

谢灵运的山水诗、陶渊明的田园诗

鲍照的七言歌行

(五)齐梁陈文学

诗体——永明体(古体向近体过渡)。谢朓、沈约、王融。

内容——宫体诗(萧纲,《玉台新咏》)

(六)北朝文学:

庾信(南北文学集大成者)

散文(《水经注》、《洛阳伽蓝记》、《颜氏家训》)

(七)小说:志怪《搜神记》、志人《世说新语》

(八)骈文与辞赋

(九)乐府民歌:南朝《西洲曲》、北朝《木兰辞》

第一章建安文学

第一节建安文学的时代特征

第二节建安三曹

第三节建安七子和蔡琰

本章重要文学作品

曹操:《蒿里行》(p199)、《短歌行》(p200)、《步出夏门行·龟虽寿》(p202)、《步出夏门行·观沧海》(p202)、《让县自明本志令》(p278)

曹丕:《燕歌行》(p208)

曹植:《白马篇》(文学史p26)、《赠白马王彪》(p214)、《与杨德祖书》(p286)、《洛神赋》(p171)

王粲:《七哀诗》(p203)、《登楼赋》(p169)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文学史p31)

刘祯:《赠从弟》(p204)

蔡琰:《悲愤诗》(p205)

第一节建安文学时代特征

一、建安文学的概念

(一)指从汉末建安元年(196)起到魏明帝太和六年(232)的文学。

建安(196—220),是东汉献帝的年号。这时期的政治大权,实际上掌握在曹操手里。因此,文学史上向来把建安文学作为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起点。建安文学包括汉魏初阶段(190—232)的文学。

(二)以曹氏父子为代表、以建安七子和蔡琰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

(三)创作具有个性化。(p34)

(四)其中诗歌的成就最高,五言诗达到成熟,乐府诗向文人诗转化,开启文人诗的时代.

(五)风格上慷慨悲凉,内容上充实健康,语言形式上刚健有力。后世誉为建安风骨。(p33,34)

二、文学盛况

(一)作品

1. 诗歌。如曹操的《薤露行》、《蒿里行》;曹植的《送应氏》、《白马篇》;王粲的《七哀诗》;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蔡琰的《悲愤诗》等都是名篇。曹植成就最高,钟嵘称他为“建安之杰”。

2. 辞赋。王粲的《登楼赋》、曹植的《洛神赋》。抒情小赋的创作使辞赋的取材范围扩大了,从叙事向写景、抒情方向发展,出现了不少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优秀作品。

3. 文学批评。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最早的讨论文学理论的专篇。他重视文学的价值,称文学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二)兴盛的原因

1. 动荡的社会现实,文人作为战争参与者、目击者,用切身感受记述时事,描写离乱,反映民生疾苦。

2. 思想意识转变,从(儒学)经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尽情抒发个人感情,抬高了文学的地位。

《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3. 曹氏父子的推动作用。(p24,p25)

《诗品·序》:“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致於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於时矣。”

4. 文学自身发展规律。汉末抒情小赋,乐府民歌现实主义精神,汉末文人古诗抒情化特色的示范作用。(22)

三、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统一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诗歌的情感基调慷慨悲凉,语言自然明白十分流畅,成为后世诗歌创作推崇的榜样。

风:思想感情鲜明爽朗。内容充实,直面现实;严肃积极的人生态度,悲天悯人、忧患意识。

骨:语言质朴刚健,风格悲凉慷慨。

《文心雕龙·明诗》: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晢之能。

第二节建安三曹

一、开一代诗风的曹操(155-220)

(一)“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许劭评)

1. 宦官家世背景(其父夏侯嵩,为宦官曹腾养子),出身卑贱,只有通过建功立业,改变社会地位。

2. 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建安文学的倡导者和杰出代表。

3. 突破传统思想,好权术,喜刑名之学,唯才是举。

(二)“诗人才情,英雄霸气”——文学成就(p22)

1. 改造乐府诗(p23)

利用乐府诗写时事,真实反映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表现统一天下奋发进取的精神,风格梗概多气、慷慨悲凉。

2. 四言诗的创作

其四言诗的创作可谓是《诗经》后的奇响。

(三)乐府歌辞

1. 内容:

(1)反映现实:《薤露行》董卓之乱;《蒿里行》(p199)军阀混战:——“汉末实录”

(锺惺《古诗归》卷七)

(2)抒发人生感慨:《短歌行》(p200)人生苦短的感慨,求贤若渴的心情,一统天下的壮志;《步出夏门行·龟虽寿》(p202)

(3)描写自然景物:《步出夏门行·观沧海》(p202)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2. 风格:慷慨悲凉(p24)

宋敖器之《诗评》:“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钟嵘《诗品》:“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五:“跌宕悲凉,独致超绝。”

冯班《钝吟杂录》:“慷慨悲凉。”

(四)散文(表、书、令)

清峻、通脱,直抒胸臆,直言事理,大胆直率,毫无顾忌,鲁迅称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质朴充实,简约明确,毫无虚伪浮华。标志着汉代散文向魏晋散文过渡的重要倾向。代表作品有《让县自明本志令》(p278)、《求贤令》、《举贤勿拘品行令》、《遗令》(分香卖履)等。

二、文士气的曹丕(187-226)

(一)文学上的贡献

1. 《典论·论文》——第一篇文学专论。将文学摆到“不朽”的地位,确立文学的独立地位。

2. 改造诗歌:革新五言;创造七言;杂言诗。创作有迄今发现的第一首完整的七言体诗《燕歌行》。

(二)代表作:《燕歌行》(p208)

秋景起兴;情景交融;一韵到底,形成悠扬的旋律感,表达出感情的细腻委婉。

王夫之《船山古诗评选》卷一:“读子桓乐府,即如引人于张乐之野,冷风善月,人世陵嚣之气,淘汰俱尽。”

三、建安之杰曹植(192-232)

(一)生平

“生乎乱,长乎军”(《陈审举表》)、“戮力上国,流惠下民”(《与杨德祖书》)“。

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1. 约30岁前,贵公子。几乎被立为太子。

2. 曹丕称帝后,受到曹丕父子的猜忌打击,命运惨淡,“名为王候,实则囚徒”。“陈思王”

(二)创作(根据生平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作品多抒发建功立业的慷慨抱负以及贵族公子的豪逸生活

后期则虽仍怀报国之心,而笔下时有忧生之嗟与激愤之情流露。

内容:

1. 抒写理想怀抱,追求建功立业。前期诗歌以《白马篇》为代表,它塑造了一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壮士形象,充满着豪壮的乐观精神,这是诗人的形象写照。

起笔振拔,接下分别写武艺高超、杀敌奋勇、公而忘私视死如归的内心世界,从外在到内在的完整形象。

2. 抒写被压抑的悲愤不平。《赠白马王彪》(p214),是诗人后期的一篇重要作品,它叙写了自己所遭受的迫害,抒发他和曹彪分别时的骨肉之情。其中有悲愤的疾呼,有凄婉的倾诉,也有生动的景物描写,感情真挚而亲切。

《野田黄雀行》

3. 反映社会乱离。前期诗作《送应氏》,借送别真实地描写了在洛阳所见景象:“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表现了诗人对战乱的无限感慨。后期诗作如《泰山梁甫行》,描绘了边海人民的贫困生活:“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墅。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4. 闺怨诗和游仙诗。《七哀诗》抒写女子的相思与隐忧,其间寓有自己遭忌被弃的感慨。游仙之作如《远游篇》、《升天行》、《仙人篇》是诗人晚年的精神寄托,此中寓有沉重的人生感慨。

(三)艺术成就

“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钟嵘《诗品序》)

1. 大大加强了抒情化色彩。无论是前期的任侠使气,还是后期诗中的满腔悲愤,都体现了他的个性特色。诗歌内容充满追求与反抗,富有气势和力量,形成了“骨气奇高”的特征,激越感人。

2. 描写细致,善用比喻,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曹植的诗艺术手段多样,起调往往惊挺,好用比兴手法,词采丰富、典雅流畅。曹植诗丰富的抒情性和艺术美,完成了从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他的诗善用比喻,有时通篇为喻,如《野田黄雀行》以少年救雀喻解救受难者,《吁嗟篇》以转蓬飘荡喻流徙生活。

3. 讲究谋篇布局。善于以警句开篇,精警突出,造成强烈影响。如“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野田黄雀行》)置于其首,“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赠白马王彪》)置于其中,使诗情振起。《赠白马王彪》在结构布局上采用章章蝉联的方式,续续相生,层次分明地抒发其内心复杂的感情,使全诗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四)表文和辞赋

曹植的文章,散文书札有《与吴季重书》和《与杨德祖书》(p286),文笔锋利简洁,表现其自视甚高的性格。后期的《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感情十分充沛,文章骈俪成分较多,写得酣畅淋漓,大有汉初政论文章的气势。

《洛神赋》(p171)是一篇抒情小赋,它熔铸神话题材,通过梦幻境界,描写一个人神恋爱的悲剧。赋中先用大量篇幅描写洛神宓妃的容貌、姿态和装束,然后写诗人爱慕之情和洛神的感动,最后由于“人神之道殊”而被迫分离,带有浓厚的悲剧气氛。这篇辞赋想象丰富,描写细腻,词采华茂,抒情意味和神话色彩很浓,历来为人称道。

第三节建安七子和蔡琰

一、建安七子

指汉末献帝建安年间的七个文学家,即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和刘桢。“七子”之称,出于曹丕的《典论·论文》。

他们生活在汉末大动乱中,仕途坎坷,阅历深广,对时事,尤其是对下层人民陷于兵火战乱灾难之中的悲惨遭遇,至为关心与同情,许多作品都抒发了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主要作品有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王粲《七哀诗》、《登楼赋》,刘桢《赠从弟》等,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一定的思想深度。

曹丕《典论·论文》:“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一)王粲——“七子之冠冕”(《文心雕龙·才略》)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人。王粲才名早著,少年时即为蔡邕所重。十七岁时避难荆州,依附刘表十五年,但不被重用。后归曹操,为丞相掾,军谋祭酒,侍中等。

1. 《七哀诗》(文学史p29)

汉末大动乱的背景,个人的流离与人民的苦难相结合,感情沉痛,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艺术上精炼凝重的概括与典型情节相结合,善用白描手法渲染悲剧气氛,寓抒情于叙事中。

2. 《登楼赋》(p169)

异乡风物之美引发他思乡怀土之情和壮志未酬的沉痛感情,写景和抒情相结合,具有浓厚的诗意,脱尽了汉赋铺陈堆砌的习气,显示了抒情小赋在艺术上的成熟。

(二)陈琳

1. 《饮马长城窟行》(文学史p31)

全篇以对话的方式写成,语言质朴,感情深挚,格调苍劲而悲凉。

2. 书檄

陈琳《为袁绍檄豫州》和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都铺张扬厉,纵横驰骋,具有纵横家特色。文中多用排比、对偶句法,表现了散文逐渐向骈体发展的倾向。

(三)刘祯

《赠从弟》(p204)

抒发了个人的抱负与遭遇——分别用蘋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其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壮而不密”的风格(曹丕《典论·论文》)

二、蔡琰

蔡琰,字文姬,蔡邕之女。董卓之乱中,被掳至南匈奴,嫁左贤王,生二子,后被曹操用金璧赎归,重嫁董祀。

现存诗作仅三篇:五言《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都是自传性的作品。

《悲愤诗》(P205),叙写自身的痛苦经历,反映了汉末军阀混战所造成的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惨景象,表现了封建社会妇女被压迫的命运,是我国古代叙事诗中的一篇杰出作品。

艺术成就:

1. 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2. 细节描写

3. 语言浑朴,“真情穷切,自然成文”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2_期末复习重点

1建安风骨:是人们对建安大时期美学风格的概括。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指作品内在的“雅好慷慨”的品格,和语言表达上简练刚健的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艺术风貌。代表人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2建安七子: 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其中以王粲陈旧最高 3宫体诗: 盛行于南朝梁陈时期的诗体,宫体之称始于梁简文帝萧纲时,作为永明新体诗的“新变”,内容,内容上不独以“止乎衽席之间”“恩极闺房之内”为主。形式上也有“清辞巧制”“雕琢蔓藻”代表人物萧氏父子,庾信等 4初唐四杰:初唐时期诗坛上出现的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四位杰出诗人,他们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又称“王杨卢骆”。他们在诗歌创作上,大大扩大了诗歌创作领域与题材,并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从京都引向边塞荒漠。在艺术上有博大之象。对唐诗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他们有着相同的审美追求,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他们的诗文各有特点,王杨擅于五言律诗,卢骆长于七言歌行 5竹林七贤:识见于世说新语。任诞。魏晋之际的文学七个代表作家,常集于竹林之下,故名竹林七贤。以阮籍嵇康文学成就最高,七人分别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6大历十才子:十才子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的极玄集。其中包括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其主要创作诗风相像,他们或寄情山水景物或写羁旅之情。 7元和体:是指元、白在元和年间写的次韵相酬的,穷极声韵的长篇排律,以及杯酒光景间感叹自身遭遇的小碎篇章,再加之艳体诗在内统称为元和体。形成诗到元和体是体裁变新的局面。 8象外之象: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提出的文论诗主张。诗歌创作具有象外之象。其中第一象是诗歌中具体,鲜明所感可言的形象画面。第二象指形象画面中所蕴含的无穷韵味,是无象之象。 9玄言诗:东晋时期出现的一种诗风,代表人物有孙卓,许洵等。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 10骈文:齐梁时期,骈文是文章的代表。骈偶平整,声韵谐美,用典繁复,辞藻华美,四六句型是其最基本的文体要素。骈文在两汉时期孕育而出。在齐梁时期确立体势,并进入鼎盛期。 11永明体: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发现诗歌韵律,以晋宋以来诗歌中对偶形式相结合出现的新诗体,注重对偶,讲求音律,守护四声八病之说,对篇短小,是我国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过渡诗体,反映了诗歌创作由较为自由发展到讲求格律的必然趋势,代表人物有沈约,谢朓,王融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单科助学综合测验 单元测验一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 1.在靖康之难中,汴京沦陷,北宋灭亡,南宋的爱国人士慷慨悲歌,一时间爱国词人辈出,最具代表性的是()。 A.黄庭坚 B.王安石 C.杨万里 D.辛弃疾 【正确答案】D 2.南宋诗坛自()起,就形成了江西体与晚唐体并存的局面,大多数诗人的作品也兼具这两种特征。 A.杨万里 B.叶适 C.贾岛 D.姚合 【正确答案】A 3.张孝祥,字安国,号()。 A.芦川居士 B.于湖居士 C.龙川 D.龙洲道人 【正确答案】B 4.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诗人是()。 A.杨亿 B.晏殊 C.林逋 D.王禹偁 【正确答案】C 5.“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是()诗风的主要代表。 A.南宋前期 B.北宋初期 C.南宋后期 D.北宋后期 【正确答案】C 6.下列作品中属于刘过的是()。 A.《龙洲词》 B.《龙川词》 C.《芦川词》 D.《淮海词》 【正确答案】A 7.“中兴四大诗人”中以田园诗著称的是()。 A.陆游 B.杨万里

C.朱熹 D.范成大 【正确答案】D 8.()的诗风活泼自然,他以明白如话的口语入诗,时人争效之,号“诚斋体”。 A.欧阳修 B.吕祖谦 C.杨万里 D.范成大 【正确答案】C 9.辛弃疾的词作中最具特色的是()。 A.英雄词 B.咏春词 C.艳情词 D.农村词 【正确答案】A 10.辛弃疾的词达到了词体艺术的高峰,形成了备受称道的()。 A.易安体 B.樵歌体 C.稼轩体 D.诚斋体 【正确答案】C 11.北宋时期最负盛名的“通俗歌曲作家”是()。 A.晏殊 B.周邦彦 C.欧阳修 D.柳永 【正确答案】D 12.下列诗歌作品属于王令的是()。 A.《假山》 B.《夏意》 C.《江上》 D.《庐山高》 【正确答案】A 13.陆游早年诗歌创作的特点是()。 A.喜藻绘而至清新拔俗 B.务豪放悲壮 C.沈雄雅健 D.清淡秀逸 【正确答案】A 14.王安石,字介甫,号()。 A.醉翁 B.半山 C.老泉 D.山谷道人 【正确答案】B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历年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历年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历年试题及参考答案 2001年10月份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试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宋代古文运动中,柳开是 A.先驱者B.响应者C.过渡者D.集大成者[ A] 2.宋初以杨亿为代表的重要文学流派和风格是 A.白体B.晚唐体C.西昆体D.荆公体[C ] 3.王安石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颇有影响,其散文最擅长的是 A.叙事抒怀B.描景写意C.用事用典D.议论说理[D ] 4.吕本中是第一个用宗派观念论诗人群体的人,他率先提出的诗派名称是 A.江西诗派B.剑南诗派C.江湖诗派D.晚唐诗派[ A] 5.秦观词作内容绝大多数是 A.儿女柔情B.羁旅行役C.家国兴亡D.田园风光[ A]

6.柳永词赢得“凡有井水处都能歌柳词”的声誉,所指的是 A.清空词B.骚雅词C.俚俗词D.豪放词[ C] 7.杨万里诚斋体诗最为出色的是 A.乐府B.古风C.律诗D.绝句[ D] 8.刘克庄是南宋末年文坛领袖,在诗歌方面是 A.江西诗派传人B.剑南诗派后进 C.江湖诗派宗师D.遗民作家先驱[C ] 9.文天祥是著名的遗民作家,其诗歌代表作《过零丁洋》的名句是 A.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 B.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C.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 10.《救风尘》、《谢天香》、《金线池》三剧的主角都是A.商人妇B.村姑C.妓女D.贵族小姐[ C] 11.散曲套数[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新奇之处在于采用 A.反讽手法B.象征手法 C.情景交融手法D.夸张手法[ A] 12.杨维桢诗世称 A.台阁体B.香奁体C.宫体D.铁崖体[D ]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重点大题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重点大题 简答题 1、简述欧阳修文章风格方面的特点。P31 2、简述柳永词中的女性形象特点。P54 3、简述柳永对慢词发展的贡献。P55 4、简述苏轼散文的艺术成就。P62

5、简述苏轼诗歌以理趣见长的特点。P67 6、简述黄庭坚的诗歌理论主张。P78 7、简述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色。P80 8、简述周邦彦词集大成的艺术特色。P90 9、简述李清照对婉约词风的发展。/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P99 10、简述诚斋体的艺术特色。P112

11、简述陆游诗的思想内容。P123 12、简述辛弃疾词排遣苦闷的方式。P137 13、简述辛弃疾对词风的开拓。P139 14、简述元杂剧衰落的原因。P193 15、简述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P205

16、简述《西厢记》戏剧矛盾设置的特点。P212 17、简述《梧桐雨》的思想倾向。P216 18、简述马致远杂剧的艺术风格特征。P220 19、简述元杂剧中历史剧前后期的不同思想倾向。P227 20、简述元散曲的艺术表现力。P234

21、简述《琵琶记》戏剧结构的艺术特征。P248 22、宋元话本小说中爱情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P270 23、简述《三国演义》三虚七实的艺术特点。P17 24、简述《水浒传》的主要思想倾向。P25 25、简述《水浒传》在情结结构上的艺术特征。P33 26、简述宋濂散文艺术成就。P36

27、徐渭《四声猿》的艺术特色。P54 28、简述汤显祖的戏曲思想。P67 29、简述《金瓶梅》在小说发展史上的意义。P89 30、简述归有光散文的艺术特色。P108 31、简述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及意义。P110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二)名词解释 1.白体: (1)指宋初诗坛流行的学白居易的诗。 (2)宋初一些作家,如王禹称等先后学习白居易平易晓畅的闲适唱和诗和关心民生疾苦的讽喻诗,由此而形成的诗风就叫“白体”。(3)其特征是“顺熟”“容易”“浅切”。 2.西昆体: (1)这是北宋初期影响极大的诗歌流派。 (2)有广狭二义,狭义单指其近体律诗,广义兼指其四六文。(3)西昆之名,因创始诸人在秘阁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取玉山、册府之意。西昆指玉山。 3.晚唐体: (1)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的诗风的诗作。 (2)以清逸隐幽为旨趣,以锤炼字句为能事。 (3)代表作家林逋。 4.东坡体: (1)即指苏轼的诗在宋代的一种风格范式, (2)其诗各体兼备,风格多样。他的七绝清丽精美,七古雄健豪放。(3)其基本风格有二:一是刚健中含婀娜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中加平淡的清旷闲逸。 (4)他的诗体对宋诗能于唐诗之后别开生面起了关键性作用。 5.王荆公体: (1)这是王安石的诗歌风格特征。 (2)他在表现形式上尽力打破常规,语意求新,诗句求工。 (3)“廋劲刚健”是其显著特征。 6.半山诗: (1)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 (2)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订为《半山集》,亦称为“半山诗”。(3)主要体裁是绝句。 7.山谷体: (1)这是黄庭坚的诗歌风格特征。 (2)提倡学韩杜,要以学问为诗。落实于诗歌创作,就是以故为新,变俗为雅。 (3)他作诗造语好奇尚硬,洗净铅华,风格生新瘦硬峭拔。

(4)他重视句法,发展拗句、拗律体制,工于炼字用典,讲究语意老重。 (5)他的诗于苏诗外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8.后山体: (1)这是陈师道的诗歌风格特征。 (2)作诗学黄庭坚,学力专精,讲苦吟,求奇拙。 (3)他标举“宁拙勿巧,宁朴勿华”,力求简省字句。 (4)其诗均为呕心沥血之作,其锤炼辛苦处与黄庭坚无异。 9.简斋体: (1)即指陈与义的诗歌特征。 (2)陈与义先后学习黄庭坚、陈师道及杜甫的诗歌,自创以直致、浅语入诗。 (3)其创作风格重意境、重白描,形成了雄浑沉郁的独特诗风。10.诚斋体: (1)这是杨万里的诗歌特征。 (2)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趣为题材,采用白描手法写诗。 (3)具有想象新奇风趣,语言通俗明快,风格流转圆活的特点。(4)一改宋诗瘦硬生涩的旧格,成为南宋诗风转变的一个关键。11.易安体: (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宋词婉约派大家。 (2)其词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流畅,音调优美。 (3)既融入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 (4)其作词有倜傥的丈夫气,柔中有刚。 (5)她的艺术成就很高,在当时就广为流传,被称为“易安体”。 12.稼轩体: (1)这是辛弃疾创立的词体。 (2)他很有才情,无论是婉约词还是豪放词,都是刚柔相济。(3)喜议论好用典,是其显著特征。 (4)他的词是典型的英雄词,有报国豪情,也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13.樵歌体: (1)又叫“朱希真体”,是宋代词人朱敦儒的诗歌特征。 (2)其词语言浅白如话,形象单纯、明净,风格飘逸自然。 (3)在当时词坛能自成一家,开南宋隐逸词派之先河。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自考必备)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一、名词解释 1.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得名于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领袖是黄庭坚,其它主要人物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韩驹等。江西诗派的特色有三:一是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二是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根据,非地域之划分,入诗派的并非都是江西人;三江西诗派是元佑学术的一部分,是作为“绍述”政治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政局有密切的联系。 2.江湖诗派:南宋后期继永嘉四灵而兴起的一个诗派。大都是一些落弟的布衣文士或不得志的末宦。由于功名上不得意,进退无据,只得流转江湖,靠献诗卖艺维生,或游走干谒公卿权贵之门,或结友招群于市井乡间,在相互唱和酬咏中消磨岁月,形成一种彼此相近的作诗习气。当时有书商陈起与江湖诗人相友善,刊刻《江湖诗集》,后以江湖集内诗气味相似,故称之曰江湖诗派。 3.国朝文派:金世宗大定和金章宗明昌年间,金与南宋议和,偃武修文,建学养士,于是涌现出一批在金朝领土上成长起来的作家,如蔡珪、党怀英、王庭筠以及王寂等,他们的创作风格不同于由宋入金的文人,属于真正的金代作家,使金代文学的发展进入了自具风格的新时期。元好问在其所编的《中州集》中将他们归为“国朝文派”。 4.唐宋派:是出现在明代中期嘉靖年间,以反驳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的复古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流派。要代表人物是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其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恢复唐宋时的散文传统,倡导文道统一。 5.阳羡派:清初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的豪放苍凉词风。因陈维崧是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属于这一词派的还有曹贞吉、蒋士铨等。 6.浙西派:清初朱彝尊推举南宋姜夔、张炎一类婉约词人之作,认为张炎所说“清空”境界为作词的最高标准。在实际创作中,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而对词的意境和内容有所忽略。他的词论主张和词作受到许多浙西词家的认同,许多人都以朱彝尊所标榜的姜夔和张炎为楷模,一时此风大盛,其影响波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年词坛。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嗥日、沈岸登及其本人的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名。 7.桐城派:清中叶最重要的散文流派,因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被称为“桐城派”。其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为清王朝政权服务为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散文理论。方苞是桐城派的创始人,其散文理论的核心是“义法”二字;姚鼐使桐城派理论更加完整和系统化,提出了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兼备的理论,并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作家队伍。 8.阳湖派:嘉庆年间,当桐城派极盛之际,恽敬和张惠言接受桐城派理论影响,对桐城派的理论作了一些修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他们二人及其大部分追随者都是阳湖人,故被称为“阳湖派”。 9.宋诗派:道光、咸丰之际,诗歌在题材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诗体、作诗之法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方向是“宗宋”或“学宋”。故民国后论者以宋诗派或宋诗运动称之。所谓“宋”与“宋诗”,概指以苏轼、黄庭坚为主的宋人诗风,上溯开启宋代诗风的杜甫及韩愈。“学宋”大体上是提倡以学问补充性情之不足,以文法入诗,同时以宋诗的开拓精神去扩大表现范围。 10.汉魏六朝诗派:清道光咸丰时期,湘人王闿运别树一帜推尊汉魏六朝诗歌,史称汉魏六朝诗派,亦称湘湖诗派。王闿运论诗自尊八代,明言复古,其所作,亦刻意模仿,各种拟作层出不穷。但后世论者一致指认其诗墨守古法。这表明拟古之倡在时代巨变中已无出路,故随着此派另外两位作者邓辅纶、高心夔的下世,湘湖诗派亦告式微。 11.湘乡派:桐城派中兴之主曾国藩为湖南湘乡人,由于曾对桐城派的承续和改造,既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时代变迁和文风转换对散文的需求,又为桐城派所讲求的身心义理之学培土固基。曾的散文学识宏通,持论坚劲,入情切理,骈散杂厕,声采炳焕,为其弟子服膺,故形成并兴盛于同治年间的曾氏及其门生弟子被人称为湘乡派。 12.常州词派:嘉庆时期,常州人张惠言与其弟张琦及周济等崛起于词坛。张惠言从内容质实的角度主张恢复风骚传统,强调比兴寄托。为了矫正阳羡派的粗犷和浙西派的轻弱,他提倡“以国风、离骚之情趣,铸温、韦、周、辛之面目”,要求词要通过比兴手法达到“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并要求文辞之“深美闳约”的体式。由于张惠言的重大影响,这种理论在当时相当流行,张琦、周济、董士锡、周之琦等积极追随,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常州词派。13.茶陵诗派:成化至弘治年间,李东阳以内阁大臣的身份主持诗坛,追随者趋之若骛,形成了一个以李东阳籍贯命名的茶陵诗派。诗风仍属台阁体余波,但李不满于台阁体的无病呻吟、千篇一律的纤弱文风,主张以杜甫的诗风来加以匡正,并且注重诗歌语言的艺术,具有脱离台阁体公式形式的意义,成为从台阁体向前七子之间的过渡人物。 14.公安派:指明代后期以袁宏道为首,包括袁宗道、袁中道在内的文学派别,因他们三兄弟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他们以李贽的“童心说”为指导,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的束缚,找到了以独创的精神来表现个人真情实感这一文学的最高境界,主张创新,比较重视文学的时候精神,在诗歌的抒情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5.竟陵派:由于仿效公安派的诗歌日益显露出“陋”、“俚”的弊病,所以有竟陵派出来加以匡救。竟陵派因其首领钟惺和谭元春都是湖广竟陵人而得名。他们继承了公安派关于抒发“性灵”的文学主张,但他们认为“性灵”不来自诗人的胸臆,而来自古人的篇什,所以他们主张“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追求一种孤僻的情怀。在艺术上,他们不满于公安末流的浅易风格,力倡所谓“幽深孤峭”的风格,不惜用怪字,押险韵,有意破坏语言的自然之美。使其作品佶屈聱牙,刁钻古怪,走向了极端。 16.清雅词派:指南宋中后期词坛崛起的一个词派。此词派的开山大师是姜夔。他在题材内容方面主要承袭周邦彦词写恋情和咏物的传统,在词的格调、意境方面有新的开拓,格调高雅,词境疏朗开阔,以其“清空”、“骚雅”的风格特色,成为南宋雅词的典范。此后,自吴文英、史达祖至王沂孙、张炎、周密等均沿此路作词。在遣辞和音律上益求清丽工整,重咏物,多用典,追求人工之巧,使词由共赏变为纯粹的文人吟唱。他们的作词途径和特色虽各有不同,但追清趋雅却是共同的。17.苏辛词派:北宋词中的豪放词派。南宋伟大爱国词人辛弃疾,一生以英雄自诩,其稼轩词充分表现了他的英雄抱负,补襟怀磊落,慷慨淋漓,将气高天下的东坡词风在南宋发扬光大,加之与当时渴望恢复的国势民情相推移磨荡,又与南渡初期的张元幹、颖孝祥诸家的词风相翕合,又有陈亮、刘过等词人追步唱和,遂形成气势磅礴、悲凉感愤的苏、辛词派。 18.西昆体:是北宋初期影响极大的诗歌流派。有广狭二义,狭义单指其近体律诗,广义兼指其四六文。西昆之名,因创始诸人在秘阁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取玉山、册府之意。共收诗人十七位,皆西昆健将,而以杨忆、钱惟演、刘筠为魁首。杨、刘齐名,当时影响很大。

全国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自考真题及答案

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试卷 (课程代码00539) 本试卷共5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以杨亿为代表的西昆体的创作特色是 A.讲究气骨 B.讲究修辞 C.讲求妙语 D.讲求兴趣 2.“王荆公体”的主要体裁是 A.古诗 B.绝句 C.律诗 D.歌行 3.苏轼词的特点是 A.以文为词 B.以赋为词 C.以诗为词 D.以论为词 4.贺铸词作的艺术特点是 A.“词虽婉美,然格力失之弱” B.“儿女英雄兼而有之” C.“清空”、“骚雅” D.“如七宝楼台” 5.陆游的诗歌创作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中期诗歌的特点是 A.雕饰藻绘 B.清薪拔俗 C.豪放悲壮 D.清淡秀逸 6。杨万里创作的诗歌被称为 A.山谷体 B.易安体 C.稼轩体 D.诚斋体 7.金代著名文士蔡珪等被称为 A.“中兴四家” B.“国朝文派” C.“吴中四杰” D.“一代词臣” 8.元代石君宝的著名杂剧是 A.《李逵负荆》 B.《柳毅传书》 C.《赵氏孤儿》 D.《秋胡戏妻》 9.元代讲史话本的创作特点是 A.取材世俗而富于夸张 B.说一故事而立有结局 C.历叙史实而杂以虚辞 D.虚构史实而带有悬念

中国古代文学史2

唐前文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 1.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2.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3.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毛诗》属“古文诗”。 4.楚辞:广义上,指以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创作的诗赋;狭义上,专指刘向所辑录的以《离骚》、《九歌》等为代表的诗歌总集。 5.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流行的祭祀乐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歌,共十一篇。 6.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等九篇作品。“九章”之名大约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屈原作品时所加上的。 7.春秋三传:《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它和《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8.春秋笔法:春秋笔法言简意赅,委婉含蓄,用词准确,浅显平实,人们把文笔含蓄蕴藉,带有“微言大义”并暗寓褒贬的文章称作春秋笔法。 9.战国策:共33卷,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采用分国记事的方法,记录了发生在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中的策士活动和当时的军政大事,侧面反映战国时期历史面貌,主要出自战国末期至秦汉间策士之手。 10.《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纂录孔子的言行而成,其编订成书应该在战国初年。 11.《孟子》: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12.《庄子》三言:寓言:虚拟地寄寓他人他物的言语,证明己说;重言:借重于长者尊者之言,借生活故事或荒诞的故事,寄寓要说的事理;卮言: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言,随时而出,自然不定。 13.汉乐府:即汉代乐府诗歌,在汉代最初是指掌管音乐的官署。其中制作和收集的曲辞,当时称作“歌诗”,到六朝便被称作乐府诗。是劳动人民的作品,多属下层劳动人民的作品,反映了汉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具有较强的思想性。 14.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最早见于梁代萧统所编的《文选》“杂诗”类,标名为《古诗十九首》并沿用至今。 15.《淮南子》:大约创作于景、武之际,又名《淮南鸿烈》,是淮南王刘安召集宾客所作。内容广博,而且在思想上兼容并包。 16.汉大赋:也叫新体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代表作有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等。 17.汉赋四大家:指汉赋的四位大作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其中以司马相如为杰出代表。 18.劝百讽一: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出自《法言》。其意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 19.建安风骨:建安作家以三曹、七子为主,他们的创作一般说来雅好名物,慷慨多气,历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中国古代文学史=(00539) 1、易安体:这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种词风,因她号易安而得名。其具体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情感真实动人。真实地袒露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大胆而又真切。第二,语言浅显自然,却又韵味无穷。第三,情感表现形象具体而富有美感。 2、辛派词人:这是南宋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词派。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他们在辛弃疾的影响F,用词来抒发爱国情感,豪放慷慨如辛弃疾,但题材不如辛词广,风格不如辛词多样。多以议论为词,以文为词,过于直率,不如辛词蕴藉。 3、宋初三体:一以当时的一些达官贵人如徐铉、李叻等为代表,以自居易为师,诗风平易浅俗,是当时的主流诗歌,此为白体诗。一以稍后的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以李商隐为师,辞藻华丽,讲究用典,是白体之后的诗坛主流,此为西昆体。一以魏野、林逋等隐士为代表,以贾岛、姚合为师,多用白描手法写隐逸生活,涛风清苦,此为晚唐体。 4、半山体:王安石退居江宁后,诗风发生了重大变化,远离了政治、社会,多写山水自然。形式上以绝句为主,很少长篇古体;艺术上讲究炼字、对仗,意境优美含蓄,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后人将他这一时期的诗风称为“半…体”。 5、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这是黄庭坚的创作方法,就是对前人的作品加工改造,一是不改变前人作品的意思,但用新的语言来表达;一是袭用前人的语言,但表达的是新的意思。 6、江西诗派:南宋初,吕本中作《江婚诗社宗派图>,将黄庭坚、陈师道等二十余人列为江西诗派。江西诗派是在黄庭坚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他们的创作具有与黄庭坚类似的众多特点,讲究用典生新瘦硬,是宋代影响最大的诗派。 7、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家):南宋四大家,又称“中兴四大家”,指的是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这四大家虽然早期曾受江西诗派影响,但除尤袤外,其他三人均能跳出江西诗派的樊篱,自创面目。 8、永嘉四灵:永嘉四灵。指的是浙江永嘉(今温州)的四位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赵师秀(字灵芝)、翁卷(字灵舒)。他们的涛以贾岛、姚合为宗,多为近体,喜用白捕,不用典,主要描写山水自然和自我感受,境界狭窄,讲究苦吟,诗风单一。 9、江湖诗派:江湖派是稍晚于四灵,并受四灵影响的一个诗派,因作品多收入《江湖集》而得名。他们多为落第文人、江湖清客。诗风不一,有的粗犷豪放,有的幽静清苦,有的新奇,有的旷达。代表人物主要有刘克庄、戴复古、方岳等。 10、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宋时期的八位著名散文家,他们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11、三苏:指的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 12、说话:在宋代城市的大众娱乐场所“瓦肆”中,有一种以讲故事、说笑话为主的活动,即“说话”。“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讲史、说经、合生。 13、话本:就是说话人说话的底本,它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前者是用浅近的文言讲述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的故事;后者指的是用通行的白话来讲述平凡人的故事。 14、《沦诗绝句三十首》:这是金代著名诗人受杜甫《戏为六绝句》的启发而作的一组沦诗之作,对建安以来的诗歌作了较系统的论述,表明了他喜爱淳朴自然,反对雕琢华绝的文学观。 15、诸宫调:所谓诸宫调,就是流行于宋金元时期的一种讲唱文学。它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用不同宫调的若干短套联成长篇,杂以叙述,讲唱一个长篇故事。据传,其首创者是北宋末年的民间艺人孔三传。《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唯一部完整的诸宫调作品。16、旦本、末本:元杂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一本戏只能由一入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 17、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代的四位著名的杂剧作家,即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答案:中国古代文学史2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2复习内容 1. 试述诗歌在唐代取得高度成就的原因。 第一,一批庶族寒士登上了历史舞台,成为政治生活中最活跃的新生力量。是文学风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二,“以诗赋取士”,有力地刺激了地主阶级的文化教育,是整个社会的文化得到普及;第三,科举制度造成的漫游之风,开阔了文人的视野,也有利于文学修养和文学技巧的提高;第四,唐代儒、释、道三教并重与合流,使文人的思想大为活跃,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和审美情趣;第五,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融合,对外来文化精华的广泛吸收,各种艺术门类的相互渗透,促进了各种艺术门类的发展。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大大提高了唐代文人的文学修养。 2. 初唐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3. 如何理解“盛唐气象”? 盛唐诗歌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体制大备,艺术精湛,思想和艺术都超越前代而臻于唐五代诗的顶峰。欣欣向荣的时代造就了一代人胸襟开阔、抱负远大、热情开朗、乐观自信的精神风貌,也激起了他们入世与出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而在内容方面形成盛唐诗歌所特有的理想主义、英雄性格和浪漫色彩,在艺术上则表现出清新自然、雄健高华、兴象抄妙、声律圆融的鲜明特色。 4. 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一、善于发掘与自己主观情感相契合的客观景物,抓住其特征,在写景的同时传达出微妙的心理感受,使诗情与画意达到高度的统一;二、对自然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用清新的笔调、均润的色彩、恰当的构图在诗里表现出来;三、以禅入诗,即以独特的禅宗的审美眼光关照自然,从而特别善于发现和捕捉大自然中极细微的声响和动态,生动表现自然界的变化和内在的律动,进入常人不能达到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境界,创造出独特的优美静谧的意境。正是在诗情和画意的互相渗透和生发中,王维的诗创造出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 5. 李白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李白集入世、隐逸、求仙、任侠于一身,世界观比较复杂,但诗歌创作的主要倾向是积极入世,它是盛唐气象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既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国力,也反映了盛唐气象背后的危机及危机爆发后的悲剧。 主要内容为:(1)强烈的积极向上的精神,歌唱理想,同时也反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如《将进酒》《行路难》。(2)反权贵、反传统的傲岸精神。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3)描写并赞美祖国山川,大略有两大类型:一类是在气势磅礴的高山大川的壮美意境中抒发豪情壮志,另一类则着意追求光明澄澈之美,在秀丽的意境中表现天真的情怀。 6. 试述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白的诗歌具有豪放飘逸的风格,主要特点有:(1)强烈的主观色彩。诗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像和具体事件做出细致的描述。诗歌的跳跃性也极强,因为他往往不是按照生活的逻辑,而是按照情感的踪迹来结构诠释,通过诗歌的开阔跌宕表现感情的变幻无常。(2)充沛的气势。李白是的抒情往往是喷发式的,奔涌而出,期间裹狭着强大的力量,而且意象雄奇壮美。(3)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李白诗歌的想象天马行空,变幻莫测,奇之又奇。

中国古代文学史2_期末复习重点

1建安风骨:就是人们对建安大时期美学风格得概括。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指作品内在得“雅好慷慨"得品格,与语言表达上简练刚健得方式相结合,而形成得艺术风貌。代表人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2建安七子: 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得七位著名诗人。她们就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其中以王粲陈旧最高 3宫体诗:盛行于南朝梁陈时期得诗体,宫体之称始于梁简文帝萧纲时,作为永明新体诗得“新变”,内容,内容上不独以“止乎衽席之间”“恩极闺房之内”为主。形式上也有“清辞巧制”“雕琢蔓藻"代表人物萧氏父子,庾信等 4初唐四杰:初唐时期诗坛上出现得以“文章齐名天下”得四位杰出诗人,她们就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又称“王杨卢骆”.她们在诗歌创作上,大大扩大了诗歌创作领域与题材,并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从京都引向边塞荒漠。在艺术上有博大之象。对唐诗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她们有着相同得审美追求,起着继往开来得作用。她们得诗文各有特点,王杨擅于五言律诗,卢骆长于七言歌行 5竹林七贤:识见于世说新语。任诞。魏晋之际得文学七个代表作家,常集于竹林之下,故名竹林七贤。以阮籍嵇康文学成就最高,七人分别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6大历十才子:十才子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得极玄集。其中包括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其主要创作诗风相像,她们或寄情山水景物或写羁旅之情。 7元与体:就是指元、白在元与年间写得次韵相酬得,穷极声韵得长篇排律,以及杯酒光景间感叹自身遭遇得小碎篇章,再加之艳体诗在内统称为元与体.形成诗到元与体就是体裁变新得局面. 8象外之象: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提出得文论诗主张.诗歌创作具有象外之象。其中第一象就是诗歌中具体,鲜明所感可言得形象画面。第二象指形象画面中所蕴含得无穷韵味,就是无象之象. 9玄言诗:东晋时期出现得一种诗风,代表人物有孙卓,许洵等。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 10骈文:齐梁时期,骈文就是文章得代表。骈偶平整,声韵谐美,用典繁复,辞藻华美,四六句型就是其最基本得文体要素。骈文在两汉时期孕育而出。在齐梁时期确立体势,并进入鼎盛期。 11永明体: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发现诗歌韵律,以晋宋以来诗歌中对偶形式相结合出现得新诗体,注重对偶,讲求音律,守护四声八病之说,对篇短小,就是我国诗歌由古体向近体得过渡诗体,反映了诗歌创作由较为自由发展到讲求格律得必然趋势,代表人物有沈约,谢朓,王融 12变文:唐代民间创作得新文体,体裁有说有唱,后来被佛讲中得俗讲引用。在敦煌发现得说唱文学中较多,故又称敦煌变文。变文得体质就是散文与韵文相组合而成。 13游仙诗:两晋之交时郭璞所作,共十四首。其南渡之后,深感世途坎坷,祸福难测,而晋室豪族争权夺利,不思北伐,故作诗明志。游仙诗词多慷慨,乖远玄宗,名为游仙,实为咏怀,就是南朝诗歌不可多得得佳篇。 简答题: 1.曹丕《典论?论文》得主要内容: ①讨论了文章与经国得关系,以为“文章乃经国之大业”.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一.单选 1.王安石的诗体称为( )。A荆公体 2.北宋词人中,有“富贵词人”之称的是( )。B晏殊 3.柳永对宋词发展最具贡献的方面之一是创作了大量的( )。B慢词 4..苏洵散文的一大特点是( B追求雍容典雅的艺术风格 5.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的创作时代是 C.金代 6.杨维桢的诗称为( )。B铁崖体 7.尚仲贤《柳毅传书》和李好古《张生煮海》被认为是C.神话剧双璧 8.元代散曲作家中,贡献最大、成就最高的是( )。C马致远 9.被后人称为“南曲之宗”的作品是( )A《琵琶记》 10.高启诗歌在艺术上的特点是A.兼师汉魏六朝各家 11.明代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四人以诗齐名,其称号是( )。B吴中四 才子 12.明代“前七子”的文学主张是(C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13.唐宋派创作成就最高的作家是 B归有光 14.明代最负盛名的杂剧作家是( )。D徐渭 15.最早采用魏良辅改造的昆腔进行创作的传奇是( )。A《浣纱记》 16.章回小说的起源是宋代说话的()。C讲史 17.《水浒传》成书前最完整的水浒故事出现于( )。c《大宋宣和遗事》 18.《封神演义》在题材类型上属于( )。C神魔小说 19.李贽文学主张的核心是(B童心说 20.下列作品中,与《长生殿》题材相同的是( ) A《梧桐雨》 21.李汝珍的《镜花缘》是( )。A讽刺小说 22.翁方纲所提出的诗歌理论是( )。B肌理说 23.《东坡乐府》是苏轼的( C词集

24.下列作家中,以写作骈体文著称的是( )。B汪中 25.晚清同光体学习的是( )。B宋诗 26.在宋代古文运动中,柳开是( )。A先驱者 27.宋初以杨亿为代表的重要文学流派和风格是( )。C西昆体 28.元好问诗歌的艺术风格主要是( )。 A悲凉雄健 29.在明代传奇中,经过魏良辅改造的声腔是( )D昆山腔 30.姚鼐散文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C“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备 互容 31.对西昆诗派影响最大的晚唐诗人是(A李商隐 32.“六一风神”所指的散文风格是作家( )。C欧阳修 33.宋初作诗追求“平淡”,并取得一定成就的诗人是( )。B梅尧臣 34.宋代“以诗为词”,革新词风的作家是(A苏轼 35.清照词论最具特色的一个方面是(C词别是一家 36.词风呈现出“清空”“骚雅”特点的南宋词人是( D姜夔 37.堪称集古代田园诗之大成的诗人是( C范成大 38.永嘉四灵推崇的唐诗,实际上是( )。 D晚唐诗 39.金代文坛最杰出的作家是(A元好问 40.被誉为“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的元杂剧作家是( )。C关汉卿 41.诗风有“铁崖体”之称的元代作家是( B杨维桢 42.现存最早的“讲史”话本是D三分事略》 43.元后期散曲家中成就最高的除乔吉外还有( )。D张可久 44.将《水浒传》删改为七十回本的是(B金圣叹 45.《好逑传》在题材类型上是(A才子佳人小说 46.沈璟为代表的戏曲流派是( )。B吴江派 47.被誉为晚明小品散文之集大成的作家是(A袁宏道 48.被称为明代文学“一绝”的文学形式是( )。D民歌 49.钟惺和谭元春所代表的散文流派是(C竟陵派 50.沈德潜的诗歌创作主张是( )。B师法唐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论述题

1 简述北宋初期梅尧臣和苏舜钦诗歌的特点及异同?答:相同点:二者都是北宋初期诗坛的重要人物,合称“苏梅”,二人文学主张﹑诗歌内容﹑艺术手法及地位都很相似,就文学主张而言,与欧阳修一样,激烈批判晚唐诗风,提倡文学为现实服务,就诗歌内容而言,都写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反映重大现实社会题材及民风民俗等方面的作品,就艺术表现手法而言,都追求混警新奇的意境,立意上求新,修辞求新,有议论文﹑散文化倾向。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艺术风格上,梅诗构思精致,追求深韵阅读﹑韵致,苏诗举力豪迈以粗旷横放见长,在反映现实,揭示统治者罪恶方面,梅诗含蓄委婉,苏直接痛快,猛烈直露,在意境创造上,梅诗清新,富于情趣,苏诗感情奔放,直率自然。特点:梅诗构思精巧而取材平平,用意深远而出之淡然,感情深厚而语句平淡,寓奇峭于朴素,外枯中膏,淡而有味。苏诗充满激情,感激顿挫而发其郁积,语言明快豪迈。 2 简述苏轼散文的风貌?答:1“辞达”“通脱”, 有圆话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 2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3有史化倾 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 3 欧阳修与王安石的散文特点?答: “文从字顺”﹑平易流畅﹑委曲婉转 是欧文的风格,其文叙事简括有法,议 论纡徐有致,多用语助词,语句圆融轻 快,文气流转条达,无滞涩窘迫之感。 六一风神是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他 的散文措辞平易,不用古奥文字没,但 用词造句精练而有变化,显得条达舒畅 ﹑切近自然。王安石散文以议论说理见 长,但形象性不够﹑艺术感染力较弱。 4 黄庭坚“山谷体”的突出特点?答1 以学杜为宗旨,重视句法,发展了拗句 ﹑拗律的体制。2强调“无一字无来 处”,用典故为新,变俗为雅,点铁成 金,夺胎换骨3好奇尚硬,选语洗净铅 华,独标隽旨,风格生新瘦硬峭峻,但 兼有浏亮芊绵的一面。 5 简述周邦彦“清真词”的题材内容 及“集大成”就?答:可以从三个方面 来看:1从词调的搜求﹑审定和考证方 面说,他有集成和创造的功劳2就其写 作功力之成就而言,他善于体物言情, 善于融化前人诗句,炼字安帖工稳3从 创作风格方面来说“清真词”能集北 宋词柳永到秦观﹑贺铸等人之成就而 独具特色。 6 简述南宋前后期词的特点及区别? 答:1在内容上,南宋前期经历了“靖 康之难”,在词的创作上,出现了大量 的反映遭受侵略欺凌的愤怒,表现杀敌 立功,渴望与现实的矛盾谴责统治者苟 且偷安的政策,抒写自己报国无门的悲 愤﹑人民不幸的作品,这些作品,体现 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南宋后期,北 方经历了多次战争消耗,政权内部矛 盾,无力南侵,南宋主和派当权,也无 意北伐,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局面,于 是吟风弄月,饮酒赏花的作品大量出 现,形成了附庸风雅的词派,其代表作 家有姜夔﹑吴文英﹑史达祖等。2在风 格上,前期大量反映社会现实,抒发国 破家亡之悲愤,所以其风格以豪放﹑雄 壮为主,常常围绕表达的需要,冲破音 韵格律的限制,以诗为词﹑以文为词, 从而形成了南宋豪放派,南宋后期,则 大多重视审音协律之工﹑精究平仄音 韵,讲究用物用典,精心锤炼字句,从 而形成风雅诗派。7 简述马致远《汉宫 秋》和白朴《梧桐雨》在处理历史题材 上的异同?答:相同点:都是以爱情主 题创作的历史剧。不同点:白的《梧》 剧基本立显历史真实,以李﹑杨爱情悲 剧,真实反映唐朝“安史之乱”后由盛 至衰的转折,以此抒写作者的人世沧桑 之感,第四折是全剧的高潮和重心所 在,写战乱平息后,历尽磨难,失去权 位的唐明皇退居西宫养老的孤独生活, 着重表现他走在秋夜雨声中回忆往昔 的心理感受。马的《汉》剧也源于历史, 但与历史事实出入较大,是马根据自己 的现实感受和主观情感进行创造性改 编而成,对汉元帝的昏庸贪色虽如实描 写,但却受“君主圣明,臣罪当诛”的 传统思想影响,把悲剧的根源推到了奸 臣毛延寿和满朝文武的身上,对汉元帝 有较多的美化,对汉元帝失去王昭君之 痛苦情感描写,亦多用文人骚客推度君 子之腹,极尽渲染夸张之笔法,与历史 兴亡之感。 8 《西厢记》在形式上的创新?答:《西 厢记》在形式上的创新有:1剧本和演 示方式的改变2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 的体制。9 简述《西游记》浪漫主义手 法的具体体现?答:《西游记》在艺术上 最鲜明的特点是在奇幻思想基础上的 幽默和诙谐风格,这就决定小说的基本 笔法是奇笔和戏笔的圆熟运用和水乳 交融。1奇诡变幻的神话世界2集动物性 ﹑神性和人性一身的人物形象3寓庄于 谐的讽刺艺术4巧妙曲折的艺术结构5 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10 《三国演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第七编明代文学 第二章《西游记》和《金梅瓶》 1.李贽抨击复古主义,把《西游记》、《水浒传》视为“古今至文”,推动了通俗小 说的发展。 2《西游记》是明代神魔小说的代表,标志着中国神魔小说的最高成就。《金梅瓶》是明代世情小说的代表、中国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中国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 长篇小说。《西游记》和《金梅瓶》被称为这一时期的两在奇书,两部奇书的出现标 志着明代通俗长篇小说发展的另一个高潮。 3明代万历年间是中国神魔小说创作的高峰时期,《西游记》又是这一高峰时期是最 杰出的作品。 4《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是《西游记》故事产出的第一个阶段。《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代表《西游记》故事产生和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该书最早刊刻于南宋。西游记 故事在元代趋于成熟和定型,这是《西游记》故事产生和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5清代乾隆年间,吴玉搢在《山阳志遗》中首先提出《西游记》作者为吴承恩之说, 其主要根据是《天启淮安府志》所著录吴承恩的著作中有《西游记》。 6.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今存《射阳文存》4卷。 7.百回本《西游记》大体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至第7回写孙悟空的来历和大闹天宫;第8回至第12回写玄奘的来历及取经的缘起;第13回到全书终写取经路上唐僧 师徒战胜艰险并取得正果的经过。 8《西游记》虽是神魔小说,却与现实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首先,小说笔触所至,多处映射着明代中后期的社会现实。其次,小说所写的神佛与妖魔的微妙关系,是中 国传统社会中统治者与社会黑暗势力之间微妙关系的缩影。第三,小说所所写的各色 神佛,都”极似世上人情“,展现了尘世间人种种情态。 9《西游记》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小说的奇幻色彩。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幽默诙谐的色彩。它的艺术结构与《水浒传》相似,都是单线发展的结构形式,每一回的故事具有相对独立性质。其不同在于,孙悟空作为《西游记》的主角贯穿全书,而《水浒传》则由一个个英雄的传记连缀而成。《西游记》的文学语言也很有特色,作 者善于汲取民间说唱和方言口语的精华,不难理解且别有风趣,大量采用民间谚语, 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小说总体的语言风格是轻松活泼、明快洗练,富有乐观幽默的 趣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